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伍排勇 朱春悦 阿坝观察 万可枫 川观新闻记者 王攀)“这个试验示范园,已陆续从国家西南特色园艺作物樱桃种质资源圃、省农科院、山东等地引进甜樱桃优新品种40余个。”近日,汶川县绵虒镇樱桃新品种试验及高效栽培示范园内,汶川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农技人员安清海道出汶川甜樱桃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  多年种植甜樱桃,汶川也曾遭遇品种老化、品质退化、丰产稳产性弱化等问题。为此,汶川县筹措资金建成这个示范园,将其打造成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试验田”,成熟的品种、高产的技术陆续从这里走出。“幼龄果树行间,我们在小春套种绿肥,用以培肥土壤;大春就套种大豆,实现‘一田多收’的目标。”示范园田间管理人员汪海军说。  目前,汶川县甜樱桃种植面积2.7万亩,今年产量达10924吨,较去年增加900余吨,产值超6亿元,还带动其他产业收入2亿多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30
(记者 王攀 阿坝观察 王鑫)红脆李核桃沙拉、葱香核桃、糊辣味核桃……9月23日,黑水县知木林镇维多村的阿尔麦山庄内,三道口味独特的凉菜,让就餐的客人赞不绝口。  “核桃是黑水县地理标志产品,我们用它开发出多种菜式,包括凉菜、热菜、甜点等。”阿尔麦山庄管家刘亚娟笑着说,这些菜式很受客人欢迎,“前几天一位客人吃过核桃凉菜后,还买了100多斤核桃带回去。”  一颗核桃的多种吃法,不光体现在餐桌上,更体现在产业链上。黑水核桃个大饱满。王鑫 摄从果到芽,一条产业链  9月23日,在维多村一处院坝里,62岁的严木学熟练地剥着核桃。他家采收的核桃已经卖完了,“只要村里的核桃一成熟,合作多年的收购商就会过来。”  不光卖得快,价格也不错。“维多出产的青皮核桃每斤售价在1元多,这个价格已经高于全川大部分地区了。”黑水县林草局高级工程师杨旭说,去了青皮的核桃品质最好的甚至能卖到15元一斤。  品质优势是黑水核桃在市场变化中价格一直处于中上游的原因。此前,黑水县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展开产学研深层次合作,建设30亩种质资源收集圃,收集国内外核桃品种21个,选育出的“客龙早”“薄壳早”“珍珠核桃”被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委会认定为优良品种。截至目前,该收集圃已经生产良种嫁接苗20余万株,辐射带动全县10个乡镇成片种植核桃5万余亩。  受欢迎的不光是果,还有芽。“我们的良种核桃穗条还能当商品卖,一穗条有8个左右的芽,每芽可以卖到1.5元到2元。”杨旭介绍,近年来,黑水打造了105亩良种采穗圃,截至目前已培育采集良种穗条和接芽50万余芽,实现产值100余万元,阿坝州的汶川、九寨沟等6个县市以及绵阳、甘孜等地都有人种植黑水“客龙早”核桃。  这条核桃产业链条还在向产品初加工、冷藏和转运服务方面延伸。2023年,黑水县核桃产量达2400余吨,实现产值近4000万元。黑水核桃产业走上农旅结合道路。 王鑫 摄从吃到赏,一条旅游线  “这几天国庆订单开始涌入,其中四间核桃屋已经订出去了。”阿尔麦山庄负责人刘亚娟说,国庆期间核桃屋的价格能卖到500多元一间,较平时高出100元左右。  阿尔麦山庄是知木林镇探索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我们依托维多村优越的自然条件、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农耕产业,打造了维多村核桃园旅游景区(AAA级),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发展旅游业。”知木林镇副镇长王青多吉介绍。  依托景区内的阿尔麦山庄,知木林镇将持续深化联农带农机制,吸收当地村民参与山庄运营和销售农特产品,实现创富增收。未来,还将开发核桃主题文创产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下、带得走,持续放大核桃效益。  做“核桃+”探索的不只知木林镇。在芦花镇云胡民宿里,不少游客点上一杯核桃咖啡,躺在沙发上享受午后阳光。“现在核桃咖啡已经成为来民宿必打卡项目了,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口感深受客人喜爱。”民宿老板扎西说,接下来他想把核桃咖啡打造成品牌,在卡龙沟景区附近开分店。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30
9月24日,在四川省平昌县镇龙镇老鹰社区肖家坡的千亩茶园里,茶农们正忙着给茶树修枝、除草、施肥……为来年茶叶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修剪茶树要把蓬面修平、去弱留强、清醒亮蔸,改善茶树的通风透光条件。”镇龙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勇一边给茶农讲解茶园管护技巧和注意事项,一边动手示范操作。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好茶既是种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为提质增效做强做大茶叶产业,镇龙镇广泛宣传引导茶农树立“长年管理,精细劳作”的理念,同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对茶园管护进行现场指导,切实解决茶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这个茶园面积有1000多亩,截至目前,已完成管护近200亩,接下来我们会抢抓晴好天气,积极组织人手,尽快完成全部茶园管护。”肖家坡茶园管护人员王建华说。茶园管护不仅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农户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我长期在这个茶园务工,秋冬季节管护茶树,春夏两季采摘茶叶,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每年能挣2万多块钱,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家住老鹰社区附近的居民李波开心地说道。“茶产业已发展成为镇龙镇的‘绿色名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茶园精细化管理,统筹做好茶产业大文章,让茶叶成为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镇龙镇宣传委员、副镇长施晓镇表示。(供稿/供图:平昌县委宣传部 张书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9
“大家使用农家肥的时候,一定要腐熟,用地膜或者秸秆覆盖都可以”“建议大家要起厢面,不仅有利于排水,两边还可以行走”“前期播种的时候,蒜头一定要朝上,后期注重肥水草的管理……”近日,在南江县高塔镇天宫村大蒜种植基地里,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农技专家赖云清结合大蒜选用品种、地块选择、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要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给大家示范操作。在培训现场,来自大蒜种植区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和大蒜种植业主齐聚一堂,大家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解,详细了解科学种植技术。这场别开生面的培训,让大家系统、全面地学到了大蒜种植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掌握到了科学的技术方法,也拓宽了种植思路。“我今年计划在正直镇种植150亩大蒜,赖教授从播种、管理到收获有一套成功的体系传授给我们,回去在种植大蒜的过程中把它学好、用好,这也增加了我们种植户的信心”,正直镇柳树村种植大户蔡志全表示。县农业农村局经作中心主任王昭宇表示,“我们聘请了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从大蒜种植、管护、收获、储存等全过程,进行蹲点指导,让每一个种植户都熟练掌握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全县大蒜产业稳定蓬勃发展,确保大蒜丰产,农民丰收”。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据了解,今年来南江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大蒜产业,计划在八庙、高塔、正直、赤溪、公山、大河等6个乡镇规划建设一个千亩大蒜种植基地,培育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种植10亩以上的大户2家。通过强化农技服务,将进一步提高大蒜种植规范化程度,促进南江县大蒜产业化健康发展。(供稿:南江县委宣传部 岳轩宇 孙琴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9
  (记者 李丽颖)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我国节水增粮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4.1亿亩,全国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中国农科院“粮水布局协同优化”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粮食安全目标和区域节水潜力,通过现有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提出区域主要粮食作物节水增产综合性解决方案,为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专家考察“粮水协同与节水增粮技术集成示范”千亩示范田的玉米增产效果。中国农科院供图  聚焦粮水矛盾  水是农业的命脉,水安全是食物安全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指出,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单位耕地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缺”比“地少”更为严峻。在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地区,农业过度开发导致农业用水量大,加之用水效率低,引发了华北平原严重的地下水水位下降,而西北内陆河流域下游土地沙化、沙进人退、绿洲萎缩,以及东北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湿地退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了严峻挑战。  水资源匮乏依然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叶玉江介绍,当前,我国65%的粮食主产区缺水问题突出,作物高效用水技术集成化、标准化程度低,水分利用效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向缺水的北方转移,形成了“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生产布局和水资源分布失衡进一步加剧。因此,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条件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根据水资源承载力优化粮水布局,“以水定粮、节水增粮”势在必行。为解决水资源匮乏与粮食增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农科院启动了“粮水布局协同优化”重大科技任务。  技术协同攻关  农业是用水大户。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所长、“粮水协同”重大科技任务负责人郝卫平介绍,2023年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约62%,在农业用水当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86%。  据介绍,“粮水布局协同优化”重大科技任务由环发所联合多个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协同攻关,是中国农科院“主粮产能提升”科技攻关行动的重要一环,从作物高水效利用、土壤涵养保水、节水灌溉装备、绿色节水栽培、粮水优化布局等方面集成关键技术,实现良种、良田、良机、良法、良策“五良”协同,为粮食主产区大面积均衡增产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郝卫平介绍,来自4个研究所的9个创新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定量评估粮食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协调状况,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水资源供应的变化和粮食作物产能提升潜力,形成与国家粮食需求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粮水布局协同优化方案。同时研究突破主要作物高效节水增产关键技术,在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了6个核心示范区,研究集成综合技术模式,构建区域主要粮食作物节水增产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开展规模化集成示范与推广,力争粮食增产10%~15%。  打造节水增粮新样板  9月13日,在河南新乡举行的“华北夏玉米节水增粮综合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会上,专家组对实施“粮水协同与节水增粮技术集成示范”的千亩示范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亩产玉米907.5公斤,比当地传统地面灌溉玉米亩产增加33.2%。该示范田为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任务“粮水协同与节水增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6个示范区之一,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  新乡市是河南重要的粮食产区。中国农科院灌溉所研究员宋妮介绍,在当地,科研团队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筛选抗逆密植品种“中单153”,集成麦秸秆还田、免耕密植精量播种、优化肥料配方、滴灌水肥药一体化以及灌溉智能决策等技术,构建了夏玉米节水增粮综合技术模式,为华北平原粮食作物节水和产能提升提供了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示范样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9月24日,2023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化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项目马铃薯机械化秋播示范现场观摩暨培训会在绵阳举行,一批适合四川丘陵山区马铃薯播种的新机具进行了展示,其中不乏自动、智能化机具。观摩会现场  当日,在观摩现场,机具轰鸣。由西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青岛洪珠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8台马铃薯播种机具一 一进行现场演示,既有适用于四川丘陵山区地形特点及土壤黏重条件下作业的自走油动式马铃薯种植机,也有可原地转向、特别适用于砂土和轻壤土播种的遥控电动式马铃薯播种机,以及能够一次性完成多道作业工序,实现马铃薯精量播种作业的智能马铃薯播种机等。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会议是为集中展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农机化薄弱环节关键技术研发攻关”项目中,马铃薯播种机械领域研究成果,验证马铃薯播种技术和样机的功能和效果,促进四川省丘陵山区马铃薯单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创新、熟化和推广应用,做好项目验收准备。  “此次演示的8台机具都是项目团队今年以来结合四川地形、地貌、土壤以及种植模式而研发的马铃薯播种新机具,其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项目团队负责人、西华大学教授廖敏说,“它们有的具备清种、备种、补种功能,减少了人工辅助播种;有的则不需燃油,还具有能量回收功能,从而将能量在作业中进行充分的分配和利用;有的还具有作业工况智能监测和预警功能。”  廖敏表示,这些马铃薯新机具将在进行熟化之后,向广大种植户进行推广应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在四川丹参主产地中江,丹参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5万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长期采用根段种植模式,当地丹参已出现种性退化、出苗率下降、抗逆性降低等问题。  2020年以来,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服务第51团(以下简称“第51团”)在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及中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丹参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优质生产苗”3级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并在集凤镇、辑庆镇、富兴镇等核心产区开展丹参组培苗推广应用。  与传统根段种植相比,组培苗种植有何优势?要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还需解决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前往中江寻找答案。种苗繁育大棚里的丹参苗长势旺盛。增产超30% 新技术助推丹参高效种植  今年,德阳市中江佳裕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佳裕丰专合社”)在辑庆镇永远村种植了约100亩丹参,其中有40多亩种植丹参组培苗。“前段时间温度高又缺水,根段种植的干死了约三分之一,但组培苗种植的丹参几乎没受影响。”说起组培苗,佳裕丰专合社负责人邱荣亮赞不绝口。  何为组培苗?“可以理解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廖进秋介绍,该项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可实现丹参种苗的快速繁殖。“只要取丹参植株上的一片幼嫩叶子或者茎尖,就可以实现发芽、生根,最终长成完整植株。”此举,可大幅度提高繁殖效率,满足大面积生产应用需求。实验室里的丹参组培苗  从组培实验室移栽到大田,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组培苗的成活率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疑问,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姜媛媛给出了否定回答。  “一方面,组培苗本身的抗性强;另一方面,在移栽到地里之前,我们会先将扩繁的组培苗移栽到种苗繁育大棚进行炼苗,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保证其成功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她介绍,如果配套栽培技术实施得当,组培苗后期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甚至100%。  实际上,这并非佳裕丰专合社第一次用组培苗。“我们试栽了好几年,种出来的丹参根条粗壮、结实,而且色泽很好。从产量和品质上来说,都比根段种植的丹参要好。”邱荣亮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组培苗种植的丹参亩产能达到1800公斤,较根段种植增产30%以上,还“更好卖”,价格更高。  优势还不止于此。“根段种植需要11个月以上的生长周期,但组培苗种植可以将其缩短到6~8个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实现春秋两季移栽。”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利表示,从实际产出、时间成本、土地综合利用率等角度综合来看,中江丹参组培苗技术都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走根的丹参生产苗加快成果落地 规模化与机械化势在必行  在位于集凤镇石垭子村的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里,一片片利用组培苗技术种植的丹参已进入果期。“长得好茂密,而且一个缺窝都看不到,产量低不了。”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瑞武笑着说。  几公里外的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种苗繁育大棚里,一垄垄组培苗长得郁郁葱葱。“前段时间才从组培实验室移栽过来,炼苗效果很好,扦插苗也已经在走根(即根系生长)了。”张利教授透露,10月将在此举办一场丹参组培苗秋栽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除了开展技术培训,还要把这些组培苗免费赠送给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加大组培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是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下一个重要任务。“免费试种,大家热情都很高,但花钱采购,大家又很犹豫。”采访中,不论是种植户还是专家,都坦言亟需解决组培苗成本居高的问题。  “苗子有点贵。”邱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栽按成本价集中采购的组培苗一株约0.6~0.8元,一亩地所需的苗子成本约3000元,但传统根段种植一亩地的种根成本仅需500元左右。他希望,组培苗成本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  对此,专家团队早有成算。“如果进行大规模生产,组培苗单株成本可以控制在0.3元左右,亩均成本控制在1000元出头。”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老师邓雪雪透露,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也在考虑引入当地龙头企业,以企业化运作、批量化生产降低组培苗成本,加快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外,通过提高丹参机械化应用率,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效益空间也很重要。去年12月,由“第51团”联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研发的丹参收获机械二代样机下地试机。新机器在一代样机基础上加大了最大挖掘深度,还可根据丘区地形调节挖掘深度,进一步降低丹参破损率,提高明茎率。  “从实验角度看,组培苗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开展丘陵地区丹参组培苗种植机械化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实现丹参种植全过程智能机械化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张利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9月22日,在海拔3400多米的甘孜州道孚县泰宁镇、色卡乡的露地莴笋、大棚番茄试验田块,经过近半年的精心栽培与管护,到了成果揭晓的时刻。当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织相关专家,就“川西高原优势特色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道孚县蔬菜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首次进行了现场测产。在道孚县泰宁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阵秋雨过后,300亩莴笋新品种“种都三青”更显青绿。正值莴笋采收旺季,来往大货车不绝,专家组下田后,随机选取了3个试验地块,进行实产验收,加权平均的亩产量11902.74斤、商品率97.22%。对于这样的结果,园区业主、道孚旭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俊喜不自禁:“我们种植莴笋已经6年了,以前对当地气候不了解,品种使用不当,加上技术和用工不成熟,莴笋产量很低,每亩大概在6000至8000斤,而现在亩产量能上万斤,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去年开始,马俊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专家一起联合做课题研发和试验示范,从多个莴笋品种里面优选了适合高原的莴笋新品种,加上园区已有的技术和经验累积,莴笋种植水平、示范带动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此外,道孚县色卡乡大棚番茄试验田块也表现不俗,专家组对其中两个番茄新品种各抽取5株现场测产:“圆樱1号”平均产量4.42斤/株,折合亩产9821.24斤,对照品种“靓丽601”亩产8754.68斤,新品种增产12.18%;“金红”平均产量3.66斤/株,折合亩产8132.52斤。“大棚番茄在高原地区能够达到八九千斤的产量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实现了丰产。经过现场测产,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下一步要将表现优异的莴笋和番茄新品种在高原地区进一步推广,打造高品质蔬菜,辐射带动周边种植者增收致富。”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李志副研究员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实测面积1.13亩,毛谷亩产736.9公斤,折合干谷615.3公斤,较常规管理田块增产161.1公斤……”9月19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推中心”)主办的“调控技术促进水稻体质增产实测验收”在邛崃市固驿街道开元村举行。  听到全国农推中心、四川省植保站和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测产专家宣布数据,田块业主、粮油大户黄祥由衷高兴:“7月下暴雨,8月又碰上极端晴热,我本来对今年水稻产量不抱希望了,没想到植调剂把产量给‘稳住了’!”  黄祥所说的植调剂,全称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作物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黄祥稳产的关键,在于水稻全生育期不同环节配套施用了不同植调剂。  为便于称呼,有关专家给黄祥用到的植调剂“组合技”起名“稻知优”方案。当天,“稻知优”方案在邛崃的实施,引来了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稻主产区植保专家及种植大户280余人围观。施用“稻知优”方案的水稻收割测产现场。同片对比增产显著植调剂助水稻通过“烤”验  水稻灌浆期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而极端高温不仅会影响水稻籽粒的灌浆过程,还会使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消耗更多能量,降低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今年,黄祥和周边种植户的水稻田,灌浆关键期与极端晴热“迎头相撞”,但其在水稻灌浆初期第四次按照“稻知优”方案喷施植调剂,提高了水稻抗逆性,增加籽粒重量。  水稻经受住了“烤”验,成功应对了此次非生物胁迫——同片对比常规管理田块,亩增产干谷161.1公斤。黄祥站在稻田边粗略一算,扣除药剂和机喷成本70元,按照2.6元/公斤的市场收购价折算,亩净增收350余元,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全生育期“保驾护航”推广应用“有门槛”  测产当天,280余名参会代表,还详细了解了黄祥前三次植调剂喷施的时间点和技术要点。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植保植检站相关负责人李宁波笔头、镜头并用,详细记录技术要点:“湖南和四川一样,也是南方水稻重要生产区域。我们的种植户使用植调剂基本上都针对单一环节、独立问题,像这样全生育期植调剂配套方案推广面积不大。”  李宁波希望,这样的良法也能为三湘稻田稳产提供新思路,他身旁来自浙江、江西、广东等地的与会代表也纷纷点头。  对此,从事农业研究多年的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二级巡视员姚光贵感慨很深:“植调剂作为植物激素,本身并不为作物提供营养,只能帮助作物更好地吸收营养。”也就是说,植调剂在粮油作物方面的推广应用,是建立在耕地水肥供应充足的基础上,“水稻全生育期植调剂配套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从侧面说明了南方稻田耕种水平不断提高。”种植思维更新迭代农户谈植调剂不再“色变”  黄祥用到的多种植调剂,其实在40年前已经投入农业生产。由于当时的种植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于植调剂的使用存在一定思维误区。  “植调剂的本质是植物激素,它与动物激素完全不同,对人体生长发育无作用和影响。”当天,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谭伟明面向种植户再次进行科普,植调剂由人工合成或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也可从植物体中直接提取,由于具有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作用,归类为四大类农药中的一类管理。  记者了解到,植物生长调节剂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技术措施,已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全球正在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40多种,如乙烯利、赤霉酸、矮壮素等,主要应用在水果、蔬菜、马铃薯、大豆等作物上。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员赵清介绍,目前“稻知优”等全生育期植调剂配套方案在四川应用面积约50万亩,在全国推广面积约500万亩。未来,植调剂还将助力玉米、高粱、花生等更多粮油作物释放稳产丰产潜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9月19日,在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元兴社区,旭成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万富旭既紧张,又期待。当天,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进行测产验收。他坦言:“因受到前期低温雨水和后期高温的极端气候影响,今年的水稻产量目标首先是稳产,其次是争取增产。”  “平均亩产为813.1公斤!”听到这一测产数据后,他松了口气,“能达到这一产量,很难得!”  据了解,这是大邑县创建的“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之一,位于大邑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园区,核心区域面积120亩,为麦茬稻田,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进行全程技术指导。攻关片于4月22日进行水稻育秧,5月20日栽插。  在火辣的阳光中,数台水稻收割机进场,在专家组指挥下,随即选择三个田块,进行全田机械实收测产。经过脱粒、称重、测定水分等流程后,攻关片产量测产结果出炉:平均亩产813.1公斤,实现了高产创建目标。  “品种选用了高产、抗倒、根多的品种‘深两优粤禾丝苗’,配合杂交稻高产高效机插栽培技术,比如采用齐苗壮根绿色低碳育秧、减穴稳苗机插、无人机专用穗肥精准施用、肥水一体化管理等技术措施,构建了根冠协同的田间健康群体,从而实现高产目标。”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介绍。  今年,四川省首次启动“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通过高产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稳产增产。大邑县按照“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要求,在全县共布局创建12个千亩高产片,其中水稻占5个。大邑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大邑县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组建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将“专家田产量”转化为“农民田产量”,支撑“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用水不愁!”近日,成都天府新区自勤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苏烈承包种植的水稻迎来了收割。面对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苏烈表现出十足自信:“处于大型灌区,用水不用担心。”等到水稻收割后不久,他承包的土地又要开展小麦、油菜种植。  不止苏烈,8月以来,四川各地水稻收割陆续拉开帷幕,蜀乡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其背后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农谚有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直接关乎农民的收成。趁着秋收时节,记者一线探访水利如何助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罗家河坝枢纽,东风渠水源在此一分为二向黑龙滩灌区和龙泉山灌区输水。保供水30天完成病险水闸重建  在成都天府新区罗家河坝枢纽处,东风渠灌区的水源在此一分为二,源源不断地输向下游的龙泉山灌区和黑龙滩灌区。  “目前我们正全力向下游输水,最大的流量达到35立方米/秒。”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供水管理科组长黄鲲鹏身后,工人们正为罗家河坝枢纽进行最后的风貌施工,预计项目在10月10日将全部完工。  罗家河坝枢纽为何重建?据悉,该枢纽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时间久远存在风险隐患,被鉴定为“病险水闸”需重新修建。目前,罗家河坝枢纽的主体工程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泄洪闸等,已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转,这为下游灌区用水提供了稳定保障。  由于罗家河坝枢纽重建时间恰好处于春灌之前,工程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着下游区域春灌用水。“为了保证今年春灌用水需求,我们抢抓工期,仅用30天和45天分别完成了罗家河坝枢纽分水闸和节制闸的水下工程,于去年12月15日如期通水,实现向下游两灌区正常输供水。”东风渠管理处规划计划建设科组长魏柳说。  “平时我们深入一线,对各地农业用水情况进行掌握并及时调度。”黄鲲鹏表示,随着水稻收割陆续结束,灌区内还有大量经果类作物的用水需求值得关注,他们将全力确保灌区内农业丰收。多举措灌区农户用水有底气  “嗡嗡嗡!”距离罗家河坝枢纽约1小时车程,东风渠灌区内的天府新区籍田街道的水稻田已经大片金黄,几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预计水稻亩产在650公斤以上!”苏烈在当地承包了3500亩左右土地种植水稻,谈起为何选中这里开展水稻种植,他信心十足地表示:“土地平坦,加上水源条件好。”  “通过灌溉渠道可以直接满足绝大部分农业用水需求,另外还可以通过提灌的方式补水。”苏烈说,水源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凭借地处东风渠灌区的区位优势,灌区内的农户并不担心水源问题。然而,籍田街道虽然处于东风渠灌区,但位置属于尾水片区,只靠支渠进行输水,进水条件相对较差。在今年夏天,水稻抽穗扬花期,当地农业用水压力陡增。  “为及时向当地提供水稻抽穗灌浆期的水源,管理站灵活运用支渠轮灌、突灌和错峰用水,解决了当地今夏抗旱用水需求。”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东风渠管理处天府水利管理站供水班长罗渝涵说。杨彩利向记者展示其种植的水稻减浪费渠道整治确保持续供水  在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石龙村,彩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彩利的1100亩水稻也迎来丰收。“最近几年降雨整体偏少,但幸亏有武引工程发挥了很大作用,让我们用水不愁。”杨彩利看着眼前大片丰收的水稻,充满喜悦地说。  记者注意到,在他的庄稼一旁便是一条宽约5米的泄洪沟。“在水稻生长关键期,武引工程将涪江水源调入田间,确保水稻生长,另外还可以从泄洪沟抽水补充水源,感觉很方便。”杨彩利估算,今年的收成不错,亩产在 550公斤以上。  据悉,今年夏季,游仙区降雨整体偏少,同时还伴随着高温天气,因此农业用水大大超过往年同期用水需求。“今年游仙区灌溉用水量超过年初计划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所以我们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用水申请,确保农业生产。”武都引水工程运管中心管理所所长魏城介绍,在春灌前,游仙区通过开展灌溉渠道整治提高灌溉效能。“通过对总干渠、分支渠的整治,减少了因为渗漏导致的用水损失,往年春灌用水需要输送6500万立方米,而今年只输送了5200万立方米,大大节约了农业用水。”魏城说,目前,灌区正向水库、堰塘等囤蓄水源,为今年的冬灌做好准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5
  (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黄中钜)“我家里的6亩地请人帮着种,每亩比租出去多赚200元。”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河渠镇褚家庄村74岁村民史胜彩告诉记者,通过宁晋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现在种地既省力又省心,签好合同就能坐等丰收。通过平台托管服务,史胜彩搭上了农业现代化的“顺风车”,地里有了指夹式精量播种机开展种肥同播,有了新型植保无人机提供飞防服务,享受到了现代农业的效率和效益。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让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迈过”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添智。近年来,我国集聚科技资源助力大面积单产提升,发挥科技引领助推产业发展,创新服务机制形成推广合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科技到田助推单产提升  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离不开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2004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推介发布1900余个主导品种、1600余项农业主推技术,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耐密抗倒伏高产品种之一,“东单1331”在全国多地用于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每年推广1000万亩以上,推广面积逐年快速增加。“玉米单产提升重点选育推广耐密植、抗倒伏、宜机收高产品种,大力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并主推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这项技术是针对目前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偏低、生产管理粗放、水肥利用率低和玉米生产逆境频发等问题而研发的综合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组长李少昆介绍。  病虫害防控是小麦稳产增产的重要一关。今年,河北省辛集市强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对小麦实施统防统治,并集成推广优质良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我们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现场观摩、集中培训、巡回指导、测产验收等,加快高产高质高效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辛集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邰凤雷说。  湖北省建立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机制,围绕技术传导链条构建起“省级专家团队+县市推广部门+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在县级层面,我们要求每项主推技术都落到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或者示范主体,每个基地或者主体都有一名农技人员对口服务,确保农业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与人才处处长柯枫英介绍。  良种与良法到田也需平台支撑。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利用“互联网+”科技下乡模式,将农民与专家、农技人员紧密联系起来。  2023年以来,平台为农民提供了多品种、全环节的生产问题案例知识1030万条,日增5万个案例;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平台动态实时收集产业和区域热点生产问题236.5万个,挖掘分析出品种抗病性、环境诱因、土壤改良等季节规律性科学问题7万个;全国近70万行政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名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产业科技服务受益小农户1.39亿;在“单产提升”方面有关问题近3000条,有效回复近1.8万条。  模式创新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玉米栽培专家张吉旺教授牵头建设山东临邑玉米科技小院,开展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及时防治玉米螟虫害,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保障玉米产量与效益;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扎根贵州剑河科技小院,创新和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为当地研发稻虾、稻蟹种养新模式,助力提高农户收益……  一间间科技小院让专家与农民面对面,让技术与农田紧密相连。自从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至今,我国目前已建设1800多个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参与了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先后研发新品种、新产品800余项,累计示范推广5.65亿亩,增加粮食产量3300万吨,增收节支近800亿元。  科技小院“扎根”在地里,农技“轻骑兵”驰骋在田间。2021年,广东省农技推广中心组建农技“轻骑兵”队伍,以农技推广人员为主力军、高校科研院所专家为技术智库、乡土专家为社会化服务力量,三管齐下,让农技知识精准匹配生产实践,助力打通科研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广东省韶关市近年来生姜产业发展迅速,但不科学的生姜种植管理方式会导致部分生姜出现品种退化、病虫害频发、品质下降等问题;流行趋势愈发严峻的姜瘟病让感染严重的姜田面临大面积减产的风险。为此,韶关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邓冬梅率领“轻骑兵”走入姜田姜窖,在乐昌市坪石镇等乡镇开展了针对生姜种植的技术培训,从生姜品种的选择、科学种植到合理采收储存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并总结了《粤北小黄姜栽培技术规程》,为当地姜农提供了实用的栽培技术,提高了姜农的种植水平和收益。  江西省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聚焦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有机融合,自2020年以来,开展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市场化力量为补充的区域性农技推广平台建设工作。  新余市分宜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麒麟西瓜产业协同推广工作站,该站在编在岗农技人员和特聘农技员负责提供公益性的农技服务,企业负责提供标准化种植方案和规模化销售渠道,各类主体协作共赢,帮助瓜农增收致富。宜春市宜丰县芳溪镇区域综合站探索为芭蕉种养专业合作社提供生产管理、休闲农业开发等增值服务,帮助社员提升种养水平,拓展经营范围,每年为合作社净增收入4万多元的同时,综合站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模式创新引领农技推广,全国各地探索跨单位、跨层级、跨领域的新型协同推广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科研院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性服务组织等合理分工、高效协作,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优势互补的农技推广协同服务新机制正在形成。  多措并举提升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  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的能力素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环。2023年,全国共17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了5天知识更新培训,2.1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接受了连续不少于5天的脱产业务培训。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形式,着力打造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  陕西省完善分级分层分类培训机制,紧贴产业需求制定培训“菜单”,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实训为主的“小班化”“模块式”培训,通过破冰融合、分组教学、专题讲授、现场观摩、经验分享、技能展示、结构化研讨、路演汇报、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2023年累计培训6580名(省级骨干500名及300名特聘农技员)基层骨干。  湖南省以集中冬训助力青年农技员成长。2023年,湖南省组织2022、2023届农技特岗毕业生参加集中冬训,重点开展粮油作物技术专题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冬训中,农技特岗生在农民田间学校实战演练、解决问题,提高了与农民交流互动的技巧;在农技微视频创作技能培训中学习分镜头脚本撰写,创作、拍摄技巧与方法,后期剪辑制作,现场直播以及账号运营等微视频制作技能,培训期间新注册农技微视频账号350个,累计吸粉15万余人。  河南省探索“专家牵头组队、农技员参与跟学”的培训模式,活用省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专家等力量,遴选农业教学科研名师大家、农技推广一线专家和农业企业市场行家为基层农技人员传授经验,选定692名农技推广首席专家结对帮带8493名农技员,让农技员的专业素质迅速提升。  河北省则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了大豆玉米单产提升、衡沧高品质蔬菜示范、盐碱地综合利用等专题培训班,并结合不同项目县需求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班。同时在督导考核上,实施动态管理,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监测、考评、退出机制,将基地建设纳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绩效考核范畴,对条件不达标、效果不明显的予以淘汰,确保教学质量和实训效果。2023年共培训基层农技人员6300人,其中农技推广骨干3000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24
(记者 燕巧)9月14日,当记者走进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朱永群的办公室时,办公桌上的一个种子瓶吸引了记者目光。  种子瓶里,装着小小的、黄白色的种子,这就是凝聚了朱永群及其团队10余年的心血和努力培育出的“蜀草1号”,也是南方地区近20年来首个育成的高丹草新品种。  饲草虽然不是粮食作物,但却是动物的优质口粮。四川是畜牧大省,也是饲草缺口大省。近年来,通过朱永群等科研人员的努力,四川先后自主培育出“蜀草1号”“川农1号饲草麦”等优质饲草,全省饲草缺口正在缓解。科研人员正在对“川农1号饲草麦”测产。 受访者供图“蜀草1号”育成记  从成都市区一路往东,龙泉山脉东边的简阳市禾丰镇,这里有一块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正如这个镇名一样,这里是禾草的重要试验地:高大挺拔的高丹草、苏丹草、高粱等饲用作物,在这里育种。  一个月前,这里刚收获了一批饲草,其中就有“蜀草1号”。  “蜀草1号”,顾名思义,是四川自主选育的饲草新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也是南方地区近20年来首个育成的高丹草新品种。  高丹草全称为高粱苏丹草杂交种,是高粱和苏丹草的杂交种。高粱具有茎粗、叶宽、糖分含量高等特点,苏丹草具有分蘖力、再生力强,叶量丰富等特点,高丹草综合了高粱和苏丹草的优点,具有生物产量大、适口性好、再生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草食动物的优质饲草口粮。  基地种植的“蜀草1号”亩产可以达到8吨左右。而朱永群还记得,10多年前,她在眉山洪雅养殖户那里看到,其种植的高丹草产量非常低,一亩产量只有2吨左右。“1.5米就抽穗,产量不高。”  彼时,省内种植的高丹草草种还主要从省外、国外引进,四川没有自己的高丹草品种。“从其他地方引进的饲草种子,不太适应四川的气候地理条件,所以其生产性能不好。”而四川是畜牧大省,农区、半农半牧区对优质饲草需求大。“没有足够的优质饲草吃,是当前我省牛羊的现状。”  培育出四川省自己的高丹草品种成为朱永群的工作目标。但四川饲草培育工作起步晚,饲草培育并没有多少先例可循。在培育方法上,朱永群参照农作物的三系配套培育方法。“三系”,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培育办法最重要的是先培育出不育系。“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培育饲草的不育系。”朱永群介绍,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引进高丹草和苏丹草品种,用了10多年时间才培育出10个不育系。  有了不育系,再进行配合力试验,即杂交。杂交选育过程中,高产不是优质饲草品种的唯一标准。“糖分含量高、晚熟性、对重金属低富集等指标,也是优质品种的目标指标。”朱永群介绍,在选育新品种时,就是要尽量多地把这些优异指标叠加到一个品种上。  10多年来,朱永群及其团队共培育了40个左右饲草杂交组合,“蜀草1号”就是其中的优秀组合。  “蜀草1号”,抗旱性强、长势好、耐刈割、生物量大。经过不断实验,“蜀草1号”在成都平原及周边区域株高在3.5米左右,收获3茬,亩产可以达8吨左右。而在干旱的宁南县高度能够长到5米多,且收获次数可以达到4—5次,在该区域最高亩产能达10吨左右。  “蜀草1号”不仅产量高,营养价值以及一些营养元素的含量也比较高,对于青绿饲料品质的提升有很好的效果。所以“蜀草1号”一经推广便成为饲草领域的“顶流”。目前已推广到甘孜炉霍、凉山宁南、贵州等地。  蜀草系列新品种选育未停歇。“蜀草1号”选育出以后,近年来,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前期基础上,相继选育出“蜀草2号”“蜀草3号”“蜀草4号”新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蜀草5号”正在参加国家区域试验,蜀草家族逐渐庞大。  “每一个新品种都有独特之处,以满足不同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利用方式、耕作模式、畜禽种类对高丹草品种的需求。”朱永群说,比如“蜀草2号”茎秆粗一些、抗病性好,“蜀草4号”的种子产量更高。麦子也能做饲草  “蜀草1号”春生秋收,冬生春收的饲草品种四川亦有突破。  大部分小麦10月底才下种,以避开次年的倒春寒。而在今年9月,宜宾江安的种粮大户刘定琴准备种小麦了,之所以这时候下种,是因为她种的是饲草麦——“川农1号饲草麦”。  “川农1号饲草麦”,是近年来四川另一个自主培育的新星饲草品种,也是目前国内审定的唯一一个可以作为饲草用的小麦品种。  这个饲草品种有何不同?“解决冬春枯草季饲草短缺的问题。”该品种选育团队负责人、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教授伍碧华介绍,冬春枯草季,是牛羊等牲畜饲草最短缺的时候,却正好是“川农1号饲草麦”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个饲草抗旱、耐寒力强,适应性广,同时耐盐碱,既能在平坝、山区秋冬播,也可在高原春夏播。  “川农1号饲草麦”由伍碧华历时20余年培育而成。“通过染色体工程,引入了野生资源——来自以色列的四倍体的野生二粒小麦D97,与六倍体的普通小麦‘川农16’远缘杂交育成。”谈起“川农1号饲草麦”的培育之路,伍碧华格外感慨。  为什么要从以色列引进野生资源?“野生资源有比较强的抗病能力,而起源于干旱地区以色列的野生二粒小麦具有很强的抗干旱、抗盐碱特性,还具有很强的抗条锈病、白粉病能力,而常规小麦品种就像温室的花朵,抗病、抗逆能力比较弱。”伍碧华解释,但野生二粒小麦很难脱粒,茎秆细弱,易倒伏,所以通过远缘杂交,使它们双亲的基因发生遗传重组,将它们各自优异的能满足优良饲草饲用品质,栽培、生产与加工品质的基因组合在一起,这样培育出的饲草既有抗病性,还有抗旱性等抗逆性、产量高、品质优等多种优异特性。  “川农1号饲草麦”同时具备草、粒兼用特性,在该品种的整个生育周期内,叶子、茎秆、果实等所有部分都可以喂牛羊等牲畜,鲜草产量可达9493斤/亩。  刘定琴向记者表示,今年她将种1000亩“川农1号饲草麦”。之所以扩种,源于“川农1号饲草麦”有好的效益,与同时期饲草相比,“川农1号饲草麦”每亩收益比其他饲草要多30%左右,刨去成本,每亩可以收入1000多元。  伍碧华透露,该品种作为饲草两用品种,既可生产青饲、青贮草料,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同时其小麦籽粒的产量也可圈可点,能到达700斤/亩左右,小麦蛋白质含量高达16.5%,可以制作中强筋面粉,做出好面包,做配粉还能加工出劲道好的面条。  牛能吃人也能吃,这样的品种利于帮助种植户灵活应对市场突发变故,有效调节生产与供给方式,强御种植风险。“如果哪些年份饲草效益不佳,就可以作为小麦收割颗粒。”伍碧华说。  截至目前,“川农1号饲草麦”已在四川广元市、宜宾市、甘孜州等地,以及陕西南部、新疆部分地区试点示范种植。饲草缺口得到缓解  蜀草家族、“川农1号饲草麦”,皆为近年来四川科研人员解决全省饲草缺口努力的成果。但对四川来说,优质饲草供需矛盾突出,饲草缺口特别是优质饲草缺口依然较大,外购饲草占比高达一半。  “主要原因是我们饲草培育工作起步晚,饲草及饲草种子都要从省外或国外买。”朱永群介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外或北方的饲草种子并不适应南方以及西南地区的气候,许多外来草种产量、表现力不佳。  饲草种质资源是优良新品种育成的关键。  9月10日上午,全省科技大会在成都举行,“西南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针对西南区主栽饲草基因资源发掘利用不够、高产优质品种匮乏、草种依赖进口、栽培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历时十余年,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人员在西南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选育高产优质饲草新品种13个,其中国审9个,实现西南低海拔丘陵区、中高海拔山区和高寒牧区用种全覆盖,为西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建设提供了种源保障。  “好草”不断涌现,四川的饲草缺口也在得到缓解。据了解,四川有天然草地1.45亿亩,人工饲草529.1万亩,人工饲草干草总产量912.2万吨。根据四川省牛羊存栏量、出栏量计算,2023年饲草料缺口达1200万吨左右,饲草料缺口比例达35%左右。  不仅解决省内饲草缺口难题,四川培育的饲草也在走向国际市场。  2020年,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新全主持选育的“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通过了北美AOSCA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标志着我国自主选育的牧草品种走向国际市场。  去年,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技学院院长黄琳凯团队基于美洲狼尾草研究,构建了全球首个牧草领域图形泛基因组。有了这个图形泛基因组,就可以从美洲狼尾草中挖掘出大量的结构变异,有了结构变异就可以用这些标记、图形泛基因组去进行基因组选择育种,可以更高更快地选育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狼尾草品种。基于这项研究,团队已经创制出一种狼尾草新材料,并命名为“川育1号”。  多个“1号”不断出现,四川饲草的种业振兴步入快车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9月18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对邛崃市“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百亩超高产攻关片进行了测产验收,829.4公斤/亩的高产结果验证了一套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前瞻性。  该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坐落于邛崃市临邛街道的华山村,核心区域面积达118亩,选用“晶两优534”品种,并于4月13日进行播种。在栽培技术上,全程采用机械化育秧,确保每亩栽插约1.39万窝。同时,实施了水稻机械化“插喷同步”封闭除草技术,以及利用无人机进行药、肥施用,具体为基肥施用40公斤复合肥,追肥则包括10公斤尿素和15公斤氯化钾。测产验收现场。受访者供图  田间管理上,该超高产攻关示范田遵循“花花水”(即田间部分区域有2至3厘米浅水层)插秧原则,浅水促进返青与分蘖,适时晒田,并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对于病虫害防控,主要采取绿色防控措施,多管齐下,充分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最终,攻关田块自9月16日起陆续进入成熟期。  当日,专家组在百亩超高产攻关片随机选取3个地块进行全田机收测产,最终,加权平均实收产量为829.4公斤/亩。专家组认为高产田块选用高产、优质、耐密、抗逆性强品种,采用水稻全程机械化育秧技术、麦(油)茬稻田基肥混施打浆整地技术、水稻机械化“插喷同步”封闭除草技术、无人机药、肥施用技术等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综合来看,表现突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杨益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敏  秋风拂过,稻浪翻滚,稻穗摇曳。9月12日上午,家住简阳市石钟镇石王村的贺中俊早早地来到了水稻覆膜节水节肥综合高产技术(以下简称“覆膜技术”)示范田边,只为等待着收割机开镰收割,迎接那份独属于庄稼人的丰收喜悦。  据悉,石王村通过流转无劳动力、无种植意向等农户的土地,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形式,2024年共流转200余亩稻田开展覆膜水稻种植,而作为种田能手的贺中俊便被村里聘请负责管理这些稻田。水稻田正在进行覆膜。受访者供图覆膜技术控制稻田福寿螺效果明显  “大家来看看这经受了各种考验的丰收场景。”贺中俊一边兴奋地朝稻田方向望去一边告诉记者,多亏有省农科院专家吕世华研究员提供的水稻覆膜技术,克服了今年不良气候影响,还有效控制了福寿螺的危害,确保了今年200余亩水稻的大丰收。  由于气候原因,今年石钟镇福寿螺生长格外旺盛,对水稻造成极大威胁,有的水田直接被福寿螺啃得光秃秃。而贺中俊通过对邻村未进行覆膜种植或者是本村覆膜质量不高的水田进行对比发现,覆膜质量高的水田受福寿螺影响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  原因何在?“一方面是地膜覆盖阻断了福寿螺在稻田内和稻田间的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福寿螺直接被捂死在膜内。”吕世华从2022年开始作为成都市科技特派员为石王村提供技术服务,这三年,他观察到地膜覆盖能有效控制福寿螺危害,今年因为前期降雨多效果尤其明显。全生物降解地膜“膜力”十足且环境友好  从1998年开始,吕世华开始水稻覆膜技术研究,他告诉记者:“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水稻覆膜种植能有效提高土壤温度,满足水稻生长前期对温度的需求,同时在节水抗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水稻病害、控制杂草等方面效果明显。在节约水肥资源的同时能够实现水稻丰产与稻田甲烷减排的协同,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  了解基本情况后,前来寻求合作的95后农村创业青年王文媛问:“现在这个地膜不是聚乙烯膜材料的吗?聚乙烯膜不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危害可不小。”  吕世华笑着说,在推广水稻覆膜技术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强调防控“白色污染”。2018年以来,技术团队便与德国巴斯夫、云南曲塑集团合作开展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于水稻覆膜种植的研究,并取得成功。石王村从2022年就开始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这款为水稻“量身定做”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成分是聚乳酸(PLA)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在作物生长后期被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通过光的作用产生的有机体)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及少量生物质,到水稻收获时地膜就接近完全降解,既保障水稻生长,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贺中俊也热情地补充介绍:“这200余亩采用覆膜技术种出来的水稻质量没得说,很多村民都提前定购了。”  收割机一边收割,一边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定购了稻谷的村民,“我今年定购500公斤。”“ 我定购400公斤。”……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隆声,现场一片热闹。  “高温干旱天气下,采用覆膜技术的稻田不但不减产甚至还能逆势增产。”吕世华说,现在水稻覆膜技术在省内推广的同时,还在云南、贵州、重庆、河南、上海、宁夏等地进行示范推广,助力当地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双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万良敏 叶强平 记者 杨琦)9月15日至9月20日,中国登山协会全国第700期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培训班在理塘县格聂镇举办,30余名当地青壮年农牧民参加培训。开展绳索基础技术操作培训理塘县格聂旅游区凭借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厚重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山地户外运动发展迅速,户外旅游人数和收入持续增长,已成为旅游区吸引游客的重要增长点和推进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加速器。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有利于开展登山、徒步等户外运动,为推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户外运动管理,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理塘县组织当地30余名青壮年农牧民参训。培训采取理论教学加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中国登山协会资深户外指导员教师魏彤彤、侯鑫向学员们详细讲授了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职责、户外常见风险的识别、防范与应对、户外环境保护等项目的技能和知识。在实践操作课程中,学员们在教练的专业指导下,开展了绳索基础技术操作、地形图与导航技术、户外环保实践等科目的练习,学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及观摩、练习,对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专项技能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并掌握了基本技能。培训十分注重培养学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处置能力,以切实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素养。课程结束后,由导师对学员们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全体学员均通过考核,获得由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中国登山协会初级山地户外指导员”电子证书。参训学员合影此次培训精准把握山地户外运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难题,以“学+训+践”的方式,搭建了开阔视野、学习技能、拓展思路、提升能力、培育人才的平台,将格聂户外从业人员汇聚一堂学习交流,让他们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有了全面认识,掌握了许多实用技能。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受益颇多,下一步将结合培训学习的收获,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把培训成果和先进理念转化为推动家乡旅游发展的动力,为格聂旅游业发展添砖加瓦。(理塘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 文/图)9月19日,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再生稻+小龙虾”实践基地,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再生稻飞防作业。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再生稻飞防作业据悉,当前各地相继进入稻瘟病、稻曲病、螟虫等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刻,东兴区积极发挥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优势,组织专业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对辖区14个镇15000余亩再生稻进行统防统治,为再生稻种植户提供融防病、杀虫、施肥于一体的“保姆式”贴心服务,促进再生稻丰产丰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记者 孙眉 见习记者 陈楠)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合成淀粉,速率是自然光合作用的8.5倍;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5%,并两次出口坦桑尼亚;花椒采摘机成功解决花椒采摘高成本和雇工难等问题……从颠覆性的原创成果到重大技术的突破,再到“火花技术”的绚丽绽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如璀璨星辰般不断涌现,为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然迈入世界第一方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农机装备总量接近2亿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4%……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筑牢了坚实科技堡垒。  从零到一:基础性原始创新迎来重大进展  小麦赤霉病,堪称小麦的“癌症”,由镰刀菌属真菌侵染而导致,威胁着全球粮食生产与食品安全。其分泌的呕吐毒素等系列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不仅污染谷物籽粒,还有害人畜健康。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发病面积最大的国家,年均受害面积逾6000万亩。因此,寻找抗“癌”的“病方”,迫在眉睫。  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经过20余年的不懈攻坚,终于找到了小麦“癌症”克星——主效抗赤霉病基因Fhb7。“通过系列分子实验和高分辨质谱分析,我们发现Fhb7编码的蛋白可以打开呕吐毒素的环氧基团,并催化其形成谷胱甘肽加合物,从而产生解毒效应,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孔令让表示。Fhb7基因具有广谱抗性,既能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又能增强小麦对其他相关病害的防御能力,同时将为小麦育种提供重要支撑。李家洋院士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构建了从四倍体野生稻到栽培稻的快速驯化技术体系,为培育新型多倍体栽培稻开辟了新路径。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中国人要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就离不开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支撑。基因编辑是高效、精准的生物育种手段,可突破传统育种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实现特定性状的精准改变,彻底改变农业生物遗传改良技术路径和选育效率。但长期以来,承载基因编辑功能的底盘核酸酶却一直被国外垄断,我国农业基因编辑产品的产业化应用随时面临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赖锦盛教授团队历经8年攻坚,创造了基因编辑“两把剪刀”——基因编辑新型底盘核酸酶Cas12i和Cas12j,与已经发现的其他底盘酶相比,在蛋白同源性、核酸酶分类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当前,两种新型底盘核酸酶已应用于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业生物基因改良中,验证了基因编辑的靶向剪切活性,达到了产业应用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基因编辑产业化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清华大学刘俊杰课题组挖掘出世界上首例基于RNA的基因编辑工具,为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从零到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但正是这样的跨越,引领我国农业迈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纪元。  从一到多:自主创新品种取得关键突破  我国是牛肉生产和消费大国,但长期以来肉牛主导品种种源严重依赖进口。“我们计划培育生长速度快、生产性能高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来解决我国种源供应和牛肉供给问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俊雅的带领下,2022年,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诞生,打破了这一局面。  华西牛的体型外貌一致,生产性能和遗传性能稳定,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屠宰率和净肉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适应性广,在我国牧区、农区、草山草坡地区都能茁壮成长。当前,团队还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芯片Cattle110K。该芯片位点分布均匀,位点通量适中,与现有商业化芯片兼容性好,分型成本较进口芯片降低80%,已在华西牛育种群体中应用超过1.5万张,成功打破了国外育种芯片的垄断。存栏华西牛种公牛的年生产冻精能力达1000万剂,冻精市场占有率达19.4%,市场竞争力强劲。  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白羽肉鸡在肉鸡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其种源却是在所有畜禽中唯一一个100%被国外“卡脖子”的品种。2021年底,“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3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空白。基于此,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不断突破创新,将目标性状评估准确性提高24.5%;建立集合10万个体的基因组大数据分析系统;研发出基于化学发光的高敏感性禽白血病抗原检测试剂……显著提升国产白羽肉鸡品种生产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已审定的3个白羽肉鸡品种祖代年存栏超过41万套,具备满足国内需求总量30%的供种能力。2023年度推广父母代1285万套,同比增加超500万套,市场占有率超过25%。国产白羽肉鸡品种两次出口坦桑尼亚,走向国际市场,既保障了我国的家禽种源安全,也为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青岛清原作物科学有限公司集单倍体、分子、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模块于一体,打造了国内通量最大、周期最短的大豆遗传转化平台;寿光博收种业有限公司选育并推广的抗斑萎病毒甜、辣椒品种,成功填补了国内在斑萎病毒抗性品种资源方面的空白……这都是自主创新在种业翻身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生动体现,企业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共同推动种业振兴。  星火燎原:“火花技术”绘就农业美好希冀  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首次启动农业“火花技术”征集工作,旨在挖掘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新材料、新方法、新资源、新装备、新模式等农业科技成果。两年来,多项“火花技术”成果被列入农业“火花技术”培育名单和成果库名单,不断点亮农业科技发展的种种新可能。  渭南霖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创造性地研发出花椒采摘机。花椒产业作为山地农民致富的新经济增长点,却长期面临采摘成本高和雇工难的问题——花椒浑身带刺,采摘时易伤果胎影响下一年产量;果把短、混乱无序,花椒颗粒、果梗和叶距离很近,给机械采摘带来极大困难。花椒采摘机是一款由控制器智能管理的高效无损低成本电动工具,其作业时,在树下放帆布或用伞接花椒,将喂入口对准花椒穗轻压电源开关即可,对花椒颗粒不损伤、无破碎,不影响商品价值,成功解决了花椒的无损采摘难题,缓解了传统花椒采摘雇工难的问题,经济效益显著,将有力促进花椒产业规模化发展。  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采用“三级分离”技术工艺,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原料中提取出高活性低分子全水溶的广谱性有机复合材料——“微碳”。这是净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生物生长的一种重要新材料,可应用于农业绿色种植养殖、化肥农药减量、土壤修复等方面。目前已有成型配套装备,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例如,在北大荒抚远地区大面积推广试用了新型高效“氮磷钾+微碳”四元复合肥和“微碳尿素”,在化肥减量15%~30%的前提下,实现了增产、提质和改良土壤。在广西南宁,通过使用“微碳”系列肥料,解决了火龙果和土壤中重金属离子超标的难题,火龙果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当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农业新兴技术被筛选、培育和推广,每一项成果都是智慧的结晶,每一次突破都是前行的动力。正如每棵参天大树都始于一粒微小的种子,随着各界的不懈探索与协同攻关,农业的“火花技术”必将从微弱的火花变成旺盛的火苗,再从火苗汇聚成势不可挡的火炬,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20
  (李娅妮)近10年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育龙头、建基地、引技术,在高海拔地区种出“极地果蔬”,用产业发展鼓起农牧民的“钱袋子”。2023年底,园区实现总产值4.2亿元,农民综合收益2408万元。  理塘县平均海拔超4000米,被称作“天空之城”。2016年以来,理塘县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建设新品种科学选育试验田20亩,选定适应品种进行主推。同时推动果蔬设施化、标准化发展,建立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现设施大棚土、肥、水、温、病虫害全程监测,在这块土地种出“极地果蔬”。  经过产业园几年培育,甲洼镇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引进智慧农业无土栽培技术。在农庄无土栽培馆,每一株果蔬秧下面都插着灰色的“输液管”。智能传感器将水肥经管道输送到“土壤”里,并结合果蔬生长情况,自动调整水肥配比,确保果蔬在每个生长阶段皆能“吃饱喝足”,实现施肥精准、肥效高、无污染、零排放。  在产业园建设带动下,农户收入由原来单纯的农业生产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飞地产业分红收入”。园区流转农户耕地7000多亩,每年租金达140多万元。龙头企业长期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5万人次,长期务工人员年均收入达2~3万元。此外,园区还引进车厘子等水果种植产业,促进农旅、休闲等业态深度融合,让“高城”农民增产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9-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佩尔维兹·哈米德·拉赫里(以下简称“拉赫里”)仔细观察甜菜水培定植篮下的根系长势后,走出屋顶农场,又去而复返,拿出手机拍下一张照片。这是记者在中巴农业技术推广及合作展望研讨会上看到的一幕。  9月12日,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合作发展大会嘉宾巴基斯坦代表团赴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都市农业所”)考察交流,探索中巴农业领域合作空间。  代表团成员拉赫里是一个在巴基斯坦拥有6000亩土地的农场主。  红薯种在桶里,铁皮石斛垂在半空……让拉赫里意犹未尽的是都市农业所打造的智能屋顶农业高品质场景。该场景占地千余平方米,种植着水果、粮食作物和中药材等作物,涵盖家庭园艺装备、叶菜果菜工厂、智慧营养调控等功能分区,是都市农业兼具未来底色和现实需要的动人展示。  当天,代表团一行先后参观了育种加速重点实验室、垂直农业展示中心等点位。  “一棵生菜的生长周期从70天缩短至35天,这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多的产量。”在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一楼,货架上种着的一排排生菜引起代表团一行热议。  该植物工厂高8.8米,是一种在多层建筑内进行周年无人化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可实现果蔬从播种、间苗到采收、清洗包装等全栽培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及高效生产智慧管控,通过人工控制营养、光照、温度、湿度条件,显著提高资源利用及生产效率。  代表团团长莫拉纳·阿卜杜·高夫里·海德里的家乡盛产石榴、葡萄等水果,被称为巴基斯坦的“水果篮”。  “我们的种植方式传统,还面临着品种老化、缺水等问题。水果生长周期很长,产量也不高。”他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中巴合作,引进水果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升巴基斯坦在水果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