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粟新林 文/图)暮春时节,正是春耕春管关键期,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天府粮仓产业园)里,土壤精密传感器、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智慧化育秧……各种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手段,不断加入田间劳作,“智慧农业”在春耕春管中“大显身手”。天府粮仓产业园的人工智能农场打开手机就能“巡田”7000多亩!今年,农业职业经理人王伶俐管理的农田数量又创了新高,但她管理起来游刃有余,“有‘黑科技’帮忙,我们管理起来比较轻松。”王伶俐口中的“黑科技”,指的是卫星遥感技术。这项技术,源自崇州近年来引进的中化集团在天府粮仓产业园搭建的中化农业崇州MAP技术服务中心。在中化农业崇州MAP技术服务中心的智慧监控室内,数字农田遥感监测平台的大屏幕上,时时显示着麦田的各种数据,小麦生长情况一目了然。“庄稼长势的高矮、稀疏,所反射出来的波长是不一样的,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建模分析,跟踪作物田间长势异常情况,进行高精度的巡田指导。”中化MAP工作人员李龙说。“它可是巡田好帮手,一部手机就能搞定。”说话间,李龙在手机屏幕上简单示范:点击“MAP智农”,进入这套系统中,先在界面上划出“看遥感”,通过北斗导航系统进行精准定位,就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他所在的地块情况,颜色偏黄或者偏红的部分,说明所在位置作物的生长情况受到了影响,可能发生了一些病虫草害。种植户就根据遥感图去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分析造成影响的原因。这一系统还能实现的一个功能是,判断出在地块定位的1×1公里范围内,未来48小时会不会下雨,“这对于农民安排农活很有帮助。”用卫星遥感这类的高科技手段种地,农业生产的成本会不会太高?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1平方公里的卫星影像使用费用,可以控制在10元以内。“园区的种植户可以免费使用。”据介绍,目前,这项服务在天府粮仓产业园2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全覆盖。AI给出种植方案不同于遥感巡田助力田间管理,AI人工智能还能让不会种植的人种好田。在天府粮仓产业园的人工智能农场里,番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舒展藤蔓、吸收水肥养分。在传感器的另一头,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运筹帷幄”,“AI番茄”正在聚势成长。“比如,什么时间段里肥料配比是多少、什么时候增加光照、如何控制温度,这些‘下一步要做什么’的问题,电脑AI都会给出‘靠谱’的种植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周波表示,即使是缺乏温室管理经验的人,在AI的指导下,也能在这里对番茄进行很好的管理。通过这套算法,这个不到2亩的人工智能温室,半年可以产出9-10吨番茄。“大春生产在即,我们即将启动‘AI赋能天府粮仓数字化升级计划’。”周波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在天府粮仓产业园,已经选出1000亩试验田,分成10块在今年的“水稻季”进行对比实验。这标志着AI农业正式走出实验室,迈步田间。如今,在以科技赋能为内核、新质生产力的加持下,天府粮仓产业园的新农人们“面朝屏幕、背靠数据”,从“会种地”朝着“慧种地”加速转变。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26
(记者 宁蕖)4月18日,在康定市新都桥镇卡吾村的一片草场上,一台“三段式”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在前段拖拉机的牵引下,中段的圆形刀片在草地上划出道道划痕,后段的播种机则把一粒粒草种精准地放到划痕中。播种机后部还有一个如同扫把般的覆土设施,“扫”过的草地上几乎看不见任何痕迹。  “这是我们工作站和企业共同研发的‘免耕补播’机,主要用于退化草原的草籽播种。”甘孜州草原工作站工作人员学加热说。  “普通的播种机主要用于粮食作物的播种,在播种前还需要先耕地,让泥土变疏松,如果用于退化板结草地的播种,耕地这个过程,反而会对原有的草皮造成破坏。”学加热指着机器中段的圆形刀片告诉记者,“免耕补播”的玄机就藏在这些刀片中,“先用刀片划破草皮,让种子可以接触土壤,再进行覆土,这样几乎不会伤害原有的草皮。”  要做到划痕和下种出口精准对接并不容易,“我们前前后后经过了5年时间的改装,才达到这个效果。”成都佳瑞鑫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周伟介绍,为了实现精准播种,机器上还进行了一些适合在草地上运行的创新。比如,因为草地不会像普通耕地一样平整,要让刀片划出深浅相对均匀的划痕,需要想办法让其紧贴草皮,“我们在每一组刀片上,都安装了一个类似弹簧的设备,让其可以随着草地的起伏而起伏。”  “另外,由于草种和粮食种子不一样,比较轻,容易浮在机器里,我们还在下种的地方加装了搅拌设施,帮助种子下落。”学加热说。  “免耕补播”机持续运转,一组组刀片紧贴地面上下划动,不一会儿,几百斤草种就播种完毕。“等到天气再回暖一些,这些草就能发芽,就像给大地穿上了新衣服。”学加热眼中充满了期待。  为了治理退化草地,近年来甘孜州草原工作站一直致力于开发适宜机械和草种,除了研发“免耕补播”机外,经该站多年栽培驯化的“石渠垂穗披碱草”新品种,已经顺利通过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审定。  “以往我们一直使用外来披碱草种源对草原进行生态修复,但对本地的生态持久性不利。我们自己培育的品种耐寒、抗旱、抗倒伏,根系发达,叶量丰富,分叶能力强,再生性能好,生态修复效率高,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牧区,特别是川西北地区高产人工草地建设、天然草地补播改良、饲草和种子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利用前景。”甘孜州草原工作站站长杨廷勇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正是早稻育秧好时候。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抢抓农时,利用晴好天气开展早稻集中育秧。  近日,记者走进金山镇谭慧片区为农服务中心,只见2条育秧生产线正马力全开,工人们将秧盘放置在自动育秧机的前端,育秧机依次完成撒土、播种、洒水、盖土等一系列步骤。“今年我们有2条育秧生产线同时开工,相比传统的育秧方式,机械化育秧培育出的秧苗不仅均匀、健壮、整齐,而且能够保证预期移栽时间,适用于机插的水稻秧苗,既省工省时又节本增效。”金山镇富荣村党支部书记李念介绍,集中育秧的秧苗产量多、质量好,在满足本镇农户用秧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为周边乡镇提供商品化育秧服务。工人正在整理育秧田。  “以前育秧我们需要买种子、播种和两次移栽,耗费不少劳动、时间和金钱成本。”农户闫地耕说,现在通过购买集中育秧服务,只需每亩水田交240元,就可以得到育秧和机械插秧的服务。  在育秧大田,工人们正将育秧盘排布整齐放置在田中,平均一亩能够放置2200个育秧盘,截至目前,已完成早稻集中育秧超1万亩。  据悉,谭慧片区为农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占地1400平方米,分育秧和烘干2个功能区,拥有几十套农机设备,服务能力可以辐射金山镇一半村落和邻近的绵阳乡镇。该中心具备“耕、种、管、收、储”全程服务能力,将极大程度提升周边村镇机械化生产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蜀美人”“紫美人”“粉美人”……如果不到现场,很难想到它们竟是一个个由我省培育的中华樱桃新品种的芳名!  4月23日,在崇州市四川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发基地,一串串红似玛瑙的中华樱桃新品种鲜艳欲滴。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和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在这里举办中华樱桃新品种(材料)现场观摩培训会,一个个或早熟、或耐贮、或大个的中华樱桃新品种,令省内各地农技干部及果农大开眼界。观摩培训会现场。  “我种了100多亩水晶、脆皮、玛瑙红,这些品种的甜度还可以,就是不耐贮运。我来这里主要是看有没有在硬度、口感、色泽、大小等方面都优于土樱桃(中华樱桃)的新品种。今天,我还真发现了一两个!”仁寿县怀仁街道吊庄社区果农王成清说。  “我村从1980年开始种土樱桃,但是品种单一,皮薄,容易裂果、不耐贮藏。”荣县铁厂镇茨芭坳村村支书曹进说,“我们来观摩,就是希望引进更早熟的品种,抢早上市;同时,也迫切需要更耐贮藏的品种,这样就好通过电商销售。”  “传统的土樱桃(中华樱桃)果小味酸,不耐贮藏。”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王小蓉介绍说,“从 2009 年开始,国内凡有樱桃的产地我们都去考察过。到2016年,我们才在国内率先从已有的2000多份不一样的中华樱桃株系中,成功选育出了一系列杂交樱桃新品种,2021年向农业农村部申报了40个品种权,其中,有26个于去年4月完成了田间考察。”  据王小蓉介绍,这些中华樱桃新品种(材料),早、中、晚熟品种都有,其在成都地区的成熟期可从3月底拉长至5月份。而且,在甜度、硬度、色泽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中华樱桃,口感也更多样。  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祝进介绍:“ 传统的土樱桃(中华樱桃),被喻为‘春果第一枝’,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但是,土樱桃成熟后最多卖两个周末就没有了,而且皮薄不耐贮藏。现在,由四川农业大学杂交培育的系列中华樱桃,有高糖型的,有甜酸适度的,有极早熟的,有色泽、硬度、耐贮性和商品性可与车厘子媲美的,为种植者优化熟期结构和品种结构提供了更多选择。”  当天,专家在培训中还就中华樱桃品种转化推广提出了建议:一是生产园品种不宜过多,聚焦几个主要品种,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二是休闲采摘园品种、熟期要多样,通过品种搭配尽量拉长采摘时间;三是推广应用要遵循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原则,要从各地生态气候条件出发,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品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4月22日,记者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若尔盖县科技特派团获悉:去年,该团油菜、大麦青稞、肉羊、肉牛牦牛、绒毛用羊、中药材和牧草等 7 个产业组,在对若尔盖的科技帮扶中,取得了全面或部分超额完成年度帮扶目标任务的佳绩。  若尔盖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李浩杰研究员介绍,去年,全团高效运转,专家奔赴实地着力从“师带徒”、推广农技、开展“组团式”帮扶三大方面提升帮扶成效。  一是全年开展帮扶工作时长1070人·天,与当地农技人员建立了一对一“师带徒”传帮带机制和网络,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29人,对接服务产业7个,对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22个,引进企业 1 家,指导科技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5个。  二是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9个,解决技术问题35项,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55个(项),品种技术应用2.5万亩,适用畜禽数量23.1万头(只),拓展农作物功能4项。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9场(次),培训本土农技人员、农牧民1371人,编撰发放良法技术手册7份,驻点服务覆盖20个乡镇、35个行政村,为若尔盖县培养了本土“带不走”的技术队伍。  三是搭建特色农牧产品团购网,助力农产品营销。联合多个帮扶团队开展“组团式”帮扶,多次为当地赠送种子、农资、饲料等。  据了解,由于有“国家队”的倾力帮扶,一年来,若尔盖县收获满满:该县白河牧场通过团队专家拓展油菜功能的帮助,平均单产较上年提高40斤,实现养蜂产业收入6万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80余万元,周边人均达到0.4万元。该县巴西乡经专家指导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促进200亩中药材增产增效,产量达4000公斤/亩,比当地平均增产50%以上,产值超过150万元。县域内的牦牛养殖企业扩大养殖规模1.5倍,增加经济效益10%以上。引进屠宰加工企业,实现牛羊精细分割,效益提升50%。曙光公司推广“牦牛肉羊放牧+圈舍+补饲”三结合顺势养殖与牦牛高效养殖技术,牦牛养殖规模由400头增至1000头,带动周边200多户牦牛养殖户,顺势养殖技术也带动藏羊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户收入从80多万元提高至600多万元;优化改进牦牛分阶段日粮配方,经济效益提升10%以上;反刍动物饲料厂的建设,使饲料生产规模达18万吨/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刘敬宗)“老师,我还要帮邻居带一份资料回去。”“我也要多拿一份!”分发资料现场,部分村民还在为有事耽搁没有来得到的果农代领技术资料。为进一步提高峰城镇脆李园管护能力,提升种植水平,带动辖区群众增收致富,4月23日,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专家、四川省豆类杂粮创新团队成员副研究员刘佳、高级农艺师张国薇,在宣汉县峰城镇板桥河村开展2024年“脆李果树春季管理及粮经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来自峰城镇、南坪镇的业主、种李大户及驻村干部共计70多人参加了培训,现场发放《四川省李优质高效栽培栽培技术手册》100余份。 现场示范在板桥河村会议室,来自省农科院的园艺专家,结合峰城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等特点,分析了宣汉县峰城镇发展脆李的天然优势,分别就脆李科学定植、深翻防草、肥水管理、病虫防控、果豆间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室内培训结束后又深入田间现场示范了脆李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疏花疏果等关键环节的技术要领。专家针对果农提出的具体问题还耐心解答,直到听懂、学会为止,并希望参会果农回去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真正掌握脆李管理技术,实现增产增收。果农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技术培训,不仅掌握了脆李管理技术,而且还增强了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的信心,对提高果园的整体经济效益,有了技术保障,更加信心满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平昌讯(通讯员 刘敬宗)“这次培训很及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技术。”前来参加培训的李大爷乐呵呵地说。为深入巩固平昌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4月24日,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刘佳副研究员、张国薇高级农艺师,赴巴中市平昌县金宝街道石庙村,召开了“果树春季管理及粮经复合种植技术培训会”,驻村干部、种植大户及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等参加。专家们通过室内多媒体,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理论讲解,室外现场指导、亲自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让参会果农看得见,听得懂,操作得来。理论培训主要针对李子春季生长发育特性,从土壤管理、肥料施用、抹芽定梢、科学疏果和病虫害防控以及粮径复合种植模式进行讲解;现场主要针对今年通过高接更换的新品种李树如何全面管护、不同大豆品种适宜播种时间、春季播种和后期管理的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并现场发放了《李子高效管理栽培技术》手册50余份。 室外培训参会的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主动与专家进行面对面咨询、一对一交流,纷纷表示,对提高果园整体经济效益,有了科学技术保障。石庙村第一书记施彬非常感谢农科院专家的辛勤付出,同时指出,这次培训,农户学到了李树高效管理的关键技术,大家对提高粮经复合种植的综合效益,信心满满。部分果农与专家合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5
(赵琦 徐竞瑜 记者 侯东 文/图)4月23日,四川省川东北区油菜“推技术 提单产”现场观摩会在广元苍溪县元坝镇中土社区召开。现场会上,省农科院有关专家介绍了项目总体概况、油菜免耕抗湿播种技术的研发背景及优势特点、油菜免耕抗湿播种机工作原理应用、大豆免耕抗逆播种技术及配套机械等情况,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专家介绍了苍溪县油菜生产以及示范片整体情况。全体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油菜新品种、播种新技术的田间长势情况。观摩会现场巴中市恩阳区海山村供销粮油专业合作社法人韩渭才表示,听了专家的授课讲解,自己受益匪浅。结束后,他会将本次的学习成果带回当地田间地头,提高油菜小麦单产。据悉,在2023 年“天府菜油”行动“支持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农业生产)”项目支持下,项目组加大以免耕抗湿播种为核心的播种新技术以及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并在苍溪县元坝镇中土社区建立高标准的示范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介绍:“苍溪县是四川省粮油生产的重点县,在苍溪县搞这个油菜新品种、新技术的观摩交流会,带领大家观摩油菜播种的新技术和一些丰产高效的新品种,这些技术品种转化将会促进单产的提升、效率的提高,以及油菜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近年来,苍溪县立足落实油菜主推品种、集成关键技术、推广主力机型,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深度融合。目前县域油菜规模种植主体拥有油菜精量播种机40余台、油菜收割机60台(套),显著提升了该县油菜生产优质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探索出了一条适宜山区油菜高产高质高效轻简化栽培的路子。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雨芸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当前正是杂交水稻制种播种的关键时节,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分赴田间地头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大户,抢抓时节进行播种育秧。  近日,在泸县玄滩镇平安村,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国强正在进行机械化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播种育秧。  “采用机械化育秧的好处是提高播种的出苗整齐度,降低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泸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习兵说。  “今年全县制种面积将达到2.86万亩,涉及全县14个镇、46个行政村。”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股长邓丽介绍说。  今年,泸县联合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开展种源科研攻关,建设核心种源繁育基地100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00亩、科研测试鉴定和育种基地200亩,配备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力争5年内培育优质高产、适宜蓄留再生的水稻品种3个,选育适宜长江上游推广、单产突出的新品种3个,推动泸县种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千亩“耕种管收”科技创新示范片1个,推动泸县(海潮)种业现代园区创建国省级种业园区。  泸县是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是长江上游同时具备两系、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条件的最适区域,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 2.8万亩以上,年产杂交水稻种子550万公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翻过金沙江,那边就是青海和西藏境内。”4月18日,巴颜喀拉山山口东侧,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奔达乡德卡村,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常伟指着对岸的雪山对记者说。  从这位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石渠科技特派团(以下简称“特派团”)团长的介绍中,记者得知,石渠县平均海拔4520米、年平均气温零下1.6℃、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6℃,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约60%,被生物学家定义为“生命禁区”。  “此地距康定约700公里,距成都1070公里,农业产业发展困难面广、量大、程度深。”常伟告诉记者,为了发挥农业科技的力量,“啃下”这块乡村振兴“硬骨头”,2022年起,特派团每年多次奔赴四川这个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县。  4月17日至19日,特派团再次来到石渠,举办2024年工作推进会,并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专家考察作物生长情况。辞去省城稳定工作谁给她勇气回乡种地?  “老师快进大棚看看。”1999年出生的德卡村农牧民根绒曲珠远远看到特派团车辆,热情招手。她的日常工作,是和父亲降拥尼玛一起,管理村里的温室大棚、集中培育蔬菜秧苗。  两年前,刚大学毕业的根绒曲珠在成都找了一份幼师工作,稳定而充实。有一天,她接到父亲的电话:“回来帮我种蔬菜!”老家的生产条件,根绒曲珠再清楚不过,但父亲坚持让她回来“看一看”。  根绒曲珠回了一趟村里。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村里利用帮扶资金,修起了15个温室大棚,总占地20亩左右,种满了番茄、辣椒、西葫芦、鸡心甘蓝、土豆、萝卜、黄瓜等蔬菜,少部分种着中药材藏红花,甚至还有西瓜、草莓。  “以前吃蔬菜,只有自种的萝卜和土豆,种类很少;又不知道怎么浇水施肥,蔬菜口感差。”根绒曲珠回家后才知道,特派团专家针对当地条件,筛选出了适种蔬果,还把种植、集约化育苗技术教给乡亲。  这样,德卡村农牧民“吃菜”的问题解决了。若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产出的高山蔬菜还能销售,带来收入。思来想去,根绒曲珠决定辞去工作,为村里的产业振兴贡献力量。“是农业科技给了我回乡创业的勇气。”根绒曲珠说。  在石渠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农艺师扎巴看来,特派团帮助到的农户还有很多。  特派团与当地企业共同承担“石渠县蔬菜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部省联动项目,依托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省五星级园区,以下简称“邓玛园区”),采取提供就业岗位、种子种苗和产品回收等方式,联系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5个,通过蔬菜产业发展,联结农户300余户,带动1500余人就业,助农增收1500余万元。聚焦高原特色产业技术瓶颈寻求突破  高原农业绕不开畜牧。“建议牦牛繁育与育肥同步发展,与周边牧户达成合作关系,选育优良牦牛品种,提升牦牛犊管理效率……”4月18日,特派团牦牛产业组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新卫一行在访问石渠县一牦牛育肥基地和一繁育基地时提出相关建议。  养殖必得提饲草。在邓玛园区,记者被一片暂无植株冒头、但地膜覆盖得整整齐齐的田块所吸引。每隔十几行,便插有“蓝花子”“箭筈豌豆”“蜀草5号”等指示牌。特派团成员、省农科院专家徐娅玲挨着介绍,这些刚播下的种子,都是团队带来的高海拔地区适种饲草。  高原秋冬饲草缺口造成牛羊死亡,每年都困扰着养殖户。为当地经营主体协调组织饲草种子、农资也是特派团职责所在。徐娅玲介绍,上述优质饲草9月就能迎来收获,形成种植样板,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更多饲喂选择。  青稞是高原重要主粮,但我省青稞单产普遍低于青藏地区。成都大学副教授、青稞专家任远航介绍,对此,特派团带去了轻简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次年核心种植区大面积测产,产量较当地常规生产结果亩增产10%以上,有效提升单产。  特派团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志介绍,特派团统筹各级专家,围绕大宗蔬菜、特色蔬菜、中药材、肉牛牦牛、大麦青稞等领域,开展品种选育、土壤肥料、植保栽培以及产品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覆盖全县17个镇、30个行政村。  据悉,今年特派团专家将在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集中攻关技术瓶颈、本土人才培养帮带等方面持续发力,把更前沿的技术、更优质的品种、更先进的模式带上高原,助力高原开出产业“致富花”。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5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提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整理四月,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越冬苏醒的福寿螺已经“蠢蠢欲动”,准备在农田里“大快朵颐”。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福寿螺的危害,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李义村,村民在村干部的组织下,自带简易工具,卷裤下田开展了一场捡螺活动。经过长达2个小时的捡螺、捡卵,村民共收集福寿螺15斤、螺卵13.5斤,并进行了挖坑填埋无害化处理。“现在辛苦,将来增产!将这些粉色的卵块消灭掉,秧苗就不会被吃光了!”村民边捡螺边说。农户正在打捞田间的福寿螺。 陈晓娟 摄  全方位多举措 科技筑牢福寿螺防控之“墙”  经过多年探索,李义村已对治理福寿螺形成了一整套细致的方案:加设过滤网,将稻田划为每个方格田0.5亩以内的井字形,细化耕作管理;放养青鱼,探索稻鱼共生模式生物灭螺;在水稻播种前采取深翻土地、人工清理、撒石灰粉等方式加大灭螺力度。  小小福寿螺,治理起来为何如此之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福寿螺被带进四川省,后因养殖逃逸,在农田生态系统定殖,目前已分布在四川省19个市州,对水稻种植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福寿螺田间年际累积效应明显,给种粮大户带来严重困扰。  福寿螺全生育周期包括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如果说成螺是危害主体,那么幼螺则是成螺重要的“接班人”,卵块是福寿螺种群发展壮大的“后备军”。“只有掌握福寿螺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活特点,才能做到有效防控。”专家说。  根据福寿螺生活的阶段特征,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专家团队提出以人工捡拾大螺、人工拍碎卵块、水口集中捕捞大螺集中杀灭为主的农业防治技术;利用幼螺小、卵块醒目易被取食的特点,制定稻田放鸭取食幼螺和卵块为主的生物防控技术,弥补了人工捡拾或捕捞对小螺效果不佳的短板;利用福寿螺随灌溉水流扩散的习性,在灌溉渠干流、支流和稻田进水口制定安全拦截网,将准备逃逸的福寿螺“一网打尽”。  面对福寿螺对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的威胁,自2008年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四川省农科院和地方农业农村局协同配合,多次开展福寿螺调研和防控试验示范,召开全国福寿螺灭除现场会,福寿螺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效应显著。  分区分策 扎牢治理福寿螺的每一个“笼子”  “四川省地处西南腹地,横跨五大地貌单元,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貌条件、复杂的气候条件,福寿螺在不同区域定殖后的发生发展情况和危害特点各不相同。”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环境处处长张柯介绍,根据省内不同区域特点,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分区分策,实现了精准治理。例如在稻田占比高的平原区,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综合防治;在湿地湖泊和稻田混合发生区,多部门协同实施清除越冬螺源、养鸭放鸭、稻田插杆诱卵等措施;在农田生态环境相对隔离的丘陵区,养鸭放鸭,防治效果可达到90%;而在稻田没有发生但周边水域已有福寿螺分布的区域,则加强对福寿螺的扩散拦截,力争将福寿螺控制在农田之外。  “根据生态总站发布的防控指导意见,在福寿螺重发生区,要强化防控措施,以挽回产量损失为第一目标。而在轻发生区,同样不能掉以轻心,要搞好监控,保证福寿螺分布不扩大,危害不加重,要扎牢治理福寿螺的每一个‘笼子’。”张柯说。  四川省还充分利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将福寿螺综合防控理念和综合防控技术植入示范农场,由示范农场来带动周边农业生产,助力全省福寿螺监测和防控工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四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力推广已进入第三年,眼下正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时期,全省春玉米移栽播种进入尾声,春大豆点播正火热进行。4月16日,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四川计划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面积495万亩,第一季度已播面积80万亩,占全年计划15%左右。  “除了部分高海拔山区还在进行春玉米播种工作外,平坝地区、川中丘陵的播种工作已在3月至4月上旬完成。在眉山、遂宁等地区,我们看到不少种植户已经在进行夏玉米播种的准备工作。”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介绍。遂宁安居,宜机化地块采取农机生产。雍太文供图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到,要采取“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那么,蜀乡大地的豆玉生产在谋求单产突破的道路上,将呈现出哪些新态势?  首先,品种选择进一步优化。“各地条件不同,适宜品种各异。”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豆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团队专家项超博士进一步解释,据观察,地方上普遍根据西南平坝、丘陵、山区气候生态特性和大豆春播、夏播品种要求,选择生育期积温相匹配、耐荫抗倒宜机收品种。  过去两年,四川各地通过区域试验,排除生育周期、生长条件不匹配品种,基本确定了适合当地套作的玉米和大豆品种。例如,以巴中市恩阳区、巴州区、平昌县为代表的不少丘陵播区确定优先播种“成单716”玉米和“成豆18”大豆等品种。  其次,“增密”求高产,机械化播种受欢迎。全省玉米平均亩产为391公斤左右,还存在较大增长空间。专家们普遍认为,增加玉米播种密度,能够有效提升单产。而“增密”最快捷的方法,是采用机械化播种。经过两年对比筛选,四川适宜的大豆玉米密度基本明确,相关技术本土化趋于完善。省内相关团队专家通过走访发现,在仁寿、射洪、安居等地宜机化改造后的大面积地块上,规模化种植往往采用拖拉机搭配导航设备,实现精量匀播;以美姑县为代表的高海拔山区,也用上了适合“巴掌田”“坡坡地”的微型播种机械。  去年,有关部门对全省650户小农户、261户规模户的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分析,四川小农户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产量分别可达到422.1公斤/亩、103.5公斤/亩,规模户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产量分别为419.7公斤/亩、104.0公斤/亩。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从调研来看,由于“有钱挣”,带状复合种植的基层思想认识和农民接受程度呈现“双提高”,加上四川今年还落实省级资金2.475亿元,按照50元/亩的补贴标准,支持49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各地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好于上年,为增产埋下伏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3
(卿萱 记者 常艰)“‘青小果榨菜’采用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制作工艺,口感鲜脆爽口,老少皆宜,是休闲、就餐的不二之选……”近日,在青神县白果乡村史馆内,30名村民正在参加一场以“凝心共聚力 赋能促发展”为主题的助农增收技能培训。据悉,“青小果榨菜”是青神县白果乡社工站为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而自主研发的一款零添加、纯天然特色美食。此次技能培训以赋能提升、帮销促产为目标,不仅传授了调料配制、制作技巧、榨菜保存等关键技术,还围绕“青小果榨菜”的特色,普及了销售渠道、传授了销售技巧。“通过这次技能培训,我掌握了‘青小果榨菜’的制作技术。”参加活动的白果乡村民表示,通过参加培训,他们灵活就业的机会更多了,增收渠道更宽了。用技能“小培训”帮助劳动力实现增收致富“大产业”,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下一步,青神县白果乡将以省—县—乡“三级联动”共建机制为抓手,不断扩宽“青小果榨菜”的销售渠道,持续推动老百姓增收致富与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奔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9
(赵宁 记者 侯东 文/图)当前,正值猕猴桃花骨朵含苞待放、花粉采集的关键时节,苍溪县圣丰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丰农业”)抢抓农时,加快猕猴桃花粉采集,满足园区用粉需求,助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走进位于苍溪县亭子镇的圣丰农业红心猕猴桃基地看到,一株株猕猴桃藤蔓绕上支架,郁郁葱葱的藤蔓上开满了淡黄色的小花,微风拂过,淡淡花香扑鼻而来。藤架下,工人们正在采摘猕猴桃雄花。村民采摘猕猴桃雄花 “猕猴桃雄花花期很短,大约就一个星期,我们从4月5日开始采摘,到4月中旬就结束,每天的用工量在50人左右。”圣丰农业亭子花粉基地负责人李自林介绍。猕猴桃基地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猕猴桃种植管护高手,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不仅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也让乡村产业发展越来越旺。“我们在这里采花,离家也很近,把家里也照顾到了,每天收入有100多元。”工人陶启珍说。猕猴桃花粉生产在位于紫云工业园的圣丰农业生产车间,机器声轰隆,工人们通过先进的机械生产线将经过晾晒后的雄花送到破碎机,花瓣破碎后,分离出花药。随后,花药被送到烘烤箱,烘干后再被送入花药脱离机,花药和花粉就此分离,进入最后的脱毒环节,进一步保证猕猴桃花粉质量。“我们公司引进了猕猴桃花粉生产线,该生产线每天平均生产鲜花300公斤,产出纯花粉4公斤,通过公司自主采摘、生产,‘圣园丰’猕猴桃花粉纯度达到97%以上,萌芽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花粉生产效率,解决了猕猴桃人工授粉过程中产量低、成本高、品质差等一系列难题。”圣丰农业销售部经理李大杰介绍。据介绍,圣丰农业红心猕猴桃花粉基地占地面积约200亩,年产花粉量200多公斤,产值300多万元,每年可满足5万亩猕猴桃花粉用量。同时,该基地通过科技赋能花粉育种,从花粉的源头上阻断猕猴桃溃疡病的风险传播。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叶启云)如何有效提升中药材经济效益,带动更多药农增收致富?日前,乐山市沙湾区沙湾镇政协联络站在五七村举行以“解决中药材初加工工厂建设问题”为主题的专题协商会,与会市区政协委员、区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镇村干部、药农代表等,围绕建设中药材初加工工厂,助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  沙湾镇属典型的山区镇,海拔跨度大、土肥壤沃、气候多样,非常适合中药材种植,是当地有名的中药材之乡,出产的“范店黄连”“范店白术”等中药材品质好、药效高,成为品牌产品。目前,全镇种植黄连5000多亩、黄柏 4000 多亩、杜仲2000多亩、紫菀1000多亩、白术600多亩,年创产值4000万元。虽然该镇种植的中药材品质好销路畅,但由于没有药材加工厂,药农们种出的药材只能以初级原料产品出售,经济效益不明显。  如何让山里出产的“宝贝”发挥应有价值,为药农带来更多经济效益?2023年以来,沙湾镇政协联络站多次组织下沉的市区政协委员深入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广泛问需问计问策于民,并向业内专业人士借智,形成的兴建中药材初加工工厂等建议被镇党委、政府采纳。经反复论证和多方对接,镇党委、政府争取回了中药材初加工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不足150万元,总体有限。加工厂建在何处、由谁来建、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群众的事当由群众商量着办。”带着问题,沙湾镇政协联络站在区政协的支持下,会同多界别市区委员,以及区发改、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水务、供销等部门负责人和镇村干部等,深入五七村等地开展调研,并在一线就近举行专题协商会。  经过务实、真诚的点对点协商,形成利用当地闲置房产资源建厂,由镇政府承建和立足当地、辐射周边的建厂定位等协商成果,得到沙湾镇党委、政府和五七村“两委”的充分肯定。镇、村两级赓即举行会议,落实专人负责初加工工厂项目建设的协调、对接及服务等工作,确保年内建成中药材初加工工厂并投入使用。  沙湾镇党委副书记、镇政协联络站负责人王琳表示,镇政协联络站将持续关注全镇中药材产业的种植、管护、采收、加工及销售等环节,强化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助力做大做强全镇中药材产业,擦亮“范店黄连”“范店白术”等“金字招牌”,持续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竞争力,促进更多药农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苗 徐竞瑜)近年来,广元市苍溪县农业农村局以“蔬菜套种+订单模式”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切实走出一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4月7日,白鹤乡柳池园区猕猴桃产业园,一丛丛绿油油的高菜与猕猴桃果树竞相生长,长势喜人,村民们正手持镰刀,忙着收割成熟的高菜,人勤春早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村民收割高菜。张苗摄  采收完高菜后,村民们又接着放线、挖地,在园区里播种生姜,他们分工合作,动作灵活,不一会儿,几行土渠里便整齐地摆满了生姜。该园区负责人张仁发告诉笔者,之前只种猕猴桃,土地利用率很低,现在推行“猕猴桃+蔬菜”套种的模式后,不仅能实现一地多用,还有效提升了蔬菜等农作物的产量。张仁发介绍,园区面积126 亩,高菜的亩产可达6吨,猕猴桃亩产可达1.5吨。高菜采收以后,将继续种植生姜。  蔬菜套种提产量,订单模式保销路。除了实行“蔬菜套种”外,该园区还积极发展订单销售,与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合同,蔬菜成熟后,该公司统一安排收购和装车,运往生产车间进行精深加工,制成产品后再销售出去,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还降低了种植风险。  “柳池园区的水源非常好,菜很新鲜,我们把当地的蔬菜加工成调味品,主要销往日本和韩国,接下来会加强合作,助农增收。”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晓东说。  近年来,张仁发流转126亩土地,建设特色农业园区,并与四川食为天农业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实行“蔬菜套种+订单模式”的发展方式,年产值达258万元,并带动当地村民实现户均增收800余元,着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片区实际,分类施策,不断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拓宽人民群众增收渠道,筑牢农业发展有力根基,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苍溪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沈勇德介绍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发放病虫害防治资料、现场指导种植技术……近日,广元市昭化区“春管春种”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户小春粮油作物春季田间管理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稻育秧技术和有机肥科学还田等技术,为粮食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服务队还负责督促引导农户使用加厚地膜、开展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工作,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全力以赴保障春耕备耕工作。  据悉,该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已完成播种3000余亩,落实大田集中育秧8000余亩,水稻育秧、红薯育苗正全面铺开。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探索农技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机制,及时、精准、周到地为全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深入农业企业助力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三农”工作中的转化,开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新局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又到甘孜州一年一度的春油菜播种季节,怎样才能种出好产量、好效益,比选出值得推广的好品种?4月16日至17日,科技下乡万里行油菜16团专家一行,奔赴该州新龙县、道孚县,为当地农户和农技干部进行现场培训。  “高原地区种油菜,必须选好地!”4月16日,在新龙县博美乡共科村的宜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下乡万里行油菜16团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吴永成指出,“风口不能种油菜;特别高的无法补充水源的地方也不能种油菜。”  选好了地,如何播种?吴永成进一步传授,“高原地区每亩播种量可以1斤,但油菜种子很小,若要想撒得均匀就必须加细土拌匀。撒后用小四轮拖拉机或微耕机旋土,让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覆土深度为1至3厘米,否则,种子想要钻出来很难。”  吴永成还强调:“油菜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除了选对品种,还需田间管理。首先要保证油菜出苗,待长至3至4片叶之后才具有一定抗旱能力。”  4月17日,在道孚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吴永成与当地农技干部拉着皮尺丈量着土地,指导着工人开展春油菜新品种展示示范。  “今年,有37个油菜新品种在这里进行展示。与以往1个品种播1行的展示不一样的是,今年我们团队采取了每个品种按20平方米一次重复、3次重复共计种植60平方米,面积都比过去规范统一,这样就可实收测产,试验的结果也会比过去的估产更为准确。”吴永成说,“我们今年还在这里首次展示5个彩花杂交油菜品种,1个品种示范1亩。彩花杂交油菜与过去的彩花常规品种相比,油菜籽单产水平更高。”  据了解,高原油菜现已与高原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油菜在招徕游客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菜籽。  吴永成表示,将着力通过品种的展示和技术推广,为当地筛选一批既能观花又能丰产的油菜新品种进行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龙凤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两行玉米之间40厘米的行距、20厘米的间距,玉米和大豆之间间距65厘米……”4月11日一大早,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菖溪村村委会人头攒动,农技人员李先江从整地、播种、密度、行距、施肥等方面向村民们现场讲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李先江说,眼下,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得尽快推广“3行大豆+2行玉米”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让农户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增强种植信心。他算了一笔账,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亩至少可增收大豆120公斤,比单种玉米划算。  “为鼓励农户搞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我们免费发放玉米种子12吨,目前宝轮镇玉米种植共有1.2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达6000亩,预计玉米产量可达4800吨,大豆可达750吨。”该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肖洪伟介绍道,下一步,还将扎实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加大农业技术培训进田间、进院落力度,通过示范带动等措施来提高农户种植收益,探索高产高效的复合种植模式,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一对智商、学历都很高的夫妻,把娃娃放到深山老林,不管不问,娃娃能变优秀吗?难!果树也一样。恩桃儿品种好,但没有科学管理,都是三加二减五——等于零。”4月12日下午,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五桂村樱桃技术培训会现场,“阿智农场”负责人张学智的一席话,让当地果农豁然开朗。五桂村果农迎来樱桃收获季。受访者供图竞争激烈“发财山”面临新难题  清泉镇,俗称廖家场。廖家场五桂村1组口酱园后,有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2017年,当地举办樱桃采摘活动,解决了樱桃滞销难题,果农收入大幅增加,当地群众种植樱桃的热情被激发。有赚头,村民便将荒山开垦出来,种上优质樱桃树,还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将山取名“樱漫山”。如今,每年仅樱桃一项,便能为当地带来近30万元的集体收入。  为方便游客采摘,提高村民发展樱桃种植产业的积极性,该村“两委”通过社区保障资金,在“樱漫山”修建旅游步道,修缮漏水的蓄水池,确保天旱樱桃树不“渴”。为减少损耗、提高产量,去年,当地又投入100万元的上级乡村振兴奖补项目资金,在“樱漫山”搭建上万平方米的樱桃种植大棚。  但随着周边蒲江、简阳、金堂、龙泉驿区等地种植的新品樱桃陆续上市,去年前往五桂村采摘樱桃的游客明显减少。“我们如果不加强管理,提升樱桃品质、口感,增强游客的采摘体验,就会越来越被动、落后,最终被人赶超。”五桂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兴友语气中满含担忧。樱桃200元一公斤?五桂村主动求教  “我们的樱桃还‘揪青’,他的樱桃早就上市了,200块钱一公斤,还供不应求。不得不服啊!”一位去过“阿智农场”的五桂村果农,表达了对张学智的羡慕之情。  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后,张学智回到家乡青白江区洪福镇流转土地,前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地学习培训,熟练掌握樱桃、杏子等果树栽培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营销策划的“十八般武艺”,专心做起新时代果农。通过科学管理,张学智管理的樱桃成熟时间比传统樱桃提前近10天。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早的樱桃让张学智赚得盆满钵满。  消息不胫而走,五桂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坐不住了,主动邀请张学智前来培训、教学。  “要提高樱桃产量和品质,除了选择品种,修剪枝丫、施肥方法、浇水时间也有讲究,不能随心所欲。”在五桂山庄樱桃园里,张学智现场为上百位果农培训。他告诉果农,传统管理方式粗放,很难达成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和先进生产技术。  “这就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实际体现!”在廖兴友看来,“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要引导果农信科学、懂科学,更要运用科学。”  “接下来,我们会把讲座的视频和文字内容整理出来,发到村民群里供大家学习。”廖兴友希望,五桂村的村民们可以不断学习运用新科学技术,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实现增收致富,共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