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智库研究员 罗韬 徐也晴 袁敏 近日,四川印发《“雁归天府·创赢未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全力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行动计划》提出,在三年内,通过开展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齐促共建、协同有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 出台《行动计划》,表明我省决心充分调动各类返乡创业主体创业积极性,为全省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鲜明态度。那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般如何创业?有什么难题亟待解决?川观智库深入劳务输出大县达州市大竹县开展调查。回乡创业成功者带动作用明显 ●1个村如果有1个创业成功案例,对于整个村的带动作用明显,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示范和规模效应,继而形成一个微型的产业规模 达州大竹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截至今年7月,大竹县外出务工农民33.6万人,约占全县常住人口的四成。今年2月至6月,大竹县农民工回乡数据连续上升,分别回流258人、323人、388人、464人、564人。川观智库采访的多位基层干部认为,农民工回流给当地带回了其在外积累的经验、理念和技术。 川观智库注意到,达州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过去一年回引返乡创业1378人,开办企业397个,实现产值约2亿元,吸纳带动就业3000余人。大竹县秉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的工作理念,目前,该县建立省级创新创业园2个、市级创新创业园1个、县级创新创业园1个,返乡创业项目库59个项目,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更多服务,当地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较高,较具代表性。 大竹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种养业和第三产服务业,如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或者从事以餐饮等服务为主的个体经营。调研显示,大规模种养对当地的就业带动力更为明显。 在大竹,农民人均土地是0.7亩,与中国诸多农村一样,当地留守老人居多,部分土地存在撂荒,耕地种植尚未完全机械化、现代化。 “95后”的彭杰是大竹县四合镇白鹤林村人,曾在东莞、成都、重庆等地打工。2021年冬季,他返乡创业,种植水稻,2022年种植了200多亩,到今年已经扩种至600多亩。他告诉川观智库,第一年承包的土地中,有100多亩是撂荒地。撂荒地第一年不要钱,第二年租赁价格是200元/亩/年,耕地的价格是200—300元/亩/年。租赁土地后,彭杰开始了规模化探索。他先后参加了拖拉机、收割机、无人机驾驶等农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学习进行水稻、油菜轮种,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2023年,彭杰开始盈利超10万元。 川观智库通过调研及搜集公开资料梳理发现,不仅大竹,全省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都依赖于农村土地资源。 大竹县是中国苎麻之乡。李文琼是川主乡从事苎麻种植销售的大户,从2019年返乡种植苎麻,她目前已承包了2700多亩土地,种植的苎麻产量约占当地产量的三分之一。她还研发更加适合的机械进行自动化作业,提升效率增加收入。 李文琼在致富的同时给乡村也带来变化。她聘请临时工进行机器打麻工作,每斤苎麻支付0.8元劳务费。目前,川主乡约有420位留守人员,大部分参与过李文琼的兼职打麻工作,也有部分在县城居住的乡亲,在夜间和工作之余参与到兼职中来。 创业带动就业,是探索乡村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今年发表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积极性何以被激发:一个案例研究》显示,每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可以带动周边4—5个农民就业。从川观智库的实际调研看,1个村如果有1个创业成功案例,对于整个村的带动作用明显,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示范和规模效应,继而形成一个微型的产业规模。创业过程凸显“人地钱”难题 ●土地流通不畅、资金支持受限以及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动力不足,给返乡创业或就业带来挑战 盘活土地资源并非易事,返乡农民工创业亦面临诸多挑战。 川观智库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要承包土地,主要是通过村支书与村里每组对接,再一户户进行沟通。其间沟通成本大,且需要一定熟人关系网才能得以顺利推进。 同时,资金周转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必须直面的问题,亦是制约返乡创业者发展的主要因素。大竹县大部分返乡创业成功者,都是带着自有资金启动,在经营过程中进行贷款。“刚回来创业时,启动资金都是用自己的房子来做抵押的。”在和川观智库交谈的当天上午,李文琼才刚刚到银行解押了自己的房产。 从大竹县的实践看,当地农民工服务中心通过座谈会的形式组织金融机构与创业者进行对接,尽可能通过信用贷等形式解决他们的资金难题。不过,根据川观智库采访了解,金融机构给予资金支持的对象,更多是针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工,因而给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带来一定门槛。 除了自身创业需要资金外,地方政府提供的要素保障亦受资金掣肘。彭杰的创业过程实际上受到了当地政策红利的影响。比如,当地在过去两年为了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修建了农村便道,给彭杰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更多便利。 除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受限,返乡农民工就业动力不足,也为返乡创业、就业带来挑战。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招工难”。李文琼坦言,很多想来打麻的是六七十岁年纪比较大的孃孃,但他们的反应速度和体力跟不上,而年轻人并不是很想来。因此,虽然李文琼希望进一步扩大产能,但“招工难”成为制约因素。苎麻一年收获三季,这三季都集中在较热的时段,李文琼特意为打麻的场所搭建了遮阴大棚,并架起了电风扇,即便这样,依旧无法吸引年轻人。而如彭杰所做的水稻种植,这类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的工作场景,更不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 其次,农民工的技能无法匹配经济社会变化带来的需求,且部分农民工缺乏就业培训意愿,地方政府的培训也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对于返乡就业的农民工而言,不接受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渠道会变窄,也无法适应当下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当地一位干部坦言,基层一般都会选择固定时间培训,并不能广泛覆盖农民工群体。多措并举为返乡创业铺路 ●构建平台、完善机制、引入保障、提高培训针对性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23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四川省全年促进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9.23万人,创办企业3.88万户,创造产值201.20亿元。从过去5年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数据来看,2019—2023年,四川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均值为9.66万,回流规模不容小觑,其中面临的土地资源、资金周转等就业创业问题亟待解决。大竹县所反映的情况,也能为四川破题提供借鉴。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西南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贾晋等专家学者向川观智库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针对土地流转问题的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快构建农村土地的多级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建立规范平台进行产权交易,让市场赋予产权交易积极性。第二,积极发挥村集体作用。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村集体把一些种得不好的、不愿意种的土地收集起来,再租赁给返乡农民工。第三,采取确权不确地的形式,解决土地细碎化、返乡农民工不好租地的矛盾。 所谓确权不确地,是指农户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一定标准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对应的股份,农民通过股份获得相应收益,而不是直接对农地行使经营权。 川观智库梳理,全国多地均有所试点。比如山东德州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承包关系前提下,组织农民以土地折股入社,享受“保底收入+分红收益”。目前,该地在外务工人员回流明显,已有20余万人回乡就业创业。再比如,四川广安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划分为“自种区”“代管区”“流转区”三区,以此推进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 针对资金掣肘问题的两个办法。一是建议第三方信用担保的公司介入,针对相对更大额度的贷款提供担保。二是用土地“三权分置”的经营权来抵押融资。“如果创业项目失败,担保公司把土地拿过来再流转,金融机构的债务不会出现悬空。” 在四川,已经有部分地方开始试点。比如,成都崇州就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以“信用中国(四川成都)”平台为基础,搭建“农贷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内江农村信用社一位负责人向川观智库表示,该行正在推广整村授信模式,希望可以借此找到支持农村经济的平衡点。 针对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受访专家都提到了培育产业和培训人才。对于前者,一方面可引导返乡农民工先回到镇上就业;另一方面,以村集体组建劳务合作社,把留在村里的劳动力进行整合,通过一些新的技能培训,满足周边企业园区需求。对于后者,可针对需求进行定制化培训。有接受采访的基层干部认为,培训的针对性应该加强,尽量把培训交给社会化机构和用工单位。 为了让培训更具有针对性且更高效,贾晋建议,可以考虑对一些有带动性的农民工进行市级、省级层面的专门培训,再让这些人返乡形成榜样,进一步带动周围的乡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