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李霞) “我今天用积分换了一桶油,我的积分是通过‘文明家庭’评比获得的,村里面通过积分的方式来鼓励我们,以后我们会做得更好。”郫都区石羊村村民王大姐说道。据了解,郫都区石羊村以信用承诺为抓手,以践诺激励为导向,会同成都金控征信有限公司,打造了“交子信用”应用平台,在郫都区率先引入和打造信用社区守信践诺体系,开展实施社区信用分与家庭信用积分建设,结合村情实际探索拓展积分应用场景,推动形成乡村基层诚信治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441户家庭加入“交子信用”平台使用中,覆盖率达98%。在实际运行中,“积分制”赋分细则共设置每户家庭基础分50分,内容包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家庭美德、移风易俗、产业发展、荣誉表彰等方面。同时结合村民表现,按照工作实际情况及难易程度设置加分项和减分项,参与移风易俗、改善环境、村民议事能加分,破坏设施、违章建设、恶意上访、违法犯罪则减分等,信用“积分制”将村民的综合表现量化为积分,文明与否、贡献大小一目了然。按每户季度积分情况进行表彰奖励,形式分为精神奖励和积分奖励,本季度积分奖励未兑换的农户,积分累计至下季度使用。对积分较低的家庭批评教育,并帮助其整改,使其提高积分,对积分制考核结果实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9
灞州镇 位于汶川县城北,距离县城15公里,有9个行政村2700余户7700余人。境内山高谷深,动植物资源丰富,羌族民风民俗文化浓厚。2023年10月,该镇被评为阿坝州第三批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州级样板村镇。  (刘文佳 记者 杜杰)“进山给李子树剪枝条!”1月23日上午,汶川县灞州镇垮坡村村民张国平就和妻子余桂华背着梯子、剪子和干粮上山了。他家的20亩李子树分布在山间,去年靠卖李子,他们挣了近10万元。“党的政策好,只要肯努力,我们高半山村也有出路。”张国平说。  出路,与灞州镇推动乡村探索的“三条旅游路”有关。航拍垮坡村。杜杰 摄  第一条是农文旅融合之路。灞州镇垮坡村是典型的高山羌族古寨,民居因山就势、自然布局、错落有致。2022年10月,垮坡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获评“国家级传统村落”。去年,垮坡村利用“三家园”建设工程契机,投入300万元专项资金,以传统古羌寨保护为重点,对村子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人居环境、污水管网、村貌道路都焕然一新。”垮坡村村委会副主任余友俊指着脚下的石板路说,这些石板取材于本村山上,是村民肩挑手磨,一块块铺上去的。  已经有投资者来考察,有意向发展羌寨观光、水果采摘、民宿体验等,打造农文旅融合观光体验村。“村子还建起两条货运索道,架起水果和肥料的空中运输,民房改民宿也提上了议程。”余友俊说。  第二条路,是旅游场景更新之路。在有着大寺冰瀑、高山杜鹃、高山草甸等旅游资源的灞州镇克枯村,如何打造旅游新场景、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是当务之急。垮坡村一角。杜杰 摄  按照《克枯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策划方案(2021—2025)》,该村围绕大寺冰瀑进行了景观提升和服务集群打造,对森林公园、高山杜鹃等进行了景观设施打造,同时打造起夜生活风情街、羌文化演绎场所等。  目前,投资122万元打造的集餐饮接待、休闲茶歇为一体的无忧·问香缘餐厅已经建成,6栋羌族特色别墅小木屋也亮相待客。“克枯村已打造起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戏雪,四季能旅游的全新旅游场景。”克枯村党总支部书记耿玉洪说。  第三条路在灞州镇阿尔村。背靠中国南方最大的室外滑雪场——羌人谷滑雪场,阿尔村走上一条追冰逐雪之路。  据统计,自去年12月23日羌人谷滑雪场开园以来,目前共计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6万余元。阿尔村党支部书记王学强说,滑雪场聚集起来的人气,为村民带来更多增收致富的机会,村里的一些民房已经变成了民宿。羌人谷滑雪场。王飞 摄  阿尔村岚·羌居民宿1号院的主理人陈星成说,民宿院落是从当地群众手中租来的,“去年10月开始装修,今年元旦房间就爆满。”不光有租金收入,还有务工收入。56岁的阿尔村村民王志珍如今是一家民宿的保洁人员,一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  三条旅游探索路,切实改变了一座座乡村的面貌。在灞州镇党委书记张琴看来,该镇还面临着产业发展对人口的吸附力较弱、集镇的市井烟火气不足、文化资源转化率低等难点和挑战,“要继续推行‘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全力打造羌文化幸福工坊和冰雪休闲产业园,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具有灞州特色的镇域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9
  (祖明远 郭超英)1月18日,随着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高渠镇白虎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接近尾声,当地400多亩“靠天吃饭”的零散耕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  “当前,绵阳市仍有171.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尚未建成高标准农田。”踩着刚平实好的田埂,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农业综合系统工程,其中“能排能灌”是衡量高标准农田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要优化‘水网’建设、打通农田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该负责人介绍,目前,绵阳市共有7098座固定提灌站,其中30%以上存在运行不畅,蓄水、提水能力减弱等问题,部分已经建成的工程设施经过多年运行使用也逐渐老化失修。  如何破局?据了解,2023年以来,绵阳市农业农村局抢抓冬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黄金期,紧盯工程质量,做好工程监督,扭转部分地区重建设轻管理思想,加大管护力度。据统计,目前,绵阳已完成521处固定提灌站的整治工作,维护、改建灌排渠道566公里,整治山坪塘723座,同时开展新渠建设引水、改造旧渠保水、管道灌溉节水等工作。  前不久,绵阳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简称三年行动)现场推进会在游仙区仙鹤镇石龙村召开,标志着以解决农田灌溉供水保障不足、田间渠系不畅、管护不力等问题为核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正式启动。  “待三年行动完工后,绵阳将完成新改建田间渠道1400公里、疏浚田间灌排渠4000公里以上。”该负责人介绍,水通,路也要畅,田间作业道路是农田宜机化作业的基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先决条件。  “路网”建设决定着农田机械化生产经营水平的高低。据了解,2023年以来,绵阳市已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建设机耕路142公里,田间作业道路356公里,项目区道路通达率达95%左右。  “小并大、弯改直”,站在附近的半山腰,4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一览无余,一块块农田大小相近、形状相似。在高标准农田“田网”建设中,绵阳以地方实际需求为基础,区分平坝、丘陵、山区,结合田土调型、面积、地形、坡度等要素,2023年以来,共实施土地平整5.46万亩,同步做好表土剥离和回填,有效保护耕作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1-25
(李益焕 邹星雨 记者 侯东)1月23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昭化区博泰种养殖农场看到,一座座高标准的养殖圈舍连片排列,棚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在嚼食草料,工人们则在一旁配料、拌料。“农场现有的360余头牛是分三批购入的,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处于育肥期,第三批处于调理期。”昭化区博泰种养殖农场负责人杨广发介绍。据介绍,昭化区博泰种养殖农场是一家集种牛繁殖、肉牛养殖及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企业,总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肉牛圈舍3600平方米,配套草场200亩。“为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我们准备新建600平方米的厂房和400立方米的青贮池,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杨广发说。饲料厂房和青贮池建成后,昭化区博泰种养殖农场可实现常年存栏肉牛500头,年出栏肉牛300头,预计年收入可达800余万元。同样,在推动牛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四川亿鹏农业有限公司十分注重销售渠道的拓展。今年,该企业将通过进行肉牛冷链屠宰加工、实行订单销售等方式,实现从“卖肉牛”向“卖牛肉”转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利益链、稳定供应链是昭化统筹推进生态畜禽全产业链发展的具体举措。近年来,昭化区坚持“一区一园、一园多点、一点一业”组团布局生态畜牧产业,大力推行“集约化育种、规模化养殖、专业化服务、品牌化经营”的“四化”发展模式,积极落实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方面扶持政策,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牛羊产业育、繁、养、宰、加、销一体化发展。据介绍,从2022年至今,昭化区新竣工投产规模肉牛羊养殖项目57个、盘活问题项目4个、新建繁育场4个,成功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个,累计出栏肉牛1.43万头、肉羊9.16万只。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股股长王生民表示:“接下来,昭化区将聚焦产业发展短板,不断加大投入,在种畜繁育、产品加工和餐饮体验上下功夫,创新经营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力争创省三星级肉牛产业园区1个,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力争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让更多的昭化牛肉被送上百姓餐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25
(李宜佳 记者 秦勇)1月20日一大早,射洪市天仙镇综合市场熙熙攘攘。前来市场买菜的居民陈一中说,以前镇上以街为市,人多车多,“现在,这个新修的综合市场干净整洁又安全。”  这得益于当地近两年实施的集镇更新试点,通过集镇更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日召开的遂宁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围绕县城、乡镇、乡村三大载体加快县域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走稳走好“产城共兴、城乡共富、区域共进”之路,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找到适合遂宁的科学路径。射洪市天仙镇将原来的天仙粮站改造为便民服务中心,提升乡镇居住品质。 刘作鹏 摄共兴产业经济全面升级  1月22日,遂宁高新区光电产业园区,遂宁首个锂电隔膜项目——中科华联湿法锂电池隔膜生产项目(一期)施工现场,厂房建设争分夺秒。  “项目力争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可年产高性能湿法锂电池隔膜约8亿平方米,年产值16亿元。”遂宁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个项目为遂宁锂电产业版图补上了一块“重要拼图”。  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县域,县域的主阵地在园区。在遂宁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江平看来,要重点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园区及其周边经济活跃度,形成县域新的“发展极”。  近年来,遂宁推进产业园区全面升级,创建了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级“5+ 1”重点特色园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园区等一批国省级园区品牌。“下一步,将继续推动产业园区‘全面升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满园提质’专项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建好特色优势产业园,为做强县域经济提供更加有力的载体支撑。”江平说。  “在全面升级产业园区过程中,建立县域经济发展资源要素梯度保障机制。”遂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肖霞表示,将推进遂宁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遂宁经开区实现国家级经开区百强晋位,船山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支持射洪市在全国百强排名中提质晋位,推动安居、蓬溪、大英持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共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分到这笔钱太开心了!”1月15日,在遂宁船山区桂花镇渡槽村5组举办的分红大会上,村民李小凤数着手里的“红票子”,笑得合不拢嘴。  此前,渡槽村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吸引村民入股,投资经营“共享猪圈”项目,当天,该联合社为入股的50名村民分红2.8万元。从投资入股到实现分红,时间刚好一年。  2022年,船山区利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契机,争取到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0万元,对渡槽村5组养殖小区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如何让奖补效果反哺村民,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  该村提出实施“共享猪圈”项目,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政府补助资金建设,业主租赁经营,每年根据农户入股数进行分红。“村民按照每股2000元的标准自愿入股用于养殖小区经营,不足部分由经合社补。”桂花镇党委副书记简松说,前五年,渡槽村5组村民每股每年分得560元;五年后,2000元本金将退还村民,再根据养殖小区运行情况及市场行情进行分红金额调整。  城乡融合发展,农民增收是重点。探索城乡共富,遂宁进一步明确“打法”: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到202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达1.94:1。共进城乡能级同步提升  “自从有了这个小菜园,生活都充实了许多。”近日,家住遂宁和平东路金港国际小区的洪龙华一边给屋顶菜地浇水,一边开心地说。  金港国际小区是遂宁实施“第五立面”、打造空中花园的试点小区,小区楼顶110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已打造成集“小区党建+志愿服务+农耕活动+居民议事+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居民共享新阵地。  去年,该市推进“第五立面”综合改造,因“顶”制宜实施建筑屋顶综合改造,打造空中菜园、空中餐厅、空中办公区等不同体验业态,完成改造面积74.56万平方米,提升城市颜值和群众居住品质。  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将实施城市空间能级提升、生态宜居能级提升、居住保障能级提升、交通畅达能级提升、安全韧性能级提升、城市治理能级提升等“六大攻坚行动”,增强城市载体功能。  城市能级提升,乡镇同样也要优化提质。今年,遂宁还将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镇和县域副中心,建设一批实力强的中心镇、产业优的特色镇和配套好的功能镇,激发镇域经济新活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力争到202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5
岁末年初,寒意浓浓,走进仁寿县广袤的田间地头,却充满着生机与希望。从高空俯瞰,满眼黄绿交错的田野与各具特色的民居、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交相辉映,在蓝天的映衬下绘就一幅幅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近年来,仁寿县以建设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为抓手,以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目标,打造“有地、有利、有人、有水、有技”“五有”粮仓,推动“天府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良田粮用 确保“有地”种粮近段时间,在仁寿县珠嘉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随着几台挖掘机来回作业,推土挖沟、边沟修整、土壤回填等工作有序推进,一块块规范平整的田地渐渐呈现。“以前地块小,不便于机械操作,现在的田大块大块的,更适合机械化作业。”当地老百姓站在建设现场,一边围观一边高兴地说道。仁寿县的农田大多分布于丘陵地带,因此,该县因地制宜,采取田地结合的模式,根据地势确定耕地的类型,同时,会提前预留农机行驶坡道,以保障建成后的机械化耕作。“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变了土地零星分割的状况,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还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仁寿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该县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保障和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仁寿县还创新推出新型经营主体“一查、二报、三管、四护”高标准农田日常管护机制,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融合发展 确保“有利”种粮从春季到冬季,每个不同的时节,走进位于仁寿县“天府粮仓”核心区,都会邂逅一片不同的“粮”田风景。乡音梦粮谷是位于“天府粮仓”核心区的一个园中园农业项目基地,该基地面积约2500亩,其中种植粮食1800亩,种植时令蔬菜和水果700亩。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基地开始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创新提供研学服务,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基地已打造了农耕文化、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农业科普、自然实验等系列主题课程,成为了集旅游、休闲、亲子、农耕、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从多渠道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务工增收。“仁寿县粮食产量虽大,但大多数群众种粮仍然只有售卖稻谷的一次获利,且因天气影响稍有不慎就会亏损。”仁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旅融合发展,确保“有利”种粮,才能调动种粮的积极性。下一步,仁寿县要继续优化完善既有种粮补贴;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产业联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开发粮油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补优下游产业链,积极打造大美田园景观和粮食主题公园,推进农事体验、农耕文创等产业共生共荣,促进文化、艺术与农业、商业、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农民多业增收。多元组织 确保“有人”种粮近日,走进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的粮食基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冬日里绿油油的麦苗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绒绒的绿色毛毯。“这几天正是麦苗防治病的关键时期,趁着天气好,一定要尽快喷洒。”在麦田旁宽敞的产业道路上,年轻的新农人范琨正抢抓晴好天气,组织人员操作无人机,对麦苗撒药。201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范琨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返乡创业,当起了一名田间新农人,运用科技发展农业,带领本地群众一起科学种田。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范琨当初所承包的那片土地,已建成了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21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布局完善水网、路网、电网设施。如今,也是仁寿县“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样板区。下一步,仁寿县还将继续促进人才要素流通,向在外企业家、优秀技术人才、乡贤等重点人员及时推送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强化种粮大户技术培训,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根据全县粮食种植布局需求,积极与更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丰富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管理和保障机制,注重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水网配套 确保“有水”种粮“趁着秋冬雨水渐少,202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便持续加快灌区渠系改造,全覆盖开展干支渠、斗渠和中型灌区渠系整治,有效畅通灌溉输水渠系,全面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供水保障、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治理保护和水安全保障能力。”仁寿县相关负责人说,该县县域内河流大多为过境水源,以前,在大春、小春等农业生产最关键时期却适逢10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全县农业灌溉用水除雨水外只能依靠黑龙滩水库。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针对水源问题,仁寿县立足全域整体和水资源配置现状格局,统筹谋划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建设,优化水资源均衡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快备用水源及城乡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同时,结合实际用水需求,推进重点水源建设、饮水巩固提升、灌区渠系改造、“五小”水利整治、节水高效水网“五大工程”,按照“有水整治维修、无水灌排分离、贫瘠成片滴灌”原则,建设提灌站、渠道、“五小水利”,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力争全县粮食生产从“天时地利”到“水旱从人”。科技创新 确保“有技”种粮长期以来,仁寿县不断探索创新,加强科技创新,确保“有技”种粮。健全“专家院所+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科技创新机制,建成“四基地四中心”,培育高素质农民和职业经理人。研发推广适合丘区耕作的农机装备,大力推广机插机播、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整合项目资金,全县配套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445台(套)。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成400亩80个品种的粮油品种选育基地;珠嘉镇复制推广巨型稻蛙立体种植;青岗乡试点种植花期较长的油菜品种,拉长花期60天;慈航镇试点种植富硒水稻、低糖水稻和再生稻。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4+N”体系,完成粮油园区专家大院、中科农技协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市级专家工作站、科技展厅、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和10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基地、1000亩标准化红薯基地、1000亩马铃薯基地、500亩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建设。(供稿:仁寿县委宣传部 郭侨 潘建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年底两件大事圆满告一段落,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近日,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内,党工委副书记段龙全递来几份扎实的园区工作总结。稳产保供取得新成绩、质量强农取得新进展、辐射带动取得新成效、科技赋能取得新提升……翻开园区2023年亮点工作,从粮田、粮技、粮农到粮园、粮品,列满了一项项丰硕成果。而段龙全口中的两件大事,顺利通过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与第八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成功举办,无疑为园区2023年工作的完美收官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往细处看,便能从中看见园区内外兼修,开创农业新格局的身影;放远一点,更是能窥见东坡区奋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的足迹。丰收时节的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图/侯建明内强筋骨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日益高质高效“恭喜来自尚义镇的付建军,以940.4公斤的亩均产量获得本次竞赛最高单产奖!”“创历史新高!124户种粮大户平均产量达到758公斤/亩。”“种粮效益明显提高!今年水稻收购价格创近年新高。”……2023年12月19日,东坡区第八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现场喜讯连连。124位东坡种粮业主带米上“擂台”,同“锅”竞技,一决大米品质高低。据悉,此前,工作人员已从水稻集中育秧、优质高产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进行生产记录和最终测产。第八届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总结表扬大会现场。“竞赛只是一个平台,重要的是它整合了多方力量,合力推动了农民种粮水平。”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牟万洪表示,生产竞赛由区政府、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市农业农村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联合主办,竞赛从选种育种到收割测产,四方全程参与,为参赛选手随时提供技术指导,让大家遇到问题都不慌了。“不止粮农,其实我们也是。现在园区工作人员80%时间都在与教授、老师打交道,不少高学历人才,常年驻扎园区展开科研,清晰感受到园区内力在不断增强。”段龙全接连说道。企业与农户合作探索“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喜获丰收。 图/侯建明内力不断增强,数据上也有一定体现。园区与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设2000余亩示范基地,试种新品种527个,推广新技术30余项。与此同时,园区还建设数字化平台、配套监测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提升,其中,永丰水稻科技小院荣获两个“国”字号荣誉。从整个东坡区来看,全区编制专项规划,按照五张任务清单,系统实施六大行动、七项改革事项。强化功能植入,建成“天府粮仓”研习院、科技小院等9个重点项目,涵盖购销、物流、研学等业态。加快产业导入,推广稻药、稻菜轮作和稻鱼、稻鸭生态种养,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亩均产值增至9000元。02外塑形象推动东坡稻米不断向品牌化发展“隆重宣布:命名水稻品种‘裕55优16’为‘东坡稻1号’并进行推广!”在“一优两高”生产竞赛活动现场,东坡人培育的首款稻种也迎来了正式发布,实现了“东坡人育东坡稻,东坡田产东坡米”的美好愿景。据培育人眉山职业技术学院退休副教授何清海介绍,该水稻品种从培育到推广种植历时10余年,目前在东坡区种植面积已达10000余亩,平均亩产680公斤左右。东坡大米正式上架宏远上铖超市。图/江良文另一边,2023年12月23日,宏远盖丽广场外,米粒晶莹,米饭飘香。在园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五位种粮大户与宏远上铖签订了采购协议,种粮大户独立注册商标的“东坡大米”,将正式上架宏远上铖盖丽店。活动现场,还推出了具有东坡特色的“稻虾米”“稻鱼米”以及“稻鸭米”等,供市民朋友品尝购买。这并非宏远上铖首次上架东坡大米。早前,东坡永丰大米已在商场上架销售,并受到热捧,新品种的增加进一步扩充了东坡大米系列品牌矩阵。东坡永丰大米。“农业要强,品牌必须强。我们举办东坡大米现场推荐会,就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东坡大米品牌,进一步提升东坡大米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牟万洪说。“加速末端效应,打造更负盛名的东坡粮品。我们把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来强化兴农、强农、富农,为全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提供东坡经验。”在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考评现场会上,园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道。放远来看,内外兼修的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也是东坡区奋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的一个切片。近年来,东坡区坚决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生产生态一起抓,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根据数据显示,东坡区实施耕地恢复“三年行动”,累计恢复耕地16257.86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6.78万亩,永寿、复兴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000亩,2023年全区粮食产量预计达31万吨,比2022年增加3.7%。(供稿:东坡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曾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我们今年的甜橙挂满枝头又不愁销路咯。我种植了12亩,均价在3元一斤,预计可收入12万元。”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魏国村甜橙种植户陈代兴乐呵呵地说。  魏国村是江阳区打造的万亩甜橙核心精品果区。目前,魏国村“甜橙精品园”有1000亩,年产精品甜橙1000吨,全村户均甜橙增收超过2000元。小小甜橙,成为了魏国村村民眼里的“金蛋蛋”。果农正采收甜橙。“秘笈”1科技成就“精品园”  冬日的通滩镇魏国村“甜橙精品园”,漫山都是垂挂在枝头的甜橙,红红的甜橙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犹如一个个“金蛋”格外打眼。“我们的甜橙这两年能卖上好价钱,科技功不可没!”说及甜橙,魏国村党支部书记赖帮强喜上眉梢。  从果子外观、品质等方面着力打造的“甜橙精品园”,是近几年魏国村发展甜橙产业的“重头戏”。由此,魏国村成立甜橙专合社、组建专业甜橙管护队,从科学栽培、加强肥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为保证甜橙不但“味道好”还要有“高颜值”,专合社严格科学管护,对果园进行改造,按时保果和疏果;增施壮果肥,对甜橙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果树修剪,让每个果子都能充分享受阳光的照耀;同时推广肥水一体,让每株果树都均匀享受到有机肥水的滋养。有了专合社的统一管护,魏国村的“甜橙精品园”茁壮成长、声名远扬,成为泸州市农业农村局和泸州海关的甜橙出口基地。“秘笈”2念好甜橙“销售经”  甜橙年年丰收,卖上好价钱才是关键。近几年,魏国村甜橙专合社依托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统一为全市甜橙注册的“光之味”商标,积极顺应市场,走出了一条“线上+线下”的营销之路。  突出线上销售,是魏国村甜橙专合社摸索出来的成功营销模式。近年来,魏国村甜橙专合社依托泸州市的精品水果经销商,始终保持与泸州两家水果销售公司的紧密联系与沟通,通过这两家公司的线上营销,魏国村甜橙源源不断地销往成都、重庆、贵阳等城市。  与此同时,魏国村甜橙专合社还积极深化线下销售渠道。通过举办“甜橙采摘节”、评选“甜橙王”等丰富活动,吸引泸州及周边城区市民前往魏国村体验采摘甜橙的乐趣,较好地提升了魏国村甜橙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半径。这几年,线下销售份额已占到魏国村甜橙总产量的40%以上,让果农们实实在在尝到了种植甜橙的甜头。“秘笈”3循环种出“生态果”  沐浴着乡村振兴的春风,“生态果”已成为魏国村甜橙的代名词。“我们种植户不再是单一为种甜橙而种甜橙了,现在村民已经逐渐走出了单一的甜橙生产模式,走上了一条‘猪—沼—果’为一体的生态种植路。”赖帮强告诉笔者。  在陈代兴的家中,他给笔者描绘了一幅“猪—沼—果”生态链带来的幸福画卷:将养猪产生的粪水发酵后,用产生的沼气做饭,用沼渣、沼液种植甜橙。这种“猪—沼—果”循环生态链,不仅省去了化肥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果子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这几年,魏国村村民用沼气煮饭、照明,电费和天然气费的支出直线下降,有的果农家庭一年能节省几百甚至上千元。  “现在我们魏国村农民的生活并不比城里人差。”赖帮强说,目前魏国村80%以上的甜橙种植户走上了“猪—沼—果”的循环生态增收路,每亩甜橙节约的化肥钱在2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23
(记者 陈秋妤)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七个融合”,其中“规划融合联动”被首个提出。近年来,成都加快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步伐,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探寻成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创造之路如何走深走实,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围绕镇、村城乡融合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践经验开展实地调研。白头镇五星村。资料图片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业态“微更新”连着居民“大幸福”在白头镇,一些闲置地块进行了“微空间”的精细化改造。“如今,这些‘微更新’项目给居民带来了可感可及的幸福。”1月16日,白头镇党委书记赵疆向记者介绍小镇在改造提升后的新面貌。场镇新区是白头镇未来承接“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中心镇功能的重要载体,这里有与中医有关的药膳、理疗、康养产业;有婚庆公司、婚纱摄影;有商超、特色餐饮……一批特色业态已初步呈现。根据规划,白头镇、隆兴镇、观胜镇、廖家镇、道明镇划定为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成为成都首个城乡融合发展片区规划试点。该片区统筹整合了白头镇、隆兴镇、道明镇的沃野良田、湿地风光、竹艺公园等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游客沿着稻香旅游环线,可以看到壮观的稻田美景,感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魅力,体验林盘火锅、稻田咖啡、特色民宿等乡村新消费场景。如今的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成为游客喜爱的休闲目的地。记者了解到,位于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的道明镇以片区为单元,形成了“白头镇1个中心镇+白马、新华、协和、东岳、龙黄5个中心村”的片区发展格局。白头城乡融合发展片区中道明镇域范围内,包含1个道明镇区以及白马、新华、协和、东岳、龙黄5个村级片区。共盘活利用26633.97亩集体建设用地和8宗农村集体资产,乡村经济地理、集体经济等改革领域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以龙黄片区为例,我们把它作为农商文旅的核心板块。”道明镇党委书记马强指着规划图介绍:“这一片区以重庆路为交通要道串联,以都市农业尤其是乡村休闲度假为主,每年春季的油菜花观赏季,都会成为成都的网红打卡地之一。”此外,立足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等片区资源禀赋,道明镇确定片区发展定位,引导公共资源配置优化和市场要素充分流动、合理聚集,推动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探索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实现片区内一体化和片区间差异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前置补齐公服短板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提升村集体资产上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5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万元——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用一组数字回答着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时代答卷。据了解,早在2007年,成都市开展首批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点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试点之时,战旗村便通过“拆院并院”,实现了全村467户家庭集中居住,有效减少了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成本,补齐了水、电、气、道路等配套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目前,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战旗片区包括战旗、横山、火花及唐昌场镇共6个村(社区),共17.52平方公里,划定首开区约2平方公里。通过提升战旗村景区外部环境、优化内部参观动线、美化打造重要节点等方式,植入会议中心、党建馆、文创购物街区等新商务和消费场景,整体提升景区核心动线周边风貌和形态,全面提质构建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红色地标。“战旗片区已完成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唐昌镇党委委员、战旗专班综合协调组组长李松谣介绍,在规划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核强引领、五区融红绿、环带串珠链”的空间结构,以及“红色研习”与“绿色产业、绿色生态”红绿交融的发展模式。在集中居住方面,布局5个集中安置点,引导居民集中居住,提升聚集度,降低人均宅基地面积,同时规划保留了一些优质散居林盘,努力实现95%以上村民集中居住,构建“5+N”的居住空间格局。■专家声音强化规划融合联动 加快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记者独家连线了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规划师董建华,他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规划融合,加快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健全规划管理机制,在筑牢国土空间底线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定位置、定规模、定容量的弹性规划方法,保障乡村振兴项目依法合规落地,提升乡村规划的灵活性、可实施性;优化乡村土地资源规划配置,通过“总量控制-存量盘活-流量增效-质量提升”,保障城乡发展空间;建设全龄全时融合多元功能的城乡15分钟生活圈,按照“补齐短板、中心带动、共建共享”原则,探索城与镇、镇与村之间的功能及设施互补共享,让农村居民能够选择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让闲置资源充分利用,发挥效能;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聚焦“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文化传承”四大维度,对乡村风貌进行分类指引、精准管控,塑造“青瓦出檐长,穿斗过白墙,庭院通天井,竹下倚闲廊”的川西民居形态,延续师法自然、有机生长的乡村环境特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2
(王一)告别“脏乱差”,老旧小区、城中村焕然一新;改出“高颜值”,美丽小镇、美丽乡村“内外并重”……近年来,资阳市乐至县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激活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一座有品质、有温度的现代化城市逐步呈现在市民面前。  如何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乐至全面落实省委和资阳市委的决策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成资同城化为战略支撑,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着力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加速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乡、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新格局,建设独具川中丘区特色的“大美乐至”和“和美乡村”。俯瞰乐至帅府特色小镇。 吴昊江 摄做强城镇以产兴城,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  漫步在乐至帅府特色小镇的羊叉河边,远处群山环抱,一旁碧水流淌,房屋错落有致,水边碧道与观光花海相映成趣。  乐至县劳动镇副镇长唐春平说,近年来,小镇有了大变化:红色研学基地、帅府粮经产业园区、“帅乡腾飞”通航产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农业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工作。  乐至帅府特色小镇的蝶变,折射出当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  “我们要以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着力点。”乐至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优化拓展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提升县域产业能级,不断完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乐至方案”。  其中,在优化拓展发展空间方面,乐至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推动乡镇片区特色化发展,支持劳动镇、高寺镇、东山镇、良安镇打造区域中心镇,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强镇、商贸强镇和文旅强镇,构建“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位于乐至县城10多公里外的劳动镇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镇依托陈毅故里景区等红色旅游资源,主打旅游融合牌,不仅提升了该镇的承载服务能力,还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点,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  东山镇的蚕桑以历史悠久和高品质闻名。近年来,东山镇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倾力打造现代蚕业示范基地——乐至现代蚕桑产业园,同时,还围绕产业链下功夫,形成集栽桑、养蚕、缫丝、食品、日用品、保健用品、生物制药等传统养殖与资源综合开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除了要优化拓展发展空间,还要提升县域产业能级。“要引导县域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聚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乐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实体经济为主体、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科技创新为动力、要素保障为支撑,加快建设成渝主轴智慧物流集聚区和成渝中部智能制造承载地。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壮大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产业,以产兴城,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  为增强县城服务功能,乐至提出要围绕“精致城市·大美乐至”建设目标,加快建设宜居宜业之城、绿色生态之城、开放包容之城。具体来看,要实施“五大工程和一大行动”,即实施县城道路提质增效工程,加快玉龙湖片区、棉花湾片区路网二期建设,畅通区域骨干路网、城区联网路;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加快老城区生态修复,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实施住房保障工程,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鼓励既有小区加装电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加强教育、卫生、垃圾无害化处理、消防等设施建设,深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省级示范县试点,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市民300米购物计划”,加快玉龙湖片区、南湖片区商圈建设,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塑造消费新地标,推动县城区消费升级。乐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 乐至县委宣传部供图振兴乡村以城带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乐至县蟠龙镇晏家沟村,崭新的沥青路穿村而过,与青山绿树、错落村居共同勾勒出一幅和美乡村画卷。“过去这里路面狭窄,凹凸不平,现在宽敞平整了!”谈起村内道路的变化,晏家沟村的村民满脸喜悦。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除了要抓好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还要抓好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的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怎么抓?一个关键是要抓好产业振兴。“要把握一个首要任务,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乐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当地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质扩面,加快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另一方面,做好“一白一黑、一花一木”(白僵蚕、黑山羊和珍稀花卉、珍稀苗木)等“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尤其是要在精深加工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乐至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益。”  此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点。“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乐至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通过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施“五提五美”行动,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人居环境。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乐至为城乡融合发展开出的又一剂良方。乐至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提升农村公路品质,当地加强乡村路网和交通主骨架高效链接,加快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乐至县还加快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样板镇村建设,传承弘扬川剧、农耕等地域特色文化,持续做好文化惠民活动,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石佛镇荣家沟村,当地以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建设和美乡村,从乡村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产业发展、农旅融合等方面发力,该村正迎来可喜的变化。“村里的路宽了,房子漂亮了,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荣家沟村村委会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22
(记者 陈秋吉)为有效盘活山林资源,近年来,巴中市恩阳区积极探索“股份林权”经营新模式,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实行山林折股、收益按股分配、将林权份额量化到户,建立“林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林地经营机制,让林农收入从单一的林地流转费收入变为“林地流转费+务工收入+效益分红”三种收入。  通过前期清产核资,恩阳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户将依法获得的分散林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统一打包、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租金保底、效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目前,该区整合林地经营权30余万亩,已流转林地1.3万亩,规模发展林下魔芋、黄精、茯苓等经济作物1万余亩,预计产量1.2万吨,产值2亿元。通过改培香樟、桢楠等珍稀树种,培育大径级珍稀用材林,全区国储林项目预计储材288万立方米,实现碳储量12万吨。2023年,入股林农每户预计年均增收450元以上。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18
徐辉钢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正勇  隆冬时节,一场冬日迎新亲水体验活动在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古镇老码头举行。黄龙溪镇黄龙社区公司组织的威风锣鼓、船工号子等文艺演出互动活动,为活动营造了良好氛围。社区书记潘小龙说:“这些演出不但有助于集体经济发展,更是城乡融合的重要通道。”  如何为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黄龙溪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挖掘盘活集体资源、增加集体经营资产体量、拓宽集体经营服务范围、促进生态价值转化四条路径,推动集体经济壮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潘小龙(右三)正在为社区群众发放物资。受访者供图选拔优秀人才社区党委有了新面孔  黄龙社区地处黄龙溪古镇核心地带,是由黄龙溪镇原皇坟村、陈新村等四个村社合并而成。这个看似得天独厚的社区,集体经济起初只有原皇坟村停车收费和房屋租赁的微薄收入。  如何走出困局,让居民享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社区“两委”决定,配强村集体组织带头人,选拔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优秀人才。“我们班子成员以80后、90后为主。”潘小龙作为黄龙当地人,便是社区引进的首批大学生。他介绍,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20人。最新一轮换届中,社区选拔出了一批思路活、眼界宽、带富致富能力强的“新面孔”进入班子,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集体经济主动权掌握在党组织手上!”潘小龙表示,有了主动权,就可以调剂更多村社业态和要素,统一规划调配,提高公共配套效能,实现自身“造血”功能,解决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创新社治项目激发集体经济新动能  2022年7月,社区新一届班子在上级党委支持指导下,成立了由社区居委会全资控股的旅游服务公司,聘请懂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公司通过整合辖区优势资源,促成多元联动、组团发展。以项目化、市场化运营手段,将原来居民抱怨的垃圾场、散乱街道改造后,打造出“锦江球局”“龙见茶社”等拉动集体经济的新IP;陈新村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引进了洛可HOUSE等民宿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龙见茶社’应该是成都最大的坝坝茶馆,一次可以容纳千人,开业不到一年收入近80万元,还解决了8名居民就业。”潘小龙介绍,通过文旅一体推进,实现经济创收。同时,党建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与景区管理局、商会等单位合作,深度融合景区餐饮、销售、物业等产业,拓展集体经济新路径。  潘小龙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2023年,社区公司营收达800余万元,加上其他方面和项目收入,整个社区集体经济全年有望突破1000万元。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集体经济新业态  同属黄龙溪镇,嘉禾社区面临同样的窘境。该社区书记张小花介绍,社区在完善公共服务、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增收的过程中,深挖本土资源,以打造与城市互补和错位的经济体系作为功能定位,强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张小花介绍,社区通过深入挖掘嘉禾庄(老地名)红色资源,将其改编为情景剧《嘉禾庄的枪声》,“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彩排演出,既节约了成本,又弘扬了红色文化。”  社区还将一家废弃酒厂通过社会治理微小项目更新成红色茶馆。这里不仅是《嘉禾庄的枪声》演出剧场,还成为双流区党史教育基地、成都市党员干部教学示范基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也由过去的近万元增加到如今的近100万元。  张小花说,下一步还将介入小区物业、停车场收费、集市租赁等方面,利用在地文化、自然人文和空间美学场景,采取市场化手段整体运营壮大集体经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18
 (古良驹 记者 常艰)近日,走进眉山市青神县汉阳镇小三峡村,村民们正加紧清洗萝卜以备外运。现场,一车车运送到这里的萝卜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又通过传送带进入转运小车,再源源不断送进大卡车货箱。最后,在确保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的前提下,被销往泡菜厂。“这些蔬菜是村集体经济与种植户合作种植的,这批订单农业的种植是我们第一次试水,有了人才的支持,这次种植非常成功。”小三峡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干部口中的“人才”是已经在小三峡村经营数年的种植大户屈奎,他告诉记者:“青神气候适宜,土壤也很肥沃,萝卜亩产量约1万斤。”产业发展好了,当地村民也有了更多盼头。今年53岁的李秋容是小三峡村村民,从2021年开始,她和40余名老乡一起在屈奎的萝卜种植基地务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顾家,这让她很满意。“我们家的土地流转出来有租金,平常我们就在流转的土地上打工,收入比以前多了。”李秋容说。“集体经济的发展,让我们的蔬菜事业得以继续发展,而且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一举两得。”小三峡村党支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青神县配齐人才支撑等村集体发展要素,成为小三峡村村集体经济“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密码”,成功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要素配齐,已成为青神村集体经济“爬坡上坎”的“财富密码”。在资源配置方面,青神县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清查核实52个村(涉农社区)的农村集体资产。通过推动村(社区)、村(居)民小组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工作,量化资产达到了569.39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青神县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2022年以来,全县1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接了32个项目,为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这种模式不仅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资金方面,青神县还设立了县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池”,投入500万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同时,采取“自主申报”“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符合条件的村(社区)15万元至50万元的扶持资金,以及最高50万元的无抵押信用贷款。这种资金支持模式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此外,青神县还构建了“中央、省级补助—县级配套—金融扶持”的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争取中央、省级扶持项目21个,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4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223万元。这些举措有效地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人才建设方面,青神县依托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建设,实施“本土菁才培育计划”,累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0人,2人获省级第二批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同时,依托“乡贤汇”计划,吸引20余名在外务工人员回乡运营水果专业合作社,培育省级返乡下乡创业明星1人,市级首批田园明星、首届农民丰收带头人2人,县级椪香、田园“名星”218人。这些举措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通过这些努力,青神县的村集体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这一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展示了农村地区通过创新和合作实现经济繁荣的潜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10
(记者 阚莹莹)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建立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四川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抓手。  近日,农业农村厅等7部门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2023—2024年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4年底,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3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重点农产品突出问题治理取得实质成效。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省,保安全是“守底线”,优品质是“拉高线”,四川将如何着力?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加强源头治理,是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关。《方案》提出实施农业生产源头治理工程,开展农资产品及产地协同监测、推进障碍耕地修复利用、加强农药包装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推进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等9项任务。  监管,则是农产品从“田间”到“舌尖”中间环节安全可靠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有176个涉农县,小田块、小品种、小农户“三小”特点突出,农产品监管难度大,监管区域、体系、装备短板还比较突出。  如何补短板?《方案》提出实施农产品精细化监管工程,开展建立健全监管责任体系、建设基层监管服务站点、推行风险分级动态管理、推进农产品溯源管理、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等7项任务。要求各县(市、区)全面建立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标准化、星级化建设,开展智慧农安监管试点、监管制度机制创新集成试点示范等。  此外,四川还将实施农产品质量监测升级工程,推进检测能力提升、加大农产品抽检力度、强化抽检结果运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工程,压实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实施农安县优标提标达标行动、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农产品质量监测,是开展风险评估和精准监管的前提和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全省共有234家农产品检测机构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覆盖全省21个市(州)的161个县(市、区),形成了‘省为龙头、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社会检验蓬勃发展’的农产品质检体系。此外,全省将建设4个专业化、3个区域性农产品检测机构,新认证4个县级农产品检测机构。”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提高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  “在不断夯实质量安全底线根基的同时,更要做优品质、做强品牌,不断提高全省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方案》提出,2024年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程为抓手,打造一批产品质量过硬、品牌溢价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  同时,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样本。各市(州)、县(市、区)围绕优势农产品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9个,2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优标提标达标行动项目县各建设1个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  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到2024年底,累计打造2688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重点市(州)1个、重点县7个、生产基地80个。  今年,四川还将继续深入开展“天府粮仓”农业品牌建设行动,持续实施“天府粮仓”精品培育计划,打造“天府粮仓”品牌精品100个,组织开展“天府粮仓”精品推介营销活动,提升“天府粮仓”品牌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10
(刘玉明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1月1日,三台县刘营镇刘营渡口渡改公路桥正式通车,两岸5万余名群众出行彻底告别“摆渡”模式。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台县聚焦“农村公路+产业、旅游”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  据统计,2023年,三台县实施双车道改造37公里,较大人口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建设里程88公里,撤并建制村畅通工程建设里程119公里,其中窄路拓宽总长94公里,惠及13个乡镇、41个村。同时,依托县域商业建设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村级物流通达率100%。  完善了村民进城道路这个“硬件”,三台县还运用各项乡村振兴政策,持续推动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在乡村深度融合。  1月4日,在三台县景福镇钟鹤楼村,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康宁一大早就将自家的鸡和蛋装车运往市场。在三台,像李康宁这样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有800多人。2023年,三台县围绕“人才进村”出台了绵阳市首个支持重点产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政策,还为返乡创业人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优惠政策,采取免息、贴息等优惠方式,探索创新如“麦冬贷”等新金融产品。  如今,三台已将芦溪镇、西平镇、永明镇等镇乡打造成花生、麦冬、生猪、粮油等为主导产业的特色镇乡;将郪江镇、三元镇、中新镇等镇乡打造成活用传统民俗文化、乡村美景等资源的文旅名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10
(王林 记者 邓涵予)“现在我们在镇上生活,和在县城里没啥区别了。”近日,在武胜县烈面镇一座新建的幼儿园门口,等着接孙子放学的滕贵英笑呵呵地说,家门口100米就有公办幼儿园,300米外就是农贸市场,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非常方便。  2023年12月27日召开的广安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增强乡镇级片区联城带村纽带功能,做大做强中心镇,打造支撑片区、服务城乡的重要节点。烈面镇正是广安市重点打造的中心镇之一。  据介绍,立足2024年“改革深化年”主题,广安将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从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入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城乡经济联系。镇域崛起 带动城乡两端  烈面镇是四川首批“省级百强中心镇”,场镇常住人口2.7万人。近两年,围绕打造“武胜县域北部卫星城”定位,该镇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建筑风貌等方面实施升级改造。  “进一步缩小与县城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差距,让生活在镇上的居民享受到和县城同样便利的生活。”烈面镇副镇长张扬国告诉记者,近几年,镇上陆续新建了2所公办幼儿园,建成9.3公里雨污分流主管道,目前正实施武胜县第二人民医院扩建、新建广场停车场、烈面中学周边公路扩宽等项目。  在广安,烈面镇的变化并非个例。“中心镇作为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公共服务较为集中的地方,有基础、有潜力在城乡融合和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担大任。”广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安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做大做强23个重点中心镇,增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乡村发展能力,培育一批现代农业强镇、新型工业重镇、商贸服务功能镇、天府旅游名镇,促进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推动省级百强中心镇全面提质,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县域副中心,依法赋予相应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例如被定位为广安区副中心的花桥镇,场镇常住人口近3万人,拥有广安区第二人民医院、200多家餐馆、50家宾馆。对此,广安区将突出中心镇供给公共服务、繁荣商贸经济、服务“三农”发展等主要功能,更好适应和满足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逐步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经济新支撑。  而在广安辖区面积最大的乡镇——岳池县顾县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公办学校资源齐全,还有近3万亩的中药材产业,全镇已纳入国家级现代粮油园区规划建设范围。“我们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产业聚人气增商气。”顾县镇党委书记杨林介绍,该镇通过产业带动和基础设施提质,场镇常住人口连年增长,有望在5年内超过3万人。  以中心镇为引领,广安致力于打造覆盖镇村的为民服务体系,全面促进乡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不久前上榜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的岳池县罗渡镇,推行“赶集不打烊”、法定节假日照常办、“政务+”等服务,让镇村群众享受到高标准的服务。配套完善 缩小城乡差距  2023年12月29日,华蓥市溪口镇至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的省际公交“川渝21路”进入试运行阶段。“之前去合川都是坐农村客运班线,现在有了川渝21路,座位宽敞整洁,体验感更好了。”每周都要在华蓥与合川之间往返的当地居民唐强说。  “多年来,华蓥溪口和合川三汇群众往来频繁,站点规划方面我们选取人群聚集、老百姓出行需求量较大的区域,让沿线的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公交班线。”华蓥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广邻快速通道、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西渝高铁广安段等一系列民生交通工程也在广安城乡快速推进。  更多便利值得期待。广安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中心镇和乡村延伸。以县域为整体,统筹规划布局城乡道路、供水、供电、消防安全、公共交通……提升农村与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不仅如此,广安还将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广安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不断提升可及性、便利度和群众获得感。  1月5日,渝邻校际战略合作集中签约仪式在邻水县举行,渝邻两地共计22所学校结对。渝邻两地将借此建立良好的校际合作交流、信息资源共享等机制,开展多方面深度合作,助力两地教育及邻水县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去年下半年,岳池县中医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分别与相关乡镇(中心)卫生院举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签约仪式,双方将以专家团队为支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  在以纺织鞋服为主导产业的广安市前锋区,51个富民“小车间”已吸引2000多农村劳动力在村口就业。“这些‘富民车间’主要依托镇村农房、厂房、仓库等闲置资产设置,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兴业。”前锋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广安还聚焦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乡村振兴试点示范片10个、全域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镇10个、试点示范村150个、有效衔接示范村26个,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乡镇、村。  下一步,该市还将重点深化岳池县、武胜县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支持岳池县开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推进邻水县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9
腾跃(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成都国际班列开行稳定、对外贸易逆势增长、项目投资稳步推进、连续5年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区”……1月8日,中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青白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举行,亮出2023年成绩单。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2024年,青白江区如何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青白江区委明确提出,以“开放立区”为战略牵引,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智慧蓉城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努力在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走在前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成都国际铁路港。实施“开放立区”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开放,是青白江区的城市基因,不断赋能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位于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联通境外城市百余个,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首创中欧班列跨省域共商共建合作机制”入选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改革创新不断突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  站在新起点,如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青白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走在前列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以“开放立区”为战略牵引,全面系统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面向泛欧泛亚、“一带一路”的“四区一枢纽”。  锚定“走在前列”目标,《决定》以“五个开放”为重点,明确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五个开放”包括: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通道、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加快营造更高水平的开放环境。  通道建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该区将加快打造“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集结中心,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与中欧班列有机衔接,织密中欧班列运营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平台建设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础。该区将推动开放平台协同发展,优化提升开放口岸能级。同时,将做优做强开放型产业体系支撑,建设临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区,打造适欧适铁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加快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方面,该区将打造临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提升临港服务业开放水平,做精都市开放农业特色品牌。同时,在加快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中,该区将积极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建设。青白江区福洪镇三元村清荷园小区。城乡融合发展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立足“陆海联运枢纽 国际化青白江”的总体定位,青白江区如何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青白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该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  到2027年,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态持续优化,产业发展能级大幅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86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6∶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9%以上。  到2035年,“天府粮仓”青白江片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4+5”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和“6+2”区域主导性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链成势,城乡经济循环、要素流动更加畅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呈现,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基本建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该区提出了7条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路径,包括全面优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镇重点功能联动融合、聚焦城乡产业融合共兴、补齐城乡公共资源短板弱项、畅通城乡关键要素双向流动、加强城乡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完善城乡治理现代化体系。  产业融合共兴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青白江区加快推动现代都市开放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持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工农互促的现代产业发展能级。到2027年,具有青白江特色的“6+2”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型成势。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资金保障是关键要素。该区将健全农业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创新“保险+信贷”“期货+保险”等金融产品。到2027年,财政投入乡村振兴领域的资金稳定增长,“三农”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增强,城乡发展投入模式更加多元。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服务中心。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前不久,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营商环境智慧化服务体系总体形成”的目标。  青白江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结合该区实际,审议通过《关于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以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优化营商环境为主线,以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形成营商环境智慧化服务体系,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该区提出,坚持改革引领、数字赋能、整体协同、终端问效、安全可控,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策要素“一网通享”、企业诉求“一键回应”、经济运行“一网统管”。  例如,2024年内,该区将设立“云窗口”,为群众提供远程咨询、资料预审、事项办理等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实现“零材料办”“秒批秒办”“一证一照办”;推进消防审验管理“一图”到底和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一张图”管理;实现新建商品房购买和存量房买卖转移登记全流程在线办。  1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解读《成都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新闻发布会,对成都即将出台的营商环境6.0版政策进行解读。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企业通过12345亲清在线反映“同一地址原许可证有效期内未注销导致不能新办同类许可”的堵点问题,青白江区率先推广实施“一址一证”同业准入承诺制,有效破解了同行业“前证不注销、后证难办理”的问题,此项改革也纳入成都市营商环境6.0版政策,将在全市推广实施。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3年,青白江区首次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区”,并第四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  驭风踏浪,稳中求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创新策源转化、城乡融合发展、智慧蓉城建设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激活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9
坐标: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人物:青川县姚渡镇聚力家庭农场 杜业兵、徐守香夫妇新年愿望:“先立后破”不停止、猕猴桃种植上台阶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彪 文/图)“一定要把羊粪铺开,莫弄成一堆堆”“整厢面时,中间稍微高于两边,呈一个瓦背状”……1月5日早上7点多,尽管地上的白头霜依旧清晰可见,但在广元市青川县姚渡镇汉道河村母家沟猕猴桃种植基地里,聚力家庭农场负责人杜业兵便张罗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除了他们家,就没谁给猕猴桃施羊粪”“去年那么好的猕猴桃树,结果还是被砍了”……听到干活儿的人时不时的“闲话”,杜业兵并不在意,只抿嘴一笑。  这不足为奇,因为2015年杜业兵和妻子徐守香创办聚力家庭农场,率先在姚渡镇种红心猕猴桃后,就有了一系列的“先立后破”。1月5日,徐守香查看猕猴桃树长势。  别人搞产业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杜业兵和徐守香却是宁愿肩挑背磨,也要将猕猴桃种在连路都不通的母家沟。  “交通方便肯定好,但不背风。母家沟四面环山,还有山泉水可用于浇灌……”1981年生的徐守香在外打过工,也到广元开放大学学过计算机。在她看来,猕猴桃是长在山里的东西,就该有个好的生长环境。  为了把猕猴桃种好,勤奋好学的徐守香把自己当成一名新型职业农民,除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培训,还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西南科技大学及广元博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猕猴桃种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求教,并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  有技术作支撑,徐守香不仅将“生草免耕表施肥”等技术运用于日常管护,让52亩猕猴桃实现有机生长,将聚力家庭农场建成“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还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里30余户农户、12户脱贫户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  姚渡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郭超平介绍,聚力家庭农场产的猕猴桃口感好,一直供不应求。“他们以‘家庭农场+脱贫户+农户’模式,每年解决本地闲散劳动力600余人次务工,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  2023年11月,聚力家庭农场收获鲜猕猴桃25吨,实现纯收入18万元。就在周围邻居羡慕不已时,杜业兵和徐守香又作出一个惊掉人下巴的决定——把刚进入盛产期的50亩猕猴桃,砍掉一半换种新品种。  “之前种的品种老化,抗旱性差,最多3年就不行了……”虽然很多人不理解,杜业兵和徐守香却又一次“先立后破”。  “新种的猕猴桃苗长势很好,今年我们将用猕猴桃‘两季三喷’纳米防控新技术进行管护。”成竹在胸的徐守香如是说,“在县人大常委会领导和姚渡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近1公里的产业路已经修到了母家沟,让我们更有基础。”  而谈到未来的打算,徐守香的“先立后破”仍不会停止。  她透露,他们农场正开展红阳、金红、翠香猕猴桃太空育种试验,预计2025年可根据果实特性进行新品种选育。“经过两年多努力,我们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了太空诱变株系,栽种的100多株太空猕猴桃苗(种子经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3个月),预计明年初挂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9
(记者 李婷)2023年12月27日,石棉县回隆村的国道108线旁,四川隆创塑业有限公司生产厂内传来阵阵有节奏的机器打孔声——流水线上正在生产编织袋。这些不同规格的编织袋不仅结实,还能防水、防污等,可用于工业、外贸、物流等领域。  回隆村村民胡剑飘的工作是为白色塑料编织袋缝边,一天做30个编织袋,计件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从家里出发走10分钟就能到工作地点,她对这个工作很满意,“还要再加把劲,让制作速度再快点。”  要实现县域重点突破、全域协同共兴,乡村需要找到发展着力点。如何借产业“东风”,搭上发展快车?回隆村一直积极探索。2年前,回隆村“两委”得知周边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编织袋,就联合晏如、竹马2个村,整合每村100万元的省财政扶持资金,投资300万元在国道108线旁的闲置地块上建起塑料编织袋制品生产厂。  项目投产首年,三个“抱团”村集体增收共36万元。如今,该项目的编织袋年产量达到10万条左右,主要销往石棉、汉源、甘洛等地的工业园区。  据该公司总经理李威介绍,2024年将提升产品品质,拓宽更多客户市场,让“村企联姻”与园区发展同频共振。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8
(记者 李婷)2024年1月1日,备受当地群众关注的雅安文化新地标、市重点工程“雅鱼塔”拆除全部施工脚手架,在青衣江畔的薄雾中露出全貌,宛若一条勇敢游向天际的大鱼。未来,这里将衍生更多商业场景。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统筹好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2023年12月20日,雅安市委五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下称《决定》),确定构建“一区一地引领、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全域协同共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谋求绿色发展新路径。1月1日,“雅鱼塔”初见全貌。黄刚 摄平衡保护与发展“一区一地”汇聚发展动能  “雅安区域发展新格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协同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雅安市委政研室主任兰名源为记者进行了剖析。  兰名源认为,雅安“小城市、大农村”特征突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面临空间瓶颈和要素紧张等多重约束。比如雅安全市94%的面积是山地,42.7%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全市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少。而在雅安全市集中城镇潜力空间面积里,荥经、石棉、天全、宝兴4个县合计占比仅为9.1%,承载能力严重不均。因此,资源保护和均衡发展很重要。  雅安确定的目标也力求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其中不仅有“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收入比达到2.1∶1左右,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9%”等量化发展指标,也有如“空气、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的生态环境指标。  两相结合,指向的是一个城乡融合更为紧密的未来:到2027年,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到2035年,“两山”实践成果更加丰硕,加快绘就一幅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美丽城乡新画卷。  这也与雅安在四川的“一区一地”发展定位契合:“一区”即加快推动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一地”即加快推动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  川藏物流产业项目、1869中国大熊猫生态世界项目……在《雅安市2024年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名单》的50个项目里,已经可以看出“一区一地”的资源汇聚能力。“两轴”带动“三圈”县域特色勾勒时空坐标  全市“航向”已明,县域如何在大格局中找准坐标,寻找突破口?《决定》以“两轴三圈联动”为各县域勾画出发展着力点。  “三圈”,即由石棉县、汉源县构建的“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由雨城区、名山区、雅安经开区构建的“雨名经核心经济圈”,以及由天全县、芦山县、宝兴县、荥经县构建的“天芦宝荥生态经济圈”。“圈”的任务就是把特色产业做到极致,以竞相发展释放新动能。  9年前从外地辞掉公务员工作回乡种植大樱桃的汉源县九襄镇锦新村村民但庆明,无意中成为“圈”中一员。在但庆明的家乡,大樱桃已经发展为一大特色产业。他说,15亩大樱桃的收入比在大城市上班更高,回家创业对不少九襄人来说是一件“性价比很高、很幸福”的事。  “圈”的构建有望强化这一幸福感。《决定》提出,“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将汇聚资源和政策,着力发展特色金属、现代农业等特色产业。  围绕“经济圈”打造功能板块,依托“发展轴”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根据《决定》,“两轴”即以川藏铁路和成雅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国道318线等交通干线构建横向经济发展轴,以成雅高速公路、雅西高速公路、国道108线等交通干线构建纵向经济发展轴。  “轴”“圈”同频共振,推动资源要素有序流动、供需对接,重塑全市经济地理,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跳出空间谋发展协力协作推动全域共兴  要在“一区一地”的方向指引下推动“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是关键抓手,“全域协同共兴”是目标要求。  探索全域协同共兴,宝兴县走在前列。地处夹金山下的宝兴县,全县面积的81.7%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98%的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制约。但令人惊喜的是,2022年,宝兴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跻身全市第一。  增速何来?宝兴跳出空间,建成雅安经开区宝兴工业园飞地园区,成功引进君禾、瑞欣等铜铝产业龙头企业入驻。君禾铜业当年实现产值23亿元,税收2亿元,实现宝兴年产值10亿元企业“零的突破”,不仅拉动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3.3亿元,同比增长25.6%,还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8个百分点。  此外,宝兴县还探索设置了“生态银行”,把零碎的林地“化零为整”,集中种植更高价值的树木,壮大集体经济。宝兴县兴绿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刘海深有感触:“以前村民常常纠结于自己的土地多少,采用林权流转方式实施转让后,跳出‘一亩三分地’,反倒有更大的收获。”  促进全域在功能上耦合叠加,形成高效分工、协力协作的发展局面。据介绍,雅安将推进机制、产业、要素、资源等协同,按照全市产业发展布局,高效联动开展招商引资,引导产业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合理落地,加快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实现全域一体、共融共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