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黄中钜)“我家里的6亩地请人帮着种,每亩比租出去多赚200元。”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74岁村民史胜彩告诉记者,通过宁晋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现在种地既省力又省心,签好合同就能坐等丰收。通过平台托管服务,史胜彩搭上了农业现代化的“顺风车”,地里有了指夹式精量播种机开展种肥同播,有了新型植保无人机提供飞防服务,享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效率和效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让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迈过”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添智。近年来,我国集聚科技资源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发挥科技引领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服务机制形成推广合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科技到田助推单产提升 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离不开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推介发布1900余个主导品种、1600余项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之一,“东单1331”在全国多地用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每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推广面积逐年快速增加。“玉米单产提升重点选育推广耐密植、抗倒伏、宜机收高产品种,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并主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这项技术是针对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而研发的综合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病虫害防控是小麦稳产增产的重要一关。今年,河北省辛集市强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对小麦实施统防统治,并集成推广优质良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我们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测产验收等,加快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辛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邰凤雷说。 湖北省建立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机制,围绕技术传导链条构建起“省级专家团队+县市推广部门+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在县级层面,我们要求每项主推技术都落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或者示范主体,每个基地或者主体都有一名农技人员对口服务,确保农业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处长柯枫英介绍。 良种与良法到田也需平台支撑。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利用“互联网+”科技下乡模式,将农民与专家、农技人员紧密联系起来。 2023年以来,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多品种、全环节的生产问题案例知识1030万条,日增5万个案例;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平台动态实时收集产业和区域热点生产问题236.5万个,挖掘分析出品种抗病性、环境诱因、土壤改良等季节规律性科学问题7万个;全国近70万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产业科技服务受益小农户1.39亿;在“单产提升”方面有关问题近3000条,有效回复近1.8万条。 模式创新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牵头建设山东临邑玉米科技小院,开展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及时防治玉米螟虫害,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保障玉米产量与效益;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扎根贵州剑河科技小院,创新和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为当地研发稻虾、稻蟹种养新模式,助力提高农户收益…… 一间间科技小院让专家与农民面对面,让技术与农田紧密相连。自从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至今,我国目前已建设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参与了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先后研发新品种、新产品80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5.65亿亩,增加粮食产量3300万吨,增收节支近800亿元。 科技小院“扎根”在地里,农技“轻骑兵”驰骋在田间。2021年,广东省农技推广中心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以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力军、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为技术智库、乡土专家为社会化服务力量,三管齐下,让农技知识精准匹配生产实践,助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广东省韶关市近年来生姜产业发展迅速,但不科学的生姜种植管理方式会导致部分生姜出现品种退化、病虫害频发、品质下降等问题;流行趋势愈发严峻的姜瘟病让感染严重的姜田面临大面积减产的风险。为此,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邓冬梅率领“轻骑兵”走入姜田姜窖,在乐昌市坪石镇等乡镇开展了针对生姜种植的技术培训,从生姜品种的选择、科学种植到合理采收储存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并总结了《粤北小黄姜栽培技术规程》,为当地姜农提供了实用的栽培技术,提高了姜农的种植水平和收益。 江西省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聚焦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有机融合,自2020年以来,开展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市场化力量为补充的区域性农技推广平台建设工作。 新余市分宜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麒麟西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该站在编在岗农技人员和特聘农技员负责提供公益性的农技服务,企业负责提供标准化种植方案和规模化销售渠道,各类主体协作共赢,帮助瓜农增收致富。宜春市宜丰县芳溪镇区域综合站探索为芭蕉种养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管理、休闲农业开发等增值服务,帮助社员提升种养水平,拓展经营范围,每年为合作社净增收入4万多元的同时,综合站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模式创新引领农技推广,全国各地探索跨单位、跨层级、跨领域的新型协同推广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高效协作,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正在形成。 多措并举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 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的能力素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2023年,全国共17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了5天知识更新培训,2.1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接受了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形式,着力打造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 陕西省完善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紧贴产业需求制定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训为主的“小班化”“模块式”培训,通过破冰融合、分组教学、专题讲授、现场观摩、经验分享、技能展示、结构化研讨、路演汇报、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2023年累计培训6580名(省级骨干500名及300名特聘农技员)基层骨干。 湖南省以集中冬训助力青年农技员成长。2023年,湖南省组织2022、2023届农技特岗毕业生参加集中冬训,重点开展粮油作物技术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冬训中,农技特岗生在农民田间学校实战演练、解决问题,提高了与农民交流互动的技巧;在农技微视频创作技能培训中学习分镜头脚本撰写,创作、拍摄技巧与方法,后期剪辑制作,现场直播以及账号运营等微视频制作技能,培训期间新注册农技微视频账号350个,累计吸粉15万余人。 河南省探索“专家牵头组队、农技员参与跟学”的培训模式,活用省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专家等力量,遴选农业教学科研名师大家、农技推广一线专家和农业企业市场行家为基层农技人员传授经验,选定692名农技推广首席专家结对帮带8493名农技员,让农技员的专业素质迅速提升。 河北省则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了大豆玉米单产提升、衡沧高品质蔬菜示范、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专题培训班,并结合不同项目县需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班。同时在督导考核上,实施动态管理,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监测、考评、退出机制,将基地建设纳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绩效考核范畴,对条件不达标、效果不明显的予以淘汰,确保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2023年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300人,其中农技推广骨干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