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从企业负责人到双龙村特聘村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人大代表,他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初心,务实做事、诚信做人,践行“让大伙过上好日子”的承诺,积极改善山区基础设施,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最大限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用真诚、智慧与汗水,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他就是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吴学礼。吴学礼协调通组路占地问题    务实做事 回应群众期盼吴学礼是土生土长的大渡口镇双龙村人,大学毕业后就外出在建筑行业务工,经过多年的打拼,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建筑企业。2020年,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乡村基层治理、搭建村级致富平台、提供智力支持等工作,吴学礼被大渡口镇党委政府聘为双龙村特聘村主任、大渡口镇乡贤会副会长。他在与村两委交流和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上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制约了发展,包括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不足、集体经济融合发展不畅、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不达标、乡风文明建设瓶颈等问题,在此期间吴学礼会同村两委就开始谋划着用现代企业理念来植入特色产业,推动山村经济发展,让山村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他组织村民种植、代销的高山萝卜、富硒水稻等“高颜值”农特产品,让村民增加了收入,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吴学礼协调通组路占地问题    2020年9月,新一届换届筹备工作开始,双龙村因党员年龄结构问题,如何配强双龙村的两委班子成为了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这时有人提出让吴学礼来当支部书记人选的想法,通过几次沟通,吴学礼想到自己的企业需要他,没有接受回村担任职务建议,答应以后村上有什么困难会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但换届工作迫在眉睫,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找到吴学礼,并把双龙村当时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作了交流,希望吴学礼能回去带头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为双龙村的建设发展掌舵把航,吴学礼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后,才勉强答应回村任职,2021年吴学礼通过高票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同年换届选举成为镇人大代表,为造福群众再添助力。“既然大家信任我,就得挑起这副担子,把大家期盼的事一件件干实,干好,让大伙过上好日子。”上任之初,吴学礼向大渡口镇党委政府和双龙村村民许下了的诺言。双龙村地处岩区,交通不便,1700多村民散居在7.3平方千米的山山岭岭中,山上丰富的竹林资源很难运出去变现,即使弄点山货到镇上卖,也需肩挑背磨几个小时,村民只能“望竹兴叹”,拥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和优质的农副产品无法变现。三年疫情期间,吴学礼的建筑企业经营特别困难,吴学礼积极筹资及时缴纳税款、按时发放工人工资、结算材料应付款项。为了挽救自己的企业,加上村委工作压力非常大,矛盾纠纷多,村民的不理解或被误解等状况让自己觉得非常委屈,想到自己有时候一天要从公司到村上来回跑几趟,吴学礼向党委政府递交了几次辞职报告。在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做思想工作后,他也想到双龙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不达标,看到老百姓农副产品、竹木因为没有路无法兑现,想到对党委的承诺、想到对村民的承诺,吴学礼经过几次思想斗争又坚持了下来,硬着头皮上。看着一个个村民盼望目光,吴学礼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积极跑项目、筹集资金。在他全力推动下,这几年已建成通组路3.2余公里,生产便道2.5公里,新建产业路12.5余公里,村民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筹集资金14.5万元,在10.5公里的通村公路安装太阳能LED路灯216盏,照亮了村民和学生回家路;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已建成并竣工投入使用;年出栏4000头的养猪场通过招商已开始进行升级改造……一个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投用,改变了双龙村的出行难、产业缺失等状况,回应了群众期盼。“沾了路的光,今年我们三家打伙砍了200多吨料块,每家分了2万多元,都是吴书记做了好事。”看着一车车的竹片被运出去,双龙村5组村民刘忠富对吴学礼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赞不绝口。据统计,双龙村自从建成通村通组公路后,运到山外的竹木超过5000吨,仅此一项就让村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吴学礼向村民宣传森林防灭火知识    践诺没有终点 让村民日子过得更好“要不是吴支书照顾我们家,我们还没办法出去务工。”双龙村村民邓树奎的儿子为表达对吴学礼的感激之情,特意制作了一面“一心为民办实事,情系双龙解民忧”的锦旗送给吴学礼。邓树奎是双龙村的一位残疾人,语言和行动都不便,儿子儿媳都在外打工,只有两位老人在家中生活。村“两委”将邓树奎列重点帮扶对象,申请低保、对其住所进行无障碍改造、组织公益组织慰问、组织志愿者为其春种秋收……一系的帮扶举措,邓树奎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吴学礼说,要兑现承诺,就要体现在办好村民的一件件的实事上。在他的民情日记上,谁家有困难学子,谁的住房不安全,谁患有慢病需要照顾,谁家没有劳动力记得清清楚楚,他不仅把村民的“大事小情”记在笔记本上,还把它装在心里,能在村上职能或政策范围内解决的及时解决,在政策范围内解决不了的,他利自己是泸州市圆梦关爱协会秘书长的身份,联系志愿者和公益企业帮助解决。据统计,自吴学礼担任人大代表、村支书、村主任以来,解决茶叶企业用工、困难学生就读、大病救助等民生实事200多件。在吴学礼践行“诚信为本,务实做人”的理念感召下,双龙村的村风民风、基层治理、精神文明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诚实守信已蔚然成风,诚实守信已逐渐成为当地村民的行动自觉,为山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以诚待人,以诚律己。对吴学礼而言是一场不断践行履职承诺和践诺的拉锯战。面对乡村振兴中村民不断出现的新的要求、新的期盼,吴学礼说,承诺村民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践诺没有终点。(供稿:纳溪区大渡口镇 赵康明 张静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邱钦燕 黄华)近日,西南医科大学组织其附属医院及附属中医院考察团先后到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院开展校院帮扶合作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协商医疗合作事宜。通过为期4天的考察交流、专题讲座以及诊疗业务指导等,考察团全面了解了苍溪县人民医院和苍溪县中医医院基本情况以及发展需求,与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医院达成一系列合作意向。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将组织专家指导苍溪县人民医院申报省级科研课题,调动资源开展泌尿外科、肾上腺领域等方面的科研合作;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将组织资源力量在重点学科能力建设、院内制剂调剂使用、学术科研等方面与苍溪县中医院加强帮扶合作。双方将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依托,发挥西南医科大学特色优势学科之长,指导苍溪县人民医院、苍溪县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研发制备和药剂制备课题申报、干部管理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进修学习、建立博士工作站等工作,助力苍溪县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座谈会上,周胜华副县长希望泸州、苍溪赓续红色传承,助推苍溪高质量发展,结对帮扶结硕果,友好帮扶促情谊。泸州帮扶苍溪工作队领队陈云强指出,2024年泸苍两地围绕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内容开启了为期4年的校地合作新篇章,此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中医医院来到苍溪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实地调研并开展帮扶工作,标志着泸苍结对帮扶校院(地)合作进入到实质性推进落实阶段。双方要推动帮扶工作常态化、合作多样化,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帮扶工作长期持续开展。下一步,泸苍两地将在医疗人才培养和推荐、教学科研合作、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推动双方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6
4月18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会员单位参访活动拉开帷幕。上午10点,在会长熊科宣的带领下20余名乡联会成员准时到达四川缤典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这里是此次参观访问活动的首站。双加乡联会常务副会长、缤典建材公司总经理姜学斌是此次活动的东道主。在姜学斌的带领下,乡贤们一起前往生产区进行参观。厂房里,工作人员认真向乡贤们介绍各类生产设备。一个正在“舞动”的机械臂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姜学斌说:“这是我们厂购入的一台码垛机器人,别看它体型不大,但是效率很高啊,节约了很多时间。”参观结束后,乡贤们回到会客室,讨论着他们的所看所思。“你们厂子用电很大吧,电费高不高、成本大不大?”一名乡贤问道,“说起这个,我们厂的房顶上,三分之一的面积都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每年能发电20多万度,用电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碰上艳阳天,多余的电量还有电力公司回收。”姜学斌说。“这次乡贤会组织到我这里来参观,大家给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很多都是我没有考虑到的。”乡贤姜学斌说:“希望这个活动能够经常开展,让我们彼此之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乡情浓浓,乡音切切。来自各行各业的乡贤们齐聚一堂,互动交流,参观学习,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双加镇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做好乡贤服务工作,组织会员单位开展参访活动,以“茶话会”的方式,聆听乡音,凝聚乡情,激活乡贤资源、凝聚乡贤智慧,让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供稿: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刘浩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种雷竹虽然前期投入大,但只要管护到位,1亩至少要收获2500斤雷笋,平均每斤按8元计,要卖2万元。除去5000元左右的生产成本,实际亩入可达1.5万元。”4月22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伏龙村,72岁的雷竹种植户粟永坤一边在雷竹林里挖笋子,一边高兴地说。  雷竹是优良笋用竹种,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笋味美、年年出笋、效益高、适应性强等特点。作为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森林蔬菜,有助消化、抗疲劳、抗疾病等功效,是健康绿色食品,深受人们喜爱。资料图片  在粟永坤的雷竹种植基地,他忙着用铁锹挖出了一根又一根金黄鲜嫩、惹人喜爱的雷笋。粟永坤告诉笔者,他是2016年才将屋后这片5亩山地开垦后引种雷竹的。“当初引种时,引进的种竹一窝(2根)要40元,1亩地的种竹成本都要四五千元。”粟永坤说,好在种下的第三年就见效益了。这两年,由于粟永坤种出来的雷笋肥大鲜嫩、爽甜可口,每天挖掘的雷笋一运到收购点,就会被守在那里的商贩一抢而空。“卖雷竹笋虽然已经3年了,我从没为雷笋的销售犯过愁。”粟永坤说。  据了解,雷竹笋2月开始采笋,可采至5月初,春节期间雷笋每斤批发均价在15元左右,现在已近尾声,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比起普通的竹笋仍旧高出了不少。粟永坤介绍,眼下他的5亩雷竹种植基地每天要采收400多斤雷笋。  为何粟永坤老人种植的雷笋这么畅销,能卖出好价钱?答案是:他能虚心向行家里手学习,有过硬的种植技术,收获的雷笋品质好。  在开始种植的前两年,粟永坤按传统方法种植,虽然雷笋粗壮,但供应时间短,错过春节这个节点,批发价格较低,经济效益每亩不足1万元。  为探索雷笋高产高效途径,粟永坤除了向附近的一家雷竹公司技术人员请教外,还专门请来了纳溪林竹局的专家为自己的雷竹“号脉”。纳溪林竹局专家告诉粟永坤:雷笋要出效益,卖出好价,出笋时间、投放市场时机最是关键,而用稻草砻糠覆盖雷竹林,是解决寒冬气温低、产不出笋的最好方法。  粟永坤利用0.5亩雷竹地搞起了试验,雷竹林的出笋上市时间,正赶上春节,不仅价高,而且还被城里的一家大酒店全部订购。这以后,粟永坤就将自己5亩雷竹全部进行稻草砻糠覆盖,提早雷竹上市时间,让雷笋的效益翻倍。  由于粟永坤的雷笋在长达90余天的收获期里,亩产量可达2500斤,平均价格按每斤8元计,2500斤的亩产量就可以实现收入 2 万元,除去支出的稻草、砻糠、人工等生产成本5000元,实际亩收入可达1.5万元,是种其他经济作物的5—6倍。“前些年我选择种水果,但因市场饱和速度快而吃了亏。这几年选择种雷竹,总算让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径。”粟永坤不无自豪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雨芸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当前正是杂交水稻制种播种的关键时节,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分赴田间地头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抢抓时节进行播种育秧。  近日,在泸县玄滩镇平安村,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国强正在进行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播种育秧。  “采用机械化育秧的好处是提高播种的出苗整齐度,降低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习兵说。  “今年全县制种面积将达到2.86万亩,涉及全县14个镇、46个行政村。”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股长邓丽介绍说。  今年,泸县联合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开展种源科研攻关,建设核心种源繁育基地100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0亩、科研测试鉴定和育种基地200亩,配备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力争5年内培育优质高产、适宜蓄留再生的水稻品种3个,选育适宜长江上游推广、单产突出的新品种3个,推动泸县种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千亩“耕种管收”科技创新示范片1个,推动泸县(海潮)种业现代园区创建国省级种业园区。  泸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长江上游同时具备两系、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条件的最适区域,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 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550万公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做好产、供、销等全流程、全领域服务,给农民搭建起了增收致富的直通车。“乡村四月闲人少,栽了蚕桑又插田。”这是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民的生动写照。在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的粮菜示范区,油菜已经泛黄,等待收割。有的村民正在蔬菜基地的忙碌着,有的村民在忙碌水稻栽秧,有的村民在捕捞龙虾。而在谷丰米业粮食初加工中心,机器轰鸣,正在对稻谷进行加工包装,供应市场。“这块油菜地我们卖了三茬菜苔。每亩菜苔收入1000元至1500元。收获油菜籽300斤没有问题。”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刘安华说,他们引进了菜、油两用的油菜种子,种植了30亩,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大虾30多一斤,中虾20多一斤。龙虾捕捉后,我们就开始栽秧苗。”刘安华说,除了种植水稻,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也是紧紧盯住降本增效做文章。“我们水稻收割后,将稻田出租给小龙虾养殖户养殖龙虾,我们降低了成本,养殖户实现了增收。”刘安华介绍说。他们流转的田每亩每年是500元,龙虾养殖户每亩200元,降低了成本。“我们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了竹香稻品种。川种公司有科研人员长期为我们提供大田管理,施肥和病虫防治,以及黄谷收晒,大米加工,米饭蒸煮的技术服务,双方合作满意。”刘安华说。方洞镇供销社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四川川种公司合作以来,通过多年多品种示范比较,公司竹香稻种子抗倒性强,产量高,再生稻也不错,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好,百姓认可度高,深受大家欢迎喜爱。“目前,农村主要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是造成土地撂荒等系列问题,这也给我们供销合作社提供了业务拓展服务的空间。”刘安华说。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成为方洞镇的主要业务,陈田村、新联村、石牌坊村、薛湾村抛荒、撂荒地种植1000亩。稻田作为优质水稻推广基地,创品牌,注册大米商标生态雪,订单种植优质水稻3000亩。养殖稻虾300亩,三资合力助推产业发展。种植蔬菜300亩,其中有100余亩是撂荒地。带动全镇农户积极种植优质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助农增收,减少了撂荒地。“撂荒地种植水稻,带动群众种植水稻主粮的积极性,建加工烘干中心,是为群众服务,帮助其他种植大户和农户烘干和代加工服务,既可以解决了晾晒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粮食加工难问题,更好地为农服务,体现了供销社为农服务本质不变。”刘安华说。为解决谁来种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大胆探索,为泸县现代农业粮油园区社会化服务,在石牌坊、陈田、新联、薛湾等村开展了耕种防收的社会化服务5000亩。建成烘干加工仓储一体化、占地6亩的谷丰米业,日初加工能力100吨,日烘干粮食120吨,仓储粮食1000吨。2023年10取得生产许可,已加工380余吨大米,市场前景看好。根据农村新的情况出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不断拓展新业务。承接项目建设,消除违占大棚房,土地抛荒撂荒整治,乱占耕地的撤除违法建筑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宅基地复垦项目。环保工作,供销先行,回收秸秆,减少群众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同时通过腐熟处理还田有机肥。绿色防控,减少面源污染,濑溪河、李市河河道清漂40公里,确保濑溪河稳定达三类水质。城乡垃圾清运覆盖全镇14个村社区,10个页岩气平台47口井的生活垃圾。为农服务是根本,化肥种子农膜等销售配送到田间地头,农村村镇内全覆盖,市场销售占比75%,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农资化肥供应供给。加强了农贸市场的管理,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持了市场干净整洁卫生,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场镇拥堵,提供照明,百姓受益。承担起了社会化服务的责任,为政府提供应急车辆运送保障,帮助因干旱困难群众缺水运送保障,为方洞教育基金捐款10000元,为政府排忧解难。供销合作社经过5年的运营,经营总额2800多万元,结余盈利280多万元,用于供销发展再生产。固定员工工资年开支90万元,税收年缴10万余元。实现分红,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目前总资产达1500万元,利润从2019年38万元增加到79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带动劳务增收150万余元。2021年获得中华总社系统示范专合社,2023年获得四川省示范农民专合社,2022年获得泸州市农民示范专合社,2022年、2023年获得泸州市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蔬菜流通协会成员单位。(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4月19日,泸县立石镇中咀村与永川区吉安镇寒泸村在中咀村联合开展“移风易俗破陋习·文明乡风暖民心”主题宣讲活动。活动现场,龙城统战志愿者、乡联会会员通过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村规民约等宣传材料,向村民宣传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随后,移风易俗主题节目展演、知识有奖问答、群众互动宣讲、现场承诺签名四个环节有序进行,逐步引导居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推动两地群众共同营造简朴纯洁的社会风气。活动现场“我们和吉安镇寒泸村田挨田、土挨土,风俗几乎是一样的,所以两地人情来往非常频繁。此次活动我们通过协商,联合寒泸村一起开展,是为了整合两地的力量破除办酒大办乱办现象,帮助群众远离‘人情牵绊’,推动两地形成良好的乡风。”立石镇中咀村党总支书记李红说。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两地红白理事会主办,旨在汇聚两地力量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着力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活动通过“发放资料+节目展演+宣传宣讲+承诺签名”多种方式,递进式将移风易俗的“种子”植根在群众的心中。“当前结婚出丧大操大办,小孩满月、升学等小事攀比争办等不良现象越来越频繁,不仅增加了远亲近邻的‘人情负担’,而且让亲情乡情逐渐变味儿。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更加明白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刚才我也上台承诺签名了,以后我将自觉抵制不良办酒,为推动形成良好风气贡献个人力量。”参加活动的乡联会会员谭清萍说。(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王登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泸州观察 郭慧琳 蔡慧兰 周梦颖)正值春茶采制的时节,在泸州市纳溪区某茶叶公司,杨礼根忙着钻研制茶工艺。数年前,他扎根纳溪以茶创业,目前已经培育茶叶生产加工人才300余名,先后获评“酒城工匠”“云溪工匠”。杨礼根的创业故事,是纳溪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推动特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纳溪区现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83亿元,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为破解特早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不足等难题,纳溪区实施“拔尖人才领航行动”,持续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合作,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引进60余名省内外顶尖茶叶专家、100余名茶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育280余名特早茶科研人才,引进龙头企业12家,指导茶企建设生产线6条、培育各类茶叶品牌61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3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今年这一片计划都种有机高粱。”4月8日,在合江县神臂城镇高陵村的一片耕地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范运伟对记者说,“目前高粱育种已经完成,马上要开始移栽了。”  种植有机高粱,是高陵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密码”之一。而在合江县,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致富“密码”不止一个。“解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合江乡村竞相走上“共富”之路。移栽高粱多元发展催生致富“硕果”  去年,高陵村争取到泸州老窖集团的高粱订单,发展有机高粱示范基地,有机高粱种植面积超3000亩、产值超6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高陵村还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建成树莓产业园,联合企业开发销售果酒、配制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农户+集体公司+厂家”种植加工产业链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回引能人开设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多方共赢;立足区位优势,打造“共富工坊”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帮助1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合江县多个乡镇都在结出致富“硕果”。  在法王寺镇天池村,村党支部领办合江县仙凉洞竹木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种植蘑菇、中药材等产业,建立“1234”利益分配机制,成功带动500余人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8万元;望龙镇永定村利用中省扶持资金发展居家就业项目,建成酒类纸盒包装基地,实施“村集体经营+企业订单+包料代工”订单发展模式,解决群众就近就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集体经济“家底”不断变厚,带动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党建引领汇聚发展合力  合江不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和综合施策。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江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实施“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系列行动,通过人才驱动、政策赋能、项目支撑,因村施策,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19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的有4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的有14个。  汇聚发展合力,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合江县选拔102名有外出经商经历的优秀农民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做“领头雁”;为激活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兴乡“四乡工程”,发挥驻外农民工党委、驻外商会作用,邀请4500余名合江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先后两批次选聘260名优秀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票子”。  此外,合江还连续举办三届“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成功签约项目81个,投资总额2.15亿元。  合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合江县将实施“雁阵集聚”计划,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大人才招引培育力度,进一步实施“四乡工程”,让更多能人参与家乡建设;持续健全保障机制,升级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和村民增收探索更多新路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伟 王超明  社会治理阵地分散、职能分散、力量分散,导致群众解决诉求多地跑、反复跑,怎么办?能不能将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省心又省力?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施“多中心合一,一站式解纷”新路径,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特征、满足群众期盼的社会治理新路子。资源整合构建“多元”解纷新格局  “劳动纠纷调处中心入驻后,在各部门支持配合下,劳动纠纷化解成功率提升15%,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下降10%……”近日,纳溪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建敏说,社会治理中心投用以来,中心牵引驱动、部门并轨发力成效显著。  据了解,该区依托综治中心,整合政法及其他社会治理资源力量,搭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制定制度32个、工作流程18个,参照政务中心模式,对入驻中心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保障,统一管理、统一考核。16个中心(部门)、33名工作人员入驻窗口,成为集信访接待、纠纷调处、风险防控、法律服务、仲裁诉讼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群众反映问题、解决矛盾“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物理整合”只是手段,“化学融合”才是目的。  据悉,该区13个镇(街道)已全面启动社会治理中心标准化建设,156个村(社区)建设社会治理工作站,搭建起区、镇、村纵向贯通的社会治理综合体,构建“村级前哨所、镇级主阵地、区级指挥部”。数智赋能群众办事说理更省心  笔者在“科技范儿”十足的社会治理中心指挥大厅内看到,墙上的电子屏幕滚动显示着车站、交通要道等地的监控画面,各种数据持续汇聚,各种指令适时发出,平安态势动态更新。在线上赋能工作区,专家团队随时为13个镇(街道)提供专业的线上纠纷调处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  “我们搭建区、镇、村、网格、微网格五级互通平台,开设网络调解室、线上心理咨询室、‘共享法庭’等,让群众足不出户、身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暖心服务。”该区区委政法委机关党委书记刘晶表示。  据了解,该区汇聚政法专网等网络及平台系统,自建“纳溪政法数据库”“案事件人员信息关联系统”,动态更新民商事案件判决、重点人群等风险隐患数据300余万条,数据查询时间由周、天缩短至分、秒。  “这个平台真好,扫码就能反映问题,不用再跑社区、办事处了。”近日,市民陈某珍老人被杨某的摩托车砸伤住院,双方产生纠纷。伤者所在小区保安胡某通过“纳安解纷码”将该事件信息上传至社会治理中心,当天信息清洗员就将该矛盾纠纷分流交办到属地街道处置。从纠纷上传到成功化解,仅用了3天。多元共治绘就社会治理“同心圆”  不久前,某企业拖欠33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欠缴社会保险,多次协商无果后,劳动者便来到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中心指定由“梁利霞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牵头处置。梁利霞带领工作团队,借助中心法治力量,申请法律援助,提交劳动争议仲裁申请,协调入驻中心的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等开展会商研判,入驻检察官在综合评估后决定支持劳动者进行起诉。现法院已出具生效法律文书,该案进入执行阶段。  纳溪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入驻纳溪区社会治理中心7个月里,劳动监察处理投诉举报600余起,劳动仲裁立案59件,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1800余万元。  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人才队伍是根本。纳溪区着力培育“调解专家团”品牌,选聘6名“法律首席专家”、30名“金牌调解员”、16名心理咨询师、71名社会工作者组建专家团队,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室”“家事邻里纠纷调解室”等专门调解机构,借助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社会威望,设置“李孃孃调解工作室”“肖建兰调解工作室”等,全方位参与“一站式”解纷服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为进一步强化辖区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完成辖区内坑塘水面的复耕复垦工作。近日,纳溪区白节镇党委委员张平带领白节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在玉水村开展耕地保护宣传工作,对坑塘水面复耕进行入户讲解,努力营造全镇耕地保护良好氛围。宣传活动中,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围绕从耕地保护相关知识、乱占耕地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违法占地的形式和责任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并对永久基本农田“四严禁”、耕地用途“五不得”、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违法占地的责任承担等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就群众的疑惑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同时,工作人员对居民关心的农用薄膜的回收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此次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了群众对耕地保护有关政策的知晓度和参与度,使耕地保护深入人心。下一步,白节镇将继续扎实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筑牢粮食安全“耕”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助力乡村振兴。(供稿:纳溪区白节镇 彭亚菲 廖彩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雨生百谷,万物逢时。4月19日,龙马潭区2024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暨胡市镇第二届“开秧门”农耕文化节在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举行,来自全区各街镇的32名农业能手比拼插秧技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月的乡村,田野如画,大地一片生机勃勃。上午9点,活动在欢快的歌舞表演中拉开帷幕。来自金龙镇、双加镇、胡市镇等8个涉农街镇的32名农业能手在田间开展插秧大比拼,大家你追我赶,共同栽种下今年的第一茬水稻秧苗,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插秧大比拼“我们镇得了第一名,大家都非常开心,明年我还要来参加。”参赛选手刘安国所在的胡市代表队获得了“开秧门”插秧竞赛的冠军,他激动地告诉记者,来参赛的都是干了很多年的农业老手,大家通力配合,半小时不到就完成了插秧任务,比赛的同时还能享受耕作的乐趣。这边插秧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另一边的高粱移栽接力赛也正在进行。现场不少前来打卡的市民还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摸鱼套鸭”趣味游戏,制作“猪儿粑”,真正感受了一把“开秧门”农耕文化。“插秧、包猪儿粑、套鸭子、抓鱼……活动既丰富又有趣,现场真的太挺热闹了。”市民郑利群告诉记者,他专门从城区赶过来体验乡村文化,觉得很有意思。“举办‘开秧门’农耕文化节是希望通过传统文化来唤醒大家对农耕的记忆,提高大众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也吸引更多的人到胡市镇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龙马潭区胡市镇副镇长杨小江说。“开秧门”是传统水稻种植业中一项重要的农事民俗,意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年来,龙马潭区将农业生产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探索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农耕文化,还为胡市镇打造农耕文化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陈星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2
为集中推进稻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近日,泸州市帮扶工作队和稻城县人社局联合开展“春风行动”之松赞亚丁山居稻城专场招聘会。在招聘会现场,来自稻城及周边县城的200余名求职者前来应聘。本次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了8个类别的40余个岗位,涵盖酒店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等相关岗位。泸州市帮扶工作队员和稻城县人社局的同志与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们细心交流,希望广大求职者们转变就业观念,深刻认识就业形势,同时珍惜岗位,加强业务学习。应聘者们详细了解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岗位招聘需求、薪资待遇等情况。在面试环节,应聘者们更是积极地展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据了解,松赞亚丁山居专注打造精品山居酒店,旗下有14家酒店和1家帐篷营地,积极带动了所在区域当地群众就业。此次成功引进松赞亚丁山居入驻稻城,将极大辐射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为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近年来,泸州市紧紧抓住就业等民生实事,通过建立两地“线上+线下”就业信息平台,创新定向招聘、定点就业、定期培训“三定”就业模式,以及加大真金白银支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举措,先后帮助稻城县2000余人次实现就业创业,有力促进了稻城群众就业增收致富。(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刘跃先 陈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9
眼下正是竹笋采收季节,合江县甘雨镇的村民们近期都穿梭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间,忙着上山寻笋采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崇山峻岭之间,一片片竹林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的“绿色宝库”。甘雨镇与福宝镇接壤,拥有竹林面积16万余亩,竹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这里盛产的楠竹笋脆甜爽口,绿色无污染,让乡贤白德友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随着合江县川台乡村振兴合作试验园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白德友也经过当地党委、政府牵线搭桥,成功与台商王明霖达成了合作协议,于2023年合资成立泸州绿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开启了探索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旅。泸州绿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紧紧围绕当地丰富的竹资源,依托台商广阔的销售渠道、先进的加工技术、成熟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竹产业全链条,助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2023年底,泸州绿泰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800万元,开始着手创办竹笋加工厂,引进先进自动机械化加工设备,标准化生产加工技艺,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于2024年4月顺利投产。在竹笋加工厂内,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对竹笋进行清洗、蒸煮、烘焙等工作,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确保竹笋的品质与口感。生产线上,首批经过加工的笋干和鲜笋火热出炉,标志着不起眼的“小竹笋”正式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目前,竹笋加工厂日加工量可达20-30吨,不仅解决了全村近5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解决了周边上万户村民的竹笋销售难题。由于工厂大量收购竹笋,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卖到好价钱。甘雨镇油榨村民张少华笑着说:“有了这个竹笋加工厂,我们挖到的笋可以直接卖,比以前方便多了,现在靠卖笋一年起码能有万把块钱的收入。”白德友表示:“在镇党委的积极引领协调下,竹笋加工厂汇聚各方力量,为我们搭建起了与台商台企沟通合作的桥梁,切实解决我们在生产、加工、合作等方面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也将依托绿泰农业有限公司,吸引更多台商来合投资兴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发展。”(供稿:合江县甘雨镇 刘玉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9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李玉林)“赵代表,我们村土地资源这么好,但要种些啥子,你要给我们想想办法啊。”合江县先滩镇文明村村民江慎辉在文明村人大代表联络站“115—代表在找我”活动上说道。眼下,正是春播的关键期,但耕地进出平衡整理出的土地该如何高效利用起来却让村民犯了愁。为切实解决这一发展难题,先滩镇人大代表带领全镇村民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致富路。因地制宜,助农致富出妙招先滩镇文明村山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5%,林下可发展空间巨大,年平均气温18℃,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生态环境优良,是中药材孕育生长的“黄金宝地”。基于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镇人大代表认真开展调研视察,指导文明村积极盘活林下土地资源,锚定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目标,大力招引回乡创业人才,鼓励农户参与种植,积极盘活林下土地资源,流转林地面积1200亩,大力发展黄精、重楼、草珊瑚、白芨、金钗石斛等中药材。先滩镇人大代表赵洪表示:“全村中药材种植接近于野生且人工干预少,品质优良,深受重庆、贵州、眉山、雅安等地客商们的青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绿了荒山、强了产业、富了村民钱袋子,助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企结对,抱团聚力增效益围绕“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的发展理念,在镇人大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下,文明村按照“一村一品”规划,主动认领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成功引进四川佳美农业有限公司与文明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开展合作,联合社通过流转土地、组织务工等形式入股,与企业合作打造林下中药材育苗基地500余亩,种植示范园700余亩,吸纳周边150名群众就近务工。同时,带动22名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由企业为农户提供种苗与种植技术,并统一回购,帮助村民解决销路问题。目前,文明村成功出售种苗100余万株,成 品药材1000公斤,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家门口就业150余人,实现农户人均增收2000余元。农旅互融,绿色发展惠民生如今,林下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文明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导产业。文明村在镇人大代表赵洪、王国平的带动下,坚持以林下中药材产业为立足点,厚植绿色生态底色,注重培育生态康养、休闲度假、药膳文化等相结合的“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发展餐饮、游乐、休闲等多元化、立体式乡村旅游,着力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源动能”,不断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人间四月,春光正好,在龙马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稻虾基地里,双加镇乡贤郭昌亮正在虾塘边熟练地收虾网,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顺势滚落筐中,一旁的院坝内,妻子章燕正忙着将刚打捞上来的小龙虾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打包。“我们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开始收网,再分拣龙虾、装车,赶在中午之前送往城里的市场。”郭昌亮介绍,分拣到太小的龙虾会转塘投放。“相比于冬季投放小龙虾,现在气温更高,龙虾生长周期短,20多天即可进行销售。”“现阶段正是小龙虾的上市旺季,大虾30多元一斤,中虾20多元一斤,小虾10多元一斤。”郭昌亮开心地说,“我每天能出产500多斤虾,预计今年春季能卖2-3万斤,收益相当可观!”小龙虾销量一路走俏,离不开良好的品质。据悉,该基地采用“稻虾共养”发展模式,虾可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则可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共作”在田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闭环,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以前我们单纯养虾,亩产值就是在2000多元左右,自从种了水稻,亩产值可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1000多元。”郭昌亮介绍,目前虾塘面积有120亩,5月份小龙虾收完以后,就可以种水稻,水稻9月份收割以后马上养殖第二季龙虾,实现一田多收。不变的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双加镇充分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探索建立“乡贤+农户”的发展模式,发挥本地乡贤引领作用,强化联动,凝聚合力。集乡贤之智,把好产业“思路关”,盘活本地资源要素,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今年,郭昌亮又有了一个新想法,计划将“稻虾共养”与休闲垂钓、乡村美食体验相结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让“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稻虾小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供稿: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唐千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8
袁志成,男,1956年1月生,中共党员,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桂香村原党支部书记。创办“夫妻广播站”30年来,持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向善向上向好。自筹资金建立“桂香文化博物馆”和“国学家风讲堂”,展示乡村变化,留住乡愁记忆。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好人”等荣誉。  (记者 唐子晴)“老袁去哪了?”4月14日傍晚,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桂香村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耳边没有“老袁广播站”传出的熟悉声音,有人问道。“在成都住院,还有十多天回来,我今天专门打过电话了。”人群里的一句话让大伙稍微安下心来。  让村民们牵挂的“老袁”名叫袁志成,是村广播站的播音员。这座广播站由他创办,已经服务村民30年。袁志成自筹资金办广播站  “桂香是个死角落,岩多地少土壤薄,出门就爬坡,汗珠如雨落,左有二陡岩,右有红岩角,要想通公路,是在打梦觉。”过去,桂香村地处古蔺县观文镇、龙山镇、护家镇三镇交界处,发展条件差,消息闭塞,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1994年,38岁的袁志成返乡担任桂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在那一年,袁志成自筹资金办起了村里的广播站。当过木工的他自己动手,买来零件做设备、布线路,前前后后花了10000多元,把家里多年的积蓄折腾了进去。  “要当党的方针政策的‘信使’,要当乡亲们的‘眼睛’。”袁志成每天通过收看新闻联播、阅读报纸等途径收集最新的时事热点,再用和妻子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其转化成乡亲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播出,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夫妻广播站”。  除了让村民们了解政策,袁志成还曾通过广播帮助邻村村民“截”住了被偷的牛。“有了广播来帮忙,村民们沟通多起来了,村上的工作也越来越顺畅。”袁志成说。  就这样,30年间,“夫妻广播站”陪伴桂香村和邻村的村民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和傍晚。  “老支书,早点康复回来,好久没听到你的广播了,我们都很不习惯。”在袁志成外出就医不得已暂停广播的十多天里,不少村民给他发微信。“我最惦念的也是广播站,争取早点回到我熟悉的播音台前。”袁志成说。袁志成夫妻在播音实实在在为群众干点事  “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干点事,不然自己这关都过不去。”从成为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天起,袁志成就给自己立下目标。  除了设立“夫妻广播站”,袁志成还牵头开展修路、修桥、农网改造、发展脆红李产业、修学校……结合桂香村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他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业,增加村民收入。去年,桂香村种植蔬菜200余亩,销售收入达30余万元。  “我们村正在重点发展富硒大米种植,我就用广播和大家聊聊如何用好政策、科技、品牌的力量来种好大米。”袁志成介绍,桂香村种植了150多亩富硒大米,亩产稻谷1000多斤。不仅如此,他还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反映农村发展变化的各种物品,在村里建起“桂香文化博物馆”,馆内设有红色文化馆、家风家教馆、农耕文化馆等八个展馆和一个“国学家风讲堂”,为乡亲们留住乡愁。  如今,袁志成虽已退休,但古蔺县委组织部给他设立的“老支书工作室”常常有人来访,村里有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愿意来找他帮忙。“希望还能为桂香村乡村振兴再做一些贡献。”袁志成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拿出珍藏的黑白老照片,看着自己年轻时候与茶场的合影,头发花白的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后山茶场的老知青王平,不禁又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作为曾经在后山茶场工作了近30余年的知青,王平眼中饱含热泪,神情里满是眷念……如今,像王平一样,曾经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后山茶场的330多名知青,都已经老去,不少已离世。虽然数十年过去了,然而他们的“后山精神”,仍激励着一代代后山人砥砺前行。日前,笔者走进群山环绕的后山茶场,一探知青们的“第二故乡”,追忆一代代采茶人封尘已久的“知青岁月”。航拍的后山茶场一角知识青年下乡垦荒建起千亩“国营后山茶场”“我们乘着解放牌大卡车长途跋涉,最后在川云公路 212处下车,或背、或挑,踏着高耸入云、崎岖不平的山路,满眼的荒山野岭,让不少知青受尽‘折磨’,很多女孩子更是泪流满面……”回忆起知青下乡的目的地——苟坝村,来自成都的老知青李盛芳还记忆犹新。苟坝,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大山深处,这里乌蒙磅礴,云雾飘渺,海拔1400余米,平均气温13摄氏度,微酸性土壤结构,肥力较高,非常适宜于川南小叶茶生长。1963年,怀揣着建设农村的理想,来自成都、宜宾、叙永的333名知青告别家乡,分三批意气风发来到后山镇,誓用先进知识与理念帮助农村建设。然而,这里,灌丛满山、气候寒冷,晚上还能听到野猪和山羊的吼叫声。照明是昏暗的煤油灯,住的是牛棚改造的简易集体宿舍,走的是杂草丛生的泥泞小道……对于来自城市的知青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微弱的煤油灯光下,大礼堂仍旧显得很昏暗,玉米碴子蒸的饭,在灯光的映衬下闪着‘金光’,我们最初以为是‘鸡蛋饭’,然而,吃到嘴里却是‘满口钻’,难以下咽,就算喝上一杯温水,也根本吃不下。”回忆起当年生活的清苦,老知青穆玲珑又辛酸又好笑,“短暂的新鲜感过后,不少人根本不习惯,但是最终大家还是挺了过来”。扎根大山,奋斗不息,曾是他们的青春誓言。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击退”这些知青,他们的共同目标是,开荒建起“国营叙永后山茶场”,打造叫响全国的川南小叶茶产地。在茶场班子的带领和动员下,茶场的生产任务、划片建设和后勤保障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和要求,各队生产小组层层讨论,制定任务的措施和办法,并开展各类栽种技术培训,知青们人人表决心,个个争先进,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为了抢赶进度,我们经常克服蚊叮虫咬,在美丽的星空下打着火把栽种,就像打仗一样。”谈起当年的种茶激情,知青刘守根陷入回忆,不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烈日炎夏,茶山上总能见到知青们起早贪黑,埋头苦干的身影。垦荒由于地段不同,难度差异很大,知青张毅还专门抽出部分年轻力壮的人,组成特别小组,对坡度大、杂草杂树多、芭茅疙瘩大的地段进行攻坚。为节省时间,食堂直接将饭菜送入工地,有的小组甚至一晚上仅休息两三个小时。“那时,茶场医务室只有一名卫生员,因为天气寒冷、潮湿,经常有人生病,特别是患关节炎、风湿等病不少,只有服感冒药或者止痛片。”忆起当时的艰辛,知青丁家和说,“手打出了血泡,就用布扎紧继续干;鞋湿透了,就在地上烧火烤”。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可喜可贺的是,经过知青们的辛勤耕耘,靠着钢钎、锄头等原始工具,历时两年多,知青们建成3700亩茶园,昔日荆棘丛生的荒山,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茶园,成为叙永县一道靓丽的风景。当年国营后山茶场知青们合影理论联系实践知青“小白”变身“茶艺专家”茶场要持续发展,技术管理人才是关键。1964年,由技术员张安明带队,屈智秦、王韵琪、贾永忠等知青到中央实验茶场——湄潭茶场,学习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茶叶制作工艺。随后,派出知青陈兴安等人赴杭州中国茶科所参观学习,并邀请宜宾茶场、汉旺山茶场的多名技师来场指导。“刚开始学习制茶时,不仅会烫到手,对火候的掌控的不到位,出现火候过强,茶叶发黄变味;火候过小,没有达到揉捻的效果,都会影响茶叶的口感与品质,浪费了茶叶。”说起茶叶制作工艺,张教华忍不住一番非常专业的手势比划。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知青们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却团结得像一家人。白天,在烈日下或雪地里,他们将茶园当成学习的“课堂”;夜晚,他们结合栽种、管理,进行归纳总结,个个身怀茶艺。创新是引领茶场发展的原动力。张安明还带领其他知青,扎进茶场开展研究,通过芽头采摘反复对比,将经济效益好、发芽周期短、采养结合好等优势的“一芽二叶”,确定为最佳经济芽头,并严格鲜叶采摘,从杀青、揉捻、烘干,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操作。为了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后山茶场还加大了有机肥的投入,每年采购几十万斤油饼,粉碎后作为底肥;春夏之交,茶园里再埋一次青草,并建起水池保证灌溉。由于后山茶场几乎与外界农作为隔绝,加之多雾山区阳光漫射,茶园里发出的芽头,又嫩绿又粗壮,内含的营养物质更加丰富,茶叶品质大大提升。1980年,在“以品质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后山茶场联合成都联合开办花茶车间,组织力量攻关、总结交流,最终制定提高窨制温度、随时查看温度表、及时通风防止高热过久而“烧花”的标准,使花茶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那时候,后山茶场就是叙永县的一张新名片,仅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年里,国内就先后有20多个茶场来实地参观学习。”说起茶场,知青张剑华显得十分自豪。几年时间,后山茶场在茶叶栽培,毛茶、素茶、花茶制作的实践中培养了农技师、高级农技师、制茶工程师等技术人员数十名,曾经的“小白”经过历练,纷纷变身能独当一面的“茶艺专家”。后山茶场声名鹊起后山茶“走”遍大半个中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知青们的精心呵护下,后山茶场栽种的川南小叶茶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而闻名遐迩。1980年以来,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获得近20多项优质奖励,含金量最重的是“部优”“省优”,即农业部和四川省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和奖状,“后山一级茉莉花茶”还被农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跻身全国七家好茶第一位,被全国知名茶叶专家编撰录入《中国茶典》,永载史册。然而,好茶藏深闺,并不为外界广知。如何打开名茶的销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成为后山茶场的重中之重。最初,后山茶场供销科制定了各项奖励办法,动员全场职工,利用自身人脉关系,积极想办法,销售茶场产品。1976年下半年,陈广生灵机一动,采用当时茶场奇缺的白糖、白酒等生活物资折抵价款的办法,实现了“物抵物”的灵活销售方式,在贵州盘县售出茶叶两万多斤,川内销售几千斤。新型的销售模式,给茶场众人带来灵感,大家也行动起来,积极寻求更多的销售方式。“1980年到1984年,在北京连续举办的全国农垦产品展销会,给后山茶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说起茶叶销售,后山茶场副场长曾安国感受深受,据他回忆,1982年,他曾拉了11万斤茶叶到成都,再通过火车辗转到北京推销。然而,刚到北京就连吃“闭门羹”。后来,他另辟蹊径,用温水瓶提着泡好的茶,跑遍了公园、火车站等人口集中的地方免费试喝,同时亮出茶的获奖证书,并将后山茶叶与其他茶叶现场比较,最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后来,经一名同志牵线搭桥,后山茶场与北京化纤厂、北京制药总厂、天津塘沽盐厂等12家厂签订了合同,11万斤茶以11元/斤的价格全部售完,同时,还签订了4万多斤一级茉莉花茶合同,基本上解决了高档茶销路难的问题。1984年后,茶叶市场全部放开,茶叶统购统销已成为历史,后山茶场凭借过硬的“金字招牌”,以及提前进入市场的优势和经验,相继在泸州、成都、广州等地建起了销售门市,并进入泸州市每一个乡镇。与此同时,在曾安国的带领下,后山茶场还将产品销售到新疆、广州、上海、山东等地,后山茶最终“走”向了大半个中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经40年的发展,后山茶场于2003年因故解体。这片曾经充满故事的土地上,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诉说着当年知青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叙永人;曾经的茶香传奇,总被人久久传颂,经过时间的沉淀,却愈发醇厚。(图片由后山镇提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感谢你们志愿服务队,不然光靠我这个老太婆和儿子儿媳三个人,等我们把这100多棵早熟枇杷摘完时,早就错过了卖上好价钱的销售旺季。”在果香四溢的枇杷山上,纳溪区新乐镇金凤村的留守老人唐华进激动地对前来帮自己采摘枇杷的镇村“志愿服务队”的乡贤们说。金凤村是纳溪区的生态枇杷种植基地,目前全村种植枇杷超过了1000亩,每年枇杷给村民带来的收入达到500余万元。今年65岁的唐华进是村里的枇杷种植大户,共有20多亩,其中“早钟六号”等早熟枇杷就有近4亩,可采6000多斤。她儿子儿媳一直在外务工,只有在农忙时才回家,但留守家中的唐华进老人并没有放弃对这片枇杷的精心管理,在枇杷套袋等季节,她就请周边乡邻帮忙。但是,这两年村里的种植规模进行了扩大,每到枇杷成熟的季节周边乡邻都要忙于自家枇杷的采摘,唐华进老人都要面临因缺少人手而影响及时采摘销售的难题。今年,眼看着悉心打理的早熟枇杷已经成熟,却因人手不足无法及时采摘,市场上枇杷也是一天一个价格,唐华进老人心急如焚。得知情况后,新乐镇机关党支部和金凤村党支部立即组织10多名乡贤和党员干部组成“志愿服务队”来到唐华进家,帮助她采摘枇杷,并利用身边资源积极宣传,协调解决枇杷采摘、销售的难题。“枇杷枝丫要留长一些,手不能捏枇杷,要拎枝丫,这样枇杷保鲜,存放时间才能达到一周以上。”早上9时许,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乡贤们挎着篮子,拿着专用水果剪子爬上了枇杷山。大家分工明确、井然有序,一人用铁钩拉下沉甸甸的枇杷枝丫剪枇杷,一人举着篮子在下面接应,按照唐华进的讲解,剪枇杷留一节枝丫,拎着枝丫轻轻地放到篮子里,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枇杷摘好之后,志愿者们有的挑、有的拎,一起把采摘好的枇杷运回家中再进行分拣、包装。为了帮唐华进缓解枇杷销售的燃眉之急,乡贤们除了联系公司企业等前来认购枇杷,自己也积极认购了200多斤枇杷,并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形式,进行推广销售,拓展销路。在外乡贤们看着朋友圈的动员信息,也纷纷下单,既帮助了老人,自己也能尝尝家乡的味道。经过一上午的努力,志愿服务队共计抢收枇杷1200多斤,并全部联系到了买主,切切实实解决了老人的燃眉之急。“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政府机关各支部和各村、社区的党员、乡贤来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推广面,积极探索服务模式,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心守护、人居环境整治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农增收,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表示。(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施雪 刘晓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近日,合江县石龙镇家合村引进规范化、样板化的移动菌菇房软硬配套设备正式动工安装。在安装现场,工人们正在菌菇房壁板间有序作业,现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现在,工人主要进行菌菇房外部安装,接下来是内部水源、电源的接入,以及通风设施、水帘等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预计5月初菌菇房可以全面投入使用。”家合村村干部蒲书桥介绍到。据了解,这是石龙镇家合村与台商合作的项目,为紧跟“川台乡村振兴合作试验园”的建设步伐,石龙镇积极引进台资企业,打造村企共建特色菌菇基地。家合村负责对接有意愿的农户种植食用菌,台企负责提供菌棒及全程技术培训指导,同时对产出的菌菇按合同价进行统一回收。下一步,石龙镇家合村将搭建出食用菌出菇房7个、冷冻房1个,预计生产周期从半年缩短至40天左右,产量也比传统方式提高5倍多,每7天为一周期,每周期可出菇2000余袋,年产值可达20万元左右。该菌菇房基地的开建,将书写川台合作新“菇事”,让小小的菌菇撑起村民增收的“致富伞”,激发乡村振兴合作发展的新“蘑”力。(供稿:合江县石龙镇 刘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