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龙新)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稳定肉牛奶牛生产作出部署,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  《通知》明确了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着力稳定肉牛奶牛基础产能,要求各地加快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项目,培育奶牛家庭牧场和奶农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有效降低养殖场户饲草成本,用好用足粮改饲支持政策,加快推进优质饲草收储进度;实施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整县推进项目,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是推动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稳定可控奶源要求,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规范复原乳添加和标识管理,优化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是强化信贷保险政策支持,建立肉牛奶牛养殖场户白名单制度,对暂时遇到困难的养殖场户,通过合理展期、续贷等方式予以支持,不盲目抽贷、断贷、限贷。支持将肉牛奶牛活体、养殖圈舍等纳入抵质押品范围,鼓励银行机构创新“青贮贷”等专项金融产品。积极用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奶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政策,可探索采取贴息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因地制宜支持发展肉牛养殖、基础母牛养殖保险。五是强化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肉牛奶牛产业支持,统筹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对符合支持条件的脱贫养殖户予以补助。谋划实施好脱贫地区肉牛奶牛帮扶产业项目,提高抗风险能力。六是促进牛肉牛奶消费,科学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推广“学生饮用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七是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生产形势分析研判和预警引导,继续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指导做好肉牛奶牛疫病防控;集成推广一批高效实用技术,实现节本提质增效。  《通知》要求,各地要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在组织落实好现有资金渠道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助农助企纾困支持政策。建立与养殖场户(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指导和帮助解决好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促进肉牛奶牛生产平稳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27
优化就医流程今年上半年——  ●四川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达68.75%,较2023年提升3.31个百分点  ●促进预约服务下沉,三级公立医院门诊号源下放比例达15.03%,较2023年提升5.5个百分点,全省 80.07%的二级和99.32%的三级公立医院已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  ●54.90%的医院已开展“预就诊”服务,门诊患者预约后到院平均时间缩短至19.62分钟,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缩短至52.96小时,较2023年分别缩短2.14分钟和1.25小时拓展服务内涵今年上半年——  ●推动公立医院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已建成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医院占比达71.99%,较2023年增加23.53个百分点  ●推动患者出院当日结算,加强出院后随访,出院患者当日结算率 80.28%、出院随访率89.91%,较 2023 年分别增加1.47个百分点和5.85个百分点  ●持续推动改善护理服务,全省99.11%和88.13%的医院病区已分别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和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较2023年分别增加1.30个百分点和4.65个百分点(武茹玉 记者 魏冯)“每天需要消两次毒。”9月13日,在内江市市中区城东街道新建村社区,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网约护士”段凤为卧床老人邓婆婆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时提醒道。邓婆婆的家属通过线上下单,请“网约护士”来为邓婆婆护理。  组建“网约护士”团队解决居家护理不便难题,是四川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探索之一。自去年开展主题活动以来,四川全面梳理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通过优化流程、拓展内涵、创新模式等举措,助力患者就医体验明显提升。2023年四川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满意度居全国第10位,较2022年上升6位,门诊患者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5。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四川有何具体举措和成效?9月中旬,记者前往多家医院实地走访。近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医疗游戏辅导师”在安抚患儿。黄骏涛摄流程“上新”缩短就医等待时间  9月12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一楼入院准备中心,因腰痛入院的陈超(化名)在专人对接下,快速完成相关检查和麻醉评估。出院后,他还领到一个卡通收纳袋,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即可联系到医护人员。  过去像陈超这样的情况,需要先到住院部开具检查单,再去不同楼层做检查,一旦床位紧张,就会出现病人“扎堆”的现象。为优化流程,该院建设了规模化、体系化入院准备中心,实现门诊与病区间的无缝衔接,通过床位统筹配置与资源优化,显著提高床位使用率,缩短患者入院前等候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入院准备中心还实施病种分层管理,通过开发信息系统,建立382个标准化医嘱包和108个专科基础医嘱包,确保医疗标准统一和治疗精准性。”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华斌介绍,该系统能有效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记者看到,信息系统内的“医嘱包”以模块形式呈现,医生只需“一键”便可开单,检查检验项目可根据病人实际动态调整。今年起,该院入院准备中心的服务人群“扩容”——从外科患者扩容到内科、外科的非急重症患者,从服务省内患者扩容到服务省内外患者。  通过优化流程缩短就医等待时间的,还有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今年3月,该院小儿舒适化日间手术中心启用,这是四川首个专注开展儿童日间手术的病房,涵盖小儿外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在内的35种儿童日间手术,当前设有4个日间手术间,最快4至6小时完成全部诊疗,做到上午入院下午出院。此外,日间手术中心就医环境也很舒适,“墙上有‘闯关打怪’的卡通地图,用漫画的形式告诉我们手术流程,减轻孩子对于陌生环境的恐惧。”患儿小奇(化名)的妈妈说。  四川多地还积极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推广多种预约模式。省卫生健康委统计,今年上半年,四川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达68.75%,较2023年提升3.31个百分点;全省80.07%的二级和99.32%的三级公立医院已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服务;54.90%的医院已开展“预就诊”服务,门诊患者预约后到院平均时间缩短至19.62分钟。功能“上新”指尖“点单”延续护理  9月13日,金凤(化名)来到眉山市人民医院患者综合服务中心,仅用2分钟便完成门诊病历、处方、检查检验报告等的打印。“过去,补打资料存在多窗办理、多楼层往返、耗时长等问题。”眉山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黄滔坦言。  今年3月,调研中发现,该市医院导医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有限,多数只提供导诊、导检、陪诊等服务。梳理患者需求后,从5月开始,眉山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导医台陆续更名为患者综合服务中心,并进行规范化建设,拓展服务内涵——新增打印门诊病历、门诊处方,补打住院结账费用清单、电子发票、报告单等,以及办卡、费用查询、病案复印等多项服务。  以眉山市人民医院为例,该院患者综合服务中心整合超声、检验、放射、挂号收费、出入院、医保等方面业务,实现医保事务、打印病历和处方、查询各类信息、新办就诊卡、补打住院结账费用清单等事项“一窗通办,一站服务”。  服务“菜单”上新的还有内江。市民余婆婆患多种疾病,长期卧床不能自理。余婆婆家属通过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公众号选择“居家护理”,在手机预约勾选相关服务后,该院延续护理中心迅速派出专科护士上门。  该院全科医学科护士长、延续护理中心管理人员李小卉介绍,“居家护理”平台采用购买服务与自主运营相结合的模式,自今年3月起在内江试运行,医院所有“网约护士”都需经过统一培训,考核测评合格后方能上岗,平台还提供定位追踪、一键报警等功能,目前已提供上门服务数百次。目前,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内江市中医医院已先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选拔165名护理骨干组成“网约护士”队伍,推出22个群众急需的护理项目。  四川多地拓展服务内涵,提升医疗服务质效。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建成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医院占比达71.99%,较2023年增加23.53个百分点;持续推动改善护理服务,全省99.11%和88.13%的医院病区已分别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和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较2023年分别增加1.30个百分点和4.65个百分点。模式“上新”量身定制医疗服务  9月19日,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小儿外科活动室内,护士兼“医疗游戏辅导师”甘珊正陪伴患儿陈小敏(化名)玩“认识留置针”小游戏。陈小敏全神贯注参与互动,仿佛忘记了手上的针头。  与陈小敏一样,患儿小糖(化名)也在这里玩过小游戏。她曾因结肠息肉住院,起初情绪不稳,强烈抵触留置针。医院“医疗游戏辅导师”根据她的喜好和性格特点,设计专属的游戏辅导方案,通过拼图、画画等活动,使她逐渐放松下来。在和游戏辅导师玩“参观手术室”游戏后,小糖主动坐上玩具小车,前往手术室。  作为全省率先探索医疗游戏辅导项目的医院之一,该院已服务数百名儿童。“很多孩子一提到医院就害怕,看到针头、白大褂就哭。”该院小儿外科护士长杨立利说,小儿外科医疗游戏辅导团队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建立了一套服务模式——“医疗游戏辅导师”根据临床需求设计“我是小医生”“认识身体”“伤口换药”等游戏,“手工组”采购和制作相应道具,科研秘书查阅资料提供理论支持。过去一年,团队持续更新游戏类型,手工组不定期上新,确保游戏新颖有趣。  每个游戏背后都有科学支撑。该团队通过设计《儿童医疗游戏辅导个案表》,创新制作《儿科患者心理社会风险评估量表》,记录患儿个人特点和心理变化;每周提前了解住院儿童情况,为特别焦虑或抗拒治疗的小朋友设计个性化干预方案,辅导形式分为一对一、一对多。最近,该团队还开发“勇闯医院丛林”新游戏,孩子完成治疗等于“闯关”成功,可获得积分兑换奖品。此外,今年8月,该团队还立项研究通过声音、抚触、音乐等方式提高早产儿和重症监护患儿的心理安全感。  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还有借“云”提升服务连续性。9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肿瘤放化疗科的病房外,护士长何亚林查看“云随访”平台后台数据,一条“异常”的条目弹出,提示患者“进食明显减少”,需要电话随访。这是护士团队每天的日常——通过监测随访数据,及时追踪、干预患者不适症状,遇到紧急情况协助患者预约、联系医生加号,或建议患者寻求线上问诊服务。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日2.9天,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毒副反应,但大概率发生在患者出院后的7到10天。过去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效率低,难以全面掌握患者情况。”何亚林介绍,为解决上述问题,该院创新探索打造“云随访”平台,将出院患者纳入随访系统,患者可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接收随访表单,根据症状填写内容,提交表单后随访平台立即反馈相应的处理信息。  今年是“云随访”平台投入使用的第4年,随访患者达4万余人次,平台也经历两次“更新”——一次是对表单内容做精简,一次是将文字版健康指南改成图文并茂的PPT。此外,该院自今年8月新增“互联网+护理上门”服务,为锦江院区半径20公里内有需要的患者提供造口护理、伤口换药、导管维护等上门护理服务。  坚持创新服务模式,四川还有更多探索。例如,支持绵阳依托“政府+医疗机构+银行”三方联动,实施首个区域性“信用就医”项目试点,目前覆盖绵阳26家市、县级医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将互认单位扩面至74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扩增至161项,实现省内互认、地区互认、川渝互认“三并轨”,互认项目、互认范围、互认标准“三统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9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发布《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四川将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年产“林粮”2000万吨;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根据《方案》,“四库”各有侧重。四川将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其中,“天府森林水库”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改善水质等作用,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巩固提升森林固土保水能力。“天府森林钱库”立足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大力培育木竹加工、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天府森林粮库”围绕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林下食物产业,全面提升优质森林食品供给能力。“天府森林碳库”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减少森林碳损失和碳排放,科学建立林业碳汇交易体系,积极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修复森林生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方案》明确了四大任务。实施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源涵养林培育和水土保持林保育,到2030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350万亩。实施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完成封山育林6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120万亩。实施国土绿化综合项目,统筹推进项目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到2030年,完成国土绿化项目营造林200万亩。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全面提升天然林固土保水、固碳释氧等功能,到2030年,实施退化天然林修复1000万亩。加强人工林改造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到2030年,实施人工纯林改造50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300万亩。加强珍贵大径级木材培育,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基地,到2030年,改造培育珍贵大径级用材林200万亩。  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木竹加工,实施“以竹代塑”行动,到2030年,全省木竹人造板产能达到100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达到5000万件(套),竹浆及造纸产能分别达到 300 万吨、200万吨。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竹笋等特色产业,调整优化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布局,到 2030 年,全省木本油料等“林粮”产量超过2000 万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下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推广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模式,到2030年,全省林菌规范化种植或者采集面积达到1000万亩,年产菌类 200 万吨以上,建成森林药材规范化基地200万亩以上。实施森林旅游康养提质行动,突出培育大熊猫、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蜀道、大竹海等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全省生态旅游康养产值达到3300亿元。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打造一批四川林业碳汇特色品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到2030年,全省林业碳汇项目包装规模超过3000万亩,森林碳库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基本形成。  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控林地转为非林地,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加强翠云廊古柏等重点古树(群)保护。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出台地方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提升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常态化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2024年9月15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劳动者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经过努力,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的局面逐步形成,系统集成、协调联动、数字赋能、管理科学、法治保障的就业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城镇就业稳定增长,失业水平有效控制,劳动参与率基本稳定,现代化人力资源加快塑造,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者就业权益有效维护,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一)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确定、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同步开展岗位创造、失业风险评估,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二)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业协同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就业吸引力。(三)支持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发挥国有企业就业引领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主体更好履行稳岗扩岗社会责任。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对就业示范效应好的经营主体,同等条件下优先保障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提供用工支持服务。(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务融通、政策贯通、渠道畅通的就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五)培育就业扩容提质新动能。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三、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六)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组建一批技工教育联盟(集团),遴选建设一批优质技工院校和优质专业。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在普通高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七)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构建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覆盖职业生涯全程的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指导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60%以上的经费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允许用于企业建立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八)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建立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推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及时发布新职业。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动态发布技能人才薪酬价位信息,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健全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完善相关表彰奖励政策。四、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九)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促进市场化就业,完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培训升学等政策,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到位于县乡中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青年就业服务效能,强化针对性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见习实习,形成衔接校内校外、助力成长成才的服务支撑。实施青年就业启航、“宏志助航”等专项计划,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促进其尽早就业、融入社会。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同等享受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十)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健全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个性化培训并行的退役军人教育培训体系。挖掘岗位资源,探索“教培先行、岗位跟进”就业模式,鼓励优秀退役军人按有关规定到党的基层组织、城乡社区和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工作。引导退役军人围绕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业。(十一)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一批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新职业,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实施以工代赈,加快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统筹城乡就业格局。组建区域劳务协作联盟,开展劳务品牌认定培育,完善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一体化外出务工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常态化,防止因失业导致规模性返贫。(十二)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完善及时发现、优先服务、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的就业援助制度。鼓励支持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加强求职就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要依法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十三)优化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健全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孵化、创业活动支持体系,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提升创业质量。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建设区域性行业性零工市场、功能化便捷化零工驿站。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扩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平台劳动规则的知情权、参与权,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按照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五、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十四)完善覆盖全民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坚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完善服务清单,强化常住地、就业地服务责任,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广覆盖、用人主体广惠及、就业创业全贯通。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发挥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作用,定期开展业务练兵、技能比武,支持就业公共服务机构、高校等的就业服务从业者申报相关专业职称,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扩大服务供给。(十五)夯实基层导向的就业公共服务基础。将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空间相关规划,综合区位特点、人群特征、服务半径,布局服务设施、人员队伍,促进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就业困难群体倾斜。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融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十六)推行数字赋能的就业公共服务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资源库,推出全国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事项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监管。推广数字赋能、实地摸排、精准服务的模式,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公安、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将政策和服务主动精准推送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六、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十七)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坚决破除影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健全就业歧视救济机制,依法纳入劳动保障监察范围,完善民事支持起诉机制,稳妥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完善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自主就业促进机制,发挥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促进就业作用。保障妇女在就业创业、职业发展、技能培训、职业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健全生育保障、普惠托育、就业扶持等支持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十八)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十九)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推动企业依法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等合法权益。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持续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有效治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乱象。(二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动用人单位及职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推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完善就业与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按规定兑现失业保险待遇,提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调整完善低保渐退期限和就业成本扣减规定。七、凝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将就业工作作为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按有关规定开展就业工作表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加强组织实施,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十二)强化支撑保障。研究完善就业促进、反就业歧视相关法律制度。合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统筹用好失业保险基金、各类产业引导基金等促进就业,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建构中国就业理论体系,加强就业理论研究和咨询智库建设。强化就业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常态化对话机制,提升我国在就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二十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适时开展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估。完善规模性失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监测预警、政策储备和应急处置,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就业风险储备金,妥善应对就业领域重大风险。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二十四)营造良好氛围。适时开展集中性就业促进和技能宣传活动,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和实施成效,加强舆论引导,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26
(记者 刘春华)近日,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四川将大力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3年内通过开展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齐促共建、协同有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  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具体包括:培植100个质优物美的“蜀创优品”畅销产品并遴选一批入驻知名商超,甄选1000个返乡创业重点项目并促成一批签约落地,培育覆盖10000个行政村的返乡创业指导员队伍并示范带动一批成功创业,全省力争实现返乡创业人数达150万人,返乡创业企业达65万家,实现累计总产值达1.2万亿元,吸纳就业达300万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全省各地各相关部门将强化机制构建、项目遴选推介、资金支持、能力素质提升、产品营销渠道等工作,从多方面多角度提供服务,支持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创业。  各地要收集挖掘真正适宜返乡创业的项目,鼓励引导在外农民工等群体返乡投资创业。发挥本地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等平台载体作用,为有需求的返乡创业项目提供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省级层面优化完善全省返乡创业项目库,积极组织开展项目推介和考察活动,支持返乡创业社会组织定期优选成长性好、社会效应强的返乡创业项目向社会资本予以重点推介。  各地要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为返乡创业者提供金融、财务、法律、技术等专业指导服务。省级层面组织创业大咖、创业成功人士及各行业领域专家,常态化开展线上“云问诊”、线下“蜀中行”专家服务活动,助力创业者破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各地要推出一批“走得出、信得过、叫得响”的返乡创业产品,依托驻外农民工服务机构、返乡创业社会组织、商协会等,加大宣传、展示和销售。省级层面加强与头部电商企业合作,定期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依托四川省农民工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营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5
(记者 史晓露)9月24日,记者从四川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期,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31项举措,保障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这些举措中,创新举措13项,强化落实现行举措18项。  用地方面,突出优化服务强保障,建立省建设用地协调机制,定期推动解决重大项目用地事宜,每季度编制新开工项目用地清单予以重点保障。突出深挖潜力促集约,对各地通过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获取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全额返还地方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突出综合评价奖先进,对“亩均论英雄”园区评价排名连续3年位于同类开发区前列的,给予所在县(市、区)指标奖励。突出银行保函降成本,支持省重点项目建设单位以银行保函方式预存土地(耕地)复垦费。  用林方面,坚持“容缺承诺办”,实行省重点项目使用林草地“容缺+承诺”办理,能源、交通、水利领域的省重点项目使用林地定额指标应保尽保。坚持“提前并行办”,符合条件的控制性单体工程和配套工程,根据前期工作批文,由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办理先行使用林草地审核手续。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国省重点项目,使用林、草地行政许可与自然保护地准入手续可并行办理。坚持“依规调整办”,国省重点线性工程项目无法避让自然保护地且确需建设的,经论证可依法依规申请调整相应自然保护地功能区。  环保用能方面,聚焦统筹用能配置,对国、省重点布局地区建设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项目,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市(州)建设的单位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项目,以及单位产品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省重点项目,能耗替代量由省级统筹支持。聚焦优化环评管理,探索开展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一体化推进”,分层分类建立环评服务保障台账,实行专人负责、调度保障、跟踪服务。聚焦深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省级统筹调配机制。  工作保障方面,进一步强化工作激励,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用于项目相关研究、专题论证、咨询评估等前期工作。进一步强化融资服务,依托现有成熟平台,搭建项目“金融超市”,精准高效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强化协调调度,落实省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省项目投资挂牌督办通报工作机制和“面对面办公”工作机制,及时协调问题,限时提速办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5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2024年2月5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硬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较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为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耕地保护作为系统工程,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积极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工作中要做到:——坚持量质并重。在保持耕地数量总体稳定前提下,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真正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切实做到数量平衡、质量平衡、产能平衡,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整补散。——坚持严格执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坚持系统推进。把耕地保护放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考量,落实好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永续利用。处理好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推进耕地用养结合和可持续利用,保持和提升耕地地力,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更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主要目标是: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压实,耕地质量管理机制健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密规范,各类主体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普遍提高,各类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二、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一)坚决稳住耕地总量。逐级分解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纳入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到地块并上图入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决不突破。(二)持续优化耕地布局。南方省份有序恢复部分流失耕地,遏制“北粮南运”加剧势头。各地要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耕地恢复补充等措施,统筹耕地和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保护。自然资源部要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制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推动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合调整,促进集中连片。(三)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国家每年对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省域内耕地保护负总责,对省域内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三、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出台全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优先序,健全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开展整区域建设示范,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群众参与机制,加强考核评价,对因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而未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地方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建立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完善工程质量监督执法手段,确保高标准农田建一亩成一亩。各地要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合理保障管护经费,完善管护措施。高标准农田统一纳入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严禁擅自占用,确保各地已建高标准农田不减少。(五)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科学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统筹水土资源条件,推进灌溉面积增加。结合推进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排工程体系,提高运行管护水平。严格执行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补偿制度。(六)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统筹推进侵蚀沟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层构建等综合治理,加强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建设。完善黑土地质量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工程实施评估和成效监测。适时调整优化黑土地保护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依法落实地方黑土地保护主体责任。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政策措施、资金项目等,形成保护合力。依法严厉打击整治破坏黑土地等违法犯罪行为。(七)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实施酸化等退化耕地治理工程。对酸化、潜育化等退化耕地,通过完善田间设施、改良耕作制度、培肥耕作层、施用土壤调理物料等方式进行治理。加快土壤酸化重点县全域治理。对沙化、风蚀、水蚀耕地开展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八)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建立盐碱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加强耕地盐碱化防治。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培育推广耐盐碱品种和盐碱地治理实用技术。(九)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制定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加快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畜禽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等用地养地措施。建立耕地有机质提升标准化体系,加强示范引领。(十)完善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制度。加快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完善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制度,建立统一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标准、指标。每年开展耕地质量变更调查评价,每5年开展耕地质量综合评价,适时开展全国土壤普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完善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要为提升耕地质量提供资金保障。四、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十一)改革占补平衡管理方式。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补充耕地坚持以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的原则,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禁止新开垦耕地,严重沙化土地、严重石漠化土地、重点沙源区、沙尘传输通道、25度以上陡坡、河湖管理范围及重点林区、国有林场等区域原则上不作为补充耕地来源。改进占补平衡落实方式,各类实施主体将非耕地垦造、恢复为耕地的,符合规定的可作为补充耕地。坚持“以补定占”,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对违法建设相应冻结补充耕地指标。自然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配套政策。(十二)完善占补平衡落实机制。建立占补平衡责任落实机制,国家管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总量,确保不突破全国耕地保护目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强对省域内耕地占用补充工作的统筹,确保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市县抓好落实,从严管控耕地占用,补足补优耕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补充耕地指标统一纳入省级管理平台,规范调剂程序,合理确定调剂补偿标准,严格管控调剂规模,指标调剂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坚决防范和纠正单纯追求补充耕地指标、不顾自然条件强行补充的行为。生态脆弱、承担生态保护重点任务地区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由国家统筹跨省域集中开垦,定向支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十三)加强对补充耕地主体补偿激励。各类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种茶等占用耕地的,必须落实补充耕地责任,没有条件自行补充的,非农建设要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实际,分类分主体制定耕地开垦费等费用标准并及时调整,统筹安排资金用于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各地可对未占用耕地但已实施垦造或恢复耕地的主体给予适当补偿。(十四)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农业农村部要会同自然资源部出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办法,完善验收标准,强化刚性约束。垦造和恢复的耕地要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达到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标准且集中连片、可长期稳定利用,质量不达标的不得用于占用耕地的补充。完善补充耕地后续管护、再评价机制,把补充耕地后续培肥管护资金纳入占用耕地成本。补充耕地主体要落实后续培肥管护责任,持续熟化土壤、培肥地力。五、调动农民和地方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十五)提高种粮农民收益。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完善价格、补贴、保险政策。推动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实施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种植比较收益,调动农民保护耕地和种粮积极性。(十六)健全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抓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形成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耕地保护合力。实施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对耕地保护任务缺口省份收取经济补偿,对多承担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省份给予经济奖励。(十七)加强撂荒地治理利用。以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核查,摸清撂荒地底数,分类推进治理利用。综合采用土地托管、代种代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措施,尽快恢复生产。六、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十八)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加强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推进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设施建设,在具备水资源条件的地区探索科学利用戈壁、荒漠等发展可持续的现代设施农业,强化大中城市现代化都市设施农业建设。七、强化保障措施(十九)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耕地保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承担起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文件并抓好贯彻落实。(二十)严格督察执法。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强化国家自然资源督察,督察地方落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督察效能。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组织人事等部门贯通协调机制,加强干部监督,严肃追责问责;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督察机构与公安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协作配合,强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刑事司法工作的衔接,统一行政执法与司法裁判的法律适用标准,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司法建议等作用。耕地整改恢复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适当留出过渡期,循序渐进推动。(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做好耕地保护法律政策宣传解读。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全社会树立严格保护耕地意识,营造自觉主动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9月13日,全省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现场培训会在绵阳召开。会上,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解读了今年7月出台的《四川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4—2035)》文件(简称《改良计划》),主要涉及生猪、肉牛、肉羊、蛋鸡、肉鸡、水禽、家兔、蜜蜂等8个畜种。根据《改良计划》,我省将通过10年努力,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四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四川是畜牧业大省、畜牧业优势产区,也是畜禽种业大省。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四川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四川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长期规划(2021—2035)》《四川省畜禽遗传改良计划》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全省推动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省级层面启动的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改良计划》提出了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在以往基础上,《改良计划》立足我省实际进行了优化提升。”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也是确保四川种源自主可控、加快种业振兴的一项重要行动。记者梳理发现,《改良计划》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全面发展、分类施策。我省面向8大畜种既做到统筹兼顾,又注重分畜种的分类施策。比如,我省既强化主导品种选育提升,也十分注重地方品种保护利用,提高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等。  《改良计划》明确,必须全面梳理之前遗传改良工作成效、进展情况,认真剖析各畜种存在的问题,摸清各畜种改良真实现状。《改良计划》要求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着眼于解决制约种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标国内外种业先进水平,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育种创新体系,建成更加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  涉及改良目标任务方面,《改良计划》规定,要确定每个畜种改良总体目标,提出主要任务,包括遴选省级核心育种场,建立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平台,开展育种工作,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等方面。以蛋鸡改良计划为例,《改良计划》明确了“有独立的育种场和配套孵化厅,具备开展生产性能测定等育种的设施设备条件,个体产蛋测定笼位1万个以上;有禽病诊断、检测和净化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同时,《改良计划》专门指出,要从创新体制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运行模式、加强宣传培训等角度着手,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实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2024年9月13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策部署,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宪法,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一、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二、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坚持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三、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协调推进养老托育等相关工作。四、批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对落实本办法进行补充和细化。五、本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中有关退休年龄的规定不再施行。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健康水平、人口结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特制定本办法。第一条 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和五十八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二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二条 从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个月。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不满最低缴费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通过延长缴费或者一次性缴费的办法达到最低缴费年限,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第三条 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及男职工六十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施中不得违背职工意愿,违法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职工选择退休年龄。第四条 国家健全养老保险激励机制。鼓励职工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晚退多得。基础养老金计发比例与个人累计缴费年限挂钩,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与个人实际缴费挂钩,个人账户养老金根据个人退休年龄、个人账户储存额等因素确定。第五条 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青年人就业创业,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岗位开发,完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对就业年龄歧视的防范和治理,激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大龄劳动者就业。第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应当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权益。国家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国家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第七条 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年限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在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期间,由失业保险基金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费。第八条 国家规范完善特殊工种等提前退休政策。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等国家规定的特殊工种,以及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职工,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第九条 国家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附件:1.男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2.原法定退休年龄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3.原法定退休年龄五十周岁的女职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对照表4.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情况表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面向2024届医学专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等群体,招聘一批服务乡村医疗机构的大学生,专业条件为临床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中医学类专业,且符合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今年截至8月30日,经摸底2024年全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岗位需求有854个。  《通知》提到,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岗位限定为乡镇卫生院(不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地点为乡镇卫生院下设或一体化管理的公办村卫生室(不含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村卫生室不超过1人,优先保障边远乡镇村卫生室。  哪些人可以报考大学生村医?《通知》明确,一共五类人群可报名:2024届医学专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尚在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以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人员,退役后1年内的;参加“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的人员,参加服务项目前无工作经历,服务期满且考察合格后2年内的;大学毕业后未参加工作直接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于2024年培训合格的。考试方式主要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进行,可视情况与卫生技术人员招聘同步开展、单独命题,结合历年招聘实际,对难以形成竞争的招聘岗位:可按规定降低或不设开考比例,设定成绩合格分数线。  考上大学生村医后,将对大学生村医加强入编政策支持、提供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继续教育支持和职称申报等。如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村卫生室工作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应届毕业生,服务期在3年(含)以上的,按规定享受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对到我省艰苦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就业的省属高校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且连续服务满3年及以上的,按有关规定享受四川省省属高校毕业生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学费奖补政策。同时,大学生乡村医生可按规定申报基层卫生职称,在县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服务2年以上的,申报副主任医师职称可免对口支援要求。  在编制保障政策方面,《通知》提到,纳入事业编制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应在入职3年内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否则按程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人事关系。纳入事业编制的大学生乡村医生,在村卫生室最低服务年限为6年(不含规范化培训时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2
  (龙新)为深入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提出要持续实施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加力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加快农机结构调整。  《补充通知》明确,各省可在现行报废补贴范围基础上,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结合实际自行确定不超过6个机具种类新增纳入报废补贴范围。报废20马力以下拖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报废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播种机并新购置同种类机具,按不超过50%提高报废补贴标准;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由3万元提高到6万元。对自今年6月21日起提交报废补贴申请的,按调整后的报废补贴标准执行。  《补充通知》要求,各省要管好用好支持农机报废更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和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的农机报废更新相关资金,支持老旧农机报废补贴和报废并购置同种类机具更新补贴兑付。要优化补贴申请和资金兑付流程,增加结算批次,加快补贴兑付,年底前对符合条件的补贴申请及时完成录入和兑付。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机报废回收拆解工作流程,对提高补贴标准的机具要专门制定监管措施并进行严格监管。要推动加强农机报废回收拆解体系建设,加快农机回收拆解企业培育和网点布局。要加强监督检查,切实防范风险,严厉打击骗补套补等违法行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1
(新华社记者 李恒 董瑞丰)记者9日从国家卫生健康委获悉,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旨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做好门(急)诊相关信息采集,夯实医疗管理工作的数据基础。  规定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汇总保存的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4大类72项门(急)诊诊疗信息。二是明确相关信息项的具体内涵、采集和保存要求,并制定相关信息质量与接口标准,保障信息数据规范可用。三是就医疗机构利用相关信息开展质控工作提出指导,推动医院持续改进门(急)诊管理和诊疗质量。  规定所指的门(急)诊诊疗信息页是医院根据门(急)诊病历和患者在本院门(急)诊就诊期间产生的各项信息汇总形成的反映患者本次就诊过程的信息摘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信息页不纳入门(急)诊病历,由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以电子数据集或电子文档等适当形式保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各类医院要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相关信息的采集、保存、分析、反馈,推动门(急)诊诊疗质量提升。不得以本规定为由要求医务人员增加额外书写任务,加重一线医务人员负担。  门(急)诊诊疗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90%以上。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医疗机构已经实现了门(急)诊诊疗信息的电子化记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10
  (周琼)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是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任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关口,加强其监管至关重要。今年四川省将从哪些方面进一步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运行?日前,2024年上半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会上,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林方龙给出了答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就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体检部’,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机构,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直接关系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林方龙表示,目前,四川省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的检测机构累计236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今年,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将着重从“强监管”“提能力”两个方面,规范农产品检测机构运行。  在强监管方面,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扎实开展能力建设“回头看”活动,严厉打击开具检测虚假报告行为,启动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近期,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将会同省市场监管局启动2024年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随机抽取40家食品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现场检查,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检测机构事中事后动态监管。据林方龙介绍,下一步,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还将探索建立农产品检测机构信用分级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  在提能力方面,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持续强化技术实训和现场指导,坚持分级实训机制。今年7月至12月,委托市州级检测机构分6个片区对150余名基层检测人员开展实训。  今年10月,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还将联合省人社厅和省总工会举办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从全省1200余名市县检测人员中,层层选拔出3名选手,代表四川参加第六届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竞赛,激励检测人员发扬工匠精神,锤炼精专本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0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9月3日,记者从四川省商务厅获悉,商务厅、财政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和有效衔接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家电以旧换新的补贴范围、补贴比例和标准,优化了申报流程,升级了申报渠道,更加便利消费者申报补贴。  《通知》明确,参与补贴的品种共有16类,包括:冰箱(冰柜)、洗衣机(干衣机)、电视、空调、电脑、热水器、家用灶具(集成灶)、吸油烟机、投影仪、饮水机、净饮机、净水器、洗碗机、蒸烤箱、消毒柜、空气净化器。其中,热水器含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燃气壁挂炉。电脑含台式、笔记本和平板电脑。  需注意的是,新政策有效期从即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有效期以发票时间为准)。本次补贴采取总额控制,先到先得、补完为止。  按照《通知》,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20%,2级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没有规定能效或水效标准的产品补贴标准为产品销售价格的15%。每位消费者每类产品可补贴1件,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  为加强政策的前后衔接,前期按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购买的产品,按照新的补贴标准执行,已兑付的将给消费者补足差额。这里特别提醒,个人消费者前期已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品类不能重复申报。  同时,考虑部分消费者有购新需求、没有旧家电的实际,对没有旧家电而购买新家电的消费者同样按照以旧换新标准开展补贴。  补贴申报流程为,个人消费者到参与以旧换新的家电销售门店咨询政策,选择以旧换新或购新,完成购买行为并取得发票后,进入“四川省家电以旧换新信息系统”小程序,填报相关信息(参加以旧换新的还需回收企业完成上门回收和信息补录),提交成功后等待县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发放补贴。全省遴选了参加以旧换新的销售企业2024家,涉及门店3093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5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记者8月28日从第六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指导下,第六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将于9月10日至1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旨在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宋聚国介绍,本届论坛以“加快乡村人才培养,推进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三个分论坛、五项同期活动等。“本届论坛将聚焦农民教育培训成果交流,发布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宣介农民教育培训优秀案例等。”宋聚国说,本届论坛规模约500人,其中农民代表400人。此外,本届论坛将组织与会人员观摩农民田间学校,组织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开展排球交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广大农民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搭建交流平台,展现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4-09-0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8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包含3大部分22条政策措施。  其中一条政策措施支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责任单位为农业农村厅和财政厅。具体而言,2024年7月24日至2024年12月31日,对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机动喷雾(粉)机、机动脱粒机、饲料(草)粉碎机、铡草机、微耕机、旋耕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烘千机、植保无人机、碾米机等15类农机实行报废更新定额补贴。  其中,拖拉机、三大粮食作物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报废按照国家最高标准予以补贴。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报废补贴申领要以购置新设备为前提,按照国家最高标准800元予以补贴。其它农机报废按照同类型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额的30%予以补贴,单台补贴额不超过2万元。报废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水稻插秧机并新购置同种类机具,在现行补贴标准基础上,按照国家最高50%的比例提高报废补贴标准。更新部分补贴标准按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相关规定执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30
“一村六员”  ●以行政村为单元,培养选用以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机械指导员、返乡创业指导员、农旅融合指导员、乡村建设指导员、农村电商指导员为主体的六类农业实用人才“一主播”  ●以直播销售本土特色农文旅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网络流量和带货能力的农村电商主播与团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近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将着重培养一批从事乡村产业发展的农业实用人才。  《意见》对“一村六员一主播”进行了定位。其中,“一村六员”指以行政村为单元,采取志愿服务、适当补助、动态管理方式,发挥示范引领、指导服务作用, 培养选用以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机械指导员、返乡创业指导员、农旅融合指导员、乡村建设指导员、农村电商指导员为主体的六类农业实用人才。“一主播”指以直播销售本土特色农文旅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网络流量和带货能力的农村电商主播与团队。  《意见》明确了“一村六员一主播”选育用管方面重点工作。“一村六员”要做好精准遴选、系统培训、强化扶持、激励奖励、管理使用五项重点工作。精准遴选指省级职能部门要建立遴选标准体系,县(市、区)具体实施遴选等工作。市(州)职能部门做好衔接指导、调研督促。系统培训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对遴选出的“一村六员”,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操作性、系统性培训。强化扶持上,省市两级职能部门要明确支持政策和支持方向等。县(市、区)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对“一村六员”的常态化、项目化扶持。管理使用方面,要建立“县遴选、乡管理、村使用”管理机制,以行政村为单元,每年由村“两委”和乡镇人民政府与其签订三方志愿服务协议,明确相关职责任务,协议期满结束三方权责义务,实行“能进能出、动态管理”。  “一主播”的培育招引上,推动每个中心镇培育1—2名带货能力强的本地电商主播。支持39个欠发达县域培育一批“农村青年主播”;支持农村电商主播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对获评的按规定给予10万元至30万元一次性奖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28
  (记者 张艳玲)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吹风会,深度解读近期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记者了解到,除了管总的《实施意见》,此次财政金融互动政策体系还配套出台了3类专项政策,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正是其中之一。该专项政策立足四川农业实际,以粮食生产为重点,从三方面着力推出了一揽子“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为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降本”,让银行“愿意贷”“敢于贷”,为“天府粮仓”引来更多金融“活水”。  一是实施农业信贷担保补助。省级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开展低费率涉农担保业务给予综合补助,支持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信”,促进银行“愿意贷”。担保机构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100万元的粮食生产贷款担保,可获得3.5万元的财政补助,提供100万元的现代农业发展贷款担保,可获得2万元的财政补助。单家担保机构每年最高可获得1500万元财政补助,能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约4.3亿元至7.5亿元的贷款担保。  二是实施银行贷款贴息。包括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试点、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试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流动资产贷款贴息最高1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贴息单个项目最高200万元,现代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单个项目单个年度最高200万元。  三是规范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运行。通过完善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以代偿分担机制为核心的省级补助政策,优化风险补偿金贷款流程、补偿程序、风险防控等环节,确保应偿尽偿,切实发挥风险补偿金为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分险”作用,推动银行“敢于贷”。按照当前政策,若是“政银担”合作模式,风险补偿金可分担30%的风险,担保机构分担40%的风险,银行仅需承担30%的风险。  在众多金融支农政策中,粮食生产得到了更多“呵护”。如在担保奖补方面,开展的粮食生产经营贷款担保业务,补助标准较现代农业发展贷款等担保业务高了1.5个百分点;贷款贴息方面,粮食生产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较其他产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提高了50个基点。  据悉,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是四川省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支持方式,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的政策体系,旨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以3年为周期进行迭代更新,已历经3轮、执行9年。其间,各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80.7亿元,推动四川省融资总量稳步增长、服务实体精准有力、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8-27
(新华社记者 徐鹏航 彭韵佳)根据国家医保局等部门26日公布的《关于做好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分别较上年增加30元和2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70元和400元。  这是自2016年以来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新增首超个人缴费新增,居民个人缴费增幅也适当降低。  通知明确,中央财政继续按规定对地方实施分档补助,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人均财政补助标准80%、60%的比例给予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对于持居住证参加当地居民医保的,各级财政要按当地居民相同标准给予补助。  通知要求,增强大病保险精准保障能力,大病保险起付标准原则上不高于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医保叠加大病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达到当地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报销比例向高额医疗费用倾斜。  通知提出,将参保居民在门诊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产前检查相关医疗费用纳入门诊保障,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合理提高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进一步减轻参保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负担。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强调,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医疗消费水平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合理提高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标准是巩固提升待遇水平、确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
新华社 | 分享: 2024-08-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8月19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政策吹风会,解读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是我省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实现从“0”到“1”创新,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的政策体系,旨在通过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以三年为周期进行迭代更新,已历经三轮、执行九年。会议现场  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陈诚介绍,新版财政金融互动政策,包括“1”套管总政策和“3”类专项政策,组成我省“1+3”财金互动政策体系。“1”是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实施意见》,是整个政策体系的建造“蓝图”,共包括三部分、12条具体措施。  “3”是指省级有关部门配套出台的3类专项政策,是政策体系的建造“施工图”,是我省针对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融资发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集成现有政策、补充新增政策,首次出台系统的行业领域专项政策。  一是支持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专项政策。通过担保费补贴、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增强财政金融协同推进“三农”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滴灌”乡村振兴关键主体。  二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融资发展专项政策。整合现有省级政策性贷款产品风险补偿资金池,将“小池子”汇成“大湖泊”,同时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方式,对各阶段工业企业、各领域服务业企业进行差异化融资支持。  三是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项政策。通过激励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从金融机构维度和企业维度分层发力,引导金融“活水”支持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发展,缓解“三农”、小微的融资难问题,推动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四川经济加力赋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8-2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