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毛晓雅 见习记者 蒋若晴)舞台上,江苏代表队正在表演非遗项目——钱杆舞《庆丰收》,轻盈舞步间,飞舞的钱杆发出铜钱的响声、含蓄的竹器声和节奏欢快的“沙沙声”,让观众们耳目一新,直观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这段精彩的非遗舞蹈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举办的大地流彩·2024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的一个剪影。一张张洋溢着热情与欢乐的笑脸,一场场别具乡村地方风情的舞蹈,活动现场,“村舞”爱好者们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力量,用热情点燃乡村文化的魅力,让9月的山东夜晚氛围格外火热。“村舞”交流活动表演现场。受访者供图  舞台背后的故事  “太兴奋了,俺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全国大赛的舞台,感觉就像参加了奥运会一样骄傲和自豪……”演出刚结束,“村舞”活动的东道主、山东东阿代表队的张爱红兴高采烈。  “我们都是来自不同的村!”张爱红拉着身边的队员向记者介绍,这次参加东阿“村舞”比赛的12名队员,都是来自附近各村舞蹈队的领队,他们一起将黄河大秧歌融入舞蹈动作中,令比赛曲目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情。  如今在东阿,几乎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村舞”队伍。乡村舞蹈队伍的组建,得益于东阿县妇联开展的“送健身下乡活动”。东阿县妇联通过东阿县夕阳红艺术团将技能培训、展演、科学指导等送到乡村,已指导建设了村级广场舞队伍385支。  扇子回转翩飞,行云流水;鼓点跌宕起伏,如雷霆万钧。  来自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张村镇的河南代表队队员们身着喜庆的中国红,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在这支“全农民”阵容的队伍中,有不少队员还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山东。帮助队伍报名的志愿者朱爱云告诉记者,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村舞”活动的信息后,自己随手上传了西张村镇张二村“乡村大舞台”表演的舞蹈,“没想到居然真的脱颖而出了!”  在“乡村大舞台”创始人马朋元看来,能够来到山东东阿参加全国十强“村舞”大赛并获得二等奖,是自己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2023年6月9日,在对乡村文化生活的热切渴望下,他和两位朋友一同发起了“乡村大舞台”。刚开始村民们排演的条件很艰苦,每天既要忙于田间劳作,晚上还要赶到小院子排练,马朋元还经常从自家带来茶水给村民们补给。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专业指导老师,乡亲们就要自己摸索、创作,一遍又一遍重复练习,最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  “村里的人搬上小板凳、开上三轮车,都从十几里远的地方赶来看我们演出。”马朋元满是自豪地说,成立以来,张二村“乡村大舞台”每周五按时公益演出,累计演出场次40余次。这次回到家乡,团队就要积极筹备庆祝“中秋节+农民丰收节”的双节联动主题舞台表演,将节日的欢乐氛围带给周边乡镇。  以“村”为平台,以“舞”为媒介。这次“村舞”交流展示活动是乡村文化生活以舞蹈形式的集中展演,也让村民们从欣赏者、鼓掌者,转变为参与者、创作者,在“村舞”舞台上舞出快乐,舞出自信,舞出当代农民的新风貌、精气神。  舞蹈给村民带来了什么  每逢年节,在东阿县黄河岸边的郭口村,全村的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口广场上,在郭口村舞蹈队的号召下一起跳起黄河大秧歌舞。每到舞动时刻,村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小朋友,都能全身心投入到欢快喜庆的秧歌舞蹈中,尽情享受着舞蹈带来的轻松与喜悦。  舞蹈给村民们带来了什么?“村舞”活动现场,一句句朴素话语轻松回答了这个问题。  “跳舞最大的乐趣就是能放松心情。而且在跳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可有自信了!”张爱红神采飞扬。  “在‘乡村大舞台’表演让我们都充满自信,现在咱也成十里八乡的‘大明星’了。”马朋元快乐地说。  “舞蹈带来了快乐啊!”江苏代表队队员张克红真诚回答道。  对张二村“乡村大舞台”的成员们来说,舞蹈也让他们有了新的增收手段。一场场丰富精彩的演出让他们在周边打响了知名度,经常会有附近镇、村的居民邀请他们进行婚庆、开业等表演活动。“我们现在有了盈利能力,还组建了自己的婚庆团队。”马朋元非常感慨,通过参与舞蹈表演,村民们既提升了自信,也增加了收入。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村舞”以广场舞为主要表现形式,扎根乡村,紧贴农民,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次“村舞”交流展示活动,就是要将广场舞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打造成乡村艺术文化“磁场”和农民风采展示平台,让广大群众在村头溪边、田间地头、集市广场韵律舞动、各美其美。  不止于舞蹈  开幕式上所表演的钱杆舞又称“打钱杆”,是江苏省宿迁市市级非遗项目,也是泗洪及双沟地区普及较广泛的民间传统舞蹈。  “‘打钱杆’是我们镇的传统,我妈妈小时候也会跳。”张克红来自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双沟镇,在传统非遗舞蹈耳濡目染下长大的她,对舞蹈活动有着天然的热爱。在现场舞蹈队里,还坐着一位18岁的年轻队员。“别看他年纪小,8岁就和我们一起跳‘打钱杆’,现在也有10年舞龄了。”张克红笑着介绍。  从母亲到女儿,对传统非遗舞蹈的热爱代际相传;从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到青年“村舞”队员,“村舞”舞台让优秀非遗文化在一代代乡村参与者的舞动中传承发展。  “村舞”不只是传承非遗文化的舞台,也是促进文旅产业的平台。活动期间,来自全国21个省份的近500名参与者汇聚山东东阿,交流展示了各地源自乡村、富有农趣的广场舞和乡村传统特色体育、文化艺术项目。在广大农民舞蹈爱好者因舞蹈聚集,以“舞”会友的同时,“好客山东”也因“村舞”活动迎来了五湖四海的客人。  “这次来了好多人!”在东阿广场的展位上,东阿县牛角店镇胡坑村青源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青发出感叹。她正在把游客购买的农特产品打包装好,根据他们在社交平台上预留的地址邮寄。  为了推动农民体育活动与农产品展销、乡村旅游相结合,活动在东阿广场设置了90个展位的乡村振兴成果展。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药奶茶、驴肉、烧鸡等当地美食,又能购买到阿胶制品、李庙葡萄、黄金梨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当“伴手礼”。“来之前没想到有这么多展位,也没想到能有这么丰富的内容可以体验。”在东阿广场游览的游客小宋说。  说起在东阿广场展销的收获,张青不由得眉开眼笑:“这次借助‘村舞’活动,大力宣传了我们青源家庭农场。”2021年,青源家庭农场在农场、驴场、虫场“三场联动”绿色种养模式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农文旅融合潜力,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今年搭上‘村舞’的顺风车,农场观光旅游的潜力也更充分展现出来。”张青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2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到各方关注。  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大原因,是为适应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如何理解人口结构变化和退休年龄调整之间的关系?“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趋 势 一寿命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我国已进入长寿时代,人们生命历程中的老年期更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根据预测,到2030年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 80 岁是大概率事件。  “快速长寿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意味着退休年龄余寿大幅提升,而且未来会继续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行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70余年未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  “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0岁。”原新表示,“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含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要。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量。”趋 势 二素质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14年  随着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2023年的11.05年,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  “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5亿人。与过去20岁左右就参加工作相比,现在年轻人硕士毕业差不多25岁、博士毕业近3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援引一组数据指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迟,而退休年龄不变,不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如果在自愿、弹性前提下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同时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着力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使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发挥更多作用,将有利于释放新的人才红利,同时有意愿的劳动者也能增加收入。”郑秉文表示。  “未来发展的机会就是用素质换规模、用素质换结构。”原新说,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施策,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与优势。趋 势 三老龄化程度升,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成  人口老龄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说,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尽管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一定工作。  “‘50后’‘60后’及即将变老的‘70后’,是恢复高考后的直接受益者,越往后受教育程度越高。未来,大龄劳动者数量会更多、素质会更优,在完善稳定就业、劳动保障等政策下,他们也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原新说。趋 势 四劳动力总量降,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  在人口经济学中,16至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占全部人口的61.3%。从总量看,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劳动力要素是决定经济长期走势的关键要素。”郑秉文表示,我国人力资源依然丰富,但着眼于潜力和后劲,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从结构看,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群体、大龄群体人数占比呈现一降一升态势。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就业岗位能力最强的人口趋于相对减少。”赵忠表示。  在他看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属于客观发展规律。渐进式延迟退休,可以推动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成为充实未来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平滑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曲线。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2
  (焦雯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全球气候治理号召。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如今,碳达峰、碳中和已被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成为我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既是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为此,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农业碳减排潜力很大。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农业碳减排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碳排放量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出台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政策措施,如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将极大地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农业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增强土壤碳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为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碳减排中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指引。通过合理的耕作管理和土壤保护措施,如深度松土、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增强土壤碳汇能力。采用轮作休耕、间作套种等生态农业模式,则不仅能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还有助于土壤碳的稳定储存,形成长期有效的碳汇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农业碳减排中展现出独特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瑰宝,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悠久的农耕智慧。其中,利用传统知识和适应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生物互惠和资源互补优势以减少化肥农药投入,不仅保障了食物生产功能,而且在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该系统在保持生态平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较于水稻单作系统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通过对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措施的高山茶园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远远低于依赖高化学品投入的中低山茶园。  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还有山、水、林、湖、草、沙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轮作、间作、套种等多样化种植方式以及农林、农林牧、林农渔等复合种养模式,不仅维持了系统的生态平衡、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而且增强了系统的碳汇能力、形成了稳定持久的碳汇机制。  应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纳入“双碳”战略中。尽管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双碳”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人们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农业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特殊作用认识不够,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的风险;另一方面,保护资金不足、技术支撑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碳减排、碳中和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环境友好型管理措施,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1
  (记者 李丽颖)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召开科技攻关行动部署会,启动实施十大科技攻关行动。十大科技攻关行动聚焦“三农”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包括主粮作物产能提升、家畜保供提质、家禽保供提质、大豆油料产能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物合成、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与治理等。会上,十大科技攻关行动负责人签署了责任书。  科技攻关行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举措,是强化推进有组织科研,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的重要抓手。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在前期院部改革的基础上,继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健全“举院抓大事”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和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表示,全院各部门要加强协同配合,整合优势力量、平台和资源,统筹推进科技攻关。要切实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和应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科技攻关行动实施要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科技强国、农业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1
  (龙新)为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提出要持续实施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加快农机结构调整。  《补充通知》明确,各省可在现行报废补贴范围基础上,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结合实际自行确定不超过6个机具种类新增纳入报废补贴范围。报废20马力以下拖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报废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播种机并新购置同种类机具,按不超过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3万元提高到6万元。对自今年6月21日起提交报废补贴申请的,按调整后的报废补贴标准执行。  《补充通知》要求,各省要管好用好支持农机报废更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和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的农机报废更新相关资金,支持老旧农机报废补贴和报废并购置同种类机具更新补贴兑付。要优化补贴申请和资金兑付流程,增加结算批次,加快补贴兑付,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补贴申请及时完成录入和兑付。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机报废回收拆解工作流程,对提高补贴标准的机具要专门制定监管措施并进行严格监管。要推动加强农机报废回收拆解体系建设,加快农机回收拆解企业培育和网点布局。要加强监督检查,切实防范风险,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违法行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1
(记者 唐诗凝 潘洁)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507亿元,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158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年至2023年年均增长4.5%。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报告显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9亿亩,比1949年增长了2.7倍。重要农产品全面发展,食物供给丰富多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综合产能进一步提升,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2023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75亿亩,比1952年增长2.6倍。  报告显示,75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1
  (记者 李飞)9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部党组书记韩俊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大会部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鼓励引导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好骨干作用,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与涉农企业常态化座谈交流,是农业农村部近期作出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此次座谈会旨在了解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听取意见建议。会上,先正达、隆平高科、登海种业、青岛清原、北京首农、广西扬翔、广东恒兴、中联重科、潍柴雷沃、遨博(北京)智能科技、广州极飞科技、凯盛浩丰农业、根力多生物科技、大禹节水、中粮、新希望六和、三全食品、晨光生物等来自种业、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环保节水、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和领域的相关企业负责人先后发言。大家表示,国家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为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大胆创新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韩俊认真倾听大家发言,不时进行互动交流。他指出,农业农村部将认真研究梳理各位企业负责人提出的意见,充分采纳合理建议,进一步改进工作。他强调,要健全与农业科技企业常态化交流和服务机制,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全力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韩俊指出,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是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农业科技企业“小散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谋划系统性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工作载体和抓手,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在种业、农机装备、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分层分类培育一批龙头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高速成长型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农业科技企业阵型,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技术。要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优化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从制度层面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推动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承担农业科技攻关任务,提高企业在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方向确定、任务凝练、论证咨询等各环节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韩俊要求,要下大力气完善体制机制,为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增加差异化的农业科技金融产品供给。要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畅通流动,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创新联合体等,建立科研院校和科技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企互利共赢的格局。要加快植物新品种保护等制度建设,严厉打击查处侵权行为,全面净化市场环境,形成激励原始创新的格局。  会前,韩俊到农芯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大北农凤凰国际创新园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农业机器人研发、智慧农业平台建设、农业生物新品种培育、低蛋白日粮技术应用等情况。他强调,抓农业科技必须抓领军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引导企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急需,大胆创新、合力攻坚,加快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总农艺师潘文博出席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1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农业法实施情况的报告1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  报告介绍,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不断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根基。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较十年前增加了1.23亿亩,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75亿亩,可灌溉耕地生产了我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4年的0.530提高到2023年的0.576,全国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从1.58千克增加到1.80千克以上。  报告透露,目前中央财政亩均补助标准已提高到2000元以上,江苏、重庆、四川等省(市)亩均投入达到3000元以上。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1
(新华社记者 李恒 董瑞丰)记者9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做好门(急)诊相关信息采集,夯实医疗管理工作的数据基础。  规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汇总保存的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4大类72项门(急)诊诊疗信息。二是明确相关信息项的具体内涵、采集和保存要求,并制定相关信息质量与接口标准,保障信息数据规范可用。三是就医疗机构利用相关信息开展质控工作提出指导,推动医院持续改进门(急)诊管理和诊疗质量。  规定所指的门(急)诊诊疗信息页是医院根据门(急)诊病历和患者在本院门(急)诊就诊期间产生的各项信息汇总形成的反映患者本次就诊过程的信息摘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信息页不纳入门(急)诊病历,由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以电子数据集或电子文档等适当形式保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各类医院要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保存、分析、反馈,推动门(急)诊诊疗质量提升。不得以本规定为由要求医务人员增加额外书写任务,加重一线医务人员负担。  门(急)诊诊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医疗机构已经实现了门(急)诊诊疗信息的电子化记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0
(新华社记者 韩佳诺 潘洁)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8月份,受高温多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全国CPI环比季节性上涨,同比涨幅继续扩大。”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说。  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持平转为同比上涨 2.8%,影响 CPI同比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食品中,鲜菜价格上涨21.8%,涨幅比上月扩大18.5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由上月下降4.2%转为上涨4.1%;猪肉价格上涨16.1%,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涨幅比上月回落4.3个百分点;鸡蛋、食用油、牛肉、羊肉和薯类价格降幅在4%至14.5%之间。  8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13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上涨0.7%转为下降0.4%,其中汽油价格由上月上涨5.3%转为下降2.7%;燃油小汽车价格下降6.4%,降幅略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0.5%,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  8月份,受市场需求不足及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0
  (记者 王田)当前正值大豆产量形成关键期,为进一步落实落细大豆后期各项田间管理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确保大豆丰收到手,按照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统一部署安排,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于近日开展大豆推技术提单产巡回指导。此次巡回指导按生态区域分6个指导组,由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专家牵头组成。  巡回组将针对大豆后期可能发生的低温早霜、渍害倒伏、病虫防控等问题,就地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落实落细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等关键技术;研判今年大豆产量形势,分析大豆密度、株粒数、百粒重等单产形成因素变化;发掘大豆高产典型,凝练一批大面积高产、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模式,挖掘具有创高产潜力的“火花技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9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第821号公告答记者问  (记者 刘一明)为进一步做好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工作,降低非洲猪瘟病毒扩散风险,8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821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该公告自2024年10月1日起执行,农业农村部第119号公告同时废止。近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就公告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公告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2019年,我部发布第119号公告,要求生猪屠宰厂(场)全面开展非洲猪瘟检测、疫情排查和报告等工作。几年来,随着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各项措施持续有效落实,疫情风险下降。但由于屠宰环节生猪来源复杂、运猪车辆行驶路线复杂、易携带病毒等特点,其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风险相对较高,甚至可能向养殖环节传播病毒,有必要在进一步优化病毒检测要求基础上,强化清洗消毒要求,以减少病毒污染程度和扩散风险。  基于以上考虑,我部启动了第119号公告修订工作,通过背景调研、组织专家修订、广泛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生猪屠宰企业意见建议等方式形成初稿,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多次组织座谈研讨,并商请有关部门进行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形成了修订后的公告。  新公告适应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和需要,提升了屠宰环节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强化了生猪屠宰厂(场)环境和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要求,并对消毒效果评价和抽检等作出配套要求,以降低生猪屠宰厂(场)污染风险和运输车辆出入的带毒传疫风险。另一方面,优化简化了屠宰环节非洲猪瘟病原检测要求,以增强可操作性。  问:公告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修订后的公告共包括10条,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公告出台依据和目的意义。二是强调屠宰环节非洲猪瘟防控的总体要求。公告第一条强调了生猪屠宰厂(场)应严格做好非洲猪瘟排查、检测、疫情报告、清洗消毒、进场查验等要求。这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都有具体要求。三是明确屠宰环节清洗消毒要求。公告第二条至第四条明确要求,生猪屠宰厂(场)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配备相应设施设备,严格落实生猪运输车辆、厂区、生产车间、设施设备清洗消毒以及消毒效果评价等工作。四是明确屠宰环节非洲猪瘟检测要求。公告第五至九条规定了生猪屠宰厂(场)非洲猪瘟检测及阳性处置、农业农村部门抽检等工作要求,明确各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应建立生猪屠宰厂(场)和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效果抽检制度。五是关于公告执行时间及效力,明确该公告自2024年10月1日起执行,并废止农业农村部第119号公告。  问:与第119号公告相比,第821号公告主要做了哪些修订?  答:本次修订主要增加了三方面内容,并对两方面内容做了调整。一是增加屠宰环节清洗消毒要求。生猪屠宰厂(场)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清洗消毒制度,配备适用的清洗消毒设施,使用合格有效的消毒剂,建立清洗消毒档案。二是增加屠宰环节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效果评价要求。生猪屠宰厂(场)应至少每月开展一次生猪运输车辆和高风险区域环境样品检测工作。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增加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对屠宰环节清洗消毒效果抽检制度。各地农业农村(畜牧兽医)部门应建立生猪屠宰厂(场)和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效果抽检制度,每月至少一次(冬季适当加大频次)采集生猪屠宰厂(场)环境样品和生猪运输车辆环境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四是调整屠宰环节生猪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要求。将生猪屠宰厂(场)按照不同来源批次开展生猪样品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的要求,调整为定期检测生猪屠宰厂(场)高风险区域环境样品,在环境样品检测中发现非洲猪瘟病原学阳性后,对相关联的生猪按批次开展检测。五是调整驻场官方兽医的工作要求。根据2021年修订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将驻场官方兽医的检疫、监督和核查工作调整为检疫和核查工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9
  (记者 林单丹 侯雅洁)9月7日,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起的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在天津启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李敬辉、天津市副市长谢元出席活动。  今年金秋消费季活动以“绿色健康消费 金秋共庆丰收”为主题,现场发布了绿色健康消费倡议,设置了“津农精品”、京津冀优质农产品、内蒙古优质农畜产品等展区,组织电商平台围绕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牛肉等开展了助农直播,宣发了惠农举措,推介了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营造了共庆丰收、共促消费的浓厚氛围。举办地天津通过现场制作、美食品鉴等方式,推介了以小站稻、七里河海蟹为代表的津农精品。  据了解,金秋消费季是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重点活动,旨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活跃城乡市场,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活力添动力。2018年以来,金秋消费季已连续成功举办6年,累计带动销售农产品超1200亿元。今年金秋消费季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1月底,联动中秋节、国庆节等假日市场,开展融合线上线下、多元场景的促消费活动,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出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让农产品出村进城、让城乡居民望山见水忆乡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9
  (记者 王壹)近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多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措并举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更好服务社会民生。  在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方面,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设立普惠小微贷款有关支持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较好地满足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截至今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授信户数达6239万户,已覆盖超1/3经营主体。  在支持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久久为功,持续推进。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新的政策举措,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实施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0.4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在服务社会民生重点领域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提高贷款额度,并将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纳入支持对象,支持他们就业创业。特别是针对困难学生群体,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开展了2024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创业担保贷款余额2933亿元,助学贷款余额2085亿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9
  (记者 刘杰)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治理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着社会大局稳定。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乡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治理实践大致经历了“政社合一”“乡政村治”“三治合一”等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推动乡村社会朝着治理有效不断迈进。  建机制,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完善党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1950年,建立乡政权。1962年,推行人民公社制度。1987年,明确乡镇政权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进入新时代,逐渐从侧重强调政府对社会全面施行管理的传统刚性模式,转向更加强调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崭新思维,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格局。  搭体系,党建引领“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完善。75年来,我们持续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协商,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创载体,各地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层出不穷。农民合作互助机制、网格化管理、乡村德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农村发展变化实际,各地积极探索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方式脱颖而出。从地方的实践做法中,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及时总结具有普遍性的内在规律,提升为全国范围的制度性安排。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9
  (记者 朱凌青)村里有了健身房,跑步机、动感单车、高拉背训练器……各色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村民锻炼身体再也不用只靠饭后遛弯;村里来了体育指导员,太极拳、广场舞、乒乓球……有专业老师细致讲解动作要领,大爷大妈再也不会因为错误动作伤了腿和腰;村里有了自己的体育赛事,村民平日里的锻炼成果有了展示舞台,健身热情更加高涨。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推动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通过完善健身设施、普及健身知识、提供健身指导、丰富赛事供给等方式,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健身需求,促进农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日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周庄村村民在村里的健身房锻炼身体。受访者供图  补齐农村公共体育设施——  重建也重管  村里的健身房已经开了有一年多了,如今来到这儿,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周庄村村民丁燕丽已然轻车熟路,划船机使得“虎虎生风”,再也不像一开始接触健身器材时那般畏手畏脚。  “过去健身房在我们这些务农人眼中真是稀奇物,只在网上见过。我还记得去年7月村里免费开放健身房那天,屋里屋外都挤满了人。”丁燕丽说,当时,在那间由周庄村村民委员会二楼的一间闲置房改造的健身房里,崭新的动感自行车、划船机、组合多功能健身器等器材一下子“点燃”了大家的健身热情,之后健身房每次开门,外面都有人“排队入场”。  70多岁的村民王凤楼是村里的“健身达人”,他说:“我每天早上5点左右就起床跑步。过去也想用健身器材锻炼,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自从村里的健身房开放后,我的‘健身梦’总算实现了。”  说起在村里开设健身房的原因,周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国振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村越来越多村民有了健身意识。在开设健身房之前,村里其实也有户外健身设施,但碰上炎热或者雨雪天气,大家就不太愿意在户外运动。为了给村民的健身热情‘加把劲’,就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投入3万多元打造了这个健身房。”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多地对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健身设施短板作出了明确规划。例如,四川省提出,到2025年,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基本健全,乡镇级健身设施全覆盖。去年,浙江省要求,乡镇级公共体育设施将按有室内和室外健身场地设施配置,主要包括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健身公园等;行政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同样将按有室内和室外健身场地设施配置,主要包括村级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百姓健身房)、健身路径等。  而加大健身基础设施投入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是,如何避免这些设施出现“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的情况。毕竟,近年来,随着健身器材在各地农村越来越普及,一些地方的村民也曾反映村里小广场上的健身设施“缺胳膊少腿”“坏了没人修”等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周庄村的健身房专门配备了管理员看管维护器材。  管理员王怀忠表示,除了管理健身房外,平时他还会指导村民健身,帮助村民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村民过来锻炼时,我会为他们讲解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提供一些科学锻炼的建议。”他说。  提升农村健身服务体系——  运动促健康  说起在农村推广健身活动,也有一种声音是——农民不需要锻炼。“农民每天都要干体力活,哪天没在锻炼?”在农村调研时,天津市北辰区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李志勇时常能听到此类心声。  的确,农民从事的耕种、收割等体力劳动也能产生一定锻炼效果,但重复的、高强度的劳动不但不能等同于锻炼,有时还会引起劳损,而科学锻炼可以帮助缓解劳动造成的疲劳。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提出,以体育促进农民健康,让农民更幸福;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如何提高农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热情,并从锻炼中受益?李志勇介绍,在北辰区,当地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选拔了一批热心文体事业的教师和村居退休干部接受专业培训,建立起一支较为固定的体育骨干队伍,带领指导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我们村现在有足球队、篮球队、太极队等运动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村民们都积极参与。原来谁能想到农村的体育场能那么热闹。”说起村民如今对体育健身的热情,北辰区刘快庄村村民陈伟感慨良多。  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李家店村,多位湖北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来到村里的篮球场上,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体育课”。从欢快的广场舞、修身养性的太极拳到便捷实用的居家健身操……社会体育指导员们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学,把科学健身的理念传递给村民。同时,在一对一评估村民们的身体状况后,村民们还获得了自己的专属运动方案。  据了解,去年在全国启动了“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该计划提出自2023年至2025年要在1万个以上行政村培训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2023年全年就为2万多个行政村培养了超过5万名农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  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切实好处正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了镇上组织的广场舞培训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码口镇居民徐荣坪表示:“在欢乐的舞曲之中,我的身心得到了放松。”刘快庄村村民季文荣也感慨:“以前大家吃完饭,就靠散步消消食,现在我们一起扭秧歌,体格好了很多。”  对于周庄村村民牛平德来说,健身的意义甚至超越了锻炼身体本身。他说:“我们老人来到村里的健身房,可以边锻炼边聊天,不光锻炼了身体,更缓解了孤独,所以我们特别喜欢这里。”  举办农村体育赛事活动——  农民当主角  在农村推广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始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体育健身长久融入村民的生活中,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农村的基础本就相对薄弱,如果健身推广只是一时兴起,别说前功尽弃,甚至体育场被闲置都有可能。”陈伟不无担忧地说。  “举办草根比赛是一个好办法。”这是天津市东丽区篮球协会会长徐海泉的亲身体会,他介绍:“将体育留在农村就是要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近年来,天津市农村地区陆续举办多个“草根赛事”,很多村民由此参与到体育中,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  在重庆市涪陵区大木乡近日举办的“村运会”上,这种从体育竞技中感受到的魅力也具化为村民们的一阵阵笑声、呐喊声和欢呼声。尤其是在赛况激烈的拔河比赛中,当平日埋头田间的农民、小卖店店主、村干部等都成了代表各村参赛的运动员,街坊邻居纷纷加油助威。赛后,胜利队伍的成员擦着汗感慨——平日的锻炼没有白费。  在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西关社区近日举办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体育竞技的场地也成了最有人气的区域。居民们化身比赛选手,在乒乓球、羽毛球赛场上互相切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老县镇居民谭全荣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让我们有机会聚在一起锻炼,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看到大家都这么积极地参与健身,我觉得生活充满了活力,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6
  (记者 朱一鸣)近日,2024年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暨农业期刊专业委员会会议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本次会议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为主题,旨在汇聚行业力量共谋新技术下农业期刊的创新发展之策。活动由中国农业期刊网编辑委员会等主办,来自全国农业期刊界的230余名线下代表和1800余名线上编辑共同参会。  会上,与会专家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农业期刊如何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表示,在新技术支持下,农业期刊行业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革传统办刊方式、加强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期刊向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化、平台化加速跃进,不断提高用户服务能力、知识传播能力、科技引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要用新技术持续赋能中国农业期刊网建设升级,充分发挥刊网平台的学术资源优势,加强业界沟通合作,助力农业期刊集群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刊网的学术影响力,赋能农业强国建设。  其间,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85项立项项目、2023年研究基金评优结果、2024年中国农业期刊网优秀案例评选结果以及《中国农业期刊综合传播影响分析报告》,并上线了中国农业期刊网Web3.0版本。  据悉,中国农业期刊网是中国农业大学主管、由国内农业期刊界编辑集中发力、组织成立的一体化集约网站,覆盖全国近500种涉农期刊,旨在实现农业期刊集成发展及刊网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6
  (记者 王子涵)日前,第六届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论坛暨《富硒产品认证技术规范》培训会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以“标准化赋能富硒产品全产业链”为主题,旨在通过完善富硒产品认证制度推进我国富硒农业技术转型升级,提升富硒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与会嘉宾表示,功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营养与健康问题是新时期创造美好生活的命题,正在从“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向“吃得健康”转型,富硒农业是功能农业的典型代表。未来,功能农业发展需要标准化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完善产品追溯和产品认证体系,建立以“功能和品质”为核心的品牌优势。  与会嘉宾认为,近1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团队以提升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水平为目标,建立了从“基础研究-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专利成果转化-产业咨询与规划-产业政策研究-行业标准制订”为一体的贯通式研究体系,已成为引领该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以中国农业大学为首的团队制定的国家市场总局认证认可行业标准《富硒产品认证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富硒功能农业的标准化发展中将发挥引领性作用。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代表围绕富硒产业发展前景,建言献策。  论坛期间,与会嘉宾为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评审认定的富硒产业发展优势区进行集中授牌。  本次论坛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农业大学指导,中国富硒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6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近日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报告显示,我国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夯实农产品质量基础,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2023年我国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8221个,新登录名特优新农产品1351个,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约1.77亿亩。本次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叶玉江发布,以客观、权威数据为支撑,从生产、生活、生态和科技等多角度系统反映2022至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主要成就。报告显示,2022至2023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资源节约保育水平持续提高,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显著,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乡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农业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绿色转型的生力军。报告在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由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编著,自2019年起连续6年发布,已成为观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状况的重要窗口。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06
  (记者 韩啸 唐旭)9月4日,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召开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工作调度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调度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年度任务落实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做法,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扎实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上半年开工建设农村户厕120多万户。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团队下沉到22个中西部和东北等省份基层一线改厕现场,帮助选择适宜技术模式,实打实解决技术难题,培养地方人才队伍,有力夯实了改厕质量。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技术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紧扣重点难点发力,不断提升农村改厕质量。要聚焦改厕模式优化提升、急需急用标准制修订、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管护服务常态长效、前瞻性研究和技术储备等方面,加强科研攻关和示范推广,以点上探索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提升。要完善措施办法,建立面向需求的工作体系,联合地方共同开展服务,上下贯通壮大队伍力量,持续完善评价管理机制,推动技术服务取得扎实成效,为农村厕所革命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