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惠)智慧牧业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着力点。在当前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数智化服务如何赋能现代肉牛产业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8月10日,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主办的首届牛业发展与全产业链数智赋能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推动构建标准化、智慧化的新型肉牛产业数智化服务体系,有助于推动国内肉牛高效生产并满足牛肉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我国肉牛产业遇到严重困难,2023年,国内肉牛价格跌至5年来的新低,活牛价格跌至10年前的水平,肉牛产业普遍亏损,经营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肉牛产量持续增长、牛肉进口量不断增加、消费端低迷不振,牛肉长时间供大于求。要想解决这种困境,建设数字化服务体系,及时把握肉牛生产新形势和市场需求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全国畜牧总站统计信息处处长于福清介绍,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肉牛生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目前,监测预警体系已覆盖27个省400个县,1万家规模场和15.1万个散户,监测产能达到400多万头,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全农码”建设为肉牛赋码,打通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数据孤岛。同时,基于行业主管部门已经拥有的统计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数量最大的肉牛生产海量统计数据,推出了畜牧数据查询手机客户端——牧数查、AI问数和畜牧业智能体等创新产品,实现了多畜种不同维度数据的快速查询、分析和比较,让数据服务于产业。 当前,智慧农业已进入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但国内智慧农业发展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待突破、应用成本较高等瓶颈。本次论坛上,北京历源金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新牛通全产业链数智化服务平台V1.0”就以数据打通全节点,以AI大模型的数据分析决策能力为主线,帮助养殖场(户)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提升养殖效益,同时通过深度链接产业链企业,推动信息共享与协同发展。 该公司董事长赵金石介绍,平台的智能化系统涵盖了数智牧场管理、精准饲喂、健康监测、成本核算等功能,结合第三代TMR饲喂系统、智能项圈、瘤胃丸传感器等硬件,可实时采集数据并优化生产流程。同时,该平台具备唯一身份标识、智能数据抓取、全链溯源、云端自动化传输等核心技术,将聚焦家庭农场及上游中小型牧场,实现助农助企纾困。 会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庆翔表示,数智化使肉牛的生产管理真正从经验走向科学,数智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行业已经发展到需要用更综合、更智能、更跨学科的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时代,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必须要先行于产业。“传统的畜牧业专业知识更多集中于动物本身生理特点方面,难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育智慧牧业人才。”孟庆翔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曼菲持相同观点,她介绍,目前全国已有16所高校开设了智慧牧业相关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将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等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按照增加交叉课程、减少理论学时、强化综合实践的课程体系,培养会规划、会养殖、会管理、懂装备、精调控、重环保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对智慧牧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目前,该专业首批本科生已经毕业服务于产业。 《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展望2035年,智慧农业取得决定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全面突破,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全方位、全链条实现数字化改造,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40%以上,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肉牛全产业链数智化发展将在助农助企纾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