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良 亦麟 (图片由利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每天在城里工作,晚上开车回家,家里有车有房有田园,现在的日子过得好哟!”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凤凰村村民孙东,从城区驱车回家,只花了15分钟。 像孙东一样,生活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的人,在利州越来越多。 城与乡,是读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重要关系,而城乡融合发展的任务长远而艰巨。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锚定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建设实力利州、魅力利州、活力利州、幸福利州、善治利州,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致力于走一条具有利州特色的高品质城乡建设新路,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海绵化改造后的利州城区愈加靓丽。能级提升 城市有“颜值”有韵味 近日,广元市城区嘉陵江畔,焕然一新的“大华1939”项目建成开放,引来众多市民和游客来此“打卡”。 “这里可以领略广元的历史文化,值得来看看。”市民王启明说。 为进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大华1939”项目在大华纱厂原址上打造,有历史有故事、有美酒有美景、有“颜值”更有气质。 更新的“大华1939”只是利州区城市能级提升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利州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小城镇培育,城乡空间格局不断迭代升级,从“一体两翼、多点提升”到“东进西延南控北联中优”,从“双核互动、两片拓展、东西一体、产城融合”到“一核、两翼、南北组团”,不断呈现空间格局新面貌。 以城市更新为主的“一核”即中心城区,商业布局不断优化,商业业态不断丰富,万达广场、金橄榄广场等都市生活圈的形成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视线向广元市东西方向延展,三江新区和东部片区协同发展,东扩、西进的“两翼”进一步壮大,东部区域与主城区同城化进度加快,北二环东延线、大荣快速通道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金龙湖片区成为城市新地标。西进的触角伸向宝轮镇,中国·川渝健康火锅食材产业城等拔地而起,县域经济强镇实力提升,三江新区发展空间持续拓宽。 再看城市南北,“南北组团”建设加快。北面,曾家山、黑石坡片区实现与主城区相向发展,城市“会客厅”初步建成;南面,以红梨为主的四季花果等都市农业、近郊旅游日益红火,芳香龙潭农旅融合提升项目等城市“后花园”加速建成。利州农旅融合的美丽乡村。产业带动 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业 “工业园区建成以后,我们就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工业园区上班的宝轮镇石桥村2组村民罗建乐呵呵地说。 70%的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63.3%的人口集中在镇上居住、10余家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发展……作为利州中心城区的西翼,宝轮镇有常住人口11.3万,怎样让镇上的村(居)民变身“市民”? 宝轮镇着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依托中国·川渝健康火锅食材产业城,实现村(居)民在家门口就业,15个村(社区)1200余名村民就地变身“市民”。 在利州,蝶变的不只宝轮。近年来,聚力“两翼齐飞”和小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大石镇入选四川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利州区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省第二批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 产业的发展带动,让城镇化进程加速。立足机械电子、食品饮料、生态康养等主导产业,利州区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产业聚集态势,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数万个岗位,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白朝乡月坝村成为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范例。富民强村 幸福乡村新蝶变 深秋时节,走进白朝乡月坝村,这里景村一体、风光秀丽,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多了,村民做点小生意、发展民宿,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张晓芳说起村居环境变化很高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州区以“农旅融合、产村一体”为主抓手,迭代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花园乡村、和美乡村蝶变。目前,利州区建制村实现客车“村村通”,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4G覆盖率达100%。 此外,利州区还坚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多路径实施富民行动,多元化探索惠民路径,让更多村庄实现强村富民。 如今在利州,民房变客房、菜园变花园、资源变资产,“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的植入,让大山深处的一个个乡村变成了现代版的桃花源,实现了古村重振、产业新兴、村民共富。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利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0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2元,同比增长7.3%。 当前,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场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为支点的变革实践正在利州推开。 为此,利州区创新推进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形成一元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转户居民既可维持原有管理模式,也可就地落户,由“城市居住者”变为“城市主人”。 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徜徉利州大地,蓬勃的城市和广袤的乡村融为一体,利州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利州的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