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佳怡 文/图  龙年伊始,作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的井研县,迎来了耙耙柑集中上市的季节。  近日,笔者来到井研县竹园镇石牛村牛人返乡创业园区,只见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果园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季。村民采摘耙耙柑。  “来,随便品尝,这是我们园区精心种植的耙耙柑,味道巴适得很!”石牛村垄上行家庭农场的果农金福权一边和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刚采摘下来的耙耙柑,一边笑眯眯地介绍,“我这果园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化肥使用量,果树的抗逆性增强了,挂果率更高,果品更天然。今年种的耙耙柑品质比去年还要好,我们根本不愁卖,每斤价格平均要比其他地方的耙耙柑高8毛到1块钱。”  “石牛村交通便利,近几年我们引进优质业主发展水果产业,目前园区里主要有耙耙柑、水晶柑、沃柑、爱媛等晚熟柑橘上千亩,都已经进入盛产,年产量有上百万斤。”石牛村党支部书记刘天金说,“通过业主示范带动,村民把土地承包给业主种植水果,还可以常年在果园务工,一边挣钱一边学习种植技术,每年园区周边的村民户均增收都是1万元以上。”  据了解,石牛返乡创业园的耙耙柑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也是近年来井研县委、县政府通过举办“井研柑橘”区域公用品牌推介活动,不断提升“井研柑橘”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市场的成果。2023年,井研县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持续扩规模、提品质、强品牌、延链条,全县柑橘种植面积23万余亩,年综合产值达20多亿元。其中,春见种植面积8.03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9.86万吨,可实现产值约6.8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2月17日,随着部分快递公司恢复运行,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龙蟠村的干部们又忙碌起来。龙蟠村供销合作社大厅里,村干部放弃走亲访友,忙着为外地或临时购买“山货”的客人打包发送生鲜和熟食“山货”大礼包。生鲜“山货”礼包包括土鸡、鸭、鹅、兔;熟食“山货”大礼包则有腊肉、香肠、蜂蜜等。这两类大礼包不仅在当地受欢迎,而且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往省内外。  龙蟠村党总支书记、村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李文海欣喜地说:“现在我们村的特色农产品能进城热销,得益于‘村社共建’的新探索。”李文海(右一)同村干部包装鸡蛋。村社共建成立村级供销合作社  龙蟠村是纳溪区有名的岩区传统农业村,全村林地多、田块少。前几年,该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调结构促增收,积极做活林下文章,发展家禽等生态养殖。一开始,虽然产品生态,但像大多数乡村一样,面临种植成本高、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品质与价格、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挫伤了村民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积极性和持续增收的信心。  2022年,随着“新供销”建到家门口,龙蟠村找到了增收的“破题”之路。  2022年2月,在纳溪区供销社和新乐镇政府牵线搭桥下,龙蟠村依托纳溪区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和平台优势,以“村社共建”模式,成立了龙蟠村供销合作社。龙蟠村为加入供销社的养殖户提供玉米等精料直供、疫病统防、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当年就让入社的社员们尝到了加入供销社带来的甜头。  “玉米等粮食和防病的疫苗都是村供销社从厂家直接拿的内部价,比市场上的批发价还要便宜,这些我们都会向社员告知,让社员与市场价比较后自主选择购买。”李文海介绍,2022年7月供销社刚成立时,直接去厂家购进几吨玉米、大豆,曾有个别社员质疑供销社可能存在赚价差,自行在市场上购买后才发现每100 斤竟然要高出几块钱。自此,主动加入供销社的养殖户多了起来,甚至周边村的村民们也纷纷加入。深度参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让社员用上平价禽料只是一个方面,保证畜禽产品原生态、卖上好价钱才是根本。在李文海的带领下,家家户户利用竹林、树林闲地放养畜禽。同时,对所有入社社员养殖的畜禽实行统一监管,对其养殖过程建立追溯体系,走生态养殖之路。  “由于这些畜禽在林中吃草、吃虫长大,虽然个头上偏小一点,却保证了品质,不仅让消费者找回了儿时的味道,也更放心。”李文海说,这两年,林下养殖和生态种植已成为了龙蟠村富民增收的两大产业,靠着种植养殖业,每年销售额都超过了20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达5000元,这不仅增添了大家发展林下养殖的信心,也促进供销社、农户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产业。  目前,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龙蟠村供销社不仅大大降低了全村社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农资成本、服务成本、经营成本,也打通了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参与,形成了供销社“增效”、土特产“增值”、社员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三增多赢的一条新路径。  “新的一年,龙蟠村将继续建立健全镇供销社基层组织体系,推进村级供销社提质增效,进一步打造与农民紧密联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民信得过、用得上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助力‘山货’卖出好价钱。”李文海自信满满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20
(记者 钟岚 王怀 曾小清 蒋君芳 杨艺茂 乐山观察 牛萍)大渡河将县城一分为二,巍峨的高山将县城环抱,这是一个在“夹缝”中生长的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一方面,峨边县城中心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人口密度远超国家标准,但全县城镇化率仅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在实现脱贫摘帽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又面临新的抉择。  作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盆周山区,今年,峨边彝族自治县将迎来成立四十周年。在“奋力建设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下,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城小乡弱村空、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基础不牢固的县情?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峨边,探寻一个县城如何实现在“夹缝”中融合生长。大渡河将峨边县城一分为二。 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突破“思想夹缝”提升“人”的能力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峨边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人!”在峨边县委书记漆宾看来,教育、科技、人才是峨边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短板。  短板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峨边发展空间受制约,不仅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难以招引外来企业发展。许多人至今对峨边依然有发展滞后的刻板印象。  一组数据是这个短板的缩影:2022年以前,峨边公务员队伍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仅17人。  但是近几年,峨边公务员队伍中新增了不少“新鲜血液”——新引进48名硕士研究生。  2022年,宜宾籍硕士毕业生郑旭雁入职峨边彝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招商引资工作。除了自己,她还数出身边好几名有留学背景的同事。他们的加入,与当年峨边启动的“四季引才”计划有关。  “每个季节我们都制定相应招引计划,且侧重点不同。比如春季,主要登门拜访高校,重点招引应届毕业生;夏季,重点放在人才回引上,回引峨边籍大学生等。”峨边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何佳欣介绍,目前,当地公务员队伍中,学历在本科及以上人数占比已超过60%。  为招引人才,峨边县委县政府还与铁路部门沟通,在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后,争取到每天早晚7点过成都和峨边的往返车次,进一步提高交通往来便利度,部分柔性人才甚至可实现成都峨边当日往返。  柔性人才来了。作为峨边利用共建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的人才,在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的涂美艳,把优质的猕猴桃品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到了峨边山区,助力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引人,还要留人。峨边为人才提供了充足的施展本领的空间,用事业留人。郑旭雁入职后,参与了峨边多个重要项目的招商引资,因表现突出,被评为乐山市2022年度招商引资工作表现突出个人。“在这里,工作和生活都挺符合个人预期,我正打算在峨边买房安家。”  事业留人背后的逻辑,其实是锻造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去年,“推不动”“盯到办”“最拖沓”三项机制,成为峨边干部队伍“既爱又恨”的存在。“这些机制把大家‘盯’得很紧,稍有松懈,就可能成为被通报对象,但这些机制能出效果、出成绩,很锻炼大家的工作能力。”漆宾说,三项机制的推行,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干部队伍的“思想夹缝”,让干部们知道,心有多大,干事创业的天地就有多大。  留人,更要育人。在峨边决策层看来,深化教育改革,从源头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峨边实现“弱鸟先飞、弯道超车”的重要途径。  为提高办学质量,2022年,中国500强企业、来自浙江的海亮集团与峨边民族中学、沙坪小学开启合作办学模式。  “2023年,峨边民族中学高中录取了152人,净增长28人。”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焦明西说,过去一年,峨边探索“集团化、合作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成立毛坪中学教育集团,组团式帮扶初见成效。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比上年增长210%,创历史新高。“今年我们将全面施行集团化办学,新组建5个教育集团。”“峨边记忆”一条街以壁雕形式讲述着峨边历史、彝族故事。 峨边县委宣传部供图突破“地理夹缝”提升“城”的能级  大渡河上的三座桥,将一分为二的峨边县城连接起来。采访中,调研组一天要驱车往返两岸多次。  “夹缝中生长”是这座县城留给调研组的第一印象。从地图上看,峨边县城沿大渡河呈条状布局。大渡河一处较大幅度的弯折,这里冲积而成的相对开阔地带,就是县城的主要人口聚集地。  开阔只是相对而言。“全县面积2382平方公里,但中心城区城镇建设面积只有1.86平方公里。”峨边彝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中心副主任谢波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了一个简单计算:1.86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近3.49万人口,相当于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了约1.87万人,“根据国家标准,县城建成区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  县城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2022年,峨边城镇化率为39.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鼓励县城吸纳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鼓励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承载空间。”谢波说,近期启动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带来了希望。根据“三区三线”划定规则、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峨边县城将“长大”不少,中心城区城镇建设面积将拓展至3.58平方公里。  在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图中,调研组看到,未来峨边县城中心城区将以“一环三组团”布局出现:以城区内交通环线,串联起人文老城组团、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火烧营新型城乡融合示范区组团。  要找到合适的新空间,更需要准确运用时机。“太阳坪教育康养新城组团的C区是围绕新成昆铁路的高铁站在布局,便捷的交通条件能提升该片区对‘新峨边人’的吸引力。”谢波介绍。  除了“长大”,县城还在变美。近年来,峨边实施“强县城”工程,打造具有“山城特色、水域魅力、彝族风情、现代功能”的“精致之城、美丽峨边”。  在县城的滨河路,“峨边记忆”一条街以壁雕形式讲述着峨边历史、彝族故事。这条街入选了全国首批“非遗旅游街区”。  关于“街”,调研组还了解到一件峨边人生活中的大事:2023年,峨边完成原水果街临时市场搬迁,彻底解决了20余年以街代市的顽疾。  不仅如此,适应新时代要求,峨边县城还在想方设法变“聪明”。  峨边当地正在整合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对外宣传、能源水务、交通物流、生态环保、应急安全、城乡治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管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需求,建立综合性“智慧峨边”平台,全面提升县域便民化、亲民化服务和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2022年10月,峨边彝族自治县大数据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全省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大数据中心。  焕然一新的县城,让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有了更多可能。在峨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被划分成了鼓励发展类、保留提升类、引导退出类、强制退出类四大类别。这一划分思路背后其实是一条经济规律:降低公共基础设施投入成本。  这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中,9户以下的点位有900多个,大多数是人口自然流出形成的。“这些点位,很多被划分到了引导退出类,我们鼓励他们向县城和场镇集中,目前正在研究配套措施。”谢波说。突破“产业夹缝”集聚“产”的能量  峨边1736个乡村居民聚集点中,位于宋家山麓的新林镇茗新村有240余户村民,属于鼓励发展类。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看来,之所以被鼓励发展,是因为它有产业,对人有吸引力。  去年6月,茗新村的重要产业项目——“彝步千年”农文旅综合体试运行。该综合体打造了集民宿、餐饮、茶室、彝医、养生、文创等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在这里,调研组偶遇来自国家体育总局的一行人。几天后,一场国际象棋比赛在此举行。  “彝步千年”综合体运营后,31岁的村民吉沙巫牛没有再想外出打工。“我在这里做服务员,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3个孩子,我很满足!”  有产业才能留下人。这是一个村的发展选择,更是一个县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城区、园区、景区“三区联动”的经济地理布局加快重塑,一个个展现“党建引领、三区联动、城乡融合、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在峨边这片热土上迅速推开。  漆宾介绍,得益于1984年自治县成立以来县委制定的“以林养水、以水办电、以电兴工、以工建农”十六字方针,峨边成为我省具备浓厚工业底色的民族地区。2023年,峨边地区生产总值达69.04亿元、增长6.9%,增速居乐山市第4位。  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依然是峨边加快冲刺的赛道。调研组注意到,目前峨边主要生产的铬铁合金、工业硅、稀土金属等材料,处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产品虽然种类丰富、品质优良,但存在规模小、分布散、运输难、加工能力不足、品牌营销差距大等问题。  如何破局?科技支撑,企业主导。四川恒业硅业有限公司是峨边工业产值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主要从事工业硅冶炼、工业硅颗粒制造,属于晶硅上游配套企业。  “今年6月我们将投入超过2亿元,启动技改工作,将矿热炉升级为3万千伏安。”公司总经理李波说,公司位于生态保护区,按照规定产能不能再扩大,“但技术升级可以让能耗和生产成本都将大幅降低,企业效益自然提升。”  企业的转型升级之举,也是峨边产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峨边在产业选择上有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夹缝”中如何生长?前不久召开的峨边县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绿色硅谷配套园区、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新增长极、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主要节点。  发展绿色产业,生态旅游被赋予厚望。“生态资源是我们发展生态旅游的底气。”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陈忠祥介绍,黑竹沟是峨边生态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  毗邻黑竹沟景区的古井村成为最先受益的地区。曾在外务工的村民沙玛陈古回村开办了第一家民宿,“一年能挣20多万元。”过去一年,黑竹沟景区共接待国内游客347993人次,比上年增长30.92%。  黑竹沟正在积蓄更大能量。在峨边县委大楼一楼重点项目攻坚“晾晒比拼”栏,调研组看到,去年峨边确定的78个重点项目,其中不少都与黑竹沟景区开发有关。为加快开发,峨边正在规划建设峨眉南山到黑竹沟景区的快速通道——大峨眉旅游环线南部快速通道,实现与峨眉山、乐山大佛联动发展。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黑竹沟,峨边还于去年启动甘嫫阿妞艺术季·黑竹沟全球文旅形象大使选拔赛,向世界讲述“美神故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人故事。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18
(记者 何勤华 文/图)“可以体验一下,看能不能在松林里挖到松露。”1月25日,在位于会东县鲹鱼河镇白拉度村的会东县松露产业园林下经济示范点,工作人员耿向海为来访人员递上小锄头。  会东是中国松露最早发现地之一。该示范点采取“留优去劣、采密留疏”的采伐方式,促进林木生长,降低火灾隐患,同时在林下保育松露、培育林菌,实现了绿色产业发展与森林草原防灭火有机结合。  1月25日至26日,凉山州在会东县召开全州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防火工作现场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该州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契机,充分激发林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建立绿色防火体系。黑嘎国有林区通过“择伐+补植”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抵御火灾的能力。提升森林质量 降低火灾隐患在会东县松露产业园,采伐后的华山松林疏密有致,原本覆盖林地的树枝、落叶、干草等可燃物已被转换为培养菌类所需的营养物质。当地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发展林下立体复合经营,打造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种植、林下养殖蓬勃发展。  有采伐,也有补植。在会东县江西街乡碗厂村的黑嘎国有林区国储林建设项目综合示范点,林业部门在伐除弱小、病枯等无培养前途的杉木后,又补植了香樟、含笑、连香等阔叶树种。这片纯杉木林变成了混交林,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提升森林质量。”会东县副县长李刚勇说,该县有林业用地310万亩,森林覆盖率47.38%,“去年,我们通过拓展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降低了火灾隐患。”  “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森林粮库是实现绿色防火的有效路径。”凉山州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洪彬举例说,采取抚育、间伐、新造等方式,降低林分密度、拓展林地空间、调整林种结构,可以降低林区可燃物载量,降低火灾隐患;大力发展林粮、林药、林菜、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森林草原防灭火的能力。  去年,凉山州累计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60个,完成营造林建设40.69万亩、义务植树1002万株,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30.2万亩;森林草原火灾同比下降40%,火灾受害率、损失率实现连续3年下降,森林草原火灾综合防控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发展模式 形成长效机制  去年12月,省政府发布《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实施方案》,提出依托全省可利用林地空间,着力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积极投身“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凉山底气十足:从物种资源来看,全州有高等植物7000余种、占全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可供开发为林粮的有6000余种;从林地资源来看,凉山有森林面积4715万亩,森林蓄积量3.56亿立方米,均居全省第3位,发展林粮前景广阔。  此外,探索藏粮于林,有效发挥林地优势,增强粮食供给能力,丰富粮食供给结构,同时促进绿色防火体系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也是凉山发展的现实所需。  据介绍,凉山将结合“三大强州”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以森林经营为着力点,采取抚育、间伐等经营措施,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优质土地资源,不断降低森林火灾隐患。同时,凉山将鼓励各县(市)积极探索林下空间经营权证用于抵押融资等更多路径,找到适合本县(市)林下经济发展的新品种、新模式,打造林下经济特色产业。  凉山州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定林说,根据凉山州“天府森林粮库”建设相关方案,到2026年,全州林粮经营面积达1000万亩,实现年产林粮150万吨以上,年综合产值达到140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的田野间,成片小麦长势喜人,绿色“地毯”铺向天际。“这里种了20多年桂花树,去年我们全部整改复耕了。”望着眼前110多亩麦田,在战旗村发展苗木的四川奇桂园艺董事长张长城说。  去年,战旗村通过腾退低效苗木、开垦荒地等方式新增耕地380余亩。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告诉记者,四川正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战旗村应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走在前、作表率。战旗村粮食仓储烘干中心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如何腾地?  “如果遇上饥荒,一袋黄金和一袋粮食,你选哪个?”高德敏经常这样问村民。他组织村干部、党员带头种粮,让大家明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都没饭吃了,要钱有啥用?”带头腾退了26亩余地的战旗村村委会副主任杨勇说;有30多年党龄的张长城表示,“想着尽快腾出地,支持村里工作!”看着党员干部走在前面,村民们纷纷主动复耕。怎样用地?  “新增耕地流转给村里的蔬菜专合社,用来种植水稻、小麦、小白菜、生菜等。”战旗村乡村振兴办副主任方磊告诉记者。蔬菜专合社统一选购优良品种,负责播种、施有机肥和收割。“我们坚持走绿色农业发展方向,集约化经营又提高了种粮效益。”方磊说。去年,360余亩整改复耕土地的水稻产量约170吨,实现了基本丰收。目前,村里共种植150余亩小麦、70余亩油菜和100余亩蔬菜。如何增效?  如何增效?战旗村早有打算。“湿谷子最高才卖1.1元每斤,烘干后的粮食每斤可多卖0.2元左右!”高德敏告诉记者,村里以前无仓储烘干设备,去年战旗村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粮食仓储烘干中心,每天可烘干 90 吨粮食,中心可储存600余吨粮食。目前,该中心已进入设施调试阶段。据悉,战旗村位于郫都区万亩粮经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毗邻都江堰水稻自流灌溉精华种植区。“我们还能承接周边村子甚至都江堰的粮食烘干业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方磊补充道。此外,战旗村还探索出“油菜—水稻”“菜—稻—菜”等种植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收益。今年咋干?  在高德敏的办公室内,一张“战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现状图”上清晰标注了水稻、水果、蔬菜等区域。“今年,这一圈还将腾退约200亩低效土地用来种粮。”高德敏指着图中外围的红色区域说,未来,村里还将通过发展农旅、农事研学等多种途径提高种地收益。  战旗村的举措,只是郫都区的一个缩影。去年,郫都区共腾退低效苗木6300余亩全部用来种粮。“今年,我们将再腾退1.4万亩,夯实粮食生产基础。”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局长孙大伟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春节前夕,江油市重华镇平桥村集体的账上竟多出了一笔额外收入,不仅有村集体的,还有当地一家合作社的。原来,当地新近探索的一种“合作社+村集体+村民”全托管粮油发展模式,将三者利益紧紧捆绑到了一起,实现了合作共赢。  “最近我们不光要忙村集体的事情,还要帮助合作社组织务工人员、协调‘边边角角’的纠纷。不过,也能获得一定的回报!”2月7日,平桥村党委书记曾统旭说,“这就是我们与合作社共同探索的全托管粮油发展模式。”江油市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平桥村种植的油菜。  曾统旭介绍,2022年下半年开始,村集体与江油市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几经“碰撞”,携手而行。鉴于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江油唯一一家“国字号”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种粮很有一套,村集体就将800余户村民的1304亩土地以村民土地入股的方式集约起来,再全托管给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粮油。村集体负责为合作社生产提供便利,并调解合作社与村民之间的纠纷;合作社负责生产;收获后的粮食由村集体保管、销售,售粮款由村集体入账,年底双方核算支出,村民拿保底分红,种植粮油利润的70%归合作社,30%归村集体。  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开莲说:“以往流转农户的土地是‘先付后种’,在每年四五月我们生产上最需要资金的时候,就要向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资金压力相当大。而全托管模式下,我们不论盈亏均给农户保底分红,相当于‘先种后付’,即在每年售粮后再给农户支付,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对农户来说也更为实惠。我们给农户的保底分红每年每亩550元,比本地的土地流转费高出50元。”  平桥村四组农户刘金贵说:“每年不出10月就能拿到保底分红,比原来的土地流转费还拿得多!”  然而,村集体是否有“红”可分,全看合作社的经营。张开莲说,2022年下半年种植的水稻因干旱而亏本,当年没有分红;2023年,合作社通过繁种小麦、制种水稻两个利润增长点,实现经营利润63.3万元,由此,合作社分红44.31万元,村集体分红18.99万元。“目前,这笔钱已在村集体账上,我们这两天就要‘交割’。”  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蒲维东认为,全托管模式,一是减轻了合作社流转土地的难度,降低了合作社前期土地流转金投入成本;二是较好地解决了耕地撂荒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全托管是稳定丘陵山区粮油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好模式。”他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2-08
欠发达县域现状●目前,39个欠发达县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总户数、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45%、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6%产业如何帮扶  ●要把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等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  ●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和项目,拿出“真金白银”,为每个县确定责任单位、科技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一对一帮扶  ●每个县域明确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帮扶企业,发挥企业在资金项目、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基地园区、共同开发产品、共同经营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全链条深度合作(记者 阚莹莹)1月30日一早,凉山州昭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比小龙赶往成都,在农业农村厅特色产业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李涛的办公室里,两人再次相见。这已经是这个月来两人的第二次见面,上一次是5天前在昭觉县。两次都为了同一件事:对接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帮扶工作。  去年,省委、省政府印发《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明确提出推动欠发达县域加快追赶、跨越发展,支持特色农业项目实施是帮扶措施之一。此后,农业农村厅又印发《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进一步细化帮扶工作。甘孜州理塘县濯桑乡圣地农庄萝卜基地内,工人们忙着采收萝卜。 叶强平 摄(C视觉资料图片)聚焦产业帮扶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省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自给率等3个指标进行综合测算,统筹考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要求以及综合平衡因素,最终确定出39个欠发达县域,“39个欠发达县域弱就弱在产业上,抓发展、抓帮扶的关键就是抓产业。”  39个县域中有37个县域是原国家级贫困县,虽然经过脱贫攻坚等,经济社会取得很大发展,但受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发展基础仍然较差,内生动力仍然较弱,历史欠账仍然较多,距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数据统计,39个欠发达县域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总户数、总人数分别占全省的45%、5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6%。大多县域生态脆弱、产业基础差,但是生态绿色农业、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等资源独特,农业产业是这些县域的重要经济支柱。  “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发现,这些县域产业发展底子薄、规模小,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产业基础看,39个欠发达县域均属丘陵山地或高海拔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客观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大多以传统农业生产、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服务程度较低、品牌影响力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技力量短缺等问题都制约产业发展。从主导产业看,部分地区的产业同质化发展、优势不优,自身资源禀赋未得到充分利用,还有部分地区项目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因此,我省明确,要把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等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上述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找准特色项目拿出“真金白银”做好一对一帮扶  “抓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核心是抓实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项目则是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抓手。”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1月25日,李涛带队前往昭觉县调研时,马比小龙道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昭觉县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县,马铃薯、荞麦、乌金猪和肉牛都有很好的口碑,前期也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目前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畜产品深加工渠道缺乏、没有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等问题。昭觉县迫切需要确定主导产业,明确发展规划。  实地查看了昭觉县马铃薯现代种业园区繁育中心、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李涛和调研组也感觉到,当地的特色农牧业有资源禀赋、发展优势,“但是县上对确定哪一项为主导产业,如何进行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如何争取相关的项目推动产业发展,思路还不够清晰。”  不只是昭觉县。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对接联系甘孜州色达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限制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当前,需要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当地农牧民生产技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进一些项目。”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聚焦“支持特色农业项目实施”,《十二条措施》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帮扶措施和项目,拿出“真金白银”,为每个县确定责任单位、科技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一对一帮扶。  例如,在支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明确将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优势特色产业乡镇(省级产业强镇)、“高原粮仓”项目向欠发达县域倾斜。到2025年,支持每个县域至少实施一个项目。每个参与集群建设的欠发达县域安排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每个省级产业强镇安排资金1000万元,每个“高原粮仓”项目安排资金不低于900万元。  “托底不是包办,帮扶不是代干。《十二条措施》是一个政策包,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找准主导产业、做好统筹谋划。在项目申报上,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与联系责任单位对接,做好项目评估论证,确保达到项目‘可实施’的硬条件。另外,还要明确各类资金安排,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农业农村厅计划投资财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力产销对接打造助农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托底性帮扶明确,每个县要有央企、地方国企等帮扶企业,发挥企业在资金项目、产业培育、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建基地园区、共同开发产品、共同经营等方式,开展多领域、全链条深度合作。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欠发达县域距离消费市场远,农民生产出的优质农产品难以和市场进行及时有效对接。”李涛说。  产销对接,是企业发挥优势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切入点。  在《十二条措施》中,每个县域明确了一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帮扶企业。此次帮扶中,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接甘孜州甘孜县。  “近年来,公司通过在全国多地打造农产品种植基地、进行技术培育、采购农产品、创造就业岗位等措施助农增收。2023年,公司在全国各地采购的农产品深加工制品达到4亿元。”白家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公司将结合自身产品生产及供应链需求,与甘孜县农作物种养基地建立联系,开展原材料采购合作。同时,与当地代理商、经销商对接,搭建产品销售网络。”  在前期脱贫攻坚帮扶行动中,一个共识是: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通过订单采购、股份合作、技术服务、优先就业等形式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实现助农增收。  在凉山州普格县,当地对接企业发挥自身平台优势,采取“龙头企业+科研示范基地+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艾草种植,带动65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支持欠发达县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家庭农场培育提升行动和‘耕耘者振兴计划’等,实现主体培育和人才培养同向推进。”农业农村厅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龙头企业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重点开展良种推广、技术集成、产品加工、品牌打造、产销对接等帮扶工作,推动受扶地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帮扶合作过程中,企业要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当地、留给农民。”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带着问题对接一圈后,大家帮马比小龙理清了思路。“发展肉牛、乌金猪、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路是正确的,但还要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马比小龙说,接下来,当地要转变一些养殖模式,“例如肉牛养殖,以前农户自繁自养,技术难度大、养殖周期长。接下来,我们要发展农户繁育、企业育肥的模式,养殖周期缩短,养殖质量更高,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7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隆冬时节,寒气袭人,记者来到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只见一排排天冬苗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50岁的村民李梦菊每天一大早都要先到地里看看天冬苗的长势,把被风吹开的地膜仔细盖好,然后再走路去附近的青台村天冬共享工坊上班。  在工坊里,天冬被倾倒在流水线上,淘洗、蒸煮、剥皮、分流、自动包装……经历一道道工序“打磨”,天冬的粗加工程序就完成了。天冬系列产品  李梦菊和其他村民一起,负责天冬剥皮后的人工检查,将少量残存的天冬皮挑拣出来。“主要靠熟练,干一天能挣70元。家里还有几亩地也流转出去种天冬了,等明年收成后,预计一年一亩地至少能挣2万元。”李梦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她打算让常年外出打工的丈夫也回来,一起在家干活挣钱,“不比外面干活收入差”。  青台村属于川南浅丘地带,此前,村里产业薄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山坡上的土地因而成了撂荒地。2020年,村里开始着力扩大天冬种植规模,先整理出了一批山坡上的土地实施“天冬+粮食”复合种植模式,一块土地种植两至三种农作物。“天冬喜阴,可以套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能增加经济效益。”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说。  周兵告诉记者,内江种植天冬历史悠久,天冬作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如今正在形成规模化效应。“每年一亩地大概能采挖8000斤天冬,除去成本,每亩地纯收入约为2万元。”周兵说。  近年来,天冬种植让村民看到了盼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打工的村民回流。“这两年,大约有800名在外打工的青壮年主动回来,参与到天冬种植中。”周兵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江市仅东兴区就有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已种植天冬5万余亩,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提升了农村增收致富的“造血能力”。  除了粗加工,关于天冬的育苗、产品研发等一系列产业链也初具雏形。  走进位于内江市的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天冬育苗组培车间,宽敞明亮的组培室里,一瓶瓶天冬幼苗娇嫩欲滴,生机勃勃。  “目前,我们已经和2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将加快促进天冬优质幼苗的培育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东海说,他们已经研发出了天冬膏、天冬饮料、天冬面膜等产品,未来还将针对天冬的药用价值,研发更多产品。  目前,内江市正在把天冬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抓手,创新探索育苗、种植、加工、康养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力争打造以天冬为核心的中医药大健康百亿产业。
新华社 | 分享: 2024-02-06
2月2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现场宣读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命名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成效显著县(市、区)、重点帮扶优秀县(市、区)和先进乡镇、示范村、重点帮扶优秀村的决定》等,自贡市大安区上榜“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新店镇高峰村、牛佛镇红旗村、庙坝镇柑子村被评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团结镇申家村被评为“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近年来,大安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特色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全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丘区示范,先后创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全省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高屋建瓴 扛起乡村振兴使命担当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上下联动、同向发力,高位推进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强化组织保障。调整充实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7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区委副书记任区委农办主任,区委农办专职副主任的乡村振兴专班,制定县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抓乡村振兴评比办法,全面加强乡村振兴组织保障。优化推进机制。2023年以来,大安区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工作调度会37次,专题研究部署“三农”工作,形成上下同心、左右合力、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建立由区委常委任组长的乡村振兴“1+4+1”推进保障机制和“1+6+5”重大项目推进体系,统筹推进全域土地整治等29个涉农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完善保障体系。坚持“四个优先”发展理念,整合专项债券、衔接项目等各类资金11.8亿元用于“三农”发展,统筹83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54名事业干部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安排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用地指标5.56公顷,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三产融合 奏响产业兴旺新篇章以成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保供,推动水稻、肉鸡两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推广“玉米/高粱+大豆”“优质稻+生态鱼/虾/蛙”粮经套作复合种植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培育10万亩绿色高质高效粮油生产基地,核心示范片两季平均亩产达到770公斤。建成西南地区最大规模黄羽肉鸡单体养殖基地,在产业园内布局养殖小区105个、养殖鸡棚761条、87.56万平方米,年出栏肉鸡2800万羽。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做实做强“加工+流通”,建设粮油烘干中心3个、千亩连片水稻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种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座、日销售量10万羽肉鸡初加工及交易中心1个,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10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34:1。培育“农业+”新兴业态升级,立足农旅融合发展思路,打造乡村精品旅游线路5条,建成农业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等8个,实现年接待游客20万人,创成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3A旅游景区4个。生态宜居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将产业发展同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体设计、同步推进,绘就“美美与共”乡村新画卷。大力改善农村面貌。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实施“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3550户无害化化卫生厕所改造;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全覆盖,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统筹推进路水电气讯“五网共建”,累计投资6.5亿元,新改建通村公路、园区道路等141.58公里,实现全区所有乡镇何建制村通硬化路率100%;加强农村供水安全保障,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率87%以上、水质合格率95%以上;全区87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天然气实现全覆盖。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效。深入开展各类移风易俗、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打造以牛佛镇、大山铺镇江姐村为代表的省、市“百千万”工程样板镇村,丰富和美乡村内涵。2023年成功打造新时代“盐都乡韵·和美共富”精品示范村4个,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六无”平安村11个。共同富裕 拓宽农民增收新路径大安区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实践路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衔接资金230万元,以庭院经济、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3000余户脱贫户(监测户)就地就业,户均增收2000余元;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全区脱贫人口7738人实现就业务工,省外务工人数达3030人。2023年大安区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4096元、增幅达16.2%。拓宽联农带农机制。依托肉鸡一体化养殖项目,创新“公司+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公司+小康互助组”“公司+服务队”等模式,创新“八统一”“一代养”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吸纳1000余人就地就业,2023年农户代养收益70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建设小微工程、发展休闲农业等方式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带动农民发展建材设备、生产销售等推动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2023年全区集体经济收入3800.5万元,村均43.68万元、同比增长22.73%,其中新店镇高峰村等8个村收入超100万元。下一步,大安区将坚持“政策惠民、产业富民、发展为民”的思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贡献大安力量。(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2-05
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4.18亿元、增长6.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14.4%,简阳在全国百强县排位上升6位、列第87位……回望2023年,简阳的这份成绩单尤为振奋:数据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善谋与实干,彰显着城市发展的澎湃活力。踔厉奋发,笃行实干,加快打造“天府门户 空港简阳”。新年伊始,简阳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愈发坚韧有力。新部署——近日中共简阳市委十六届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各项工作,为下一步发展锚定新方向。新动能——开年首次结对联动招商活动中,12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落户简阳,涉及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为简阳城市能级提升注入澎湃动能。新活力——简阳临空商务智造重点片区内,一座以临空经济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新城正拔节生长,展现出“东双简”联动发展下城市发展的崭新活力。向“新”而行,让我们深度管窥这座城市的发展思路与决心: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坚持以城乡融合为主线、区域联动为抓手、建圈强链为重点,加快打造国际临港商务区、成渝制造新基地、和美乡村丘区范,全面建设“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港产城乡融合示范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新质生产力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高频热词。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成都将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背景下,简阳正探索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崛起、开放带动的崭新发展方式,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赋能。位于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中冶西部钢构基地内,五条生产线火力全开,日产钢构件5500吨,正全力为成都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成都科创生态岛、福田TOD科技树等项目生产钢构件。视线转向另一边,成都新能源能量载体精密结构件制造基地项目两条生产线已进入试生产。从“大难特异”的绿色建筑到小巧精细的精密配件,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以聚焦细分产业领域招大引强为抓手,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建圈强链。目前该产业功能区已引进中冶西部钢构、中冶交投善筑、成都建工、中凝科技等多家绿色建材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今年新材料产业有望实现产值超22亿元。紧盯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提升制造业发展能级,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简阳路径愈发清晰。加快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优化提升机械加工、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能级。确保新增4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9户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规上工业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抢抓川渝共建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机遇,紧扣空天园区功能定位,聚焦卫星互联网、工业无人机、基础装备制造等产业细分领域,精准开展企业项目招引,开辟新赛道。持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努力让更多龙头企业“扎根”、配套企业“扎堆”、产业人才“扎营”。突出科技创新赋能提质。制定《简阳市科技创新五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联动高校、大院大所、链上龙头企业等共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丘区表达“以前水泥路窄得很,路面也烂,车子进出很不方便,收柑橘的客商都不愿意来,价格也压得低。现在门口这条路修好了,出行方便了,村里还建起了柑橘基地,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看着眼前新建的水泥路,简阳市三星镇新星社区居民陈贵宏感慨地说。陈贵宏口中的路是去年12月底建成投用的新双路,该道路是简阳市乡道提升改造项目的标志性路段。随着新双路的建设完成,不仅极大地解决了当地老百姓出行不便,还带动了三星镇新星片区的柑橘、猕猴桃、蜂糖李、蔬菜、养殖等产业基地的发展。新双路、石永路、连山村旅游环线……一条条农村道路的建成投用,为乡村振兴夯实根基。去年,该市已建成村道560公里、乡道56公里,重建旧危桥20座。一边是密织的乡村道路进一步联动城乡发展,加快了简阳市域“小融合”,另一边,“东双简”联手拓展临空经济产业发展空间载体,为成都市域“中融合”探索新路径。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公园城市丘区表达,简阳砥砺前行。据悉,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简阳明确提出,将立足小城市带大农村实际,紧扣城区、中心镇、乡村三大环节,从“简阳市域、成都市域、跨市”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在简阳市域“小融合”方面,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聚焦做优做强城区、做精做实中心镇、做美做靓乡村,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在成都市域“中融合”方面,东双简协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区示范样板的探索正在深入。目前东双简联动的主要承载区——简阳临空商务智造重点片区正加速推进。这个10.5平方公里的新城囊括了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高铁片区和成都空天产业功能区东部社区,正开展规划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机制共建,合力发展国际会议会展、跨境贸易、航空维修制造等临空产业。在成渝地区“大融合”方面,主动担当成渝相向发展“桥头堡”历史使命,服务保障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容等“大通道”建设,持续推进“川渝通办”“跨省通办”,扎实推进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与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共建“简雁乐”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一号工程”以服务质效提升企业信心“审管协同联动机制”入选成都市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推动“12345”亲清在线服务模式落地见效,“12345助企热线”企业诉求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蓉易见”企业诉求解决满意率达90%以上;减免税费3.2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1.6万户次,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3万余户……过去一年,简阳高标准推进营商环境5.0改革颇有成效。与数据相呼应,是市场主体获得感的提升。“政府切切实实为我们谋发展做实事,让企业安心走出去,有机会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近日,当听到简阳市拟对参与成都“抢订单、拓市场、促招引”系列活动的简阳企业按照成都市补贴标准进行1:1的配套补贴时,参会企业纷纷点赞,表示对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信心背后,折射出简阳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决心和底气。全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简阳正加快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点片区、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帮助企业解决经营成本上升、人才短缺、融资困难、中介服务缺失等问题,让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安心发展。信心的提升来自于政府服务质效的提升。在简阳市空天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企业服务部部长陈明夏认真地翻看着手里的企业困难化解台账,梳理为企业纾困解难工作的进展情况。“管委会每个月都要梳理台账,盘点企业问题解决情况,研究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好办法。”陈明夏说。为企业服务,干在实处,想在前面。简阳市经科信局有“三本台账”,为企业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企业从签约落地那一刻起,就开始享受当地政府部门的全生命周期式服务。只要企业还在,服务就将继续。和曾经的“企业不求、政府不理”不同,在这种服务中政府部门积极主动对接企业,还要督促企业落实发展计划,在意识上走到了企业需求的前面。据悉,简阳今年将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一号工程”, 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统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策要素“一网通享”、企业诉求“一键回应”、经济运行“一网统管”,积极赋能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东双简”区域协同发展。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2-04
(廖廷帝 记者 王培哲 刘川 宜宾观察 罗顺)“咱们一起再看一下江安经开区的建设情况。”1月26日晚,省人大代表、江安县委书记张林刚回到江安,就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省两会精神,随后召集经信、发改、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商讨四川江安经开区的建设情况。  四川江安经开区是宜宾打造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地,也是江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包括天宜锂业、宜宾昆仑、四川晟捷在内的多家知名新能源锂电材料企业已入驻其内。  张林摊开一张园区扩区规划图,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部署园区下一步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对江安县而言,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最大的机遇,必须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此外,园区扩区也为以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为代表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施展拳脚’的空间,对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动态。”张林分析。  “要从规划入手,为产业发展和人才居住留足空间”“招商的关键是速度,不仅要借助市县资源开展对接,还要主动到省内外展开推介”……讨论中,相关部门负责人群策群力,展开具体谋划。  1月29日一早,江安县重点工作领导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举行,明确了15个指挥部(专班)的年度工作任务,要求全部下沉到一线,亲自抓各项工作落实,带头决策安排部署,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建立15个指挥部(专班)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张林表示,江安要向着工业强县、宜居城市、沿江产业带和农业大县的目标去努力,跳出江安看江安,深入分析沿长江县(区)产业特色、产业布局、交通便利条件等因素,结合四川江安经开区独特优势,科学谋划、生成、招引一批重点项目,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重要节点形成产业链接,互利共赢,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不断提升江安发展质量和成效。  融合发展,交通先行。作为加强宜泸两地联接和畅通全县经济大循环的重点项目,宜泸快速通道江安段和江安长江二桥建设情况也备受关注。  目前,宜宾到泸州快速通道施工已近尾声,正在对道路安全防护工程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这条双向四车道的物流大通道建成通车后,从泸州经江安到宜宾将只需1小时。  “江安将积极融入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大潮流中,争当宜泸融合发展桥头堡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张林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2-04
数说水质国考断面  全省203个国考断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断面占比100%,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国考断面优良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无Ⅳ、Ⅴ类及以上断面。其中,155个断面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占比76.4%,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省考断面  全省142个省考断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断面占比100%,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其中,100个断面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占比70.4%,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水功能区  四川省列入考核的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314个,其中开展达标评价的水功能区285个,达标水功能区 285 个,达标率100%  (记者 田程晨)泸州市泸县百和镇政府内的一个LED显示屏上,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大陆溪入境断面和出境断面两处的水质监测指数实时动态更新,如果不达标,数据显示就会变成红色。  “十四五”期间,国家在大陆溪泸州段设置四明水厂考核断面。“2023年大陆溪四明水厂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这意味着全省203个国考断面均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断面占比100%。”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说。  1月19日,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交出去年全省水质“成绩单”: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142个省考断面水质和285个水功能区水质首次100%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宜宾江之头去年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 生态环境厅供图看成效国考断面优良率名列全国第一  千河之省,碧水长流。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治水、保水、护水,责无旁贷。这不仅肩负着提升巴山蜀水“颜值”的重要使命,更是四川不断增强“上游意识”的担当。  去年全省水质实现“三个100%”,补齐的最后一块短板就是大陆溪四明水厂国控断面。  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指出:“泸州市长江一级支流大陆溪(泸县段)四明水厂国控断面水质常年不达标,2021年1月至8月均为Ⅳ类水质,影响下游水环境质量。”  为此,泸县实施大陆溪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相比于其他河流,大陆溪河道生态流量不足,导致河道自净能力差。”泸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先天不足,就需要后天努力。当地将原有河岸区改造成水陆交错带,打造洼地、滩涂、卵石堆等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并种上各类水生植物。“部分被引流到这里的河水,经湿地净化后再流入河道。”上述相关负责人说,净化后的河水,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污染指标明显降低。2023年,大陆溪四明水厂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同比改善一个水质类别。  随着补齐最后一块短板,我省国考断面优良率在全国排名同比上升1位,名列全国第一。“这意味着我省水质实现‘三个100%’的突破,创历史最好水平。”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李岳东说。寻路径单一治污向三水统筹转变  冬日,漫步在宜宾江之头,清澈的江水浩荡东流,红嘴鸥在江畔成群而飞,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景象。然而,作为万里长江的起点,过去这里化工、造纸等老工业企业“围江”而建,砂石乱采乱堆侵占岸线,水生态功能明显退化。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源自四川不断探索的水环境保护创新路径。  “在全省水质逐年明显改善的基础上,从2022年开始,我们加快水环境保护由单一的污染治理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治理转变。”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说,一条夯基础、补短板、提质效的水生态环境治理路径加快形成。  夯基础,构建“一体治水”新格局。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河湖长制落实到各级党政一把手和相关负责人,彻底改变“九龙治水”局面。2023年,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巡河问河176万余次,推动6万余个问题整改。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等各部门攥指成拳,“一体治水”工作体系持续发挥实效。值得注意的是,我省坚持用法治手段守护水清岸绿,为流域协同治理保护奠定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还与兄弟省(直辖市)合作,扩大流域治理“朋友圈”,共护上游生态安全。  补短板,三水统筹推动系统治理。坚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实施“补短板、强园区、整排口、治总磷、灭黑臭”五大专项整治。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和保障率,生态环境用水增至5.8亿立方米,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大幅下降。探索流域生态修复新路径、有序推动河湖缓冲带和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基础数据库建设等。  提质效,提升能力巩固管水治水成效。依托水质自动监测数据,完善预警机制,全省对水质下降、超标排放等问题预警1100多次。深入一线解决问题,仅去年以来,就通过暗访帮扶发现问题289个。积极探索水环境项目包装“清单服务”模式,实现省内21个市(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  一系列组合拳的落实,让四川人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生态福利”。西昌邛海、阿坝花湖、宜宾江之头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入选数量西部领先。成都兴隆湖、巴中恩阳河等9个优秀案例入选省级美丽河湖;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实现自然繁殖,水生生物多样性稳定向好,绿水青山正在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变。看未来实施“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建设  夜幕降临,成都东门码头被灯光点亮,在悠扬的古乐中,一艘艘乌篷船行驶在锦江上。天气虽冷,夜游锦江的热度却丝毫不减。  南充市嘉陵区黄金江岸边,鱼翔浅底、飞鸟云集,绿岛、草坪、树林点缀岸边,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在生态环境部门的精心呵护下,四川数千江河竞相成为滋养万物的清流碧水。站在新的起点之上,四川在治水上如何持续发力?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投入‘真金白银’集中攻坚,打几个漂亮的标志性战役,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促进整体提升”。  2024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确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达优良。”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将在推动水环境治理提档升级、水环境质量稳定改善、三水共治成势见效等方面下功夫。”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初步考虑实施“三江两湖一河”水美建设工程。  具体来讲,就是以锦江美丽河湖打造、琼江水质持续攻坚、青衣江水生态修复、泸沽湖滨湖生态带建设、升钟湖和赤水河生态价值转换为重点,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修复、水文化拓展与生态经济开发,实现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人文生态旅游功能、生态产业价值功能深度融合,“通过三年集中建设,将‘三江两湖一河’建设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成为彰显川渝特色的跨界河流联防联控示范标杆。”该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怡)1月28日,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的雨霖农家小院内传出阵阵笑声。“千张汤来了,趁热吃!”黄永秀用一道道家常美食招待着前来游玩的旅客。今年68岁的黄永秀在高桥村生活了几十年,家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两层小楼只有她一个人居住,闲置了不少空房间。听说现在农村创业有政策支持,她就有了办农家乐的想法。  黄永秀所说的政策,便是翠屏区针对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推出的“四共”模式之一“农企”共营,即鼓励农民利用自己闲置的宅基地和房屋,吸引企业投资共同发展经营;或全权交由企业规划管理,农民则以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经营。了解到具体政策后,黄永秀将256平方米的房屋流转给宜宾高桥竹村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由他们修缮装饰,打造出“雨霖农家小院”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公司还聘用黄永秀参与经营,以租金加工资的形式,让她成为了小院的房东兼“老板”,“足不出户”便可获得年收入6万余元。“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工作,不仅有收入,日子也过得充实多了。”黄永秀笑着说。  据了解,翠屏区现有宅基地约12万宗、面积5.48万亩,“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登记率达100%,颁证率达95%以上。近年来,翠屏区坚决落实“两项试点”重要部署,探索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建立了审批监管、有偿退出、农房流转等农村宅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并创新提出以“村企”共建、“农旅”共融、“农企”共赢、“农农”共商为代表的“四共”模式,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实现了“农户+集体+国资公司+经营主体”多方利益共享机制。  同时,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运用调剂转让、继承退出、抵押出租等10种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为翠屏区30余个乡村振兴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打造出以李庄镇安石村、高桥村,宗场镇五粮液村为代表的乡村振兴示范点6个,带动社会资本12.51亿元,吸引返乡创业主体22个,解决农民就业1500余人,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的和美家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31
(张平 周浩瀚 符艳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近日,行至宣汉县月亮坪乡村振兴示范区,万亩林海迎雪傲立的景象跃入视野,放眼望去,山间竟有一片南方少见的“冰天雪地”。堆雪人、打雪仗、拍雪景……不少游客正穿梭于丛林之间,享受这独属于冬日的乐趣。在这里,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宣汉冰雪经济的蓬勃之势。近年来,宣汉县深入实施“文旅靓县”战略,依托当地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冰雪经济,逐步完善冰雪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冰雪旅游提标提效,冰雪运动蓬勃发展,努力将冰雪“冷资源”打造成“热产业”,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提升冰雪旅游市场活力,促进冰雪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比赛现场立足冰雪资源打造旅游“新赛道”1月29日,记者来到宣汉县巴山大峡谷罗盘顶景区,只见游客们或漫步在雪地上,感受雪花的轻盈纯洁;或坐观光索道赏冬日雪景,看青松变琼枝;或沉浸在“巴山雪乡”,纷纷拍照留念……“在家门口就能来一次冰雪之旅,太巴适了!我们打卡了巴山雪乡、巴雪乐园、状元塔等景点,不虚此行!” 达州本地游客符霞开心地说道,“沿途还有志愿服务者为我们提供咨询引导、秩序维护等服务,景区给我们准备了免费的姜汤御寒,让我们在寒冷的冬日感受到了暖意。”“自从雪季开始以来,景区精心策划了‘来福乐里达州·游巴山雪乡’主题冰雪节系列活动,打造罗盘云顶‘巴山雪乡’主题打卡点,推出了一系列冰雪主题嘉年华巡游、巴山祈福等游玩项目,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和业态,打响‘巴山大峡谷·罗盘云顶冰雪’品牌IP,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景区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宣汉不断丰富冰雪产品和业态,立足冰雪资源优势,推动 “冰雪+观光”“冰雪+研学”“冰雪+民俗”等深度融合,提升冰雪旅游的服务品质和产品丰富度,最大限度挖掘冰雪旅游的价值,打造冰雪旅游“新赛道”,激发冰雪经济发展动能。游客戏雪场景发展冰雪运动激发消费“新活力”上坡、速降、滑行、跳跃、过弯……1月26日,在巴山大峡谷景区,一场酣畅淋漓的冰雪运动赛火热进行。四川省第六届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动暨全国冰雪消费季四川站(达州分会场)开幕式也在此举行,交汇成了一场冰雪运动的热潮。“脚踏雪板,在雪道上疾驰而下,这里的滑雪体验感太棒了,能真正地感受到冬日里的‘速度与激情’!”来自南充的参赛健儿石芮勺激动地说道,“我是第一次来到巴山大峡谷滑雪场参加冰雪赛事,这里的风景太美了,以后我还会带上家里人一起过来游玩。”“今年我们滑雪场新增了18个滑雪、戏雪项目,还设立了滑雪学校,为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和青少年传授专业化的冰雪知识和冰雪运动技能,促进冰雪运动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四川巴山罗盘顶滑雪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冉科说道。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大众冰雪、助推全民健身”的号召,宣汉坚定落实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精心打造了以雪地运动为核心的巴山大峡谷,抓住冰雪运动发展契机,不断深入促进体旅融合发展,组织了第三届川渝雪地定向越野赛、冰雪节平衡车滑雪赛等冰雪赛事,冰雪“热能”正加速聚集。“下一步,宣汉县将以罗盘顶滑雪场为依托,充分发挥四川‘暖雪’优势,丰富和扩大冬季旅游项目和规模,持续擦亮‘全国生态旅游度假区招牌’,以开拓冬季体育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宣汉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熊欧说。游客正在打卡点燃冰雪经济拓宽致富“新路子”靠近雪场,就靠近了市场。在宣汉县,随着冰雪经济“热”起来,更多宣汉人端上了“雪”饭碗。看着眼前的“冰天雪地”,宣汉燕子酒店老板雷艳心里美滋滋的。“过去,由于路程遥远游客相对很少,自从滑雪场客流增加以来,我们这些周边店铺的生意越来越好,而且我们还承接了巴山大峡谷景区所有团餐项目,现在,满房、满员成了常态。”随着冰雪经济的不断崛起,“滑雪+”多业态的发展,云端度假酒店相关负责人张英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我们全面提升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游客接待量、客房预订量攀升明显,我们对这个雪季的收入很有信心。”同样,冰雪旅游业也拉动了旅游商品销售等相关行业的经济链条。达州市百里峡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借助2023年冰雪季游客流量优势,推出在巴山大峡谷景区寄卖腊肉、香肠等土特产销售模式,带动当地黑猪养殖。据了解,仅2023年12月就实现销售收入71万元。在冰雪旅游上开新局、在冰雪文化上创新意、在冰雪运动上出新绩,宣汉正努力打造“冰雪新地标”,不断挖掘冰雪消费增长点,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发展,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冰天雪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冰雪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图据宣汉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30
(邵帅 记者 秦勇 遂宁观察 李宜佳 刘作鹏)春节将至,年味渐浓。1月26日,遂宁射洪市明星镇,群众赶大集置办各种年货。  明星镇五通村村民、81岁的刘远秀却不忙着置办年货,而是在镇上一家卖音乐播放器的店里换储存卡。“我每天都要跳舞健身,储存卡坏了,要换一张新的。”刘远秀笑着说,“自从去年集镇更新后,居住环境越变越好,跳舞的场地更宽敞了,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在她家门外,院墙上绘满各式柑橘彩绘。“看嘛,集镇更新,我们家的院墙上有了彩绘,漂亮吧。”讲到开心处,刘远秀打开音乐播放器,旋动音量键,在《小苹果》的音乐伴奏下跳起舞来。  明星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于利告诉记者,去年的集镇更新着眼打造和美乡村景色,利用村民庭院外墙描绘本地特色柑橘产业,既提升村庄院落景色,也凸显集镇产业特色。  近年来,射洪以城带乡全域共建,实现功能互通,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内外兼修”聚力扮靓集镇。2022年,射洪实施3个集镇更新试点,补齐乡村短板,提升集镇颜值。2023年,该县明星、太乙、天仙、仁和等6个集镇启动更新,不断探索将“城市能级提升”理念向集镇延伸,辐射村落。  集镇更新,宜居更要宜业。距刘远秀家几十米处,就是明星镇的300亩连片柑橘采摘园。记者走进园里,各类推荐语映入眼帘:橘花如雪忆故知,橘子黄时待君至;大明粉条,“薯”我最好;“爱”我所爱,“媛”来是你……  “这些都是去年集镇更新时,镇政府的年轻人脑洞大开想出来的,体现乡镇产业特色,为柑橘产业发展打响名气和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采摘体验,助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于利说。  在与柑橘采摘园一路之隔的射洪市民安农业有限公司里,数十名村民正忙着把柑橘打包装箱。“春节临近,订单越来越多,又有1300件柑橘要发往北京。我们的大部分柑橘都销往北方,错季上市的晚熟柑橘很受欢迎。”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兵说,集镇更新,不仅扮靓集镇乡村,也带动了产业发展。  近年来,明星镇大力发展晚熟柑橘,形成了以爱媛38、血橙、春见、沃柑等柑橘种植为主,杨梅、红心柚、蜂糖李、五月脆等水果产业同步发展,集种植、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年总产量达6000余吨。去年11月,明星镇第二届“爱媛传爱,明星谱新”主题采摘节在柑橘采摘园启动,吸引约1.3万人次游客前往赏田园风光、摘甜蜜之果、享丰收喜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1-30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起虾喽!”1月25日,2024年川南早虾捕捞启动仪式在宜宾市兴文县举行,来自省市县三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共同见证“川南早虾”丰收时刻。  近年来,四川大力发展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鱼米之乡”。通过稻虾共生模式“以渔稳粮”“以渔促稻”,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农增收。以兴文为代表的川南地区利用冬季无严寒的气候优势,在全国小龙虾市场面临“冬季无虾”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早虾产业,巧打时间差,谋取更高效益。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受访者供图  记者了解到,这些冬季上市的小龙虾通常采用空运的方式销往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炮头”(指个头最大、规格是一两即50克以上的小龙虾,也称作“两虾”)价格可轻松达到80元/斤甚至100元以上。目前,“川南早虾”已在业内享有一定知名度,但仍需大力发展。  数据显示,川南小龙虾已经撑起四川小龙虾产业发展大梁。目前全省小龙虾产量排名前五的县份川南独占4席,依次是内江市隆昌市(10670吨)、泸州市泸县(10151吨)、宜宾市兴文县(6000吨)、内江市资中县(2550 吨)(以上数据均为2022年产量统计)。  “抱团发展将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势在必行!”当天还举行了川南早虾产业集群建设联席会。兴文、荣县、泸县、合江、隆昌、长宁6个县市共同签订了《川南早虾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合作共识》。  根据协议,上述6县市将通过基地建设、技术共享、品牌宣传、商贸营销等多方面发力,推动川南早虾产业持续壮大,力争合作共赢建成川南早虾产业集群,引领带动四川水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30
  (周超文 刘晓梅)春节临近,近日笔者走进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高洞村村民刘云才的家庭养殖场,“咩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刘云才正在羊圈里忙着给山羊喂黑麦草。  “到今年底,我自繁自养的山羊出栏量将要超过100头,一年光是山羊收入就有10万元。加上利用房前屋后5亩庭院闲置地栽种的枇杷、柑橘、李子等优质水果,一年下来实际获得的收入有12万元左右。”看着羊圈里面的山羊,刘云才脸上溢满了开心的笑容。  今年60岁的刘云才,是高洞村出了名的勤快人。2010年开始,他将房前屋后的5亩庭院山地利用起来种植枇杷、沃柑等优质水果。为了解决水果的用肥需求,刘云才开始规模养羊,还专门建造了一口容积100立方米的沼气池进行羊粪发酵。  “我们把经过发酵后的山羊粪肥全部浇灌到果树地里,不仅解决羊粪的排放问题,满足了果树生长所需的肥水,每年还能节省1000多元的化肥钱,卖羊、卖果我两头赚呢。”刘云才说。  据介绍,从种果开始,刘云才决定走“果-羊-沼”生态种养的路子,最终实现以沼液促种果、以种果促养羊、以羊和果助增收的目的。  现在,刘云才的庭院又有了新变化,他利用果树下的空地进行黑麦草套种,以此解决了山羊对青饲料的需求。笔者在刘云才的果园里看到,枇杷等果树长势旺盛,而种植在果树下的黑麦草也是郁郁葱葱。“在果树下套种黑麦草,能为山羊提供丰富的草料,此外还能增强果树的抗旱能力,同时也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刘云才欣喜地介绍着。  近年来,在刘云才的示范带动下,高洞村两委大力推广庭院种养循环模式,目前,高洞村实施“羊(禽)-沼-果”“猪(牛)-沼-果”种养循环的村民家庭超70%。在没有新增一分土地的情况下,村民每年新增收入超2万元左右,乡村也美了起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1-29
“化马村,脱旧颜,换新貌。宜居住,宜旅游,宜养老……”作为青宁镇化马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每次回家时,王清树眼中的化马村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新变化。近年来,通川区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体目标,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提升乡村风貌,不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品质,着力打造看得见山、忘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庭院刷新“颜值”,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走进青宁镇化马村罐子坪,这里群山环绕、静谧和美,道路宽敞平整、干净整洁,庭院里随处可见独具特色的微景观,庭院前的绿植生机盎然、翠绿欲滴,村民生活在山清水秀间,户户如画、步步皆景,处处焕发着和美村庄的生机。“以前这里可不是如今这番景象,像这边以前是杂乱无章,房屋破旧不堪,房屋周围也总是堆着垃圾,杂草丛生。”谈起曾经的村子,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介绍道,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化马村的“颜值”得到了持续提升。近年来,化马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对王家大院、罐子坪两个老旧院落进行美化改造、亮化打造,通过改造、完善、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小而优、小而精的乡村微景观,强化对传统村落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尽可能做到了“留旧、留白、留魂”,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不断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1年荣获通川区乡村振兴战略“最美院落”,也成为网红打卡地。“现在村民们都明白了要改善居住环境,必须改变老思想,环境变美了,住着才舒心。村民都养成了好习惯,自觉打扫清理垃圾,看着村里环境越来越美,心情也格外舒畅。”看着越来越靓丽的村庄,村民们感慨万千。做靓“面子”,更要厚实“底子”“村子变美了,村子的基础设施自然也不能落下,你看我们脚下宽敞的道路,这边的公厕,还有污水处理站,这些以前都是我们村的痛点,现在都得到了解决。”化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说道。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乡村发展和提升宜居品质的重要支撑,化马村从村民基本需求出发,持续提升美丽乡村“颜值”,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化马村罐子坪过去是化马村最偏僻的一角,场镇公路、村道都不经过此处,直到近年来,青宁镇打通了一条7米宽3公里长的从青宁场镇直达安云场镇的青安公路,这条青安路横穿罐子坪,让化马村最偏远的一角变成了交通最便利、最具特色的农村聚居点,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我们这个微动力污水处理站,采用的是‘MBBR微动力+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投资小、效率高、寿命长、好维护,最大处理能力5吨每天,达到四川农村污水排放三级标准。”谈起村里污水治理的“功臣”,化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成洪一脸骄傲地说道。农村污水治理是影响人居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倾力解决村民出行难等民生问题的基础上,化马村加大污水治理力度,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建好管好这项民心工程,彻底解决污水淤堵的难题,让青山常青、绿水常绿。在乡村振兴中,化马村还以党建为抓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引领乡风文明建设。一批批乡风文明硕果“破土而出”,化马村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为乡村带来了新“钱”景,化马村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3万余元,乡村经济“硬实力”稳步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也不断“加码”。如今,化马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文明乡风吹遍山乡,一幅幸福宜居的和美村庄“新画卷”徐徐铺开。化马村的蜕变只是通川区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川以建设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统揽,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着力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堵点,坚持“原汁原味、就地取材,留旧留魂、旧味新品”,结合各乡镇、村落资源优势,突出差异特色,实现一村一韵味、一院一风景。目前,通川建成美丽庭院128个,实现了乡村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供稿:通川区融媒体中心 肖姣)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9
从穿城而过的旌湖到一水抱城的越西河,从五彩斑斓的东湖山到挺俊险拔的小相岭,旌阳区先发带后发省内结对帮扶越西县工作队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坚持“越西所需、彝汉所盼、旌阳所能”,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多方力量,通过支部共建、项目牵引、监测帮扶、产业协作、示范园区建设等,主动融入越西“三大强州”战略,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同行,加快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县,携手共绘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新画卷”。一、当好“越西人”,健强体系融入发展大局凝心聚力扭紧“一股绳”。2016年以来,旌阳区持续选派优秀干部人才赴越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先后选派帮扶干部人才四批次累计428名。2023年6月,旌阳区新成立以区委常委任指挥长的援彝前方指挥部,选优配强30名优秀党政干部人才(其中,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7名,挂任副科级及以上16名,占比均在全省属前列)、5名医卫人才、31名支教教师组成新一批援彝队伍,承前启后、接续奋斗,为越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旌阳力量”。规划引领谋划“一盘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越西实际,制定《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规划(2021—2025年)》《关于做好对口帮扶彝区贫困县工作助力越西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旌阳区对口帮扶越西县2023年度全域结对实施方案、2023年度项目实施方案,厘清结对帮扶“四梁八柱”,切实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路”。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旌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879.9万元),聚焦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人才培育、教育协作、医疗协作、乡村建设、民生实事、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9大方面,共谋划帮扶项目33个,让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全域结对深化“一条心”。按照“机构对应、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为原则,建立“点对点”的结对帮扶关系,推动形成全域帮扶的强大合力。组织旌阳区48个镇(街道)、区级部门、40所学校、6所医院与越西县级对口乡镇、部门、事业单位建立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帮助建强基层组织、开展业务指导。2023年,以“传帮带”模式培养越西干部人才148人;开展常态互动和交流活动40余场次,累计捐赠资金(物资)300余万元;搭建商贸流通合作平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越西优质农副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引进德阳“金商客”电商平台采用线上直播+短视频带货模式,创下3天预售5万斤“越西苹果”记录;举办德阳旌阳对口帮扶越西专场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二、谋好“越西事”,真帮实扶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样板,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持续提升“越西之窗”农文旅融合产业经济带,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消费140万元;巩固扩面“甜樱桃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等8个特色示范园区,新增种植面积1200余亩,增收550万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次。助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开展越西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和品牌化经营,协助越西苹果、越西甜樱桃、越西贡椒成功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安尔苏苹果系列产品成功注册“旌越红”商标,进一步扩大产品知晓度和影响力。“授人以渔”,共享资源促进全民健康。通过采取师带徒、导师制、建团队等多种方式“点对点”“面对面”进行传、帮、带,协调两地1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合作,交流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授人以渔”培养本土医疗人才,增添越西卫健发展动力;开展“进医院”“进社区”等健康宣教及义诊巡诊活动11场次,受惠3700人次,诊断体检900多人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院感防控与管理水平;实施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提档升级项目,有效改善就医环境,回应百姓关切;持续开展“医联体”项目,新增乡镇外科、中医科等特色专科6个,指导越西完成首例剖宫产等外科手术,填补越西医疗史上多项空白。育才树人,融情优教助力志智双扶。持续开展“组团式”帮扶支教,补充“校联体”等支教项目人才19名;丰富校园活动,开展瓦岩小学校首届运动会与学生美术作品展,开展公益兴趣班,弥补学校艺体教育空白;组织381人次教师亲赴越西或利用互联网开展送教送培活动93场次,送课74节,讲座50场次;共享教学资源,组建网上学习交流群30余个、名师工作坊50余个,将优质教学微课与越西共享,覆盖10余所越西中小学,助力越西2023年高考本科硬上线367人,创历史新高。三、共叙“旌越情”,求实创新更显帮扶成色打造“旌”字品牌添名气。为进一步宣传越西本土特色农业产品,培育“旌阳”印象特色帮扶产品,讲好“富农”故事,旌阳区援彝工作队在帮扶项目中,创新打造“旌越红”“旌越甜”农业帮扶品牌,结合帮扶产业、项目特点,注入帮扶地文化内涵,提升帮扶产品形象。保安乡尔苏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旌越红”苹果喜获丰产助农增收等“旌”字招牌工作成效刊发于《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在书古镇5个村推行建设“旌越浴室”等“旌”字帮扶品牌项目,引导当地村民移风易俗,《对口帮扶在路上 大山里修起小浴室》被川观新闻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探索支部共建聚合力。成立前方指挥部临时党支部,主动融入越西乡村振兴,与南箐、大瑞、书古、贡莫4镇、5村、30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积极参与越西“三大行动”,不断推进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2023年不定期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结对帮扶促文明”“禁毒防艾再深入 弘扬正气树新风”等5个主题的支部共建活动,以党建引领帮扶工作深入基层,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收入稳步提升,在推进移风易俗、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主动融入越西基层治理,与问题楼盘小区荆越苑·世纪城小区党支部构建“1+1”结对,充分交流先发地区基层治理先进经验,助力探索越西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方法路径,推进党建文化入小区,推动小区自治由乱到序、逐步规范,取得良好影响。2023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也是旌阳区—越西县结对帮扶走过的第八年,这一年,旌阳区用心用力更用情,帮扶彝路显“旌”彩 。2024年,旌阳区将不负嘱托、扛牢责任,迸发“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拼搏之力,勇毅前进、实干笃行,在结对帮扶助力越西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奋力开创新局面,闯出新路子,谱写新篇章。(供稿:旌阳区结对帮扶彝区县前方指挥部 姚汶汛 骆岗 陈振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29
(记者 李霞) “我今天用积分换了一桶油,我的积分是通过‘文明家庭’评比获得的,村里面通过积分的方式来鼓励我们,以后我们会做得更好。”郫都区石羊村村民王大姐说道。据了解,郫都区石羊村以信用承诺为抓手,以践诺激励为导向,会同成都金控征信有限公司,打造了“交子信用”应用平台,在郫都区率先引入和打造信用社区守信践诺体系,开展实施社区信用分与家庭信用积分建设,结合村情实际探索拓展积分应用场景,推动形成乡村基层诚信治理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村已有1441户家庭加入“交子信用”平台使用中,覆盖率达98%。在实际运行中,“积分制”赋分细则共设置每户家庭基础分50分,内容包括爱党爱国、遵纪守法、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家庭美德、移风易俗、产业发展、荣誉表彰等方面。同时结合村民表现,按照工作实际情况及难易程度设置加分项和减分项,参与移风易俗、改善环境、村民议事能加分,破坏设施、违章建设、恶意上访、违法犯罪则减分等,信用“积分制”将村民的综合表现量化为积分,文明与否、贡献大小一目了然。按每户季度积分情况进行表彰奖励,形式分为精神奖励和积分奖励,本季度积分奖励未兑换的农户,积分累计至下季度使用。对积分较低的家庭批评教育,并帮助其整改,使其提高积分,对积分制考核结果实行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1-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