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何向东)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驻村期间我深入调研村情村貌、产情产貌,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原则,执“笔”上“色”绘产业“新画卷”,为发展产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写下生动注脚。执“调研之笔”,以调查研究为“成色”,绘就“因地制宜”的产业“素描画”。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骇浪滔滔而来,岁月风帆隆隆而进,广大农村成为展现青年人才“新质力”的“振兴舞台”“比赛擂台”。2023年我被组织部门派往南江县双流镇磨垭村担任第一书记,我这种“三门”干部刚到村上时,面对陌生环境、陌生村情、陌生民情,面对驻村工作更是“小白”,可谓是“望不尽天涯路”。于是我不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做到常学常新、常学常悟、常学常信,找到了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于是我怀揣“空杯心态”“归零心态”,又重新当起“小学生”,与村两委一起到村民家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记下大家的急难盼愁,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写下村情。最后,以找到磨垭村资源禀赋这一亮点、这一特色、这一焦点为“小切口”,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做大南江黄羊这一核心产业“大文章”。执“科技之笔”,以科技赋能为“亮色”,绘就“蓄势赋能”的产业“工笔画”。科技是实现土特产由“原字号”向“精字号”转变、由“名字号”向“钱字号”转变、由“土字号”向“新字号”转变的“催化剂”。为进一步让磨垭村羊群数量向多、品质向好,邀请农业行家、教育行家、金融行家等多元人才、多类人才组成“众创创客”人才队伍,对南江黄羊养殖企业提供科学养殖技术服务,制定科学营销策略,构建保险制度,稳定饲草饲料来源。坚持“一企一策,一户一议”的原则,专门引入饲草饲料全自动加工设备,专门制定免疫计划,专门制定销售渠道,构建黄羊产业“繁育养产销”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执“机制之笔”,以联农带农为“底色”,绘就“百花齐放”的产业“泼墨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引进”企业,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方式,让更多有知识、有情怀、有头脑、有眼界的职业经理人加入磨垭村南江黄羊产业发展,让人才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硬核力量”。要“培育”企业,计划“上接”政策,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外联”科研院所,以磨垭村羊群为研究对象,探索出新型、实用、推广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在产业振兴征程中,既要“授鱼解饥”又要“授渔纾困”,不断织牢“渔网”,解锁“授渔”致富密码。要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机制,即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能力、养殖经验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该方法既降低了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的养殖成本,同时又让养殖户通过自身养殖南江黄羊获得效益,从而实现“双赢”模式。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在这关键时刻,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盘活产业资源,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既让产业“新”又让产业“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近日,笔者走进平昌县,整个城市被花香包围着,李花、桃花蔓延在枝头,争相竞放,微风轻抚,花瓣簌簌落下,让平昌的春日处处皆美景,随意抬头就可以和春天撞个满怀。  近年来,该县立足生态自然优势,紧抓“赏花经济”机遇,让“赏花经济”成为激活旅游消费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的兰草镇梁铜村春光明媚,超600亩李花迎风怒放,如云似雪、洁白无瑕,缀满枝头的李花与村庄相映成趣,来自近郊的游客纷纷前来赏花打卡。“这边的李花非常茂盛,特意带孩子来这边踏青,小孩子也玩得特别开心,乡土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游客王熙君说。  在白衣镇柳州社区,千亩油菜花竞相开放,片片明艳的金黄,泼洒在层峦叠翠的山水间,赏花拍照的游人络绎不绝。“最近几年白衣镇油菜花成了平昌‘刷屏’的网红花,很多游客特意穿了汉服来打卡。”一家经营汉服的老板介绍说,因为最近来赏花游玩的客人很多,店里的生意十分火爆。  3月以来,平昌多地赏花游热度高涨。“以花为媒,却不限于花海。”该县白衣古镇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赏花游之外,结合时下流行的文旅元素,景区开展了露营、田园音乐会、户外烧烤、围炉煮茶等休闲活动,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破解花期限制,延长旅游产业链,吸引游客在当地进行深度体验游,带动全村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油菜花、桃花、梨花相继盛放,山野变得生机勃勃。而在赏花季来临前,驷马镇双城村巴山美村私汤度假区就开始忙碌准备,迎接踏青赏花而来的一拨拨游人。今年踏春赏花活动推出以来,双城村巴山美村私汤度假区订单应接不暇,尤其到周末更是供不应求,至今已吸引千人次游玩入住,有力地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交通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平昌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向东表示,近年来,该县各个景区以花为媒,打造融观赏游玩、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花经济”,不仅带火了乡村旅游,更实现了富民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9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春风正暖,希望的田野上迎来新一季的耕耘。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购置新农机……4月初,巴中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春耕的火热场景。  2024年,巴中粮食生产目标为:粮食播面515.8万亩、粮食产量198.1万吨。目前,全市春耕备耕进度如何?有哪些新变化?翻耕地稳面积抓好大春生产  “抓好大春生产是夺取全年粮食丰收的关键和基础!”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中荣表示,当前,巴中正以“五良融合”为抓手,从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等方面着力,力争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面积稳,粮食生产的底盘才能稳。走进巴州区水宁寺镇金银坎村,田成方、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在眼前缓缓铺开。“稀碎分散的小田变成了集中连片的大田,还新增了100多亩耕地。”金银坎村党支部书记何全分享了今年的新变化。去年底,该村完成了17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耕地旱能浇、涝能排、农机开得进。从金银坎村看巴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7.7万亩,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坚实支撑。罗中荣告诉记者,巴中还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持续改善耕地规模化、机械化农业生产条件,让“粮田”变“良田”。已种植的农作物提单产抓好新品种新技术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提高单产上。今年,巴中粮食单产计划提升3.5公斤以上。如何深挖潜力提单产?选用新品种、推广良技良法是重要途径。  恩阳区重点推广宜香优2115、中单808、恩阳九月黄等高产良种;通江县优选推广品香优秱珍、仲玉3号等全省主导水稻、玉米品种……巴中紧紧扭住种子这个关键,抓好全省粮油重大品种推广,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良种在巴山落地生长。巴中还在高产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我们推广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缩间增密、严控大豆豆荚螟等新技术。”恩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邓甫海介绍,这些新技术有利于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提高种地收益。机械作业优服务提高种粮效益  春耕备耕,农机先行。今年,巴中加大了与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等院所合作力度,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生产作业的高性能轻简型“天府良机”。在通江县“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内,500余亩玉米苗已全部移栽完毕。“我们购置了玉米旋耕播种机等新型机械,提升了耕作效率。”园区运营负责人卢建介绍道。近期,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科科长刘宗和注意到一个新现象:农业经营主体选购大中型农机具的明显增多。“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大型农机具的使用奠定了基础,政府也落实了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农机报废补贴政策。”他分析道。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有效途径。去年,通江县整合全县的龙头企业以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了县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提供育、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服务。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怀舜告诉记者,服务中心已开展社会化服务小春田管20余万亩、大春耕种30余万亩,降低了种地成本、提高了种粮效益。今年,巴中将新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个以上,力争全市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00万亩以上。  目前,巴中累计储备玉米、水稻、大豆种子421.1万公斤,肥料、农药、农膜13.1万吨,投入各类农机具7万余台(套),播栽玉米100万亩,水稻育秧可满足90万亩大田的需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8
(丛雨萌 记者 边钰)4月2日,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在巴中市平昌县白衣古镇启动。大赛以“四川‘乡’当潮”为主题,将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线上与线下、展演与竞演、能人与代言人同步推广,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推介美丽家乡,全景展示四川乡村文化,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大赛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农业农村厅、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广电局主办。“乡约”四月展现蜀乡文化鲜活图景  当天的启动仪式将镜头聚焦巴蜀大地的山川河流、春耕农忙、乡村人家,无论是乡村新潮还是烟火生活,尽显四川乡村文化生活美学。  过了惊蛰犁地不歇,以田野为“景”、春耕为“题”,开场舞蹈《犁地播种》中,巴山汉子犁地、耙地,在力与美的结合中,一幅春日农耕图徐徐展开,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四川盘子《白衣全鱼宴》以平昌特色美食为切口,让人走进“八百里巴山荡气回肠,三百里巴河水美鱼肥”的鲜活生活图景。巴山、巴水、巴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米仓古道、翻山铰子、巴山背二歌、巴河船歌……无不闪耀着巴文化古朴而迷人的风采。四川车灯《打亲家》,将大巴山传统婚俗搬上舞台,秀出烟火气十足的蜀乡生活。  动人的不只有乡景,还有新农人。在曾经举行的三届大赛中,一批乡镇文化能人出圈走红,一批镇长、第一书记出镜推荐家乡,一批青年力量用青春视角解读乡愁,他们中的代表也出现在启动仪式上。因跳《爱你》走红的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镇长韩平、用民族服饰上演“变装秀”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95后”青年翁珠曲扎集体亮相,为乡村文化振兴鼓与呼。  梁家诚注意到,迤沙拉民歌题材广泛,但表达形式较为传统。过去几年,他尝试融入多种音乐元素,创作出融合说唱、民族乐器和彝族唱腔的新小调,让民歌焕发出新活力,并借助大赛推荐这里的人文风情,引发网友关注。梁家诚透露,仅今年春节期间,迤沙拉4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09%。  郭雄是平昌县文化馆派驻五马社区的第一书记。当天,他参演了节目《犁地播种》。“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赛,和大家一起交流后,有了很多新想法。”郭雄说,下一步,计划挖掘本地文化,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文艺活动中。优化升级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  大赛分为报名、线上竞演、线下竞演、省级评选和决赛颁奖五大部分。相较于往年,大赛今年进行三大优化升级。在参赛主体上,由原来的镇扩展到乡、村,线下竞演将在乡、村同步展开,扩大活动覆盖面,激活农民的文化主体表达,增强农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将在电视大屏开设“天府一品”节目平台,24小时滚动播放大赛相关内容,构建集网、屏、端于一体的多媒体宣传矩阵,用全天候推广让大赛不落幕,真正让百姓成为主角,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乐在基层。此外,大赛还将开启“魅力乡村行”,以探村(镇)直播、助农惠农乡村嘉年华等多元形式,带大家深入乡村,感受蜀乡万千气象。  启动仪式后将开启报名通道。线上竞演邀请参赛选手拍摄反映乡村文化元素的短视频,鼓励参赛选手以探村(镇)直播、助农惠农等形式参与“魅力乡村行”活动。线下竞演以村镇为参赛单元,以“村镇代言+特色文化表演”形式,自下而上逐级开展。  今年,大赛组委会将组织省级复赛,评选产生魅力村镇、乡土文化能人、乡村代言人、金蜀稻优秀奖、优秀组织奖及省级决赛入围节目,并举办省级决赛暨颁奖晚会,评选产生金蜀稻一二三等奖。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厚植乡村文化自信,就要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培养一批熟悉和热爱乡村文化的“文化带头人”,鼓励农民与时俱进创新文化表达,用数字技术赋能,挖掘乡村文化活力。四川从2021年开始,以大赛为窗口,搭建平台,邀请村民、新农人等用短视频记录真实的乡村图景。如今,平台上不仅涌出一批优秀的乡村文化代言人、能人,这些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的可视化短视频创作还极大拓宽了四川乡村影像叙事和传播的空间,开启了美丽四川乡村故事创造性表达,对建设数字化魅力乡村、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敏 粟晨)“好秧一半稻,苗好三分收。”培育好秧苗对于水稻丰收有着重要的作用。日前,平昌县驷马镇双鹿社区抢早抢时开始水稻育秧工作,为新一年的粮食丰产增收打下基础。  3月25日,笔者走进平昌县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10多位工人正娴熟地操作机械。一条智能化的育秧机流水线正在不停地运转,整个流程不到一分钟,尽显“科技范”。  与传统的人工育秧相比,通过种子包衣、流水播种、叠盘暗化等一系列流程培育出来的秧苗,能有效避开外界不良的因素特别是早春“倒春寒”、少雨天气,而且可以大幅度地缩短育秧时间,培育出来的秧苗品质也更高。  “机械化呈现的是一个流水线工作,我们的营养土和覆土都是按营养比例调好的,营养比较均匀。平时10个人做的事,现在1个人就可以完成了,节约成本。”平昌县众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清介绍。  1台机器,1条生产线,1小时可以育秧400盘,1天按8小时计算可以移栽水稻160余亩。目前,该合作社培育的秧苗不仅能满足附近农户的需求,也能为周边乡镇培育秧苗。  平昌县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力权表示,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大户代育等方式,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机械,不仅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近年来,平昌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秧,引导农户开展机械化硬盘育秧,提升水稻的质量和效率,让现代科技助力春耕生产跑出“加速度”,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2024年,全县计划种植水稻34万亩,水稻育秧面积3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4月2日,伴随着清亮的铰声,四川省第四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巴中市平昌县白衣古镇正式启动。  本次大赛以“四川‘乡’当潮”为主题,将通过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邀请村民、新农人、村镇代表来大力推介美丽家乡,全景展示四川乡村文化,并将评选产生100个魅力村镇、100名乡土文化能人、100名乡村代言人,以及金蜀稻优秀奖、优秀组织奖及省级决赛入围节目。展演节目《打亲家》以四川曲艺车灯形式,呈现地方婚俗文化。平昌县融媒体中心供图乡约四月展现蜀乡文化鲜活图景  当天启动仪式上表演的节目,把视角聚焦到巴蜀大地、山川河流、春耕农忙、乡村人家,无论是乡村新潮,还是烟火生活,都展现沉淀了上千年的文化融合,尽显四川乡村文化生活美学。  过了惊蛰,犁地不歇。以田野为“景”,以春耕为“题”,开场舞蹈《犁地播种》中,巴山儿女犁地、耙地的春日耕作场景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四川盘子《白衣全鱼宴》以平昌特色美食为切口,让观众走进“八百里巴山荡气回肠,三百里巴河水美鱼肥”的鲜活生活图景。四川车灯《打亲家》将大巴山地方婚俗文化特色搬上舞台,动感活泼,雅俗共赏。  动人的不止乡景,还有新农人。在过去的三届大赛中,一批乡镇文化能人出圈走红,一批镇长、第一书记在镜头前推荐家乡,一批返乡青年用青春视角解读乡愁。启动仪式上,因跳《爱你》走红的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镇长韩平、用民族服饰上演“变装秀”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第一书记梁家诚、95后青年翁珠曲扎集体亮相,为乡村文化振兴鼓与呼。  郭雄是平昌县文化馆派驻五马社区的第一书记,当天,他参演了节目《犁地播种》的表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大赛,和大家一起交流后,自己有很多新想法想要实现。”郭雄透露,自己善歌舞,下一步,计划挖掘本地文化,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文艺活动中来。三大升级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  据了解,本届大赛将通过线上与线下、展演与竞演、能人与代言人同步推广展开,整个赛事分为报名、线上竞演、线下竞演、省级评选和决赛颁奖五大部分。  线上竞演邀请参赛选手拍摄反映乡村文化元素的短视频,鼓励参赛选手以探村(镇)直播、助农惠农等形式参与“魅力乡村行”活动。线下竞演以村镇为参赛单元,以“村镇代言+特色文化表演”形式,自下而上逐级开展,同时鼓励各地开展新媒体运营培训,以探村(镇)直播、助农惠农等形式组织“魅力乡村行”活动,配套举办乡村嘉年华。  相较往年,大赛今年进行三大优化升级。  参赛主体方面,由原来的镇扩展到乡、村,线下竞演将在乡、村同步展开,扩大活动覆盖面,激活农民的文化主体表达,增强农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传播形式方面,将在电视大屏开设“天府一品”节目平台,24小时滚动播放大赛相关内容,同时,构建集网、屏、端于一体的多媒体宣传矩阵,让群众文化活动热在基层、乐在基层。活动形式方面,大赛还将开启“魅力乡村行”,以探村(镇)直播、助农惠农乡村嘉年华等多元形式,带大家深入乡、村,感受蜀乡万千气象。  本届大赛将于10月下旬举办省级决赛暨颁奖晚会,并最终评选产生金蜀稻一二三等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梓元 文/图)春风十里茶飘香,又是一年采茶忙。3月25日,笔者走进巴中市巴州区天马山镇茶旅融合示范园看到,村民们正抢抓有利时节采摘春茶。  放眼望去,一行行错落有致的茶树长势喜人,村民迎着暖阳,娴熟地采摘着茶青。四川省松巴茶叶有限公司种植茶树1700余亩,负责人王春生说:“最近公司每天从周边村庄组织群众200余人进行采摘,采茶时间将持续到4月底,预估干茶产量4吨左右,产值在400万元左右。”春茶采摘现场。  产业蓬勃发展,周边群众也通过到茶园务农,进一步提升了收入。村民周华珍一天能够采鲜叶5到6斤,按照每斤30元的价格,一天的收入可以达到150余元。  天马山海拔1100余米,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种植。当地大力发展茶产业,目前建成茶园面积1900亩,其中新栽植茶园 1700 亩,老茶园200亩。  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告诉笔者:“目前村民主要是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的方式提升收入,下一步,村集体准备将现有茶园化整为零,反承包给当地村民,由村集体和茶企提供技术指导和鲜叶回收,让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  以茶促旅,茶旅融合。天马山镇坚持“宜茶则茶、全域推进”的工作思路,围绕“一村一茶园、一村一基地”模式,明确以茶产业为基础、森林康养旅游为延伸,丰富茶园周边休闲娱乐,以项目集群带动茶旅融合纵深推进。引进松巴茶业、巴蜀秦风茶韵等5家茶企,促进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周边群众3427人增收,带动100余名残疾人增收。  天马山镇副镇长王梓良表示,下一步,该镇将紧扣北部山区茶旅融合示范片建设,着力打造天马山镇万亩茶叶园区,持续补齐茶叶产业发展短板,培育以茶产业为中心,集旅游观光、生态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域、全时旅游新业态,带动茶园增效、茶叶增产、茶农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理)“这个沟一般深度大约在3~5寸,两边的膜必须要压实……”春分过后,天气向暖,雨水渐丰,地处四川东北部的通江,迎来了繁忙的春管时节。  在通江县龙凤场镇环山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点,农技人员正在向农民讲解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核心要点。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忙着翻土、开沟、施肥、作厢。  “今年环山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0余亩,以村集体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管理。”该村党总支书记李升说,“为实现粮油全面扩面增产,我们充分利用复耕土地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预计可增收粮食300余吨。”  龙凤场镇大春播面3.203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大春作物。入春以来,该镇全力抓好春耕备耕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广大农户投入到生产热潮中。  “我们在全镇9个行政村全面启动‘1村100亩’生产示范点位建设行动,统筹调度8万元资金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并同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引导全镇大春生产粮食播面超5000亩。”至诚镇党委副书记王聪表示。  而在铁佛镇河西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们抢抓农时,进行玉米移栽、洒水、覆膜等工作,田间一派繁忙景象。  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河西村种植园区负责人史宝利介绍:“从2月底公司就积极组织春耕生产工作,以抢抓农时为重点,统筹调度周边村民,合理配备农耕机械,每日用工人数达200余人、农业机械10余台。截至目前,已完成500余亩土地耕作。”  去年,河西村依托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模式,规划改造耕地3200亩,并引进通江嘉祐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在当地开展农业示范,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2”模式,向土地要效益。经过高标准农田改建后的地块由小田变成大田,实现渠、沟、路全配套,方便宜机化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  “农业产业园落户在我们这个地方,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生产模式,也给我们带来可享的利益。”河西村村民郭辉高兴地说,“只要愿意干,我们在家门口就有钱赚!”  近年来,通江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化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69万亩,各类农业机械已达15万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以上,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按照农业农村厅‘百县千片’单产提升行动要求,积极开展‘三大比武’高产竞赛拉练,加强通江县15个省定粮油单产提升示范片建设,力争带动全县粮油作物单产提升3.5公斤以上。”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秦政策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3月28日上午,巴中市投资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牛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平昌县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在该县驷马镇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是巴中市补齐肉牛产业链短板、提升农产业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平昌是全省首批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山地肉牛集群项目县。近年来,该县将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要产业来抓,肉牛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幸福产业。“平昌不仅区位条件独特、肉牛产业基础坚实,而且营商环境优良、发展潜力巨大,其发展定位与企业经营理念高度契合。”项目投资企业广州市炬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沛锋说。  平昌县巴山肉牛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00余天,按照规划,将分两期建设完成。项目一期将投资4亿元,建设一体化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及牛肉加工厂,日屠宰量达100头以上,年加工牛肉产品将达2500 吨以上。项目二期将投资6亿元,建设3000头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带动农户养殖肉牛3万头以上,种植牧草1万亩、日屠宰量达到300头以上、年精深加工牛肉产品7500吨以上。项目投产后,一期可实现年产值7亿元,带动就业300人以上;二期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  平昌县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二期项目建成后,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活体牛”向卖“产品牛”的蝶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符理 特约通讯员 程聪)近几天,巴中市通江县7万余亩投产茶园迎来了“明前茶”的最佳采摘期,村民们穿梭在茶垄间忙着“掐嫩取鲜”,抢抓时令赶“早”供应市场。  通江县烟溪镇钟凤村海拔在680米至1200米间,年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4℃,年降水量在1500至1700毫米之间,非常适宜高山茶种植。自2005年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钟凤村茶叶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9800余亩,年产量可达270余吨,茶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春茶很珍贵,一芽一叶地采,一天能采两斤左右,有180元的收入,还是很不错的。”正在采茶的村民李明兰说,今年春茶的价格比去年高出不少,采茶收入比传统农业要高。  “我家有12亩茶园,因为种植管理技术的改善,茶叶长势越来越好,品质得到提升,春茶每亩能达到3000元的收入。”村民陈帮国说,茶叶是他们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茶园里茶香四溢,茶厂内机声隆隆。随着春茶的开采,在茶园不远处的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工车间,刚采摘下来的鲜叶就被送到这里进行加工处理。一排排制茶机械不停运转,鲜叶通过摊青、杀青、理条(揉捻)、烘焙、提香等几道工艺后,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  “我们春茶生产工作已全面启动,辐射带动了烟溪、永安、铁溪三个乡镇。目前我们每天可收购单芽600余斤,收购单价平均在90元左右。”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理杨宇介绍说,已经和两家商贸公司、两家销售公司签订了春茶采购合同220万元,预计3月底前全部交付。  近年来,通江县将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在内江市结对帮扶通江工作队的支持下,形成“一核三片一中心”的产业布局,成功培育出13个茶企,打造了11个茶叶品牌,其中包括“罗村”“翰林”“金山”等。茶叶重点覆盖15个乡镇58个村,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0.82万亩,投产茶园7.6万亩,当前陆续进入开采期。预计今年春茶产量300吨,产值1.5亿元以上,助力乡村振兴。”通江县茶叶中心党支部书记马钰渝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灼华 陈浩)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整地、播种、浇水……三月间,在巴中市巴州区广阔的田地里,种植户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在各农资经营站点,农户忙着挑种子,执法人员仔细检查农资……巴州大地处处涌动着春耕备耕热潮,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春耕图”。田间地头春耕正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连日来,天气晴好,各地群众抢农时、忙春耕,合力奏响春耕生产“进行曲”。3月18日,巴州区大和乡东溪村,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移栽玉米苗,一道道身影在一垄垄地里来回穿梭,播撒着对秋收的希望。“农技人员现场示范,他们讲得很细致,我们听得明白,对我们帮助很大。”村民王伯平听完讲解后竖起大拇指。  春光不可负,农时不等人。开春以来,巴州区提早谋划、迅速行动,扎实推进玉米种植。据了解,今年全区计划种植玉米20万亩,300余名农技人员下沉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培训,全力护航春耕生产,为全年增收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笔者从巴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该区土壤墒情适宜,可利用耕地面积达 68.9万亩。目前,全区已调剂储备玉米、水稻、大豆种子743吨,投入农机具1.3万余台(套),玉米育苗下种可移栽大田19.6万亩,正全力打好春耕生产“主动仗”,为全年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开好头、起好步。农资产品购销两旺  春耕备耕,农资先行。“今天选好了种子和化肥,打个电话半个小时就送来了,真的很方便!”3月17日,大茅坪镇大茅村村民王大爷告诉笔者,虽然腿脚不便,但他家春耕备耕工作一步也没落下,现在农户们需要的农资都能买到,打个电话或者微信,农资经销店就会送货到家。  进入3月,各种农资产品进入购销旺季,在巴州区各个农资销售门店,前来购买的农户挤满了柜台。在一家种子门店内,工作人员正在为农户介绍适合中晚熟种植的玉米种子品种。“只有吃透产品特点,才能给他们推荐适合的种子。让消费者满意,会提升我们的信誉度,有更多的回头客。”某经营门店负责人刘松柏一边备货一边说。  据巴州区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先后组供各类化肥5000余吨、农药30余吨、农膜200余吨,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所需。技术指导助力春管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节,为做好全区农作物病虫测报和病虫防治技术指导工作,日前,巴州区植保植检站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全区植保员开展培训。  3月18日,在大和乡回龙村的小麦种植地里,25名乡村植保员深入麦地,仔细查看麦苗的长势情况,识别小麦白粉病、蚜虫、条锈病等病虫害症状。同时,该区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对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进行了培训,详细介绍了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用药知识,并就农药的配制方法及施药注意事项进行了现场演示。  “为确保春耕备耕顺利进行,全区出动农技人员500余名,开展农技培训200余次,印发资料2万余份。”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组织农技专家深入一线开展面对面、手把手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做好春季田管,排查病虫害隐患,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确保今年粮油稳产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吉)近日,笔者来到平昌县白衣镇长岭村柑橘产业园,只见熟透的耙耙柑压弯了树枝,果农们正在采摘柑橘,然后装箱上车,准备运往销售门店。  “我们坚持走‘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路子,成立了平昌县鹏腾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规模化发展柑橘。”长岭村党支部书记孙逢恒介绍,村里还引进平昌县旭安养殖专业合作社、平昌县白衣镇鱼多多水产养殖场,规模化发展水产养殖500亩。  年近70岁的村民田开江说:“现在我在产业园里打工,一天工钱80元,流转土地每年还有260元一亩,我自己有个小果园,能养点鸡鸭,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产业发展了,收入上来了,文明乡风也得到了改善。在长岭村的“道德超市”里,村民李泽良将用积分兑换的大米和菜籽油放在小三轮里。他开心地说:“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兑换物品了,我还要多积攒点积分,下次争取多换一些东西。”  “我们通过由村集体经济拿一点、社会爱心人士捐一点、帮扶干部筹一点和党员干部自发出一点的办法来筹集资金设立‘道德超市’,定期开展好人好事评比活动,村民们可以凭借积累的积分到‘道德超市’兑换相应的实物和服务。”孙逢恒介绍,村里还建成村史馆一座,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共同谱写文明乡风新篇章。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近日,平昌县科协组织农技专家抢抓春耕生产有利时机,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进田间地头“送良方”。  传授玉米育苗的要领、强调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田间现场示范……平昌科普志愿服务队队员来到澌岸镇娱乐社区,进行田间示范和技术指导,提出了适合当地的育苗模式和病虫害防控措施。  “在给玉米育苗时,需要先对土壤浇灌一次水分,使其保持湿润,再将玉米种子播撒至土壤表面,然后覆盖一层3至4厘米厚的土壤。”农技人员何绍志在澌岸镇娱乐社区的田间地头,给村民们讲解玉米育苗方面的注意事项。  “课堂讲十遍,不如练一遍。何老师,您讲慢点,我得把这些知识记在笔记本上……”村民何文章追着何绍志不断提问。  澌岸镇镇长王仕明说:“目前正是春耕备耕的重要阶段,我们结合农民实际需求,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把科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据悉,平昌为抢抓农时,组建了4支66人的种植技术服务队,深入全县各个乡镇,帮助农户做好春耕生产工作,为广大农户提供零距离、全方位的农技服务,全力守好群众的“粮袋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0
我走出“机关门”走进“磨垭村”,在这里经历了春夏秋冬,早已将这里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由“迷茫”转为“明朗”,由“本领恐慌”转为“行家里手”,在这里经历了驻村“三境界”,收获颇多。这让我在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初衷更加笃定、心胸更加宽广、乘风更能破浪。以“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勇气,做不忘初心的“攀登者”。惠风和畅,云淡风轻。去年9月我被组织选派到磨垭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当时内心很激动,脑海中也想的是驻村以后先做这再做那。然而,我这个“三门”干部进入磨垭村以后才发现这驻村“长河”还有很多石头要摸,这驻村“长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逐渐开始找不到“切入点”,开始变得迷茫。恰逢主题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便找到了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于是我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学“方言”,学“农事”,学“方法”,很快便拉近了我与村民的距离。我时常心怀“空杯”“小学生”心态向村“两委”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如何解决村民心头事,如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用最“接地气”“拉距离”的方式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做干事创业的“冲锋兵”。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以前总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到村以后才发现其实基层需要的是“多面手”,既要懂畜牧业又要懂种植业,既要懂“有字之书”又要懂“无字之书”,既要懂“口上之话”又要懂“背后之意”,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以前业务单一、接触面狭窄。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的重要性,记得宣传医保政策,我总是按照医保条款一、条款二、条款三……这样条条框框的“填鸭式”灌输,以为自己只要懂了大家就都懂了。实地走访入户时,我一开口讲,就发现村民听累了、听疲了、听倦了。后来村支书过来“解围”,给我打了个样,他将政策进行了二次“翻译”,结合当时大伙儿周围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纷纷点头。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由简入繁”而村支书是“由繁入简”。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要到矛盾集中、呼声高的一线去,在困难集中的一线才可以“察问题”,在矛盾集中的一线才可以“找方法”,在呼声高的一线才可以“长本领”,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使命,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去实现成果落地转化。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破力,做乘风破浪的“奋楫人”。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民族兴。为了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为厚实“产业库”,打通“产业链”,我串并磨垭村资源禀赋和驻村所收获的经验,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带动方面多向“发力”,助推南江黄羊成为守的住、擦的亮、叫的响的“特色招牌”。产业有了,如何让产业经济“多点开花”“春光满园”,我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方式,即养殖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意愿、养殖能力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使养殖户既有“鱼”又有“渔”。时光境迁,我深知制定任何一项方案,落实任何一条措施,解决任何一个问题,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组织派我到磨垭村任第一书记已有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由“外乡人”变为“本村人”,由“驻村人”变为“助村人”,由“门外人”变为“能手人”,用心用情绘就“产业图”,以“点、线、面”绘就属于磨垭村特色的产业“全景图”。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绘就精准导向“全景图”。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是撬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杠杆,是盘活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布局好、规划好、谋划好、发展好本地“土特产”产业,则要以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为导向,做到产业与村情实现“无缝对接”。2023年9月我初到磨垭村,面对村情不熟、产业不清的困境,一时间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夏天,我与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主题教育完美“邂逅”,借此契机,调查研究使我如获至宝,让我醍醐灌顶,于是脱下“皮鞋”换上“泥鞋”,以资源禀赋为圆心,以全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为“半径”,画出调查研究“同心圆”。调研结果发现,磨垭村草地覆盖率高,植被生态好,牧草品质优、产量高,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为南江黄羊养殖提供天然“粮库”。有了好生态,有了牢“粮库”就筑牢了“羊饭碗”。还发现磨垭村有养殖南江黄羊的传承和经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为南江黄羊养殖提供“劳动力”“生产力”“新动力”,助力磨垭村“羊”帆启航。设计顶层培育“主干线”,绘就多元支撑“全景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建立“土专家”服务团队,整合长期从事南江黄羊养殖的基层一线、养殖一线的“专家”,建立一支懂黄羊、爱黄羊、爱服务的“黄羊”科技工作队伍,在养殖中、销售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手到擒来、轻车熟路地解决,让养殖户的问题清单变为“幸福清单”“财富清单”,让养殖户心中的担忧“?”变为点赞的“!”。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为了增强产业质量、增大产业数量、增收产业效益,我积极“上接”巴中市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南江县产业发展资金,让业主深知特色产业的战略意义、扶持意义、振兴意义,为南江黄羊“出圈”添动力、赋新能。扩大联农带农“受益面”,绘就辐射带动“全景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我作为在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振兴的号召者、实践者、践行者,深知在产业振兴征程中,既要“授鱼解饥”又要“授渔纾困”,不断织牢“渔网”,提高“授渔”含金量。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方式,即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意愿、养殖技术、养殖经验、养殖能力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从而实现滚动式、循环式、前进式发展,打造“授渔以‘群雁’,扶智助振兴”的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效应。创新磨垭村“产业就业”方式,在南江黄羊养殖过程中需要收购周围农户大量的牧草和秸秆,需要收购用于注入“新基因”“新血统”的导血种羊,以提高产业养殖“附加”价值,同时还需要招收周围农户入场务工,实现“就地就业,吹散乡‘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欢欢 文/图)油菜花开满地黄,踏春赏景正当时。3月9日,以“幸福巴州·美丽田园”为主题的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首届菜花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在吉公村举行。花海映衬着民房,色彩点缀着乡村,游人记录着美好……一幅唯美画卷在春日铺开。  “我带着家人一早就来了。这里不仅有金灿灿的花儿,还有吃的有耍的,体验感确实不错。”游客马三科对此次出游十分满意。游客畅游在油菜花田中。  据悉,本次菜花文化旅游节活动将持续至3月31日。为了让游客的赏花之旅更丰富,此次活动还融合了乡土文艺表演、休闲体验及美食盛宴。新玩法、新场景、新体验……更多赏花方式和游玩项目,让大家沐春风、赏花海、品美食,享受全新的田园踏青体验。《魔术》《川剧变脸》表演以及“稻田摸鱼”等精彩活动,也为游客带来了欢乐和刺激。  近年来,曾口镇加速推进农文旅资源优势向农文旅产业优势转变,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我们种植优质粮油、有机果蔬达11万余亩,已建成巴山花海、书香人家等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文旅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达8万余人,持续有效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动力。”曾口镇党委书记杨川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梓元 王茂东)羊肚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市场销售前景好,销售价格也比较高。近日,巴中市巴州区玉堂街道登高社区羊肚菌金耳种植基地迎来首个收获季,一朵朵鲜嫩的羊肚菌正争相破土而出,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羊肚菌种植大棚。巴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产业初见效 群众丰收忙  3月8日,笔者走进该基地羊肚菌种植大棚内看到,数十名采摘工人在菌垄间穿梭,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羊肚菌采下并装入筐中,随后将收获的羊肚菌清理干净,送至烘箱进行烘干处理。  羊肚菌成熟周期短,市场价格随时间推迟也逐渐下降,玉堂街道登高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申天忠对笔者说:“这批我们种植了32个大棚羊肚菌,必须要在3月底前全部采摘完。如果后面温度升高,那么出菇的质量会下降,销售价格也就相对低一些。”探索新路径 拓宽致富路  玉堂街道登高社区以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为载体,利用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务工”的方式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为村民就近就业创造岗位,实现村民增收致富。  “年纪大了,工作不好找,村上把我们土地承包了发展羊肚菌,我们还可以在这里上班,一个月2000多元,这里离家近,把孩子、老人都照顾了,把钱也挣了,老板高兴,我们也高兴。”登高社区居民李芬兰说,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她和几位居民的脸上。  “我们家流转了2亩多土地,在这里上班,每年施肥、锄草、采摘要干3个多月,一年收入1万多元。今年的羊肚菌大丰收了,我们在这里上班很开心,很满意。”登高社区居民吴志琼说。发展势头旺 增收有盼头  据了解,登高社区羊肚菌金耳种植基地于2023年初次种植羊肚菌,面积达10余亩,按照今年的收获情况看,产量高达2吨左右。接下来,登高社区还准备利用土地空窗期,种植水果、蔬菜,实现土地轮种,进一步增加土地的使用价值。  “目前来看我们社区种植的羊肚菌非常不错,每亩能收获300至400斤,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增加15万至20万元。下一步打算扩大种植规模,同时还计划培养一批居民,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达到生产效益最大化,让村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申天忠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 文/图  春塘水暖鱼游欢,平昌县久负盛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江口青鳙即将拉开“水上春耕”序幕。  近年来,在当地龙头企业带动下,经年生长于自然江河的江口青鳙,“乔迁”到了一口口鱼塘,由野生变为家养,渐成增收致富产业。  在江口青鳙产业化进程中,平昌县走出了哪些特色路径呢?养殖基地打造江口青鳙种业“芯片”3月8日一早,在平昌县涵水镇幸福村——平昌县道生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清塘、晒塘、消毒,为在本月底投放新一轮江口青鳙鱼苗做好准备。  “江口青鳙是平昌特产,肉质鲜嫩。它的学名是华鲮,为15种长江珍稀水生动物之一,在2017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平昌县水产渔政局高级水产工程师何光彬说,“但是在道生渔业有限公司入驻平昌之前,江口青鳙都是纯野生的,因为当时我们不具备人工孵化技术。”  江口青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让自小离家的魏亨军倍感振奋。2018年,魏亨军返乡创业,与儿时伙伴、从事水产养殖业多年的王毅合伙成立道生渔业有限公司,投资5000余万元在平昌县涵水镇、西兴镇流转2000亩土地打造了1500亩养殖水面,立志将江口青鳙发展成带农增收的致富产业。  魏亨军说:“首先要有鱼可养!这就必须打造种业‘芯片’。我们高价向当地渔民逐年收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前)野生江口青鳙亲本,累计收购3万斤种鱼,依托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技术进行野生驯化、人工孵化,光是去年就繁育了800万—1000万尾江口青鳙水花。2021年,我们的基地成为四川省江口青鳙良种场、四川省种质资源保护单位。而且,我们还是全国唯一的江口青鳙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目前,我们基地已达到年孵化 3000万尾能力。江口青鳙人工孵化这张种业‘芯片’,为江口青鳙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两年,我们将争创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做大江口青鳙种业‘芯片’。”江口青鳙因鱼施策多条腿走路江口青鳙的成鱼每尾不过100—150克,从水花长至成鱼出塘却需3年之久,养殖周期很长。因而,魏亨军的1500亩水面,实际上只拿了700余亩水面来养殖江口青鳙,其余水面就养殖斑点叉尾鮰和加州鲈鱼等品种。  这就是魏亨军“以短养长”的策略。“如果全部水面都养殖江口青鳙,我们就面临3年没有收入的风险。”魏亨军说,“养殖斑点叉尾鮰和加州鲈鱼,12—14个月就可以出塘,那么,在江口青鳙出塘之前,就能回收一定的资金,确保产业的持续发展。从2019年开始,我们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和加州鲈鱼每年能出塘80万—100万斤,售价达到了7—14元/斤。”  在不少养殖江口青鳙的水塘里,水面上还飘浮着些许浮板。这些浮板有若干圆圆的孔穴,从其中残存的稻茬、菜茬看得出上季种过水稻和蔬菜。但是,收稻、收菜并不是魏亨军的目的,他只是为了养好江口青鳙。  据魏亨军介绍,2022年天气干旱,他的养殖基地水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而江口青鳙适宜的水面温度却是 31 摄氏度以下,以致江口青鳙惨遭烫伤,损失达7万斤。  “去年,我们就在江口青鳙养殖水面,按1/20的比例布置浮板,种植水稻和空心菜,一是可以降低水面温度,让江口青鳙在浮板下面乘凉;二是水稻和空心菜还可吸收鱼塘里的氨氮,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是,收获的谷子和出售空心菜的钱,远远不够种植成本和收获时的人工费用。我们的目的是把鱼养好。在今年,浮板种植的品种将全部调整为水稻,水稻植株高达1米多,遮阴效果更好,能让江口青鳙在水下更好地乘凉。”多方抱团闯出致富路2022—2023年,连续两年,魏亨军养殖的江口青鳙迎来丰产,出塘量达到了十六七万斤,他卖到当地以及成都、重庆的高档餐馆,批发价高达80元/斤,迈出了成功一步。  但魏亨军认为,平昌县有众多大大小小的收益很低的山坪塘和水面,若能充分利用这些塘发展江口青鳙产业,不失为当地农户新的增收之路。  就这样循着“一条鱼、一个品牌、一条产业链、一条致富路”的思路,魏亨军的基地组织当地农户现场观摩并请来科研院校专家对农户进行江口青鳙养殖技术培训,从去年开始,平昌县涵水、响滩、板庙、西兴等乡镇就有10余名农户跟进养殖江口青鳙,养殖水面达到了100余亩。待农户出塘之时,基地将进行成鱼回购,解决农户后顾之忧。  据何光彬介绍,为此,平昌县上与企业一道探索出了3个“三分之一”的模式。即,3元/尾的鱼苗款,县上安排产业发展资金对购买鱼苗农户补贴鱼苗款的三分之一;企业垫支三分之一,在农户出塘交售时抵扣;农户先期支付三分之一。  “今年,我们还将引导企业、合作社、大户、餐饮业主,成立江口青鳙经济联合体。”何光彬介绍,将进一步探索建立“地标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用统一鱼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方式,从育种到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通过整合闲置水面资源,以公司为龙头带动众多养殖户参与,规模化、科学化、智能化养殖江口青鳙,真正把江口青鳙做成大品牌、大产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3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执笔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践行者,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压舱石”。作为党委部门,要给“磁”字做加法,做“大”人才“磁盘”,做“强”人才“磁能”,做“优”人才“磁效”,让乡村人才 “扎根而留”“自愿而留”“主动而留”,打造乡村振兴“聚才盆”,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给“磁”+“盘”,组成“磁盘”,要做“大”人才“磁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人才是“鸭先知”,是直接身处、深处基层的生动实践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参谋者、谋事者,因此,要做大人才“磁盘”,广纳贤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人才功能精准“分区”,向本村及周边村的乡村人才广发“英雄帖”,扩大人才面,提升人才数,根据乡村人才所长、所专、所能进行分类建档立卡,建立养殖能手、种植能手、工程能手、非物质文化能手、基层治理能手等类别,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精准展才华、人才奋力铆干劲,实现人才在解决乡村问题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乡村人才用起来,乡村才会“活起来”“火起来”。要开展“大比武”,人才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学习,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借鉴,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补短板,对大比拼的“执耳者”要给予奖励和宣传,让人才接上“地气”,冒着“热气”。给“磁”+“能”,组成“磁能”,要做“强”人才“磁能”。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磁能强,则人才引力必须强。要给乡村人才搭台子,对标本地资源禀赋、本地发展需要,在遇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瓶颈”问题时,采用“揭榜挂帅”“领军令状”制度,根据不同人才的定位和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实现人尽其才、人适其职、人展其华。要让乡村人才“上分”,在乡贤举荐、职称评定、政治荣誉等方面采用“评分制”制度,设置考核条例及评分分值,积分越高表示贡献越大,秉持“谁积分高则推荐谁”的原则,让乡村人才推荐制度公开化、透明化、效率化、简单化、可视化。给“磁”+“效”,组成“磁效”,要做“优”人才“磁效”。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要鼓励乡村青年扎根基层,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三农”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技术、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推动优化农业“更上一层楼”。要优化人才发展机制,推荐乡村人才到科研院所、村政学院、商学院等机构开展“回炉进修”“回炉深造”,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办法、管理经验,由人才“先学”到“实践”,再由 “实践”到“再学”,形成双循环式、双助推式、双前进式方式,以赋能盘活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等。要内外兼顾,既要引进外部人才队伍,又要培育本土优秀乡村人才队伍,做好“双队伍”人才建设,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1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攻坚之年。在这新时代,在这磅礴伟力的乡村振兴征程上,我作为驻村干部,要以“想干”的强劲、以“能干”的闯劲、以“会干”的创劲,写好磨垭村驻村故事,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以“想干”的强劲与“实”相宜,在“牢记使命”中做到“锐意进取”,写好“成效因检验而赞”的故事。规律是推动事物的产生、发展、进步的内因,是实现事物“更上一层楼”的“放大镜”。要实现规律遵循与实际结合,始终要“温故而知新”,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主题教育成果,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事先确定调研主题、调研方向、调研方法,对调研内容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可翻阅以前存档资料、地方志文献,做到心中有谱、脚下有路、手上有活。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在学习中学会坚定信仰,在学习中擦亮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在学习中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自己摆进来、把工作摆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观、大局观、角色观,让自己的事业、成绩、成效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住洗涤,在时光的境迁中经得住风霜,在岁月的打磨中经得住考验。以“能干”的闯劲助“产”前行,在“资源禀赋”中锻造“特色品牌”,写好“乡村因产业而兴”的故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民族兴。要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产业注入科技则产业才会有动力、有活力、有火力,初到磨垭村时,南江黄羊养殖数量不足500只,南江县派驻磨垭村第一书记根据羊群分类科学制定南江黄羊饲养技术,根据地理环境科学制定免疫规划程序,根据羊生理特点科学制定保健程序,主动到养殖“前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南江黄羊养殖数量已达1000余只,实现养殖数量翻了一番,成功实现磨垭村南江黄羊“倍增计划”。要深入一线,产业的发展、出新、出圈要与产地资源相契合,驻村工作队主动“下沉”,主动“下看”,主动“下移”在基层一线找产业对象,找产业机遇,找产业经济,实现产业局面由“0”到“1”再由“1”到“∞”的转变,实现产业由“原字号”到“精字号”的转变,由“初字号”到“新字号”的转变,由“名字号”到“财字号”的转变,让南江黄羊产业成为磨垭村产业的“执耳者”。以“会干”的创劲从“新”出发,在“聚拢贤才”中激活“一池春水”,写好“人才因事业而聚”故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界别人才,农村是广阔大舞台,是党的创新理论、路线方针、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直接关乎民生问题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则人才的需要也是更加广泛、更加多元、更加多边、更加精准、更加复合,为了实现精准化发挥人才潜力,特将磨垭村分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致富能手等“人才群”“人才库”,将人才“角色”化整为零,真正厚植人才新动力、新强力、新队伍。要搭好台子,积极推荐农村人才在政治荣誉的获得,在职称等级的晋身,在技能培训的优先,在人才事迹的宣传,在外出学习的取经等方面适当“松松绑”“绿绿灯”,让人才在立事中有方向感,在干事中有获得感,在创事中有责任感,最大限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要在群众中找新方法,人民群众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鸭先知”,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的矛盾,解决不了的呼声,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拜人民群众为导师,让人民群众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听人民群众意见中找方法,在答人民群众问题中问成效,以在基层一线练“实”功,在基层一线调“实”情,在基层一线落“实”策,在基层一线谋“实”招,在基层一线干“实”业,在基层一线求“实”效。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