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3月,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3月中旬以来,龙马潭区金龙镇尖尖山农场的70亩桃花竞相开放,受气候的影响,今年桃花盛开独具特色,早开显洁白,晚开透粉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尖尖山家庭农场是乡贤贾代才于2021年创办的,建成以来以种植桃子、蜂糖李等农品为主,同时拓展探索了农趣采摘、科普教育、农品研学等农旅融合新模式,以花果经济赋能,着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70余亩,预计产出黄桃5万斤,产值40余万元。乡贤贾代才感慨说:“现在看到满园的桃花,来来往往的游客,我就晓得当初在政府的招引下,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是整对了的。”家庭农场创办以来,乡贤贾代才就积极助力农旅融合发展,着力农旅品牌打造,在区、镇、村的多级谋划共建下,尖尖山家庭农场培育为乡村旅游的“网红点”,同时也成为金龙镇打造“荷花·高粱红→四季果园采摘”环线农旅观光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金龙镇积极挖掘乡贤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携手乡贤在产业发展中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汇聚乡贤力量着力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建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赋能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张嘉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在泸县福集镇金钱村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朵朵羊肚菌经过一个冬季的孕育,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迎来春日首个“丰收季”。“用小刀来采收的时候要轻一点,沾不得泥土。”泸县福集镇金钱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负责人朱明一边向记者演示如何采收羊肚菌,一边说到。朱明朱明是泸县福集镇雷公村人,之前在贵州种植食用菌5年。2023年,通过家乡政府的回引,朱明作为乡贤返乡创业,在金钱村种植羊肚菌,经过3个多月的生长,羊肚菌迎来了今年第一批出产。“今年头茬成熟的羊肚菌个头大、品相好,平均每亩产量300斤左右,目前,鲜货主要销往成都羊肚菌批发市场,市场价50元一斤,效益还不错,预计今年销售产值20余万元。”朱明介绍。据了解,羊肚菌被誉为“菌中之王”,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因其口感柔嫩、味美,不仅经济价值高,而且很受市场青睐。采收羊肚菌据悉,泸县福集镇金钱村羊肚菌种植基地有33个大棚,共15亩,主要聘请当地群众进行育种、种植、管理和采收,让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务工的愿望。“现在我们在这里上班比较近,每天上班8个小时,100块钱一天,一年能干4个月左右,有一万多的收入,主要工作就是采菌,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人和小孩,非常好。” 福集镇金钱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务工人员朱霞介绍。羊肚菌丰收近年来,泸县福集镇始终坚持“民心守护”,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让村民鼓足了钱袋子。下一步,福集镇将继续汇聚统战磅礴力量,不断扩大各类农产品种植规模,进一步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更多的群众创富增收。(供稿:泸县县委统战部 雷凤丽 舒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近年来,石洞街道不断探索绿色生态种养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生态“种养+”产业,引导统战力量聚焦乡村振兴。依托乡贤力量,力促土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发挥统战作用走出一条果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好路子。种养循环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顺江村打造成鸟语花香之地,山上桃花绽放,山下油菜花盛开。”泸州润康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恒宗带着这一目标,积极投身顺江村建设,以黄桃基地为中心,流转土地500亩,采用红粱套种大豆、轮作油菜的模式,种植黄桃、桂圆、李子、柑橘等经济果树,让顺江村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以地定养、种养对接”,陈恒宗坚持以土地承载力优化养殖布局,科学测算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规范划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协调布局及匹配规模,实现黄桃树为鹅遮荫,鹅为黄桃树除草,鹅粪被黄桃树吸收,土地又长出茂盛的青草。这种生态种养循环开启“树上有果卖,树下有鹅卖”的双重效益模式。生态“种养+”模式可以实现一地多用,双向收益,既减少了饲养成本,也保证了禽畜的绿色生长和肉质的香嫩,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菜篮子”的同时,销量自然不成问题。目前,第一季度养殖幼鹅2500只,收益50余万元。乡贤带动,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2022年,润康公司进驻顺江村后,陈恒宗表示,要让农户积极参与进来,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陈恒宗引进优质果树品种,自己就是种养专家,对果树的种植、修枝、施肥等在亲力亲为的基础上,对村民现场指导果树种植技术,雇50余名村民进行管理种植,既增加收入也学会种养技术,带动周边村民创业的积极性,附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生活越来越红火。在顺江村润康红粱育苗区,村民正在田间地头锄地、撕地膜,他们动作娴熟、手脚麻利,绘就一幅春耕生产图。“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拿租金,还可以在基地干活,每天能赚80多块钱。”在地里播撒高粱种的顺江村村民魏某高兴地说。润康公司以土地每亩300元、林地每亩200元的租金流转土地,每年可直接为村民创收10万余元。顺江村作为纯农业村,群众的土地分散度高,播种成本高、收益低,流转后便于集中打造,且能为租地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此外,润康公司还将发动居民代养、自养鹅,通过苗木代管代养等方式,为村民增加收入。乡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石洞街道顺江村将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乡贤热心公益,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多彩顺江”瓜果飘香之地。下一步,石洞街道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构建乡贤人士“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带富”工作新格局,创新打造“同心共富·乡贤集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不断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供稿:龙马潭区石洞街道 易明玉 王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耕锄扑扑趁初晴,不负农时不负春。眼下,泸县牛滩镇千亩生姜陆续开种,农户纷纷按下“农忙键”,只为种出好“姜”来。3月29日,经过前期的翻土、杀虫、起垄,牛滩镇新林村生姜基地正式进入种植阶段,村民们有的手握铁锹开沟,有的俯身细心培土,有的现场为前来帮忙种植生姜的志愿者进行种植教学,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播种姜种(曾佐然摄)    “今天我们播种的是生姜制种的姜。”泸县牛滩镇新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社长、牛滩镇新林村党总支部书记周兴海介绍,市场上生姜种源繁杂,质量参差不齐。为了保证牛滩生姜独有的优势,必须自己培育具有自身优势的草白姜种子。“今年,我们种植生姜种子姜40亩,预计产种姜20万斤,可以满足600亩生姜播种需求。”周兴海说,自己培育的种姜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保证生姜的品质,提高牛滩生姜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品牌效应。 据了解,牛滩生姜为牛滩镇传统产业,种植历史距今170多年,牛滩草白姜以脆、香、嫩等特点而闻名于川南地区,当地俗称无茎生姜。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这个生姜育苗大棚就是四川农科院乐山分院与我们合建的。”周兴海说,院校提供品种和技术,我们负责管理,共同进行生姜的研究与推广。为了做大做强生姜产业,在泸县牛滩生姜专业技术协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泸县牛滩镇新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并与四川农科院乐山分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了农户+技术骨干+科技示范户等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生姜种植技术,从传统的沟栽模式过渡到田儿姜模式,再到现在的洞栽模式,生姜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洞洞姜经过几年的种植,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的沟沟姜。“洞洞姜不仅节约劳动力,还具有耐旱、耐病虫害的优点,长出来的姜更为挺拔修长的很,产量会更高。”牛滩镇新林村生姜种植大户刘小刚介绍说。种植大户刘小刚在新林村发展生姜种植已经几年了。得益于当地湿度和土壤等适宜条件,生姜种植具有周期短、产量高、易管理等优点,市场价格逐年走高,加之通过技术改良,生姜品质和产量也逐年提升,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由于去年市场行情较好,今年村里生姜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0多亩扩大到1500多亩,村民生产干劲十足。”刘小刚说。近年来,泸县牛滩镇将发展生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成立牛滩镇新林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坚持“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强产业扶持、科技服务和培训指导等综合施策,不断推动产业扩面壮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牛滩镇在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高粱和生姜轮作的模式,逐步扩大种植面积,通过探索生姜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延长生姜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李桂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3月27日,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的龙马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稻虾基地里,虾农郭昌亮正在虾塘边熟练地收虾网,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顺势滚落筐中,一旁的院坝内,妻子章燕正忙着将刚打捞上来的小龙虾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打包。小龙虾转塘投放    “我们每天凌晨五点左右开始收网,再分拣龙虾、装车,赶在中午之前送往城里的市场。”郭昌亮介绍,分拣到太小的龙虾会转塘投放。“相比于冬季投放小龙虾,现在气温更高,龙虾生长周期短,20多天即可进行销售。”“现阶段正是小龙虾的上市旺季,大虾30多元一斤,中虾20多元一斤,小虾10多元一斤。”郭昌亮开心地说,“我每天能出产500多斤虾,预计今年春季能卖2到3万斤,收益相当可观!”个大肥美的小龙虾    小龙虾销量一路走俏,离不开良好的品质。据悉,该基地采用“稻虾共养”发展模式,虾可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则可为虾供饵、遮阴、避害,“稻虾共作”在田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色生态闭环,实现一田两用、一水双收。“以前我们单纯养虾,亩产值就是在2000多元左右,自从现在种了水稻,亩产值可达到3000多元,提高了1000多元。”郭昌亮介绍,目前虾塘面积有120亩,5月份小龙虾收完以后,就可以种水稻,水稻9月份收割以后马上养殖第二季龙虾,实现一田多收。一旁的院坝内,妻子章燕正忙着将刚打捞上来的小龙虾按照个头大小进行分拣打包    不变的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今年,郭昌亮又有了一个新想法,计划将“稻虾共养”与休闲垂钓、乡村美食体验相结合,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让“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稻虾小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唐千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1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转暖,泸县水稻田经过了前期的整地、育秧、施肥等一系列工作后,迎来了插秧的好时机。全县大力推进机械化插秧,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引领农户踏上高效集约、机械主导、规模生产的现代农业之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赢得良好开局。乘坐式插秧机作业(曾佐然摄)    3月28日,在泸县粟喻粮油专合社的基地,插秧机来回穿梭,一盘盘秧苗被补充到输送带上,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苗盘上井然有序地插进稻田里,一排排嫩绿的秧苗映入眼帘,一派繁忙的春耕生产景象。“机械插秧一是节约了生产成本,二是提高了生产效益。水稻机插秧每一亩可以节约成本200块钱。”泸县粟喻粮油专合社负责人刘世超介绍说,机械化插秧宽窄、深浅一致,具有分蘖好、长势强等特点,不仅提高效率,更节省时间、节约劳力、减少成本。“今年我们专合社共流转了土地近3000亩,用于水稻种植,从3月28号我们专合社就开始插秧了,因为我们是采用全程机械化的方式,预计在4月20号左右就能栽插完。”泸县粟喻粮油专合社负责人刘世超介绍说。  刘世超是泸县首屈一指农机专业化大户,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致富能手、种粮食大户、泸县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建设泸县贡献奖。合作社拥有烘干贮藏中心、大米加工全自动生产线、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飞机等大中型农机具100多台(套),实行全程机械化稻虾、稻菜轮作、水稻制种,专业合作社先后荣获“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泸州市先进农民合作组织” 等荣誉。目前,在方洞镇、喻寺镇已经建成高标准稻菜轮作基地2500亩,生产的优质稻虾米“泸川庄园”获省农业农村厅“无公害”认证,泸州市第二届稻香杯一等奖。“今年,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准备精心打造全程机械化水稻示范片,所栽的水稻品种全部是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准备冲击四川粮王的评选。”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专家邓德君说。据悉,今年全省启动“百县千片”建设行动,以90个粮食主产县为重点,每年布局建设1000个粮油作物千亩高产片,由点到片、由片到县,全要素集成、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全省将创新开展千亩高产展示拉练、百亩高产攻关竞赛、全省“粮王”争夺赛。县域间,比建设力度、增产幅度;科研单位间,比模式创新、技术集成;种粮主体间,比产量效益、投入收入。泸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当然当仁不仁。近年来,泸县以全省农机化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大农业机具补贴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大大提高。目前,进入了春耕的关键时期,泸县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纷纷利用大型农业机械投入到春耕生产中,降本增效,极大促进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发展。今年预计实现水稻种植面积56万亩。今年新建高标准农田5.3万亩,稳定制种基地2.86万亩;并兑付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等1.28亿元,力争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赢得良好开局。“泸县从3月27号开始,就正式进入栽秧季节,预计4月上中旬将进入栽秧高峰期,4月底将实现56万亩中稻满栽满插。”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专家邓德君说。当前,春耕生产已进入关键时期,泸县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户们忙碌的身影,在水稻生产中,泸县坚持以科技为引领,引进推广农业新型农机具,实现播种、收获、秸秆回收等生产全过程,引导农民走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之路。(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范勇 杜雨芸)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平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连日来,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育种基地的水稻新品种试验田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科技人员正组织群众试验水稻育秧,开展苗床整理、品种标注、播种、覆膜等作业,抢抓农时搞科研,促进水稻优质高产。  “我们的品种播育秧是根据试验设计要求来的,如果播种迟了,在抽穗扬花期遇到高温伏旱的话,可能影响它的结实。所以我们川南播种讲究一个早字,不能太迟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副研究员朱永川介绍道。  每一个新品种都是经过多代多年培育,表现差的会被淘汰掉,留下表现好的、稳定的品种继续进行试验。严格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品种,再经过区域试验、审定、示范,才会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推广给种植户。在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每个优良稻种的背后,都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目前选育了上百个(次)品种。我们选育的品种中有超级稻品种,有‘稻香杯’特等奖品种,还获得了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在泸县这个地方选培育的品种,最大的特点就是耐高温,很适合长江中下游的高温伏旱地区。一是区位特殊;二是品种有优势,跟四川其他区域选出的品种相比,安全性丰产性明显更好。”研究员李耘介绍。  科学选育品种为水稻丰收打好基础。20年来,泸县育种基地已培育超高产、优质安全、特种专用等不同类型水稻新品种近百个(次),其中,“品香优秱珍”“宜优1611”“玉龙优1611”等四川省首届“稻香杯”特等奖品种3个,“II优602”“品香优秱珍”等8个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这些品种在生产上的广泛推广应用,对四川水稻产能提升和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多年来一直承担了适宜南方稻区地区气候条件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及数字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立足四川省水稻产业发展需要,结合长江上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条件特点,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和适应性为方向,充分利用水稻传统育种取得的成绩,强化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进行水稻抗逆性、优质等种质资源创新,培育出适应性广、多抗、优质、适合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气候条件特点生产的早、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加速水稻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1
当前正值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玉米播种的黄金时节,泸县各地农户正抢抓农时,紧锣密鼓开展玉米播种工作。3月26日,在泸县嘉明镇罗桥村玉米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的农田里,村民正驾驶着播种机快速地将玉米种子、复合肥等播撒到土里。随着播种机的行进,翻耕、开沟、播种、施肥、覆土五道工序一气呵成,一片种好的玉米地呈现眼前。机械化耕地(曾佐然摄)    “玉米播种机是今年才引进的,一天能够播种30到50亩,以前同样的面积,一天要40个人左右才能完成,不仅费时还费工,现在我们就一台播种机,一个司机,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差不多节约一半。”基地负责人艾军说道,机械直播玉米行距一致,也方便以后机械收割玉米。“泸县的玉米播种主要分为育苗移栽和机械化直播两种方式。从今年开始,将逐渐减少育苗移栽的方式,全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播种,预计2025年全程机械化耕种将覆盖全县玉米耕种面积的60%左右。”泸县农业农村局土肥与农机服务股股长颜波介绍说。泸县机械化播种玉米(曾佐然摄)    近年来,泸县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辐射作用,围绕水稻、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生产,积极开展全程机械化试点示范。减轻了粮食生产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农户收入。今年,泸县把玉米机械化直播作为重点推广技术,在嘉明镇、方洞镇等4镇创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近万亩。举办专题培训班2期,印制《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资料》《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作业技术资料》2000余册。依托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购机补贴,引进推广大豆、玉米、高粱直播等新型农机具,新增翻耕机2244台、旋耕机30台、播种机5台、收割机10台,涵盖播种、收获、秸秆回收等玉米生产全过程。据悉,泸县今年计划种植玉米22万亩,开展玉米单产提升行动,建设高产示范区1万亩。目前,泸县农业农村局已组织各类农业机械1万余台投入春耕生产,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2000多台套投入玉米播种,确保全面完成春播任务。下一步,泸县将统筹做好配套机具的引进、培训、推广应用等服务工作,紧紧围绕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开展机械化新装备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提升全县主要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守护民心,为实现粮食安全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刘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8
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乡贤刘云才的家庭养殖场内,“咩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刘云才正在羊圈里忙着给山羊喂黑麦草。“到今年底,我自繁自养并出栏的商品羊就要超过100头,一年光是山羊收入就有10万元;加上利用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闲置地栽种的枇杷、柑橘、李子等优质水果带来的2万余元收入,一年下来实际获得的收入有12万多元。”看着羊圈里面的山羊,刘云才脸上溢满开心的笑容。种养结合循环增收刘云才是高洞村出了名的勤快人,他曾在外打拼多年,2010年回乡创业,依托高洞村地处城郊且水草丰富的条件,因地制宜,将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山地利用起来发展枇杷、沃柑等优质水果。与别人不同的是,为了解决水果的用肥需求,刘云才自回家发展优质水果的同时,他便开始规模养羊,并专门建造了一口容积达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山羊的粪便经羊场一侧的沼气池发酵后,全部浇灌到果树地里,不仅解决羊粪的排放问题,还满足了果树生长所需的肥水。”乡贤刘云才说:“利用养羊产生的有机肥种果树确实是一条好路子。羊粪和废水流入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沼渣全用于浇灌果园,不仅实现了卖羊、卖果的稳定收益,每年也省去了1000多元的化肥支出,周边环境也好了起来。”他这种“果—羊—沼”的生态种养模式,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经济增收点,最终实现以沼液促种果,以种果促养羊,以羊和果助增收的目的。“自沼气池建成后,羊粪便和废水就流入沼气池,不仅不污染环境,产生的沼气用于煮饭和照明,还节省了能源。同时,剩下的沼液、沼渣又成枇杷和柑橘等果树的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每个环节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刘云才说。立体套种一地多收种养结合既解决了羊场的排污问题,又省去了一笔种植水果所需的化肥钱。不仅如此,刘云才还充分利用果树下的空地套种黑麦草,解决了山羊对青饲料的需求。笔者在乡贤刘云才的果园里看到,果树长势旺盛,而种植在果树下的黑麦草也是郁郁葱葱。“在果树下套种黑麦草,既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并为山羊提供丰富的草料,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刘云才欣喜地介绍说。山羊是食草动物,规模养山羊,首先就要解决青饲料问题。于是,为了节约土地,这些年,刘云才就将果园的闲地利用起来种植黑麦草。据刘云才介绍,黑麦草在秋季播种,春季到初夏正常生长,黑麦草由于再生能力强,可以反复收割,这几年,他在果园林地种植的黑麦草能完全满足山羊对青饲料的需求。刘云才是很有想法的,他还告诉笔者,为了丰富水果种植类别,这几年他淘汰了部分老树后,又增加了樱桃、李子、柚子等水果品种,将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地打造成“四季果园”,实现四季采果、一地多收。“因为种植的水果使用的全是羊粪腐熟后的沼渣沼液有机肥,果树生长健壮,水果产量也提高了,品质更优,每年仅果树带来的收益就有2万多元。”刘云才说道。更让乡贤刘云才高兴的是,高洞村两委看到这几年种养循环模式带来的效益后,充分挖掘低效用地潜力,和刘云才一起将种养循环增收模式在全村进行了推广。目前,全村在家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将自家房前屋后的庭院地利用起来发展循环经济,为增加土地产出和实现家庭经济收入蹚出了一条新路子。据悉,近几年,高洞村在乡贤刘云才的示范带动下,走上“羊(禽)—沼—果”或“猪(牛)—沼—果”循环的村民家庭占到了70%以上,在没有新增一分土地的情况下,这些村民每年新增收入平均都在2万元左右。(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周超文 刘晓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8
3月26日,合江县白沙镇举行龙顶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签约仪式,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卉,县农业农村局、县园区管委会等部门参加签约仪式。龙顶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泸州市乡村振兴“一圈一带两片”中泸永江融合发展“巴蜀鱼米之乡”产业带,是合江县倾力打造的高标准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地处白沙镇双水井村、龙顶山村、会龙村3村交汇处(俗称“双龙汇”),以“中稻+再生稻”、“高粱+蔬菜”为主导产业,兼顾“稻、油、粱、渔、果”轮作共育模式。为做优做靓合江县白沙镇“五个万亩”产业和龙顶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白沙镇主动作为,通过商会牵线搭桥,成功招引重庆金粮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园区计划到2025年,形成连片发展粮油复合种植1.3万亩;力争2030年前,创建为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成为合江3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核心示范区江北片最亮明珠。近年来,白沙镇以乡情为纽带,以商会为桥梁,加强与在外成功人士的沟通联系,目前已成功动员多名乡贤返乡创业,打造出“荔乡缘”荔枝、“麻哥”牌花椒、“忠孝佛手”等富有知名度的特色品牌。本次与重庆金粮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更是白沙统一战线助力泸州市乡村振兴“一圈一带两片”先行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也是合江县在粮油类现代农业园区开展公司化、规模化运营的首次尝试。(供稿:合江县委统战部  吴昌明)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文/图)“过去茶叶生产,靠老天爷说了算;现在有气象提醒,又给茶叶上了保险,让我们茶农吃上了‘定心丸’,不再‘靠天吃饭’为天气揪心啦!”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玉龙村曾辉家庭农场,农场主人曾辉一边忙着打理春茶上市,一边喜滋滋地说。  曾辉的喜悦源于人保财险泸州分公司日前向他的家庭农场签发茶叶天气指数保险保单,为他农场45亩茶叶提供总价值4.5万元的气象风险保障。据悉,这是人保财险纳溪支公司签下的四川省首单茶叶天气指数保险保单。泸州市纳溪区特早茶基地采茶姑娘正在采摘春茶。  纳溪区享有“中国特早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等美誉,是同纬度茶树发芽最早的区域之一,目前拥有茶叶基地31.5万亩,年总产量2.3万吨、综合产值77.5亿元,带动茶农5600多户,培育出茶加工企业100余家。  茶叶,是纳溪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春茶,更是种植户增收致富的“金叶子”。但在种植过程中,往往因气候原因影响了产业的发展。“春季持续高温会导致‘鱼叶’;夏季持续高温则会造成叶片灼烧枯焦,茶叶减产甚至绝收,高温也会导致一些幼龄茶树出现死亡现象;秋冬易遭受干旱灾害,从而导致茶叶减产,给茶农带来严重经济损失。”纳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气象赋能,保险兜底,茶叶更香。  “过去茶叶生产,是老天爷说了算,现在有了‘茶园气象站’,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精准管护。”在纳溪大理特早茶有限公司,正在忙着收购鲜茶叶的刘军董事长收到一条气象短信后介绍说,今年清明前夕,气象站告知春茶采摘时期多雨,公司就提前聘请工人抢先进行了采摘。“纳溪气象局通过电视、广播、短信、微信群等,及时将天气情况告知茶企和茶农,今年我公司起码减少了100万元的经济损失!”刘军说。  为擦亮“纳溪特早茶”地标品牌,降低茶叶生产风险,减轻茶农经济损失,纳溪区在兴村富民的“万企兴万村”行动中,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对接联系农业农村局、银行等单位深入纳溪茶种植区和种植户家中,开展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调研,通过走、访、察、看、问等方式,实地了解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种植户的需求。经过反复沟通协调,会同金融、气象、保险等单位探索形成“气象+保险”新模式,创新推出适合纳溪特早茶的茶叶天气指数保险。  去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推动泸州市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保险业助力低碳绿色发展,鼓励创新发展特色绿色保险。据了解,截至目前,纳溪区有40余户茶企、茶农享受到580万元茶叶天气指数保险,切实提高茶产业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纳溪区金融、保险等部门将不断创新、开发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品种,持续关注茶产业健康发展需求,及时为茶农、茶企、采茶工提供多元化、宽领域、全方位的风险保障,积极为推动乡村振兴、保障民生贡献力量。”纳溪区“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8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放眼泸县广袤的田地,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铺展开来,希望的田野正迎来新一季的耕耘。抢抓农时,杂交水稻制种忙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县、四川省水稻早制基地,泸县已开启制种水稻育秧工作,今年预计杂交水稻制种育秧移栽面积超过三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5500吨左右。近日,趁着晴好天气,在泸县海潮种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制种基地,农技专家正带领农户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育秧,播撒稻种、整平秧床、覆土踏谷……大家正抢抓农时进行杂交水稻父本育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四川,泸县的制种比播种偏早一些,比成都、德阳、绵阳要早半个月左右,我们制种的组合主要是以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为主,产量可以达到每亩200多公斤,最高的可以达到每亩300公斤左右。”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副股长钟习兵介绍。近年来,泸县把杂交水稻制种作为富民产业来抓,形成相对集中稳定的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统防统治、机械化烘干等作业。“今年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的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应该要增加一半。人工栽插父母本一亩地要投入500元,如果用机插秧的话,两三百元就可以栽插一亩,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泸州泰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邱晓良说。目前,泸县已培育1个现代农业种业园区、4个水稻制种综合服务站、10个制种专合社、162户规模制种大户,常年水稻制种面积在2.8万亩以上,制种基础坚实。科学管护,保障稳产增收泸县是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为做好龙眼春季管理工作,稳住果农“钱袋子”,近日,泸县组织农技服务小分队走进各大龙眼种植基地,开展龙眼栽培技术及春季管护培训,为果农增收提供科技服务。在潮河镇王庄村龙眼种植基地,泸县农业农村局和科协组织的农技服务小分队正在向种植户讲解龙眼高换和春季管理技术,针对农户在作物管护、田间管理上遇到的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好地服务龙眼生产。“这个培训太关键了,我以前对这个龙眼种植技术确实不过关,今天听了专家的讲解,让我对龙眼树的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潮河镇王庄村5组村民刘文友说。潮河镇是全国独具优势的晚熟龙眼产区,这里的龙眼品质好、产量高,主要品种有泸丰、泸早、蜀冠等。泸县针对龙眼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常年送农业技术下乡,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护、品种改良,促进龙眼质优、高产。近年来,泸县将龙眼良种“高换”项目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通过政府项目,把原有品种“高换”成“高宝”等优良品种,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培训,泸县着力提高全县龙眼种植技术,助力果农增产增收。当前,泸县龙眼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2023年,全县产量达7万吨,总产值接近5亿元。春灌开闸,“活水”润良田近日,泸州市最大的水库——泸县三溪口水库开启总干渠渠首闸向周边区域供水,有效解决辖区内6.5万余亩的大春生产用水,拉开了今年春灌供水序幕,持续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泸县三溪口水库的闸门控制室内,随着工作人员开启检修阀、启动总控制开关,滚滚水源从闸口奔涌而出,沿着主渠道顺势而下,流入田间地头,保障灌区农田的正常春灌。今年总放水量约800万立方米,放水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将持续放水30天左右。水一到,村民随即引水灌溉、平整秧田,开始春耕生产。“现在的天气越来越暖了,三溪口水库放水就有保障了,今年种了四亩多地,可能要收七八千斤谷子。”玄滩镇龙凤村村民王泽莲介绍。泸县三溪口水库(玉龙湖)位于立石镇境内,于1960年建成灌溉使用,最大库容量0.34亿立方米,灌区覆盖泸县和龙马潭区的7个镇(街道),灌溉面积为6.5万亩。“我们三溪口水库今年预计放水800万方,历时30天左右,有助于我们今年春耕生产。”泸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所长毛磊介绍。为确保春灌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泸县提前开展渠道清淤清障,扎实做好灌前各项准备工作,并严格执行配水计划和用水管理制度,提高灌溉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目前,泸县水利工程蓄水量9341万立方米,各中小型水库正在陆续开闸放水,预计可保栽农田面积56万亩。(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李杰 黄平 杨钦程 陈程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春意俏枝头,桃李竞相开。3月春耕季,正值桃李孕育果实佳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竞开,合面镇杏花村、大石村脆香桃基地“着粉袍”,双凤村脆红李基地“染白发”。阳春三月,红灿灿的桃花、白雪皑皑的李花点缀在山林、田野间,百花争艳、万树吐绿尽显勃勃生机。桃花枝枝满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合面镇依托气候和土壤资源,整合双凤村集体土地和村民“自留山”,以“专合社+基地+农户”形式,大力发展脆红李、猕猴桃、早虾等特色产业,至今,基地栽种脆红李1000余亩。大石村、杏花村采取“山中桃”“水中鱼”种养结合模式,目前基地脆香桃种植面积有800余亩。花艳果香引人爱,为在瓜果飘香的秋收月装满箩筐,鼓足钱袋,甜在心头,果农将对桃树、李树进行科学化管理,疏花、疏果、套袋等各个环节不可疏忽。 下一步,合面镇将持续扩大脆香桃和脆红李基地等瓜果基地规模,不断完善,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景点观光、水陆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和康养度假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点,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业转型。(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秦小红 董思孟 孟春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邓万明 杨翼 (图片由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提供)  春日时节,川南阳光明媚。在泸州市泸县喻寺镇谭坝村,水稻种植大户刘世超操作着农机翻耕稻田,“马上要插秧了,只要刷卡就可以取水,用水很方便。”  近年来,泸县抢抓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发展机遇,深化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用水条件持续改善,水库运行更加安全,水美新村持续扩面,持续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利基础。泸县神仙桥集中供水站。双向发力 夯实空间均衡水源基础  泸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超106万。过去,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骨干水利工程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全县供水保障能力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泸县坚持“开源”“挖潜”双向发力,一方面积极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水库现代化管理,不断夯实空间均衡水源基础。  在牛滩镇,设计总库容1093万立方米、总投资6.09亿元的土公庙水库正在加快建设。“土公庙水库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万余亩,保障县城周边8万余群众饮水安全,并作为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开源”方面,泸县计划投入资金1600万元,维修整治山坪塘40座,补充解决骨干水利工程覆盖能力不足的问题;规划“两江补水”方案,从长江、沱江引水,在强化现有水源调度基础上,拓宽水源渠道,补齐县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短板。  在“挖潜”方面,泸县以创建全国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为契机,建立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库管理等单位多级联动的水库管理体制,落实日常管护经费,设置县级专管员40名、镇级水务员40名、村级水利员2514名,推行“专业巡管+日常监管”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形成县级统揽、水务部门和镇(街道)分级管理的管理格局。  泸县还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等工作,及时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县132座中小型水库水雨情测报系统全覆盖。  同时,泸县大力推动水库“社会化”“专业化”“物业化”运维模式,在明确服从防汛抗旱、服从提水灌溉、服从工程整治、服从水质保护的基础上,允许在水库开展生态养殖,将收益的80%用于支付水库管护、聘请人员等费用,实现“以库养人管水”自我平衡。  目前,泸县全县132座水库安全运行,有力保障了5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每年为河流生态补水1100万立方米,筑牢了乡村振兴水安全保障。供水超滤设备。坚持“三个结合” 深化城乡供水融合  “我们这栋楼在喻坪社区是最高的,我们这儿都有水了,整个场镇就都有水了。前几年,用水高峰时水压跟不上,我们这些楼层高的家庭,做饭时不时停水,现在用水再也不用发愁了。”说到今年春节期间的用水问题,泸县玄滩镇喻坪社区居民雷女士高兴地说。  为了满足春节期间群众急剧增加的用水需求,泸县水务局以项目为牵引,以长江和水库为水源依托,利用县域内“中、东、西、北”供区管网互联互通优势,统筹调度27个水厂、8台超滤设备制水输水,实现四大供区互补互调,确保群众用水稳定达标供应。  “目前,我们还在开展中东线供水扩容增效项目,通过新建取水机泵、输水管道、扩建厂区构筑物等方式,新增日供水量2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中东线10个镇的供水压力。”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工程项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互通共济、协同发展”思路,泸县坚持“大小”结合、“新旧”结合、“远近”结合,着力构建县域“四线连通”生活水网,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  在“大小”结合上,泸县坚持以集中供水规模化为主,分散式供水规范化为辅,以长江为主要水源,沱江、濑溪河等中小河流为补充水源,里程滩水库、桐梓林水库等15座水源水库为应急备用水源,统筹大小水源互补互调,加快构建神仙桥集中供水站为核心、喻寺等3个规模化水厂为骨干、坳丘等22个小型水厂为补充的“1+3+N”供水体系。  在“新旧”结合上,泸县持续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严格制水工艺,加强水质检测,确保群众用水稳定达标供应,加快原有20个传统水厂提档升级,完成17个场镇老旧管网改造132千米,减少因爆管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性停水,促进“旧设备”发挥“新效用”。  在“远近”结合上,泸县持续开展村镇供水专项治理,对9个用水矛盾相对突出的乡镇采取“一镇一策”,针对性解决饮水难题;充分发挥平台公司的市场作用,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融资+企业自筹”的多元投入方式,加快推进全县“共饮长江水”项目,不断完善县域骨干水网,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目前,泸县已建成“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305个村(社区)99万人用上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1.5%,农村自来水合格率已提升至95%。  据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泸县将实现“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并网,让全县人民都能喝上长江水,全县农村饮水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协调带动 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  2015年,刘世超与当地村民组建成立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并兼任理事长。目前,该合作社已种植水稻2000余亩,辐射带动泸县方洞镇、喻寺镇发展优质水稻、水稻制种、高粱和油菜等粮油产业3万余亩。  得益于泸县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用担心用水问题。“水利部门修了很多水渠,还推广管灌、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用水方便又实惠。”刘世超表示。  在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方面,泸县坚持灌区管网全域化,积极开展大中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改造中型灌区4个、小型灌区21个,建设和整治干、支渠800余千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万余亩;坚持资源利用集约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管灌、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渠系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95,喻寺镇谭坝村农业灌溉实现刷卡取水。  泸县坚持奖励补贴精准化,出台《泸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实施细则》;坚持用水管水制度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方式,小型水利工程确权1.1万余处,打破全县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局面。  此外,泸县还积极探索“供水+文旅”模式,通过乡村水务建设带动,将三溪口水库、艾大桥水库等打造成乡村农文旅生态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泸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以乡村水务建设为引领,协调带动水库运行、农业灌溉、水美新村各板块发展,着力构建县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7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黄华)近日,苍溪县副县长周胜华率县教育医疗考察团到泸州市、合江县考察对接医疗教育合作相关工作,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领队陈云强参加。在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毅向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希望能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加强县校合作,携手共进、合作发展。座谈会上,西南医科大学与苍溪职业中学就业务培训、人才引进等达成了初步共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苍溪县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与苍溪县中医医院就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派专家驻点、办理在职硕士专班等事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在合江县,考察团一行实地考察参观了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的整体环境、医疗设施设备、专科建设等情况,并认真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合江县卫健局与苍溪县卫健局围绕两地结对合作需求建议清单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就技术指导、专家派遣等事宜达成共识。下一步,泸苍两地将进一步强化医疗合作,借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等多方力量,进一步促进双方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交流。(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  黄华  18008249565)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平 杨钦程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农时不等人。为做好龙眼春季管理工作,近段时间,泸县农业农村局和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农技服务小分队走进各大种植基地,开展龙眼栽培技术及春季管护培训,围绕龙眼病虫害防控、高换嫁接、春季田间管理等进行实地授课,为果农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在泸县潮河镇王庄村龙眼种植基地,农技服务小分队正在向种植户讲解龙眼高换和春管技术,现场教学、现场指导。农户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学习修枝等田间管理技术,大伙学得格外认真。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下高接高换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前浇水,对于已经嫁接了的龙眼树,当前季节是花芽萌动期,我们要注意适时施肥,修剪多余枝丫。”泸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周少猛说。  “听了感觉很好!我原先技术不过关,舍不得剪掉枝丫、开天窗等。希望专家多下来,再给我们上上课。”王庄村5社龙眼种植大户刘文友高兴地说,他家的龙眼虽然多,长势也好,但品质提不上来,市场上价格不高。当天,他一大早就来到龙眼基地听农技专家的讲解。  周少猛说:“对龙眼树进行一个开窗处理,有效地改善了龙眼树的通风、透光条件,能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培训提高了农户的管理水平,后续还将对潮河王庄村进行龙眼高接高换的嫁接。”  农技专家现场查看果园情况,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耐心地解答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好地服务今年生产。王庄村党总支书记胡基惠说:“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专家的讲解,村民们在自家的树上实践操作,再现场提问农技专家,效果非常好。以后我们要多邀请农技专家来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泸县潮河镇全镇共种植龙眼4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我们每年不定期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市、县农技人员到镇开展技术培训,在后湾村、朱家坪村、王庄村开展龙眼高接高换,今年预计实施450余亩。”潮河镇副镇长韦国兴介绍说。  泸县潮河镇是全国独具优势的晚熟龙眼产区,这里的龙眼品质好、产量高,主要品种是“泸丰”“泸早”“蜀冠”“石夹”“高宝”等优良品种。当地农业部门十分重视龙眼生产管理,针对龙眼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常年送农业技术下乡,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护、品种改良,促进龙眼质优、高产。  “自2019年实施龙眼良种高换示范项目以来,我们已累计建成5400亩良种龙眼高换推广示范基地,并通过建设龙眼高换母本园,以点带面,逐步扩大高换面积,全面提升全县龙眼良种率和商品率。目前,投产面积达3000亩,高换投产后市场销售价20元每公斤,较以前亩增产值达1万元以上,5400亩全面投产后,产值将增加0.54亿元以上。”周少猛说。  作为“中国晚熟龙眼之乡”,近年来,泸县将龙眼良种高换项目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通过政府项目,把原有品种高换成优良品种,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培训,提高全县龙眼种植技术,助力果农增产增收。当前,泸县龙眼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2023年全县产量达 7 万吨,总产值接近 5 亿元。技术小课堂高接换种  高接换种是植物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是利用嫁接方法将植株树冠更换的技术,是果树品种快速更新的有效途径。  高换是将接穗(枝或芽)接于砧木主要枝条的分枝处,常用于成年树品种更换。若果园品种选用不当,或品质不佳、适应性差、品种组合不妥等,可利用原有成年树作砧木于树枝高处换接新品种,以形成新树冠生产果实。  高接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两者亲和力,以提高高接成活率,使之生长发育正常。此法亦可用于旧园改造,缩短建立新园周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6
阳光明媚润万物,高山茶香醉万家。3月23日,马嘶苗族乡第八届茶文化节开幕、热闹非凡。一片茶叶,撬动一个绿色产业  提到茶,就不得不提到马嘶苗族乡。马嘶乡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种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马嘶苗族乡党委、政府坚定实施“生态立县 、酒业强县、农旅富民”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南部农旅融合区”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抓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做足“茶文章”,撬动“茶经济”,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大力发展茶产业,培育茶企业、扩大茶基地、打造茶品牌、发展茶市场,形成闭环的茶产业发展体系,“风情马嘶 醉美茶乡”名片越擦越亮,一个绿色产业冉冉崛起。“我们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500余亩茶叶基地,可吸纳80余人就业,同时,我们还与当地茶农合作6000余亩,根据茶叶品质,按照50到110元一斤的标准收购茶农采摘好的鲜茶叶,我们的炒青绿茶加工工艺已成功申请为泸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技艺,一年可产12000斤干茶,年产值可达400多万。下一步,我们专合社将在品种突破、工艺提升、品质稳定、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新羽茶叶专合社负责人刘亿敏介绍。据了解,马嘶已发展连片标准化茶园11000亩,年产干茶150吨,产值约2800万元,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一种文化,彰显传统魅力马嘶苗族文化风情浓郁、茶马文化源远流长,展示着苗家儿女的热情奔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近年来,马嘶苗族乡聚力传承和弘扬茶文化,以茶文化节为载体,“以茶为媒,以节会友”,汇聚天下茶道中人,以茶结缘、以茶论道、以茶扬文、以茶兴业。通过品茗香、探茶趣、学茶艺等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感受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风情马嘶 醉美茶乡’总体定位,锚定‘优生态、强产业、兴文旅、惠民生’战略目标,以‘一区两园多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抓手,夯基础、强技艺、塑品牌,进一步做特做优做精‘建新绿茶’支柱产业,积极探索‘1+N’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以茶叶为载体,以茶产业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研学基地、传习所等,辐射带动旅游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古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马嘶力量!”马嘶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跃勇说。(供稿:古蔺融媒体中心 罗加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5
(周健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郭荞璐)“我家明明种植了4亩多水稻,为啥没有领到种粮补贴呢?”不久前,泸州市纳溪区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审计,护国镇德红村一村民向审计组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经核实,情况属实,审计组将问题线索移送至纳溪区纪委监委。通过测量并查阅相关资料,工作人员发现德红村5社多户村民的实际种植水稻面积和补助发放面积存在较大误差,其中有6户种植水稻共35.5亩,数据显示面积却为零,错报、漏报问题严重。  经多方走访谈话,工作人员了解到,在种粮面积登记核实过程中,该村5社社长李某未实际核实,便以农户土地确权面积为基础上报49户、405.3亩。在被镇农业农村办发现问题退回要求整改后,该村仍未安排逐户核实,村文书左某为了减少工作量,擅自对农户种粮面积进行修改并报送36户、210.6亩,从而导致村民的实际种植水稻面积和补助发放面积存在较大差距。  “德红村左某、李某被立案调查后,我们围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络问政群众诉求开展分析研判,发现村干部在种粮面积核实工作中履职不力、敷衍塞责等情况并非个例。”纳溪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余学要介绍,该区纪委监委认真剖析该案背后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纳溪区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监督清单》,将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列入民生领域“小切口”专项监督重点,通过实地走访、大数据比对、现场核实等开展监督检查,严查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及敷衍了事、应付交差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同时,督促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治理。  截至目前,该区纪委监委发现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问题线索35条,立案审查调查26人,组织处理9人,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健全制度机制3项。  “我们将紧盯乡村振兴、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高龄补贴等‘小切口’专项监督,严查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守护好惠民惠农政策落地。”纳溪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自2月28日首批秧苗入棚后,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和保护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唐正文就没闲过。合江县大桥镇7000多亩高产旱地育秧示范田,他几乎每两天跑一遍。  2023年,合江县粮食生产面积121.8万亩,产量超52万吨。“去年取得了丰收,创造了纪录,今年可不能‘掉链子’。”3月18日,正在巡田的唐正文和大桥镇副镇长许彪讨论起如何继续保持“高水准”。  再生稻是大桥镇的高产秘诀之一。该镇上房村的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已经多次刷新四川再生稻单产纪录:2021年再生稻亩产为301.3公斤,2022年亩产为407.3公斤,2023年再创新高,亩产达489.9公斤。  合江“中稻+再生稻”高产的秘诀是什么?唐正文介绍:“首先要选择适宜品种,适时早播早栽,种植过程中要精准配方施肥和规范栽插密度,还要注意科学病虫防治、巧施再生肥料和留桩高度控制。”  “良种播下,配以良技,希望今年合江再生稻再创‘好成绩’。”望着即将栽满秧苗的良田,唐正文说。  今年,合江旱育秧计划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计划实施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1条再生稻长廊、9个吨粮示范区,预计播种水稻52万亩,预估年产量30万吨以上。  为保证水稻“高产”,合江县今年还推行“县级农技人员+镇街驻村干部+镇街农技人员”共同发力的培训指导模式,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集成技术培训。春节前,合江县就开始分村进行高产技术培训,开展镇街水稻高产示范片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制定了从选种子到再生稻收割的技术培训指导计划,还选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关键环节开展统一服务,力争今年单产再次取得好成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志勇)日前,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为全省15个首批省级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授牌,泸州市江阳区名列其中。  江阳区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以董允坝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统领,以泸州乡村振兴工匠学院为核心培训平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实训基地、双创孵化基地等资源打造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该基地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思路,以“院校+基地+企业”模式,围绕“文、旅、体、康、农”五个方面,开展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育工作。2023年,该基地组织开展“酒城主播”等特色工匠培训班22期,培育各类人才4640人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