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研报道组:李延林 邓嗣华 刘佳 罗敏 洪瑜 徐灿红 裴玉松 苏杭  初冬,行走在川东北,田坝上,随处可见没来得及拆除的丰收节庆祝活动牌匾,仍在传递着这个丰收年的喜悦;田野里,油菜等小春作物已把大地铺成绿色,欣欣然宣扬着下一季的劳作已开始。  达州,大巴山南麓,由北而南的山脉纵卧境内,顺势将其分割为山区、丘陵、平坝三类地形,其中平坝仅占1.2%。  就在这样的巴山蜀水间,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10年居四川全省第一。今年收成已成定局,农业部门最新研判,达州2023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344万吨,比2022年增长25万吨,这也是近年来的最高增长数据。  增,站在“头部”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姿态冲刺“十一连冠”,达州2023年粮食生产给人的印象如此直接而鲜明。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达州,并非天府粮仓的“天选之地”,却成就为粮食生产的“头部担当”。达州,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它做对了什么?它的实践经验,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  近期,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一线调研报道组深入大巴山山水间,遍访达州田野乡村,探寻天府粮仓的达州实践,思考“首位”担当带给我们的启示,即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达州一线调查》。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水稻梯田。透过数据读到什么一个“增”字,需百般努力(一)  报道组一到达州,首先拿到一份“达州市2023年粮食生产情况报告”,开篇各项数据报盘,字里行间写满“增”字:夏粮增,秋粮增;播面增,亩产增,总产增;水稻增,小麦增,玉米增,大豆增,各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基本都是“增”。  增,无疑是 2023 年粮食生产的关键词。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川东北的达州,充分呈现和印证这一特征,预计的今年粮食产量,即使和历史最高位的2021年数据比,也将增长20万多吨。  然而,“增”字背后,绝非风调雨顺这么简单。  增,是咬定“全省第一”目标的增,是“首位”重任在肩的增,达州报告描述这一内容时用了两个字:艰辛。  达州粮食产量,从2013年开始跃升为“全省第一”,此后10年“全省第一”从未旁落。往回看数据,2013年总产量是304.36万吨,一路增长,到2021年324.2万吨,2022年略有回落到319.6万吨,10年,总增长数值也不到20万吨。  大巴山今秋丰收大幕渐落,粮食总产数据出炉,344.64万吨!这一数据意味着,1年的增长值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增长值。很明显,这一“增”,比冲刺“十一连冠”更值得被关注和解读。(二)  透过数字,看达州之“增”如何实现?达州报告里有九字概况:“稳播面”“提产能”“强保障”。看上去有些轻描淡写,报道组深入达州各方调研,深感九字重担千钧,得来不易,背后是攻坚破难的百般努力。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达州之“增”,首先得有足够的耕地、足够的播种面积。《四川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达州耕地面积居全省第三,川东北的地形,注定这里还都是山地、丘陵地,稳,不容易,增,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数据显示,2023 年达州全市粮食播面874.19万亩,较上一年度还是增了9.98万亩。  怎么做到的?达州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杨和平总结为压实“三项责任”:“一图一册”锁播面、“种满种尽”稳播面、“治撂治非”扩播面。在报道组看来,这三套方法论,就是达州的智慧、达州的贡献。  “一图一册”是作战图,水稻、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油菜6大主要粮油作物都要做到县有生产布局图、乡(镇)有清单台账、村有到户到田种植花名册。杨和平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解,“一图一册”落实到田间地头最小单元,面积多大?种什么?种多少?一地一策,种植户本人都要签字盖印,各级上报查证核验,确保真实可靠。  “种满种尽”不是空喊口号,其中包括发放各项强农惠农补贴,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使种粮收益大幅提升,从而激励各方种粮主体。报道组遍访巴山渠水,遇到的每一位受访者,都表露出种粮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在达州自己的理论总结里,被表述为“实现了从不愿种粮、不愿多种粮到主动种粮、细碎田块应种尽种、田埂背坎种满种尽的转变”。  “治撂治非”全国上下都一样要重视,达州实践,则通过健全“田长制”,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建立撂荒地整治体系,采取“五耕共治”模式,从而压实了责任感,真正做出了实效。(三)  然而,求增产并不能靠增播面。以有限的地、不多的地,求更大的希望,出路在哪里?这是中国粮食生产普遍要回答的问题,早在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那么达州的实践是什么?  报道组进宣汉,人们津津乐道:宣汉水稻851.1公斤/亩创了盆周山区水稻最高纪录,玉米1290.8公斤/亩创了西南地区最高纪录。山路弯弯到达开江县梅家乡,我们了解到,这里整治撂荒地种植大豆的第一年就种出了 290.38 公斤/亩。在不是产粮大县的万源,人们也给我们介绍,当地马铃薯亩产首次突破了5000公斤。  分析 2023 年数据,和 2022 年比,达州在每亩地上多产了24.45公斤粮食,全市总播面即使不增加,这一总增产贡献也超过20万吨。  达州之“增”再次证明,粮食增产,潜力在单产。报道组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攻单产,达州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等6名岗位专家坐镇,在全市打造了70个百亩攻关方、40个千亩展示片、20个万亩示范区;为了攻单产,达州每个季度都要在全市开展乡村振兴“擂台赛”大比武,粮食高产是其中最主要的比拼内容,现场比成绩、考评打分,第一名,奖!最后一名,查!查清原因,找破题之策。  杨和平介绍,攻单产,达州实践即为“四大攻坚”,包括种业芯片攻坚行动、粮油高产攻坚行动、丘区农机攻坚行动、农田水利攻坚行动。  从“ 三项责任 ”到“ 四大攻坚”,如何保障?杨和平又给我们介绍了达州实践的“五个机制”,即从创新擂台比武机制,到落实蹲点督导机制、夯实投入激励机制、统筹防灾减灾机制和强化考核奖励机制。机制配套,激励护航,报道组在达州调研发现,达州之“增”,最终必须是靠人的作为,是人创新的这套机制在发挥作用。走进田野看见什么一个“热”字,描万千气象(一)  以盆周山地为主要地貌特征的达州,粮田逶迤起伏,粮经交错,报道组深入大巴山地看粮田,有种不一样的体验:行走在路上,满心期待找粮田,满眼却是绵延的山,充满疑问翻过一道一道山岭,爬上一段一段陡坡,才发现别有洞天,找到惊喜。  报道组前往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就把这种感觉实实在在体验了一番。车行路上,满心疑问:哪里是田?哪里是值得一看的粮田?直到临近鸭池村,这个疑问还未散去。当急转一个大大的回头弯,爬上半山坡,突见山自青青水自流,层层梯田如画似弦,错落的鱼塘里鱼儿撒欢、鸭子自在戏水,田里水稻已收割,坡面上还留着没来得及收割的豆荚。夕阳下,呈现出一幅世外“鱼米之乡”画卷,让每个人不禁惊呼起来:“哇!”  山坡地上修建的高标准农田,层层叠叠,气派不一般,“3000亩高标准农田,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全部实现全机械化作业。”胡家镇党委书记覃航站在田坎上指着一片梯田介绍,如今的鸭池村,是宣汉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藏在巴山深处曾经偏安一隅无人问津的穷山坡变了,赢得的还有外界更多的关注和肯定,今年6月,四川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暨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就是在鸭池村举行的。  走近田边,我们发现几乎每块田边上都有一条“L”形水沟,“每块田按1∶9比例,1份养鱼,9份种水稻。”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解释,山水顺流而下,鸭池村稻渔共生与地形相映成趣,加上土地托管增效,村上2022年综合种养产值达到1440万元,是传统单一种植的4.6倍。  走上田坎,我们还发现田坎边坡上还留着一些没来得及收割的豆荚,“这就是‘种满种尽’的生动现场。”报道组不禁感叹。“一个田背坡上的大豆能收25到50公斤,今年就多了一笔收成。”冯涌说,收完大豆,村民们又马不停蹄地按“2+2”套作种下油菜和玉米,“现在村里还有1300多亩土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明年完工还能种出更多的粮食。”(二)离开鸭池村,报道组继续在达州4县2区一市的山水田间行走,每一处村落田野,劳作景象各有不同,找其共同点却不难,都离不开“热”字,村民热情高,粮食生产热潮涌,劳作的场景热气腾腾。  我们从宣汉南下达川区,来到大树镇草新社区,这里热火朝天,正在抓紧建设13万亩现代粮油园区。园区名称“南大万”,名从何来?因其核心区涉及南岳、大树、万家3镇10村。  “南大万”地处以浅丘为主的达川区东部片区,相对大巴山地,显得地势平坦,适宜粮油作物生长。随着13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推动,这里正呈现出一片良田沃土壮阔景象。  看更为平畴壮阔的粮田,还可以向东走。报道组进入开江县,地势更趋平坦,当地人骄傲地介绍这就是“川东小平原”。川东北难得的平坝让他们倍感珍惜,开江人还给自己冠名为“田城”。  “田城”当然有良田,在开江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的普安镇筒车铺村,已经种满油菜的粮田一览无遗,笔直的沟渠边,树成排,让我们恍若来到江南平原水乡。在田边,高级农艺师刘晓峰陪我们采访,他年轻时曾梦想到省城去从事媒体工作,没去成,把琢磨作物生产做成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成了县上为数不多的高级农业师。因为热爱,蒋先明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建在筒车铺村这片田的田边,除了从事农机、烘干等服务,还流转土地种粮,明年计划把流转土地面积再翻一番。(三)  “川东小平原”毕竟还是小,无论南下北上还是西进东去,报道组又一头扎进大山里。  进大竹,我们感受了“三山夹两槽”里粮田密布的奇特。大竹地貌特殊,华蓥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三山并行,在地图上看明显地画出一个“川”字。三山高峻,仅两槽较为平坦,山上槽里,粮油粮经粮果,能种尽种,大竹成就了四川十大产粮大县,粮食产量排位全省第六。  深入调研达州粮食生产“首位”贡献,只看量多未免显得单调,杨和平说“4县2区1市各有特色”,看大竹,更要从特色中去认识。因三山阻隔,两槽中的土地具有作物制种的天然屏障,利用这一独特优势,大竹建成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同时,这里还是中国苎麻之乡、香椿第一县、醪糟之都、糯米之乡。  说到特色,糯稻已是大竹一张鲜明的名片,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大竹以糯稻产业位列其中。提到大竹糯稻,必看“东柳醪糟”公司,在大竹糯稻全产业链中,它扮演着“链主”角色。我们走进大竹县月华镇的东柳醪糟公司,感受热气腾腾的生产场景。东柳醪糟的带动,大竹醪糟产业升级现代工业化生产买卖全球,糯稻种植也从月华镇向外发展到大竹全县20万亩,还辐射周边川渝片区多个县区,“热”出一条长长的产业链,“热”圆无数种植户的致富梦。深入巴山悟出什么一个“达”字,道担当之义(一)  达州粮食生产到底是怎样的“首位”担当?只看表现未免太浅。报道组一线行走,问数据,看粮田,进村落,有一个点不仅看得多问得多,引发的思考更多,那就是位于达川区的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  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实际只是个大工地。然而早在我们调研开展之前,达州在全国各地密集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推进活动,已让这个产业园备受关注。  我们来到产业园建设现场,暂时只能通过项目展示板了解其规划前景。展示板前,园区项目部工作人员刘瑞为我们介绍最新进展:“8万平方米孵化园预计今年12月底前完成室内装修,入驻其中的应用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培训中心、农事服务中心、销售租赁中心将挂牌运行。明年6月左右,将完成一期部分入驻企业定制厂房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园区累计深度对接企业77家,签订框架合作协议10家。  翻阅该项目规划,园区定位“立足西南,辐射全国,打造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区”,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65亿元,预计年产农机装备50万台,园区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到2027年,“达州造”现代农机装备要在全国推广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更是粮食生产提高效能效益的必由之路,“天府良机”也是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内容。然而,山地丘陵的粮食生产“缺农机”是个普遍难题,不仅达州,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山地丘陵当前都受到制约有待破解。那么,思考者谋划者破难者,为什么是达州?(二)  “这是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州力量的实际行动。”从达州市相关负责人谈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的这句话中,我们读到,在当下粮食“增产”和冲刺“十一连冠”的成绩背后,达州的“首位”担当是更大作为,有着更宏大的叙事。  从这个产业园建设工地离开,报道组努力从在达州更多所见所闻中找到对这份大作为大叙事的真实感受。  在开江,我们听闻“开江”县名来历,开字,是开辟,开江,并不是一条江,是开辟一条江之意。这里的人们曾经缺水盼水,于是开辟了川东最大的人工湖——宝石桥水库,水库建成,疏通新宁河,“一库灌全县”,开江从此水光潋滟,创新稻渔共生、稻蟹(小龙虾、鱼类)微生态养殖,成就全程绿色有机生产的粮食生产独特优势。  “开”出新天地,我们在鸭池村也听到了类似的故事。冯涌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传说,过去村上地里刨不出庄稼,养不活人,人们只有把希望寄托于神仙菩萨,修庙子挖地基,却一下子冒出一股股清水来还游着金鸭子,这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幡然醒悟求菩萨不如求自己,于是一步步有了现在的鸭池村。虽然传说不可信,却能明白村民是用村名的故事、以自己的叙事方式阐释自己在劳作中悟出的道理。  达州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大市,耕地地块多、面积小、分布散等特征明显,要在这样的山坡丘区建高标准农田、谋农业机械化,这道题本身就难,意味着必须得有“开辟”新路的思路和精神。鸭池村现场所见,虽难,它就实实在在做成了。  就在报道组进达州一线调研采访时,达州正在召开第五届达商大会。“达商”是当代中国颇有名气的一支优秀商帮队伍,据统计,如今有20余万达州籍商人在外闯荡。达商的形成,印证了达州人历来能吃苦、勤奋和有开创、拼闯精神的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让人们获得成功之后追求的是什么?达商大会主题是“达人达己达天下 共建共享赢未来”,把它拿来帮助理解“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州力量”的宏大叙事,我们从中能悟出更多的答案:达州推进粮食生产的一切作为,不仅只为“达己”得到一份排位“第一”的成绩,更为“达人达天下”,才有“开江”之事,才有丘区农机产业破题之举,如此“赢未来”,这,才是达州更值得期待的大担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1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贺建鑫)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今年以来,景福镇便民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解决群众和企业实际困难,打造基层便民服务新平台,助推基层政务服务工作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一是改进服务环境,推动“便民服务”方便办。服务大厅由166m²打造提升到320m²,设置规划咨询台、综合办理区、自助服务区等8个专区并设立相应指示牌,融合13个镇级便民服务主体功能窗口,统一配备雨伞、充电台、老花镜等便民设施,完善便民服务环境。建立“帮代办”制度,自帮办代办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为企业和群众代办事项3000余件,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二是提升服务质效,实施“一窗受理”一次办。制定审批服务专用章工作方案,推行“统一受理、统一发件”的“一窗式”服务新模式,敲定80项公共服务事项和13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五减一优”,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今年以来,事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100%,被表扬为“绵阳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工作表现突出集体”。三是优化涉企服务,实现“政企合作”联动办。特别设置企业服务窗口,对招商新引进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相继支持培育奕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百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指导创建“景福镇柑橘种植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全镇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708户,办理个体工商户事项718次,办理内资企业事项205次,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33个。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12-11
 (洪宣 记者 常艰)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眉山市洪雅县成功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综合性试验示范平台,旨在综合考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和发展基础等因素,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探索符合不同区域、生态类型、主导品种的绿色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同类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据了解,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四川只有5个县(市、区)上榜,洪雅县成功入选,有何优势和特色?作为先行区,洪雅有哪些好做法可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可推广经验?下一步,洪雅县又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近日,记者走进洪雅县,深入农业园区,走进龙头企业,看生产、访数据,一线探访洪雅县农业绿色发展路径。五大优势产业,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底初冬的晴好天气里,洪雅县东岳镇桥口村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对种植的慈竹进行砍伐售卖。一片青山绿水间,慈竹长势良好,村民们通过林间生产便道将成捆竹子运出售卖,两人合作每天有600元左右的收入。而在距离桥口村20余公里的四川竹元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熟练地操作机器将竹子经过疏解、浸胶、烘干、热压成型,变成“竹钢”板材。“竹钢”板材具有高强度、高密度、高耐候、环保、防火防虫等特点。“竹钢”的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量小于吸收量,属于负碳产品,是“双碳”战略下、“以竹代塑”新形势下,不可或缺的绿色建材。从一根根翠绿的竹子变成“竹钢”板材,这是洪雅县竹产业众多形态中的一个“切片”。目前,洪雅全县竹林面积44万亩,建立省级现代化竹产业万亩以上竹基地5个9万亩。“竹钢”产品登上世界园艺博览会、亮相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2022年,全县竹综合产值18亿元。好山好水孕好田近年来,洪雅立足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进方向,加快建设“两山”转化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绿色发展优势明显,形成了“茶、竹、椒、乳、药 ”五大产业,农业产业特色鲜明。——茶产业。全县茶叶在地面积3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2.03万亩,全省第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荣获第十二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熊猫奖”和第十五届“天府名茶”金奖。2022年,全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60亿元,年产鲜茶14.5万吨。——藤椒产业。2008年,洪雅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认定为“中国藤椒之乡”,全县藤椒种植面积3.5万亩。县内规模化藤椒加工企业6家。全县藤椒年综合产值7.5亿元,产量1.05万吨。——乳肉产业。现有奶牛存栏量1.99万头,居全省第一。是西南最大的乳肉兼用牛繁育基地、全省奶业发展核心区,拥有奶牛规模养殖场12个。全县年出栏生猪2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09个,畜牧业年综合产值22亿元。——中药材产业。今年,洪雅县道地药材雅连被评为“2022四川十大地理标志道地药材”。受到海拔和土地条件限制,雅连栽种对生态环境条件极为苛刻,因此其种植在全国具有不可复制性。目前,以雅连为代表的洪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综合产值3亿元。三大模式探索,擦亮农业高质量发展底色发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的目的,在于总结先行区创建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介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引领带动同类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而洪雅县在种养循环、化肥农药减量、森林碳汇开发等三大发展模式的探索,不仅让洪雅农业绿色发展站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为同类型地区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近日,在洪雅县柳江镇兴胜村肉牛场内,经过发酵的粪便在干湿分离机满负荷运转下,沼渣和沼液成功实现分离。沼渣进入堆场,高价售出用作农作物有机底肥,而沼液则进入沼液储存池,在用肥高峰期通过低压管道输送到田间地头,成为茶叶、水稻、牧草等的有机沼液肥。兴胜村党委书记陈赵军介绍,该牛场400头存栏肉牛的粪便,可满足附近1000余亩农作物的肥料所需,不仅解决了养殖面源污染的难题,更为该区域零化肥使用奠定了基础。 零化肥零农药示范区内牧草长势良好兴胜村是洪雅县探索种养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点位之一。近年来,洪雅县聚焦“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种养循环”的模式,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铺设沼液管网700余公里,打造种养循环示范片10万亩,47家规模以上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全部接入管网,形成“区域大网”。引入社会资本2亿元,一个畜禽养殖场配套一片种植园,形成“区域小网”。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3%。  同时,在全县布局沼液存储池27口7万立方米,养殖场粪污通过重力自流和动力加压输送技术将沼液输送到田间,实现沼液输送灌溉立体化、全域化。探索化肥农药减量。洪雅县自2019年起,与兰州交大、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分种类制定了水稻、茶叶、藤椒、猕猴桃、黄瓜、茄子、冬瓜、豇豆8个化学肥料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生产技术规程。在全县建立21个减量示范片,面积1.8万亩,建设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监测调查点50个。建立农用包装废弃物回收点202个,推进一站式回收处理,回收率达87.5%。数据显示,2020年—2022年化肥农药用量均实现负增长。探索森林碳汇开发。洪雅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2%,发展森林碳汇项目条件优越,洪雅将发展森林碳汇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将其作为服务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2022年5月,洪雅成立四川首家、全国第二家县级森林碳汇管理局,同年6月,洪雅县及洪雅县国有林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县和试点单位。今年2月,洪雅县森林碳汇管理局及县国有林场与信用联社达成共识,由县国有平台公司担保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9000万元。今年4月,洪林公司(洪雅县国有平台公司)与四川省洪雅县青工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林业碳汇预售协议,开启首次碳汇交易。洪雅县通过森林碳汇这项全新赛道,正在把“绿水青山”兑现成“金山银山”。四大提升工程,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方向“洪雅入选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这是对以往工作的肯定,也对未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伍仕波表示,洪雅将在2023年—2025年的创建期内,着力在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养循环扩面提质工程、数字赋能工程、农旅融合工程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新气象。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洪雅被确定为2023年全省唯一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山区试点县。当前全县耕地面积18.94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7.32万亩,高标准农田12.61万亩。接下来,洪雅将抓好耕地总量提升,计划投资2.35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64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8万亩。到2025年,全县耕地面积突破19万亩,高标准农田15.25万亩。在此基础上,新改建生产道路、灌溉沟渠等配套项目,有效推动种粮设施提升和耕地质量提升。 高标准农田“稻药”轮作种养循环扩面提质工程。完善高标准农田沼液管网设备,实现管网年输送沼液60万立方米, 10万吨沼渣转化为有机肥,扩大水肥一体种植面积,进一步做大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园。加大废物利用,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建设70个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监测调查点,推动农用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超90%,全域化肥农药使用持续负增长。力争减量示范区内实现化肥农药减量100%。数字赋能工程。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现代化,而农业科技现代化与数字技术密不可分,后续,洪雅将把数字化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智慧农业系统,推广农作物病虫智能预警监测体系,实现病、虫、墒、苗、气象五情实时监测。推进“互联网+农业”“农业+电商”进农村,完善提升100个服务站点,实现82个涉农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农旅融合工程。洪雅是旅游大县,农旅相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最优路径。洪雅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域推进农旅融合,不断丰富农业业态,开发农业观光、山地运动、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休闲度假、民宿、美食等类型的乡村特色旅游产品。日前,洪雅县青衣江流域粮食现代农业园区柳江—东岳示范片,“稻油”轮作的1500亩油菜已完成种植。待到明年春天,这里将在绿水青山掩映下呈现出一片金黄,为游客增加一处拍照打卡地,也将呈现出洪雅农旅相融的一幅绝美画卷。(图片由中共洪雅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1
(记者 毛春燕 文/图)残羹剩饭、生活污水,如何处理?不少村民的做法往往是直接倒掉,但在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当地村民却变废为宝,让垃圾、污水有了新去处。火花村柴家坝大院近日,记者走进火花村柴家坝大院看到,道路左侧内江市农科院玉油轮作示范基地内,集中连片的油菜苗郁郁葱葱。道路右侧,一座座红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小院门前微菜园中,精心构筑的篱笆内种植了时令蔬菜和水果。跟随火花村村委会副主任王开森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处垒砌的构筑物旁。“这就是我们村修建的生活垃圾降解罐。”王开森颇为自豪地介绍说,“以前,村民家中产生的餐厨垃圾等都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如今,大家都习惯于倒进这个降解罐里。”生活垃圾降解罐“沤肥,是这个生活垃圾降解罐突出的功能。”王开森进一步解释道,当可降解的生活垃圾倒入降解罐后,村里将组织专人定期撒入沤肥菌剂,等待30至40天的腐烂发酵,这些生活垃圾便成为了村民们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有机肥料,即节约了资源,又美化了环境,可谓一举两得。离生活垃圾降解罐不远处的一块微菜园里,还“藏着”一处污水处理设施,当地又被称为“生态肾脏”。生态肾脏“该污水处理设施的功能和人的肾脏类似,具有代谢过滤的作用。”王开森介绍,村民家的生活污水和经过三级沉淀的粪污,会在这里经过鹅卵石、块石、米石、泥土四层过滤,然后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质被湿地植物吸收。经过处理后的水就可用于浇灌蔬菜、果树等。在柴家坝大院,这样的“生态肾脏”一共有4个。据了解,为常态长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和美乡村由“一时美”迈向“时时美”,火花村还通过推选“院落长”,负责检查督促所属院落的环境卫生。开设“积分超市”,鼓励村民通过勤劳致富增收、保持环境卫生等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大力实施“红黑榜”管理制度,用红榜激发动力,黑榜传导压力,极大调动村民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积极性。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11
(衡欢 记者 李国富)近年来,西充县立足县域实际,从促进产城融合,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等方向发力,兴产业、活要素、优服务、强治理,下好“城乡一盘棋”,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繁华城市与繁荣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设中的南充市西充产业新城(衡欢 摄)奋力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近日,记者来到临江新区西充片区南充市西充产业新城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塔吊挥舞着“长臂”,挖掘机隆隆作业,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百余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据了解,南充市西充产业新城项目总投资20.5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双创中心、人才服务中心、标准厂房以及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入驻企业5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万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企业生产热火朝天。在临江新区西充片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零零昊、源维机械、星河生物等投产企业的生产线运转不停,工人们加班加点赶订单,全力冲刺年度目标任务。园区的建成、企业的发展,也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由农民变工人。“现在既能就近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真好!”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陈昌林说,他是本地人,在外务工多年,前两年他看到西充的工业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很多企业都在招工,为了照顾家庭,他入职四川零零昊科技有限公司。“工业园注册企业有100多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陈昌林说,越来越多像他一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到园区上班。此外,该县还开通县城到多扶镇的公交线路,新建医院、学校等,满足务工人员在出行、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需求。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近年来,西充围绕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合一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临江新区西充片区,以及南充市西充产业新城、川东北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多扶工业园区、常林工业园区等园区平台,整合财政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引入经营主体,加快产业集聚,全力促进签约项目顺利落地,在建项目加速推进,投产项目产销两旺,产城融合大格局、大框架初步形成。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李大爷,这个药一天3次,温水送服。最近是流感高发期,要提醒家人注意预防。”日前,在西充县义兴镇有机村卫生室,村医杨陈正在为村民进行诊疗。卫生室内,诊断间、医疗间、药房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对于疑难杂症,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向专家请教。”杨陈说,该村还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5G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依托南充市中心医院、西充县人民医院和义兴镇中心卫生院,可开展远程会诊、预约转诊、远程复诊、远程检查等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检查的准确度,便于疾病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来到太平镇全民健身中心,崭新的标准5人制足球场、篮球场、室内羽毛球场馆等映入眼帘,工人们正在搬运运动器材进场。据介绍,太平镇全民健身中心位于该镇育英社区,占地1300平方米,包括室内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健身设施等,同时布局了休闲文化广场,设置停车场、健身休息区等配套设施,还规划了文化墙、绿化景观等。“看着全民健身中心一天天建起来,大家都特别高兴。健身中心正式开放后,我会经常组织朋友来这里打打球,锻炼身体。”育英社区居民李先生高兴地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中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西充紧盯重点求突破、锚定目标抓落实,不断推进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统筹完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健全村(社区)帮办代办政务服务、基层养老、托幼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等,推动乡村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共享,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描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城乡“和谐画卷”。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8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时下,又逢蓬安县特色柑橘“锦橙100号”的采收时节。记者在走进果园见证果农丰收喜悦之余,却听闻“锦橙100号”在晚熟柑橘风靡之下的种种无奈。面对阵阵“晚风”,“锦橙100号”如何提质增效,保住金字招牌?沈家坝村锦橙。村民户户种锦橙  近日,记者走进蓬安县金溪镇沈家坝村,只见果园里黄澄澄的“锦橙100号”沉缀枝头,一户户农户家中也堆放着刚采收的“锦橙100号”。从 11 月中旬开始,“锦橙100号”在当地就陆续采收上市,农户们尽享丰收的喜悦。  “我家从2009年就开始种‘锦橙100号’了,全家种了6亩,每亩每年的产值都有几千元!”沈家坝村2组农户曹英指着家里堆放一地的“锦橙100号”说,“我前段时间专门从内蒙古打工回来,就是要采收‘锦橙100号’,我们从11月28日开采,已经采了1万多斤。打算一部分批发、一部分零售,均价可达1.5—2元/斤。”  据了解,“锦橙100号”就是过去大家熟知的鹅蛋柑,它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由蓬安县农业科技人员选育成功的柑橘品种,具有果子大、产量高、风味好、耐贮藏等特点。  沈家坝村村支书谢福平介绍,沈家坝村“人人懂技术,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从2009年开始,经县果树站推广,沈家坝村开始发展“锦橙100号”,户户都种,最初为800多亩,前几年合村之后达到了1500亩,该村现已是蓬安“锦橙100号”的主产地。  “‘锦橙100号’基本都是农户散种,1亩栽48株,亩产可达4800—5000斤,产量相当不错。”谢福平说,“村里在发展‘锦橙100号’之初就专门成立了水果专业合作社,每年为果农联系客商收购,地头批发价一般在每斤1元上下,如果是农户自己拿出去,零售每斤可卖到2—3元,亩产值在四五千元至一万元之间波动。不管劳力的话,每年只投入一点儿肥料和农药就行了。目前,我村的柑橘80%是‘锦橙100号’,还有20%是脐橙、爱媛等。”提纯复壮增效益  尽管“锦橙100号”的亩产值不错,但它在蓬安县的种植规模已大不如以前。  “全县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大面积推广‘锦橙100号’,上世纪90年代高峰时期达到了8万—10万亩。”蓬安县果蔬技术指导站工作人员黄波说,“但现在全县只有一两万亩了,主要集中在金溪镇沈家坝村、利溪镇三坝村和正源镇的几个村。这主要是受到了晚熟柑橘的冲击,晚熟柑橘利润更高一些。”  谢福平说:“‘锦橙100号’属于中熟品种,市场上这类果品太多了,容易滞销;而且,它翻了年容易脱水。近一两年,批发价曾低至0.6—0.8元/斤。我们村正计划改良换优,分三年实施,以提质增效。”  “锦橙100号”是蓬安闻名遐迩的金字招牌。据黄波介绍,目前县上的初步考虑是对其进行提纯复壮,提高其效益,并且已有大户在试验示范。  蓬安利溪镇业主杨寿忠就是示范户。他说:“我从去年采果之后,就对几十亩进行提纯复壮,通过深沟排水、合理修剪、综合利用肥料、增施有机肥增糖等措施,‘锦橙100号’的品质已有了一定提升。1亩多投入100多元,产值可提高500—1000元/亩。下一步我将在合作社内推广。”  南充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也积极助力“锦橙100号”提质增效。“蓬安的‘锦橙100号’经过多年种植,树势弱化,并有衰退病、裂皮病、碎叶病等,急需提纯复壮才能提质增效。”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南充综合试验站站长、南充市农科院副研究员杜晓秋告诉记者,他们从去年开始,就在田间采摘穗条带回实验室进行脱毒,目前已得到几株脱毒后的原原种种苗。下一步将扩繁出“脱毒锦橙100号”小苗,今后抽出的新枝条就不会带病毒了,从而保证树势健壮、品质提升、产量增加。但这个过程预计需要3—5年的时间。  “眼下,要实现提质增效的最快方法就是,通过重剪、矮化树冠、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促进树势变旺。”杜晓秋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8
(邓云 陈芋霖)围绕各自目标奋力冲锋,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岳池县稻菜现代农业园区、岳池县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等持续增强科技范儿,农产品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顾县镇羊山养心谷、石垭玉屏湖等产园相融,成为游客乡村游的目的地。  近年来,广安市岳池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县,擦亮千年银岳池金字招牌”目标,强化“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两个抓手,坚守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紧盯“粮食生产、产业提质、成效巩固、乡村建设”四项重点,在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本盘,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做大做强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2月6日,岳池县乔家镇秀才村,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与村落相互映衬,田里的作物郁郁葱葱。与此同时,石垭镇大城村,挖掘机挥臂,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张推进,推动低效的“巴掌田”“三角田”转变为“方块田”“高产田”。  岳池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岳池县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总计2万余亩,主要分布在乔家镇、石垭镇及朝阳街道,计划12月底全面完工,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石。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加快,将助推岳池县早日实现100万亩粮油、100万吨蔬菜、100万头生猪、100亿元产值的目标。  进入初冬,岳池县新场镇梓桐寺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村民正在种植太子参;齐福镇官庙村莲藕产业基地中,工人正从水田中取出一根根肥硕的莲藕;酉溪镇寇家坝村柑橘产业园,村民正将采摘装箱的橘子发往全国各地……播种的期待和丰收的喜悦交织,映衬农民耕耘的希望和回报。  依托岳池粮油产能优势,四川省银丰食品有限公司抓生产、赶进度,干劲十足。“今年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销售形势看好。”公司副总经理彭军说,下一步,该公司将增加设备、修建二期项目,进行产能提升,打响岳池米粉等品牌。  从农田到工厂,岳池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一方面,岳池建设28个现代农业园区,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配套冷藏、仓储、烘干等初加工设施,贴心服务米粉、中药材、藤椒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形成粮油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围绕岳池区域品牌创建,持续做大做强“黄龙贡米”“顾县豆干”“岳池米粉”等地理标志产品,打造“岳池藤椒”“岳池中药材”“岳池蔬菜”等特色品牌。  同时,岳池还通过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抓好金融、保险等服务,全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今年,岳池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达50.7万吨、出栏生猪88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2万头。新风新貌 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活  日前,岳池县坪滩镇轿顶坡村举办了一次“文明村民”评比表扬活动。村委会挨家挨户查看村民家里的卫生等情况并打分,再将结果公布于“红黑榜”。  在评比中获得93分的村民杨正英喜上眉梢。杨正英介绍,村里干净整洁大家住着也舒心,而且评分兑换的积分,还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换取酱油、洗衣粉等生活物资。  乡风文明“十大行动”是岳池县乡村治理强有力的抓手。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助力下,岳池县已创评3个国家文明村、8个省级文明村、7个市级文明乡镇、49个市级文明村。村民们主动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精心打造环境美、乡风淳、生活好的“岳池美居”。  美丽乡村展笑颜。如今,走进岳池县白庙镇瞿家店村的芙蓉溪新村聚居点,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庭院里种着各种蔬果,休闲运动场地、联网产业路、入户便民路、农村客运招呼站一应俱全。村民王世芬说,自从村上建了微动力污水处理站,河水更加清亮了。  这样的设施在全县城乡遍地开花。数据显示,岳池县建成618个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万余农户实现厕污共治,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全县建立完善了“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县处理”城镇一体化垃圾收运系统。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在往村覆盖,往户延伸。近年来,岳池县持续改善农村电力设施,创新“两江四库”全域供水模式,新(改)建133公里农村公路、50公里乡村振兴产业路,让道路通达各方。  产景相融,推动农村致富。走进位于顾县镇羊山湖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坡上,种植着吴茱萸、佛手、黄精等中药材。在岳池农家生态文化旅游区,刚刚举办的第十一届岳池农家文化旅游节,让农家的纯朴与现代的气息交相辉映,随着一系列景区建成或提质,岳池农旅融合还将更有看头。  岳池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岳池将围绕广安市突出建好“天府粮仓”、打造都市田园、推进城乡融合的“三大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鼓足干劲、奋力冲刺,努力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7
为合理利用土地,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农户经济增收,鼓励并推广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套种,“百搭”红薯和高粱、小米辣、花椒等经济作物套种,随着经济作物收官,红薯也迎来大丰收!近日,合面镇农户纷纷对红薯进行加工,实现红薯身价翻倍。在红薯加工成红薯粉之前,精心种植的红薯,需要经过挑选、清洗、粉碎、过滤、分离、沉淀等工序得到雪白细腻的淀粉。刚粉碎过滤的红薯呈奶茶色,像“丝袜奶茶”一样,需要多次分离和沉淀才能将淀粉从奶茶色变成白色,才能保证细腻的口感。沉淀好的红薯淀粉既可以直接晒干售卖,也可以在红薯粉条加工厂加工成粉条。进入冬季以来,合面镇红薯粉条加工厂,机声隆隆,加工红薯粉的农户络绎不绝。将晾晒好的红薯淀粉经过搅拌、高温、漂洗、揉搓、冷冻、晾晒一系列复杂的工艺,传统的纯手工红薯粉条呈现在人们眼前。“一般红薯都用来喂养家禽,但今年红薯收成很大,用来喂养家禽绰绰有余,在满足喂养家禽的基础上将剩余的红薯加工成红薯粉条是个好办法。红薯批发价是0.5元/斤左右,纯手工红薯粉条市场价格为15元/斤,红薯淀粉价格为10元/斤,而将红薯加工成红薯粉条和淀粉单价高出十几倍。”一农户高兴地说道。据了解,100斤红薯可以提取16斤淀粉,100斤淀粉出60斤粉条。一亩地红薯产值按照3000斤计算,一亩地可以提取480斤淀粉出288斤粉条。按照15元/斤计算,一亩红薯粉条可以实现4000余元的收益。加工后的红薯粉条相较于红薯,身价实现了翻倍。下一步,合面镇将继续推广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种植户收益,村集体搭建农产品展示平台,打造农产品直播间,实施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模式,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以产业振兴带动农民致富、乡村振兴。(供稿:纳溪区合面镇 秦小红 董思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06
( 罗美 吉候罗门 记者 陈国盼 文/图)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近年来,美姑县候古莫镇沙溪洛村以“一村一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为群众增收致富探索新路径。工作现场为做好当地“致富鱼”——沙溪洛村冷水鱼养殖工作,沙溪洛村“两委”积极向上争取中央、省、州财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和产业发展资金180万元,采用“党支部+高校+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成沙溪洛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存栏62万尾鱼。沙溪洛村还成立了马勒格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负责人“三个一肩挑”,扶持政策、项目、资金向其重点倾斜。同时,不断拓宽销售渠道,采用“酒店下单、合作社接单、养殖基地送单”的方式销售;与西昌学院签订冷水鱼购销协议,采取“定向式”销售模式,养成一批、销售一批,保障销售渠道畅通;依托马勒格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管理、集中养殖和零散销售,做响沙溪洛村冷水鱼优质品牌,实现冷水鱼特色产品大幅促售,全力打通产业振兴带农增收致富的“新通道”。为健全产业链条,增强“造血”功能,沙溪洛村不断建强经营,从本土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中回引2名熟悉经济、懂经营管理的人才加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培养致富带头人5名,组建“干部人才合力团”蹲点培育后备干部3名,充实人才队伍。全力打造冷水鱼孵化项目为支撑引领的“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式“农家乐园”,推动冷水鱼养殖基地提档升级,注重培育以雅鱼为代表的优质冷水鱼品牌,引进营销团队做好品牌包装,做强做优沙溪洛村冷水鱼特色产业,年营业额预计达20万元,荣获“农民合作社州级示范社”“美姑县五佳村集体经济”称号。据统计,通过养殖“致富鱼”,当地已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余元,按“442”制比例向农户分红15万元,覆盖脱贫户、监测户和常住户75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4万余元,实现助农增收致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6
脱贫地区主要探索的4种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型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县域特色产业资源,推动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逐步壮大;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带动发展生产、吸纳务工就业、促进资产增值,让脱贫人口获得更多收益资源依托型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县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鼓励乡村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协作共赢型  支持地域相邻、资源相连、产业相近的村捆绑纳入产业项目整体规划,开展合作经营,推动集中集约投资,打造集体产业示范带,实现抱团联合发展服务创收型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具备专业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优先承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记者 燕巧)11月11日,彝历新年将至,凉山州金阳县派来镇则祖中心村迎来喜事:村集体经济第一次分红,全村383户人人有份。通过发展养羊项目,今年则祖中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1万元,除部分被留存用作后续生产外,将10万元按贡献大小发放给村民,最多的一户拿到了3000多元。  近年来,全省脱贫地区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创新探索破解村级增收难题,通过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4种发展模式,助力脱贫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加速跑”。高县文江镇胜利村集体经济产业——水上乐园。 现状基础弱底子薄体量小,“消薄扶强”促发展  “虽然脱贫了,但底子依然薄弱。”回想起两年前刚到安吉村的情形,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安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耒不禁感慨。  安吉村地处莲花山脉腹地,玉溪河左右干渠夹村而过,以前经济发展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都说名山区出茶叶,可我们村产量只有其他地方的一半。”张耒介绍,脱贫攻坚期间安吉村探索发展猕猴桃产业,并在2018年退出贫困村。但前两年,猕猴桃产业陆续遭受溃疡病和根腐病影响减产,许多农户丧失发展信心。  “刚到村上的时候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2万元。”2021年,张耒到安吉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彼时安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大棚出租,但业主常年亏损,村集体经济基本处于“空壳”状态。  怎么发展?走访调研后,张耒发现村民大都掌握猕猴桃种植技术,“这个产业还是得扶起来。”2021年,村里联系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进行科技助力,同时引进陕西“瑞玉”晚熟、高抗病性猕猴桃品种,改良了1202亩,猕猴桃产业重现生机。  安吉村还积极争取中省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将闲置的村委会改扩建为“安吉村电商孵化园”。这样一来,村委会变身助农直播间和冻库,注册了村集体经济商标“崃巴石”,2022年安吉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75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100万元。”张耒说。  雅安市95%的面积都是中高山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弱、底子薄、体量小。这也是全省大部分脱贫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痛点。  今年5月,雅安市启动“党建引领 项目强村”村集体经济项目推介会暨“组团式”帮扶薄弱村,综合考虑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总量、质量、发展后劲等因素,确定了60个相对薄弱村进行为期两年的组团帮扶。  不只雅安,去年以来,广安、遂宁等地都相继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扶强(即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扶持培育一批集体经济强村)计划。  2022年,广安市出台《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扶强”计划实施方案》,从资金、项目、土地、税收金融、拓宽渠道、激励奖励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今年1—7月,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7亿元。  枫木村位于广安市广安区东岳镇,绝大部分劳动力在外务工,是典型的无突出特色、无强村产业、集体经济收入低的脱贫村。通过“消薄扶强”计划,枫木村争取到100万元“消薄扶强”资金,还争取到22.5万元“乡村振兴”帮扶资金,建起桑园、蚕房和粮食基地。2022年,依靠“蚕桑+种稻”,村集体经济毛收入达62万元。雅安市名山区万古镇安吉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耒(中)正在直播销售猕猴桃。发力根据各地基础条件,探索4种发展模式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脱贫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基础条件不同,但在发展模式上有路径可循,目前已经探索出4种发展模式:产业带动型、资源依托型、协作共赢型、服务创收型。  这几日,乐山市夹江县金银河村正在抓紧育茄子、番茄等蔬菜苗。“我们的育苗工作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每个品种的育苗周期在25—28天,都是订好的订单,不用担心销路的问题。”金银河村党委书记王俊海介绍。  金银河村地处青衣江西岸,有肥沃的土地和区位优势,蔬菜规模化种植面积达7000亩,包括4000亩蔬菜出口备案基地,年产值2.4亿元。村里引入社会资本、整合乡村振兴资金,成立村集体资产股份农资合作社,流转土地300余亩打造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2022年仅蔬菜产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纯收入80余万元。  “‘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主要鼓励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结合特色优质资源,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覆盖面广的特色产业。”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抱团发展为特色的“协作共赢型”也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  “在肉牛产业方面,一开始我们就是3个村联动抱团发展。”泸州市叙永县江门镇高家村第一书记张驰介绍,高家村地处偏远,以前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种植业基础条件不佳,经过走访调研后决定发展养殖业。如何形成品牌?高家村联合白腊乡的亮窗口村和高峰村一起抱团发展,并注册“乌萌好牛”品牌,亮相多个电商平台和特色展销会。去年,高家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02万元,连续4年居全县第一。  “资源依托型”集体经济,主要根据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发展现代高效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等。  这个冬天,甘孜州道孚县鲜水镇新江沟村格外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刚投运的兴疆沟温泉酒店。“村里一直有优质的温泉资源,但以前没有充分开发,也没有为村集体带来收益。”鲜水镇党委副书记泽绒拥珍介绍,今年,新江沟村借助资源优势,与勒斯加村、足湾村、道孚沟村共同投资建设温泉酒店项目,预计到年底可实现4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今年,道孚县因地制宜制定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措施106条,大力实施资源开发、产业带动、飞地借力等发展模式,有效扭转村集体经济收益下滑的势头。截至目前,全县118个行政村已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共计入账1573.75万元,较去年增长161.33%;68个脱贫村村集体经济收益776.29万元,增幅达101.42%。  “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主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性服务,支持具备专业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优先承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依托“稻鱼香”综合种养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事服务社会化,培育本土农机专合社2家,通过稻田鱼“137”收益分配模式,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实现互利共赢。“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达17.6万元。”鸭池村党委书记冯涌说。融合村集体经济壮大赋能乡村治理  金银河村的稻田沟渠有堵塞和损毁,修缮的钱从哪来?“主要靠村集体经济收入。”王俊海介绍,村集体经济收益的20%用于公益事业,30%用于合作社的再生产、再发展、准备金等开支,50%用于分红,为村级治理进一步注入“活水”。  村集体经济的一部分收益还用在“积分超市”。“村民做事得积分,用积分可以在超市兑换礼品,积分排名靠前的家庭可以获得奖励。”王俊海介绍,在积分治理的激励下,现在村里参加志愿服务的村民多了,村子也变干净整洁了。  宜宾市高县文江镇胜利村有全市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区。通过盘活资源、引入职业经理人等方式,逐步发展起以牛角梳厂、胜利冻库、水上乐园等为重点的集体经济产业园,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80余个、临时就业岗位1000余个。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690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合理分配,又反哺村建设和村民生活。”胜利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模春介绍,村集体经济收益拿出20%用于村公益事业,制定了专项扶智计划,举办农民夜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为群众提供贴心的便民服务,为老弱群众提供生活物资配送服务、代缴水、电、气费等。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改变以往村集体无钱办事、服务欠缺的窘迫局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村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优化乡村治理的关键突破口,有助于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步伐。(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6
龙井村试点亮点  一次性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1790亩、土地宜机化改造(田型改造)指标1091亩,以及8.6公里水渠、5.1公里田间耕作道路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标,并整合省市区三级今后三年的专项资金1270万元  拟将8600余块土地整理成1200块,并将土地整村流转、规模化经营,实施“小块并成大块、短块并成长块、陡坡改成缓坡、弯曲田块变成笔直田块、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瘦土变肥土”六大改造,预计2025年底前完工(记者 王成栋)受地形和人多地少等因素影响,四川是全国农业大省中土地较为细碎化的省份之一。省农科院统计显示,2020年全省户均拥有耕地面积4.7亩,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2.31%。  土地细碎化影响了四川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和种植的标准化进程。2020年,全省经营耕地50亩以上农户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比全国低6个百分点。同时,由于投入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农户种粮利润持续下降,全省良种、良法等推广滞后。  今年,四川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内江市资中县、德阳市旌阳区等地启动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近日,记者前往距离大城市最近的试点点位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龙井村,看看土地经营思路与模式之变。  12月1日10时,室外气温只有十来度。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龙井村村委会一楼的办公室内,村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一天,是龙井村13、14、15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土地细碎化治理同意书及土地流转协议的截止日期。当天,三个小组的村民全数签订了同意书和流转协议。在此之前,村里部分小组也已经完成相关工作。  整村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龙井村两委谋划了近20年,随着四川首批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项目的落地,最终将变成现实。龙井村土地细碎化治理项目现场,曾经的细碎耕地已经被合并成了若干大地块并配上水渠。本文图片均由记者 韦维 摄地散产弱全村3500多亩土地被分成8600多块  “我家有14块土地,最小的只有一分。”刘忠彬说,他是为数不多还能记得每块地面积的村民。  地块多、面积小,龙井村全村3560.9亩土地被分成8600多块,户均耕地2.1亩、7.6个地块,最小的一块承包地只有0.5分(33.3平方米)。  根源在于1997年龙井村实施的二轮土地承包。当时,全村土地分成了水田、旱田和坡耕地3类,并按各家户籍人口平分。因地处浅丘区,龙井村的水田、旱田、坡耕地插花式分布在10余个点位。在公平原则指导下,各家各户的土地被平均分散。  公平有了,但问题也显而易见。首先,农业机械化无法普及。龙井村15组的村民林国忠说,他家14块承包地,有一多半还没有“蛤蟆跳的宽”,根本没法用机械作业。2019年,由于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人员外出务工,全村五分之一的土地出现季节性撂荒。  其次,产生诸多基层土地纠纷。“半米宽的田埂,相邻两家比赛挖,挖到最后只能放下一个碗。有人觉得亏了,就起了冲突。”提到这个话题,林国忠心情很是沉重。  龙井村的特色产业也始终不温不火。龙井村村委会距离成都很近,如今距成都地铁西河站只有五六分钟的车程。依托地利之便,本世纪初以来,龙井村就把产业发展重点放在了蔬菜和水果上。经过20余年培育,村里的坡耕地和旱田种上了葡萄与柑橘,水田则探索出“稻—菜”或“稻—菜—菜”轮作模式。  但在行家看来,这些主导产业质量并不高。例如,村里的葡萄种植面积有近千亩,品种有20多个。“葡萄品种甚至比有些科研单位的实验基地都全。”省农科院园艺所副研究员钟必凤说,但产业“小、散、乱”,效益不高。  村干部们有苦难言。村党委副书记徐文彬坦言,2010年以来,龙井村两委先后招引了10多个社会主体考察,但每次都无果而终,“流转要求集中连片,几十亩地就牵涉上百户人家,有一户不同意都干不成。”12月1日,龙井村村民在土地细碎化治理同意书与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由小变大将土地整理成1200块并实施六大改造  针对土地细碎化的问题,龙井村尝试过突围。徐文彬说,村里曾鼓励村民间土地对调,实现“小变大”,但因为水田、坡耕地和旱田产出不一而收效甚微。  土地细碎化治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龙井村党委书记叶桂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记者去了紧邻成安渝高速一侧的龙井村12组治理现场。在全组村民同意的前提下,这里早些时候已经动工。站在通村道水泥路上,一片片平整过后的耕地集中连片。宽约半米的水渠将这些地块串联在一起。不远处,几位工人正在田里施用有机肥。  承担土地治理的是四川能投金鼎产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技术员刘原介绍,眼前的地块治理前共有32.1亩,原来被40多条田埂和3条机耕道切割成50多块。由于地块间最大高差超过两米而无水渠相通,近半耕地是“望天田”。治理完毕后,坡耕地变成了平地,与周边的土地连成一体,只保留了4条田埂、5个地块和两条机耕道,每块耕地面积约6亩。  除了外在的变化,土地的“内涵”也在增加。参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眼前的这些地块在改造后,分别根据肥力不同有针对性地施用有机肥。  20多年的顽疾能够被“治愈”,是省级土地细碎化治理试点带来的红利。借助试点契机,龙井村一次性申请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1790亩、土地宜机化改造(田型改造)指标1091亩,以及8.6公里水渠、5.1公里田间耕作道路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标,并整合省市区三级今后三年的专项资金1270万元。同时,参考全村户数和地形等实际,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前提下,拟将8600余块土地整理成1200块,实施“小块并成大块、短块并成长块、陡坡改成缓坡、弯曲田块变成笔直田块、望天田变成高产田、瘦土变肥土”六大改造,预计2025年底前完工。  “机械可以作业了,灌溉有水了,肥力上去了,大家对土地的位置就没那么在意了。”林国忠说,发生在12组田块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自己愿意参加土地细碎化治理的主要原因。不只是变大将土地流转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  “签了这个合同,收完这茬菜你就要监督整地。”此前,在土地细碎化治理同意书和土地流转协议上签字后,谢荣福和村干部们核对着具体的细节。  家住龙井村1组的谢荣福全家拥有4.5亩承包地,包括两亩水田、旱田,以及2.5亩果园。其中,水田和旱田在明年5月底前要完成项目施工。不过,在治理之后,他家的水田、旱田就要正式移交村集体经济组织——龙井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来负责经营。  过去3年,谢荣福家的旱田、水田,靠种植蔬菜和水稻,每亩年净利润在2000元上下。流转之后,他将立即领到一次性土地细碎化治理奖励资金400元和土地流转奖励资金600元。此后,他可以从联合社领取到每亩每年1000元的转让费和2000元保底分红及增收分红。“不用种田,还能赚更多的钱。”他说,土地流转以后,自己每年进城务工时间至少增加90天,还能额外增收1.5万元以上。  同样一块地,同样是种菜,联合社为何能保证利润高于村民个体经营水平?种法不一样,初加工不一样,销售渠道不一样。这是联合社的底气。  叶桂明介绍,今后,联合社将综合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研判分析结果,在省市两级农科院所部门指导下,使用新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新品种,“特别是细化水肥和农残管控,确保种出来的蔬菜品质更好。”初加工方面,当地利用闲置农房等布局分选和冷链等初加工设施,此外,联合社已经与成都部分高端商超达成稳定供货协议。“可以说,联合社的种植方式和理念,以及商业化、商品化程度,都远高于小农户经营。”叶桂明表示。  有村民提出:村里的果园是否可以走上这条路?“联合社还处于探索阶段,会根据探索结果和群众意愿来推进相关工作。”徐文彬说,如果一切顺利,果园规模化经营也会实现。探路未来整理后新增的土地将服务新试点  刘原透露,按照现有的治理方案,龙井村可减少九成的田埂和三分之二的机耕道。在全部土地细碎化治理结束后,有望新增耕地2%—3%。这意味着,2025年底前有望新增耕地70—100亩。  这些新增的耕地如何处理,村里有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可以平均分给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这是最稳妥的做法”;也有人建议,可以直接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还有人表示,新增耕地这块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服务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  “不否认前两种建议的合理性,但最后一个更好。”在徐文彬看来,村民“人人有份”也好,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也罢,都是“锦上添花”,而最后一种选择,是“雪中送炭”。  龙井村的二轮土地承包到期时间为2027年。在中央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后,我省部分地区正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封闭试点。但无论试点结果如何,龙井村都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存在着部分无承包地家庭。  “1997年以后出生的村民是没有参与第二轮土地承包的。他们现在有的已经成家乃至生育小孩了,这导致一家人都没有承包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叶桂明说,摸底显示,龙井村全家无承包地的村民有20余户。  龙井村两委商议,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通过村民大会同意后,综合考量各村民小组人均承包地面积、节约耕地面积等实际,将节约的耕地下放至各村民小组统一调剂、分配,并重点和优先向全家无承包地农户倾斜。  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鼓励龙井村在合法合规和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处理土地细碎化治理后新增的耕地,“特别是在再延长30年试点中,鼓励他们继续为龙泉驿区乃至全省探索出新的模式和路径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6
(腾跃 张娟)初冬,成都市蒲江县,高低起伏的长秋山脉,层林尽染。晨光中,远处的大雪塘等山峰清晰可见,“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场景在这里成为实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蒲江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价值提升行动作为“八大提升行动”之首,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走深走实,创新构建“四长联动”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厚植绿色生态本底,有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助力蒲江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蒲江长秋山。 林洪 摄整合资源协同联动 构建“四长联动”机制  蒲江位于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会处,森林覆盖率达67.08%,居成都市首位,是成都平原西南部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之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如何推深做实林长制,彰显绿色之美?蒲江县创新构建林长、田长、河长、路长“四长联动”机制。  “林、田、河、路巡护具有很强的内容相似性、路线重叠性、内在关联性特征。”蒲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长联动”机制实现“四长”有机结合、协同联动,有效破解了巡护履职难、系统治理难、日常管护难等共性挑战,形成保护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人员互补、工作协同、资源共享、效应倍增。  如何实现联动?蒲江县制定“四长联动”工作方案,强化“头部、末端”两头抓,确保“四长联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该县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四长”联席会议,统筹安排和部署涉林、涉田、涉水、涉路事项,协调解决共性问题。同时,强化基层一体巡护,对村(社区)191名林长、89名田长、256名河长、125名路长进行整合,并将基层巡护人员、网格员整合为“多员合一”巡护员,形成村(社区)林田河路长“多员合一”及“一巡多护”的基层综合监管新模式。  “四长联动”,需要多部门联动协同。其中,蒲江县林长制协作(联络)单位涉及的23个部门,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同时,该县以“微网实格”强化底部支撑,积极探索“林长+检察长”“林长+法官”“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等“绿色司法”联动机制。同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实施廉政风险管控,落实防控措施,确保廉洁高效推进林长制工作。  为提高巡查、管护效能,该县围绕大数据和智能化两个关键词,加强设施设备共建共享,借助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实现林、田、河、路动态管护全覆盖。同时,针对林业园林资源的整体性特征,该县与毗邻的成都市邛崃市、雅安市名山区、眉山市东坡区及丹棱县签订相关合作协议,联动开展资源管理保护、森林火灾防控、生态环境修复、林业执法监管等协作,破解边界区域治理难题,提升共建共治实效。田园生态商务区商务庭院效果图。   蒲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蒲江县成佳镇同心社区,挺拔的马尾松散落在村落民居之间,与茶树生长在一起,构成一组错落有致的画面。  该县对大面积马尾松等树种区域实施区域性划界挂牌保护,对零星地块上的马尾松等树种进行按户挂牌保护,落实责任人,对其进行悉心照料。在林区主要路口和重点地段设立林长制公示牌,标明林长姓名、职责,马尾松等树种资源概况,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马尾松作为一种乡土树种、先锋树种,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蒲江县现存的马尾松面积约3.82万亩,与此同时,马尾松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如何构建生态环境安全防线?该县以“严管护”“重预防”“抓修复”为手段,通过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部门联动,有效监管、持续打击非法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大野外动植物种群自然栖息地保护力度;以生物防治为主,着力防治各类森林病虫害,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强化林草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采取“物防”“技防”“人防”综合措施,持续加强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能力建设,筑牢森林安全防线;持续推进以经济林换种生态林、恢复植被、改造林相等为主的生态修复,启动136平方公里长秋山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林业园林高质量发展。蒲江县成佳茶乡。 蒲江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田园生态美美与共  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蒲江积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成佳郊野总部重点片区暨成都(蒲江)国际田园生态商务区(简称“田园生态商务区”)应运而生。  田园生态商务区于2022年10月开建,其所在的成佳郊野总部示范片区,是成都首批24个“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之一。与城市中传统的产业园区、写字楼等商务办公环境不同,正在建设的田园生态商务区更贴近自然、靠近生态。  该项目顺应企业总部郊区化、商务氛围场景化、办公环境生态化发展趋势,通过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注重与自然融合、导入绿色低碳产业、形成多方参与机制等措施,在林盘、茶田、果园间打造总部企业的卫星办公室、第二总部、科创中心等,着力引育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精心打造形成多功能、复合型、无边界的生态智慧产业社区,推动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探索大城市带动大郊区、形成大优势的实践路径。  按照“全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蒲江县已初步构建“一带三区”的田园生态商务区总体格局。其中,项目起步区正在加快建设中,累计吸引注册企业686家。  以“绿”生“金”的成果,在蒲江遍地开花。近年来,蒲江坚持做好“生态+”文章,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该县探索建立“生态+农业”串联“生态+品牌”发展模式,建成标准化茶叶、柑橘、猕猴桃示范区45万亩;构筑“生态+复合产业”转化模式,推动明月村“旅游+文创”、麟凤村“旅游+体育”、藕塘村“旅游+农耕”、铁牛村“旅游+农创”等产业融合发展点位多点开花;探索实施“生态+资产”发展模式,打造云顶水乡“旅游+康养”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闲置资产“存量”变为发展“增量”;打造“最美村庄”系列,推动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绿色生态,已成为蒲江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美丽蒲江越发多彩,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6
(李宜佳 记者 秦勇)11月10日一大早,遂宁射洪市天仙镇综合市场熙熙攘攘。“现在买东西,环境好多了。”前来市场买菜的居民陈一中告诉记者,以前镇上以街为市,人多车多,有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现在,这个新修的综合市场干净整洁又安全。”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射洪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围绕“集镇建设滞后”这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结合实际,把“千万工程”经验创造性转化到“集镇更新”的工作中,进一步推动美丽乡镇建设。改造后的射洪金华镇子昂路,焕然一新。射洪金华镇政府供图盘活闲置空地补齐集镇功能短板  天仙镇党委书记兰明哲介绍,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当地根据群众需求,在集镇更新过程中着力补齐功能短板,打造新的综合市场。  选址哪里?天仙镇政府决定把镇工商所危房拆除后的闲置空地盘活建综合市场。“一是临近马路,交通方便;二是在场镇中心,方便群众赶集购物。”兰明哲介绍,综合市场有60余个固定摊位,分肉类区、蔬菜区等,各类菜品一目了然。  “自从入驻了综合市场,生意好了许多。”摊主屈建波说,现在每天可卖100多斤猪肉,市场还免了半年的摊位费,划得来。  “在集镇更新过程中,我们还在场镇入口处拆除了以前天仙粮站的8栋危房,经过规划建成了集文化休闲、便民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中心。”兰明哲说。  如今在便民服务中心,居民不仅可以在此休闲娱乐,还能眺望一路之隔的仙女湖。“我们也过上了绿色生态的田园生活。”居民黄小芹说。  主题教育的成效好不好,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体现到发展上。  射洪因地制宜,先行规划好“路线图”,结合镇域资源、交通区位、财政能力以及群众需求开展集镇更新,各出实招、各显特色,打造宜居宜业、整洁舒适的特色集镇。建强志愿服务队伍提升集镇“软实力”  从射洪城区驾车沿国道247线一路向北,由国道247线西山坪入口进入射洪市金华镇,镇上宽阔笔直的道路延伸开来,干净整洁。金华镇党委书记曾雪峰介绍,在完成集镇更新后,镇党委、政府在走访调研中发现,如何保持集镇的清洁卫生,做好集镇更新的“后半篇”文章,是群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结合主题教育,金华镇组建了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对场镇道路等实行常态化保洁和维护,努力提升集镇管理水平,回应群众呼声。  “每名乡镇干部要包10家门店,并和门店业主一起做好卫生工作,进一步带动周边群众参与进来,共同维护美丽家园。”曾雪峰说。  这也是射洪在集镇更新后,提升场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射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后期运维管理,尤其要做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的运维管理,确保场镇更新成果有更长的“保鲜期”和“保质期”。  说起集镇的变化,工作了几十年的金华镇兴隆社区老党员杜志辉感慨万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以前金华镇的真实写照。通过集镇更新,镇上的道路变通畅了,环境也越来越好。”  “集镇更新,既要塑造清丽山水、净美人居的集镇风貌,又要讲好乡愁古韵、文明新风的集镇故事,最终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射洪市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用2年时间,完成剩余12个集镇更新,重塑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改善农村精神风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5
(罗清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一条田埂,一边是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的鱼塘,一边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的稻虾田,高标准稻虾田与波光粼粼的鱼塘自然连接。  11月23日,记者来到三合村,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内江隆昌市、重庆市荣昌区“双昌”如何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共耕农业“实验田”。三合村水岸边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川渝民居错落有致。资料图片  共建特色农业园区打造毗邻区域合作新亮点  三合村与普陀村路相通、田相连。如果不是特别提醒,外人很难看出这是分属两个省市的两个村。  据介绍,三合村与普陀村共同构成内荣农高区隆昌市+荣昌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以下简称“内荣农业园”)先行区核心区域,由成立的隆荣“双昌”合作园区建设指挥部进行项目的共商共建协同推进,实现园区名称、主导产业、规划设计、建设标准、政策标准、技术服务“六个统一”。  立足荣隆两地产业特色、发展潜力,内荣农业园坚持“做活山上文章、唱好田间大戏、打好养殖重拳”,打造“田里稻渔、土里粮果、山上油茶”的立体种养循环特色农业产业带,联手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区。  三合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兼党支部书记王东介绍,该村集体流转了 500 余亩土地,专门搞稻虾养殖,每到五六月份,川渝两地市民在稻渔综合种养的田间,既可欣赏“稻在田中长、虾在水中游”的美景,还可以体验钓小龙虾的乐趣和品尝小龙虾美食。  从零散、不规则小田块,到如今的高标准农田,得益于先行区荣隆共建2000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亩产值6000元。  此外,依托荣昌区国家畜牧科技城、生猪大数据中心,荣隆合作共建28亩标准化“双昌”智慧示范猪场。与四川农业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建设油茶景观带和科技小院,建成油茶“博士田”150亩。  产业上的互融互通,为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内荣农业园通过租金、酬金、薪金、现金、股金“五金”模式,促进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王东介绍,每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约70万元,实现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业主、农户多方共赢。  共建美丽宜居乡村打造成渝产融发展样板区  站在“双昌”合作园区科技文化馆广场上眺望,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川渝民居错落有致,崭新的水泥路将景致、民居紧紧相连。  依托先行区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无工业污染的自身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三合村与普陀村共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  建设资金从何来?三合村创新自建模式。积极引进国有平台,采用“公司+村集体投、建、管、营”一体化自建模式,与荣昌统一风格、统一标准建设先行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解决资金2400万元,打破政策投向瓶颈。  针对三合村用地要素制约,三合村积极与普陀村商议解决方法,采取项目共建,利用荣昌区土地调整审批快捷优势,成功解决落地问题。  据了解,两地投入财政资金3309万元,撬动社会资金3144万元,实施道路、水利等19个项目。  资金活水来,乡村面貌新。两地不仅建成园区环线道路5.3公里、彩色步道3.7公里,还建成两户特色农家乐、民宿,9个重要节点建设和荣隆双方民居风貌改造基本完成。  “我们统筹山、水、田、林、路、村庄、文化和环境综合整治,与荣昌抱团开发土陶工艺品、夏布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农文旅一体化研学基地。”负责内荣农业园隆昌片的四川隆昌市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心负责人说,接下来,将推动三合村与普陀村共耕农业“实验田”,奋力建设内荣农业园,打造川渝合作新高地,使其成为成渝双城合作示范的优秀样板之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05
(王韬 记者 侯东 文/图)近日,记者走进苍溪县歧坪镇登高村“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建设现场,只见2台挖掘机正在平整耕作道路,经过整治的土地,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通过消除零碎地、边角地、荒地,进行归并联通、打破地界、优化布局,从而增加耕地面积,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据了解,为改善农村土地散乱、地势不平、灌溉用水不便等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苍溪县积极推进“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向“政策”“土地”“科技”“大户”“复合”要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今年,我们申报并通过了苍溪县2023年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目前,我们正在进行800余亩的土地改造。通过改造,让‘零碎地’变成标准田、撂荒地变成种粮地。改造完成后的田地,可以通过机耕机播、机防机收,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歧坪镇登高村“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负责人韩小勇介绍道。改造项目展新貌在五龙镇三会村小麦产业园里,种植户正操作旋耕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配合协作播种小麦。该土地同样经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对项目区内细碎异形的地块进行了合并调整后,如今满足了大中型农业机械进出地块作业需要。“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对改造后的土地进行机械化播种小麦。截至目前,已完成950余亩的播种。我们这里以前是低效园和撂荒地,土地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经过产业宜机化项目实施后,我们种植更加方便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种粮的信心。”五龙镇粮油种植大户牟聪说。近年来,苍溪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认真贯彻现代农业“五良”融合建设全局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发展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确保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有机融合,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我们通过产业宜机化项目实施,完成了农田宜机化改造8700余亩,新增500亩以上的种粮主体15家。为不误农时,今年我们采取超常措施,加快项目推进,截至目前,已完成了95%的改造任务。”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化股股长李晋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04
(记者 陈宇)11月26日,内江市东兴区市民刘金凤带着孩子来到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玩耍。这个占地500亩的湿地公园是市民周末休闲打卡的好去处。在公园内的众多景观小品中,一处假山和清泉组成的小型瀑布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赏玩,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股清澈的泉水,是由令人避之不及的生活污水净化而来。  走进瀑布旁的小楼,沿着楼梯向下,就是清泉的源头——内江市谢家河再生水厂。“我们的日处理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相关指标。”水厂相关负责人吴越介绍,谢家河是沱江的一级支流,曾是一条重度黑臭河,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和五类。经过谢家河再生水厂等设施的净化处理,现在谢家河的水质稳定在四类。  谢家河湿地公园的变化,是内江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内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始终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多措并举解答“生态卷”。11月26日,阳光下的内江市谢家河湿地公园。 唐广 摄防污染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沱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从内江主城区蜿蜒而过,被誉为内江的母亲河。但受制于多方因素,沱江内江段一度污染严重。  护卫母亲河,内江下定了治污决心。2017年,沱江流域(内江段)获批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内江165条河流、364座水库、42条渠道和94口塘坝被纳入河(湖)长制管理,此外,内江还通过推进产业园区专项整治和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实施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三源齐控”。  如今,内江主城区的沱江江面已是碧波荡漾。“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2022年,内江1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沱江干流出境断面水质也达到Ⅱ类。”内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对蓝天和净土的守护同样不遗余力。11月23日,四川省内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到城区及周边区域出现空气轻度污染的情况,立即派出大气环境走航监测车,在城区及周边镇行驶寻找污染源。  “就像给大气做CT。”该中心工作人员陈波介绍,监测车载有激光发射器,能精准锁定异源点,并于走航监测完成后1小时内出具监测报告,为相关业务科室采取相应处置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内江还对重点行业企业等土壤污染源头加强监管,为重金属污染防治下大力气。促转型 增强发展绿色动能  11月16日,内江表面处理基地项目在内江市市中区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开工。该项目包含定制化厂房和日处理能力达1.25万吨的“零排放”污水处理中心,建成后将实现“电镀废水零排放”,为内江工业经济绿色发展再添注脚。  内江绿色能源产业园距主城中心区直线距离约5公里,园区内坐落着内江市最大的两座火力发电站,产业发展向绿色化转型需求十分迫切。  “我们可以对火力发电站生产活动遗留的煤灰、煤渣等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园区内的德天力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志平介绍,该公司能用这些废弃物生产一种轻质多孔、保温隔热、防火性能良好的新型建材。  此外,该公司还与产业园新签了一个分布式蒸汽集中供能的项目,将对园区内的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富裕热能进行再利用,满足自身生产所需的同时,还能供给周边企业。“以前,我们企业使用的蒸汽都是通过燃烧天然气制造所得。这个项目投用后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支出、增加收入。”廖志平说。  德天力的转型发展也反映出内江市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内江全市累计化解钢铁过剩产能120万吨,退出落后产能19户,淘汰燃煤小锅炉143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8.42%,优于省下达目标7.42个百分点,内江高新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近零碳”排放园区、低碳园区,利弘陶瓷成功创建全省首批节能降碳示范项目。强修复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近日,随着气温下降,隆昌市古宇湖周边变得热闹起来,湖光山色间,包括绿头野鸭、白眼潜鸭、苍鹭、红嘴鸥等十余个品种在内的3万多只候鸟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  “今年古宇湖的首批候鸟比往年多几千只。”隆昌市爱鸟养鸟协会会长王林远说,由于隆昌市不断加大对古宇湖的生态管护力度,湖区湿地环境不断改善,已成为候鸟优良舒适、安全可靠的家园,越来越多候鸟选择到古宇湖“安家”。  近年来,内江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修复,先后出台多项管理措施,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边界,强化“三区三线”管控,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未来五年,内江将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内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内江将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有序推进长坝山森林公园、威远慈菇塘森林公园、邓家坝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行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4
陈风(图片由眉山市丹棱县交通运输局提供)初冬暖阳,柑橘飘香。  11月30日,2023年全省推动“四好农村路”和乡村运输“金通工程”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眉山市丹棱县举行,来自全省的参会代表走进丹橙现代农业园区、龙鹄村乡村运输“金通工程”、长秋山旅游公路等点位,看成效、寻经验。柑橘枝头硕果累累,农村物流便捷通达,旅游公路又宽又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生动呈现,让大家纷纷点赞。  作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以及眉山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丹棱县将“四好农村路”和“金通工程”高质量发展作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一号工程”,初步建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普惠均等、服务优质、安全便捷”的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金通工程”小黄车配送农资。路产、路游融合 以路兴业以路促游  总面积达10万亩的丹橙现代农业园区,漫山遍野都挂着套袋的柑橘,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绿枝中点点白色,仿佛枝头飘雪。游客乘坐宽敞的公交车,就能深入园区近距离观看美景,品尝美味的柑橘。直达田间地头的农村公路,串联了村落,串起了美景,也带来了发展的活力。  乡村振兴,交通先行。打造内联外畅、通达城乡的路网,丹棱县整合多方资金,推进国省干线、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至乡镇100%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100%通四级及以上双车道公路、自然村100%通硬化路,构建起高品质的路网。  路产融合,以路兴业。丹棱县按照“道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的思路,深入推动“农村公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全县粮油、柑橘、茶叶、脆红李等特色农业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24万亩、年产值40亿元。农村公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既建乡村产业路,也建乡村旅游路。丹棱县地处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当地积极打造交旅融合项目,在实现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同时,也将旅游公路延伸到更多的景点、景区。  丹棱县将生态绿色和文化传承保护贯穿于“四好农村路”建设全过程——坚持“一路一景、一路一品牌”,建设小品小景,美化绿化道路,实施沿线农房风貌改造提升,实现“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建成生态旅游环线、老峨山旅游快速通道、长秋山旅游公路等,带动老峨山景区、长秋山乡村旅游发展。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更要富一方百姓。为提升出游体验,丹棱县因地制宜建设观景平台、公路驿站等配套设施,并开通旅游公交专线、推行“车票+门票”一站式服务,提升农村公路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保障能力。  路旅融合,以路促游。一条条交通走廊将生态资源、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串珠成链”,联通美丽景区,联动美丽产业,连接美丽经济,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今年1月至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客运、货运方便“交通+”提升群众幸福感  高品质的路网,对应的是高水平的运输。目前,丹棱县已经实现城乡公交全覆盖、乡村物流全覆盖、城乡运输一体化水平达到5A级。这是怎么做到的?  丹棱县城以北的齐乐镇龙鹄村,一辆“乡村振兴”主题公交车直接开进村,停在村子里的客运招呼站。这是来自县城的公交直达专线,村民抬脚就可上车,24个站点,全程只需2元。  借力越修越好、越修越密的农村公路,丹棱县推行“全域公交”,50个村(社区)中88%实现公交化覆盖,6个未通公交的乡村则通过乡村运输“金通工程”车辆呼叫式响应,实现便捷出行全覆盖。方便快捷的公交,满足了群众进城务工、就医、探亲、学生上下学、旅游等各种出行需求,也带来了游客,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往交流频率不断提高,大大提升了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一组数据受到参会人员的关注:2023年前三季度,丹棱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6%、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4.4%、邮政业务总量增速30%,均为眉山市全市第一。三个数据背后,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龙鹄村的发展可以看到,村里成立了“金通·电商邮快驿站”、供销合作社,邮政、圆通、韵达、中通等9家快递公司进驻,每天进出邮件快件300余件,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取件、寄件。  龙鹄村也是丹棱县邮快合作、“交商邮供”融合发展的一个示范点位,“金通”公交每天定时定线路,将城区邮政快递公司的邮件快件送到龙鹄村“金通·电商邮快驿站”。该站还开展快递收件发件、农资配送、日常生活用品售卖、直播带货等多种融合发展业务,直播间下单的农产品,当天就可以通过便捷的运输方式送出去,最快次日就能送达用户手中。  这样的故事,在丹棱县乡村并不鲜见。丹棱县深入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围绕产业园区发展需要,建设县级物流中心、乡村综合运输服务站、村级金通驿站,打造物流运营专线,形成了“县级物流集散—乡镇物流中转—村物流终端”的三级物流网络体系,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速“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畅通。  农用物资运得进来,农特产品卖得出去,老百姓的钱包越来越鼓,“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探索之路,在丹棱县越走越宽敞。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01
乡村档案点位  ●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三强村片区,包括三强村、堰沟村现状  ●发展基础较好,但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滞后规划  ●以城乡等值为理念,聚焦产业升级换代、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整治激活乡村静默土地资源,保障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  (记者 王若晔)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规划“一张图”。  目前,四川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完善和审批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乡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保障。  乡村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如何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服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近日,记者选择雅安市汉源县的多个村庄进行调查。鸟瞰三强村。 丁易 郑洲 摄为何要给乡村进行规划?发展基础不错,但可整理的建设用地有限  从成都出发,沿G5京昆高速朝西昌方向前行,在汉源县九襄出口下高速后,沿着花海大道行驶,没几分钟便可到达九襄镇三强村。  “2019年,我们就启动了三强村村规划编制。”九襄镇镇长梁庆飞说。当年,四川启动村规划编制,整合原先多类乡村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并印发《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指导各地开展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九襄镇随即邀请四川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的规划团队前来为三强村规划“蓝图”。去年,四川推开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后,九襄镇又将三强村单村规划调整为包括三强村、堰沟村在内的乡村片区规划。  “这个村庄发展基础不错。”规划团队回忆起初次到访这里的情景,并很快勾勒出其基本“画像”:靠近高速公路出口、紧邻大镇九襄镇区,区位优势突出;自然条件优越,产业本底良好,与此同时,村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片区风貌差异大、产业链条短……  规划负责人、省地调院院属核地质所规划设计师李锋认为,与大开大合、匹配多个专项规划的市县规划不同,作为详细规划的乡村规划,需要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历史文化传承等,突出乡村特色,服务乡村生产。  “村子位于4A级景区汉源县花海果乡的核心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村庄面积仅2.4平方公里,可整理的建设用地有限,旅游特色不够突出、体验单一。”梁庆飞说,希望通过规划,指引乡村农旅融合发展。  “村强、民强、户强。”三强村党支部书记黄富容则从三强村的名字,阐释了对乡村的期望,希望建设一个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三强村片区,一方面改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做强产业,激发村落自身的“造血”机能。三强村一角。记者 王若晔 摄乡村“蓝图”如何绘制?让村民“说上话”,因地制宜“解题”  “编制乡村规划,就像给乡村全面‘体检’,找到问题和‘病症’,然后给出‘解题思路’、对症施策。”李锋说。  充分细致的现状调查是第一步。“您家几口人”“平时喝的、用的水从哪里来”“日常生活垃圾如何处理”……从村内最基本的人口情况到产业现状,事无巨细进入到规划团队的摸底调研中。  “乡村规划,得让村民‘说上话’。”规划团队整治专业负责人丁易说,根据前期调研,村民需求集中在生活配套、人居环境等方面,企业需求主要集中在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镇村则主要希望增加公共服务、做强产业等。  在整理完毕需求意见后,规划人员将其整合进规划编制中,逐步梳理“解题思路”,找到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等的优化方式。  其中,推动产业发展方面,当地尤为关注,也是乡村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团队在编制规划时多走了“两步”——往前走一步是做好产业策划,结合市场发展导向,匹配实体产业资源,促进乡村产业的实体化、资产化;往后走一步是做好产业、土地、资金保障,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以及乡村治理的“自我造血”。  李锋摊开三强村片区规划图纸,指着堰沟村一处“沉睡”的闲置用地说,“我们把这里盘活,规划建设了一处分拣、初加工的项目,进一步延伸当地水果产业链条,优化生产力布局。”  在乡村规划编制中,产业用地需求和乡村土地要素保障常常遇到“博弈”。丁易的任务之一就是纠正这两者之间的“偏差”,“乡村规划落地实用很重要,不然规划就成了‘墙上挂挂’,产业用地需求必须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规划一个怎样的乡村?重塑产业格局,实现宜居宜业更宜人  目前,三强村片区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规划着力解决三强村空间不足、IP不强、景观不佳等几大问题,并支撑九襄镇建设空间拓展和农旅功能外泄。”汉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中心主任杜丽梅说。  从用地看,三强村片区规划至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不降,耕地面积增加0.53公顷。同时,为实现规划区产业提升,商业、服务业用地以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共增加1.1公顷。此外,为未来“留白”0.28公顷用地。  乡村规模“总盘子”未变,用地和产业格局如何得到优化?规划团队说出3个名词:片区统筹、整理盘活、精准投放。具体而言,就是盘活片区乡村闲置用地,通过整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高耕地的“量”和“质”,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产业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留白”。  从耕地看,零散、劣质耕地将得到提质改造,计划综合整治40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120公顷。从乡村布局看,规划以“农旅+”为基础、以“花果”为媒,将整个三强村片区划分为包括4个观光研学片区的“大景区”,并整合3条景观游线,串联起文创艺术村等多个景观点,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通过规划,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增加村集体收入,乡村治理机制也逐步完善。“我们现在水费1吨2角钱、保洁费每人每月2元,剩余的是村集体补齐。”三强村村民李娜指着门前入户道路说,这都是村集体提供水泥砂浆,村民投工投劳修建的。  记者从自然资源厅了解到,目前,全省782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进入审查报批阶段。村级片区规划按需应编尽编,已完成865个村级片区规划编制,66个村级片区规划正在编制中。“我们将持续强化规划支撑,有序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实施,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基础。”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特 写】王家大院的“新生”  (记者 王若晔)初冬,记者来到汉源县北的宜东镇大安村。在王家大院安置点,围合式院落里小楼整齐排列,村民王玉芬手捧一杯咖啡,和邻居坐在屋前晒太阳。  “这里以前全是土墙房。”大安村规划团队成员丁易打开此前航摄的图片说,“是不是很难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  大安村属于宜东镇天罡片区乡村规划编制范围。前期,规划团队对大安村进行“摸底”时,发现村民居住条件落后、基础公共设施薄弱,同时存在土地资源要素未得到有效利用等情况。  因而,规划“量体裁衣”,重点聚焦村民基本生活和生产发展所需,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实施抓手,引导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此保障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为吸引村民积极参与,规划团队决定先启动王家大院示范项目。在大院原址上以联排布局的方式修建居民安置点,共集中安置农户29户67人,配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停车场、凉亭等设施,还建起了乡村咖啡屋。  “土地的增减挂钩,不仅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腾挪出的用地指标,还能用于未来产业发展,比如我们计划建设水果选果厂。”大安村党支部书记王安成说。  “虽然大安村现在位于汉源的‘犄角旮旯’,几年后汉源到泸定的S435道路修通后,从这里到达贡嘎山脚下的甘孜州泸定县冷碛镇,开车只需要20分钟,小乡村会迎来大机遇。”宜东镇党委书记孙瑞泽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30
王鑫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杰  “冬天雪大要压断枝条,赶在下大雪之前修剪好,能保证玫瑰来年成长的养分。”11月23日,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70岁的玫瑰种植户田银玖把自家地里的玫瑰枝条做了修剪。作为全县第一批玫瑰种植户,6亩地的玫瑰已经成为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就收入了6万元。”  玫瑰产业是小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有13个镇46个村种植玫瑰花。有趣的是,玫瑰产业发源于距离新桥乡40多公里外的达维镇,但种植玫瑰最多的却是新桥。与此相似的是,新桥乡是小金县“4218”牦牛养殖模式的发源地,但40公里外的结斯乡却发展成为该县重要的架子牛培育地。  不同的乡镇有各自资源优势,同时也被各种短板限制发展,如何打破瓶颈形成发展合力?新桥乡、结斯乡、达维镇深挖各自优势,探索两乡一镇“党建互促、产业互联”机制,积极构建“党建引领、发展共促、区域共进”党建工作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小金县探索出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我们聚焦产业发展实际,发挥党员在技术引带、产品质量把控、服务标准规范、市场推广拓展等重点难题攻坚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桥乡是两乡一镇党建模式的牵头乡镇,该乡组织委员孙小琴介绍,目前新桥已牵头成立玫瑰精细化种植、“4218”牦牛标准化养殖、特色民宿联盟、乡村治理四个功能性党小组,让“单聊”走向“群聊”。  达维镇达维村村民宪志强今年就“吃”到了旅游红利。“我的民宿今年开业,一共有18个房间,劳动节、国庆节都是满房,周末游客也多。”宪志强说,目前已经收入了40万元。更让他高兴的是,他的民宿还被评为了两乡一镇“党建互促、产业互联”民宿示范点。  “现在我们达维镇特色民宿发展呈现出落地‘开花’的势头。”达维镇党委副书记郑娟介绍,前几天,镇上首家户外主题民宿正式营业,该镇夹金村也在积极招商引资,计划打造红色民宿,该镇冒水村投资800万元的玫瑰梯田民宿也在推进建设,“游客需求‘溢出’时,我们就会推荐游客到结斯乡入住。”  按照两乡一镇“党建互促、产业互联”工作要求,新桥乡依托技术和资源优势,在结斯乡向花村流转6万余亩草场,由村集体投资寄养牦牛1000头,并为向花村提供种牛,用于改善当地牦牛品种。两项合作为向花村带来5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向花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王益君说,去年与新桥乡结对共建牦牛放牧育种补饲基地以来,向花村的牦牛集体经济已经扭亏为盈。  “通过‘党建互促、产业互联’,两乡一镇的村民各有收获,这也得益于机制上的保障。”小金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该县充分发挥党建联建和功能性党小组作用,建立健全两乡一镇“党建互促、产业互联”联席会议机制,组建了联席会议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议定重要事项、解决重要问题等,进一步推动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1-30
(半月谈记者 孙好)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阵阵轰鸣声响彻田间,收割机在稻田中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被快速转动的齿轮卷入“腹中”。短短时间,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  九十月份,全国各地田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据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消息,今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长0.8%。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全国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多个粮食大省农业农村部门也表示,当地秋粮丰收在望。  今年,我国多地曾出现极端天气,河南等地遭遇严重“烂场雨”,西南地区南部发生冬春连旱,华北等地局部暴雨洪涝……面对这样频发的灾害,粮食丰收如何实现?11月16日,工人驾驶铲车在辽宁省台安县桓洞镇的一家粮库内卸载玉米。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藏粮于地  中央反复强调“藏粮于地”,可不是说说而已。  首先一大举措,就是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所谓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显然,高标准农田不仅可让粮食增产,受灾时损失也较小。  我国有多少高标准农田?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仅2022年,就超额完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除了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年来,我国严守耕地红线,不断加强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监管,坚决遏制“非粮化”、防止“非农化”。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促进耕地休养生息等措施,都旨在“藏粮于地”。  与此同时,我国还大力挖掘后备耕地增产潜力。许多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正变成“新粮仓”。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要求,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研究编制盐碱地综合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实施方案,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藏粮于技“藏粮于技”与“藏粮于地”同样重要。灾害频发之下粮食再获丰收,与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支撑力不断提升密不可分。  首先是种子。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加强高产、耐盐耐碱、耐寒耐旱等急需品种的研发。在极端气候频发的不利条件影响下,优良品种对保障粮食丰收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粮食作物良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种子之外,农机的推广应用也十分重要。目前,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150万台套,无人驾驶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渐成寻常物件,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机助力,加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粮食稳产有了强力支撑。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 化 率 分 别 从 2017 年 的52.5%、95%、67.2%提升到2022年的62.4%、96%、73%,向科技要单产、要效益的水平不断提升。抗灾应急体系反应有力粮食稳产丰产,还需“人努力”。早在3月初,农业农村部即印发《2023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就如何科学有效防控农作物病虫灾害,提高作物单产水平,保障种植业稳产丰收提出指导意见。  今年主汛期,我国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局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四部门对抗灾夺丰收作出进一步部署安排,要求一手抓防灾抗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提单产增产量。  汛期正值秋粮生产关键期。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农业农村部派出10个工作组和24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有关部门紧急下达7.32亿元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财政部安排24亿元支持北方14个省份对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实施“一喷多促”,灾区完成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8.4万亩……  8月15日,农业农村部再次印发通知,进一步部署农业抗灾救灾和秋粮生产工作,提出“把抓好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作为当前三农工作压倒性任务”,要求各地采取超常规举措,落细落实农业灾后生产恢复、稳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十项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当抗洪、抗旱等急难险重任务纷至沓来之时,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科技、气象、土地、市场监管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各级党委政府统筹部署、基层党员干部一线落实,形成抗灾合力,保丰收自然能取得更大成效。 据《半月谈》
新华社 | 分享: 2023-11-3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