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李道全 记者 李传君)流水潺潺,蝉叫蛙鸣,暮色下的米城再添清幽。  供电、扳闸、放水……趁着日头落尽,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京强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额头上沁出的豆大汗珠,匆匆来到田间查看稻苗长势。  “现在正值稻苗生长关键时节,不能旱着了。”王京强说。循着依山而筑的层层梯田望去,稻苗在淙淙流水中结穗愈发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2013年以来,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又将为“产粮大市”“农业大市”写下豪迈注脚:全年粮食播面855万亩,比2021年增加8万余亩,预计总产量66亿斤,增量1亿斤以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与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梯镇,当地农民在复耕种植大豆的农田里除草。  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达州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要维护农业“基本盘”,保护好耕地尤为重要。  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农业夯基”,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建设“川渝粮仓”。为此,达州从全市600余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414万亩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行“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大力进行土地流转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采取财政、债券双向发力,发行债券6.88亿元,实现亩均投入3082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万亩。  “守住农业‘基本盘’,党政同责很重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达州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市委农村工作会。为压实责任,从市到县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调度、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在各地每季度还开展粮食和大豆生产拉练会、赛评会,形成“重农抓粮”良好态势。  要藏粮于地,激励是关键。达川区新农夫家庭农场负责人邓明政从2018年兴办家庭农场开始,面积已从早期的500亩扩展至现在的2000余亩。邓明政说:“除了享受省、市优惠政策,区里还另对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每年补贴50元。”  今年,全市安排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治理先进单位(主体)奖补资金1.7亿元,落实到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57亿元。抢收稻谷。 何渠华 摄  坚持藏粮于技,让山区农业发展更有活力  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中,大竹县被纳入全国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  一粒糯米酿就的醪糟为何如此飘香?不仅缘于大竹县一直有种植糯稻的传统,使大竹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还在于大竹坚持将糯稻产业融合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竹通过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成功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现已发展集中连片优质糯稻基地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还辐射带动全县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67亿元以上。目前,大竹县正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科学规划出了“四川大竹-重庆垫江-重庆梁平”40万亩糯稻融合产业示范带,为藏粮于技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我们开展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大大节省了用工和种粮成本。”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宁孝勇介绍,此项技术在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已被广泛应用,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以机适地”。目前,达州已成为全省水稻直播推广面积最大的市。  藏粮于技,种子是核心。达州通过引进院士在达州建立工作站,开展高产优质水稻“芯片”攻关,建成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成功跻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76%。  “十三五”期间,全市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品种30个,其中达州市农科院和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品种“达薯1号”和玉米品种“必胜118”成为全省主推品种。农民晾晒稻谷。  擦亮特色品牌,引领山区农业新业态  站在米城乡吴家营村山巅往下望去,层层梯田风景如画,稻花香气扑鼻。  “早前农民种田一年下来最多每亩收入200元,后来只好改种烟叶。”2009年,王京强一脚从校门跨入“农门”,将所知所学全部运用到流转过来的6520亩稻田中,改良土壤,调节水质,让传统水稻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和有机稻,亩收入800元。  米城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所产大米油亮光泽、滋和糯实,曾被纳为贡米。然而当地农民一度无法从土里讨得生活,或弃田入城,或改作它种,贡米之名不再。  米城是达川区辖下一个不到万人的小乡镇。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米城大米的没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两条最关键:一是有品牌无特色,二是种植不规范、无标准。”为改变这一现状,米城携手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全乡推行种子、农资、技术、品牌、运营、销售及分配的“六统一分”模式,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加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标准,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在公司的引领下,更是将邻近的4个乡镇1.2万亩优质良田纳入到统一品牌的打造中,让米城大米既有质的提升也有量的增长,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公司多方共赢,为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  农业要振兴,品质是关键。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达州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促进了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目前,全市正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撬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代耕、代种、代管”。现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35个,新增粮油新型经营主体1023家,探索出了“田保姆”“土地托管”等经验模式,适度规模发展粮食30.94万亩,为提升达州农业品牌写下强有力的注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9-16
(记者 唐子晴)近日,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塘坝村,连绵的稻田里挤满沉甸甸的稻穗,村民在为稻田收割后的豌豆种植做准备。近年来,福田镇大力推行“玉米+水稻+豌豆”三季轮作规模化发展,同时开展有机草莓、香瓜、西瓜等多季节、多品种、多元化轮作试种。截至7月初,仁和区已完成果园间套作4.5万亩,预计可比去年增加玉米等粮食产量1.8万吨。  为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目标,仁和区大力推广实施粮经(菜)复合种植,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试点先行、全面推广、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原则,灵活采取粮经间作、稻菜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鼓励引导群众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022年,仁和区计划试点建设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试点6个,并鼓励农户自发开展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2万亩。在试点的基础上,当地还将逐年在全区推广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通过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加强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方式,降低农户种植风险,调动套种积极性,力争在2026年完成10万亩粮经(菜)复合种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6
(记者 唐子晴)9月10日,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高隆村,烟农陈代辉将自家种植的烟叶整齐捆绑,装上车运往烟叶收购点,“今年技术新,60多亩烤烟收成好!”  去年年初,高隆村股份合作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为烟农搭建了土地流转、务工服务、农机租赁、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五个平台,共流转土地408亩,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高隆村党支部书记周汉云介绍,截至目前,村里增加20户烟农,达到97户;种植3923亩烟叶,比去年增加460多亩;村集体经济实现盈利16.67万元。连片烟田  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攀枝花市把烟叶产业纳入全市现代农业“7+3”产业总体规划,重点布局海拔1700米至2100米宜烟产业带18万亩,计划打造万担乡10个、千亩村45个。  为加快烟叶产业融合发展,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整合当地政府、行业、村集体、烟农等多方资源,积极探索以烟叶产业带动多营收渠道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把村集体作为烟区小农户对接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平台,推动烟区烟叶种植从“小零散”向“大连片”持续转变。  具体措施上,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传统小户提供环节代管、阶段用工服务,为种植大户、产业工人、职业经理等服务,为农户利用闲时务工务农提供机会;按照各村产业规划和设施建设现状,实行村级设施和行业烟基由村集体统筹使用与管护,促进产业稳定与村民持续增收。  当地还引导村民因地制宜选择玉米、豌豆、油菜等烟后接茬作物种植,挖掘烟田粮食生产潜力,拓展烟农增收空间。“今后还将大力推广‘沃土工程’,每年农家肥使用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地力和复种指数,实现用养结合。”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烟叶生产管理科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6
“关注森林”将拓展这些活动◎为森林产业“把脉开方”◎向公众传递森林之美◎把青少年领进森林◎让森林覆盖更多城市和村镇  (记者 王代强)“相机发射红外信号,动物触碰信号就自动拍摄。”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蹲在一棵装了红外相机的树下,给大家讲述野生动物影像资料的获取方法。这是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一幕。  “开展自然教育,带领青少年了解森林,是我省关注森林活动的内容之一。”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自去年四川成立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以来,相关活动不断丰富拓展。今年,四川将实现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21市州全覆盖,并向林草重点县(市、区)延伸。被森林环抱的洪雅县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养生禅道。 姚永亮 摄(视觉四川)关注产业既看成效也看问题为森林产业“把脉开方”  “主要树种是什么?”“什么时候栽种的?”“管护成本有多高?”指着眼前一片茂密的森林,调研组成员接连向泸州市林业和竹业局工作人员发问。  前不久,省林草局储备林办公室和相关单位组成调研组,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和叙永县的国有林场,对当地国家储备林建设情况进行摸排。  “我们既看成效也看问题,目的是找到对策,对症下药。”调研组负责人说,在现场,他们重点关注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林下补植树种适应性、项目建设成效及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  不只是调研。今年,省林草局在国家储备林上多次“着墨”,并于5月召开了全省会议,分析项目现状,讨论工作难点,研究应对措施。  截至目前,全省85个县(市、区)包装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99个,省林草局批复建设方案项目44个,其中20个项目已授信262亿元、17个项目已放款46亿元。  通过调研,看现场、问难题、找对策,从而助力森林产业发展,这是一年来我省关注森林活动的初衷之一。  一方面,省政协相关负责人多次率队赴基层调研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川西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等情况,形成调研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大量依据。  另一方面,省林草局主要负责人也频频携该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国家储备林建设、“林长制”、林业碳汇、数字林草高质量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督导,推动工作落实。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供图关注生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向公众传递森林之美  “请换一张更大尺寸的照片哈。”近日,省林草局宣传中心电视科科长杨治林,与投稿者电话沟通参赛作品投稿要求。当前,省林草局正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第二届四川生物多样性生态摄影大赛。  “向大众传递森林之美,每年我们都会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大众关注森林、保护生态的意识,还促进了森林研究。以持续开展了40年的“爱鸟周”为例,相关单位陆续推出了《四川鸟类原色图鉴》《四川鸟类鉴定手册》《四川爱鸟护鸟手册》等系列科普作品。  在相关部门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志愿人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  时间回到今年初。1月9日早上,天微微亮,成都武侯区某小区门口,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驾驶一辆越野车出发了,后备厢载有望远镜、三脚架、照相机、旅行包等。同时出发的,还有来自成都、德阳、绵阳、自贡、眉山、乐山、雅安等地的百余名观鸟爱好者。当天,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等单位指导、成都观鸟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第六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进一步掌握成都平原越冬水鸟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沈尤所在的小分队,调查了邛崃泉水湖、邛崃文君荷塘、西河崇州段等点位。  “这次调查有十几个单位的100多人参加,增进了人们对森林、河流、鸟类等的认识。”沈尤说,他们还积极为生态保护建言献策。比如,他们发现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里的游船对野生鸟类造成了干扰,经建议和沟通,公园减少了游船数量和班次,改变了路线。  不久后,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了解到,省林草局正在谋划开展“数字熊猫节”及媒体行等活动,引导更多人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同时,为即将到来的“绿色中国行”做准备,以提升关注森林活动本身的知名度。龙泉山森林公园一角。记者 吴传明 摄关注教育开设自然课堂把青少年领进森林  “孩子最喜欢营地里的各种小木屋,这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真好。”8月22日,成都市民王坤明带着孩子来到位于雅安市荥经县的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打卡”自然教育营地熊猫森林国际探索学校。  营地导师刘文学介绍,营地在设计时尽最大努力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和天然植被,突出“大熊猫保护”主题,让青少年真正深入和探索森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关注森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于去年确定了首批共10家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并启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把青少年领进森林,在森林中有所乐、有所学、有所获。  “森林中怎么分辨方向?”“在森林里遇到蛇应该怎么做?”今年以来,已有多批中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屏山景区,在森林步道听研学导师讲解关于森林的各种知识,在玉屏山博物馆参观动植物标本。  记者了解到,景区编制了森林研学专属教材,有研学导师7名,建有森林学校、森林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常年开展研学活动。  在试点建设单位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四川唯一”进入了2021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录。  “基地建有大熊猫太阳产房等近20个大熊猫、小熊猫活动场所,还有熊猫谷保护教育村等多个室内自然教育活动场地。”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青少年,近10年已开展科普教育1.2亿人次。  为促进自然教育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前不久,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发布了《自然教育导师专业标准》《自然教育体验师专业标准》《自然解说员专业标准》三项团体标准。  “每年3月的第二周,为四川自然教育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自然教育周期间,还首次开展了全民自然教育百家讲坛,邀来动植物保护专家线上授课。  四川省《关于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四川幼儿园、中小学自然教育参与度达90%,自然教育市民认知度达80%,以基地为主体的各类自然教育场域达到500处、各类自然教育主体500家。  下一步,我省将努力培育认证一批自然教育服务机构、自然教育导师和自然教育课程、线路和产品,创建一批自然教育优质品牌,将我省建成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和国际知名自然教育目的地。关注生活绿化全川让森林覆盖更多城市和村镇  “路两边变化太大了。”每天吃完晚饭后,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永光村村民杜明祥,都会和家人一起来到土太路散步。让他感叹的是,“以前路边杂草丛生,现在种了很多花草,看上去很漂亮,空气也变好了。”  此前,为助力森林城市创建,土地乡大力开展道路绿化建设,在土太路道路两旁共栽植紫薇2000余株、木春菊4万余株、一串红2万余株,曾经“土里土气”的土太路,如今被绿树红花围绕。  除了建设县乡道公路绿化工程,东坡区还开展了水岸绿化。“以前这条河环境很差,现在河水变清澈了,岸边栽植了柳树、香樟等不少植物,变化很大。”在思蒙河修文段,路过的村民李林感叹道。  “不仅是东坡区。”眉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眉山实施城市森林、村镇森林、通道森林等“十大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以创带建,这是关注森林的题中之义。”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继续建设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人家,丰富关注森林的内涵。  四川如何继续关注森林?《四川省关注森林活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了抓好建言资政活动、主题宣传、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等五项主要任务。  “今年,我们关注森林活动的中心,要向市州、区县拓展延伸。”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关注森林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我省将探索支持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更广的社会共识与合力,把小事做细做实,浇灌培育关注森林的“参天大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5
(杨宗友)“以前总感觉巡察工作的程序和规定多,担心自己找不到方向,抓不住重点,幸好有‘一图五清单’,像‘导航仪’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第一次参加巡察的梓潼县干部李虎说到。巡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开展工作大多依靠从各系统临时抽调的干部,容易产生人员协作发力慢、巡察发现问题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为提升巡察质效,让巡察流程更加清晰,实践操作更易上手,梓潼县建立了“一图五清单”工作机制。巡察组干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梓潼县委宣传部供图据了解,“一图五清单”是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化“三个聚焦”,围绕村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以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体资产资金使用、村级工程建设等内容创建的对村巡察操作体系。其中:一图,是指操作流程图,围绕巡察7个环节24个具体步骤,以最直观的绘图方式,明确巡察村(社区)要巡什么、怎么巡、谁来巡。五清单,是指监督要点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质效清单,构建了完整的巡察工作闭环,为巡察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开展提供遵循。“对照巡察监督要点清单,我们要重点关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惠民利民等一系列为民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以及道路建设、环境污染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在对该县文昌镇高桥村、油泉村等21个村(社区)的巡察伊始,县委第三巡察组组长李宗花便跟组员明确了巡察方向。对照清单内容,巡察组有的放矢,先后发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闲置资产未有效盘活”等多个问题。“现在终于不为污水淹到屋里而闹心了……”梓潼县玛瑙镇交泰村三组的邢玉珍感慨到。感慨源于“闹心事”变成了“开心事”。入驻交泰村的第一巡察组干部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交泰污水处理厂铺设的污水收集管道未进行雨污分流,该管道途经邢玉珍居住的住房背侧,而该处又预留了污水收集管道检查井,由于地势较低,下雨时污水外溢,遭遇暴雨天气时混杂着粪污的污水甚至能从检查井喷出1米多高,进入附房内。随即,巡察组奔赴现场核实相关情况,并责成玛瑙镇党委立即整改落实。玛瑙镇党委即刻与汇智公司联系,一同实地察看,并拿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随后,重建污水井、更换管道、硬化路面等工程相继展开。十五天后,问题得以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村(社区)巡察解决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心坎事”。据悉,梓潼县已巡察村级党组织53个,发现问题518个,移交问题线索14件,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20余个。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立健全村级各项制度31个。针对村务、财务、村级工程项目、资金拨付等重大事项存在的风险漏洞,推动开展村级小金库、村级财务管理等专项治理检查,收缴应交未交非税收入34890.33元,清退超标准、超范围列支等资金34329.3元,有力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了基层监督治理实效。“‘一图五清单’,实质上是对巡察工作的简化、实化、规范化,提高了巡察发现问题的‘精准度’‘敏锐度’和‘纵深度’。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巡察内容,让清单更加科学,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基层实际,不断提升巡察质效,照亮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把巡察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梓潼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熊钰华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14
唐春燕 蒋越(图片由安居区委组织部提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树立“大人才”观念,以《安居人才九条》等22项人才新政为引擎,遂宁市安居区人才资源总量已逾6.8万人。2021年至今,安居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193名,同比增长54.7%,引才总量和增速均位列遂宁市前列,刮起了“人才强区风暴”。  以人才智力为杠杆,组建安居区委、区政府决策顾问团,聚智借力创造了GDP增速连续3年排位遂宁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的亮眼成绩,先后荣获国务院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区等30多项国省名片。  2022年上半年,安居区凝练“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创新巧干”的城市精神,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为全市第一,整体位列全市总红榜第一名。一项项漂亮的数据、一个个向上的箭头、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与安居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俯瞰安居城区。政策引领构建引才“强磁场”  2021年11月以来,安居区相继与四川美术学院、中铁二院签订校(院)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4月,风景如画、田园牧歌般的“中国沼气文化之乡”——海龙凯歌文旅园区开园迎客,勾勒出“乡村振兴示范地、幸福生活先行地、学思践悟必选地”美好图景,受到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成为乡村振兴遂宁“示范”。  近年来,安居区坚决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高质量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栽好梧桐引凤凰,做好人才“大文章”。  紧扣“3+2”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开展“遂州英才”“琼江英才”等32场招聘活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400余名。积极筹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加快建设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遂宁分院,圆了安居人的大学梦。在遂宁市率先构建“招商+引智”模式,柔性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100余名。创新聘请国务院参事室、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省社科院等31个智库机构53名专家担任区委区政府决策顾问,广泛凝聚安居发展“最强大脑”。  上下同心,催人奋进。近3年来,全区各类人才新增1.5万名,同比增长17.65%,位居遂宁市第一方阵。高层次人才突破1600名,专技人才1.2万名,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的高层次人才136名。厚积薄发的安居,已然成为群英荟萃之地。以四川江淮为“链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在安居区初步形成。今年4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在安居区开建,将为推动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厚植沃土做强育才“孵化器”  人才强区,“外引”“内育”缺一不可,唯有同频共振方能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安居区持续深化“全域人才”培育行动,一批高素质本土人才茁壮成长。  实施“菁英人才锻造”“琼江英才培育”“专技人才托举”三大工程,高素质培育本土人才近2000名。“近两年,公司培养出10名‘遂州技能大师’等人才,获得专利40余项,这得益于安居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杨明对此深有感触。  育才举措不止于此。承办技能大赛培育“安居工匠”,“校企双进”柔引高校专家,“政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倾情构建的“3+2”现代工业产业人才雁阵,让安居区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突破万人大关。拓展空间搭建用才“大舞台”  在人才“接力赛”中,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安居通过“科创平台”大创建,让更多“千里马”风驰电掣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  “将平台搭在产业上,将联盟融入产业里,将人才育在产业中。”近3年,安居区累计投入科教经费30亿元、研发经费2.43亿元,与农业农村部共建全省第一个“低碳社区”、全国第一个沼气学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首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与省农科院共建三家大米稻渔研究院……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性收入排名跃居遂宁市第一。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安居创新而为。联合潼南、乐至等毗邻地区共建“十四五”科创项目4个,总投资9.05亿元,开展“对标竞进·智造未来”创客大赛,川渝人才交流交往交融日益紧密,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不仅有暖心人才政策、包容创新氛围和优良营商环境,更有让我们施展一技之长的平台舞台。”中科院博士、四川盛弘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向鹏说,“安居区委推出‘1336’发展战略,描绘了建设世界锂都引领区的美好蓝图,引领带动全区锂电产业加速突围突破。”  “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安居人才优势带来了显著发展“厚势”,全市首个500亿元项目——遂宁安居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四川裕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已经建成,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加快打造成渝地区汽车配套产业集群,汽摩装备特色产业园成为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倾情服务优化留才“生态圈”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安居区细化服务环节,倾力优化人才“生态圈”。  贴心办好人才服务“小事”,人才方能安心成就“大事”。全区30名县级干部与72名专家人才结成对子;精选34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搭建“琼江心语”政企人才知心荟,倾听所想,化解所困;就医绿色通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贴心更暖心……  高标准建成人才服务“双中心”、345套人才周转房,首批85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投用。“安心安业、安生安康、安逸安居的人才环境让我们感到踏实!”“琼江杰出英才”、四川裕能副主任工程师彭方俄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安居区正以一流工作生活环境,构建出“人到安居才乐业”的人才生态优势,打造吸引各类“千里马”栖息的“安逸”天地。  更多好消息接踵而来。“安居人才新政”即将重磅发布,推出人才“安身”“安业”“安创”“安居”“安心”五大工程,安居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充分彰显。  千舟正待发,乘风再破浪!对标赶超、唯旗是夺,“争第一”“创唯一”,在加快建设“成渝之星”安居极核和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的历史进程中,安居人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3
  (叶强平 记者 李传君)九月的四川理塘,天高云淡,藏坝乡集体牧场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位于禾尼乡的牦牛产业园区内,3000余头牦牛在现代化的圈舍两边“散步”,附近8000亩优质牧草基地的草已长到10公分高,牦牛肉等系列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四川省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之一。牦牛产业是当地脱贫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近年来,脱贫后的理塘县通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破解饲料供应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路径,建设集体牧场,实现规模化养殖;借助东西部协作,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将育种、优养、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走出一条牦牛脱贫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务工农牧民正在打扫牦牛圈舍。  把牦牛存进“银行”  因为地贫人穷,2016年以前,理塘县藏坝乡全乡468户,其中252户已经搬到城里居住,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2016年,藏坝乡党委在充分调研分析牦牛产业后,决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整乡推进建设集体牧场。  2016年4月中旬,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成立。“我们通过‘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引导全乡468户农户,每户入股1头牦牛到合作社,牧场聘请专业饲养员集中管理、运营。”藏坝乡原党委书记健康说。  “一家入股一头牦牛成本不高,收入也不低。”扎西村脱贫户益西曲扎说,他家没有劳动力,想发展什么都困难,自从有了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就像把牦牛存到“银行”里,定期产生收益,并且普通农户与脱贫户是按三、七分成。  为规避牦牛育肥过程中的风险,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合作社饲养员和广大牧民进行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牦牛出栏周期长,分散养殖模式效益差,加上饲养的人工费用,利润非常低。而采取集中育肥模式,不仅能极大地减少人工费用,而且牦牛的出栏周期明显缩短,收益明显增加。”健康说道。  同时,集体牧场直接销售牦牛肉以及牦牛奶、酥油等奶制产品,年收入可达8万至9万元。2016年底,合作社卖了46头牦牛、新生小牛116头,293户脱贫户每户实现分红493元。到2021年,293户脱贫户分红69.4万元、每户分到2367.42元。  在理塘,达到500头牦牛以上的集体牧场共有15个,养殖规模达到75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带动脱贫牧户320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2020年2月,理塘县正式脱贫摘帽。  让牦牛吃上“饱饭”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3.0℃。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是当地牦牛产业的发展常态。  冬春季节,也是理塘县雪灾频繁光顾的季节,同时也是牦牛缺少饲草的艰难时刻。如何让牦牛吃上“饱饭”,稳固好牦牛脱贫产业?理塘县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来解决这一难题。  2021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决定投资900万元打造高原优质牧草基地。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为此在禾然尼巴村选取8000亩退化草地,采取“机械+人工”方式对草地进行改良,撒播燕麦草,优质牧草基地项目落地。  8月上旬,看到长势良好的优质牧草,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泽仁十分高兴,因为冬春季节他家100多头牦牛的口粮不用愁了。过去虽然自家有5亩草地,但也只能给老弱病残的牦牛临时充饥,更多的时候还要拿钱去购买牧草。  “冬春无法放牧时,平均一头牦牛每天需要吃5斤干草,5个月下来,100多头牦牛7万多斤才够,按最便宜的1元1斤干草算,7万多元是笔不小的开支。遇到雪灾,干草要两三元才能买得到,有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掉膘甚至死亡。”斯郎泽仁算了一下账。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298户、1586人,牦牛存栏达2.1万头,像斯郎泽仁一样,牧民们都最担心牦牛越冬度春时的饲草问题。去年11月,8000亩优质牧草丰收。“不但自己村的牦牛够吃,多余的还能卖出去。”村党支部书记昂旺降措高兴地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粗略算了一下,现在1亩地产干草3500斤,是天然草场的20倍,8000亩牧草最低产值可达2800万元。  今年3—4月,理塘县虽然下了好几场大雪,但斯郎泽仁的心却不慌,因为家中堆满100多头牦牛的饲草,过冬期间没有因缺饲草死一头牦牛。  近年来,理塘县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大力开展牧草种植,促进了牧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当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种植的1.85万亩优质牧草,预计产牧草3237.5万公斤,可供12319头牦牛冬春补饲。”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畜牧师多吉说。  给牦牛“现代”生活  近日,在理塘县现代牦牛产业园区务工的牧民洛泽仁开着自动撒料车,为圈舍的牦牛补饲,他说:“如今,园区里牦牛生活条件好了,不但有现代化的圈舍并每天消毒,还吃得好,不像以前养牦牛,最担心雪灾和缺饲料。”  2020年开始,理塘县将“牧草生产、牦牛育肥、绵羊育种、活畜交易、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牧旅融合”等融入一体化运营,成立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在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里,处处科技感十足,牛舍里实现了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这里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带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以及后续的疫病防控、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说,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科学地进行喂养。  园区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牦牛,一季出栏5500头左右,实现了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周斌介绍,园区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实现了牦牛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  2021年,理塘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约8000多万元。理塘牦牛肉、牦牛奶、风干牛肉等精深加工畜产品进入省外主体市场。搭建畜产品数字化物流管理中心平台,打破畜产品上行、外运物流“瓶颈”制约。2021年,园区实现综合产值2.17亿元。  理塘县创新“园区+集体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模式。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牧户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多重利益联结新机制。2021年,共为120户脱贫户代养432头牦牛,脱贫牧民年增收21.6万元。集体经济专合社将产业资金通过基金形式投入牦牛园区入股分红,年均分红50万元。  “园区建成后,牦牛育肥出栏1万头以上,年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园区覆盖禾尼、曲登等7个牧业乡镇、带动2.2万名脱贫牧民稳定增收。”杨正康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9-09
(记者 毛春燕 李弘)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是川渝两省市提出的毗邻地区共建10个重大合作功能平台之一,也是内江市隆昌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其规划布局为“一城两园多基地”,“一城”即国家畜牧科技城;“两园”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去年9月,正县级的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管委会正式运转。9月6日,记者走进内荣农高区核心区的隆昌市实地采访。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走进隆昌市胡家镇同心村,放眼望去,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如绿色海洋,成群结队的白鹤悠闲低飞,一幅蓬勃灵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展现眼前。这里是内荣农高区正在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区。因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田多土少,稻渔产业发展由来已久。立足区位优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该区正奋力建设万亩稻虾综合种养综合示范片。从去年9月以来,西南片区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000亩,建成提灌站29座、渠道水系连通90公里,园区公路(生产便道)24公里,形成田成格,渠成系,路成网。“一产持续扩面,二产引进企业突出稻虾精深加工,三产发展观光游、亲子游,周末游。”胡家镇党委书记曾祖会充满期待地说,“以后,片区不仅能有效辐射隆昌周边以及川渝地区,强力推动稻虾产业发展,让川渝两地更多业主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红利,还能让两地游客体验上午垂钓、中午吃小龙虾、下午摘果子的无限乐趣。”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走进位于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的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先行区,蓝天下、碧水旁,红色的亲水步道犹如一条蜿蜒的丝带环绕在绿草之间;精美别致的民宿设施齐全,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村道旁新打造的景观廊道古朴典雅,为美丽渔村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依托水库、土地等自然资源,2021年以来,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实施“田里稻渔、土里粮果、山上油茶”的立体种养循环模式,着力“做活山上文章、唱好田间大戏、打好养殖重拳”,扎实推进与重庆普陀村共创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建设。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东北带在界市镇蔡家寺村,烘干中心,渔产品初选中心、育秧中心已基本建成,生态稻渔示范片、绿色竹产业示范片加快建设。下一步,隆昌市界市镇将紧紧围绕“一院、两片、六区”规划,持续抓好稻渔研究院和国际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同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采取“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内荣农高区不局限于“农”,还承载着工业发展的使命。一年来,隆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玻陶等工业产业做大做强。四川观宇玻璃实业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工人们正抢抓天气晴好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一期项目主体已经全部竣工,正在进行办公楼、宿舍食堂和展厅的装修和生产线设施设备安装前期准备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完成,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实现产值6亿元,可解决就业人员800余人。高速铁路扣件系统“这是普速铁路扣件系统,这是高速铁路扣件系统,这是重载铁路扣件系统,这是高速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记者走进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展厅,只见各种产品整齐排列。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富建强说,公司现已形成扣件系统、摩擦材料、特种零部件“一体两翼”三大产业板块,正奋力打造百亿规模的“高端零部件制造商”。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学斌介绍,主要突出在“规划联结”上融合、在“基础联通”上融合、在“产业联合”上融合。2022年,隆昌市实施“双圈”项目74个、总投资281亿元,与荣昌区共同编制《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已接近尾声。目前,隆昌市联合毗邻地区加快推进隆黄铁路、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自永高速、东泸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与重庆荣昌区等地共同推进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修编工作。王学斌表示,下一步内荣农高区将持续推进国家畜牧科技城、现代农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等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共兴,着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持续壮大玻陶、装备制造、食品饮料、轻纺等现有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推进设施共联,加快推进大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节点枢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9
(刘倩 曹洋 侯晓梅)9月7日晚,宜宾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9月8日0时起,全面加强中心城区疫情防控。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如何送到超市、送到市民的餐桌上?记者进行了采访。看源头积极对接协调 确保货源  菜坝镇是宜宾中心城区蔬菜供应重要生产基地,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近期虽受各种因素影响,蔬菜品种暂时较少,但每天依然有100多吨蔬菜运往宜宾主城区。“莴笋、茼蒿菜、小白菜等已经种下,二三十天后新一轮蔬菜又将供应到主城区。”菜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证主城区蔬菜供给,对于有卖菜需求的村民,翠屏区、菜坝镇均统筹安排车辆通行证保障蔬菜运输。  菜坝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智春介绍,社区有4000亩蔬菜种植基地,不少村民和超市、农贸市场签了协议,保证供给。“现在地里还有豇豆、白菜、藤藤菜、小葱等,60%都将送到主城区。”  9月7日,记者在位于宜宾市叙州区的吉祥名都农贸市场看到,这里的蔬菜、肉类、水果等,数量充足、种类丰富,居民正有序采购。据了解,该市场目前有30余户商家。为确保疫情期间货源和价格稳定,市场专为商家印制通行证。“有了它,商家进货就不受影响了。”吉祥名都农贸市场负责人王心明介绍。“采购方便了!我们保证质量、按市场价格售卖。”入驻吉祥名都农贸市场的商户李清花说。  9月8日凌晨,宜宾江北农产品批发市场里灯火通明——满载瓜果蔬菜的大货车正准备卸货。该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市场的蔬菜主要来自湖北、陕西、云南及省内乐山等地。他们正积极对接、协调源头市场,保障蔬菜货源。看商超提高补货频率 开展“无接触配送”  9月8日中午12时许,在位于宜宾市翠屏区的好又多生活超市红丰西路店,记者看到,蔬菜、水果、肉类供应充足。“最近需求略高于平常。我们会根据市民需求、市场情况进行物资调配。市民还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下单。”该超市工作人员说。  作为大型商超,宜宾市叙州区南岸大润发超市同样供应充足。该超市工作人员说,近期,超市的补货频率从之前的一天3次变成现在的每天不限次数。  此外,宜宾大润发超市也进一步加强线上销售服务。“线上接单,‘无接触配送’,根据顾客地址可‘一小时达’或‘半日达’,价格与进店采购一致。”宜宾大润发线上渠道负责人介绍。  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唐勇表示,市场监管系统正对宜宾江北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主体进行巡查,严厉打击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当前各类生活物资储备充足,请广大市民理性消费,按需购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09
(仲理  冯金虎 记者 侯东 文/图)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秦望通道工程项目地,在此务工的广元市苍溪县人手拎着家乡特产——苍溪雪梨时,一个个喜笑颜开,自豪不已。 “我看到苍溪县人社局组织的‘我为苍溪产苍溪造代言’活动后,随即采购了40箱苍溪雪梨和20箱苍溪红心猕猴桃送到了在杭务工的乡友手中,让他们在千里之外也能品尝到家乡的味道,同时也希望通过他们进一步推介苍溪农特产品。”苍溪县驻浙江省(杭州市)农民工工作站站长陶启英介绍。杭州市富阳区务工人员收到苍溪农特产品    今年以来,苍溪县人社局已通过北京、浙江、广州、成都等地的15个驻外农民工工作站购买苍溪雪梨、苍溪红心猕猴桃等农特产品慰问驻外农民工2000余人次,累计购买本地特色农产品价值10余万元,引导在外农民工帮助销售或自主购买家乡农特产品200余万元。苍溪县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张玉军介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四川森波服饰有限公司等一些企业订单量有所减少。为此,县上积极行动、主动作为,引导企业参与县域特色劳务品牌创建行动,开辟企业纾困新的销路。四川森波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服装“前段时间,县人社局到我们企业调研后,把我们的困难和愿望及时反馈给了党委政府,并为我们企业出谋划策,帮我们打开了新的销路,带来了新的订单和效益。”四川森波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良区感激地说,在县人社局领导的指导下,他们积极参与到县特色劳务品牌创建中,并成功签下了“刀儿客”培训班的“梨乡刀儿客”标识服饰订单。“为贯彻落实好省委关于拼经济、搞建设的有关安排部署,我们将持续开展‘我为苍溪产苍溪造代言’活动,不仅能为在外务工人员送上家乡党委、政府的关怀,还能做实做细助企纾困服务,不断擦亮‘苍溪产苍溪造’特色农产品品牌。”苍溪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邢小川表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8
(唐福升 苟全志 记者 侯东 文/图)眼下正是秋收农忙时节。连日来,旺苍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通过做好秋收指导和服务等创新举措科学有序推进秋收工作,力保9月中旬实现全县水稻抢收圆满收官。凝聚多方合力,落实“一体化”保障。为了让水稻及时抢收、颗粒归仓,旺苍县组建了水稻抢收一线工作队,强化农技的技术指导、农机的操作作业、农业执法的安全监管、农机经销商的维修保养等分类服务、行业服务,形成了“多方协同、一体化保障”的现场服务模式,高效推进了水稻适时抢收。注重科技赋能,强化“保姆式”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赋能,设立农机服务QQ群、手机咨询、LED滚动服务指南等方式,适时提示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政策宣传、信息反馈等信息化服务。依托农机补助信息平台、保险公司农机保险信息平台,上门开展农机销售、购买保险、办证补证、农机维修、安全培训等一站式服务,确保机具安全性能,增强从业人员防范风险能力。群众积极抢收水稻探索作业新模式,确保“全覆盖”受益。充分发挥种粮专合组织、种粮大户、机械专业能手的带动作用以及信息优势,组织引导300余台机具开展水稻收割作业(其中引导县外跨区作业收割机具作业40余台套),并通过“大户带散户、小户”的收割方式,切实解决了“散、弱、小”水稻种植农户收割难、运输难的现实问题,切实提升水稻机械化作业覆盖率。注重分类作业,实现“交互式”作业。遵循旺苍县水稻种植空间分布态势,采取分类分区收割作业,对公铁路沿线成片连带、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富集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等规模化、集约化水稻种植区域集中推广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在南北两山的水稻种植小田、小块重点推广小型联合收割机,实现了水稻收割大小机械作业互补,农机收割作业率大幅度提升。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服务水稻收割田间地头工作队达11支,开展各类收割机械维修保养服务300台套,抢收水稻7万亩,力保在9月中旬实现全县13.8万亩水稻抢收圆满收官。“政府的秋收指导和服务非常给力,真心感谢!”该县嘉川镇槐树村村民张仁太说,在县农业农村局和村委会指导下,大家采取了机收作业,这大大降低了稻谷收割时间和劳动成本,不仅能节约生产成本,降低粮食损耗,还能抢抓生产时间,在收割完水稻后可以迅速进行晚秋作物的生产。广元市旺苍县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做好组织协调和抢收工作,确保全县粮油应收尽收。将立足优势产业发展和粮食扩面增产行动,不断加大科学种植管理,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开展田间技术培训,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助力全县粮食增产,老百姓增收。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张闻亚 文/图  时至金秋,川西高原日均温度已降至个位数。9月1日,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副局长郭发亮还没来得及感慨秋高气爽,就投入到牦牛、藏绵羊等牲畜的越冬准备工作中。  牧草丰茂的红原县,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核心区域,一直以来被视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和水源涵养区。“今夏60年难遇的干旱,导致牧草产量减少一成以上,将本就令牧民头疼的冬春饲草缺口进一步拉大,高原牛羊缺食短粮、生存艰难。”郭发亮告诉记者,当前,红原县已采取了相应措施,尽可能保证牲畜口粮。红原牦牛交易市场。200多万元青料应急必要时投喂“压缩饼干”冬天是枯草季,饲草短缺,且大雪天牦牛无法放牧采食,牛羊开始消耗秋天积累的能量,开始消瘦。红原的春天依然在寒冷中沉睡,要到5月底才又进入牧草生长季,冷季时间长达6个月,天然牧草被牲畜啃食已尽,极易造成牛羊大面积地死亡,这就是高原牧民们常说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  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储备冬料是确保牛羊越冬的重中之重。“我们已经在准备牦牛过冬的草料了。”郭发亮介绍,每年政府会投入200多万元购买饲料,用于冬、春两季的应急。  “为了给牦牛补充盐分、能量、微生素、微量元素等,帮助它们更好地过冬,必要时可以在放牧地点投放牦牛专用‘压缩饼干’。”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草科院”)牦牛专家安添午副研究员指的是一种高能量舔砖,其密度是草捆的7到10倍,富含牛羊所需多种营养成分。  但专家同时也指出,以上措施远远不能填补牦牛的口粮缺口,只能在突降大雪或者严重低温天气下应急,帮助牦牛保命,尽可能减少牧民的损失。若是家里没“余粮”“节衣缩食”也能过在川西高原,能为牛羊提供良好过冬条件的“大户人家”占少数,大部分养殖户还是在“靠天吃饭”。今年夏天热害造成的饲草减产,让“余粮”短缺成了普遍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安添午提出调整畜群结构,来减少因极端灾害天气和缺粮带来的损失:“一般我们会给牧民提建议,淘汰‘老弱病残’等无法越冬的牛羊,将它们在秋季最肥的时候尽可能提前出栏出售,保持最低数量的畜群。”  安添午表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体弱羊群无法抵抗冬季的严寒与饥饿,另一方面有助于省下一部分饲草,将有限的资源留给体质强壮、有过冬能力的牛羊。饲料厂已在建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  采购青储饲料、投放能量舔砖的举措能解近渴,但不能解远忧。为突破牦牛标准养殖饲草料瓶颈问题,红原县不仅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模式,还鼓励园企合作开发优质牦牛饲料,建设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  “红原大草原应大力推广一些以本地牧草资源为基础培育的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牧草品种,并建植适度规模的高产人工草地,高产人工草地优质牧草产量可达天然草原草产量的 5-8倍。”省草科院副院长李达旭举例,如果选用 5%-10%的草地面积种植优质牧草,不仅可以解决牦牛冬春饲料的缺口,而且还可以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达到“建小保大”的目的。  当前红原全县规划人工饲草基地22万余亩,建设全机械化万亩人工饲草基地1个,开展人工种草,实现年生产优质牧草1500余吨,扶持养殖户实施卧圈种草2.7万亩。郭发亮告诉记者,年生产优质饲料1.5万吨、能够为全县标准化养殖基地供应饲草的生物发酵饲料加工厂,预计明年年中就能够建成投入生产。  此外,李达旭还建议,加强对退化草原的生态修复,通过补播不同类型的乡土草种,来增加草原植被盖度,提高草原的抗压能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8
(袁伟华 记者 张宇)近年来,绵阳市平武县依托衢江—平武东西部协作平台,累计投入东西部项目资金1350万元,按照“现代农业、农旅融合、城乡统筹”的总体发展思路,结合该县平通羌族乡“印象梅林”4A景区创建,高标准制定园区建设规划,高规格发展果梅+生猪产业,高水平建成“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区”。平通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果梅—生猪现代农业园区自建成以来,被认定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绵阳市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1年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平武县果梅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目前已成功创建印象梅林AAAA景区,被评为市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绵阳市乃至省内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直接带动当地上万人增收。明确农业+ 做实产业文章 园区核心区域为平通羌族乡桅杆村、易大村,幅员面积45.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衢平两地政府的支持下,园区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将果梅和生猪确定为主导产业,发展推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青梅和生猪品种。通过畜禽粪污发酵后还田,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猪—沼—梅”生态循环发展。目前,亩均产出达9233.8元,是全县亩均产出的1.96倍,土地生产率高于全县平均土地生产率104%。2021年,园区内集中连片果梅种植面积7688亩,其中百年以上古梅林300余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果梅2万余亩,在果梅花盛开之际,呈现出“万亩梅林,十里花海”的壮观美丽景象。园区有养殖专业合作社及大型养殖场3个,建有标准化圈舍3个,目前生猪存栏1600头,其中有种猪20头、母猪120头,年出栏生猪3100余头,出栏仔猪1090余头。引导企业+  做优效益文章 借鉴衢江打造放心农业的先进经验,创新成立桅杆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投公司,引导村民种植、改良果梅,扩大种植规模,提升果梅品质。引进省级龙头企业四川鑫源种业有限公司,打造集“技术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展览展销、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果梅深加工基地,延伸果梅产业链。通过省、市、县三级龙头企业引领,由省级龙头企业四川鑫源种业有限公司牵头积极构建“企业+专合社+农户”“专合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财政投入入股、农村集体资产折股等制度,并引导威兰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金平梅果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市县级果梅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户稳定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园区内有家庭农场17家,果梅加工企业4家,初加工专业合作社7家,中小型初加工点47个,个人初加工点近200个。深耕文化+ 创新业态文章 支持引导当地村民发展以赏梅为主题的农家乐并开发果梅产品,目前已有农家乐40余户,果梅初加工作坊300余家。充分挖掘园区内梅树、梅花、梅果、梅产品等内容的“果梅文化”、乡土人文、田园乡村等资源,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森林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平武果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七届的“走进平通·印象梅林”梅花节,累计吸引游客70多万人次,被评为“绵阳十大赏花地”“四川十大周末避暑胜地”。2020年,该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旅游重点村。2022年,印象梅林成功创建为4A级旅游景区,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以及“中国果梅之乡”的称号。打造品牌+  拓展市场文章 加大农产品市场推广力度,扶持经营主体开展拓展市场活动,通过东西部协作消费帮扶活动,大型推介会、新春购物节等活动推介,平武农特产品走进农博会、衢州市机关食堂活动、衢州人发展大会以及各级浙江商会等展销活动,并在园区内及周边交通要道干线设有品牌宣传标识标牌等,提升“平武果梅”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学习衢江有关做法,建立和完善园区品牌农业发展的技术服务、产品认证、质量监督等各项服务制度和责任体系,提高园区农产品品牌监管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印发《平武县有机产业品牌创建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平武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奖补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的意见》,并制定出台《果梅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品牌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品牌监管体系。建立合作+ 放大科技文章 支持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滴梅香酒业有限公司、平武县金平梅果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本地优质青梅为原料,不断研发新产品,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打造果梅新品种展示区(梅博园)、果梅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农旅结合示范区(亲梅园)、古梅园遗传育种保护区和果梅生猪种养结合示范区等五个功能区,园区良种覆盖率100%。构建“育种—扩繁—生产”三级配套的生猪良繁体系和“县—乡—村—场”四级人工授精网络,拥有育种场、扩繁场,种猪存栏20头,良种能繁母猪约120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100%。园区组建了专家团队1个,拥有果梅品种研究、栽培研究、病虫害研究专业人员2人,牵头专家4人,其中二级岗位专家1人,在园区内开展科研、教学、新品种试验示范、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此外,园区还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市农科院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四川鑫源种业有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园区内建设了果梅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平武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平台,学习衢江农业园区发展经验,将园区建设总体规划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让现代农业发展走可持续之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绵阳平武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乘车沿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乡间小道前行,抵达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眼前稻田已显金黄,一条条数米宽的水沟伴着稻田排列,农户正在捕捞肥美的鱼儿,这是四川“鱼米之乡”的丰收景象。  按照规划,“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开发利用宜鱼稻田和冬水田资源,大力建设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美丽公园式“鱼米之乡”。8月26日,来自合江、射洪、西充、兴文、开江5个区县和省级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齐聚开江参加2022年四川“鱼米之乡”建设现场会,交流经验做法,共商发展道路。四川兴文十万亩稻虾产业示范基地。 兴文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做强项目主体“鱼米之乡”建设提速  “现在稻渔园区年产水稻8万吨,虾蟹蚌等特色水产57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近50亿元。”谈起“鱼米之乡”带来的收益,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我们以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为抓手,深入推进‘鱼米之乡’示范区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全县32万亩稻田资源。”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开江按照全域园区理念,以“国资领投”的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建成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0.6万亩,核心区面积达到7.6万亩。  为不断培育项目主体,开江县出台了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县财政每年投入1400万元,鼓励引导科研农技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发展稻渔产业。同时,还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引进龙头企业建成稻虾基地。目前,全县稻渔产业新型主体210 家、较 2020 年增加 67家。开江大闸蟹获全国金奖,开江淡水青虾全国首创,“开江田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大幅提升。  在项目培育方面,兴文县也有办法。“我们成立了兴文县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组建‘鱼米之乡’项目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共乐、五星等7个乡镇稻虾产业发展。”据兴文县畜牧水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兴文全县已有稻虾养殖公司、专合社、养殖大户等350余户,累计发展稻虾4.8万亩,小龙虾产量4500吨,产值3.5亿元。  与此同时,兴文县作为2022年省级“鱼米之乡”项目建设区县,规划投入1亿余元在兴文县共乐镇、五星镇等乡镇开展项目建设,总面积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以上。重视融合发展拓展渔业休闲功能  曾经,“鱼米之乡”仿佛是江南地区的专属名词,但如今再提“鱼米之乡”,“稻香鱼肥”的富饶景象已在四川遍地开花。  “我省聚焦打造鱼米产业兴旺、乡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美丽公园式‘鱼米之乡’。”省水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四川省“十四五”渔业发展推进方案》,要求各地紧密结合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资源和种养习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从前这里还是撂荒地,现在发展成连片的稻虾田,收入高了,景观也更美了!”在射洪市香山镇苏家堰村,稻虾田业主张老板将小龙虾苗投入到连片的稻田中,据他介绍,高峰时期小龙虾产量每亩能达到300斤,每天捕捞量达到上千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县大手笔实施投资80亿元的陌上春风田园综合体项目,高标准打造‘百里稻香’‘百里水乡’大环线,加速推进田米水乡4A景区项目和稻渔之窗微田园综合体建设,10月还将举行大闸蟹开埠节……”开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推进公园式“鱼米之乡”建设,合江县依托神臂城遗址、“清代古白塔”等文物保护单位和“转龙坝庄园”川南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建成研学旅游“共享田园”1000 亩,打造“城中有田、田中有城,山上花果飘香、田里稻鱼满舱”的山水田园城市。推动川渝携手共建“巴蜀鱼米之乡”  《四川省“十四五”渔业发展推进方案》里提到,“十四五”时期,我省将在成渝毗邻的泸州永川江津、开江梁平、隆昌荣昌等地区,部署打造1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共建“巴蜀鱼米之乡”。  “7月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小龙虾产业发展论坛的举行,为小龙虾产业交流发展搭建了平台。”合江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巴蜀鱼米之乡”建设的主阵地,合川与江津、永川、泸县签订《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共同打造“巴蜀鱼米之乡”。据了解,合江目前正在建设10万亩“鱼米之乡”核心区,联动泸县共建50万亩辐射区,协同江津、永川等地,共同打造泸永江稻渔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为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我县将突出金融财政、政策体系、管理制度三方面要素。以金融财政为例,将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约2亿元,争取10亿元专项债券资金,引进2.53亿元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巴蜀鱼米之乡’建设。”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与此同时,开江也在梁平新盛、开江任市跨区域连片建成稻渔基地4.89万亩;与万州、开州合作,在毗邻地区,共建10万亩稻渔示范基地,全力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7
(张 敏 记者 侯东 文/图)九月的曾家山,依然一脉青黛、满目葱茏,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23℃的宜人气候吸引了南来北往的避暑游客沉浸在这方“小养胜地”中,观日出云海、赏星空银河、品民风民情,游哉悠哉,乐而忘返;而坐享生态红利的当地群众仅一个避暑季,就赚得盆满钵满。“以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吃洋芋果、烤疙瘩火;现在用天然气、开小轿车、住小别墅。”“以前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曾家山人,现在我很骄傲我是曾家山人。”……是什么让曾是贫穷落后代名词的曾家山摇身变成美名远播的避暑胜地,它的觉醒与崛起,又蕴藏了怎样的绿色密码?避暑曾家山,23℃的夏天让游客沉醉一个理念——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位于曾家山腹地的李家镇永乐村,青山环绕,风景秀丽。近几年,当地群众一改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传统,用窗明几净的新居、野味浓郁的饭菜陆续开办起了100多家农家乐,吸引一拨又一拨城里人前来避暑休闲,就连邻省的人也来这里观光旅游,小小山村搞起了“跨省经济”。“十多年前,永乐村没有一寸水泥路,全村群众一年到头在土地里刨食,一滴汗珠摔八瓣,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紧巴日子;而现在,仅靠办农家乐,乡亲们一年收入就能超过十万元。”永乐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建忠感叹之余满是感恩,“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永乐村之变,仅是平均海拔1400米、总面积737平方公里、属喀斯特高山台地的曾家山地区发展交出的“绿色成绩单”中的一小项。今年六月,总投资1.5亿元的曾家山滑雪场集群、马头岩(单板)赛事中心项目正式开工。据该项目负责人黄地介绍,项目预计10月底完成主体建设,在今年雪季与广大游客见面。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四川、陕西、甘肃区域内首个专业单板滑雪场,为推动建设曾家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注入强劲动能。“绝不能让曾家山群众守着生态美景,端着‘金饭碗’过穷日子。”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立足曾家山优势自然资源,破困前进、攻守并举、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春踏青、夏避暑、秋赏叶、冬滑雪的全时、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一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共生之路,把“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加速变为了“金山银山”。如今的曾家山,不再只是一座山,更是朝天区域旅游的金字招牌。据统计,仅入夏以来,曾家山接待游客就超过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亿元。日益壮大的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产业一条经验——立足本地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初秋的曾家山,甘蓝滴翠、辣椒飘香,经过春夏两季的沉淀和酝酿,丰收在群众的期盼中如约而至。“从五月份起,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便陆续进入成熟期,我们每天采摘发送蔬菜大概在2、30吨左右,供不应求。”连日来,曾家山两河口镇蔡家嘴蔬菜产业园区,惠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万平都带领着数十名群众在园区忙活,他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500余亩,产值将超过500万元。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近年来,朝天区立足曾家山独特的气候特征、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始终把高山露地蔬菜产业作为当地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按照“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发展思路,着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重融合,加快促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为降低高山露地蔬菜种植、采收时农资和农产品运输中的人力成本,破解山区农业机械化运输瓶颈,朝天区统筹各方资金,在两河口镇高山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基地先后建成单轨运输线1万米、配备20台单轨运输机,为当地群众利用山地创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除此之外,朝天区通过建设“朝天云蔬”数字化平台,在曾家山11个蔬菜种植基地安装65套农业四情物联设备和数字化系统,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标准控制,在为农户和种植专家搭建起技术服务快速通道同时,实现了高山露地蔬菜“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控。步履所往、即是远方,数十年的接续奋斗,让曾家山旧貌换新颜。如今,曾家山年高山露地蔬菜复种面积达40万亩,产量近100万吨,产值10余亿元,基地乡镇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1.4万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6
(记者  蒋培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乐山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城市规模扩大,但全市排水管网建设较为滞后,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暴露。日前,记者从乐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获悉,近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等方面集中发力,多措并举,科学有效解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取得显著成效。乐山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全貌“三大方案”抓整改——从“治污”向“提质”迈进近年来,乐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印发《乐山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17-2019年)》《乐山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两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1年)》《乐山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21-2023年)》,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持续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城镇排水管网新建,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随着嘉定路、叮咚街、人民南路等雨污水管网改造项目的完工,解决了市政排水管网不配套等历史欠账问题。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大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实现“治污”向“提质”迈进。“三大举措”促推进——有效解决城镇生活污水问题近年来,乐山市住建系统实施强化组织领导、督促指导问题整改、加强跟踪调度“三大举措”,旨在有效推进和解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挂牌整治各类排水建设问题。督促指导问题整改。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目标任务,全面对照整改清单,明确项目建设时限,指导区县做好土地协调、建设手续、资金落实等工作,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全面加快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加强跟踪调度。建立运行管理台账,对项目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治成果实行周报告、月通报,确保各项工程措施按时竣工投运。治理成效显著——城镇面貌焕新颜经过高标准、高效推进污水治理,乐山市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实施河道清淤和直排口排查整治,整治老旧小区污水直排问题;采取增加大型提升泵、启用过江污水压力管复线等举措,解决城区污水提升泵站输送能力不足问题;完成37个乐山主城区生活污水直排口整治任务和42条背街小巷路面、人行道、污水管网的整治。城镇排水管网全覆盖。经过持续实施新建城镇排水管网、乐山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建成城镇配套排水管网2819公里,实现城镇排水管网全覆盖。全市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共计建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201座,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近三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均保持在95%以上,县城保持在85%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面完成。按照《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完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作,大大提升了污水处理厂治理效能,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污泥无害化处置全覆盖。建成乐山市固体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实现该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置全覆盖。信息科技创新保运营,建成“乐山市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监管信息化平台”和“乐山市GIS管网地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网运行情况、污水处理厂运营排放达标情况全天候、全方位、可视化的监测,促进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升。(图片来自乐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5
(记者 蒋培路) 初秋时节,稻花香里说丰年。日前,记者走进乐山市井研县“百里粮油”走廊,只见“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广袤的田野上,金黄色的稻谷层层叠叠、一望无际,巨幅稻田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壮观;田间里,大小型收割机的声音和村民们丰收的欢笑声,随着阵阵的稻香扑面而来,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井研县“百里粮油”走廊井研县自古为“盆中丘陵粮经区”,是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柑橘产业30强县,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众多“国”“省”金字招牌,彰显了井研县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该县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柑橘、生猪、粮油、水产四大优质产业园区建设,谋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打造井研县丘区现代农业“新样板”,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大型收割机在广袤的田野上收割稻谷托管承包 助力农业提质增效走进井研县宝五镇老农民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记者发现,在展厅墙上的展板上,服务中心的经营理念和方式、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等十分翔实;在产品展示区内,大米、菜油、白酒、玉米等农特产品不计其数;在机械放置室内,各种大型小型旋耕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整齐地排列着……此外,粮食烘干储存初加工中心、农资堆放中心、育秧中心等全程配套服务应有尽有。无人机进行植保工作据该服务中心的井研县老农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罗春梅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月,主要从事水稻等粮油作物和柑橘等经济作物的耕、种、防、收全程托管与技术培训,以及粮食收购、加工、储存、销售与生产资料购销系列社会化服务。合作社拥有专业技术骨干30余人,现代化机械设备200余台套,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深入探索“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有效破解农村“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的现实困境,引领丘陵地区广大农户迈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村集体将农户碎片化的土地(包括撂荒地)组织起来,集中托管给合作社经营,村集体每亩收入50元作为村集体经济。农户将土地交给村集体,从繁重的农活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工作,增加收入。合作社从土地整理到播种、施肥、收割、储存、销售等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统一管理,农户每年每亩可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增产10%左右,提升了土地增收效益。”罗春梅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合作社在井研县集中托管经营土地8万余亩、周边区县近4万亩,助农10000多户;2022年,在井研县宝五镇新建粮油种植示范基地1000余亩。来到井研县宝五镇五龙村,只见田地里两人一组,沉甸甸的稻谷在他们手中飞舞着,随着小型打谷机“丰收、丰收”的机鸣声,颗粒归“仓”。“由于丘区土地不平整、分散不连片,我们只能采用小型收割机,农民每亩稻谷承包给我们收割,比承包给其他人要少30元。”井研县桂花香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勇告诉记者,为了解决农村老弱病残无力耕种和一些闲置的撂荒地,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或单项承包种植和收割的方式,走“支部+合作社+基地+社员”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农增收。如何解决丘区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缺技术、缺机械、缺劳动力“三缺”难题?井研县走出了一条土地集中托管、流转承包、助困帮扶,因地制宜使用大小农机现代化生产的“新路径”。井研县三江镇花树湾集体经济产业园抱团联建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茫溪河波光粼粼、满塘荷叶一片翠绿、63号露营网红打卡点……走进井研县三江镇花树湾,火龙果、樱桃、稻鱼稻鸭稻虾、研学游等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农耕体验为一体的农旅生态产业园展现在记者的眼前。“三江镇”因茫溪河、月波河和南河绕镇交汇而得名。近年来,三江镇在井研县率先探索“抱团发展、自主经营、联合共建、村企合作”四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新胜村、三江村、解放村共同投资,集中经营土地600亩,建成井研县最大的集体经济产业园——花树湾休闲采摘、生态垂钓体验区。 抱团发展,自主经营。“我们由三个村共同出资成立四川省花树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三个村的土地集中起来,既解决了资金的问题、也解决了土地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管理经营的问题。”三江镇党委书记廖绍军告诉记者,将土地集中起来,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统一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做到“一村一品”有看点、有亮点、有特色。联合共建,村企合作。三江镇按照“村集体+企业”方式,不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闲置国有资产得以盘活、企业用工需求得以解决、集体经济收入得以稳定、村民农产品销路得以畅通”四赢效果。开沙滩车、骑电动车、真人CS项目以及露营、烧烤、家庭自助做饭……“经过考察,最终我们选择了这里。此地环境好,有茫溪河、有具规模的水果园、有垂钓,而且交通也很方便。”井研花树湾63号露营公园相关负责人对正在打造的景点充满信心。三江镇通过公开招租,引进欣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成立井研县农产品冷链分拣配送中心,拉动三江镇7200人次的工作需求量,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近数万元;与四川研青香藤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发展种植约2000亩藤椒,基地为300余名当地村民实现就近务工,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0万余元……截至目前,全镇3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约44万元;预计未来5年,花树湾产业园可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益100万元以上。 “丰收节”比赛时选手们奋勇争先集中连片 打造丘区“川府粮仓”春播一粒种,秋收万颗子。打谷子比赛、抢鸭子、农产品展示、歌舞盛会……8月18日,“庆丰收,迎盛会——井研县庆祝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在百里稻香粮油走廊核心区——千佛镇瓦子坝粮油基地举办。在人工收割比赛区,选手们奋力收割、挥汗如雨、你追我赶;在机采收割比赛区,几台大型的收割机机器轰鸣、来回“奔跑”,转瞬间,几亩黄灿灿的稻谷颗粒归“仓”;在田边上,“加油、加油”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人们沉浸在丰收喜悦的欢呼声中。 近年来,井研县全力推进“4+3”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北柑南粮”发展战略,在已形成的百里柑橘走廊基础上,再打造一条以粮油产业为主导的百里走廊。该县按照“一廊两环四心五基地”布局,实施“百里稻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全力打造一条以粮油产业为主导、覆盖两个片区5镇32村、全长92公里的百里稻香粮油走廊,打造丘区“天府粮仓”。“井研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紧盯粮食安全,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规划实施并完成了2021年井研县‘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项目,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井研县委农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五良”融合是指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种农艺农机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农田,截至目前,全县建有高标准农田42.21万亩。五谷丰登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7.09万亩,较去年新增1.1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4.6万吨,年综合产值约41.8亿元。 2022年,井研县将紧紧围绕乐山市委“345”工作思路,聚焦“三农”工作,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聚力推进五大振兴,把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家园。托管承包、抱团联建、集中连片——井研县丘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样板”。“北柑南粮”——井研县丘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双“引擎”,必将推动井研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图片由中共井研县委宣传部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侯佩茹 记者 杜铠兵  闻之香浓,食之甘甜。近日,在位于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的中国桃花源基地,300多亩简阳晚白桃正陆续采收。  连山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做强产业支撑,引进企业发展桃产业,共种植晚白桃、春蜜、五月脆等26个早晚熟桃树品种,每年收益近600万元。“今年我们基地的简阳晚白桃产量预计有150多万斤,产值预计在1500多万元。”据四川省胜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晚白桃销售供不应求。简阳晚白桃迎来丰收。简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连山村还立足自身优势,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开展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建设1500亩精品粮油基地;持续推进“中国桃花源”现代桃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桃李连山”林盘,培育3A级林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  连山村的胜景只是简阳市打造沱东生态农场的一角。今年,简阳市全力推进沱东生态农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服务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依托禾丰片区十万亩粮油产业基地和紧邻沱江优势,划定118.94平方公里建设沱东生态农场,涉及射洪坝街道、东溪街道、平泉街道、禾丰镇、平武镇等5个镇(街道)20个村(社区)。功能定位于打造成为全省乡村振兴丘区示范、天府临空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成都东部未来乡村生活的幸福模板,着力建设主导产业绿色高效的“幸福宜业农场”、主体风貌青丘原野的“美丽宜居农场”、主题文化亲山乐水的“欢乐宜游农场”。  简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简阳市将坚持集中力量、集合资源、强化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打通“人、地、钱”瓶颈,以产业聚链、产品聚焦、村庄聚型、人口聚居、土地集聚“五聚”为抓手,大力实施“幸福宜业”“美丽宜居”“欢乐宜游”三大工程。按照一年筑基加快建设、三年成势集聚资源、五年建成标杆示范的工作安排,简阳市将以都市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核心,以农业现代化智慧科技为支撑,以基础设施提升、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农商文体旅融合发展等方面为重点,策划实施一批功能性、引领性重大项目集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漆楚良 特约通讯员 张平  8月22日,烈日当空,在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层层梯田稻浪翻滚,稻田边的标牌上,“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  近年来,宣汉县坚持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量质齐增 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  “我们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鱼,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种出优质稻谷,产量高、价钱好。”宣汉县家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过去只卖稻谷,亩产45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亩产值1350元,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袁军细数变化,按每亩产大米400公斤算,产值可达4000元;亩产稻鱼150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仅卖鱼的收入有4500元,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8500元,亩产值是过去的6倍。  近年来,该县粮仓根基稳固,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2021年,宣汉县农业总产值达130亿元,粮食播面146.6万亩、粮食总产59.9万吨,播面和总产的增速、增量均居达州市第一位,被纳入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为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底气。”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海达信心满满。创新驱动 会种地变“慧”种地  “宣汉县峰城玉米产量出炉,平均亩产1037.1公斤!”8月18日,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7个专家组通过测产验收得出结论。  近年来,该县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我县农技农艺不断升级,生产降本增效。”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肖红说,与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全面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新技术新模式,现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1.4万亩,助推大豆、玉米双丰收。  “只要大豆、玉米一收完,我们就要用旋耕机翻田整地,晚秋作物及时下田,农时一点不会耽误。”肖红说,宣汉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高,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机械强农之路越走越广。政策保障 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田成方,大农机来回跑;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让咱种粮人底气更足。”胡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文跃说。  近年来,宣汉县守住耕地红线,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宣汉藏粮于技,蒲江街道茅岭村千亩高粱基地赢得大丰收。“好种子带来好收成。我们大力推行适宜当地气候的高粱品种——金糯红10号、宜糯红4号,推崇轻减、高效的栽培技术发展高粱产业,擦亮宣汉特色产业‘金字招牌’。”该县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斌说,该县以品种选育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  “大礼包不断,丰产又增收。”该县完善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推动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全覆盖。田野生机勃勃,粮仓根基稳固,新征程上,宣汉人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5
(记者 黄晓庆 杨琦)近年来,德格县,坚持传承与创新,以人才振兴推动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不断擦亮南派藏医药金字招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创办三所藏医药培训学校的县。8月初,海拔4000多米的德格县八邦乡泽池村阳光普照。身穿白大褂,头戴小红帽,藏医扎西旦珠和同事们在村上开展糖尿病防控工作。“快到屋头坐哦!”工作结束,扎西旦珠一行被热情的村民请进了屋,端上了滋味十足的酸奶。看着村民热情的笑脸,扎西旦珠更加坚定学医的选择。扎西旦珠,德格县龚垭镇人。初中毕业后赶上了德格县首批藏医药人才定向班招考,成了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第一批学生。毕业后,21岁的他顺利考取了事业编制,被分到了县里偏远的八邦乡卫生院,填补了这里曾因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开展针灸等诊疗业务的空白。两年来,扎西旦珠为无数患者减轻或解除病痛。“我正在考西南民族大学的函授大专,将来还要考本科。”扎西旦珠说,为了回报政府的培养和乡亲们的信任,他将扎根南派藏医文化事业,跑好这场“接力赛”。在德格,北有佐钦藏医师承培训学校,西有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南有宗萨藏医药师承学院。纵观全国,德格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所中藏医药培训职业学校的县。德格县卫生健康局局长陈明才表示,通过三所学校的努力,全县累计培养了800余名“靠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中藏医药紧缺专业人才,全县三级卫生战线实现了全覆盖。同时,德格县依托西南民族大学、省藏文学校、甘孜卫校等,充分利用全县名老藏医资源,加强中藏医药职业教育,陆续成立三所中藏医药培训学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