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春耕如诗,沃土如画,眼下正是早稻备耕、育秧和插秧的好时节,连日来,沿滩镇万象“耕”新,田间地头的农友们不负好春光,抢抓黄金季,随处可见“人勤春来早”的动人画卷。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育秧是春耕中的关键环节。早在二月中旬,沿滩镇便已建立育秧示范点20余亩,光是示范点的秧苗即可覆盖400余亩的种植面积,并且育秧选取的粮食品种绝大部分为品香优秱珍,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米质优良等特点,集中培育出的优质秧苗将助力春耕生产“加速度”,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沿滩镇政府积极开展专题培训,让农民掌握更多的种植技术,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田间管理,针对苗情做到因苗施策,合理调控水肥。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也给予农户“真金白银”的扶持,让越来越多的农户购入旋耕机等机械设备方便春耕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春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第一仗”,下一步,沿滩镇将全力以赴抓好春耕,严格耕地保护制度,通过提高机械化生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等关键技术水平,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实现2024年粮食生产工作“开门红”。(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做好产、供、销等全流程、全领域服务,给农民搭建起了增收致富的直通车。“乡村四月闲人少,栽了蚕桑又插田。”这是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民的生动写照。在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的粮菜示范区,油菜已经泛黄,等待收割。有的村民正在蔬菜基地的忙碌着,有的村民在忙碌水稻栽秧,有的村民在捕捞龙虾。而在谷丰米业粮食初加工中心,机器轰鸣,正在对稻谷进行加工包装,供应市场。“这块油菜地我们卖了三茬菜苔。每亩菜苔收入1000元至1500元。收获油菜籽300斤没有问题。”泸县方洞镇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刘安华说,他们引进了菜、油两用的油菜种子,种植了30亩,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大虾30多一斤,中虾20多一斤。龙虾捕捉后,我们就开始栽秧苗。”刘安华说,除了种植水稻,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也是紧紧盯住降本增效做文章。“我们水稻收割后,将稻田出租给小龙虾养殖户养殖龙虾,我们降低了成本,养殖户实现了增收。”刘安华介绍说。他们流转的田每亩每年是500元,龙虾养殖户每亩200元,降低了成本。“我们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了竹香稻品种。川种公司有科研人员长期为我们提供大田管理,施肥和病虫防治,以及黄谷收晒,大米加工,米饭蒸煮的技术服务,双方合作满意。”刘安华说。方洞镇供销社与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四川川种公司合作以来,通过多年多品种示范比较,公司竹香稻种子抗倒性强,产量高,再生稻也不错,加工出来的大米口感好,百姓认可度高,深受大家欢迎喜爱。“目前,农村主要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是造成土地撂荒等系列问题,这也给我们供销合作社提供了业务拓展服务的空间。”刘安华说。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成为方洞镇的主要业务,陈田村、新联村、石牌坊村、薛湾村抛荒、撂荒地种植1000亩。稻田作为优质水稻推广基地,创品牌,注册大米商标生态雪,订单种植优质水稻3000亩。养殖稻虾300亩,三资合力助推产业发展。种植蔬菜300亩,其中有100余亩是撂荒地。带动全镇农户积极种植优质水稻、玉米、高粱、油菜,助农增收,减少了撂荒地。“撂荒地种植水稻,带动群众种植水稻主粮的积极性,建加工烘干中心,是为群众服务,帮助其他种植大户和农户烘干和代加工服务,既可以解决了晾晒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粮食加工难问题,更好地为农服务,体现了供销社为农服务本质不变。”刘安华说。为解决谁来种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大胆探索,为泸县现代农业粮油园区社会化服务,在石牌坊、陈田、新联、薛湾等村开展了耕种防收的社会化服务5000亩。建成烘干加工仓储一体化、占地6亩的谷丰米业,日初加工能力100吨,日烘干粮食120吨,仓储粮食1000吨。2023年10取得生产许可,已加工380余吨大米,市场前景看好。根据农村新的情况出现,方洞镇供销合作社不断拓展新业务。承接项目建设,消除违占大棚房,土地抛荒撂荒整治,乱占耕地的撤除违法建筑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宅基地复垦项目。环保工作,供销先行,回收秸秆,减少群众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同时通过腐熟处理还田有机肥。绿色防控,减少面源污染,濑溪河、李市河河道清漂40公里,确保濑溪河稳定达三类水质。城乡垃圾清运覆盖全镇14个村社区,10个页岩气平台47口井的生活垃圾。为农服务是根本,化肥种子农膜等销售配送到田间地头,农村村镇内全覆盖,市场销售占比75%,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农资化肥供应供给。加强了农贸市场的管理,规范了市场秩序,保持了市场干净整洁卫生,农贸市场规范市场秩序,解决场镇拥堵,提供照明,百姓受益。承担起了社会化服务的责任,为政府提供应急车辆运送保障,帮助因干旱困难群众缺水运送保障,为方洞教育基金捐款10000元,为政府排忧解难。供销合作社经过5年的运营,经营总额2800多万元,结余盈利280多万元,用于供销发展再生产。固定员工工资年开支90万元,税收年缴10万余元。实现分红,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5万元。目前总资产达1500万元,利润从2019年38万元增加到79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带动劳务增收150万余元。2021年获得中华总社系统示范专合社,2023年获得四川省示范农民专合社,2022年获得泸州市农民示范专合社,2022年、2023年获得泸州市供销系统先进集体,四川省蔬菜流通协会成员单位。(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近日,走进怀德镇安怀村的马路边,一面党旗迎风飘扬在田埂边,党旗旁一块“党员代耕田”的牌子吸引着过往群众驻足观看,引发群众好奇,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在水田里忙碌着,分苗、运苗、拉线、插秧,形成田间地头最靓丽的风景线。为进一步盘活耕地资源,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保障粮食安全,怀德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探索党员“代耕代种”新模式,建立“党员责任田”,由怀德镇党委书记杨奇带头,带动党员干部认领因外出务工、妇女留守等各种原因而的田撂荒地,开荒、播种“责任田”,以实际行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员干事创业积极性,为县域粮食生产贡献力量,为党建引领撂荒地整治提供了新思路。在怀德镇党员“代耕代种”启动仪式现场,怀德镇高级农艺师李良均向党员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宽窄行栽培技术并进行现场示范,为代耕责任田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启动仪式结束后,在怀德镇党委书记杨奇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纷纷报名认领责任田。烈日炎炎下,鲜艳的党旗在稻田里迎风飘扬,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腿、俯下身子,分苗、运苗、拉线、插秧,等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大家各自分工明确、动作娴熟,虽满身泥泞、满脸汗珠,但都干劲十足。大家小心翼翼地将秧苗插入泥土,一边插一边后退,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绿的秧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很快在田间铺展开来,好似一条条“生产流水线”,将田野装点得如诗如画。经过大家三小时的辛勤奋战,一垄垄秧苗随风飘动、泛起绿波,为水田添上了一件“新装”,昔日撂荒的田地已变成“充满希望的田野”。“认领了的责任田,无论面积大小,都要立上公示牌,由代耕人从始至终做好耕种、施肥、收获整个过程。”怀德镇党委书记杨奇说到,“大家要积极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争取把责任田变为致富田”。据悉,今年以来,怀德镇以“党员认领责任田”活动为抓手,采取党员干部代耕代种等方式,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截至目前,全镇11名党员干部已认领撂荒地20余亩。在“党员认领责任田”活动带领下,全镇积极开展春耕春作,预计播种粮食作物面积2万余亩,预计产量1.3万余吨。下一步,怀德镇将继续以党建引领,号召全镇党员干部积极认领“责任田”,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为推动产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怀德力量。(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刘瑞)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这一句农谚道出了选好种子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端好“饭碗”,4月22日,在富顺县童寺镇老寨村博士田里,正抢抓水稻移栽的关键时节,在田间开展10个稻香杯获奖品种展示和15个水稻新品种选育移栽的“水稻PK赛”。魏丕伟博士(左)查看新品种水稻秧苗情况 现场,村民们正按照宽20公分、退窝18公分的等行模式,开展新品种水稻展示移栽。为何让水稻PK,那便是选取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比如这里面就有一款稻香杯获奖品种宜香优215,它的特点就是产量高比一般水稻亩产多二三十斤,而且再生能力高、抗病虫害倒伏强,口感也很好。”童寺镇农业中心主任何安静说道,在去年,也组织开展了这样的品种展示,今年便从中选择了效果很好的几个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移栽扩种,全镇面积达到2.5万亩。而在邻近的另一块博士田旁边,绿油油的水稻秧苗一字排开,来自四川轻化工大学的魏丕伟博士正一一对应填写15个水稻新品种标识牌。“这里的新品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的口粮,另一类就是酿酒专用的糯稻。”魏丕伟补充道,糯米是酿酒的原料之一,好酒需要好米酿造而成,所以说糯稻的品质十分关键,这次主要选取了5个糯稻新品种,通过比较不同品种,为酿出好酒打下基础。水稻品种应坚持的原则是优质水稻生产,而童寺镇地处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重要位置,是双再生稻粱的核心区,探索筛选出适合当地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最佳水稻品种,确保好种好品质好收成,意义重大,作用明显。今年是老寨村博士田开始试种的第四个年头,经过多年的试种试验,这里已经得到许多丰硕的“成果”。“根据去年的数据,在天气条件好,管理得当的前提下,这里面有三四个品种单季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加上再生稻,总的亩产能突破1400公斤。”魏丕伟介绍道,这里面的再生稻新品种,是自己在前年和去年的基础上,保留了最优的品种之外,又新增加了三个新品种,未来主要是观察这些新品种收割后稻桩重新发苗、长穗的再生能力。“接下来将从产量、安全性、品质等对这些新品种水稻进行评价,如果效果很好的话,将于明年择优进行推广。”魏丕伟高兴地表示。据悉,多年来,富顺县童寺镇高度重视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育苗栽培工作,通过不断加深与隆平高科、市农科院和四川轻化工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先后建成西湖村隆平高科百亩品比展示田、老寨村博士试验田和栗寨村农科院再生稻创新基地展示田,每年坚持开展品比试验及示范种植活动,通过组织辖区农技人员观摩考察,大力推广应用适应性强、产粮丰、重金属含量低的优质品种,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为全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一份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近日,位于自贡市大安区青龙湖环湖马拉松赛道旁的大山铺镇伍家村粮油种植基地晒坝上,村民们晾晒着油菜籽,忙得不亦乐乎。在约10亩的农地里,一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不到3个小时,该地块油菜籽全部完成收割,在发动机轰鸣声中,油菜籽完全脱粒进仓,油菜秸秆实现粉碎并就地还田。据悉,伍家村粮油种植基地约300亩,由伍家村集体经济联合社直接经营,今年种植油菜面积约220亩,有效带动周边群众连片种植油菜约1500亩。近年来,该村以大威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建设为契机,坚持农旅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2月下旬至3月中旬,随着油菜花开,种植基地实现爆红,成为全市网红打卡地,不到1个月时间,基地累计接待游客约7万人次,外来车辆约1.2万台次,周边新增农家乐3家,在高峰期每天约30户商户摆摊设点,约30余户农户在基地摆摊出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实现旅游收入20万余元。伍家村经济联合社负责人表示,今年基地加大油菜田间管理,克服了冬干春旱等困难,预计亩产油菜籽300-450斤,实现油菜产量稳产增收。同时,该村着力完善农旅融合服务配套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正在加快推进农事服务中心、农机中心、烘干中心建设,项目建成后将缩减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24
 (记者 蒋培路)4月20日,2024年川渝茶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暨中国旺苍采茶系列活动在广元市旺苍县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四川、重庆、杭州三地的51支队伍200余名手工制茶、采茶能手齐聚广元,同台竞技、以茶会友,传递匠心精神。乐山市总工会、乐山市茶叶学会组织2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手工制茶比赛现场据悉,本次大赛分为手工制茶和手工采茶两部分。手工制茶比赛由理论考试和技能实操两个环节组成。理论考试以《茶叶加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参赛选手通过现场抽签的方式以闭卷形式进行考试;技能实操环节,第一轮选手早早等候在比赛区,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比赛正式开始,杀青、揉捻、干燥……选手们舞动双手,动作连贯、飞快,新鲜茶叶在经过选手们一道道工序后渐渐茶香四溢。制茶结束后,评委从选手现场操作,制成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碎末率等进行现场品鉴评分,并结合理论考试成绩,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采茶现场,要求选手在规定的30分钟内完成采摘,裁判按照一芽一叶标准采摘茶青总量计算比赛成绩。大家聚精会神,动作连贯,指尖不停地在茶叶间飞舞,争分夺秒地采摘,熟练地将一片片新芽放入竹篓,比赛现场的气氛紧张而激烈。最终,乐山市总工会组织的乐山代表队获2024年川渝茶叶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采茶选手陈明芳获手工采茶三等奖。(图片由乐山市总工会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吴燕 央金 记者 杨琦)“各位乘客请系好安全带,我们马上出发了。”4月22日,在道孚县城至瓦日镇公交车上,驾驶员龙勇提醒着乘客。据他介绍,这条路线每天往返3趟,非常受群众欢迎,为更加方便群众,该车除了在公交站搭乘,还会特地前往道孚老城区两个固定站点接送乘客。孩子们排队坐公交车为让全县各乡镇群众都能享受到安全、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出行。2020年6月,道孚县通过招商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引进道孚县亚拉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着力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城区一般是2元钱,最远的距离八美和银恩票价也只收20元,65岁以上的老人还免费,学生也只收半价票,到了乡镇上可以乘坐金通客运到家门口、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公交车售票员拉姆表示。截至目前,道孚县农村客运已开通八美、玉科、瓦日、孔色等13条线路,设置站点50余个,每日往返县城3趟;城市公交8辆,每天不定时往返在城中50余个站点。金通工程车18辆,出租车40辆,全县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成行,老百姓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开往乡镇的公交车记者了解到,在道孚县城乡公共交通各条路线上,每天上下车的乘客络绎不绝。乘客们纷纷表示,“现在出行方便得很!以前的话我们到街上去要在公路边等车,经常搭不到,现在只要在相应的时间在站点等候就可以随时坐到车,而且还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车辆行驶的具体时间,感谢党委和政府!”(道孚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陶广汉 王新 记者 常艰)近日,在水利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2024年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立了2024年全国22个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县(市、区)名单,眉山市东坡区名列其中,成为四川省两个入选试点区(县)之一。据悉,近年来东坡区作为“全国首批、四川唯一”的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试点县,统筹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截至2022年,东坡区顺利完成65.54万亩耕地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且区内大、中型灌区正在实施现代化改造。成熟的用水管理和工程管护体制,完善的灌区各级渠系工程状况,丰富的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等,为东坡区开展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创造了前提条件。东坡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抓住此次机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用水权交易市场,激发农业节水内生动力,注重从政策宣传、改革机制、交易制度、水利设施四方面着手,完成计量设施建设,进一步将用水权细分到用水小组、用水大户,健全完善交易、监管等制度办法,创新用水权交易类型,探索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后收储节余水量计划完成500万立方米,农业节余水量通过跨用途交易向企业转让,灌溉用水户之间交易计划完成170宗,水权质押等交易类型,部署应用全国水权交易系统,确保水权交易、权证管理通过交易系统达到100%。经过改革中的不断探索实践,确保取得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扎实成效。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4月22日,一场以“根成功,更成功”为主题的品牌发布活动在江苏丹阳召开。在深耕多年的基础上,拜耳提出“根域”的概念,正式发布拜耳根域守护™品牌。以“从线虫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和土壤微生态优化等多方面给根系创造优异的生存环境,守护根域健康”为愿景,拜耳地下板块品牌——根域守护™,旨在以灵活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创新产品的广泛应用,多方面守护根域健康,服务广大中国农户。活动有众多参会技术专家、农资经销商服务商共同走访位于江苏丹阳的拜耳创新中心,实地观摩试验种植成果,交流拜耳在根域守护™方面的前沿探索和拜耳方案的表现,并见证拜耳根域守护™品牌的隆重揭幕!拜耳根域守护™品牌发布仪式直面农户挑战,聚焦根系展现核心价值根域,即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生态环境,是根系与土壤中诸多引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健康的根系是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关键,能使作物更好地抵御干旱和养分缺乏等问题。全面保护根系所生长的生态体系 – 根域,也将有助于促进土壤的稳定性及其微生态优化,与再生农业所提倡的土壤健康这一核心理念不谋而合。然而,在当前的实践中,根系健康问题面临着客观上的挑战——“隐蔽性强、发现偏晚、难以判断、防治困难、选择困难”正在成为众多农户心中的困扰。这些问题所涉及的作物类型领域十分多样,从草莓、番茄、烟草等热门经济作物,再到水稻、薯类等主粮作物,不一而足。不同区域、作物间的需求差异更是显著,引起了植保行业的更进一步关注与重视。在此背景下,以“从线虫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和土壤微生态优化等多方面给根系创造优异的生存环境,守护根域健康”为愿景,拜耳高度聚焦根系,根域守护™品牌针对线虫、根部病害与土壤微生态三大根域挑战分别匹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全方面创造优异的根系生存环境,助力根系更健康、长势更健壮。对此,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客户市场部总监李一凡表示,作为一家农业创新企业,拜耳希望通过根域守护™品牌,从线虫防治、根部病害防控和土壤微生态优化三方面为农户带来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这些解决方案也将与拜耳所提倡的“丰产复苏,规模化推广再生农业”理念紧密相连。多方共话:“根成功”如何“更成功”?本次根域守护™品牌发布会选址于拜耳全球创新网络在中国的重要布局地——拜耳丹阳创新中心。作为拜耳在全球的17个创新中心之一,拜耳丹阳创新中心配套一系列现代农业设施、专业研发团队,以及覆盖到番茄、草莓、水稻、黄瓜、生菜等多种作物种植及探索的实验苗床场地,直观展示根域守护™品牌“根成功,更成功”的实践成果。在大会分享环节,作为特邀嘉宾和蔬菜病害诊断与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介绍了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并对“根成功”的重要性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展开解读。他表示,治理连作障碍的问题,需要的是土壤健康、微生物恢复、根部病害三大方面的综合性治理。对根系的保护不仅仅影响到根,也将有助于植株整体防御来自地上、地下的病害,减少土壤带传病原菌数量,从而让农户减少用药。通过使用绿色化学农药,让根系、土壤更健康,从而产出更健康的蔬果和粮食。拜耳的根域守护™方案不仅面向现在,也面向长远。拜耳作物科学大中华区技术开发部高级经理白建军博士从研发端视角,介绍拜耳根域守护™品牌的理论依据,他介绍,在根域守护™品牌下,拜耳的专利杀线剂路富达®家族和专利菌株 – 解淀粉芽孢杆菌QST713是最为亮眼的利器。随着根域守护方案的不断探索,未来还会有氟吡菌胺和氟唑菌苯胺加入拜耳根域守护™品牌阵列。拜耳作物科学中国市场开发经理李慧则就拜耳根域守护™品牌多年来的田间试验成果进行进一步说明。她表示,2021-2023年,拜耳作物科学中国围绕地下板块综合解决方案在中国23个省,共完成了248个试验项目的探索工作,并详细介绍了根域守护™品牌方案在不同类型作物上探索到的价值与施用方法。此外,拜耳作物科学中国资产总监刘成涛还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拜耳根域守护™品牌发展规划。每一次“向上”的旺盛生长,都发源于“向下”的沉稳深耕。拜耳根域守护™品牌旨在帮助农户实现作物“根成功”,种植“更成功”,从而助力中国农业丰产丰收,迈向“更成功”的未来。
天府观察网 | 分享: 2024-04-24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文/图)4月23日,记者走进内江市市中区牛桥村13社,眼前干净整洁的混凝土公路成了村内醒目的风景线。据悉,这条道路的建设施工出自牛桥村及周边村民。近年来,市中区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专项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扶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持续激发群众依靠劳动致富的内生动力,谱写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发展新图。新修建的道路什么是“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这个项目好。”谈起在以工代赈项目上的工作,村民熊正强作为技术工算了算账:上班一天300元,干了近四个月时间,拿到了17625元的工资。“这个项目我们也是受益者。”一旁的村民王秀群接过话,“建设之前都是烂泥巴土路,一下雨就不好走路。修这条路,我也参与了务工,让我既照顾了家里,又在自已家门口挣钱了,政策就是好啊,现在路修好了,方便多了。”他们口中的项目便是市中区2023年省级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史家镇四美桥村、牛桥村)。当天,该项目迎来内江市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科科长付建英带队的验收组的验收。来到项目现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宽敞明亮的院坝,房前屋后的空地变成了“微菜园”“微花园”,处处展现出美丽乡村的生活气息。内江市市中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张勇平介绍,该项目建设地点为史家镇牛桥村、四美桥村,项目建设内容为新建宽4.5米、长1.7公里和宽3.5米、长0.703公里的通村通组公路。项目总投资34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衔接资金31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2万元。“不用村民出钱,村民参加务工还可以赚钱。并且对村民务工没有年龄要求,所以大家对参与以工代赈项目都很热衷。”市中区牛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勇表示,从前期宣传动员到选举理事会成员,再到建设竣工都很顺利。为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资金使用效益,市中区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建设,该以工代赈项目吸纳牛桥村及周边村民203人直接参加工程建设,累计发放劳务报酬95.77万元。现场查看公示牌为了实施好该项目,项目所在地的史家镇强化管理,严把项目质量。督促监理员、施工管理组和质量监督组人员加强项目监督,做好施工管理相关台账。同时,全程参与监督检查,逐户检查核实群众务工台账、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的真实性,确保以工代赈建设工作有力推进。内江市市中区发展和改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将项目的资金下达、实施前、实施中、务工报酬发放等进行公开公示,同时制作永久性公示牌,将项目名称、建设内容及规模、资金投入、务工光荣榜、监督电话等内容进行永久公示,切实落实当地群众对以工代赈项目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据了解,该项目的实施大力改善了四美桥村、牛桥村的出行条件,解决农业生产交通制约瓶颈,助力农村旧貌换新颜。“前面的园子种植瓜果豆菜,后面的园子种上了花草树木。”村民缪文兴介绍道,以前这里只有一条机耕道,两旁是一米多高的杂草。现在道路又宽又干净,大家也都把自己的房前屋后整理了一番。下一步,市中区将继续坚守好“赈”的初心、发挥好“赈”的作用、释放好“赈”的能量,在谋划、实施上下功夫,有效推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让务工群众劳有所得、劳有收获,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张平 孙伟 记者 王晓英 赵权军)一片片平整的农田,一块块细腻的土壤,一条条宽阔的产业路,如同精心绘制的画卷镶嵌在沃土之上。4月22日,记者在达州宣汉县胡家等乡看到,崭新的高标准农田正在铺展开来,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无尽的活力和希望。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突出重点、建管并重”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面积达62.66万亩,提高粮食产能3130万公斤以上,连续7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先后3次夺得“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被确定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示范县。“粮田”变“良田”  筑牢巴山粮仓基石站在下八镇天一村的田埂上,一股股泥土特有的芬芳扑鼻而来,这里的土地经过深耕细作,土壤疏松肥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田埂边,绿树成荫,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这些树木不仅美化了农田环境,还为农作物提供了天然的遮荫和防风屏障。下八镇天一村高标准农田“这种形状不仅使得水流更为顺畅,减少了水流的阻力,而且能够有效防止渠道的渗漏和侵蚀。”宣汉县2023年中央财政农田建设项目施工一标段现场负责人李清波说,上部则采用一定倾角的直线段,既保证了渠道的稳定性,又方便了施工和维护。站在路旁,记者发现一种底部为半圆或弧形设计的U型渠蜿蜒延伸在田边地角。近年来,宣汉县通过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结合宣汉地形地貌实际,总结形成“宣式U型渠”建设经验,每米建渠成本降低120元,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运用该项成果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余亩,节约建设成本约1.14亿元。“以前我们这里都是些零散的小田,抗灾害能力低、粮食产量不高。如今,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器插秧、收割,想着我们的‘望天田’马上就要变成‘高产田’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下八镇天一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月说。今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亩,计划流转100亩,将有3个社600人受益。据了解,宣汉县按照“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总体要求,立足山区实际,根据地势实行“格田化” “梯格化” “梯田化”建设,再通过“田、土、水、路、技、管”等综合配套,实现整村整乡镇推进,不断让“粮田”变“良田”。“监管”加“管护” 凸显巴山农田高效在马渡关镇严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个特别的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在工地上忙碌着。这个小组由业主代表、现场监理、项目镇村代表以及受益群众代表组成,他们肩负着确保项目工程质量的重任。业主代表张先生是小组的核心成员之一,他深知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因此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格外认真。每天,他都会带领小组成员深入施工现场,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检查。从土地的平整到渠道的修建,他们都一丝不苟,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要求。与此同时,在君塘镇明月社区桂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合作社负责人桂刚仔细检查每一条灌溉渠道,确保水流畅通无阻。如果发现渠道有破损或堵塞的地方,他会立即动手修复,清理堵塞物。“自高标准农田建成过后,我们与村社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与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签订了移交管护协议。同时积极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现在效率提高了,产量也提升了。”桂刚说。据了解,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与项目村(社区)、业主单位签订移交管护协议,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制定管护方案,积极构建政府、业主、群众多方参与的长效管护机制。同时加强管护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管护资金98.6万元。“丰产”又“增收”  绘就巴山田园新景在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村民为了提升土地效益,将农田按照1:9的比例进行改造,“1分”田挖沟养鱼,“9分”田种植水稻,以“稻鱼共生”模式生产经营,实现亩产水稻1000斤、鱼300斤。现在,鸭池村因为鱼粪肥田,水稻品质大幅提升,导致供不应求,“9分”面积的水稻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种植1亩的产值。胡家镇鸭池村农业产业园区“为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效益,我们引进新型经营主体采取‘稻鱼共生’模式,平均每亩比传统种植模式多增收近5000元。”胡家镇鸭池村党支部书记冯勇说。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16个、调查点167个,不断提升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增收增效。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预计新增粮食产能450万公斤,直接带动5.5万余人年增收1350万元。宣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服务中心农建股负责人陈益海表示:“我们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2023年度,共建设高标准农田8.1万亩,目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确保在6月底全面完成。2024年度,我们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7万亩,改造后,我们高标准农田的农业机械通达率可以达到90%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5%以上,为保障全县粮油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图据宣汉县委宣传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24
万安民 乃古子沙 (图片由西昌市水利局提供)  春暖花开时节,在凉山州西昌市礼州镇新星村聚居点,一排排乡村别墅式楼房依山势而建,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水压稳、水质好!聚居点对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提升改造,家里用水更方便了!”村民池云才拧开自家厨房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2023年,西昌市正式成为全省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与此同时,西昌市“农村土坯房大砖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抓好作为基础配套的水网建设,西昌市在新建聚居点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供排净治一体化。邛海是西昌市的重要水源地。推进全域供水 建设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  西昌市共有25个乡镇(街道),农村人口约32万、城镇人口65万。按各行政村所辖自然地理位置划分为高山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二半山区(海拔1650米至2000米)、安宁河谷和邛海湖盆地区(海拔1650米以下)三大类。  开展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西昌市有较好基础。  据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州资金实施饮水安全项目,新建各类规模不等的集中供水站108处、分散式供水工程510处。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1亿元,已基本解决全市农村村民28万人饮水难的问题。  农村供水成效显著,又为何积极开展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  “实施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之前,尽管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0%,农村水质达标率90%,但农村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仅为53%。”上述负责人表示,相比小型供水设施,大水厂水源充足、水质有保障,因此规模化供水是解决农村居民各类饮水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过程中,西昌市通过全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供水向乡、村延伸,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与自来水厂管网连通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提效,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改善城乡饮水条件。  根据《西昌市乡村水务工作方案》部署,到2025年底,全市逐步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92%以上,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到70%,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达到98%以上,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率100%。坚持因地制宜 深化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  “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西昌市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与堵点,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看发展思路。西昌市按照“制水能力、输水能力、管网同步”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各水厂的制水能力,按照“先解决重大项目集中聚居点,后解决分散居住点;先解决场镇周边,后解决偏远地带;先解决河谷地区、再解决二半山区、后解决高山区”的思路分类施策。例如,在安宁河谷地区的中心镇、中心村,由大型水厂规模化集中解决。而在二半山区的行政村、自然村,对不能通过大型水厂规模化集中解决的,采取对原有供水厂(站)升级改造,进行小规模集中供水,配备净化设施设备,并结合西昌市大砖房、土坯房改造工作逐步完善。  针对过去供水设施实际运营中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建设管理不规范以及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西昌市创新建设机制,打破单一水利项目分散建设模式,依托市级乡村水务平台公司,集中承担行政区域内政府性水利工程管理,将灌区、水库、供水站等可融资资产交由平台公司管理。  此外,通过创新管护机制,逐步将供水站、水库完善相关程序后按“管理运行分离”或“管养分离”的办法,移交给平台公司运营维护,逐步建立起水库、河湖养护专业化、社会化、物业化运维机制。  “我们将努力通过三年示范建设,建立农村水利‘投、建、管、运、服’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王泽佳 (图片由绵阳市安州区水利局提供)  “家里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不用担心出现井水干涸的情况了!”近日,看着家里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绵阳市安州区花 镇龙游村村民周立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用的是井水,存贮在小水塔里,取水全靠手动抽水,水量少、水压低,用水不方便。”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规模化发展,通过“三点三线”统筹规划建设,力争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2023年,安州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区),一场新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攻坚”正在扎实推进中。绵阳市安州区白河水厂。“三点三线”方案 统筹构建农村供水大格局  安州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处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全区土地面积1181.14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龙门山脉中段,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村饮水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原有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年份久远、标准低,供水保障率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用水量增加,导致供水保障率下降等问题突出。  如何破解农村群众饮水难题?“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入选第三批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区)后,安州区针对全区农村供水的难点、堵点,开展“三点三线”统筹规划建设。目前,安州区以高川供水站、沸水供水站、千佛供水站为“三点”,以白水湖供水工程、罗浮山自来水厂、河东水厂为“三线”,通过设立加压站和分水节点等方式,利用管网联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树状管网,逐步实现全区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待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后,安州区将形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备用水源’的供水体系,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确保全区44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12月底,安州区已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5处,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率已分别达到93%和66%。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不仅吃上了自来水,更吃上了安全、卫生、健康的优质水。破解建管难题 加快工程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如何保障资金来源?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的这场“硬仗”中,安州区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努力确保地方配套资金与各类补助资金同步到位,科学有效破解资金筹措难题,通过实行公司化运作,推行融资、争取专项债券和财政资金等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资金保障。  近三年来,安州区共落实各类资金8亿余元,实施白河供水工程、白河供水配套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供水提升等项目,新建成1座供水厂、改扩建4座规模化供水厂,新建供水干支管网1254千米,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吨,大大提高了全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建好农村供水工程后,如何确保工程高效运营?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将饮水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同步研究、同步推进。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  安州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十四五”末,全区将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规模化供水服务人口达到90%,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利保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陈俊宏 王姣 (图片由仪陇县水务局提供)  南充市仪陇县地处秦巴山脉干旱走廊,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的两成,是四川水资源贫乏县之一。此外,县域内骨干水利工程欠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期待和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  2021年,水利厅提出推进“新农水”建设,以乡村水务为突破口,协同推进水库及渠系、农业灌溉、水美新村工作。仪陇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后,一场农村水利的深刻变革在仪陇大地开启。仪陇县秀水长滩水利风景区。全域供水 破解农村饮水难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接满水壶后,又赶紧关上。“通上自来水不容易,还得节约用水。”仪陇县铜鼓乡凌云山村村民刘征权说。  铜鼓乡凌云山村位于仪陇西部,海拔600米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全村人饮工程水井会出现短暂性缺水。”凌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炳良说。  像凌云山村这样的村,过去在仪陇县不是少数。“2021年,仪陇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这是个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破解农村饮水用水难题。”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仪陇县加快构建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针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利用不足、农村水利供需矛盾凸显等水利发展瓶颈,按照“用大水源、建大水厂、布大管网”模式,持续完善“一江三库供四片”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深入推进全域供水。  在这个过程中,仪陇县水务局会同县属国有企业联合组建乡村水务建设平台公司,主要从事农村自来水的供应及销售,涉水项目的投资、建设、运维、管理及开发,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域供水保障工作,积极破除水利建设资金短板。  “有了平台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五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全过程管理。此外,当地还制定出台《仪陇县水利行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监管范围、监管责任、监管程序和方式,厘清职责边界,压实责任分工。  截至2023年底,仪陇县已累计建成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73处,全县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0.22%以上,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3.81%以上,逐步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供水的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两手发力”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柑橘能丰收,要感谢水务部门提前把村里的踊跃水库整治好了,让柑橘树安全度过去年夏旱。”谈起这两年果园的柑橘丰收,双胜镇果园村柑橘产业园负责人说。  2021年,仪陇县水务局考虑到果园村灌溉用水实际,启动了踊跃水库整治工程,在应对旱情时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  “我们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协同推进农业灌溉、水库与渠道运行管理以及水美新村等板块的建设。”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乡村水务作为水利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加强政企合作,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  例如,针对由平台公司承建的水利工程,实施“投、建、管、运”一体化机制,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鼓励发展涉水延伸产业,承担工程维修养护,有效避免了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一致、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构建“1161”监管责任体系(即“全局一盘棋”,在五大片区分别由1名党组成员牵头、1名技术骨干负总责、6名技术员蹲点指导、1名质量安全员抽查监管),专人负责协调问题矛盾、督促问题整改,实现项目高质快速推进。  仪陇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仪陇将持续围绕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不断深化乡村水务建设内涵,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构建完备的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罗珑 王新 (图片由眉山市东坡区水利局提供)  4月上旬,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育秧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绿意盎然,田野里渠系纵横、水流潺潺,不断为周边数千亩高标准农田输送充沛的农业灌溉用水。  “面对前年和去年的夏季旱情,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水稻亩均单产超过1400斤!”永丰村一位村干部说,这份沉甸甸的收成,除了源自现代化的“耕、种、管、收”,还得益于灌溉用水的保障。  2021年,东坡区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3年多来,当地紧抓试点机遇,围绕乡村水务、农业灌溉、水库及渠系、水美新村四大板块,扎实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眉山市东坡水厂。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近日,在东坡区崇礼镇“蟆颐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工程车等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加紧进行混凝土边坡浇筑施工,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10844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整治引水渠、中干渠及16条支渠,总长37.42千米,将为7万余亩农田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用水保障。  东坡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以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大力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蟆颐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正是近年来东坡区扎实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在健全水库和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方面,东坡区深化水库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创建“专业化管理+物业化养护”相结合的管养新模式,对全区小型水库绿化、水面清洁、设备养护等进行物业式清单管理。  2021年—2023年,东坡区小型水库维修养护总投资1091.51万元,主要对全区小型水库开展主体工程维修养护、观测设施维修养护、库区水面清洁、闸门维修养护、启闭机维修养护等日常维修养护工作,资金到位率100%、完成率100%。  东坡区相关水利工作经验、成效受到关注。2023年4月,水利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东坡区入选,并作为试点县(区)代表在水利部召开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补齐农村供水短板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1年—2023年,东坡区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管理、完善机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原则,补齐工程建设短板,压实各级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责任,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前,我们村喝的是井水,现在喝上了源自青衣江的自来水。”近日,东坡区三苏镇济光村村民董晓梅说。  济光村紧邻东坡水厂,是“引青入东”工程建成后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市、区两级民生工程,“引青入东”一期工程于2020年12月底完工,二期工程于2022年1月全部建成。据东坡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建成东坡水厂至甘眉工业园区段和南北环线3条主供水管,水厂新增供水规模5万立方米,并取缔原有8座农村供水集中站,岷江以西46万名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从“吃上水”到“吃好水”。  据了解,通过乡村水务建设,东坡区瞄准高效高质生产、智能化检测管理、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管网建设、自来水入户安装工程,补齐农村供水短板。与2020年相比,2023年东坡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89.92%提升至96.6%,农村规模化供水率由95.55%提升至99.5%,出厂水水质合格率由75%提升至100%。  东坡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持续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水利支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记者 阚莹莹)4月18日上午,在阿坝州马尔康市脚木足乡孔龙村,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正式开园。  当天,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集中入驻园区。在种业园的试验基地里,村民泽郎在油菜育种专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浩杰的指导下,播下油菜种子。  泽郎不知道的是,这些看起来普通的油菜种子,是李浩杰和团队带来的最新育种材料。而这一天,李浩杰已经盼望了20年。育种专家迫切需要固定基地  2004年初夏,李浩杰加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后第一次来到马尔康,为团队油菜育种材料找一片合适的土地播种。  在育种领域,这项工作被称为“夏繁”。夏繁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在平原地区夏季刚刚收获的最新育种材料,播种在气温较低的高海拔山区。这些作物主要包括在夏季收获的油菜、小麦、十字花科蔬菜、马铃薯等小春作物。这样一年中这些育种材料就可收获两季。这意味着,原本按照一年收获一次的作物生长周期,8到10年才能培育出一个新品种的育种进程,有可能会被缩短一半。  而与之对应的叫“南繁”。在温光条件优良的海南,专门为水稻等大春作物打造的“南繁硅谷”逐渐成型。每年,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超过700家种业机构和7000余名科技人员带着育种材料及品种来到这里开展南繁,全国已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与南繁有关。  在全省乃至全国,需要夏繁的育种团队大多分散在云南、甘肃、川西高原等高海拔地区,没有形成固定的育种基地。  2004年初夏,李浩杰辗转马尔康多个村,终于找到一片合适的土地。此后每年夏天,翻山越岭寻找夏繁试验田就成为她和团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由于试验基地不固定,今年在这个村,明年就有可能在那个村。”李浩杰说,这让她和团队迫切地希望,能有一个固定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育种基地。将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格局  这不仅仅是李浩杰一个油菜育种团队的希望。  四川是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杂交油菜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2022年底,四川出台《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行动方案》,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列为十大任务之一,对保护利用种质资源、提升育种创新能力、强化供种保障能力、培育壮大种业企业作出部署安排。提升四川育种创新能力,四川迫切需要打造一个能服务全省的夏繁基地。  在此背景下,去年,省农科院提出要在四川打造夏繁基地,补齐四川品种繁育基地的空白。地处高原河谷地带,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水源充沛的马尔康成为首选。  随后,在科技厅、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阿坝州政府等联合规划下,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项目启动,全省的育种科研团队在马尔康的“夏繁之家”正式建立。  李浩杰说,之前持续了20年的夏繁工作,让她和团队选育出川油36、川油81等突破性品种,川油81还入选全国主导品种、四川省当家品种,在四川乃至全国大面积推广。“今年,我和团队带来2700多份育种材料,有了固定用地和生活场所,相信会有更多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出来。”  去年,泽郎把自家的3亩土地流转出来,签订了20年的租约,每年每亩土地能带来1000元的收入。泽郎说,她在园区里务工,每天还有150元的劳务收入。  这只是开始。围绕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马尔康市将投资近千万元,共开展三期建设。一期重点推进核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面积将达到1000亩,未来将围绕种业“保、育、测、繁、推”,推进全产业链建设。  省农科院副院长杨武云介绍,接下来,天府夏繁(马尔康)现代种业园还将建立育种实验室,引入生物育种、分子育种相关的高能级平台,为来自全省乃至全国的育种团队提供高技术水平的夏繁条件,打造全国性的“夏繁硅谷”,期望在未来形成“南繁三亚,夏繁阿坝”的育种格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24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春天的田野,孕育着无限生机。育种专家在试验田里繁忙工作,不断推出新品种;种粮大户操控着无人机在麦田里打农药,一台无人机一天能打1000亩;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下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好粮食生产保供作为重点,明确了稳面积、增单产的主攻方向,同时提出拓展食物来源、强化节粮减损等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近期,记者在河南、安徽、山东、湖南、黑龙江的春耕一线发现,各地正在加大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力度,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全力推进春季农业生产。4月3日,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罗凯在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田间病虫害防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良种让“望天田”稳产增产良种,不仅是确保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营养品质需求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多地通过培育适应贫瘠地块的种子,提高粮食产量,让“望天田”也能稳产增产。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但稻作区有约1200万亩农田易旱少水,尤其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常年尚有约500万亩易旱易涝的岗丘地、“望天田”。  针对江淮地区水稻生产干旱和高温灾害频繁、水分利用率低等难题,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王士梅,自2005年起带领团队综合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构建水稻抗旱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并创制216份水稻抗旱绿色种质资源。  近年来,王士梅团队培育出18个抗旱优异亲本,育成抗旱、优质、抗病、高产等优良性状协同的国审品种3个、省审品种7个,较好解决抗旱性与产量、品质难以兼具的难题。  有了良种,更要向种粮大户推广种植,确保良种能够打出好产量。  安徽省凤阳县是江淮分水岭易旱缺水的典型地带,正适合种植节水抗旱水稻品种。王士梅近日来到小岗村,指导种粮大户杨玉兵平整部分低洼田块,清理附近水沟里的杂草。“春耕前夕我们团队就深入田块,指导种粮大户有序开展备耕地块管理。”王士梅说。  除了抗旱节水品种,培育耐盐碱品种,是低产田稳产增产的重要方向。  山东省东营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盐碱地面积达341.8万亩。老一辈东营人说:“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如今,种子科技正将过去的“不毛之地”变为生机勃勃的“新粮仓”。  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一块试验田上,小麦长出十几厘米的新苗,这是初心(东营)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种植的2000亩“师栾02-1”小麦。  “这些小麦抗寒性、抗碱性都很优秀,以前这里的小麦亩产在700斤到800斤,从去年开始我们通过筛选和种植优势品种,每亩增产100多斤。”公司大田业务经理李建伟说,今年麦苗长势很好,增产有望。  优质品种的产生,离不开种子科技的助力。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记者透过玻璃橱窗看到,大豆、高粱等多种作物,正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蓬勃生长。  “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告诉记者,在室外生长周期为110天到120天的植物,在室内平台中生长周期能缩短至90天以内,能够更快探索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实现植物育种加速迭代。  近年来,各个育种团队在黄三角农高区搜集保存耐盐种质资源3.5万份,筛选评价育种材料7000余份,初步选育出55个新品系,示范推广30余万亩,亩增效益15%至20%。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贾曦说:“我们先后筛选出120多个适合在盐碱地上大面积应用的作物品种,创造出新的高产纪录。”良机让农业生产更“智慧”正值春耕好时节,河南新乡县种粮大户马文昌坐在卡车里,手拿遥控器控制着一台无人机在麦田里打农药,他的助手则坐在副驾驶座位上打游戏,只需在换药和换电池的时候下车忙碌一会儿。  “一台无人机每天可以打药1000亩,我家流转的4800亩小麦5天就打完了。现在从种到收都实现机械化,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马文昌说。  春耕备耕,农机先行。无人机、自动导航、AI软件……各地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应用,让更多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新装备”,为抢抓时效的春季农业生产提升了效能。  走进位于山东潍坊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记者在物流发运区看到,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被装上运输车陆续发运,即将奔赴用户手中。  据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智慧拖拉机带有自动导航,可根据地块设定自动作业路线,农忙时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匹配耕、种、管、收各个环节。操作人点一点手机里的APP便能操控农机,了解农机的耕作层有多深、耕作面积多大等情况,不用下地,实现“智慧”种地。  自主研发技术,正在助力智慧农机升级迭代。在中联重科安徽芜湖峨桥智慧农场,记者看到最新展示的有序抛秧机。一人驾驶、一人放秧,随着抛秧部的抛撒,秧苗可以自然竖直掉入农田,有序抛秧机行走一圈可以抛栽13行秧苗。  据介绍,目前这款由中联重科自主设计研发的现代农用机械已经在安徽、湖南、江西等多个稻作区使用。“相较于以往的无序抛秧,有序抛秧机采用的全钵体有序抛栽技术,更能有效保障田间秧苗通风效果,更利于解决田间管理中如清除杂草等难题,保障粮食产量相对稳定。”中联重科种植机械平台经理汪波说。  汪波指着抛秧机的底盘告诉记者,这里代表着他们的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我们结合农机市场特殊需求借助工程机械强大基础技术实力,开展农机技术融合和自主研发,这款抛秧机的底盘原先依靠进口,如今已实现完全自主制造。”汪波说。  此外,中联重科设计了AI定制款抛秧机,它能系统加载作业数据实现实时监测判断,保证种植基本苗,并对作业姿势及时纠偏确保抛栽质量,自行规划行走路线,提升作业效率。  如今,新应用、新软件正在成为智慧农机的重要内容。马文昌的手机里有个“AI农”软件,连接着当地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该中心整合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墒情、虫情、苗青、灾害预警等一目了然。  “通过这个软件,我在家里就能知道田里情况,还可以联系农业专家咨询农田管理问题,省心、省力。”马文昌点开软件,调取家里田地的摄像头,田间情况看得清清楚楚。良法将良种与良机融合今年春耕,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西曹村“心连心”配肥站特别繁忙,不少种粮大户邀请工作人员到地里检测土壤肥力,根据土壤情况配比肥料。  “以前农民种地比较粗放,施肥相对简单,不管地里缺什么,上一些复合肥就完事,现在我们一直在推广测土配肥,精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酸化。”配肥站负责人段保卫说。  良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包括先进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等。各地在农耕作业中,不断推动良法和良种、良机相融合,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水稻面积和总产在全省均居第一。桃源县集成推广品种优质化、栽培轻简化、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在双季稻区开展双季稻“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粮食生产双季稻丰产增效技术。  “现在早稻的秧苗都已经在棚里了,趁着天气好,提前调整好设备,为后面无人机植保做好准备。一架无人机1个小时可以进行5个架次的作业,完成35亩稻田的喷施。”桃源县剪市镇喜雨村无人机驾驶员杨斌说。  杨斌所在的农机合作社的烘干厂内配备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仓,粮食从烘干厂到储存仓,采用运输带进行转运,相较于普通转运机械转运可减少0.8%的稻谷损耗。粮仓内采用电子恒温环境,通过智能设备来监控温度和湿度。  有了良法,更要做好示范推广。各地通过多种形式提升种植户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上好春耕“第一课”。  春耕生产临近,黑龙江农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农机标准化岗位专家武宝传近来很忙,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农业科技培训“百日行动”录制在线课程,又前往鹤岗、双鸭山、哈尔滨等地为农技人员、农民等进行线下培训。  “玉米种植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垄距、行距要标准,播种要深浅一致,特别是玉米追肥要精准,要在苗侧15至20厘米处施肥,施肥深度5至10厘米,正是农业生产中的诸多细节,决定了种植的质量和最终的产量。”在武宝传看来,种地光靠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借助规范的、可复制的标准体系,才能让种地有章可循,长期高产稳产才有保障。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4月6日,全省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百日行动”,累计培训农民和农技人员66.9万人次,举办培训班2401场次,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479场次。本版稿件据《瞭望》新闻周刊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湘)“去年茶叶卖不出去,今年茶叶又面临销售问题,怎么办?”在“码”上监督平台上接到群众诉求后,近日,巴中市平昌县江家口镇纪委第一时间将该问题反映给镇党委、政府。一项“茶农管护采摘+政府技术服务+供销社加工销售”的茶产业“管产销”机制迅速建立。  “政府行动快,效果也很好。2024年明前茶已全部采摘并销售给供销社,以后不再愁销路了!”该镇中华村茶农苏华望着满坡青绿的茶山说。  2023年,该县纪委监委提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质效,创建“码”上监督平台。“二微码”一头连着纪检监察组织,一头连着广大群众,实现反映问题“一键通达”。同时,县纪检监察机关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收集与基层小微权力相关的教育、医疗、民政等领域九大类410个事项及流程图,完善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事项清单,形成投诉、受理、转办、办理、审核、答复、评价的闭环业务流程,推动各级各部门把群众反映问题高效化解。  为了让群众能够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该县纪委监委通过公众号、微信群、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广泛宣传、推广使用“码”上监督平台,推动监督向群众身边延伸。  “近日,在‘周五院坝会’上我反映的缴费4年未接通全县一体化供水问题,得到了解决。”云台镇沿溪村村民何某某表示,“因我不会用智能手机,在‘周五院坝会’上反映后,事情解决了,我非常满意。”  为了提升“码”上监督和“周五院坝会”质效,该县纪委监委还对镇村纪检干部进行为期3天的集中培训。同时,该县充分运用“室组地”三级协作模式,进村指导“码”上监督和“有事找纪检·周五院坝会”。截至目前,全县召开“周五院坝会”500余场次,收集问题3000余件,推动解决 2800 余件,立案25件,党纪政务处分25人。  “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压力和纪法权威传导到最基层,把群众‘忧心的事’变成党员干部‘心中的事’。”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用好“码”上监督和“有事找纪检·周五院坝会”,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乡间四月无闲人,桑田未了忙研学。4月15日至 19日,由农业农村部、腾讯公司联合指导,农业农村厅主办,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事务中心(省农广校)承办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四川省第二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专题培训班在成都举办,100个新农人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  培训班旨在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让学员全程互动参与,揣着问题来、带着方案回,通过层层递进,培养一批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队伍,实现“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村”的目标。  培训班内容丰富,涵盖了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合作社财务管理、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品牌营销策略、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及应用等多个方面。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地考察、词云图、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对如何更好地经营和管理农民合作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参训学员感叹:“犹如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每个人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酝酿解决方案的智慧输出者,每一天都有新话题,每一天都有新收获。”  据了解,本次培训共有来自12个市(州)负责农民合作社工作的12名农经干部和88名第十二批省级示范社的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共计100名学员参训。通过积分排名、汇报路演等方式筛选出3名农经干部、17名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参加腾讯总部举行的进阶培训。  “进阶学员代表了四川水平。”省职农中心(省农广校)负责人应文胜勉励学员,“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坚持学以致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4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  4月17日,一场春雨过后,洪雅县漫山遍野的茶树抽芽吐绿、生机盎然,茶农们正抢抓时节,忙着采茶、制茶。  此时,余坪镇桐梓村10组的郑氏茶厂门口热闹非凡,刚从山上采完茶的茶农们纷至沓来,背着大大小小装满鲜嫩茶芽的背篓正等着称重,不一会儿,门口便排起了十几米长的队伍。旁边桌子上,摆放着一摞摞崭新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现金收购款。洪雅农商银行为茶农提供“零钱包”兑换金融服务。受访者供图  “我们早上3点就起床,要一直采到下午5点,辛苦是辛苦,但是看到这些‘新票子’,啥辛苦都值了!”说完,茶农李大姐笑眯眯地向记者展示刚收到的1368元卖茶款。  茶厂郑老板接着说:“村上采茶的多数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大部分都不会手机支付,卖茶叶就要实实在在的现钱,以往每天至少有2万元的现金缺口,让我愁得呀……还好,洪雅农商银行为我备足了各种面额的崭新现金,现在再也不担心缺钱了!”  近年来,洪雅县茶叶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二位,是洪雅县的支柱产业。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干茶3.8万吨,年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是“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享有“中国最佳生态茶园”的美誉。  受山区条件、传统交易习惯的影响,洪雅县茶叶交易中现金交易额占比达到七成,每年3至5月是茶叶收购旺季,现金需求达到2亿元,其中小面额人民币的需求量超过5000万元。为保障茶叶交易现金需求,人民银行眉山市分行积极行动,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开展“现金服务上茶山”专项行动。  该分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四项措施:首先是开展全面摸排收集现金需求。指导金融机构通过走访、电话、在社区群发布公告等方式,主动对接茶叶经营主体500余家,充分收集现金需求情况。其次是突出重点保障。将中山镇前锋村、止戈镇青杠坪村等30余个区域作为茶叶交易现金重点保障区,针对其大量使用小面额现金支付的特点,指导属地银行按照“只多不少”的原则备足现金。再次是设立茶农取现“绿色通道”,开展“小面额快速预约”“残损人民币兑换”等服务,有力保障茶叶交易的现金需求,提升交易效率。最后,深入开展“点钞服务下乡”“零钱包下乡”等活动。在茶叶交易集中区为茶农提供点钞机具,开展零钱包现场兑换等服务,及时满足茶农用现需求,确保茶农收到放心钱、安全钱。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洪雅县已累计投放茶叶交易现金约1.6亿元,其中小面额新钞投放超4000万元,发放‘零钱包’600余个,有效解决了茶叶收购缺‘钱’的问题。这场现金‘及时雨’,让茶农们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致富茶’。下一步,我们还将主动靠前发力做好金融服务,积极帮助茶农、茶企提高支付便利性、拓宽融资渠道,助力洪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眉山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2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