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提振职工士气,以更加昂扬奋斗姿态“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跑出任市“加速度”、拼出任市“新高度”。9月28日开江县任市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田园乐跑 礼赞丰收”活动,全镇80余名职工热情参与,用实际行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次“田城乐跑 礼赞丰收”活动充满活力与激情,镇职工沿着稻渔园区产业道奔跑,伴着万亩珍珠蚌和百里稻田,挥舞手中的红旗,挥洒着汗水激情奔跑,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他们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祖国大地,展现出任市镇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本次欢乐跑活动,是一次对祖国的深情告白。在活动中,全体职工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下步,任市镇将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积极投身于开江建设现代农业强县的热潮中,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江新篇章贡献任市力量。来源:开江县任市镇人民政府作者:于红(文/图)编辑:王龙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9月26日,达州市文体旅游局举行2024年国庆节全市文体旅游促消费活动媒体通气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达州将推出100余场次文体旅游活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畅游红色达州,共度国庆长假。新闻通气会现场据介绍,国庆假期,达州将围绕创新打造文体旅游消费新场景、创新策划文体旅游系列活动、加强区域及省内外宣传推广、全面提升文体旅游服务质量、推出文体旅游优惠政策五个方面,充分激活国庆节文体旅游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文体旅游消费潜力,大力营造活跃健康有序的文旅市场环境。达州拥有丰富多元的文旅业态,国庆期间,依托大巴山自然生态资源,将推出一批森林康养、运动康养、休闲康养、中医药观光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养生体验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等新产品、新线路。达州文体旅游系统将围绕群文活动、文艺演出、非遗展演、文博展览、体育赛事、景区活动、消费惠民等方面推出100余场次文体旅游活动,着力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持续提振文旅市场,激发文旅消费活力。达州还将推出文体旅游优惠政策,支持全市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星级饭店(旅游民宿)、文旅产品、旅行社、旅游演艺、KTV等场所发放市本级文体旅游消费券,鼓励文体旅游企业优惠促销,引导文化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及企业推出优惠措施,鼓励旅游景区实施门票优惠等措施,支持旅游景区推出大学新生免门票措施,全面刺激文体旅游消费。此外,达州各地也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游美景、品美食等活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刘世明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9月27日,记者从万源市商务部门获悉,由万源生产的500吨富硒绿茶产品将被分成20个批次,出口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近段时间,这批茶叶正在万源市高山蔬菜分拣中心由工人们打包成一袋袋分装包裹,搬上运输货车,待运抵新疆口岸后再直接发往乌兹别克斯坦。工人正在打包茶叶据了解,这批出口的茶叶产品是四川巴山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该企业总经理林在云介绍,这些外贸订单总量共500吨,将分20个批次发往乌兹别克斯坦,主要是夏秋茶绿茶为主。接下来,该企业还将跟万普高山蔬菜公司深度合作,加强高山蔬菜公司与四川巴山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夏秋茶进行收购、生产和销售,拓宽茶叶产业链条和群众增收渠道,让万源夏秋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万源市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苟翃表示,将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等端口全链条发力,持续推动“五彩”特色产品“六进”,为打造全省托底性帮扶工作“万源样板”添砖加瓦、赋能加油。万源市盛产茶叶,是四川省级重点茶叶基地县。近年来, 万源市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将茶产业培育、茶叶品牌建设和规模化生产有效衔接,积极构建集种植、生产和加工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做大做强“茶文章”。2024年夏秋茶标准化机采开采面积4万余亩,预计鲜叶产量2万余吨,产值达1.12亿元。(图据万源市融媒)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近期,因持续干旱少雨天气,水源地水量持续减少,甘棠镇部分地区陆续出现群众生活用水供应不足问题。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甘棠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组织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成立“送水服务队”开展干旱送水行动。同时,积极协调消防等部门,调用消防车等设备,为缺水地区群众送去生活用水。在甘棠镇观音岩村,一辆消防车缓缓驶入,村民纷纷提着自家水桶前来接水,看着清澈的水装满大桶小桶,大家喜笑颜开、拍手称赞。“太感谢你们了!这几天我们家里水量很小,有时还会停水,特别是干完农活,洗把脸都是问题,很不方便。”观音岩村群众开心地说。针对短期缺水问题,甘棠镇科学研判,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全力保障群众用水,在送水过程中科学调度送水车辆,合理安排送水路线和时间,确保送水及时、高效。同时,积极向群众宣传节约用水知识,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鼓励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共同应对干旱天气。截至目前,甘棠镇已累计为缺水地区群众送去生活用水121.3吨,有效缓解了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下一步,甘棠镇将持续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安排资源,确保“旱情不缓解,送水不结束”,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来源:开江县甘棠镇人民政府作者:吕伟编审:王龙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7
(通讯员 王铠 文/图)9月25日上午,四川省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管理部经理徐曼玲一行调研开江县农村污水处理项目,了解开江县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徐曼玲一行实地查看了开江县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水口庙站点,详细了解了该站点的工艺流程、管网长度、接入户数等基本情况,并听取了该项目的工作汇报。徐曼玲高度肯定开江县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她指出,开江县作为农业县,经济实力较为薄弱,但仍坚持全面性、系统性的进行农村污水治理,成为全省首个整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县城,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徐曼玲强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徐曼玲要求,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健全治理机制,立足农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级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对接各政府部门,对符合要求的农业类、环保类等项目主动提供支持,为改善当地生活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来源:开江县生态环境局编审:王龙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连日来,通川多措并举,紧抓晚秋生产黄金期,全力推进示范引领建设,为晚秋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全年粮食增收奠定基础。在金石镇高兴村秋洋芋种植基地,村民们趁着好天气,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农忙生产中。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挥汗如雨地翻土、播种施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今年在农技人员的支持和引导下,采用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相信今年的秋洋芋产量和品质都会有所提升。”金石镇高兴村村民邓启丰说道。“为了确保晚秋生产的高产高效,我们还成立了晚秋种植技术服务队,并邀请市、区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指导。”据金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在伦介绍,金石镇通过召开晚秋生产现场会、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和先进管理模式,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秋种,引导群众不撂荒、应种尽种、能种尽种。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农户学会了应对旱情、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为晚秋生产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金石镇今年计划种植晚秋作物6300亩,其中秋洋芋4000亩。截至目前,金石镇建成秋粮种植示范点(片)11个,形成示范带2条,极大地激发了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晚秋生产是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抓好晚秋生产对确保全年农业特别是粮食丰收至关重要,通川区因地制宜抓好晚秋生产,做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等服务,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收获后的空地,多种、种好秋洋芋、秋大豆等晚秋作物。据了解,通川区今年计划发展晚秋作物6.1万亩,目前,晚秋生产有序推进中。为有效应对伏旱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挖掘晚秋生产增产增收的潜力,接下来,通川将以示范区为引领,加强晚秋作物生产技术培训、指导,真正把实用高产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做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确保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供稿/供图: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肖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杨迎 记者 袁城霖)“万源秋马铃薯播种的理想时间是8月下旬到9月初,现在播种略微有点晚,要确保高产稳产,必须注意种植方法。”近日,万源市石塘镇双合村秋马铃薯种植基地,万源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邓金贵对农户进行高产栽培技术指导。  8月上旬以来,达州持续晴热高温天气,致使各地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当地采取抢收、抢种、抢浇等“三抢”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持续高温加快了农作物成熟速度,我们实时监测在田粮食作物的成熟度,列出秋收时间表,开展跨区域助农抢收。”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小清说,当地于7月20日左右开始收割玉米,水稻则在8月初开镰,达州调用联合收割机助力抢收,确保稻谷颗粒归仓。截至目前,达州全市秋收已结束,共收割水稻288.2万亩、玉米210万亩、春大豆16.2万亩。  持续高温不仅“烤”验秋收的速度,也影响晚秋播种的进度。今年,达州计划发展晚秋粮食作物130.5万亩。其中,再生稻蓄留31万亩、秋洋芋种植70万亩、其他粮食作物合计种植29.5万亩。为不误农时,达州各地在大春农作物收割后抓紧秋粮生产,力争把好晚秋种植这个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口。  按照“扩大再生稻、突出秋洋芋、主攻秋红苕”的思路,达州采取提前筹备农用物资、农技人员包片指导高产创建、组织群众整地备种等方式抓好播种和扩面。  “应对旱情,我们采取建提灌站、安排抽水泵、修建引渠、挑水浇灌等方式,及时灌溉增墒补墒、抗旱保苗。”李小清说,今年以来,达州市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2万台(套),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50余万亩。  此外,达州还根据水源现状因水定种,调整种植结构,推广抗旱节水技术。9月14日、15日连续两日,李小清带队前往宣汉县君塘镇、开江县讲治镇进行油菜暗化毯状育苗指导。  “小春生产也提前列入计划。”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农药肥料科科长向华介绍,达州将继续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行动,计划种植小春粮食作物160万亩、油菜207万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26
近日,开江县任市镇开展“学业务、强本领、促发展——红心党建·每月一讲”(第七期),围绕“三务公开”规范化运行开展培训,切实保障群众对党务、村(居)务、财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全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镇党建办、民政、财政所、各村(社区)书记及业务人员等50余人参加学习。 任市镇党委副书记蒋祖仁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的重要指示,强调各村(社区)要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推动党员、干部在遵规守纪前提下,勤奋工作、放手干事、锐意进取、积极作为;镇党建办任琳同志作党务公开知识培训,围绕党务公开内容、形式、时限、程序规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指导讲解,并就村(社区)组织规范挂牌工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强调;镇民政尹怀宇同志作村(居)务公开知识培训,解读了《村(居)务公开目录》,梳理总结了村(居)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镇财政所宋亚玲同志作财务公开知识培训,强调要严格落实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规范村级财务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时间等,确保村级财务信息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公开及时、群众满意。会议要求:一要总结运用好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纪律建设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的保障作用,将指示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二要强化落实好培训知识。要把此次培训的收获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三务公开”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到事、落实到人,切实保障和推动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三要常态规范好工作要求。有效促进“三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工作在规范中落实,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全力推动任市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来源:开江县任市镇人民政府作者:粟梦萍(文/图)编审:王龙兵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王明  李彦)强化预警宣传。根据当前旱情,及时组织召开农作物旱情会商专题会2次,发布农业灾情气象信息快报9期,通过村民坝坝会、村村响广播、微信群、宣传单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当前高温天气预警信息、旱灾形势,消除群众靠天等雨的麻痹思想,引导群众积极投入抗旱保苗工作,营造浓厚的抗旱保苗、晚秋抢种生产氛围。图为: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村民开展再生稻稻田抽水保苗工作图为:达州市达川区桥湾镇永睦村村民抢抓时节为再生稻喷施壮籽肥强化物资保障。积极向省、市主管部门汇报灾情,由区财政安排抗旱专项资金253万元购买抗旱抽水机电设备100台(套),组织流动送水车5台;及时开展农业生产用水设施设备检修和灌溉渠系疏浚,维修带病陈旧提灌站2座,确保抗旱设备设施安全正常使用;做好塘、库、堰、池蓄水科学调度,协调沙滩河水库、明月江水库等大中型水库科学放水,保障抗旱保苗用水需求。图为:达州市达川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晚秋作物抗旱指导图为:达州市达川区大堰镇卢岗村村民为新栽的秋洋芋喷灌浇水强化田间指导。区农业农村局成立农业生产抗旱保苗工作专班,印发夏大豆、再生稻及薯类抗旱保苗田管技术2000余份,组织4支抗旱小分队200余人次深入乡村田间地头调查作物旱情,对各作物生长需水进行“把脉问诊”,指导群众采取“提(提灌站)、抽(水泵)、引(引渠)、挑(挑水)”及喷施叶面肥、抗旱剂等措施开展抗旱保苗及晚秋粮食抢种工作,共指导开展喷施大豆、红苕叶面抗旱剂12万余亩、补水8.2万亩,抽水灌溉再生稻6万余亩,采购分发秋洋芋50余吨,全力确保晚秋粮食生产正常开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省级百强迎国庆,田美任市拼荣光”,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立壮志 拼荣光”决策部署,扛牢农业生产大旗,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9月20日,开江县任市镇召开立拼战果现场观摩学习会,围绕国家现代园区大豆种植情况、小春生产规划情况等方面进行现场交流学习。任市镇在家党政领导班子、相关办(中心)负责同志、各村(社区)书记共计40余人参加。上午8时,与会人员统一从任市镇政府出发,前往竹溪村、荷叶坝村、靖安社区等6个村(社区)现场点位观摩学习,各点位村(社区)书记对大豆生产的“前期规划、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小春生产规划情况作了简要说明。任市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卢宣合指出,此次观摩既是一次“成效检验”,也是一次“战果晾晒”,更是一次“现场教学”。通过现场看、实地听、相互评,直观感受到各村(社区)狠抓农业生产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措施,充分展现任市镇党员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卢宣合强调,要全力抓好小春粮油扩面,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充分开发冬闲田、整治撂荒地,大力扩种冬油菜、小麦、马铃薯等粮油作物。要持续做优做强示范引领,坚持优化种植结构,开展单产提升行动,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打造一批“百亩攻关方、千亩示范片”,带动全镇农业生产提质增效。要强化责任担当主动作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扎实推动小春生产各项工作落地见效,确保高质量完成小春生产目标任务。下一步,任市镇将精心布局2025年小春生产示范点位,规划稻油千亩示范片4个,稻菜千亩示范片2个,冬闲地小麦百亩攻关方3个,马铃薯规模化种植1000亩,为来年粮油生产实现“开门红”开好局、起好步。来源:开江县任市镇人民政府作者:袁行(文/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孙伟 周浩瀚 特约通讯员 张平  日前,由宣汉县委、县政府与达州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味美四川·寻味宣汉——宣汉县巴人生态美食文化活动”在宣汉县盛大举行。  活动现场,四川省旅游学会川菜美食文化专委会主任、国家特级烹饪大师、宣汉首届美食评审组组长胡晓远教授发布了“巴人家宴”菜单,以及“巴人名菜”、“巴人民间特色菜”和“巴人名小吃”名单,现场嘉宾为入选的美食授牌。  此次活动以美食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巧妙地将“生态食材+生态美食+巴文化”相融合,通过挖掘和传承巴人美食文化,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创新服务消费新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生态美食文化”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宣汉生态农产品与特色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活动将持续开展到10月31日。  “‘味美四川’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已成为展示四川美食文化、促进餐饮消费的重要平台。宣汉县以‘巴人生态美食文化’为主题,再次为‘味美四川’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商务厅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宣汉美食早就声名远扬,这次来参加巴人生态美食活动,品尝了气都蒸溜鸡、干锅牛肉、牛蹄,无不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四川省旅游学会美食评审专家贾承朋说。  此次“味美四川·寻味宣汉”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宣汉的美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品味美食、感受文化的绝佳平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为了让辖区学生了解交通规则和安全知识,学会正确应对各种交通情况,有效降低在上下学途中及日常生活中遭遇交通事故风险,切实保障自身生命安全。近日,开江县任市镇交管办联合交警中队、镇派出所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不断培养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交警中队工作人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交通安全知识课”,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讲解交通规则、安全出行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了骑乘电动车不佩戴安全头盔、随意横穿马路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危害性,以及应当如何安全过马路、骑自行车、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不乘坐非法营运车辆等日常出行安全注意事项,结合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了解到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动员学生将所学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家长和社会,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到交通管理工作中,共同维护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通过开展交通安全“开学第一课”活动,让学生们对交通安全法规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清醒地认识,有效提高了“知危险、会避险”的交通安全自我保护能力。下一步,任市镇交管办将加强校园周边交通文明劝导工作,减少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为全镇师生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来源:开江县任市镇人民政府作者:王恒新(文/图)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3
四川三农新闻网达州讯(通讯员 李彦 向劲松)近日,达川区成功打掉一个隐蔽于州河、巴河流域的专门从事野生鱼类捕捞、收购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利益链条,抓获涉及巴中市、达州市共四县(区)的违法犯罪嫌疑人28名。2023年10月13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接到群众电话举报:“达川区渡市镇河边有三条渔船晚上用电捕鱼”。接到交办件后,达川区高度重视,由分管副区长牵头,赓即组织工作专班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办理方案。会后,立即组织农业、渔政、水产站、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成员单位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并成立案件侦办组。经过近五个月的走访调查取证,侦办组足迹遍及州河、巴河流域。掌握了大量证据和线索后,公安机关精心部署,组成四个行动小组,于2024年3月14日展开集中统一收网行动,成功抓获潘某强等涉嫌非法捕捞、收购、销售野生鱼类的违法犯罪嫌疑人28名,现场查获渔获物234.36公斤,以及用于非法捕捞的网具、电鱼工具、电动船桨、增氧机、电瓶等作案工具,查获涉案金额140余万元,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一举打掉了隐蔽于州河、巴河流域的专门从事野生鱼类捕捞、收购至销售的全产业链利益链条,为建立和恢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了坚实保障。据悉,经侦查查明,违法犯罪嫌疑人潘某富、潘某强、兰某、吴某贵等不顾国家明令禁止,在禁渔期或禁渔区,经常于晚上或人迹稀少之际使用刺网、地笼、三层渔网等禁用渔具在州河和巴河非法进行野生河鱼捕捞,已涉嫌犯有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违法犯罪嫌疑人陈某文、程某军等为谋取非法利益,明知他人出售的鱼类系非法捕捞的野生河鱼,仍长时期大量进行收购并加价销售获利,已涉嫌犯有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日前,达州市达川区公安机关已对23名违法犯罪嫌疑人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另5名违法犯罪嫌疑人已另案处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3
(张平 孙伟 周浩瀚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9月19日,由中共宣汉县委、宣汉县人民政府与达州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味美四川·寻味宣汉——宣汉县巴人生态美食文化活动”在宣汉县启动,活动将持续至10月31日。活动现场,四川省旅游学会川菜美食文化专委会主任、国家特级烹饪大师、宣汉首届美食评审组组长胡晓远教授发布了“巴人家宴”菜单,以及“巴人名菜”、“巴人民间特色菜”和“巴人名小吃”名单,现场嘉宾为入选的美食授牌。活动现场此次活动以美食为桥梁,以文化为纽带,巧妙地将“生态食材+生态美食+巴文化”相融合,通过挖掘和传承巴人美食文化,激活文旅消费市场,创新服务消费新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生态美食文化”的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进一步提升宣汉生态农产品与特色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现场授牌“‘味美四川’系列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已成为展示四川美食文化、促进餐饮消费的重要平台。今天,宣汉县以‘巴人生态美食文化’为主题,再次为‘味美四川’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吕胜平说。宣汉,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令人垂涎的美食文化。宣汉美食,承载着古巴人的文化基因,融合了宣汉独特的山风与风情。食材取自乡野,制作工艺精湛,味道鲜美别致,绿色健康成为其不变的标签。这些美食不仅征服了广大食客的味蕾,更赢得了他们的由衷喜爱。美食品鉴现场“宣汉美食早就声名远扬,这次来参加巴人生态美食活动,品尝了气都蒸溜鸡、干锅牛肉、牛蹄,无不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四川省旅游学会、美食评审专家贾承朋说。“通过本次巴人生态美食文化活动,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宣汉、爱上宣汉,更能以此为契机,加强“万达开”区域间的生态美食文化交流,拓宽川渝地区经济合作的新领域,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美食文化品牌。”宣汉县委书记杨勇说,未来将继续深化美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通过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不断提升宣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宣汉县实现“百强晋位、冲刺千亿”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的消费动力。此次“味美四川·寻味宣汉”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宣汉的美食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品味美食、感受文化的平台。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晓林 周定美 文/图  金秋竹乡,丰饶美丽。9月8日上午,在大竹县八渡乡华兴村1组,正在自家葡萄园里忙得不亦乐乎的脱贫户汪建华说:“今年气温高,葡萄产量有些受影响,但葡萄品质不错,能卖2万多块钱;加上去年种植大葱净赚6万块钱,总体收入还不错!”其实,汪建华一家只是全县脱贫人口通过勤劳双手而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大竹县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统揽,聚焦“守底线、增动力、促振兴”工作主线,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硬任务狠抓落实,通过健全机制、压实责任,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竹县粮油现代产业园区一角构筑防止返贫“防护网”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我家5口人,幺儿在广东打工,一个月至少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我每月有900多元的优抚金、1700多元的社保金,老伴每月有500元的公益性岗位收入,还种了2亩苎麻……”8年前从乌木滩水库库区搬迁至东柳街道解放社区移民安置点的脱贫群众黄先昌,掰起指头给入户排查的工作人员算着自家收入账。  8月14日至8月31日,大竹县组建“5+1+N”县级工作组和“1+1+1+N”乡级工作组,以3044名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人员为核心力量,在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采用入户排查、线上通讯、村组研判等方式,进农家、算收入、问家底、摸实情,对全县所有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开展2024年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人员深入脱贫户家中排查家庭收入状况。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巩固拓展好脱贫成果。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是巩固成果的有力抓手。为此,大竹县探索创新“三闭环九确保”工作机制,实行“县负总责、镇村抓落实”的三级监测责任工作格局,构建动态监测闭环,网格化监测预警、立体化监测核实、全程化评估退出,确保力量到位、排查到位、消除到位。针对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发展能力和实际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构建精准帮扶闭环,确保施策精准化、救助常态化、增收持久化。建立“专班每日工作调度+县级分管领导每周专项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月综合调度”的调度机制、防止返贫责任追溯机制、“四不两直”每季度暗访督导机制,构建监督管理闭环,确保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成果巩固。  今年,大竹县出台了《大竹县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优化调整32个县级领导、8个市级帮扶单位和102个县级帮扶单位挂包联系31个乡镇(街道),抽调40余名原脱贫攻坚业务骨干组建工作专班。目前,全县共排查农户266588户,因户因人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消除风险265户804人,多措并举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固底线。脱贫户汪建华在葡萄园里采摘葡萄。拓宽助农增收“致富路” 做足乡村振兴成色如何助农持续稳定增收?产业和就业是关键。大竹县紧紧围绕“两个高于”“三个清零”工作要求,制定出台《大竹县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增收工作方案》,以产业带动、项目赋能、就业支撑“三驾马车”为着力点,不断建立健全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工作机制。  “我家种了2亩苎麻,遇到今年这种干旱天气还是能收入5000元;在珠宝加工园上班一年能挣5000元;春季采茶收入2000元;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工资收入……”9月10日上午,正在团坝镇珠宝饰品加工企业致富车间里忙着穿珠的白茶村7组脱贫户王立菊,一脸写满了喜悦。  大竹县以“稻麻茶竹椿虾”六张名片为引领,采取“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脱贫户)”“公司+基地+农户(脱贫户)”等模式,发挥34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三统两保”“五供一收”“股权分红”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脱贫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和就近就地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迄今,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00万亩,从事糯稻、苎麻、白茶、香椿等种植农户14万余户,其中涉及脱贫户、监测户2万余户3.4万余人。脱贫群众在致富车间里加工珠宝饰品  同时,大竹县安排衔接资金以“两类群体”和中低收入脱贫人口为重点,持续开展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到户产业、庭院经济、公益性岗位、跨区域务工交通补助等助农项目建设。仅今年上半年,439户脱贫户通过自种粮油作物、瓜果蔬菜、食用菌种、经济林果和自养畜禽、水产等发展庭院经济,84户脱贫户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落实到户产业项目。  此外,大竹县在畅通就地就业微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并运用好“双靠近三融合”“三引三促”等经验做法,采取“双轮驱动”模式,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今年以来,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2893个,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500余个,推动3.6万余脱贫人口实现外出转移就业,脱贫人口就业增收稳中有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 文/图)9月中旬,正值第二季苎麻收获季,在达州大竹县的田间地头,打麻机器来回穿梭,随后经过打剥苎麻与晾晒,以及工厂脱胶和纺纱后,成为优质服装家纺原料,再从大竹出发,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苎麻之都’。”在近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大竹县委书记李文章谈到大竹苎麻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因“麻多、麻长、麻优”而出名的大竹,如何将这一宏伟蓝图变成现实?该县的方案是处理好“粮”与“麻”关系,实现苎麻种植、工业生产、文旅创新等一二三产“跨界融合”,推进纺织服饰产业技术换新升级,撬动以苎麻为主的千亿级大产业。首届中国大竹苎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田边地角长出致富新“绿洲”立秋后,苎麻种植户李文琼特别忙,刚割完水稻,就要打麻。她边指挥收割机器,边对记者说:“苎麻种一季可收三季,今年头麻产量200吨,全年可采原麻500多吨。”在大竹,苎麻种植史超3000年,赓续祖辈种麻经验,李文琼深知,苎麻需水肥不多,田埂、斜坡、荒地等不适合种粮的犄角都能撒种,且打麻同春播秋收时间错开了,不耽搁农时农事。群众忙着进行苎麻剥丝苎麻适应性强,再生能力强,能固土保水。尤其近年来,在“田里有稻虾、坡上有椿麻”的循环经济下,大竹发挥苎麻不与粮争地,不同树为敌特性,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广泛种植苎麻,逐渐“长”出致富增收的“绿洲”。“收完最后一季麻,就在地里套种土豆,实现麻荒地一年收一季粮目标。”李文琼告诉记者,今年,经省农科院专家指导,达州在大竹县川主乡白牛村试点种植了200多亩冬土豆,严格控制麻地里土豆苗的株距、行距,科学提升冬土豆亩产量。“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大竹县苎麻产业发展中心支部书记郑凯中说,如此种粮食与苎麻两手抓,两不误。事实上,目前大竹的苎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占全国苎麻面积40%以上,苎麻年产量2万吨,年产值4亿元。大竹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苎麻产区,是名副其实的全国原麻交易量及价格的“风向标”,具有原麻交易定价的主导权。“大竹的麻多、麻优,在国内纺织领域,是个不争的事实。”郑凯中介绍,全县有5万多户麻农和50多家囊括苎麻收储、脱胶、纺纱、织布、服装等全产业链企业,以及全国首个苎麻产业工作站,让大竹更有底气和实力继续坐稳全国苎麻产业“一哥”宝座。创新技术引领苎麻产业升级 “老百姓靠种麻、卖麻发家致富,苎麻是大竹人的‘软黄金’啊!”作为大竹苎麻纺织业龙头——亚缇纺织联合创始人李林倩认为,如今苎麻纤维不仅已在服装市场站稳脚跟,还在医疗等领域崭露头角。那么,大竹县如何凭借苎麻在高端服装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一大批心中有抱负,回乡创业的企业家行动起来了。去年,李林倩自建苎麻基地300亩,与农户和合作社合作,投入1亿元采购国内外先进设备700余台套,提高种植源头技术含量,保障了苎麻品质。“基地种植的川苎16号种源可保证单支纤维素达2300支,最高纪录是原麻平均单纤2800支,高于1500支的平均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参观苎麻纺织工厂生产车间另一名企业家余红春则将投资重点放在制造端,将公司在福建的生产团队和设备“移”回家乡,投资1.36亿元建设大竹苎麻产业园。同时,该企业还采用紧密赛络纺电子升降、电子成形系统、阿特拉斯空压机等先进新技术、新设备,并在当地政府部门地帮助下,企业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基建,当年投产,当年升规”。“预计今年产值达2亿元,附加产值达5亿元。”余红春向记者透露,公司计划建设一条智能化水平更高,规模年产达3.3万锭的苎麻生产线,目前已开始设备安装调试。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才能保持大竹苎麻的产业优势地位。因此,经多家苎麻纺织企业连续攻坚,终于攻克苎麻易皱、手感较硬、缩水率高、染色性能差等缺点,保留苎麻原有的透气性好、吸湿性强、抗菌防臭等优点,也让大竹苎麻制品的性能可与欧洲亚麻产品媲美。由龙头企业带动创新,并与政府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联合攻关苎麻机械打剥、生物脱胶、高端功能性面料研发等制约发展的难题。同时,大竹还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亚缇纺织、荣煜垣纺织、晶宇纺织、金丰麻业等龙头,力争苎麻脱胶产能达1.8万吨、纺纱规模10万余锭,成为全国重要的苎麻加工企业集聚地。“三产融合”撬动千亿产值大市场 前不久,一件由以大竹苎麻秸秆、麻叶、麻根等为原材料的多功能苎麻夹克在英国的绿色环保奖大赛上夺奖。9月初,一场主题为“苎麻原乡·织造未来”的晚会上,以苎麻为原料的民族服饰秀燃动大竹,吸引了百余家企业参与。不止于此,大竹苎麻文创中心用声光电技术拍摄的高清VR项目同样吸睛无数、大竹县川主乡正打造除苎麻种植外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在大竹,与苎麻相关的历史、工艺、传承等文旅融合项目正以另一种形象,俘获无数人的目光。“苎麻原乡·织造未来”苎麻主题服装展深挖苎麻乡愁因子,依托苎麻文化底蕴,大竹各地不断开发沉浸式苎麻文化体验新场景,推进苎麻产业与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让苎麻主题文创产品在文旅市场上大放异彩。郑凯中介绍,据估算,国内苎麻纺织制品市场已达千亿级,国际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如何才能接住如此“泼天富贵”,促进大竹的县域经济腾飞?政策助推,是产业融合发展助力经济腾飞的关键一步。编制苎麻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苎麻突破性高质量发展“八条措施”……近年来,大竹推出多项支持苎麻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助力苎麻相关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包括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苎麻产业发展,鼓励苎麻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跨界融合。大竹还将借助便捷的交通以及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时尚衣着“新风尚”,重点建设苎麻新型脱胶生产基地、纯苎麻纱线及混纺纱线、苎麻织布、苎麻印染、苎麻服装生产、苎麻家纺生产、苎麻交易中心和中国苎麻文旅产品示范体验馆、中国苎麻质量检验中心、棉麻风情街、夏布画研究院等项目,构建完整的苎麻产业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旭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近日,笔者走进大竹县团坝镇江卫社区珠宝加工园生产车间看到,珠宝饰品生产线有序运转,经过开料、切割、预形、打磨、钻孔、串珠等生产流程,“简朴原石”变为“华彩珠玉”。  团坝镇立足差异化,率先发展起珠宝产业,引入珠宝加工企业35家,吸纳当地280余名村民常年务工,农华村和江卫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建设珠宝加工厂“致富车间”,助力本地脱贫人口和留守妇女就近就业。  “以前没有合适岗位,收入很难有保障。现在珠宝加工厂的串珠工作我还能带回家做,有时间兼顾农活。”白茶村7组脱贫户王立菊言语中透露着喜悦,“春忙时我也采摘白茶,一季就能收入2000多块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近年来,团坝镇从“资源型经济”工业重镇成功转变为“绿色型经济”产业强镇,坚持“一村一品一风景”,以产业增效助推乡村振兴,形成了以白茶为主导,粮茶药果产业多点开花的格局。现有粮食播种面积4.1万亩,连片发展白茶1.8万亩,让大竹白茶在“全市有地位、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音”,种植老虎姜、白芨、重楼等中药材700余亩,种植青脆李、红心蜜柚、猕猴桃、葡萄等1500余亩,擦亮了“产业兴旺、百花齐放”的乡村振兴底色。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团坝镇积极探索出“党委+党支部+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了“三免三保四统一”创业机制,引进白茶企业4家、粮食种植经营主体5家、中药材种植企业3家、珠宝加工企业35家,发展种养家庭农场24家、专业合作社26家,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县级专业合作社3家,省市级家庭农场5家,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该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整合高标准农田、美丽乡村、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形成了“千帆竞发、力争上游”的良好产业发展形势。  “只发展传统产业还不够,团坝镇通过创新业态,激发活力,大面积种植白茶,荒山荒坡变成青山绿水,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先机。”团坝镇党委书记蔡道军娓娓道来,全镇将茶经济与茶文化、茶生态旅游互融共进、协调发展,借势大竹旅游大环线打造契机,实现了三产助农的放大效应。  据了解,团坝镇白茶产业核心基地2017年被评为“四川精品养生山庄”,3A级旅游景区云峰茶谷正在争创集休闲游乐康养为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致力打造轻奢旅游节点。“喊山开茶”文化节让团坝镇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进大众的视线,采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体验吸引游客蜂拥而至。随着云峰滑翔、淳年小院、中药材等一批休闲游乐康养基地的建成投产,全镇已实现“春品白茶赏花、夏季纳凉消暑、秋尝桃果美食、冬观雪景留影”的山水幸福愿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9
(何努 刘凡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又是一个丰收年,还能卖个好价钱。”9月9日,开江县新宁镇白云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最后一批开江贡米完成收割,从开江县委办选派的第一书记胡显涛一边联系着销售,一边指导村民科学晾晒,确保“小金米”颗粒归仓。秋韵田城,瓜果飘香,稻丰鱼跃。今年以来,开江全县上下立足“立壮志拼荣光”的责任担当,坚决打好“农业扛旗突击战”,联农带农惠农机制日益完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稻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力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出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普安镇“稻田+”基地水稻机收现场(开江县委宣传部供图)联农带农惠农澎湃聚集“资源禀赋”田城开江,因田而生,因田而美,因田而兴。川东第一大水库宝石湖滋养40万亩优质稻田,涵养了一片长江上游的生态湿地,更是孕育出了稻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开江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鑫表示,为打好“农业扛旗突击战”,开江扎实推进全域园区化,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融合景区化,突破推进产业数字化,持续推进品牌高端化,坚决扛牢全市农业发展大旗。既抓产量又重质量,产业园涉及67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69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8.9万亩,农业人口65078户,16.67万人,以优质水稻、虾蟹为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多元有活力。产业园经营主体达352家,引进缘满集团、大胃王、鑫谷粮油、民生渔业等龙头企业40余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23家,家庭农场189家,农户加入合作社比例75%。流转土地5.87万亩,搭建土地托管等服务平台2个,托管土地19.42万亩,适度规模经营率93.5%。利益联结机制有实效。通过“1331”托管模式(村集体每年按托管公司使用托管资金的13%固定分红,第3年开始还本,10年合作期满全部还清)带动农户3321户、劳务服务中介模式带动农户551户、“三金”模式带动农户23541户、社会化服务入股分红模式带动农户2461户、“农民+自媒体+消费者”模式带动农户571户、委托管理模式带动农户921户、开发式农业分红模式带动农户1898户。创新创业支持有力度。搭建创业见习中心和创客服务中心,入驻平台企业10家,为大学生、新农人、农业合作社等提供知识产业、政策咨询等特色服务支撑,累计安排双创支持奖励资金380万元,返乡创新创业1438人,带动农民就业5.99万人次。水乡稻香果香生态鲜明“田城甜品”山上“果林+”,山下“稻田+”。开江依托优质的资源禀赋,培育出“百里稻香、百里水乡、百里果香”。种养结合紧密,全域推行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一控两减三基本”。2024年,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绿色生态种养全域推进,创新制定“以渔养稻、以水养渔、稻渔共生”生态种养标准,全域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以“种草、投螺、挂蚌、调水、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稻虾沟田、稻虾平田、立体循环养殖等三种养殖技术模式,亩均产值达1.2万元,基本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4.45亩,占耕地面积84.6%。建立化肥、农药使用台账,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面积13.976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建立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业投入品监管网络,构建了“农资生产商+农资专营店+稻渔基地”农资直供体系,创新“五户联防+户联保”农民自主质量监督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开展属地检测、产地快检,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100%。主导产业产品、新型经营主体90%入驻国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园内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覆盖率98%。品牌创建扎实推进,以“开江田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品牌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培育巴粟香米、稻蛙香米、开江贡米等5个大米品牌,“稻田+”有机鱼、开江水产等3个水产品牌,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江大闸蟹荣获全国金蟹奖。田城开江山水一幅画的“梦中田园”“烟村十万家”的“乡愁田园”照进现实。融合融创融汇真实写照“梦中田园”田城开江、诗与远方,“城在田中融、田在城中依”,“百村、百景、百院”日益精彩,十里荷塘、袅袅生香、万亩花海、遍野金黄。产业园负责人曾斌说,开江聚焦水稻、虾蟹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稻渔综合循环种养,形成了综合服务与科技创新中心、平坝“稻田+”高效生产区、丘陵虾蟹饲料原料种植区、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百里稻香田园乡村休闲康养环线的“一心、两区、一园、一环”的“稻田+”产业集群,掀起了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农文旅深度融合,建设百里稻香、田米水乡等休闲农业项目,建成“稻田+”美丽乡村示范点13个,举办达州市开江县农民丰收节、大闸蟹捕捞节等特色主题活动,成功承办全国第三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2024年接待游客约51.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1.63亿元,构筑了一处寻觅乡愁的梦中田园。种养基地提质增量,产业园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基地面积17.59万亩,较2022年增长29.4%,其中“水稻+虾蟹”11.6万亩,“水稻+油菜”6.28万亩,形成了“稻田+”产业集中、集聚生产区。年产稻谷9.075万吨、虾蟹产品10803吨,产业园农业总产值15.4亿元。预计2024年,产业园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的41.7%。龙头企业民生渔业公司通过“1331”托管模式托管资金2500余万元,累计集体经济分红900万元。目前,开江已顺利完成水稻收割35万亩,玉米20.1万亩,花生8.43万亩,大豆0.5万亩,收获进度超93%。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3
(马发海 呼志丹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近日,万源市魏家镇“巴山硒李”迎来丰收,农户采摘不停歇;草坝镇菜农收获满满,订单销路不发愁;玉带乡“太平坎贡米”产量猛增,乘“丰”破浪……今年以来,万源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持续巩固“三农”基础地位,实现全市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在巴山大地上徐徐展开。产业兴,强农富民近段时间,万源市魏家镇种植的3900余亩“巴山硒李”陆续成熟,摘着个头大、又甜又脆的果子,农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了技术力量的加持,该镇“巴山硒李”全年预计产值达1000余万元,将带动975户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网红在“巴山硒李”基地直播销售“巴山硒李” (马发海 摄)在万源市草坝镇黑池坪村辣椒种植基地,村民们来回穿梭,手脚麻利地采收辣椒,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黑池坪村种植辣椒120余亩,年产量高达30万斤。该村通过与产业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构建完整的产销供应体系,确保辣椒从田间直达餐桌,新鲜、安全、可靠。随后,记者走进万源市白沙镇青龙嘴村的葡萄园,只见一串串“珠圆玉润”的葡萄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葡萄藤下不少游客带上家人朋友挎着篮子穿梭其间,感受采摘的“甜蜜”趣味。“我们村选派村常职干部专项管理35亩生态采摘葡萄园,加强种植技术研究指导,预计今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青龙嘴村党支部书记周天东介绍说。葡萄盈篮(马发海 摄)粮油增,端稳“饭碗”“真是个难忘的秋收,我们一直忙着抢农时、赶进度,更令人高兴的是,今年产量比去年大大提高,取得了好收成。”在万源市玉带乡太平坎村的“太平坎贡米”水稻试验田里,村民解必杨一边收割水稻一边兴奋地介绍。“太平坎贡米”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成分。今年,由达州市农科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玉带乡太平坎村试种有达稻1号、达州珍珠米、川农香妃等16个品种。通过测产验收,太平坎高端优质型水稻今年亩产达1300斤以上,比普通的水稻亩产净增长300斤左右,取得了阶段性成功。高端优质功能性水稻品种,全部试种成功。夏耘秋收,季季压茬。万源市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完成玉米播种33.5万亩、水稻播种17万亩、大豆播种5万亩,全面完成夏种计划。肉蛋奶、蔬菜、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菜篮子”产品保障有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度新建高标准农田2万亩建设任务已全面开工。业态融,文旅赋能传统产业如何搭上流量经济的快车道?  8月31日,位于达巴路口的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达州品鉴馆正式开业,开业活动中,旧院黑鸡麻辣鸡块、家庭装鸡汤、自热鸡汤、鸡肉干等菜品广受达州市民青睐。“过去我们直接卖冰鲜旧院黑鸡和旧院黑鸡蛋,现在我们把旧院黑鸡做成了麻辣鸡块、家庭装鸡汤、自热鸡汤、鸡肉干等。”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晓岗介绍说。从田间到餐桌,从卖原料到卖产品、卖品牌和服务,背后是农业全链条增值的生动体现。在万源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胡渠看来:“当下,是流量的时代,以流量为主的商品交易方式蓬勃发展。”托底性帮扶万源单位与万源企业现场签约(马发海 摄)借流量之力,成振兴之势。万源市深挖红色文化、传统村落文化底蕴,打造一批乡村旅游消费热点、网红打卡点,如东梨村户外写生、太平坎村田野耕作、牛卯坪村万花源等;先后成功举办第二届“巴山青”茶文化节、万源市“巴山硒李”文化节、白沙镇“五彩”农特产品推介暨油菜花文旅节等活动,整合文旅资源,全面提升知名度;研发旧院黑鸡、万源富硒茶、天麻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以“旅”为媒,促进群众增收。通过典型示范,万源市正引领带动更多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乡村特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今年1月至7月,万源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49亿元,接待总人次达到507.3万,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图据万源市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12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达州市宣汉县峰城镇是西南丘陵山区玉米高产“峰城经验”的发源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主攻旱粮,聚焦玉米高产、高质、高效技术更新换代,经过三代农业科技人员坚持不懈抓创新、全力攻关促高产、熟化技术重转化,3次创造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使种粮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1996年,平均亩产1010.75公斤;2008年,平均亩产1181.6公斤,创造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2023年,平均亩产1290.8公斤,再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这样连续的高产纪录,都在同一个地方——达州市宣汉县峰城镇诞生。  日前,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推介暨丘陵山区农机现场观摩会在宣汉县举行。连续创造玉米高产纪录的“峰城经验”是什么?在玉米种植超过2000万亩的四川,“峰城经验”如何复制?在这场观摩会上,问号被逐渐拉直。“峰城经验”是啥?“良早垄密肥防”,多次打破高产纪录  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是宣汉县发展农业的重要课题。  上世纪90年代,省农科院玉米栽培专家刘永红第一次来到峰城镇的玉米地。在刘永红看来,当地提升玉米产量水平的需求迫切,以及具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再加上四川以丘陵山区玉米为主,而宣汉是典型种植区,在这里攻关所得的经验将很有推广价值。  刘永红和省农科院,以及宣汉县当地技术团队,针对玉米生产特点和高产技术瓶颈,引进优良品种,并以增株密植主要技术路径,开展高产攻关。“在试验田里,我们把种植密度从原来的2300株,逐渐提升到4500株、6000株。”刘永红说。  如何保证种下之后实现整齐生长?经过多次试验,团队得出增温早育、起垄移栽、增密早栽、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栽培技术经验。再配合高产良种,专家们总结出“良、早、垄、密、肥、防”的丘陵山区玉米高产技术。  1996年,峰城镇1.3亩玉米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1010.75公斤。在当时,宣汉全县玉米单产平均水平只有不到240公斤。自此,这套丘陵山区玉米高产技术被誉为“峰城经验”,口口相传。  经过一次次技术更新迭代,去年8月,峰城镇龙泉村2.68亩玉米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1290.8公斤,再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如何快速推广?农机结合农艺,技术更加轻简高效  屡次打破玉米高产纪录的“峰城经验”如何推广?  集中最强的技术力量进行全程指导,如此实现的超高产,显然不具备直接“复制粘贴”推广的可能性。  在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看来,包括四川在内的西南丘区玉米,年种植面积超过 1 亿亩,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玉米产区。而宣汉县不仅是其中的代表种植区,并且由于极易遭受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因此,在这里形成的技术经验,具有高产、抗逆的综合优势,在四川乃至西南丘陵山区玉米种植区的推广意义重大。  “我们攻关实现的超高产纪录,是要让大家知道,四川玉米具备冲击超高产的潜力。”刘永红说,“峰城经验”要在全省乃至西南丘陵玉米种植区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广大的农技推广人员。  为此,宣汉开展“千名农技人员下基层”活动,每个村保证至少有一名农技人员驻点指导。同时,通过加大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激励青年返乡创业,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推行耕、种、管、收全环节或单环节的托管服务,让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可被快速复制。目前,宣汉县玉米大面积单产水平增长到约530公斤。  为了让“峰城经验”能够更快速推广,今年,刘永红团队转变技术攻关路线,“我们不再追求更高产的试验田产量,而是在前期‘峰城经验’的基础上,试验全程机械化种植,集成一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让大户更有引进这套技术的积极性。”  今年,在农机和农艺结合的技术路线下,刘永红团队有望将在宣汉县实现百亩玉米亩产900公斤以上的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