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李婷)2024年1月1日,备受当地群众关注的雅安文化新地标、市重点工程“雅鱼塔”拆除全部施工脚手架,在青衣江畔的薄雾中露出全貌,宛若一条勇敢游向天际的大鱼。未来,这里将衍生更多商业场景。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统筹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2023年12月20日,雅安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确定构建“一区一地引领、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全域协同共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谋求绿色发展新路径。1月1日,“雅鱼塔”初见全貌。黄刚 摄平衡保护与发展“一区一地”汇聚发展动能  “雅安区域发展新格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雅安市委政研室主任兰名源为记者进行了剖析。  兰名源认为,雅安“小城市、大农村”特征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面临空间瓶颈和要素紧张等多重约束。比如雅安全市94%的面积是山地,42.7%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全市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而在雅安全市集中城镇潜力空间面积里,荥经、石棉、天全、宝兴4个县合计占比仅为9.1%,承载能力严重不均。因此,资源保护和均衡发展很重要。  雅安确定的目标也力求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其中不仅有“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收入比达到2.1∶1左右,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9%”等量化发展指标,也有如“空气、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生态环境指标。  两相结合,指向的是一个城乡融合更为紧密的未来:到2027年,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到2035年,“两山”实践成果更加丰硕,加快绘就一幅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美丽城乡新画卷。  这也与雅安在四川的“一区一地”发展定位契合:“一区”即加快推动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一地”即加快推动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  川藏物流产业项目、1869中国大熊猫生态世界项目……在《雅安市2024年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名单》的50个项目里,已经可以看出“一区一地”的资源汇聚能力。“两轴”带动“三圈”县域特色勾勒时空坐标  全市“航向”已明,县域如何在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寻找突破口?《决定》以“两轴三圈联动”为各县域勾画出发展着力点。  “三圈”,即由石棉县、汉源县构建的“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由雨城区、名山区、雅安经开区构建的“雨名经核心经济圈”,以及由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构建的“天芦宝荥生态经济圈”。“圈”的任务就是把特色产业做到极致,以竞相发展释放新动能。  9年前从外地辞掉公务员工作回乡种植大樱桃的汉源县九襄镇锦新村村民但庆明,无意中成为“圈”中一员。在但庆明的家乡,大樱桃已经发展为一大特色产业。他说,15亩大樱桃的收入比在大城市上班更高,回家创业对不少九襄人来说是一件“性价比很高、很幸福”的事。  “圈”的构建有望强化这一幸福感。《决定》提出,“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将汇聚资源和政策,着力发展特色金属、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  围绕“经济圈”打造功能板块,依托“发展轴”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根据《决定》,“两轴”即以川藏铁路和成雅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等交通干线构建横向经济发展轴,以成雅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等交通干线构建纵向经济发展轴。  “轴”“圈”同频共振,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供需对接,重塑全市经济地理,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跳出空间谋发展协力协作推动全域共兴  要在“一区一地”的方向指引下推动“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是关键抓手,“全域协同共兴”是目标要求。  探索全域协同共兴,宝兴县走在前列。地处夹金山下的宝兴县,全县面积的81.7%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98%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但令人惊喜的是,2022年,宝兴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跻身全市第一。  增速何来?宝兴跳出空间,建成雅安经开区宝兴工业园飞地园区,成功引进君禾、瑞欣等铜铝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君禾铜业当年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2亿元,实现宝兴年产值10亿元企业“零的突破”,不仅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25.6%,还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  此外,宝兴县还探索设置了“生态银行”,把零碎的林地“化零为整”,集中种植更高价值的树木,壮大集体经济。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海深有感触:“以前村民常常纠结于自己的土地多少,采用林权流转方式实施转让后,跳出‘一亩三分地’,反倒有更大的收获。”  促进全域在功能上耦合叠加,形成高效分工、协力协作的发展局面。据介绍,雅安将推进机制、产业、要素、资源等协同,按照全市产业发展布局,高效联动开展招商引资,引导产业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落地,加快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实现全域一体、共融共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8
(记者 张蒙)入冬以来,眉山晚熟柑橘陆续迎来丰收。在眉山市丹棱县仁美镇桂香村的果园中,果农往来穿梭忙着采摘爱媛橙,在仓库的工人忙着整理、分级、称重、打包。同时,桂香村党群服务中心直播间内,兴攀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彭俊带领团队带货直播。  “我们通过直播带货拓宽本地水果的销路,公司、果农、村集体都能获得不少的收益。”彭俊介绍,公司和村上还探索了多种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这也是项目进村、企业联村的一个缩影。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眉山市围绕“项目进村、企业联村”活动,组织动员50家重点企业与50个村集体经济重点项目、55个村结对共建,发挥企业人才、技术、管理、市场运营等优势,探索合作共赢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主题教育实效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绩。资料图片:丹棱果农迎来丰收季。资源下沉 乡村项目建设多元化  走在果园中,记者注意到不少果树上覆盖上了一层薄膜。“为有效防止霜、雪等低温天气对水果品质造成影响,我们为果树‘穿衣盖被’。”桂香村党委书记彭仁祥解释,还有个原因是为了让果子晚点上市,卖价更高。  今年爱媛橙售价情况如何?彭仁祥坦言,今年爱媛橙价格比往年有所回落,但并未对桂香村造成太大影响。  “我们通过‘果树认养’的方式来保证收益。”彭俊解释,公司围绕村内6000棵果树“招亲”,认养者通过手机APP实时关注果树成长情况,5年内还可获得300斤新鲜水果,今年已有2000棵果树被认养。同时,该公司还搭建了网络销售平台,目前用户数已达上万人。  为解决存储问题,桂香村与丹棱县智扬水果专合社合作,投资70万元建立农产品仓储保鲜冻库,水果存储量达2000吨。村集体按资占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上。  彭仁祥介绍,仓储保鲜冻库用工需求大,为此村上成立劳务合作社,开展免费培训,一年就解决了30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在孵化园选果、分级、装箱,村民每人每天可收入200多元。  推动乡村项目多元化建设,眉山按照“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村企合作“三联”工作机制,积极推动管理、人才、资本、市场“四下乡”,引导企业以合作经营、技术指导、运营顾问等方式参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企联动 做大规模多方共赢  一般而言,冬季对于茶农而言是相对轻松的时节,而在位于东坡区思蒙镇娴婆村的九香茶王茶业有限公司内却繁忙依旧。“接下来的春节,又要迎来一波茶叶销售高峰。”公司总经理李宇亮说,公司正在积极调配货源,准备迎接新的消费高潮。  企业良好发展也带动了村里的集体经济。在这里,两条太平猴魁的生产线正在调试安装中。“今年2月,春茶就陆续开采,两条生产线要在这之前建好。”李宇亮高兴地介绍,这两条生产线是娴婆村和藕花村入股九香公司的项目,按照目前的市场预期,第一年可为集体经济增收近17万元。  “现在茶农只管采,茶叶不愁卖!”娴婆村党委书记邓万军说,全村很早就开始发展茶产业,但过去大多习惯种植老川茶品种,产量较低、品质不佳,近年来通过换品种、改技术、村集体经济入股等方式,茶产业已成为当地致富的支柱产业。  据了解,自当地的茶厂顺利扩建后,不仅带动周边茶叶种植基地每亩每年增收至少1000元,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收益显著提高,而且茶厂收益也直线增加,去年营业额预计超过3亿元。  眉山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眉山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去年前三季度,眉山全市510个村已实现集体经济收益约7675万元。下一步,眉山将继续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镇、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干事创业”的直接抓手和载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8
欢乐鼓舞辞旧岁,乡村振兴谱新篇。近日,在欢快的鼓舞表演声中,大安区何市镇新房村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盛宴——“乡村坝坝宴”,这一承载全村致富新希望的集体经济项目在全村党员、群众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正式启动,进一步有力推动全村大步迈向乡村振兴,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这里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卫生整洁,真是我们村民办喜事的好地方!”在“乡村坝坝宴”的启动仪式上,一位村民由衷地赞叹。他的这番话,道出了新房村村民们对于这一集体经济新项目的期待和喜悦。近年来,新房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2022年成功申报成功“消薄促增”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60万元。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充分挖掘和利用村内现有资源,通过将闲置的原永嘉乡小学校进行改造利用,打造了一个可容纳300余人同时就餐的“乡村坝坝宴”集中办理点,并组建一支10余人的宴席承接团队,面向本村乃至全镇提供红白事宴席服务。此项目不仅解决了1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预计每年促进村集体增收5万元,实现村民人均分红翻一番。这一举措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还为村民提供了方便卫生的就餐服务,更为村集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为新房村的乡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位乡亲们,我们驻村工作组趁此机会向大家发放一些惠民政策的宣传单,让大家更加了解最新政策,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在现场进行解答。”新房村第一书记带领驻村队在现场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各位党员群众代表对于我们‘乡村坝坝宴’的项目,有什么建议和想法,都可以向我们村‘两委’提出,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需要全村群策群力。”新房村党支部书记蒲剑说道。为更好地听民意、集民智、聚民力,启动仪式上,新房村还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村民们广开言路,积极参与,先后提出意见建议10余条。辞旧岁展宏图,迎新年创辉煌。村“两委”将继续探索村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新方向,计划推出“粑粑肉”预制菜、“乡村坝坝宴”场地和设施租赁、文艺表演等集体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的创收渠道。同时,将“乡村坝坝宴”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公共服务配套等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在温馨而惬意的“乡村坝坝宴”上,伴随着欢声笑语与醇厚乡情,大家围坐一堂,满怀憧憬地迎接更加美好富裕的明天。(供稿:大安区何市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04
(王荣升 记者 王云 何勤华)2023年12月28日早上,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冬日的阳光透过白杨树林照射到富民肉牛养殖场的圈舍屋顶。养殖场负责人洛古有色已经忙碌了2个多小时,喂食饲草、消毒圈舍……当记者问及今年收入的时候,这个30岁的彝族小伙脸上漾开笑容:“今年卖了200多头牛。”  当天下午,记者走进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3组村民乃果此合的家。坐在独门独户带菜地的小院子里,从上海打工回来的乃果此合用一口带“海味”的普通话向记者“晒收入”:“今年全家光是打工收入就超过11万元。”  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凉山州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这三年,凉山各地迈开奋进的步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变化不断产生。山河升腾着新鲜的气息,乡村弥漫着幸福的味道。  近期,记者行走凉山州部分乡村,感受新征程上彝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与昂扬姿态。普格县螺髻山镇甲甲沟村。记者 王云 摄回望来路,心怀感恩  “苦一天累一天天天思考,忙一年又一年年年更新”,横批:“刻苦奋进”。这是雷波县永盛镇水落村村民张远银家新房大门贴的一副对联。  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张远银顺利脱贫,现在家里养牛62头、羊230只,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凉山曾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与难点。凉山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贯彻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全部资源力量攻坚克难、决战决胜。  经过艰苦奋斗,凉山11个贫困县全部如期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经历巨变,心怀感恩。在凉山脱贫攻坚展览中,凉山人民以400多幅图片和700余件实物致敬每一位奋斗者。在二楼展厅,专门有一处珍藏着牺牲的帮扶干部的遗物,讲述着英雄们的故事,传递着英雄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把握当下,巩固成果  在甲甲沟村蓝莓草莓立体化生产基地,村民孙伍牛莫正在大棚里忙碌,她说:“以前打工都要到很远的广东、浙江,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还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  这里的蓝莓主要以订单采购方式销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目前年均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以上。更让甲甲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殷宝发高兴的是另一组数字: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固定分红8万元,同时年用工5000人次,村民实现务工增收50万余元。  三年来,凉山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重要位置,锚定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开展防止“漏测失帮”、动态清零“零就业家庭”、建设“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三年来,该州累计投入国家和省、州、县四级衔接资金204.3亿元,脱贫群众收入持续稳定。2022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凉山州获得综合评价为“好”。  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135元,较2022年度增加1638元,增长14.26%。截至2023年10月,全州农村劳动力务工就业115.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务工29.93万人。  凉山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日趋完善,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监测网格,按照“一月一走访”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累计识别监测44191户181730人,“一户一策”精准落实产业、就业等14种帮扶措施,制定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十五条措施,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展望前景,坚定前行  泥巴路变成柏油路、土房子“变身”砖瓦房、小超市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三河村已经从昔日“穷窝窝”变为旅游打卡地。  在三河村游客中心,村民孙子史韦和里来里伟忙着为游客备餐。凉山文旅集团三河火普项目的负责人余永琴告诉记者,目前餐厅的接待能力为500多人,2023年餐厅收入最高的一天达到6万多元。当地已经建起6家民宿、1家酒店,帮助当地12名村民就近务工。  “全村脱贫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4615.5元增长到2022年的15839元,全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68元。”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国富说。  这正是凉山州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紧紧围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来,凉山取得明显成效:制定出台《凉山州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完成27个乡镇片区规划,累计建成美丽宜居乡村1058个,组织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抓好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省级示范镇2个、示范村17个,2个社区入选省级基层治理示范单位。  此外,凉山还坚持把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作为主攻方向,优先给予政策资金帮扶等支持,持之以恒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1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与安宁河县(市)之间的倍差逐渐降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024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之年。凉山州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守牢防返贫底线,全力推进促农增收,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尚永高  2023年12月28日下午,趁着冬日晴好天气,自贡市自流井区荣边镇桂花村村民龚思德在家门口的田间精心管护莴笋、油菜、香葱。从去年8月开始,土生土长的老龚多了个“专职管护员”的身份。老龚身份变化的背后,源于村上新近建起的老兵农场。  从荣边镇政府出发,途经东坡湖,仅3公里的路程就到达老兵农场所在地。毗邻旭水河畔,64块整修一新的连片菜园跃入眼底。老兵农场总规模达21.5亩。田块间标牌一字排开,滴管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旁的工具房、水塘、储水站也安排到位。  桂花村党总支书记梁泽霞介绍,该村近年来积极试水电商直播,为村经济集体发展拓展了新路径。老兵农场的建成使用,则为村集体经济打造了新的增长点。去年7月28日,桂花村迎来区公安分局的退役民警毛政权担任村第一书记。他与村党总支一班人一道,整理连片田块,建起老兵农场。依托战友资源,采取社会认养农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民收入。截至目前,农场认养已超三分之一,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万余元。  走进荣边镇干塘村,村党总支书记徐和金一如往常地忙碌在蛋鸡养殖场。谈到二期项目扩建情况,他如数家珍。项目投资400余万元,预计年存栏近2.4万只肉鸡。目前,扩建厂房修建完成。下一步将进行笼具安装和鸡苗采购。  从盘山而上的养鸡场观景台俯视干塘,新动工的肉兔养殖场格外引人瞩目。村上积极引进自贡市三只兔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开展肉兔养殖。场地规模达140余亩,18个棚室养殖种兔4000至6000只,年出栏商品兔20余万只。村集体还拥有种兔养殖场百分之五的收益分配,在种兔产业做大做强中为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党建引领,“村”色满园竞不同。荣边镇制定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荣誉村主任选聘管理办法等指导文件,对6个村(社区)集体经济产业、人才需求等实地调研23次,不定期开展镇村两级人才拉练,成功创建市级人才工作先行点。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计划,以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为媒介“牵线搭桥”,培育发展精品采摘、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13个,启动实施重大项目7个,吸引优秀返乡就业创业人才53人,成功创建市级返乡创业园区1个。定向聘请产业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领路人”等荣誉村主任3名,推荐“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明星”7人。  同时,建立荣边镇乡村振兴人才管理数据库,对村(社区)“两委”、致富带头人和公职人员等群体实施分类管理,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干部 15名,定期组织外出交流学习活动,着力培养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专业性、实用性人才,为推动荣边镇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2022年干塘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200万元,成为自流井区首个向村民分红的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文/图  “种花椒早就没有以前挣钱了。”2023年12月28日,在自家60亩花椒林里,汉源县皇木镇种植户李文英一边捡拾枯枝,一边与记者攀谈起来。据她介绍,当地青花椒价格最好的时候是2018年,鲜货田间收购就能卖到18元一斤。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早几年李文英光是种花椒,收入就能超百万元。  奔着高收入,种花椒者众多,市场自然供大于求。再加上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鲜花椒收购价连年“跳水”,到今年每斤只有6—7元。心思活络的村民开始利用花椒林行间空地,种植其他作物“找补找补”。在农户自发的“试验”里,他们发现和花椒搭配得最好的,是土豆。不过,由于自留种种薯退化、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原因,许多种植户没把套作增产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为此,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薯类研究团队专家们打算给乡亲们支支招。专家团队为种植户带去脱毒种薯。小土豆既能当“主角”也能当“配角”  若是随意走进汉源一户正在用餐的人家,桌上大概率会有一道以土豆为原料的菜肴。烧排骨,它粉糯软滑;炸薯条,它喷香酥软;做薯片,它鲜香爽脆……在餐桌上,它既能当“主角”也能当“配角”。  而在田间,土豆也是一样。一方面,它能作为粮食,净作亩产可达6000斤;另一方面,它能给花椒树、葡萄、苹果等当好“搭档”,进行复合种植增效益。  皇木镇花椒通常在仲夏季收获。土豆2月播下,7月左右便可收获。汉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夜明登总结,之所以皇木镇花椒种植户会自发套作土豆,是因为其根系分布较浅,植株较矮,生长期短,且播种期早,与花椒树“争光”的矛盾较小,花椒不减产,增收一季土豆,既增加了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又给了农户更多提质增效的选择。  “我种了15亩花椒,其中有10亩套作了土豆,平均亩产1500斤。去年的田间收购价是0.7元一斤。”种植户周文超介绍,2023年靠着土豆,他增收1.05万元。  对于这个收入,周文超本 认 为 还 算 可 以 。 但 在2023年12月28日开展的汉源县马铃薯粮经复合种植培训会上,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薯类研究团队专家余丽萍告诉他,用更加科学的方式种植,这些数字“还能更高”——亩产将达到2500—3000斤。做好植保降密度探索增收新“板眼儿”  行走在周文超家里的田块,记者用脚大致“丈量”了一下行距与株距,分别是4米和3米左右。在这样的距离条件下,周文超打算在今年2月种4—5行土豆。会不会有点“挤”?  前来讲授土豆种植技术要点的余丽萍证实了记者的猜想:“确实‘挤’了点。按照这样的行距,可种一垄三行。种植户也可以根据自家花椒林实际行间距,选择在距离花椒树根部1米范围外种植一垄双行或是三行,每亩土豆种植密度在 2000—2200株即可。”  在市场上,单个土豆的重量(即单薯重)越重价格就越高。当土豆种植密度过大,单薯重就会显著下降。种得太密、长得太小,这就是周文超的土豆卖不起价的原因。  专家走访时发现,周文超等农户的土豆产量低还另有原因。“土豆开花的时候,一场雨下来,土豆就得‘瘟疫’,几天就烂一大片。”种植户一边把发病照片给专家看一边说,心有余悸。  “我们之前也来看过多次,确认是晚疫病。”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薯类研究团队专家王西瑶说,晚疫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使土豆减产甚至绝收,但在土豆封行后尽快进行预防或感病初期及时防治,依然能够有效控制发病或病情蔓延,减少损失。  当天,专家团队将“川凉薯10号”“v7”等品种的脱毒种薯交给村民们。这些脱毒种薯是专家团根据当地实际“精选”的品种,抗病性强,有助于增产。  为解决更多生产实际问题,并引导更多花椒种植户套作土豆,2023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等,在汉源县皇木镇建立了汉源县马铃薯粮经复合种植关键技术示范基地,预计将辐射带动皇木镇及周边永利乡等增加“马铃薯-花椒”复合种植5000余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2023年12月25日,由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雅安市文体旅游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雅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共同承办的“圣地之饮,雅安藏茶”——雅安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雅安市雨城区举行,藏茶领域顶尖专家、企业家共聚一堂,为雅安藏茶探寻破局新思路。雅安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重传承千年非遗 历久弥新  雅安藏茶是什么茶?据悉,雅安藏茶属于黑茶类,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时期又被称为乌茶、边茶、边销茶、四川南路边茶等。细分品类上,雅安藏茶主要有康砖、金尖、毛尖、芽细、金玉、金仓等,具有“浓、厚、红、醇”的特点。“2008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与雅安市委市政府商定,将在雅安地区生产的边销茶统称为‘藏茶’,并授予雅安‘中国藏茶之乡’称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道出雅安藏茶名字的由来。  经过千年传承与发展,雅安藏茶制作技艺历久弥新。2008年,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以非遗传承为核心,雅安构建了“非遗保护中心+大师工作室(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保护体系,让这一传统制作技艺“密码”持续赋能雅安藏茶。待破局粗茶细作 拓展销路  “高寒地区偏好肉食,又缺乏蔬菜来补充必要的膳食纤维。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富含维生素、茶多酚等,满足了高寒地区人们去膻化食、补充维生素的需求。”王庆介绍,边销茶作为特需用品,又被称为“生命之茶”,一直以来供应都有保障。  “我国茶类消费结构已完成调整和升级,新茶饮、花草茶及茶衍生品等成为新消费增长极,围炉煮茶、点茶等茶文化现象涌现。”王庆表示,在年轻消费群体崛起、健康理念需求增长等因素推动下,国内外茶类消费需求强劲,对于边销茶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与此同时,边销茶产地产能溢出,有着破局的内在动力。王庆认为,边销茶不能困在“边销”的概念中。  “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开发高端特色产品,实现粗茶细作、拓展销路,是雅安藏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庆建议。新使命锤炼品质 提高知名度  百淬成钢。每一片优质茶叶的“炼”成,都离不开品种和制作技艺的“锤炼”。  “通过对茶树品种适制性研究,我们发现‘福云 4号’茶树品种加工的藏茶,具有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陈香浓郁、滋味醇厚回甘等品质,且水浸出物、茶色素、茶多糖等含量较高。”四川省藏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何春雷介绍。  而在制作技艺上,“雅安藏茶的初制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何春雷指出,其中,渥堆是影响藏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藏茶加工工艺的优化,应主要关注渥堆参数优化和渥堆设备研制。”研究表明,通过外源酶辅助藏茶渥堆发酵生产出的藏茶,与传统藏茶相比,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均增加,并产生花果香型香气物质,极大地改善了藏茶风味。  除此之外,雅安藏茶在降脂降糖、耐缺氧抗疲劳、调理肠胃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逐步论证。何春雷表示,对其保健功效内在机理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基于此的产品研发,有着广阔前景。  “雅安藏茶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其品牌知名度,抓住年轻消费群体,将会在黑茶中脱颖而出。”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魏春丽表示。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雅安藏茶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4
(程欢悦 罗俊涵 郑佳洁)元旦刚过,在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7000余亩晚熟柑橘除去少部分已经售卖鲜果,其余的果树在果实套袋的基础上还被覆盖上了一层薄膜,以防越冬过程中的霜冻损坏果实。放眼望去,整个村子如同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宁静祥和。航拍龙鹄村“村上半数家庭在县城买了房,七成以上的家庭有小汽车,村里水、电、气、网、路一应俱全,农忙穿着胶鞋骑着三轮下地干活,农闲就换上皮鞋开着轿车进城。不过大家还是喜欢住在乡坝头,享受熟人社会里的温暖和惬意!”趁着春节前难得的柑橘售卖空档期,村党委书记罗朝运和网格员张作林盘点着今年村集体经济的收成、谋划来年村集体经济的组成。谈及如今村民的好日子,罗朝运如是说。“两趟公交车穿村而过,进城方便得很!”清晨一大早,当地村民黄玉芬老人搭乘12路公交车准备进城采购一些年货,离家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公交车站台,半小时发车一趟。邀约上三两老友,拉着家常公交车就进城到站。如果想去蒲江,还可以在村里搭乘960路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达蒲江高铁站。龙鹄村是丹棱县“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面旗帜。2022年,在丹棱县政协“有事来协商·共襄齐乐事”服务群众工作品牌助力下,通过前期收集政协委员提案、相关部门实地调研提案可行性、召开协商会等方式,当年5月1日,丹棱县城至龙鹄村的乡村振兴主题公交直达专线正式开通,一举解决了当地群众进城难题;同样在当年5月1日,丹蒲快速通道暨丹蒲城际公交(960路线)通车,龙鹄村恰好处于丹棱与蒲江的中点,搭乘此路公交车,无论是到县城还是到蒲江都仅需半小时。如今,过境龙鹄村的“四号农村路”约15公里,加上全村30几公里的通组路、连户路,当地水泥路通达率达100%。龙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不变的真理,有了完备的道路交通基础,我们村的产业发展和物流事业也蒸蒸日上。”据罗朝运介绍,龙鹄村作为发起者,于2020年9月与隔壁的梅湾村、红石村和龙滩社区联合组建了眉山市枝叶情水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以“科技兴农、热心助农、品牌强农”为宗旨,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为目标,采取统一农资配送、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市场销售、统一溯源机制的“五个统一”模式,力争让果农“种出好果子、卖出好价钱”。短短2年多时间,该合作社发展会员500余户,产值近亿元。而合作社每年通过销售农资等渠道获得的近百万元利润,也通过每年一度的分红仪式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同时,按照“532”分配比例,合作社每年20%的利润将用于村集体经济分红。2023年,仅此一项龙鹄村集体经济有望分红12万元,这也是该村总计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合作社的引领下,龙鹄村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三万元。“路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电商物流也蓬勃发展,村上今年以集体经济果园为试验田,通过电商销售爱媛,小试牛刀就卖了50余万元,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张作林是龙鹄村本土培养的电商直播带货主播,通过到各地学习“取经”,他已经基本掌握直播带货的技巧。从去年11月开播以来,村集体经济直播账号已经销售爱媛18000余单,销售额五十余万元。就在龙鹄村集体经济直播间激情带货的同时,一墙之隔的龙鹄村“金通·电商邮快驿站”也忙得不亦乐乎。得益于便捷的交通条件,如今,邮政、圆通、韵达、中通等9家快递公司进驻村上,每天进出邮件快件约300余件,解决了龙鹄村2800多位村民取件难、寄件难的问题,家门口取回快递、寄出农副产品已经是当地村民的生活新常态。村卫生室里,村医生倪玉松正在给村民打点滴“不光是基础设施硬件配套跟县城毫无差别,在医疗卫生、教育等软件配套上也实现了城乡统筹同步发展。”当天下午,难得的冬日暖阳里,龙鹄村几名老年村民找到村医生倪玉松学习冬季预防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室里,身患感冒的村民钟金海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听着屋外的小型知识讲座。他告诉笔者,在几年前,他这样的感冒病都需要到镇上甚至是县里治疗,如今家门口就能解决90%以上的小病小痛。治疗结束,100元的治疗费用通过医保报销后,金钟海仅需支付40元钱。眼下的丹棱县龙鹄村,城与乡正在成为难以分割的整体。(图片来源:丹棱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近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资中县专场。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资中县血橙种植面积近30万亩,年产量约40万吨,产量和面积均居全国首位,被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联合评为资中血橙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血橙之乡”。资中血橙  资中血橙的发展有哪些秘诀?  资中县血橙协会会长李大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一是种好血橙。对血橙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管理,要求协会成员严格按照标准种植,强化品牌商标授权,研发了专用智能洗选线,对血橙花青素进行检测;突出科技赋能,多年与中柑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先后研发培育11个品种,上市时间从当年12月延长到次年5月,还攻克了低温诱导血橙花青素生物合成技术,尤其血橙花青素含量90天增长近5倍,打破了国内血橙花青素含量纪录。  二是卖好价格。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展会,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和拓宽销售渠道,让资中血橙畅销全国、走出国门,远销泰国等地。“前不久举办的‘2023年资中血橙营销大会’上,来自大型商超、农批市场、电子商务、外贸出口等各个渠道的客商,现场签约血橙销售7800万斤。”李大刚说。此外,还积极研发血橙精深加工产品,先后推出血橙酒、血橙冻片、血橙即食片等10种精深加工产品上市。  据了解,血橙协会还大力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通过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实现“聚合大户、强户+整合小散果农”。目前,新组建的资中血橙协会会员中有19家是村集体组建的联合社,入社农户2万余户,带动入社农户人均增收近千元。如今,资中血橙已形成集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产值达58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生态中保,果蔬最好。”这是人们对眉山市洪雅县中保镇的褒奖,也是该镇的代名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该镇“文旅+”“农旅+”深度融合,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乡村经济活力满满。高质量绿色发展,在中保镇得到生动地体现。中保镇中保镇地处洪雅县西部、青衣江畔,距县城约15公里,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4村1社区,户籍人口7143户2.36万人。辖区内山水环抱,三分平坝、七分山丘,水土肥沃,生态优良。作为眉山市乡村振兴先进镇,中保镇现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2023年预计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中保镇释放出洪雅现代化“鱼米之乡”“果蔬之乡”的独特魅力,业强、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中保镇成片的蔬菜基地走进中保镇联丰村,成片的蔬菜基地、猕猴桃基地、柑橘基地整齐地分布在整洁平坦的产业路左右,人们在田间正忙着进行蔬菜采收、猕猴桃杂草打理、柑橘除袋等工作,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当地村民挑洗娃娃菜“这几天娃娃菜价格还不错,我们要赶着收完。收完后还要赶着种大白菜,等立春时节还要种稻子。”眼下,时令蔬菜到了上市的时间,不少联丰村的种植户开始采收当下种植的蔬菜,为下一季蔬菜种植做准备,种植户的田一刻也不“闲”着。虽说是时令蔬菜,但种植户却丝毫不担心蔬菜供大于求的销售问题,对于联丰村的种植户来说,这都不是事儿。村里的农副产品展示中心让他们有了销售的平台,同时,与联丰村相邻的桐升社区,占地25亩,容纳2500吨,集保鲜、电商销售于一体的中保镇现代农业仓储保鲜库让新采收出来的时令蔬菜有了“栖身”之地。落址在中保镇的青衣江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这几年,中保镇倡导农业发展现代化,提倡大家积极探索‘粮经轮作’‘稻油轮作’等种植模式,让大家规模化、生态化种植。现在,大家的田基本上都是两季,甚至三季,也有很多人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水果,这也让近年来当地的农产品、水果产量逐年递增。”天橙农业有限公司法人彭郭林说,“我们设立了冷库,将本地销售的余量进行存储,解决产销不协调问题。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本地农产品及水果,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2008年,彭果林的公司专注于腊肉等产品的加工销售,但随着近年来中保镇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大力推行“粮经轮作”“粮油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等种植模式,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村民纷纷打开思路进行规模化、生态化种植,而彭果林也抓住机遇,转型成为本地生鲜蔬果水果产品的电商,进行线上销售。当地农副产品通过线上直播进行销售眼下,该公司的销售网络已覆盖淘宝、抖音、京东、美团等多个购物平台,每日订单量超1000单,产品畅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为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还雇用了30名当地村民进行挑洗、封装等工作。“乡村振兴,‘振’的是产业,‘兴’的是群众。产业旺,群众的腰包才能‘鼓’起来。中保镇是农业大镇,全镇盛产优质生态大米、蔬菜和水果,自然环境优良。如何将这些优质的绿色资源转化成丰厚的经济效益,就要求我们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中保镇副镇长郝茂宇表示,中保镇围绕政策、土地、人力等要素,从前端到末端,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产业链,并统筹粮经轮作,将“农业+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农业大镇”向“粮经统筹农旅相融特色镇”转变,为群众致富提供不竭的动力。中保镇联丰村农副产品展示中心而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保镇已形成“柑橘+大豆”套种、“萝卜、水稻—川芎”轮作、千亩粮经轮作示范、规模化发展绿色种养殖业等种植模式并存的良好局面。并创成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4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市级10个,体验观光农场2个。辖区内培育出的“青衣五丰”大米品牌,走进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产业兴旺的同时,该镇基层治理蔚然成效,生态底色也在不断夯实。中保镇桐升社区体育设施在桐升社区,完善的健身设施、平坦的乡间道路映入眼帘。文化馆里,不少老年群体在编排舞蹈节目,现场欢声笑语一片。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让当地居民直呼“很幸福”。今年以来,围绕基层治理,该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坝坝舞、广场舞,成立腰鼓队、龙灯队,举办乡村篮球联赛、农民工运动会、节日文艺活动……各类独具特色的活动让社区文化氛围和社区凝聚力不断增强。同时,“美丽庭院”评选、农村垃圾清运体系、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让社区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居民幸福感不断攀升。中保镇桐升社区农民运动会“今年,我们建立了11支种养殖大户联谊会、篮球队、舞蹈队、抖音拍摄队等队伍。举办了20余次体育文化活动,覆盖5000余人次,并成立了36个小网格,开展志愿、巡防、文化、技术等服务。”桐升社区党总支书记任爱君介绍,“针对人居环境,社区完成了垃圾处理站升级改造,实现垃圾分类上门收理一日两清。全面覆盖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有污水处理厂1家,将300余户家庭纳入污水管网。”在推进过程中,该社区还探索出1个党总支,1张网,做好榜样、带好队伍、办好活动、干好发展“1+1+4+N”基层治理工作法且成效斐然,并于2022年获评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社区。中保镇乡村振兴产业环线“基层治理、人居环境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桐升社区一样,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全镇各村(社区)因村施策,在提升治理效能,美化人居环境上下功夫,更美、更宜居、更有序的现代化农村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保镇乡村振兴办主任肖芸介绍,近年来,中保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夯实人居环境基础,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目前,该镇每年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和各类赛事50余场,参与群众上万人次,文化体育活动日趋丰富,并通过每年开展孝儿孝媳、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树立起良好的乡风文明。同时,建设沼液循环管网约180公里,推广种养循环模式1.2万亩,历年累计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4800余间,建设污水处理厂2个、集中处理1100余户,完成5000余户污水分散治理……治理有序、干净整洁的村庄随处可见,处处呈现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供稿:洪雅县委宣传部 蒲训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9
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出台城乡融合发展决定,提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愿景,精准提出“七个融合”,在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制度壁垒等方面制定出“含金量十足”的措施。都江堰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围绕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强化担当意识、抢抓“窗口期”机遇,深刻领会“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农村”,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落实“七个融合”,尤其在功能、产业、文化、创新融合等方面重点发力,确保对城“接得住”、对乡“带得动”、城乡“融合好”,助力“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新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位于玉堂街道上元社区的青城道茶产业园占地3500亩,是以“公司+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的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正依托数字科技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这正是都江堰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小切片。城乡融合,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围绕如何破局,都江堰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一个个政策与举措从纸面落到地面——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拓展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农商文旅体医养联动发展,切实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激活城乡共富新动能。走在冬日的都江堰天马镇金胜社区,只见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花椰菜已经开始打苞,一片葱郁;运营中心中,猕猴桃衍生产品种类丰富;社区的双向两车道平整整洁,整体环境干净清爽……金胜社区依靠猕猴桃种植,在农业上不断深化发展,并且以猕猴桃种植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引入农事体验、农业科普、酿酒品酒等新兴业态,打造猕猴桃特色农产品和文创产品,有效促进单一农业产业向复合型产业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92万元,形成集体资产约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24元;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让群众得实惠、乡村得发展。和美乡村的发展在这里生动演绎。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江堰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释放农村空间、资源、生态等潜力,做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加快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都江堰乡村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和美之地、向往之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自动分拣线的传输带“载着”一颗颗猕猴桃徐徐向前,接受着筛选;一边的包装线上,几十名大哥大姐熟练地把果子贴上标签、放进盒子……这是今年猕猴桃采摘季时,位于都江堰天马镇的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里的一幕。作为都江堰猕猴桃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家企业,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今年从果农手中采购猕猴桃约5000吨,出口达到450吨。城区农业销售、加工等产业的发展,直接加速农业的发展。以猕猴桃为例,曾经很多农户都采取自己制粉或是购买外地花粉,花粉纯度和活力得不到保障,授粉效果较差,坐果不稳定。如今都江堰市逐步打破壁垒,建立花粉生产企业,目前全市6家企业年生产花粉3000公斤,不仅可以满足内需,提高果品产量,还可以实现外销。做强镇域经济,正是都江堰围绕城乡融合提出的方略之一。都江堰提出,提升以城带乡、工农互促能力,构筑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发展新格局。与此同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大文章也正在铺开。都江堰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三个做优做强”为引领,围绕“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宜居、韧性、智慧水平,深化区域结对联动发展,打造和而不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产品形态,切实增强人口产业吸纳集聚能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不断惠及城乡居民。围绕“七个融合”加速城乡彼此赋能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下一步工作谋划已经清晰明确——推进规划联动融合。做好镇(街道)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续工作;优化城乡空间形态,强化“三区三线”管控。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和镇村一站式公共服务枢纽,用好结对联动推动与中心城区名校、医院深度合作。推进功能融合提质。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三个做优做强”。做优做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做强“省级百强中心镇”候选镇,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重点片区和结对联动合作区建设赋能城乡融合,落实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绿色低碳、集约节约、安全韧性、文脉传承、智慧治理等理念,统筹“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深化与高新区、锦江区的结对联动,高标准编制策规方案。推进产业融合共兴。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推动三次产业资源跨界配置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天府粮仓精灌区”。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建圈强链,引育头部型、平台型、成长型农业链主企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股份合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等模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人才融合互动。用好川农大等资源,推动规划、科教、卫生、农技等人才组团服务和巡回指导,加强科创林盘、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引导乡贤能人、“银龄人才”、专技人才等参与乡村建设,培选“乡村治理头雁”,实施社区专职工作者强基提能,探索首席运营师制度,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用好教育、医疗等领域“市管县用”“县管校聘”“县招乡用”等改革成果。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擦亮“三遗之城”品牌,服务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文明积分制度。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聚焦世界遗产文旅主轴,规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玉堂窑、芒城遗址公园,实施“一县一博物馆”工程,建设主题博物馆群落。联合青羊、郫都创建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农商文旅体医融合发展,培育农事体验、自然研学、乡村露营、运动康养等业态,持续打造诗歌节、丰收节、采茶节等民俗节庆品牌,积极争取打造一批音乐、美食、竞技等特色小镇。推动“新十二月市”等走进农村。推进创新融合赋能。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着力破除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聚焦技术要素,开展“五良”技术攻关,持续提升耕地容积率,推动精华灌区与科技创新平台结对合作。畅通人口双向流动,激活土地要素活力,强化资金保障。深化镇(街道)扩权赋能和减负增效,健全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责任“三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推广应用“报表通”。推进治理融合聚力。推进智慧蓉城与微网实格双向赋能,自觉强化抓镇促村责任意识,探索以中心村为纽带全覆盖组建片区、多村、村企联合党委,争取与中心城区等先进城市社区结对联动,充分发挥全国首个村级巡察教研基地作用,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结合方式,提升城乡文明风气,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图据都江堰)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29
(记者 杜杰)“基地80多头牦牛中有50头育肥牛,经过4到6个月的育肥,每头牦牛就能增收800元左右。”12月23日,在小金县沃日镇甘沟村的养殖基地,饲养员廖顺富说。甘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福德接过话茬:“这份收入是我们通过竞选争取来的。”  原来,此前小金县举办“2023年度中省扶持集体经济扶持村项目竞选会”,开展集体经济项目擂台竞选,精选出有利于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的优质项目进行扶持。通过竞选,甘沟村争取到150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基地牦牛品种改良等产业发展上,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增添了发展动能。  据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小金县将培育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集体经济资产的保值增值、农村债务的化解等目标列入建设经济强村的目标考核,健全落实了定期考核评估机制,同时逐步完善村党支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村党支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和信心。据估算,2023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1060万元、增幅达25%。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9
(记者 方小虎 张守帅 罗向明 张雨)今年以来,攀枝花组织基层力量开展了一项覆盖全市的摸排行动,主题是聚焦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按照试验区建设目标,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12月底,记者前往攀枝花市东区弄弄坪街道,西区清香坪街道、河门口街道,仁和区太平乡、前进镇蹲点,实地了解当地城乡居民收入情况,特别是实施“消底、提低、扩中”行动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调研发现,居民收入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必须聚焦特殊群体,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多措并举促增收。构建“橄榄型社会”,“提低”“扩中”是关键,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探索建设利益联结紧密的抱团型“共富体”,推动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而衡量富裕的标准不只收入这个维度,在“消底、提低、扩中”过程中,还要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攀枝花市仁和区前进镇高峰村石窝铺全景。记者 罗向明 摄1 精准摸清“家底”用好脱贫攻坚积累的经验做法  12月23日中午,攀枝花阳光明媚,东区弄弄坪街道大地湾社区广场传出阵阵欢笑声。连日来的降温天气,让当地不少市民都穿上了薄羽绒服。  “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底部支撑,共同富裕的底部在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大地湾社区党委书记秦晓祺很熟悉“底部”的情况:社区现有低保户127户172人、低保边缘家庭3户5人。“降温前我们就组织党员、网格员和志愿者对困难家庭进行走访,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大地湾社区在东区颇具典型性,在此居住的企业职工多、退休人员多。东区城镇化率超过99%,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16元,距攀枝花全市202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万元的阶段性共富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消底”的帮扶对象是谁,纳入“提低”范围的群体数量有多大?摸清底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东区把曾经的脱贫攻坚战当中“一户一画像”的“战法”应用到“消底”“提低”工作中,组织开展入户调查,按照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1万元至10万元、10万元至50万元、50万元以上等档次做好“描摹”,为分段分类施策促进共同富裕打牢基础。  东区区委副书记韩德说,一些家庭因病、因残、因无劳动能力或是遭遇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导致生活困难,“‘消底’就是用兜底的办法帮扶好这些困难家庭。”前不久,东区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710元/月·人调整到800元/月·人,力争在2024年实现“消底”。  “消底”的难点在于“动态清零”。韩德坦言,东区常住人口41万余人,逐户建立台账的难度较大,并且居民对收入数据相对敏感,这将影响摸排的精准度。“破题之策是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增加主动发现渠道,建立预警机制。比如,当居民家庭发生大额医疗保险报销时,社区就要去核实是否导致生活困难、是否属于社会救助保障范围。”  “提低”是要促进年收入在1万元至10万元的家庭增收。这部分群体在东区占比40%左右、在西区占比55%左右,推动他们家庭年收入迈上10万元台阶,也就达到了“扩中”的目的。因此,“提低”“扩中”被认为是通向共同富裕的“路”和“桥”。  攀枝花市锁定低技能从业人员、偏远地区和非中心乡(镇)农户作为“提低”重点,分别制定稳就业、稳创业、稳生产经营等政策措施;同时,强化对家庭成员中的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技术工人、高素质农民工和农户的激励,引导创新创造、鼓励勤劳致富,逐步扩大中等收入家庭规模。2 突出产业抓手探索形式多样的“共富体”  “看,我们这里冬天下雪。”在仁和区前进镇高峰村,村党支部书记褚文华一见到记者,就拿出手机照片展示。在很多人看来,高峰村是距攀枝花市区最近的避暑、赏雪之地。  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三峰两山”地带,过去曾是仁和区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地,如今也是“消底”“提低”任务较为艰巨的区域。  2021年7月,褚文华带领村民发展农文旅项目,向上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引入社会资本提升配套服务能力,成效有喜有忧。喜的是去年涌入5万人次游客,打响了名声;忧的是由于缺乏消费场景,村民的腰包还没鼓起来。  “外出务工赚的钱在村民的收入中占比较大,但这几年占比增长没过去那么快了。”褚文华说,村两委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提高农业收入占比。  “抱团”是一个做法。村上采取“集体+农户”模式流转零散土地种植高山蔬菜,农户在1.5亩土地上轮作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后所得的年收入最高近5万元。发展民宿、农家乐也是一种探索,攀枝花市经贸旅游学校还帮助村里开发“高峰十二风味”菜品,售卖“高峰腊肉”,逐渐带动村民的积极性。  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与高峰村一山之隔。记者看到,山脚的地块有的立着干枯的玉米秸秆,有的却是长势旺盛的中药材,对比十分鲜明。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何先明揭晓原因:因为干旱少雨,村民只在大春种植玉米,去年以来试种滇红花取得成功,部分农户实现向“一年两季”种植转变。  “实践证明,种植滇红花亩均产值4000元以上。”何先明说,过去村上试种红果参、火龙果、释迦果都以失败告终,影响了村民积极性。这次由党员干部带头试种耐旱、易种、经济价值高的滇红花,今年全村种植规模扩大到110多亩,预计明年会扩大到400亩。  太平乡正在探索建设“共富体”。乡上促成6个行政村联合成立集体经济投资公司,下设4个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农资经营、水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公司只监管财务、人事等,不干预具体业务,招聘经营管理团队‘操盘’。”乡长海维洋说,通过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预计今年保底分红70余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可突破10万元。  乡村有形式多样的“共富体”“共富联盟”,城市社区盘活闲置办公楼等资源打造“共富综合体”“共富空间”,攀枝花各区县积极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新路子,在做大产业蛋糕中促进利益共享,呈现出共富路上的新活力。3 调动社会互助积极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  电视剧《火红年华》的重要取景拍摄地“高家坪”就在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河门口社区。这里燃烧过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这里逐渐成为共同富裕的短板所在,低收入人员占到社区人口总数的60%。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高家坪”26栋三线建设职工宿舍原本纳入拆迁范围,后来考虑到其历史价值和可开发性,连片的“红砖房”被保留下来,3个多月后被《火红年华》剧组选中。如今“高家坪”三线特色文旅融合项目正加快升级改造。  这段经历给河门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朱冠军带来两个启示:一是街道有1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3处市级历史文化建筑,可以创造性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优势;二是攻克“消底”“提低”中的难关险阻,需要发扬好传承至今的三线精神,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聚力推动共同富裕。  河门口社区正在“细微处”发生一些变化。爱心企业带头捐款成立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共富基金,累计筹集资金、物资共21万余元。有些餐饮企业推出公益爱心菜品,捐出一定比例的销售款用于慈善事业。西区创新的“群众说事、干部说理、法官说法”“三说会堂”经验做法,在河门口社区增加“五老”说和、社会组织说帮机制,探索多元联建调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新模式。  在攀枝花干部群众看来,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不单单是收入问题,还要把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结合起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什么是完整社区?西区清香坪街道杨家坪社区是全省试点之一。社区党委书记孙雯晴带着记者“完整”走访社区各功能板块,从日间照料中心到邻里中心,从老年大学到长者餐厅,再到乒乓球室、舞蹈室……集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养老服务、娱乐休闲、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服务于一体的完整社区展现雏形。  一花独放不是春。由全省试点到在人口密集社区全面铺开,西区正依托镇(街道)现有设施,加快推进家门口的服务综合体“共富驿站”建设,让“消底”“提低”更有效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9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12月27日,达州举行解读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会上,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玲宁表示,经初步统计,2023年达州全市粮食总产量将再创新高,有望继续卫冕全省产粮“第一大市”,实现“十一连冠”。近年来,达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成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并获评国务院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十年蝉联全省产粮“第一大市”宝座,生猪出栏常年稳居全省前四。如何保住这样的优势,不断提升达州粮食总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具体来说,在粮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达州将继续在粮食生产上,立足“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持续开展高产攻关、种业提升、农田建设、丘区农机四大攻坚,确保全市粮食总产达325万吨以上,持续擦亮全省产粮第一大市金字招牌。同时,推广液态料等先进养殖技术,推动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全覆盖,确保年出栏生猪稳定在全省前四。在现代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上,达州将实施产业基地提质行动,发展林下作物、设施农业、综合种养,充分挖掘茶叶、肉牛、苎麻等优势产业资源,着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和产业强镇,到2027年力争再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实施农产品加工“头雁”行动和农业品牌增值行动,推动大竹东柳醪糟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力争到2027年农产品加工集群突破1000亿元,做大做强“巴山食荟”“巴山青”等区域公用品牌、重要农产品品牌、重点企业自主品牌,打响更多的“达”字号“土特产”品牌。在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上,达州还将依托谢华安院士工作站、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研发推广一批高产高效农畜新品种、丘区农业适用高效关键农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构建县乡村三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8
秦歌 (图片由遂宁市船山区委宣传部提供)  近日,遂宁市船山区,改造后的荣兴街焕然一新,餐饮店、零售店、休闲娱乐场所等各种商业形态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消费,提升了城市街区的“颜值”与气质。  荣兴街位于船山区老城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逛完一条荣兴街,品味半座遂宁城。”这是遂宁人对荣兴街的评价。  而改造荣兴街只是船山区城市能级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作为遂宁的城市发源地,船山区坚定“繁荣在主城”定位,聚焦“有序更新一座老城、加快建设一座新城”两大目标,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颜值之城、品质之城、气质之城,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近年来,船山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颜值之城、品质之城、气质之城,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图为俯瞰船山城区。能级提升 城市有“颜值”有韵味  “自从种植了这七八平方米的小菜园,感觉生活都更充实了。”近日,家住船山区和平东路金港国际小区的洪龙华一边给屋顶菜地浇水,一边开心地说。  金港国际小区A栋是船山区实施“第五立面”、打造空中花园的第一个试点小区。经过前期调查摸底,船山区盘活顶楼空地资源,将小区楼顶11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打造成集“小区党建+志愿服务+农耕活动+居民议事+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居民共享新阵地。  城市之变,源于城市能级提升之举。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是城市建设中尚待开发的“宝地”。船山区探索屋顶综合改造,分类打造了一批空中菜园、空中办公室等不同体验业态,目前完成改造面积30万平方米,打造城市更美“顶部风景”。  船山区是遂宁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的重点和核心区域。在具体实践中,该区围绕“提升六大城市能级、更新九个城市单元、实施27个重大项目”3项工作重点,从群众“生活的小巷子、出行的车轮子、居住的新房子”着手,全面提升城市能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续提升城市颜值、品质、气质。此外,为了城市建设“清”装上阵,该区还为城市能级提升的27个重大项目“一对一”配备勤廉保障,监督护航项目建设。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船山区盘活城市“零碎空间”,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居住小区周边空间等建设“口袋公园”,打造出一处处社区休闲娱乐的邻里空间和文化记忆空间,美化城市环境,“兜住”了市民的幸福感。  老旧小区改造,是船山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重头戏”。按照计划,今年,112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开工,截至11月底,30个小区完成所有改造工作,正在进行13个小区的地面铺装和80个小区楼梯间墙面和外墙面改造,开工率达100%。  “我们小院这两年变化真大,越住越舒服。”船山区和平西路的老住户吴方信说,改造后他的“家”有了大变化,小院装上了门禁系统,还建了休闲广场。  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提速”。船山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凯旋路、顺城街等雨污管网改造升级4.58公里,公园口人行天桥建成通行,加快推进通德大桥桥面改造工程,即将启动遂州路改造项目,助力城市缓堵保畅。  城市越来越生态宜居。船山区以建设山青、水绿、天蓝、景美的生态城区为指引,城镇公园达到10个,建成区绿地率达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67平方米。  城市能级提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今年4月,2023年全国动力冲浪板联赛在船山区圣平岛开赛,运动健儿们在船山尽情展现动力冲浪板运动的魅力;6月,第九届遂宁观音湖荷花节在遂宁市船山区圣莲岛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赏荷;9月,“成渝之星 丰收家园”2023农民丰收节·中国美丽乡村广场舞大赛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5支参赛队伍齐聚九莲洲生态湿地公园,通过广场舞运动展现各地民俗文化,表达丰收喜悦。  “城,所以盛民也。”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既更具现实可行性,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化成果的内在要求。  “接下来,将继续对城区环境品质、老旧小区、市政设施进行综合改造提升,增强群众幸福感。”船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立足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形象提升,从城市空间盘活、产业生态构建、人文记忆再生、街区活力重塑四个方面,努力实现城市“颜值”之变、品质之变、气质之变,把船山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商的幸福城市。去年5月,船山打造的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永和家园开园迎客,吸引了众多城乡游客前来玩耍。如今,在船山,以永和家园为代表的近郊游、乡村游、亲子游成为市民出游的“新宠”。畅通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全面开花”  12月10日,正值周末,船山区永和家园再次迎来客流量高峰。去年5月,船山打造的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永和家园开园迎客,并推出农民丰收节、村级“微马赛”等一系列富有参与性、娱乐性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城乡游客前来玩耍。  如今,在船山,以永和家园为代表的近郊游、乡村游、亲子游成为市民出游的“新宠”。  船山区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园区要素聚集,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一家园两乐园”(永和家园、猪八戒乐园、遂潼涪江蔬菜乐园)建设,加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依靠遂宁70万城市人口的大市场,以城市反哺农村,带‘活’近郊农业,并努力探索通过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船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优化农业园区空间布局。船山区构建“一核引领、多园共进”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集农文旅融合发展于一体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猪八戒乐园”建有大数据智能化生态式立体养猪基地,白芷现代农业园区的白芷产量位居全省前列,遂潼涪江蔬菜乐园扩展优质绿色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2万亩,纳入省级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试点,永和家园打造凤凰湖精品民宿聚落等70余个农文旅业态,鱼米之乡核心区打造稻渔(虾)共生基地5000余亩。  升级现代要素提振农业质效。船山累计建成14万亩“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新改建提灌站114座;持续推进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等“五良”有机融合发展,今年开展农机耕、种、防、收社会化服务4.5万亩,全域构建全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3个“全程机械化+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8%。围绕全区无抗生猪、老池白萝卜、道地川白芷等本土优势农特产品,建立健全“4+ 4”优势农产品体系,无抗猪肉被评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推荐产品。  注重土地“盘活”,资金“用活”。船山以纳入全国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载体,以土地、资金等要素为“支点”,深化土地改革破除结构壁垒,龙凤镇石桥村探索推进“确权不确地”试点,实现种植收益每亩800元;推进5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获得收益283万余元,实现亩均土地资产收益率增长超300%。通过“项目+土地租赁”“投资+合作运营”等方式自主探索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招引“半隐山舍”“桐岸读水”等8个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快增长。  注重人才“激活”。船山区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下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投身农业农村,出台《船山区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条措施》,建立农民工服务中心等各类农业创业创新平台和农村孵化实训基地,建立船山区返乡下乡创业协会,创建以来累计激励99名各类人才下乡进园创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8
(李孟昊 记者 李全民)今年以来,广元市剑阁县汉阳镇立足“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定位,从贯彻落实县委“建设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的战略部署全局,以剑山未见山精品餐饮民宿品质提升为抓手,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着力将汉阳建设成为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核心区重要支点。该镇引进企业借鉴先进地区特色经验,已完成剑山未见山精品餐饮民宿投资2900余万元,有效提升游乐基础设施配套和餐饮民宿品质,提高游客旅行体验和项目知名度。截至目前,已建设以种植果蔬为主的科技大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为主的农作物种植区和打造观光旅游、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初步形成“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互动格局,农文旅融合产业势头正劲。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立足剑山未见山现有特色民宿36套以及配套餐饮设施1处,联动企业209个特色果蔬种植大棚抱团发展,“科技农业+旅游体验”相互引流初具成效,力争早日将该项目所在地云丰村建成山水与乡村、村居与田野融为一体的农旅融合典范,产业与旅游、文化与农业相得益彰的乡村振兴样板。以产业为支撑,通过主题民宿度假产品、特色休闲、农娱体验、主题美食餐饮等形式,打造集民宿、康养、亲子、农业、教育、观光为一体的多元素组合的观光体验园,带动周边农户通过住房改建民宿入股、土地入股分红,园区务工领薪等方式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优先就近用工8000余人次,带动群众增收140余万元,往日交通闭塞的“深山窝”已华丽嬗变为宜居宜游的“打卡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特约通讯员 罗沾 文/图  洒水车浇水、村民忙施肥……12月19日,在宜宾市高县来复镇百花村,村民们正在该镇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抢抓晴好天气进行小春作物田间管理作业。  “我家4亩地,今年大春种苞谷套豆子,收了3500斤苞米、1400多斤豆子,收入1万多元。小春种麦子套青菜,管理好了至少还要收入1万元。”对套种的收益,该村2组村民胡成明很满意,“镇上推广的套种这个‘路子’好,种地有干头。”村民抢抓晴好天气进行田间管理。  胡成明口中所说的“套种”,指的是该镇推广的大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小春小麦蔬菜带状复合种植。  来复镇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镇,粮食生产历来是该镇农业的“重头戏”。近年来,该镇持续压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多措并举向土地“要”效益。  “今年,全镇大春粮食作物播面9.3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75万吨。其中,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种5200亩,亩产分别达400和150公斤。”该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邓纯辉说,目前,全镇大春粮食作物已全部“颗粒归仓”;全镇小春粮食作物已实现“应播尽播、应种尽种”,以油菜、小麦为主的小春作物播面达2.8万亩,预计小春粮食总产量可达0.57万吨。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让参与的村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益,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地的积极性。  说起种地,该村4组村民罗文亮满脸笑容,“我3亩地苞谷豆子就收入了8000多元。小春又种麦子青菜,还要收入近万元。”  “人歇地不歇,土地也能生金淌银。”邓纯辉说,以往大多数村民的地里一年就种点玉米,采收之后就成了“冬闲地”。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今年,来复镇农业技术部门把目光转向以往的“冬闲地”,想方设法在上面“做文章”,锚定玉米、大豆、小麦、蔬菜“一地一年四熟”目标,因地制宜在玉米大豆带状复种基础上,探索推广小麦蔬菜带状复种300余亩,以实现大春玉米大豆、小春小麦蔬菜复种轮作的“无缝对接”,让以往无人问津的“冬闲地”,成为能“生金淌银”的“聚宝盆”。  为提高蔬菜种植的收益,彻底解决村民蔬菜销售的后顾之忧,来复镇已引进县内蔬菜深加工龙头企业入驻该镇,将蔬菜“生产车间”搬到村民“家门口”。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亮点揭秘新品种 杂交选育的姬菇新品种,克服常规种植品种的很多缺陷,第一潮平均单袋产量达500克,比常规品种高出三成。新技术 通过全自动机器帮助,每天生产2.5万袋菌棒,只需要2个人7个小时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量,人工成本降低80%。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杨勇 文/图  “这个产量明显较高,非常有竞争力!”12月19日,成都市金堂县竹篙镇食用菌产业园区内,几袋整齐摆放的菌包引人注意。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申进文用手轻轻触摸着一棵姬菇,评价说:“菌盖硬挺,不易破碎;另外颜色较深,菌盖肥厚,风味口感更好,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当天,来自金堂、中江两地的食用菌种养大户、相关行业协会、省市专家学者、农业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齐聚于此,共同参加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彭卫红研究员(右一)向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平菇栽培岗位科学家申进文教授(右二)介绍姬菇新品种。种植姬菇有传统培育新品种势在必行  金堂为什么举行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金堂是中国‘姬菇之乡’,但近几年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现有品种出现了老化和退化,市场需求也有了新变化,需要有新的品种。”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彭卫红道出了背景。  据了解,金堂是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大主产基地县,“金堂姬菇”品质好、知名度高,产出的姬菇主要出口日本,是日本最大姬菇进口地。但近十年来,受市场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由种植姬菇改为种植羊肚菌。  “羊肚菌和姬菇的种植技术模式不同,风险也不同,姬菇生产更为稳定,效益也突出,我们认为姬菇在金堂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彭卫红表示,“从市场行情来看,目前姬菇收购价在5元至7元每斤,非常可观!”  再看羊肚菌,业内人士表示:“种植羊肚菌效益虽高,但面临的风险更大,普通农户恐怕难以承担种植失败造成的损失。”  据相关数据,目前金堂年种植姬菇量达到1亿袋,参与种植、销售的农户约2万户,年综合产值约3.75亿元。“发挥食用菌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改良现有栽培品种和技术十分必要!”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推动金堂县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他们联合相关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番探索。  “如今,杂交选育的姬菇新品种,在产量、品质、色泽等方面克服了常规种植品种的很多缺陷,第一潮平均单袋产量达500克,比常规品种高出三成。”彭卫红介绍,不仅是姬菇,新选育的秀珍菇以及引进的香菇,都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配套技术加持集约生产效益凸显  “轰隆隆!”记者走进食用菌生产厂房内,只见两名工人操控着机器,上千斤麸皮等原料正被均匀快速地搅拌。“相比传统的人工拌料,这种方式更加高效,并且拌料更均匀。”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唐杰介绍,这些拌好的原料将通过传送带进入下一环节。  “每天生产2.5万袋菌棒,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作业模式,需要12名工人9个小时完成,但现在,通过全自动机器的帮助,只需要2个人7个小时就能完成原有工作量,人工成本降低80%。”站在全自动装袋车间,一排滚轮转个不停,唐杰向大家介绍道。  目前,食用菌产业园区已建成姬菇集约化生产新模式,实现全自动机器标准化生产线装袋、接种。恒温条件培养菌丝,具备成活率高、菌丝旺盛出菇整齐等特点。在园区内的食用菌生产厂房里,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喷雾装置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食用菌科学生产已经有了数据支撑。  彭卫红认为,使用机械化设施设备生产食用菌,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在好品种的基础上,有配套栽培技术的结合,才有好效益。”不仅如此,金堂正大力推广新型氮源基质生物合成麸皮应用与示范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彭卫红说:“以菌包为例,我们利用中江大量种植的桑树枝作为菌包原料,不仅将姬菇和秀珍菇产量提高10%以上,还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从“卖”难到“买”难,从以前的论“斤”卖到现在的论“个”卖,“丹棱桔橙”如何火遍全国、远销海外?12月21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丹棱县专场,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晓梅介绍了该县晚熟柑橘产业发展的三条路径。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经过 40多年的发展,现在丹棱已经形成了以晚熟柑橘产业为引领的农业现代化产业集群。”叶晓梅揭秘了丹棱柑橘产业发展壮大的三个关键之招。  一是夯实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物质装备,实现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叶晓梅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3.56万亩,改造提升果园2.3万亩,在果园里安装了物联网以及预警监测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现代化物质装备。先进的种植技术,成就了属于‘北纬三十度的味觉奇迹’。”  二是筑牢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形成错峰上市、全年供应的产业格局。丹棱县与中柑所、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组建了4个专家团队,建成了中国晚熟柑橘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引进了 100 多个柑橘品种开展试验示范,选育出大雅柑、金乐柑、夏雅柑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新品种,柑橘品种基本实现了全年供应。  三是构建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经营体系,走出“单枪匹马”向“抱团合作”的发展路子。丹棱出台产业、职业农民、粮油稳面扩面等激励扶持政策,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实施产业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生产资料、品牌打造和加工销售“六统一”。丹棱威兰特果小 酒跻身国内果酒知名品牌,闯入国际市场,成为丹棱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一面旗帜。实现从“卖”难到“买”难,从以前的论“斤”卖到现在的论“个”卖,“丹棱桔橙”火遍全国、远销海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如何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助推县域高质量发展?九寨沟县提供了样板。12月22日,记者从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九寨沟县专场上获悉,2022年,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九寨沟全县GDP贡献率达到76%。  这一数字背后的发展轨迹是什么?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旅游强县”自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九寨沟县始终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抓手,锚定“建设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大力培育“大九寨”文旅品牌。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绿水青山’秀美风光。”九寨沟县委书记李为仁表示,该县从“木头财政”到“旅游财政”、“资源大县”到“旅游强县”的重大转型,离不开自身的生态环境优势。  九寨沟县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七大保护”行动和“七大治理”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修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基因走廊,常态化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地灾防治工作,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7.9%,地表水水质均达三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00%,全县生态环境的“高颜值”成为生态旅游的“金名片”。今年1月至11月,全县共接待游客690.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88亿元。打造“全域旅游”样板实现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业均衡发展、全域发展,是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九寨沟县依托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瑰宝,不断丰富完善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的规划、思路和举措,坚定实施“文旅强县”工程,全力做好神仙池、爱情海2个4A级景区,金猴谷、柴门关等5个3A级景区提档升级工作;建成九寨天堂、云顶秘境、鲁能美丽汇等一大批精品旅游项目;积极打造跨区域旅游生态圈,牵头发起“大九寨”“川陕甘”文旅联盟;构建起“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同时,全速推进两条高速公路建设。其中甘肃武都—九寨沟高速公路预计今年年底全面通车,九寨沟—绵阳高速公路预计2024年底全面通车,应急救援、医疗救治、旅游服务等配套服务日趋完善。  九寨沟县还全力推动九寨沟国家级演艺集群加速转型升级。一些演艺节目全新编排发布,“见·九寨”艺术中心成功面市,开发2000余种“九寨有礼”特色文创产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新突破,带动97%以上的群众吃上“旅游饭”。  “世界只有一个九寨沟,九寨沟不只有九寨沟。”李为仁表示,下一步,九寨沟县将推动形成全领域、全产业、全时空、全要素旅游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九寨沟旅游的影响力、吸引力、供给力、竞争力,加快建成“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力争早日实现“千万人次、百亿收入”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