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眼下,正是春播饲草的关键时期,为提高饲草种养效益,3月20日,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会同省内科研院所以及各市(州)县畜牧饲草饲料站(股)等单位专家,共同编制并发布了《四川省2024年度春播饲草生产关键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在四川优质饲草节粮增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西藏农牧区耐高寒优质饲用作物引种评价及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肉兔(肉牛)协同推广、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四川省饲草育种攻关等项目的支持下编制,旨在推动肉牛牦牛产业集群、高原粮仓、粮改饲、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进程。  该指南包括饲草品种的选择原则、2023 年四川省不同地区气候概况、2023 年四川省春播饲草品种试验情况、不同饲草类型饲草营养品质、四川主要春播饲草高产栽培技术、四川省主要饲草病虫害防治技术、四川省主要饲草青贮关键技术、饲草生产机械使用及设备信息(通用)、国家和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饲草目录等 9 大板块内容。  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指南将为全省广大饲草种植者 2024年春季种植饲草时的品种选择和栽培利用提供参考,从而为加强全省优质饲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动现代草牧业科学高质量发展,提高种养经济效益,助推四川乡村振兴发挥指导作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适值三台麦冬采收时节,3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在绵阳市三台县芦溪镇涪城村联合举行自走式麦冬收获机检测现场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发的自走式麦冬收获机经现场演示,表现出了极高的收获效率。  在检测现场,自走式麦冬收获机所过之处,地里种植的麦冬就已轻松地得到采收。据了解,这样1台机具一天可收获50余亩麦冬,相较于10多个人工一天还收获不到1亩,极大提高了效率。自走式麦冬收获机下田采收。  “今天的检测效果很好!”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郑志安介绍说,“此前,三台麦冬也有采用机收的,但采用的是悬挂式机具(拖拉机+收获机)收获,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压苗现象。而今天现场检测的机具是联合收获机,不需外置其他动力机械,挖铲先进地,然后履带轮才驶入,保证了采收过程中不损伤麦冬苗。”主持检测工作的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技术专家表示:“根据现场检测结果,该样机动力、采挖、收集、转弯半径等关键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目标。”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由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机械化研究室、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团队联合绵阳综合试验站、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建联合攻关小组,研发了这款自走式麦冬收获机具。针对川麦冬采收过程中土壤黏重阻力大的问题,开发摆杆式振动挖掘装置,降低了机器的行走阻力与刃口处的秧苗堆积;针对麦冬根茎与土壤分离困难的问题,开发了两级振动式杆条输送装置和多级变间隙齿辊碎土装置,降低了麦冬收获后的带土量;针对麦冬秧苗机械损伤多的问题,设置了前置式挖掘装置,避免了动力机具对麦冬秧苗的行走碾压损伤;针对麦冬小地块种植机器转弯困难的问题,开发选配小型履带式底盘,降低了转弯半径,适应分散的小地块和减少转弯时的碾压损伤。  三台县麦冬产业办公室、四川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三台县涪城麦冬产业协会等单位参与现场观摩,就样机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并表示,希望机械化采收能在三台麦冬产区得到大规模应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5
为提高农作物种植户和统防统治植保员的生产与经营水平,更好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3月19日,翠屏区白花镇在建军村和火地村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作物植保员培训,共60人参加此次培训。本次培训重点围绕农业技术知识提升方面进行,培养群众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对参加此次培训的群众来说,此次培训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农药化肥的安全合理使用等专业技术知识,更好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下一步,白花镇将持续推进就业创业技能提升工作,根据群众就业需求和创业意愿,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大组织培训力度和培训范围,使群众真正从技能培训中受益。(供稿:翠屏区白花镇 程雯)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2
为帮助基层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3月21日,泸州市纳溪区关工委负责人带队到合面镇双凤村,针对早虾养殖和塔罗科血橙种植产业发展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关工委一行先后到塔罗科血橙种植区和稻渔园区早虾集中养殖项目区,详细查看农场种植园区果树生长和早虾饲养、销售现状,听取产业项目负责人情况介绍。在经过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后,纳溪区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指导,对柑橘种植和早虾养殖项目下步工作提出科学建议。据了解,近期合面镇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首次大规模早虾捕捞。本次捕捞涉及稻虾田600余亩,捕捞早虾共5万余斤,均为去年年底投放的早春虾,当省内外其他产区的小龙虾下市后,合面的优质早虾就将拥有错峰上市的优势。“乡贤”姚远自成立鹏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来,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入股早虾产业,帮助他们每户年均增收约1.5万元。一直以来,合面镇关工委高度重视科技助农工作。为更好地发挥关工委“五老”志愿者中老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采取会议培训、现场讲解等形式分别就当前血橙产业形势、稻渔共育技术、高粱栽培技术、小龙虾养殖技术进行了宣讲,现场印发宣传资料100余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董思孟 孟春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2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正是春耕农资供应高峰季,记者日前向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任万军教授了解到,由其带领的团队历时10多年,研发出的水稻无人机专用高效肥已于2023年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月18日,该项专利落地转让,有望大面积服务于今年水稻生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针对无人机的水稻专用肥料产品种类较少、普及不广。该项水稻无人机专用高效肥效用如何?从作业效率上来看,“该专用肥的无人机施肥效率为人工施肥的12.5倍以上。”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勇介绍,“可适配智慧化施肥管理,节省86%的人工,也适宜于地面机械化施肥、人工施肥等方式。”  同时,陈勇介绍:“可实现追肥氮钾同步、均匀、高效撒施,具有健壮茎秆、增加粒数、延缓衰老、稳产高产、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率的作用。”  “ 田间应用效果良好。”任万军介绍,该专用肥物理性质稳定,无人机撒播适应性强,肥料分布变异系数小,具有良好的撒播均匀性和缓释效果,且符合水稻需肥规律。在大幅节省施肥时间的情况下,“增产10%到 20%,每亩增加效益100至200元,高产田亩产可达到800公斤以上。”无人机专用穗肥搭配减量攻中施肥方式,氮肥利用率可提升22.4%到26.6%。  据介绍,该专用肥既适用于无人机撒播,还可以使施用一次穗肥后的肥效同时满足水稻中后期对氮和钾的需求。不仅提高农作效率,还减少农作次数,从而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收益。  “该专用肥是科学施肥技术的重要革新,符合肥机融合发展方向。不但适宜于水稻生产,也可在其他作物上使用。”台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农艺师曹均成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俊)苍溪县歧坪镇四蛮寨村猕猴桃种植基地里,猕猴桃枝干茁壮挺拔。近日,歧坪镇农业春耕春管现场会的“第一节课——猕猴桃春管及溃疡病防控现场技术培训会”在这里开展。  培训现场,农技专家对猕猴桃春季的修剪枝条、整理架型、拉枝绑蔓、春季施肥打药等技术要领作了详细讲解和示范。  “通过政府组织的春耕生产现场会,我对猕猴桃以及小春作物的当前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包括当前的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回去之后,我们会号召种植户按照今天的技术指导进行管理。”歧坪镇四蛮寨村副书记罗光春表示。  在位于歧坪镇秀宝村的新源家庭农场小麦种植基地,农技专家根据今年天气和小麦苗情长势和特点,就小麦春季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叮嘱大家要认真抓好春管工作。  “我家里种植了1000余亩小麦。听了镇上农技人员讲解小麦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的技术知识,我受益匪浅。我会按照今天所讲的技术要求进行小麦春管,确保今年能有个好的收成。”秀宝村粮油种植大户何贵说。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歧坪镇组织的本次农业春耕春管技术培训现场会包含猕猴桃春季管理及溃疡病防控、小麦油菜田管、水稻旱育秧、早玉米生产、粮经套作、种养循环等内容,全镇镇村干部及种植户近百人参加。据悉,近段时间当地还组织了5支技术服务小组,深入该镇20个村(社区),指导农户开展春耕春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灼华 陈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整地、播种、浇水……三月间,在巴中市巴州区广阔的田地里,种植户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各农资经营站点,农户忙着挑种子,执法人员仔细检查农资……巴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春耕备耕热潮,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春耕图”。田间地头春耕正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连日来,天气晴好,各地群众抢农时、忙春耕,合力奏响春耕生产“进行曲”。3月18日,巴州区大和乡东溪村,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移栽玉米苗,一道道身影在一垄垄地里来回穿梭,播撒着对秋收的希望。“农技人员现场示范,他们讲得很细致,我们听得明白,对我们帮助很大。”村民王伯平听完讲解后竖起大拇指。  春光不可负,农时不等人。开春以来,巴州区提早谋划、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玉米种植。据了解,今年全区计划种植玉米20万亩,3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培训,全力护航春耕生产,为全年增收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从巴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该区土壤墒情适宜,可利用耕地面积达 68.9万亩。目前,全区已调剂储备玉米、水稻、大豆种子743吨,投入农机具1.3万余台(套),玉米育苗下种可移栽大田19.6万亩,正全力打好春耕生产“主动仗”,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农资产品购销两旺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今天选好了种子和化肥,打个电话半个小时就送来了,真的很方便!”3月17日,大茅坪镇大茅村村民王大爷告诉笔者,虽然腿脚不便,但他家春耕备耕工作一步也没落下,现在农户们需要的农资都能买到,打个电话或者微信,农资经销店就会送货到家。  进入3月,各种农资产品进入购销旺季,在巴州区各个农资销售门店,前来购买的农户挤满了柜台。在一家种子门店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农户介绍适合中晚熟种植的玉米种子品种。“只有吃透产品特点,才能给他们推荐适合的种子。让消费者满意,会提升我们的信誉度,有更多的回头客。”某经营门店负责人刘松柏一边备货一边说。  据巴州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先后组供各类化肥5000余吨、农药30余吨、农膜200余吨,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所需。技术指导助力春管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为做好全区农作物病虫测报和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工作,日前,巴州区植保植检站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全区植保员开展培训。  3月18日,在大和乡回龙村的小麦种植地里,25名乡村植保员深入麦地,仔细查看麦苗的长势情况,识别小麦白粉病、蚜虫、条锈病等病虫害症状。同时,该区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对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进行了培训,详细介绍了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并就农药的配制方法及施药注意事项进行了现场演示。  “为确保春耕备耕顺利进行,全区出动农技人员500余名,开展农技培训200余次,印发资料2万余份。”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组织农技专家深入一线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做好春季田管,排查病虫害隐患,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确保今年粮油稳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2
(周媛 谢义 记者 汤斌 文/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连日来,乐至县各地抢抓春季农忙时节,积极推进机械化、智能化播种玉米,按下了春播春种“快进键”。旋耕机正在作业开沟、播种、覆土……3月19日,记者在乐至县佛星镇临江社区看到,旋耕机在玉米地里来回穿梭,伴随着阵阵轰鸣声,原本高低不平的土地被迅速平整成一块块平坦的农田。另一边,玉米播种机也在紧张而有序地工作,随着它的行进,一粒粒玉米种子被精确地播撒进土壤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机播玉米每天能播种60亩左右,相较人工效率提升了100多倍,而且机播玉米的成本是每亩80元,比人工播种便宜了一半。”临江社区党委副书记唐磊说,今年社区预计玉米播种面积1100余亩,预计3月底全部完成。玉米播种机正在作业 “目前,全县的玉米播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乐至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站长刘开燕告诉记者,为保障玉米播种顺利进行,乐至县立足实际早计划、早部署,通过引进农业机械化设备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24年全县计划种植玉米51万亩,其中玉米机播面积15万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1
朱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检索“蜂蜜”相关词条,与之关联的常常出现“真假蜂蜜鉴别”“天价蜂蜜”“兽药残留”“激素过量”等负面信息。蜂蜜、蜂花粉、蜂王浆等原本象征天然、健康的传统农特产品,却与“水太深”“套路多”等挂上了钩。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信任危机?如何扭转蜂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又如何保障蜂农的劳动收益和蜂业的良性发展?3月14日,记者走进四川2024年蜂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培训会讲堂,从中探寻答案。痛点和缘由 蜂产品良莠不齐  “说到蜂蜜,大家往往会问是不是真的、有没有掺白糖等。之所以会给消费者造成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市场上确实存在蜂产品掺杂贩假的情况。”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一边讲一边点开某电商平台,“有些商家卖的2斤蜂蜜9.9元还包邮,这种价格是无法买到真蜂蜜的。”  而蜂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不只于此。  部分蜂农因技术或意识不到位,一方面生产出来的蜂蜜并非蜂巢封盖后的成熟蜂蜜,而是蜜蜂尚未充分酿造、含水量较高的“水蜜”,容易发酵变质;一方面给生病蜜蜂错误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蜂蜜兽药残留超标和微生物超标等。  此外,有的不法商家把蜂王浆中主要功效成分王浆 酸(化 学 式 为 10- 羟基-2-癸烯酸)提取出来,导致有效成分降低,保健功能变差;还有的用树胶假冒蜂胶等。其实这些都是损害行业发展的行为。  而究其原因,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调查后分析认为,蜂场存在普遍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生产、防病技术大多由师徒传承,用药不规范,缺乏控制药物残留的意识,并且对蜂病用药缺乏基本常识和专业防治技术。此外,还存在技术服务力量薄弱问题。部分养蜂人不能有效地掌握产品标准、用药规范等相应专业知识,从源头上就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安全。求变和破局 强化培训和监管  “举行 2024 年蜂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培训会,旨在进一步规范蜂产品生产加工活动,切实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培训过程中,特邀专家对蜂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生产审查细则,以及规范用药等进行了科普。记者留意到,仅今年开年以来,除省畜牧总站(省蜂业管理站)外,四川省蜂业学会、成都市蜂业学会等组织已针对蜜蜂越冬、春繁、春季生产等管理技术,在全省多地开展技术培训。  记者从培训现场了解到,当前全省积极倡导产供销联合,大力发展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养蜂合作社和养蜂大户等为主体的蜂业联合体,发展订单蜂业,走“公司+蜂农”或“公司+合作社+蜂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进行蜂用兽药的统一采购和合法应用、残留监控检测和溯源体系建立等,提高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实现从蜂箱到餐桌的蜂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管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近日,在米易县丙谷镇“共富农场”,来自该县各乡镇的“三农”工作者、蔬菜种植大户代表等70余人,将番茄新品种展示台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或品鉴,或交谈,在喜欢的品种果盘前的便利贴上打勾。该农场负责人冷兴瑶随后会与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攀枝花综合试验站专家杨晓峰等一起,选出被“偏爱”的品种,然后育苗、推广。  这座“共富农场”,是米易县设施番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基地。杨晓峰等专家选育出的优良品种,首先会在这里试验培育,试种成功后就会向农户推广。今年,农场又承担着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重任,探路蔬菜绿色种植路径。农户代表现场参观、挑选番茄品种。看硬度、尝口感,现场选良种  走进农场的番茄种植基地,阵阵番茄香气扑鼻而来。品鉴展台前,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番茄引起了大家的好奇。从番茄颜色上看,有粉红色、浅黄色、黑色等;从番茄形状上看,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小如指甲。“去年,我们在番茄硬度、口感、萼片等方面进行了突破。”杨晓峰介绍道。  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米易全县番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然而,番茄在采摘、运输等环节又极易被损坏。如何降低损失?品种选育是关键。去年,杨晓峰带领团队从36个番茄新品种里选育了9个抗裂果性佳的品种。“果型圆,硬度也合适,比较中意!”米易县草场镇种植大户谢世运对其中一个新品种表示了肯定。  番茄的口感、萼片也是杨晓峰团队攻坚的重点。去年,团队用复合杂交等方式选育出了糖酸比适中、抗病性较佳的优良株系。“杨老师推荐的几个新品种口感好、风味浓,现场咨询的农民朋友也多。”冷兴瑶告诉记者,番茄的萼片也很讲究。新品种番茄萼片有的上翘,有的倒伏。“容易倒伏的品相就不好看,也影响卖价。”杨晓峰介绍道。咋办呢?杨晓峰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攀枝花综合试验站专家团队持续攻坚,在以往科研的技术上,最终筛选出优良品种,提升萼片硬度。  一边走一边看,冷兴瑶还从市场前景、种植技术等方面作了全方位介绍。“新品种培育时间长、风险高,而农民没有试错成本。”她说,通过农场试种,可以有助于农民获得优质种苗。杨晓峰(左一)介绍番茄新品种。摸厚度、问价格,现场挑地膜  眼下正值春耕春种时节,也是使用农膜的旺盛期。在“共富农场”内,全生物降解地膜也是代表们的关注焦点。大棚内,几行黑色的、透明的地膜清晰地标注了使用时间、材质以及厚度。去年11月,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在基地内做了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我们选取了两种材质、三种厚度的降解膜进行试验。”米易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陈华说。  每年,米易蔬菜种植需使用传统地膜超过1500吨。常规地膜不易降解、污染土壤,人工回收还会增加成本。全生物降解地膜可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安全又方便。因此,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已迫在眉睫。陈华将这场试验称为“惊心动魄”的尝试。  为何?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亩番茄产出可达四五万元!地膜分解过早,蔬菜生长期无法保温,易造成损失;地膜分解偏晚,影响下一季耕种,农民朋友看不到效果。最终,米易县农业农村局选择了“共富农场”作为试验基地。“我们也担心损失,但不试试咋晓得结果?”冷兴瑶说。  四个月的试验期过去,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效果初显。米易县攀莲镇种植大户邱健今年种了五亩多番茄,对地膜回收很是头疼。“省工省力,不再发愁回收残膜了!”看到新型地膜降解效果,他感到很满意。  然而,参观群众代表一听价格就打起了“退堂鼓”。与传统地膜相比,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是其3倍以上。“东西是好,就是太贵了!”米易县湾秋乡种植大户庄显丽摇了摇头说。陈华告诉记者,价格偏高的原因,是量没提上去。“我们会与商家进行谈判,同时加大补贴力度,尽力降低推广阻力。”她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文/图  水稻通常都是种在水田里,旱地上直播水稻,是怎么回事呢?3月14日,在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磨池河村,村民们正把水稻种撒向一片2亩左右的干旱坡地,用种小麦的方式旱直播水稻,这件新鲜事在乐山市及周边迅速传开。  干旱坡地上,为何种上了水稻?记者前往现场一探究竟。在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磨池河村,村民像种小麦一样种水稻。新尝试在旱地上像种小麦一样种水稻  当天一大早,磨池河村的这片复耕地上就忙碌起来。53岁的村民胡群芳弯着腰,一手拿着装有水稻种子的口袋,一手迅速抓出五六粒稻种,熟练地撒入一窝穴中。2亩多地上,七八位村民分工协作,很快完成了水稻旱播的第一步——撒施稻种和肥料。  在胡群芳看来,这是播小麦和玉米等种子的方式。她说,“万万没想到是点谷种(播水稻种子),我们以为挖穴开沟是用来点苞谷(播玉米种子)。”  用种小麦的方式在旱地上直播水稻,这在乐山是件新鲜事,不少人闻讯前来观摩。乐山市井研县竹圆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家会是其中一员。她说:“印象中,水稻都是在水田里种,第一次听说在旱地上直播水稻,专门过来学习技术。”  水稻之所以能旱地直播,与品种有直接关系。磨池河村党委书记黄小柯介绍:“刚播下的种子是‘旱优73’,是非常耐旱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所以才能在这么干的土壤上播种。在土壤没这么板结的田块,还可以通过小麦条播机来播种,更节省人工。”  往年,磨池河村的旱地都是上半年种玉米、大豆,下半年种油菜等。让黄小柯在旱地上改种水稻的动力是什么?  “旱地种水稻比种玉米、大豆的经济效益更高。”黄小柯直言,去年村里响应政策,整改复耕了200多亩地,其中自己带头改造了50亩,都是15到20度的坡地。今年刚改造恢复成耕地,土壤条件不理想,如何让这些复耕地种粮效益更好,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去年,黄小柯从多方了解到,“旱优73”“旱优116”等多个节水抗旱稻品种正在四川各地示范种植,“在旱地上 ,‘ 旱优73’的亩产有1000多斤,产量与寻常水稻接近。”  尝试种植节水抗旱稻,黄小柯成了乐山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新引种四川开启节水抗旱稻推广元年  节水抗旱稻是什么稻?  据悉,节水抗旱稻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引进陆稻的节水抗旱特性所育成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整合了水稻的高产优质与旱稻的节水抗旱特性,最早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团队提出并进一步研究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节水抗旱稻年栽种面积达500多万亩。  经过近几年的示范种植,节水抗旱稻的风终于刮到了四川。  1月4日,“旱优73”通过四川引种备案,是四川省首个通过引种备案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取得“合法身份”后,“旱优73”今年正式在四川推广。据悉,该品种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天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天谷)共同选育,由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海农业)负责四川地区运营推广。  对黄小柯而言,旱地种水稻,有着多重优势,其中之一就是省工省时。“就说播种环节,传统水稻需要先育秧再移栽,而节水抗旱稻可以像播小麦一样进行旱直播,省去育秧环节,省工就能节省成本。”他说。  最关键的是,节水抗旱稻能解决种粮缺水难题。磨池河村自然蓄水量不足,缺水是当地种植业常态。“旱地种节水抗旱稻,可以节省大量农业用水,既能让收入增加,又能为粮食安全做贡献,那我们肯定要大力发展。”黄小柯表示。  黄小柯的这一说法有数据印证。据估计,水稻生产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70%。而相较于传统水稻,节水抗旱稻可节水 50%以上,在水稻可持续发展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云海农业营销负责人钟承志介绍,去年选取了300个不同生态区田块,示范种植“旱优73”,表现都非常出色,为今年的正式推广奠定了信心。“今年种子经销商渠道反响热烈,已下订单15万斤。”  “旱稻不是一个新概念,也叫做陆稻,最早的刀耕火种说的就是它,但旱稻米质和产量都不如水稻,种植面积并不大。”上海天谷西南负责人黄辉介绍,节水抗旱稻品种具备节水抗旱特性的同时,能保证高产和优质,这是它区分于旱稻和传统水稻的最大特点。推广节水抗旱稻品种,可以提高中低产田的平均产量,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作出更大贡献。  随着黄小柯在磨池河村的旱地上撒下第一把“旱优73”稻种,节水抗旱稻在四川的大地上开始萌芽。黄小柯充满期待地说,播完种后只用浇一次水,等待5—7天幼苗就会破土而出。  磨池河村刚完成开沟挖穴的坡地等待稻种下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1
 (郑瑶 曹莉雪 记者 程强 文/图)3月19日,记者走进石棉县美罗镇坪阳村的村集体大棚,里面挂满了一个个绿油油的西瓜,仿佛炎热的盛夏就在眼前。坪阳村通过租赁的方式盘活闲置土地,利用废旧的粮油站和产业扶持资金修建了占地4亩的温室大棚,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早在今年1月,大棚里就种下了5800株西瓜苗,如今已长得有一人高,一个个圆溜溜的小西瓜也挂满了藤蔓。大棚内设置了温度计、滴灌系统、天窗等,为西瓜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给西瓜修剪藤蔓村集体经济的农技员周兵这两天天没亮就钻进了大棚里,每天非常利落地进行修剪藤蔓、疏瓜留果、给每一颗精心挑选的西瓜贴上日期标签等工作。“一株西瓜有三根藤,但是为了保证西瓜的品质,我们基本上只会在一根藤上留下一颗瓜型、大小最佳的西瓜,这样的话一个瓜就能长到8至12斤,才能更好地保证西瓜的品质。”周兵告诉记者。记者仔细看藤蔓上留下的每一颗瓜,都能发现被贴上了一个小标签,标签上标注着3月17日、18日、20日、21日等不同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为了方便我们预判西瓜的成熟时间,根据现在贴上的时间标签,再过四十天左右就是这颗西瓜的成熟期。而根据西瓜的大小、颜色和花纹,每颗瓜成熟会有几天的小差异。”周兵一边说一边仔细观察藤蔓上目前已经长出的瓜,他拿在手里掂量一两圈,便能给它大致预测一个成熟期。周兵的身后还有四五个村民,拿着绳子和瓜网,将周兵挑选之后的瓜小心翼翼地放进瓜网里,然后用绳子挂在瓜棚的钢架上。这样悬挂式培养长出来的瓜不会由于光照不匀,出现表皮一大块黄色的情况,表面还能有一层果粉,这样的瓜“颜值”更高。这虽然是坪阳村村民第一年尝试种植西瓜,但是对于一个月后西瓜的售卖,村民们心里已经有了盘算。“我们种的西瓜品种是美都,口感很脆,而且果肉也是粉粉嫩嫩的,4月底就能成功上市,到时候县城的市民和外地的游客可以来到我们的瓜棚里来亲自采摘,我们也可以提供同城配送。并且现在客人就可以来大棚里挑选自己喜欢的瓜,我们可以把预订人的名字贴在瓜上,等到西瓜成熟的那一天直接送货上门。”美罗镇坪阳村党总支书记徐晶高兴地介绍道。据介绍,坪阳村今年的西瓜收成预计在4万斤左右,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万余元,并且在西瓜的整个生长管护期,通过下苗,牵藤、授粉、疏果、套袋等工序,累计带动周围用工100余人次。下一步,坪阳村将充分利用大棚种植的优势,在大棚草莓、大棚蔬菜等方面探索更多的轮作模式,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0
(唐静 记者 李国富)眼下,正是小春作物田间管理的关键期。连日来,南充市高坪区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指导。农技员对业主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指导3月19日,在长乐镇灯高山村一处麦玉豆菜轮作套种田地里,成片的小麦像绿色的地毯,铺满了农田,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之景。高坪区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傅中渝一边现场察看病虫害发生情况,一边指导业主科学合理预防。“植保无人机应按推荐剂量使用农药,匀速喷洒,喷洒过程中尽量喷到植株中下部,增加防治效果。”这边田间地头指导忙,那边无人机植保作业同样热火朝天。装药、起飞、喷洒……一架满载药液的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从地面起飞,在麦田上方来回移动,将药液均匀洒下。植保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植保无人机每小时能喷洒40余亩,效率比人工打药提高了20倍左右,能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量。”傅中渝介绍,机洒农药与传统的打农药方式相比,漏喷重喷现象减少,喷洒更为均匀,不仅降低了喷洒农药的成本,而且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农技员指导业主科学合理预防据了解,今年高坪区开展小麦“一喷三防”飞防服务面积达12万余亩次。为抢抓农时,该区农业农村局成立技术指导组,通过“农技下乡+植保无人机”的方式,深入田间全面开展小麦春管精准服务工作,切实为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图片由高坪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近日,平昌县科协组织农技专家抢抓春耕生产有利时机,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进田间地头“送良方”。  传授玉米育苗的要领、强调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田间现场示范……平昌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澌岸镇娱乐社区,进行田间示范和技术指导,提出了适合当地的育苗模式和病虫害防控措施。  “在给玉米育苗时,需要先对土壤浇灌一次水分,使其保持湿润,再将玉米种子播撒至土壤表面,然后覆盖一层3至4厘米厚的土壤。”农技人员何绍志在澌岸镇娱乐社区的田间地头,给村民们讲解玉米育苗方面的注意事项。  “课堂讲十遍,不如练一遍。何老师,您讲慢点,我得把这些知识记在笔记本上……”村民何文章追着何绍志不断提问。  澌岸镇镇长王仕明说:“目前正是春耕备耕的重要阶段,我们结合农民实际需求,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据悉,平昌为抢抓农时,组建了4支66人的种植技术服务队,深入全县各个乡镇,帮助农户做好春耕生产工作,为广大农户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农技服务,全力守好群众的“粮袋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0
  (记者 李丽颖)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破译了国际关注近百年的水稻种质资源——“复粒稻”形成的遗传基础,揭示了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BR)调控水稻穗粒数的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  什么是复粒稻?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解释,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未被破解。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提高水稻单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单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  一般来说,水稻亩均产量有三个关键因素: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亩穗数主要是由水稻的分蘖数、有效穗数决定,可以通过密植提高亩穗数,但是穗粒数和粒重很难通过栽培方式提升,因此解析这两个性状的遗传机制十分重要。而复粒稻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多粒簇生,也就是说穗粒数可能会多,解析其遗传机制将有望提高水稻单产。”童红宁解释。  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遗传学界就开始关注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但始终未能从基因层面根本破解其机理。童红宁团队长期从事植物激素调节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在此项研究中,该团队通过创制大量复粒稻的衍生突变体,最终发现并克隆了控制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的关键基因BRD3。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降解一种被称为“油菜素甾醇”的激素。实验证明,正是在BRD3的作用下,“油菜素甾醇”这种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复粒稻稻穗的二级枝梗增多,使得“三粒一簇”现象出现。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明确了“油菜素甾醇”的作用机理,并发现复粒稻中由于激素被精准调控,穗粒数得以增加,但没有其他常见的激素负面影响,如粒重就不受影响。  “该研究发现组织特异性地抑制BR含量可以只增加穗粒数,而不影响粒重和品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分子设计策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认为,这个策略对于其它激素而言也具有参考意义,未来应在作物中进一步加强植物激素空间分布调控的相关基础研究,为理解多性状的相互关联与平衡机制,进而开展多性状的协同改良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产稳产并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评价称,这项工作说明从种质资源中挖掘基因资源是突破当前作物产量瓶颈的有效途径,应给予高度重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德阳市旌阳区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地带,并不是柑橘的主产区和最适生态区。然而,这里却种出了柑橘中极难种植的杂交柑橘品种“不知火”。而且,自2020年投产以来,在柑橘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这里的“不知火”还能卖出10元/斤令业界刮目相看的高价。  这颗高价的“不知火”,凭的是啥?记者一番打探,发现原来是应用了柑橘专家提供的新技术,因地制宜生产出了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绿色、优质、安全的“不知火”。“不知火”挂满枝头。优质果品逆市俏销   3月14日,已是春暖花开时节,记者来到德阳市旌阳区新中镇茶店村的心一家庭农场。在这片地处山坳的20余亩不知火果园里,只见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也飘散着缕缕清香。  “我们这个不知火柑橘园是 2017 年底开建的,2020 年春季就投产了。简直没有想到,连续几年的果园均价都达到了每斤10元。”心一家庭农场场主张扬文说,“大多都被德阳的大户、团体购买了,去年仅3天就卖完。今年,专家测产平均亩产3吨多,还在树上的这些不知火都基本被预订了!”  当天,业主随手从树上摘下几颗鲜果当即测试糖度,分别达14.6%、15%,已高于国内优质柑橘糖度标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柑橘专家刘建军研究员介绍,目前,国内柑橘种植面积已达 4500 多万亩、年产量突破6000万吨。自2020年秋至今,国内柑橘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去冬今春是售价最差的。市场上的爱媛(红美人)、春见(耙耙柑)、不知火(丑柑)、沃柑、脐橙和血橙,终端价虽有4—6元/斤的,但更多是10元3斤、甚至10元4斤,这相当于果园价才卖到1.5元—2元/斤,有的收购价才1元/斤左右。生产成本较高,盈利空间很小,甚至会导致亏损伤农。  与市场整体疲软态势相比,心一家庭农场的高价不知火令人艳羡。做水果出口生意的经销商也慕名前来果园洽购。“当今市场,优质果的需求和售价一直很高,对果品安全卫生质量的需求更高。这个果园的不知火,今年1月底经国际互认权威检测机构梅里埃(Merieux)公司检测,其安全指标已达到了欧盟标准。优质安全才是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刘建军说。果园现场测试的“不知火”糖度。生态种植出好果  张扬文自豪地告诉记者:“我的果园生态环境好,在专家的指导下实行生态绿色栽培模式,全园绿草覆盖,每棵树周围长有野生的艾草,可以驱虫;还人工种有三叶草、光叶紫花苕等,可以固氮和保湿抗旱;而且,我们还从小榨油厂购买了香喷喷的油枯,用来做不知火的有机肥。”  其实,这个果园的奥秘并不仅仅于此。  旌阳区地处成都平原东北部、盆地北缘地带,这里光温不足、山丘密布、土壤碱性强(pH值高达8.3),种植优质柑橘有一定难度。但是这里群山环抱,独具生态优势。于是,6年前结合业主建园,这里就成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新技术示范基地,以探索一条发展绿色生态柑橘和节本助农增收的路子。  据刘建军介绍,建园前的基地为一个斜坡,如果改成等高梯田,不仅工程大、造价高,而且梯壁田埂占地浪费大、易垮塌。如果顺坡定植,则水土流失强,坡顶易干旱。因此,专家团队为业主设计了“垄作代梯田,绿篱固水土,宜机行间路,促长早成园,节本增效益”的建园新模式。在果园采用“自然草+人工草”的生态种植,人工机具割草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全程禁用除草剂,果园的空地“终年都是绿油油的”。  在果园管理中,专家团队指导业主聚焦果子的生态、安全、优质,最大限度减少化肥和绿色安全农药的使用量。根据土壤叶片营养诊断结果合理配方施肥,精准到每棵树每次施多少克。依据病虫测报指导精准用药,普治与挑治相结合,严格对症下药,禁用非绿色生产的化学农药,每年仅打2—3次药,个别年份4次。实施化肥农药双减,不仅减少了面源污染,还为业主大幅度节本增效。刘建军在展示防护网。以“网”替“袋”治杂症  在心一家庭农场的果园漫步,记者还发现这里的每颗不知火都没有套袋,尽享阳光雨露的同时,果面依然光洁并黄澄澄的。全园每棵果树“从头到脚”笼罩着一层40目或60目薄尼龙纱网(目数,即孔数,就是每平方英寸上的孔数。目数越大,孔径越小)。这个网,可大有妙用了!  据了解,通常不知火、春见等杂交柑橘生产普遍都要进行果实套袋,以防日灼、尘污、鸟啄、实蝇危害,防风吹导致果实刺伤或互相擦伤等,确保柑橘的商品性。但这样一来,费时费力费钱,并且在套袋的漫长过程中,有的未及时套袋果实难免同期已遭到实蝇危害,以致套袋后依然保不住果实。心一家庭农场前几年也是采用套袋,有过套袋难、成本高、套后仍有实蝇和鸟害的揪心教训。  “去年我们自行设计,首次采用全园非结构化防护网保护栽培新模式,从9月开始树冠罩网直至春季完熟采收。”刘建军介绍道,“结果表明,防鸟、防虫、防实蝇效果非常明显,还具有一定的防尘、防风、防寒作用。后期不用农药,实蝇防控效果达100%,潜叶蛾危害大幅减少,果品卫生安全。”  然而,这个防护网的成本高不高呢?“我们本地请雇工为果实套袋,由于产量高,每亩需20多个工日,我家全园请10个人套完就需要1个多月!采用专家推荐的树冠罩网,我们七八个人2天就能完成,每亩仅需0.8个工。”张扬文当场算了一笔账,“防护网的购买投入差不多可抵消当年套袋工本。尼龙网还可重复使用几年,经济上很划算。如果将单株罩网改为按树行罩网,还更节约成本!”  据了解,3月10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这里举行了“柑橘绿色优质轻简节本生产技术示范现场会”,专家组进行现场考察和测试鉴评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研发示范的柑橘绿色优质轻简节本生产技术,对生产优质安全果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柑橘产区扩大示范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9
  (周超文 张静欣)“养牛要赚钱,自繁自养不失为赚钱的一条好途径。”日前,走进四川省泸州市大渡口镇象鼻村养殖户童飞的肉牛养殖场,16头母牛中有7头待产母牛特别打眼,去年新产的牛犊则围绕在另外9头母牛身边或吃草,或来回走动。童飞一边给牛喂草,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2019年,返乡创业养殖肉牛的童飞就决定走自繁自养之路。他先后买回了16头能繁母牛进行精心饲养,又在畜牧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掌握了肉牛人工授精技术。  童飞就选择自繁自养算了一笔账:一头健康能繁母牛在把握好配种时间和做好饲养管理的情况下,一年可产一胎。母牛一年所需的饲养成本和产下牛犊后喂养半年的成本最多4000元。在饲养管理良好的情况下,牛犊半年就可以长到400多斤,按照市场价格可卖到8000元。除去养殖成本,1头母牛繁殖1头牛犊到400多斤出售可以赚4000元。而如果将牛犊再育肥一年,只要饲料搭配合理,牛犊就能从400多斤长到1200斤,按活牛市场价15元/斤计算,可以卖到1.8万余元。刨去育肥一年的养殖成本3000多元,通过自繁牛犊和自养育肥,出栏1头育肥肉牛实际能赚1万元。  当被问到如何控制养殖成本,童飞带笔者走到了他的青贮饲料池前,“这就是低成本养牛法宝——青贮玉米秸秆饲料。”童飞说,养牛后他便看上了周边种植户的玉米秸秆,每年秋收时节,他以每斤5分钱的价格收购玉米秸秆,粉碎后进行青贮,现在他的4个青贮饲料池每年可储存20多万斤玉米秸秆,够他的牛吃上一年。  用青贮玉米秸秆饲喂,不仅节省了肉牛饲草成本支出,还免去了村民秸秆处理的困扰,童飞和周边种植户建立起了稳定的种养循环链条关系。  除了青贮秸秆喂牛,童飞还瞄上了周边白酒基地产生的酒糟。据介绍,大渡口镇是泸州的白酒基地,大小酒庄和酒类企业就有10多家,为酒糟养牛提供了便利和保障。而在精饲料中加入发酵后的酒糟喂牛,一个月至少可以节约200元精料钱。“秸秆加上酒糟喂牛,1头牛在一年的育肥期里能节约4000余元的成本。靠着16头能繁母牛每年产下的牛犊和自繁自养,一年半的时间就能获利超过20万元,还稳定得很。”童飞欣喜地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8
(白裕秋 记者 何金委 文/图)3月14日,广安市在邻水县召开2024年春耕生产机插秧育苗技术现场培训会,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作现场培训。培训会现场与会人员先后前往王家镇油菜制种基地、袁市镇大光明村机插秧集中育苗示范点,实地观摩学习油菜制种技术、基地建设和水稻机插秧育苗技术。在王家镇油菜制种基地,该基地负责人彭国全介绍了当地油菜制种基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制种技术,并分享当地县镇村如何密切配合、争取制种公司和政府支持等实践经验。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提升了制种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该镇表示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制种油菜,发展2000亩核心示范区和5000亩集中示范区,打造种业小镇,助力产业振兴。在袁市镇大光明村机插秧集中育苗示范点,任万军教授详细地讲解了水稻暗化育秧技术要点,包括如何选盘、浸种、平苗床、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对时间节点、用药比例、注意事项做了要求和提示,既生动又专业地讲授了一堂技术培训课,指导大家提高单产和出苗率、降低成本和风险。会议强调,一要抓技术到田。各地分管领导、技术人员要认真学习领会育秧技术要领,要把这项技术带回去,并指导种粮大户和农户进行育秧,多育苗、育壮苗,力争今年全市新增机插秧栽插面积6万亩;今天参加的种粮大户也要认真细致的学习,特别是育秧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要尽量避免,既可以保证育苗质量,又可以减少损失。二要抓单产提升。广安要在全省开展“百县千片”单产提升行动,目前已经安排了53个高产示范片建设,大家要选好区域,落实好技术要求,力争千亩示范片单产水平达到650公斤/亩以上,努力争创高产竞赛先进县、科技增粮先进单位和四川“粮王”。三要抓主体培育。各地都要把培育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既要用好中省种粮支持政策,也要出台县级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更多有实力、有水平的种粮大户,引领全市粮食产业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3月13日,2023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四川省蔬菜(番茄、花椒)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会在米易县举行。当天,来自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为生产经营主体代表、种植大户代表等70余人开展了一场实用的番茄、花椒生产技术培训。  蔬菜是米易县安宁河谷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花椒是该县中高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如何护航蔬菜、花椒产业健康发展?培训会上,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李志、杨亮两位专家,分别围绕番茄育苗生产、肥水管理关键技术等进行了授课;川农大园艺学院郑阳霞教授详细介绍了整地施肥、田间管理等番茄环境调控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陈善波介绍了青花椒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春季栽培管理实用技术等。其他农技专家还围绕科学安全用药、社会化服务、回收利用地膜等进行了主题分享。  整场培训有案例、有理论、有实践,受到大家好评。米易县草场镇沙坝村种植大户杨宗会告诉记者,会上学到的知识通俗易懂、易操作,可以更好指导自家的番茄种植!“我们希望通过培训,有效解决品种杂乱、用药不当、田间地膜乱丢等问题,让全县的蔬菜、花椒产业持续助农增收。”米易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文明说。  当天下午,与会人员还前往米易县共富农场参观了番茄新品种展示基地、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汪小川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  阳春三月,正值晚熟柑橘收获时节,眉山市东坡区尚义镇龚村农民罗成银刚卖完12万斤水果,随即将清拣出来的烂、次果,一筐筐地装进塑料大罐桶,同时加入水和红糖进行密封。罗成银边忙活边对笔者说,“这样封闭发酵4—5个月时间,就变成了上好的酵素肥料,替代化肥施用在果树叶面,不仅柑橘的品相更好了,更重要的是改善了生态环境。”  据了解,随着近些年水果产业在各地的大面积种植,果农普遍感到困扰和头疼的,就是每年水果收获清理出来的霉烂果和次劣果,除部分进沼气池或化粪池处理外,仍有不少地方存在随意乱倒乱堆现象,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对此,罗成银深有感触,他说,他家收获后的霉烂果、次劣果,以往大多散倒在路边树旁,让其自腐自烂,招引苍蝇虫类,产生臭味难闻,造成环境污染。  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找到了烂果变废为宝的出路。罗成银介绍,那是2023年春季,他去仁寿县曹家镇一酵素果园作果树的修剪,了解到该果园综合利用柑橘皮、石榴皮、菠萝皮等废弃物,混合加入红糖和水进行密封发酵,制成酵素当叶面肥施用,收效很不错。  颇受启发的罗成银回来后便仿照该果园的技术方法,待水果采摘收获时节,专门购置两个塑料大罐桶,将自家的4000余斤柑橘霉烂果、次劣果分别装进大罐桶内,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红糖和满桶的水,密封发酵约4—5个月时间,让表层形成白霉菌状态,这时腐熟发酵物就可以出桶,将其进行反复多次过滤后,把下面过滤出的酵素水(又称酵素),用于替代化肥叶面肥,在果树叶面进行喷施。同时,将过滤产生的废渣作为底肥,施用在果树地里,效果确实还不错。  “我那20亩果树通过喷施酵素,叶片深绿浓厚,显得更有光彩,产生的光合作用也很好,而且还有防病治虫的功效,就连树上的红蜘蛛等虫害也少了,这样每亩果树可节约500元的用药成本。我发酵处理了4000余斤烂次果,虽然购买储罐、红糖等成本共支出3000元,但总计节本增收约1万元,不仅节省了果树管理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产出的果品更加绿色生态,品质和色彩都很好,连年都被收购商竞相买光。”罗成银坦言。  推广应用酵素农业新技术,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好方法。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水果生产等种植上,通过对烂次果的混合发酵处理,将其变废为宝制成酵素,具有减肥增效、提高品质、减少农残、改良土壤、保护环境等诸多作用,其推广应用费省效宏,大有可为,前景可期。  目前,该项技术方法已在东坡区一些地方逐渐推广开来。“烂次果发酵变成有机肥,既减少环境污染,还提高水果品质,效果很好,我也在使用。”尚义镇龚村果农陈其勇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