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近年来,平昌县紧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不断强基础、谋发展、惠民生,全县上下正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坚守防返贫底线坐落于驷马镇的双城村,四周青山环绕,公路穿村而过,村庄规划井然,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现在国家政策好,都把柏油路铺起了,户户都搞得干干净净的。”双城村村民周大爷说。20世纪60年代,著名油画家罗中立来到双城村,以该村村民邓开选为原型,创作了享誉世界的油画《父亲》,从此双城村被誉为“父亲的村庄”。该村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的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产业振兴为翼,打造集“乡村记忆、乡土农创、乡愁民宿、亲子游乐、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村落,推动农旅、文旅、工旅产业融合发展。双城村的变化,正是平昌切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同时,平昌还持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全面巩固已实现的“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教育扶持成果,实现“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全面落实奖、贷、助、减、补等多元资助政策,发放各类补助资金,全面消除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的隐患。巩固健康扶持成果,实现“病有所医”向“医有所保”转变。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全部纳入参保资助范围,建立“三三四五”动态监测机制,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风险发生,七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四类慢病”规范化管理率达90%以上,真正做到“生病必访”,落实干预措施,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在县域内发生。巩固住房安全成果,实现从“住有所居”向“居有所安”转变。常态化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群众基本住房安全有效保障。巩固饮水安全成果,实现从“安全方便”向“城乡一体”转变。定期加强对全县安全饮水工程的风险排查和水质检测,农村供水量、取水时间、水质、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标。巩固社会保障成果,实现从“兜得住”向“兜得牢”转变。稳步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做到“应兜尽兜”“应助尽助”。发展乡村产业 推进乡村建设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有事做、有钱挣,农村才能活力四射。“我们的青花椒很不错,又香又麻”随着一声整齐的吆喝,在平昌县经开区科创孵化中心的直播间里,四川润昌华语传媒有限公司的直播人员正在对青花椒等系列产品进行直播销售。依靠电商助推乡村产业拓宽销路,这是平昌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有效措施。据介绍,今年平昌通过电商销售各类产品的产值大幅度提高,产业的发展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平昌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县肉牛存出栏17万头,发展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10万亩、标准化青花椒种植基地10万亩、水果产业基地5.5万亩,食用菌年产量400吨以上,发展特色林业产品5万亩。推广“菜+稻+菜”“菜+粮+菜”等模式,全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采收量达到33.8万吨。优化治理体系 积蓄振兴动能秋日暖阳,走进兰草镇梁铜村,绿美村庄建设的新风扑面而来,干净整洁的进村道路,瓜果飘香的农家庭院,天蓝、地绿、水净,勾勒出一幅惬意悠闲的美丽乡村画卷。这一切得益于梁铜村紧扣“党建领村、网格治村、生态靓村、产业强村”主线,以小微治理为抓手,不断优化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让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梁铜村呈现在大众视野。为加大村级治理力度,梁铜村以网格化推动乡村管理精细化,每月组织群众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目前,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网格员的监督管理,全村主干道干净整洁,进户路及家庭环境清洁规范,梁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于村里的变化,村民林大哥感受颇深。“现在各家各户的院落都变漂亮了,还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冲式厕所,环境卫生各方面都好了。”林大哥笑着说。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平昌县全面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积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三大革命”,用好积分制、红黑榜,与群众共商、共治、共评、共享,建立和推动群众主体机制、常态治理机制、干部包保机制、考核评比机制“四个机制”落实落地,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显著提升。(供稿:平昌县委宣传部 李柯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30
(张学通 徐竞瑜 记者 李全民)当前,正值有机红心猕猴桃成熟采摘时节,四川省苍溪县桥溪乡组织开展品鉴评比活动,全乡120多家种植户拿出自家种植的有机果进行比赛,激发种植户发展有机红心猕猴桃的激情,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评比现场9月23日一大早,在评比现场,种植户们通过推荐或自主申请,让5位资深品鉴人员进行鉴别认定。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评比,最终产生了最大单果奖前三名,重量分别为198.4克、198克、192.9克;产生最佳外观奖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我家种植有机红心猕猴桃有九年了,在种植过程当中采用水肥一体化、物理灭虫、人工除草等措施,种子的果子品质和外观都非常漂亮。”在评比活动中,植户王琼芳家的果子获得了最佳外观奖一等奖。近年来,桥溪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大百亿产业”要求,落实乡党委政府“三园联动”猕猴桃产业发展方略,持续推动全乡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全乡多个园区经过专家组的评审,认定了2个三星级乡科技示范园,1个一星级和1个二星村适度规模园,6个户增收致富园,有力巩固了有机红心猕猴桃第一乡发展优势。截至目前,全乡建有猕猴桃种植面积近5000亩,其中生态种植3000余亩,有机种植1200余亩,为全乡持续推动猕猴桃特色产业发展集聚了强大动力。“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猕猴桃产业不放松,加强星级园区建设,为企业订单生产,中间无缝连接,实现优质优价,推动我乡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桥溪乡副乡长李建敏表示。(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9
文君 (图片由成都市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9月25日,成都市郫都区举行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体系发布会,会上介绍,郫都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以“一个平台促整合”为目标,建强区级联合支持平台,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化街道(镇)级平台,推动社区(村)平台精准化服务供应。  郫都区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的出现,有着时代的印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问题、新挑战、新课题、新要求叠加出现。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领域迎来新变革,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治理格局重塑行动迅速展开。今年5月,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正式挂牌成立。  新机制,新思路,新举措。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三级平台体系是郫都区落实党中央、省委、成都市委对新时代做好党的社会工作要求的具体举措之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体系机制创新,其目的是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努力破解社会工作中“小马拉大车”问题,推动郫都区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郫都区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体系发布会现场。看建设意图建立社会工作支持服务体系  为何要建设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这是当天发布会上许多参会者关心的焦点,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从三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  社会有需求。随着相关职能的划转,社会工作部的职能范围相比以前有所扩大,需要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和人民建议征集、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推进“两企三新”党建、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加强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  这些职能的实现,呼唤一个更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在有关专家看来,建设高质量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是夯实基层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各方参与,促进社会工作高效统筹的重要手段。  上层有部署。今年8月,成都市出台了建立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社会工作综合平台的文件,要求有效地把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与社会服务等加以集成,融汇起来,将资源下沉到社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现代化体系,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郫都有基础。为何郫都区成为响应最快的区域?不少参会者关注到,郫都区的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建立在原有的支持服务体系之上。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8年,郫都区就实现了区和镇两级平台的全覆盖,建立起区—街道(镇)两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中心、社区社会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所以无论是载体建设,还是人员配备等方面,郫都区都有不错的基础,“这是郫都区能率先推出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的重要原因”。发布会当天,郫都区多支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志愿服务队授牌成立。看运营管理三级平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平台如何建?各级平台之间如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高效运转?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用三组动词,阐述了三级平台建设的侧重点。  建强区级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推进社会化服务项目研发转化,推动培养实操优秀、理论厚实、创意活跃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推动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制度机制和社会工作品牌体系。  鼓励街道(镇)结合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建设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对下指导培育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对上承接区级部门“费随事转”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对外广泛连接社会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专业服务。  支持推进社区(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建设,推动各级各部门人才、资源等要素向基层下沉,根据社区(村)工作重心和居民群众需求,切实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以基层之治解民生之需,促发展之兴,强执政之基。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平台的运营理念一致:坚持党建引领、需求为本,资源整合、跨界合作,专业引领、持续创新,多元参与、共建共享。  平台如何持续发展?郫都区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在具体运行中,将采用“7+3”模式(即70%的政府财政资金+30%自我造血筹资,提供100%的社会服务)开展运营,探索“公益+市场”服务机制,持续增强平台自主造血功能,确保长效可持续发展。这其实是鼓励平台运营机构从群众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获取部分市场利润,实现自我造血。  资源怎样高效整合?三级平台体系将统筹联动民政、教育、卫生健康等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志愿者及社区内部多方资源,实现社会治理多元参与格局。同时,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还特别提到,郫都区级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采用了组团建设模式,“为避免重复建设,区级平台有效整合了包括工会、民政等在内的区级部门机构已有的载体空间,将功能分散布局在‘一院·六中心’。”看未来发展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郫都力量  三级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的发布,只是郫都区打开社会基层治理新局面的一个缩影。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聚焦社会工作五大职能,深入开展走访调研,高质量推进党群连心、强基赋能等九大行动,着力推动全区社会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  在整体谋划和推进下,郫都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在多个领域、多条战线上取得新的成果,当天的发布会上集中发布了这些成果。  行业协会商会专业志愿服务队上新。活动当天,郫都区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专业志愿服务队、郫都区文化产业商会专业志愿服务队、郫都区农产品供应链协会专业志愿服务队、郫都区篮球协会专业志愿服务队正式授牌成立,为郫都区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扩容。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和陪伴。为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郫都区通过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专家学者、社会机构和本土社会工作人才力量,构建起社会工作专家库、机构库和本土菁英人才库。  基层治理模式成果实现集中发布。针对小区矛盾纠纷多等问题,郫都区自2020年以来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信托制”小区治理模式,形成了商品房、老旧院落、乡村集中居住区、拆迁安置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信托制”治理实务模式,并于当天集中发布,为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郫都区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郫都区将继续优化提升社会工作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持续探索和实践基层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构建更具专业性、创新性和持续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支持体系,以枢纽型+专业化服务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为成都市乃至全国的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9
(陈浏颜 记者 陈家明)今年以来,自贡市自流井区聚焦基层治理最小单元,通过正向引领促进、民情收集办理、活动惠民赋能等措施,抓实“院落”微治理,释放基层治理最大效能。“小积分”养成“大习惯” 。制定《院落公约》和《院落超市积分细则》,结合居住环境、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志愿服务等方面对院落所有家庭户进行动态评分,每季度进行“道德之家”“卫生之家”红黑榜评比和积分超市兑换活动,激发村民乡村治理积极性。“小账本”干好“大实事”。制定落实服务清单等“三张清单”,每月召开“小院坝坝谈”“小院龙门阵”,收集群众问题意见“一本账”,对收集到的民情“快件”分类办理,采取小事急事“院落办”、公共事务“协同办”、大事难事“商议办”。今年以来,听取院落村民意见建议115条,解决纠纷、诉求110余起。“小活动”激发“大活力”。依托柏树湾、小源湾等“村民院落”,定期组织开展惠民政策宣讲等主题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开展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增收致富经验交流,不断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今年以来,组织开展院落活动24次,惠及村民400余人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朱思雨 记者 杨波 侯云春 文/图)“上菜喽!都是田间地头的鲜货,大家来尝尝!”9月25日,在宜宾市翠屏区牟坪镇工农村,村集体经济新筹备的聚心园农家乐正迎来“开张首秀”,村民们纷纷受邀来到农家乐,共同庆祝这一村里的喜事。农家乐内,村民们正忙着上菜农家乐里,菜美味香人气旺,在一旁的垂钓基地里,钓鱼爱好者们手持钓竿,另成一副怡然自得的休闲画卷;顺着大路前行,田间地头蛙鸣稻香,米厂工地里机器轰鸣……在牟坪镇工农村,村里“人气”渐旺,随处可见忙碌身影,处处是一张张喜悦笑脸。近年来,工农村立足本地高标准农田,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新方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稻虾、稻蛙、稻蟹,以及澳洲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产业。同时,该村用好源头“活水”,利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家乐和稻米加工厂,形成了从生产养殖到餐饮休闲的“一条龙”生态农旅产业,有效带动全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全村固定投资资产已达500万元以上。农家乐与垂钓基地“如今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喜人,村民们的干劲都很足,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能达到100万元以上!”工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明海介绍,下一步工农村还将用好用活村内种植养殖资源,进一步探索将户外研学、休闲垂钓、乡村旅游有机融合,高质量发展村集体经济,更好推动乡村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之前我主要是在家照顾老小,闲时务农,前段时间村里照顾我们这些在家务农的村民,让我们到农家乐帮忙,我们有了新收入。”工农村村民陈枝秀说。近年来,牟坪镇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因村制宜破题、区域辐射带动的工作思路,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通过大力实施村企共富共同体,探索入股分红、自主经营、资产租赁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约100万元,有力推动实现村企共富。同时,该镇定期开展村集体经济现场交流,互相交流经验做法,充分调动村社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地制宜、多点发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记者 严易程 文/图)2023年,小金苹果产量达8.1万吨,产值达到5.67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达2.6万元左右......在农村人口占比较大的阿坝州小金县,这意味着,苹果产业不仅让全县农民鼓起了钱袋子,也撑起了县域经济的“脊梁”。9月25日,记者走进小金县,实地探访了小金县如何依托对口帮扶巧妙地将“一颗苹果”变为“一大产业”。帮扶队员和主播进行直播带货说起小金县当地的苹果产业,用当地人的话来讲,就是“老天爷赏饭吃”。自上世纪50年代引入种植以来,苹果已经从“外来户”,成长为小金县的特色产业,当地独特的水土、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造就了小金苹果的独特品质,深受消费者喜爱。小金也成为阿坝州苹果的核心产区之一,以及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自然条件只是造就小金苹果好品质的“密码”之一。站在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高处环顾,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果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光有合适的气候还不行,我们还要把好苹果的种植关。”木栏村党支部书记龙华贵介绍,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沃日镇连同木栏村、官寨村连片打造小金苹果核心产区,让苹果种植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向“适度规模”的转变。“目前全村种植苹果1300余亩,随着苹果种植技术的不断改进,苹果的产量越来越高,销路也越来越好。”龙华贵透露,预计今年全村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以上的家庭有30余个。小金县苹果核心产区木栏村,小金县苹果产业的优质核心产区,苹果产业已成为带动该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王牌产业”,给广大果农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得益于苹果产区建设,在新津的对口帮扶下,2019年,阿坝州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证在小金县木栏村颁发,村集体经济组织采用“土地流转+入股”的方式,引入以住宿、旅游和特色产品分享为核心的品牌企业,以“互联网+共享经济”理念,在苹果园里建起“共享农庄”,搭建农特产品销售平台,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诞生了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让当地村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如果说“共享农庄”是“津金”携手下诞生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业态;那么“金平台”则是“津金”携手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为小金县域发展插上的“云翅膀”。“金平台”项目是新津区与小金县在产业合作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数字化营销推广模式。线上,依托多个平台庞大的市场订单,为小金农特产品开辟销售通道;线下,利用猫鼻梁服务区二楼的农特产品展销旗舰店进行展销。“猫鼻梁观景台作为四姑娘山全景最佳观景点,目前,猫鼻梁服务区农特产品旗舰店的开业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小金金品文旅公司总经理赵金晶介绍,猫鼻梁服务区农特产品旗舰店集农特产品、风土人情、文化传播等为一体,将用于展示小金苹果等农特产品,计划在今年国庆期间正式对外营业。苹果被装车发往市场目前“金平台”的运营已经取得了成效。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0个重点帮扶区县和39个欠发达县域,入驻的供应商多达187家,入库的产品超过5000款,订单更是超过31万单,农产品销售金额高达8000万元。“金平台”不仅解决了消费帮扶农产品品种单一、货源组织难、品质无保障等痛点,更为小金县的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铺就了坚实的道路。“一颗苹果”充实了一方百姓致富的“金担担”,更撑起了县域经济的“脊梁”。从“共享农庄”到“金平台”,成为小金县持续加大引进项目力度,创新营销模式,做大做强特色生态产业,立足自身“家底”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的强有力推手。近年来,小金县大力发展壮大小金苹果、高山玫瑰、高原牦牛、酿酒葡萄、生态蔬菜“五大主导产业”,打响小金农特产品“安全、生态、优质”金字招牌,已建设一批特征类型各异、产业链条完善、农民增收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小金苹果”“小金松茸”“小金酿酒葡萄”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金,正加快书写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是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盛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考察,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系列重要部署。近年来,四川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突出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夯实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为主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体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持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5%,提高到2023年的63.9%,增长了近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成为四川担负战略腹地历史使命,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第一动力。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百人科技服务团深入四大粮食生产区开展科技指导。  聚焦优势特色产业  全力建强四川创新团队  2007年,党中央提出“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产品为单元、以50个产业为主线,全面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四川高度重视中央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方面的相关部署,根据产业实际,于2008年率先开展马铃薯和茶叶两个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试点,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四川创新团队依托全省科研力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聚焦做大做强川粮油、川猪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的全产业链产业技术团队,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跨单位的科技创新大联合,紧紧围绕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核心和瓶颈技术问题,开展技术集成与创新,在良种选育、种养高产优质关键配套技术、农业现代设施与装备、防灾减灾、农产品加工储运及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成功探索了产业导向、需求导向、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促进了全省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的有机对接与良性互动,筑牢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技支撑四梁八柱。国内省级最大规模种质资源综合库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投入使用。  ——团队规模西部第一  四川创新团队由专家团队和产业示范基地县两个层级构成,每个产业组建1个专家团队,设置1名首席专家,若干名岗位专家和产业顾问,建立3-5个产业示范基地县。经过四轮建设,2024年省级财政年度投入达到4000万元,较2008年增长12.3倍,全省农业创新团队扩充至27支,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人数达342名,规模居西部第一,实现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全覆盖。  ——管理机制领先  紧盯科技服务提质增效,不断优化创新团队管理、考核和资金使用具体办法,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并重,健全“能上能下、动态调整”的运行机制,设置创新团队产业副首席,由龙头企业技术主管担任,将产业需求、企业诉求与创新团队任务相结合,助推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生猪团队“川藏黑猪”品种权以1000万元转让铁骑力士实现商业化开发,“川乡黑猪”父本新品种累计推广种公猪4000余头,生产优质商品黑猪2000余万头。2023年,专家团队联合龙头企业成功培育“天府黑猪”“天府黑兔”等突破性新品种90余个。  ——破卡攻坚成绩显著  四川创新团队共创制育种新材料3055个;育成新品种476个,其中国审品种97个,省审品种343个,37个品种被列为全省主导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133个。创新集成新技术491项,形成了379个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153项技术被列为全省主推技术。研制74种新工艺,开发新产品305个。水稻团队选育的“品香优秱珍”荣获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纳入四川省重大推广品种,2024年创下801.4公斤的高产新纪录。淡水鱼团队选育长吻鮠“川江1号”获批国家新品种证书,突破我省水产新品种证书空白。食用菌团队选育的粉色木耳新品种“粉耳1号”为国内外首次育成。油菜团队选育的天彩油1号,广泛用于大地景观打造,丰富市场供应,拓展文旅功能。十字花科双单倍体诱导系育种技术实现从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转变,育种效率提高2-3倍,为国际首创。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基因编辑系统——新CRISPR-Cas系统,在水稻前沿育种“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女科学家利用生物育种手段,培育出突破性马铃薯新品种。  聚焦科技到田入户  全力推动专家“组团式”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18年开始,四川坚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综合施策,启动实施深度贫困县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等人才振兴“五大工程”,全面启动“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采用“人才+团队+项目”的方式,每年选派1000人次以上专家赴原深度贫困县,在决策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援助,为当地培养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以人才智力支撑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脱贫攻坚胜利后,为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决策部署,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2021年在保持对原45个深度贫困县专家服务团稳定支持的基础上,覆盖全省21个市(州),把“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整体扩面拓展为“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2022年,国家向四川选派2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以3年为周期,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巩固地方产业发展成果,四川将两个活动合并谋划、一体推进,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好“组团式”帮扶。  ——强化部署推动  四川省委分管领导每年专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实施一县一方案、一业一措施,将人才下沉“组团式”帮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出台帮扶人才关心激励六条措施。2023年对表现突出、成效明显的27个服务团和131名优秀专家进行了通报表扬,优先安排实绩突出的专家参加国情省情研修、休假考察等活动,支持帮扶地为专家发放当地人才卡,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考虑,激励专家人才下沉一线、尽锐帮扶。  ——按需组建团队  建立由省委组织部、农业农村厅等省直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年度任务、开展考核考评、动态调整组团方案,2023年按照“区县申报、市州把关、省级审核”流程,经“三上三下”反复沟通,在全省统筹筛选39个农林类产业,科技厅和农业农村厅分别给予专项经费6686万元、8000万元,统筹保障国家科技特派团和受扶地;省委组织部协调省财政专项经费1620万元,协同推进25个国家科技特派团、135个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团队、900余名国省专家,对全省21个市州116个县开展下沉帮扶。  ——帮扶成效显著  专家服务团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坚持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并重,2023年全年创新集成先进种养技术100余项,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202项,开展集中培训1649场(次)、现场技术指导4206场(次);指导建设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园区等1097个,引进、对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871个;通过“师带徒”等方式,结对培养科技示范户、技术骨干6200人,培训实用人才2.9万余名,引导本地产业延链补短、自主造血。国家科技特派团越西团谢红江团队指导建设苹果矮化集约复合种植基地5600亩,带动龙头企业增收800万元、头部种植户增收20万元;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大豆团杨文钰团队指导遂宁市以大豆亩产207.34公斤、玉米亩产651.1公斤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大豆高产竞赛带状复合种植组第一名,创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新纪录。四川省南部高山区高标准、绿色规模种植茶园。 张学金 摄  聚焦创新服务能力  全力建设科研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挖掘四川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加快构建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职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供给和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高水平建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202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四川省省属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方案》,将农业农村厅下属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省阳平种牛场及经济和信息化厅下属的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整体划入省农业科学院,并探索机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开展“保障+激励”改革、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人员流动管理和招聘面试改革。2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形成20余个骨干学科群,构建粮经统筹、农牧并重、种养循环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跨入ESI全球前1%,院属8家单位进入省属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TOP20名单。聚焦“卡脖子”技术难题,统筹推进“1+3”种源关键技术攻关、“1+9”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等专项,近两年,6个特色资源先后入选“全国十大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稻、麦、油、畜禽等6个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占全省55%;7项技术入选农业主推技术,占全省87%;3个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占全国18%。强化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在160个县(市区)建立182个科技示范点,核心示范推广面积1100万亩;培养科技示范农场750个,充实壮大“土专家”的“领头羊”队伍;每年召开推广培训会超400次,培训指导3.8万余人次。聚力打造“天府农科”公共品牌,挖掘更多高价值易转化的原创性物化科技成果,逐渐孵化推出标志性农业科技产品。  ——高起点共建四川农业大学  在农业农村部关怀下,推动四川农业大学进入部省共建高校序列,四川省政府统筹财政资金36亿元,支持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今年学校农业科学跃入ESI全球前1‰,前1%学科增至10个,居全省高校第3、全国农林高校第6。新增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农业3个博士学位点,共招收博士289名、硕士2808名,同比分别增长16%、7.3%。  ——高标准打造“一村六员一主播”  在全省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志愿服务、适当补助、动态管理方式,培养选用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返乡创业、农旅融合、乡村建设、农村电商6个指导员和1个农村电商主播,在每年安排农业实用人才专项培训的基础上,按规定给予“6员1主播”每人每月500元的工作补贴,用人单位所在地县(区、市)统一购买意外保险。今年共计培养6000人,力争到2026年达到1.8万人试点规模,着力探索“省市县乡村”多层级参与、“农文旅人商”多部门聚力的农村人才培养“四川模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钟佳迅 李小明  近年来,眉山市聚焦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作乏力、运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探索推行“乡村CEO”经营模式,试点招募职业经理人,规划经营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为在全市范围内优选出合适的运营试点,该市按照“村申报+镇审核+县推荐”的程序进行初选摸排,根据筛选结果,综合考量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资源禀赋等因素,确定永丰村、复合村等12个试点村。  在招录阶段,该市灵活运用“内部转聘、市场选聘”两种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发布招募令,由试点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政府组成选聘小组,通过专业度笔试、结构化面试、民主性考察,综合比选出适配度最高的人选,签订《岗位聘用劳动合同》和《年度(任期)目标责任书》,明确任期和年度发展目标,严格进行合同管理。  各试点村成立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及其下属集体公司,明确“乡村CEO”不参与村“两委”日常事务性工作,全权负责集体经济公司运营发展,实现村集体组织的经济管理与非经济管理功能的适度分离。  此外,该市充分发挥“乡村CEO”在市场营销、品牌运作等经营环节的专长,鼓励试点村打造本地特色品牌,成功推出“永丰大米”“复合蜀微名优”“兴胜凤凰李”等品牌,并联合威兰特、幺麻子等食品加工公司,研发打造出“米+”系列、藤椒调味油等衍生产品。  各试点村整合资源搭建电商平台,吸引本地企业、农民合作社成为平台“玩家”,通过“乡村CEO”线上推介会、直播带货、运营短视频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地爱媛、青菜、辣椒等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北京、香港、浙江等地,前锋村有机茶线上销量突破1万公斤,销售额达620万元。  “乡村CEO”还联合村“两委”开发农文旅项目,做足“自然风光”和“思政教育”两篇文章,串联党建大院、高标准农田、科技小院等参观点位,打造“产教融合”研学基地。2023年,该市试点村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  该市还通过激励和约束并重,激发“乡村CEO”内生动力,采取村评价、镇审核的方式,考核“乡村CEO”目标完成、项目经营等情况,考核结果与绩效和续聘挂钩:明确年净收益未达年初目标,年终考核为“不合格”,取消年度考核绩效;连续两年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等严重问题,不再续聘。并采取“底薪+绩效”方式计算薪酬,绩效按不超过集体公司年利润的10%核算,根据年终考核情况在年底一次性发放。  同时,该市积极礼遇人才,将符合条件的“乡村CEO”纳入人才分类目录给予政策支持,定期组织外出考察,并优先推荐参加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和市级以上培训。此外,还将推荐两名“乡村CEO”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推动人才服务乡村,留在乡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6
有多大?辖区面积10591平方公里有多远?距离成都848公里记者王怀 王国平 吴忧 宁蕖白玉县在哪?  沿国道317线行驶至甘孜州甘孜县,拐入一条曲径通幽的县道,一路穿越峡谷、森林,直至看到水流湍急的金沙江,就意味着白玉县到了,这里已是川藏交界处。一组数据,更直观反映出白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状:距离州府康定582公里,距离省会成都848公里。  白玉县有什么?在105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白玉县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绿色矿产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手工艺、珍贵的畜禽遗传资源,这里几乎“浓缩”了康巴地区的精华。  白玉县该如何突围?白玉县委书记刘堰接受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白玉县将不断发挥资源优势,扬长补短,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将身处川西北腹地的白玉县打造成川藏交界处的一颗明珠。白玉县环境优美,宛如镶嵌在川西北高原的一颗明珠。(本版图片均由白玉县委宣传部提供)民生短板的突围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如何做到“均衡可及”?  一辆搭载“DR系统”的便民医疗车,今年以来已经行驶近2万公里,轨迹遍布白玉全县16个乡镇,让4万余名群众享受到了免费诊疗服务。这辆医疗车来自白玉县人民医院。“DR系统”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同时,医疗车内还可按需配置B超、心电、生化、采血、妇检等其他检查项目设备。  从这辆巡回医疗车的行驶轨迹,可以看出白玉县的基本特征:辖区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近半乡镇属于纯牧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公共服务要“均衡可及”,难度不小。  “搭载‘DR系统’的医疗车相当于一个小型移动体检中心。”白玉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彭蓉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偏远牧区居民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白玉县从“看得见”“抓得住”的民生短板入手,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先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再梯次推进医疗资源下沉,是符合白玉县实际的。”彭蓉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对口支援等力量的帮扶下,白玉县人民医院已经建成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孕产妇救治中心、血透中心、重症监护中心等科室。“白玉县人民医院是二甲医院,但很多科室达到了三甲标准。”彭蓉说。  除了硬件,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白玉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孜医院签订师带徒协议,组织医护骨干分批次上挂研修。为推进医疗资源下沉,该县制定了《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下一步,白玉县将优先选择两个基础较好的乡镇卫生院,通过上挂下派人员等方式,推进医共体建设,逐步覆盖全县。  和医疗服务先“提质”再“扩面”的做法不同,在教育领域,白玉县选择了先扩大基本覆盖面,再提升教育质量的路径。  基于县域内牧区群众居住分散,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困难的状况,白玉县提出“集中办学、效益办学、规模办学”的方针。白玉县原有两所小学、4000个学位,2019年又新建了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新增了3000个学位。  目前,白玉县又启动了县二中建设,规划学位1650个。此外,依托“组团式帮扶”等力量,该县还开办了“临安班”“武侯班”等合作办班的班级,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白玉县的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白唇鹿。尴尬处境的突围不在热门旅游线路上,如何将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用到极致?  车辆行驶在白玉县境内,目光所及,皆是绿色。  “生态,是白玉县的优势,也是发展底色。”白玉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曲批向调研组提供了一组数据:全县有天然草原855万亩,区域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85.5%;森林面积53.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72%,活立木蓄积量692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均位居全省前列。  多年来,白玉县始终将生态保护工作放在首位。截至2024年,白玉县已经有效管护集体公益林和集体天然商品林22.1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万亩。此外,对境内的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地严格落实保护措施。2011年,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唇鹿为537只;2022年,保护区内的白唇鹿数量已达1000至1100只。  但与甘孜州内其他兄弟县域相比,白玉县这些美景的知名度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白玉县交通的通达性不够,我们离省会成都800余公里,且不在国道317线和国道318线等热门旅游线路上。”白玉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呷绒志玛说。  一边是美景如画的自然生态,一边是地处偏远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白玉县探索出“连接线”模式。  先看“主动脉”。白玉正好夹在国道318线和国道317线这两条进藏大道的中间,近年来该县重点在连接两条国道的甘白路上做文章。经过提升改造后,全长约220公里的甘白路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自驾县道”。  打通“主动脉”,“路沿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位于甘白路旁的安孜乡门马一村,在2021年底集合村集体经济资金成立了合作社,截至2023年底,合作社已经实现分红21万余元。  另一条“连接线”省道458线也于去年正式投用,在该线路旁的赠科乡,一处商业综合体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商家即将入驻。未来,这里将成为自驾游客的重要“驿站”。  同时,“毛细血管”正在不断延伸。白玉县已先后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乡镇100%通油路,建成产业公路16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畅工程49.887公里,自然村组通硬化路29.2公里,完成索改桥10座,整治次差路78公里。  随着道路的连接性逐渐提高,白玉县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正成为发展资源。  拉龙措古冰漂湿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察青松多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巴巴沟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在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同时,努力让更多人领略到白玉的生态之美;在河坡镇普马村,借由藏族金属锻造技艺这一非遗项目,传习所、文化艺术博物馆、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纷纷落成,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体验。更多农牧民进入传习所、扶贫工坊成为工匠,他们搞直播、接待游客,技能和收入不断提升。另外,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白玉段建设为契机,推进沙马乡德西村“红泉谷”项目建设,持续打造“红军长征最西端”红色文化品牌。  交通加文旅,正成为白玉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连接线”。白玉县昌台牦牛园区。产业结构的突围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如何重塑与优化产业结构?  在白玉县麻邛乡呷村,依托四川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周边2个乡7个村的村民大多在此务工。走近矿区,满目苍翠、建筑错落有致,一改人们对矿山尘土飞扬、满山荒芜的固有印象。  这座潜在资源价值达200多亿元的“金山”,曾是白玉县的支柱产业,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压力随之而来。对于地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白玉县而言,更需格外重视。  2017年,鑫源矿业公司开始实施“绿色矿山”建设,2019年,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绿色矿山建设不仅仅是对矿山进行复垦和绿化,更是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矿山设计、建设、生产全过程的复杂工程。下一步,我们还将实施矿区整体生活废水统一规划处置等项目。”鑫源矿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距离呷村矿167公里外,是叶巴滩水电站建设现场,一座宏伟的大坝已经浇筑完成。  来到叶巴滩水电站工程部,调研组看到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已经建成,靠着出租房屋、开设餐馆,周边居民已经享受到了电站建设带来的红利。  2023年,工程部所在的盖玉镇苏日村成立了一个“房屋和门面出租联合社”,集合村里的21间闲置房屋,每年靠着租金就能挣到64万元。  “发展得太快了。”谈起电站建设以来的变化,苏日村村民阿多感慨万千,“以前村里年轻人基本都出去打工,现在这里比镇上还繁华,年轻人也回来了。”  白玉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扎西达吉说,近年来县里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抢抓清洁能源的发展机遇,水电、光伏、电力输出通道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80亿元的达伊柯16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投产发电;总投资120亿元的波罗水电站,计划于2025年初开工建设,2031年完成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800千伏换流站,计划2025年投产,建设运行后每年可向华中地区输送电量近400亿千瓦时。  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如火如荼,特色农牧业也在不断优化。昌台牦牛是白玉本地牦牛的优势品种,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为防止因近亲繁殖、粗放养殖等原因造成品种退化,白玉县举办多届“牦牛选美”“种牛异地换公”“牦牛挤奶”等民俗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昌台牦牛的“保种”工作中。  为打造昌台牦牛的种业“芯片”,白玉县还布局建设了中国昌台牦牛良种繁育园区,截至目前,园区的核心场、扩繁场、育肥场等各类建筑已经完成建设。  “我们立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坚决扛起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刘堰说,在此基础上,白玉将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让城乡融合发展的成色更足。切片沙马乡吃上了“铁路饭”(记者 王国平 宁蕖)“乡里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很多年轻人都回来了。”白玉县沙马乡党委书记扎西指着前方的一处项目工地对记者说。这处项目工地属于川藏铁路白玉段,其中白玉站设在沙马乡。  沙马乡距离白玉县城100多公里,交通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白玉县着力破除交通瓶颈,沙马乡受益颇多,特别是川藏铁路的修建,让沙马乡群众有了更多盼头。  扎西说,随着修建川藏铁路的工人的到来,乡里的民宿、餐饮也兴旺起来,“大家提前吃上了‘铁路饭’。”  沙马乡党委所在地德托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洛珍塔英对此深有感触。“2021年我刚来的时候,村里只有一家很小的小卖部,因为顾客少,很多商品都过期了。”洛珍塔英说,现在村里不仅新开了3家超市,还有了烧烤店、KTV等新的消费场景。  依托川藏铁路,沙马乡还在提前规划文旅产业项目,挖掘特色萨玛文化资源。  在距离白玉站不远处的一座山上,有一处宋元时期德格土司的建筑遗址,也被称为萨玛王朝遗址。遗址旁的展示厅里,摆放着出土的陶瓷、砖块等文物。去年,沙马乡专门组建了萨玛王朝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工作专班,通过查阅大量藏汉史籍、探访民间老人、搜集民间故事等方式,完成了关于萨玛王朝的文献整理工作。  兼任白玉县作家协会主席的洛珍塔英也是专班成员,他一方面通过写文章宣传萨玛文化,同时积极配合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现场考察萨玛王朝遗址。今年6月,来自四川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三位知名教授通过实地调研和多方考证,写成关于萨玛王朝的论文。  “很多游客了解到这处遗址的文化魅力后,特意远道而来参观。”扎西说,在萨玛王朝遗址周边还有沙马吼泉、沙马七星海等自然和文化景观。今年8月,沙马乡还举办了魅力竞演赛事,包括传统服饰展示、锅庄舞蹈、赛马等活动,这些都是萨玛文化的组成部分。  “交通逐步畅通,为沙马乡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川藏铁路的建设,将成为乡里发展的重大机遇。”扎西眼里充满了期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5
(记者 底伊乐 眉山观察 谭笑非)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千亩连片水稻开镰收割,农机轰鸣声此起彼伏;在丹棱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眉山市庆丰收活动暨丹棱县“桔香稻田”开镰仪式上,数十台收割机在田间地头来回穿梭……连日来眉山田间地头的喧闹声宣告着又一个丰收季到来。  眉山是“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首提地,也是四川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眉山在“守牢耕地,建好良田”命题下,加快探索步伐。农情调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眉山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276.5万亩,收获已超八成,预计水稻、玉米分别比去年同期增产1.3万吨、0.6万吨,“丰”景在望。在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千亩连片水稻开镰收割。侯建民 摄新品种促单产提升  “今年的产量达到了预期,估计每亩产粮850公斤左右。”近日,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的水稻进入收获季节,当地种粮大户王元威望着田间穿梭的收割机,心里估算着产量,笑意爬上眉梢。  优质品种,是帮助永丰村水稻增产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永丰村积极响应号召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建起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孙永健表示,今年从70个新品种里初步筛选出了五六个优质品种在当地推广,包括“野香优莉丝”和“红香糯稻”等,既适合机械化,又符合产量需求。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眉山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稳步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着力探索“提单产促高产增高效”机制模式。  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贵平镇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示范基地,今年大面积种植“品香优秱珍”水稻新品种,是眉山推广的优质高产主导品种之一。“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倒性突出、颗粒饱满、适应性广等特点。”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科负责人贾现文介绍,结合采取“耕种防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和精细化管理的方式,该示范基地今年的水稻产量亩均可达到650公斤以上,每亩地增收300元。在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户在高兴地整理稻谷。眉山观察 曾永丽 摄新技术提生产效率  连日来,仁寿县52.8万亩水稻迎来收割热潮,田间地头,收割机穿行;烘干房内,设备开足马力。  “我们一共有4台烘干设备,每天可以烘干60吨水稻。”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越友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路平介绍,今年共种植了1350亩水稻,大量粮食烘干对他来说是小事一桩,“现在粮食烘干归仓基本不受天气、场地影响。”  “今年预计整体单产将比去年增加30公斤/亩,增幅在5.5%以上。”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除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单产提升奖励等政策支持外,还建立技术人员包片服务制度,并指导相关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托管或半托管等社会化服务。  今年8月,青神县青竹街道兰沟村的青惠现代农业粮食烘储中心正式投入生产,项目一期烘干量达日处理量150吨;二期计划再增加5台烘干设备,有望明年投入使用。“机器烘干稻谷不仅能快速、均匀地降低稻谷的含水量,有效防止霉变,提高稻谷品质,还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成本。”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天府星座”卫星、农用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眉山各地田间地头的农业生产早已迈向智能化。耕地保护配上了“千里眼”,农户也变身“新农人”。  据介绍,目前眉山已建成2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9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2.5%。新产品扩市场规模  2个月前,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眉山举行。通过扩总量、提单产、强基地,眉山各地奋力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落地见效。其中,眉山首创的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便筛选出了不少有实力的粮王。  “今年,参加全市第二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的业主共284个、规模种植面积9.1万亩,分别比首届增加107个、2.9万亩。”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竞赛与全省“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联结科研、推广和生产,创建打造22个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10个百亩超高产攻关片。“截至9月初,眉山水稻千亩高产展示片平均亩产730.8公斤,同比增长33.2%。”  攻关片的突出表现,带动了农产品的销量。在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刚上市的新米已经卖出1.5万斤,销售额近6万元。永丰村集体经济公司CEO邓凯表示,“永丰大米(家庭装)”一直都是“爆款”,今年上半年的销量就突破了1万袋。  “米+”系列的产品矩阵也在不断扩大。“下个月,我们会推出新品‘永丰米乳’,是由大米酶解工艺生产的大米纯植物饮品,打造‘永丰八宝’。”邓凯介绍。目前,包括“永丰大米”“永丰莲藕面”“永丰淘米水洗洁精”等在内的永丰“米+”系列产品上线了本地1000多家餐饮和大型商超。  新品种落地、新农机驰骋、新技术出彩、新产品涌现……在聚力建设“天府粮仓”示范区、守稳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过程中,眉山正抓住机遇,不断挑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4
(记者 蒋培路 黄晓庆)9月20日,乐山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乐山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峨眉山市专场。发布会上,峨眉山市政府副市长张永彪对峨眉山市聚焦新质生产力,打好“生态、文旅、产业”组合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近年来,峨眉山市坚决扛起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使命任务,鲜明提出“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争创全国百强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文旅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峨眉山市全景以“生态立市”为核心  坚持“三向发力”夯基础生态环境是峨眉山市最大的本钱和优势。峨眉山市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治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和惠民底色。峨眉山灵猴护优生态环境。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立市作为战略核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30天以上,峨眉河入选四川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天然氧吧,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今年1—8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6天、优良率96.7%,省考、乐山市考断面水质累计达到Ⅱ类标准。提升城市品质。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深入推进省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市设计和风貌塑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微绿地和健身步道,让“开窗有景、出门见绿”成为现实。建设和美乡村。全面完善镇村级片区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集聚、环境风貌、文化传承和城镇治理“六大提升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79个。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以“文旅兴市”为牵引  推动“三大融合”扩优势旅游是峨眉山市最大的特色和招牌。峨眉山市坚持以旅游为媒、以融合为径,充分利用世界名山和千万级游客流量的优势,推动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旅游需求。文旅融合。按照提升“一核”、培育“一带”、开发“一区”、发展“一域”的思路,深挖“释武茶药”文化内涵,全力打造峨眉山世界级旅游景区、峨眉南山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峨眉武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张新“世界级名片”,持续擦亮峨眉山“金字招牌”。目前,峨眉山景区南北交通环线即将贯通,峨眉山景区“一条独路上下山”的历史正在被改写。南山里、华西峨眉医院、悦榕庄等重大文旅康养项目顺利推进,峨秀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只有峨眉山、仙侠云集特色街区、四溪沟等一大批文旅产品升级呈现,旅博会、茶博会、武术节、传武赛等常办常新,夜品美食、夜游峨眉、夜观演艺、夜泡温泉、夜宿山居五大“夜”态全面点亮。刚组建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团”,被原外交部发言人转发推广,相关视频全网点击量超20亿次。2023年峨眉全域接待游客达2198.6万人次,同比增长10.57%,其中,A级景区接待游客756.61万人次,同比增长69.74%。峨眉山市跃居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第1名,上榜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单,2024年度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复核跃居全省第2,被评为2024年度全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试点县。工旅融合。深挖城市、企业文化内涵,农夫山泉成功创成国家4A级景区,保乐力加威士忌酒厂正按4A级景区标准打造,郎酒威士忌庄园、论道·竹叶青茶产业园等一批工旅融合精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整合旅游资源,将工旅融入常规旅游网络,推出一大批精品旅游线路,构建起了“可看、可玩、可学、可购、可品、可闲”的工旅复合运营生态。农旅融合。充分利用“茶菜药”多元价值,打造高桥里、农业大公园、五彩福田、天上的街市等农旅融合示范点12个,发展荷叶溪谷、荷塘云羲、东月半山等民宿385家。月南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高桥镇福田村被评为天府旅游名村,荷塘云羲被评为天府旅游名宿,嘉峨茶谷成功创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禅茶生态康养基地入选“中国美丽茶园”,“峨眉问茶·万年祈福”“千年禅茶·忆在峨眉”成为全国精品茶旅线路,龙池、高桥等山区乡镇成为康养旅游投资热点,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6万人次、综合收入达8.42亿元,入选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日,该市荷叶村星荷涧民宿集群迎来了一波旅游小高峰,民宿入住率达85%。农夫山泉厂区以“产业强市”为主线  瞄准“三大产业”蓄动能产业是县域发展最大的支撑和动能。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引擎,锚定“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制造业发展三年倍增行动”,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培育壮大食品饮料产业。作为乐山五大产业基地中的食品饮料基地,峨眉山市坚持把“茶酒水”作为重点方向,“峨眉山茶”产业初具规模,竹叶青等一批茶企不断壮大,获评“世界绿茶黄金产区”“中国茶业百强县”,峨眉山茶区域品牌价值达49.2亿元,茶叶年综合产值150亿元。酒水产业集聚成势,农夫山泉、华润雪花等行业龙头扎根于此,峨眉雪、龙池白酒等本土企业不断壮大,保乐力加、郎酒集团等国内外巨头纷至落户,食品饮料产业平均增速达16%,正聚力打造中国高端威士忌产区、中国西部最大饮用水产业基地。改造提升绿色材料产业。突出“智改数转”提升百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环境和矿产新材料联合研究院”等平台创新促进作用,加快水泥、冶金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去年以来,实施技改项目21个、总投资7.23亿元,入库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9个,推动峨胜集团获评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川投峨铁入选全省制造业百强名单,全市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47家,建成省级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7家、“专精特新”企业15家。布局建设新赛道产业。峨眉山市坚持以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为重点,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落地,支持乐飞光电等新材料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通惠制药、宏昇药业研发新品、拓展市场。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新赛道产业企业8家,2023年实现产值19.46亿元,2024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1.2亿元。新闻发布会上,峨眉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和旅游局、经济合作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图片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蒲训训 记者 常艰)稻谷金黄映秋色,丰收喜悦上眉梢。9月20日,由中共洪雅县委、洪雅县人民政府主办的洪雅县“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四川首届“瓦屋春雪杯”斗茶大赛成功举办。活动中,斗茶大赛、和美乡村稻田趣味运动会、和美乡村健康跑等各类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示出洪雅县农业农村农民新面貌和乡村振兴丰硕成果,营造出共庆、共祝、共享丰收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在洪雅县不断推进“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该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相关产业持续补齐完善。“稻浪滚滚、瓜果飘香,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和美景象不断呈现,映证出洪雅端牢饭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活动现场脚踏实“地”——高位谋划农业“一张图”进入8月以来,洪雅县“天府粮仓”止戈安宁万亩核心示范区水稻迎来收割季,一亩亩金黄的稻子在收割机的协作下颗粒归仓。万亩良田好景象。播种,收获……在洪雅成片的良田里、在整洁的村庄里,关于农业丰收、乡村和美的故事正在上演,关于农业布局与谋划的故事也在不断续写。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森林覆盖率超72%,空气优良天数超300天,负氧离子平均浓度达国家Ⅰ级标准,素有“中国养都”之称,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天府旅游名县,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分子,近年来,洪雅县牢固树立并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履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任务,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建设“天府粮仓”柳江—东岳示范片、止戈安宁万亩核心示范区,让“饭碗越端越稳,吃得越来越好”。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洪雅县以稳粮增产为目标,以耕地保护为基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不断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洪雅路径”。近年来,洪雅县出台《洪雅县“十四五”粮食安全规划》《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总体规划》,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并持续深化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探索开展农田集中连片整理。今年年初,“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建设‘天府粮仓’、着力发展特色农业”被写进洪雅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全县粮食安全、做强特色农业作出部署。今年6月,在中共洪雅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上,洪雅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精品村、农商文旅综合体组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梯次融合发展。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在洪雅县委、县政府谋划布局下,洪雅视农业生产为发展重点,锚定建设青衣江流域10万亩粮食产业带目标,着力构建“一园一核三片N基地”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打造“沃野良田卧山水、五谷丰登人丰足”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洪雅示范区。同时,在“融成入圈、一县一区”战略引领下,该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精心整治村容村貌,推进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民生工程,不断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成效。该县先后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市级园区,纳入成德眉资都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被确定为全省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良田实践——整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9月18日,洪雅县“天府粮仓”柳江—东岳示范片的“东坡大米”“洪雅大米”进入收割期。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平坦连片的稻田里异常忙碌。依托高标准农田,今年洪雅县引进业主,在柳江—东岳示范片播种“东坡大米”300亩,“洪雅大米”500亩。在土壤、水源、技术等优势基础上,示范推广水稻轻简高产高效节本技术,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要求进行种植生产。经全程绿色管理,该区域种植的大米品质优良,一经收割就被签经销商高价收购转销。同样,在该县中保镇联合村安然种植家庭农场,趁着天气晴好,2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割穗、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金黄饱满的稻穗经过机械作业被“收入囊中”,现场一派丰收好美景。虽说都是“收谷子”,但收割的景象却大为不同。不同于柳江—东岳示范片的坝区收割,联合村水稻收割却是山地丘陵中进行。“山区种水稻比较难,以前机械进不去,收割时间比较慢,还要抗旱,种植的欲望不高。现在土地平整后,小田变大田,田边还修了机耕道,通过机械作业,一个小时就能收五六亩地,种植还是有收益的。”安然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学玉介绍,2022年,当地在山丘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她随即承包了700亩土地,进行粮食作物种植。目前该农场承包的水稻收割已接近尾声,其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该农场坐落于洪雅县中保镇,当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受地形影响,当地耕地大多分散且质量不高,耕地条件和基础设施普遍较差。2021年,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粮食扩面增产,当地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调整田型,逐步完善机耕道、沟渠、蓄水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实现宜机化作业,进一步激发出土地潜力,让粮食作物发挥出提质增量的效果。目前,该村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由过去的0%提升至20%。今年,该村又投入10万元,新建6口抗旱井,提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我县的地形比较复杂,山丘地居多。在山丘地带,耕作条件受土壤、水利、基础设施等影响,防汛抗旱能力较弱,土地的收益不高。”洪雅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貌为“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条件受到复杂地形的制约,土地的潜力不能很好的被挖掘。为破除制约土地提质增产、粮食增产增收因素,洪雅县编制《洪雅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规划(2021—2030年)》《洪雅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实施方案》,进行全区域规划,加快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项目建设,探索走出一条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洪雅路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过程中,该县充分考虑地域形态、生态因素、农田肌理,对坝区采用小并大,丘区采用宜弯就弯、部分区域弯改直的模式,着眼为“用”而建。同时,通过分区统建,在丘区新建及整治提灌站,采取“蓄、引、提”综合利用模式,将水输配到田间地头;山区新建蓄水池、整治山坪塘等中、小型水源工程,解决蓄水问题。并统筹优化田间道路布局,新建及整治田间道路、机耕路,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大力开展“林、电、技、管”综合开发,确保设施配套齐全。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21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比重超70%。科技红利——粮食赋能“技术范”日前,进入丰收季,洪雅县稻田里,饱满的稻穗垂下稻秆,收割机的轰鸣声在田间响起。在现代化农机加持下,收割进入“加速”模式。顺着长长的输送管道,一粒粒金黄饱满的稻粒悉数归仓,装进卡车运往柳江农事服务中心的烘干仓。经烘干机作业,水分达到烘干标准后,又通过传送带将干谷输送到仓储设备中进行储存。随着水稻相继成熟,作为全县首个集烘干、仓储于一体的稻谷烘干仓储中心的柳江农事服务中心也忙碌了起来。“我们现在有6组烘干设备,批次烘干能力210吨,日烘干能力300吨。如果没有烘干设备,收割不及时又遭遇极端天气,水稻很可能倒伏减产,未及时处理甚至会沤黄、霉变。”烘干仓现场负责人表示,烘干设备的引入,让水稻收割突破了天气、场所的限制,可以规避粮食损耗风险。自今年8月27日运行以来,该中心已烘干稻谷1200吨。储存用上了“高科技”,水稻立显“科技范”。在洪雅县,今年水稻栽插面积约14.4万亩,预计总产量8.1万吨。对于一直重视农业发展的洪雅来说,保障粮食安全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是稻谷储存,在水稻种植、生长阶段,科技无处不在。在柳江东岳核心示范区,稻田中随处可见一列列白色的害虫诱捕器。该设备在水稻生长阶段,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水稻在拔节期,虫害主要是二化螟,我们运用性引诱剂(性信息素)来防治二化螟,运用井冈霉素、芽孢苷素等生物农药来防治水稻的病害。”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李世洪介绍。今年,洪雅县在水稻种植中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在诱捕器内施放性引诱剂,大量诱捕雄虫,从而减少雌虫产卵量,达到控制虫害的目的。生物农药的应用则是充分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病害的杀灭或抑制作用,实现对水稻病害的绿色防治。目前,洪雅县对二化螟的防治,运用性诱捕剂信息素的防治面积达到2万多亩;利用生物源、植物源农药防控覆盖面积已经达到80%,确保了该县水稻绿色有机生产。近年来,为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洪雅县还将水稻混施节水整田、沼液替代、无人机精量直播、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生态、绿色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实践,为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024年,该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9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59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3.05%;粮食总产量11.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6%。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刘艺 行晓艺 记者 陈家明 文/图)“注意安全,走这边过。”9月16日,在自贡恐龙博物馆,恐龙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徐仕珂正在引导游客,进行人群分流。青年人才到基层徐仕珂是自贡市文旅局下派到恐龙村的选调生,在日常驻村工作以外,还承担着辖区内方特恐龙王国、恐龙博物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参与各类景区的隐患排查工作,为镇上文旅发展贡献力量。据悉,大山铺镇现有驻村选调生、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共13人,按照因村派人、因人定村、人岗相适的原则,这13人分别被派到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重点村任职,进行不少于两年的实践锻炼,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等提供智力支撑。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0
(衡欢 记者 李国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西充县青狮镇以“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全力激活村集体经济增收“源头活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观音桥村花椒产业园(衡欢 摄)日前,记者来到青狮镇观音桥村,只见随风起伏的稻田一望无际,玉米、高粱、大豆长势喜人,花椒林里,村党支部书记鲜于汉走走停停,认真指导村民为花椒树修枝、打药。“每年花椒收获后,都要及时修枝,为来年的丰收打好基础。”望着眼前蓬勃的产业发展场景,鲜于汉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却是另一番场景:农业种植零散、管理粗放,土地撂荒严重,全村无支柱性产业、发展无带动、群众增收无来源,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鲜于汉介绍,2022年,观音桥村成为该县集体经济扶持村,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该村以“公司+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青花椒产业精品园50余亩,轮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300亩,鱼塘50亩,养殖跑山猪近100头,并对产业园区进行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修建产业路等,良好的产业发展带动务工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如今,该村民风淳、产业兴、村容美,蝶变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西充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来到该镇老家湾村,同样是一幅村美民富的振兴之景。在该村小龙虾养殖基地,村民们正忙个不停,他们有的打捞,有的运输,有的分拣,一片繁忙。“我们的小龙虾从4月份就开始销售,最多的时候一天销售300多斤,供不应求。”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永说,目前全村发展稻田虾近100亩,今年预计销售额12万元。老家湾村小龙虾养殖基地(衡欢 摄)同样作为该县集体经济扶持村,该村成立老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农户+业主”模式发展稻田养虾,种植有机柑橘、优质粮油等,从一个脱贫村逐步发展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余万元,同时带动5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实现持续增收。观音桥村、老家湾村的蝶变与发展,都离不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该县青狮镇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在县委组织部指导下,相关工作人员具体参与实施,该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充分落实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激活要素,合理开发”工作思路,抓重点、强机制、促增收,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我“造血”功能,促进村集体经济实力整体提升,成为南充市乡村振兴优秀乡镇。目前,该镇正创建五星级有机粮油示范园区,建成青花椒精品园区3500亩,近10个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20万元以上,处处呈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气象,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山峰)今年5月,平武县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作为唯一受邀参加的县级行政区,平武分享了自然教育经验做法。  到上海参会,是平武积极推介自然教育的体现。作为全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自然教育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丰收节前夕,笔者前往平武,探索那里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生态价值转化探索路径之自然教育  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了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首批五个国家公园。平武县作为纳入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最大的县域,如何在经济活动受到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之一的自然教育被寄予厚望。  什么是自然教育?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余鳞告诉笔者,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依托自然资源,通过提供设施和人员服务引导公众亲近自然、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主题性教育和体验过程。  “在国家公园设立以前,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设置过一些自然教育活动。但那时的活动,公益属性更强,带动群众增收效应不明显。”在余鳞看来,国家公园设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做世界生态教育展示样板,面积被大量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平武县,顺势而为推动自然教育合情合理,自然教育也被划入了平武县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今年8月,深圳一家自然教育研学机构结束了在四川王朗原始森林科考营的最后一期活动。营地活动吸引了全国160余名中小学生。机构负责人告诉笔者,王朗片区的自然环境是独一无二的,是最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7天时间里,学员们了解和体验了红外触发相机的原理与布设、无线电追踪设备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和操作方法、两栖动物的监测方法——围栏陷阱,以及动物痕迹和粪便的识别等,同学们很是高兴。”该负责人说。  王朗片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还不够。今年5月,平武到上海参加了2024中国自然教育大会。“把平武自然教育推向全国,就是在招引机构,吸引更多学员来王朗。”余鳞说。  生态价值转化还体现在村民增收。9月9日,笔者在王朗片区入口社区的白马藏族乡看到,村民们把房屋都装修成了民宿,可供餐饮和住宿。一位村民告诉笔者,现在来的客人比以前更多了,全家人都没有再外出务工。今年1至8月,平武全县自然教育涉及人员22.4万人,营地收入1100万元,带动全县群众增收4500万元,生态价值转化效果明显。高村乡精品民宿群生态价值转化探索路径之深度康养  如果说自然教育带有明显的公益属性,不走量,甚至考察线路、活动内容、项目收费都受到严格的审批和报备,那么平武的生态价值转化则更多体现在精品民宿和深度康养。  “这么好的自然环境里面,还能有这么高品质的住宿条件。”这是很多游客对平武县高村乡的评价。9月10日,笔者在高村乡了解到,预计2024年,这里的村民人均年增收2.5万元,今年前8个月有超过2万人次来到乡里住宿,营业收入超过800万元。  “从2017年走出去招商引资打造首家精品民宿‘花间·伴山’大获成功,到如今投资额超过1.6亿元,打造了11家精品民宿,高村乡的村民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态价值转化带来的收益。”乡长徐晓龙举了一个例子:2万游客来乡里住宿,每天有大量的床单、枕单、被套要洗。“为此我们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了洗涤设备,酒店老板挣了游客的钱,我们挣了老板的钱。”徐晓龙说。  接住产业链下游仅是一方面,游客住得安心,还要玩得开心,生态价值持续性转化,关键是要把民宿和其他业态关联起来。“村里有大片稻田景观和果园,这第一个关联,就是和农耕体验、采摘体验的关联。”徐晓龙告诉笔者,加上稻田抓鱼等各种农事活动,成功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  “这第二个关联,是和景区关联,和自然教育关联。”徐晓龙告诉笔者,高村乡旁边有一个老河沟3A级景区,景区内外有很多自然教育研学线路。和王朗片区不同的是,老河沟片区是由社会公益组织在运营,自然教育产品更加丰富。在徐晓龙看来,精品民宿和自然教育的关联,已是高村乡的成熟模式,是平武生态价值转化的最好样本。  “这第三个关联,就是打造了一支生态导赏员队伍。”导赏员甘玉波告诉笔者,乡里有138个导赏员,在生产生活之余,他们能带领游客走研学路线,一天下来就可以接几单,一年下来能增收1至2万元。  高村乡就是平武生态价值可持续性转化的生动写照。徐晓龙梳理了下,村民们增收的途径可太多了:加入民宿服务队解决旅游旺季人手不足的问题;成为导赏员获得导赏费;入职民宿成为全职员工;售卖农产品和提供采摘体验;甚至可以自己开民宿,获得经营性收入。“目前我们已经配套打造了13家家庭民宿群,覆盖了中端市场。下一步,全乡正在打造创客中心,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拉动人气的同时,还能丰富业务业态。”徐晓龙说。参加自然教育研学的学生生态价值转化探索路径之“山野集市”  当大批奔着民宿和自然教育而来的游客到达县城,“山野集市”成为生态转化的又一个生动缩影。今年 4月,平武野菜大量上市,龙安镇党委、政府对沿着县医院河堤一片的群众潮汐集市进行了提质升级,受到游客好评。  “这个集市太方便了,沿着河堤逛一圈就把野菜都买了。”来自成都的游客周宏说。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夏以来,平武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夜经济产业,“夜市、夜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为县城经济增添了新动能。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菲)夏秋季节,恩阳乡村,风吹稻香,柳林镇海山高标准农田的水稻丰收在望;渔溪镇八角村道地药材产业园区,一株株川佛手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果实散发着清香;玉山镇双山村肉兔养殖基地,天府黑兔长得膘肥体壮,成为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法宝”……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恩阳区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实施“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攻坚战”行动,聚焦产业规模、科技支撑、规范化生产经营、品牌创建等内容,恩阳现代农业产业不断积蓄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恩阳海山优质粮油产业园区以“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  一直以来,得益于生态资源和地理环境优势,恩阳在农业产业上“百花齐放”,但受限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产业集约程度、产出价值均十分有限。  如何破局,更好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农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这是恩阳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之路上的具体实践。  登上海山村“一粒米”综合体,环顾眺望,恩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域跃然眼前,层层叠叠的稻田绿浪与纵横的阡陌沟渠相映成趣,共同织就现代农业的新画卷。“我在这里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创新举措,既是在农业种植上,也在农旅融合方面体现出来了。”半个多月前,参加全国经济媒体巴中行活动的安徽经济报记者卞潘峰在海山村实地参观了解后,由衷地说。  海山村“一粒米”的故事正是恩阳以“农业园区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真实写照。过去几年里,恩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从建设高标准农田起步,植入田间智慧管理系统,连通精深加工产业链,融合观光旅游元素,已成长为省四星级园区,覆盖4镇6村,常年种植水稻、油菜1万余亩,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粮油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摸索出新路子。  建园区、兴产业,推行“良种良法化、管理机械化、种养生态化、产品标准化、园区数字化”五化模式,让现代农业在各生产环节都有科技力量和标准技术来助力,全区“一核两环四带多园”农业产业布局的“版图”正在加速拼合。  夏日的清晨,天还未亮,空气中透着些许凉意。双胜镇红岩社区的芦笋现代农业园区里,村民们挎着篮子走进大棚,开始了采收工作。  “芦笋种在大棚里,温湿度可控,平时分片网格化管理,采收期可以持续大半年。”红岩社区党支部书记彭仕贵介绍,围绕“展示平台、科技引领、农旅融合、全域覆盖”四大功能定位,恩阳芦笋现代农业产业园红岩基地建设了493个标准化种植大棚,配套种植资源圃、育苗中心、科技赋能中心。  该园区建立起“国企+集体经济+农户”发展模式,建设京东智慧农场,构建“订单+农超+电商”销售体系,多方加持,实现了产业效益最大化。  大园+小园,小园+庭园,如今,芦笋、道地药材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星罗棋布,主要农业产业全域园区化发展。去年10月,恩阳入选“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地区”。恩阳花包村葡萄丰收壮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  “签约后,重点任务就来了,前期是确定肉牛养殖的具体地块并尽快建设厂房。”这段时间,在恩阳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和签约企业对接相关工作。  7月24日,恩阳区与中企中誉科技发展(重庆)有限公司签署项目投资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双方将立足企业市场优势和恩阳产业优势,建设巴山肉牛全产业链项目。  “项目涵盖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饲草料种植基地、肉牛屠宰加工厂以及牛副产物提取生物工程等,全产业链的第一环正是农业养殖产业环节。”区畜牧工作站副站长黎斌表示,中企中誉巴山肉牛全产业链项目的签约,是恩阳在发展生态畜禽农业产业上取得的新进展,将有助于实现区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到2027年,全区出栏肉牛5.74万头”的目标。  夏季,正值瓜果蔬菜成熟上市的旺季,丰收的味道在乡村田野弥漫。关公镇西南村的葡萄引来了大批游客现场采摘体验;雪山镇土庙村的二荆条辣椒采收后打包装箱,直接发到了成都的市场;下八庙镇石鼓梁村的翠冠梨通过电商直播拓展线上销路,销量见涨。“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在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上,农村群众深度参与现代农业的生产、管理,变身“产业工人”,共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红利。  紧盯优质粮油、有机果蔬、道地药材、生态畜禽等特色产业,恩阳明晰了现代农业聚力的方向和路径。在优质粮油产业上,聚焦粮油产能提升,稳定粮食播面,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在有机果蔬产业上,调整优化有机果蔬品种结构,建成川东北名特优食用菌产业集群,建成8个千亩蔬菜基地,改造提升10个千亩水果基地。在道地药材产业上,积极发展林下药材种植,引进修正药业等知名企业,全产业链发展川佛手、银杏、淫羊藿等道地药材。在生态畜禽产业上,加快形成生猪全产业链,实施肉牛全产业链项目、肉兔全产业链项目,调整现有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建成绿色工厂化水产养殖项目。  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恩阳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活力愈发凸显。新农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他们把更多新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管理技术等带到广袤乡村,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强村公司”应运而生,因地制宜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发展社会化服务,反哺农业生产,让产业“强村富民”有了新的支撑点。 恩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理 刘玉莲 文/图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全力夺取秋粮丰收对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至关重要。眼下,巴中市通江县100万亩秋粮作物长势良好,收获过半,秋粮生产丰收在望。  走进通江县铁佛镇尖包岭村“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玉米千亩高产展示片,放眼望去,黄澄澄的玉米簇拥成一片片金色“海洋”,农机手们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一次性完成收割玉米秸秆、籽粒脱穗等工序,一阵阵轰鸣声在田间地头奏响了丰收的“交响曲”。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  “我今年种了400亩的玉米,从播种到管理全都是机械化、智能化,节省了很大成本。县农技人员也会定期下乡做指导,提高玉米品质和产量,每亩大概能产500公斤,亩均收入大概1210元。”望着收割机里色泽金黄的玉米粒倾泻而下装满运粮车,种植大户刘汉培心里很满足。  秋收忙,粮归仓。今年,通江县共种植玉米39万亩,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科学的种植管理,玉米产量较去年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农业机械的投入,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也受到农户的广泛欢迎。  “我们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加大中型智能化现代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提升种粮质效,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通江力量。”通江县农机站站长余东海说。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  同样,在位于广纳镇构花坪村的“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金色的稻谷在微风中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在高标准农田中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装车,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约15分钟,便可完成一亩稻田的收割。机械化作业为当地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村民们忙着装袋转运、喜笑颜开,满载稻谷的车辆来来往往,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我们现在种的1020亩水稻,从育苗、飞防、收割,再到烘干,都是机械化操作。”通江县博裕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赵荣泽说,今年稻谷产量可以达到每亩1200斤左右,比往年要多产200余斤。铁佛镇尖包岭村“天府粮仓·百县千片”玉米千亩高产展示片。  近年来,通江县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政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政策扶持,助力农业生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目前,我县34万余亩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我们组织各类收割机械300余台(套),抢抓当前晴好天气,积极开展收割作业,预计9月底全面完成收割任务。”通江县农技站副站长雷刚说道。  仓里有粮心中不慌。据了解,通江县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约100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约34万亩,玉米播种面积约39万亩,大豆播种面积约11万亩,薯类播种面积约15万亩,杂粮播种面积约1万亩。目前,全县秋粮长势良好,秋粮作物丰收在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彭莉)初秋时节,行走于内江市东兴区广袤沃野,稻浪翻滚、玉米金黄、高粱弯腰,农机驰骋田野,随处可见收割、晾晒的热闹场景,处处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粮农在晒场堆放玉米。李建明摄藏粮于地 夯实基础种好粮  初秋时节,在内江市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一片片稻田满目金黄,微风吹过,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其中,轰鸣声此起彼伏,割稻、脱粒、吐秆一气呵成。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3000余亩水稻,从育秧、栽种到收割,几乎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种粮大户胡洪兵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作业不仅显著减少了人工投入,还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  粮食丰产,良田是关键。东兴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建设“天府粮仓”东兴发展区,持续推动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深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今年,东兴区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3万亩,预计产量37.6万吨。东兴区郭北镇天宫堂村,农民在晾晒玉米。兰自涛 摄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产好粮  粮食丰收除了有良田加持,更离不开农技助力。从绿油油的禾苗到金灿灿的稻穗,从春耕到秋收,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今年以来,东兴区先后组织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播种机等新机具,充分利用大春生产启动仪式、水稻机插秧现场会、小麦、油菜机收现场会等工作平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多品种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今年上半年,东兴区实现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81.21万亩、水稻机插秧 23.36 万亩、玉米机播10.94万亩,机收油菜12.27万亩,小麦机收1.41万亩。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正驾驶收割机抢收稻谷。兰自涛 摄粮经复合 一地多收增效益  立秋过后,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通过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套种的350余亩玉米迎来收获期,亩产量在800-900斤,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收和晾晒,预计总产值超过30万元。  在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紫皮大蒜+玉米”成为村民的种植“标配”。与火花村临近的正子村则是“稻蒜轮作”的“试验田”。在这里,专家们大力推行“水稻+大蒜”的轮作模式,稻蒜综合产值1.2万元/亩,比水稻单作综合效益高3倍以上。  而在东兴区平坦镇水梨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玉米已采收完毕,一排排大豆正迎着阳光肆意生长。既要“瓜果飘香”又要“稻粮满仓”,东兴区持续优化土地生产要素配置,因地制宜推广间套轮作、粮经统筹等模式,实现“一田多业”“一地多用”,既保障了“米袋子”,又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  内江市东兴区深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五良融合”,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最大程度释放农业活力,实现又一年增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米蕊  汪丽萍 记者 侯东 文/图)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月山乡琳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探索实行“积分制”,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基层治理,进一步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9月17日,正值中秋节当天,琳山村“积分超市”热闹非凡,一大早,村民们就拿着积分卡,到村办公室“兑”奖品,这些积分都是村民们通过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抵制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破除封建迷信等活动获得的。村民在“积分超市”“兑”奖品“昨天广播就通知了中秋节可以到村委会积分兑换,我今天兑换了米和面,平常做些小事能换成实实在在的东西,以后还要继续响应村上的号召,带领身边更多人参与进来。”村民黄太安满面笑容地说道。“为更好地进行乡村治理,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以表现得积分,以积分换实物’活动,使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具体表现转为可量化指标,‘兑’成实用物品,使得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从移风易俗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琳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家学说。据悉,该村自“积分制”实行以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有效破除了陈规陋习,不仅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文明新风氛围更是日益浓厚。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9月中旬,正值第二季苎麻收获季,在达州大竹县的田间地头,打麻机器来回穿梭,随后经过打剥苎麻与晾晒,以及工厂脱胶和纺纱后,成为优质服装家纺原料,再从大竹出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苎麻之都’。”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谈到大竹苎麻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因“麻多、麻长、麻优”而出名的大竹,如何将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该县的方案是处理好“粮”与“麻”关系,实现苎麻种植、工业生产、文旅创新等一二三产“跨界融合”,推进纺织服饰产业技术换新升级,撬动以苎麻为主的千亿级大产业。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田边地角长出致富新“绿洲”立秋后,苎麻种植户李文琼特别忙,刚割完水稻,就要打麻。她边指挥收割机器,边对记者说:“苎麻种一季可收三季,今年头麻产量200吨,全年可采原麻500多吨。”在大竹,苎麻种植史超3000年,赓续祖辈种麻经验,李文琼深知,苎麻需水肥不多,田埂、斜坡、荒地等不适合种粮的犄角都能撒种,且打麻同春播秋收时间错开了,不耽搁农时农事。群众忙着进行苎麻剥丝苎麻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能固土保水。尤其近年来,在“田里有稻虾、坡上有椿麻”的循环经济下,大竹发挥苎麻不与粮争地,不同树为敌特性,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广泛种植苎麻,逐渐“长”出致富增收的“绿洲”。“收完最后一季麻,就在地里套种土豆,实现麻荒地一年收一季粮目标。”李文琼告诉记者,今年,经省农科院专家指导,达州在大竹县川主乡白牛村试点种植了200多亩冬土豆,严格控制麻地里土豆苗的株距、行距,科学提升冬土豆亩产量。“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支部书记郑凯中说,如此种粮食与苎麻两手抓,两不误。事实上,目前大竹的苎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国苎麻面积40%以上,苎麻年产量2万吨,年产值4亿元。大竹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苎麻产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原麻交易量及价格的“风向标”,具有原麻交易定价的主导权。“大竹的麻多、麻优,在国内纺织领域,是个不争的事实。”郑凯中介绍,全县有5万多户麻农和50多家囊括苎麻收储、脱胶、纺纱、织布、服装等全产业链企业,以及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让大竹更有底气和实力继续坐稳全国苎麻产业“一哥”宝座。创新技术引领苎麻产业升级 “老百姓靠种麻、卖麻发家致富,苎麻是大竹人的‘软黄金’啊!”作为大竹苎麻纺织业龙头——亚缇纺织联合创始人李林倩认为,如今苎麻纤维不仅已在服装市场站稳脚跟,还在医疗等领域崭露头角。那么,大竹县如何凭借苎麻在高端服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一大批心中有抱负,回乡创业的企业家行动起来了。去年,李林倩自建苎麻基地300亩,与农户和合作社合作,投入1亿元采购国内外先进设备700余台套,提高种植源头技术含量,保障了苎麻品质。“基地种植的川苎16号种源可保证单支纤维素达2300支,最高纪录是原麻平均单纤2800支,高于1500支的平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观苎麻纺织工厂生产车间另一名企业家余红春则将投资重点放在制造端,将公司在福建的生产团队和设备“移”回家乡,投资1.36亿元建设大竹苎麻产业园。同时,该企业还采用紧密赛络纺电子升降、电子成形系统、阿特拉斯空压机等先进新技术、新设备,并在当地政府部门地帮助下,企业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升规”。“预计今年产值达2亿元,附加产值达5亿元。”余红春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建设一条智能化水平更高,规模年产达3.3万锭的苎麻生产线,目前已开始设备安装调试。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才能保持大竹苎麻的产业优势地位。因此,经多家苎麻纺织企业连续攻坚,终于攻克苎麻易皱、手感较硬、缩水率高、染色性能差等缺点,保留苎麻原有的透气性好、吸湿性强、抗菌防臭等优点,也让大竹苎麻制品的性能可与欧洲亚麻产品媲美。由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并与政府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联合攻关苎麻机械打剥、生物脱胶、高端功能性面料研发等制约发展的难题。同时,大竹还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亚缇纺织、荣煜垣纺织、晶宇纺织、金丰麻业等龙头,力争苎麻脱胶产能达1.8万吨、纺纱规模10万余锭,成为全国重要的苎麻加工企业集聚地。“三产融合”撬动千亿产值大市场 前不久,一件由以大竹苎麻秸秆、麻叶、麻根等为原材料的多功能苎麻夹克在英国的绿色环保奖大赛上夺奖。9月初,一场主题为“苎麻原乡·织造未来”的晚会上,以苎麻为原料的民族服饰秀燃动大竹,吸引了百余家企业参与。不止于此,大竹苎麻文创中心用声光电技术拍摄的高清VR项目同样吸睛无数、大竹县川主乡正打造除苎麻种植外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大竹,与苎麻相关的历史、工艺、传承等文旅融合项目正以另一种形象,俘获无数人的目光。“苎麻原乡·织造未来”苎麻主题服装展深挖苎麻乡愁因子,依托苎麻文化底蕴,大竹各地不断开发沉浸式苎麻文化体验新场景,推进苎麻产业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让苎麻主题文创产品在文旅市场上大放异彩。郑凯中介绍,据估算,国内苎麻纺织制品市场已达千亿级,国际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如何才能接住如此“泼天富贵”,促进大竹的县域经济腾飞?政策助推,是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步。编制苎麻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苎麻突破性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近年来,大竹推出多项支持苎麻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助力苎麻相关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包括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苎麻产业发展,鼓励苎麻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跨界融合。大竹还将借助便捷的交通以及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时尚衣着“新风尚”,重点建设苎麻新型脱胶生产基地、纯苎麻纱线及混纺纱线、苎麻织布、苎麻印染、苎麻服装生产、苎麻家纺生产、苎麻交易中心和中国苎麻文旅产品示范体验馆、中国苎麻质量检验中心、棉麻风情街、夏布画研究院等项目,构建完整的苎麻产业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