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南江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林长制为抓手,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林下产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档次,着力让农林产品提值增效,助推南江“森林粮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丰产核桃“填粮库”。制定完成《南江县“天府森林粮库”万亩核桃提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3085万元,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实施核桃提质增效20400亩,创建南江核桃省级“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1个、建成核桃科技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培育片1个。二是林下产业“堆粮仓”。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究并出台《南江县加快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扶持政策,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菌、林菜、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为主的多种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创建32个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农林业公司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区域化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12个。力争用2年时间,发展林下中药材、经济作物14000亩,创建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三是融合产业“满粮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南江农林产业链发展,着力开发核桃、林药、林菌、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等农林产业加工增值,实现农林特产品的增值增效。培育以良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1.3万余平方米,木本油料生产线2条,以核桃为主的休闲食品生产线5条。四是联动销售“活粮仓”。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帮销比例,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产品销售,构建“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的联合经营体,扶持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0个。在宜宾市托底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下,与宜宾市绿源超市两地联动,成功举行“协调发展,共创辉煌”托底性帮扶合作项目南江产品进驻绿源超市签约仪式,由南江龙头企业四川省光雾山秦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宜宾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创“南江县光雾山特产”销售专区,让南江农林产品成功走进了酒都宜宾。     (撰稿:南江县林业局   王勇)南江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林长制为抓手,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多措并举,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着力林下产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档次,着力让农林产品提值增效,助推南江“森林粮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丰产核桃“填粮库”。制定完成《南江县“天府森林粮库”万亩核桃提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3085万元,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实施核桃提质增效20400亩,创建南江核桃省级“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1个、建成核桃科技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培育片1个。二是林下产业“堆粮仓”。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究并出台《南江县加快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扶持政策,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菌、林菜、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为主的多种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创建32个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农林业公司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区域化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12个。力争用2年时间,发展林下中药材、经济作物14000亩,创建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三是融合产业“满粮仓”。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南江农林产业链发展,着力开发核桃、林药、林菌、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等农林产业加工增值,实现农林特产品的增值增效。培育以良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1.3万余平方米,木本油料生产线2条,以核桃为主的休闲食品生产线5条。四是联动销售“活粮仓”。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帮销比例,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产品销售,构建“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的联合经营体,扶持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0个。在宜宾市托底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下,与宜宾市绿源超市两地联动,成功举行“协调发展,共创辉煌”托底性帮扶合作项目南江产品进驻绿源超市签约仪式,由南江龙头企业四川省光雾山秦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宜宾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创“南江县光雾山特产”销售专区,让南江农林产品成功走进了酒都宜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2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 潘奎)9月6日,宜宾市结对帮扶南江县工作队部分队员来到南江县大河镇莲花石村开展“党建共建-农忙助秋收”党支部联建活动,收割水稻、晾晒稻谷,确保不误农时,把粮食颗粒归仓,用实际行动参与劳作,服务村民,助力秋收生产。帮扶工作队助力秋收生产在秋收现场洒下辛勤汗水,帮扶队员深有感触地说:“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真正地深入农村,体验村民的生产生活,体会到了农忙的辛苦。党建共建活动,更能让大家深知党员责任,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自2023年7月3日,宜宾工作队入驻南江县开展省内对口帮扶开展工作以来,队员们下基层搞调研,入村社摸情况,选项目抓经济,定产业促发展,注重以党建为集体经济夯基,用人才为集体经济赋能,强服务为集体经济提效。在作为联系村之一的莲花石村,工作队队员们和村民们一起努力搞好生产,杜绝土地撂荒,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粮食安全总要求,充分利用好每一亩土地资源,把生产责任扛在肩上,全力促进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1
金秋时节喜丰收,遍地金黄粮满仓。近日,走进四川省平昌县青云镇龙寨村的田野里,一排排摆放在田边的稻草捆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农户们在田间来回穿梭,把水稻秸秆收拾得干干净净,随后又将打捆后的秸秆装上三轮车,一片忙碌的丰收景象。在当地一处生态养殖农场内,工人正将秸秆送入机器。随着打捆机轰鸣不止,“肚子”里的秸秆通过收集装置进行固定、打包,不一会儿,机械尾部就吐出一包包压实的“金蛋”……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秸秆,在这里被“变废为宝”,经过粉碎、封装、发酵等步骤,成为了牛羊养殖饲料。“前段时间刚收了苞谷秆,现在又在收稻谷秆,我们少个包袱,也可以捡点钱。”村民张术琼高兴地说。以往,田间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收割后,不少农户便会就近在田间对秸秆进行焚烧,既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又极易引发火灾等事故。近年来,青云镇积极探索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新模式,全镇设立秸秆回收点8处,力求解决秸秆清理难题的同时,促进农户增收。通过“秸秆-养殖-有机肥-有机种植”的闭链循环,推动农作物秸秆从土里来到土里去,实现农业生态循环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镇农业服务中心、各村(社区)广泛宣传,帮助回收,联系周边养殖场,该镇今年已回收利用 玉米、水稻秸秆2700余吨。(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杨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1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白庙乡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特色养殖业为突破口,充分挖掘本地现有资源优势,持续加大特色产业培育力度,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引领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肉鸽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如今,万只小鸽子“衔”来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展翅飞。走进巴中某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养殖基地,错落有致的鸽舍内,鸽鸣声此起彼伏,洋溢着生命的活力。自动化的喂养系统精准高效,为数千只鸽子提供了天然小麦、玉米等优质饲料,确保了它们的健康成长。这里,不仅是鸽子的成长乐园,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我们的肉鸽,绿色喂养,品质上乘,无论是鲜嫩的乳鸽还是营养丰富的鸽子蛋,都深受市场欢迎。”该公司总经理卢全民介绍道。从最初的摸索前行到如今的存栏三万羽,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更见证了白庙乡特色养殖业的发展壮大。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质量管理,白庙乡的肉鸽产品迅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产品不仅畅销本地,更远销成都、重庆、北京等大城市,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白庙乡创新思路,构建了“公司+集体+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一模式不仅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热情,还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同时,白庙乡还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为肉鸽养殖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由于家里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我在去年10月决定尝试肉鸽养殖。从今年3月起,我正式踏入这个行业,目前收益相当可观,每月能有一万三左右的收入。日常工作中,我们主要负责照蛋、并窝、检查鸽子的健康状况及死亡情况,保持鸽舍的清洁与卫生。这份工作让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实现经济独立,我感到非常满足。”养殖户魏娟说道。“我们将继续把肉鸽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白庙乡党委书记伏特表示,未来,白庙乡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肉鸽养殖,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近年来,巴州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因地制宜在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上下足功夫,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引导群众增收致富的着力点,坚持政策引导,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构建现代化养殖体系,激活了农村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供稿:巴州区委宣传部 何敏 罗言彦 刘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洲 翁凯 特约通讯员 程聪  “大家看,现在我们带来的是正宗的本地腊肉。”主播拿起一块腊肉,展示其纹理和色泽,“这是经过传统工艺腌制和熏制而成的,满满都是时间的味道。”  近日,通江县“百村千人”电商直播走进杨柏镇邵家河村,镜头前,腊肉等当地特产整齐地摆放着。主播聚焦消费者关心的重点和热点,详细介绍农特产品的特色、优势、优惠力度等信息,并通过试吃等方式,让观众直观感受通江农特产品的品质。  直播期间,各地网友纷纷通过直播间下单购买,当日共接到订单800余单,总交易额达5万余元,总观看人数3万余人。  “这个活动办得非常好,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销售平台,让我们把农特产品更快更方便地销售出去,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邵家河村村民余红莲说。  今年以来,通江县以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为契机,立足绿色资源禀赋优势,创新“党组织+电商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乡土直播间”,开展“百村千人”直播带货活动,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为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云”动力、按下“快捷键”。  据直播团队负责人杨为民介绍,今年5月20日“百村千人”电商直播正式启动,第一次直播就异常火爆,线上累计订单达1834单,线上总交易额达6.4万元,真正实现助农增收,开辟了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下一步,将持续扩大“百村千人”电商直播,链接更多的农产品和市场,让电商直播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农具”。  “我们紧抓‘新农人’直播新风口,以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为主播班底,示范带动青年党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党员、产业大户、自媒体爱好者和传统手工艺人等注册短视频平台账号,建立‘百村千人’自媒体矩阵,实现村村有直播团队。”通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严波 特约通讯员 程聪  从巴万高速杨柏出口下高速,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路行驶6公里左右,便来到了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该村1200余亩蓝莓产业园内的蓝莓早已销售一空,但是蓝莓带来的甜蜜依然让村民们回味无穷。  太平场村原名太平社区,2021年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期间,由“2村1社区”(原骡子坡村、青山梁村、太平社区)合并而成,全村共3562人。曾经的青山梁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与其他几个村(社区)合并成太平场村后,相继成功创建了省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太平场村的蝶变,小小蓝莓“功不可没”。  2022年,太平场村被纳入实施通江县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引入浙江先进理念规划美丽乡村。项目总投资1800余万元,新建了节庆舞台、观水栈道、研学广场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随着巴万高速的贯通,太平场村区位优势愈发明显。2022年,该村依托浙川东西部协作的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三社”融合发展机制,采取“公司+专合社+村集体”模式,村里发展起了蓝莓产业,打造了龙池谷蓝莓示范产业园,仅当年,蓝莓产业园就带动500多人常年务工,实现人均增收5000多元。  太平场村党总支书记王元斌介绍,近年来,蓝莓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今年全村蓝莓产值达250万元,带动周边近400名农村人口人均增收1500余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超过20万元的收入。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家门口就是永乐湖(一个储水52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屋后是高观山,推开窗户,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谓典型的‘湖景房’哦!”谈起自家民居,侯森林一脸自豪。他是地道的太平场村人,前些年一直在外当厨师,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2023年回到太平场村开办全村首家休闲农家乐,每月营业额过万元。  和侯森林夫妇一样,太平场村众多村民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红利。  太平场村共种植5个品种的蓝莓1200余亩,村民每年不但能领取到土地流转费,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村民杨江荣说:“不但每年每亩土地可获得400元的流转费,一年四季还能在基地里干活,收入一点也不比在城里务工差。”据统计,太平场村还通过开展采摘节、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活动,近三年来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00余万元。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巴中市蓝莓产业坚持“浙川协作、政府主导、供销牵头、村企主体、部门联动”总体发展思路,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着力构建蓝莓全产业链,努力把巴中市建成全省蓝莓产业大市。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3539万元,分别在杨柏、诺江、沙溪等18个乡镇34个村发展蓝莓1.3万余亩,带动2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400余万元,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合作经营等方式帮助800余户3180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2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1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 郭清霞)今年6月底以来,南江县林业局、县公安局严格按照《“护松2024”打击涉松材线虫病疫木违法犯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要求,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化打击相结合,全面加强疫源管控,全力切断疫情人为传播途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推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取得实效。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总体部署、统筹推进,组织成立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部门联合印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沟通联络、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工作机制,完善疫木源头管控制度、松材线虫病疫情报告制度,确保专项行动顺利推进。二是全域摸排调查,严格疫源管控。系统梳理、摸排松材线虫病疫情、异常枯死松树除治山场及区域内木材加工企业、木材交易市场、涉木通信电力单位、建筑施工场所等相关情况;建立统计摸排台账,对一般涉木单位和涉松木单位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排查违规违法采伐、调运、加工、经营、使用松木等情况,从严开展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加强对调入松科植物及其制品的复检。摸排发现枯死松树除治山场3个,枯死松树1025株,建立涉木企业统计摸排台账28家,松木检疫复检30次。三是部门联动发力,实施精准打击。全面排查当地涉松材线虫病疫木违法经营、加工、运输前科人员等重点人群,深入摸排犯罪线索,对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精准打击。行动期间,共出动执法车10车次,出动执法人员40人次,检查涉木企业28家,监督复检进口松木1次。四是广泛宣传引导,群防取得实效。持续开展2024年四川省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宣传活动,通过现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及时通报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积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和参与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鼓励群众参与疫情监测、防控、阻截工作,先后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600余册,营造出了群防群控群治的良好氛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03
(恩融 记者 何菊)8月28日,巴中市恩阳区2024年“稻香杯”品种暨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现场观摩活动召开。来自全区各地的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沿着整洁平整的产业路,先后前往渔溪镇长岭村、柳林镇海山村、花丛镇方寨社区和苏村坝社区、尹家镇下苏村和水磨坝村,考察观摩,在沃野良田间感受优质粮油发展成效,共谋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道。大家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议,不时提问、讨论,用手机记录下好经验、好做法。“这个品种穗型大,赤霉病抗性也不错,明年我们就决定引进这个品种了!”在现场观摩中,不少与会人员对展示的新品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认可。同时,通过实地观摩,让大家不仅直观感受到了全区优质粮油产业的发展优势,还深入了解了农事操作的规范流程与水稻品种生育期动态管理要点。“此次观摩交流不仅搭建了一个互动学习与经验交流的平台,还让我们看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学到了许多提高单产的实际方法。”种植大户代表说道。除了现场教学以外,恩阳区农业农村局还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议。会上,部分与会代表围绕粮食监测点、百亩超高产攻关点、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建设等主题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现场观摩和培训,我们希望能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做法推广给更多的农业从业者,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恩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8月23日,巴中市春大豆迎来今年首次测产。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对该市恩阳区、平昌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春大豆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平均理论亩产分别为163.12公斤和184.83公斤,实收亩产分别为109.95公斤和146.64公斤,远超当地套作80公斤/亩左右的平均水平。  在恩阳区机收现场,记者注意到,收割机刀齿卷过之处,大豆茎秆仍然留下部分豆荚未被收获。为该片区提供农机技术支持的省农机院智能装备研究中心主任刘波,看到眼前景象并未失望,反而笑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专家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测产现场  “首先,测产小范围收割用的农机雷沃RG60,并非常用的大豆收割专用机,而是一款杂粮收割机,可以兼收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刘波观察杂粮收割机的剪刀式割台,发现此处刀尺长度比大豆末个豆荚与地面的距离更长,“所以没收到。”后续大面积收获时,农户使用大豆专用收割机,将获更高产量。  其二,恩阳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百亩超高产攻关片采用的大豆品种是“成豆18”。乐山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陈亚平说,没有一个品种是完美的。该品种在巴中等丘陵地区也展现出了良好的高产潜力,但大豆末位豆荚与地面的距离偏近,不利于机收。有了此次经验,专家组后期也会将品种末位豆荚高度作为考察项目。  其三,科技下乡万里行大豆产业技术第七专家服务团首席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项超博士告诉记者,在机收损耗略高的情况下,依然实现高产,更从侧面体现了 该 示 范 点 采 用 优 选 品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苗前封闭除草、控旺防倒、全程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能够获得高产的科学性。  更令技术专家感到高兴的是,只有切实感受到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在今后工作中为广大种植户更精确地找到适配品种,并将农机调整改造出更适用的状态。  当天,测产专家组对两个现场实收测产点位进行了评价,认为示范片选用品种优良,高产栽培技术先进适用,春玉米实收产量分别达521.36 公 斤/亩 、510.25 公斤/亩,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亩均增收400元以上,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建议进一步示范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9
2023年9月,四川高规格启动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明确“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在于抓产业”。39个位于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的县域被纳入帮扶范围。其中包括‌巴中市恩阳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按照全省统一要求,到2027年,巴中4县(区)要摆脱欠发达县域地位,必须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增活力,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将托底性帮扶作为最大发展机遇,巴中市投资促进局认真研究、仔细梳理巴中资源状况、承载要素等条件,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多措并举,创新推动欠发达县域产业精准帮扶。创新推介形式小平台创造大市场味道鲜美软糯,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的通江银耳,清香味甘、回味无穷的巴山茶叶,被誉为中国红叶第一山的光雾山……尽管巴中4个欠发达县域在经济总量上略逊一筹,但境内均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味美质优的农特产品。若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有助于该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欠发达县域的特色文旅资源和优质农特产品被外界所认识和欣赏,今年以来,巴中市投促局利用“线下+线上”方式,在全省率先创新“地推路演”模式,走进成都春熙路、重庆洪崖洞、深圳人才公园等热门点位,“近距离、面对面”宣传推介包括欠发达县域在内的巴中各地人文风景、特色资源、发展现状、营商环境、巴中产巴中造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给当地市民及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更多人了解巴中,关注巴中。并通过互联网再次扩大线上传播范围,低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的推介模式取得热烈反响。通过“地推路演”形式,完善各要素资源的汇集,加强了互动交流,为欠发达县域提供了展示自身实力、吸引关注和寻找合作机会的渠道,努力让小路演变成大平台、催生大产业、创造大市场。创新结对帮扶广开渠道汇聚各方资源 今年以来,全市投促系统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广开渠道与帮扶市、在川央企和地方国企、商(协)会、民营企业等各类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帮扶协作机制,推动各方资源向欠发达县域聚焦。联合帮扶市结对招商。联合宜宾、自贡、内江等地建立人才培训、项目推介宣传等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享、成果共享。恩阳区与宜宾市推动实施重点帮扶项目8个,计划投入帮扶资金1.48亿元,已到位资金4150万元;平昌县与自贡市开展联合招商18次,促成签约项目4个,计划投资金额15.4亿元。联合在川央企和地方国企招商。恩阳区促成省商投集团、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来巴实地考察,就碳纳米有机肥等11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南江县积极促成富润集团与县属国有企业农旅集团共同组建总规模2亿元的托底性帮扶专项基金;通江县与中铁二局达成1200万元“通江产、通江造”产品订单;平昌县与大西洋集团合资组建商贸企业已通过自贡市国资委审批,即将进入实质化运营。联合商(协)会招商。恩阳区借助四川省西藏商会、四川省物流商会的市场资源,向会员企业推送优质项目、合作事项35个,已签约合作协议1个;南江县积极拜访四川丽合美业发展促进会、四川健康养老产业商会等帮扶力量推介的优质企业26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2个;通江县通过山西商会引荐对接4家意向投资企业,四川山西商会组织30余家会员企业赴通江开“四川山西商会企业通江行”活动,达成合作意向5个。联合民营企业招商。恩阳区通过帮扶企业在成都、西藏、海南等地推介“恩阳产、恩阳造”产品4次,通过“天府优选”“京东电商”等平台销售恩阳农特产品30万余元;南江县4家企业与成都国嘉投资、四川驿泊源等民企建立帮扶合作关系;通江县已与英创力公司签订投资高密度互联电子电路项目投资协议,佳士健康集团与县中医院合作开发通江银耳提取物院内制剂、特膳及药品研发形成试验产品;平昌县与海天水务集团在污水处理、优质白酒合作上已签订投资协议。此外,通过开展“开放巴中·有我代言”活动,组织宣传推介骨干“代言人”分别走进恩阳区、南江县等地,进企业、进园区开展推介。有利于推介好城市形象,更好展示其开放姿态、让城市得到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截至目前,共拍摄发布“代言”视频4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创新工作机制编制“产业图谱”为加强对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的统筹,巴中市投促局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立足产业培育等方面,结合县域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帮扶重点,助推巴中欠发达县域跨越发展。形成“1+4”工作清单。成立了以投促局长为组长,局领导、驻外办事机构、各科室(中心)共同参与的县域产业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巴中市投促系统推进欠发达县域产业振兴和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和《巴中市投促系统推进欠发达县域产业振兴和精准帮扶结对联系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县(区)工作任务和局领导、科室挂联县区工作制度。协助完善“两图一目录”。指导县(区)按照全市产业发展定位,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细分领域,针对性编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和招商指导目录“两图一目录”精心策划包装招引项目。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策划推出重点产业项目132个,计划投资895.9亿元;借助四川行对外宣传推介平台,重点推出项目5个,计划投资35亿元;通过省经合局“投资推介项目库动态管理系统”,精心推出重点项目16个,计划投资154.5亿元。指导编制重点招引方案。根据省协调机制办要求,综合分析巴中产业产品发展情况、短板弱项、发展预期等“产业图谱”要素,指导编制重点培育产业和产品市级培育发展方案4个,涉及恩阳挂面、南江霞石、通江银耳、平昌白酒,后择优推荐2个(通江银耳、平昌白酒)特色产业产品纳入省级培育清单。做好欠发达县域工业产业托底性帮扶工作,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工程。巴中市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全市投促系统将围绕省委支持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和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5+2+3”产业体系及18条细分赛道策划、储备、推出一批吸引力强、可行性高的优质招商项目。运用“电商+”模式,充分挖掘“小角楼”“江口醇”等地域性、代表性、独特性地方特色产品,推介优势文旅产品,促进更多“县域名品”走出去,提升“巴中产、巴中造”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深度挖掘帮扶市、帮扶企业背靠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市与市、县与市、市县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奋力推动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巴中市投促局将动员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把最突出的短板补起来,推动欠发达县域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巴中提供有力支撑。(供稿:巴中市投促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 特约通讯员 张立祥  眼下,正是黄蜀葵成熟的季节。在平昌县岳家镇茶店村,村民们正对黄蜀葵进行采摘,打包装袋……  黄蜀葵又名秋葵、棉花葵,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长、产量高、见效快,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亩产效益比较高,属于典型的“短平快”项目。今年初,岳家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发展黄蜀葵特色种植业,旨在通过黄蜀葵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该镇积极推行联农带农模式,以“村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发展产业,由支部牵头领办,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点对点联系,给农户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每斤0.8元至1元的价格进行回收,通过订单式种植解决销售难题。  如今,黄蜀葵的种植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还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微薄。加入种植黄蜀葵后,学到了技术,每年还能获得更多的收入。”云峰村村民何文兵表示。茶店村村民王永俊说:“为保证黄蜀葵花的质量和新鲜度,我们现在每天很早就在村集体产业园参与采摘,增加了务工收入,同时我家种植1.5亩黄蜀葵,也有一笔销售收入。”  目前,黄蜀葵被引入岳家镇种植以来,已发展到3个村,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每亩产值在4000元左右,年生产总值近 150 万元。该镇党委副书记侯康说:“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黄蜀葵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8
“今年高粱很饱满啊,每一束最低都有2000颗”“看样子今天最低能收4000斤哦”…又是一年高粱丰收季,在巴州区水宁寺镇土门村,今年村集体种下的200余亩高粱全部成熟。火红的高粱穗子,籽粒饱满,圆鼓鼓地在阳光下闪着亮光,伴随着“隆隆”作业声,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吃”进高粱穗,“吐”出高粱籽。田野间,村民们手握镰刀,将沉甸甸的高粱穗收入筐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高粱丰收“很多年轻的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家里老人种不了多少地,慢慢地,土地就撂荒了。”水宁寺镇土门村党总支部书记熊杰说道。水宁寺镇土门村总人口3003人,常住人口460人,其中65岁-80岁占比达70%以上,老龄化和人员外出等问题导致土地闲置撂荒严重。如何让撂荒田地重现生机、种出效益,土门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选择了人工需求小、耐干旱的高粱进行种植,让闲置土地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高粱的沃土,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土门村村民吴昭明说:“看着高粱熟了,我们都很高兴。这片高粱地红了半边天,让我们务工赚到了钱,更增加了集体收入。”小小的高粱,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系着产业兴旺。如何让高粱产得出,还能卖得好。土门村村干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后决定由村集体直接兴办经营性村办企业。“今年我们预计实现产量8万余斤,亩产达400斤左右,采收后的高粱我们将立即送到村集体酒厂进行加工,酿出来酒通过线上、线下和周边场镇进行销售,扩大增收渠道。”熊杰介绍,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收购、制作、售卖,最大程度保障种植户的利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秋来五谷丰,高粱别样红。近年来,巴州区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力做“活”产业文章。通过扩大高粱、玉米、大豆等特色粮食产业种植规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粮油播种面积91万亩,预计总产量34万吨。高粱种植面积2000余亩,预计9月中旬全部收完,高粱熟来红满天,也映红乡村“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供稿:巴州区委宣传部 许丹 王灼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7
(李桃 记者 陈连波)8月24日,巴中文旅示范区在米仓山景区举行“‘跟着机车去旅行’2024光雾山巡游活动”,200余名骑士们以风驰电掣的机车巡游方式,沉浸式体验光雾山旅游区的清凉与美丽。活动现场(图片由巴中文旅示范区提供)伴随着“出发令”,机车的轰鸣声瞬间响彻光雾山间,200多辆机车自米仓山景区大门起,途经大小兰沟、黑熊沟、碑沟口等打卡点。机车骑手们在约109公里的巡游途中,用速度与激情,感受着风与自由融为一体的快感,在青山绿水中享受骑行的快乐。一路疾驰,一路风景。一路上热烈的气氛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光雾山,这片大自然的瑰宝,以其壮丽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森林为机车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舞台。此次活动将机车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旨在进一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IP,以发展文旅新业态为抓手,为推动巴中文旅示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当前,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旅游不再是简单地看山看水,文旅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呈现了一些新特点。从“文旅+”到“+文旅”,一切皆文旅的大融合时代成为发展主流,“Z世代”和年轻家庭成为主要旅游消费群体,更加关注产品互动体验,场景消费、情绪消费成为文旅消费新常态。“银发经济”则让老年人群体成为康养的主力军。这对升级传统文旅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巴中文旅示范区涵盖了巴中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北部地区。拥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随着巴中区位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文旅示范区迎来了文化旅游融合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除此次机车巡游活动外,近年来,巴中文旅示范区聚焦文旅市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优化产品供给,丰富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梦境光雾山》成功入选“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名单”,2023UCI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世界杯在光雾山体育公园成功举办,8月1日正式开赛的光雾山徒步挑战赛已吸引上千人参赛,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已经到白热化阶段……“自今年诺水河溶洞节、光雾山避暑节正式启动以来,巴中文旅示范区区域旅游人数已达193万人次。 ”巴中文旅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巴中文旅示范区将立足资源优势,在循序渐进中开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赛道,通过场景利用、业态植入、文创开发、情景再现等方式,围绕“一区三地”发展定位,聚焦文旅市场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优化产品供给,丰富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场景,进一步扮靓景区颜值、提升景区品质、增强景区气质,加快将“节爆”变“年爆”、“爆红”变“长红”、“短游”变“长养”、“流量”变“留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吉 特约通讯员 程聪  “搞快些,老杨,趁着今天凉快咱们多摘点果子。”8月20日,在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镇龙头寨村,村民邓友义起了个大早,叫上邻居前往村里的果园采摘成熟的青脆李。  来到果园,邓友义看到已有不少村民在采摘了,他连忙走进果林里忙活起来。轻轻用手一扭,一颗成熟的青脆李便摘了下来。几个小时过去,邓友义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是满意:“今天的100元工钱又挣到手了!”  “以前哪有这么好挣的钱哦。”邓友义说,前些年收入来源主要靠种玉米、土豆等,收入有限,村里的年轻人都想往外跑。“现在日子好了,村上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在村里务工,活也不重,工资还按时兑现,每年还有土地流转金,自己再养点家禽,日子简直比这果子还甜。”邓友义乐呵呵地说。  “如今的美好生活源自村里的一次集体讨论。”龙头寨村党支部书记宋军说,他们村山高坡陡、海拔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像普通村子一样发展产业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村“两委”始终在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既然这种劣势不能改变,那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路,让劣势变成我们的优势?”这种想法冒出来之后,他们便朝着这个方向开始进行论证,最终决定通过引进通江县宏森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村子里种植晚秋脆李、青脆李、脆红李、半边红等系列品种。  “我们村温差大,光照充足,这里种植的李子比市场上的其他品种要晚上市两个月左右,采摘期也比较长,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宋军表示,这样可以较好地补充市场,效益也能提高不少。“目前村里种植的李子品种果子饱满圆润、皮薄肉厚,口味甘甜爽脆,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龙头寨村共有果树4000余亩,今年预计可采摘30余万斤李子,效益预计可达100余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许丹 王灼华 文/图  又是一年高粱丰收季,在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土门村,今年村集体种下的200余亩高粱全部成熟。火红的高粱穗子,籽粒饱满,圆鼓鼓地在阳光下闪着亮光,伴随着“隆隆”作业声,收割机在高粱地里来回穿梭,“吃”进高粱穗,“吐”出高粱籽。田野间,村民们手握镰刀,将沉甸甸的高粱穗收入筐里,乡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收割高粱穗  “很多年轻村民外出务工,家里老人种不了多少地,慢慢地,土地就撂荒了。”土门村党总支书记熊杰说,该村总人口3003人,常住人口460人,老龄化和人员外出等问题导致土地闲置撂荒严重。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选择了人工需求小、耐干旱的高粱进行种植,让闲置土地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高粱的沃土,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务工。该村村民吴昭明说:“看着高粱熟了,我们都很高兴。这片高粱地红了半边天,让我们务工赚到了钱,更增加了我们集体的收入。”  小小的高粱,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系着产业兴旺。如何让高粱产得多,还能卖得好?土门村干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最后决定由村集体直接兴办经营性村办企业。“今年我们预期实现产量4万余公斤,亩产达200公斤左右,采收后的高粱将立即送到该村集体酒厂进行加工,酿出来的酒通过线上和线下进行销售,扩大增收渠道。”熊杰说,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收购、制作、售卖,最大程度保障种植户的利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秋来五谷丰,高粱别样红。近年来,巴州区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全力做“活”产业文章。通过扩大高粱、玉米、大豆等特色粮食产业种植规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全力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区粮油播种面积91万亩,预计总产量34万吨。高粱种植面积2000余亩,预期9月中旬全部收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7
(记者 陈秋吉 巴中观察 施皓文 平昌县融媒体中心 张书浩)得胜牛市位于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莲花村,每月逢2、5、9日为交易日,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经过数次搬迁,新建的牛市占地110亩,可容纳2000余头牛进场交易;年成交量超1.5万头,年交易额达2.5亿元;是川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市场最旺、声誉最好的牛市。  鸡鸣破晓。但在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破晓的不是鸡鸣,而是牛叫。  “哞,哞……”8月22日凌晨5时过,伴随着一声声牛叫,平昌县得胜牛市渐渐热闹起来。养牛户们有序地卸车、赶牛,经过检疫、消毒等步骤后,拉着牛从专门的通道进入市场。  市场内,牛贩们四处奔走,物色适合交易的牛。他们不时用手捏一下牛皮,拍两下牛腿,并与养牛户们协商价格,等待开市后交易。  得胜牛市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每月逢2、5、9日为交易日,是川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市场最旺、声誉最好的牛市。历史悠久的得胜牛市如何焕发新的生机,托起肉牛产业发展?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养牛户们正在卸货、赶牛,从专门的通道拉牛进入市场交易。施皓文 摄牛市“托底”去年全镇养殖户平均增收4000元  早上6时,天色微亮,得胜牛市的交易拉开帷幕。  “我在开市前就看上这头牛,肉质肥厚,安逸得很。”李仕军是巴州区一家牛肉餐饮店的老板,得知22日为交易日,凌晨4时就驱车前来,准备为店里购买几头大肥牛,但因为和养牛户价格没谈妥,迟迟未能达成交易。  “这样,都各退一步,8600元成交,我帮你们登记了。”得胜牛市平价员刘良述帮助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并在本子上快速地写下买卖双方的名字、成交头数,以及金额。随后,李仕军从养牛户手中接过牵引绳,朝着交易完成区走去,并将牛拴在栅栏上。  在得胜牛市,为了稳定市场秩序,入场交易的每一头牛,都需要在平价员这里登记。“通俗来说,我们就是中介。”  刘良述说,买卖双方讲价争执时,中介需要帮助他们议价,提供一个合适的价格区间,也让得胜牛市的交易价格更加透明。  另一边,养牛户杨泉也在刘良述的登记下,将当天带到市场的3头肉牛全部卖了出去。“养了将近一年,除去成本,共赚了三四千块钱。”杨泉笑着说,家里还有十多头牛在育肥,等过段时间长壮一点后,再拉来牛市卖掉。  6时30分,牛市逐渐恢复平静,买卖双方都来到刘良述的办公室,等待成交数量的统计,并逐一结算。  “今天共成交60多头牛,金额超50万元。旺季时,一天能成交300多头牛。”刘良述说,所有交易账目也要过他的手。“牛贩们把钱转给我,我们算完账后,在当天下午再把钱送到养牛户手中,确保交易的公正。”  据统计,得胜牛市年成交量超1.5万头,年交易额达2.5亿元。有了牛市“托底”,当地百姓养牛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促进了肉牛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有92家肉牛养殖场,550个养殖户。”得胜镇党委书记李生荣说,依靠肉牛产业,2023年全镇养殖户平均每户增收达4000余元。市场内,养牛户与牛贩们协商价格,达成一致后便可直接牵走。施皓文 摄聚集“财气”减少运输成本,拓宽产业链条  热闹的牛市里,除买卖双方外,还有不少前来观望的村民。  “我住在30公里外的通江县三溪镇,今天凌晨4时出发过来,主要是想了解目前肉牛的价格行情。”三溪镇村民蒲宗周说,“家里有2头肉牛正在育肥,提前来牛市打探下价格,找个合适的时间运来卖个好价钱。”  牛市的作用不只在于交易,活牛价格的涨跌还给买卖双方传递出市场信号,便于他们作出适宜的决定。  7时,得胜牛市当天的交易全部完成。来自巴州区的买主钟永建正清点结算着自己购买的9头牛。确认无误后,他将牛从专门的通道赶出,依次装运上车。  “最近市场行情有所回落,活牛的价格每斤12元至13元。相比之前,每斤便宜了4元至5元,所以我买了5头牛犊,准备拉回去自己育肥。”钟永建谋划着,剩余4头肉牛拉去屠宰,再将鲜牛肉卖到市场。“牛肉的价格每斤约32元,除去屠宰成本,比卖一头活牛能多赚5000多元。”  随着得胜牛市规模的逐渐壮大,其在减少运输成本、拓宽产业链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  “得胜牛市的运行,解决了养牛户们买卖运输成本高的难题。”平昌县肉牛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龙跃强介绍,过去市场规模小,卖牛只能运到重庆、成都等城市,运输成本高,价格谈判上也处于劣势,“毕竟牛都大费周章运过去了,价格不符合预期也不可能再运回来。”  如今,养牛户们有了更多选择空间。  “价格低了可以再养一段时间,或者直接屠宰卖鲜牛肉,大家获利的手段更丰富。”龙跃强说,在距得胜牛市20公里外的平昌县驷马镇,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正在施工。该项目将建设肉牛屠宰精深加工车间,实现卖“活体牛”向卖“产品牛”转变,填补产业链条空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26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 吴超)南江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林长制为抓手,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两招五式”齐发力,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2万亩核桃提质工程,扩大现代核桃基地占比,培育壮大核桃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林下产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和档次,着力让农林产品提值增效,助推南江“森林粮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招:丰产核桃“堆粮库”。由林长制办公室牵头,各级林长配合协调制定完成《南江县“天府森林粮库”万亩核桃提质工程项目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3085万元,按照“一园两区一片”规划布局,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主体培育、产品研发、品牌建设、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进行建设,力争用2年时间,实施核桃提质增效20400亩,创建南江核桃省级“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1个、建成核桃科技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示范区1个、核桃丰产培育片1个。第一式:选优育良培主体。编制完成《南江县核桃良种选育与繁育工作方案》,由各级林长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培育实施,保证主体的成活率、挂果率和丰产率。已完成“川核5号”“南江乌仁”选育品种的穂条采集工作,共采集穂条600枝;按技术规程在南江县公山镇渔坝村、在巴州区玉堂街道印山坪村、神门乡大湾村共建设良种选育区域试验点3个共计30亩;嫁接“川核5号”“南江乌仁”480株,同时科学开展后期管护,保证嫁接良种成活率达90%以上;在公山镇鱼坝村建设良种采穗圃20亩,已完成土地整理及管护工作。第二式:严把监测保质量。按照《巴中市2024年度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具体要求,将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放在首位,落实食用林核桃土壤监测点40个、产品监测点40个、板栗土壤监测点10个、板栗产品监测点10个,配合检测机构完成食用林产品安全监测任务,切实从源头上保证核桃等产品的质量安全。第三式:强推品牌树标识。深入实施“南江山核桃”地理标志申创工程,适应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开发的新要求,持续推进南江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响“南江核桃香天下”这一金字招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南江山核桃”壳薄、果仁多且厚、味道醇,2006年3月,曾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12月,“南江核桃油”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园区核桃主要以省级认定良种“南核1号、2号”和清香系列为主,已全面完成重新申报“南江山核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起草工作,开展“南江乌仁”“川核5号”省级核桃良种认定或审定,由巴中市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召集专家进行评审,目前正在按照专家评审会意见进行修订,近期将再次进行评审,按程序申报。第二招:林下产业“满粮仓”。加快推进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究并出台《南江县加快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奖励扶持办法》扶持政策。由各级林长牵头,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因地制宜多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林菌、林菜、林药、林禽、林畜、林蜂等为主的多种林下产业发展模式,扶持创建32个林业专业合作社、8家农林业公司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具有区域化特色产业的重点项目12个。力争用2年时间,发展林下中药材、经济作物14000亩,创建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第一式:附加产值提档升级。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南江农林产业链发展,着力开发核桃、林药、林菌、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等农林产业加工增值,实现农林特产品的增值增效。培育以良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加工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1.3万余平方米,木本油料生产线2条,以核桃为主的休闲食品生产线5条。积极探索完善生态农林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发出如:有机核桃油、核桃糕点、核桃芝麻粉、风味核桃、核桃坚果等20多个极具南江本土特色的农林产品。第二式:市场引领联合发展。切实发挥重点企业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产品销售,构建“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的联合经营体,扶持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0个。进一步提高市场化帮销比例,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在宜宾市托底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下,南江县供销合作社、南江县商务局与宜宾市绿源超市两地联动,成功举行“协调发展,共创辉煌”托底性帮扶合作项目南江产品进驻绿源超市签约仪式,由南江龙头企业四川省光雾山秦川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与宜宾绿源食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创“南江县光雾山特产”销售专区,让南江农林产品成功走进了酒都宜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2
眼下,正是黄蜀葵成熟采摘的季节,在四川平昌县岳家镇茶店村,村民们正对黄蜀葵进行采摘,打包装袋……黄蜀葵又名秋葵、棉花葵,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长、产量高、见效快,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强,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亩产效益是传统粮食作物的3倍左右,采收期可达100天,属于典型的“短平快”项目。采摘黄蜀葵曾经岳家镇集体产业相对薄弱,经济发展创收形式单一。2024年初,岳家镇党委和政府通过外出学习、群众集中商议,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选择黄蜀葵作为重点发展的特色种植产业,旨在通过黄蜀葵壮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如今,黄蜀葵的种植,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收入,还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店村村民王永俊说:“我家种植1.5亩黄蜀葵,为保证黄蜀葵花的质量和新鲜度,我们现在每天很早就在村集体产业园参与采摘,增加了务工收入,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为了做大做强黄蜀葵产业,岳家镇积极推行联农带农模式,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经济发展布局统一谋划,走深走实“村党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由支部牵头领办,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点对点联系,给农户提供种子和种植技术,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每斤0.8元至1元的价格进行回收,通过订单式种植解决销售难题。“过去靠传统农作物种植,收入微薄,加入种植黄蜀葵后,不仅学到了技术,每年还能获得销售和务工收入。”岳家镇云峰村何文兵表示。随着黄蜀葵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其辐射效应逐渐显现,带动运输、包装等行业发展,增加群众就业。岳家镇将继续按照“党组织带动、集体促动、群众联动”的思路,充分发挥黄蜀葵种植村示范效应,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政策措施,以点带面引领更多农户参与黄蜀葵种植,同时带动脱贫监测户主动参与,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注入强劲动能。目前,黄蜀葵自进入岳家镇种植以来,已发展到3个村,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每亩产量在4000元左右,年生产总值达近150万元。“下一步,岳家镇将继续乘着政策东风,加大对黄蜀葵产业的扶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让黄蜀葵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花’,为平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岳家力量。”平昌县岳家镇党委副书记侯康说。同样,在兰草镇梁铜村红英家庭农场里,只见枝繁叶茂的梨林中,一个个披黄挂绿的梨子挂满枝头。“从朋友那里听说梁铜村的梨子熟了,这里的梨子个头又大,味道又好。我们一家人都特别喜欢吃,每年都要来采摘。”游客李阿姨笑呵呵地说。红英家庭农场成立于2022年,占地150余亩。主打黄冠梨、翠冠梨、圆黄梨等口感好、品相佳的梨树品种进行种植。经过多年的培育种植和技术提升,梨园已实现高产稳产,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务工增收。为提升梨园效益,农场主罗争向从梨子的上市时间到果型、口感都做了精心搭配,优选了并且科学配置授粉树,通过增强光合壮树势、强化水肥补养分、生物灭虫靓果型等方面入手,提升梨子的品质和产量。经常梨还在树上,订单就已经敲定。“梨一成熟,收购商就来了,只要价格谈好,就一车一车拉走,根本不愁销路。今年预计产量能达30万余斤,产值60万元左右。”农场主罗争向高兴地说。近年来,平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镇村两级积极探索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坚持一村一策多元发展模式,依托现有资源谋篇布局,把准各村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投入和指导服务,着力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群化建设,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李柯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旭东 特约通讯员 程聪  近日,在巴中市通江县春在工业园区内,62吨海鲜菇正在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打包,等待发往越南。今年以来,农业农村、海关等部门加快培育农产品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推动特色农产品川产川出取得实效。成都雷竹笋、乐山姜黄、巴中海鲜菇、内江沃柑等13个特色农产品实现首次出口。这批海鲜菇就是今年出口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截至目前已累计出口500余吨。  在该公司的生产基地内,一簇簇白色的海鲜菇长势喜人。出菇、采菇、包装……工人们正在各个车间内有序地忙碌着,赶制一批销往越南的订单。  “目前,我们车间正在包装的这批海鲜菇主要是发往越南,大概是62吨,总价在50万元左右。”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负责人钟会兰介绍。  四川芊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袋栽海鲜菇企业之一,其在种植、加工、管理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采用的“液体菌种”技术以及研发培育的“巴山1号”菌株,具有菌种生长周期短、感染率低、产量大的特点,可大幅提升产值。  “在海鲜菇生长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液体菌种’技术,通过调控光照、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生长条件,保证了每一个菌包能顺畅呼吸、均匀出菇。同时,‘巴山1号’菌株的成功培育,大幅提高了海鲜菇的产量和品质。”该公司技术负责人钟敏说。  今年,企业通过全面推行节能和技改,以及种植技术攻关,扩大了规模化生产,海鲜菇产量和品质极大提升,实现了产销两旺。同时通过贸易公司打通了通往越南的销路,目前每个月都有60吨到70吨海鲜菇发往越南销售。  据了解,海鲜菇等食用菌是巴中特色农产品之一。海鲜菇成功南下“出海”,拓展了全市农产品出口品种,对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2
(王灼华 记者 陈秋吉)近日,记者从巴中市巴州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该区“一种瓜蒌魔芋套作种植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也是巴州区在种植领域获得的首个国家发明专利。  瓜蒌又叫药瓜,果实以及根茎均可入药,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巴州区农业部门在分析辖区自然条件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出了瓜蒌间套作魔芋和玉米套魔芋间大豆两种高效种植模式。  “套种比以前单种收益高得多,一季平均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巴州区天马山镇朝阳洞村种植户谢团园已经算过“收入账”,“今年瓜蒌丰收,预计每亩可收300斤,实现亩产值5400元;目前魔芋每斤能卖到3元,预计今年每亩可收2000斤以上,实现亩产值6000元以上。”  巴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左清文说,在瓜蒌里套种魔芋,不仅实现高矮结合,还可以确保土壤湿润和肥沃,使魔芋与瓜蒌共同“繁荣”,截至目前,巴州区运用瓜蒌套魔芋种植技术巩固森林边缘地带撂荒地治理1.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种植3万余亩,“目前玉米套魔芋专利已在实质审查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