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 肖宇 吴启华 文/图)为进一步做好结对帮扶,全力以赴助力喜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近日,什邡开展2024年第二批“以购代捐”活动,直接采购喜德县光明镇脱贫户、监测户的畜禽农产品,用爱心消费帮助光明镇群众增收致富。结对帮扶9月23日,在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什邡采购当地30多户脱贫户、监测户们自家养殖的猪、牛、羊和鸡等畜禽在有序检疫后,陆续装车送往什邡。此次“以购代捐”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什邡干部职工的广泛支持,同时,也受到了喜德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感谢,喜德县光明镇党委、政府专门发来感谢信,感谢什邡亲人。“此次什邡针对脱贫户、监测户实施以购代捐,让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得到了切实提高,也让社区的低收入群众感受到了来自什邡的关爱。社区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喜德县光明镇彝欣社区党委书记吉力阿体说。结对帮扶通过直接购买农户家禽的方式,用“造血式”帮扶,解决了脱贫户、监测户销路窄、销路难等问题,让农副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提升了脱贫户的内生动力。在直购鲜活畜禽的同时,此次“以购代捐”还采购了产自喜德的腊肉、香肠,目前正在发往什邡途中,初步统计,涉及总金额约90万元。据悉,下一步,什邡市将坚持“喜德所需、什邡所能”,进一步加强结对帮扶工作,在农产品宣传推广、精深加工、营销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喜德农产品销售,增强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带动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助力喜德县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在四川丹参主产地中江,丹参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5万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经济作物和特色优势产业。但由于长期采用根段种植模式,当地丹参已出现种性退化、出苗率下降、抗逆性降低等问题。  2020年以来,四川科技下乡万里行中药材产业服务第51团(以下简称“第51团”)在中江县农业农村局及中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开展丹参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优质克隆苗-优质良种-优质生产苗”3级高效繁育技术体系,并在集凤镇、辑庆镇、富兴镇等核心产区开展丹参组培苗推广应用。  与传统根段种植相比,组培苗种植有何优势?要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还需解决什么问题?近日,记者前往中江寻找答案。种苗繁育大棚里的丹参苗长势旺盛。增产超30% 新技术助推丹参高效种植  今年,德阳市中江佳裕丰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佳裕丰专合社”)在辑庆镇永远村种植了约100亩丹参,其中有40多亩种植丹参组培苗。“前段时间温度高又缺水,根段种植的干死了约三分之一,但组培苗种植的丹参几乎没受影响。”说起组培苗,佳裕丰专合社负责人邱荣亮赞不绝口。  何为组培苗?“可以理解为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种苗。”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廖进秋介绍,该项技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可实现丹参种苗的快速繁殖。“只要取丹参植株上的一片幼嫩叶子或者茎尖,就可以实现发芽、生根,最终长成完整植株。”此举,可大幅度提高繁殖效率,满足大面积生产应用需求。实验室里的丹参组培苗  从组培实验室移栽到大田,环境的改变会不会对组培苗的成活率产生影响?面对记者的疑问,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姜媛媛给出了否定回答。  “一方面,组培苗本身的抗性强;另一方面,在移栽到地里之前,我们会先将扩繁的组培苗移栽到种苗繁育大棚进行炼苗,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保证其成功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她介绍,如果配套栽培技术实施得当,组培苗后期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甚至100%。  实际上,这并非佳裕丰专合社第一次用组培苗。“我们试栽了好几年,种出来的丹参根条粗壮、结实,而且色泽很好。从产量和品质上来说,都比根段种植的丹参要好。”邱荣亮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组培苗种植的丹参亩产能达到1800公斤,较根段种植增产30%以上,还“更好卖”,价格更高。  优势还不止于此。“根段种植需要11个月以上的生长周期,但组培苗种植可以将其缩短到6~8个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实现春秋两季移栽。”团队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张利表示,从实际产出、时间成本、土地综合利用率等角度综合来看,中江丹参组培苗技术都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走根的丹参生产苗加快成果落地 规模化与机械化势在必行  在位于集凤镇石垭子村的中江县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里,一片片利用组培苗技术种植的丹参已进入果期。“长得好茂密,而且一个缺窝都看不到,产量低不了。”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瑞武笑着说。  几公里外的中江县道地中药材研发中心种苗繁育大棚里,一垄垄组培苗长得郁郁葱葱。“前段时间才从组培实验室移栽过来,炼苗效果很好,扦插苗也已经在走根(即根系生长)了。”张利教授透露,10月将在此举办一场丹参组培苗秋栽高效栽培技术现场培训会,“除了开展技术培训,还要把这些组培苗免费赠送给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  加大组培苗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是摆在专家团队面前的下一个重要任务。“免费试种,大家热情都很高,但花钱采购,大家又很犹豫。”采访中,不论是种植户还是专家,都坦言亟需解决组培苗成本居高的问题。  “苗子有点贵。”邱荣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春栽按成本价集中采购的组培苗一株约0.6~0.8元,一亩地所需的苗子成本约3000元,但传统根段种植一亩地的种根成本仅需500元左右。他希望,组培苗成本能控制在1500元以内。  对此,专家团队早有成算。“如果进行大规模生产,组培苗单株成本可以控制在0.3元左右,亩均成本控制在1000元出头。”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老师邓雪雪透露,当地农业主管部门也在考虑引入当地龙头企业,以企业化运作、批量化生产降低组培苗成本,加快科研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  另外,通过提高丹参机械化应用率,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扩大效益空间也很重要。去年12月,由“第51团”联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道地中药材创新团队研发的丹参收获机械二代样机下地试机。新机器在一代样机基础上加大了最大挖掘深度,还可根据丘区地形调节挖掘深度,进一步降低丹参破损率,提高明茎率。  “从实验角度看,组培苗生产技术已经很成熟。开展丘陵地区丹参组培苗种植机械化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制,实现丹参种植全过程智能机械化是接下来我们的重要科研方向之一。”张利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9月14日,广汉市“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千亩高产示范片正式开镰收割。在该市高坪镇百里社区千亩高产示范片内,水稻专家、种植大户齐聚田间进行水稻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在今年灌浆期持续阴雨,后期高温逼熟的情况下,仍取得了亩产757.6公斤的高产成绩。这意味着全市“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有望突破“吨粮”。  验收过程中,专家组选择了3个有代表性的田块,经量面积、机收、转运、过磅秤重等系列流程后,测得示范片加权平均亩产达757.6公斤。  种植大户张大左高兴地说:“我今年在千亩高产示范片内种了500余亩水稻,主要品种有‘ 荃优1606’‘瑞两优958’‘荃优607’等,今天在专家老师们的见证下,实收亩产达757.6公斤,看来今年丰收已成定局。”  据悉,此次测产的田块前作是小麦,种植户在省农科院作物所稻麦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前作小麦实收亩均586公斤,该千亩高产示范片“稻-麦”周年轮作亩均产粮达1.34吨。  2023年广汉市启动“1+10+N”全域粮油均衡增产计划,一方面持续巩固核心示范区的引领地位,树牢1个超高产标杆;一方面聚力打造10个高产示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周边N个田块单产提升。  该市拟按照“急抓 1年,紧抓3年,长抓5年,续抓10年”的远期规划,实现“全域吨粮”“千亩示范片1.3吨粮”“核心示范区吨半粮”3级高产阶梯。  今年,核定全市小麦平均亩产406.1 公斤,当前,10个千亩高产示范片测产工作正有序开展,千亩高产示范片“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有望突破“1.3吨粮”;核心示范区稻茬小麦季百亩连片平均亩产650.3公斤,“稻-麦”周年平均亩产正向1.5吨迈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刘静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近日,以“学用‘千万工程’礼赞丰收德阳”为主题的德阳市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凤雏广场举行。来自县域内外的游客及当地村民欢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展望罗江农业农村现代化美好前景。  据了解,此次丰收节活动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分为开幕式、“潺亭之夏”系列文艺演出、乡村振兴摄影展以及农产品展示展销等多个部分,全面展示罗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当天活动在《幸福罗江庆丰收》歌舞表演中正式拉开帷幕。紧接着,抒情优美的情景舞蹈《大国良种》展现了罗江制种的地域特色,《魅力罗江新画卷》的讲述描绘出一幅富裕繁荣的乡村振兴美丽场景……5个篇章的节目轮番上阵,以情景歌舞、说唱、曲艺、组歌等多种形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特色农产品展销让人目不暇接。罗江贵妃枣、罗江鳜鱼、罗江豆鸡、糯米咸鹅蛋、天府花生等特色农产品的集中亮相和免费品鉴让游客连连称赞。除此之外,在广场一侧的乡村振兴摄影展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摄影作品,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罗江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和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  此次丰收节只是罗江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罗江区以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统揽,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牵引,走出了产业振兴的“罗江路径”,高标准打造国家制种基地,水稻油菜制种面积、油菜制种实收折合亩产等多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因地制宜发展贵妃枣、青花椒、晚熟柑橘等特色富民产业,建成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24
(张世浩/文  张锐/图)金秋沃野,岁稔年丰,什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9月21日上午,“学用‘千万工程’ 礼赞丰收中国”——禾丰镇2024年农民丰收节暨新农人庭院经济推介活动在该镇热闹举行。广大农民朋友欢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共话美好未来。品瓜香果甜,览人文联欢,享经济发展红利。活动主会场当日上午,活动主会场熙熙攘攘,处处充满喜迎盛会的喜悦、乡村振兴的时代气息。上午10点,一场充满浓郁地方特色开幕式拉开了此次丰收节活动的序幕。绿水环绕的大草坪上,大大小小的天幕与户外帐篷“拔地而起”,地方美食、科技成果、非遗文化等各类乡村振兴成果琳琅满目。“我了解了很多禾丰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也品尝了美食。”专程从什邡市马祖镇赶来的市民张娟说,“马祖也有特色农副产品,参加了今天禾丰的丰收节活动,我也学习到很多。”流连在一个又一个展区,张娟仔细询问着产品的种植情况和价格,收获满满。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一环,当地3名庭院经济代表还在活动主会场作了现场推介。庭院经济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近年来,禾丰镇积极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经营业主发展庭院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农人队伍,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丰收节活动既是展现农民优良精神风貌的盛会,也是展销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盛会。主会场欢腾喜庆,伴随着热情的歌舞以及非遗等传统文化的演绎,广大农民朋友晒特产、展民俗,将大家常见的农副产品,变成了网红产品,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垂询,共享乡村振兴的成果。分会场则设置了抓鱼、抓鸭、打沙包、拔河等一系列乡村农耕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传递丰收的喜悦。丰收是欢腾的庆典,饱含着广大农民心底的喜悦。“这几年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乡村也在一点点的变好,我们心里可高兴了。”当地村民车华明说。“通过活动,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新农人来禾丰创业、投资兴业,为禾丰的发展引入更多的高端要素、高端产业,激活全域振兴‘一池春水’。”禾丰镇党委书记陈凯说。据了解,一直以来,在什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禾丰人民用勤劳、智慧和汗水描绘了一幅幅“三农”事业迅猛发展的绚丽画卷,先后创建了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1个德阳市级、1个什邡市级乡村振兴先进村,打造了“5号露营地”“水木和风”等庭院经济新IP,“禾记·和麻子”“禾记·镇鲜蔬”等特色农业新名片。2023年至今,全镇粮食播面7.83万亩、产量3.9万吨,蔬菜水果产量6.88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7.7亿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3
(张娟 尹翔 记者 闫新宇 文/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是水稻丰收的时节,绵竹市34.3万亩水稻渐次成熟,种植户们抢抓农时,开镰收割,确保颗粒归仓。9月19日,在绵竹市紫岩街道永翔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刘光均和妻子王永芝正在忙着抢收稻谷。稻田里,三台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茬茬水稻源源不断地被卷入收割机中,在机械的“加持”下,收割、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绵竹田间“我们流转了80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从育秧、插秧、管护到收割、烘干,全程实现机械化,不仅减少了人工投入,省时省力,产量也有保证。”王永芝说,相较于人工晾晒,收割完的稻谷直接进入烘干机内,解决了过去晒粮靠天、稻谷易发生霉变的难题,现在可以24小时不间断烘干,每日可烘干稻谷100余吨。“近段时间我们抢抓晴好天气,安排了5台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预计9月底完成收割。”在孝德镇华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收割机、火三轮运输、粮食烘干设施“一条龙”上阵,让水稻收割省心又省力。“今年的水稻长势不错,亩产在一千五六百斤左右,机械化耕作有效降低了农业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种植效率和产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合作社工作人员林继朋说,还田的秸秆还能够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稻谷品质。在孝德镇毫照村,过去参差不齐的小田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变成了完整连片的大田,让当地种粮大户安静的种植道路越走越顺。“过去碎田块比较多,播种、田管都不方便,农机也下不去,影响了农业生产。现在好了,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农业机械化设备施展自如,让土地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安静说,这段时间她家种植的400余亩稻田开始收割了,通过选择优质品种、科学播种、精准施肥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控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种粮的信心更足了。今年以来,绵竹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守耕地红线,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多种粮、种好粮,不断扩大粮食生产面积,全力建好“天府粮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共有1100台(套)农机具助力水稻收割,预计水稻总产量将达19万吨左右。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20
(记者 陈丽霏)“李子一成熟,来我们这里买的人就特别多。”近日,广汉市高坪镇园龙村10组村民刘昌海告诉记者,他家一共栽了30株李子树,今年摘了大约1500斤李子。  园龙村位于高坪镇北部,交通便利。此前,该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土地平整、农田配套规范。为带动村民进一步增收,该村村两委还引导村民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房前屋后、田坎等空地种植李树,在美化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促进乡村观光旅游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  2020年,园龙村选定34户农户试点,首批种植李树500株。今年,园龙村李树种植规模达7000余株,增收效果明显。  未来,园龙村将继续扩大李树种植规模,探索“田里种油菜、田坎种李树、树下种芍药”的农业发展新模式,并打造特有的“三花经济”,与高坪镇现有农旅活动相呼应,探索一条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9-1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今年贵妃枣的产量比往年都好,销售情况也不错,省外客户都变多了。”近日,“乡村振兴看罗江”——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当地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米运达向记者分享了丰收的喜悦。罗江区贵妃枣产业基地。洪善俊 摄强品质推动地方特产走向全国  贵妃枣又称“调元枣”,外形长圆,肉质松脆,是罗江当地的优良水果品种,也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当地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  2008年,白马关镇开始大力培育发展贵妃枣产业,贵妃枣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亩,种植范围从最初的宝峰村扩散至万佛、凤雏、换马等周边村落,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全镇约有300户村民种植贵妃枣,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 750 余万公斤,产值可达9300余万元。”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为提升贵妃枣品质,当地还邀请四川农业大学提供新品种选育、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围绕贵妃枣全产业链开展深度服务。  “我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科学种植。生产上全程采用绿色、生物防控技术进行标准化管理,果品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也拿到了有机食品转换认证。”胡刚在万佛村种植了15亩贵妃枣,因品质把控严格,积累了一大批回头客,“今年快递量还有所上升。”  漫山遍野的挂果枣树、随处可见的忙碌枣农、垒起来直抵房顶的快递箱……这是万佛村里随处可见的场景。“我还在抖音和朋友圈推广,很多外省的客户都来下单。”在米运达看来,只要品质够好,不论距离远近,一定会有市场。罗江区贵妃枣产业基地。洪善俊 摄育品牌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枣农们心中仍有困惑。作为地方主导产业,贵妃枣如何走得更好、更远?  据了解,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现有120余位社员,枣园面积约1500亩。为实现贵妃枣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达到效益最大化,该合作社采取品种、技术、管理、包装等“六统一”模式,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  “这些并非强制性规定,今天一个价明天一个价的情况仍然存在。”米运达无奈表示,尤其在销售环节,还是以枣农自主灵活定价为主,这不利于贵妃枣产业的长远发展。“大部分还是靠摆摊、批发这类传统销售模式。”胡刚补充。  “现在的发展模式整体还比较粗放,枣农基本各干各的,很难形成贵妃枣的市场竞争力。”白马关镇相关负责人直言,“打团战”很有必要。  8月新枣上市,老顾客们发现了新变化。“这个包装看着挺有质感,比以前的好。”黄女士收到快递后发出感慨。  这源自今年白马关镇贵妃枣品牌建设的新尝试。“先统一品牌和包装,提升市场辨识度。”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搭建官方电商平台进行统一推广,提升产品价值。  品牌建设只是其中一部分。去年底,该镇争取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和“天府森林粮库”调元枣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开始从新品种培育推广、基地提档升级、主体培育等方面发力,以实现贵妃枣产业的提质增效。“要力争在智慧农业、电商销售、科研能力、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12
(张世浩 记者 闫新宇 文/图)“以工代赈政策当然好,修渠道和村道,不仅不出钱,出了力的还要发工资”。连日来,位于什邡市马井镇建设村的2024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经过几个月的施工,部分项目已初见成效,获得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以工代赈据介绍,今年5月,马井镇2024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开工仪式在该村启动。本次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550万元,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主要新建田间道路、渠道、机耕桥及配套设施等,预计工期10个月,项目将带动当地群众150余人参与项目建设,计划发放劳务报酬196万元。“项目实施以来,不仅能够带动我们老百姓务工增加收入,还能够改变村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风貌,为我们建设村的乡村振兴和和美家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马井镇建设村党支部书记李维吉说。建设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建设成果仅仅是什邡大力实施以工代赈的一个缩影。修建蓄水池、整治田坎、拓宽生产便道、实施土地整理……自实施以工代赈以来,一项项通过以工代赈模式促进村民就业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正如数展开。以工代赈近年来,什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行以工代赈工作的决策部署,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2个,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政府投资等重点项目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项目15个,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务工11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1685.2万元。为优化政策执行,什邡建立了协调推进、项目储备和监督监管三大机制确保以工代赈政策能够高效、有序地推行。什邡还明确了就地就业促增收、技能培训促就业、补齐短板促发展三条工作主线。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还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了就业者的职业技能。此外,在项目实施方面,什邡严格把关,从项目审查、实施到验收,每一环节都严格控制,确保每个以工代赈项目都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政策的影响,什邡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鼓励将更多符合条件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以工代赈实施清单。同时,也鼓励其他政府和非政府投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不仅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问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什邡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说。实施以工代赈“小项目”,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什邡将继续围绕产业发展实施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加速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使农民能够共享产业增值带来的红利。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平均亩产801.4公斤!”9月4日,在德阳市罗江区金山镇谭家坝村,四川省种子站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重大推广品种“品香优秱珍”进行定点测产验收。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基敏宣布结果后,现场人员赞叹连连。收割现场灌浆期遇高温产量仍好得超出预期  当天骄阳似火,谭家坝村22组村民、测产验收示范片业主谢兴平热得汗流浃背。他一边和人聊着“种田经”,一边忙着指挥私家车、收割机在乡路上倒车、入田。  “今年产量预计比去年至少增加10%。”谈及今年的收成,谢兴平很是满意。他在当地种植了200多亩水稻,干谷产量常年保持在650公斤左右。增产信心源自他今年新换的种子——“品香优秱珍”,“苗子长得好,抗倒伏,穗数多,穗子和籽粒还大。”  该品种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丰大种业”)专家团队育成,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耐逆性强等性状,曾获得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特等奖,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是今年四川“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水稻主推品种之一。  收割机进场前,记者跟随专家组走进验收田块,只见稻穗饱满,谷黄秆青。专家介绍,这说明水稻成熟期长势健康,营养供给充足,是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表现。  现场,专家组选取三块田取样、干燥、去杂、测定水分后,最终得出亩产干谷801.4公斤的数据。其中,产量最高的2号田亩产达809.8公斤。  对于这一结果,水稻高粱所高效安全水稻种植创新与应用团队副组长秦俭用“水平很高”来形容。“一般大户种出来的亩产在650公斤左右,800公斤的产量算是很高的。从测产结果来看,这个品种的生产潜力比较好。”  测产现场,专程前来取稻谷样品的四川省川粮米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陶忠等得颇为心急。“稻谷饱满,粒型也粗一些,预计整精米率比较高,做高端大米加工的话肯定好。但必须带回实验室检测,尤其要看看垩白度怎么样。”田间查看长势后,陶忠很看好“品香优秱珍”的加工潜力。他表示,“优质优价”,如果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将考虑高于市场价格收购稻谷。  “产量高、收益又好的话,我明年肯定要继续种。”谢兴平告诉记者。专家组正在测量测产田面积农户自主种植专家田产量变农民田产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日测产田块并非科研性质的高产试验示范田,而是谢兴平经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培训后,结合过往经验种植。这意味着,亩产801.4公斤的结果并非集聚资源优势后达成的“专家产量”,而是更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农民产量”。  “专家田和普通大田产量最大的差别在种植密度和有效穗上。”专家组成员、宜宾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德明解释,前者一般1.2万~1.5万窝/亩,密度大,严格根据水稻生长期配方施肥,化肥利用率高,病虫害发生率低,但一般农户机插种植密度最多1.2万窝/亩,人工移栽更是在1万窝/亩以下,施肥也相对随意。  罗江区是今年全省“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项目”水稻品种“品香优秱珍”的三个重点示范县之一。今年2月,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全区7个乡镇的种粮大户,邀请四川丰大种业技术团队开展了“品香优秱珍”品种推广和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讲解品种特性优势和配套栽培技术。  “农户根据经验种,管理相对粗放。如果还能有这么好的产量和效益,那对周边村民的带动作用会很明显。”罗江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祥华介绍,今年“品香优秱珍”在全区推广超3.7万亩,下一步将作为全区水稻主推品种,在普通散户中进行推广。  四川丰大种业董事长章存均透露,2024年“品香优秱珍”在长江流域推广面积达到110万亩,“我们计划在未来两三年里单品推广面积进入全国前三位序列。”  当前,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提升粮食总产潜力有限,带动粮油大面积提升单产是四川充盈“天府粮仓”的关键路径。  “高产田亩产增加100公斤难度有点大,但对中低产田来说,相对容易一点。”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表示,除好品种支撑外,还需要科研单位、农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形成水稻高效栽培技术服务体系,提升技术入户到田率,让农民“不需要多专业”也能有效增加产量、提高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9
(邹颜礼)近年来,中江县东北镇紧紧围绕“建强主导产业,打造拳头产业,做活配套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助力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农旅融合强引擎。深挖挂面文化、生态资源,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消费目的地。扶持50余户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经营,实现挂面加工销售额2000万元。开展“建新村 庆五一 展成果”阶段性成果展示系列活动,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消费300余万元。匠心传承注活力。搭建“院校合作团队+挂面产业联盟+非遗传承人+手工制作能手”交流平台,开展制作工艺、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技术培训10余次,增强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成功培养中江手工挂面制作能手20余人、挂面新媒体达人3人,激发村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共同富裕谋发展。建立建强觉慧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依靠“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模式,实现挂面年销量50万公斤,社员户均增收1.2万元。聚焦聚力“三变五社”改革,群众共同参与挂面村旅游、劳务、置业,实现村集体经济“过百万”,村民人均纯收入3.3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文/图  四川水稻陆续迎来丰收。8月29日,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杂交水稻新品种“品香优9205”百亩示范方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该示范方采用集中育秧、强化栽培、统防统治病虫害等高产配套技术,经随机抽取现场机收实割,最高亩产814.2公斤、平均亩产797.7公斤,比去年全省水稻平均亩产提高250公斤以上,增产效果显著。  同时,该百亩示范方采用了三角形错窝栽培技术,该技术可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促进秧苗的健康生长。机收测产验收现场优质基因组配而成性能协调且稳产  当天上午,近60名来自省内的种子经销商和中江县种粮大户走进该百亩示范方现场观摩。  “如果稻穗长,结实率高,连根部穗粒也很饱满,那产量肯定低不了。”从资阳市乐至县赶来的种子经销商唐来喜仔细查看“品香优9205”的株型、穗型、田间成熟度和整齐度后,得出“在同类产品中比较领先”这一结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涛研究员认为,除产量高外,该品种还兼顾优质性、抗逆性、抗病性和广适应性。“各方面都结合得比较好。从田间长势来看,籽粒大、转色好,也没有明显病虫害。”他表示,该品种适宜在省内平坝、丘陵稻区及重庆、云南、贵州中低海拔籼稻区等长江上游种植。  测产还未开始,已有不少村民围在田埂边,等着专家组下地验收,冷济六就是其中之一,“种子品质和去年种的品种不相上下,但还要看米质怎么样。”据悉,该百亩示范方约107亩,是中江县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基地,常年承担水稻新品种推广试验项目,冷济六有5亩地恰在其中。  “母本来自‘品香A’,突出特点是米质好,口感滋润香味浓郁,且粒型好,冷不回生。从食味角度,与父本‘德恢9205’配组育成的‘品香优9205’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面对冷济六的疑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莉从品种亲本基因入手,作了详细解释。  稳产性是“品香优9205”的又一突出特征。“2020年—202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0.63公斤,比对照组增产5.91%,居小组第二,只比第一名少0.02%。”杨莉介绍,该品种具备良好的丰产、稳产特性。由点及面推广争取冲进下一届“稻香杯”  “品香优9205”历经十年选育,2022年通过国家(长江上游)审定,2023年获得第二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长江上游国家核心水稻品种评选优秀展示品种。今年,该品种已在省内种粮大县小范围示范推广5000余亩,总体表现良好。  “我们每年会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如果丰产性、抗病性各方面在本地表现比较好,我们会发布相关品种信息供种植户参考。如果有相关项目,也会集中采购优良种子发放。”中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正龙表示,“品香优9205”可在本地推广、规模种植。  记者从“品香优9205”经营推广企业四川现代种业集团了解到,鉴于该品种良好的品种特性和田间表现,将积极准备参加下一届四川省“稻香杯”评选,力争2026年将该品种推广面积扩大至20万亩。  四川是水稻大省,也是种业大省,近年来优质稻数量显著增加。“说实话,有难度。”四川现代种业集团控股企业仲衍种业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新品种的市场突围并不容易,因为必须集中力量发挥集团和权属企业的资源、渠道优势,加深市场布局,以推动“品香优9205”在四川扎根,在长江上游落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4
(温佳丽)挖机轰鸣、工人忙碌、农户抚秧……近日,德阳市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的精品村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在国家政策和德阳市、罗江区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略坪镇坚持发展国家级水稻油菜双季制种特色产业,不断擦亮种子的金字招牌,“小小种子”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为略坪镇插上“发展的翅膀”。正值初秋时节,略坪镇长玉村的田间地头呈现遍地金黄,稻浪翻滚的收获景象,稻株挺立,稻穗饱满,长势喜人。小小种子,大大产业,今年略坪的杂交水稻“川种”又将迎来丰收。农业振兴,良种先行。近年来,略坪镇紧抓种业振兴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通过科学规划、高效管理,实现了制种产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全镇制种面积增至9000亩,其中水稻制种面积增至6000亩、油菜制种面积增至3000亩,实现产值3300余万元。双季制种特色产业,节本增效,利润翻倍,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种业发展起来,持续打响种业名片,也形成了种业品牌和文化,目前,略坪镇正在打造以长玉村为代表的精品村。修建长玉村展览馆、村史馆,制作生动有趣的醒目标牌和宣传栏,建设可供休憩的特色农家庭院,策划建设种业博物馆,打造阳光书屋……一系列举措正在实施,致力于打响“烟火农耕,稻乡略坪”“芯辰稻海,长玉未来”等名片。种业博物馆的建立,也将更好地展示罗江区特色优质种子的种植史,吸引更多的游客团队前来参观研学。不仅如此,对精品村的打造,更是有助于展示长玉,宣传略坪,提高长玉种子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展示和宣传长玉,致力于打造乡村旅游景观的思路正在一点点实现。未来,该村将在展览馆陈列一些具有长玉特色的文创产品、土特产等物品,在农户门口和菜园里放置一些有趣的动物立牌和生动的标牌,挂上门前三包和家风家训等标牌,以充分展示长玉的村容村貌,助推乡风文明建设。为了吸引游客驻足,也将在稻田边设置休憩处和特色打卡点。长玉村,以水稻种植为基础,以种子文化为内核,融合农耕特色旅游,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一粒种子让长玉走向“长虹”,略坪镇正在因地制宜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模式。未来,将继续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上书写新的篇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9-0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周金泉  初秋时节,德阳市罗江区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里,成片的制种水稻已陆续收割入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也是四川省启动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的第二年,罗江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取得了什么新成效?近日,记者带着问题展开了走访。罗江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 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扩面增值 压实制种“基本盘”  罗江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已有40余年,是四川最大的油菜制种基地,年产油菜种子约占全国油菜用种量的20%,油菜制种亩均单产位列四川第一,水稻制种亩均单产位居全省前列。  在该区调元镇顺河村,两台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入水稻制种田,你追我赶,上演了一场稻田丰收“大片”。  “这片地基础条件比较好,地势平坦,背靠秀水河,能实现自流灌溉,周边的浅丘又是一道天然屏障,今年才发展成制种田。”调元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主任曾龙介绍,2022年当地开始发展制种产业,现已建有4000余亩制种基地,制种区域从团堆村逐步扩大至顺河村、百花村、文星村,共4个片区。  调元镇的变化是罗江积极推进制种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确保制种稳面扩面、提质增效是近年来四川种业振兴的基本目标之一,罗江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创新推广“水稻·油菜双季制种”发展模式,促进制种产业转型提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全区已发展双季制种9000亩,水稻、油菜制种面积由5.2万亩增加至5.5万亩。”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同一块田采取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不仅能大幅提升制种收益,也有助于增加制种面积,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  略坪镇长玉村从2002年开始探索制种发展之路,如今全村发展制种4400余亩,是罗江制种产业核心区,也是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所在地。“正常情况下,我们村里制种水稻、油菜亩产分别在250~300公斤、140~200公斤。按照去年市价,双季制种亩均净收益能达到3500元。”长玉村党委书记丁洪生告诉记者,去年,部分经验丰富的村民制种水稻亩产突破了350公斤,净收益更高。  据悉,为压紧压实制种面积,罗江已建立区本级制种数据库,率先完成种子生产基地及制种区域“上图入库”。同时,构建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制种机制,吸引30家制种企业入驻。延链增产 提高制种“附加值”  马路笔直,纵向延伸至基地边缘;水渠通畅,带着碎秸秆流向远处……走进罗江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深处,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农田面貌让人眼前一亮。  烈日当空,只见机手们熟练地操作割台,将制种水稻收割、脱粒、入仓;村民们默契分工,用三轮车将水稻转运至不远处的烘干加工中心。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罗江以“五化”标准实施田块归并、田型调整,配套集中育秧、种子加工等功能服务,全面提升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去年9月,罗江区种子加工中心正式投产。该中心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配备种子干燥机、清选机、除尘等设备8台(套),构建低温循环式多功能种子烘干生产线3条,水稻、小麦、油菜籽等种子日均烘干、粗加工能力达到80吨。  “以前要把种子拉到其他乡镇烘干,麻烦,风险也大。”丁洪生告诉记者,加工中心不仅可以解决种子就近烘干、仓储问题,保证种子品质,还可实现种子初选、分级、精选、包装,当地制种产业链已基本完整。  2021年,罗江编制了《国家粮油制种示范农业园》发展蓝图,规划建设国家制种基地50平方千米,覆盖7镇35村,惠及5500户农户。该农业园以略坪镇、调元镇为核心,规划建设种业运营中心、制种观光工厂、稻米文化研学中心等功能区,将粮油制种与旅游、体育、文创、研学等深度融合,旨在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增加制种产业附加值。  “去年6月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包括道路提升改造、种业博物馆和观景平台打造等,硬件设施基本齐备。”罗江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祥华介绍,今后将围绕补足基础设施短板、稳增制种面积、吸引制种优势企业入驻等方面,持续提升制种产业优势,为实现种业振兴贡献罗江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9-02
今年以来,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仙桥村以“乡村文脉”为灵魂,围绕“乡村振兴实践新标杆、成渝国风文化策源地、川西原乡生活体验地”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精品村的建设。黄许镇仙桥村走进仙桥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棵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黄葛树,在政府的精心规划下,古树及其周边自然环境得到了妥善保护与利用,成为村民的骄傲“绿色瑰宝”,也是村庄的标志性景观。“我们这有两棵两千多年的古树,它们都非常出名,每天到这儿来玩的人也很多。经过环境升级改造,现在漂亮多了。”黄许镇仙桥村村民戚吕菊说。步入庭院经济示范户的农家小院,房屋外观美化、混凝土院坝铺设、庭院绿植种植、精美的花台打造……改造之后的庭院焕然一新,村民们的创业热情高涨。黄许镇仙桥村“政府给我们打造了这么漂亮的房子,我准备在家创业,利用空置的屋子,给大家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黄许镇仙桥村村民戚吕菊说。在因地制宜改造村居、美化环境的同时,仙桥村还深挖“乡村文脉”,以“仙桥宿雾”为特色,全村整体规划打造,同步推进天然石材景观墙、村委会廊架等基础设施,加速建设生态停车场、栈道、游客中心及广场等配套设施,旨在建设一个集餐饮、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驿站,大幅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黄许镇仙桥村“截至目前,仙桥村项目建设进度已完成80%。” 黄许镇党委书记刘建雄表示,下一步,黄许镇将以“强化党建引领、坚持集约利用资源、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引导村民共建共享”为抓手,以“精品村”打造为示范,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德阳市黄许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30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提高群众自主增收致富能力,8月26日上午,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组织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农业实用技术送到家门口,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现场此次培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讲解”+“田间课堂”的模式,采取现场教学、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进行。农技专家和村民来到德阳市旌阳区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围绕土壤施肥、杂草防治、土地间种套种等一一进行讲解,对村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并结合实际,传授相关种植经验和技巧,指导种植户科学种田,切实为群众“充电蓄能”。活动现场下一步,双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农业技术服务深度融合,坚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双东新篇章。(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供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30
 (渝川 记者 闫新宇 文/图)眼下,正值鲜枣采摘时节。8月28日,天刚亮,在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东美村东美枣科普示范基地里,枣农们手提篮子、背上背篼忙着采摘。不久,一拨接一拨的市民、游客也纷至沓来,体验采摘的乐趣。自8月中旬以来,鲜枣陆续成熟,进入采摘季。当天上午,在该基地看到,一人多高的枣树上,一串串的枣子压弯了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喜获丰收“这里的枣子很巴适、很好吃,脆甜可口。”德阳市民刘飞翔带上妻子和女儿前来采摘鲜枣,他一边采摘,一边品尝,满脸的喜悦。据了解,该基地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在双东镇绿色枣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下,不断改良种植方式,引进“红色纳米硒”营养剂,提升了枣子的品质,促进了枣子丰产丰收,今年预计总产量将达25吨。“东美枣的当家品种3个,示范品种8个,还有2个新品种正在培育中。”据该协会会长唐永芳介绍,协会成立于2013年,先后荣获“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示范合作社”“四川省科普惠农优秀农技协”“四川省绿色生态富硒农产品”等国家和省、市、区20余项荣誉。采摘现场如今,该协会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种枣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销售服务,带动周边近600户农民增收致富。为促进销售,该协会以“枣”为媒,通过举办采摘活动、现场直播等形式,拓宽特色鲜枣的销售渠道。同时,免费向区内23户群众送枣苗、送培训、送技术,让他们因“枣”奔上了富路,日子越过越红火。谈及下一步打算,唐永芳表示,继续念好“种枣经”,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擦亮“东美枣”品牌,完善枣业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甜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8-29
(记者 陈斯)随着金秋的脚步,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的贵妃枣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8月23日,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走进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亲眼见证了村民们忙碌而喜悦的丰收景象,共同见证了贵妃枣产业如何成就甜蜜产业路,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带着特有的果香,贵妃枣圆润饱满的果实挂满了藤蔓,仿佛是大自然对辛勤耕耘者的最好馈赠。村民们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是贵妃枣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白马关镇2008年起开始大力培育贵妃枣产业。从最初的几十亩试种,到如今的6000余亩规模,从单一村庄到多村联动,贵妃枣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果”。通过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白马关镇不断强化品种优势,成功培育出贵妃枣2号、3号及蜀脆枣等多个优质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传贵妃枣在罗江种植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唐朝就有小面积种植。传说唐朝天宝年间马嵬坡之变中,贵妃杨玉环潜逃求生,来到绵州罗江县境宝峰山,过起晨钟暮鼓的僧尼生活。贵妃携带的贡枣之核落地生根,长出枣树,结出繁果。当地人将其命名为“贵妃枣”。贵妃枣在罗江栽植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蟠龙镇宝峰村保留100年以上的枣树和400年以上的枣园遗迹。该枣品质好,受到市场消费者喜爱,为培育特色产业,助农增收,在四川省市的支持下,经过努力,栽植面积不断扩大,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著名的地理标志产品。今年天气甚好,贵妃枣迎来大丰收,预估结果将超过1500万斤,产值突破9300万元。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贵妃枣的销售渠道也进一步拓宽。枣农们纷纷借助微商、网络平台等新型销售方式,将自家的优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电商销售额占比已超过20%,价格也较往年有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做强贵妃枣产业,白马关镇正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通过争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和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建成共富农事服务中心,搭建农事平台,力争在智慧农业销售、科研能力、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目前白马关镇贵妃枣特色农业已步入产业规模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贵妃枣产业发展起来,不仅让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我们的生活富起来了。”一位正在忙碌的村民感慨地说,“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科技支撑和电商助力,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在乡村振兴的大形势下,罗江区白马贵妃枣产业,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前行田间地头到餐桌,贵妃枣不仅承载着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6
(记者 陈斯)稻花香里说丰年。初秋时节,罗江区水稻制种迎来收获季,走进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顺河村、略坪镇长玉村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稻穗缀满了金黄饱满的谷粒,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的腰,层层叠叠的稻田宛如一幅金色画布,稻穗摆动的声音、收割机轰鸣的声音共同奏响了丰收的凯歌。8月23日,德阳市罗江区组织开展“乡村振兴看罗江—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0余家国家、省级主流媒体记者走进罗江这片充满无限生机的土地,领略广袤的田野风光,看罗江如何聚焦种业振兴,奋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农机手正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将一粒粒稻谷尽收“囊中”,脱粒、除秸、稻谷入仓,一气呵成。田埂上,农民朋友们开心地忙着把谷装袋、搬运上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用机械化收割,不仅可以快速收割水稻,而且被机器粉碎的稻秆还可以直接还田,增加土壤的肥力。“每年一到水稻成熟的季节,我都会请收割机来收,又快又干净,每亩才120元,价格也很便宜。要是请工人忙活不仅需要多花钱,至少要忙活一周的时间。”正在一旁忙着的调元镇制种水稻种植大户刘孝东笑着说,自从有了耕犁机和收割机后,水稻收割、脱粒、翻耕都变得很方便,这种高效的农业机械,不仅大大缩短了收割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以避免手工收割中出现的误差,确保收割的质量。此外,收割机还可以将收割好的稻谷直接装车,省去了搬运稻谷的麻烦。想到机械的种种好处,他也就放心地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现在刘孝东的制种水稻从以前的50多亩扩到了近140亩。“近几年,长玉村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模式和农户增收长效机制,常态化提供水稻育苗、移栽、日间管理、机收、风干全链条服务,每亩收取260—300元的服务费,低于市场价格40元左右,其中风干收取价格260元/吨左右,低于市场价60—80元,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大家排着队请我们。”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丁洪生说,2024年,长玉村持续推进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建设,以“精品村”环线为轴线,将千亩良田、田园风景、研学基地、特色产业等串珠成链、连线成景,打造农耕文明活态博物馆,推进三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特色的发展格局,绘就共富新图景。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要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奋力建设全国高标准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产业样板基地。据悉,双季制种即在同一田块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落实制种“专地专用”制度,固化制种土地,形成制种专属区域。“罗江制种历史悠久,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已有40余年历史。是全国首个编制水稻油菜制种产业镇级片区规划的区县,编制形成《国家粮油制种示范农业园》发展蓝图,规划建设国家制种基地50平方千米,覆盖7镇35村,惠及5500户农户。”据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罗江也是全国首推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的区县,采取水稻与油菜制种轮作,今年发展双季制种9000亩,双季制种亩均净利润达3500元以上,是单一制种模式的2.3倍以上、种植商品稻谷与油菜的5倍以上。蔚蓝天空下,阵阵稻穗飘香。放眼望去,数千亩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沃野之上一片片稻田掀起层层波浪,与错落有致的村居相映成景,一幅农业兴、良田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在罗江大地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8-26
(记者 陈丽霏)8月23日上午,站在德阳绵竹市玉泉镇的一条乡间小道上,张天平指着家门前的水塘说“变了”。  哪里变了?玉泉镇的水变了。从鸭、鹅洗澡的一塘“死水”,变成海鲜养殖的一泉“活水”。  张天平曾是玉泉羽绒厂的纺织工人,她记忆里,玉泉镇的池塘里满是鸭和鹅。20世纪90年代,全镇从事羽绒服定做的家庭有600多户。凭借羽绒与钢铁两大支柱产业,玉泉镇曾入选全国首批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里好多人就是万元户了。”玉泉镇出产的南美对虾。陈丽霏 摄  可是,红火的产业背后,是玉泉镇发展方式粗放、污染严重、产业转型升级难的阵痛。当时,走在水塘旁的路上,张天平的鞋底常常沾满泥污,雨天更不愿出门。“三天两头就要刷一次,混着地上的水踩到鸭屎鹅粪也是常事。”  随着时代发展,羽绒业与钢铁业渐渐淡出玉泉镇,张天平身边的一切也在改变,最明显的要数家门口那方水塘——池塘边的道路干净了,空气清新了。  改变,来自近年来玉泉镇养殖产业的转型。数十年间,全镇养殖对象从鸭、鹅变成了南美白对虾。  张天平家的不远处,是一家海水模拟鱼虾养殖园,由绵竹中科水产有限公司投建,今年7月出产。该项目携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打造模拟自然海洋生态的养殖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绿色水产养殖。玉泉镇出产的南美对虾。受访者供图  走进鱼虾养殖园,只见工作人员刘丹拿起虾网,从池中捞起一篓南美白对虾,“长势好的虾体能达到40克一只,长度和一个成人手掌差不多。”“现在,我们有两条生产线,年产能6万斤,目前产品主要销往成都、德阳等地的酒店,未来计划扩建生产线。”养殖园负责人说。  着力发展海鲜养殖的背后,是玉泉镇紧紧围绕当地资源禀赋做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心。“我们这里泉水资源丰富,开采潜力巨大,能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的水资源。”玉泉镇党委副书记徐思维说。  玉泉的故事只是绵竹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竹坚持以生态治理为优先战略,做足绿色生态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文章。今年,绵竹市编制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丰富水资源和大量河滩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和陆基高位池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以鲈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养殖为核心,推动绿色生态养殖,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8-2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