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 文/图)在成都市金堂县龙泉山起伏的山丘上,早播的小麦已形成片片绿茵,与金黄的柑橘在冬阳下交相辉映。  平桥乡和谐家庭农场的小麦播种已近尾声。农场负责人向元春忙里偷闲,去都江堰市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对专业种植粮食,他信心满满:“今年收益不错!我们肯定要一直干下去。通过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使用主管部门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种粮收益稳中有升。”  实施粮仓行动,实现金粮满仓。金堂县今年高度重视粮仓建设,护粮田、建粮园、丰粮业,创新推出“大园区+多业主+全业态+现代化”模式,按照“十化”同步要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聚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天府粮仓”。丰收的田野。 受访者供图藏粮于地 良田粮用提升地力  12月7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四场金堂县专场。聚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金堂取得的成绩让人瞩目:统筹打好“稳粮、强菌、优橘、绿橄、兴乡”五张牌,着力构建“50万亩粮经、20万亩水果、10万亩油橄榄、百亿级食用菌”的“521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这些成绩的背后,展现的是金堂把藏粮于地落到实处的决心。金堂高标准建成的57.93万亩农田,筑牢了稳粮保供的基础。围绕护粮田目标,金堂持续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和撂荒排查整治,突出抓好土地流转用途监管、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和撂荒地治理,因地制宜推进“坝区规模种粮、丘区粮经复合、山区林下种养”,引导推广直接还田种粮、间套作种粮、轮作种粮等模式,确保良田粮用。  依托省级“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试点县、市级腾退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等重要农作物种植项目,金堂建设种植园区优化改造示范片1.35万亩,玉豆、稻菜、粮果等粮经复合种植示范片6万亩以上,低效果木腾退种粮示范区7000亩以上,实现应种尽种。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为了提升土壤肥力,金堂通过项目在高标准农田施用商品有机肥,鼓励养殖大户在对畜禽粪污进行腐熟后,对接种植大户,通过适时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金堂全县布置88个耕地质量调查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和取土化验,对耕地质量进行定位监控。同时新建一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点,监测探明在不同的种植模式下,不同的施肥和耕作处理对平坝区和深丘区氮、磷流失量、地膜残留量及流失形态的影响,从而监测面源污染动态情况,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预测预警。  平桥乡和谐家庭农场承包了2200多亩地,对如何提升土壤肥力增产增收,向元春体会甚深:“有一年我把一块地的表土挖去填其他地矮的地方了,结果那年化肥用量增一倍,但小麦长得还是很不理想。由此可见施有机肥有多么重要!”  向元春去年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补助的400多吨商品有机肥施入地里,每年粮食收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在播种前一个月还接收不少养殖大户拉来的腐熟粪水。看着地里的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松软,产量越来越高,他的种粮信心更加坚定。他还买来一大一小两辆挖掘机,农闲时把小田改大田,通过宜机化改造推进全程机械化。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受访者供图藏粮于技 试验品种攻关技术  在官仓街道荣华社区,每年水稻收割要从9月持续到10月中旬,水稻收后就有人开着机器来回收稻草,把地清干净。到了10月底,种植大户孙成勇就会同团队来到田间,只见拖拉机载着货仓,下面喷管左右摆动,先后迅速完成施肥、下种,最后拖拉机打土完成播种。  对今年种植的金堂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的水稻新品种,孙成勇非常满意。“我前两年自己试过很多品种,都不得行。今年的品种不错,平均亩产在1200斤左右,水稻收购价一斤涨5分钱,亩增产约120斤,亩增收200多元。”孙成勇承包了2700多亩田地,在他看来种粮风险不大比较稳当,他计划明年购买一批农机、建一个烘房,降低生产成本。  孙成勇等种粮户的增产增收,得益于金堂积极开展的新品种试验示范。今年金堂就承接了成都市种子站、神龙科技公司等委托的小麦、油菜、水稻和玉米新品种试验品种共计120个,这为调优粮油品种结构和优选适合金堂的适栽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了解,今年金堂大力推广水稻、玉米、油菜等高产、优质、多抗品种50余个,主导品种推广运用率达到96%,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孙成勇在安排小麦下种。  良种还须配良法。据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产业站副站长王斌介绍,该县通过同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东部丘陵区玉米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双低两高油菜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油菜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油菜杂草综合防控技术等示范;建立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成都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2个,开展优质甘薯新品种展示示范;在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开展优良品种选育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关键技术攻关,集成适合该县的“以粮为主、粮经统筹”配套技术模式。  赵家镇翻山堰社区金堂县迅好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凤兵在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拿出150亩土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创建,结果让他非常满意,“通过选用推荐的玉米大豆品种,增施有机肥、叶面肥,适时防虫防病,玉米亩产580公斤,亩增产约16%;大豆亩产120多公斤,亩增产20%以上,种地收益明显提高!”  金堂还成立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组建粮食和大豆油料科技服务队,包镇(街道)开展科技服务。通过构建“市+县+镇(街道)+村”四级技术专家团队,做到农业技术“市县有专家、镇街有团队、村社有带头人、小组有明白人”,今年已开展培训会、现场会、网络直播、网络宣传、入户指导等形式的科技服务120次以上,培训农户和技术人员3000人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彭杰)12月11日,南充市营山县“双实”研学基地迎来营山县云凤实验小学1200余名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走进田间地头、院坝场馆体验挖地、种大蒜、石磨豆浆、手工扎染、独轮车运粮等课程,在劳动中感受劳作的艰辛与快乐。  “参加今天的劳动实践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劳动知识,提高了劳动技能,激发了劳动兴趣,体会到农民伯伯种地的辛苦,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该校六年级二班学生卢瑜丹说。园区里建研学基地  2020年12月,营山县启动实施集劳动实践、综合实践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双实”研学基地建设项目,打造集“学园、田园、家园、乐园和花园”于一体的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  “双实”研学基地坐落在营山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占地700亩,总投资2.5亿元。  目前,“双实”研学基地已正式挂牌“营山县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获得“南充市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创建单位”等荣誉,营山获评“四川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营山以“双实”研学基地为突破口,探索出融合“农教旅商”四大行业,聚焦“文化”“人才”“产业”三大支柱,打造“农业”和“教育”两大特色,实现“乡村振兴”一大目标的“4321”模式,走出了一条经营农业、发展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和产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营山县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易良说,依托“双实”研学基地,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提升了人气,增强了活力,既大大提升了农业附加值,增加了农业含金量,又派生了民宿、农家乐和商业网点,带动了旅游和商业发展,吸引了一大批返乡人员创业就业。  “自2022年3月试运行以来,基地已吸纳 10万余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明年全面运行后,将会辐射整个川东北地区,预计每年接待60万人次中小学生、10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营山县教科体局实践研学办公室负责人张兴华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9
(记者 陈秋吉)11月29日,在平昌县南天门管委会红山村,巴中肉牛核心育种场一期项目正式投产,首批2000头海福特能繁母牛将陆续进场。  同一天,巴中又接到好消息: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质疑问答,“空山牛”遗传资源鉴定答辩获得全票通过。  2022年,巴中将巴山肉牛、南江黄羊和茶叶确定为“2+1”优势大品种,并在近期出台了《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简称《规划》),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达到60万头,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  从优化肉牛种源到延伸产业链条,冲刺全省产业“头把交椅”,巴中肉牛产业蓄势待发。空山牛养殖现场(通江县委宣传部供图)强基础 外引种牛做大养殖基数  12月8日,在巴中肉牛核心育种场内,一辆辆运输车装载着母牛缓缓驶入。随后,工作人员挨个对货车上的母牛进行卫生消毒,并按程序投放。  “我们准备了垫料床,并全面清洁育种场,给它们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雅拉德荣集团执行总裁罗林介绍,项目计划在12月份引入2000头海福特种母牛,通过推广海福特“售母收犊”的联农模式,着力推进“215”养殖计划,带动平昌县2万户农户户均增养1头海福特牛,户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在未来6—8年内,该项目将育种打造15万—20万头海福特能繁母牛,助力巴山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几十公里外的巴州区曾口镇凉风垭村,养殖户吴和友一大早就将酒糟、饲草、玉米秆等原料进行搅拌混合,随后运至牛舍,倒入食槽。  “养殖的牛基本从内蒙古、山东等地购入,品种以西门塔尔牛为主,主要是育种育肥。”吴和友说,一头肉牛的出栏时间在一年至一年半之间,利润大约3000元,“一年下来还是能赚个二三十万元。”  据统计,巴中现有巴山肉牛适度规模养殖场(户)1372个。2022年,全市存、出栏肉牛分别同比增长7.4%、8.1%,增幅分别位于全省第2位、第3位。不仅如此,巴中全市5县(区)均入列全省41个肉牛产业基地县,是全省唯一 一个所辖县(区)均是肉牛基地县的市(州)。优种源 内育品种做强产业名气  发展肉牛产业,种源问题是关键。当前,巴山肉牛产业除了外引优质品种,还大力培育发展本地特色品种——空山牛,为打造巴山肉牛种业“芯片”提供基础条件。  “编号10号,来自两河口,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空山牛特征,你看它那个单驼峰,还有那个腿非常小……”连日来,在通江县火炬镇玉马村空山牛遗传资源保种场,畜牧站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开展空山牛种源系谱档案登记工作,通过建立空山牛保种科研体系,以此保证空山牛种群纯度,实现种源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空山牛是通江特有的地方肉牛品种,具有耐粗饲、肉质细嫩等特点。近年来,通江县大力推动以空山牛为核心的肉牛产业发展,设立了空山牛核心保护区和国家级保种场,联合省畜科院对空山牛进行系统性选育,还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肉牛养殖。  “目前空山牛资源场存栏空山牛能繁母牛118头,种公牛15头,建立了畜禽保种必需的6个家系。”通江县畜牧站高级畜牧师王胜炯介绍说,通江县空山牛(第二养殖场)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进行,预计年底建成投产,可常年饲养空山牛1000余头。  “计划到2027年,巴中要建设肉牛特色镇100个,打造母牛扩繁示范村1000个、带动能繁母牛养殖户25000户,新增母牛存栏16万头,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巴中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李林祥表示,届时便有望突破“种源限制”等问题。延链条 多种形式助力产业发展  10月26日,巴山牛肉直营店成都首家旗舰店在温江区正式开业,巴山牛肉成都集散冷链配送中心和分割车间同步投入运营。每天晚上,巴山牛肉从巴中的国营屠宰厂出发,经过3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成都集散中心,分割后,由冷鲜车统一配送至各个门店。  据悉,巴中市供投集团首期将在成都主城区陆续布局20家巴山肉牛冷鲜牛肉直营店,并将开拓至百余家。届时,每天会有上百头冷鲜巴山牛进入成都市民菜篮子。  “为推动巴山肉牛产业发展,巴中供投加大投资,打造出国际化、标准化的屠宰工厂。”巴山牛肉成都销售团队总负责人李政华表示,为确保牛肉的鲜度与口感,工厂还严格执行现代精细化分割标准。  从养殖到屠宰、加工、销售,巴山肉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12月9日,走进平昌县驷马镇天生社区,只见一家家牛肉主题餐馆鳞次栉比,牛肉汤锅、牛肉火锅、酱牛肉、牛肉焖面等牛肉美食,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这是平昌县重点打造的牛肉美食街,街道尽头还有一座肉牛产业主题馆,可以了解肉牛发展历史,认识不同种类牛的特征。  搭上产业发展的“顺风车”,巴中还将实施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  “我们规划在通江县建设川陕渝肉牛交易市场、肉牛精深加工厂、南方饲草交易分中心等项目,全链布局肉牛产业。”通江县畜牧站副站长刘小雷表示,目前该县已先后引进30余家企业,全力打造集种、育、繁,推、加、销于一体的“空山牛”全产业链。  当前,巴中已成功签约雅拉德荣百亿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集群等巴山肉牛全产业链项目81个、拟投资额245.71亿元。“巴山肉牛”正沿着越来越长的产业链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任禹舟 文/图)冬至渐近,蜀乡气温日益走低。但在广安市武胜县,从事柑橘种植管理的果农们正忙得热火朝天。白天给果园除去杂草、覆盖地膜,晚间应对省内外大大小小的订单——一切忙碌,只为迎接新春大雅柑的丰收上市。12月10日,武胜县胜利镇,成片果园枝头的大雅柑已见橙黄。  在胜利镇桔子里家庭农场,入口处的几百株果树上都挂着号码牌,每个牌子上有不同的施肥记录,负责人周虎正在对每株果树的果实脱酸情况以及土地含肥量进行检测。果农忙得热火朝天。  “春节是大雅柑集中上市的时候,但是大量鲜果同时涌入市场,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如果储存保鲜技术不到位,还会让果子白白烂掉。”周虎告诉笔者,为了实现错峰上市保证收入,近年来,大雅柑保鲜技术备受种植户关注。虽然冷库保鲜是目前最普遍的保鲜技术,但是成本较高,所以武胜县创新进行“留树保鲜”实验,延迟一部分大雅柑的成熟期和采收期。  “留树保鲜”顾名思义就是指大雅柑在着色、脱酸、成熟等期间,用农业技术措施,使果实延迟成熟,能够长时间挂在树上而不脱落,延长鲜果供应期,错开集中上市季节,有效增加果农收入。  “上个月,我们按照实验要求,分别施了0.2、0.3、0.4、0.5千克肥料,果子的成熟情况已经有了区别,接下来还会进行第二次施肥、覆膜等实验。”周虎介绍,为做好武胜大雅柑延迟采收技术研究工作,该县设有18个科技示范点,每个晚熟柑橘重点发展乡镇各设有1个,同时组建包乡技术服务队伍,为大雅柑提供公益技术力量,推动科技服务脉络延伸。而他本人也正是包乡技术员之一。  近年来,武胜县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抓品控质量,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农业研究院校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为该县大雅柑产业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成立晚熟柑桔产业协会,抓好产业技能工人培训,建强产业工人服务队伍,严控建设质量。  “接下来,我们将做好已建果园的提质增效工作,统一技术标准,加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推广施用有机肥,完善水肥一体化基础设施配套,全力做好夏季抗旱和冬季防冻管理。”武胜县果树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张杰表示,他们还将加强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工作,助推全产业链良好发展,努力成为国内果商采购第一目的地,让大雅柑产业成为武胜县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特色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在“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中位居第八、“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位居第四,天府旅游名县复核考评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一系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都江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故事。12月14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的“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都江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亚丹用五套“连招”讲述了都江堰的“名县”故事。都江堰市灌区映像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江堰市委宣传部供图  五方面发力 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以来,都江堰市围绕如何做实、叫响、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依托‘三遗之城’世界级资源优势,探索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有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张亚丹说。  一是打好“三遗之城”内容王牌。都江堰市科学规划了芒城遗址、玉堂窑址考古遗址公园,推动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国家级“古蜀文明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完成圆明宫、灵岩寺及千佛塔等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皮影、剪纸、青城太极3个项目纳入“成都大运会”大运村互动体验项目,开展各类主题展览、研学及国际化交流活动100余场(次),让“青砖古瓦”变成“乡愁地标”“打卡网点”以及“研学课堂”。设计“熊猫体验官”等定制旅游线路7条,将历史文化转化成旅游场景和旅游商品,让游客成为世界遗产的忠实铁粉。  二是夯实“产业圈链”竞争基底。规划了“都江堰—玉堂窑—熊猫谷—芒城遗址—青城山”世界遗产文旅主轴。全力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产业生态体系,落地重大文旅项目10余个,总投资353亿元,年均实际完成投资金额超45亿元。发布“3+1”产业扶持政策,兑现文旅产业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培育规上文创和旅游企业突破 100 家、在册旅游企业约 2000家、住宿单位数量4000余家。  三是丰富“品质消费”产品矩阵。将“大遗产、大灌区、大青城、大熊猫、大冰雪”五大IP与“吃住行游购娱”有机融合,培育“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14处,创建“新旅游·潮成都”目的地28家,周末精品旅游场景(点位)40个,推出“蓝眼泪”“自拍熊猫”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和“蜀守传”等智慧文旅场景。  同时,聚焦区域文旅协同共兴,携手金沙遗址、三星堆、大熊猫基地等打造成都都市圈精品旅游环线,与重庆南川、大足、武隆等地开展文旅合作30余项。赴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展旅游推介专题活动,举办“17国外国使领团都江堰行”城市推介活动,利用34个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0个“海外都江堰”推广站开展国际旅游客源地在地营销。今年1—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境外游客约6.82万人次。  四是提升“留量体验”服务品质。推动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智慧化、适旅化提质升级。持续开展“文旅市场乱象整治”等专项行动,提升3000余名一线员工服务水平,设立30万元“旅游纠纷快速赔付诚信金”。  五是长效“规划引领”持续赋能。张亚丹说:“总体来说,通过连续五年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提升工作,切实让都江堰市的旅游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市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的目标。”  四大实招 持续提升“名县”含金量  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在四川省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抢抓机遇,将名县的各项“指标”巩固好,把名县联盟机制发挥好,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国际版建设,推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等率先建成世界级旅游产品,以“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景区”的理念,在城市有机更新、特色街区打造、文创园区建设等工作中,统筹植入旅游元素、采用旅游标识标准,推进“旅游+”和“+旅游”,不断提升都江堰市“名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关注度。  张亚丹介绍,“几项持续提升‘名县’含金量的工作实招‘已经在路上了’。”  一是全力推动高质量的内容生态转化为高效率的商业生态,强化青城武术等非遗活化利用,开发大熊猫生物多样性科普旅游项目,讲好李冰、花蕊夫人、丁宝桢、张大千等都江堰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不断丰富“国际范、巴蜀味”文化体验项目,塑造新时代“古堰人文、青城气韵”。  二是深化产业结对联动,重点招引数字文旅、音乐文创和智能文旅装备等先进业态,集中优势力量培育旅游产业链竞争新优势,让都江堰成为投资兴业锦绣之地、诗意栖居安逸新城。  三是持续包装策划包含绿道、赛事、游乐等多元旅游精品线路和“潮消费场景”,把握旅游新趋势、打造新景点,创造消费新增量,让游客在诗与远方的浪漫约会中身心皆至、心满意足。  四是推动开行都江堰—重庆旅游高铁专列,迭代升级“都来旅行”微信小程序,加快智慧旅游“城市一张图”建设,彰显近者悦、远者来的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的独特魅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今年7月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中,宣汉名列“全国百强县”第 90位。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国定贫困县”,从2020年“脱贫摘帽”到2023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宣汉仅用时3年。  如此显赫的进阶之路,背后支撑是什么?从宣汉确立的“四大战略”中可以寻找答案,那就是“农业兴县、工业强县、文旅靓县、开放活县”。  日前,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达州一线调研报道组走进宣汉田间地头,在群山万壑间寻找当地充盈“巴山粮仓”的密码,从“农业兴县”层面感受宣汉县域经济的磅礴动力。胡家镇鸭池村高标准农田。 资料图片“稻鱼共生”富山坡一村一项目重塑了鸭池村  一路向北穿越巴山腹地,进入位于宣汉粮油现代化农业园区核心区的胡家镇鸭池村。抬头往上看,高标准农田沿山有序分布;低头往下看,田间水塘中隐有肥鱼游动。“鸭池村把一块田按1∶9比例改造,做稻鱼综合种养。1份田养鱼,9份田种稻,既保障粮食安全,又提高土地收益。”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口中的“稻鱼综合种养”是该村的“脱贫致富”良方。但这并非鸭池村最初的选择。据称,2015年前后村里曾试种过黄花、芦笋等经济作物,但因水土不服,以失败告终。  坚韧的宣汉人绝不服输。转机很快在 2017 年出现。彼时,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鸭池村具备了发展“稻鱼共生”的基础条件。第一年600多户村民试水2000多亩稻鱼综合种养,后来这一模式逐渐覆盖鸭池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  如今,这个在盆周山区里寻找答案的“鸭池”已成为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稻鱼综合种养还可带来延伸效益。因为农药化肥用得少,稻米品质高。鸭池村培育了“稻鱼香”“桂花米香”等大米品牌,依托品牌化运作,让稻米“身价”翻了十倍不止。“这盒6斤重的稻鱼香米可卖到80元。”胡家镇党委书记覃航骄傲地告诉记者,“这些米,没走出宣汉就卖完了。”  除了产出高,鸭池村的“一田多收”还体现在链条延伸上。“今年我们把村里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打造了一批精品民宿,明年春天就能对外营业。”冯涌介绍,以稻鱼综合种养为核心的农旅融合项目是今后鸭池村的另一主攻方向。  鸭池村的稻鱼综合种养,是宣汉“一村一项目”乡村振兴行动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近年来,宣汉以村集体自主经营、对外招商或租赁等方式,在全县4271平方公里土地上培育了大成镇马滩村的蜀宣花牛+牧草种养循环、东乡街道牛背村的金丝皇菊、普光镇大田村的蓝莓谷等486个科学可行、特色鲜明的项目,推动村集体发展增收至280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乡村产业发展。“黑科技”满田跑土地托管激活了大鱼池村  谁来种田?怎么种田?面对当下农业发展的痛点,地处丘区,宣汉如何应对?  2009年,回村探亲的鸭池村村民袁军留下来种地了,“新修的房子没人住,地里全是杂草,心里很不是滋味。”袁军说。彼时,鸭池村仅剩四成人口,其中 72%为老人和孩子,农田几乎成了撂荒地。  听说袁军回来了,一些不想自家地荒废的村民主动把田交给他打理,手握30多亩地的袁军由此成了村里的种粮大户。2014年,胡家镇农技站主动为袁军提供了旋耕机、育秧机等农机和技术培训,希望他为村民提供土地托管服务。  “头一年就托管了169亩土地,总收成比往年高出了30%左右。”如今,袁军组建的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有33名成员、22台设备,服务全村3000亩高标准农田,为近800户村民解决了耕种难题。  从鸭池村发端,土地托管模式在宣汉大力推广运用。  “没想到吧?我们这款收割机不仅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还是无人操作的!”在君塘镇大鱼池村丰收农机专合社的库房内,监事长桂刚指着一台收割机说。  在丰收农机专合社,各项服务明码标价:机育120元一亩、机耕145元一亩、施肥15元一亩……“一增、一减,种地效益就出来了!”桂刚告诉记者,一增是指通过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一减是指降低人力、农资等生产成本。  截至今年,宣汉已陆续培育142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今年3月,宣汉投资300万元在大鱼池村建成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不仅有育秧中心、农机中心,还匹配了各类农业机械设备81套,并转租给专合社提供全套社会化服务,村集体每年按照政府投资总额的3%固定分红9万元,明年大鱼池村村集体收入破20万元指日可待。  “通过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实现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直指农业社会化服务优势。  山是制约,却可内化为宣汉求解求变的动力。无良田,就因地制宜,建设出62.7万亩“长藤结瓜”式的盆周山区高标准农田;少良法,就因村制宜,探索出487个属于宣汉的“百千万”振兴之法;缺人种,就因县制宜,摸索出一套解决人地矛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宣汉用自己的笔法在大巴山绘就出现代农业新景,蹚出了一条“以农兴县”振兴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8
近年来,自贡市大安区何市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和区位优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镇各项事业实现蓬勃发展。2022年,何市镇十字村入选自贡市集体经济示范村,2021年被大安区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特色工作多次被《大安观察》《自贡网》《盐都先锋》等媒体刊载。夯实组织堡垒,筑牢振兴根基。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紧盯“选好书记、配强班子”目标,选优配强村“两委”常职干部 6 名,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学历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增强。培养储备优秀人才。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种子计划,梳理建立十字村致富能人、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优秀人才台账,做大做强村干部队伍“蓄水池”。截至换届以来共发展党员4名,培育入党积极分子2名, 村级后备雏雁2名,累计回引3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规范基本制度。结合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各项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及值班制度、请销假制度、为民服务等工作制度,保证各项村级事务规范运行。强化党员作用发挥,募集15名党员投身环境整治、治安巡逻、纠纷调整等工作,组织党员为乡村振兴工作建言献策12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12次,党支部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狠抓产业发展,激发振兴活力。大力发展肉鸡养殖产业。依托“大安区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养殖项目”,2019年筹措资金158万元建设2条标准化双层肉鸡养殖棚,按照“公司+联合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将所有农户吸附在产业链上。2021年实现年出栏肉鸡10万羽、代养收入40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实现就近就业超300人。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精心管理,平均达到3.8元/只,养殖代养费高于平均水平20%,同时保持着全区集体养殖代养费的最高记录(4.9元/只)。发展酿酒产业。立足全村高粱种植优势,积极争取产业资金40万元,将闲置的原百合村办公室改造为酿酒基地,成立集体经济“赖雅庙”酒坊。酒厂日产白酒200-300斤,预计年产值15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发展蔬果种植产业。先后引进业主品源、大强等公司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产业。目前,全村土地流转面积180亩,流转费约126000元,农户可按年收取土地流转费,帮助35名农户就近务工,每月增收近800元。创新基层治理,增添振兴动能。搭建平台集民情。搭建村组微信群,传达国家政策的同时,广泛收集民意,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村干部、党员包联网格制度,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听取矛盾纠纷、社情民意情况,及时发现化解矛盾问题。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机制,使村民真正了解、熟悉村务,真正参与到乡村事务的协商、决策、监督等过程中来。多元参与社会治理。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十字村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创新建立正反双向治理模式,正向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大学生入学鼓励、困难群众慰问等活动,共享发展成果;反向建立负面名单制度,将个别不支持村集体发展的人通过集体表决纳入负面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在对照检查和改进中敦促村民们养成好习惯,不断提升村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开展文明新风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关爱未成年人、气排球比赛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弘扬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全村邻里关爱、守望互助的良好氛围正逐渐形成。(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5
(记者 袁弘)在盘起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花椰菜已经开始打苞;运营中心内,猕猴桃衍生产品种类丰富……近日,记者走进都江堰天马镇金胜社区探访,依靠猕猴桃种植,金胜社区在农业上不断深化发展,以猕猴桃种植为基础,延伸产业链,让群众得实惠,乡村得发展,串联起整个社区的发展。天马镇金胜社区以猕猴桃种植为主打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夯实产业基础让土地生出更多“金”走进冬日的种植园区,猕猴桃还在“冬眠”,等待着在春天开启新一轮的勃发。位于天府粮仓精灌区的金胜社区,是国家双地标产品“都江堰猕猴桃”主产区、亚洲最大红心猕猴桃栽培区,也是6600亩的猕猴桃种植园区核心区,猕猴桃种植是其主打产业。一人多高的猕猴桃枝条下,套种的农作物一片葱郁。“为提升园区的耕地‘容积率’,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我们提出了猕猴桃套种模式,即在猕猴桃树下,进行土豆、花椰菜、苕菜等的种植。”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科科长罗光元表示。不仅猕猴桃种植热火朝天,其他农产品种植也不断“上新”。“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片,就是我们引进的成都市益民集团的‘菜篮子’工程。”天马镇金胜社区党委书记胡显忠指着一片已经翻耕出来的土地告诉记者,益民集团的“菜篮子”工程共有500多亩,主要进行蔬菜和水稻种植,盘活土地资源,实现群众增收。延伸产业链条做强甜“猕”产业在社区的运营中心,展示着不少猕猴桃的相关产品。拿起一颗猕猴桃含片入口,甜中带着一丝天然的果酸。记者了解到,依托猕猴桃种植业,金胜社区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并引进天赐猕源公司,公司现已形成猕猴桃商品化处理、气调保鲜和加工全产业链条,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花粉加工中心,研发的猕猴桃果干、果饮、果酒和含片等已走向市场。与此同时,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整合区域内6家农旅企业,引导农户和企业共同参与,成立都江堰市联智未来乡村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对社区进行全面运营。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达到92万元,形成集体资产约2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324元。(图据都江堰市)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15
晋钊 (图片除署名外由乐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放眼当下,晶硅光伏、新型建材、绿色化工、特色文旅、峨眉山茶……一个个特色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成为撑起乐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把产业链留在乡镇,把价值链留给农民。近年来,乐山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爬坡提升。五通桥区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五通桥区、犍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监测中连续3次排位前60。  再将目光转向民营经济,作为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乐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不断迈出新步伐;今年前三季度,乐山市民营经济以55%的比例占据GDP的半壁江山,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3.9%,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上升到全省第四,创下最好成绩。  回望过去10年,乐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与经济高速发展同频共振,县城有机更新“鼓点”渐密——规划精描细绘、建设精雕细琢、管理精耕细作。电梯加装到家门口,停车场、充电桩方便快捷,“一老一小”设施随处可见,一个个老旧小区焕新颜,一座座“嘉州新乡村”展新貌。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则全域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大道上,乐山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一手扬优势,一手补短板,以奔跑的状态笃定前行,全面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正在嘉州大地徐徐铺陈开来。沐川县白马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镶金加码”县域谋求发展“破题”之道  时值冬日,嘉州大地上却洋溢着产业发展的热情。  在五通桥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园内,企业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还原炉、单晶炉、切边机高速运转,一批批高纯晶硅、单晶硅棒、切片接连产出,为打一场漂亮的“收官战”加足马力。  从新中国第一块多晶硅的诞生地到如今四川晶硅光伏主产地,乐山晶硅光伏产业所释放的发展动能,正激起阵阵余波,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落子。其中,5家全球前10强光伏企业落子五通桥区,国内首个产能超10万吨的高纯晶硅生产基地拔地而起,有力拉动了县域经济增长。  近年来,按照“一园集聚、多点布局”“做强核心区、做优拓展区”的思路布局晶硅光伏产业,乐山逐步形成产业链贯通、上下游适配的“大硅谷”承载体系。  在“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多个已建成项目实现满负荷生产,新开工的项目建设正酣;硅片、电池片、组件、配套产业、储能等项目向乐山高新区、市中区、沙湾区、犍为县、峨眉山市、井研县等拓展区有序发展。井研县水系连通水美乡村项目有序推进。 鲍松 摄  产业园区拉动着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推动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特色产业既是“关键词”,也是“动力源”。立足资源禀赋选好特色产业的“种子”,撬动长期发展积淀而打造成型的比较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方能在县域发展中“出圈”出彩。晶硅光伏让乐山声名鹊起,而这只是特色产业迸发澎湃动力的一个缩影。  前不久,两场大型活动将乐山文旅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步入第十个年头,不仅让展会本身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旅游专业品牌展会,也让举办地乐山将跨越国界打造文旅新产品、新路线变成常态。  坐拥峨眉山、乐山大佛、东风堰三处世界级遗产,乐山的国家级以上旅游资源密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6倍,文旅经济是乐山县域经济发展的另一张“底牌”。  依托乐山大佛、峨眉山这两块“金字招牌”,乐山正在打破区域界线,构建以“大峨眉”“小凉山”为主体的两大“旅游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串联起的交通线将不断扩容的文旅场景缀珠成链。从“众星捧月”到“星罗棋布”,“乐山好耍、好吃、好看、好客”招牌越擦越亮,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风、嘉州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正在加速呈现。中国绿色硅谷“电力引擎”——乐山南500千伏变电站。小凉山地区“千年看变”写好城乡融合大文章  走进地处川西南小凉山腹地的马边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马边县”),清澈的马边河从城中穿流而过,一座座秀美的庭院掩映在绿树之间,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四川省深度贫困县。  “为做好城乡融合大文章,乐山市把全域美化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抓手,按照全域规划‘一盘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有力推动了全市‘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乐山市有关负责人介绍,金口河区和峨边、马边两个彝族自治县地处小凉山彝区,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板块,更是乐山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攻坚区域。  随着城乡风貌不断优化,文旅产业越发红火。在马边县民主镇小谷溪村,一座结合彝族特色和现代风格的建筑坐落在群山之间,格外亮眼。这正是当地美丽乡村系列产品之一——“谷溪美村”项目。该项目深入挖掘小谷溪村民俗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实现旅游产业和乡村田园融合发展。  山川雄奇、三河交汇,峨边怀揽世界级的旅游资源。然而山水分隔,也一度阻隔了峨边群众的脱贫致富路。2021年7月1日,峨汉高速公路峨眉至峨边段正式通车,结束了峨边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到乐山1小时、到成都2小时,连接成乐、乐雅、乐宜、乐自高速……峨边群众的致富路越来越宽。  口袋鼓更要“脑袋富”。峨边创新打造“德古讲堂”,依托讲堂打造集理论宣讲、村规民约宣传等于一体的治理平台。在全县组建了4支宣讲队,实现13个乡镇全覆盖,讲师不仅讲透移风易俗的大道理,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乐山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借助“医联体”开展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为金口河、马边、峨边等基层偏远地区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金口河区借力乐山市人民医院,率先在乐山市开展双向转诊智能化家庭医生试点;如今,随着乐山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开诊,更多患者将有机会享受到便利、完善的医疗服务。  在马边,114个行政村/社区建设了119所幼儿园,实现了“一村一幼”全覆盖,选聘380多名辅导员开展双语教育,并全面推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和彝区孩子普通话水平。  县域“小变化”里藏着百姓“大民生”。聚焦“人”“产”“村”,让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更畅通,让村民们过上城镇生活,乐山正蹚出一条小凉山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子。乐山市市中区棉竹镇棉竹铺社区江岸花村聚居点。联城带村交织成网畅通互联激活“镇”能量  11个区(市、县),18个乡、103个镇、11个街道,1107个村、264个社区星罗棋布、交织成网,共同组成了乐山版图。  细细梳理,便能发现其中的特点:各地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各异,发展基础不尽相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谓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短板。  乡镇是城乡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只有通道畅通,才能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形成良性循环。  2020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乐山各地积极开展省级百强中心镇培育创建工作,在完善中心镇基础服务设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推动强县促镇带村,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以夹江县为例,作为全省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试点县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当地因地制宜打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推动构建包括一个主城区、两个中心镇、五个重点镇、多个重点村的特色镇村体系。结合各镇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对乡镇进行细化分类,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此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不同的发展路径指向了同一个目标——让乡镇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推进乡村全面发展,加快乡村繁荣振兴。  在犍为县,“城市之眼”全面加快建设,“城市之肺”翠屏山康养公园进场施工,“城市之心”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之脊”加快规划设计,完成25个老旧小区改造,106个城区新能源充电桩建成投用,城区智慧停车系统正式运营……犍为大力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加快补齐偏远乡镇服务“三农”的短板,积极发展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镇村生活一体融合、各有精彩。  做强中心,还要畅通畅联乡镇,夹江、犍为等地的做法只是乐山全市的一个缩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抓好两端、畅通中间”?乐山从“清”字入手。  自2021年以来,乐山在全市范围推动开展以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五清”行动,从解决群众关心的“脏乱差”问题抓起,逐步延伸到乡村风貌、农村经济、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领域。  以“小切口”实现“大目标”,以“小成本”干成“大事情”。如今,农村“五清”行动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乡村“颜值”大幅提升,已建成的“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占比超过65%,“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光”的发展图景已然呈现;  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农村“五清”行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乐山市10镇90村获评全国(全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乡风文明有效改善,联动“践行十爱·德耀嘉州”活动,乐山市成功培育33个全国(全省)文明村镇,21人(户)入选全国最美家庭、四川好人榜等,推动乡村环境深层转变;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依托农村“五清”行动,乡村“美丽环境”正转化为“美丽经济”。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山区变景区,乐山走出一条“美丽生财”的好路子,全市已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2个县获评全国(全省)休闲农业重点县。  一镇一面,镇镇精彩。乡村环境正由面上美向纵深美、由眼前美向心里美转变。一招一式,尽显嘉州风采。  已见繁花结硕果,更立壮志谱新篇。做强特色产业,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城乡融合,既要厚植沃土,还要精耕细作。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奋进号角已吹响,乐山正以脚踏实地的精神、锐意进取的态度,将任务书、施工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答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5
(裴玉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从1987年在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种下第一株芒果苗,30多年来芒果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40.5万亩,芒果已经成为推动仁和区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的‘金果果’。”12月13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攀枝花市仁和区委书记班宏介绍了该区乡村振兴的“秘诀”。  据了解,2022年,仁和区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凭借多年发展,仁和区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当地已经建成省五星级芒果现代农业园区,正在高质量建设中国纬度最北、海拔最高、成熟最晚、品质最优的芒果核心产区。  得益于芒果产业的发展,混撒拉村实现了从当年的贫困村到现在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全省首批零碳村庄这一华丽蝶变。2022年,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产值超亿元,全村426户农户收入超10万元的占比达75%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们始终扭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用好阳光资源,做亮特色产业‘金饭碗’。”班宏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芒果、石榴等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芒果年产量超22万吨、年产值超17亿元,带动全区10.8万果农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4元,农业经营净收入占比53.4%,全区80%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仁和区是全省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县区,城乡融合是该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又一大特点。当地推动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向产地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在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成了冷链物流设施,每个村都有快递网点,极大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截至今年10月,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68.8%。”班宏表示。  下一步,仁和区将在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聚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打造安宁河流域更高水平的“天府第二粮仓”;二是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擦亮“攀果”品牌,打造区域农产品加工和物流中心;三是扎实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做好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四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目标,确保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保持在1.8左右,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开展“百村示范、全域整治”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动全域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5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  达川,达州市主城区,全省的农业大区、人口大区。这里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村的宁静。11月间,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一线调研报道组深入达州展开 一线观察,达川是重要一站。  近年来,达川区以小微农机机械化、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着力破解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产出效益差等瓶颈。在该区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和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达川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贡献与担当。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效果图。农机园“谋远”是现实所迫,更是使命担当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科技让耕种变得更高效”“打造丘区农机装备高地,共建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走进位于达川百马产业新区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以农机、科技为主题的各类标语映入记者眼帘。这些标语既勾勒了装备产业园的发展路径,也指出了丘陵山地农业的着力重点:农机机械化。  园区为何落户达川区?首先是现实所迫,达川是典型的丘陵山区,不适合大型农机装备作业的坡地、陡地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6%、13%,粮食生产面临农村生产成本高、劳动力短缺、农机化服务能力弱等现实难题。  然而,产业园规划落地,并不只是为了解决达州或达川自身的难题,现代农机困局,是全国山区丘陵普遍面对的难题。  在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卢玲宁看来,建设产业园既是达州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抢占全国小微农机市场的战略举措。“达川有基础、有优势,可承担起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农机机械化率探路的使命。”达州农业农村局机化科科长费仲文解释。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园区发展定位为“一基地、五中心”: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及应用研发中心、培育中心、农事服务中心、销售租赁中心、展示中心。今年上半年,在达州市、达川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动下,园区正式动土建设。走进园区,记者发现“一基地、五中心”的主体建筑均已竣工,已进入了内部装修环节。  紧盯农机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头部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园区创新全力开展招商引资。据介绍,目前,园区累计对接企业77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10家。“企业看中了丘陵山区农机机械发展的机遇,更看中了达州市、达川区的诚意。”来自深圳的铁牛云智董事长龙章进向记者分享入驻产业园的体会。  根据建设规划,该产业园一期建设累计投资将达65 亿元,建成后将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预计可年产农机装备50余万台、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川东菜园子。 李彦 摄蔬菜园“求实”打造达州“菜篮子”“川东菜园子”  这两天,达川区双庙镇新利村的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一批批新鲜莲花白被工人们采摘下来,而后被运往达州市区。“我们这些大棚可是达州城区老百姓的‘菜篮子’哦!”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刚自豪地说。  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距达州城区仅20余公里,交通便捷。2021年,达川区引进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双庙蔬菜现代农业园,定位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由企业整体流转土地、统一改良土壤、建设大棚、安装灌溉设施等建设基地,并牵头组织品种攻关、市场开拓等。农业园负责人李建平,便是此时加入蔬菜种植行业的。“有一部分土地是基地种菜,也有几十个大户自己种。”李建平说,园区企业可以自己耕种运营,入园的其他蔬菜大户也可以流转土地种菜。入驻企业或农户可以与园区龙头一样享受农资、农机、农讯等红利,生产的蔬菜可自销也可由基地统一收购。  两年多来,蔬菜产业园从最初的4000亩扩至目前的1.2万亩,不少蔬菜新型经营主体纷纷入驻园区。达川区蔬菜工作站站长梅国富认为,园区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等方式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赢。  今年上半年,园区还建成了容积达100吨的冷链物流库。达川区蔬菜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夏其庭表示,冷链物流库的建成投用,对园区蔬菜质量、上市销售时间可进行精细把控,提升了园区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达川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做强粮油、生猪、蔬菜三大基础产业,做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促进了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全区现代农业园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另一方面,我们也通过财政奖补等举措大力扶持入驻园区的经营主体。”在潘刚看来,达川区具有丘陵山区多、位于达州主城区等特殊的农业发展实情,只有从提高单产、做强特色产业等方面着力。  “达行天下奋进致远,海纳百川共赢未来。”这是达川区政府网站的一句推介词。2024年,达川提出:粮食、油菜播面分别达101万亩、29万亩以上,总产分别稳定在41万吨、5.3万吨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5
(记者 黄晓庆)如何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12月13日,“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总结交流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对2023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探讨并开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未来发展思路,重点分享了成都金堂县土桥镇“公益引导+抱团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践案例和发展心得。大会现场记者从会上获悉,“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是以“新型农村集体组织促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主题,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镇级经营主体,培养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有情怀的经营管理团队,搭建起服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生产、生活、生态、金融的社会化助农服务体系。项目由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捐赠支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负责统筹管理,中和乡村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落地执行。2022年6月,该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一年多以来,在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和土桥镇党委、政府指导下,项目实施者推动土桥镇7个村(社区)的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共同发起成立了土桥镇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并通过以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抓手、以乡村产业发展为方向,抱团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机制,服务村集体成员的需求,促进村集体创业创收,目前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11月底,土桥镇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农技农机服务、农资供销、农产品销售、农村土地流转等多元化经营活动,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56万元,利润超过11万元,促进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超过49万元,增幅达到371.47%。土桥镇案例分享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长郑文凯表示,“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参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围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一手继续抓好精准有效的传统项目,一手抓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创新项目。未来,他们继续广泛汇聚资源,与社会各界携手同心,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中和农信农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冬文表示,“兴·未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在金堂县土桥镇的实践,是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的有益尝试,代表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创新方向。本次交流会集合了政产学研资源,汇聚先进理念,是对过往项目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升华,相信这些有益的思想结晶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部分嘉宾合影本次总结交流会除了主旨报告与专题研讨交流,还现场参观金堂县土桥镇集体经济服务中心和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德阳所。(活动主办方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4
岳耀先 赵鸣梁(图片由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提供)  冬日时节,都江堰灌区的大小渠系迎来岁修的黄金时段。眼下,随着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灌区水网也将迎来又一次升级。  不久前举行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锚定四川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提出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水网与交通运输网、能源网、通信网一样,是支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作为灌溉面积达1133.2万亩,服务四川省7市40个县(市、区),惠及2800万人口的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必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今年11月,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成立满两周年。两年来,都发中心以灌区一体化改革为契机,以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为目标,以“六化”(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建设为路径,统筹推进灌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灌区面貌为之一新。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枢纽。用水之变 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灌区用水“不打挤”  “春灌期间,人民渠里的水没有断,用水不仅方便还安心!”近日,谈起近两年春灌用水,中江县黄鹿镇宝塘村村民谭桂琼连连称赞。  中江县地处人民渠第二管理处灌区的尾水片,来自都江堰的岷江水要跋涉二三百公里才能抵达这里。过去,每到4月、5月插秧时节,上游平原灌区春灌用水“近水楼台先得月”,用水高峰结束后,多出来的水才流向下游的丘陵灌区。如果来水较晚,将会影响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栽插和产量。  而去年和今年,都江堰灌区用水“打挤”的情况大为改善,实现平原灌区和丘陵灌区同步插秧,灌区“关秧门”(插秧结束)较常年提前7—10天。  用水之变,得益于两年前都江堰灌区启动的一体化改革。  2021年11月26日,都发中心挂牌成立,都江堰灌区的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一体化改革就是要破除过去分割管理的制度藩篱。”都发中心供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体化改革后,灌区内水资源均由都发中心统一管理、统一调度,采取轮灌、突击供水、错峰供水等措施,确保了平坝灌区与丘陵灌区同时插秧,打破过去丘陵灌区“田等水”的状况,实现了“水等田、田等秧”的新局面。  特别是2022年7—8月我省遭遇严重旱情期间,都江堰灌区在比2021年同期少引水0.73亿立方米的情况下,实现向灌区多输水0.4亿立方米,为抗旱保供、护航“天府粮仓”发挥了坚强的支撑作用。  今年春灌,都发中心在已形成的供水模式基础上,将经验推广运用到遂宁市安居区,保障都江堰灌区“最后一公里”用水,为安居区顺利实现新增供水量1000万立方米,新增耕地粮食播种面积1万亩,粮食增产500万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00元的“四个1”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都江堰灌区作为我省存量水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在全省率先完成一体化改革并初见成效,充分印证了水作为线性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必然性和正确性。今年9月,都江堰灌区的丰收景象。管理之变 推进智慧水利,从治水开始向“智水”迈进  12月8日,走进都发中心外江管理处崇庆水利管理站,一栋高大建筑内焊花四溅,里面正在进行着墙壁和房顶的装修工作。  “这是我们利用原有管理用房建设的都发中心智能化电站运行维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预计在明年1月底初步投入运行。”都发中心外江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投入运行后,外江管理处的所有渠系电站将进行统一管理,未来整个都江堰灌区内的渠系电站也将陆续纳入。  为何要将灌区内电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来,都发中心在今年的集中调研中发现,各电站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信息化建设滞后、人均工作量较大、岗位人员不足等问题,于是研究提出了渠系电站智能化改造和集中运维管理思路,以求达到“少人值守、远程监控”的目标,提升电站的整体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提高水能利用率及年发电量。  都发中心智能化电站运行维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是都江堰灌区在管理方面的一个亮点。不仅如此,都江堰灌区在智慧水利方面“长势”喜人,从治水开始向“智水”迈进,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江堰灌区范围内目前共布设有1200多处视频监控点位,可实现对灌区工程运行实时监测及远程操作,不仅减少了人力工作强度,还提高了效率。此外,都江堰灌区建成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运算能力达到236万亿次/秒,不仅更好地服务灌区建设与管理,还可为全省水利行业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服务。  与此同时,都江堰灌区以标准化示范灌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发中心结合机构改革和整合发展的需求,制定标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工作专班,确定6大类35项155个考核点,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责任人,明确工作时限,经过全力推进,在组织、安全、工程、农业节水与供水以及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也是都江堰灌区推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都发中心紧盯组织、安全、工程、供用水、信息化、经济六大方面的管理,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灌区创建,形成了160项制度、89项规范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同时打造了统一站点风貌、档案管理一级达标、安全生产一级达标、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灌区标准化“量水秤”体系建设五大亮点工作。机制之变 持续深化灌区体制机制建设优化灌区运行运转  12月12日一大早,李冲跟几位同事一同驾船在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张家岩水库巡逻,顺便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像这样的日常巡护工作,李冲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开展一次。  张家岩水库设计库容1492万立方米,当前有效灌面为75.43万亩,主要为成都东部新区、简阳市和资阳市雁江区等地提供生产生活、农业灌溉以及生态用水,目前归属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管理。  但李冲和几位同事却不是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的员工,而是来自一家运营公司。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探索形成‘管养分离’的水利工程管护新模式,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外面运营公司聘请的。”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都江堰灌区一体化管理启动后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管理处在已建成灌区运行运转方面,积极建设“管养分离”样板示范区。  在具体举措上,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结合龙泉山灌区省管工程分布范围广、工程运行时间长、维修养护时间短等自身特点和条件,采用以管理处为核心管理,劳务外包进行日常辅助性运行运转,专业化工程公司承接工程建设的“管养分离”模式。据测算,通过优化人员结构,仅在管理人员成本上,相比传统管理模式,都发中心毗河管理处每年可节约大量财政支出。  “管养分离”实践,是都江堰灌区体制机制变化的一个缩影。  都发中心还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坚持以投补水、以旅补水、以电补水等方式持续拓展综合经营,推动构建现代企业发展架构,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与此同时,半军事化管理也是都江堰灌区的亮点工作之一。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人才储备计划,积极探索干部职工选拔引进新机制;同时,以“统一学习、统一着装、统一训练、统一纪律”为措施,全面推进半军事化管理,着力锻造一流水利铁军。  随着机制体制进一步理顺,都江堰灌区各项事业正稳步推进。当前,投资25.33亿元实施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进展顺利,由防汛物资仓库、灌区档案中心、灌区史及水情教育基地组成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也正加快推进;通过制定灌区工程外观风貌提升改造标准,正加快推进灌区管理处机关、7个示范管理站、14个示范枢纽打造,灌区的基础设施提升迈入发展“快车道”。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4
(秦歌)冬日的遂宁市大英县,远山近水和绿野垄亩层层叠叠,乡村产业错落有致、布局有序。从空中俯瞰,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产油大县、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一块块“金字招牌”夯实了大英乡村振兴的基础。  作为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今年,大英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为主要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大英县扭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个“牛鼻子”,建成6个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发展中药材、柑橘、甜桃、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5万余亩。图为大英县蓬莱镇吊脚楼村的万亩甜橙基地。 大英县委宣传部供图抓党建育人才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眼下正是柠檬成熟采摘季节。在大英县河边镇四方村的柠檬基地里,沁人心脾的柠檬香扑鼻而来,一个个白柠檬挂满枝头,游客穿梭林间,将这份初冬“见面礼”收入囊中。  “因其小巧玲珑、果皮光滑细腻、果肉晶莹剔透,故取名白柠檬。和普通柠檬相比,河边白柠檬无核,果皮光滑细腻也更薄,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柠檬。”在柠檬基地里,四方村党支部书记陈周华“变身”乡村宣介官,不遗余力地向游客推介村里的白柠檬。  村党支部书记“变身”乡村宣介官,他们既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加油干,也要讲好村里的发展和产业故事,这是大英县强化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大英县委、县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农之大事”,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总要求,成立“1+7”工作领导小组,推行“清单制+责任制+督导制”的工作考评机制,将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具体到事项,落实到镇村,明确工作计划、年度任务和阶段成果“三张清单”,狠抓落实。近年来,大英县统筹县级财政资金4.1亿元、整合涉农资金8.05亿元,撬动金融、社会资本10亿元投入乡村振兴,粮食年产量保持在20万吨以上,生猪出栏保持在55万头以上。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大英县紧扣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实施“新村民”招募等四大计划,围绕白柠檬、甜桃、中药材、柑橘、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土秀才”“田专家”“农创客”和“新高素质农民”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300余人,回引278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大英围绕优势产业,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速行动,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合作经营,建立集体经济产业指导服务中心、村级联合合作社等各类主体27个,促进62家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与87个村结对共建,把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效集中起来,助推村级集体经济提质提速,今年1月—11月,大英县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000多万元,实现较快增长。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依托中药材产业,打造“乐享土门”中国中医药康旅第一乡。在大英县,越来越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 刘作鹏 摄聚力发展特色产业 鼓起群众“钱袋子”  回马镇是大英县的重要蔬菜生产基地,依托靠近涪江沿岸的地理优势和水资源优势等,回马镇建起万亩优质蔬菜产业园,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萝卜、辣椒、白菜、菜玉米等畅销全国各地。  “以涪江沿线冲积坝为主要种植基地,我们在长江坝、金井坝、郭家坝发展蔬菜种植业,总产值超过2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回马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回马镇拓展农业功能,在产业园建起现代化农业仓储保鲜库,可就近进行萝卜初加工;新建蔬菜育苗钢架大棚10亩,为产业园供应优良种苗。  回马镇蔬菜产业园是大英加快打造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之一,已纳入国家级蔬菜产业集群建设。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大英县扭住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个“牛鼻子”,聚力发展优质粮油、中药材、柑橘、柠檬、蔬菜、甜桃、青花椒等主导产业,推动产业成片成带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大英县建成6个省、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发展中药材、柑橘、甜桃、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5万余亩。  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大英高标准推进2.9万亩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面升级回马“渝遂绵优质蔬菜产业基地”,加快推动粮油、柑橘、甜桃、蔬菜等产业园区升级改造,为乡村振兴聚能蓄势。  延链、强链聚指成拳。大英推进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建成3个“1+3+N”农事综合服务中心、4个粮油烘干中心、50个冷藏保鲜库,粮油、中药材和花椒深加工厂各1个,大英白柠檬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可为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高粱、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的生产全程提供机械化服务。”大英县相关负责人说,村与村还形成产业联盟,农事综合服务中心为联盟村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在此过程中,各产业联盟村利用土地流转金、务工收入、土地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分红及收益二次分配等方式链接群众利益。  在大英,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广大农民因产业兴旺鼓起了“钱袋子”,走上了致富路。2022年,大英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优环境强治理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活  走进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宛如玉带的村道穿村而过,白墙青瓦的小楼排列成行……“在这样好的环境里居住,心情舒畅。”村民李中海说。环境变好了,该村依托中药材产业,全力打造“乐享土门”中国中医药康旅第一乡,游客们纷至沓来,体验种药制药过程,品尝药膳药饮,享受休闲度假与中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之旅。  不仅是土门垭村,在大英县,越来越多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城里人的“向往之地”。这得益于大英县把“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走好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英县实施美丽乡村共富路“三年行动”计划、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工程,建成168公里美丽乡村共富路,整治修建末端渠系128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以上,行政村燃气管网实现全覆盖。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大英县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率达100%,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79%,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0%以上,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县。  路通、水净、村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成为大英县广大农村群众直接的感受。  要“面子”,更要“里子”。大英县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相促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传承保护乡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新图景。全域推进“一长五联+积分”制度,每20—30户常住农户设立1个“点长”,开展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纠纷联调、困难联帮等活动,全面提升乡村治理内能。  卓筒井镇为干屏村开展“村规民约大家谈”“我为公约提建议”“百家千户来签名”等村民座谈、院坝板凳会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否就近享有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关系到群众幸福感。大英县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深挖井盐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村级文化室,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设立370所村卫生室,配备460名乡村医生,建成18家养老服务机构、197个“儿童之家”、80个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  从改善生活环境到增强医疗水平,从公共服务提升到基础设施建设……大英县将高品质生活作为创造美好日子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新时代群众幸福需求的切实回应。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4
(郭飞)12月11日,广元市利州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来到龙潭乡射箭河,实地查看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只见射箭河河水清澈,绿草青青,鱼儿浅游,鸟儿栖息。村庄终于恢复了记忆中小河弯弯、岸绿景美的模样。  射箭河华丽“变身”的背后,是利州区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的不懈努力。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治理,压茬推进、久久为功,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厚植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生态底色,提高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含绿量”。利州区宝轮镇泥窝社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广元市生态环境局 供图“一水一策”根治农村黑臭水体  “以前的晏家河又黑又臭,夏天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现在污水都进入管网,河道也栽上了花草,水变干净,再也不臭了,晚饭过后还可以沿着河道散散步。”宝轮镇爱国社区居民王桂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022年,利州区投资8156.79万元,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系连通、生态修复等综合工程措施,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截至目前,累计完成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水域超8万余平方米,有效织密农村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网”。  精准摸排精准识别。对群众反映的所有农村黑臭水体逐一现场摸排踏勘,共排查出分布于4个乡镇的8条黑臭水体。核实核准水体位置、面积、人口、污染源等基本信息,多轮综合研判分析,制定高标准治理方案。  分类施策融合治理。对不同因素引起的黑臭水体,分别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不同治理方式,有效降低污染负荷。宝轮镇、河西街道5条黑臭水体重点实施管网纳污、底泥清淤,将生活污水引入市政管网;泉坝村2条黑臭水体重点实施管网改造、生态护坡、垃圾清理,将生活污水纳入大石镇污水处理站处理;龙潭乡驿地河黑臭水体实施岸坡修复和生态修复,配套建设100吨/天污水治理设施,融合周边观光农业发展,努力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水环境,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治理试点。  闭环治理长效运维。探索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理运维机制,确保“长制久清”。将区属国有企业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和运维主体,采取建、管、运“三位一体”治理模式,明确监管、建设、运维等多方责任,健全完善的管理运维工作机制,确保治理有成效、运维有保障。“站点结合”打好治污“组合拳”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利州区紧紧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四处横流、乱排乱放等突出问题,结合各乡镇村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规模适度、循环利用”的原则,确定集中式治理为主、分散式治理为辅的治理模式,共建设25处污水处理站、50余座“集中式三格化粪池+人工湿地”处理设施、上千座单户三格化粪池,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有效治理,治理率达到79.76%,乡村面貌得到了大提升,实现了“城市美”到“村村美”的转变。  推行集中治理+农业产业。龙潭乡曙光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达,周边果园农田广、灌溉需求量大。该村坚持以用促治、以景促治,建设2座污水处理站,将周边集中农户、休闲农家乐生活污水全部接入,通过A/O 一体化污水处置,尾水流入景观带,再以水肥方式还田利用,真正实现了让“废水”变为“肥水”。  实现散户治理+资源利用。荣山镇和平村地势复杂、居住人口较少、产污量低,污水收集管网铺设面临投资大、配套难、利用率低等问题。该村将农村污水治理与农村户厕改建相结合,积极推行“厕污共治”,采用单户收集、分散治理等方式,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对房屋临近的安装4立方米玻璃钢化粪池,对房屋分散的安装1立方米玻璃钢化粪池,发酵后出水用于灌溉,每户仅需 2000元左右,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实现了尾水资源化利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韩静 张俊 徐咏秋(图片由苍溪县委宣传部提供)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2023年,广元市苍溪县工业经济亮出成绩单: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局元坝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大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投运,累计清洁发电超271亿千瓦时;通威股份年产40万吨绿色基材(工业硅)项目落户苍溪……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苍溪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多点发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苍溪县永宁镇平兰村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优化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引入新动能  眼下正值猕猴桃冬管时节,苍溪县派出农技专家靠前服务。苍溪县歧坪镇尚林园家庭农场主丁柏寒介绍,得益于农技专家的指导,农场种出的果子“口感佳、卖得好”。  作为苍溪农业的两张“金字招牌”,苍溪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达39.5万亩,苍溪雪梨种植面积达16.5万亩,果业年综合产值达88亿元,红心猕猴桃和雪梨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环嘉陵江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香雪海”梨乡风情线等乡村休闲游,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苍溪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及天然气综合利用主导产业,升级做优食品饮料和轻工制造两大优势产业,突破发展硅基新材料和数字经济两个特色产业,“1+2+2”现代工业体系已见雏形。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元坝净化厂是川气东送管道工程的重要气源地之一。项目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300亿立方米,缴纳税费25亿元。苍溪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5000亿立方米,通过做优“资源转化利用”大文章,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仅2022年全县天然气项目总投资就达32.5亿元。  近期,在苍溪县紫云工业园区内,通威绿色基材(广元)一期年产20万吨工业硅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80亿元,年税收4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人。苍溪亭子湖现代农业园区一角。推动农文旅融合 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位于群山之间的五龙镇三会村风景秀丽,人居环境优良。近年来,当地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生态优势,构建“产村互动、农旅融合”风景线,实现了“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  “去年人均纯收入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三会村党支部书记魏光勇介绍,全村发展特色产业2000余亩,建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樱花湾、蜡梅园等景点18个,开办餐厅、民宿酒店8家,2023年预计旅游综合收益超180万元。  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好,更好激活农文旅融合发展这“一池春水”?苍溪县黄猫垭镇高台村给出了答案。  “黄猫垭烈士陵园建成后,今年已有10万余名游客前来瞻仰、参观。”高台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李春艳说,该村今年为230个旅游团队提供讲解服务,与24家旅行社合作签订7.5万人的旅游协议和620万元的农特产品销售订单。以高台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牵引,黄猫垭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观光农业、生态康养三大产业,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旅游饭”,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  乡村旅游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活力之源。苍溪县围绕“一核两线三区四带四园”乡村振兴带建设,在县域内串联起一条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域的乡村旅游环线,全县建成A级以上旅游景区7个,创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5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6个。织密民生“网底” 群众幸福指数新提升  11月18日,在苍溪中学举行建校120周年成果展示活动之际,苍溪中学扩建校区项目完工并如期交付使用。作为2023年全县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该项目占地面积48.5亩,总建筑面积达50246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改扩建后,学校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配套用房更加完善。今年秋季,新建成的江南中学、三清小学也相继投入使用。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今年以来,苍溪县陆续启动28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如今,梨乡小城的夜晚更加明亮,道路越来越平整宽敞,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市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状元桥步行街打造得古色古香,长廊花墙、亭台楼阁,让人赏心悦目。”家住状元桥步行街附近小区的居民余秀红就喜欢到这里散步。  一处处“家门口”的细微改变,让苍溪成为一座更有烟火气的温暖城市。改变的背后,是今年以来苍溪县40项省市民生实事的高位推进:突出就业帮扶,4万多名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建设7处日供水上千吨的大联通水厂,实现了30万农村群众“吃好水”;实施敬老院改造升级,让农村老人住进了“颐养乐园”;建起36个“户外劳动者驿站”,解决了数万名新就业形态及户外劳动者“吃饭难、休息难”的问题。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唐丹 文/图)12月11日,成都东部新区养马街道千亩粮蔬基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刚忙完秋收的农民又开始为来年的收成辛勤劳作。助力成都东部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养马街道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紧扣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探索实践,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成都东部新区金渔桃缘景区。党建引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养马街道精准把握坚持党建引领这一核心,通过优选育强干部人才、依托“微网实格”延伸“服务触角”等,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养马街道选优配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优秀农民工、致富能手等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建立人才储备库,做好人才支撑。聚焦干部能力素质,鼓励干部学历、业务双提升,全年选送60余人次参加学习培训,组织8批次、260余人到先进地区开眼界、学思路,不断锤炼乡村振兴“生力军”。养马街道还整合党群活动阵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合理划分综合服务设施功能区域,优化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布局,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全年标准化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4个,新建街道党群服务中心1个、党建主题公园1个,打造基层党务示范点位2个,做强党建阵地支撑。  探索建立党建引领下“网格有党组织”“微网格有党小组”的“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整合成立一般网格党支部34个,联建党小组128个,努力延伸“治理末梢”,组织动员1600余名党员下沉社区一线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精准、精细服务,化解矛盾纠纷,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共建共享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养马街道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耕种,促进增产增收,实现大棚蔬菜种植1200余亩,年出产绿色蔬菜3000余吨。创建先进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田家坝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富晓农业、沱江生态等10余个百亩生态农场,孵化水蜜桃、猕猴桃、羊肚菌等11个产业品类。“西桃菌,东蔬果”产业集群形态初现,伏季水果规模种植上万亩,年产值达1.1亿元,带动农民就业800余人,集体经济全年增收660余万元。  依托辖区沱江两岸良好的生态环境,2017年以来,养马街道累计投入6100余万元,夯实路、渠等基础设施,创建3A级林盘景区“金渔桃缘”,打造“农夫集市”、民宿、休闲驿站等消费场景,培树“沱江绿”“灵仙团柏”等产业品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每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  养马街道通过引进农业新品种,发掘本土农业农村领域的“土专家”和“田秀才”,为辖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新的发展思路。通过“筑巢引凤”,成功吸引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52家、农业职业经理人41名和一大批“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养马街道深入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在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建立健全居民意见表达、意见收集、意见处理以及监督管理机制。协同有关部门实施“邮政小区”、铁东“垭口港湾”、长岭“微公园”、尹家祠村“法治微公园”、熊家篇村“小公园”在内的20余个项目,努力打造全民共享、便利可达、群众满意的共建共享绿色新空间,打造乡村绿色人居环境。同频共振长效机制确保不返贫  养马街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023年,养马街道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共排查农户12054户,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  养马街道采取提供公益性岗位、免费就业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引导脱贫户兴业致富。规划实施脱贫村衔接资金、结对帮扶资金、考评激励等资金项目16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150余人,实现增收120余万元。在基础设施完善、经营主体培育、文体活动举办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孵化省级示范主体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区级示范主体2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四川省文明村镇1个,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400余场,参与群众2万余人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记者 袁城霖)12月11日上午,渠县琅琊镇大仙村护林员陈光渠来到巨黄竹竹苗培育基地巡护,因担心村民的牛羊啃食竹苗,他每天要巡护三五回。  自引进中顺洁柔(达州)30万吨竹浆纸一体化项目以来,渠县竹林基地建设提速,今年新造竹林8000余亩。顺应市场需求,大仙村在600亩竹苗培育基地里补栽了13万株竹苗。  今年达州全市新建竹产业基地2万亩,成为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的缩影。“向森林要效益,必须要迈过规模化这一关。”达州市林业局副局长何伶俐说,围绕产业目标,达州努力弹好林木、林下“二重奏”。渠县琅琊镇巨黄竹竹林。王彦力 摄挖潜力、优品种为“规模化”打良好基础  在渠江边的琅琊镇三台村,根节分明的竹子拉成一条沿江竹林生态走廊。三台村党支部书记邓小锋说,该村自2020年开始推广竹子栽种,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模式种下500余亩巨黄竹,今年又新种120亩。  “扩规模,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达州市林业局生态修复产业科科长谢先勇介绍,该市充分利用沟渠两岸、农村“四旁”、宜林荒山以及退化林、低效林、采伐迹地挖潜力。  为支持渠县竹产业基地建设,7月下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批准5.5亿元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贷款,当地将以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为核心,集中改良整治闲散、低效土地。“我们计划全部发展巨黄竹。”渠县琅琊镇林业站站长李勇说,巨黄竹具有抗旱、抗寒、纤维高、产量高等特点,经济效益更佳。  要选好品种,更要做强“种业芯片”。经过多年选育和研发,“达林1号”油茶和“达梅1号”乌梅2个品种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达林1号”的培育地——达川区雷音铺国有林场,今年被确定为全省十个油茶保障性苗圃之一。  “该良种的审定,为今后全市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谢先勇告诉记者,按照省林草局统一安排,“十四五”期间达州要建成9.1万亩油茶产业基地。  雷音铺国有林场场长李明春透露,预计明年下半年可供应油茶苗300万株,可栽5.5万亩。除本地外,还将保障巴中、南充、广安等地。万源市永宁镇村民采收仿野生乌天麻。马娟 摄推模式、强技术以“生态化”求更高效益  深冬,万源市永宁镇鸡河坝村林下种植的仿野生乌天麻仍在持续采挖。“去年试种的效果好,今年在周边乡镇多种了500亩。”几锄头下去,体态饱满的仿野生乌天麻堆满了种植户汪鹏的撮箕。  何伶俐说,全市主推“林+菌”“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不与主粮争地实现增收,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升林木质量,完成林木与林下经济“1+1>2”的生态价值转换。  在大竹县石桥铺镇,四川九凯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近4000亩竹林地,发展赤松茸、竹荪、太子参、黄柏等特色农产品10多种,实现“一年四季有产品卖”。“竹林抚育后粉碎的林竹废材是优质基料,种出的产品更原生态。”公司负责人曾祥国说。  做优林下经济,今年,达州协调4个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成立2个市级林业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分赴各地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  “关键是要掌握好方法。”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彪在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指导时发现,一些地方存在出菇迟、品质差、产量低的问题,他向村民提出了适当提早播期、加快“菌种吃料”速度、粗细料混合栽培等建议。  林下养殖也在积极推进。据介绍,万源市旧院黑鸡林下养殖产业通过了2023年“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公示,成为首批11个示范建设项目之一。  在万源市石塘镇、旧院镇,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偿流转林地1.2万亩,开展林下养殖旧院黑鸡、黑猪、中蜂和种植中药材,形成林下“中药材+畜禽+有机肥”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成熟的达川乌梅。达州市达川区委宣传部供图扩“林产”、增“林粮”以“高密度”强产业集群  12月上旬,万源市百里坡旧院黑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启动“线上尝鲜节”,邀广大网友品尝今年新推出的预制菜黑鸡汤。  类似农林产品加工探索正变得多了起来。曾祥国计划开发竹笋饼、松茸粉等产品和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渠县中顺洁柔竹浆纸一体化项目的带动性更强,项目负责人吴贤红说,该项目规划建设“竹林—竹浆—半成品—成品”全产业链,年产竹浆30万吨,这一数字占到当前四川全省竹浆年产量的15.8%。  统计显示,仅竹林产业,目前达州全市有竹材加工厂39家、竹笋加工厂25家。  从更宽领域看,达州涌现出了四川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等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但这些仍然是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与先进地方相比,差距明显。”在谢先勇看来,要更高密度地延链发展二、三产业,才能做活产业集群,向大资源大产业高效益转变,“‘以竹代塑’就是下一步发展重点。”  在第三产业领域,宣汉县峨城竹海、达川区乌梅山、大竹县五峰山等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竹县云海竹林康养基地入选省级现代竹林康养基地。达州计划以更大力度发展竹生态旅游,包括打造万亩竹海湿地公园、竹文化主题公园、竹博物馆等,以及在4A级景区基础上争创5A级景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射洪的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变化从哪来●把突破点放在场镇实施集镇更新●试点以镇来对接县城和村落两端绘就城乡新貌钱从哪来●做强县域产业支撑●把发展锂电产业作为“一号工程”●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人从哪来●有锂电产业支撑城市产业工人增加上万人●打造“创业福地”吸引“新乡贤”“新农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发展  (记者 钟岚 王怀 陈君 邓涵予 秦勇)1.9∶1——这是2022年遂宁射洪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期,四川省是2.32∶1,全国则为2.45∶1。2022年射洪市人均GDP为7.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17万元、2.2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战略考量——今年5月,《关于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意见》出台,明确“在射洪、资中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试点”。  为什么是射洪?作为全国百强县,射洪先行先试到底试出了什么?日前,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走进射洪市蹲点调研。射洪市沱牌镇龙泉村建成的600亩蔬菜大棚。刘作鹏 摄试出城乡新貌 试点集镇更新,提升颜值和公共服务配套  遂宁射洪市位于成渝发展主轴北弧中心,有21个镇、2个街道,城镇化率62%,是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发展试点县。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在射洪市决策层看来,县城和乡村发展一般都有包括从上而下的资金等要素资源和政策支撑,而集镇则相对薄弱。  “大县城带大农村的市情,让我们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点放在了场镇,实施集镇更新,试点以镇来对接县城和村落两端。”遂宁市委常委、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如是说。  调研组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看到这样一幅地图:1496平方公里的射洪市,全域划分为5大发展片区,形成1座主城、1座新城、2个县域副中心、4个中心镇、57个“中心村”城乡布局。无论副中心还是“中心村”,都是依托场镇进行组团发展。  近年来,射洪以城带乡全域共建,实现功能互通,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集镇扮靓。2022年实施3个集镇更新试点,市财政在每个镇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公共服务配套,补齐乡村短板,提升集镇颜值。  集镇更新,绘就城乡新貌,瞿河镇是试点之一。  “以前没觉得瞿河有这么多人,自从新的农贸市场和新风广场建成后,这里热闹多了。”11月28日,在瞿河镇新风广场,该镇党委书记谌婷很自豪。午后,广场上不少市民在休闲散步、打乒乓球。  在第四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皇村,这里有层层叠叠的梯田,沿途的村舍都有新换的瓦片和统一色调的墙面。驱车走上农文旅产业环线,“三线记忆·菊香梦园”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集镇更新后,焕然一新的射洪市天仙镇。 刘作鹏 摄  在天仙镇便民服务中心休闲广场,该镇党委书记兰明哲向调研组介绍,作为第二批集镇更新试点镇,他们将原天仙粮站改造为集便民服务、文化展陈、多功能中心、停车休闲为一体的乡村会客厅,占地7000平方米。除了能办事,这里还有社区书屋、儿童之家、观景平台、各种户外健身器材及儿童游乐设施……  在政务服务上,射洪在金华镇、沱牌镇、天仙镇、仁和镇及经开区已全面推进许可事项下沉工作,109项行政许可事项委托至镇受理、办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集镇更新,就是以‘稳、强、和、美’为原则,聚集场镇人气,重点是强化集镇功能,比如场镇的产业、商业、文化和服务等多项功能。”射洪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射洪又在太乙、天仙、仁和等6个集镇启动更新,不断探索将“城市能级提升”理念向集镇延伸,辐射村落。经过更新试点,沱牌镇获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省级百强中心镇。聚焦村庄出彩,高水平建设11个精品村,成功建设一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  “我们以集镇做试点,尝到了甜头。”这是射洪各级党员干部的共识。2024年,射洪市还将完成10个镇的优化更新。射洪市瞿河镇中皇村,以“三线记忆·菊香梦园”为定位,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刘作鹏 摄试出产业兴旺 做强县域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撑起一片发展热土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城乡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需要相应的要素保障。钱从哪来?射洪人说,做强县域产业支撑是最主要的路径。射洪连续两年入围全国百强县,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6.9%,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射洪的底气来自快速发展的制造业。11月28日,位于四川射洪经开区的遂宁盛新锂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  “我们在射洪布局5个项目,总投资80亿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产值350亿元。”在公司总经理霍立明眼里,从2017年落户至今,之前的山坡荒地已成为锂电产业发展的热土。  这片热土正在全面增产扩能。几公里外,四川天劲动力电池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补强了射洪动力电池生产链;四川蜀矿环锂科技有限公司10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项目一期已投产,为射洪锂电产业链补上关键一环……  “射洪已成为西部地区锂电产业链较为完善的集中区之一。”四川射洪经开区锂电产业局局长张一帆介绍,射洪把发展锂电产业作为“一号工程”,以天齐锂业为龙头,引入盛新锂能、富临精工等10家上市企业,培育相关企业39家、实施产业项目57个,构建起锂电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今年,全市锂电产值有望达到600亿元,成为支撑县域经济主力军。  放眼全市,锂电新材料、食品饮料、能源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正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  除了在“一瓶酒”上大做文章,射洪还在做强以沱牌舍得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去年6月,射洪成立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跨“三县六镇”,预制菜、酒粮产业辐射15个集镇,仅一年多时间,园区产值达220亿元,引导当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让群众在工农融合中受益。  以世界500强正大集团为龙头,延伸发展熟食品加工产业,3000万羽白羽肉鸡全产业链基地建成,成渝重要食品供应保障基地建设初具成效,带动4.8万名农民就业增收。  文旅搭台,“接二连三”联动农业融合发展。  射洪坚持“大地景观化、农村田园化”的理念,高规格打造173公里旅游线路串联74个景区,开发唐诗寻宗、生态酿酒、史前探秘、自然奇遇4条研学之旅,打造6万亩农业观光基地、22家生态康养机构、20户星级农家乐,农旅观光、果园采摘、休闲民宿等新兴业态蓬勃生长,中秋豫园灯会、孝德文艺晚会等乡村文旅活动吸引全省游客,农文旅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在瞿河镇中皇村菊花种植基地,农民采摘后的金丝皇菊第一时间被运至村里的现代农业仓储保鲜库,经分选、摆盘、烘干、包装等工序,销往全国多地。依托上千亩菊花,村里打造以菊花为主的深加工、康养及文化旅游基地。  随着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射洪着力培养更多“触网新农人”,通过直播带货扩大农产品销路。目前,射洪与60余家企业、2900余个网商深度合作,定期组织农特产品直播带货,去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7000万元,带动当地居民户均增收1万元,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华灯初上,射洪市广兴镇双江村,商业街上人潮涌动。 射洪市委宣传部供图试出产业工人流入 提升城市能级打造“创业福地”增强对人才的吸纳集聚能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着眼解决流通不畅问题。在射洪决策层看来,核心之一是要解决人从哪来、人往哪去。一方面,城市发展、产业拓展需要相匹配的人力;另一方面要有序引导人才投身农业、新乡贤回到农村。同时,还要合理推动农村人口往城镇梯度转移,“城镇生活、乡村工作”。  调研组发现,近年来,区位优势并不明显的射洪,由于有锂电产业支撑,城市产业工人增加上万人。在全国许多县城人口流失的大背景下,射洪的这一现象引人关注。  “我们围绕提升城市能级、拓展空间、优化品质、壮大产业等,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射洪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能表示,目前,射洪主城区人口有35万。  11月28日上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锂电科技学院,副院长曾琪在给学生上分析化学实验课,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拍视频,“拍视频是为了让他们课后‘复盘’学习。”  今年5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锂电科技学院在射洪启用,目前有近千名学生。学院与天齐锂业、盛新锂业等多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预计2025年可为射洪锂电产业培养技术人才3000人以上。  “学院培养的人才,以后留在射洪工作,既为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也给城市带来青春活力,聚人气,活商气。”射洪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邓洪川说。  人气旺,随之催旺商气。位于四川射洪经开区商业核心区的万达广场,将于本月下旬正式开业。射洪市欣诚公司董事长李响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万达认为当地的城市人口、消费能力等均达到落地标准,所以从建设到营业,只用了16个月时间。  如何紧紧扭住“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有序引导人才到农村?射洪把目光投向“新乡贤”“新农人”。  近年来,射洪致力打造“创业福地”,先后建立返乡创业农业联合会、返乡创业基地,吸引110多名成功人士回乡,“新乡贤”“新农人”创业带动农村发展。其中,大榆镇获评首批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乡镇,带动就业超5000人。  “我曾在外地打工,现在回到家乡发展,做直播带货,目前粉丝量和带货金额都在逐步上升。”瞿河镇“新农人”税娇说。近3年来,射洪累计发放创业补贴、担保贷款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万户,总数达到5万户。  在农村,如何让农民有序梯度转移到乡镇?“以做强集镇为依托,引导农村居民生活在镇,工作在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农村居民不离开农村,也能享受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射洪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畅通县域网络,加快互联互通。射洪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共富路”建设,全面建成内连镇村、外连国省交通网,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200公里,农村居民实现“出村上干道、快速到乡镇、城区”。  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射洪把八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组建5个中学教育联盟和7个小学教育共同体,完善城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组建以2个三级医院为龙头的帮带型医联体、7个集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体的紧密型医共体,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城乡医疗一体化格局,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忠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每年进入12月份,梓潼县1万多亩脐橙便进入成熟期。12月4日,笔者在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看到:在绿叶掩映中,一个个黄澄澄的脐橙挂满枝头,即将成熟上市。“今年脐橙长势非常好,又是一个丰收年。还要等几天,待打过霜过后,脐橙的糖分就基本上转化过来了,就可以卖了。”脐橙种植户王友生说。脐橙挂满枝头  要致富,产业是关键。梓潼县以加快建设全国优质生态绿色农产品供给地为抓手,通过公司与合作社带动,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产业,并充分借助“农超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助农增产增收。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长卿镇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特色水果产业。2023年,该镇与绵阳百盛超市签署协议,让包括水果在内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长卿镇积极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已经科学培育出黄金梨、柑橘、冬桃、有机猕猴桃等特色水果产业园区。并采取产销一体化模式,所有水果都已进入绵阳百盛超市农特产品馆销售。”长卿镇党委书记谢骞说。  许州镇坚持“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全产业链化”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生猪+蜜柚”种养循环农业,全力打造川北“蜜柚之乡”。全镇已发展蜜柚5.3万余亩,涉及农户8000多户。如今,许州镇已逐步构建起以蜜柚种植、水果加工、红色旅游为主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许州镇将蜜柚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正在深入探索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蜜柚加工和乡村旅游上开拓新路子,不断增加蜜柚附加值,更好地助力镇域经济发展和帮助果农实现增产增收。”许州镇副镇长肖太平说。  梓潼县坚持“种养循环”,积极推广“统一规划建园、统一品种苗木、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销售,实行分户种植”的“七统一分”的发展模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推进水果产业标准化生产,保证水果果品品质,提升水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原则,实现一年四季都有水果销售的目标。  截至目前,梓潼县已发展各类水果超过30万亩,形成春季销售沃柑、大雅一号,夏季销售桃子、梨子、李子,秋季销售猕猴桃、冬桃,冬季销售蜜柚、耙耙柑、砂糖橘等水果,成功打造出仁和沃柑、石牛胭脂脆桃、长卿猕猴桃、宏仁金宝李、许州蜜柚等水果品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