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杜文龙 记者 李传君)“啾啾啾……”4月16日,走进四川省通江县松溪乡回龙场村山地梅花鸡孵化场,毛茸茸的鸡仔正成群结队地四处觅食,活蹦乱跳,工作人员忙着给鸡仔进行检疫、喂水、检查室内温度等工作,确保雏鸡健康成长。  “3000余枚种蛋是3月15日入孵的,通过二十多天孵化,出壳了2500余只,预计5月10日可以对外出售鸡苗。”回龙场村党总支书记刘许表示,随着首批雏鸡成功出壳,也标志着山地梅花鸡全产业链进入新的阶段。  山地梅花鸡是“巴中仅有,通江独有”的纯血统土鸡。该孵化场投资70余万元,于今年3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目前正在建设第二期,全面建成后年孵化鸡苗可达10万羽。”刘许介绍,去年靠养殖整个集体经济收入达到十万余元,老百姓户均增收在1000元左右。  据了解,自2021年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以来,独具本地特色的山地梅花鸡养殖成为重点发展产业。针对通江县农村劳动力不足和就业问题,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创新提出了“帮扶”换“岗”模式。  “帮扶换岗模式就是我们给予企业、养殖大户发展上的资金支持,但企业须为当地群众提供对应的基础就业岗位。”内江帮扶工作队队员、松溪乡副乡长陈良学介绍,这种模式解决了企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固定工人招聘难问题,也可以打消部分企业、养殖大户唯补助做产业的投机念头,助力产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如今,松溪乡已发展山地梅花鸡龙头企业2家、村集体经济1家、30户大户,500余户村民全面参与孵化、养殖、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让村民的利益也得到保障。三年时间,松溪乡山地梅花鸡的年出栏量升至4万余只。  “老板把鸡苗发给我们,给我们提供技术保障,我们自己养,然后统一保底回收,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今年40多岁的村民王晓蓉表示,以前都是自己零零散散放养一些,也不晓得往哪里卖,好鸡苗也不晓得在哪里买。“现在我家里养了3000只鸡,一年下来能有10多万元收入!”  据悉,山地梅花鸡全产业链项目共计争取内江帮扶资金450余万元,其中250万元用于帮扶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养殖大户、奖励散养农户、建设培育保种繁育场,其余200万元用于新建、扩建、改建梅花鸡产业发展的道路,有力夯实了山地梅花鸡产业发展基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26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平昌讯(通讯员 刘敬宗)“这次培训很及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前来参加培训的李大爷乐呵呵地说。为深入巩固平昌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4月24日,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刘佳副研究员、张国薇高级农艺师,赴巴中市平昌县金宝街道石庙村,召开了“果树春季管理及粮经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驻村干部、种植大户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等参加。专家们通过室内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室外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会果农看得见,听得懂,操作得来。理论培训主要针对李子春季生长发育特性,从土壤管理、肥料施用、抹芽定梢、科学疏果和病虫害防控以及粮径复合种植模式进行讲解;现场主要针对今年通过高接更换的新品种李树如何全面管护、不同大豆品种适宜播种时间、春季播种和后期管理的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并现场发放了《李子高效管理栽培技术》手册50余份。 室外培训参会的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主动与专家进行面对面咨询、一对一交流,纷纷表示,对提高果园整体经济效益,有了科学技术保障。石庙村第一书记施彬非常感谢农科院专家的辛勤付出,同时指出,这次培训,农户学到了李树高效管理的关键技术,大家对提高粮经复合种植的综合效益,信心满满。部分果农与专家合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王勇)为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巴中市南江县紧绷“三根弦”,扎实开展森林防灭火工作,全力筑牢林区防火墙,确保了全县森林防火形势持续平稳。一、紧绷组织领导责任弦。充分发挥林长制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压紧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深入推进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林督查。设立县级林长(副林长)32名、镇级林长(副林长)309名、村级林长(副林长)914名,选聘生态护林员972名,将巡林护林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建立林区重点目标和重要设施风险隐患点43个,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切实开展森林火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工作,督促各乡镇(街道)常态化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排查整治,防火期以来排查整治森林火灾隐患67起,已全面完成整改。二、紧绷宣传教育防控弦。印发省、市、县人民政府2024年森林防火命令、森林防灭火宣传折页、“带火不进山、进山不带火”不干胶宣传单等30余万份,发放森林防灭火宣传手提袋4万个,推送防灭火短信20万条。录制《森林防火命令》《四川省林区野外火源管理办法》音频利用村村响广播、宣传车滚动播放,常态化宣传森林防灭火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灭火氛围;组织村组干部、生态护林员开展户户“敲门”行动,开展面对面宣讲,号召全民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打好森林防灭火保卫战。三、紧绷应急救援保障弦。修订完善《南江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指导乡镇、林场修订《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办法》37个;五个国有林场组建80余人半专业扑火队伍,各乡镇(街道)分别组建一支30人的兼职扑火队伍,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不少于10人的义务扑火队;配发乡镇(街道)背桶式灭火水枪、油锯、背负式风力灭火机、单兵防护装备等森林防灭火设施设备共计725.47万元;加快实施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道路建设项目169.33公里(其中:新建161.48公里,改建7.85公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湘)“去年茶叶卖不出去,今年茶叶又面临销售问题,怎么办?”在“码”上监督平台上接到群众诉求后,近日,巴中市平昌县江家口镇纪委第一时间将该问题反映给镇党委、政府。一项“茶农管护采摘+政府技术服务+供销社加工销售”的茶产业“管产销”机制迅速建立。  “政府行动快,效果也很好。2024年明前茶已全部采摘并销售给供销社,以后不再愁销路了!”该镇中华村茶农苏华望着满坡青绿的茶山说。  2023年,该县纪委监委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质效,创建“码”上监督平台。“二微码”一头连着纪检监察组织,一头连着广大群众,实现反映问题“一键通达”。同时,县纪检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收集与基层小微权力相关的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九大类410个事项及流程图,完善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事项清单,形成投诉、受理、转办、办理、审核、答复、评价的闭环业务流程,推动各级各部门把群众反映问题高效化解。  为了让群众能够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该县纪委监委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使用“码”上监督平台,推动监督向群众身边延伸。  “近日,在‘周五院坝会’上我反映的缴费4年未接通全县一体化供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云台镇沿溪村村民何某某表示,“因我不会用智能手机,在‘周五院坝会’上反映后,事情解决了,我非常满意。”  为了提升“码”上监督和“周五院坝会”质效,该县纪委监委还对镇村纪检干部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同时,该县充分运用“室组地”三级协作模式,进村指导“码”上监督和“有事找纪检·周五院坝会”。截至目前,全县召开“周五院坝会”500余场次,收集问题3000余件,推动解决 2800 余件,立案25件,党纪政务处分25人。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压力和纪法权威传导到最基层,把群众‘忧心的事’变成党员干部‘心中的事’。”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用好“码”上监督和“有事找纪检·周五院坝会”,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4
(符理 杜文龙)山川披绿,茶海生金。连日来,巴中市通江县7.6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壮硕,茶农、采茶工和前来观光体验的游客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近年来,该县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山高香、生态富硒”山地高效茶叶特色农业产业,谱好茶产业“金叶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钟凤村:种茶近万亩 年产茶270余吨  一场春雨后,烟溪镇钟凤村的茶山上绿意盎然,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茶农们指尖不断翻转舞动,轻轻采摘下一枚枚嫩芽,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  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种植。截至目前,该村茶叶面积已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我家有12亩茶地,因为改善了种植管理技术,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春茶每亩收入能达到3000 元。”钟凤村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一排排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鲜叶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焙、提香等几道工序,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我们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3个乡镇,目前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平均在90元左右。”该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目前,通江县拥有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2个,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翰林村:茶旅融合 年收入3000万元  “这款春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每年三四月份,兴隆镇翰林村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再品茶香,可以深度了解通江的茶文化。”该公司负责人李燕生表示,公司将茶事和旅游相结合,既加大了茶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江县是四川省优质富硒茶重要产区和20个产茶重点县之一。2021年5月,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县,开启了一场通江茶叶产业的新征程。  “我们先后投入4700万元,连片改造管护茶园1.5万亩,帮扶罗村、巴蜀白茶、馨金山、七岗等茶企实施技改扩能,新增加工面积6000平方米、生产线6条,内通茶叶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副领队、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卫介绍。  近年来,通江县在兴隆镇相继打造了翰林花海、巴蜀民歌风情园以及翰林湖水上演艺等项目,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累计实现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  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中,连片的茶园不断延伸、铺向远方,伴随着清晨的缭绕云雾,该县越来越多的茶叶产业园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千秋,一路上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在驻村路上,深知这也是一场“取经”之路,教会我如何将人民“置顶”,如何坚持人民至上,如何向人民“取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真经”,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亮实招、出妙招。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学唐三藏做“忠贞笃诚”型干部。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回顾党史,从石拱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都是一代一代忠于党、忠于信仰的共产党人所绘就的伟大蓝图,所铸就的伟大工程。在驻村路上,广大驻村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读原著、学原理、悟精神、重实践,在读原著中领悟思想精髓,在学原文中领悟思想伟大,在悟原理中领悟精髓要义,在重实践中领悟规律实质,做到常学常悟、常学常进、常学常精、常学常用,确保思想不偏航、不抛锚、不狂飙。要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抓紧学、自主学、主动学,对标对表对《条例》逐章读熟,逐句读懂,逐字读透,常态化将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弹“思想之尘”,多滤“思想之沙”,多破“思想之贼”,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始终擦亮忠诚底色,始终做到表里如一。 “斗罢艰险,踏平坎坷”,学孙悟空做“敢于创事”型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利益“置顶”,在制定政策、制定方略时,应贯彻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始终围绕人民满意度、幸福度、获得度提升人民的“开心指数”。要敢于创新,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智于民,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干事创业中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维布局新格局,用新眼光判定新方向,找准问题的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以“新切口”写好干事创业的“新文章”。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学猪八戒做“乐观向上”型干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摆正服务心态,坚持把人民群众口中的“小事”当作是自己干事创业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抓起,树立良好的驻村干部形象,把人民满意度当成衡量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晴雨表”。要坚持成效导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度量衡”,要做到事前科学规划,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明晰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挂念什么,群众盼愁什么,听懂群众的“话外之音”,用成绩、成效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泪水”。 “翻山涉水,挑担无怨”,学沙和尚做“默默奉献”型干部。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乡村是人民需求最集中,人民要求最多元的基层一线,而人民则是其中的“鸭先知”。要做好调查研究,作为驻村干部要将步子向下移、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变被动“坐诊”为主动“出诊”,变“拍脑袋”为“大家议”,用好用活用精“四下基层”,将党的政策学好、讲精、传活,助推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民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动力。要发挥人民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民聚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让党的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实生根,在基层一线充分贯彻,让党的路线、方针惠民生、暖民生,书写“热辣滚烫”初心为民的“实”篇章。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茂东 王灼华 杨涛  随着气温回暖,茶树吐露新芽,位于巴中市巴州区枣林镇牌坊梁村和天马山镇寺岭村的春茶进入采摘黄金期。为破解春茶采摘劳动力短缺难题,抢抓春茶生产,连日来,巴州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了“抢抓农时 助农采茶”志愿活动,助力企业抓住春茶上市“鲜”机。  笔者走进牌坊梁村千亩茶园,茶香扑面而来。一行行春茶抽芽吐绿、生机盎然。  “采茶叶的时候要注意采一芽一叶;要用手指捏住芽尖往上面轻轻一提,这样采的茶叶才会外形匀称,芳香浓郁……”茶园负责人教完采摘要领后,大家纷纷挎上茶篓进入茶垄,寻芽、采摘、装篓,手指不停地在茶树上翻飞,整个茶园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  “此次采茶志愿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能亲身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参与采茶制茶,同时还增进了干群之间的感情。”志愿者陈睿明说。  据了解,牌坊梁村种植了白茶、龙井、黄金叶等多个茶叶品种,预计今年可采摘春茶鲜叶 3 万余斤,产值达 5000 万元。眼下正值春茶采摘高峰期,企业用人需求大量增加。  “我们组织了党员、干部职工深入茶园帮忙采茶,抢抓农时,助企纾困。”巴州区农经站站长张静表示,接下来,将持续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解决企业和群众的困难事、烦心事。  “我们通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先后组织300余名志愿者前往辖区5个茶企进行春茶采摘,让辖区群众月均增收5000元以上。”天马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治国表示,接下来还将持续打造一批茶旅融合项目,通过招商一批业主,带动一方群众,扎实做好茶旅融合文章。  据悉,巴州区针对茶企缺乏采茶劳动力的具体情况,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前往枣林镇、天马山镇等地助企纾困,截至目前已组织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采集茶叶10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2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巴中市肉牛养殖已存续600余年,悠久的历史奠定了产业的发展基础。如今,肉牛养殖已成为巴中市的重要特色产业,各县区都有具体的规划。南江县将肉牛养殖纳入“2+1”优势大品种计划,实行牛羊并举,截至去年末,全县存栏肉牛10.8万头、出栏4.4万头。  南江县出台了《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各养殖业主进行基础配套建设,组建肉牛养殖专家队伍,引入龙头企业,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使得更多返乡创业者及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身肉牛养殖业,去年出栏10头至100头的养殖户达633个。近两年来,共培育肉牛养殖重点乡镇8个,落实重点项目12个。  放眼全国,乡村能发展的特色产业很多,将肉牛养殖作为支柱产业的地方也不少,肉牛养殖缘何在南江县独受青睐,“牛”气冲天?怀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深入当地广袤的乡村一探究竟。资料图片  肉牛养殖真是选对了  八庙镇明阳村位于海拔950余米的山梁上,离县城30余公里。这里土地贫瘠,早年不少人外出务工。像很多乡村一样,劳动力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近年来,一些有家乡情怀的人纷纷返乡,力图改变家乡面貌。创业成功的李明华就是怀着这样的初心回到了家乡,他想把家乡的农业搞好,陆续投入2000余万元,光在明阳村就投入了1000余万元。  一开始,李明华在明阳村流转500多亩地种植桃子和李子,一干就是9年。“基本没挣到钱。”李明华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南江县陆续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发展肉牛养殖的政策,给了他决心改变的底气。“我们狠心作调整,从单纯的种植业改为种养循环,建起了养牛场,跟着政策走绝对错不了。”李明华又变得干劲十足了。  去年9月,110余头能繁母牛进场,如今又添了30余头牛犊。李明华说:“园子里一部分种玉米和牧草喂牛;一部分种应季的草莓、樱桃、桑葚等水果配合农家乐的采摘。牛场的牛粪运进园子改善土壤,种植业也活了。”  种养互促产生的巨大效益,让李明华自信地迈开腿发展乡村旅游。他将当地废弃的学校租过来改造升级,建成“八庙镇幺店子”农家乐,张开双手广迎八方来客。任何一个周末或者节假日,游客将车直接开到坝子上,打会儿篮球,喝会儿茶,看会儿风景,摘点儿应季水果,中午吃点儿农家菜,别说多惬意了。以前荒无人烟的山梁,现在人气越来越旺。  “走上正轨后,年出栏150头肉牛,每头有3000元左右的利润,肉牛一年就有45万元以上的利润,牧草和玉米可以满足本场40%的饲料需求,大大节约养牛成本。水果采摘搭配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一年少说也有10多万元纯利润。”李明华信心满满地算着账继而感叹,“肉牛养殖真是选对了。”  村集体经济找到了增收渠道  在南江县肉牛产业不仅给养殖户注入信心,也为村集体发展经济注入强大动能。沙河镇跟八庙镇一样,是2022年南江县培育的肉牛养殖重点镇,目前存栏肉牛2000余头,去年出栏2000余头,规模养殖场8家,存栏1000余头。位于天桥村的肉牛养殖场算是当地规模较大的,存栏150余头,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超过80%。  “经过四处考察发现,种植业风险大,其他养殖业也不稳定,我们最终选择肉牛养殖,一是市县都支持,二是风险相对小些。”天桥村党支部书记苟仕东说,6名村干部筹集41万元,加上中央及省市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资金,总共投入了320余万元。  产业发展的方向找到了,要想将肉牛养殖的优势充分放大,需要在降低饲养成本上下功夫。天桥村首先将关注点放在牛的饲料上。村里专门确定一个委员来经营牛场,利用村集体150余亩地种植玉米和牧草,解决20%的饲料需求,其余的还需要靠外购。“本地虽然秸秆丰富,但缺乏加工厂。”苟仕东说,他们每次都是联合附近几个养牛场一起去外省购买饲料,拉回来再分配,这样成本能降低些。  除了饲料,牛犊也是影响成本的一大因素。牛场如今仅10余头能繁母牛,其余都是从吉林购买的牛犊。“如果全部实行自繁自养,成本会更低,但还得扩场。”苟仕东说,村里准备再建一个存栏150头的养殖场,全部养能繁母牛,这样就可保证每年至少150头的出栏量,纯利润可达40多万元。  以前,天桥村集体经济收入仅靠20余台农机对外服务,一年不过5万元,现在有了养牛场,再加一个青储饲料加工厂,村集体经济可每年可达50万元左右。新的牛场建起后,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将达到80万-100万元,村民可分红20万元左右。  “建新牛场,又得投入几百万元。”苟仕东说,除了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外,金融活水的助力也是及时解渴。截至目前,农行南江县支行共支持420户肉牛养殖业主,贷款余额7457万元。农行巴中分行正在有针对性地调研,将推出一款专门支持肉牛养殖的贷款产品。  朝千牛村、万牛镇目标奋进  正直镇玉凤村则是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走上了一条市场化发展肉牛养殖的路子。村党支部书记符敏介绍,村里利用市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万元,另自筹资金4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存栏150余头的肉牛养殖场,然后以每年不低于2万元的价格租赁给一家肉牛养殖公司。  “从租金来看,确实不高,但我们考虑的是进一步的深度合作。”符敏说,前些年村集体整治了400余亩撂荒地,除50亩水稻、30亩油菜外,还种植了100亩玉米和200余亩牧草,玉米和牧草卖给牛场,每年有18万余元的集体收益,加上牛场租金每年有20多万元。  目前,牛场共存栏100头能繁母牛,根据协议,牛场将带动全村村民发展肉牛养殖,牛场给村民提供能繁母牛,并负责所有技术培训和指导,牛场负责回购新生牛犊,村民每出售一头牛犊,每头可赚3000元左右。  引进龙头企业不仅让村民养牛有人带,降低个体养殖风险;企业带来的规范化养殖标准,还让养牛更绿色、更科学。牛场采用发酵床技术,牛在圈内散养,活动空间足,地面铺一层锯末、糠壳、少量沙土及发酵菌等,牛的粪便不断混合发酵,平时无臭味,每半年清除一次,清除物可直接做有机肥,目前免费提供给村上搞种植。  正直镇正在进一步推行“龙头+村集体资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去年底,全镇肉牛存栏量已达4689头、年出栏6000余头。目前,全镇肉牛养殖户共有462户,其中10头以上的养殖户52户,50头以上的养殖场16家,100头以上的规模场7家,牧草种植1500亩。  “今年我们的肉牛存栏量要达到1万头,明年要实现存栏2万头的目标,朝千牛村、万牛镇目标奋进。”副镇长刘小康说,按照母牛分散养殖、肉牛集中育肥的方式,具体规划已出台,还将建2个牧草加工厂和1个肉牛屠宰场,探索肉牛全产业链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9
今年以来,巴中市巴州区玉堂街道多措并举,激活“赏花”经济,切实撬动“春日经济”。完善设施建设,夯实“赏花”基础。为以桃花、樱花为媒,激活乡村振兴,玉堂街道组建文旅发展专班,多方争取美丽乡村道路建设、“千万工程”示范建设等项目资金,积极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升级改造体育馆至苏山村上山道路6km,彻底打通北龛社区—苏山村—天星湖社区旅游环线;配套建设供水管网8km、生态停车场5000㎡、卫生厕所1个、垃圾中转站1个,完善了旅游标识标牌、电力、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赏花”氛围。邀请巴州融媒体、巴州新闻网、巴中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苏山村桃花、天星湖樱花花期、开放状况、周边服务等,营造浓厚氛围;并依托独有的汉文化、田园文化资源,成功举办桃花节、花朝节等活动,祭花神仪式、汉服表演、国风歌舞、游园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切实增强游客互动感、体验感。深化农旅融合,绘就“赏花”画卷。通过“赏花+”,切实点亮玉堂“赏花”经济。“赏花+露营”,以天星桥水库休闲区为基础,以天星路道路两旁樱花为特色,大力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踏青游玩、拍照打卡;“赏花+美食”,在桃花园、樱花道周边规范化建成苏山记忆、福韵休闲农庄等17家农家乐,规模化建成草莓采摘园2个、杨梅采摘园1个等体验项目,让游客玩得开心又舒心。截至目前,接待游客20余万人,旅游接待收入超50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超过10万元。(供稿:巴州区玉堂街道 施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9
(符理 杜文龙 记者 何菊)山川披绿,茶海生金。连日来,巴中市通江县7.6万亩富硒茶园绿意盎然、茶芽肥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茶香,茶农、采茶工和参与观光体验的游客们穿梭其间采摘新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巴中市通江县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高山高香、生态富硒”山地高效茶叶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党政发动、行业推动、企业带动、品牌拉动”的发展思路,谱好茶产业“金叶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做优“茶品牌”“春茶采摘很珍贵,一芽一叶地采,一天能采两斤左右,有180元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一场春雨后,在烟溪镇钟凤村的茶山上,穿过层层浓雾,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一芽芽茶尖嫩绿微黄,生机勃勃。茶树间,茶农们腰挎竹篓,穿梭在一垄垄的青绿之间,随着指尖不断翻转舞动,一个个嫩芽被轻轻采摘并放入小茶篓里,将春天的“绿意”收入囊中。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烟溪镇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种植。自200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钟凤村茶叶面积已经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我家有12亩茶地,因为种植管理技术的改善,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春茶每亩能达到3000元的收入。”烟溪镇钟凤村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山上茶农采茶忙,山下茶厂制茶香。随着春茶的开采,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就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一排排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鲜叶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焙、提香等几道工艺,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我们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三个乡镇,目前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平均在90元左右。”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该公司已经和两家商贸公司、两家销售公司签订了220万元的春茶采购合同。目前,通江县拥有国家级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著名商标2个,形成“罗村”“火天岗”“三生道”“馨金山”等重点品牌10余个,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特色产业和山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做活“茶市场”碧野梯田春耕处,满山春茶吐芬芳。在海拔约800米的民胜镇贾家梁村茶园中,茶农李亚萍用手指夹住一簇鲜叶,指尖稍微用力便将茶叶轻松摘下,不多时,茶篓中就铺满一层翠绿的鲜茶。“相较往年,今年春茶采摘提前了一周左右,我们采的是一芽一芯,手脚快的每天收入接近200元左右。”李亚萍表示,去年她靠种茶、采茶收入1万多元,今年估计还能增加一些。远远望去,民胜镇贾家梁村一片片茶园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采茶工人在茶园里忙着采茶,村民贾迎春和爱人就在其中。贾迎春介绍,单靠采茶,他们夫妻俩每天最高有300多元收入。在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采茶工还有很多,闲时几十人,忙时几百人,都是周边村里的村民。如今,他们靠茶走上了致富路。“我们每天收购鲜叶大约有1000多斤,按照正常的出茶数是5斤鲜叶加工1斤干茶。从生产到现在,我们的芽茶有6000多斤。” 四川壁州茶叶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兴田介绍说。近年来,贾家梁村充分利用本土茶园广阔、茶叶品质优良等特点,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园区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发展起1300余亩茶园,带动全村600多户村民致富增收。“我家有两亩多土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按照入股分红标准,一年能得到3000块钱分红。”贾迎春高兴地说。如今,依托产业发展,贾家梁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融合发展之路。下一步,该村还将持续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谋划产业发展新路子,确保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进一步助力群众致富增收。“我们继续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发展茶叶、蓝莓、肉兔等产业,改变村里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让大家的收益逐步提升起来。”贾家梁村党总支书记贾茂森表示。做深“茶文旅”“这款春茶,清香四溢,口感醇厚,回味无穷。”每年的三四月份,兴隆镇翰林村成片的茶园就成为周边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喜欢在这里泡上一杯新出的春茶,惬意地品味生活。当茶树抽芽,翰林村从山顶到山腰再到山麓,连绵起伏的茶山蜿蜒叠翠,一畦畦茶树抽芽吐绿。每当清风袭来,茶香萦绕山间,让到访之人的心情随之舒畅。“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再品茶香、可以深度了解通江的茶文化。”通江雪鸿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燕生表示,公司将茶事和旅游相结合,既加大了茶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提高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江县地处北纬31°、大巴山南麓,高海拔、日照足、富含硒,是四川省优质富硒茶重要产区和20个产茶重点县之一。2021年5月,乘着省内对口帮扶的东风,一支来自川南内江的帮扶队,跨越千山万水,从九曲十一弯的沱江之滨到素有“一府三乡”美誉的诺水之畔,开启了一场通江茶叶产业改天换地的新征程。“我们围绕‘通江所需,内江所能’的帮扶原则,先后投入4700万元,连片改造管护茶园1.5万亩,帮扶罗村、巴蜀白茶、馨金山、七岗等茶企实施技改扩能,新增加工面积6000平方米、生产线6条,新增茶叶加工设备75套,内通茶叶加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实现产值2400余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00余万元。”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县工作队副领队、通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卫介绍道。在内江对口帮扶通江工作队的帮助支持下,2021年10月1日,通江县雪岭乡村旅游有限公司通过充分挖掘“三李文化”,在兴隆镇相继打造了翰林花海、巴蜀民歌风情园以及翰林湖水上演艺等,走出了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新路子,累计实现年接待游客量 6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截至目前,通江县茶旅融合现代农业园入驻企业9家,累计用工4万余人次,带动周边80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 1 万元以上。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中,连片的茶园不断延伸、铺向远方,伴随着清晨的缭绕云雾,越来越多的茶叶产业园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景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8
(记者 陈秋吉)近日,记者从巴中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4月8日,巴中市累计储备玉米、水稻、大豆种子425.1万公斤,投入各类农机具9.5万余台(套),播栽玉米120万亩,水稻育秧可栽大田140万亩。巴中大春粮食育播已完成120余万亩,超计划任务三成。  立足全年粮食丰收目标,巴中市以“五良融合”为抓手,从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等方面着力。该市通过开展耕地撂荒动态清零专项行动,为复垦撂荒耕地连续稳定从事粮油生产的经营主体、种粮大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提高种粮效益;提升粮食单产,聚焦主要粮油作物,依托玉米产业集群、粮油单产提升、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等项目,规划建设百亩超高产攻关点26个、千亩高产展示片61个、万亩高产示范带5个。  此外,巴中还不断加强农业农村、水利、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协作联动,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各项措施,做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开展粮油主推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和业主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怀通)“老乡,今天采摘的是黄茶,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采工费是30元/斤。你今天采了7斤8两,工资234元。”  最近几天,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茶叶种植基地内,几百名采茶工人身挎茶篓,手指上下翻飞,熟练地取下“一芽一叶”,一会儿工夫,新芽便装满了篮子。狮子寨村村民胡明秀就是其中一位,往年这个时候在建筑工地做小工,今年她已经在茶园里打工了。  近年来,巴州区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和劳务协作平台,全方位助力欠发达地区就近就业促增收。  “这个采茶季每天都能挣200元左右,收入还不错。后期还可以在制茶厂上班,收入算下来比城里务工强。”胡明秀高兴地说。  胡明秀所说的制茶厂是巴州区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引入的7家浙江厂商之一。茶厂占地42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同步配套技能培训中心、订单展示服务中心等生产运营设施。  天马山茶厂企业负责人王春生表示:“我们看中的是天马山镇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劳动力资源,通过联合发展的模式,我们茶企和村民的经济效益都能得到保障。”  茶叶加工收储厂自运营以来不仅能提升茶叶产业附加值,同时也能增加集体经济分红收入,累计为村集体分红86万元。分红资金用于村集体增设公益性岗位的工资补贴、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等,促进脱贫成果持续巩固。  “今年春茶产量预计将达到6吨,茶厂生产效益将达到600万元,比去年增加效益50%,今年底村集体将张榜分红。”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兴奋地向笔者介绍。  巴州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巴州区成功引入浙江茶商9家,目前,建成了8个标准化厂区,茶叶种植面积近1万亩。同时依托茶产业,大力发展茶园观光、休闲、娱乐、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努力打造知名茶文旅融合示范区。接下来,将以狮子寨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模版,利用好资源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继续引入能人带动,进行产业规划,带动更多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4月,在平昌县域,各色餐桌上已是一片“春意盎然”,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味道”。  4月8日,笔者在新华农贸市场看到,李氏水产摊位将小龙虾摆放在显眼位置。活泼乱跳的小龙虾在淡水中呈现出自然新鲜的青红色光泽,引得不少市民选购。“小龙虾(大号)35元/斤,中号25元/斤,最近每天销量可达30斤左右。”平昌县李氏水产冉老板表示,小龙虾是春季的一道美食,无论是清蒸、爆炒还是烤制都非常美味。一些摊主进货后会提前养一晚,待小龙虾自行把体内的脏物、泥沙吐干净再售卖,让大家烹饪起来更加方便。抢“鲜”上市的还有螺蛳。“进入市场半个月,每天销售约2吨。”摊主朱惠介绍,去年开春每斤卖30元,今年均价在35元左右。  “最近一个月,平昌春菜各品类销量的周环比增幅均翻倍。”平昌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股室负责人介绍,平昌各大超市上新了“春菜”以及特色“本地鲜”品类,让市民能够吃到本地的新鲜蔬菜。  笔者走进平昌县金宝山浙川茶旅融合产业园,只见几位游客围坐青芽湖畔,茶杯里“一叶一芯”在热水的帮衬下,一丝细微的清香便从杯子里溢出来。时下,金宝山万亩茶叶示范区正处于采摘高峰期。在茶叶基地里,满目青翠,采茶人三五成群,手指在茶树间不停地翻飞,娴熟地采摘着今年的第一茬嫩芽,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摘好的嫩芽被送到加工厂,经过摊凉、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就制成了明前茶。现在金宝山万亩茶叶示范区每天采茶人数可达700至800人次,每天可产鲜叶近2000斤。同时,美丽的茶园风光也吸引了游客们接踵而至,体验摘茶。游客陈煜乔说:“我们一边体验采茶,一边踏青拍照,闻着茶叶的芳香,特别地开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淑荣)近日,笔者走进巴中市恩阳区上八庙镇登文村,俯瞰这片千余亩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标准化示范现场,新铺的地膜规律整齐排列,犹如银色的丝带镶嵌在大地上。当地抢抓农时,高标准农田“边建边种”,连日来,村民们整地、施肥、覆膜、移栽……各流程环环相扣。  据了解,2023年,该区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40.33万亩、粮食产量达26.18万吨,土地流转率提高了50%,粮油播面、产量同比增加1.8万亩、1.2万吨……丰产的背后,高标准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尹家镇水磨坝村,笔者看到,经过改造的农田土地集零为整、宽阔平坦、渠沟完善,一条条机耕路延伸到田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春耕生产。  “我们提早谋划,动员农户组织了春耕小组,全面开展春耕生产工作。”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北东表示,去年水磨坝村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1200亩,让窄田变宽田、小田变大田,再加上土壤改良和完善灌溉设施等,大大提高了村民的耕种效率和种粮积极性。  2020年,恩阳区提出“农业园区化”发展要求,恩阳建设农业园区的发令枪就此打响,并通过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强经济效益,擘画出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抓手。”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该区增发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拟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涉及4个镇(街道)27个村(社区)。同时,将持续抓好系统治理,开展全面排查整改,持续让“粮田”变“良田”、“良田”变“粮仓”,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2
【人物名片】李玉甫 中共巴中市通江县委书记  记者: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通江县在新的历史起点将如何写好深化“千万工程”的新篇章?  李玉甫:2023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通江县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整体提升,全面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奋力谱写后发赶超跨越发展通江新篇章。  记者:近年来,通江县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均得到持续改善。接下来,通江县将如何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李玉甫:我们将进一步优化7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鼓励支持中心村、重点村灵活编制村级发展规划,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爱国卫生运动,完善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实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覆盖率98.5%以上。加大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推广,确保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7.86%以上、秸秆综合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7.2%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持续推广道德积分制、集体升学礼、红黑榜等经验做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遏制殡葬陋习、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引导推进农村“坝坝宴”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加强毛浴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沙溪镇王坪村、泥溪镇梨园坝村、兴隆镇翰林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力度。  记者:通江县如何推进软硬件建设,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李玉甫: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为引领,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补短补缺五年计划,持续巩固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快完成200公里特危路段安防设施建设,分批启动次差路整治,有序实施农村公路路网延伸工程(通组路),健全农村公路管养制度,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完成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县城第三供水厂,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健全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全力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统筹推进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通信基站50座,新置农村保障车辆11辆,全面提升农村通信质量。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94公里、配变17台,改造低压线路61.58公里。实施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扎实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1150户农村危房改造,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80个。培育市级中心镇2个,省级百强中心镇1个。实施新(改扩)建学校项目10个,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00个,积极构建城乡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学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县域妇幼健康管理中心,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八统一”和公立医院“六提升”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平台,高质量提升乡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积极盘活乡村闲置学校、医院、办公阵地等公共资产,因地制宜发展“一老一小”公共服务。抓好城乡“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健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完善监督检查,改造17个被撤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合理设置服务窗口,压减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记者:通江县在深化“千万工程”中将如何大力发展乡村产业?  李玉甫:产业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将紧扣通江农业发展定位,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争第一,创先进”的工作思路,围绕“走在全市前列,在全省有地位”的目标,着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农业园区、农村改革等方面强劲用力。深入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并严格考核,确保全县耕地面积总量不低于10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82.84万亩。实施粮食扩面增产工程,用好产粮大县扶持政策,抓住创建全国全省小麦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的机遇,确保全年粮食播面124万亩以上、产量47万吨以上。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紧盯“2+2”优势大品种主攻方向,实行特色产业链长制和现代园区园长制,加快建设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统筹推动茶叶、青峪猪、空山牛、山地梅花鸡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到极致即是景”,发挥红绿特优势,促进农文旅融合,依托通江银耳(食用菌)、“优质粮油+青峪猪”、茶旅融合等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建设农业科普、田园度假、人文风情乡村“微度假”目的地,举办好农民丰收节、蓝莓节、菜花节等活动。  记者:近年来,通江县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通江县将如何深化工作机制,为乡村治理探索出一条更加精细化、规范化的道路?  李玉甫:我们将坚持以党建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扛牢县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表彰表扬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推荐评选一批担当作为好支书,命名授牌一批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示范村,整治提升一批软弱涣散村。完善乡村振兴考核考评激励办法,实行党委(党组)书记乡村振兴工作年度述职,压实县级领导挂联乡镇、县级部门干部帮村联户、乡镇班子成员包村联社三级责任。加强县委农村工作体系建设,充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力量,健全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网格服务管理,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探索更高水平平安法治乡村建设方法路径,抓好试点示范。深入开展“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智慧乡村治理试点,建好用好“川善治”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2
乡村要振兴,核心在人才。从脱贫攻坚以来,就有那么一群人奔赴乡村第一线,农村最前沿。如今,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依然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在乡间小路留下风雨兼程的脚印,在产业园区搭起增收致富的桥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第一书记”。“‘鸡老倌’‘鸡老倌’,我家的鸡有几只看起来不啥对样,快去跟我看一下呢。”刚进村就听到一村民扯着嗓子焦急地喊,这也让笔者摸不着头脑,心想“鸡老倌”是个啥“官”呢?找村民一打听,逗得他们哈哈大笑。原来村民口中的“鸡老倌”它不是“官”,是村民们对一个人的别称,这人正是平昌县应急管理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罗星波。说起“鸡老倌”这事啊,罗星波也是深有感触。“我来这里驻村3年多了,村民们需要拿个什么主意、鸡要卖了都找我,所以他们就给我起了这样一个美名,这也算是对我的认可吧!”春风十里,花染三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一起走进栏杆村,走近这位“鸡老倌”,去了解这位“鸡老倌”与乡村振兴的那些事儿吧。要了解这位“鸡老倌”与乡村振兴的那些事儿,还得先从认识平昌说起。四川省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畜牧业大县,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这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5%,森林面积10万余公顷,生态良好,有着“山水生态城”之美誉。罗星波所在的栏杆村,这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适宜林下生态养殖;这里村落美丽,蝉鸣鸟叫不止,村民勤劳朴实;这里炊烟寥寥,不到五更便一片鸡鸣声,在沉寂的空中回荡着。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栏杆村作为高山村,海拔相对较高,离县城相对边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我来村上后,也是一直在琢磨,怎么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优势来改变区位上的劣势。”在对栏杆村的地理环境、村情民情充分了解下,一个念头在罗星波心中悄然萌生——发展生态养殖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瓦灰鸡”(瓦灰鸡,羽毛像瓦片色而得名,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较高的氨基酸,也叫“月子鸡”)。罗星波便找来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讨论,然而村民们却并不“买账”。“我们散养几只自己吃还行,可是要养多了,一没技术,二卖不出去怎么办。”村民苟元福回想起当初并不支持,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如今,他家已是养殖大户,年出栏2000余只。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到村民们的顾虑后,罗星波明白只有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于是,罗星波一边跑销路、找技术,一边与村“两委”干部一起给村民们做工作,并组织村民代表到广元等地参观学习。过程曲折辛苦,但一切都在朝着罗星波期望的方向发展着。终于,在各方努力下,经仔细讨论后,探索形成由村党支部提供技术和销售支持,以“党建+村集体+协会+农户”模式,村集体、农户自主养殖,协会统一管理,建立起产供销一整套完善的利益链接机制,让村民们真正放心、安心养殖,进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赋能全面乡村振兴。就这样,瓦灰鸡养殖也就从最初村民们自家散养几只发展到了今天的小有规模,用罗星波自己的话说,看到现在大家的劲头这么高,都尝到了瓦灰鸡养殖的甜头,以前受再多的委屈也是值得的。“我们以帮扶为己任,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帮扶,力争把帮扶工作做扎实。”平昌县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冯政荣说到。近年来,平昌县应急管理局帮助栏杆村实施地灾项目3个,捐赠棉被、大衣等救灾减灾物资若干,投入资金50余万元;投入瓦灰鸡特色养殖扶持资金10万元,脆红李特色产业发展资金5万元,向相关部门协调肥料40吨;修建垃圾池3个。目前,栏杆村瓦灰鸡养殖已成势头。发展示范养殖大户18户,全面覆盖在家农户,瓦灰鸡存栏2万余只,养殖棚110个,加工房1个,主要销往达州、南充、重庆以及平昌本地。预计年底实现销售收入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10万元,户均销售额10万元。同时,现正着手扩面,并将辐射带动凤梁、天鹰周边两个村共同发展。如今的栏杆村,业兴民富、村美人和,烟火人间、从容恬淡,一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一个响亮的名字也悄悄地在村里叫开了,“鸡老倌”“鸡老倌”,哎,你莫走呢,去看看我的鸡哦......(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王晓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近日,在巴中市通江县中心广场,一场庄重而富有深意的非遗项目通江藤编技艺传承仪式落下帷幕。这标志着第四代传承人刘鑫正式接过藤编技艺传承的火炬,肩负起继续弘扬这一非遗文化的使命。“能够成为通江藤编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我深感荣幸。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技艺的认可,更是对通江藤编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肯定和尊重。我将以更加勤奋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继续学习、传承和发展通江藤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它。”面对前来观礼的群众和媒体,刘鑫用坚定而有力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藤编技艺的热爱和对传承这一古老技艺的决心。据悉,刘鑫自幼跟随师傅李海波学习藤编技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藤编的各项技艺,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藤编作品。通江藤编据介绍,通江藤艺历史悠久,是将一条条从大山里砍回来的藤条通过匠人的手艺变成一件件好看实用的艺术品。通江盛产的藤条质地坚韧、手感平滑、弹性极佳,是一种上好的天然编织材料,通江人用此编织的各种果盘、筲箕、藤椅、藤床、吊篮等、茶几、躺椅等生活用品工艺精美,置于寒室不觉其奢,布于华堂不觉其陋,深受老百姓喜爱。近年来,通江《藤编技艺》入选巴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入选第一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如今,一家家藤艺公司在通江落地生根,广收匠人和学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采用传统藤编工艺和新工艺,不断创新,让传统藤编重新焕发生机。(供稿:通江县委宣传部 杜文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李宏锦 记者 张韵晗 摄影报道)阳春四月,春风和畅。4月8日,一场传统文化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在通江县麻石镇土顶子村举行。“一点天庭,福星高照,国泰民安;二点眼睛,眼观六路,鹏程万里……”醒狮起舞,伴随着淡雅的茶香,“茶韵春天·相约印鼎”春之韵印鼎茶文化节拉开了序幕。茶艺表演、采茶舞、花轿表演,一场场独具传统文化的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茶,作为中国传统的名优产品,他不仅是一种饮品,一种文化象征,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巴中传统文化协会会长岳兴茂表示。近年来,通江县因地制宜规划特色茶叶产业,在麻石镇栽植了中茶302、108、福鼎大白、老鹰茶等优质品种,实现栽植面积达6000余亩。据了解,目前麻石镇常年管护、初产茶园面积多达2000余亩,带动1000余户农民增收。巴中传统文化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弘扬通江绿茶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发展结合,增进人们对绿色生态农业的认识与情感共鸣,形成一批传统文化民俗活动、观花赏景、采摘体验、农业嘉年华等知名品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0
张勇 苟晟 (图片由南江县水利局提供)  “现在用水很方便,水质也很好!”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公山镇甘溪村易地搬迁聚居点,村民彭秀玉正在做饭,谈起家里的自来水,她十分满意。  过去,彭秀玉和家人住在公山镇甘溪村的半山腰,用水一直是个难题,如今只要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清澈甘甜。  近年来,南江县致力于缩小城乡供水差距,立足山区实际,以建设全省第二批乡村水务示范县为契机,持续用力构建南江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水利支撑。南江县熊包梁供水工程。坚持规模化 夯实“三大”供水基础南江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处深山区,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季节性缺水明显。过去,不少山区群众只能靠肩挑背扛找水吃。  小小一滴水,关乎大民生。要提供优质、稳定的供水,水源是前提和保障。对此,南江县开工建设汇田河水库,扩建杨家沟、坳盘窝、魏家沟水库,规划建设官房沟水库、群力水库等骨干水源水库工程,新增蓄水2293万立方米。同时,将空木河、玉泉河等优质河流水资源引用调度再分配,有效解决县域内水源不足的问题。  有了大水源,还要建设大水厂。南江县在海拔590米至1320米的长赤、大河、坪河、关坝等区域,阶梯分片布局,建设千吨万人规模化水厂10个,日供水能力达到8.76万立方米,覆盖350个村(社区)40余万城乡居民。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5%以上,供水保障率达到98%以上。  有了规模化制水能力,如何把优质水送到千家万户?这就需要配备大管网。对此,南江县建成空木河至长赤、熊包梁至正直、玉泉至赶场等管网联通工程,安装输水管网60余公里,将县内北部空木河水源引至长赤镇西南部,切实解决长赤、正直片区水源缺乏问题。  “全县形成了一张从北到南、从高到低、纵横联通的供水网络。”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水务建设过程中,当地坚持规模化,不断夯实供水基础设施,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专业化管理 形成新的城乡供水格局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注重“三分建、七分管”。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坚持市场化运作。”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全县乡村水务建设,该县明确南江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作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平台公司,承担县域内村镇供水投融资、工程建设、运维管理等职责。  供水工程建设需要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  一方面,南江县争取债券资金2.02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实施关坝和云顶2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智慧供水、南部片区管网联通工程等建设;安排整合资金、衔接资金等900余万元,对25处村镇供水工程进行升级改造。  另一方面,借力平台公司和社会投融资,融资1.42亿元,建成大河、八庙、空木河3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融资0.6亿元,建设北部管网联通工程、村镇供水提升改造工程。南江县还向社会融资1.6亿元,建设熊包梁、东垭、虎跳沟3个千吨万人供水工程;融资2.28亿元,建设县城第二水厂。  在供水工程管理方面,南江县推行集中专业管理,由南江县乡镇供水有限公司对水厂进行专业化管理。规模化供水工程全面配套建设水质化验室和水质检测设备,对主要指标进行“一日一检”。  此外,南江县大力推进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信息化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水务”平台。在红光镇、集州街道等实施智能卡表改造,实现智能化管理。在优化供水服务方面,该县积极畅通服务渠道和问题反馈渠道,户户张贴农村供水服务明白卡,县、镇、村、供水公司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开展全天候服务,实现城乡供水同服务。  “随着乡村水务建设深入实施,目前全县互联、互通和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的供水格局已基本形成,在深山区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南江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谯倩)4月7日,“叮咚”,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一条内容为四川宜恩联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账23万元的银行余额变动信息,显示在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税指导员蔡璐瑶的手机屏幕上。这是自该公司成立以来收到的又一笔集体土地流转和管理费。  司城街道位于主城区西北隅,因多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司城街道以建立强村公司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集成能力、问道市场,有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和统筹能力,逐步形成了富民、强村、守底线的多赢局面。跨村联建 打破“单打独斗”局面  组建强村公司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抓手。如何把公司建好,把优势发挥出来?街道以小切口破题,统筹解决原始资金积累、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等问题。  宜恩联兴公司是司城街道组建的第一个强村公司。初始缘于将公司成立在产业带上的思考,2022年先期由两个村联合组建。去年11月,又吸纳了10个村(社区)入股,最终形成街道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申报注册资本500万元,首批由每个村(社区)实缴4万—8万元,余下部分逐年认缴,缓解了村(社区)出资压力。  强村公司的设立,打破了以往各村(社区)“单打独斗”局面,开启了强弱抱团发展的新局面,也为耕地进出平衡、撂荒地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底线工作提供财力、机制等内生动力保障。目前,该公司已实现经营收入110余万元,吸纳稳定就业人员18名。产业破冰 共享发展成果  在宜恩联兴公司管理的产业园区,一片片辣椒苗地格外醒目。去年以来,司城街道以西南片区大市场为导向,布局辣椒种植产业,优选品种,错峰上市,力求产品价值最大化。目前司城街道已种植第一批辣椒300余亩,预计种植1500余亩,销售渠道覆盖西藏、重庆、成都等地,联农带农200余户。  此外,为更好推动产业发展,司城街道把握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机遇,依托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建设契机,利用强村公司统筹、整合域内散布的资源资产,以市场化思维运营管理,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各村(社区)共享。  “我们这几天正在与中国蓝田集团对接洽谈,如果能顺利落地,这将是我们依托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以商招商、招引龙头的最大成果。”该公司总经理、双石桥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先平说。  “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司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凌云说,下一步,街道还将结合辖区资源,加快水产、肉兔养殖引育,为丰富恩阳区肉制品产业、打响“恩阳造”肉制品品牌助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