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彭莉)初秋时节,行走于内江市东兴区广袤沃野,稻浪翻滚、玉米金黄、高粱弯腰,农机驰骋田野,随处可见收割、晾晒的热闹场景,处处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粮农在晒场堆放玉米。李建明摄藏粮于地 夯实基础种好粮 初秋时节,在内江市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一片片稻田满目金黄,微风吹过,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其中,轰鸣声此起彼伏,割稻、脱粒、吐秆一气呵成。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3000余亩水稻,从育秧、栽种到收割,几乎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种粮大户胡洪兵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作业不仅显著减少了人工投入,还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 粮食丰产,良田是关键。东兴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建设“天府粮仓”东兴发展区,持续推动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深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今年,东兴区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3万亩,预计产量37.6万吨。东兴区郭北镇天宫堂村,农民在晾晒玉米。兰自涛 摄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产好粮 粮食丰收除了有良田加持,更离不开农技助力。从绿油油的禾苗到金灿灿的稻穗,从春耕到秋收,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今年以来,东兴区先后组织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播种机等新机具,充分利用大春生产启动仪式、水稻机插秧现场会、小麦、油菜机收现场会等工作平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多品种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今年上半年,东兴区实现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81.21万亩、水稻机插秧 23.36 万亩、玉米机播10.94万亩,机收油菜12.27万亩,小麦机收1.41万亩。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正驾驶收割机抢收稻谷。兰自涛 摄粮经复合 一地多收增效益 立秋过后,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通过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套种的350余亩玉米迎来收获期,亩产量在800-900斤,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收和晾晒,预计总产值超过30万元。 在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紫皮大蒜+玉米”成为村民的种植“标配”。与火花村临近的正子村则是“稻蒜轮作”的“试验田”。在这里,专家们大力推行“水稻+大蒜”的轮作模式,稻蒜综合产值1.2万元/亩,比水稻单作综合效益高3倍以上。 而在东兴区平坦镇水梨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玉米已采收完毕,一排排大豆正迎着阳光肆意生长。既要“瓜果飘香”又要“稻粮满仓”,东兴区持续优化土地生产要素配置,因地制宜推广间套轮作、粮经统筹等模式,实现“一田多业”“一地多用”,既保障了“米袋子”,又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 内江市东兴区深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五良融合”,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最大程度释放农业活力,实现又一年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