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叶杨顺 石薇  记者 王若晔)这几天正是采收豌豆尖的时候。近日,大英县隆盛镇青坪村村民郭得贵一大早就下了地,摘了一篮嫩绿的豌豆尖,送到“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队长刘艳家里,感谢她帮忙调解纠纷。  不久前,郭得贵规整了一片撂荒地来种植晚秋蔬菜。因为地界模糊,不小心将菜苗种到了同村村民熊椿华的地里。双方发生了口角,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刘艳听说后,把两人请到青坪村“院坝乡情”议事长廊,坐在一起化解矛盾。青坪村“院坝乡情”议事长廊。  “乡里乡亲多少年,争来争去一分地。”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刘艳耐心劝导了1个多小时,并提出一个解决方案:“菜都已经种下去了,拔掉太浪费。这个季度就先让郭得贵种,等这些蔬菜收获了,就腾退出来,还给熊椿华。”最后,熊椿华和郭得贵接受了这个解决方案,互相道歉、重归于好。  担任青坪村一组“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队长1年多,刘艳成功调解了近10起这样的邻里“家务事”。  “刚开始做调解的时候,觉得这项工作不好做。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儿,大家又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的,不知道该怎么说,后来逐渐掌握了一些调解技巧。”刘艳总结说,先做好调查弄清事实,以法律政策为准绳,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矛盾就容易化解了。  目前,青坪村共组建了4个组级和1个村级“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队员以威望高、懂政策、会劝说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为主。村里还拿出场地布置了“院坝乡情”议事长廊作为调解场所,并将队员信息公示出来,方便村民联系。  “义务调解队还制定了相关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一般纠纷化解在院落,复杂纠纷由村级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重大纠纷由‘院坝乡情’、村镇两级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青坪村党支部书记彭名华说,义务调解也让队员们得到村民的认可,更加积极地投身村级公共事务。“现在不管是矛盾调解、政策宣讲,还是组织农事生产、文娱等活动,都有咱们调解队员的身影。”刘艳说。  “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是大英在基层治理中探索出的“五治融合”的举措之一。  大英县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五治融合”模式包括:以“政治”强引领,促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以“德治”强教化,引导群众崇德向善;以“法治”强保障,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提升群众法律意识;以“自治”强基础,通过“院长+积分”制、“院坝乡情”义务调解队等方式,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以“智治”强支撑,通过“雪亮工程”天网监控系统、“慧眼工程”等,实现精细化管理,增强群众安全感。  “‘五治融合’模式发挥了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也帮助我们获得了2021年度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彭名华说,目前青坪村正在发展果桑、乌骨鸡等产业,并与邻近的精品示范村土门垭村合作谋划乡村旅游产业,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增加20余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白水 艾兰花 吴双桂 文/图  老乡增收了吗,看产业;地方发展了吗,看产业;乡村振兴了吗,看产业。近年来,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产业发展不言而喻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在乡村振兴迢迢征途之中,安岳作为四川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因地制宜,千方百计,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构建“7+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蹚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抓粮食又抓菜 百姓增收靠产业  10月13日,安岳县石羊镇种植的再生稻迎来收割季。在石羊镇六合村一田块里,几个农户背着背篼、手持镰刀、躬身在稻穗丛中,顷刻间就收割了一片籽粒饱满的再生稻。  “今年天干,幸亏镇政府在头季稻收了之后就出资给我村维修好了一个损毁多年的提灌站,贯通了30多亩的水系,为我们解决了再生稻生产急需的水源问题。”石羊镇六合村党支部书记张红说,“由于我村还是示范村,镇政府还为我们补贴了几百斤肥料,全村再生稻喜获大丰收,估计月底前就能收完。”  石羊镇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赵刚说:“以前我镇农户选择种植的水稻品种再生力较差。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最近三四年,我们引进了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结实率高、抗病性和适应性强的一些水稻品种,提高了农户发展再生稻的积极性。”  石羊镇副镇长谭进说:“今年,安岳再生稻示范推广任务6万亩,按照50元/亩标准给予奖补。石羊镇任务2500多亩,示范推广任务重,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农户积极性,实际蓄留面积达3000亩以上,较往年面积大幅增加。”  据谭进介绍,除县上补助以外,镇政府出资7000多元为六合村维修了提灌站、分发肥料600斤,为三银村、六合村疏通了约1800米的渠系,全力保证再生稻水源,促进再生稻萌发。同时,组织人力将田里头季稻遗落的稻草清除干净、确保再生稻及时发苗,指导农户加强了中后期病虫防治。  谭进说:“前段时间,我们在三银村四组一块2.8亩的再生稻田测产,亩产高达400斤,同比往年产量上有较大提升,再生稻品质好,销售价格能达2元/斤,有效促进农户增收。”  就在当地农户紧张收割再生稻的同时,在石羊镇瑞云社区蔬菜业主郑佰兵的基地,成片成片的黄瓜、茄子、莴笋、番茄、莲花白等蔬菜也是一派生机勃勃。  正在黄瓜大棚内疏果的郑佰兵说:“我的这些黄瓜都是水果黄瓜,市场上很好卖,我正把那些品相不好的黄瓜疏掉,只留下长得好的,确保黄瓜的高品质!”  据了解,郑佰兵深受乡村振兴的鼓舞,于2019年在瑞云社区留转210亩荒地发展大棚蔬菜,现已渐入佳境。他说:“我的想法是,不管赚不赚钱,只要我跟老百姓签了土地流转协议,就要长期干下去,带动他们发展、带动他们增收。现在,在我基地务工的农户一天至少挣50元工钱,我一年要发20多万元的务工工资。”  谭进说:“我们坚定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通过引进业主和培育种植大户方式,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带动老百姓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柠檬业主正在采摘青柠。六大举措全发力 乡村振兴正推进  石羊镇仅仅是安岳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小小典型样本。从全县来看,安岳县坚持以现代农业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安岳柠檬、红薯、通贤柚、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现代畜牧(水产)、中药材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夯实现代农业种业、装备、冷链物流三大先导性产业支撑,突破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加快构建“7+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据安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萍介绍,围绕着这些奋斗目标,安岳县采取了六大举措强势发力。  一是筑牢粮食安全底线,面积产量持续稳定。严格落实粮食生产九条措施,大力推广“水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粮经统筹模式,出台《安岳县2022年支持秋粮生产五条措施》等文件,全面推进农户承包耕地撂荒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8.88万亩、产量75.15 万吨。全县种粮大户245 个(33119 亩)、同比增长62%。  二是统筹“菜篮子”建设,供给水平有序提升。多措并举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菜篮子”产品“供应上得去、市场稳得住、质量有保证”。其中,现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38个,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7万头左右,年出栏生猪达110万头以上;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5万亩以上、年产量86万吨以上;水产养殖面积5.3万亩,年产量稳定在3万吨左右。  三是巩固拓展特色产业,市场价值不断提高。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两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守好擦亮“安岳柠檬”金字招牌,提升“安岳红薯”美誉度。安岳柠檬如今已发展成48万亩绿林,常年产量 60 万吨,占全国的70%。“安岳柠檬”地理标志品牌上榜,位居区域品牌100强榜中第14位,品牌价值190.64亿元,品牌强度835。红薯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0万吨以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周礼粉条”占据川渝火锅市场半壁江山。  四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聚焦农业经营中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不足问题,紧紧围绕“六良”配套总体要求,切实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其中,农机总动力90.22万千瓦,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0.9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9.8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农膜回收率达84%以上,测土配方技术推广率达92%以上。  五是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农业园区梯次发展。坚持以农业园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全力巩固提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已认定国家级园区1个、市级园区3个、县级园区4个,初步形成“1+4+3+6”国省市县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  六是注重协调平衡发展,农旅融合取得突破。把农旅融合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进优势业态融合与资源要素集聚,基本构建“一核四片多点”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布局。  对于下阶段的发力方向,刘萍成竹在胸,她表示,安岳县将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紧扣“项目突破年”主题和“一城一地”建设目标,以项目化形式推进现代农业“7+3+1”产业发展、“美丽安岳·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三环两轴十片”示范建设,推动安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生猪出栏112.8万头以上,柠檬产量55万吨以上,蔬菜产量91万吨以上。持续巩固提升10.31万脱贫户和135个脱贫村成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5
(彭乔木 杨超 记者 张韵晗)眼下正是柚子成熟上市的季节,在平昌县江口街道大运村柚子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采摘柚子、打包装车。“以前路特别烂,我们种植的柚子运不出去。现在政府把路修好后,交通很便利,大货车直接开进家门口收购,不用再挑着箩筐往收购点运了。”种植户谢晖开心地说道。“四好农村路”建设  谢晖的话直接道出了平昌县近年来农村公路发生的喜人巨变。乡村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平昌县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进园区、进景区、进新村,劈开“山门”、修通“出路”,畅通内循环,对接外向大通道,构建起全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新引擎。三十二梁樱花大道  做优:“建、管、护运营” 提升交通服务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 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在平昌大地吹响,该县大立实施,坚持资金向交通聚集,力量向交通汇聚,以“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士气,着力补齐农村公路建设短板。并高起点谋划,聚力实施外向通道、干线升级、乡村畅通“三大工程”,加速形成县城与乡镇1小时通勤、平昌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之间2小时互通、平昌与成渝西3小时可达的“123出行交通圈”,不断优化交通路网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改建公路总里程达到8160公里。其中,高速48公里、国道75公里、省道396公里、县道665公里、乡道1239公里、村道及通组路5737公里,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为引领、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组道路为网络,互连互通,内畅外快”的交通路网体系。  农村公路,三分建设,七分管养。路修好了,路网形成了,可是怎样管养好这些农路呢?平昌县给出了答案。  “我县全面推行‘四级三员’管养责任体系,出台农村公路管养办法。”平昌县交通运输局局长苟中良介绍,为了实现有效管养,平昌县建立起以县机械化养护中心为核心、片区公路养护管理站为支撑、养护道班为延伸、村社养护队为补充的“四级”养护模式和县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员”监管体系,并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大中修”相结合,全面巩固提升公路路况质量。同时,平昌县还积极推行 “固定治超+非现场执法”模式,全面整合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公安交警等部门力量,片区化、常态化开展公路双超治理,有效巩固建设成果。  如果说“四好农村路”基础在建设、保障在管养的话,那么发挥效益就在运营了。只有路畅业旺,才能给群众带来致富和希望。在此,平昌县建立“城乡一体”客货运输体系,统筹城乡客货运输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着力构建资源共享、便捷利民、安全有序的城乡客货运输体系,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优其行、货畅其流”良好局面。驷马百里森林长廊  扮靓:“绿化+文化” 刷新公路高颜值  深秋时节,位于平昌县涵驷路的百里森林长廊,道路洁净、杉叶婆娑,延绵的公路和橙红的水杉,如同浓墨重彩的油画,铺开在山间,一大批户外运动、舞蹈和摄影爱好者,以及周末自驾游的县内外市民纷纷驻足拍照,开启平昌乡村旅游“打卡”之旅。  “这条路的四季风景很漂亮,一遇到节假日,很多市民便来这里赏景,带动了乡村旅游,我们农家乐的生意很好,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驷马镇一农家乐老板李斌开心地说。  平昌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畅、安、舒、美的要求建设“四好农村路”,近年来,平昌县围绕全域旅游、推进路旅融合,已建成森林走廊4900公里、樱花大道150公里、桂花大道50公里,成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环线7条,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特色”。同时以农村公路为载体,培育涵养公路文化,通过标语、漫画、农村老物件等多种形式,建成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长廊50公里。  如今,在平昌县的各个乡村,一条条高标准、高颜值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串村连户,与青瓦白墙的农房和绿油油的茶园交相辉映,构建起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未来,我们还将持续丰富美丽公路新内涵,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重塑乡村魅力 、传递乡风文明、留住乡愁乡味的重要载体。”苟中良说。(供图 平昌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4
(郭桂花 记者 侯东 文/图)稻浪翻滚的田野里,收割机来往穿梭,金灿灿的晒谷场上欢声笑语一片,村民们正忙着搬运新谷子……10月21日,在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青岭村现代农业园区,记者看到稻谷种植基地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以前打谷子,肩挑背磨的,没有年轻人在家里还真是不行。现在交给合作社耕种,家里两亩地不仅没有撂荒,一年还有几千块钱的收入。”青岭村73岁的欧仕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村里有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田保姆”,老年人留守在家当“甩手掌柜”也能增收。“今年天旱,给水稻种植带来很大挑战,好在管护到位,收成还是不错的。”青岭村合作社理事长罗安贵抓起一把金灿灿的稻谷向记者介绍道,因为注重科学管护,村里仅核心区100多亩优质水稻产量就达60多吨,产值预计40余万元。他说,为解决小农户地块分散、耕种缺劳力、管护缺技术、种植收益不高等难题,青岭村积极探索土地集体托管经营模式,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针对小农户的耕、种、管、收、售的“五统一”服务,实现了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有机衔接。合作社根据村民“点单”,菜单式托管,有的全家外出打工就“全托”,有的只在播种、收割和病虫害防治时节“半托”。合作社根据村民“点单”机收稻谷“我们的稻子属于晚熟稻,生长周期长,由合作社统一给农户配种子,定期指导,收割后,统一销售。产量达700斤每亩,价格可以卖到8元一斤,比普通大米贵5元左右,和以前农户自己种相比,人均增收近3000元。”青岭村党支部书记凡伟说,青岭村稻谷种植基地坚持走“品牌强农”之路,防虫、防病均采取生物防治方式,并严格土壤环境检测,所产的富硒大米,不仅受到广元本地市场青睐,还销往成都等地。眼下秋收一结束,利州以青岭村为重点打造的5000亩粮油园区也正待秋播。“目前我们已种植油菜500亩。当油菜花开时,满山遍野又是一幅好‘钱’景,可带动乡村旅游业,新增务工200余人,农民人均增收有望突破3000元。”算算来年增收账,凡伟信心满满。利州区地处广元主城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据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全区像青岭村水稻专业合作社一样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80个,服务农户3万余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4
 (记者 兰珍)10月18日,记者在位于新龙县博美乡的雅砻江流域大豆果蔬现代农业园区博美示范园区了解到,园区建设已完成80%。  雅砻江流域大豆果蔬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于今年6月启动,意在破解村集体产业发展瓶颈。“项目分为大盖、博美、雄龙西三个示范园区,全县92个村都参与进来,村企共同投资、共同盈利。”新龙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保证村民能从项目运营中得到合理、稳定的分红收益,新龙县政府不仅与项目业主公司签订了协议,约定了分成方式,还明确了各村的分红机制。新龙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村分红所得的30%作为集体经济滚动资金,用于后续发展及其他建设,70%作为村民个人分红资金,向户籍在本村的全体村民分红,“还要按照优先享受方式对脱贫户和监测户进行分红倾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李威 文/图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做深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为做大集体经济“蛋糕”,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简阳市迎难而上,勇于创新,通过激发村党组织活力,引导“村集体+村集体联盟公司”作为本村重点项目的投资建设主体,探索村集体经济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联合发展,提升发展本底,丰富产业业态,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前锋村风景如画。深化治理 项目增效强本底桃叶渐黄,种有白菜、甘蔗的几小块农田便有些显眼。  在禾丰镇连山村纪委书记王建田看来,这里现在被誉为“桃花源”,是因为该村早已完成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全村流转土地4500多亩,其中一家公司就流转了4000亩,配套种植的早中晚熟良种桃,每到春天桃花盛开,就染红这里的田园山峦,美不胜收。  为发展集体经济,连山村集体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在农民闲置宅基地上兴建的连山村食酝轩农庄今年3月正式营业,虽受疫情影响,也已经赚了3万多元。  为解决合村后土地撂荒问题,连山村集体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1500亩发展精品粮油,机械化率约为60%。其中村集体经济投建的一个10亩大棚,已经同一家泡菜厂签约,订单种植圆根萝卜,“收购价定的是1元/1斤 ,亩产6000—8000斤。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先把土壤培熟,下一步再发展效益高一些的新品种蔬菜。”王建田解释道。  连山村与永明村合并后,6.5米宽的旅游小环线,路基已经铺好,卧龙山、桃林、两座水库、三座庙观都被连接起来。由连山村党委牵头,采取“村集体+村集体联盟公司”为投资建设主体推进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严格按照村民全流程自治机制进行,不仅大幅降低成本,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还为连山村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了村民。”禾丰镇党委副书记陈伟对此很是自豪。他介绍,在梳理了8平方公里山水本底和土地规划现状后,禾丰镇决定将永明水库附近风景优美的170亩台地作为修建新居点位,并依山规划了四个组团。连山村喜采致富桃。受访者供图  村民作为项目主体的地位确立后,由群众代表组成建房委员会,连山村13个村民自治组织先后开展三轮宣传调查,实现告知率、动员率、选址满意率三个100%,同时提供5种新区户型图和3种风貌图供村民选择,让村民共同决定未来居住的户型和风貌。  让连山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陈奇感到高兴的是,“村集体作为投资主体与社会资本投资相比,具有三降两提升的优势,预计建设成本减少11.6%,前期费用减少16.15%,群众出资减少49.3%;而公共服务配套投入增加约500 万元,人居环境改善投入增加340万元。”  依托项目结余的419余亩建设用地指标,禾丰村将加大对外招商力度,闭环构建建设用地结余指标资源变资本商业逻辑。同时采用“集体经济+联盟+企业”的方式,创新、优化集体经济产业布局,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下一步我们将布局智慧农业、文旅产业、商品物流集散地等,围绕永明水库营造农商文旅融合消费场景。”陈奇介绍。前锋村消费热点原香小院。改革探索 共享红利村民乐  庭外水清鱼游,院内移步皆景。  石钟镇前锋村九组的王永和在自家屋里务工,很是开心,“我住二楼套房,闲置的一楼和楼顶、院坝租给联合公司做餐饮和民宿,一年1.8万元。同时公司聘请我割草喂鱼、杀鸡砍椰子掏菠萝蜜,头一个月试运营工资 2500元,第二个月开始每月3500元。”  联合公司把王永和家租用的地方装修一新,庭院里修了亭子造了景,同时聘请了他,让他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我过去一直耍起,偶尔去帮人嫁接苗子、修剪果树挣点劳务费,现在务工包吃,每个月领工资,年底还收租金。”  据前锋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周明介绍,王永和等村民享受的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来源于该村通过村党委统领、量化入股、村企合作、农民参与的创新方式,探索“集体+国有企业+市场运营+农户”“集体经济+特色产业”等模式,推动集体经济以开放的姿态,与各类资产、各种业态、各种经营模式等联合发展,有利于在市场化、专业化做强产业的同时,做大集体经济“蛋糕”,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王永和提到的联合公司,就是由前锋村集体经济占股10%,市属国有企业占股30%,重庆刘一手占股60%,共同合资成立的简阳市原香归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在前锋村打造“前锋喜柿”项目,着力创响“吃在前锋”品牌。该公司投资运营的原香小院·刘一手乡村火锅,9月21日开始试营业,食客们闻香而至,每天门庭若市,周末还需预订。项目的推进让很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前锋村在改革探索中创新建立的三种模式,目标直指共享共富。周明介绍,一是“收益共享”促进农民增收。简单说,就是通过着力构建“联股联营”“工资+租金+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集体资产由“共同共有”转变为“按份共有”,充分调动了农民参与积极性。二是“市场运作”提升资产效益。也就是通过村级合作社统一收储农民分散的土地、房屋等闲置资产资源,发展假日旅游、休闲康养等新业态,实现村集体资产资源升级,吸纳村民到集体经济公司务工,确保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员工”。三是“品牌带动”助力产村兴旺。打造前锋“游沱江、赏红花、品美酒、吃火锅”精品旅游线路,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集聚周边优质农产品集中展销,支持“电商+企业(合作社)+农户”直采直销模式,与红旗超市等知名供应商合作推销前锋特色产品。  在周明看来,荣膺“四川省2021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的前锋村,之所以能从传统村落迅速实现向农商文旅打卡村的蝶变,主要是“组织引领”破解了群众参与难题,“化散为整”焕发闲散资产“活力”,“专业运营”挖掘醉美乡村“潜力”,“利益链结”释放兴业富农“动力”,“共享空间”彰显乡村公园“魅力”,“品牌营销”提升农副产品“影响力”,还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了舞台。  以点带面,裂变发展。在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简阳目标清晰,步伐铿锵……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1
吴飞 (图片由彭州市委社治委提供)  住房整齐划一、道路宽敞干净,小区里设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爱心超市、幸福小食堂等,为居民们提供各类贴心温暖服务……这里是成都市彭州市九尺镇金沙社区金沙小区,与大多数乡村集中居住区一样,金沙小区居民从“农民”变成了“市民”。在党建引领下,以“品质金沙·乡村新居”作为切入口,构建以群众自治为主,多元共建的治理模式,实现了蝶变跃升。  10月12日,成都市党建引领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彭州市召开,成都市社治委及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先后前往九尺镇金沙社区金沙小区、葛仙山镇熙玉村熙林村舍小区等进行现场观摩,并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这场现场会选中彭州,与这里的先期探索成果不无关系。彭州市共有城镇社区83个、乡村社区119个,现有乡村集中居住区514个,覆盖人口25.6万余人,占常住人口32.82%。因地制宜、创新施策,彭州市结合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分布规律及差异化特性,聚焦“六抓六化”探索“创享服务·村居共治”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路径,成效显著。  乡村治理成效的背后,是彭州市近年来从创新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入手,开启的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实践。强基础、促融合、创品牌,实现了机构从无到有,能力从弱到强,成效从少到多,推动城乡有变化、居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葛仙山镇熙玉村风貌。做强彭州“特色牌”以乡村之治促乡村之变助乡村振兴  在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往日环境脏乱、自治水平低的小区不见了,其中的熙林村舍小区更因山水相依、园林相连,成为当地着力打造的生态宜居小区,而导入信托制物业是熙林村舍小区“变身”的秘诀。  聚焦群众需求,倒逼治理提效,熙玉村采取了“分步走”的方式。  首先是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为治理奠定坚实保障。熙玉村以小区为单位成立小区党支部、党小组,各小区召开坝坝会,由群众推荐和自荐的方式成立小区管委会和理事会,按院落选出院落长成为群众代言人,搭建“党组织+管委会+理事会”的管理模式。  随后导入信托制物业,并在小区的多功能场所“仙山智理家”设置了物业中心,将物业费用明细进行公示,让老百姓明晰一分一厘的去向。熙玉村从2019年起开始按房屋面积收取物业清洁费,收取的费用用于优化区域道路标识、文体设施、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集中处理生活垃圾,促使“脏乱差”变“亮净美”,群众生活环境有所改善。  葛仙山镇党委书记陆小强表示,目前,葛仙山镇依托集中居住率高的优势,实现了物业管理全覆盖,整镇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助推实现全民自治。  信托制物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彭州市构建信任互助关系、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奠定的基础。  以“信任”为主线,以互帮互助精神为基础,彭州市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发展治理新模式,以“信”治社区,开启“信任互助银行”模式,撬动各类主体多元参与。  今年3月,彭州市成立“信任互助银行”,天彭街道“东林里”可持续社区生活圈、通济镇“爸妈食堂”社区养老等试点场景先后涌现,将存在于社区的志愿服务、公共活动等从服务视角转化为资源视角,破解社区资源转换利用不充分、多元参与渠道不畅通等难题,营造出“信任化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良好氛围。  以乡村之治,促乡村之变,助乡村振兴。彭州市在推进乡村发展治理中,坚持发展与治理双擎驱动、互促共进,促治理成效、发展成果让广大乡村地区及村民普遍受益。  彭州市各地创新施策、主动作为,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着眼建章立制,彭州市构建乡镇治理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两套标准体系。丹景山镇高质量完成省级乡镇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建成全省首个镇级智慧治理中心;花村街“三赋三共双联动”治理经验升级迭代,得到各级媒体的宣传报道。彭州发布《近零碳社区个人行为倡导手册》。久久为功“不止步”着眼共建共治共享 全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  今年9月,成都市发起“守护无疫小区,我来献一招”活动,寻找小区物业、居民、志愿者共同守护“无疫小区”的好做法和好经验。活动中,彭州市《民情一本通》手册引起了各方关注。  据悉,这本手册的诞生,源自彭州市天彭街道朝阳中路社区的创新实践。该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介绍:“依靠微网格员,我们把前期搜集的人员基础情况、便民服务资源、家庭需求等基础信息进行整理汇集,编制《民情一本通》,在疫情防控期间,这本手册成为社区的工作指南,进一步便利了微网格员开展具体工作。”  这是彭州市落地落实“微网实格”治理机制的举措之一。今年以来,成都在全市统筹推进深化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彭州市随之采取了系列行动:以单个微网格直接联系30户—100户居民的参考标准,结合人员分布、地域类型等,因地制宜划分微网格6021个,延伸了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触角,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微网实格”在重要时段、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中的作用,激发多元参与。  近年来,经过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的推动,彭州市的基层治理理念深入人心、体制机制日趋成熟、实践探索推陈出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成效初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初步显现——  以信任治理为“魂”,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彭州市开展“信任互助银行”试点,围绕“小区治理”“乡村振兴”“社区商业”主题,以“信义贝”为价值估量,建立信任“生产—执行—支持—激励”全流程体系。依托线下“信任驿站”和线上“信任互助社”兑换平台,推动呈现出城乡互动、社会筹集、企业公益等6大场景。截至目前,天彭街道“东林里”、通济镇“爸妈食堂”等16个试点项目,发布712个活动,有效盘活了社区资源,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熟人社区、友人社会加速呈现。  以韧性治理为“形”,构建社区安全共同体。健全“平战结合”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以社区疫情防控、社区燃气安全等为切入口,通过就地转换、定点下沉等方式组建社区应急治理队伍12736人,形成“准备—响应—处置—恢复”应急处灾闭环。在国内首发“五社联动”社区疫情防控实务指引框架,从严从实开展社区常态化排查、重点人员管控服务等,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居民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同时,依托四川省应急管理学院等,启动社区应急治理学院筹建,着力提升社区应急治理软实力。  以绿色治理为“势”,构建社区行动共同体。彭州市以“人人可参与的近零碳社区行动”为方向,结合基层实践经验、专家意见建议、居民群众实际,编制并发布《近零碳社区个人行为倡导手册》,从家庭生活、购物消费、公共生活、工作学习、公共出行以及其他方面手把手教大家如何拥抱“零碳”生活。让现在的“近零碳”与以往的“我们想要的美好生活”链接起来,增强近零碳在生活中的可执行性,引导居民形成简约适度、节能环保的普遍自觉。这是彭州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落地行动,也是倡导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社区实践。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站在全新的起点之上,彭州社治将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指引,奋力推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势见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0
腾跃(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提供)  一列列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开辟了亚欧运输新通道,助力成都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在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成都市青白江区,还有一列重要的“班列”——“社治专列”。今年3月,青白江区“社治专列”品牌发布,这列旨在增进民生福祉的“专列”正式开行。  “社治专列”品牌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急难愁盼问题,是青白江“社治港”治理品牌的全新延伸,也是“社治港”探索“勤治理、亲治理、汇治理”三大路径基础上的全新探索。  青白江区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通过“社治专列”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实施一批民生项目、孵化一批社治队伍、总结一批社治经验、共创一批居民“安居包”,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品质服务、集成服务、靠前服务”,全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荣誉感”和“成就感”。青白江区社区美空间——城厢会客馆。建强队伍培育“社治专列”“小红帽”  “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工作虽然繁忙,但很有成就感。”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新峰社区退休人员钟大明说,今年初,他成为金同华庭小区的微网格员,“我是党员志愿者,对负责的小区、楼栋、单元很熟悉,平时和小区居民相处很愉快,工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青白江区优化网格布局,划细划小微网格,将治理和服务落实到最小单元,形成“微网实格”三级体系。微网格员,有多重“身份”,他们是积极行动的“宣传员”、辖区安全的“巡查员”、环境卫生的“整治员”、化解矛盾的“调解员”……他们在各种身份之间切换,在社区楼栋之间穿梭,上门入户服务居民。目前,该区通过微网格员招募,统筹物管门卫、楼栋单元长等兼职力量5579人。  建强基层治理“一支队伍”,夯实基层治理人才基础。“目前,我们正通过建组织架构、建骨干队伍、建权责清单、建运行机制、建激励体系等方式建强‘社治专列’‘小红帽’队伍,他们就是这列‘社治专列’的‘乘务员’。”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已建立“1+5”多元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队伍,坚持党建引领“1个核心”,整合“专职、专业、兼职、服务、自治”5类力量3.8万余人。  通过建立组织联动、党员联合、资源联用、活动联办、服务联做“五联”机制,该区培育了1200余名“红色管家”,实现225个基层党组织全覆盖。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还通过孵化培育居民自组织、招募社区达人及社区合伙人,建立老年协会、公益市集等自治组织620余个,带动5.2万余名社区志愿达人参与社区治理。  加强队伍建设,素质提升是关键。该区聚焦社区工作者,健全统筹管理和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体系,并建立分类、分层培训机制,鼓励社区专职工作者学历提升教育,制定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和骨干人才年度培训方案,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赋能。“社治专列”“小红帽”——“川化大妈”志愿者服务队。凝聚合力吹响“社治专列”“小广播”  青白江区大弯街道红河社区凤凰小区是安置小区,没有物业公司。近年来,小区中心广场花箱、座椅等设施老旧破损,未及时修缮。  “从今年初开始,来中心广场休闲的居民明显少了。”今年4月,小区居民白美凤萌生了升级改造中心广场的想法。恰逢青白江“社区亲治理2.0”项目开始申报,白美凤便和几位邻居成立了项目小组。“社区非常支持这个项目,指导我们准备了申报材料,一次就申报成功。”白美凤说,很多居民也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一起买花苗、搬泥土、栽花、修座椅……老旧的中心广场终于重焕新颜。  “这个通过居民自发组织的亲治理项目,不仅为凤凰小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公共休闲场所,更展示出居民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行“社治专列”行动中,该区启动“社区亲治理2.0”项目,围绕社区公益、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等,通过“发起人+居民参与”“社区支持+居民众筹”等方式,引导社会多元力量参与自治,并鼓励1000余名居民自主策划、包装、实施小微民生项目106个。  “我们首先推出‘社治专列意见簿’行动,收集民情民意,问需集智。”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说,该区以“发现解决一批居民关心的民生需求”为目标,制作“青白江社治专列意见簿”,推出《青白江社治专列·千计手册》。以村(社区)为单位,“线上+线下”双线收集,倾听居民对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建议,把群众建议和群众智慧作为社区政策制定、社区项目实施、社区工作推进的重要指南。  针对居民的意见和诉求,青白江区同步启动以“汇万千社智社工、办千件民生实事”为主题的社治专列“小广播”活动。对内联合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开行“社治青春专列”“社治巾帼专列”,在迎峰度夏电力保供、疫情防控静默期间,号召动员全区“川化大妈”、“成钢大爷”、青年志愿者等群体参与社区服务,累计服务时长1.4万小时。对外联动广汉市等周边区域,构建“工作共商、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的区域共建共治机制,建立区域共建合作事项清单,联合发布社区机会清单,跨区招募“社区达人”“社区合伙人”,联合出品社区旅游环线,助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  此外,该区通过动员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居民等讲述发生在身边的社治案例、感人故事等方式,将这些内容收集起来形成社治专列“故事荟”系列节目21期,持续扩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精准服务共创“社治专列”“安居包”  “通过智能设备,如果监测到住户3天没用水,平台就会自动报警。”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新峰社区网格员何治昀说,社区为每一位独居老人的家中都安装了智能水表感知设备,随时感知独居老人安全动向,同时也提升了社区安全指数。  除了智能水表,新峰社区还安装了智能井盖、高空抛物摄像头等智能感知设备。“通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新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洋介绍,在智慧平台延伸开发的微信小程序里,囊括了社区志愿服务、就业服务、周边生活配套、活动发布等功能,居民既可通过“随手拍”等功能直接反映民生诉求、参与社区治理,也可实现部分民生服务事项线上办理。  新峰社区的智慧场景,是青白江区推行“社治专列”“安居包”活动的一个缩影。该区以“集智共创一批居民15分钟‘安居包’”为目标,以小区(院落)为任务单元,根据收集的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制作出独具特色的社治专列“安居包”,为社区居民送幸福、送温暖、送安全、送服务,把居民“15分钟生活圈需求”送到家中,让居民的基础民生诉求和公共服务需求足不出户即可在手上“一包解决”。  通过集智共创,该区通过社区服务精准供给模式,已形成“21项基础服务+N项自选服务”的“安居包服务套餐”。青白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居包”结合“意见簿”征集的问题清单,靶向统筹区级13个部门15类惠民资源,提供疫情防控、儿童服务、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21项“安居包基础套餐”。  此外,该区还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差异化需求,定制“需求清单”,通过整合帮代办等区级部门服务事项,以及小家电维修、缝纫、磨菜刀等社区生活小微服务事项,明确“资源清单”,实现“线上居民点单+线下一支队伍配送”,完成各个社区差异化的“安居包自选套餐”服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0
吴飞(图片由成都市龙泉驿区委社治委提供)  “咚咚咚”,近日,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小区院落内不时响起这样的敲门声。  “王阿姨,想跟您商量一下院落改造提升的事。”“陈大爷,前段时间您反映车辆乱停的问题已解决……”戴着红袖套、穿着红马褂,走街串巷开展这场敲门行动的是龙泉驿区的“红色管家”院落自组织成员。  这些“红色管家”由院落居民推选而出,又服务于院落居民,推动老旧院落凝聚起有效治理、有感发展的力量。  “红色管家”的背后,折射的是龙泉驿区纵深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系列探索。经过近年来整体性、系统性、全域性推进,龙泉驿区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念深入人心、制度机制日趋成熟、实践探索推陈出新,系统构建起组织领导、规划政策、社区发展、社区治理、服务供给、支撑保障六大体系,成功打造出一批融合形态、业态、文态、生态、心态的新型社区,基本实现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龙泉驿区城乡社区风貌。攻坚克难从老旧院落入手补短板促发展聚合力  老旧院落是城乡社区的薄弱地带,也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自身韧性低、抵抗风险能力弱,同时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难题。如何破题?龙泉驿区以洛带镇作为城镇老旧院落治理的试点,展开相关探索。  在洛带镇,老旧院落占比超过90%,大多为无门卫、无物业管理、无管理组织的“三无院落”,规模小、分布散、权属杂。洛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对症下药”,就要解决这些老旧院落“没人管”“管不好”的难题。  对此,经过一年多的探索,龙泉驿区明确了工作路径:实施找党员、建组织、优机制、强服务、植文化、赋场景“六步工作法”,让老旧院落治理从“无章可依”变“有章可循”。  首先,找党员、建组织解决了“谁来管”的问题,把院落内的党员找出来,把党员身份亮出来,参与筹建“红色管家”院落自治组织;其次,优机制解决了“怎么管”的问题,全区优化建立了居民公约、“红色管家”院落自治组织工作职责等12项制度,树立了职责职能规范;最后,强服务、植文化、赋场景同步发力,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从不同维度入手,结合院落居民需要,提升院落的“颜值”和“内涵”。  在此过程中,“红色管家”成为推进“六步工作法”的重要力量。再进一步,实施序化、净化、亮化、美化、文化“五化行动”,促“脏乱差”变“净靓美”。最后,以资金作为切口,采取居民筹一点、社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企业帮一点“四个一点”方式,凝聚多元力量参与院落治理。  龙泉驿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六步工作法”“五化行动”“四个一点”,居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社区小区的志愿者、治理能人不断涌现,有力提升了院落的管护力、安全感和颜值度。  从城市到乡村,老旧院落治理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难题。  走进龙泉驿区洪安镇洪福村,林盘院落干净整洁、景观别致,蜿蜒的村道延伸向远方,呈现出美丽宜人的田园风光。  随田散居是乡村居民的分布特性,也使得乡村院落治理面临工作半径太大的考验。如何实现有效治理?龙泉驿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洪安镇为试点,龙泉驿区将城镇社区的“管家”概念植入,推行“院落管家”自治共建机制,探索乡村院落长效治理路径。  据了解,“院落管家”由群众推选的热心人担任,以农村院落单元为治理主体,组建“管家”自治组织,通过治理脏乱、筑景美院,打造特色院落,实现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风文明不断提高。  简越林是洪福村洪福别苑的“管家”,他上岗以来,洪福别苑的环境卫生、院落风貌都有大幅改善,大家群策群力、共建共治打造出的林盘院坝,成了居民们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在院落提升过程中,“院落管家”既是院落管理的“组织者”、爱护环境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同时,在“院落管家”的引导下,群众共同参与村庄治理建设,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自主实施农房改建、外立面整治,提升了院落整体形象。龙泉驿区山泉镇桃花故里。纵深推进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成势见效  老旧院落治理,是龙泉驿区瞄准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是惠民生补短板的鲜活实践。  在老旧院落治理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机制进一步健全,为龙泉驿区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有益启示。  积极推动大学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针对性服务,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精细化、学科化;打造“龙泉人家”社区综合体,创新实施投建运管一体化模式;让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智慧治理中心“显身手”……近年来,龙泉驿区涌现了大量的社区发展治理生动实践和锐意创新的先进典型。  这背后,是龙泉驿区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坚持机制驱动提效能,“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构建“自上推动”的领导机制,在成都市首创区镇村三级《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指导指标体系》,分层分类制定167项指标任务;深化完善“1+6+N”制度体系,出台街道职能转变、社区总体营造等配套文件,细化社区保障激励资金、社区自组织培育等操作性文件;构建“左右互动”的协同机制,加快构建“社区发现、街道呼叫、集中派单、协同整治”的工作机制。值得一提的是,龙泉驿区以10个街镇为单位,划分十大片区,组建“街镇—社区—小区—驻区单位”四级“万人级”社区防控快速响应队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党建带动强引领,“众星拱月”的基层基础更加巩固。  聚焦党建引领,加快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为基础、法治为根本、德治为支撑的“一核三治、共建共治共享”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推动治理重心落地城乡社区。今年来,按照成都市相关安排部署,龙泉驿区全力推进“微网实格”的治理机制,划分一级网格1100个、微网格5495个、建立“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专属网格”党组织3868个,切实把党的触角延伸到社区每一个角落。  坚持发展促动补短板,“多态叠加”的社区场景加快营造。  系统提升社区“五态”,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形态”重塑社区空间场景,分类打造城镇、乡村、产业幸福美好示范社区53个,品质宜人的社区生活空间加快构建;“兴业态”做强社区产业场景,构建“大面铺子共享集市”等社区生活性服务业消费新场景,建设特色商业街区7条,培育孵化成都市金牌社会企业等;“强文态”营造社区文化场景,开展社区“十大牵引活动”,策划各类群众性活动1000余场,定制7条社区特色游线,推动社区文创产品挖掘孵化,打造社区公共文化场景;“塑生态”构建公园社区场景,完成“社区微更新”“社区运动角”项目60余个,实施“五类微景”社区更新改造120余处,打造“上班的路”50条;“调心态”促进社区和谐共享,以“驿动社治·头雁领航”社区书记成长计划品牌项目等引导居民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坚持多元推动聚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成型成势。  政府主导搭平台,统筹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目标任务与社治项目策划,发挥区镇两级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作用,搭建社区和社会组织供需对接平台,构建多方联动的红色物业体系,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协同聚资源,实施“共享大运机遇”伙伴计划,发布社区发展治理品牌项目“招募令”,创新设立社会企业孵化中心,引进落地社会组织620余个,建立社区微基金近40家,发动1000余家社区伙伴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群众参与唱主角,建立龙泉驿区志愿者联合会,推广“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积分激励机制,注册志愿者11万人、开展志愿服务约40万人次,鼓励居民组建社区自组织2000余个,不断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回望过去,近年来龙泉驿区社治工作的纵深推进、有益探索,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如今,站上新起点、奋进新征程,龙泉驿区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路径,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朝着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愿景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0
(记者 吴亚飞)碧波荡漾、浅丘起伏,推窗见景、出门入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的样貌,而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的麓湖公园社区正勾勒出这样的理想形态。  这是一个面向城市开放和共享的公园社区。电影节、音乐会、游园会……国庆期间,麓湖公园社区的美景和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到此打卡。凭借独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具特色的建筑设计,麓湖公园社区每年吸引市民游客上百万人次。  随着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区?怎样建好品质化现代社区?面对这一课题,麓湖公园社区折射出成都的回答——幸福美好公园社区。  身临公园、心属社区、拥抱未来,成都将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建设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时期,将分类建成1150个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示范创建100个未来公园社区。  “小社区”里有“大文章”。近年来,成都系统推进3044个城乡社区的发展和治理工作,从城市基础细胞入手,创新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制,积极开展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探索,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夯实了基层基础。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探索从体制机制破题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请戴好口罩,注意防护”“请各位市民注意保持一米距离”……今年9月,在成都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锦江区春熙路街道的各个社区,随处可见身着蓝外套、手戴红袖套的“春熙孃孃”身影。  “春熙孃孃”是一支平均年龄约70岁的志愿者队伍,他们走街串巷开展文明劝导、调解纠纷、关爱邻里,成为社区志愿服务者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疫情防控期间,“春熙孃孃”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微网格员”。“春熙孃孃”志愿服务队队长陈朝珍介绍:“平日里,我们常态化参与社区的各项工作,在疫情防控等突发应急期间,我们闻令而动,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防疫管控、核酸采样、物资配送、风险排查等工作。”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也是基础细胞。历经数次疫情大考,成都的实践经验印证:社区管理的组织化,有效统筹和承担了各项防控任务。都江堰市红雄社区川西音乐林盘。  春熙路街道总府路社区党委书记唐梅介绍,以总府路社区为例,辖区内不仅商业商场、商务楼宇密集,并且老旧院落多、高龄居民多。在应急突发时期,想将疫情防控和小区院落管理两手抓,仅靠社区力量几乎不可能。  让社区“微网格”发挥“大作用”。今年以来,成都统筹实施党建引领社区“微网实格”的治理机制,以3小时内完成入户组织动员为标准,小区(院落)、街区以30户—100户居民或商家划分为一个微网格,并明确责任人,将平时的精细治理单元转化为应急突发的“战斗堡垒”,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目前,成都1.3万个一般网格因地制宜划分为12.6万个微网格,明确了14.9万名微网格员,构建起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三级治理体系。常态管理下,每名微网格员平均联系服务群众63户,疫情发生后,网格工作进一步细化,高中风险区小区每名微网格员平均联系服务12户,实现防疫指令最快5分钟到达,1小时基本完成入户。  “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是成都近年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探索之一。从体制机制破题,是创新的关键。  成都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成立专门部门统筹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把分散在30多个部门的职能、资源、政策等统筹起来,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破解过去基层治理“九龙治水、条块分割、权责失衡、资源分散”等问题。  一系列推进社区“还权、赋能、归位”的创新之举相继铺开。  着眼建章立制。一手做“加法”,形成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为纲领的“1+6+ N”政策制度体系和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为核心的规划导则体系,同步强化资金保障,每年向村(社区)拨付社区发展治理专项资金。一手做“减法”,实施《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建立起依法自治事项、协助行政事项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撤并社区承担不合理事项46.8%,清理应放不放、放责不放权、不该放却放了的事权事项139项。  增进民生福祉。围绕群众需求,聚焦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民生关切重点,2021年,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成一批为民惠民可感可及的重大项目,解决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难题,市级年度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904亿元,区(市)县滚动实施项目4344个。2022年,成都以“建好幸福城、提升幸福感”为主线,深入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统筹实施重点项目119个,总投资12507亿元。玉林四巷“爱转角”特色街区。成效以民生福祉为根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显现  13连冠!截至2021年,成都已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这座“幸福城市”究竟有何魅力,为何连年夺冠?让我们从街头巷尾、街道社区寻找答案。  夜幕低垂,在武侯区玉林街道,霓虹闪亮的烟火气刚刚登场。密集的各式咖啡馆、餐厅、创意小店连成一片,门前摆着户外桌椅,市民游客到此打卡休憩。拐角处,某书店的落地窗透出暖色灯光,店里正在进行一场文化讲座。  和这些场景并存的,是这里居民的社区生活图景。老大爷提着收音机光顾街边的杂货铺,街坊邻里聚集在街边树下闲聊,孩子们在街心花园里奔跑嬉戏……曾经,歌手赵雷的一首《成都》唱火了成都,也唱红了玉林。今年,“烟火玉林”再次上新,引来游客无数,成为成都城市更新的名片、社区治理的范本。  过去并非如此,诞生于1985年的玉林北路社区曾因老旧乱,常接到投诉,部分区域成为周边居民绕行的“孤岛”。  对此,社区党委召集居民、物业、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开展“爱转角”等改造项目,将沿街商铺重新打造招商,引导社区居民涂鸦美化墙面,共同打造美好家园。如今,玉林北路“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居民主动维护环境、主动参与社区事务,幸福感满满。  玉林“变脸”的背后,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党建引领,并不意味着党委政府大包大揽。基层治理的成效,从城市到乡村,社会各界均是参与者、见证人,更是答题人。  以事聚人、聚人成事。近年来,成都以基层社区作为抓手,探索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多元参与的主体和力量相继涌现。  成都首家社区公司(四川黉门宜邻居民服务有限公司)兴办了社区养老院,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和临终关怀,受到居民的欢迎;四川第一个社区基金会(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通过专项基金反哺社区,实现了社区自我“造血”;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物业+社工”管理服务模式,鼓励发展物业社会企业,如今,信托制物业正在全市的商品房小区、老旧院落、农集区、安置小区统筹推广;2021年,成都进一步探索“五社”联动路径,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目前已建立社区发展治理机会清单发布制度,引导237万名志愿者、1.3万家社会组织在社区提供服务,3.2万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与社区组织联建、利益联结、资源共享。四川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精进以智慧化赋能公园社区为品质化现代社区“代言”  2400亩湖区周围,散落着不同风格的住宅楼;清澈的湖水泛着涟漪,游客可乘坐游艇在湖区一个个小岛之间穿梭;在麓客岛体验马术,去动物农场喂羊驼,上美食岛尽享美食……  看似度假胜地,实则是个普通的社区。如今的麓湖公园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共培育孵化了60多支社群组织,每年举办各类活动上千场,多方共创的渔获节、龙舟赛、麓客之夜成为颇具影响力的社区品牌活动,不仅居民乐在其中,还吸引了外来游客。  作为麓湖公园社区的党委书记,王燕描绘了她心目中理想家园、未来社区的样貌,“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又具创新活力,我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变为现实。”  对此,成都正在绘蓝图。《成都市“十四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规划》对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细化:在建设类别上,分类建设城镇、乡村、产业三类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十四五”时期建成1150个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示范创建100个未来公园社区;在建设主题上,分为绿色生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智慧科技、国际时尚等类型。  “幸福美好公园社区是成都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的落地举措。”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幸福美好公园社区作为彰显公园城市价值、承载宜居美好生活的微观场域,核心内涵是以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为导向,以片区综合开发为抓手,以全要素场景营造为关键,以数字底座智慧赋能为支撑,以共建共治共享为路径,打造功能布局均衡、产业特色鲜明、空间尺度宜人、人城境业和谐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从高新区的瞪羚谷,到锦江区的白鹭湾,武侯区的芙蓉美谷,再到成华区的北湖……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群众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纵观成都全域,一批幸福美好公园社区渐次成型,让群众的理想家园照进现实。  让智慧化进一步赋能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的打造。  面对超大城市转型升级的诸多问题和现实挑战,成都坚持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以智慧蓉城为基座,成都正在创新打造智慧社区治理生态,初步建成了一个社区主题数据库、一个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社智在线,形成社区党建、社区安全、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五大类N个应用场景,归集人口数据2470余万条。  从“治”到“智”,成都早有探索,开发上线一站式“互联网+”市民服务平台——“天府市民云”APP,集成市县两级民生保障、交通出行、便民缴费、就业创业、信息查询等770项便民服务,注册用户达1300万人,累计服务市民超6亿人次。  无论是公园社区、智慧社区,还是未来社区,立足社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指向的是同一种初心,人民城市、社区入手、落脚幸福。(图片均由成都市委社治委提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宣勇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这20余亩撂荒地还有两天才能整治完,我们村集体公司已经与村民协商好,这些撂荒地将全部由集体公司代管,整治完后村集体公司就马上种一季土豆,明年2月份土豆收获后又种一季早春大棚蔬菜,早春菜收获后又种一季晚稻……这样下来,1亩地收入1.5万元应该不成问题。”10月16日,在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的20余亩撂荒地整治现场,机声隆隆,漕溪村党支部书记曾维宣在现场一边指导机械整治,一边兴奋地介绍说。撂荒地整治现场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今年,邻玉街道坚持把撂荒耕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精准摸排、强化基础设施、启动奖补机制、加强宣传动员等方式,在全街道掀起了一股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热潮,昔日的“撂荒地”正在逐步变成一片片“致富田”,实现了粮食稳产增收。  在撂荒耕地整治中,邻玉街道机关干部汇同村组干部深入农户、田间地头,逐户对撂荒地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摸排登记,全面摸清耕地总体状况和撂荒地点、数量、面积、撂荒原因、撂荒年限等情况,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块,为集中整治撂荒地打牢坚实的基础,通过村、组摸排汇总,全街共摸排出摞荒面积64.7亩,撂荒耕地涉及承包农户70多户。  为做到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邻玉街道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对复耕困难、缺乏劳动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实行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改善撂荒地条件,以土地流转、委托村集体公司代管等方式,不断创新撂荒地复耕复种服务,通过农户自行复耕一批,亲友代种一批,土地流转一批,村集体代管集中经营一批等方式,扎实开展撂荒地整治工作,确保复耕一块、核销 一块,盘活农村撂荒地资源。同时,邻玉街道还根据撂荒性质和原因,灵活多样推进治理,安排镇农技人员对撂荒地复耕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激发群众向撂荒地要效益的信心和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让闲置土地重获新生。  截至目前,邻玉街道摸排出的64.7亩撂荒地通过人工整治、机械整治,将全部种植一季短、平、快的土豆或白菜,预计将产生效益近20万元,让昔日的撂荒地一举成为村民眼中的“香饽饽”“聚宝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永生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邛崃市紧扣粮食安全大主线,坚持稳粮保供基础支撑和效益增长发展引领并重,确立“一极、一源、一区、五地”的“1115”发展战略,全力将“天府粮仓”邛崃东部二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种业振兴增长极”“引领西南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和“‘天府粮仓’现代粮油高质量发展标杆区”。  位于邛崃市东部平坝区的“天府粮仓”邛崃市东部二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属都江堰精华灌区,涵盖文君、临邛、固驿、高埂、羊安5个街道,62个村(社区),园区共有耕地20.15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万亩以上,2021年粮油作物播种面积29.28万亩。  邛崃市力争实现粮油“产能更高更稳、效益更好更优、环境更绿更美”的“天府粮仓”更高发展水平,全面呈现“种灵育秀、精耕细作、美田弥望、五谷丰登”的“天府粮仓”邛崃图景。科学谋划 精心编制  邛崃市紧扣成都市《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一带、十园、百片”的总体部署,科学规划引领,制定了《“天府粮仓”邛崃市东部二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细化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等相关内容,坚持以点串线、以线扩面,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的工作格局。对标一流 锚定方向  立足邛崃种业优势,对标国内外一流粮油产业园区发展水平,突出粮油产业由数量增长导向向提质增效导向的发展转换,按照稳粮保供基础性支撑和效益增长发展性引领并重的思路,持续巩固粮油高质高效增长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粮油增长能力。凸显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邛崃种业的先导性功能定位,努力将邛崃市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种业振兴增长极;紧抓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战略契机,突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将邛崃市打造成为引领西南的科技创新动力源;对标国内外先进粮油产业园建设水平,全面推动东部二十万亩粮油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努力将邛崃市建设成为“天府粮仓”现代粮油高质量发展标杆区。聚焦“五地” 推进实施  实施“天府良田沃地”建设行动。抓好耕地是这一“天府粮仓”的根本物质保障,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制度。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种植园地分类优化改造,推进提升粮油基地标准化、绿色化;开展农机装备数字化升级,推进作业机械化、智能化;实施“增地力,多产粮”行动,推进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三个方面,实施重点项目8个,通过稳面提质巩固粮油生产的基础性支撑。  实施“天府种业高地”建设行动。整合产学研创新资源、大幅提升种业创“芯”驱动力。重点围绕打造“天府粮仓”国家级种业创新平台;构建“市场-研发”商业化育种模式;开展现代粮油”百亩攻关、千亩示范”三个方面实施重点项目8个,加快粮油产业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实施“天府粮油宝地”建设行动。聚焦高端种业、粮油生产、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营销多个环节,建设产业链条健全、联结链条紧密、产业业态丰富的粮油产业全产业链,推动粮油生产格局由集群成链向建圈强链升级。重点围绕增强新兴粮油、荃银生物等粮油加工主体能力;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和粮油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粮油服务体系,实施重点项目10个,推动粮油产业纵向沿链拓展增值增效空间。  实施“天府田园美地”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粮油+”行动,充分利用邛崃丰富多彩的田园景观资源和农耕文化遗产,深度发掘粮油产业的复合功能价值,跨界融合培育“稻田+会展”“稻田+体验”“稻田+研学”“稻田+文创”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粮油产业与农商文旅体的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围绕重塑天府乡村田园形态;高质量打造天府种业地展IP两个方面实施重点项目5个,推动粮油产业横向融合提升复合功能价值。  实施“天府共富福地”建设行动。推动形成能动性的粮油高质高效增收模式,助力小农户和现 代 农 业 发 展 有 机 衔接。重点围绕高质量构建粮油产业化联合体;健全粮油、制种生产风险兜底机制两个方面实施重点项目3个,推动粮油、种子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节本增效,有效降低粮油、制种经营主体生产和市场风险,保护种粮制种积极性,让种粮主体有钱挣,得实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0
 (记者 钟正有)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今年7、8月份开始,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通过农户自主复耕与集体复耕相结合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对“粮田”耕地的长效性保护,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整治现场在此次撂荒地整治过程中,桂花村投入旋耕机、开沟机、人工、种子、薄膜、肥料、农药等物资,共实现复耕撂荒地400余亩。通过复耕,使撂荒土地重获新生,实现撂荒地“变废为宝”,同时还解决部分村民务工问题,引导了更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家乡,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各农户开垦撂荒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同时,村集体通过种豆、收豆等整治撂荒地行动,为留守村落的老人、妇女创造就业岗位50余人次,增加了群众收入。复耕后的撂荒地,种植的豆子长势良好。农户刘胡彬说:“今年豆子品质特别好,价钱也合适,想到以后卖豆子会忙不过来,所以我早就计划好哪部分卖菜豆子,哪部分晒干豆子。”接下来,桂花村将继续落实肥土情况,将撂荒地真正变成肥沃的种粮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9
(王培哲 记者 徐莉莎)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助力高水平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0月17日,科技厅在成都启动实施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  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任务,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全方位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此次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聚焦主要粮油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布局了“绿色高效超级稻新品种培育”“绿色高效玉米重大新品种培育”“绿色高效小麦重大新品种培育”“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培育”“绿色高效酿酒专用重大新品种培育”等5项重大攻关任务。  省级财政将投入科研经费1亿元。根据专项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优势产学研单位将展开协同攻关,力争“十四五”培育绿色高效重大新品种15个以上,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4套;建立高产绿色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8套、百亩连片示范基地20个,培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种业骨干企业2到3家;新品种累计推广1500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敏  在成都,青白江区福洪镇三元村是不少骑行玩家的骑行首选地。国庆假期,从青白江城区而来的李涛是这里的“熟客”,骑行在龙泉山林间道路上,他不禁感叹这里的变化:“植被越来越密,环境越来越好,来骑行的人也更多了。”他说,这里离主城区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林间山道适宜骑行,都是吸引他反复“打卡”的原因。  三元村的罗家山,曾是生态植被修复的“硬骨头”。6年前,成都市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在土壤浅薄贫瘠、保水性较差的罗家山开启了龙泉山脉青白江段的增绿工作。6年后的10月10日,再次站到山头远眺,曾经杂草丛生的山地已被茂密的植被覆盖,进入深秋,缤纷的秋日景致逐渐呈现。  以罗家山等为重点区域,青白江龙泉山生态修复的“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作为地处成都东北缘的城市生态屏障,如何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三元村农文旅体产业兴旺。“加减”结合增绿森林覆盖率49.3%  龙泉山在青白江区境内面积达125.2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建设无捷径,靠的是踏踏实实地植树造林,坚持不懈地维系保护。  2016年以来,青白江区紧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围绕地区林业资源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标,以罗家山等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资源修复,在加强3.82万亩省级公益林管护、巩固1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实施龙泉山植被恢复、龙泉山生态提升等项目,2016年至2021年新增造林3384亩,强化2000亩已造未成林抚育管护。  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林技中心负责人钟晓冬介绍,2022年青白江区依托56.6万亩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高标准实施《四川省川中丘陵区(龙泉山成都段)高质量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构建起部门、镇、村的协作机制,按照“示范带动、先易后难、相对集中”原则,高标准推进项目供地、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项目供地5100余亩。  针对龙泉山青白江段林相单一的植被现状,他们采取了“加减”并进法为龙泉山“充植”“修身”,实施采伐低效林“减法”和补植阔叶乔木“加法”,至 2022年6月底完成增绿增景4376.7亩,以此形成针叶林与阔叶林、彩叶林混交林区,以利于灌木生长和野生动物成长。  “加上年底前将完成的1600余亩栽种,植树造林从2016年至2022年底将近万亩。”钟晓冬说,如今,片区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的45.9%提高到49.3%。赋能绿色产业升级农文旅体融合发展  地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核心区域的三元村,紧邻成南高速、二绕人和出口,交通便捷。几年来,三元村党委书记肖洪梅日常巡湖、巡林成了工作常态。“通过聚居点安置,村民下山,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而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好,为我们发展油桃产业、山地运动、休闲旅游提供了后盾支撑。”她说。  在该村,不仅有因山地骑行赛事发展起来的体育新村名片,还有以油桃产业发展起来的“赏花+摘果”旅游品牌,申报成为四川省“赏花基地”。全村农家乐、民宿及聚集区30余个,从事乡村旅游的村民达450余人。  “我们与油坊村、陈家湾社区整体进行龙泉山中心村片区规划,进一步推进生态价值的转化。”肖洪梅说,目前村上正在建的清荷园是全区唯一一个统规自建的土地整理项目,将“微景点”串联“大园区”,融入客家文化、农耕文化,培育共治理念,共建“荷美之家”。  实际上,不只在三元村,通过鼓励林业经济发展,青白江区特色林业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钟晓冬介绍,青白江山区结合片区实际,因地制宜打造林业特色产业,“我们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优质杏、优质油桃、青脆李等水果产业,同时盘活林业资源,鼓励发展沙参、黄精等林下种植产业,适度发展核桃、油橄榄等林果产业。”  目前,片区水果总面积约10万亩,核心区面积4.2万亩,其中核桃6000余亩、油橄榄100余亩,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3000余亩,实现产值7亿元以上。通过持续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走出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多元业态兴起,“杏花山上”高端民宿、“我的田园”乡村旅游打卡地、“万瑞养老”生态康养基地等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人流。一批标志性的乡村旅游节会品牌在形成,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亿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19
●遭遇今夏持续高温干旱●水稻却亩均增产100公斤(记者 史晓露 王代强)汽车穿过连绵起伏的丘陵,一大片平地突然在山脚铺展开来。  这里是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10月初,当记者来到村里时,水稻刚刚收割结束,连片的稻田内只剩下黄绿色的稻茬。  稻谷归仓,油房湾村党支部书记谢小春充满感慨,“今年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相比前两年足足增加了100公斤。”  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产出低下的望天田,水稻亩产不足500公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何在遭遇今夏的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当地水稻产量反而增产。望天田变高产田,背后究竟藏了哪些科技力量?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 记者 何海洋 摄开荒地造良田:让“巴掌田”变成“整片田”  “高产不容易啊。”说起种粮经历,油房湾村1组村民雍志强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雍志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今年已56岁。一年多前,他和妻子种着3亩多地,种水稻全靠人工,田块小且分散,大型收割机进不去,每到收获季节,他和老伴要起早贪黑忙活好几天。  然而种粮费力却不挣钱,“水稻亩产400公斤到500公斤,每亩收入千把元。”雍志强说,再加上近两年化肥、农药涨价,种粮成本更高,两个儿女不愿再务农,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  雍志强一家的情况是油房湾村现状的缩影。近十余年来,村里8成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一些土地没人种,杂草丛生。”谢小春说。  保护耕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初发布的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随后,南部县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地整治项目,涉及大王镇等4个乡镇的10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8000多亩,其中含撂荒地复耕近700亩。  不过,工作推进却面临观念障碍。“光群众工作就做了1个多月。”谢小春回忆,全村有18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占全村耕地9成左右,涉及527户1518人,起初有一半村民都有顾虑。有村民担心,“田块集中后土地界限被打破,以后找不着自己的地了怎么办?”“流转以后没有地种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包地都经过了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后不仅有租金,以后还能务工、分红。”谢小春给村民算起细账,建设高标准农田能把“巴掌田”改成“整片田”,以后农机能下田了,地力提升了,种粮产量更高,效益更好。  还要解决资金难题。油房湾村上游就是升钟水库,但过去缺少建设资金,50%的农田都没有配套水渠,“农田灌溉难、排水难,每年水稻因为干旱至少要减产20%。”谢小春说。  为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从2020年起,我省就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提高至3000元/亩,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500元,地方配套1500元。  一切准备就绪,今年初,十几台挖掘机终于开进小山村,开荒整地、挖沟修路……鏖战一百天,山间分散的小田变成连片的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平地,渠系和水泥机耕道纵横交错,农用机械可直接开进田间地头……“简直想不到,我们村有了这么好的田块。”雍志强感慨。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形成一批“集中连片、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了基础支撑。南充市南部县大王镇油房湾村高标准农田航拍图。 记者 何海洋 摄用良种施良法:让良田有更高的产出  10月11日,两台秸秆粉碎还田机在田间匀速行驶,田里的稻茬和秸秆被机器“吃”进“肚”里,随后,秸秆被粉碎均匀抛撒进稻田,经过翻耕和土壤混合。  “秸秆全量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郑元勋介绍,长期撂荒的耕地,土壤板结地力差,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要推广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我们特意给土壤补充了很多微生物。”郑元勋蹲在农田边,一边翻看土壤一边介绍,机器耕地时,每亩会施用1吨以上的生物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跟普通有机肥可不一样,其中含有特定功能微生物,能让土壤变得疏松,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团粒之间空隙较大,利于保水保肥。地力培肥后,每亩还能减施化肥15公斤—20公斤。  土壤改良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能推进农业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粮油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通过建设示范县、示范基地,推广粪肥还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有了良田,还要用良种施良法,才能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油房湾村种植的‘千优531’、‘宜香优2115’,都是近年稻香杯评选出的优质米品种。”郑元勋说,这些水稻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抗性强、米质优。  在栽培技术方面,今年当地大力推广水稻高产栽培、精准施肥、绿色综合防控和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指导和试验。“过去散户种水稻,每亩秧苗在八九千株,秧苗密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光能。”郑元勋说,今年全县大力推广水稻合理密植技术,每亩秧苗株数控制在11000—12000株,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后期肥水管理也要跟上。今年夏季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当地立即成立了助农服务队,全力抗旱保苗。“经过协调,今年上游的升钟水库提前放水,再加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渠系配套,农田灌溉用水有了保障。”谢小春说,尽管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旱,但今年粮食没有减产。好政策聚良农:解决了“谁来种地”难题  “有了良田好地,还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南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何会介绍,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骨干力量。  今年3月,南部县农业农村局挂出招引业主的公告,很快就吸引了3个业主联合承包土地5000余亩。南部县满囤种养殖农民专合社负责人毛丹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她一直在南部县承包土地种植柑橘,但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让她决定改种粮食。“现在政策好,我们种粮有信心。”毛丹说,尽管粮食的亩产值不如经济作物,但只要提升机械化水平,降低种植成本,就能发挥规模效益。  在油房湾村,毛丹承包了1800亩高标准农田,700余亩水田全部种植水稻,1090亩坡改地种植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经过调型改造后的农田,土地连片,水稻生产可实现机耕、机播、机管、机收的全程机械化,每亩成本可降至900元,比过去低200元左右。  今年5月,700余亩水田全部插上秧苗,装载着药肥的植保无人机飞入田间,1个小时可作业30亩农田,效率是人工的50倍以上。8月底,改田后的第一季水稻迎来丰收。“地好种了,收成也增加了不少。”毛丹说,同一块田,今年亩产达600公斤,比改造前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  秋粮丰收,新一季的粮食生产已在谋划当中。刚刚收割完的稻田又繁忙起来,10月中下旬就将用无人机播种油菜。眼下,十余台挖掘机已开进农田,在田边挖出一条条排水沟。“种植油菜需要提高农田的排水功能,现在正在开边沟。”毛丹介绍。  刚刚收完玉米大豆的1090亩坡改地上,马上也要播下小麦种子。“现在地型好,丘陵旱地小麦可采取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亩产可达400公斤左右,产量比过去高,还省工省劳。”毛丹说,通过实施“麦-玉(豆)”两熟模式,即种植一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再种植一季小麦,土地产出更高。  “现在不仅解决了村里土地撂荒问题,土地产出也越来越高。”谢小春说,预计今年全村粮食可增产100吨以上。村集体也尝到了甜头,村里已与业主约定,未来每亩农田将收取20元的管理费,用于协助农田管理,这笔费用将计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除了土地租金,还能参与分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8
(青纯 文弦)成都,因水而起,因水而兴。  千里岷江,冲出高山峡谷,奔涌到成都平原西部,古代先贤师法自然,在此建设了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良田沃土,历经千年依然发挥着巨大的水利效益,成都千年前就因此成为“天府之国”。  从用水到避水到治水,千百年来,成都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2022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布,提出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为进一步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成都市水务局创新性提出“天府蓝网”建设理念,实施“天府蓝网”行动,构建蓝绿交织的公园体系。  十年治水,十年兴城。从2012年到2022年,成都用水总量从64.43亿立方米下降到51.43亿立方米,却支撑了GDP从0.86万亿元增长到1.99万亿元。全市优良水体率从2012年的71.7%提升至100%,V类、劣V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2020年,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近20年来首次全年达到并持续保持在III类以上。  与此同时,成都稳步推进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域推行“河长制”和“智慧水务”建设,全面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不断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和强化排水基础设施,水生态本底不断夯实,构建了新时代治水兴水新格局。实施“智慧水务”,让武侯区水美景更美。 成都市武侯区水务局供图以水营城“天府蓝网”助力构建公园城市体系  2020年12月,成都市水务局启动“天府蓝网”建设工作——作为全域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湖水系为基础、岸线绿地为关键、滨水空间为核心,水岸城一体化打造,优化公园城市格局,引领城市拥水发展蓝图。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成都如今又踏上了因水为美、以水营城的发展之路。  建设融合城市型、田园型、风景型、生态型四类场景,成都按照中心城区、城区新城、郊区新城三个类别,分区优化“天府蓝网”发展策略,确定“十四五”市级骨干蓝网“3+3+3+N”的项目构架,涉及河流总长度约440公里。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从杜甫的诗句中,人们可以一窥古时锦江的繁荣景象。如今,锦江水生态治理和场景营造,正是“天府蓝网”建设的精彩之笔。  锦江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市的14%,承载着成都约46%的人口和约77%的GDP。2017年,成都全面启动锦江水生态治理,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目标,系统推进“治水、筑景、添绿、畅行、成势”路径。目前,锦江流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2022年1—5月的100%。  成都构建“蓉水”“融岸”“荣城”为核心的“天府蓝网”,依托“一带、一核、十二景区、二十三园”的都市滨水锦江公园,构建新场景拓展新业态,打造“夜游锦江”魅力IP,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激活成都生态经济、夜间经济。今年国庆期间,成都锦江绿道公司运营的“夜游锦江”游船,新增了5艘快艇和8艘各具特色的主题游船,推出多种线路新玩法。通过构建新场景、培育新动力,探索“蓝网+”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提升公园城市品质,落地实践“青山绿道蓝网”营城理念。  徜徉沱江新都段,整治后的九道堰河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示范项目生意盎然,打造了四季不同的野趣“天府蓝网”图景。九道堰河流域是沱江流域45个小流域之一。2017年起,成都市水务局全面启动沱江流域成都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创新提出“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治理理念,九道堰河流域治理中探索出的创新思路荣获“2021年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府蓝网”建设理念获得国家级专业机构认可。  目前,成都已建设完成100公里“天府蓝网”。计划到2025年,将建设完成1000公里“天府蓝网”,初步形成全域蓝网骨架体系,打造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精品蓝网发展带;到2035年,建设形成“三江润城、百河为脉、千渠入院、万里织网”的“天府蓝网”,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盛景。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探索出“党建+河长制”。 成都市青白江区河长制办公室供图整合“九龙治水”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  9月28日晚,在夜阑人静的成都市区街道,作业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给城市地下老旧排水管网“诊治”病害,疏通城市地下“毛细血管”,让城市排水排污更顺畅。  据了解,成都市水务局将分散于多家主体管护的中心城区市政排水管网整体移交给成都环境集团,授予其开展市政排水设施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以此为契机,成都环境集团旗下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了成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管网普查行动,累计完成探测7705公里、检测5638.34公里、预处理4355.94公里,建立了病害问题台账和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GIS)。目前,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城区累计完成市政排水管网重大病害修复1345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浓度,有力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  这是成都在推进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背景下,持续推进、补上排水设施“短板”的一大举措。2020年,成都市水务局提出“变革水务管理体制,建立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深入推进治水管水体制机制改革。  这个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深入改革将“九龙治水”变为“一龙治水”。以往,城市供水、排水、净水、治水是由多个管理体系在分头负责,而且涉及市、区两级,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例如,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建设分属不同部门,日常管理维护也由不同主体承担,从而导致责任分裂、协同性差、运行效率低等问题,成为“大城市病”的顽疾之一。  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旨在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参与来解决水务发展规划、布局、标准及投入问题,加快优化水务管理体制,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解决水管理中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政企不清的问题。  两年来,成都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推进顺利:成都将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及输送、自来水生产及供给、污水收集及处理、再生水生产及利用、河湖治理及管护等水务全产业链存量设施以TOT模式划转给行业国企特许经营,壮大国企资本。同时,扩大特许经营范围,将市政管网、下穿隧道、河道及附属设施等以BOT方式授予行业国企特许经营权,增强融资能力,从而实现了“厂网河”一体化综合治理,“投建管运”一体化运维,供排净治一体化闭环管理。成都市温江区幸福村的美丽水景。成都市温江区水务局供图水资源保障启动多个水源地建设项目  金秋时节,文井江畔的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工地建设如火如荼。李家岩水库位于崇州市怀远镇,是全国“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水库总库容1.73亿立方米。目前,李家岩水库导流洞、城乡供水取水闸室基本完成施工,大坝填筑16.3万立方米,总体投资完成88%。  据成都环境集团原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李家岩水库建成后可为成都市主城区供水,使成都市形成双水源供水格局,满足中心城区650万人30天的综合生活用水、70%的应急水源需求,同时兼顾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  9月27日至29日,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在大邑县召开三坝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会议。三坝水库规划为成都“第三水源”,工程坝址位于大邑县新场镇,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天府新区和大邑县供水短缺问题,也将极大提高成都水源保障能力,优化供水格局。今年开工建设的久隆水库是成都东部新区主要水源,也是龙泉驿区和简阳市城市应急备用水源。  按照最新人口数据,目前成都城市人口总数已达到2100万。作为超大城市,提升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市韧性安全运行,需要提前谋划、布局和实施。近年来,成都积极配合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李家岩水库、张家岩水库直接引水至老鹰水库管道工程、久隆水库等骨干工程,加快推进三坝水库、团结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计完成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投资469亿元,全市拥有各类蓄水设施约2.5万处,实际蓄水超5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成都环境集团自来水公司水六厂。成都环境集团供图长效护水创建“党建+河长制”模式  坝丘交汇,水清岸绿,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生机盎然。在这里,可以体验纯粹的乡村慢生活,这是青白江区河长制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  2017年,青白江区多措并举,通过搬迁污染企业、治理生态河道等举措,让毗河二级支流长流河面貌“焕然一新”,“红水河”变为“生态河”。从整体到细节,治理了大河,还要治理小沟小渠。十八湾村位于长流河下游,曾饱受长流河污染之痛。十八湾村探索出“党建+河长制”模式,让党员带头,广泛发动村民齐抓共管,“小沟小渠”管护落实到户,将基层治理“微力量”发挥出最大效用;制定“院规民约”,印制河长制挂历;发动党员代表带领82户住户每天早上自觉打扫自家院坝、清理门前沟渠;针对管护有争议的沟渠,对产生矛盾纠纷的村民进行调解。  现如今,十八湾村村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意识日渐深入,院落水环境明显改善,清澈的河流、良好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在大力发展鲜切花、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产业的基础上,我们现在也开始探索打造民宿、茶咖等绿色无污染旅游观光产业。”十八湾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良好的水生态助力青白江区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老工业基地用“治水”助力转型,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立根基、自力更生谋经济、保护环境促和谐、全方位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17年,成都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组织体系,设置市、县、镇、村四级河长6868名、河道警长239名,聘请民间河长705名,全面实现市域内每条河流均有河长的目标。2018年5月以来,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25.5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3.3万个,河长制责任体系与全民行动体系逐步完善,推动河道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都合江亭、音乐广场、廊桥——锦江的两岸三景,“夜游锦江”的美丽航线。成都锦江绿道公司供图水美乡村治水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将视线转移到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微风吹过,农田泛起绿浪,湖水清澈,一排排川西民居干净整洁,人们在阳光下散步、赏景,享受悠闲时光。眼前这片“林水相依、产村相融、产居一体、富有特色”的田园乡村风貌,得益于近年来幸福村的“水美乡村”建设。  治水净水是基础。温江区幸福村新建污水管网约2000米,安装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2套,实现全域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修复生态沟渠2400米,修复浅草湿地180亩;打造4700亩“水立方生态综合体”,在沿线水系新建乡村蓝网1400米、绿道8000米,实施林盘修复和改造提升,生态化、景观化打造林盘627亩,依托原生树种打造错落雅致的特色川西林盘集群38个,建设川西特色民居院落45个,塑造林水交汇、蓝绿交织的生态风貌。  基础之上塑品牌。幸福村在大力实施水美乡村建设和重塑田园风光的同时,挖掘《在希望的田野上》灵感发源地文化根脉,打造集农创教育、音乐绘画创意、青少年教育为一体的田园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建成幸福创艺中心、幸福大舞台等4个。  以乐聚人、以文兴村。结合沿线水岸景观布局特色消费场景,打造汪小仙音乐餐厅、火车主题文化餐厅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度假旅游聚集地、“网红”打卡地,实现水生态价值转化。  产业发展形成新模式。幸福村以独具特色的川派盆景园艺文化,建成“蓉欧+”花艺园、紫薇公园等4个园艺基地,打造外销花木种植和展示基地,带动花木产业发展,实现全年营销收入1718万元。  依托优厚的生态资源,幸福村坚持农创、农旅、农养“三驾马车”同向同力、同频同步,乡村产业链条日趋完备、产业功能逐步完善,营造了“蓝网+”经济带的新模式。  如今,幸福村全年旅游人数达到69.5万人,实现旅游消费收入4386万元。2021年,幸福村村民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2308.2元,村民务工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6.7元/年,合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574.9元。  近年来,成都市水务局大力推进水美乡村建设,以“水资源有保证、水安全有保障、水生态有保护、水文化有底蕴、水景观有特色、水价值有体现、水管理有创新”的“七有”建设标准,成功创建水美乡村260个,培育出蕴含特色水文化的新乡村,促使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水生态形成良性闭环,助力乡村振兴。创新机制治水变“智”水  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入新技术手段,城市治水也形成了新思路。“要构建高效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强化行业监管手段,加快智慧水务建设,构建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数据中心和标准体系,推动多部门数据共享,实现水务全周期、全过程智慧监管。”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成都市武侯区的宜居水岸绿道旁,有一块长方形电子显示屏,居民们在这里来来往往,有时会在屏幕前停留,仔细端详上一会儿。“这是我们打造的‘智慧河长牌’,居民们和游客可以通过这块屏幕了解当地河流基本情况、三级河长名单和其他生活类服务项目。”武侯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这块显示屏,是了解武侯区智慧水务的一个小窗口,通过小窗口往里看,是一个更大的智慧水务世界——武侯区智慧水务智慧调度平台,综合水务各平台数据后,一块大型电子屏幕被分割成多个板块,数据、图标、线条、色块……各种相关要素清晰组合起来,武侯区河流情况一览无余。  “我们通过感知监控体系实现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一个水通信骨干网络实现信息的输送和集合,一个水数据资源平台处理各类数据,一个水业务应用系统实现综合管理组合搭建智慧平台,加之两个水调度运管中心进行综合管理,可对全区水务进行智慧化管理调度。”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武侯区智慧水务智慧调度平台上,智慧河长模块集中展示河长概况、问题处理进度、巡河情况;智慧管网将进行预警处理;智慧防汛模块对区域内预警预报信息进行综合展示;智慧运管对网格化运维管理问题数量、公众互动情况进行集中展示。  近年来,武侯区积极探索构建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流域治理智慧化管控平台,建成武侯智慧水务系统,推动护河管水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被动式管理向主动式管理、应急管理向预警管理的有效转变,初步实现了全区重要河段监测智慧化、管护智能化。  与此同时,成都市水务局也大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建成1470个物联感知设备,共享生态环境、公安、水文、气象等部门的14余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归集水系、水工设施等1.4亿条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建成投用防汛指挥、河长制管理、供水监管、水库安全、智慧锦江等多个智慧应用系统。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目标,以‘天府蓝网’建设为引领,统筹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长久地和谐共生。”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7
(张敏 记者 张宇)十月,走进绵阳市安州区花荄镇九合村,绿满山野,空气中泥土的清香混合着柑橘味扑面而来,颗颗柑橘果坠弯了枝丫。村民们在林间除草、施肥,忙得不可开交。自万亩杂柑园融入当地花城果乡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片区后,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园内枝繁叶茂、丰收在望。今年来,安州区根据产业连片发展和基层联动治理需要,在不改变原行政村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的情况下,组建农村片区大党委。目前,安州区已建立片区大党委30个。整合资源 壮大产业蛋糕在静谧的安州区桑枣镇蝴蝶谷景区,树影婆娑、溪流潺潺,高低错落的农家小院落里花影、人影交织成画。特色民宿如星星般散落山间。陈远航,大学毕业后怀揣着第一桶金返乡创业,打造了当地第一家高品质民宿。一石激起千层浪,齐心村的“归雁”纷纷返乡,几年间当地便有民宿33家。同齐心村遥相呼应的黄羊村,自然资源禀赋不逊于齐心村。眼瞅着齐心村的巨大变化,黄羊村暗自“较劲”起来:基础设施项目,争着去建;景点打造,比着再造一个。桑枣镇蝴蝶谷大党委探索“一体两翼”乡村旅游发展“蝶变模式”,突出党建“一核驱动”,培育壮大“产业腾飞之翼”及“治理提能之翼”,对齐心村及黄羊村进行统一规划、分区建设、连片发展,打造蝴蝶谷山地康养产业集聚区。黄羊村“心态平和”下来,不断优化现有旅游资源,全新升级的“罗浮山漂流”项目,在游客中“虹吸”效应明显。今年上半年,蝴蝶谷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2.48万人次、同比增长18%。在安州,片区大党委还打出“资金抱团”组合拳。秀水镇现代优质粮油发展片区大党委依托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整合乡村振兴、中省扶持集体经济等资金3400余万元,建设水稻制种现代农业智慧园区。目前,片区共种植油菜1.9万亩,水稻2.54万亩。凝心聚力  蓄足发展动力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如何培育本土人才?为此,安州区建立了村级人才驿站,指导各片区建立乡村人才库,将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等纳入台账管理,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施“导师帮带制”,择优遴选“土专家”“田秀才”,带动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桑枣镇齐心村的十二工坊,集齐了陶艺、木工、扎染等传统工艺研学体验,成了网红“打卡”点。据悉,当地有一支由132名群众乡贤组成的空间规划“智库”,已为片区规划建言献策22条,其中十二工坊便是“智库”结晶。每年9月,黄土镇万亩猕猴桃走廊热闹非凡,采摘人员和运输车辆络绎不绝......当地片区大党委组织专家团队,前来测产、把脉,“今年天干,不太容易发生溃疡病;但是要注意冬季霜冻时间长,要防冻害。”当地还着力引进“懂经验、会管理”的乡村振兴队伍打造片区“产业运营官”团队。仅在黄土镇就有产业运营官14名。优秀团队还可申请“产业运营官”专项奖励基金。目前,黄土镇已发展国金辉塑料制品公司、“哈农宝”无花果、“金椽芋河”柑橘等优质企业及合作社7家,带动片区群众就业1200余人。聚指成拳  引领社会治理在安州区河清镇富乐社区,车水马龙的成青路上,车辆鱼贯而入、行人秩序井然。与过去混乱场面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河清镇富乐集镇融合发展片区大党委将片区划分为29个微网格,统筹辖区内58名协警、综治干事、网格员等力量,依托智慧社区平台AI智能高清监控系统,形成自防、联防、巡防三级防护网。片区内出现占道经营、道路堵塞、乱搭乱建等情形时,系统自动预警就近“派单”给责任网格员,实现服务下沉,即时办结。当地还着力提高农村片区大党委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构建“大服务”格局。在安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一群穿着“红色蒲公英”的志愿者队伍走上花荄镇的街头巷尾,清理白色垃圾、规范停车秩序......这群志愿者,正是安州有机整合大党委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网格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等精锐力量,组建的党员先锋队,他们常态化下沉片区内集中开展森林防灭火、疫情防控、防汛减灾、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片区大党委构建起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由‘区域封闭’向‘开放融合’转变,让党建优势真正转化成发展优势。”安州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彦操说道。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14
(王柳 记者 吴亚飞)配套设施薄弱、村民主体意识缺失、管理难度大……针对乡村治理中乡村集中居住区这个重、难点,10月12日,成都市党建引领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彭州市召开,成都市委社治委及各区(市)县相关负责人就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展开深入交流探讨。  相关人员先后到金沙社区金沙小区、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熙林村舍小区进行现场观摩学习。  金沙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以“品质金沙·乡村新居”作为切入口,构建以群众自治为主的治理模式,推动传统农集区转变。目前,金沙小区有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12支小区自发组织的队伍,居民们树立起“主人翁”意识。  彭州市葛仙山镇熙玉村熙林村舍小区,通过策划实施“金彭创优”项目盘活小区内的闲置房屋,打造成集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招商洽谈、商务办公、人才培训等为一体的空间载体。在此设置物业中心,导入信托制物业,将收取的物业费用来优化区域道路标识、文体设施、停车场、垃圾桶等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处理居民的生活垃圾,促使“脏乱差”变“亮净美”。  各式探索也在进行中——  如何发挥乡村集中居住区的党员力量?新都区军屯镇郭家村湖棠馨苑小区第三党支部书记刘建分享了三个破题思路:重塑党员联系网、生态资源转化致富、收入反哺惠及家乡人。  新津区安西镇方兴社区的同心家园小区挖掘荷塘文化,通过建立“天府荷乡”品牌以文化人,解决小区曾经存在的居民融合度较差、归属感不强、居住环境杂乱等问题。  彭州市委社治委编制的《“党建为核,信义为本”彭州市乡村集中居住区新型特色治理标准工作指引》,聚焦重构组织体系、导入信托物业、优化项目投放、促进村民自治、实施专项行动、加大示范创建六方面,着力破解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难题。  成都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深化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各区(市)县要按照近细远粗、分步治理的原则,按年度确定专项治理点位和治理任务,细化到镇(街道),要注意突出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提升治理效能、以盘活资产资源为重点完善要素配置、以群众需求为重点增强服务能力这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4
(张莹 洛绒尼玛 记者 兰珍)10月12日,记者一行来到“黄河入川第一县”——石渠县。在查曲河的支流哥得尔给曲岸边,只见1米多高的黄色隔离保护网十分显眼。“2020年开始,我们在哥得尔给曲沿岸建起了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和隔离网,开展多样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石渠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远洋介绍。  查曲河是黄河源头重要支流,黄河四川段干流长174公里,流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在甘孜主要涉及石渠县。近年来,甘孜州针对境内黄河流域13条支流制定了相关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有序管理草原,让草原增绿、生态增效。修复后的德荣玛乡江秋河畔,夏季绿草如茵。 石渠县委宣传部供图还草复水 生态修复换新颜  当下,德荣玛乡江秋河畔的黄河流域和平村生态修复示范点已星星点点地覆盖了冰雪。曾经的挖砂工,如今的环境管护员次称格拉一边沿着步道扫雪除冰,一边查看冰雪对植被的影响。  “以前,这里因为挖砂,灰尘特别大,每天感觉都是雾蒙蒙的。”次称格拉介绍,该点位的前身是开采砂石后遗留的荒地及部分沙化草场,“由于没有植被覆盖,时常黄沙飞扬”。今年4月开始,石渠县对这里开展专项治理,恢复植被1.8万平方米,并配套建设了观景平台、步行道、生态护坡等附属设施。如今,这里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观光于一体,群众称赞不已。  还草复水,修复湿地。近年来,石渠县持续在多个乡镇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综合治理项目。记者从甘孜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近年来,石渠县内退化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向好——较2019年,该县退化草原面积减少95.03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82.6%。  “这两年综合治理面积超过5.2万亩,治理后,原沙化区域植被盖度超过60%,原退化草地区域植被盖度超过85%,将逐步恢复和提升高寒草地系统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泽仁旦朱说。现代化养殖 发展绿色畜牧业  石渠县同样也是甘孜州黄河流域重要畜牧县,正准备将牦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壮大县域经济的最大支撑。保护生态的同时,当地又如何兼顾牦牛产业发展?  “破题的关键,在于整合‘人、草、畜’资源要素。”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曲多表示。  “今年3月开始,石渠分别在6个乡镇新建了6座集体牧场,实施牦牛放牧、饲养‘分区’管理。”石渠县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阿坝西热介绍,此外,每个乡镇还建设优质牧草种植基地,保障牦牛草料供应,引导牧民从“靠天养畜”向科学利用草地资源转变。  当下,长须贡马乡日美村的优质牧草种植基地,4500亩混合播种的燕麦和披碱草已成熟,预计可收割450吨鲜草。不仅如此,由于披碱草是多年生植物,今秋收割之后,无需重新种植,明年春天会继续发芽生长。  现代化科学养殖也在推进。  在长沙干马乡虎热村,今年7月开园的现代牦牛产业园区内,960头牦牛分散在6个温暖的圈舍内。“与传统散养牦牛不同,园区采取‘放养+圈舍补饲’养殖方式,实施标准化、科技化、现代化养殖和管理,让牦牛走出以前‘夏饱、秋肥、冬瘦、春亡’循环的同时,还最大限度降低了草场的承载压力。”园区负责人熊孝斌介绍。亮点高原“种草人”见证草地修复  (杨孟双 记者 兰珍)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石渠县是我省草地生态重点区,如何高效快速地种草复草,是石渠县生态保护的重点之一。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一串串增长的数据,倾注着高原“种草人”的心血。  “我在石渠工作了23年,也种了23年的草。”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唐伟是高原“种草人”之一,23年,唐伟见证了石渠草原的巨变。  “由于过度利用草原,超载放牧,草场生产力逐年下降,草地鼠虫害化、荒漠化、板结化面积不断增多……”回忆往昔,唐伟深感痛惜,“所幸,2003年起,我们开始退牧还草,给草原‘疗伤’。”  踏过河道、穿过森林,骑马徒步……唐伟与同事一起在石渠“跑南闯北”,逐渐将种草地从一块扩展到一片,再到一座座山峦……“我们一次次尝试,反复实验,终于确定了科学的种草方式——每年4月20日到5月20日温度最为适宜,草籽盖土厚度3厘米至5厘米,发芽率高。”  草发芽了,还有后续的维护。  蹲点进行技术指导,苗期、中期、后期进行观测,都有唐伟和同事们的身影——披碱草遇到连续的烈日容易大面积死亡,要保障充足的水源;燕麦生长快,可以起到遮阳保水的作用,混播有利于披碱草顺利生长……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石渠县的草原复种工作已颇有成效。  “随着大家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现在更是人人都当上了高原‘种草人’。”唐伟说。据统计,今年以来,石渠全县3.9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全民种草活动,种草面积达4万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实验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能够自繁自育的品种。”唐伟介绍,“我们选好了一块实验地,采集本地优质草种与引进草种进行比对实验,还得到了四川农业大学和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的技术支撑,有望在5年内出成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