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人的口粮不操心,牛羊的口粮也不操心。”2023年12月23日,通过美姑县农技人员的翻译,记者明白了候古莫镇彝族农牧户吉付尔西用彝语说的这句话。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面积推广已两年,这股潮流也“刮”上了川西高原。怎么种产量才最高?之前没种过,行距和间距怎么设置?没有相关经验,不同海拔品种该怎么选……如此种种,都是摆在农牧户面前的难题。  “没有深入的调查,专家面对这些具体问题,也没有发言权。”为了探寻答案、填补空白,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团长、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雍太文团队和美姑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就这样开启了以年为单位的实验。  农业科研的成果,究竟怎样给吉付尔西等农牧户带去“不操心”的“底气”?对此,记者跟随科研工作人员进行了走访。雍太文(左二)在地里讲解技术。 受访者供图青贮豆玉品种+技术 人畜口粮均有保障  “在大凉山区,少则几头,多则千百头,谁家农牧户没养牛羊呢?”考虑到农牧户饲喂牲畜的实际需求,专家团队引进适宜凉山州不同海拔青贮和粒用两种用途的玉米、大豆新品种,分别在海拔1600米的候古莫镇、海拔2000米的九口镇,以及海拔2400米的拉马镇三个生态区,设置大田鉴选试验。  当地此前缺乏复合种植经验,到底什么行比和密度合适,只有靠试出来。雍太文把记者领到地里,虽然种植季节已过,但从田间残留的痕迹依稀能够看出,不同分区分片的田块里,有的采用40厘米行距,有的则采用60厘米。有的田块能从笔直的痕迹,看出采用机械播种2行大豆、每窝1粒种子,而有的田块采用人工播种3行大豆、每窝2—3粒种子。  经过两年以上的多点试验,专家团队初步筛选出高产优质适宜于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大豆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了品种支撑。试着试着,中高海拔地区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也逐渐明晰了起来。  2023年8月23日,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吉付尔西等美姑县农牧户种植田块粒用和青贮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进行测产验收。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候古莫镇300亩粒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玉米平均亩产为506.57公斤,大豆平均亩产为150.81公斤;拉马镇200亩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亩均收混合青贮4.177吨。  也就是说,这是在去年凉山州地区2—5月持续严重干旱的极端天气下,实现了粒用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的目标,并首次在高海拔地区(2160米)实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混合青贮饲料4吨以上产量目标,亩产值均达2000元以上。做出实效扭转观念 种养循环因地制宜  “语言不通没关系,观念落后也不怕。只要用行动做出样板,村民看到成效自然会效仿。”这是国家科技特派团(美姑)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小春等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想法。  推广最新技术,传播科学理念,在全县范围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通过专家团队、当地农技人员、基层干部指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带动当地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2022年,美姑县候古莫镇发展了5800多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总产值达到1200万元。  “之前大伙儿还不信,玉米株数不变,窝距缩小,能长好吗?想不到,按专家的方法种植管理,玉米没减产,还多收了一季大豆。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将进一步扩大种植!”候古莫镇沙溪洛村党支部书记连渣拉曲说,多亏了国家科技特派团来推广多种配套实用技术,做出成效让大家看见、理解、效仿,改变了大家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在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以及高产优质混合青贮饲料生产得到一定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牛羊养殖产生大量牲畜粪便的实际,专家团队再一次将目光转向了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有机肥(牛羊粪)替代化肥试验研究等方面。  “大豆、玉米可以带来更多青贮饲料,牛羊的粪便又为大豆、玉米提供更加绿色生态的营养。”研究生顾米嫦告诉记者,目前这种青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减量施肥技术已经明确,豆-玉-牛种养循环绿色增效技术模式形成后,为当地农牧民又增加了绿色增效的新选择。  国家科技特派团对美姑县农业发展情况的“望闻问切”不仅仅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面,还有8个不同产业组40多名专家成员的“对症开方”:引进适用小型脱粒机,对接荞麦收购企业,指导冷水鱼饲养管理技术,开展马铃薯丰产栽培与贮藏技术培训……  “虽然学科不同、方向不同,但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径的心愿,都是相同的。”新的一年开始了,雍太文和同事们没有停歇,又投入到新一年工作的规划准备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程欢悦 郑佳洁 摄影报道)“在果树与果树之间,覆盖些稻草、杂草、树叶等,既可保墒,又可提高地温,预防树体冻伤。”12月28日,在丹棱县杨场镇金龙社区,农艺师罗宇正在给果农讲解晚熟柑橘冬日抗寒技巧,近40分钟的授课结束后,罗宇又马不停蹄地跟着果农走进了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果园里的柑橘长势。罗宇正在向刘淑萍传授桔橙防冻相关知识“罗老师,你快帮我看下我这种防寒布适合我家果园吗?需不需要换成防寒网或者防寒膜?”金龙社区4组的柑橘种植户刘淑萍一下课,就拉着罗宇来到了自家果园,向这位县上专家请教柑橘防冻管理措施,眼前的这12亩果园寄托着刘淑萍一家来年的期望。“防寒布你们铺得很好,待揭膜后,也要注意做好果园后期的病虫害防治,重点抓好炭疽病、青(绿)霉病和螨类防治,及时清理田间烂果。”罗宇一边说,刘淑萍一边认真地记着,虽然已有20多年的柑橘种植经验,但面对每年不同的环境条件和日新月异的种植技术,刘淑萍依然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态。罗宇和刘淑萍在观察柑橘长势进入冬季,气温不断下降,丹棱县晚熟柑橘迎来挂果越冬的关键时期。为守护柑橘温暖过冬,12月中旬以来,丹棱县组织农艺师不断奔走在全县各个果园中,下深水、出实招,指导果农做好晚熟柑橘的防冻管理,抵御严寒霜冻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果农稳定增收。“现在必须做好柑橘的越冬防冻工作,提前抓好柑橘树的树干覆膜、果实套袋、草生栽培和使用有机肥等细节,因为果园的实际温度会比天气预报的气温低1至2度,如果不抓好这些环节,很可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损失,果农增收就没法保障。”罗宇告诉记者,为此,丹棱县农业农村局早在11月就接连出台了《关于做好晚熟柑橘防寒减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丹棱桔橙”质量安全及品质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指导全县果农加强果园管理,维护好柑橘品质。 丹棱县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培训果农防冻害技在一次次果园培训课中,像罗宇这样的农技专家通过“实地讲解+现场观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及时解答了种植户如何让柑橘“温暖过冬”等问题。这种“课堂+果园”的培训模式提升了农业生产技能,为打造一批懂技术、会种植、善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种植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极大增加了种植户科学种植的信心和能力。“听了老师讲的柑橘防冻越冬技术,我懂得了冬天果树管理的重要性,回去马上实践,争取用好这套技术,让果子卖个好价钱。”杨场镇果农周进说道。丹棱县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培训果农防冻害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晚熟柑橘作为丹棱县农业支柱产业,综合产值达50余亿元。据介绍,入冬以来,丹棱县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资源,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柑橘冻害防治工作,助力全县十余万亩晚熟安全过冬;同时,该县气象部门主动服务,提前7天发布决策气象服务材料,近期发布气象信息快报2期、大风蓝色预警信号1期、霜冻蓝色预警信号2期,为种植户完成果树的套袋覆膜等工作留足时间,切实护好丹棱的“果盘子”,守好果农的“钱袋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晓霞 文/图)“大家找仔细些,把你们觉得有问题的叶片拿过来。”“文老师,你看这根苗苗,脚脚上有白霉,是咋回事?”“文老师,这一根长得老僵僵的,我扯起来看根上长小疙瘩了,这又是咋回事呢?”近日,在广安市岳池县罗渡镇凤凰村的一块油菜田里,一群人正低头在油菜苗上寻“宝”。罗渡镇凤凰村培训现场。  连日来,四川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岳池县分校组织的师资队伍辗转于县域内各个乡镇,对各乡镇的村民们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除了室内的理论知识学习,授课老师还带领参训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教学,手把手教大家观察粮油类小春作物的病虫害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及治疗方案。  “感谢县农广校给我们送教下乡,让村民们有机会学到科学种田的技术,帮助村上培养一批懂技术的农民,希望以后多组织这样的培训。”凤凰村第一书记胡佐斌说。  据岳池县农广校校长柳莉平介绍,2023年,该校共组织高素质农民培训9期,参训人员417人次。培训内容包括本地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等,有助于进一步促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12月2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在成都市举行了建院85周年科技成果发布会及系列活动。  会上,省农科院发布了建院85周年科技成果以及《四川农业科技现代化战略路径及机制研究》成果。“这85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从1059项获奖科技成果中精心遴选出来的,其中10项为重大标志性成果,75项为具有时代影响力成果。”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杨武云表示,这些成果涵盖了农作物、畜禽品种资源与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栽培管理、畜牧兽医、水产、农机等学科领域。  据悉,省农科院成立于1938年,前身为支持抗战、解决粮食之需成立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从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农改所经过8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18个专业所、12个地方政府共建分院、1个服务机构的综合性省级农科院。85年来,省农科院共获得科技成果奖励1515项,育成新品种1474个,研发新技术和标准专利1123项,成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和农业发展重要人才基地。  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省农科院将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按照新时期强院建设“十个以”总体谋划一体推进,深入实施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四大行动”,抓实抓牢“条件平台建设年”工作,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提供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  会上,省农科院分别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与有关市、县签订院地合作协议,举行了“天府粮仓”数字农业川渝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启动仪式、“天府良机”智库启动仪式,以及西南丘陵山区智能绿色农业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启动仪式等。还举行了四川农业科技现代化战略路径及机制研究项目验收会、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委员会2023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西部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路径研究”项目推进会等系列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9
(赵旭 记者 侯东 文/图)广元灰鸡是广元剑门关土鸡唯一的优质地方鸡资源,承载着为广元市土鸡产业发展提供种业保障的光荣历史使命。近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朝天区农业农村局,据该局总畜牧师彭友春介绍,强化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并以2030年前建成广元灰鸡现代种业园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广元灰鸡配套系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审定作为奋斗目标。广元灰鸡找准“芯”种子实现“芯”跨越为破解广元市土鸡产业发展“芯”困境。2010年的畜禽普查工作中,偶然在朝天发现了“广元灰鸡”。通过3年时间的抢救性保护,2016年8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为广元市土鸡产业的发展带来“芯”的希望。服务“芯”助力种子“芯”提升为把准广元灰鸡选育的方向,市区农技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育种攻关。并已初步形成6个广元灰鸡专门化品系、2种杂交配套模式,其中,种鸡66周龄产蛋数提升25%、商品鸡灰羽率提升62.32%、210日龄上市鸡体重提升24%。研究还发现,广元灰鸡有36种甘油磷脂类物质高于其他地方鸡种,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专家指导广元灰鸡养殖项目“芯”助力事业“芯”成果“十四五”以来,朝天区委、区政府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千万元用于支持广元灰鸡产业发展。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一个,广元灰鸡原种场一个,省级肉鸡核心育种场一个;引进育种信息智能化管理分析系统;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育种专家刘益平教授,组建广元灰鸡市级专家工作站;荣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培养高级畜牧师4名、正高级畜牧师3名、推广研究员1人;立项《广元灰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省级标准一项;制定广元灰鸡地方标准一项。发展“芯”服务产业“芯”发展2023年,朝天区开展土鸡养殖技术培训16期560余人次。通过全区18个广元灰鸡推广示范点示范带动引领全区出栏广元灰鸡23万只,实现2000余养殖户户均增收超1200元,如沙河镇三湾村养殖户郭崇飞、李家镇水观村的养殖户向建、朝天镇龙门村的养殖户陈兴军等。2024年全区出栏广元灰鸡力争突破30万只。天冠公司汪志聪总经理动情地表示,2023年,公司80余万羽鸡苗销售到全市各县区,同时还畅销重庆、泸州、遂宁、达州、巴中等地,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要是没有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的强力支持,早就放弃了,公司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12月23日,四川省“十四五”生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培育”2023年度项目总结暨抗根肿病品种现场观摩会在绵阳市举行。观摩会上,记者了解到,项目组选育的四川首个抗根肿病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101”在根肿病病发区取得突破性佳绩。新品种验收现场。  在项目组持续努力下,四川首个抗根肿病胞质不育三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川油101”获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并申请扩区登记。“川油101”不仅大面积示范种植高产、油分营养素含量高,还具有低抗菌核病、抗病毒病、抗根肿病、抗倒性强的特点。  据了解,“川油101”已累计示范推广27万亩;在2022—2023年度 ,“ 川 油101”在四川根肿病发病区绵阳安州区采用人工撒播方式,示范种植5亩、密度达2.4万株/亩,5月13日经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专家现场验收,5亩实收产量1322.9公斤、实收亩产达237.6公斤。有关专家认为,示范田块均为安州区稻油轮作田,受秸秆还田和田间湿度大的影响,油菜根肿病发病几率大。选育出抗根肿病的“川油101”进行推广,既省事又高效,对解决四川根肿病危害具有重大意义。  当天,与会专家及科研人员前往绵阳市安州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观摩了抗根肿病油菜新品种“川油101”以及一批抗根肿病后备品种的田间表现,发现它们在多个实验小区的抗根肿病性能均表现比较明显。  下一步,在这里示范的抗根肿病后备品种中将涌现出一批适合四川实际的新品种进行登记并推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8
荣县是自贡市唯一的农机驾考基地。为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农机驾驶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近日,县行政审批局、县农业农村局联合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高素质农民农机操作驾驶考试,共50余名农机驾驶员报名参加。县行政审批局、县农业农村局科学制定了高素质农民培育规划,开展了农机操作能力提升培训,于12月14日前全面完成理论知识考试,通过率达95%。12月15日至18日,47名农机驾驶员进行了场地驾驶技能考试、田间作业技能考试和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监考员严格按照业务工作规范,严把农机现场操作考试关。经现场考评,共有40名农机驾驶员通过了操作考试,初次申领拖拉机驾驶证32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13人,联合收割机增驾2人,考试合格率85%。据了解,县行政审批局还专门为本次参加考试的10余名低学历农民提供了一对一服务,耐心、详细地讲解考试流程及具体操作,确保他们听得懂、会操作,该局暖心又热情的服务赢得了考生的高度评价。今后,县行政审批局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不断优化农机操作审批服务,推动农机审批提速,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审批服务,为荣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供稿:荣县行政审批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7
(金亮 记者 李全民)苍溪县扎实开展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培训,有效提升群众科学种植、管护水平,促进油橄榄产业提质增效。近日,苍溪县林业局在陵江镇庙垭社区顶子山油橄榄基地开展油橄榄丰产栽培技术现场培训,技术人员详细讲解了油橄榄高接换优、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清园除杂等相关技术要领,并对种植户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培训会现场“今天我们举办这期培训班的目的是有效解决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让林业技术干部和种植农户科学掌握油橄榄种植方法,通过科学管理,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投身到油橄榄产业发展中来。”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伏文强说。培训现场,参训的种植户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还进行了实操练习,进一步提高油橄榄栽培管理技术,确保油橄榄丰产增收。“通过今天这个培训会,让我学到了很多栽植和管护的技术,让我对这个产业增加了更大的信心。”苍溪县志维油橄榄果种植家庭农场业主胡志为说。近年来,苍溪县充分发挥林业科技项目的推广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壮大油橄榄产业,以增绿增效行动为主线,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推进,在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重点领域,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和品牌化发展道路,加快生态经济型油橄榄基地建设,油橄榄产业蓬勃发展,建成了陵江镇顶子山市级油橄榄园区,2023年底全县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7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 蒋  霞)在眉山市农业农村局的牵头指导下,仁寿县组织全县范围内350名从事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大豆等粮油生产和农机化服务的种植户、农业专业合作社骨干、家庭农场主、返乡创业农民及退役军人、农机手等,开展了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截止现在,共开展7期,每期50人,完成了350人的县级培训工作。其中“专业生产型-(粮油类)农机手”培训班已圆满结业,另6期“经营管理型-粮油生产”培训班已分别进入交流考察阶段和第三阶段培训。为确保培效果和培训任务顺利完成,仁寿县农业农村局严格甄选学员,根据各乡镇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和农民培训需求,通过乡镇申报、资格审查,共遴选出350名学员参加培训。主要围绕政策解读、粮油作物绿色优质栽培技术、“稻—菜—药”、土、肥、水管理技术、农业机械化应用与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电商运营、防灾减灾、农机操作与维修等方面开展全周期、全产业链培训。 抗湿播种技术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是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年度各培训班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和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组织实施,抓好任务落实。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为推进仁寿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强力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7
(记者 燕巧)近日,2022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结果出炉,四川7个项目获奖。其中,耕地利用和质量动态变化联合监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获得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一项目集成了多项技术,它们是如何监测耕地变化的?又有何具体应用?近日,记者进行了了解。南充市蓬安县锦屏镇中坝社区,村民正驾驶农机耕地。 刘永红 摄(C视觉)监测数量变化创新两大技术,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率  建“天府粮仓”,得先有天府良田。摸清耕地资源“家底”、做好动态监测是工作重点之一。  “首先是监测耕地数量的变化。”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希翼介绍,其中“非农化”“非粮化”是耕地动态监测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耕地监测主要是对卫星遥感影像进行人工解译对比。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会在卫星影像上呈现不同纹理特征,通过“找不同”,寻找影像纹理特征变化地块,再去现场调查核实。但四川地形复杂,耕地呈碎片化分布,监测难度本身就较大,同时,卫星影像受气候影响因素较大,地形因素叠加气候影响,导致四川卫星影像质量不高。“可以说,传统遥感监测方式,影像获取周期长、信息反馈慢、耗时费力,无法及时反映地类变化情况。”赵希翼介绍。  如何更高效地监测耕地变化?项目创建了“空(无人机航空遥感)—地(天府调查云平台)—网(大数据网络)”耕地利用采集技术,并构建融合“卫星遥感—大数据网络—深度学习”的耕地利用信息挖掘技术。  “前者主要用来采集、分享海量的耕地数据,后者用于分析处理数据,两者搭配形成一个数据集成、处理、评价系统,实现耕地数据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下发进行人工核实等功能,及时收集掌握耕地变化。”赵希翼说。  在采集上,无人机航空遥感的运用提高了影像精度。“可以说,以前卫星遥感看不清楚的变化,无人机可以看到了。”赵希翼介绍,采用无人机大重叠航摄影像,同时解决了位置偏远的疑似图斑核查难题。  相较于识别耕地变为“非农化”的建筑用地,撂荒等“非粮化”的识别难度更大。“一般来说,卫星影像图上的庄稼地都是整齐的,如果影像图上的植物杂乱,这片地有可能是撂荒地,也有可能是‘非粮化’的经济作物。”项目技术人员介绍,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不断强化识别的能力,准确率越来越高。  技术提升,带来效率的倍增。赵希翼介绍,现在获取处理的耕地数据是原来的10多倍,工作效率较传统监测方式提高55%,准确率达95%。  正是有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2022年开始,自然资源厅加密对全省耕地的动态监测,从每年一次调整为每两个月一次。“进入四川研发搭建的‘天府调查云’,点击‘耕地保’模块,在卫星遥感影像图上圈一块地,就能查询到土地分类、权属、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等信息。”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花园社区加紧建设高标准农田。潘建勇 摄(C视觉)监测质量变化精确“体检”复杂地形耕地,有效减少采样成本  耕地质量变化也是监测的重要内容。地理要素空间模拟技术是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的一项常用方法。通过采集样点样土,再通过空间模拟,推演出一个区域整体的耕地质量,比如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pH值等各项土壤质量指标。  “不过,模拟毕竟是模拟,不是完全准确的,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的区域,传统办法准确度就不高。”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副教授欧定华介绍,四川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千差万别,了解复杂地形区域的耕地质量一直是监测的难题。  如何提高精准度?技术员创建了多元环境下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空间分布模拟技术,这也是这一获奖项目的集成内容之一。在地理要素空间模拟技术基础上,对复杂地形区进行高精度曲面建模,使得不同地形耕地质量的“体检”精度提高30%—89%。“通过这一方法,模拟精度提高了,同时采集样土的点位更精准,不用每家每户去测量,减少了成本支出。”欧定华说。  项目也系统优化了全省不同地貌区耕地质量监测布点,建立了15个省域耕地质量关键要素数据库。“全省耕地优在哪里、差在哪里,数量有多大,分布在哪里,怎么补……这项技术对摸清全省天府良田质量‘家底’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意义。”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兰婷说。  目前,全省已建成1014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每年都形成大量数据,实现对全省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追溯变化规律探明土地利用方式,找到提升质量的“钥匙”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项目还探明了四川典型农区耕地耕作状态、生产压力、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赵希翼说,通俗地说,就是了解这些年四川耕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是耕地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我们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四川山丘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最为显著。”欧定华介绍,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项目找到近30年来山区、丘陵区耕地质量关键要素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为山丘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什么是土地利用方式?欧定华解释,比如这块土地有没有从旱地改为水田,或者改为林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特别大。查明这一关键因素,可为天府良田质量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目前,项目已在全省21个市州、20余家技术机构及相关企业进行推广应用,有力提升了耕地利用和质量实时动态监测水平,实现耕地智慧治理。  同时,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370个年度国土变更调查项目,数据处理、人力等工作成本比传统工作模式减少60%以上。此外,在全省178个县(市、区)应用了多元环境下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空间分布模拟技术体系,并实施化肥减量增效、退化耕地治理等各类项目22个,实现7个退化耕地治理示范县退化耕地范围的精准识别。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特约通讯员 罗沾 文/图  洒水车浇水、村民忙施肥……12月19日,在宜宾市高县来复镇百花村,村民们正在该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抢抓晴好天气进行小春作物田间管理作业。  “我家4亩地,今年大春种苞谷套豆子,收了3500斤苞米、1400多斤豆子,收入1万多元。小春种麦子套青菜,管理好了至少还要收入1万元。”对套种的收益,该村2组村民胡成明很满意,“镇上推广的套种这个‘路子’好,种地有干头。”村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田间管理。  胡成明口中所说的“套种”,指的是该镇推广的大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小春小麦蔬菜带状复合种植。  来复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粮食生产历来是该镇农业的“重头戏”。近年来,该镇持续压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向土地“要”效益。  “今年,全镇大春粮食作物播面9.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75万吨。其中,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种5200亩,亩产分别达400和150公斤。”该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邓纯辉说,目前,全镇大春粮食作物已全部“颗粒归仓”;全镇小春粮食作物已实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以油菜、小麦为主的小春作物播面达2.8万亩,预计小春粮食总产量可达0.57万吨。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让参与的村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  说起种地,该村4组村民罗文亮满脸笑容,“我3亩地苞谷豆子就收入了8000多元。小春又种麦子青菜,还要收入近万元。”  “人歇地不歇,土地也能生金淌银。”邓纯辉说,以往大多数村民的地里一年就种点玉米,采收之后就成了“冬闲地”。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来复镇农业技术部门把目光转向以往的“冬闲地”,想方设法在上面“做文章”,锚定玉米、大豆、小麦、蔬菜“一地一年四熟”目标,因地制宜在玉米大豆带状复种基础上,探索推广小麦蔬菜带状复种300余亩,以实现大春玉米大豆、小春小麦蔬菜复种轮作的“无缝对接”,让以往无人问津的“冬闲地”,成为能“生金淌银”的“聚宝盆”。  为提高蔬菜种植的收益,彻底解决村民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来复镇已引进县内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该镇,将蔬菜“生产车间”搬到村民“家门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特约通讯员 林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连日来,四川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断崖式”降温。冷空气来袭,给蔬菜生长带来严峻挑战。“我们及时采取了措施,基本未发生冻害。”12月21日,记者走进隆昌市龙市镇点灯村蔬菜生产基地,青椒、番茄等蔬菜长势良好,基地负责人余永富介绍,得益于“大棚里面立小棚”的双重保暖方式,基地蔬菜将安全越冬。  掀开薄膜进入番茄大棚,记者的第一感觉是温暖。“双重覆盖保温,同时也要做好棚内通风透气。空气不流通,蔬菜容易发生病虫害。”余永富表示,“通常情况下,工人们在晚上为蔬菜覆盖薄膜,白天适当调节通风。如果气温回升就需要将小棚的薄膜掀开。”  大棚内已定植的蔬菜有了越冬对策,育苗期的蔬菜又该如何保暖?“育苗大棚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0℃以上,气温忽高忽低可不行。”余永富介绍,为了给蔬菜苗的成功破土提供温暖的环境,基地在育苗棚里铺了“电热毯”来防低温。  跟随余永富的脚步,记者来到育苗棚内,只见地膜上铺设着地暖线,之后又覆盖一层地膜,“电热毯”便随之形成。“在‘电热毯’的作用下,黄瓜、西瓜、蜜瓜种子经过催芽后,一般3~5天就可以揭膜,明年1月底就要开始栽种。”余永富说。  据了解,点灯村共种植蔬菜500余亩,其中规模种植面积300余亩,年产值达300万元。其中,150亩大棚蔬菜,通过大棚调节气温,将本是春季栽种的蔬菜,提前到11月种植,可“抢鲜”两个月左右上市。余永富介绍,得益于蔬菜产业的发展,曾经的荒草坡变成了蔬菜基地,加上蔬菜大棚等农业设施的使用,一年可为村里提供上百个灵活就业的岗位。  “当地最冷的天气过程一般出现在12月底至次年的1月初,蔬菜基地面临的挑战还没结束。”余永富说,要提早做好应急准备,做好大棚蔬菜的保暖保温,避免低温冻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亮点揭秘新品种 杂交选育的姬菇新品种,克服常规种植品种的很多缺陷,第一潮平均单袋产量达500克,比常规品种高出三成。新技术 通过全自动机器帮助,每天生产2.5万袋菌棒,只需要2个人7个小时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量,人工成本降低80%。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杨勇 文/图  “这个产量明显较高,非常有竞争力!”12月19日,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食用菌产业园区内,几袋整齐摆放的菌包引人注意。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申进文用手轻轻触摸着一棵姬菇,评价说:“菌盖硬挺,不易破碎;另外颜色较深,菌盖肥厚,风味口感更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当天,来自金堂、中江两地的食用菌种养大户、相关行业协会、省市专家学者、农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齐聚于此,共同参加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彭卫红研究员(右一)向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平菇栽培岗位科学家申进文教授(右二)介绍姬菇新品种。种植姬菇有传统培育新品种势在必行  金堂为什么举行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金堂是中国‘姬菇之乡’,但近几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现有品种出现了老化和退化,市场需求也有了新变化,需要有新的品种。”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彭卫红道出了背景。  据了解,金堂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金堂姬菇”品质好、知名度高,产出的姬菇主要出口日本,是日本最大姬菇进口地。但近十年来,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由种植姬菇改为种植羊肚菌。  “羊肚菌和姬菇的种植技术模式不同,风险也不同,姬菇生产更为稳定,效益也突出,我们认为姬菇在金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彭卫红表示,“从市场行情来看,目前姬菇收购价在5元至7元每斤,非常可观!”  再看羊肚菌,业内人士表示:“种植羊肚菌效益虽高,但面临的风险更大,普通农户恐怕难以承担种植失败造成的损失。”  据相关数据,目前金堂年种植姬菇量达到1亿袋,参与种植、销售的农户约2万户,年综合产值约3.75亿元。“发挥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改良现有栽培品种和技术十分必要!”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推动金堂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他们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番探索。  “如今,杂交选育的姬菇新品种,在产量、品质、色泽等方面克服了常规种植品种的很多缺陷,第一潮平均单袋产量达500克,比常规品种高出三成。”彭卫红介绍,不仅是姬菇,新选育的秀珍菇以及引进的香菇,都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配套技术加持集约生产效益凸显  “轰隆隆!”记者走进食用菌生产厂房内,只见两名工人操控着机器,上千斤麸皮等原料正被均匀快速地搅拌。“相比传统的人工拌料,这种方式更加高效,并且拌料更均匀。”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唐杰介绍,这些拌好的原料将通过传送带进入下一环节。  “每天生产2.5万袋菌棒,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需要12名工人9个小时完成,但现在,通过全自动机器的帮助,只需要2个人7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有工作量,人工成本降低80%。”站在全自动装袋车间,一排滚轮转个不停,唐杰向大家介绍道。  目前,食用菌产业园区已建成姬菇集约化生产新模式,实现全自动机器标准化生产线装袋、接种。恒温条件培养菌丝,具备成活率高、菌丝旺盛出菇整齐等特点。在园区内的食用菌生产厂房里,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喷雾装置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食用菌科学生产已经有了数据支撑。  彭卫红认为,使用机械化设施设备生产食用菌,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好品种的基础上,有配套栽培技术的结合,才有好效益。”不仅如此,金堂正大力推广新型氮源基质生物合成麸皮应用与示范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彭卫红说:“以菌包为例,我们利用中江大量种植的桑树枝作为菌包原料,不仅将姬菇和秀珍菇产量提高10%以上,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陈颖 林巧)连日来,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断崖式”降温。冷空气来袭,霜冻给蔬菜生长带来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寒潮?四川新闻网就此进行了采访。“这几天遭遇了霜冻天气,我们及时采取了措施,蔬菜基本未发生冻害。”12月21日,四川省隆昌市龙市镇点灯村蔬菜生产基地负责人余永富告诉记者,“11月刚栽种的青椒、番茄,采用大棚里面立小棚的方式,双重保暖帮助蔬菜抗寒保暖。”“目前蔬菜整体生长态势良好,番茄预计明年3月就能上市,比今年能提前近一个月。”余永富说,一般来说,扛过霜冻天气就能保证来年收获季高产。掀开薄膜进入番茄大棚,记者第一感觉是温暖。一棵棵高约50厘米的番茄苗被一根根线牵引直立起来。余永富道出了其中缘由,番茄苗直立便于生长、挂果、不会倒伏,也利于采摘。“双重覆盖保温,同时也要做好棚内通风透气,空气不流通,蔬菜容易发生病虫害。”余永富说,“一般是晚上覆盖,白天适当调节通风。如果气温回升就需要将小棚的薄膜掀开。”大棚内已定植蔬菜的保暖有了对策,那大棚内越冬育苗期的蔬菜又该采取什么样的保暖措施呢?“育苗大棚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0℃以上,气温忽高忽低可不行。”余永富介绍,育苗棚里铺了“电热毯”来防低温,为蔬菜苗的成功破土成长提供了温暖的环境。育苗棚内,先铺地膜,在上面布局地暖线,再铺一层地膜进行覆盖,“电热毯”形成。在毯上放穴盘,盘里加入育苗基质,播下种子,浇水后再覆上薄膜。黄瓜、西瓜、蜜瓜种子经过催芽后,一般3~5天就可以揭膜,明年1月底就要开始栽种。据了解,点灯村蔬菜种植面积500余亩,其中规模种植面积300余亩,基地已基本形成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设施化,每年的产值达300万元。150亩大棚蔬菜,主要栽种青椒、条椒、番茄、黄瓜、茄子等蔬菜,通过大棚调节气温,将本是春季栽种的蔬菜,提前到11月,可抢鲜上市2个月左右。350余亩露天蔬菜基地主要种植豌豆尖、莲花白、花菜等冬季蔬菜。绿意盎然的豌豆尖爬满一个个小山坡,近50个农民工一起采摘豌豆尖,欢声笑语不断。豌豆尖的采摘期从11月初一直持续到2月底,隔一周就能复采,亩产1200斤左右。“豌豆尖耐低温,天气越冷口感越好。”余永富介绍,蔬菜基地将曾经是荒草坡的土地重新利用不仅解决了撂荒地,还带动了就业,加上蔬菜大棚,一年为村里提供了上百个灵活就业的岗位。“我们当地最冷的天气过程会出现在12月底至次年的1月初,蔬菜基地将迎来更大的挑战。”余永富说,作为现代农业人要提早做好应急准备。种蔬菜最重要的是技术,会重点做好大棚蔬菜的保暖保温,争取蔬菜产业平稳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6
(记者 阚莹莹 文/图)植物工厂是什么?普遍认可的定义是,这是一种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代表着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近日,植物工厂这一科研领域又有新突破。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首座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投入使用。这座植物工厂栽培层高20层,是世界上目前设施单体生产层数最高的植物工厂。  这座植物工厂探索出了哪些前沿农业科技?记者进行了探访。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里的生菜35天就能收获。攻克“光效低、能耗高”难题走进植物工厂,透过玻璃,一栋多层货架式的建筑展现在眼前。每层货架上方,无数整齐排列的灯珠发出红色、蓝色等不同颜色的光线,均匀照射在货架内定植好的生菜叶片上。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充满未来科技感的粉红色。  电脑发出指令后,一辆空间运输小车托着一盘刚定植好的生菜苗,根据坐标上下移动,最后放置在既定位置。  都市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王森介绍,这座栽培层数高达20层的垂直植物工厂,通过采用自主培育的作物新品种、垂直立体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供给系统、人工模拟节能光源以及基于AI的智慧管控系统,实现了在垂直空间内的稳定生产。目前,已经可以实现作物从种到收全程无人化。  在这些技术中,人工模拟节能光源攻克了植物工厂“光效低、能耗高”的世界性难题,这也是这座植物工厂最核心的技术之一。  “传统植物工厂生产一公斤生菜,需要耗电11千瓦时。我们团队通过植物光配方与光效提升技术,只耗费8.5千瓦时的电。”王森说。  这是如何实现的?记者在货架上看到,货架上不同颜色的LED灯珠按一定的规律整齐排列。“我们将红光、蓝光、黄光、近紫外光或近红外光,按植物品种不同、生长过程不同进行精准配比。苗期早的时候需要弱光,开花结果的时候需要强光。”王森介绍。  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光照、温度、湿度条件下,这座植物工厂可以最大程度节省空间、能量,实现“短时间高强度”产出。  “一般来说,每块种植板上可以种植9棵生菜,这一整栋大楼一次最多可以种25000棵生菜。”王森说,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生菜35天就能成熟收割一茬,而传统大田生菜的正常生长周期需要70天。  目前,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可以实现叶类菜、果菜、食用菌等作物的规模化种植。试验检测结果显示,垂直植物工厂里生产的作物,营养成分与大田作物基本上没有差别。为加速作物育种提供技术储备  “加速”是这座植物工厂的关键词。一棵生菜的生长周期从70天加速缩短至35天,这为加速作物育种提供了理论验证与技术储备。  目前,南繁是我国育种科学家更快选育新品种的重要方式。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海南等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利用充足的光热条件进行繁殖和选育。这样一来,一年一季的作物就能实现一年繁育2—3代。  这座植物工厂使用的技术则能打破土地、空间和气候条件的约束,就地实现作物快速繁育。  12月中旬,成都迎来一轮寒潮,日最高温度低至5℃。走进植物工厂旁的育种加速实验室,室内气温则保持在28℃。  当下,四川全省水稻已经颗粒归仓,油菜还未抽薹。在这间实验室里,水稻正经历不同的生长周期,有的正在抽穗,有的还是矮矮的秧苗,而油菜已到了结荚期。  不同生长周期、不同生长季节的作物,在这里实现了“团聚”。依靠的是一套“光—温—营养”耦合调控作物快速繁育关键技术。  都市农业研究所智能园艺装备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杨其长介绍,这套技术不受土地、空间和气候条件的约束,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来配置所需要的光谱;采取营养液栽培手段,使植物充分吸收营养;通过光与营养精准调控,诱导早期开花和促进作物快速生长,大幅缩短作物生育周期,育种效率大幅度提升。  目前,育种加速器里,小麦、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苜蓿等多种旱地作物正在进行育种。科研团队试验发现,这些作物通过育种加速器,生育期均缩短50%以上。转化投产还需解决成本问题  除将核心技术运用于前端育种环节,团队专家也希望,未来能将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真正实现转化。在楼房中、沙漠里,甚至地下空间建设,在保障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弥补耕地不足的问题。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通过植物工厂能保障城市的日常蔬菜供应。如遇城市交通封闭等特殊情况,也能保证蔬菜供应自给自足。”王森介绍,此外,在边防哨所、远航科考、岛礁生存等场景中,植物工厂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我们已经有效降低了能耗,但植物工厂要实现转化投产,甚至盈利,能耗高依旧是难题。”王森说,下一步,在降低能耗这一问题上继续攻关,依旧是团队的重要任务。  目前,科研团队已经汇总了72类作物、1300多种光配方的数据库,对作物基础研究、生理研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较高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也是一项重要考虑因素。王森说,植物工厂生产蔬菜成本,较自然环境种植蔬菜成本要高出许多,所以,待成本进一步降低后,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依托团队技术,位于黑龙江的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以及成都市温江区,已经有两个无人化垂直植物工厂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4年4月实现运营。  王森透露,这两个项目不仅要承担科研任务,还将致力于实现盈利。团队正在开展多个有关垂直无人植物工厂的落地项目,包括来自沙特、智利和卡塔尔等国家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  如今,团队正开展垂直农业大楼相关研发,下一步将建设集种植和养殖于一体的农业大楼,在垂直空间内同时实现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食用菌培育等,探索屋顶农业、阳台农业新模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苗 王习丞)12月15日,一场中药材茯苓采收及发展现场培训会,正在广元市苍溪县石马镇青松村举行。药材种植行家白显顺就茯苓等中药材的种植、管护以及采收技术进行现场培训,为提高中药材种植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撑。  “今天参加完这个培训,感觉收获很多。我自己也种植中药材,回去以后,我会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争取后面有个好的收成。”石马村村民李盛江说。  近年来,石马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着力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推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023年,石马镇积极回引在外优秀人士白显顺,创办了四川麦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白芷、茯苓等中药材。目前,该公司已采取订单式种植药材850余亩,预计可实现产值约400万元,逐渐形成短中长、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中药材种植格局,并带动当地群众300余人稳定就业,为石马镇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作出了有力贡献。  截至目前,全镇共培育5亩以上中药材种植大户近100户,建成中药材基地4个,带动183户农户发展中药材产业,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下一步,石马镇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大力种植中药材,全力打造中药材小镇,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冬至之后,“数九寒天”正式开启。随着气温降低,水产养殖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如何做好冬季水产养殖管理,确保水产品安全越冬?  记者就此采访了川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养殖户、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发现,他们大都已经采取了相关行动,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行动指南。记者将相关内容梳理提炼,供广大水产养殖户参考。宜宾市兴文县,一批批高品质小龙虾被陆续投入田间喂养。确保鱼虾蟹安全越冬不同品种各有侧重  为帮助广大水产养殖户避免受低温冻害影响,各地已经采取行动。  “近期我们组织开展了关于‘水产养殖安全越冬’的技术培训,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另外,我们这里属于水产养殖传统区域,大家有防范意识,但对于初学者和刚入行的新人来说,还是要引起重视!”12月20日,泸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渔政股股长张德明向记者介绍。  在冬季,由于养殖的水产品摄食量(指一次投饲水生动物所吃的食物量)减少,部分养殖户在认知上形成了“零投喂”的误区。对此,张德明说:“要科学投喂,让鱼儿有个健康的身体,增强免疫力,不然开春后死亡率会升高。”他还提到,越冬最重要的是对水体病菌进行彻底消杀,改良水质。  在同样位于川南的小龙虾养殖大县——宜宾市兴文县,当下全县200万斤稻虾苗投放已经接近尾声。兴文县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郭万亮表示,针对小龙虾安全越冬,他们已对广大养殖户发出提示,可概括为:加深水位、增强营养。具体来看,及时加深水位,有利于减少小龙虾苗的应激反应;另外,提前补充农副产品发酵料,并适当提高水体钙镁含量,促进小龙虾在冬季生长和强身健体。  在川北达州,开江大闸蟹掀起了一波市场消费热。“我们留了8到10吨精品蟹,以确保春节前后正常供应市场。”开江民生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贤进介绍,为确保大闸蟹安全越冬,他们已在前期按公母分开的方式育肥(育肥阶段每亩密度不低于300公斤)。使水体泥浆浓度比重达到海水的标准、增加水体压强是确保大闸蟹安全越冬的关键一环。“越冬期间,大闸蟹水体压强需要高于普通淡水水体压强,这是为了避免大闸蟹性成熟后长期不能洄游至长江入海口,导致水肿,身体膨胀撕裂死亡。”吴贤进说。  在成都平原地区,一些养殖户刚从广东买来鲈鱼“水花”投入养殖。“通过工厂化、设施化养殖,让水温保持在 21℃—22℃左右,可以确保‘水花’安全越冬。”新津县水产协会会长徐小龙介绍,确保水产品安全越冬的关键在于“提前行动”,即在降温前完成水质调节等工作。但目前,仍有几方面重点值得重视:一方面,需要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投喂和控制水深;另外,日常的巡塘工作不能丢,这有利于观察水体和鱼类健康情况。“通过巡塘,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徐小龙说。  针对新津、眉山等地大规模养殖的黄辣丁、斑点叉尾鮰、江团等无磷鱼品种,“要合理安排销售,轻易不动网,避免对鱼的皮肤造成机械化损伤导致水霉病。另外,动网后要及时进行病毒消杀。”徐小龙特别提到。权威《指引》发布技术要点适时加高加深水位是关键  此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冬季水产养殖技术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提出,做好冬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通过适时捕捞、修整池塘、合理放养等措施为下一年水产养殖打下基础,是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  《指引》针对“鱼类苗种和养殖生产”提出:南方地区尚能摄食的鱼类,要合理投喂饲料,进一步增强体质,保证其安全越冬;在日常管理方面要勤检鱼病,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拉网时动作要精细,防止鱼类带病越冬等。  在水质管理方面,《指引》强调,养殖户应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另外,还要确保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保持在合理的密度,即广大养殖户常说的“合理肥水”。  当前,四川气温仍普遍较低,水体浮游藻类生长不旺,水产动物摄食、活动等变弱,养殖从业者易放松警惕,导致水质恶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甚至死亡。  作为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几天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水产局也针对冬季水产养殖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包含养殖设施设备防冻、做好日常养殖管理、储备应急物资等。  应对低温雨雪天气,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广大养殖户:“关键是要适时加高、加深水位,这有利于水温、水质等指标稳定。”当前,四川稻虾产业蓬勃发展,川南早虾效益显著,确保早虾市场稳定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栽培好水草十分重要,它们将为小龙虾生长提供天然的“避风港”。  “寒冬时节,应尽量避免‘张网捕鱼’,避免水霉病的发作。另外,养殖户应根据市场行情研判,按照‘捕大留小’的原则分类处理养殖和销售问题,降低养殖风险。”该负责人提醒。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王冕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2月22日,记者从达州市通川区农业农村局获悉,通川区大力推行智能化、规范化养猪,促进全区生猪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生猪生产和产业转型升级。现有7个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省级16个,前三季度出栏生猪27.44万头、增长5.36%,预计全年出栏生猪36万头。达州盛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部“全封闭立体式养猪,可以有效预防猪瘟等疾病传播,提升生产效益。”位于通川区碑庙镇陡坑村的达州盛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负责人赵相兰介绍道,为保障生猪质量,每个猪舍都配备了水处理系统、空气能系统、环控系统、5G自动投食系统等智能系统,实现了饲养、除粪等全过程智能化操作。智能化设备在该养猪场随处可见。赵相兰说,若猪舍内温度超出了控制温度,风机和水电设备就会自动启动。比起传统养殖模式,智能化养殖不仅改善了养殖环境,更节省了人力成本。据了解,该养殖基地占地200余亩,面积约15000平方米,已建成圈舍7栋18个单元,采取自繁自养发展模式,从事生猪养殖和销售,年出栏生猪约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1100余头,年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以上。不仅如此,该养殖场实现猪粪无害化处理,猪粪会统一收集到环保区进行干湿分离处理、定点存放,干粪堆放发酵后送去做有机肥,湿粪经发酵后通过管网和粪污运输车运送至现有农作物以及苗圃、蟠桃园等基地,周边农户也会定期来基地拉走粪肥,用于肥沃耕地。“我们还采取‘买一送一、直接赠送’方式,为周边农户提供优质仔猪以及技术服务,逐步带动当地200余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并聘用60余名村民进场务工,带动他们稳定增收。”赵相兰说。近年来,通川区大力推进生猪智能化养殖,积极争取项目配套建设养殖基础设施,相继制定出台《通川区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十五条措施》《通川区关于2021—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等政策措施,集中投入区级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对新建及改扩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和设备购置进行补贴,为20余家生猪养殖企业办理贷款3000余万元,增强生猪生产抗风险能力。(图片由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5
  (记者 王田 祁倩倩)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油菜灾害防御指导服务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油菜专家组制定发布《油菜抗冻减灾明白纸》(以下简称《明白纸》)。  《明白纸》详细梳理了油菜苗期轻度冻害、苗期中等冻害、苗期严重冻害、花蕾期冻害、致死冻害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抗冻减灾技术和措施,并普及油菜冻害综合防治常识。油菜的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也可能发生在早春寒潮期间。当气温降至-3℃至-5℃时,油菜就会遭受冻害,-7℃至-8℃时受害较重,一些冬性强的油菜品种能抗-10℃以下的低温。冬季低温和大风、田间干旱和渍害均会加重油菜冻害。旺长苗、弱小苗和抽薹开花期油菜对低温最为敏感。  《明白纸》还针对油菜不同苗情特点,提出冻害综合防治措施要点:一是培育越冬壮苗,对长势较差的要追施尿素和新美洲星促进早发壮苗;二是对长势偏旺的油菜入冬前喷施多效唑,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三是强化冬前管理,中耕除草,培土壅蔸,及时清理“三沟”,减轻渍害,提高地温;四是冻害发生后,可追施速效氮磷钾大量元素、喷施硼肥和生长调节剂,加快恢复生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2
(衡欢 记者 李国富)花椒要高产,关键在冬管。近日,在西充县鸣龙镇凉快垭村青花椒产业园,村民们在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修枝、喷防冻液等冬管工作,现场一片繁忙。村民们正在喷洒防冻液(衡欢 摄)  “进入冬季,花椒树停止生长,处于休眠状态,是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对花椒树安全过冬有重要作用。同时,冬季管理得当,还可提高花椒来年产量。”产业园内,该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技术服务站站长何大波一边指导村民科学修枝,一边讲解花椒冬季管护技术。在该村晚熟柑橘产业园,漫山遍野的柑橘树长势喜人,一颗颗黄澄澄的柑橘挂满了枝头,村民们两人一组,将保温膜覆盖到一列列柑橘树上,仿佛为柑橘林铺上了一床床白色的冬被。“这一大片都是我们村集体种植的沃柑,预计明年3月成熟,我们听取县上专家的建议,给果树穿上‘防寒服’,御寒保暖,避免冻伤。”该产业园技术管理人员邓如红说,连日来,园区每天组织60多名村民给柑橘树覆膜,有效提高植株抗冻能力,确保果树温暖过冬。“天气越来越冷了,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们多次来村上指导冬管技术,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很及时也很接地气,为来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凉快垭村党支部书记邓如云说,该村集体流转土地3300余亩,以“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青花椒800亩、晚熟柑橘800亩、粮油1300余亩,养殖小龙虾400余亩,今年预计村集体收入可达120余万元。“除了现场支招,我们还通过手机信息、微信群、QQ群等提前更新天气信息,提醒农户注意气温变化,分享应对降温的小常识,分类指导,为农户们答疑解惑。”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连日来,该局通过多渠道发布低温预警和各类作物管护措施,提醒业主、村民有效开展冬管工作,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开展系列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农户提前做好防寒措施,确保小麦、柑橘、花椒、蔬菜等平稳越冬,为百姓“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保驾护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