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佘克文,四川荣㕖建筑劳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四川省叙永县大石镇三门村村民,在大石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段关于奋斗、感恩与回馈的故事。自幼年起,佘克文便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父亲的意外事故导致丧失劳动力,让他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了更加困难的境地。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是邻里乡亲的援手与社会的关爱,如同冬日暖阳般照亮了他们一家人前行的道路。为了改变命运,佘克文踏上了前往成都务工创业的征途。从2016年至2021年,他在繁华的城市里默默打拼,汗水与泪水交织成成长的轨迹。终于,在不懈努力下,佘克文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了四川荣㕖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专注于地铁等建设项目的承包,事业逐渐步入了正轨。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佘克文忘记身后一直支持关心他的父老乡亲。他牢牢记得,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家乡的支持与乡亲们的帮助。因此,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振兴家乡的公益事业中。从2022年开始,陆续向三门村的困难群众、学校及老年协会捐款6万余,用于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每一次捐款,都凝聚着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同时,佘克文还积极为乡亲们提供就业机会,介绍他们到公司务工,解决了30余人的就业问题。看着乡亲们生活越过越好,他深感欣慰与满足,这些善举不仅传递了爱心,还向社会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大石镇这片热土上,佘克文不是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乡贤人士,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力耕耘,同时不忘回馈社会、回报家乡,共同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致富不忘家乡,感恩不忘桑梓”的深刻内涵。(供稿:叙永县大石镇 童博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30
在2021年古蔺县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落成于金兰街道农场村之前,该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种植业,养殖业规模甚小。传统农业模式严重制约了村庄的发展速度,村民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渴望着新的发展机遇。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农场村副支书王德超,一位充满创新精神与创业激情的年轻村干部,他以乡贤之姿,敏锐地抓住了肉牛现代农业园区落成的机遇。王德超(左)王德超积极推动农场村产业发展规划,全力争取政策支持,成功引进上百头安格斯母牛,开启了农场村肉牛养殖的崭新篇章。他潜心钻研养殖技术,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使得肉牛养殖业逐步初具规模。随后,他鼓励村民加入,共同致力于肉牛养殖。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已建成存栏600头优质肉牛的养殖场,经济效益日益显著。为解决饲料问题、压缩喂养成本,王德超发动村民在雷公山种植牧草,建成雷公山草场,确保了充足的饲料供应。牛场和草场的建成,吸纳了大量周边群众就近务工。目前,牛场有11名固定员工和约400名临时工,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维持了正常的生产生活,还额外增加了收入,周边村民年收入已突破5万元。在农场村乡村振兴进程中,乡贤王德超如同一座坚实的灯塔,照亮了乡村前进的道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乡贤的重要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村民们纷纷感慨:“王书记是我们的领路人,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王德超,这位乡贤人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农场村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他以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不遗余力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村民去勇敢尝试新的发展模式,他的创业激情感染着大家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农场村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供稿/供图:古蔺县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9
(记者 毛春燕 李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江市隆昌市石燕桥镇净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自玉仙(彝族)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当天,自玉仙在北京参加了表彰大会。自玉仙在表彰大会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自彩云之南启程,来到天府之国,这位彝族姑娘以石榴情深,带领净土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净土村实现从贫困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蜕变,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和美乡村绚丽绽放。情系各族群众,当好“贴心人”生于1984年的自玉仙是云南大理人。20年前,她来到隆昌创业,开办隆昌首批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建立石燕桥镇电商联盟,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带领村民做电商致富。2019年10月,自玉仙担任石燕桥镇净土村党总支书记。“我们本地没有合适人选吗?为何让一个外地的彝族姑娘来当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村民们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这给她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坚强的她丝毫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融入当地各族群众,挨家挨户走访,摸民情、听民意。一声声“叔叔”“嬢嬢”,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更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创新工作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她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居民小组”联系服务制度,采用“社长提+工作专员审+村‘两委’议”的模式,建立“收集—办理—答复”闭环工作机制,办理各族群众代办服务事项400件,办理满意度达100%。建立净土村“石榴籽同心家园”,定期召开“庭院议事汇民声”院坝会,收集各族群众需求诉求200余条、意见建议80余条。成立“小燕子”志愿服务队伍,为各族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助学助残等服务,打造“一站式”便民服务窗口,实现“群众诉求不出村,自己事情自己办”。件件细小事,处处显真情。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村民李某因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宅基地,对村干部颇有怨言。自玉仙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带着规划人员实地帮助选址,协调土地置换,连续奔波好几天,最终给李某找到了合适的宅基地。考虑到其家庭困难,自玉仙又为她争取危房改造资金,减轻负担。从选址到村民搬新家,仅仅两个月,获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自玉仙发挥电商专长,帮村民们代购生活用品,协助推广销售茶叶、茶油等,提高村民收入。民声件件有回音,村民们的态度开始转变,“这个外来的村干部是个干事的人!”夯实产业基础,守“美丽净土”一个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自玉仙到任时,村里油茶种植分散,且以粗加工为主,竞争力弱。遇上村级建制调整,原石燕桥镇上流村并入净土村,要管理好一个3000多人的村庄并带领村民致富,自玉仙倍感压力。自玉仙(左)和村民交谈(丁洁 摄)面对困难,自玉仙翻阅大量书籍,四处取经,理清发展思路,走出一条符合村情民情的致富新路子——依托土陶、油茶等特色资源,壮大产业、发展文旅,增加各族群众收入。推进校地合作,振兴历史工艺。支持金林陶瓷公司在辖区建设集展示、参观、体验为一体的隆窑遗产博物馆,推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对接西南陶艺协会、景德镇陶瓷大学四川校友会,建立大师工作站、大学生实践基地。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7000余名各族学生先后到工作站和基地研学、实习,承接“各族青少年交流”活动2次,为土陶工艺增添新理念、注入新活力,促进了土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立足自然资源,壮大传统产业。自玉仙挨家挨户动员群众和专合社种植油茶,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全村培育专合社6个,油茶深加工企业1家,新种植油茶7300余亩。探索“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发展模式,村集体与专合社、农户签订采购分销协议,推动形成“产、供、销”为一体的完整输出链。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把各族群众的力量紧紧拧在一起,实现了油茶产业提质增效。在自玉仙的带领下,全村群众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2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零元到20万元的突破,村内土陶、玻璃等18个企业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近日,一场特殊的直播带货在成都市郫都区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直播室内上演。镜头前,广元市苍溪县河地镇兴华村党支部书记谢艾军熟练地介绍家乡特产,与观众积极互动。旁边,几位村党支部书记现场观摩,学习电商直播技巧。  “我将自己的实战技巧进行了展示,大家兴致很高。”谢艾军已有多年直播销售经验,他的抖音账号名为“四川谢支书”。谢艾军告诉记者,他有幸参加此次培训班,发现不少村支书都希望通过电商直播为家乡“土特产”打开销路。谢艾军直播间现场。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供图  谢艾军口中的培训班,是指“耕耘者”振兴计划四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销对接班(第三期)。来自广元市、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的60位村级组织核心力量与产业带头人齐聚一堂,共同搭建起经验交流平台、产销对接平台,谢艾军便是其中一员。  据悉,此次培训的内容,既有专家讲授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策略和农产品市场销售策略,又有成功人士代表作经验分享并带领大家实地考察。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一级调研员胡明鲜介绍:“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骨干和产业带头人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当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谢艾军带来的直播带货分享只是本次培训中的一个小插曲。此次培训的重头戏,是邀请省内知名商会、农业产业化企业参与进来,为全体参训学员搭建高效的沟通桥梁。  据介绍,活动主办方共筛选了 9 家企业、协会(商会)作为采购方,为进一步拓宽地方特色农产品销路助力。“从前两期的组织情况来看,已有不少企业前往村子实地考察,进一步洽谈合作。”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每次培训的第三天是学员与企业交流对接的时间,产销双方可以面对面交流,降低了沟通成本。  据了解,本次培训班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与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的精心指导下,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主办,四川西部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心、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为村发展实验室承办。本次培训为期5天,学员们还将走出教室,前往产业示范村,直观了解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7
初秋的青神大地,万物渐丰,臻于收获。位于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近6000平的冻库库房里,十几名五六十岁的妇女,一人一个篮子,忙碌着将采摘下来的水果包装成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村上集体经济超市员工向魏立兴(右)汇报当日的销售情况“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务工费,而且这个冻库我还有股份,去年分到了5000元的红利,能有这么多福利,全靠咱们村的魏劳模、魏书记啊!”9月22日,在桥楼村冻库库房里,一提起魏劳模,杨梅和其他村民便放下手中的活儿,竖起了大拇指。村民口中的魏劳模,叫魏立兴,是四川省劳动模范,也是青竹街道桥楼村党委书记。能够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是魏立兴最大的愿望。2008年,他带领本村村民注册成立了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进行机械化生产和收割稻谷,抱团盈利,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了让合作社的农户盈利,魏立兴到处联系农机作业的活。看到农机合作社盈利了,村民们踊跃加入合作社,最多达到四十户。魏立兴创立的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2019年,有村民和承包土地的老板向他反映,种植的蔬菜、水果不耐储存,急需冻库。而修冻库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魏立兴竭尽全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100万项目资金,可还差300万的资金缺口。魏立兴想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盘活集体经济,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冷冻库修好之后承包出去,租金拿来分红。”魏立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召开了村民大会,没想到有400户农户积极响应,入股达到近200股。2021年,冷冻库落成。次年,第二期冻库建成,两期冻库以年租金75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今年9月,第三期冻库开工建设。“第三期预计今年底可运行,年租金25万元。”谈起未来,魏立兴信心满怀。对于村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魏立兴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使桥楼村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图文由青神县委宣传部刘聪 何江提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26
(刘聪 何江 记者 常艰 文/图)在眉山市青神县白果乡甘家沟村(原白云村),150亩的标准果园解决了当地1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育苗大棚每年为青神县及周边提供40万株优质柑橘苗木,新建的2.8公里椪柑产业道路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原白云村曾是县贫困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高强带领下,通过争取项目资金修路、建大棚果园、建电子商务站、改造农村电网、办农民夜校等方式,在两年多的扶贫期间,把椪柑发展为支柱产业,帮助全村44户90人全部脱贫。高强(中)正在跟大家商量村里事务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工作以来,高强着手将传统农业与旅游结合,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以椪柑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园区,让农业走上了“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书写了一条持续推动村集体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蝶变之路”。“在我们的引导下,有20多名像高强一样的劳模先进人物,参与到乡村振兴劳模出彩行动中来,他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发挥各自优势,充当领头雁,带领群雁齐飞。”青神县总工会负责人介绍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青神县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已打造乡村振兴劳模基地2个,惠及30多个村庄,4万多人受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6
(刘聪 何江 记者 常艰)近日,位于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桥楼村近6000平方米的冻库库房里,十几名五六十岁的妇女,一人一个篮子,忙碌着将采摘下来的水果包装成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在这里打工,离家近,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务工费,而且这个冻库我还有股份,去年分到了5000元的红利,能有这么多福利,全靠咱们村的魏劳模、魏书记啊!”9月22日,在桥楼村冻库库房里,一提起魏劳模,杨梅和其他村民便放下手中的活儿,竖起了大拇指。村民口中的魏劳模,叫魏立兴,是四川省劳动模范,也是青竹街道桥楼村党委书记。能够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是魏立兴最大的愿望。2008年,他带领本村村民注册成立了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户进行机械化生产和收割稻谷,抱团盈利,增加村民的收入。为了让合作社的农户盈利,魏立兴到处联系农机作业的活。看到农机合作社盈利了,村民们踊跃加入合作社,最多达到四十户。魏立兴创立的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合作社”。2019年,有村民和承包土地的老板向他反映,种植的蔬菜、水果不耐储存,急需冻库。而修冻库需要一大笔资金,钱从哪里来?魏立兴竭尽全力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到100万项目资金,可还差300万的资金缺口。魏立兴想到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盘活集体经济,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冷冻库修好之后承包出去,租金拿来分红。”魏立兴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召开了村民大会,没想到有400户农户积极响应,入股达到近200股。2021年,冷冻库落成。次年,第二期冻库建成,两期冻库以年租金75万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今年9月,第三期冻库开工建设。“第三期预计今年底可运行,年租金25万元。”谈起未来,魏立兴信心满怀。对于村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魏立兴用实际行动发挥着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使桥楼村年年有新发展、新变化。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婧 文/图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眼下,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石洞河村1800余亩水稻已陆续进入收割期,当地农户抢抓晴好天气,纷纷开镰收割,田间地头呈现一片好“丰”景。  在石洞河村8组的稻田里,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工作人员熟练地驾驶着水稻收割机,在黄绿交织的田间来回穿梭,将一茬茬饱满的稻穗“吃”进“腹”中,割穗、脱粒、排草……20 多分钟后,收割机就“吃饱”回到田边,一颗颗金黄的稻谷从收割机出粮口倾泻而下。吴家镇石洞河村水稻进入收割期  “今天我请了3台收割机,预计两天之内就能把218亩水稻收割完。”种植大户张勇望着丰收的稻田,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感叹,与传统收割方式相比较,如今机械化收割省时又省力。  张勇今年51岁,和水稻打了 12 年交道。2023年,他在石洞河村流转承包了218亩土地,种植优质高产水稻。“做大农业首先就是要降低人工成本。”张勇回忆,以前育秧、插秧、收割全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为了减少种植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张勇引入了无纺布水稻育秧、机器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等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成功降低了成本,轻松高效种植好水稻,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愿景。“与以往相比,每亩地能多赚一两百元。”张勇算了一笔账,科学的管理以及机械化的使用,直接给他增加数万元的收入。  阳光肆意地洒在稻田里,第二辆满载新鲜稻谷的卡车已经准备就绪,张勇和司机准备将其运往粮油厂进行深加工,随后包装出售给消费者。  上车前,张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他满怀信心地说,来年他打算再承包一两百亩土地,再多赚点钱。  据石洞河村副主任王军介绍,像张勇这样的种植大户,该村共有3家。“通过引进大户种植,有效解决了石洞河村土地撂荒的问题,也为粮油生产保驾护航。”未来,石洞河村将继续吸引更多的种植大户,为粮油生产作出贡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5
“制衣厂需要建一条标准化生产线,操场位置很适合。”“如果是室内的加工工序,教室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如果制衣厂项目落地,起码能提供200个就业岗位。”……9月19日一大早,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共乐村职业经理人李龙飞马不停蹄地从宜宾城区赶往共乐镇原东阳学校,与该镇东阳村、自由村的职业经理人刘娜、干超会合,就闲置的校舍场地进行考察、论证。目前,已有企业表达了对闲置校舍的投资意向。李龙飞(右)向同乐农业工作人员了解龙虾繁育情况(罗友莉 摄)农村职业经理人又被称为“乡村CEO”,是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今年4月底,宜宾市创新启动“国企人才兴村计划”,集中选派52名市、县国企人才到宜宾集体经济连片发展重点区域担任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职业经理人,提升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村企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李龙飞、刘娜、干超就是其中的“人才”。“我们正在努力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推进各村闲置场地得到充分利用,建设成制衣或制鞋车间等,有效解决村民就近就业和增收的问题。”李龙飞是四川长江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派驻到共乐村的职业经理人,在他看来,尽管与刘娜、干超奔赴到了不同的村,但是发展需要连片、需要“抱团”,才能形成最大合力,助力乡村振兴。联合片区其他职业经理人“聚力”发展的同时,李龙飞更是深入走访调研共乐村实际,立足其稻虾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发挥国企人才人脉、信息、技术等优势,将人才“供给侧”与乡村发展“需求侧”深度融合。“得益于李经理的专业能力和派出企业的强大支持,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融资担保,争取到了超百万元的‘乡村振兴贷’资金。”宜宾同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共乐村稻虾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该公司主任李静说,从正式提交申请到资金到位,仅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眼下,这笔到位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新品种,提高稻虾的品质和附加值;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企业也将通过订单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积极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不管是挖掘闲置资产价值、释放潜能,还是结对共建、协调金融资源,助力村集体经济和农业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共乐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小权看来,李龙飞等拥有“国企”背景的职业经理人,为村上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与“新”。“他们打破了传统观念,引入了先进理念,让村民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而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让村庄经济更加多元化,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周小权特别谈到,随着“李经理”的“加入”,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大幅提升,形成了共谋发展、共享成果的良好氛围。稻虾产业是共乐村的特色产业,目前水稻收割完成,接下来将在稻田里投放虾苗(罗友莉 摄)如今,职业经理人已成为宜宾乡村舞台上的“新农人”,更是“兴农人”。如何“选好人”“管好人”“用好人”?宜宾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宜宾坚持“发展重点在哪里、人才就派到那里”,紧扣当前乡村建设、招商引资、市场运营等人才短板,从市、县国企中优选中层及以上、且有岗位经历或专业背景的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人,做到基层需要什么人、企业就选派什么人。同时,宜宾建立“市统筹谋划、县管理调度、镇组织实施、村落地落实”的协同机制,确保衔接顺畅、工作高效。此次选派的首批52名职业经理人,覆盖42个乡镇、52个村。在2年的聘期内,职业经理人将重点聚焦当前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人才短缺、效益不高、群众增收乏力等堵点难点,健全村企“资源、资金、责任”捆绑机制等,持续优化连片发展格局,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职业经理人要做好结对帮带,建立“职业经理人+在村经营业主+乡土人才+青年农民”帮带机制,借助市县科研院所、专家团队资源,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带等方式,共同跑市场、搞营销、强管理,着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要建强链条兴产业,围绕国企生产需要和本村资源禀赋,采取项目联动、资源联享、产销联合等形式,推动国企与村开展产业配套协作,拓展延伸村集体经济产业链条;依托好宜宾市商业银行等国企开发的“村资贷”“助农汇”等金融产品,用好蜀南文旅、文广传媒集团等平台优势,开展“职业经理带货”“乡村网红代言”等活动,“线上+线下”推动本地农产品进机关、进企业、进商超,促进集体增效、农民增收。 同乐农业是共乐村稻虾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罗友莉 摄)“我相信,通过职业经理人的共同努力,所在的乡村定能焕发新生机,成为‘美丽乡村’新典范。”李龙飞坚定地说。(宜宾融媒 罗友莉 金波)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九月,又到岁物丰成时,“三农”工作者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时节。  天府粮仓,稻菽成浪,谷米满仓。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共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让我们跟随“三农”人的脚步,一起翻开蜀乡大地的丰收地图,听听他们的美好愿景。蒋开锋(左)正在田间选种走访地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等省内各地人物:水稻专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 蒋开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忙碌状态,水稻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的回答大概率是“马不停蹄”。  从8月下旬举办的“创新驱动,链动未来——共创中国高产香稻新纪元”主题会议,到9月初举办的四川省水稻重大品种及国家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现场观摩会,短短半个月,记者在眉山、中江、崇州、罗江等全省多地见到了他在田间考察的场景。  奔赴在川南、川东北、成都平原等秋收一线,蒋开锋对今年四川“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效果充满信心。  “以川南为例,每个区域都有好消息。从千亩高产展示片和百亩攻关示范片测产结果来看,与当地常年平均产量相比,亩产大概提高50公斤以上。”蒋开锋分析,一是因为今年全省水稻主导品种和重大推广品种耐逆性强,抵抗住了前期阴雨和后期高温天气影响;二是因为综合防治和优秀种植配套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应用。  作为育种人,蒋开锋眼里的丰收还要选育一粒好种,让农民获得高产量、好收益。“能选育出农民、种子企业、政府部门都满意的品种,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才行。”故而,他密集的考察行程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选种。  立秋后,四川稻谷由南向北趋于成熟,不同品种的田间性能表现也逐渐清晰。“可以更直观清楚地了解、对比它们在各个区域的表现,方便筛选性状优良的亲本素材,为来年选育新品种做前期准备。”蒋开锋说,要不断根据农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培育新品种。  从上世纪90年代从事遗传育种研究至今,蒋开锋带领团队,陆续选育出“品香优美珍”“品香优秱珍”等超高产优质水稻品种。  “现在我们不仅要追求高产优质,还讲究绿色安全。”蒋开锋介绍,如今不再单纯追求高产水稻品种,而是追求融合抗病、耐逆、抗倒伏等多个优良性状的集成品种。  挖掘产量潜力是育种永恒的课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思想意识的提高,选育食用口感更好、利于加工,同时节约资源、对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稻新品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节水抗旱,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品投入都是重要方向。”蒋开锋说。张荣鸿正在查看地里的水稻长势走访地绵阳市梓潼县潼江河谷优质农业园区人物:种粮大户 张荣鸿  9月,绵阳市梓潼县的潼江河谷优质农业园区里,九曲潼江如玉带环绕万亩坝田,沿岸稻浪翻滚,满目金黄。  荣鸿家庭农场负责人张荣鸿在这一带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种植粮油。早在水稻成熟前,张荣鸿便采购好种子、化肥等小春农资,计划赶在10月中旬轮种上油菜和小麦。为此,他不时跑到地里,查看水稻最新长势,最终将收割时间定在中秋节后。  其实2011年刚回乡时,张荣鸿只承包了50亩土地。10余年间,他一步步扩大种植规模。“刚开始比较迷茫,不知道可不可以长期发展。种出经验后技术变得比较成熟,也有点底气了。”他说。  如今,张荣鸿不仅是当地的种粮大户,还是水稻全产业链发展的探索者。“农资服务、种植生产、订单收购、大米销售都在做,只有加工还存在短板,需要交给米厂。”他介绍,产业链打通后,农场既能解决以往遇到的农资采购难问题,提高种植前端稳定性,还能直通市场,解决稻谷销售难问题,获得更多大米销售效益。  回顾自己的“种田小白升职记”,张荣鸿很是感慨。“先进机械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表示,得益于农业机械化应用推广加快,当地种地劳动强度明显降低,效益增加明显。“我们这边的种植大户也越来越多了。”  接下来,张荣鸿计划添置一些新设备。他希望“售价可以涨一涨,多一些收益。”王伶俐(右)正在察看稻谷品质走访地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人物:农业职业经理人 王伶俐  近期,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的7000余亩水稻进入收获时节,社员们驾驶收割机驰骋在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个人、一台收割机,几个来回,便能收获满满一卡车的稻谷。  作为这支队伍的带头人,王伶俐每日都忙着安排收割进度、协调人手和机器。虽然任务繁重,但从事农业生产管理9年的她早已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所有事情。  2015年大学毕业后,王伶俐回到家乡,投身农业,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  “不论是种田理念和方式,还是管理理念和方式,我和我爸那辈都是截然不同的。”她相信,传统模式叠加新技术、新品种、新科技和新的销售方式,可以改变农业生产靠人的原始面貌。  尽管是个新手,但王伶俐还是大胆将企业化管理和机械化耕种模式引入合作社,并优化种植结构,在种地这个古老行业里,找到了增产增收空间。如今,她管理着4个土地合作社、1个烘储中心和1个农机合作社,每年的粮食总产量超过6000吨。  “ 现在收割了四千来亩。虽然今年遇到高温天气,但影响不大,产量大概和去年差不多。”王伶俐告诉记者,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为分散风险,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增产提质,今年合作社同时种植了“宜香优2115”等七八个高产优质品种。  在王伶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合作社中。如今,年轻人的比例占到了团队总人数的70%。“大家对农业很有热情,也对新农人这个身份感到自豪。”她希望,通过丰收节在全社会营造丰收的喜悦氛围,展示农业新技术,宣传农业发展新成果,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扎根乡村。(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0
(记者 徐莉莎 高杲)8月25日,在甘孜州德格县首届岭·格萨尔王音乐季非遗文化展上,扎西曲措一边向客人推荐色彩艳丽的藏式牛羊毛手工编织物,一边不断添加好友,推介自己的自媒体账号。  两天后,记者来到其位于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麦宿镇的工坊。织机前的扎西曲措,沉稳专注,和母亲占珠一起编织着新花色。  这个出生于1994年的姑娘,是牛羊毛编织工坊的主理人,是一位手艺人,更是一位“守艺人”。  母亲占珠是甘孜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8年,在尼泊尔一所大学学习商业管理后,扎西曲措回到麦宿,经营父母开的工坊。小小的家庭工坊,手工编织成本高,来客少,生意并不好,父亲却执意要做。“麦宿的牛羊毛手工织坊很少,如果不坚持下去,以后就看不到这门手艺了。”  要坚持,“活下去”是第一要义。扎西曲措意识到,牛羊毛编织技艺是草原特定生态环境的产物。过去,由于交通区位因素和市场销路限制,麦宿牛羊毛制品主要卖给当地人。市场小众,且随着低成本工业品的冲击,顾客高价购买意愿逐渐减弱。  “要改变策略,改进产品,拓宽市场。”一方面,她积极报名各类培训。2019年,扎西曲措参加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少数民族文化时尚创意提升人才培养”项目。通过40天的集训课程、近4个月的实践创作,她的作品登上2020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TOGETHER”主题专场。随着视野不断拓宽,扎西曲措开始就地取材,创作种类日益丰富,从腰带、围巾到包包、手链、桌布等。几年下来,她也成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另一方面,她注册“娜叶仓”编织坊商标,与知名民宿酒店、箱包品牌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开设自媒体账号,展示编织过程和非遗文化魅力。  记者发现,德格不少工坊的主力以及非遗手艺的传承人,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大多在外求学,学成后回到家乡。藏族手工艺时尚品牌“子乌”的创始人降拥彭措,在台湾结束6年的学习和交流后回到德格。他说:“家乡独特的环境,为我造就了一颗更加丰盈而喜悦的内心,我深深感到我们文化的无可替代性。”  年轻人的回归,不仅让手艺得以传承,更将其发扬光大。达瓦卓玛,这位麦宿铸造技艺“钦乐”工坊主理人,在美国贝佩丝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引入现代营销学理念,对家庭作坊进行改造。她拍摄纪录片,将原生态的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她打捞传统文化故事,用手工艺品承载和传播当地文化。如今,“钦乐”工坊的销售额相比过去增长了20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9
顾曼宁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傍晚6时开始伺花,再筛花、窨花、通花、起花、烘焙、提花、撒花……9月11日开始的一个茉莉花茶做茶周期,往往要到12日午间方才结束,唐贤华几乎熬了一个通宵。  唐贤华出生于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红光村。作为一名“茶三代”,她从小与爷爷和父亲躬耕一生的那片茶山同呼吸、共生长。当身边伙伴都想着走出大山、外出闯荡时,她却“反向逆行”,在学业结束后,选择回乡创业,沿着父辈的足迹追寻梦想。村民采下的鲜茉莉花。顾曼宁 摄曲折前行茶山花海中寻梦  唐贤华告诉记者:“从事茉莉花茶产业,需要勇气。”  2014年,唐贤华刚开始种植茉莉花时,种植队伍仅21户人,种植面积不到20亩。“这花娇贵。”下雨会生虫,天气太晴没水分不开花,一开始茉莉花的栽培效果不好,还经常出现根系腐烂的问题。这让唐贤华的种植基地多次陷入发展困境。  技术上遭遇的困难,并没有打击到唐贤华创业的信心。为破解难题,她不仅带领团队技术人员和种植户代表先后3次到乐山、广州等地学习茉莉花种植技术,还每年为乡亲们组织茉莉花种植技术培训,多年来累计参培人员达500余人。  原料种植问题解决了,又要克服制作之难。想要得到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需要经过多道繁杂工序。有时不止一次,而是重复多次。通宵作业,对于唐贤华而言,是家常便饭。  怀揣一份热爱,和乡亲们一起,唐贤华“见招拆招”,通过不断改善优化种植、克服制茶之难,带动红光村茉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一 开始的不到20亩增加至1000余亩,还陆续成立了宜宾川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四川川花茶业有限公司。不只红光村,周边村子也在唐贤华等的带动下,种起了茉莉花。产业“造血”带动乡亲同增收  村民们种出的茉莉花,下一站去了哪儿呢?  蕨溪镇红光村村委会副主任唐才刚介绍,宜宾川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花农的茉莉花应收尽收,后续再送到茶厂制作花茶。今年茉莉花收购价格为历年最高,均价达每公斤15元,亩产值1.8万元左右。  “今年的茉莉花比往年更大朵 。 我平时每天能摘七八斤,多的时候能摘十斤左右。”红光村村民黄顺富告诉记者,产量不断增加、价格不断提高,乡亲们逐渐尝到了种植茉莉花的“甜头”。  另外,该公司的茉莉花种植基地,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岗位。在每年的茉莉花采摘旺季,采摘人工需求量较大,每天约需要200名采摘工人共同作业。这份工作劳动强度较低,村里不少留守妇女、老人都能胜任。“既能打工挣钱,还能照顾家里。”村民罗合宣今年已经在基地摘了两个月的茉莉花,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  以花为媒,以茶兴业。“一片叶子”不仅把“幸福回甘”带给了唐贤华一家三代茶农,也兴起了一方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能让祖辈茶产业得以传承、做大做强,让家乡好茶走向世界,让世界喝上四川好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9
“赵多智吗,明天上午10点钟前采摘20箱200斤红心猕猴桃送到白节镇上,我自己来拿。”9月10日清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赵坪村六组红心猕猴桃种植大户赵多智就接到了来自泸州的一个购买红心猕猴桃电话。挂断后立即同妻子邓小红一起进园采摘、分装,脸上溢满了开心的笑容,连连说:“回乡种猕猴桃虽然辛苦些,但每亩的收入却高达两万元,还照顾了老人孩子,更为周边乡邻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照顾家人 夫唱妇随返乡种猕猴桃2018年,为了照顾父母和孩子,在外打拼了20年的赵多智和邓小红回到大山深处的赵坪村老家。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年,随着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昔日肥沃的土地因无劳力耕种早已杂草丛生,“我们回乡了,为啥不把这些撂荒地利用起来发展种植业呢?”于是,赵多智夫妇在对泸州及周边市场考察,特别是看到毗邻的兴桥村红火的猕猴桃产业后,夫妇俩就前往学习,“通过实地学习,我对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后期管理和市场销售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坚定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和决心。”赵多智说,在家乡发展产业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发家致富,真是一举两得。2018年9月,赵多智夫妇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在30多亩已撂荒山头上开启了新的创富之路。生态种植 “线上+线下” 猕猴桃卖得欢在赵多智和邓小红的猕猴桃园,笔者看到,尽管天气炎热,但却挡不住三三两两驱车前来的游客进园采摘猕猴桃。“我们之所以选择种植猕猴桃,除了猕猴桃享有‘水果之王’称号外,关键是赵坪村海拔平均在600米以上,种出的猕猴桃品质更优。更重要的是,赵坪村位于国家3A大旺竹海旅游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对体验采摘销售更具优势。”赵多智说。由此,赵多智夫妇自一开始种植猕猴桃就坚持生态种植:不用高残留农药,不施化肥,杀虫用黄板或安装杀虫灯;而在猕猴桃架下,长年保留野草来涵养水分和肥气,让猕猴桃水分更足、个头更大。“友友们,我们家的猕猴桃除了品质生态、皮薄肉多,酸甜可口,而且全是现摘现卖……”如今每天,在猕猴桃进入销售期后,邓小红都要在抖音平台进行一个多小时的直播,随着邓小红的介绍,不少粉丝纷纷下单。赵多智夫妇种猕猴桃,除了严格标准确保生态品质,在销售上他们也没有半点懈怠。赵多智说,酒好也怕巷子深,他们的猕猴桃虽然品质生态,但要卖出去才能换来“真金白银”。于是,这几年赵多智夫妇就依托互联网,采取“线上+线下”两条渠道销售。“与其它生鲜蔬果不同,猕猴桃从采摘到食用,需要存放一周左右的时间,正因为有了这个缓冲期,十分适合在网上销售。”赵多智介绍,自8月下旬开园以来,猕猴桃已经销售了两万余斤,其中,线上销售超过了4成。目前,每天接到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网上订单几十个。更让赵多智感到高兴的是,火热的线上销售带来了大量批发商和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免费传技 带领乡亲甜“猕”致富眼下,随着猕猴桃的陆续成熟上市,赵坪村在外创业的龙洪也驱车回家开始采收猕猴桃,看着一颗颗长势喜人的猕猴桃簇拥在翠绿色的藤蔓之间,龙洪难掩心中的喜悦:“真没有想到,我大多时间在外创业也能种植猕猴桃增收,这都要感谢赵多智的免费技术指导。”如今,在赵坪村及周边,像龙洪一样在赵多智免费技术的指导下种上3、5亩猕猴桃增收的村民,有20多户,面积超过了100亩。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这几年,返乡靠着种植猕猴桃走上致富后,赵多智没有忘记周边的邻里乡亲,他在让自己腰包鼓起来的同时,也将自己在不断摸索中掌握的猕猴桃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有意种猕猴桃的群众,带领他们一起走上甜“猕”致富路。赵多智告诉笔者,他在返乡发展猕猴桃产业前,周边村民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看到邻村的猕猴桃树经常受到病虫灾害侵袭,于是大部分村民都不敢贸然种植猕猴桃。如今,历经几年的不断摸索,看到赵多智采用人工授粉栽培,生态种植管理且获得丰厚后回报后,周边有20多户村民主动找到赵多智希望跟着他种植猕猴桃,没想到赵多智竟不但免费传授技术,而且表示愿意帮着村民卖猕猴桃。而赵多智猕猴桃园管理所需的人工,都是雇佣当地的村民,让10多个村民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赵多智一年务工支出都在五万元以上。尤其是赵多智免费指导猕猴桃种植技术的20多户村民,一年下来,少则收入三四万,多的超过了十万元,走上了甜“猕”致富路。“穿村而过的纳溪区旅游环线路即将竣工,但连接我们猕猴桃基地的1公里道路还是泥巴路阻碍了不少客人前来体验采摘。现在就期待政府能帮我们一把,哪怕先铺成泥结石路,带领赵坪村更多村民加入到猕猴桃致富产业中来,共同奔康。”赵多智说。(供稿:纳溪区白节镇 周超文 梁隆宇 文/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3
(记者 吴忧 宁蕖)又增加了两个粉丝!9月10日,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前进村,56岁的村民张光芬点开自己的微信直播平台,看着粉丝数增长,她美滋滋地笑了。  去年10月,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驻丹巴县工作分队的协调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挂牌成立。张光芬在接送孙子、种地、料理家务的“正业”之外,在工坊干起了“兼职”。如今每月通过直播和浙江定点收购,这份“兼职”能为她带来上千元的收入。“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内,张光芬正埋头编制着中国结。  将金华市成熟的“小商品产业链”搬到丹巴,工坊开设了“直播+来料加工培训班”,教本地群众手工编织“中国结”“同心结”,再通过网络直播销售。  “之所以选择同心结、中国结,一是因为编织劳动强度小,可分散加工、集中组装,能最大化发挥闲散劳动力价值;二是因为寓意好,中国结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心结则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进的寓意。”丹巴县金丹共兴服务中心负责人周希翔告诉记者。  一根根红色丝线,固定在特制的木板上,打结、对折、缠绕……手指翻飞间,一个个“中国结”“同心结”便编织完成。编织的技术学起来并不难,用了两个小时,张光芬就顺利“结业”。  但万事开头难,回家直播把她难住了。因为课堂上学得一知半解,张光芬花费了不少工夫,也没能找到直播入口。  好在,还有“私教”——在丹巴做义工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张燕。一周多的“私教课”,张燕手把手教会张光芬直播流程,怕她记不住,还把各个步骤写在了纸上。  老师用心良苦,学生也勤勉努力。张光芬已熟练掌握了直播流程,每天送完孙子后,准时开播。  每天雷打不动的两小时直播,也让张光芬渐渐总结出了成为“网红孃孃”的几个技巧——  “要穿民族服装。”丹巴县是藏、汉、羌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区,作为一名嘉绒藏族,张光芬学着在直播平台上展示艳丽的百褶裙、头帕和披毡等民族服饰,“大家都爱看这个。”  “直播时间最好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找到了直播的最佳时间段,她还试着给用户“画起了像”,“看我直播的,大多数都是中年人,但下单的年轻人居多。”  “直播的时候,不能光干活不说话,要和大家互动。”本来性格内向的张光芬变得健谈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身边的家长里短,都成了她和粉丝互动的话题。  “你看,我微信钱包里面已经有好几千了。”她乐呵呵地打开手机告诉记者,“给孙子发红包的钱,都是我自己挣的。”  在丹巴,像张光芬这样的绣娘还有三四百人。工坊成立以来,为上千人次提供了培训,培养出了200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100名乡村网络主播。  丹巴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晨飞从金华市金东区来川挂职不到4个月,见证了“孃孃”们的巨大变化,“在张阿姨这样的‘优秀学员’带领下,现在大家都很乐于参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桐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这些天,随着中秋佳节临近,泸州市江阳区金钩村返乡新农人罗小平的手工月饼加工坊的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罗小平高兴地说:“自去年返乡从事订单手工月饼生产,因为选料考究,全手工制作,所以产品很受欢迎。我们一般中秋节前20天才开始生产,但制作的4万多个月饼几乎都是消费者上门订购,早早就预订光了。”罗小平在冷藏室分装手工月饼。  手工月饼找回儿时的“味道”  今年41岁的罗小平,多年来一直在外从事种植业和粮食贸易,并拥有多家农业贸易公司。以前每到中秋节,他都要从市场上买月饼回家看望父母和亲友,但每一次父母和亲友在品尝月饼后,都觉得味道与之前相去甚远。“现在月饼原料更丰富,但味道却不太一样,其原因要么添了保鲜剂,或者根本就不是手工制作。”罗小平说。2023年7月,距离中秋节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回乡已投资办起蔗糖厂的罗小平,携手一个做了几十年手工月饼的传承人,利用蔗糖厂车间做手工月饼,准备找回儿时的“味道”。  为保证手工月饼的原味,在中秋到来还有 20 天前,罗小平买回原料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开始手工做月饼。罗小平告诉笔者,制作手工月饼从选料、切料、拌料到打饼、烘烤,制作时间长、费工夫。2023年,由于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罗小平的手工月饼虽然只在微信朋友圈推发几次,就引来不少市民驱车前来品尝购买。再经品尝后的客人口口相传,4万多个手工月饼中秋节全部被企业和市民订购买走。  严格选料手工月饼受青睐  走进罗小平的月饼烘烤房,正好赶上月饼出炉,金黄的月饼整齐地排列在烘烤盘上,儿时的月饼香味就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罗小平告诉笔者,由于中秋节临近了,月饼的需求量激增,每天要做几千个月饼,7个工人从早上6点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多才能收工。  手工月饼受青睐,原料是关键。由此,罗小平在采购原料上极为苛刻。罗小平说,传统手工月饼原料的搭配和比例很讲究,一斤面粉搭配多少鸡蛋、油、红糖都有严格要求。传统的月饼馅一般是瓜子、芝麻、腰果、南瓜籽、莲子、红糖、猪油等唱主角,这样纯正原料的手工月饼比起机器流水线做的味道更醇更浓,色泽更鲜。“更重要的是,传统手工月饼不加防腐剂,保质期短,因全是猪油,超过30摄氏度的气温存放期就是十来天,否则就要变质,所以只能按订单做。”  罗小平还告诉笔者,传统手工月饼是三分制作七分烤,火候大小对月饼的味道有很大的影响。过去使用的“吊炉”就像一口大锅,锅底烧火,月饼在锅里烤,十几分钟才能烤熟,现在经过改良后,制作了新式的现代铁炉,铁炉分上下两层,中间是烤箱,这样月饼受热均匀,大约7分钟后出炉,一炉可以烤二十来个,既保留了传统方法,也加快了烤制速度。  说话工夫,罗小平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忙用笔在本子上记录着客人“订单”月饼的风味和数量,脸上的笑容也悄然绽放开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1
9月6-8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农科院羊产业专家团研究员储明星莅临我院调研指导,精准对接绵阳市肉羊种业、肉羊产业科技需求。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建明、副书记侯光辉,副院长何丹以及畜牧研究所科研人员陪同。储明星研究员实地参观调研了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禽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中心,详细了解了北川白山羊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以及绵阳市游仙区岱高家庭农场(省级家庭农场)肉羊养殖情况,肯定了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畜牧研究所多年以来在肉羊产业上的贡献以及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根据现阶段绵阳市肉羊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在项目谋划、人才培养、品种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肉羊养殖提质增效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指导。下一步专家团将积极对接当地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绵阳市肉羊种业振兴和产业提升方案,促进肉羊业向快向好发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9-10
(格绒泽仁 记者 杨琦)9月5日,在乡城县白坝村便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四郎多吉正手拿饲料盆,撒料喂鸡,忙得不亦乐乎,只见一只只肥硕的藏鸡争先恐后的觅食,时不时传来阵阵鸡鸣声,现场一派热闹景象。四郎多吉撒料喂养藏鸡51岁的四郎多吉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养殖业的感情,他没有像其他邻居一样外出务工,而是学习钻研起藏鸡养殖技术。养殖初期,他也曾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作为邻里眼中的养殖能手,一名共产党员,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10多年来,他一直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总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藏鸡养殖大户。记者了解到,白坝村便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2023年出栏藏鸡500余只,出售藏鸡蛋10000余枚,养殖收入达到了30余万元。帮助村里3户困难户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就业,同时邀请当地36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实现了户均分红1300余元。“预计2025年合作社出栏藏鸡1500余只,出售藏鸡蛋突破30000余枚,到时村民户均收入将翻一番。”四郎多吉表示。四郎多吉养殖的藏香猪“我想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目前,我正在学习养殖藏香猪、藏奶牛、土蜂蜜等养殖技术,也初具规模;只要是能让村民致富增收的路子,我都要义无反顾的去探索。” 谈到下一步发展,四郎多吉信心满怀。(乡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6
王程淋出生于1986年9月,是眉山市彭山区金烛村土生土长的“农村娃”。现担任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林寿香稻农业公司总经理、粮香源家庭农场主、彭山川泽泻协会副会长,从事农机服务1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王程淋的合作社不仅帮助当地的农民就业,而且为当地,乃至全国无暇种植管理田地的农民解决了种地问题,他用自己的实践书写了一个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故事。启航——我有一个“农机梦”金烛村以种植水稻为主。世世代代的农民主要通过传统人工方式收割水稻,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效率极低。王程淋回忆道,小时候随父母去稻田里割稻子,忙来忙去,一上午的时间,也只能割两三分地。看见村里的农民为繁重的农活累得直不起腰,王程淋从小就萌生了改变农民种植农业方式的想法,他想改变过去农民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生活。听说用收割机几个小时就可以将农民两三天时间工作完成,王程淋便想着买台收割机。当时缺少资金,他只购买了一台价值一万元的国产二手收割机。由于不懂技术和修理,机器故障百出。一些日子下来,钱没挣到,还倒贴了不少。为改变这种局面,村两委成员积极给王程淋寻找“师傅”,并让他利用农闲时节去各地学技术。2004年,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让王程淋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国家下达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资金。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他将二手的收割机卖了,购买了一台崭新的收割机,由于国家的补贴,原先需要花费5万多元的收割机,王程淋只花费了3万多元。农忙时节,农民们从早上开始排队用机器,一直到晚上。那一年,王程淋不仅将购买机器的成本全都挣回来,还多挣了几万块。有了机器,有了技术,王程淋逐渐在农机服务上大展手脚,终也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成立农机合作社,大家一起造梦2011年4月,在自己的事业渐渐稳定后,王程淋萌生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想法。王程淋和村干部一起,挑选了村上8户农户,成立了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机耕、机播、无人机植保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广和服务。2014年,王程淋将原来村里300亩种植金银花的土地承包下来种地,解决了土地面临撂荒的问题。王程淋不断尝试新技术,大力推动彭山区粮食增产增收、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细。2020年,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眉山率先尝试“工厂化育秧”技术。让每亩土地增产10%以上,实现节省育秧成本70%以上,每亩均节本增效150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6000余亩,近年示范带动近2万亩。2022年,王程淋成立“粮香源家庭农场”,将公义镇欣荣村土地1000余亩的退果还耕面积流转种植粮食作物,探索开展稻鱼鸭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亩增加生产效益1000元以上。王程淋小时候的“农机梦”实现了,然而,他并没有止步,而是选择继续深耕在“农机”这条路上。截至目前,王程淋的农机作业面积达3万余亩,有固定机手八个,大型机械40余套,实现了农事生产的机械化操作。作业服务总收入300余万元,年利润达110余万元,带动农机从业人员50人以上,王程淋同志的不懈努力下,成林农机专合社先后被彭山县委县政府评为2012年度“优秀专合组织”、2013年度“专业合作组织先进集体”、被省农业厅授予2014年“四川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把“蛋糕”做大,再把“蛋糕”分好由于收割机的使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本地的小麦收完后就闲了下来。为让收割机充分发挥作用,王程淋便在农闲时期开着收割机到外省四处去找活儿。几年的时间,他的收割机几乎走遍了全国各个省份,农机队伍也在逐步壮大。但不管走到哪里,王程淋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没有忘记党组织给他的帮助。他希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用党员的身份去帮助更多的人。2016年,王程淋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他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组织的平台上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农民夜校、党员志愿服务队……王程淋和农机队伍的身影处处都在。他不仅向其他种粮大户和小规模农户提供各项社会化服务,还把自己的技术教给村民,共享农机。同时,抱着为农民服务的宗旨,王程淋还为困难农户免费作业,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王程淋表示,在党的好政策下,他正着力于将业务做得更大,建起自己的合作社党支部,发展更多的党员,让基层党员发出耀眼的光芒。从一个农村娃到眉山市彭山区成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摸爬滚打赚到第一桶金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对王程淋来说,他的今天不只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骨子里那份深深的“家乡情”。他用自己的踏实、肯干、责任、担当,书写了一个乡村返乡好青年的样本。(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刘凤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04
张勇出生于1986年,是彭山区江口镇土桥村村民,他怀揣梦想,通过电商销售助力当地水果远销国内外,创立眉山市宝轩水果专业合作社、彭山区玖香园电子商务公司,带动当地及周边80余名村民就业,平均为每个家庭增加了4万余元的收入,解决残疾人就业15人,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了人生的理想和价值,以不屈不挠的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为社会带来巨大贡献,并于2023年获评“诚实守信”眉山好人。张勇残缺的是身体,不是梦想走进彭山区玖香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四五辆电动三轮车进进出出,工人们全神贯注打包、装箱柑橘,张勇满脸红光、干劲十足,指挥着公司的日常事务,很难看出他有残疾。张勇幼时遭遇意外导致左手大拇指和食指缺失,这让他的生活从小就充满艰辛。但父母的关爱让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乐观面对,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张勇说:“对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讲,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身体上的残缺并不影响我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我几乎是逼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用在高考上。”区残联了解到他的情况,也为他申请了助学金和生活补贴,最终,张勇成功完成了学业,顺利拿到了四川大学社会管理学的毕业证书。学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忘记残疾人的不易。在彭山区黄丰镇担任残联专干职务时,他肩负岗位职责,密切联系残疾群体,听取收集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实际困难。“大部分残疾人生活都很困难,有些几乎一家人都没有劳动力,只能靠一点政府补助生活,住的地方跟猪圈就隔了几根柱子,镇上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张勇说,这些场景到现在都历历在目,那时政府补贴也有限,一家人只有一两百块,尽管当时工资微薄,他还是坚持每个月自掏腰包买米买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橘子熟了,他闻着橘香“橙”风而起2010年至2015年,张勇在黄丰镇任职残联专干期间,偶然接触到了水果电商行业,并对此产生了兴趣。2015年,张勇辞去了残联专干职务,回到江口镇搞起了电商,卖当地水果和农产品,这在当地算头一份。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经验不足和对成本预算失误,张勇创业失败,还亏损了20万元,几乎散尽了家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并在当地残联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勇重拾信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参加各类培训指导,创办成立了彭山区玖香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把勤劳当作一种资本,比别人在身心上付出得更多,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这是张勇始终坚持的信念。在公司,他既是老板也是员工,既是选品员也是打包员、清洁工,凡事亲力亲为,以品质立足农产品市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多年来,张勇一直致力于提高水果品质和企业竞争力,通过电商平台、抖音直播和线下渠道销售眉山和彭山的本地水果,使得本地水果打开销路,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打响黄丰镇水果品牌,带动更多农民增收。作为一名残疾人,他的创业故事充满荣辱和艰辛。十年前,通过电商卖农产品在当地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就连包装盒也要一万件起订,张勇回忆道:“我们第一次订包装盒就用了两年,小地方物流也不发达,为了节约快递成本,要骑着摩托车一趟一趟把货拉到城里发,货少的时候,连快递费都赚不回来。”由于双手残疾,他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会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张勇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不但需要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还要关心公司的运营状况。多年的努力造就了张勇坚韧的品质,面对困难,始终勇往直前,敢闯敢拼,他想做的,就是帮助曾经的“张勇”们,勇敢面对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搭把手”,爱心不残缺为彻底打响彭山水果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张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进军进出口水果贸易市场,让彭山水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额3000余万元。2023年,他进军国外水果贸易市场,为果品销售提供了广阔平台。到现在,果园平均每天的销售量高达5万单,有时一小时直播就能卖掉10万单,这使彭山的水果电商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仅让家乡的农特产品被世人所知,也间接或直接带动了周边就业与增收。在黄丰任残联专干的经历,让他心中始终惦念着贫困的残疾群体,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担负起社会责任,张勇在创业之初便聘用15名残疾人,分别安排在居家客服、库房打包、代办等岗位,在外收果的时候,每单多给几毛钱,只要踏实勤劳,他们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多上五六千。正在果仓打包的大姐感慨万千:“以前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到处打零工,现在在这里可以长期做了,我们老板给的待遇高,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拿上万块,娃娃也能送城里读书了,我们都盼着这里越做越好。”张勇的善举不仅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路上,张勇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帮扶,他常怀感恩之心,协助残联部门开展励志讲座,用自身的创业经历鼓励带动残疾群体拓宽就业渠道,认识电商,走上电商平台,增收致富,实现人生价值。创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张勇在商业领域取得的成功,展现了无私大爱和拼搏精神,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传递着爱与温暖,成为家乡人民心中的骄傲和榜样。(供稿:彭山区委宣传部 刘凤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04
在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曙光村,提起党支部书记王丹丹,村里人都会夸赞一句“小姑娘,能干,肯干”。王丹丹,今年28岁,金河镇五一村人,2018年,刚踏出大学校园的她面对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回家乡,立志要把青春献给家乡的土地,从此扎根基层,当起了一名村干部。“刚到村上的时候,也不了解情况,啥都不懂,怎么办?只能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问。”当时虽有一腔热血,但初来乍到的王丹丹回到家乡五一村却一筹莫展,在校期间多年的学习经验,突然间似乎无法发挥,她倍感压力和焦虑。王丹丹(左一)走访入户“要把身份转换,必须从零开始学。”她虚心向村“两委”干部学习,挨家挨户去听民声,包里随身携带农户基本情况,入户走访和村民沟通的时候翻一翻、写一写,刚到任一个月,她便将所有农户信息和村情熟记于心。通过不断摸索、学习,王丹丹很快进入角色,实现了从“学生娃”到“村干部”的转变。2020年5月,由于王丹丹的踏实肯干,她被调任到曙光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然而没想到,刚到曙光村,她就背上了60万元的债务。原来,之前村上为了带动产业发展利用村集体经济成立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由于接连亏损,公司无力承担村民务工费用和土地流转费用,作为曙光村党支部副书记,面对“巨额债务”,王丹丹没有选择逃避,她毅然选择跟村两委一起,把这个事儿给“扛”了下来。“当时,每天都有不同的村民打电话来催债,为尽快解决拖欠的误工费、土地流转费,我们每天加班到7、8点,还联系了当时的定点帮扶单位,争取帮扶资金,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将60万债务危机全部化解。”王丹丹说。为了快速融入曙光村,王丹丹一有空就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谈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渐渐地,曙光村的村民都知道“遇到问题找王书记”。2020年“8.18”野牛河发生百年一遇山洪,得知曙光村一独居老人住在野牛河上游且处于失联状态,王丹丹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带队前往被困老人家中。当时,因道路被冲毁,通讯中断,王丹丹和村干部就在随时都有落石的山路上徒步走了3小时,最后终于来到老人家中。“她在门口坐着等我们,看见我们到了,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眼里含着泪水说谢谢你们!谢谢……”王丹丹说到,扎根基层6年,这是她最难忘的一幕。群众利益无小事,王丹丹对曙光村的付出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也逐渐认可了这位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村干部,她也从“他村人”变成了“本村人”。近年来,曙光村将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成功创建了国家2A级旅游景区,打造出了花溪曙光这张特殊的乡村旅游名片。王丹丹常说:“曙光村不发展产业,就不配有花溪曙光的美誉。”2022年6月,王丹丹正式担任曙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接过了曙光村产业发展的重任。曙光村原来发展藤椒、凤凰李、食用菌,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接连亏损。作为党支部书记,王丹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将曙光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她带领村 “两委”摸清全村产业发展症结所在,结合村内实际,采取“党建+帮扶+农户”的发展模式,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让曙光村集体经济成功转型,2022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就达到了10万元。枇杷是曙光村的特色支柱产业,但枇杷销路一直是问题,为了打开市场,王丹丹制定了“强化宣传+寻找渠道”的工作思路,为曙光村枇杷设计宣传口号、商标及包装,通过消费帮扶拓宽销路。每年枇杷成熟季,她都会带领村干部帮助农户摘枇杷、接订单、挑好果、精包装、搞运输,王丹丹对村干部说:“虽然很辛苦,但是能为村民卖枇杷,办实事,一切辛苦都值得”。目前,曙光村有一百多户枇杷种植户,全村每年出产枇杷15万斤左右,产值可以达到100万元。在曙光村四年,王丹丹着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以群众同不同意、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慢慢地这个“小姑娘”变成了曙光村的“大家长”。王丹丹被评为乐山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她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努力,接续奋斗,带领老百姓切实走上致富奔康的康庄大道。(供稿:金口河区融媒体中心 黎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9-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