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毛春燕 文/图)9月27日,四川省“百名红色主播”乡村振兴公益行活动走进内江市东兴区。来自中省财政扶持村,年龄45岁以下的村“两委”干部、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等60余名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电商主播人才共话直播电商机遇,助力乡村振兴。直播现场当天,学员们来到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现场观摩千舜科技公司、全搜索直播点电商主播直播带货。随后,乡村网红主播向小荡及东兴区优秀村电商代表现场进行直播带货,并与学员面对面互动交流、手把手传授经验。“大家好,我是助农主播向小荡,今天由我带领村上的五位同志化身‘网络直播’,为本村的农产品代言,让东兴区的农产品‘火’起来。”直播中,来自田家镇火花村和万年村、顺河镇高山社区、高梁镇金龙村以及永福镇曹家沟村的电商代表依次为本村特色产品“代言”。鲜天冬、甜蒜礼盒、红薯淀粉、干花生、青干花椒、鲜大蒜、袋装米、成品油、生姜……一件件农产品在电商代表的讲解下瞬间被“秒杀”,特产鲜天冬更是屡次被观众要求“再上新”。农特产品讲解“此次助农直播是对乡村农特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打响知名度的有益尝试。”田家镇火花村党总支书记邹丹认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村里的农产品更好地走出去,提高知名度,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据悉,此次活动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电商主播人才培训作为全区工作重点,启动村集体经济“一村一主播”培养计划。目前,全区中省财政扶持村已全覆盖培训。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9
(记者 毛春燕 李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江市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玉仙(彝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当天,自玉仙在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自玉仙在表彰大会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自彩云之南启程,来到天府之国,这位彝族姑娘以石榴情深,带领净土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净土村实现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蜕变,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和美乡村绚丽绽放。情系各族群众,当好“贴心人”生于1984年的自玉仙是云南大理人。20年前,她来到隆昌创业,开办隆昌首批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建立石燕桥镇电商联盟,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带领村民做电商致富。2019年10月,自玉仙担任石燕桥镇净土村党总支书记。“我们本地没有合适人选吗?为何让一个外地的彝族姑娘来当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村民们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坚强的她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融入当地各族群众,挨家挨户走访,摸民情、听民意。一声声“叔叔”“嬢嬢”,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更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她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居民小组”联系服务制度,采用“社长提+工作专员审+村‘两委’议”的模式,建立“收集—办理—答复”闭环工作机制,办理各族群众代办服务事项400件,办理满意度达100%。建立净土村“石榴籽同心家园”,定期召开“庭院议事汇民声”院坝会,收集各族群众需求诉求200余条、意见建议80余条。成立“小燕子”志愿服务队伍,为各族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助学助残等服务,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实现“群众诉求不出村,自己事情自己办”。件件细小事,处处显真情。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村民李某因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宅基地,对村干部颇有怨言。自玉仙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带着规划人员实地帮助选址,协调土地置换,连续奔波好几天,最终给李某找到了合适的宅基地。考虑到其家庭困难,自玉仙又为她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减轻负担。从选址到村民搬新家,仅仅两个月,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自玉仙发挥电商专长,帮村民们代购生活用品,协助推广销售茶叶、茶油等,提高村民收入。民声件件有回音,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这个外来的村干部是个干事的人!”夯实产业基础,守“美丽净土”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自玉仙到任时,村里油茶种植分散,且以粗加工为主,竞争力弱。遇上村级建制调整,原石燕桥镇上流村并入净土村,要管理好一个3000多人的村庄并带领村民致富,自玉仙倍感压力。自玉仙(左)和村民交谈(丁洁 摄)面对困难,自玉仙翻阅大量书籍,四处取经,理清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符合村情民情的致富新路子——依托土陶、油茶等特色资源,壮大产业、发展文旅,增加各族群众收入。推进校地合作,振兴历史工艺。支持金林陶瓷公司在辖区建设集展示、参观、体验为一体的隆窑遗产博物馆,推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西南陶艺协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校友会,建立大师工作站、大学生实践基地。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7000余名各族学生先后到工作站和基地研学、实习,承接“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2次,为土陶工艺增添新理念、注入新活力,促进了土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自然资源,壮大传统产业。自玉仙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和专合社种植油茶,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全村培育专合社6个,油茶深加工企业1家,新种植油茶7300余亩。探索“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村集体与专合社、农户签订采购分销协议,推动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输出链。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把各族群众的力量紧紧拧在一起,实现了油茶产业提质增效。在自玉仙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2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零元到20万元的突破,村内土陶、玻璃等18个企业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9
(罗恒娅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9月23日,威远县举行乡村振兴学院揭牌仪式,并同步启动威远县首批“新农人”专项培训。揭牌仪式据悉,威远县乡村振兴学院成立,是威远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省“新农人”试点计划,着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善经营、带不走的“新农人”队伍,全力争创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的创新举措。威远县乡村振兴学院将进一步整合县农广校、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优势师资资源,按照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行业特质特点、对象需求意愿等产业和人才实际,定期开展“新农人”视野拓展、思维创新、技能提升、项目推进等专项培训和实践孵化。2024年新孵化“新农人”290余人,2025年新增新型经营主体、农文旅、农村电商等类别“新农人”1000余名。“新农人”培育同步,威远县将及时出台促进“新农人”发展支持举措,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人员界定、人才招引、平台搭建、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等5方面工作要求,围绕无花果、精品蔬菜、黑山羊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主体成长、青年人才聚集、电商人才筑梦等5大工程。此外,威远县将开展人才培育、素质提升、县校合作等4大行动,推行人才评价、服务保障、金融助力等4大机制,全面深入推进“新农人”试点,实现一村六员一主播全覆盖,着力集聚乡村人气,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6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旺、百姓富。近年来,内江市中区全安镇洪坝村通过引进优质业主,发展柠檬等特色种植产业,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一个个“酸果子”变身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甜蜜果”。9月19日,在全安镇洪坝村600余亩的柠檬种植基地,一棵棵柠檬树枝繁叶茂,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诱人的果子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柠檬的清香。此时,村民们正背着背篓,拿着剪刀穿梭在其中,仔细挑选成熟的柠檬,进行采摘、装车,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的柠檬长势还是很不错,大小都很均匀,今年的产量大概有70万斤。因为果子的品质好,销路是不愁的。 ”据柠檬基地现场负责人郑和华介绍,本批采摘的柠檬将送至安岳县,经加工后供应给知名饮品“蜜雪冰城”。据了解,该基地从2019年开始种植柠檬,品种为“尤力克”,该品种汁多肉脆香气浓,且易种易管、品质好,所以深受市场青睐。基地通过与企业签订收购协议,发展“订单式”农业,既解决了销路问题,也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热情,为致富增收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全安镇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让农民们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村民们不仅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还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700元/亩的土地流转金。据悉,该基地长期用工20余人,柠檬采摘时期最多有70余人,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收。“我在柠檬基地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平时修枝、套袋、采摘我都会来。现在采摘果子,一个月还是有4000至5000块钱的收入。”农民荣道香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这一丰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市中区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步,市中区将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继续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品牌打造等举措,使柠檬、柑橘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不断增长,品质不断提升,鼓励更多农户参与产业链发展,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图文来源:内江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谢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3
(邹蕾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内江牛肉面、资中血橙、内江天冬、永安白乌鱼、隆昌稻虾、威远无花果……9月20日,随着第十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品种丰富、“甜”香四溢的特色农产品在800平方米的“内江馆”正式亮相,引来众多采购商和游客的关注。内江馆据悉,内江52家企业携1000余种特色农产品亮相本届农博会,共享甜味成果,共谋甜城发展。在品鉴区,内江牛肉面配料十足、香气四溢,制作现场一碗接着一碗,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威远黑山羊制成的零食、肉汤大受好评,产品交易量喜人;烤盘里的内江黑猪肉滋啦冒油,“香而不腻”的称赞声此起彼伏;资中血橙经过设备加工,“摇身一变”成了果味鲜酿啤酒……不到内江,也能如愿采买到内江高附加值农产品、品尝到地方特色美食。在展示展销区,以药食同源的内江天冬为原料的护肤品、保健品种类繁多,“内外兼顾”,凸显内江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成果;体形修长的永安白乌鱼在水里欢快游动,一旁摆放着的鱼片、鱼粉、鱼面等系列产品引人注目,既具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此外,产量高、品质优的本地稻米在粮油产业板块崭露头角,永福生姜、紫皮大蒜、新店七星椒等精品蔬菜琳琅满目,蒲扇等非遗特色手工艺品秀出“大千文化”……独具特色的展品为现场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在直播区,内江本土网红达人在不同的展示板块前,“攒劲”宣传、卖力带货。他们或绕馆介绍,或驻足讲解,充分利用农博会这一平台,以饱满的热情向粉丝介绍家乡的农特产品,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内江甜”。“内江馆的产品种类丰富,既可以现场品尝,也可以买回去和家人分享。蒲扇等手工艺品蕴含非遗特色,让我对内江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游客杨诗韵和她的朋友被内江农特产品所吸引,在馆内开启了“逛吃”模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李建明 记者 毛春燕 文/图)9月19日,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七星村“再生稻+小龙虾”实践基地,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再生稻飞防作业。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再生稻飞防作业据悉,当前各地相继进入稻瘟病、稻曲病、螟虫等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刻,东兴区积极发挥川南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优势,组织专业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队对辖区14个镇15000余亩再生稻进行统防统治,为再生稻种植户提供融防病、杀虫、施肥于一体的“保姆式”贴心服务,促进再生稻丰产丰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兰自涛 彭莉)初秋时节,行走于内江市东兴区广袤沃野,稻浪翻滚、玉米金黄、高粱弯腰,农机驰骋田野,随处可见收割、晾晒的热闹场景,处处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粮农在晒场堆放玉米。李建明摄藏粮于地 夯实基础种好粮  初秋时节,在内江市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一片片稻田满目金黄,微风吹过,翻起层层稻浪。收割机忙碌地穿梭其中,轰鸣声此起彼伏,割稻、脱粒、吐秆一气呵成。  “今年,我们合作社种植了3000余亩水稻,从育秧、栽种到收割,几乎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种粮大户胡洪兵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机械化作业不仅显著减少了人工投入,还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  粮食丰产,良田是关键。东兴区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建设“天府粮仓”东兴发展区,持续推动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深入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今年,东兴区计划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3万亩,预计产量37.6万吨。东兴区郭北镇天宫堂村,农民在晾晒玉米。兰自涛 摄藏粮于技 科技助力产好粮  粮食丰收除了有良田加持,更离不开农技助力。从绿油油的禾苗到金灿灿的稻穗,从春耕到秋收,一幅幅“科技农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  今年以来,东兴区先后组织油菜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玉米播种机等新机具,充分利用大春生产启动仪式、水稻机插秧现场会、小麦、油菜机收现场会等工作平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实现了农业多品种农作物机械化生产。今年上半年,东兴区实现主要农作物机耕面积81.21万亩、水稻机插秧 23.36 万亩、玉米机播10.94万亩,机收油菜12.27万亩,小麦机收1.41万亩。东兴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农民正驾驶收割机抢收稻谷。兰自涛 摄粮经复合 一地多收增效益  立秋过后,东兴区杨家镇观音井村通过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套种的350余亩玉米迎来收获期,亩产量在800-900斤,当地村民抢抓晴好天气忙着采收和晾晒,预计总产值超过30万元。  在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紫皮大蒜+玉米”成为村民的种植“标配”。与火花村临近的正子村则是“稻蒜轮作”的“试验田”。在这里,专家们大力推行“水稻+大蒜”的轮作模式,稻蒜综合产值1.2万元/亩,比水稻单作综合效益高3倍以上。  而在东兴区平坦镇水梨村,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玉米已采收完毕,一排排大豆正迎着阳光肆意生长。既要“瓜果飘香”又要“稻粮满仓”,东兴区持续优化土地生产要素配置,因地制宜推广间套轮作、粮经统筹等模式,实现“一田多业”“一地多用”,既保障了“米袋子”,又充实了农户的“钱袋子”。  内江市东兴区深化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五良融合”,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促增收,最大程度释放农业活力,实现又一年增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段丹 潘玥希 文/图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内江市市中区广袤的土地上,黄澄澄的稻田里,翻滚着金色的稻浪,颗粒饱满的谷穗随风摇曳。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一台台水稻联合收割机正奔忙于稻田中,一曲曲丰收的赞歌响彻大地。  该区永安镇鹿子村的水稻迎来了开镰收割的时候。120余亩高标准农田里,青绿色的叶片间,挂满了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此时,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农机手的操作下,呈回字形开行在稻田里,稻穗被迅速地卷入收割机中,经过脱粒、筛选等工序,颗粒饱满的稻谷被“吃”进了机器的“大肚”中。储存仓装满后,稻谷又源源不断地被运输到一旁停着的货车车厢里。在市中区瓦堆湾村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正在收割稻谷。  鹿子村于去年10月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今年开始投产,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等。四川甜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尤久长告诉笔者:“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我们今年5月种植的水稻,目前正在陆续收割中,大概再有3天左右就可以把全部水稻收割完。从今年的产量来看,大概亩产在1200斤以上。”据了解,该公司在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尚腾新村,朝阳镇强安村、周坡村以及凌家镇彻天寺村等地种植水稻大约 700亩。  同样也在忙着收稻谷的还有市中区瓦堆湾村。在该村高标准农田项目片区,收割机还在金黄的稻浪中来回穿梭,但田埂上,已有经销商购粮的货车“严阵以待”。收割、转运、装车、过秤、计价……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市中区永安镇鹿子村,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  这一系列流水线式的作业,为当地村民们节省了时间,也带来了便利。村民马群芳对此深有感触:“去年我们这片没有改造的时候,只有靠人工收割,一亩地要好几个人才能收得完,费时又费力。现在高标准农田修好了,一台机器半个小时就可以收割完两亩,确实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曾经贫瘠的撂荒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150余亩田地也摇身一变,成为了村民的“致富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土地修整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修整等措施,极大提升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生产格局,为机械化收割和提高粮食的产量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市中区瑞杰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白乌鱼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捕捞鱼苗。  近年来,该区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机械化作业,提升村民和种植大户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产量根基,切实保障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目前,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8万亩。该区结合全省第二批整区推进示范区建设,计划分三年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5%以上,实现旱涝保收宜机化,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唐广 文/图)今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共实施和推广以工代赈项目9个,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 1521 万元,包括针对脱贫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发放的劳务报酬。  9月13日,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40余位村民分布在田埂改造点位,或挖掘土方或进行搬运,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市中区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扶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持续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谱写出一幅幅生动的发展新图景。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周坡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群众在家门口挣钱,激发内生动力  当天一大早,周坡村村民周平仕便来到家附近的项目现场,与大伙儿一起开始施工作业。  今年63岁的周平仕家住周坡村十组,妻子因病常年卧床需要照顾,家庭负担较重。今年以工代赈项目一开工,周平仕就加入工程建设,从项目开工一直干到现在,“在家门口干活,一天有150元的收入,划算。”周平仕说。  据了解,周坡村地处市中区粮食生产核心区域,但存在产业基础设施较差、田间生产便道少等问题,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今年5月,市中区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在周坡村开工,该项目总投资510万元,包括改建田埂13400米,整治山坪塘8口,整治排水沟渠424米,新建生产便道2921米等,着力改善生产生活设施。  在项目开工前期,市中区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摸排村民就近务工的需求。项目开工后,采取村民就近就业的方式,设置杂工、小工、大工、材料看护工4类岗位,重点吸纳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等群体,预计吸纳当地群众200余人务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开工前,该村还对村民进行岗前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课堂+现场”“集中培训+以工代训”“理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同步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群众就业能力。  近年来,市中区加力加劲开展以工代赈工作,坚守“赈”的初心、发挥“赈”的实效,紧紧围绕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助力擦亮“甜都建工”特色劳务品牌。确保项目“赈”出实效、惠及民生  2024年,市中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工作沟通协调机制作用,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同时,积极指导镇、村发动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完善群众务工方案。  为切实发挥好以工代赈的政策功能作用,市中区还通过专题辅导、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开展以工代赈政策宣讲,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参与度。全面摸清群众意愿和务工需求,积极吸纳重点人群、特殊群体,针对性设置岗位,引导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增收,着力增强“造血”功能。  “已实施的9个以工代赈项目中,包含专项项目1个、推广项目8个。”市中区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广项目是指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和市县重点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模式,这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吸纳周边村民就近务工,提高群众收入,建成后可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工代赈项目是一项民心工程,要确保项目‘赈’出实效、惠及民生,必须要强化项目监管。”该负责人介绍,市中区定期联合开展工作调度,指导行业部门、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等按照以工代赈政策文件要求,同时抓好当地群众务工组织动员,监督核实项目进度、劳务报酬发放等以工代赈政策落实情况,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9
(张晓荣)“参加这个以工代赈项目,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每个月会按时把工资打到我的银行卡上。”9月18日,内江市资中县孟塘镇新民村村民兰军笑着说。  近年来,资中县秉持“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原则,大力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  谋项目,建机制,充分发挥部门“统”的作用。  为保障以工代赈项目落地落实,资中县发展和改革局组建了以工代赈项目申报专业团队,聚焦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内生动力四个方面,大力谋划、储备、申报,推动实施“小而精、惠民生、促发展”的以工代赈项目。今年,资中县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2个,争取中央资金880万元,分别在孟塘镇柏莲村、新民村和球溪镇界牌村实施,项目将吸纳350余名当地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预计将发放劳务报酬310万元。资中县孟塘镇柏莲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资中县发展和改革局供图  “为提升以工代赈项目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水平,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公开、透明、规范。”资中县级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表示,在资中县发展和改革局指导下,村民自建项目严格执行“六步工作法”;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指导项目村研究、议定以工代赈村民自建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规范开展材料采购、机械租赁、人员聘用等询价比价工作;建立“项目进度日调度,报酬发放月通报”机制,安排专人定期深入施工现场,督促工程建设进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为项目高质高效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促增收,提技能,全面扩大项目“赈”的实效。  今年率先开工的孟塘镇柏莲村、新民村以工代赈项目,动员了当地152名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累计将发放劳务报酬134.9万元,可实现人均增收8875元。球溪镇界牌村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77万元,吸纳当地200名群众参与务工,可实现人均增收8850元。为全面扩大“赈济”实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中县发展和改革局协调相关部门对务工群众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00余人次,在劳动中增长技能,不少人成长为“普工”“技工”。  “以工代赈的政策好,村上让我们来务工挣钱,县上还请专家来教我们学习技能,我学会了公路抹面施工,这对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柏莲村村民蒋宏相表示。  民主选,村民晓,持续提升基层“治”的水平。  “以工代赈项目实行村民自建,要求村民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球溪镇界牌村党总支书记黄军表示,为顺利推进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该村成立了项目理事会,设立施工管理组、材料采购组、质量监督组、物资保管组、财务管理组和档案收集组6个小组,制订了《定人定岗定酬工作方案》《租购聘工作方案》。资中县级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表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通过“规划民参、方案民选、内容民晓、项目民建、效果民评”等方式,能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十四五”以来,资中县实施以工代赈专项项目7个,吸纳当地群众50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400余万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600余人次。资中县级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始终坚守以工代赈“为民”初心,盯实“赈济”功能发挥,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实施,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村民们,今天鲜食玉米订单比较多,麻烦大家早点出工哈!”9月8日,内江市威远县镇西镇黄石村的党总支书记钟军一大早就催促村民,村民们赶紧背着背篼上了坡。  黄石村前年开垦了40多亩撂荒地。当时村民都拭目观望:现在大家都认为种地没啥钱赚,都不愿意种地,甚至将地撂了荒,村上流转、开垦这么多撂荒地会是啥结果呢?其实村“两委”面对这几十亩地确实也费了不少心思,反复权衡,于前年9月选择了具有本地优势的香葱来种植。结果,香葱种植不负众望,除了村民的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村集体净赚了4万多元。6月初收了香葱,村“两委”见街上鲜食玉米一直很抢手,打算种鲜食玉米。有村民担心:“别人的玉米都快收获了,你们才种,行不行哦?”村干部经咨询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认为可行后便实施了种植。结果正因为别人的玉米收过了,他们的才上市独家销售,村集体又净赚了1.2万多元。  今年该村两委继续实施去年的种植模式,并在玉米行间套种大豆。没想到,正当玉米出喇叭口时,一场风雨袭来,把玉米苗差不多吹倒了三分之一,村干部们赶紧带着村民到地里将玉米苗扶起,加强培土垒蔸等管护。因为前期雨水好,杂草随之疯长,村干部们又带着村民下地除草。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两个多月时间,村民们种的鲜食白糯玉米就于8月下旬开始上市了,在市场空档中占据了优势,加上钟军带头在网上直播销售,当地的鲜食玉米论个卖,单个最高卖到了4元1个,成批卖也是每4个卖10元,每天要卖出1000个以上。尽管今年遭受不良天气影响增大了成本,这季鲜食玉米村集体仍然能净赚1万多元,务工的40多名村民这两个多月每人收入也在5000元左右。脱贫户温翠芳高兴地说:“村干部们确实很能干,我们的撂荒地自去年流转给村集体以来,每亩每年300元的土地流转费一分钱没少,我们在集体地里务工,每天还能挣80元务工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9月8日上午,“医用猪生物育种基地——中科奥格三期”新里程启动仪式在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伏苓窝举行。据了解,即将新建的医学用猪和生物育种基地——中科奥格三期,预计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超5000平方米,将提供高标准医用猪和生物医学研究平台,助力生命科学研究。“医用猪生物育种基地——中科奥格三期”新里程启动仪式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先后建成实验用猪繁育基地和“DPF”医用供体猪繁育中心,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200亩。整个培育基地用于实验猪保种、繁育,育有10余种品系的基因编辑猪共400余头,是国内最大医用供体猪繁育场。如今,新基地再次投资6000万元,科学规划9个功能区域,建成后将用于SPF级猪、近交系猪、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猪以及低免疫原性生物材料猪等多种类型实验猪的生产,饲养规模2000头左右。预计三期基地在2025年至2027年间将实现累计创收1亿元,以产业反哺研发。  中科奥格创始人潘登科博士介绍,中科奥格三期将在基因编辑、疾病模型、生物材料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同时为新药研发、医疗器械测试等提供可靠的实验猪和技术支持,加速医药产品的研发进程。  具体而言,项目设有完备的CRO服务大楼,可为各类研究和实验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支撑,涵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服务大楼配备先进的实验室及设备,拥有开展基因编辑、细胞培养、动物模型建立、医疗器械测试等实验能力,能够满足就地开展相关实验的需求,提升研究效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1
(潘玥希 记者 毛春燕 文/图)内江作为“长江上中游柑橘优势带”核心区之一,是我国甜橙的生态最适宜区。9月4日,记者走进市中区朝阳镇雷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柑橘基地,漫山遍野的柑橘树长势喜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工人正在园区内给柑橘树进行疏果、除草、套袋等管护,为今年果品“甜蜜”丰产丰收奏响“前奏曲”。工人给柑橘树套袋“我们从今天开始套袋,每天大概有200多个工人,下坝桥这边的基地有800多亩,预计要大约40天才能完成套袋。”该公司管理人员丁雄军介绍,公司在朝阳镇种植柑橘面积有2000余亩,预计产量约400万斤,产值达1300余万。从“一片橘林”到“一片橘海”,一个产业带活了一方经济。朝阳镇作为市中区柑橘产业的大镇,柑橘产业种植面积17580亩,发展爱媛38号、春见、沃柑等多个柑橘品种。高标准柑橘农业园区中心也在加快推进着,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此外,该镇连续举办了八届柑橘旅游文化采摘节,不仅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让农旅融合得更紧密。据悉,从2016年开始,市中区把柑橘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谋划。目前,“全安—朝阳—永安—凌家”产业环线已逐渐成熟,以黄河湖水库生态保护环湖环线、内威路永安至朝阳段和全张路朝阳至全安段、永安镇场镇经206省道至凌家镇场镇沿线为核心区,其他区域为辐射区。范围涉及永安、朝阳、凌家和全安等7个镇50余个村,面积约93平方公里,涵盖20万农业人口。下一步,内江市市中区将以示范片区为契机,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不断扶持龙头企业建基地、搞加工、促融合、带农户,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9
(林巧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9月4日上午,隆昌市胡家镇解放村办公室里异常繁忙,摩托车、三轮车源源不断将一筐筐桂圆运过来,村“两委”干部忙着将满地的桂圆分拣打包。分拣打包桂圆眼下正是桂圆丰收的季节,胡家镇解放村村民陈敬其、刘永东等10余户农户却愁眉不展。“天气太热了,农户家里劳动力少,采摘下来都没有能力去场镇卖。”解放村党总支书记钱红道出缘由。农产品销售关系农民生计,如何帮助农户把自家产品销出去?解放村村“两委”与联系帮扶部门隆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对农户家的桂圆、大米等农产品进行宣传销售。农户家缺少劳动力,干部们骑着摩托车、开着三轮车、小车一起上阵帮忙,将农户采摘下来的桂圆拉到村办公室,分拣打包后再将农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中。分装好的大米“今年的气候非常有利于桂圆生长,解放村的桂圆个大肉厚、鲜甜爽口,我们在群里一宣传,买的人还挺多。”钱书记笑着告诉记者。据介绍,解放村目前帮助10余户农户销售了3860斤桂圆和大米。与此同时,隆昌市政协办公室机关党委书记邓廷燕忙着将65只宰杀好的鸭子一一送到预定客户的手中。邓书记联系帮扶圣灯镇圣光村8组张国全,张国全的妻子患有重病,原本在外打零工的他回到家乡照顾妻子的同时养起了鸭子,鸭子即将出栏,张国全却担心卖不到个好价钱。通过朋友圈销售鸭子“我就随口一说,没想到邓书记记在心上,那么快就帮我把鸭子卖了。”张国全满怀感激地表示。他也在邓书记的鼓励下,决定继续养粮食鸡、粮食鸭。帮农户销售桂圆、大米、鸡鸭等农产品是隆昌市对全市13249户脱贫户、监测户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帮扶的一抹缩影。隆昌市各联系帮扶部门、镇(街道)、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等3万人次强化责任担当,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一户一策”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实现“两个高于”“三个动态清零”目标,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9
(新华社记者 袁波)“无花果皮薄软糯,要套上防碰撞的泡沫网,再通过空运卖到外地。”处暑时节,四川内江市威远县界牌镇南强村无花果种植户苏同全忙着与采购商对接,果园里的果实挂满枝头。这种水果在四川丘陵地区长成了乡村振兴“黄金果”,绽放出绚丽的“产业之花”。  对此,南强村村干部夏毕光感慨不已:“我们村2013年通过流转土地,带动村民种下了约1500亩无花果。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当初的1.1万元提高到了现在的3.04万元。”威远县果园的无花果挂满枝头。  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唐小洪介绍,从2002年起,威远县将无花果产业作为全县现代农业主导产业,联动1.3万余户农户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破解农户遇到的难题。  威远县新店镇种植户郭全红说,每年的采摘工作从6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左右。  由于鲜果质量上佳,越来越多的电商商家来威远收购无花果。由于鲜果不易保存,于是威远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和电商进村,破解“怎么卖”的难题。  除了卖鲜果,威远还着力提高加工水平。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铭介绍,威远培育了金四方果业等7家无花果种植加工龙头企业,生产的无花果果干、冻干片、膳食棒等30余种产品畅销海内外。  无花果产业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威远建立了无花果教授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合作建立了无花果种质资源圃。威远县无花果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威远无花果科学研究所所长李金平说:“在威远无花果公共服务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能监测种植户是否按技术要求进行栽种、施肥等,保证无花果的品质。”  近年来,威远还按照“高标准建基地、高水平强加工、高融合促发展”思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方村党总支书记陈瑶说:“农旅融合拓宽了收入来源,2023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带动周边农户及无花果种植户增收2000余万元。”  如今,“威远无花果”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威远县县长罗侯勇表示,威远全力推动无花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特色高效的助农增收之路,接下来将深化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无花果种质资源库建设,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9
(段丹 记者 毛春燕 文/图)今年以来,内江市市中区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龙门镇作为今年的目标镇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一幅具体而生动的农村面貌改善画面正徐徐展开。9月3日,记者走进市中区龙门镇兰家寺村,只见曾经狭窄曲折的乡间小路如今已被宽敞笔直的水泥路代替。干净整洁的路面旁,花朵竞相开放,新修的篮球场也给这个宁静的小村落增添新的活力。新建篮球场“这是我们的农村书屋,村民们有空就会来这里学习‘充电’。”兰家寺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得宽说,在这次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兰家寺村利用村小闲置教室进行加固,改造成村委会,增设了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及党群服务中心等。其中,农村书屋颇受村民喜爱。“书屋里有很多关于种植、养殖以及教育的书,平时农事不忙的时候来看看,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村民刘刚说。村民在农村书屋中看书记者了解到,兰家寺村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农闲时在书屋里消遣,在农忙时也能踏上干净宽敞的道路去到自家地里劳作。“以前家门口是一条泥巴路,出行很不方便。”村民邓自金告诉记者,现在路修通了,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都能够送到家门口了。农村面貌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同时还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余得宽透露,到目前为止,全村新建入户路和村道3.5公里,改造院坝27个,拆除危房28栋。下一步,兰家寺村还将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进一步带动村民和“六类人员”致富增收。改造后的农村道路据悉,自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龙门镇聚焦市委、区委决策部署,以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为突破口,以建设“农旅融合·甜源蔗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镇为主要目标,围绕“21285”工作思路,聚焦5大类32个实施项目,通过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实现家园净美、村容靓美、产业甜美、生态秀美、乡风和美。截至目前,龙门镇完成土坯房拆改234户、厨房改造282户、厕所改造455户、院坝硬化586户、规范(新建)畜棚915户,累计完成户办工程1558户。同时,不断畅通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今年以来,新建村社道路、产业路、生产便道7.362公里,新建便民路3.5公里,铺设灌溉管网35.7公里,新(在)建蓄水池6口,三格式化粪池420个,共计完成20户以上院落公共区域改造17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近日,在内江市威远县严陵镇建利村,村民冷待华正在为收割水稻后的稻桩施肥料。按照农艺师传授的技术,他正抓紧田间稻桩管理,为再生稻的高产做准备。  据介绍,再生稻是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稻桩,继续田间管理,使其萌芽生长为成穗的再次季水稻。再生稻生育期短、日产量高,具有省肥、节水等优点。为使再生稻获得好收成,每年,威远县农业农村局都会派出农艺师到田间进行指导。该县的再生稻,也从前些年的亩产150公斤增至现在的亩产300公斤以上。  今年,该县农业农村局生产股的农艺师们,又深入田间开展再生稻高产技术指导,并强调要抓好“留好桩”“管好水”“施好肥”“防好病虫”4个环节。  种植户林久贵种植的再生稻,连续3年亩产都在310公斤左右。他说:“种植再生稻,不用犁田、不用播种、不用中耕。这些年,在农艺师的指导下,我的两亩田每年可以多收几百斤谷子,太划算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6
(记者 毛春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经安全性评估,现将麦冬、天冬、地黄、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内江市东兴区是“中国天冬之乡”,目前全区建有超50个天冬种植基地,天冬种植面积超5万亩,约占全国天冬种植总面积的60%。“此次天冬正式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意味着内江天冬产业发展道路将更加宽广,发展活力将更加强劲,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用“三个更加”总结内江天冬产业发展新机遇。天冬种植基地聚链成势 “七位一体”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抢抓国家、省、市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以育苗、种植、加工、交易、产品研发、品牌营销、康养旅游“七位一体”模式,大力发展以内江天冬为主导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动天冬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早秋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内江市东兴区顺河镇白云村的内江市甜冬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近千亩内江天冬与高粱、玉米“粮药间种”,长势良好。一大早,业主胡忠祥便带领村民浇水除草,呵护天冬健康成长。“一般我们是10天左右浇水一次,最近天气热,浇水的频率要勤一些。”胡忠祥介绍,专合社首批内江天冬于2022年播种,2025年后收获,预估亩产可达8000斤以上。“天冬作为中药材可销往广西玉林、成都等地。现在纳入药食同源后,我们也在尝试酿造天冬酒,提高天冬产品的附加值。”不仅仅是天冬酒,记者了解到,东兴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当前已成功研发天冬膏、天冬粉、天冬洗护产品、天冬化妆品等天冬系列大健康产品40余种。近年来,该区天冬系列大健康产品先后亮相“西博会”、“进博会”、“糖酒会”、川港澳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等重大展会,受到各地客商的广泛青睐。推动内江天冬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东兴区还因地制宜开发了天冬土鸡汤、天冬八宝饭等20余种天冬系列菜品,打造东兴老街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建成“天草润东”天冬品牌形象旗舰馆等,进一步擦亮“中国天冬之乡”金字招牌。天冬产品药食同源 内江天冬产业体量有望实现大幅增长天冬是川产86种道地药材之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四川省中药材栽培技术》记载“四川省天冬主产区为内江县(主要是指东兴区)”,历史悠久、品质佳、等级高。天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块根。天冬在四川等地区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历史,主要方法为蒸食(鲜品)、煲汤、酿酒、茶饮、煮粥、制作蜜饯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然而,天冬未进入目录前,其食品开发潜能一直未能充分挖掘。”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萃取物、药品、日用化妆品和保健品开发而言,天冬食品开发具有周期短、成本低、门类广,审批程序少、原料消耗量大、市场接受度高等显著特点,可快速将开发产品转化为流通商品,有利于整个天冬产业体量的大幅增长。这是内江积极争取天冬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一大原因。“另外,在天冬进入目录后,其应用领域的拓宽也将为企业开辟新的市场,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开发潜力和产业的发展活力。”目前,东兴区正与部分食品企业进行深入对接,着手开发天冬饼干、天冬糕点等天冬系列新产品。园区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记者了解到,总投资约9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江东兴食品加工集中区(一期)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园区占地面积约220余亩,涵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酒水、中药材、休闲食品等多个版块。项目建成投用后,将更好发挥筑巢引凤、抱团发展作用,推动东兴区以天冬为代表的“甜味+”食品饮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把天冬产业发展重心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倾斜,努力做好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各项工作,加大天冬产品研发力度,协助企业打开销路、开拓市场,推动产品开发向经济效益快速转化,加快打造百亿天冬产业集群,助力乡村振兴。”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图片由东兴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5
(记者 陈宇)8月26日,记者走进威远县界牌镇南强村的廉洁文化长廊,一张张以廉洁自律等为主题的宣传画映入眼帘。近年来,内江市按照“一县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廉洁文化建设思路,依托村民活动广场、村史馆等村居文化场所,打造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清廉村居”,让群众“沉浸式”感受廉洁文化,自觉参与清廉乡村建设,为镇村经济发展注入“清廉活力”。  为推动崇廉倡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内江市纪委监委还积极创新廉洁文化传播方式,利用川剧、制糖等,创作廉洁木偶剧、清廉川剧等多种艺术作品,如威远县观英滩镇中心学校的少儿合唱团与威远石坪山歌传承人共同演绎改编的廉洁山歌等,让无形的廉洁文化实现可视、可听、可感。去年以来,内江共举办“廉洁文化进乡村”活动63场,廉洁书画摄影作品巡展11次,让清廉之风吹遍乡村。  同时,内江市纪委监委还紧盯基层监督,推广运用“监督一点通”平台,方便群众一键监督,为清廉村居建设保驾护航。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03
(张啸 文/图)8月30日,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景坡楼村9组的一处山坡上正在修建蓄水池,55岁的村民兰以兵拿着铁锹将小石子和沙子铲进搅拌机里,搅拌后的混凝土被用来硬化蓄水池基坑。“参加这个以工代赈项目,离家近,收入不错。”兰以兵表示。  近年来,东兴区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工代赈项目。稳步推进以工代赈项目,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提升群众就业技能,还有效改善当地农村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郭北镇景坡楼村项目启动以来,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村民们正在修建蓄水池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郭北镇景坡楼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包括整治田坎5.5公里、改建3米宽生产便道3.5公里、土地平整1520亩、新建14口300立方米蓄水池,总投资57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500万元。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开工,将带动当地群众170人参与工程建设。  兰以兵以前在外地打零工,参与本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后,一个月劳务收入有几千元。作为技术工人,村民何成文一天的劳务收入达到280元。“来这里干活前,我们接受了统一培训,多学一门手艺以后也好找工作。”何成文表示。  为了应对高温天气,项目理事会采取错峰施工方式,避开白天高温时段,确保村民们安全施工。村民们轮班作业,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目前,第10口蓄水池已具雏形,村民们正在进行垫层施工,紧接着将进行钢筋铺设、混凝土浇筑及防水处理等。  虽然景坡楼村紧邻大清流河,但因为排灌设施年久失修,面临灌溉用水难问题。随着14口蓄水池陆续修建,景坡楼村灌溉用水问题将在今年底得到有效解决。运用“一卡通”平台 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为了保障群众利益,确保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公开透明,郭北镇完善议事决策机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研究、议定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问题,规范开展材料采购、机械租赁、人员聘用等询价比价工作。  “我们成立了项目理事会,下设施工管理、财务管理、材料采购等工作组,项目理事会成员由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景坡楼村党总支书记李和岗介绍。  此外,为了保障村民及时足额拿到劳务报酬,东兴区大力推进“一卡通”直发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工作,由施工单位在每月5日前依据上月考勤情况建立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经审核后将劳务报酬发放信息录入“一卡通”平台,及时将工资发放给务工群众,真正实现公开透明、及时足额发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