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超 张立祥 徐勇  9月6日一早,平昌县南天门景区管委会双河村,福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查正云领着10余名机手翻耕刚收获了的红粮基地,准备抢在小春播种前种出一季秋菜,“我们有麦金地中央厨房的收购订单,多一季秋菜就多了一份不菲的收入。”  建设优质基地、推广科技助力、开展订单种植……平昌县多管齐下、科学施策,让每块耕地充满活力,确保粮油稳产丰收,奠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南天门管委会连片稻田丰收在望。多管齐下 建设优质粮油基地  南天门景区管委会千丘、长石等4个村连片17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调平整形,各村正在加快土地培肥,准备赶上小春播种。“依托村集体经济,小春计划栽种1000多亩油菜。”千丘村党支部书记陈中华坦言,“保证粮油菜稳产高产的同时,还为景区打造出油菜花海的景观!”  平昌地处深丘地带,坡陡地小耕种不便、抗灾能力弱等因素,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痛点堵点”。“面对‘痛点堵点’,我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解决的新路径。”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胥英豪介绍,结合高标准农田、现代粮食园区建设和“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等项目,平昌县对零散碎片、坡度较大的田块进行“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改造,配套完善农田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仅2022年建成“宜机宜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标准化粮食基地10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0.35%。板庙镇青凤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先种一季秋洋芋肥肥田。”9月5日,西兴镇八一村村民李和平忙着给新托管的6亩多耕地运送农家肥,这些土地都是撂荒地整治出来的,全村在边角田块整治出了100多亩撂荒土地,采取托管的形式分给有意愿的村民耕种。据了解,平昌县2022年累计排查整治撂荒地21586亩。  建好基地是基础,管好、用好是关键。平昌县创新机制管好基地、发动农户用好基地,围绕“建标准基地、兴粮油产业、富一方百姓”三大目标,全面推行县、镇、村、组四级“田长制”管理,探索组建“一队一社一中心”(农村助耕服务队、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耕地保护和撂荒地整治,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2万亩,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南天门管委会双河村村民们秋种忙。科学施策 提高粮油产能质效  进入9月,平昌县的水稻进入大面积收割期,灵山镇关路村有机水稻产业园业主何韬望着200多亩等着开镰收割的稻子,笑着说道:“大旱之年还有这么好的收成,得益于园区完备的排灌设施,还得益于种植了优质的水稻品种。”  何韬种植的川优6203、宜香优2115,是平昌主推的“稻香杯”优质稻品种,全县2022年发展有15.1万亩,测产水稻平均亩产达545.96公斤,较上年增加12.55公斤,增长2.4%。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力提升粮油产能,2022年,平昌县粮食生产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671.5公斤、高粱平均亩产365.9公斤;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9万亩。  “为大力提升粮油产能,我们推广机耕作业,发展起适度规模经营。”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治国说,2022年,平昌县新培育种粮大户22户、家庭农场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较上年增加5.5%;在灵山、云台、白衣、响滩和驷马镇培育创建市级现代粮食园区2个,在元山、大寨、江口等镇(街道)建立县级粮食园区10个。  走进西兴镇高峰社区蔬菜基地,一个个太阳能杀虫装置伫立在田间地头。近年来,平昌县推行绿色防控技术,促进优质粮油产业提质增效,在驷马、元山、灵山等地建立春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0万亩,带动全县推广玉米绿色防控25.5万亩;在云台、板庙、江口街道等地建立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1万亩,带动全县推广水稻绿色防控34.2万亩,全县“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 52.7%。2022年来,全县农产品风险检测合格率达100%。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首批10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文良  9月的利州,初秋带着一抹淡淡的金黄走来,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气息,处处涌动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广元市主城区的利州,当农业与都市相遇,便催生出集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三次产业“1+2+3”的叠加组合,更有“1×2×3”的乘数效应,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月坝山乡美如画。  如何实现变“ 加 ”为“乘”、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新样板”?  利州区以“三心四带四基地”为径,即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打造回龙河—天曌山—紫兰湖乡村旅游示范带、宝轮—白朝—月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雪峰—大石—荣山乡村特色产业示范带、龙潭环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紫兰湖粮油产业基地、近郊果蔬产业基地、三江蔬菜食用菌产业基地、荣山三堆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形成繁华都市与现代农业交相辉映、比翼齐飞的崭新格局。庆祝丰收节。  “建基地、优结构,创品牌、搞加工、拓市场、促融合”,利州区紧紧围绕“5+3”产业体系,结合示范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道地中药材、木本油料和四季花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同时,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使其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以上,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出20%以上,成为业态合理、品质优异、品牌突出、效益显著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进一步优化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依托大石食品工业园、中国·川渝健康火锅食材产业城,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培育精珍味业、玺府生物科技、龙洲园食品等22家食品加工类企业,并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原料生产、精深加工、体验展示、物流配送有机衔接。2022年,将打造核桃、蔬菜、青岭大米3个特色鲜明、链条健全、联结紧密、业态丰富、创业活跃的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深度和功能价值开发广度,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增幅达到15%以上。利州香菇研究所。  深化与省农科院、西南科技大学等涉农领域科研院校合作,利州区结合农业园区和五大产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大院),每个乡镇、村建立1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点,选育一批优良品种,攻克一批产业技术瓶颈。并鼓励农业科技专家在园区设立田间试验站,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率先在利州落地生根。同时大力推广适应山区农业生产的农业机械和智能化装备,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等省劳和节水节肥设施。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同行业战略合作、沿产业链重组,力争培育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以上,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2家。实施“订单式、托管式、代养式、股份式、车间式”五类主体经营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模式,培育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将培育提升39家龙头企业、65家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和900家专业大户,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人。小水果大产业。  打造都市农业“三大中心”、争创利州食用菌等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优化“幸福梨园”观光休闲体验区……这一个个充满现代技术元素、产业空间巨大的支撑项目,不仅迎合了城乡多元需求,还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养胃、养眼,更养肺。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切实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让农民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  农业因都市而名声大振,都市因农业而精彩纷呈。利州正以生态绿色、观光休闲、高科技现代为标志,以设施化、工厂化、园艺化生产为手段,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新样板”。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敏 王科柱 罗芳  “今年的水稻幸好抢收及时,虽然前期干旱,但对再生稻影响还不算大。”9月15日,江安县红桥镇灰窑村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起人程付江,看着眼前的田地说道,“群众把土地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看顾好,管理好。”  这些土地都是程付江合作社里的“客户”。灰窑村位于红桥镇西,该村原有煤矿关闭后,靠山吃山的日子一去不返,农村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耕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如何发展是横梗在该村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江安县高粱产业。李富强 摄  为了破解“谁来种田”的难题,2016年,村里的农技人员、种田能手程付江领头成立了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深入的分析研究,合作社确立了“你外出打工,我替你种田”的思路,制定了土地托管的经营模式,实施了立足本村辐射发展的策略。合作社以半托管、全程托管、流转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包产包销、保底分红”和“菜单式”服务相结合的运营模式。  “今年收水稻的时候遇到了干旱,但之前已经把田地托管给了合作社,我们是一点都不担心。”红桥镇对角村村民万友和说,2016年五凤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就和合作社签订了协议,把家里的8亩地托管给合作社,由对方来打理。“耕、种、打药、收割都由合作社来干,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啥也不用问。”长势良好的再生稻。钟宛 摄  在选择托管方式上,结合本地农民老龄化、青壮年兼业化的实际,选择以“服务型”全托为主、“菜单式”半托为辅的托管模式,专合社与农户签订规范化的土地托管合同,“我们签的协议是保底一亩800斤,增产的全归我们。其实经过他们科学化管理后,每亩都能产1000斤以上,生产的所有粮食还按高于市场价进行回购,我们实际还要多收益500元以上。”万友和说道,而且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合作社吸纳本村劳动力,组建“农民服务队”,农民还可以得到务工收入,实现了耕地有人种、劳动力有就业、农民有收入的多赢目标。  “一家一户耕种,管理成本高。村合作社统一经营,耕、种、管、收等每个环节村合作社都精心组织、精打细算,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程付江说道,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合作社目前共托管、半托管、流转了红桥镇5个村300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优质水稻。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规模化连片种植、引进新品种(中稻+再生稻)、新技术,亩均每年可增产200斤左右(含再生稻);农民每亩可增收500元左右;通过加工和电商销售,粮食销售价格可提高15%左右。  按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农户稻谷后,专合社投资成立了江安县园冶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形成了一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了比较效益和附加值。灰窑村、红色村都入股到公司,以本金1.2%的月分红率按月计算、按年分红,两个村每年分红收益都在1.2万元以上,为村集体带来了经济收入,盘活了村集体经济,助推了企业发展。农技人员对再生稻进行管理。钟宛 摄  “通过土地托管,进一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了‘三增一降双保’,即:增产量、增收入、增效益,降成本,保障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让农民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也让真正懂农业的职业农民走上现代化农业的舞台,发挥最大效能。”江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于中富表示。  “土地托管”在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对托管土地实行集约化生产、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解放生产力,而且能够增强竞争力。近年来,江安县围绕“一轴三带全域六园”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柑橘、粮油、林竹、生猪”四主导以及“早茶、水产”两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新机制,发展“一镇一园”“一村一品”,破解了“谁来种地”、规模化经营难、农业绿色发展难的问题,切实稳定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走出一条“土地托管”致富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鹊会  “灌浆饱满,无论是粒型还是颜色,都很漂亮!”“今年是我种粮12年以来,收成最好的一年!”“种粮食一年比一年好,我们也一年比一年有干劲。”……  金色的八月,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一派丰收景象,一台台收割机驰骋在万亩沃野,从南到北,喜讯不断。村民一边收割稻谷,一边放水捉鱼。 黄伟 摄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视察,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时隔两月,在总书记留下足迹的这片土地上,水稻迎来收获时节。眼下,永丰村乃至东坡区水稻收割已过六成,丰收已成定局,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全国产粮大县东坡区交出“丰收答卷”。赵友勇“稻鸭鱼”共生模式试验田迎来丰收。 李鹊会 摄  8月20日上午十点,永丰村5760亩粮田迎来开镰时刻。“2块田块经实割测产,平均亩产达780.2公斤。”约半小时后,听到农科院专家报出实测数据,业主邵国东倍感兴奋:“太好了!这是我近年来最高的产量……”  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站在一旁,虽然对今年丰收已有预期,仍然止不住笑意涌上眉头,“今年,永丰村的水稻面积为5760亩,比去年增加130亩,全村水稻产量预计超过4000吨。”  稻浪滚滚,机声轰鸣。在永丰村相邻的金光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赵友勇正组织农机手对水稻进行收割作业,测产工作人员正在一旁记录。去年,赵友勇凭借单产790公斤夺得“一优两高”生产竞赛的“最高单产奖”。今年,他种了600亩水稻,其中500亩,经随机挑选田块测产,单产获得超800公斤的喜人成绩,另外100亩,赵友勇卖了一个关子,说几天后揭晓答案。丰收景象美如画,遍地金黄收割忙。 侯建明 摄  “虽然赵友勇打破了去年记录,但不一定能蝉联‘最高单产奖’冠军。”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黄长征表示,今年水稻增产丰收,比赛竞争激烈,目前,测产还未结束,已有两家业主单产超过800公斤。  面对今年高温干旱极端天气,水稻为何还能保持如此高产?谈及此问题,黄长征说道:“主要原因之一便是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灌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农机入田、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良田体系。”  据悉,东坡区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达57.87万亩,占比耕地面积69%,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今年东坡区已建设完成2.14万亩高标准农田,现已进入明年2.5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中。”东坡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林晨介绍道。  几天后,再次来到这片丰收的田野。放眼望去,金黄满地,乡村良田美景尽收眼底,而赵友勇“卖的关子”也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  稻在水下长,鱼在水中游,鸭在水上戏,这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赵友勇的“关子”所在。相比其它500亩高产田,眼前的100亩稻-鸭-鱼新模式试验田,才是赵友勇心中的最珍视的“宝贝”。  “这鱼好肥美,我来几条。”“去年我吃过,确实味道不一样,鸭子和鱼我都要。”听闻要收割,附近村民们早早便来到田坎上,你一 言我一语,将还在排水捕捞的稻花鱼、稻田鸭订购一空。田间的水稻,由于稻-鸭-鱼之间良性共生关系,全程零农药,收割后,将作为精品大米——鸭稻米向市面推出。沉甸甸的水稻铺满田野,村民趁着晴好天气进行收割。崔宗喜 摄  “高产不是我的最终目标,优质才是。这片田里的鸭稻米,便是我近年钻研的方向。”赵友勇说道,明年他将尝试“稻虾共作”,探索更多种养新模式。  正如赵友勇的不懈探索,东坡区近年来同样在良策良法上狠下苦功夫。建立“田长制”守良田,搭建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筛良种良法,探索稻药轮作、稻菜轮作等模式施良策……  “下一步,抓实产学研合作、种业核心技术攻关、新品种推广应用‘三项工作’,为‘中国种’保‘中国粮’作出更大贡献。”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袁宇君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举行了颁奖仪式。  站在领奖台上,育种专家李耘感叹万千。今年“稻香杯”优质米评选竞争更为激烈,25个获奖品种历经“九九八十一考”,才取得荣誉“真经”。他培育的优质米“宜优1611”最终获得本届“‘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  让李耘为之感叹的,还不只是今年的评选过程,更是作为育种家需要在稻田默默坚守几十年才能求得一粒“好稻”。  今年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设立“四川省‘稻香杯’暨农业丰收奖”,我们回望发现,同样是为求得“川种好米”,“稻香杯”在巴山蜀水已走过30多年不平凡的历程。村民在稻田中收割水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海洋 摄大考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评选  回顾这场赛事的春去秋来,全程参与的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稻作科科长、正高级农艺师周虹提到最多的词,是“最”和“第一次”。“这是‘稻香杯’开赛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评选。”周虹翻看赛前全省育种单位、种业公司自主申报参赛的记录说,这次全省共156个品种获得“稻香杯”优质米评选参评品种资格,数量是上一届的2倍以上。  “选手”数量翻倍,稻米品质更是优化升级、“卷起来了”:156个参评品种中,有30个行标1级品种,125个行标2级品种,1个优质糯稻品种。  食味鉴评会上,经过遴选后的55个品种舌尖斗法,斗的是色、香、味、质。擂台不仅设在专家评审的舌尖,更设在巴蜀大地的田间:这一届“稻香杯”第一次将水稻田间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比的是高不高产、抗不抗病性、一不一致等。  “集中育秧前期,秧苗就被突发干旱、冰雹等异常天气,给了一个下马威。好在秧苗通过考验,出苗情况总体良好。”宜宾市翠屏区农业技术站站长伍燕翔回忆起集中育秧的场景仍记忆犹新。  7月以来,四川大部农区出现了六十年难遇极端高温晴热。水稻扬花、灌浆期与热害擦肩而过,险些引起结实率下降等问题。  热害“有惊无险”,但田间鉴评现场会前夜骤降宜宾、泸县的狂风暴雨,则是一场实打实的加考,让参赛品种的田间表现真实呈现。专家评审、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所长李仕贵告诉记者,严重倒伏品种被刷下,“考不倒”的才能留到最后。  “随着‘稻香杯’赛事的升级,好米的衡量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消费端的‘好吃’,还要考虑种植端的‘好种’。”在担任过多届“稻香杯”专家评审的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看来,多地“田考”有助于帮助行业专家、种业企业以及水稻种植户进一步了解各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适应性。“农民知道了什么品种好种,这就是引导作用。”回望历经中断,强势归来  周虹告诉记者,今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丰收节期间颁奖,不仅增加赛事含金量,也很大程度提升赛事关注度与影响力,进一步奠定了“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作为“四川好米风向标”的地位。  时间回到37年前,自1985年起,四川农业部门就在成都首次举办优质米评选活动。这作为“稻香杯”的前身,拉开了四川稻米由“数量安全”到“质量安全”、由“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型序幕。  1992年、1999年、2002年、2005年,四川以“稻香杯”命名开展了四届优质米评选活动。  2006年后,四川粮食供给数量需求突出,粮食生产主要精力在“抓供给数量”,“稻香杯”评选暂时中止。  2016年,时隔11年后,“稻香杯”优质米评选活动再度重启。  2019年,第六届“稻香杯”举办,评选的重点放到了食味品质,对米饭的气味、色泽、形态、适口性和滋味等感官指标进行评分。  2022年,评选规格升级后的“稻香杯”竞争更为激烈。光报名品种就达到166个,审核后符合报名资格的有156个,而往届报名品种只有50多个。  更多的单位参赛、更优质的“水稻选手”参与评选、更严苛的评选规则……无不展示着“稻香杯”在朝着更高水平发展。“稻香杯”举办以来,先后推介优质稻品种100余个,对促进四川水稻育种技术进步、稻米品质改良和重塑川米品牌形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稻香杯”已经成为四川水稻育种界培育优质四川大米的“风向标”。展望川种要振兴,川米更图强  四川作为水稻生产大省、消费大省和制种大省。水稻面积、总产均位居全国前列,再生稻蓄留面积和总产全国第一。稻谷总产占全省粮食产量的42%,9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川米不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期制约四川水稻产业发展。  评选规格升级后的“稻香杯”势必会改变这种局面。马均表示,“稻香杯”评选规格升级,体现了国家和四川省对水稻生产提质增效的高度重视,必将大力推动四川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种业企业的发展、优质稻米的生产和四川稻米品牌的提升,根本扭转“四川无好米”的局面。  “稻香杯”评选规格的升级,不仅推动着川米向高产优质发展,更让振兴川种迎来新机遇。  2020年,四川省共建设优质稻生产基地720个,国标三级以上的优质稻面积将达到224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9.3%,其中“稻香杯”获奖优质稻面积超过600万亩,2021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13万亩。  “稻香杯”评选规格升级,对四川打赢种业翻身仗和重振四川稻种辉煌,是一剂强心针,对于种业企业,更是机遇。  “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也为农民用种选种提供了重要参考。“稻香杯”优质米评选通过优中选优,让老百姓选种用种更简单。  下一步,四川将继续以开展“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为重要举措,进一步助力四川水稻产业由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促进四川优质稻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奠定坚实的品种基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23
郭磊 佩奇【图片由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  去年5月,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的干部们满怀信心奔赴甘孜州德格县,开启了新一轮的对口支援工作,续写跨越千里的情谊。  只有爬上雀儿山,才能真正体会“鞭子打着天”的意境;只有深入康巴文化发源地,才能真正理解一批又一批“援德”干部那份坚守与执着、奉献与开拓。  德格县汇集雪山、冰川、湖泊、草原等壮丽景观,但海拔高、气候较为恶劣,一年中冰冻期几乎长达半年。一年多来,在成都高新区、德格县两地主要领导的推动下,工作队紧紧围绕构建“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发展共赢”的对口帮扶工作新格局,打造更有辨识度的“高德”合作升级版。  为了给对口支援干部提供更好的学习、工作和成长平台,从去年开始,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创新管理模式,依托互联网科技优势,打造了“工作队智慧管理平台”,通过设置理论学习、对口支援总览、项目全过程管理、项目展示、个人工作等若干板块,对工作队的项目管理、内部管理、日常工作以及帮扶工作进行展示。同时依托该平台,实现了“三化”联动——项目管理可视化、干部管理指数化、信息管理一体化,蹚出了一条数字化管理新路,推动对口支援工作行稳致远。通过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智慧管理平台,德格县错阿乡中心小学学生收到捐赠的校服。三个新端口 串起台前与幕后  近日,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李文晖刚组织举办完第九期“高援大讲堂”,顾不上休息,便打开电脑登录工作队智慧管理平台,上传一份刚刚完成的《高援大讲堂 德格县举办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培训》工作简报,其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分项也同步计入。  高援大讲堂是“高援”党建品牌内容之一。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后,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就致力于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工作队队员和当地干部能力提升。为此,工作队主动对接德格县委组织部,得到认可和支持后,借鉴成都高新区的工作经验,并结合德格县乡村振兴工作实际,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为工作队队员和德格县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实际”的行业前沿培训。培训为每月1—2期,邀请数名行业“排头兵”进行分享,内容涉及党建、教育、医疗、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为德格县长远发展提供智力储备,着力为德格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上传简报(信息)计1分/份,新闻报道计2分/篇……这些作为对口支援干部人才考核指标“善沟通”的得分项,同时也是工作队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干部考核”的一个功能。工作队还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建立了“PC端+小程序+公众号”3个端口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这3个端口功能各有侧重,PC端重在后台管理,小程序服务于工作应用,公众号则面向社会进行宣传展示。  “工作队的项目管理、内部管理、日常动态,由PC端和小程序进行数字化后台处理,对外展示则由公众号在前台呈现。”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孙炯介绍,三位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串起了对口支援工作的台前与幕后,既方便工作开展,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对口支援工作。高援大讲堂是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打造的“高援”党建品牌内容之一。一张数字网 链接历史与未来  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德格县工作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如何将历年来援建项目的全貌概况、建设进度和数据成效进行展示,使其“一目了然”?借助智慧管理平台,工作队编制出一张数字网,通过对2012年至今对口帮扶项目的梳理,完成了历年所有项目资料的汇总和归档。  截至2022年,总计援建186个项目,总金额8.11亿元,各个阶段的执行情况、资料均梳理入库,并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项目的展示;全部39个在建项目、规划中的项目也在智慧管理平台上予以呈现——用数字化手段绘制出成都高新区援助项目“雷达图”,实现了对德格县域援助项目动态可视化。  据悉,可视化展示系统依托GIS 开发、公众号可视化等功能,主要包含“高援”公众号前端可视化展示系统及PC后端援建项目管理数据系统。通过PC端收集项目管理、阶段管理、项目执行、项目执行审核、历史项目维护、资产类型等数千条数据,形成地区项目建设情况统计、历年援建项目资金数量情况统计、资金拨付率统计3个数据模块。通过3个数据模块可实现查看县、乡镇、村三级援建项目数据,“高援”公众号实现项目地图标识化,多形式展示项目数、未开工(已完成、建设中)项目、项目地理位置、援建项目目前状态图片(视频)等直观数据。  不仅如此,工作队还整合惠民政策和工作经验,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宣传,实现了各类对口支援信息快速准确传递。  “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与历史项目的对接管理,考核指标随着签到学习、上传信息、展示工作、撰写心得等操作更新变化,对口支援干部可互通资源、互相帮助形成合力,同时形成了你追我赶、率先争先的良好氛围。此外,还为组织部门对对口支援干部开展评优推优提供依据,为创新选人用人方法提供了实验田。”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介绍道,工作队以智慧管理平台为抓手,用数字化管理手段记录对口支援干部思想动态和成长轨迹,有效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一个公众号 “高援”推介常态化  “工作队的微信公众号‘高援’还起着常态化推介德格县的作用。”队员邹树介绍,一是公众号定期进行援建项目展播,让更多的人了解成都高新区对口帮扶工作成果。截至目前,公众号上已推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先进典型,展示对口支援项目进展及干部工作风采的文章121篇;二是推介德格,集成发布德格县特色旅游、特色产品等信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正全力推动德格县特色优势产品进入红旗连锁等大型商超、“832平台”和“职工普惠”等电商综合平台;三是发布“愿望清单”,工作队收集当地有关需求,通过平台进行传播,促进各类企业、爱心人士对德格县进行帮扶。  据统计,仅去年6月至今年5月,就有10余家企业、20余位爱心人士,通过“高援”公众号完成了对德格县的精准帮扶。  比如,通过“高援”公众号了解到德格县偏远乡镇的医院、学校等机构有改进饮用水质量的需求后,成都市安恒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相关企业,向德格县捐赠了100台智能监测台式净热一体饮水机,用实际行动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2021年6月,成都某公司相关负责人柴玲根据“高援”公众号上的“愿望清单”,联系到当地支教工作队,向德格县柯洛洞乡村中心小学捐赠了600套校服。  从平原到高原,一批又一批成都高新区对口支援工作队接力来到雀儿山下,挥洒汗水和热情。数字化赋能,让对口支援接续传承,奋力助推德格县各项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2
(记者 汤斌)9月20日,记者从资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市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契机,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两项试点”与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结合起来,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治本之策,通过落实四级职责、组建四支队伍、建立三项机制,健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农村建管规范、乡村风貌提升、社会治理高效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资料图片:安岳隆恩村构建四级管理体系 解决“管什么”该市整合机构改革后涉及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各级各部门职能,初步构建起“市级指导、县(区)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四级管理体系。强化市级行业指导职责。落实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宅基地布局、分配、使用、流转、纠纷处理,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规划管控、农用地转用审批、不动产登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农村风貌管控、农村建筑工匠管理、住房质量安全,公安部门户籍管理等工作职责,凝聚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强化县(区)统筹职责。发挥县(区)主导作用,统筹城乡空间规划布局和乡村建设,指导做好乡镇、村“多规合一”规划编制,制定年度农房建设用地计划,保障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农村新产业形态发展等用地需求,推动农民住房适度聚集,逐步实现农民群众由“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强化乡镇属地责任。探索乡镇宅基地“规划、审批、监管”三合一,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合理确定农房选址空间布局,严格按程序、标准审批农村宅基地,严格落实宅基地监管、执法等责任。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行使机制,开展宅基地农户资格权认定、宅基地申请初审和日常建房巡查等工作。组建四支队伍 落实“谁来管”该市探索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宅基地管理及宅基地综合执法四支队伍,确保农村宅基地“有人管、管得好”。组建县(区)宅基地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由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发改、财政、司法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组织研究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统筹开展管控农村建设规划、保障农房建设用地、管控农房质量风貌等工作。组建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和宅基地管理委员会。落实2至5名人员编制,整合乡镇乡村振兴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派出所、国土所等各方力量,组织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宅基地审批、农房建设监管、综合执法等工作。设立村级农村宅基地管理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兼任村宅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一名村副主任兼村级宅基地协管员(宅基地管理专干),负责执行村庄规划、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宅基地申请初审、建房现场管理等职责。组建宅基地综合执法队伍。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执法”的原则,厘清职能部门、乡镇、村执法监管职责边界,建立网格化监管体系,授权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执法,乡镇(街道)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积极探索赋予乡镇事业人员执法权限开展联合执法,解决监管与执法脱节难题。建立三项机制 探索“怎么管”该市坚持审批、监督、执法“一盘棋”,创新管理机制和手段,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建立“3+N”联审机制。整合部门审批职能,由乡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国土所、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3个单位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联审联办,定期研究审批农民建房申请,将建房审批时间缩短20天,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建立三级联管监督执法机制。完善“一竿子插到底”的纵向监管体系,由县(区)职能部门负责加强宅基地管理业务指导、并适时开展专项调研督导;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开展农村宅基地日常行政执法检查;由村宅基地管理专干负责日常巡查,“三管齐下”纠治农村建房乱象。建立市县一体宅基地信息化管理机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数字化建设,围绕数据管理、业务办理、资源盘活、决策分析四大功能定位,形成市级6个大模块、县(区)10个子系统的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申请、审批、执法、流转、退出等业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构建起农村宅基地基础数据“一张图”、业务管理“一条链”、监测监管“一张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9-21
一大早,蒲江县大兴镇的猕猴桃果园里充满了丰收的欢声笑语。前来收购的货车在路旁一字排开,果农们招呼着采摘队忙得不亦乐乎。测糖分、验品质、装筐运往附近的加工车间……“今年我们用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果子品质好,价格也高,我家2万多斤猕猴桃起码要多收3万元!”擦干脸上的汗珠,种植户郑翠铃难掩喜悦。品质提升,效益增加。今年的猕猴桃收获季,不仅是蒲江县现代农业提升行动的一次集中“检阅”,也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落地的完美呈现。据悉,定位于“生态福地、大美小城”,蒲江县始终将“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以全域实施“两个替代”工程为抓手,持续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打造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创新绿色发展目标——全域推进有机肥和绿色防控“两个替代”“‘伊顿1号’已经卖完了,现在正在延长‘红阳’的采摘期,前期保底均价大概在5.8元,比去年高了1元多,这批‘红阳’到后期可能还会涨3到5毛”,在大兴镇炉坪村一片果实累累的猕猴桃园里,种植户赵言儒兴致勃勃地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账,“我种植了120亩猕猴桃,今年平均亩产在3000斤左右,这样一算,今年至少比去年多卖36万元!”在赵言儒旁边仔细察看了枝头猕猴桃的品质后,重庆来的收购商王蒙非常满意。“这批货我们准备供京津地区的商超,所以对品质要求很高。”他摘下一颗猕猴桃展示说,“大小均匀、果面平整、颜色较好;切开后果肉紧致没有中空;固形物含量也比其他猕猴桃至少高0.2%以上,这样的产品在大城市的商超每斤要卖到10多元,收购价当然比普通果子高。”就在果园旁,一幅大红标语十分醒目:大力实施“两个替代”,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这便是蒲江猕猴桃质优价高的“秘密武器”。今年初,蒲江县在全域创新实施现代农业“两个替代”(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工程,明确了“1+7”(1个总方案+7个配套子方案)全产业链驱动路径,在鹤山街道、西来镇、成佳镇、朝阳湖镇等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域和农民集中居住区、长滩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两个替代”示范基地,并提出了响亮的目标:到2026年底,全县有机肥使用覆盖率和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100%;三大产业高标准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原料基地,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其中出口备案基地达到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10万亩以上);三大地标产品(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品牌价值达到500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以上。围绕实施方案,蒲江县进行“两个替代”技术培训课程编制,组建“两个替代”培训讲师团;成立蒲江县绿色农资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为“两个替代”提供行业组织保障;同时开展“两个替代”农资专项执法行动,紧盯违规生产、经营农资的问题行为,提升农业投入品市场规范管理水平。至此,一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绿色战役”在蒲江全域轰轰烈烈打响。创新社会化服务——小农户也能进入绿色农业发展轨道这边猕猴桃火热收购,那边柑橘园内同样忙碌。“今年夏季高温造成红蜘蛛、蚜虫、树脂病等多发,但是我们不能使用化学药品,而是要用藜炉碱等生物防控解决病虫害,同时我们主推一种生物菌肥,它能活化土壤,利用生物原理将前期冬季营养没有分解的成分进行分解再利用,实现不用化肥也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在寿安镇南锋村一片生态耙耙柑基地内,该村“两个替代”农资服务超市技术员余骋正在果树林里演示着柑橘生物防控管理。“这是县上认证的放心农资店,技术员都是经过培训的,对本地的情况也很了解,跟着他们干我们很放心,也很省心!”村民黄成贵表示。农户在家门口能买到放心、安全的农资,这是“两个替代”能迅速推广实施的关键。其中的核心,又在于该村成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1+3+N”模式(“1”为党建引领,“3”是村集体+合作社+公司,“N”代表广大农户)和“226”(村集体+合作社占股20%,四川卫农公司占股20%,农户占股60%)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两个替代”工程的积极性。以村民王亚辉为例。王亚辉家有20亩果园,以前买农药化肥没有固定的地方,不光运输不方便,价格上也没有优惠。如今他以全部果园入股蒲江县南锋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后,不仅在自家果园实现“两个替代”,在超市购买农资还能享受95折优惠,另外作为股东还有利润分红。“我自己是股东,这里的农资品质又高,我以后当然都在这里买了。”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除了利润分红,我自己光是投入品每年就能节约两三千元。用了这些生态农资,果子品质高了,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这对我们、对合作社、对蒲江柑橘品牌是多赢!”除了价格,合作社还组建了施肥队、打药队、修枝队、采果队、销售队等5支服务队伍,进行技术托管、爱心托管、订单农业等多元化服务,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我们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服务,引导老百姓改变传统的用药和用肥习惯。”南锋村党委书记黄泽利说。不仅是南锋村,据蒲江县植保植检站负责人付成林介绍,为了在全县建立起“绿色发展”的全产业链,蒲江县已培育了本土绿色防控产品生产企业3家,年产生物农药1850吨、杀虫灯3.5万盏、色板2000万张、昆虫性诱捕器10万套、捕食螨150亿头、七星瓢虫卵卡100万张;同时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育了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5家,组建了综合劳务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专业服务队30余支。“确保小农户也能进入绿色农业发展轨道。”付成林表示。创新延伸价值链——打造近20个“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今年2月,上海愚园路的百货公司里,来自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丑美阿柑”和LV、Gucci、Burberry出现在了同一个橱窗里。这些彰显“身份”的丑柑来源于铁牛村新村民潘豫君改造的9亩果园。而这也是蒲江县第一批“两个替代”农产品,2.6万斤生态丑柑畅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高端商超,单价均超过10元/斤,是市场均价的3倍以上。在铁牛村爬满蔷薇的竹篱笆上,挂着一块印有“未来乡村实验室”的木牌,这便是那9亩试验田。果树下长满了用来固氮的紫云英,堆肥覆盖、减少翻耕……果子上市,质检报告让人欣喜:味道香甜、果肉细腻,200多项农残检测无一超标。除了品质的“硬件”,“丑美阿柑”的价值还得益于品牌的打造。“我们现在是‘小步快跑’,下一步还要开发柑橘果酱、饮品等,做出品牌,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同时降低种植成本,让这种模式被村民接受、得到推广。”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蒲江县创造出“点绿成金”的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机制。坚持“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以“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三大地标产品品牌为基石,该县打造了“水口红”“两河口”“三湖春”“丑美阿柑”等“两个替代”农产品品牌近20个,并充分运用新媒体持续推广宣传,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溢价值。西来镇两河村从党建引领、统一管理、利益联结三个维度入手,逐步建成“两个替代”示范基地3700亩,使用“两河家园”“蒲河家园”品牌商标统一销售,去年上海愚农农业以高于行情价1.5元的价格收购两河村爱媛橙,极大鼓舞了群众参与“两个替代”的积极性;大兴镇水口村先行实施“两个替代”示范4000亩,做强自主品牌“水口红”,深化与北京新发地的战略合作,运用新媒体讲好“两个替代”故事,拓展北京、上海等国内高端市场和欧洲、东南亚市场。同时,以“两个替代”工程核心示范区为基底,与川西林盘打造充分结合,做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美呈现,实现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持续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2022年,“三湖春”“仙阁甜”“白云橙”等“两个替代”品牌农产品较普通农产品高出2—3元/斤。据悉,下一步蒲江县还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直接和间接转化路径,积极布局生态型产业,增加生态农产品供给,搭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渠道,促进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试点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以及区域间生态补偿;同时规划建设“一带三区”总体格局的田园生态商务区,培育以“林盘+总部经济”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发展新业态,带动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城乡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9-21
(罗尹/文 罗清心/图)“山上油茶、山下稻渔,道路穿梭、风貌统一,一派田园风光,再现土陶文化之美……”与一年前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建设现场相比,风光旖旎的三合村回归了宁静,有山有水有田园的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一年来,地处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内江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大佛坎村,以及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斑竹村,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发展“红利”不断释放。  去年9月,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管委会正式运转。一年来,内荣农高区建得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地处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示范引领的效应正在凸显。农业破题“点、片、带”联手打造优势区  内荣农高区作为川渝两省市提出的毗邻地区共建10个重大合作功能平台之一,是四川省唯一一个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功能平台,规划布局为“一城两园多基地”,“一城”即国家畜牧科技城;“两园”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多基地”即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9月6日,走进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沿着崭新的沥青路向东,便是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附近的山头上可见书写着“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内荣合作园区”“双昌智慧猪场”几行大字的标牌。  “山那头正在修路的地方,就是我们联合打造的智慧猪场。”石燕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双方共同出资金、土地,将在行政交界处修建智慧猪场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的分中心,荣昌白猪和内江黑猪都将在此“安营扎寨”。  除了先行区这“一点”,“一片”“一带”也在隆昌更大的空间进行布局。  走进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胡家镇中部),站在15米高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观测台向下俯瞰,成片的高标准稻田纵横交错,稻穗低垂,田间稻穗拼成的“乡村振兴”四个字十分醒目,目之所及,路成网、渠成系、田成格。  在胡家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稻田里,无数小龙虾正在成长。沿着龙市河流域,1.4万亩稻虾产业在胡家镇内渐次铺开。“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稻虾产业规模,布局稻田虾集散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建立虾田米加工中心、科技成果和展示中心。”胡家镇党委书记曾祖会谈及未来发展时表示,胡家镇稻虾产业将在扩面、延链、促销上做文章,规划建设虾趣文化美食街、稻香里民宿、乡村印记馆等。  走进隆昌市界市镇蔡家寺村,这里身处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的东北带。界市镇副镇长雷智指着眼前的高标准农田说,界市镇正在大力推进国际杂交水稻中心和稻渔研究院项目,研发推广杂交水稻新品种、稻渔种养新技术。  农业唱主角。一年来,隆昌与荣昌已共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21.7万亩,出栏生猪42.01万头。目前,13亩标准化智慧猪场项目开工建设,5万头标准化种羊示范场项目、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隆昌研究所、湖羊重点实验室、生猪大数据中心启动实施。隆昌市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玻陶等工业产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工业搭台产业抱团形成酒类包装规模最大产区  内荣农高区是一个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功能平台,但隆昌市意识到,内荣农高区不能局限于“农”,还应是工业承载平台。  除发展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外,一年来,隆昌市还把精力放在工业板块上,放在工业园区建设和先进制造业、玻陶等工业产业的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上。  走进位于工业园区的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展厅,各种高铁扣件、重载闸瓦整齐排列。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富建强说,历经55年发展壮大,公司从生产单一的“小配件”,到以普速、高速、重载、地铁、磁浮列车等扣件系列产品占领中国轨道交通扣配件市场,现已形成扣件系统、摩擦材料、特种零部件“一体两翼”三大产业板块。如今,中铁隆昌铁路器材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扣件系统畅销全国20多个城市的地铁城轨公司,远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隆昌造”产品正从国内走向世界。  一路之隔,旺旺集团隆昌总厂正在进行旺旺黑白配夹心饼干、旺仔小馒头生产线的建设,旺旺集团隆昌总厂今年的产值有望再创新高。深耕隆昌21年间,旺旺集团5次增资扩能。在旺旺集团隆昌总厂厂长罗兴光看来,旺旺集团隆昌总厂生产的休闲食品主要供应川滇黔渝市场,西南地区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是推动工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两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持续优化的企业要素保障。  玻陶产业,是隆昌四大主导产业之一。隆昌与重庆市荣昌区、泸州市泸县形成了中国酒类包装规模最大的产区,玻瓶、土陶酒坛制品销量分别占全国酒类包装市场份额的11%和23%,居全国第一位,玻陶园区获批全省特色产业基地,隆昌正与荣昌共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  目前,隆昌市有规模以上玻璃陶瓷企业12户,以江龙玻璃、锦兴玻璃、碧檀陶瓷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以玻瓶玻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特种陶瓷为主的玻璃陶瓷产业集群,今年1—6月实现产值22.1亿元。内荣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西南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小龙虾在稻田里成长。民生打底多点发力持续推进融合发展  一年来,川渝合作内荣农高区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村民对此感受很深。  “发展的目标要落实到农民增收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壮大上面。”石燕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民增收致富方面,通过租金、酬金、薪金、现金、股金“五金”模式,促进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  以三合村为例,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下一步,村里计划打造民宿和休闲旅游产品,以高端民宿带动农家乐、休闲露营和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受益的还有胡家镇的稻虾业主。来自重庆的罗浪从事稻虾养殖已经有7年,他被胡家镇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发展优势吸引而来。2020年10月,罗浪与朋友汤亚鹏来到胡家镇同心村,承包了200亩高标准农田发展稻虾养殖,一年多时间,稻虾养殖基地已获得经济效益。仅今年上半年,基地销售小龙虾2万余斤,销售金额达40万元。  “目前,双方逐步在规划的统一、政策的共用、资源的共享、产业的互补等方面开展合作。”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学斌介绍,过去一年,内荣农高区着重突出在“规划联结”上融合、在“基础联通”上融合、在“产业联合”上融合。  一年来,隆黄铁路、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扩容改造、自永高速、东泸路快速通道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目前,内江市与重庆市荣昌区一起聘请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编制《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目前编制工作已近尾声。  “今年,隆昌市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281亿元。”王学斌表示,接下来,内荣农高区将持续推进国家畜牧科技城、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等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共兴,着力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持续推进设施共联,加快推进大通道项目建设,积极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节点枢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1
(杜云 周艳 滕腾 记者 侯云春 文/图)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效衔接,当前,各地都在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四川盆地南缘、宜宾市筠连县的团林苗族乡,这个偏远的乡镇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动群众壮大养殖规模和挖掘产品深度价值,使得“团林白羽乌鸡”成功出圈,目前已成为当地群众最主要的致富项目,2021年总收入达1983万元,今年总收入预计将超过2000万元。“团林白羽乌鸡”是如何出圈的?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白羽乌鸡追根溯源  持续良种选育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团林白羽乌鸡属四川山地乌骨鸡系列,是筠连乌骨鸡的主要代表。“靠山吃山,我们以前养殖团林白羽乌鸡都是将其放养在房屋、田地周边,基本上是每家每户都会养几只到十几只不等。”团林苗族乡新阳村76岁高龄的脱贫户王德友老人介绍道。“从2014年开始,我连续养了5批,而且现在比以前养鸡更有经济效益了,只要鸡养大了,商贩就会来收购。”新阳村残联理事李启才表示,自己作为一名残疾人,在乡党委政府和县残联的多方帮助下,通过养鸡增加了自家的收入,家里的日子也好过多了。在林下自由生长的团林白羽乌鸡团林苗族乡杉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周大江告诉记者,原本当地的乌鸡品种很杂,有黄羽、黑羽、花羽和白羽很多种,鸡冠也是各不相同。现在养殖的团林白羽乌鸡是当地苗、彝、汉群众通过长期选育出的地方良种,鸡种羽毛洁白,喙、趾、肉、骨、皮黑色,冠髯绛色,耳垂雀绿或纯白色,羽型有平羽、反羽、丝羽三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白羽乌骨鸡就成为筠连县地方特色家禽进行保护养殖。1983年,宜宾高级畜牧师刘兴辉与筠连县高级兽医师詹本奎合作,共同推动“筠连乌骨鸡”作为川南乌骨鸡代表写入了《宜宾地区畜禽品种志》;1996年,四川省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将筠连、沐川、叙永等三地乌骨鸡合并统一命名为“四川山地乌骨鸡”发布保护公告;2012年4月,“筠连县团林苗族乡苗岭白毛乌骨鸡专业合作社”成立,成功注册“团林白羽乌鸡”商标,从此,团林白羽乌鸡作为筠连乌骨鸡的代表,有了自己的专属名字。零星的黑羽乌鸡显得“格格不入”树立标准  推动传统放养到规模化养殖因团林白羽乌鸡相比普通乌骨鸡好斗、喜放养、抗病性强,生长速度相对缓慢等特性。传统养殖基本上是将其随意放养至山间,采取饿食草虫、渴饮山泉、粗粮放养的模式。为了将“小散乱”传统模式转变为“大而精”的规模化养殖,团林苗族乡党委政府从2012年开始,坚持树标准、强带动、延链条的理念大力推进团林白羽乌鸡产业发展。2012年3月,筠连县金利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以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为基本运作,以有机农业基地+农庄+产品加工+线上销售为基本载体,在保障团林白羽乌鸡绿色健康、生态营养的前提下,开启了标准化养殖建设之路。2019年5月,先后投资1200万元在团林乡杉新村建立占地200余亩的现代化标准养殖示范基地,目前,养殖基地自动孵化及育雏小鸡达30万只,年出栏商品鸡5万余只。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2020年3月开始,我们对全乡群众意愿进行了解,又通过与县残疾人联合会对接,争取了项目支持,优先对残疾人、脱贫户等特殊群众开展林下乌骨鸡养殖技术培训,并通过签订保底回收合同的方式,为群众免费发放鸡苗,带动社员参与养殖。”团林苗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杨强表示,在不断研发乌鸡产品加工的同时,乡党委政府也会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团林白羽乌鸡养殖。据统计,目前养殖团林白羽乌鸡的农户达516户,其中养殖1000只以上的有9户、养殖100只以上的有25户,商品鸡年存栏超过10万只,成功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白羽乌鸡展馆一角纵深发展  从单一养殖到全方位增收致富根据《本草纲目》记述,利用白毛乌骨鸡及蛋滋补治病的有二十个配方,是妇科成药“乌鸡白凤丸”“乌鸡妇康糖浆”和“白毛乌骨鸡补酒”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团林白羽乌鸡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肉质爽口,因此成为筠连县地标产品“筠连椒麻鸡”的主要食材。好的产品,自然有深挖潜力的价值。2019年7月,“四川篱垣里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篱垣里”商标;2020年9月“篱垣里”筠连椒麻鸡总店正式营业,开启了乌鸡产品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链模式。同年底,篱垣里与成都一家大型连锁餐饮公司签订商品鸡长期供应合同,进一步打通了团林白羽乌鸡外销渠道。团林苗族乡党委书记郑万江表示,还将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不断扩大公司规模,继续以“有机农业基地+体验店+产品”的模式发展壮大团林白羽乌鸡养殖,依托养殖基地深入打造“团林白羽乌鸡”文化庄园,不断做大做强团林白羽乌鸡的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目前团林苗族乡正在依托现有白羽乌鸡养殖基地深入打造“白羽乌鸡”文化庄园,以“有机农业基地+体验店+产品”为载体,力争实现年销售成年白羽乌鸡10万只以上。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20
(记者 袁城霖)9月12日,万源市旧院镇大伦坎村,万源市勇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牛舍二期项目刚刚竣工,可存栏300余头肉牛的崭新牛舍前,两位村民正在清扫施工后的垃圾。“计划9月底牛犊进场。”该专合社负责人孙天勇说,新牛舍投用后,勇双专合社的肉牛存栏规模将达到500头。  起步至今不过5年多时间就扩大规模,孙天勇认为,以“入股分红”形式持续投入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发展资金,是勇双专合社养殖规模快速扩大的重要支撑。  记者走访也发现,村集体经济资金注入种养大户发挥撬动作用,成为当地发展产业、联农富农的关键一招。新牛舍投用后,勇双专合社存栏规模将达到500头,成为周边地方最大的肉牛养殖场。马发海 摄集体经济携手“大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在大伦坎村党群服务中心办公室,驻村第一书记黄兵拿出一张对勇双专合社的资金投入记录表:2017年为65万元,逐年增长,今年已达到115万元,“无论是专合社还是村集体,都对肉牛养殖信心更足。”黄兵说,过去5年村集体经济共计获得分红20余万元,而勇双专合社也发展成为周边地方最大的肉牛养殖场。  同在大伦坎村的万源市碧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养殖黑鸡。该专合社负责人周照轩告诉记者,社里存栏黑鸡约8000只,其中为村集体经济代养的约有5000只,“这些代养黑鸡由村集体提供鸡苗,专合社负责饲养,销售后扣除养殖成本,按约定比例分利润。”  “这样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周照轩直言,相比其他畜禽,养鸡的风险相对较高,村集体经济的介入,让专合社能“放下包袱大胆干”。碧源专合社存栏黑鸡8000只,其中给村集体代养约5000只。袁城霖 摄  村集体经济与碧源专合社的关联不仅于此。黄兵告诉记者,碧源专合社的鸡舍、检验检疫室等设施均为村集体经济投入资金修建,“相当于直接孵化出一家种养大户。”  有了村集体经济支撑的“底气”,碧源专合社去年底在万源城区新开门店,贩售手撕鸡等加工产品,提升养殖附加值,还计划新建二期鸡舍,将存栏规模翻一番。  黄兵告诉记者,用于投资的资金来源于整合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及中省扶持资金等,“从支持大户发展中获益,这几年已经越滚越多。”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搭建专门电商平台,打通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袁城霖 摄串联产业前后端乡村产业联农富农  万源市合力家庭农场是大伦坎村“扶持”的又一家种养大户,不仅规模发展板角山羊、黑鸡、中蜂等特色养殖,还搭建专门电商平台,打通网络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渠道,为村里种养业提供销路。  “养殖前端、销售后端都有了,形成全产业链。”黄兵说,村集体经济旗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联合合力家庭农场等共同成立万源市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建烘干房、冻库、腊肉加工厂等,增强服务前端种养业发展的能力。  不愁销路,大伦坎村散户养殖黑鸡、生猪、中蜂等快速发展。万源市印发的庭院小微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万源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一村一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等利好措施,也进一步激发村民的种植养殖积极性。  旧院镇党委书记赵维鹏以黑鸡举例,对万源实行的“以奖代补”扶持脱贫户和监测户发展庭院小微产业措施做了解释:每户养殖规模达到20只、每只体重1.5公斤以上,按每只20元标准补助,村民所获利润更为可观。  “家家户户都养黑鸡,最小规模也有几十只。”禾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夏泽波对全村900多户的种养情况甚为熟悉,公司业务量逐年增长,2021年销售额近700万元。  赵维鹏说,种养大户对全村产业发展发挥“接二带三”的作用,持续壮大产业规模有了更足底气。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20
(周钰 记者 张宇)看护患病老人、照顾留守困境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救助流浪者……在绵阳游仙区,社会工作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他们用专业的服务帮人们摆脱困境,用爱心驱除阴霾、温暖人心。近年来,游仙区立足基层需求,以解决思想问题为基础,以建立健全体系为抓手,以壮大人才队伍为支撑,将社会工作作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方法,将社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工具,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截至目前,游仙共孵化培育法人社会组织209家、社区社会组织152家,195人取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为加快推进全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大助力。砥砺深耕努力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由韩家脊社区自主孵化的游仙区万事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为实现通过社工组织加强基层治理的目的,这个专业社会组织将“社区矫正和辅导”列为机构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为坚持落实基层党政主体责任,游仙区将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纳入对区直部门和镇(街道)党建目标常态化考核,依据“一清单两数量”原则开展监管工作,从“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清单、培育社会组织数量、政府购买服务数量”三方面开展考核。同时,出台《绵阳市游仙区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以着眼地方实际、兜实民生保障、促进健康发展为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导,在城市范围内重点培育生活性服务型社会组织,在农村范围内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型社会组织,大力孵化培育具有游仙特色的科技、慈善等社会组织。“我们依托社工站点开展常态化需求收集工作,形成‘需求清单’。”游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并协调财政部门常态化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联席会议,对接“资源清单”,找准适合社会组织承接的重点,形成“项目清单”,将三张清单进行对接,找准发力点。倾力培育精心构筑社工人才发展优势日前,游仙区举行首届“新学习?心分享”社工人才主题沙龙活动。活动围绕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五社联动”模式、社工总站和社工站的使命等方面对游仙的社会组织工作者进行了授课。“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社工沙龙活动,让我们全区社会工作者有一个沟通、交流、共同学习和提高的平台,希望借此机会为我们全区社工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从而让我们的社会工作体系有更好的人才支撑。”游仙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副书记李彦彦说。游仙切实把社工人才培养运用责任压细压实,出台提升业务能力、落实薪酬待遇、建立表彰制度等一揽子政策,促进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推动各类资源向社工人才倾斜,切实打消社工人才“职业前景顾虑”。此外,每年组织村(社区)和社会组织工作者开展社工职业技能培训,邀请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社工人才主题沙龙,促进社工人才交流,提高实务工作技能。并开展社工周主题宣传,结合重要节日,表彰优秀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社会组织以及社工人才的培育,游仙目标坚定——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工人才队伍。“我们力争到2023年,实现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持证率达到45%,到2025年,全区培育300名以上持证社工。”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满怀信心。坚定前行汇聚社工力量真情服务群众5月底,游仙区涪江街道韩家脊社区建立的全市首个社区慈善微基金正式成立并启动。活动所发布的社区首批慈善项目之一——“慈善守护·托起蜗居拾荒人的明天”个案服务项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项目中,我们充分运用‘五社联动’机制,集社工、社区、社会慈善力量、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强大合力来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五社联动’机制也是我们之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引领。”涪江街道社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游仙的社工,正在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全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绵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培育扶持本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打造服务项目团队,提升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传播社会工作理念,协助属地镇(街道)培养村(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供能力提升、督导支持、资源对接等服务。高起点筑牢基础,新起点再开新局。游仙社会工作之路,道阻且长,唯有紧跟时代、紧抓机遇、坚定前行,不断提升和完善游仙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方可让社会工作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作用,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9-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中秋节一过,“阳光玫瑰”葡萄逐渐退市,接档中高端葡萄市场的“新贵”——“浪漫红颜”正陆续上市。  记者日前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安西镇的新津荣锦园家庭农场看到,郁郁葱葱的藤蔓下,一串串沉甸甸的鲜红色“浪漫红颜”已然成熟,透亮圆润的果实散发出阵阵清香。工人们穿梭葡萄树下采摘、分拣、包装,并一一贴上附有追溯码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  说起葡萄的销路,农场主邓杨勤很有底气:“我们跟一些商超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有多少卖多少,销售不愁!”  据悉,目前“浪漫红颜”售价保持在每斤20元以上。“浪漫红颜”为何能成葡萄市场“新贵”?底气何来?记者一探究竟。浪漫红颜丰收绿色安全生产技术葡萄品质更有保障  “‘阳光玫瑰’8月底就卖完了,‘浪漫红颜’是中晚熟品种,很顺利地做到了错峰上市。”邓杨勤向记者介绍道,“浪漫红颜”成熟后挂果时间长,采摘期可持续到10月份。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相结合,让整个农场的葡萄上市供应期持续近4个月。  “浪漫红颜”如何能抢占中高端葡萄市场?葡萄种植全程的质量安全保证是内因所在。  在荣锦园家庭农场,记者看到墙上张贴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公示牌》,公示内容有质量控制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以及最新发布的《国家禁限用农药名录》等,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目了然。  记者还了解到,新津区农业农村局公布了《葡萄绿色生产技术方案》,家庭农场因地制宜制定了《葡萄绿色生产技术规程》,通过上墙展示,让每个技术工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在葡萄园日常管护中,农场采取精细化管理、坚持绿色生产,采用了避雨栽培技术、肥水一体化节水滴灌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银光膜覆盖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我们通过大量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提高了葡萄的糖度和口感。”邓杨勤说,此外还通过严格规范农药使用,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确保了葡萄的质量安全。  农场配备有农残速测仪器、确定了质量控制内检员,在葡萄上市前运用快检新技术,确保其农药残留符合标准。邓杨勤介绍,内检员主动配合镇、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员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巡查检查工作,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合格证+追溯码“二合一”过硬品质赢得好口碑  农场葡萄产品优质,销路自然顺畅。还未正式上市前,农场的葡萄便有大型商超、企业等闻名提前预定、签订采购合同。  邓杨勤说,要将农产品打入高端客户群、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附上独有的承诺达标合格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要是不贴,都不习惯咯!合格证就是农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记者看到,葡萄外包装上贴着的承诺达标合格证,不仅标注了农场的基本信息,还附加了可追溯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葡萄种植过程中除草、打药、施肥等数据信息及相应照片等都清晰显示。  目前,农场年产葡萄10万斤,年产值达110万元左右。农场还长期聘请当地村民到葡萄园务工,尤其是季节性农忙时一天多至40余人,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不仅如此,邓杨勤还免费传授种植经验,带动当地村民发展葡萄种植500余亩。  新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已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产品质量有保障的示范家庭农场,其中荣锦园家庭农场就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同时,新津区将以家庭农场为载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农药化肥减量化示范、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农业环保措施,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19
(李道全 记者 李传君)流水潺潺,蝉叫蛙鸣,暮色下的米城再添清幽。  供电、扳闸、放水……趁着日头落尽,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米城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米城社区党支部书记、米城大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京强扒完最后一口饭,抹了把额头上沁出的豆大汗珠,匆匆来到田间查看稻苗长势。  “现在正值稻苗生长关键时节,不能旱着了。”王京强说。循着依山而筑的层层梯田望去,稻苗在淙淙流水中结穗愈发饱满,又是一年好收成。  2013年以来,素有“川东粮仓”之称的达州市,粮食总产量已连续9年保持在60亿斤以上,稳居全省第一。今年又将为“产粮大市”“农业大市”写下豪迈注脚:全年粮食播面855万亩,比2021年增加8万余亩,预计总产量66亿斤,增量1亿斤以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这与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聚焦保障粮食生产总量、质量和效益三大目标有着密切关系。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石梯镇,当地农民在复耕种植大豆的农田里除草。  防止耕地“非粮化”,把藏粮于地落实到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达州既是人口大市又是农业大市,要维护农业“基本盘”,保护好耕地尤为重要。  达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坚持“农业夯基”,持续擦亮“全省粮食产量第一”的金字招牌,建设“川渝粮仓”。为此,达州从全市600余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划定414万亩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推行“田长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同时,大力进行土地流转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今年,全域采取高位推动保耕、盘活主体共耕、引导村集体统耕、配套服务助耕、严格考核督耕“五耕共治”模式,累计整治撂荒耕地28.9万亩,腾退低效经济作物1.53万亩。采取财政、债券双向发力,发行债券6.88亿元,实现亩均投入3082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2万亩。  “守住农业‘基本盘’,党政同责很重要。”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达州每年初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市委农村工作会。为压实责任,从市到县均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调度、亲自部署、亲自督导,在各地每季度还开展粮食和大豆生产拉练会、赛评会,形成“重农抓粮”良好态势。  要藏粮于地,激励是关键。达川区新农夫家庭农场负责人邓明政从2018年兴办家庭农场开始,面积已从早期的500亩扩展至现在的2000余亩。邓明政说:“除了享受省、市优惠政策,区里还另对种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每亩每年补贴50元。”  今年,全市安排粮食生产、大豆生产、撂荒地治理先进单位(主体)奖补资金1.7亿元,落实到位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57亿元。抢收稻谷。 何渠华 摄  坚持藏粮于技,让山区农业发展更有活力  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建设名单中,大竹县被纳入全国糯稻全产业链典型县。  一粒糯米酿就的醪糟为何如此飘香?不仅缘于大竹县一直有种植糯稻的传统,使大竹享有“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的美誉,还在于大竹坚持将糯稻产业融合进一二三产统筹发展。  大竹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大竹通过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成功建成四川省三星级糯稻现代农业园区。现已发展集中连片优质糯稻基地8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基地5万亩,还辐射带动全县糯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3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67亿元以上。目前,大竹县正全面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科学规划出了“四川大竹-重庆垫江-重庆梁平”40万亩糯稻融合产业示范带,为藏粮于技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我们开展了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大大节省了用工和种粮成本。”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研究员宁孝勇介绍,此项技术在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已被广泛应用,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同时,建立“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丘陵山区薄弱环节农机关键技术研发攻关,推进“以机适地”。目前,达州已成为全省水稻直播推广面积最大的市。  藏粮于技,种子是核心。达州通过引进院士在达州建立工作站,开展高产优质水稻“芯片”攻关,建成国家农作物种子检测区域分中心,大竹县杂交水稻制种成功跻身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5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76%。  “十三五”期间,全市选育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品种30个,其中达州市农科院和大竹县益民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马铃薯品种“达薯1号”和玉米品种“必胜118”成为全省主推品种。农民晾晒稻谷。  擦亮特色品牌,引领山区农业新业态  站在米城乡吴家营村山巅往下望去,层层梯田风景如画,稻花香气扑鼻。  “早前农民种田一年下来最多每亩收入200元,后来只好改种烟叶。”2009年,王京强一脚从校门跨入“农门”,将所知所学全部运用到流转过来的6520亩稻田中,改良土壤,调节水质,让传统水稻摇身一变成了生态和有机稻,亩收入800元。  米城山高林密,昼夜温差大,所产大米油亮光泽、滋和糯实,曾被纳为贡米。然而当地农民一度无法从土里讨得生活,或弃田入城,或改作它种,贡米之名不再。  米城是达川区辖下一个不到万人的小乡镇。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米城大米的没落有诸多原因,但其中两条最关键:一是有品牌无特色,二是种植不规范、无标准。”为改变这一现状,米城携手达川区农业发展公司,采取“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在全乡推行种子、农资、技术、品牌、运营、销售及分配的“六统一分”模式,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加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标准,重点打造特色品牌。在公司的引领下,更是将邻近的4个乡镇1.2万亩优质良田纳入到统一品牌的打造中,让米城大米既有质的提升也有量的增长,实现了农户、集体、业主、公司多方共赢,为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  农业要振兴,品质是关键。达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达州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利益共享共同体,促进了农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目前,全市正大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撬动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代耕、代种、代管”。现已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635个,新增粮油新型经营主体1023家,探索出了“田保姆”“土地托管”等经验模式,适度规模发展粮食30.94万亩,为提升达州农业品牌写下强有力的注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9-16
(记者 唐子晴)近日,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塘坝村,连绵的稻田里挤满沉甸甸的稻穗,村民在为稻田收割后的豌豆种植做准备。近年来,福田镇大力推行“玉米+水稻+豌豆”三季轮作规模化发展,同时开展有机草莓、香瓜、西瓜等多季节、多品种、多元化轮作试种。截至7月初,仁和区已完成果园间套作4.5万亩,预计可比去年增加玉米等粮食产量1.8万吨。  为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目标,仁和区大力推广实施粮经(菜)复合种植,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试点先行、全面推广、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的原则,灵活采取粮经间作、稻菜轮作等复合种植模式,鼓励引导群众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022年,仁和区计划试点建设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试点6个,并鼓励农户自发开展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2万亩。在试点的基础上,当地还将逐年在全区推广粮经(菜)复合种植模式,通过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加强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方式,降低农户种植风险,调动套种积极性,力争在2026年完成10万亩粮经(菜)复合种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6
(记者 唐子晴)9月10日,攀枝花市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高隆村,烟农陈代辉将自家种植的烟叶整齐捆绑,装上车运往烟叶收购点,“今年技术新,60多亩烤烟收成好!”  去年年初,高隆村股份合作联合社正式挂牌成立,为烟农搭建了土地流转、务工服务、农机租赁、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五个平台,共流转土地408亩,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高隆村党支部书记周汉云介绍,截至目前,村里增加20户烟农,达到97户;种植3923亩烟叶,比去年增加460多亩;村集体经济实现盈利16.67万元。连片烟田  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攀枝花市把烟叶产业纳入全市现代农业“7+3”产业总体规划,重点布局海拔1700米至2100米宜烟产业带18万亩,计划打造万担乡10个、千亩村45个。  为加快烟叶产业融合发展,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整合当地政府、行业、村集体、烟农等多方资源,积极探索以烟叶产业带动多营收渠道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把村集体作为烟区小农户对接现代化大生产的重要平台,推动烟区烟叶种植从“小零散”向“大连片”持续转变。  具体措施上,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传统小户提供环节代管、阶段用工服务,为种植大户、产业工人、职业经理等服务,为农户利用闲时务工务农提供机会;按照各村产业规划和设施建设现状,实行村级设施和行业烟基由村集体统筹使用与管护,促进产业稳定与村民持续增收。  当地还引导村民因地制宜选择玉米、豌豆、油菜等烟后接茬作物种植,挖掘烟田粮食生产潜力,拓展烟农增收空间。“今后还将大力推广‘沃土工程’,每年农家肥使用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地力和复种指数,实现用养结合。”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烟叶生产管理科负责人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6
“关注森林”将拓展这些活动◎为森林产业“把脉开方”◎向公众传递森林之美◎把青少年领进森林◎让森林覆盖更多城市和村镇  (记者 王代强)“相机发射红外信号,动物触碰信号就自动拍摄。”在一群孩子的簇拥下,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蹲在一棵装了红外相机的树下,给大家讲述野生动物影像资料的获取方法。这是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一幕。  “开展自然教育,带领青少年了解森林,是我省关注森林活动的内容之一。”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自去年四川成立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以来,相关活动不断丰富拓展。今年,四川将实现关注森林活动组织机构21市州全覆盖,并向林草重点县(市、区)延伸。被森林环抱的洪雅县七里坪国际旅游度假区养生禅道。 姚永亮 摄(视觉四川)关注产业既看成效也看问题为森林产业“把脉开方”  “主要树种是什么?”“什么时候栽种的?”“管护成本有多高?”指着眼前一片茂密的森林,调研组成员接连向泸州市林业和竹业局工作人员发问。  前不久,省林草局储备林办公室和相关单位组成调研组,走进泸州市古蔺县和叙永县的国有林场,对当地国家储备林建设情况进行摸排。  “我们既看成效也看问题,目的是找到对策,对症下药。”调研组负责人说,在现场,他们重点关注国家储备林建设模式、林下补植树种适应性、项目建设成效及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  不只是调研。今年,省林草局在国家储备林上多次“着墨”,并于5月召开了全省会议,分析项目现状,讨论工作难点,研究应对措施。  截至目前,全省85个县(市、区)包装国家储备林贷款项目99个,省林草局批复建设方案项目44个,其中20个项目已授信262亿元、17个项目已放款46亿元。  通过调研,看现场、问难题、找对策,从而助力森林产业发展,这是一年来我省关注森林活动的初衷之一。  一方面,省政协相关负责人多次率队赴基层调研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川西北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等情况,形成调研报告,积极建言献策,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大量依据。  另一方面,省林草局主要负责人也频频携该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国家储备林建设、“林长制”、林业碳汇、数字林草高质量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督导,推动工作落实。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供图关注生态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向公众传递森林之美  “请换一张更大尺寸的照片哈。”近日,省林草局宣传中心电视科科长杨治林,与投稿者电话沟通参赛作品投稿要求。当前,省林草局正联合相关单位开展第二届四川生物多样性生态摄影大赛。  “向大众传递森林之美,每年我们都会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品牌活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这些活动,不但增强了大众关注森林、保护生态的意识,还促进了森林研究。以持续开展了40年的“爱鸟周”为例,相关单位陆续推出了《四川鸟类原色图鉴》《四川鸟类鉴定手册》《四川爱鸟护鸟手册》等系列科普作品。  在相关部门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志愿人士,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  时间回到今年初。1月9日早上,天微微亮,成都武侯区某小区门口,成都观鸟会理事长沈尤驾驶一辆越野车出发了,后备厢载有望远镜、三脚架、照相机、旅行包等。同时出发的,还有来自成都、德阳、绵阳、自贡、眉山、乐山、雅安等地的百余名观鸟爱好者。当天,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等单位指导、成都观鸟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第六轮成都平原越冬水鸟同步调查,进一步掌握成都平原越冬水鸟的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沈尤所在的小分队,调查了邛崃泉水湖、邛崃文君荷塘、西河崇州段等点位。  “这次调查有十几个单位的100多人参加,增进了人们对森林、河流、鸟类等的认识。”沈尤说,他们还积极为生态保护建言献策。比如,他们发现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里的游船对野生鸟类造成了干扰,经建议和沟通,公园减少了游船数量和班次,改变了路线。  不久后,就是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一周年的日子。记者了解到,省林草局正在谋划开展“数字熊猫节”及媒体行等活动,引导更多人加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同时,为即将到来的“绿色中国行”做准备,以提升关注森林活动本身的知名度。龙泉山森林公园一角。记者 吴传明 摄关注教育开设自然课堂把青少年领进森林  “孩子最喜欢营地里的各种小木屋,这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真好。”8月22日,成都市民王坤明带着孩子来到位于雅安市荥经县的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打卡”自然教育营地熊猫森林国际探索学校。  营地导师刘文学介绍,营地在设计时尽最大努力保留了原始地形地貌和天然植被,突出“大熊猫保护”主题,让青少年真正深入和探索森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作为关注森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省于去年确定了首批共10家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并启动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把青少年领进森林,在森林中有所乐、有所学、有所获。  “森林中怎么分辨方向?”“在森林里遇到蛇应该怎么做?”今年以来,已有多批中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玉屏山景区,在森林步道听研学导师讲解关于森林的各种知识,在玉屏山博物馆参观动植物标本。  记者了解到,景区编制了森林研学专属教材,有研学导师7名,建有森林学校、森林博物馆等配套设施,常年开展研学活动。  在试点建设单位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四川唯一”进入了2021年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名录。  “基地建有大熊猫太阳产房等近20个大熊猫、小熊猫活动场所,还有熊猫谷保护教育村等多个室内自然教育活动场地。”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主要服务对象就是青少年,近10年已开展科普教育1.2亿人次。  为促进自然教育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前不久,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发布了《自然教育导师专业标准》《自然教育体验师专业标准》《自然解说员专业标准》三项团体标准。  “每年3月的第二周,为四川自然教育周。”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自然教育周期间,还首次开展了全民自然教育百家讲坛,邀来动植物保护专家线上授课。  四川省《关于推进全民自然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四川幼儿园、中小学自然教育参与度达90%,自然教育市民认知度达80%,以基地为主体的各类自然教育场域达到500处、各类自然教育主体500家。  下一步,我省将努力培育认证一批自然教育服务机构、自然教育导师和自然教育课程、线路和产品,创建一批自然教育优质品牌,将我省建成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和国际知名自然教育目的地。关注生活绿化全川让森林覆盖更多城市和村镇  “路两边变化太大了。”每天吃完晚饭后,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永光村村民杜明祥,都会和家人一起来到土太路散步。让他感叹的是,“以前路边杂草丛生,现在种了很多花草,看上去很漂亮,空气也变好了。”  此前,为助力森林城市创建,土地乡大力开展道路绿化建设,在土太路道路两旁共栽植紫薇2000余株、木春菊4万余株、一串红2万余株,曾经“土里土气”的土太路,如今被绿树红花围绕。  除了建设县乡道公路绿化工程,东坡区还开展了水岸绿化。“以前这条河环境很差,现在河水变清澈了,岸边栽植了柳树、香樟等不少植物,变化很大。”在思蒙河修文段,路过的村民李林感叹道。  “不仅是东坡区。”眉山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眉山实施城市森林、村镇森林、通道森林等“十大工程”,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以创带建,这是关注森林的题中之义。”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继续建设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人家,丰富关注森林的内涵。  四川如何继续关注森林?《四川省关注森林活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了抓好建言资政活动、主题宣传、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等五项主要任务。  “今年,我们关注森林活动的中心,要向市州、区县拓展延伸。”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关注森林是一项系统工程,下一步我省将探索支持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更广的社会共识与合力,把小事做细做实,浇灌培育关注森林的“参天大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5
(杨宗友)“以前总感觉巡察工作的程序和规定多,担心自己找不到方向,抓不住重点,幸好有‘一图五清单’,像‘导航仪’一样,给我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第一次参加巡察的梓潼县干部李虎说到。巡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强度大,开展工作大多依靠从各系统临时抽调的干部,容易产生人员协作发力慢、巡察发现问题深度不够等现实问题。为提升巡察质效,让巡察流程更加清晰,实践操作更易上手,梓潼县建立了“一图五清单”工作机制。巡察组干部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梓潼县委宣传部供图据了解,“一图五清单”是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细化“三个聚焦”,围绕村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以及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体资产资金使用、村级工程建设等内容创建的对村巡察操作体系。其中:一图,是指操作流程图,围绕巡察7个环节24个具体步骤,以最直观的绘图方式,明确巡察村(社区)要巡什么、怎么巡、谁来巡。五清单,是指监督要点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质效清单,构建了完整的巡察工作闭环,为巡察科学规范、高效有序开展提供遵循。“对照巡察监督要点清单,我们要重点关注执行乡村振兴战略、惠民利民等一系列为民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以及道路建设、环境污染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在对该县文昌镇高桥村、油泉村等21个村(社区)的巡察伊始,县委第三巡察组组长李宗花便跟组员明确了巡察方向。对照清单内容,巡察组有的放矢,先后发现了“人居环境整治不到位”“闲置资产未有效盘活”等多个问题。“现在终于不为污水淹到屋里而闹心了……”梓潼县玛瑙镇交泰村三组的邢玉珍感慨到。感慨源于“闹心事”变成了“开心事”。入驻交泰村的第一巡察组干部在走村入户时,了解到交泰污水处理厂铺设的污水收集管道未进行雨污分流,该管道途经邢玉珍居住的住房背侧,而该处又预留了污水收集管道检查井,由于地势较低,下雨时污水外溢,遭遇暴雨天气时混杂着粪污的污水甚至能从检查井喷出1米多高,进入附房内。随即,巡察组奔赴现场核实相关情况,并责成玛瑙镇党委立即整改落实。玛瑙镇党委即刻与汇智公司联系,一同实地察看,并拿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方案。随后,重建污水井、更换管道、硬化路面等工程相继展开。十五天后,问题得以解决。群众利益无小事。村(社区)巡察解决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心坎事”。据悉,梓潼县已巡察村级党组织53个,发现问题518个,移交问题线索14件,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20余个。同时,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建立健全村级各项制度31个。针对村务、财务、村级工程项目、资金拨付等重大事项存在的风险漏洞,推动开展村级小金库、村级财务管理等专项治理检查,收缴应交未交非税收入34890.33元,清退超标准、超范围列支等资金34329.3元,有力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了基层监督治理实效。“‘一图五清单’,实质上是对巡察工作的简化、实化、规范化,提高了巡察发现问题的‘精准度’‘敏锐度’和‘纵深度’。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巡察内容,让清单更加科学,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基层实际,不断提升巡察质效,照亮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把巡察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梓潼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县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熊钰华表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14
唐春燕 蒋越(图片由安居区委组织部提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树立“大人才”观念,以《安居人才九条》等22项人才新政为引擎,遂宁市安居区人才资源总量已逾6.8万人。2021年至今,安居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193名,同比增长54.7%,引才总量和增速均位列遂宁市前列,刮起了“人才强区风暴”。  以人才智力为杠杆,组建安居区委、区政府决策顾问团,聚智借力创造了GDP增速连续3年排位遂宁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市第一的亮眼成绩,先后荣获国务院2021年度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激励先进县、全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典范区等30多项国省名片。  2022年上半年,安居区凝练“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创新巧干”的城市精神,4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为全市第一,整体位列全市总红榜第一名。一项项漂亮的数据、一个个向上的箭头、一个个沉甸甸的荣誉背后,站着千千万万与安居发展同频共振的人才。俯瞰安居城区。政策引领构建引才“强磁场”  2021年11月以来,安居区相继与四川美术学院、中铁二院签订校(院)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2年4月,风景如画、田园牧歌般的“中国沼气文化之乡”——海龙凯歌文旅园区开园迎客,勾勒出“乡村振兴示范地、幸福生活先行地、学思践悟必选地”美好图景,受到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成为乡村振兴遂宁“示范”。  近年来,安居区坚决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高质量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区战略,栽好梧桐引凤凰,做好人才“大文章”。  紧扣“3+2”现代工业产业发展,开展“遂州英才”“琼江英才”等32场招聘活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2400余名。积极筹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加快建设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遂宁分院,圆了安居人的大学梦。在遂宁市率先构建“招商+引智”模式,柔性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专家学者100余名。创新聘请国务院参事室、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省社科院等31个智库机构53名专家担任区委区政府决策顾问,广泛凝聚安居发展“最强大脑”。  上下同心,催人奋进。近3年来,全区各类人才新增1.5万名,同比增长17.65%,位居遂宁市第一方阵。高层次人才突破1600名,专技人才1.2万名,获国家、省、市荣誉称号的高层次人才136名。厚积薄发的安居,已然成为群英荟萃之地。以四川江淮为“链主”的汽车产业集群在安居区初步形成。今年4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在安居区开建,将为推动安居区汽车与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厚植沃土做强育才“孵化器”  人才强区,“外引”“内育”缺一不可,唯有同频共振方能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安居区持续深化“全域人才”培育行动,一批高素质本土人才茁壮成长。  实施“菁英人才锻造”“琼江英才培育”“专技人才托举”三大工程,高素质培育本土人才近2000名。“近两年,公司培养出10名‘遂州技能大师’等人才,获得专利40余项,这得益于安居人才政策对企业人才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杨明对此深有感触。  育才举措不止于此。承办技能大赛培育“安居工匠”,“校企双进”柔引高校专家,“政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倾情构建的“3+2”现代工业产业人才雁阵,让安居区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突破万人大关。拓展空间搭建用才“大舞台”  在人才“接力赛”中,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安居通过“科创平台”大创建,让更多“千里马”风驰电掣在创新驱动的“赛道”上。  “将平台搭在产业上,将联盟融入产业里,将人才育在产业中。”近3年,安居区累计投入科教经费30亿元、研发经费2.43亿元,与农业农村部共建全省第一个“低碳社区”、全国第一个沼气学院;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建全国首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与省农科院共建三家大米稻渔研究院……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性收入排名跃居遂宁市第一。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安居创新而为。联合潼南、乐至等毗邻地区共建“十四五”科创项目4个,总投资9.05亿元,开展“对标竞进·智造未来”创客大赛,川渝人才交流交往交融日益紧密,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不仅有暖心人才政策、包容创新氛围和优良营商环境,更有让我们施展一技之长的平台舞台。”中科院博士、四川盛弘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向鹏说,“安居区委推出‘1336’发展战略,描绘了建设世界锂都引领区的美好蓝图,引领带动全区锂电产业加速突围突破。”  “人才引领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安居人才优势带来了显著发展“厚势”,全市首个500亿元项目——遂宁安居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成功签约,四川裕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已经建成,四川江淮汽车有限公司加快打造成渝地区汽车配套产业集群,汽摩装备特色产业园成为首批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倾情服务优化留才“生态圈”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打通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安居区细化服务环节,倾力优化人才“生态圈”。  贴心办好人才服务“小事”,人才方能安心成就“大事”。全区30名县级干部与72名专家人才结成对子;精选34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搭建“琼江心语”政企人才知心荟,倾听所想,化解所困;就医绿色通道、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贴心更暖心……  高标准建成人才服务“双中心”、345套人才周转房,首批85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投用。“安心安业、安生安康、安逸安居的人才环境让我们感到踏实!”“琼江杰出英才”、四川裕能副主任工程师彭方俄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持续改善城市品质,安居区正以一流工作生活环境,构建出“人到安居才乐业”的人才生态优势,打造吸引各类“千里马”栖息的“安逸”天地。  更多好消息接踵而来。“安居人才新政”即将重磅发布,推出人才“安身”“安业”“安创”“安居”“安心”五大工程,安居的“爱才之心、引才之切、用才之诚”充分彰显。  千舟正待发,乘风再破浪!对标赶超、唯旗是夺,“争第一”“创唯一”,在加快建设“成渝之星”安居极核和湖光山色中的安逸安居的历史进程中,安居人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9-13
  (叶强平 记者 李传君)九月的四川理塘,天高云淡,藏坝乡集体牧场的牦牛悠闲地吃着草;位于禾尼乡的牦牛产业园区内,3000余头牦牛在现代化的圈舍两边“散步”,附近8000亩优质牧草基地的草已长到10公分高,牦牛肉等系列产品在线上线下热销……  四川省理塘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全国120个纯牧业县之一。牦牛产业是当地脱贫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近年来,脱贫后的理塘县通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破解饲料供应难题、推动产业发展等路径,建设集体牧场,实现规模化养殖;借助东西部协作,建设优质饲草基地;将育种、优养、加工、销售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走出一条牦牛脱贫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务工农牧民正在打扫牦牛圈舍。  把牦牛存进“银行”  因为地贫人穷,2016年以前,理塘县藏坝乡全乡468户,其中252户已经搬到城里居住,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2016年,藏坝乡党委在充分调研分析牦牛产业后,决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整乡推进建设集体牧场。  2016年4月中旬,藏青扎喇高原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成立。“我们通过‘规模化养殖场+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引导全乡468户农户,每户入股1头牦牛到合作社,牧场聘请专业饲养员集中管理、运营。”藏坝乡原党委书记健康说。  “一家入股一头牦牛成本不高,收入也不低。”扎西村脱贫户益西曲扎说,他家没有劳动力,想发展什么都困难,自从有了牦牛专业养殖合作社,就像把牦牛存到“银行”里,定期产生收益,并且普通农户与脱贫户是按三、七分成。  为规避牦牛育肥过程中的风险,合作社聘请专家对合作社饲养员和广大牧民进行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牦牛出栏周期长,分散养殖模式效益差,加上饲养的人工费用,利润非常低。而采取集中育肥模式,不仅能极大地减少人工费用,而且牦牛的出栏周期明显缩短,收益明显增加。”健康说道。  同时,集体牧场直接销售牦牛肉以及牦牛奶、酥油等奶制产品,年收入可达8万至9万元。2016年底,合作社卖了46头牦牛、新生小牛116头,293户脱贫户每户实现分红493元。到2021年,293户脱贫户分红69.4万元、每户分到2367.42元。  在理塘,达到500头牦牛以上的集体牧场共有15个,养殖规模达到7500余头,年出栏1000余头,带动脱贫牧户320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2020年2月,理塘县正式脱贫摘帽。  让牦牛吃上“饱饭”  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多米,年平均气温3.0℃。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游牧生活是当地牧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是当地牦牛产业的发展常态。  冬春季节,也是理塘县雪灾频繁光顾的季节,同时也是牦牛缺少饲草的艰难时刻。如何让牦牛吃上“饱饭”,稳固好牦牛脱贫产业?理塘县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来解决这一难题。  2021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决定投资900万元打造高原优质牧草基地。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为此在禾然尼巴村选取8000亩退化草地,采取“机械+人工”方式对草地进行改良,撒播燕麦草,优质牧草基地项目落地。  8月上旬,看到长势良好的优质牧草,禾尼乡禾然尼巴村的牧民斯郎泽仁十分高兴,因为冬春季节他家100多头牦牛的口粮不用愁了。过去虽然自家有5亩草地,但也只能给老弱病残的牦牛临时充饥,更多的时候还要拿钱去购买牧草。  “冬春无法放牧时,平均一头牦牛每天需要吃5斤干草,5个月下来,100多头牦牛7万多斤才够,按最便宜的1元1斤干草算,7万多元是笔不小的开支。遇到雪灾,干草要两三元才能买得到,有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牦牛掉膘甚至死亡。”斯郎泽仁算了一下账。  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298户、1586人,牦牛存栏达2.1万头,像斯郎泽仁一样,牧民们都最担心牦牛越冬度春时的饲草问题。去年11月,8000亩优质牧草丰收。“不但自己村的牦牛够吃,多余的还能卖出去。”村党支部书记昂旺降措高兴地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粗略算了一下,现在1亩地产干草3500斤,是天然草场的20倍,8000亩牧草最低产值可达2800万元。  今年3—4月,理塘县虽然下了好几场大雪,但斯郎泽仁的心却不慌,因为家中堆满100多头牦牛的饲草,过冬期间没有因缺饲草死一头牦牛。  近年来,理塘县在禾尼、曲登、奔戈等乡镇集体牧场大力开展牧草种植,促进了牧草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了当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今年种植的1.85万亩优质牧草,预计产牧草3237.5万公斤,可供12319头牦牛冬春补饲。”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总畜牧师多吉说。  给牦牛“现代”生活  近日,在理塘县现代牦牛产业园区务工的牧民洛泽仁开着自动撒料车,为圈舍的牦牛补饲,他说:“如今,园区里牦牛生活条件好了,不但有现代化的圈舍并每天消毒,还吃得好,不像以前养牦牛,最担心雪灾和缺饲料。”  2020年开始,理塘县将“牧草生产、牦牛育肥、绵羊育种、活畜交易、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牧旅融合”等融入一体化运营,成立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  在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里,处处科技感十足,牛舍里实现了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这里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带一个智能终端,作为牦牛唯一的身份信息,记录牦牛的年龄、体重以及后续的疫病防控、屠宰等信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说,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科学地进行喂养。  园区通过短期育肥,比传统的养殖周期缩短了两年,出栏体重增加了50多公斤。“我们一年可以养育两季牦牛,一季出栏5500头左右,实现了鲜牦牛肉的全年供应。”周斌介绍,园区推行“种草、养畜、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生产,实现了牦牛产业园区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  2021年,理塘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实现销售额约8000多万元。理塘牦牛肉、牦牛奶、风干牛肉等精深加工畜产品进入省外主体市场。搭建畜产品数字化物流管理中心平台,打破畜产品上行、外运物流“瓶颈”制约。2021年,园区实现综合产值2.17亿元。  理塘县创新“园区+集体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带动模式。通过草地流转、园区务工、牦牛代养、资产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牧户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多重利益联结新机制。2021年,共为120户脱贫户代养432头牦牛,脱贫牧民年增收21.6万元。集体经济专合社将产业资金通过基金形式投入牦牛园区入股分红,年均分红50万元。  “园区建成后,牦牛育肥出栏1万头以上,年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园区覆盖禾尼、曲登等7个牧业乡镇、带动2.2万名脱贫牧民稳定增收。”杨正康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9-0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