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放眼泸县广袤的田地,农民身影忙碌,农机隆隆作响,一幅人勤春来早的画卷铺展开来,希望的田野正迎来新一季的耕耘。抢抓农时,杂交水稻制种忙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县、四川省水稻早制基地,泸县已开启制种水稻育秧工作,今年预计杂交水稻制种育秧移栽面积超过三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5500吨左右。近日,趁着晴好天气,在泸县海潮种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水稻制种基地,农技专家正带领农户开展杂交水稻制种育秧,播撒稻种、整平秧床、覆土踏谷……大家正抢抓农时进行杂交水稻父本育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四川,泸县的制种比播种偏早一些,比成都、德阳、绵阳要早半个月左右,我们制种的组合主要是以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为主,产量可以达到每亩200多公斤,最高的可以达到每亩300公斤左右。”泸县农业农村局种业发展股副股长钟习兵介绍。近年来,泸县把杂交水稻制种作为富民产业来抓,形成相对集中稳定的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生产基地,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统防统治、机械化烘干等作业。“今年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的面积在去年的基础上应该要增加一半。人工栽插父母本一亩地要投入500元,如果用机插秧的话,两三百元就可以栽插一亩,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泸州泰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邱晓良说。目前,泸县已培育1个现代农业种业园区、4个水稻制种综合服务站、10个制种专合社、162户规模制种大户,常年水稻制种面积在2.8万亩以上,制种基础坚实。科学管护,保障稳产增收泸县是中国晚熟龙眼之乡,为做好龙眼春季管理工作,稳住果农“钱袋子”,近日,泸县组织农技服务小分队走进各大龙眼种植基地,开展龙眼栽培技术及春季管护培训,为果农增收提供科技服务。在潮河镇王庄村龙眼种植基地,泸县农业农村局和科协组织的农技服务小分队正在向种植户讲解龙眼高换和春季管理技术,针对农户在作物管护、田间管理上遇到的难点问题,为他们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好地服务龙眼生产。“这个培训太关键了,我以前对这个龙眼种植技术确实不过关,今天听了专家的讲解,让我对龙眼树的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潮河镇王庄村5组村民刘文友说。潮河镇是全国独具优势的晚熟龙眼产区,这里的龙眼品质好、产量高,主要品种有泸丰、泸早、蜀冠等。泸县针对龙眼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常年送农业技术下乡,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护、品种改良,促进龙眼质优、高产。近年来,泸县将龙眼良种“高换”项目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通过政府项目,把原有品种“高换”成“高宝”等优良品种,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培训,泸县着力提高全县龙眼种植技术,助力果农增产增收。当前,泸县龙眼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2023年,全县产量达7万吨,总产值接近5亿元。春灌开闸,“活水”润良田近日,泸州市最大的水库——泸县三溪口水库开启总干渠渠首闸向周边区域供水,有效解决辖区内6.5万余亩的大春生产用水,拉开了今年春灌供水序幕,持续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泸县三溪口水库的闸门控制室内,随着工作人员开启检修阀、启动总控制开关,滚滚水源从闸口奔涌而出,沿着主渠道顺势而下,流入田间地头,保障灌区农田的正常春灌。今年总放水量约800万立方米,放水流量为2.5立方米每秒,将持续放水30天左右。水一到,村民随即引水灌溉、平整秧田,开始春耕生产。“现在的天气越来越暖了,三溪口水库放水就有保障了,今年种了四亩多地,可能要收七八千斤谷子。”玄滩镇龙凤村村民王泽莲介绍。泸县三溪口水库(玉龙湖)位于立石镇境内,于1960年建成灌溉使用,最大库容量0.34亿立方米,灌区覆盖泸县和龙马潭区的7个镇(街道),灌溉面积为6.5万亩。“我们三溪口水库今年预计放水800万方,历时30天左右,有助于我们今年春耕生产。”泸县三溪口水库管理所所长毛磊介绍。为确保春灌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泸县提前开展渠道清淤清障,扎实做好灌前各项准备工作,并严格执行配水计划和用水管理制度,提高灌溉效率,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目前,泸县水利工程蓄水量9341万立方米,各中小型水库正在陆续开闸放水,预计可保栽农田面积56万亩。(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李杰 黄平 杨钦程 陈程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春意俏枝头,桃李竞相开。3月春耕季,正值桃李孕育果实佳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花竞开,合面镇杏花村、大石村脆香桃基地“着粉袍”,双凤村脆红李基地“染白发”。阳春三月,红灿灿的桃花、白雪皑皑的李花点缀在山林、田野间,百花争艳、万树吐绿尽显勃勃生机。桃花枝枝满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合面镇依托气候和土壤资源,整合双凤村集体土地和村民“自留山”,以“专合社+基地+农户”形式,大力发展脆红李、猕猴桃、早虾等特色产业,至今,基地栽种脆红李1000余亩。大石村、杏花村采取“山中桃”“水中鱼”种养结合模式,目前基地脆香桃种植面积有800余亩。花艳果香引人爱,为在瓜果飘香的秋收月装满箩筐,鼓足钱袋,甜在心头,果农将对桃树、李树进行科学化管理,疏花、疏果、套袋等各个环节不可疏忽。 下一步,合面镇将持续扩大脆香桃和脆红李基地等瓜果基地规模,不断完善,致力于打造集生态景点观光、水陆休闲娱乐、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和康养度假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旅游点,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业转型。(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秦小红 董思孟 孟春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邓万明 杨翼 (图片由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提供)  春日时节,川南阳光明媚。在泸州市泸县喻寺镇谭坝村,水稻种植大户刘世超操作着农机翻耕稻田,“马上要插秧了,只要刷卡就可以取水,用水很方便。”  近年来,泸县抢抓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发展机遇,深化新时期农村水利工作,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用水条件持续改善,水库运行更加安全,水美新村持续扩面,持续筑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利基础。泸县神仙桥集中供水站。双向发力 夯实空间均衡水源基础  泸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面积1525平方公里,人口超106万。过去,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骨干水利工程缺乏,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全县供水保障能力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泸县坚持“开源”“挖潜”双向发力,一方面积极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水库现代化管理,不断夯实空间均衡水源基础。  在牛滩镇,设计总库容1093万立方米、总投资6.09亿元的土公庙水库正在加快建设。“土公庙水库建成后,将新增改善灌溉面积5万余亩,保障县城周边8万余群众饮水安全,并作为县城应急备用水源,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开源”方面,泸县计划投入资金1600万元,维修整治山坪塘40座,补充解决骨干水利工程覆盖能力不足的问题;规划“两江补水”方案,从长江、沱江引水,在强化现有水源调度基础上,拓宽水源渠道,补齐县域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短板。  在“挖潜”方面,泸县以创建全国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为契机,建立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库管理等单位多级联动的水库管理体制,落实日常管护经费,设置县级专管员40名、镇级水务员40名、村级水利员2514名,推行“专业巡管+日常监管”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形成县级统揽、水务部门和镇(街道)分级管理的管理格局。  泸县还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维修养护等工作,及时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县132座中小型水库水雨情测报系统全覆盖。  同时,泸县大力推动水库“社会化”“专业化”“物业化”运维模式,在明确服从防汛抗旱、服从提水灌溉、服从工程整治、服从水质保护的基础上,允许在水库开展生态养殖,将收益的80%用于支付水库管护、聘请人员等费用,实现“以库养人管水”自我平衡。  目前,泸县全县132座水库安全运行,有力保障了56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每年为河流生态补水1100万立方米,筑牢了乡村振兴水安全保障。供水超滤设备。坚持“三个结合” 深化城乡供水融合  “我们这栋楼在喻坪社区是最高的,我们这儿都有水了,整个场镇就都有水了。前几年,用水高峰时水压跟不上,我们这些楼层高的家庭,做饭时不时停水,现在用水再也不用发愁了。”说到今年春节期间的用水问题,泸县玄滩镇喻坪社区居民雷女士高兴地说。  为了满足春节期间群众急剧增加的用水需求,泸县水务局以项目为牵引,以长江和水库为水源依托,利用县域内“中、东、西、北”供区管网互联互通优势,统筹调度27个水厂、8台超滤设备制水输水,实现四大供区互补互调,确保群众用水稳定达标供应。  “目前,我们还在开展中东线供水扩容增效项目,通过新建取水机泵、输水管道、扩建厂区构筑物等方式,新增日供水量2万吨,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中东线10个镇的供水压力。”泸县顺通水务有限公司工程项目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互通共济、协同发展”思路,泸县坚持“大小”结合、“新旧”结合、“远近”结合,着力构建县域“四线连通”生活水网,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供水二元结构。  在“大小”结合上,泸县坚持以集中供水规模化为主,分散式供水规范化为辅,以长江为主要水源,沱江、濑溪河等中小河流为补充水源,里程滩水库、桐梓林水库等15座水源水库为应急备用水源,统筹大小水源互补互调,加快构建神仙桥集中供水站为核心、喻寺等3个规模化水厂为骨干、坳丘等22个小型水厂为补充的“1+3+N”供水体系。  在“新旧”结合上,泸县持续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严格制水工艺,加强水质检测,确保群众用水稳定达标供应,加快原有20个传统水厂提档升级,完成17个场镇老旧管网改造132千米,减少因爆管等原因造成的故障性停水,促进“旧设备”发挥“新效用”。  在“远近”结合上,泸县持续开展村镇供水专项治理,对9个用水矛盾相对突出的乡镇采取“一镇一策”,针对性解决饮水难题;充分发挥平台公司的市场作用,采取“政府投入+银行融资+企业自筹”的多元投入方式,加快推进全县“共饮长江水”项目,不断完善县域骨干水网,构建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目前,泸县已建成“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305个村(社区)99万人用上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91.5%,农村自来水合格率已提升至95%。  据泸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底,泸县将实现“中、东、西、北”四线供水工程并网,让全县人民都能喝上长江水,全县农村饮水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协调带动 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  2015年,刘世超与当地村民组建成立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并兼任理事长。目前,该合作社已种植水稻2000余亩,辐射带动泸县方洞镇、喻寺镇发展优质水稻、水稻制种、高粱和油菜等粮油产业3万余亩。  得益于泸县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泸县粟喻粮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用担心用水问题。“水利部门修了很多水渠,还推广管灌、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用水方便又实惠。”刘世超表示。  在高标准建设现代灌区方面,泸县坚持灌区管网全域化,积极开展大中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改造中型灌区4个、小型灌区21个,建设和整治干、支渠800余千米,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0万余亩;坚持资源利用集约化,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管灌、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渠系水利用系数提升到0.95,喻寺镇谭坝村农业灌溉实现刷卡取水。  泸县坚持奖励补贴精准化,出台《泸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实施细则》;坚持用水管水制度化,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方式,小型水利工程确权1.1万余处,打破全县水利设施“重建轻管”局面。  此外,泸县还积极探索“供水+文旅”模式,通过乡村水务建设带动,将三溪口水库、艾大桥水库等打造成乡村农文旅生态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泸县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以乡村水务建设为引领,协调带动水库运行、农业灌溉、水美新村各板块发展,着力构建县域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7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黄华)近日,苍溪县副县长周胜华率县教育医疗考察团到泸州市、合江县考察对接医疗教育合作相关工作,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领队陈云强参加。在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毅向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表示希望能以此次座谈为契机,加强县校合作,携手共进、合作发展。座谈会上,西南医科大学与苍溪职业中学就业务培训、人才引进等达成了初步共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苍溪县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与苍溪县中医医院就人才培养、技术交流、派专家驻点、办理在职硕士专班等事项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在合江县,考察团一行实地考察参观了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的整体环境、医疗设施设备、专科建设等情况,并认真听取了相关工作汇报。合江县卫健局与苍溪县卫健局围绕两地结对合作需求建议清单进行了深度交流,双方就技术指导、专家派遣等事宜达成共识。下一步,泸苍两地将进一步强化医疗合作,借助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合江县人民医院、合江县中医医院等多方力量,进一步促进双方人员、技术等各方面交流。(泸州市结对帮扶苍溪县工作队  黄华  18008249565)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平 杨钦程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农时不等人。为做好龙眼春季管理工作,近段时间,泸县农业农村局和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农技服务小分队走进各大种植基地,开展龙眼栽培技术及春季管护培训,围绕龙眼病虫害防控、高换嫁接、春季田间管理等进行实地授课,为果农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在泸县潮河镇王庄村龙眼种植基地,农技服务小分队正在向种植户讲解龙眼高换和春管技术,现场教学、现场指导。农户们在专家的带领下学习修枝等田间管理技术,大伙学得格外认真。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一下高接高换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首先要提前浇水,对于已经嫁接了的龙眼树,当前季节是花芽萌动期,我们要注意适时施肥,修剪多余枝丫。”泸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周少猛说。  “听了感觉很好!我原先技术不过关,舍不得剪掉枝丫、开天窗等。希望专家多下来,再给我们上上课。”王庄村5社龙眼种植大户刘文友高兴地说,他家的龙眼虽然多,长势也好,但品质提不上来,市场上价格不高。当天,他一大早就来到龙眼基地听农技专家的讲解。  周少猛说:“对龙眼树进行一个开窗处理,有效地改善了龙眼树的通风、透光条件,能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培训提高了农户的管理水平,后续还将对潮河王庄村进行龙眼高接高换的嫁接。”  农技专家现场查看果园情况,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耐心地解答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他们提供精准、实用的技术指导,更好地服务今年生产。王庄村党总支书记胡基惠说:“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专家的讲解,村民们在自家的树上实践操作,再现场提问农技专家,效果非常好。以后我们要多邀请农技专家来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泸县潮河镇全镇共种植龙眼4万余亩,年产量2万余吨。我们每年不定期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和市、县农技人员到镇开展技术培训,在后湾村、朱家坪村、王庄村开展龙眼高接高换,今年预计实施450余亩。”潮河镇副镇长韦国兴介绍说。  泸县潮河镇是全国独具优势的晚熟龙眼产区,这里的龙眼品质好、产量高,主要品种是“泸丰”“泸早”“蜀冠”“石夹”“高宝”等优良品种。当地农业部门十分重视龙眼生产管理,针对龙眼各个阶段的生长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常年送农业技术下乡,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护、品种改良,促进龙眼质优、高产。  “自2019年实施龙眼良种高换示范项目以来,我们已累计建成5400亩良种龙眼高换推广示范基地,并通过建设龙眼高换母本园,以点带面,逐步扩大高换面积,全面提升全县龙眼良种率和商品率。目前,投产面积达3000亩,高换投产后市场销售价20元每公斤,较以前亩增产值达1万元以上,5400亩全面投产后,产值将增加0.54亿元以上。”周少猛说。  作为“中国晚熟龙眼之乡”,近年来,泸县将龙眼良种高换项目作为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连续几年通过政府项目,把原有品种高换成优良品种,促进龙眼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科技下乡培训,提高全县龙眼种植技术,助力果农增产增收。当前,泸县龙眼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2023年全县产量达 7 万吨,总产值接近 5 亿元。技术小课堂高接换种  高接换种是植物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是利用嫁接方法将植株树冠更换的技术,是果树品种快速更新的有效途径。  高换是将接穗(枝或芽)接于砧木主要枝条的分枝处,常用于成年树品种更换。若果园品种选用不当,或品质不佳、适应性差、品种组合不妥等,可利用原有成年树作砧木于树枝高处换接新品种,以形成新树冠生产果实。  高接时,要注意接穗和砧木两者亲和力,以提高高接成活率,使之生长发育正常。此法亦可用于旧园改造,缩短建立新园周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6
阳光明媚润万物,高山茶香醉万家。3月23日,马嘶苗族乡第八届茶文化节开幕、热闹非凡。一片茶叶,撬动一个绿色产业  提到茶,就不得不提到马嘶苗族乡。马嘶乡具有独特的生态条件,种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茶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马嘶苗族乡党委、政府坚定实施“生态立县 、酒业强县、农旅富民”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南部农旅融合区”发展定位,凝心聚力抓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做足“茶文章”,撬动“茶经济”,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通过大力发展茶产业,培育茶企业、扩大茶基地、打造茶品牌、发展茶市场,形成闭环的茶产业发展体系,“风情马嘶 醉美茶乡”名片越擦越亮,一个绿色产业冉冉崛起。“我们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了500余亩茶叶基地,可吸纳80余人就业,同时,我们还与当地茶农合作6000余亩,根据茶叶品质,按照50到110元一斤的标准收购茶农采摘好的鲜茶叶,我们的炒青绿茶加工工艺已成功申请为泸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技艺,一年可产12000斤干茶,年产值可达400多万。下一步,我们专合社将在品种突破、工艺提升、品质稳定、农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新羽茶叶专合社负责人刘亿敏介绍。据了解,马嘶已发展连片标准化茶园11000亩,年产干茶150吨,产值约2800万元,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一种文化,彰显传统魅力马嘶苗族文化风情浓郁、茶马文化源远流长,展示着苗家儿女的热情奔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近年来,马嘶苗族乡聚力传承和弘扬茶文化,以茶文化节为载体,“以茶为媒,以节会友”,汇聚天下茶道中人,以茶结缘、以茶论道、以茶扬文、以茶兴业。通过品茗香、探茶趣、学茶艺等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感受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风情马嘶 醉美茶乡’总体定位,锚定‘优生态、强产业、兴文旅、惠民生’战略目标,以‘一区两园多点’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路径抓手,夯基础、强技艺、塑品牌,进一步做特做优做精‘建新绿茶’支柱产业,积极探索‘1+N’茶旅融合发展模式,以茶叶为载体,以茶产业为核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研学基地、传习所等,辐射带动旅游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古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马嘶力量!”马嘶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马跃勇说。(供稿:古蔺融媒体中心 罗加莉)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5
(周健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郭荞璐)“我家明明种植了4亩多水稻,为啥没有领到种粮补贴呢?”不久前,泸州市纳溪区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审计,护国镇德红村一村民向审计组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经核实,情况属实,审计组将问题线索移送至纳溪区纪委监委。通过测量并查阅相关资料,工作人员发现德红村5社多户村民的实际种植水稻面积和补助发放面积存在较大误差,其中有6户种植水稻共35.5亩,数据显示面积却为零,错报、漏报问题严重。  经多方走访谈话,工作人员了解到,在种粮面积登记核实过程中,该村5社社长李某未实际核实,便以农户土地确权面积为基础上报49户、405.3亩。在被镇农业农村办发现问题退回要求整改后,该村仍未安排逐户核实,村文书左某为了减少工作量,擅自对农户种粮面积进行修改并报送36户、210.6亩,从而导致村民的实际种植水稻面积和补助发放面积存在较大差距。  “德红村左某、李某被立案调查后,我们围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网络问政群众诉求开展分析研判,发现村干部在种粮面积核实工作中履职不力、敷衍塞责等情况并非个例。”纳溪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余学要介绍,该区纪委监委认真剖析该案背后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纳溪区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监督清单》,将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列入民生领域“小切口”专项监督重点,通过实地走访、大数据比对、现场核实等开展监督检查,严查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及敷衍了事、应付交差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同时,督促纳溪区农业农村局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专项治理。  截至目前,该区纪委监委发现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问题线索35条,立案审查调查26人,组织处理9人,推动农业主管部门健全制度机制3项。  “我们将紧盯乡村振兴、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开展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高龄补贴等‘小切口’专项监督,严查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守护好惠民惠农政策落地。”纳溪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自2月28日首批秧苗入棚后,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和保护办公室高级农艺师唐正文就没闲过。合江县大桥镇7000多亩高产旱地育秧示范田,他几乎每两天跑一遍。  2023年,合江县粮食生产面积121.8万亩,产量超52万吨。“去年取得了丰收,创造了纪录,今年可不能‘掉链子’。”3月18日,正在巡田的唐正文和大桥镇副镇长许彪讨论起如何继续保持“高水准”。  再生稻是大桥镇的高产秘诀之一。该镇上房村的再生稻高产示范片已经多次刷新四川再生稻单产纪录:2021年再生稻亩产为301.3公斤,2022年亩产为407.3公斤,2023年再创新高,亩产达489.9公斤。  合江“中稻+再生稻”高产的秘诀是什么?唐正文介绍:“首先要选择适宜品种,适时早播早栽,种植过程中要精准配方施肥和规范栽插密度,还要注意科学病虫防治、巧施再生肥料和留桩高度控制。”  “良种播下,配以良技,希望今年合江再生稻再创‘好成绩’。”望着即将栽满秧苗的良田,唐正文说。  今年,合江旱育秧计划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计划实施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1条再生稻长廊、9个吨粮示范区,预计播种水稻52万亩,预估年产量30万吨以上。  为保证水稻“高产”,合江县今年还推行“县级农技人员+镇街驻村干部+镇街农技人员”共同发力的培训指导模式,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集成技术培训。春节前,合江县就开始分村进行高产技术培训,开展镇街水稻高产示范片全程“保姆式”服务,并制定了从选种子到再生稻收割的技术培训指导计划,还选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关键环节开展统一服务,力争今年单产再次取得好成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志勇)日前,人社厅、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为全省15个首批省级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授牌,泸州市江阳区名列其中。  江阳区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以董允坝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统领,以泸州乡村振兴工匠学院为核心培训平台,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实训基地、双创孵化基地等资源打造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该基地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思路,以“院校+基地+企业”模式,围绕“文、旅、体、康、农”五个方面,开展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育工作。2023年,该基地组织开展“酒城主播”等特色工匠培训班22期,培育各类人才4640人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5
为帮助基层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3月21日,泸州市纳溪区关工委负责人带队到合面镇双凤村,针对早虾养殖和塔罗科血橙种植产业发展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关工委一行先后到塔罗科血橙种植区和稻渔园区早虾集中养殖项目区,详细查看农场种植园区果树生长和早虾饲养、销售现状,听取产业项目负责人情况介绍。在经过详细了解和认真分析后,纳溪区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对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指导,对柑橘种植和早虾养殖项目下步工作提出科学建议。据了解,近期合面镇稻渔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首次大规模早虾捕捞。本次捕捞涉及稻虾田600余亩,捕捞早虾共5万余斤,均为去年年底投放的早春虾,当省内外其他产区的小龙虾下市后,合面的优质早虾就将拥有错峰上市的优势。“乡贤”姚远自成立鹏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以来,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入股早虾产业,帮助他们每户年均增收约1.5万元。一直以来,合面镇关工委高度重视科技助农工作。为更好地发挥关工委“五老”志愿者中老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关工委“五老”宣讲团采取会议培训、现场讲解等形式分别就当前血橙产业形势、稻渔共育技术、高粱栽培技术、小龙虾养殖技术进行了宣讲,现场印发宣传资料100余份,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董思孟 孟春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22
(记者 乔薇 文/图)3月20日至21日,近30家中央驻川、省市级媒体记者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对该县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和采访。三月的古蔺春风正好,油菜花、桃花等各色花卉迎风绽放。行程中,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感受,古蔺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成效凸显的富民举措、显著提升的公共服务让大家印象深刻。近年来,古蔺县坚持实施“生态立县、酒业强县、农旅富民”三大战略,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着力推进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以旅游业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古蔺县双沙镇全域旅游迈向纵深一组数据看古蔺旅游的火热——春节期间,古蔺共接待游客68.768万人次,分别较2023年、2022年同期增长15.23%、465.5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857.6万元,分别较2023年、2022年同期增长32.59%、670.08%,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数据飞涨的背后,是古蔺全域旅游走向纵深的体现。近年来,古蔺县始终坚持以“旅游产业化、产业旅游化”为发展方向,立足“红色、绿色、金色”三色资源,“景点全域化、全域景区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为让旅游品牌“多点开花、成片绽放”,古蔺县创新“景区管委会+公司”模式,连片打造“三大旅游功能区”,其中包括依托郎酒品牌效益和郎酒庄园吸引力,打造以太平古镇和郎酒庄园为核心的东部文化体验区;依托“中国天然氧吧”“避暑天堂”品牌优势,打造以黄荆老林为核心的北部康养度假区;依托马嘶建新茶、观文千鸟湖等农业和生态资源,打造以双沙画里乡村为核心的西部乡村休闲旅游区,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古蔺县双沙镇与此同时,古蔺县聚焦核心IP,精心举办箭竹苗家风情节、大寨宝佤踩山节等“十大文旅节事活动”,聚焦酒文化开展“端午制曲”“重阳下沙”等传统活动,让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提升各地游客的旅游体验,古蔺县把“厕所革命”作为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的一大重点,以“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全力提升游客与群众如厕的便捷和舒适。自“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古蔺县持续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生态化、标准化的要求,不但全力推动景区“厕所革命”,还明确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让“厕所革命”从核心景区逐步扩展到全县乡村旅游点。截至2023年底,古蔺县共安装5台智慧公厕,改(扩)建旅游厕所57座;完成户厕改造11476户,公厕改造79座,惠及21个乡镇(街道)91个村。今年,古蔺县计划投入奖补资金500余万元,继续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建设项目,预计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600户,新(改)建农村公共厕所8座。旅游富民成效喜人3月9日,古蔺县双沙镇“胜利源点·画里乡村”追忆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暨2024第15届菜花旅游文化节拉开帷幕。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里,双沙镇以花为媒,端出十余道“文旅大餐”。长期以来,古蔺县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发展的重点之一,与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共同构成了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形态。依托特色农业资源,古蔺县创新开展“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采摘观赏、度假旅游的复合型乡村体验游,在全县范围内建设烤烟、牡丹、脆红李、甜橙、猕猴桃等特色农业种植园,打造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区、采摘体验区,大大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以景区景点为依托,该县鼓励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等业态。这一举措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景区与乡村的互动发展。通过积极推行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住房变店铺、上山变上班的“四变”模式,景区周边群众户均增收达3.2万余元。为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打响古蔺乡村旅游品牌,该县持续策划推出乡村旅游节事活动,成功举办双沙画里乡村菜花节、茅溪杨梅节、马嘶茶文化节、马蹄甜橙采摘节等,乡村休闲游精品路线的推出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喀斯特洞穴——古蔺县青龙洞据介绍,下一步,古蔺县将依托特色农业,打造一批田园度假、生态康养、农事体验新场景;创新“农业+休闲+研学”发展模式,打造太平二郎农旅融合园区展示体验中心、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力支持双沙坝子、大寨坝子、三道水、马嘶、马蹄、皇华、大村、东新等重点乡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该县还将不断拓展和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让更多村民分享到乡村旅游大发展的红利,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2
(记者 赵荣昌 泸州观察 张其)“秧子向上攀,谷子产量高……”3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在泸州市合江县望龙镇永定村,伴随着阵阵“开秧门”的口号,当地村民和学生代表纷纷拾起秧苗,甩到现场搭建的“秧门”上。当天,2024年泸州市春耕生产暨“开秧门”活动在合江举行,作为川内水稻育秧和春耕生产最早的地区,合江在春分这天以“开秧门”插下“第一秧”的方式,拉开了水稻移栽大幕。3月20日,在合江县望龙镇永定村,选手们在参加插秧比赛。 李贵平 摄(C视觉)  合江县是四川最先开始春耕生产“开秧门”的地方,也是最适宜蓄留再生稻的区域。去年,合江粮食播种面积122万亩,总量52万吨,中稻+再生稻最高亩产1265公斤,刷新了泸州地区两季稻亩产最高纪录。  “开秧门”是合江县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也是合江县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展示合江传统民俗特色和现代农耕文明,当天活动现场,来自合江县各乡镇(街道)的21支代表队参加了玉米种植竞赛、农机展示、水稻育秧展示、农资识别、植保绿色防控装置展示、农人三项接力等农技展示、培训、竞赛活动。  参与活动的除了种粮高手,还有新手。在玉米种植田间课堂,15名学生手握已经培育好的玉米秧苗,在听完老师讲解移栽玉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便开始动手移栽。“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将课堂搬到了田间,目的不仅是让传统的农耕文化通过田间课堂的方式进行传承,还要让学生们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让他们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泸州市合江县“三农”工作委员会种植业发展和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张正友说。  当天的活动还设置了玉米种植、机插秧比赛以及农资辨假识假环节。“比如,玉米种植竞赛环节主要是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技术,稳定合江大豆扩种成果。”张正友介绍,今年现场还播放了如何选择种子、农药、肥料三个宣传片,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教群众如何选适合的、正宗的农资,能减少全县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从源头上保障粮食生产。  如何继续保持高产成绩?“我们将在水稻单产上狠下功夫,采用‘县级农技人员+镇街驻村干部+镇街农技人员’共同发力的培训指导模式,开展水稻绿色高产集成技术培训。”张正友透露,今年合江在春节前就开始分村进行高产技术培训,采取由一名科级干部带队,县级农技人员包镇街的模式,开展镇街水稻高产示范片全程“保姆式”服务。制定从选种子开始到再生稻收割为止的技术培训指导计划,并选定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关键环节开展统一的社会化服务,力争今年单产再次取得好成绩。  记者了解到,今年,合江旱育秧计划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计划实施中稻再生稻产业集群项目,建设1条再生稻长廊,9个吨粮示范区;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万亩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1
近日,在泸州市泸县奇峰镇共和村乡贤辣椒种植基地,一排排大棚错落有致,一列列椒垄排列整齐。村民们正在基地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松土、有的栽种、有的浇水,大家彼此分工、相互配合,呈现出了一幅繁忙的春耕图。2023年,泸县奇峰镇共和村引领乡贤回乡创业,通过集体经济组织盘活撂荒地、闲置地和责任地“三块地”,打造了1400亩蔬菜轮作示范基地。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订单种植、保底收购,保证了辣椒的销路和兜底收益,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基地常年吸纳附近村民100余人务工,有效激发了农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当年基地产值累计达420余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点燃了“红火”产业。“通过一年的尝试,我们村今年成功争取到中省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新增了40个大棚,新建了1000平方米的蔬菜分拣中心,购置了3台爬山虎和3台旋耕机,我们村蔬菜产业发展劲儿头更足了。”共和村党总支书记、主任聂燕峰介绍道。据种植大户、乡贤王刚介绍,今年共和村计划发展种植辣椒600余亩,其中他承包了40亩。为了抢抓农时,这几天每天都有30余名工人参与椒苗移栽工作,预计一周之内完成。村民陈胜容是乡贤蔬菜基地的常用工,只要基地有活她都在,而且在村集体的带动下,自己也发展起了辣椒产业,一年不仅有务工收入,还有辣椒种植收入,腰包变得越来越鼓。“我们年后就在基地开始忙活了,一天能挣80块钱。等基地里的活完成了,我也打算回家种5亩辣椒,希望今年有更好的收成。”陈胜容说。据泸县奇峰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陈富光介绍:“下一步,泸县奇峰镇将在共和村现有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至3000亩,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机械化水平,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辣椒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小辣椒’做成致富‘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供稿:泸县奇峰镇 周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3-20
近日,江阳区通滩镇2024年订单高粱宜机化改造项目动工仪式举行,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科科长房洪、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亮、通滩镇党委书记赵波、副镇长蔡铭等出席。订单高粱宜机化改造项目动工仪式现场此次项目计划对玉田村500余亩旱地进行宜机化改造,以推进订单高粱生产。整个改造预计在20天内完成,通过“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缓”,让“巴掌田”变成集中的“整片田”,增加耕地面积,进而化粮田为良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有效改善农田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改造后的农田预计可实现亩产订单高粱650余斤,产值达130万元,助力通滩镇提升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此前建设完成的宜机化高标准农田    宜机化改造项目是通滩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通滩镇创新“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及利益联结机制,实施“订单种植”“规模种植”“科技种植”,推进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6000余亩,为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奠定坚实基础,也让农业生产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接下来,通滩镇将继续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田园美景,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通滩力量。(供稿:江阳区通滩镇 牟贤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文/图  3月12日,泸县水产养殖户张泽红撬开一只半个巴掌大的珍珠蚌,里面一颗颗米粒大小的珍珠若隐若现。在他身后,两口共计48亩的鱼塘内养殖着珍珠蚌、花白鲢。水面上整齐排列着一道道供珍珠蚌栖息的“港湾”。  早在去年6月,记者就采访了作为川内先行试养殖珍珠蚌农户之一的张泽红。这次再见到他时,他的珍珠蚌已经从最初的指甲盖大小长到了五六厘米。此外,记者还明显感受到了他心态上的变化。张泽红在鱼塘捞取珍珠蚌。塘边访农户水里有蚌,心中不慌  养殖珍珠蚌前,张泽红已经是一名从业10余年的“老渔民”。“以前高密度养殖鲫鱼、草鱼、花白鲢等常规鱼类,结果导致氨氮超标,水体被破坏;又因饲料价格上涨,且这些鱼类不再具备市场竞争力,导致经济效益处于低迷状态。”张泽红说。  从去年6月起,以张泽红为代表的养殖户在泸县率先开启了珍珠蚌养殖序幕。如今,张泽红的子蚌已从指甲盖大小长到五六厘米,插片蚌从八厘米长到十一二厘米,养殖成效初显。  “我首批下水了22亩幼蚌,2个月后就追加投资,新增发了26亩插片蚌。”今年,张泽红准备继续扩大规模,将自家剩下的40亩鱼塘全部用于珍珠蚌养殖。  他的底气从何而来?“相较于常规鱼类,珍珠蚌养殖更加省心,并且无需投饵和照看,水质也在慢慢变好。”张泽红说,经权威机构监测,其鱼塘水质从原来的劣Ⅴ类水逐渐向Ⅳ类水转变。有一个细节也印证了他的说法:去年张泽红的鱼塘还弥漫着浓厚的鱼腥味,如今已经明显变淡,水也变得清澈起来。  这份底气,也来自张泽红对市场的期待。“预计10月份前后就能取出首批珍珠售卖,或者整蚌销售。”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40多亩鱼塘总计投入27万元,按目前的市场行情研判,销售利润大概会在30万元左右。”形成新模式兼顾生态、经济效益  目前,泸县珍珠蚌养殖户已经从去年的5户发展至11户,珍珠蚌养殖总面积也增长至2000亩左右。“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大家都很有信心。”泸县水产渔政股股长张德明对珍珠蚌养殖持审慎乐观的态度。  他告诉记者,珍珠蚌养殖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行业,农户养殖周期越长,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据介绍,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普通小米珠的价格在 1200 元/斤,而经过插片手术的珍珠蚌,每只的价格在十元至几十元不等,养殖四五年的珍珠蚌甚至能卖到数百元一只。这也就意味着,农户养殖周期越长,所获得的回报就越高,但同样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从去年6月至今,尚未有珍珠蚌上市销售,农户只有拿到手上的才是钱。”张德明说,养殖期间,农户可能会面临干旱、病害等不利因素的威胁,另外,市场价格也在随时波动。  对此,张德明建议,农户应养成“买一批、卖一批、留一批”的生产习惯,形成滚动销售的生产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这样也有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浙江、湖南等为代表的传统珍珠蚌养殖区正在经历产业转型的阵痛。以被誉为“中国珍珠之都”的浙江诸暨为例,当地淡水珍珠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近年来由于一些不符合生态标准的养殖场被关停,当地珍珠蚌产量正连年缩减。而四川,正迎来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这与张德明支持当地发展珍珠蚌养殖的初衷不谋而合:“以净水为目的,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兼具经济效益。”  “珍珠蚌作为净水生物,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食,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合理密度的珍珠蚌养殖,将对水库和河道治理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将发挥联农带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张德明说。建立好机制解决养殖户融资难题  业内人士介绍,珍珠蚌养殖亩均投入在3000元至13000元不等,主要是投放的珍珠蚌大小及密度不同造成的差异。  面对高昂的投入,泸县养殖户如何承担?  不久前,泸县农业农村局、泸县农业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泸县工商银行、泸州裕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裕顺公司”)、珍珠蚌养殖户代表共同举行了“泸县珍珠蚌养殖产业链金融推介座谈会”,建立了“党、银、政、企、农”五方合作机制。  由当地珍珠蚌养殖龙头企业——裕顺公司确认珍珠蚌养殖户所需贷款金额,再由担保公司提供授信实现贷款,款项将直接用于珍珠蚌养殖的农资购买,包括苗种、养殖设备等,每名养殖户最高贷款金额为100万元,且综合费率更低。后续,珍珠和珍珠蚌由裕顺公司回收,回收资金将作为本息偿还,从而构成信贷闭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程一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连日来,泸县农业农村局的科技干部奔赴各镇村的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各镇(街)积极抢抓农时,引导种粮大户、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早稻“集中育秧”行动,提升早稻育秧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近日,在泸县潮河镇伏鱼村旱育秧基地的20多个智能大棚内,村民们正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地消毒、撒种、盖土、施肥……一派热火朝天的耕作景象。  “我们这个大棚旱育秧优势是有恒温系统、排风系统 、换气系统,还有卷膜系统和灌溉系统,能够控制旱育秧过程中的温度、营养和水分,按照秧苗生长的需求进行补给控制。”泸县潮河五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平说。旱育秧基地从3月2日开始播种,面积有10亩,400斤的谷种,可以满足400至500亩的插秧。  “哪个棚需要补什么就把开关打开,可以更精准地控制,秧苗的生长更加有效,苗期30到40天左右就可以起苗移栽。”李平说。  “今年,泸县集中旱育秧面积在3000亩左右,通过统一优良品种、统一创新技术、统一规范管理以后,水稻成熟期一致,方便机收,节约成本,惠及群众。旱育秧预计30天左右完成出苗,将实现水稻移植栽种6万亩。”该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工作人员邓德军说。  与传统的水育秧相比,旱育秧具有秧苗质量好、移植后结实率高、管理方便等优点。智能大棚育秧优势则更加明显,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温度和湿度也更加适宜,并且能有效减少病虫害、抵御极端天气,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秧苗的质量和产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8
3月14日上午,江阳区工商联(商会)、江阳区乡联会“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捐赠仪式在黄舣镇永兴村举行。活动仪式现场,泸州蓝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向黄舣镇永兴村捐赠路灯照明建设项目资金11万元,用于购买安装85盏太阳能路灯。江阳区政府副区长、区工商联主席杨静喜出席捐赠仪式。捐赠仪式捐赠仪式上,江阳区黄舣镇镇长邓二木代表受赠村及镇党委政府作发言,对江阳区乡贤企业家朋友回馈社会、反哺家乡的善行义举表示由衷感谢,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好帮扶资金,把项目落实好,并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和实际,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实做深,有效推进乡村振兴。饮水思源,反哺家乡。“作为一名从黄舣镇走出去的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泸州蓝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秀全表示。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支部书记、主任余忠莲说:“受捐路灯照明项目是一项关注民生、支持家乡发展的德政工程,也是温暖人心、凝心聚力的民心工程,感谢泸州蓝茂汽车有限公司,感谢社会爱心人士!”杨静喜指出,民营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是践行企业家精神的很好体现,泸州蓝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民服务宗旨,为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作出了良好示范和行动表率。黄舣镇及永兴村要持续关注民生民情,谋划搞好产业发展,为群众办好实事。江阳区工商联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同时为“万企兴万村”做好协调服务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帮扶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标志性品牌。捐赠仪式前,参加人员实地察看了永兴村路灯照明项目现场,泸州蓝茂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建设情况,大家还为黄舣镇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泸州市江阳区委统战部、江阳区工商联、江阳区黄舣镇和江阳区乡联会有关负责同志见证捐赠仪式。(供稿:江阳区委统战部 王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5
今年以来,泸县得胜镇桐乐村血橙产业园的塔罗科晚熟血橙进入了采摘旺季,红橙橙甜蜜蜜的血橙满挂枝头,丰收的画卷让人陶醉,为村集体经济增添了一丝金色的光芒。冬日的暖阳照在产业园里,处处散发着血橙的清香。一棵棵血橙树错落有致,满载着又圆又大的“金果果”,在阳光照耀下光芒四射,格外诱人。摘下一个最大最红的果实,剥开薄薄的果皮,露出晶莹剔透的血红色果肉,忍不住品尝一口,冰润酸甜的汁水,解渴又解腻,让人神清气爽。游客们络绎不绝,一边采摘,一边拍照,一边品尝饱满多汁的血橙,充分体验劳动的乐趣,享受着安逸的田园时光。“难得今天天气好,我约了朋友们一起过来采摘一些回家,这里的血橙酸甜细嫩,特别巴适,正是我喜欢的口味。”游客江珊惬意地说道。据泸县得胜镇乡联会会长、桐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燕介绍:“我们的血橙产业园是由镇党委政府和乡联会牵线搭桥,由‘村集体资产公司+农户’出资出土地共同建立,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施的扶贫产业项目,共种有塔罗科晚熟血橙100余亩,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栽种和管理,今年是第二年挂果,产量约5万余斤,产值16万左右,2025年产量预计达20万斤,产值达60万余元。”“我家离产业园很近,产业园建起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打工,主要负责浇水、施肥、除草等日常管理工作,一年下来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我年纪大了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产业园就近工作还可以照看家庭,非常的方便。”村民何跃清说。(供稿:泸县得胜镇 陈先友 钟星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4
春意踏歌来,茶园吐新绿。近日,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马嘶苗族乡,茶园碧绿如染,一层层茶山连接云天。山野间茶香弥漫,身着艳丽苗族服装的茶农们,腰系茶篓穿梭于茶树间,摘下一芽芽刚冒出头的春茶。据了解,马嘶苗族乡种茶历史悠久,发展连片标准化茶园1.1万亩,年产干茶150吨,产值约2800万元,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为了推动茶产业提质升级,马嘶乡统筹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民俗展示、观光旅游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让茶产业真正成为当地增收致富的绿色生态产业。(供稿:古蔺融媒体中心 曹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刘俊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多年来都早早外出务工的申道友却显得格外悠闲。“今年我就在当地的玻璃公司上班,从家到公司骑车只要10多分钟。”说起在家门口务工,申道友心里美滋滋的,“在家门口上班,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好家人,这日子真幸福!”  经笔者了解,像申道友一样在外务工多年的人们今年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在于他们厘清了两笔“账”。新乐镇返乡农民工们在寻找心仪的岗位经济账:收入不减  “公司除了提供一日三餐,还有员工宿舍可以休息,月薪在3500元—4000元,还给我们交五险,和我之前的待遇差不多。”据了解,2月底,新乐镇携手多家纳溪区本土企业来到大河村文化广场开展定向招聘,各企业纷纷向返乡农民工抛出“橄榄枝”。今年38岁的申道友之前在广东佛山的一家玻璃公司工作了12年,在认真了解泸州天成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情况后,他便来到公司现场参观,当天就与这家玻璃制造公司签约了清洗酒瓶的岗位。  今年30岁的新乐镇伏龙村村民张晓燕,之前在浙江某电子企业的平均月工资近6000元,但是每月衣食住行各方面就要花近2000元。当她来到大河村招聘现场,看到四川明德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聘贴花工,每月工资待遇和福利最高可达6000元时,难掩心中的激动。考虑到贴花工完全符合之前自己从事的工种,她当天就与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今年之所以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除了不用再两地奔波,关键是工资和福利也不减。”张晓燕说。幸福账:亲情无价  今年42岁的新乐镇高洞村村民孙思林,之前在新疆乌鲁木齐一家物流公司从事了8年的专职货车运输。“钱虽然挣了些,但却苦了留守在家的父母和一双儿女。”孙思林说,他们夫妻这些年来一直在新疆务工,一双儿女只能留给两个老人照顾。“我们不在身边,儿子和女儿的性格都显得有些孤僻。没想到今年在家乡就找到了自己熟练的工作。”孙思林签约了泸州一家物流公司驾驶员的岗位,既能陪伴父母又能照顾孩子。  新乐镇龙蟠村村民梁小平是家中独子,父母都已年逾古稀。今年回家过年时,他听说村里一独居老人摔倒后因错失救治时间导致瘫痪,在外务工的儿子赶回后自责不已。梁小平感到后怕,“父母就我这一个儿子,亲情无价,是时候留在父母身边敬孝心了。”据悉,由于在外从事营销多年,梁小平目前已被村供销社聘任为执行理事长。  “回得来、留得下,越来越多返乡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业,除了家的召唤,还有满意的工作环境和可观的薪资待遇。”新乐镇党委书记张瑜说,今年镇上已经有220多人选择留在家乡,这些回乡创业就业的新一代乡村人才,正为该镇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