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燕巧)茶叶是广元市旺苍县农业主导产业。6月底以来,旺苍县出现了长达一个半月的高温干旱天气,部分茶园旱情严重。如何给茶园补水保苗,关系着全县茶产业的发展。8月18日,记者走进广元市最早种黄茶的村——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探访这里如何抗旱保茶。村民正给黄茶园浇水。唐福升 摄  18日5时,旺苍县木门镇龙山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石义良早早起床,把4台水泵分别拉到微水池、山坪塘旁。晨光里,30余名村民逐渐赶来,分组开始了一天的浇水工作。  水泵突突地响,微水池的水被抽进一根300米的水管里。8时,石义良拖着水管在茶丛间来回浇水,后面2名村民抬着水管跟着石义良走。“这根管子看起不大,拿起重得很,有20多斤,一个人拖不动,要几个人一起才可以。”石义良说,往年给茶园浇水都是直径25毫米的小水管,今年天干,小水管浇不透。洒水车正在给茶园浇水。  微水池的水是前两天专合社的吸粪车从1公里外的塔子梁水库拉回来的,这辆平时拉沼液的吸粪车现在每车可以拉5立方米的水。“一口微水池差不多可以管附近的10亩茶园。”石义良介绍。  在三合村,一辆洒水车正在给沿途的茶园浇水。“用拉水放微水池再抽水浇的方式成本较高,为此我们专门调度了1台洒水车到三合村,为道路两边的茶园浇水。”木门镇副镇长张川介绍。  10时,头上的太阳越来越烈,石义良来到太阳能提灌站打开阀门。旁边的一口山坪塘慢慢有水冲出,底部的裂口渐渐被水流冲刷开来。  “太阳太大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太阳能抽水,一天可以抽50多立方米,晚上再打开喷雾系统喷水。”石义良介绍,因为附近茶园面积比较大,去年修建了这座太阳能提灌站,从山下把水抽到山坪塘,再供给喷雾系统。“白天在茶园浇水,晚上打开喷雾、喷灌系统。白天不敢开,太阳一大水就蒸发完了。”茶园里的遮阳网。唐福升 摄  行走在三合村,记者看到有些茶丛间放着干的大豆苗、杂草和玉米秆。“想尽办法找水的同时,我们也鼓励大家给茶树用杂草、玉米秆保湿。”旺苍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岳君是当地抗旱救灾第二工作指导组成员,负责木门镇沿线的抗旱指导工作。“全县成立了9个工作组,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抽调100余名农技人员,分批次到田间分类分产业指导抗旱灾,充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  11时,石义良的浇水工作结束。随后,他带着记者来到旺苍县茶树种质资源圃观看茶苗长势。“看,浇完水茶树就开始发芽了,要不是天干,这两天正是采夏秋茶的时候。”走到“天府11号”茶树区域,石义良进田察看:“去年种的新茶苗,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浇水,过几天还要再来浇这块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向薇薇 李柏桥 记者 罗敏 文/图  8月10日,骄阳似火,在绵阳市梓潼县许州镇本本农场,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制种水稻迎来收割测产。只见田间收割机所经之处,稻谷尽收“囊”中。  现场,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进行测产验收。经测算,经过育秧、插秧、施药、授粉等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的加持,测产地母本产量比传统制种增加28.1公斤/亩,增产12.1%。收割机所经之处,稻谷尽收“囊”中。  “今年发展了1200亩制种水稻,基本上采用了全程机械化技术。验收的146亩制种,想不到有这么好的收成,可以增收10万元以上。”农场主蒋本友高兴地说道。他算了笔账,传统人工移栽父本母本秧苗,需要500元/亩,采用机械栽插只需要230元/亩。同时,通过扩大父本和母本的行比,无人机授粉效率提高了,还可以收220斤/亩父本稻谷。而传统模式在父本授粉结束后全部割除,相当于损失了近300元/亩收入,机械栽插增加了密度、无人机赶粉提高了授粉效率,产量还增加了近10%。“又省工又省力还高产,明年我的制种田全部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蒋本友说。  制种水稻高产又节本,离不开各个环节的机械化作业。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介绍,实施的机械化制种技术包括采用商品基质毯状育秧技术、母本机插秧技术、无人机施药和喷施“920”技术、无人机辅助授粉技术、父本母本机械化收割技术,收割的杂交水稻还将进行机械烘干。  经对生产成本的测算分析,全程机械化制种比人工制种节本240元/亩;增收父本118公斤/亩,单价按2.60元/公斤计算,增收306.80元/亩;增收母本产量28.1公斤/亩,单价按20.00元/公斤计算,增收562元/亩。三项合计节本增效约1108元/亩。  梓潼县是国家级制种基地县,劳动力的转移必将造成水稻种植面积的缩减。比如水稻制种劳动强度最大的赶粉环节,需顶着中午烈日,在田间使劲的摇动竹竿或快速拉动绳索,才能把花粉赶起来。但今年,梓潼县种子管理站站长陈凯感受到了水稻制种业的变化。  “今年全县的无人机是供不应求,广大制种农户已经认识到无人机赶粉的效果。”陈凯说,无人机赶粉价格是8元/亩次,人工赶粉10元/亩次,随着时间推移,无人机代替人工授粉是大势所趋。“明年要提前搞好预判,把其它区域闲置无人机调动起来,更好地满足制种农户的需求。”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8月10日,骄阳似火。在射洪市洋溪镇双檬村的一片坡间平地里,挖掘机正在抓紧清理树枝平整撂荒地。而一年前,由于多方原因,这片近475亩的坡间平地还是无人管理的撂荒地。随着射洪全力落实撂荒地复耕复种措施,这片“沉睡”的土地也被“唤醒”。  今年以来,射洪市有效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因地施策、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农村撂荒地整治攻坚行动,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截至目前,已整治完成4.8万亩,复种3.97万亩。洋溪镇双檬村撂荒地变成高产田  8月2日,在青岗镇改良村,成片的水稻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绿油油的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儿,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喜人景象。  “以前这一沟水田撂荒很多,杂草丛生,今年300多亩水田复耕后栽上了水稻,现在丰收在望!”看到丰收景象的村民汤建华乐呵呵地说。  “随着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就业,留在村里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改良村里的土地出现荒废现象;加上部分村的种植基地交通不便,即便肥沃的土地最终还是沦为撂荒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丽说,通过引进大户流转土地的方式进行撂荒地整治,改良村发展水稻、高粱、大豆、玉米和油菜等传统粮油种植,全村共整治撂荒地800余亩,预计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伏热当头,正是高粱成熟的时节。在离改良村5公里外的鹿子山村,成片成片的高粱地里,颗粒饱满的糯红高粱摇曳着沉甸甸的穗头,一片丰收景象。今年以来,该村创新撂荒地整治模式的同时,同步建立逐年递增机制和集体经济增收机制,将撂荒地种上了约500亩的高粱,预计每亩产量达1000斤。青岗镇改良村种满水稻的撂荒地腾退园地玉豆飘香  在瞿河镇板板桥村的坡间平地里,一株株玉米和大豆、南瓜间隔种植,初熟的玉米棒散发着缕缕清香。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近年来,因为劳动力严重老龄化、耕作条件差、耕种效益低、特别是村柠檬产业园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板板桥村一台地从2018年到2021年开始出现大面积撂荒。  今年以来,瞿河镇积极落实做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土地流转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逐步让撂荒地块变为粮田。该村党支部书记告诉笔者,全村前期经过机耕道及蓄水池新建和撂荒的整治,撂荒地问题得到解决。截至目前,引入农投公司承包腾退园地725亩、射洪砥砺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坡地505亩、腾退园地525亩,全面解决了板板桥村撂荒地问题。  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局张邹文才表示,下一步射洪市将进一步发挥农业组织化效益,采取“互换并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确权不确地、经营权换股权”等做法,由村集体兜底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同时,进一步改善农业便利化程度,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确保全市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7
  (李道全 记者 李传君)巴山叠翠,渠水扬波。行走在素有“川东明珠”的巴渠大地,处处都能见证水清、河畅、岸绿的优美景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达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响应国家、省级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号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夯实水环境保护的坚实基础,打造生态宜居优美环境,写下建设幸福河湖的生动注脚。  截至2021年底,达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市县级以上城市水质达标率100%,乡镇及以下水质达标率99.9%,23个断面均达到水质考核目标,达标率100%。  坚持高位推动——  打通治河“最后一公里”  在大竹镇仙鹅坝村,蜿蜒如带的任河碧波涟漪,河面上,河道保洁员王永科驾驶着保洁船缓缓逆流而上,两名保洁员手拿长柄网兜,娴熟地打捞着河道内的漂浮物。  作为一名“河道美容师”,王永科每天的任务就是在河面上进行巡查,发现有垃圾等漂浮物就进行常规性打捞。“现在每天常规打捞大概两三船,过去一天最多要打捞20余船。”看着环境越来越好,河水越来越清,王永科心情也如这一波清水般舒畅。  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达州,北与陕西接壤,南与重庆相依,东与三峡库区及鄂西地区相通,西与省内巴中、广元、南充等市相连。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不仅有渠江、巴河、州河、前河、中河、后河、明月江、铜钵河等市级8大主要河流,还有200余条支流,是嘉陵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为有效保护江河湖泊等水资源,达州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聚焦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建立组织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细化工作任务,强化流域整治,因地制宜,打出了保卫碧水清河的“组合拳”。  “我们不仅出台《达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还在全省先试行河道警长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河警长责任体系,创新设立河长制示范乡镇,在全市形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榜样可学的河道治理新格局。”达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达州还创新建立基层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水环境生态补偿监测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上下游对应补偿、乡镇横向转移支付、县财政统一结算的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倒逼基层狠抓河流保护工作,切实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达州200余条河流分段设置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并延伸到了水库。截至目前,达州市23个国、省考断面均达到省水质考核目标,达标率100%。  坚持“一河一策”——  探索跨界河流共管共治新路子  一大早,刘东吃过早饭,就开车来到任河万源段起始处,开始沿着岸边的G347向下游巡河。作为大竹镇乡级河长兼村巡河员,这样的巡河任务他每天都会进行一次。  这种日常巡河,正是川、渝、陕3省市开展联防联动巡河管理机制的一部分。为共同推进水域治理,达州市积极探索跨界河流共管共治的新路子,在与巴中、广安、梁平、城口、开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陕西、重庆等省(市)和省内相邻市县的沟通协调,联合编制印发了川渝跨界河流“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目前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已经实现100%覆盖。  刘东说,如果在巡河过程中遇到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向上级河长反映,并同步向上下游段河长反映。说罢,他掏出手机,打开巡河APP向记者介绍:“与过去巡河相比,掌中巡河通解决了报告不及时、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在探索跨界河流共管共治工作中,达州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开发河长巡河APP,将过去繁杂的巡河流程转化为掌中巡河通,巡河工作实现了便捷、实时、高效。同时,通过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在达州河湖长制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河湖管理状况实现动态掌握,自2021年微信公众号试运行以来,共计发布300余条信息,做到了信息优质化、数据全面化、普及公众化。  此外,定期召开跨界河流联防联控联治会商会议,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治三排”“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巡河,实现了跨界河流问题清、责任明、措施实。达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跨界河流共管共治有利于源头治理,“信息平台+微信公众号+巡河APP”促进了河长制督察管理工作的落实,更好解决了跨区域河道管护难点问题,共同保护流域环境。  坚持群策群力群管——  让群众享受到生态“红利”  河水潺潺、杨柳青青,河岸两侧垂柳整齐排列,隔离带上草木葱葱、绿树挺拔,乔、灌、花、草合理布局,形成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绿化格局,让市民出门见绿,在绿色发展中享受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现在河道干净,河水清澈,每天早上在亲水平台跑跑步、做做操,心情特别好。”家住州河岸边20余年的市民叶光胜见证了州河水由黑到绿的大转变。  达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活“水文章”,达州市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河湖管理目标,聚焦补齐河长制工作短板弱项,将美丽河湖与人居环境改善有机结合,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风情带,加快构建全域高品质美丽幸福河湖网,让治水工作荡漾出的“涟漪”逐渐向人居环境的改善蔓延。  在具体行动上,按照“河长主导、属地管理、行业负责、多方参与”原则,深入开展“清河、护岸、净水、保水”四大行动及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正向舆论引导,加强对《四川省河湖长制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深入开展“河小青青年志愿”行动及“河湖长制七进”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浓厚氛围。  同时,坚持流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思路,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测监控、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和监管、持续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监管、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生活垃圾的清扫、保洁工作;加快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和运营,从源头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功能全覆盖,城乡污水收集处理水平显著提升,达州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县城达85%、建制镇达50%;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处置覆盖率达90%以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16
暮冬 (图片由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供)盛夏时节,阵阵油香拨动着人们的味蕾。7月初,四川省粮食行业协会发布第二批获得授权使用“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商标)的7家企业19个产品。至此,全省获得“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商标)授权的企业已达15家、产品29个,“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7月16日,天府菜油产业创新联盟在成都对第二批新入盟的11家成员单位进行授牌。目前,联盟企业总数已达26家,产业创新联盟队伍不断壮大;随后,《“天府菜油”商标标志设计使用规范》发布实施,“天府菜油”公共品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之路蹄疾步稳。  迈步新征程,谱写新篇章。贯彻落实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稳定重要农产品供给等战略部署,“天府菜油”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四川菜油产业踏出提质增效的鲜明节奏,助力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2021年11月28日,乡村振兴·四川“油”你——消费者进油企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邛崃市举行。高点起步 从种植到加工,川油持续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立秋时节回顾,从初春到盛夏,全国油菜第一大省四川动作频频。  6月18日,绵阳市三台县立新镇凉泉村油菜种植户李道刚拿到一笔油菜籽销售款。今年,凭借优质优价,李道刚种植的油菜增收20%以上。  种植户收入水涨船高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培育发展“川字号”特色优势产业的决策部署,是“天府菜油”带动四川油菜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发展的助力。  新征程已经开启,实施4年的“天府菜油”行动如何谱写新篇章?  答案是立足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构建起涵盖品种研发、技术推广、种植管理、产后服务、加工流通、品牌培育、市场销售等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  建体系,前提是打好种业“翻身仗”。去年,四川启动首届“天府菜油杯”优质油菜品种评选,不断用良种筑牢“天府菜油”产业崛起的扎实本底。  建体系,关键在于种植绿色化。近年来,围绕“天府菜油”构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标准、抓好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三大重点,我省不断推动新技术在基层扎根。全省累计推进建设“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18个,建设“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示范县40个。  建体系,底线是筑牢质量关。近年来,四川先后制定实施包括5个质量标准和4个技术规范的“天府菜油”“5+4”团体标准,确保“天府菜油”系列产品全程可追溯。  建体系,重在擦亮川油金字招牌。近年来,借助“天府菜油”行动,川油品牌崛起持续加速。  如何崛起?从建章立制开始。2018年6月,我省建立包括财政、粮食和物资储备、农业农村等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机制,确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先后出台《四川省“天府菜油”行动三年计划(2021—2023年)》《“天府菜油”公共品牌(商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不断擦亮川油品牌。  从品牌培育入手。2018年底,四川组建以15家油脂企业、2家科研院所和3家销售终端为核心的“天府菜油”省级产业创新联盟。第二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省级菜油区域公共品牌——“天府菜油”注册。  从抱团出海着力。2020年底,首批获得授权的10家企业产品集体亮相成都。在“天府菜油”旗下,已汇聚29个本土优质菜油产品,以“天府菜油+企业自有品牌”方式进入全国市场。  高点起步,奋发有为。“天府菜油”行动深入推进,为川油产业崛起注入全新动能。绵阳市安州区万亩油菜产业基地。开拓市场 全线出击,“天府菜油”助力川油改写销售版图  “天府菜油”打入西北市场!7月7日至11日,10家“天府菜油”授权企业的品牌产品携手“西进”,集体亮相第二十八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亮相当天,这批“天府菜油”品牌产品成为展会亮点,参展企业收获诸多合作意向,并签下订单。  不只是西北市场,近年来,伴随着“天府菜油”的美誉度、知名度持续提升,川油不断改写食用油销售版图,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用油安全。如今,“菜油看四川”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透过现象析原因。自2018年以来,四川不断整合行业资源,持续借助各类展销活动和年度品牌推广活动,通过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四川农业博览会等展会平台开展推广营销。特别是去年以来,先后通过“空桶换油”“家的味道”“消费者进油企”等一系列主题推广活动,持续在四川本土市场营造出品牌营销的热烈氛围。如今,凭借优良的品质,“天府菜油”已先后进入东北、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带动川油的销售半径持续拓宽。  品牌跃升,正在带动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今,借助优质优价,“天府菜油”每年带动全省油菜种植农户增收超过30亿元。截至今年,四川油菜籽产量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天府菜油”正在带动川油产业闯出一条“川字号”特色优势粮油品牌发展路子。  迈步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作为全国油菜产量第一大省,四川锚定新的发展目标,以纵深推进“天府菜油”行动为抓手,擦亮“川字号”农产品品牌,以品牌培育带动产业发展,进而稳定增加油菜种植面积与油菜籽产量,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保障国家油料安全贡献力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放眼未来,“天府菜油”发展的蓝图正在绘就,更多的“实景图”正在呈现:  ——年内,“天府菜油”行动三年计划实施被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内容,川油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全面驶入快车道;  ——去年,四川油菜产业链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推动川油产业崛起,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今年,全川油菜种植面积全力突破2100万亩,全国油菜第一大省更加名副其实;  ——2022年度“天府菜油”品牌宣传推广行动即将启动,加大公共品牌整体营销力度,一大批“天府菜油”品牌故事将娓娓道来。  品牌发力、拓宽市场、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站在新起点、展望新征程,“天府菜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加速迈上新台阶,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和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6
(记者 史晓露)8月11日,烈日当空,在达州市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层层梯田稻浪涌动,不远处的山坡上,“鱼米之乡”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宣汉县是典型的山区丘陵大县,地貌总体呈现“七山一水两分田”。去年宣汉县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偏远山区如何利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近日,在宣汉县举行的科技支撑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现场观摩会上,来自省内各地的农业专家、部分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参会代表走进当地现代农业园区,观摩农业提质增效的新技术、新模式。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者 史晓露 摄稻渔综合种养,亩产值是过去的3倍  走进宣汉县胡家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记者发现,在稻田一侧,有一条“L”形水沟。“我们实行的是稻渔综合种养,田里种水稻,水沟里养着鲤鱼和鲫鱼。”宣汉县袁军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袁军介绍,国庆后,这些鱼就能上市,每亩至少可产鱼50公斤,按30元/公斤计算,仅卖鱼的收入就有1500元。  “我们不打农药,化肥也用得少。”袁军说,鱼的排泄物可以作为天然肥料,为了鱼的安全,防治稻田病虫害会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和生物手段。  通过生态种植和养殖方式,米质更好,价格自然更高。“过去只卖稻谷,亩产500公斤,按3元/公斤算,每亩产值1500元,现在我们加工成大米,还注册了‘鸭池稻鱼香’品牌,大米可以卖到10元/公斤以上。”袁军说,按每亩产大米325公斤算,产值可达3250元,每亩大米和稻鱼的综合产值就是4750元,亩产值是过去的3倍。  农田效益增加,离不开科技助力。近年来,园区与省农科院、达州市农科院、水产学会等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应用绿色增产新模式新技术。“现在园区大规模种植的就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水稻品种‘川优6203’。”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蒋开锋指着田里的稻穗介绍,现在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期,长势良好,预计8月底就能收获。种养循环模式,让产业链“活”起来  8月10日,在宣汉县大成镇的肉牛现代农业园区的牛舍内,上千头蜀宣花牛正在啃食饲草,这些牛体型壮硕,身上还有黄白相间的花纹。  “蜀宣花牛被誉为‘中国南方第一牛’。它的优势在于生长发育快、乳肉性能佳、抗逆特性强。”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草食家畜研究所所长易军介绍,目前该品种已推广到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外地区和省内近20个市(州)。  凭借着独特的牛产业基础,宣汉县已建立“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种养循环模式,让产业链条“活”起来。  在大成镇瓦窑村园区核心区,一路上都是茂盛的牧草。“省农科院已培育出一批适宜川渝丘区种植的饲草新品种,并在园区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技术、青贮饲料加工利用等技术。”省农科院资环所副研究员、饲草与绿肥研究中心主任朱永群介绍。园区内,牛舍产生的牛粪成了“宝贝”。“这些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大成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内已引入有机肥生产企业,可消纳园区26家、周边13个乡镇规模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这些畜禽粪污能做牧草肥料,牧草可作牛饲料。园区构建起了一条生态种养循环链条。  2021年,园区主导产业“蜀宣花牛+牧草”产值达10.7亿元。下一步,园区将建设完善蜀宣花牛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菲菲称重、分拣、打包、装运……连日来,广元市昭化区各地脆李、葡萄、黄金梨、黄桃等特色水果迎来丰收,为了保证果实的品质和口感,电商物流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时将新摘的一批批鲜果发往外地,用最短时间将它们从田间地头“搬到”餐桌上。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年来,该区沿着农业产业链条集聚产业资源,做足做好强链补链延链的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该区推动园区水、电、路、田、通讯“五网”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广运用中耕除草施肥、植保无人机等现代装备,实施水肥一体、农业物联网等现代设施综合配套,新建猕猴桃避雨栽培大棚2200亩、节水灌溉设施7000余亩,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100%。  同时,该区持续深化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在园区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专家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教学、答疑解惑,累计培育剪刀干部、剪刀村民2000余人,打通产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进一步增强产业效益,该区就地就近配套农产品初加工中心3处,主导产品初加工率达93.26%。在工业集中区建成果酒、果醋精深加工生产线5条,年产值6000余万元。  “通过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方式,主导产品线上销售占比达34.16%。以桃博园3A级景区、双凤省级农业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农旅经济、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年累计接待乡村旅游60余万人次。”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又到红花椒传统主产区——汉源县的花椒采摘季。据了解,汉源花椒种植面积已达20.4万亩,预计今年产量5000万-6000万斤。花椒下树后主要去了哪儿?有十多年花椒种植经验的宜东镇富乡村6组村民姜锡兵告诉记者,他家的红花椒下树后,一般用烘干机烘干,在行情较好时售往附近的花椒加工厂。  当然,更多的椒农是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的模式,由当地专合社组织,将鲜花椒直接送往花椒加工厂,加工成为各类花椒制品,销售至全国各地、甚至出口至国外。色泽丹红的汉源花椒  鲜花椒上市啦工厂进货“胃口大增”  “花椒”是汉源的“金名片”。据统计,在汉源县甘溪坝食品加工园区,以五丰黎红、永丰和、川麻人家等企业为依托,研发以花椒为主的各类复合调味品30余种,其中汉源花椒油畅销全国,汉源花椒精酿啤酒初具规模,2020年园区花椒油产量占全国的七成以上。  8月8日,园区内的四川椒冠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工人们在花椒加工烘干车间流水线上忙碌,8台烘干机同时运转。  “每天收鲜红花椒8万斤左右。”椒冠农业董事长余海介绍,又到花椒采摘季,目前鲜花椒采购有序进行,鲜花椒经过现代工艺加工,配以植物油进行精炼,就能制出花椒油。  与园区内20多家花椒企业类似,椒冠农业生产的花椒制品有花椒油、干花椒、花椒面以及各类花椒复合调味品等。余海告诉记者,其中花椒油是“主打产品”,在去年销售份额当中占比近6成,干花椒、花椒面等产品占比4成。“今年我们准备在去年采购150万斤鲜花椒基础上,再增加20%的采购量。”余海说,“去年产值4500万元,今年争取突破5000万元。”  记者随后对五丰黎红、永丰和等加工企业进行了走访,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疫情对下游餐饮企业有或多或少的冲击,但企业均表达了花椒去库存明显,且愿意增加采购的意愿。其中:永丰和去年红花椒采购量150万斤,今年预计增加30%左右,年产值争取从去年的5000万-6000万元增长20%左右;五丰黎红则在今年四五月清空库存,今年预计收购汉源花椒350万斤左右。  “全县的红花椒自8月初开采以来,鲜花椒价格较为稳定,目前根据品质进行分级收购,收购价一般在10-12元一斤,基本与去年持平。”汉源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表示。  上下游压力增企业目标“稳中求进”  在五丰黎红食品有限公司,一车车从椒农手中采购的鲜花椒在这里加工成为各类制成品后,再运往全国各地。  “全天24小时收购,一般每天收购鲜花椒12万斤左右,花椒油全年产量约1.6万吨,花椒油在公司所有产品中占比约90%,加工规模在全国同行排名第一。”五丰黎红办公室总监任俊雅介绍。  五丰黎红也是汉源花椒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汉源花椒”品牌价值为7.04亿元,短短4年之后,其品牌价值达49.65亿元,翻了7倍。  拥有“金字招牌”的汉源花椒如何行稳致远?“变中求稳”是不少本地企业的策略。汉源县永丰和食品厂副总经理任然就告诉记者,汉源花椒之所以会赢得市场青睐,主要还是它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口碑,因此,即便今年花椒行情总体下行,如果坚守住“初心”,以坚持做“百年老店”的思路做产品,一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过去以线下销售为主,其中商超占比两成、农贸市场、餐饮店各占4成,线下年销售额3700万元。”余海介绍,今年以来,企业提前布局,开拓了河北、天津等空白市场,并针对餐饮连锁店客户增加了“品牌定制”等服务,针对家庭主妇和年轻群体的线上平台进行了升级,总体来看,在餐饮销售渠道下跌一成的情况下,全年销售额预计将“逆势”增长500万元。  “不论市场行情怎么变,要变中求稳,严格执行鲜花椒分级收购按质论价,做好汉源花椒质量管控,依法诚信经营;同时,不故步自封,在稳中求进,要根据市场变化拓宽销售路径,方能行稳致远。”汉源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5
(彭彬 邱雨艺 杨宗友)今年,梓潼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5万亩,大春生产以来,该县加紧对这3.5万亩高标准农田,开展生态有机肥地力培肥,通过有机肥使用、秸秆腐熟还田等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改善不合理的施肥结构,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1%以上,肥料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当前,各地水稻、玉米长势良好,增产在望。在梓潼县长卿镇皇观村,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的1000亩优质粮油基地,大部分地区水稻已进入抽穗期,连片的稻田长势良好,像一片绿油油的稻海,生长饱满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微风拂来,稻浪随着风轻轻摆动,在蓝天的映衬下,绘就了一幅丰收在望的田园画卷。面对连日的高温天气,皇观村也抓紧时机,进行稻田灌水、指导农户进行拔草、灭虫等田间管理,确保水稻稳产高产。另外,经过前期采取生态有机肥地力培肥、推广生态有机肥、精良免耕播种、绿色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措施,目前,玉米总体长势良好,即将收获,据农技人员田间调查,今年玉米亩产将达700公斤左右,粮食增产已成定局。据皇观村副主任刘怀金介绍,今年该村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使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旱能灌,涝能排,道路畅通。同时,在政府采购下,该村使用了“两个一”的生物菌肥,粮食作物长势喜人,预计比往年要增产20%以上。今年,梓潼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5万亩,根据“良田粮用”原则,全部种植优质粮油作物。同时,该县派出专家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技术服务,指导村民因地制宜抓好肥水管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同时还在高标准农田探索数字化建设,设立了两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可以按时采集空气温湿度、降雨量以及土壤墒情、含盐量等数据,并通过云平台上传。村民可随时调取相关数据,并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据悉,3.5万亩高标准农田,分布在该县长卿、宝石、玛瑙等5个乡镇,受益人口43313人。今年预计增加粮食生产能力44.85万公斤,油料5.35万公斤,蔬菜38万公斤,其他农产品1.5万公斤,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2
(王春艳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8月9日,记者从宜宾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百千工程”动员大会上获悉,从今年起,宜宾将用三年时间,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百村示范、千村达标”工程(以下简称“百千工程”),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100个、达标村1000个,全面推进美丽宜宾乡村建设,打造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标杆。按照计划,2022年宜宾市建成示范村40个、达标村200个;2023年建成示范村30个、达标村400个;2024年建成示范村30个、达标村400个。为保证建设质量,“百千工程”遵循规划先行、先易后难、注重保护、群众主体、统筹推进的基本原则,整合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美丽的长宁县双河镇根据部署,示范村和达标村建设有八大主要任务,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培育良好乡风民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示范村重点是产业上结构要更优、融合度要更高、体系要更完善、收入要更高,着力建设充满烟火气息、乡愁记忆的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形成既有特色更有韵味、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的村庄;达标村要着眼补齐农民最急需、紧密相关的基础短板和公共服务,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在寻觅乡土根脉、保留乡土风貌、寻味乡土味道、挖掘乡土故事上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具有特色的路子。为确保工作顺利高效推进,宜宾市各级各部门组建了“百千工程”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会商、调度、通报、暗访抽查等制度机制,分层分类形成工作方案和“一村一方案”;全面建立市、县领导和市、县部门全覆盖联系指导示范村、达标村工作制度,明确一批市级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定点联系示范村,推动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帮扶工作深入扎实、见到实效。兴文县共乐镇稻田美如画“‘百千工程’是宜宾市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决断,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宜宾落地落实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各级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宜宾市“百千工程”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像打赢脱贫攻坚战那样,精准对标、科学施策、尽锐出战,确保“百千工程”目标为民、结果惠民,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的进军号角,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11
近年来,四川省武胜县始终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强化基层战斗堡垒的重要抓手,刚性化压实责任、常态化党性锻炼、明确化纪律要求、标杆化典型示范,着力打造一直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纪律严明的乡村振兴“头雁”队伍。定制“三张清单” 党建责任刚性化定制“责任清单”。出台《武胜县村级组织运行清单》,明确村级组织运行五大类18项工作任务及流程,全面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职责、村干部职能分工、议事规则及办事流程,强化村级组织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定制“考评清单”。制定村干部考核办法,采取“实绩考核+满意度”测评方式,重点考核村干部工作实绩及群众满意度;实行差异化考核,考核精确到人,拉开考核差距,引导村干部加强服务意识,提升工作能力。定制“问责清单”。实行工作警示制度,阶段性开展工作考评,对工作不足提出警示,累计警示30余人。制定村干部履职尽责十条负面清单,出现负面清单情形时,及时开展谈心谈话、提醒、函询、诫勉,累计谈心谈话50余人,提醒60余人。实施“三个强化” 党性锻炼常态化强化学习培训。依托武胜红色文化园、县委党校,创新“党校培训+党性教育+实地观摩”培训模式,举办专题培训班10期,培训3200余人次,强化村干部的党性修养。开展“乡镇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60余次,教育党员干部在推动发展上见实效、在组织建设上促规范、在服务群众上转作风。强化实践锻炼。结合“红色星期日”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春耕备耕、森林防火等志愿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实践锻炼中践初心、显本色。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活动800余次。强化为民服务。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定期走访制度,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每季度遍访一次群众,征求发展思路、收集反映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目前,共收集意见建议400余条,化解矛盾纠纷280余起。严肃“三项纪律” 纪律要求明确化严肃书记负责机制。全面推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出台《“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办法》,落实村党组织书记管党建党、带领村民发展主体责任。健全任期内不合格村干部调整办法,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能上能下。严肃各项民主制度。推行以“公开理财、公平惠民、公正议事”为主要内容的“三公治村”模式,实现权利、规则、政策“三个公平”。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集体商议、民主决定,强化村级事务监督。严肃督察考核制度。建立村干部“月督查、季评议、年测评”工作推进制度,每月督查通报工作落实情况,每季度开展比成绩、找差距评议活动,年末召开全年工作测评会,将季度评议结果及年终测评结果作为村干部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做到“三个带头” 示范带头标杆化带头发展集体经济。选配200余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350户农户联合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推行“龙头企业+村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式农业,带动15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带头树牢文明乡风。实施“三化四美五清六治”整治行动,引导村民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完善村规民约、文明公约,引导广大村民注重家庭建设,传承优良家风。持续开展移风易俗整治行动,引导群众更新思想观念,革除陈规陋习,为文明乡风正本清源。带头抓实基层治理。选拔配备1500余名治理小组长,广泛收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召开小组会、村民代表大会、各类自治组织内部会等形式解决各类难题,推动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工作格局。(供稿:武胜县委组织部  张绍龙)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0
“新村建好了,小河治理了,空气清新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恰逢周末,四川省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村村民唐伦全带着孙子在水塘边玩耍,见到正在入户走访的镇纪委书记游柯高兴地说道。走进华蓥市阳和镇偏岩子新村,宽阔整洁的柏油路、高大的入村牌坊、清澈的护村河、独具特色的川东明清风格民居、连片的果林、跳着欢快坝坝舞的村民……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下“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新农村画卷。“今年,华蓥市将偏岩子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地,在原有新村的基础上,治理河道、修补入村道路、加装路灯、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将偏岩子新村建设成为山更绿、水更清、村更美、人民生活更幸福的美丽和谐新农村。”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费贵川说道。据悉,“人民阅卷·广安行动”以来,全市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广泛收集民需民诉民怨,最终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等“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协调全市力量,集中整治,努力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偏岩子新村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点,由市纪委监委督办,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主办,阳和镇协办,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逐步带动全市农村环境治理。“整治‘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在市纪委监委督导下,配合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争取项目、协调专项资金,已完成河道整治10余公里、修补村道0.5公里,加装太阳能路灯220盏、新型分类垃圾桶70个。”该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谢杰介绍道,该镇干部通过广泛宣传、“一对一”走村入户,手把手指导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目前已基本实现村民垃圾分类自觉。村居美更要产业旺。近年来,全镇充分挖掘当地红色文化和川东农家文化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发展1700余亩葡萄种植园、30余亩蓝莓产业园、240余亩大闸蟹养殖基地等,打造种植采摘、养殖垂钓、品酒休闲、水上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让村民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吃上了“产业饭”“旅游饭”,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以红色文化为基点、特色产业为重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努力打造新型农村人居生态。”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市将以阳和镇偏岩子村为样板,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步伐,让村民更幸福、生活更舒适。(供稿:华蓥市纪委监委  高丽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0
(郭侨 潘建勇 记者 常坚)“人才公寓的房间装修非常温馨,超出我的心理预期。” 近日,来自资阳市的硕士研究生唐萍通过人才引进到仁寿中学,住进眉山市仁寿县的人才公寓后,满意地说,“比起每年租房,能省下将近8000元,正好用来提高生活质量,工作时也会更有热情。”让人才在仁寿县安家扎根,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事业,是该县“引凤筑巢”,扎实做好人才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仁寿县以强力度引进人才、广维度培育人才、准精度使用人才、暖温度服务人才,让各类优质人才汇聚仁寿、爱上仁寿、建设仁寿,实现人才工作良性推进,切实激活人才发展的“一池春水”。在人才之家里看书人才公寓 温馨港湾留在仁寿从“拎包入住”开始2021年12月29日,仁寿县人才公寓房源公开分配活动举行,121名高层次人才通过摇号的方式选到了精致温馨的人才公寓,经过三天公示后,就顺利入住了。“来时一个包,让人才到仁寿就能‘安居’。”仁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公寓一体配备家具、家电、厨卫等家居设施,人才可直接“拎包入住”,同时,还为人才提供了免费停车位、物业服务和宽带网络等,极大降低了人才的安居成本。租金高、租房难、配套不完善是青年人才初到外地就业面临的住宿首要烦恼。对研究生毕业刚刚开始工作的赵梦曦来说,仁寿县的人才公寓正好为她解决了这一烦恼。“人才公寓给了我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个过渡的桥,所有的家电,包括锅碗瓢盆,都为我们想到了,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认真地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为群众服务。”赵梦曦是仁寿县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她说,看到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时,真正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据悉,仁寿县人才公寓投入1.8亿元,共有369套商品房。一期投资1300余万元高标准装修115套酒店式公寓,分为三种户型;第二期213套人才公寓预计今年竣工投用。仁寿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本人及配偶在县城范围内无住房的,可按标准申请租住人才公寓,符合条件的承租者可根据不同的人才引进标准享受不同的房租补贴。人才之家 近悦远来相聚仁寿从“一次偶遇”谈起“工作日的晚上喜欢来这里休闲,看书或者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居住在人才公寓的马茂丽和赵梦曦一样,是仁寿县引进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她所说的地方便是仁寿县的人才之家。“在人才之家里,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不仅可以一起玩乐,还可以一起交流工作,共同提升能力。”马茂丽说。聚合人才,方可开启合作思路;分享经验,才会碰撞智慧火花。仁寿县人才之家是眉山市首个人才之家,面积1200平方米,是集孵化培育、政务服务、咨询联络、活动交流、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涵盖路演中心、创智学院、青春沙龙、时光影院、健身达人和星空之城等6大板块服务功能,通过全面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效能,推动人才集聚高地建设。“为帮助人才充电提能、交流互动,在人才之家的路演中心,每月都会以不同的主题开展见闻分享、心理课堂、创客展示、大咖指路等时尚新颖、轻松愉悦的交流活动,打造人才专属微课堂。”仁寿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才之家以人才“乐、享、学、成”为核心理念,提供兴趣交友、技能提升、休闲娱乐、品质生活等高端服务,力求营造让人才安心、放心、舒心、开心的综合服务阵地。值得一提的是,人才之家的创智学院还能为人才提供交流合作、创新创业的政策咨询和平台服务。近年来,该县已先后与清华大学社科院等15所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建成产学研创新平台12个。人才绿卡 畅行无阻爱上仁寿从“点滴小事”萌芽不止于硬件环境,更注重软服务。近年来,仁寿县以“仁寿育才工程”为统揽,完善“1+N”人才新政,不仅建成“拎包入住酒店式”人才公寓和“功能完备市场化”人才综合服务体人才之家,还创新拓展“人才绿卡”服务项目,打造“大美仁才港”人才洼地。“人才绿卡可以免费乘坐公交、每年免费一次健康体检、免费借阅图书等,虽然是点滴小事,但也恰到好处地从细节里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温度。”仁寿县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夏浩均说,他正准备申请一次性8万元的安居补贴和每年1万元的租房补助。生活有卡,一卡通行。仁寿县以人才绿卡为“小切口”,做好引才聚才“大文章”,在全市率先推行人才绿卡管理服务,提供政务通办、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安居保障等18项便捷化服务,人才亮卡即可享受优质优惠服务。目前,仁寿县还在探索“仁才码”线上服务,将人才绿卡功能融入其中,植入政策发布、预约服务、积分奖励、身份识别等功能,实现管理服务迭代升级,启用后人才服务项目将进一步扩展,使用方式将更加智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直以来,仁寿县立足实际,转变思路,创新举措,谋求人才政策既普惠又精准,从单一服务模式向培育爱才助才新业态转变,打出“引、育、用、留”组合拳,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蕾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8月5日,笔者走进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九组今年69岁村民吴应光和他老伴李柏权夫妇的荔枝林时,夫妇俩乐呵呵地说:“我这1亩地20余棵荔枝树已经种了10多年了,今年又遇荔枝‘大年’。好在村里电商工作站帮忙,拓展网上销售渠道,我的1万余斤荔枝目前销售已近尾声了,预计可获利达4万元,平均价格达到了4元/斤。而今年线下销售,价格只有2元—3元/斤。”吴应光和李柏权夫妇采摘荔枝老农种上生态荔枝  吴应光和李柏权夫妇是罗湾村的龙眼、荔枝种植户,他们家的5亩自留山在10年前就响应村里的号召,经过改造种植龙眼。精明的吴应光为了规避龙眼“大年”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量大价贱”风险,他在种植龙眼时,专门拿出1亩地种植了20多棵荔枝。如今,历经10多年的精心管理,吴应光、李柏权夫妇的5亩多龙眼、荔枝早已进入了盛果期,每遇挂果“大年”,收入都在8万—10万元。  “发展龙眼种植中,又种植荔枝,可以规避龙眼集中上市可能带来增收风险。荔枝在7月上市,而龙眼则要在8月才陆续上市。”吴应光介绍说,这些年,为了确保荔枝卖上好价钱,从定植荔枝树苗开始,他就选择生态环保的种植方式,确保了荔枝生态品质和口感。在防虫上,吴应光除了采用黄板进行生物杀虫,同时还采取人工捉虫的原始办法来消灭天牛等害虫,让他的荔枝品质更生态,食用更放心,口感更香甜。  由于其生态品质,这些年吴应光的荔枝在村里的种植户中,总是比别人要提前一周的时间就卖完,而且价格每斤总要高出市场0.5元—1元左右。电商助销售  进入7月中旬以来,随着荔枝的陆续成熟,在吴应光夫妇的荔枝林里,每天都有游客进林采摘。而在他的荔枝林边,罗湾村电商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忙着将他采摘下来的荔枝用专用纸箱打包。“今年是荔枝丰收的‘大年’,我的1亩地荔枝产量超过了1万斤。体验采摘只是销售的方式之一,在村电商工作站的帮助走线上销售才是重点。”吴应光说。  往年因以体验采摘销售为主,电商为辅,导致渠道单一,虽然口感好,但也不同程度出现了滞销和有价无市的现象。今年6月,面对今年荔枝是“大年”产量大的情况,吴应光就早早与罗湾村电商工作站达成了销售协议,让他的荔枝搭乘电商快车,努力实现丰产又增收。  吴应光介绍,他5月与电商工作站达成销售协议后,电商工作站就开始积极推动,将他的生态荔枝推上网销平台,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介进行推广宣传。电商工作站带有地域性标志的精美包装和新颖别致的促销活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也促进了荔枝的销售。这段时间,吴应光的荔枝每天线上交易量都在500斤左右,占总销售量的70%以上。  吴应光还告诉笔者,他的荔枝因是生态种植,可以存放5—7天品质不变。因此,线上购买荔枝完全不用担心运输会影响其新鲜度的问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2日,雨后初晴,汉源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杜洪俊、国家统计局汉源调查队副队长张忠林等人组成的大豆复合种植县级复验小组,登上宜东镇富乡村8组农户马林元的花椒地,在海拔2000米的幼树林里,一片片葱茏的大豆长势喜人,有的开出白色的小花,有的已挂上嫩黄的豆荚,复验小组4名成员用皮尺围定一块4平方米的大豆,小心翼翼地将茎叶扒开,认真地数起豆苗来。  大豆复合种植验收,其实就是抽样“数豆苗”。汉源县农业农村局粮油中心副主任白云伟介绍:“由于全县大豆复合种植主要在经果林下套作,每亩大豆只要达到规定的株数,就能申领150元/亩的补贴。”  如今汉源不只盛产花椒,通过在花椒、苹果、李子树等经果林下复合种植大豆,大豆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作物品种。汉源县高标准农田里种满大豆。刘佳 摄汉源恋上大豆不只算“经济账”今年是汉源大面积推广大豆复合种植的第一年。年初,汉源争取到7.5万亩大豆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项目,占雅安全部大豆复合种植任务93%以上。  据介绍,大豆复合种植,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护好群众“粮袋子”的战略要求,同时大豆与经果林间套作,具有天然互补优势,农户在保证经果林效益的情况下,不仅能多收一季豆,而且大豆根瘤菌固氮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化肥使用,是改善土壤地力的法宝。汉源开展大豆复合种植县级复验。刘佳 摄  为了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汉源拿出了真金白银的补贴。大豆复合种植平均亩产预计在75公斤,按照市场价格7.6元/公斤计算,加上补贴的150元,每亩大豆毛收入也不过700多元,但农户种植的甜樱桃、花椒等,亩均收益可以达到大豆的十倍,单纯靠物质激励是不够的。以富乡村为例,这里和汉源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背靠青山,种植了大量红花椒、青脆李、红苹果,是名副其实的“富乡”。村党总支书记王伟介绍,村民若种植10亩红花椒,年收入高达6万元以上,发动农户在经果林下复合种植大豆,一个字,难!为了让群众能理解大豆复合种植的重要性,汉源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大豆复合种植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农业农村局领导牵头联系“包乡”的技术指导服务机制,细化完善技术指导意见,指导经营主体和种植户掌握大豆生产技术要领,先后实地培训群众2.3万人次,组织干部发放示范推广技术资料3万余份,极大地提高了全县群众种植积极性。短短4个月时间,富乡村的经果林下、田边地角,全村几乎能利用的空地都种上了大豆,全年累计在经果林里间套作大豆340.5亩、涉及农户489户。杜洪俊(左)和张忠林(右)查看花椒幼树下套作的大豆。刘佳 摄大豆花椒间作促增收经果林与坡坡地互补  在汉源县富庄镇果园村,1组村民李西良告诉记者,今年听到镇、村都在大力鼓励和倡导农户种大豆,加上本地有种植大豆的习惯,村里的果农、椒农纷纷扩大了大豆面积。以他自己为例,去年种大豆4亩,今年就扩大至8亩,扩种的大豆大部分都种在了苹果、花椒、李子树等经果林下。  种植过程中,不少种植户也看到了大豆的固氮效果。“虽然辛苦一些,但是收获不少,特别是几亩花椒地肥力更好了,每亩减少氮肥使用 20 斤以上,且花椒树势更旺、产量有所提高。”富乡村8组组长马明康说,通过前后对比,更坚定了他种植大豆的信心。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汉源充分利用“巴掌地、坡坡土”,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的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及“大豆+花椒”、“大豆+幼龄果树”等模式,既保证了群众经济收入,又提高了群众种粮积极性。初步测算,2022年大豆复合种植将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00元。  6月底,汉源20个乡镇103 个村 2.5 万余户农户顺利完成了大豆播种任务,截至目前,经各乡镇初步验收,全县大豆复合种植面积可达7.5万亩以上。  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勇介绍,种植过程中,汉源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地区种植的大豆受野猪、雀鸟、松鼠、猴子等野生动物破坏,群众进行了多次补种。另外,随着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增多,自然晾干将受限,特别是种粮大户缺乏粮食烘干设备等。  下一步,汉源在妥善落实好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同时,将监测好县内2个不同海拔高度的田间品种对比试验点和 1 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密度试验点,将 12 个大豆品种进行对比试种试验、全程追踪调查,从而筛选出更适宜汉源种植的优质大豆品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0
(记者 钟欣)盛夏的周末,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西南部的中查村,游客纷至沓来。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海拔2400米,是传说中神鹰降落的地方。凉爽宜人的气候与独特地理条件带来的绿色风景吸引人们前来休闲度假。  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杜吉泽然正牵着马带游客骑马转山。他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自己是村里的党员,在马帮公司就业的都是本村村民,这是村里的集体经济。  面积40平方公里的中查村共有158户480人,其中党员34名。近年来,中查村抓党建聚合力,强基础促发展,通过“党建+乡村旅游”“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模式,抓中查沟乡村旅游公司发展,修建马帮营地配套设施项目,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发展藏家住宿、藏餐、骑马观光等特色旅游产业,集体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四川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游客在骑马欣赏中查村风景。  小支部凝聚大能量  中查村注重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支部书记一直都是谋发展冲锋在前,甘愿吃苦在先。曾经担任中查村党支部书记近20年的白玛介用多年的主动担当作为赢得了群众认可,连续4届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当选1届四川省人大代表。他率先在全县建立村民族文化展览室,组织本村党员干部和村民成立政策学习小组,凝聚村民文化共识,筑牢民族团结根基,于201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09年,白玛介组织村里农户成立中查沟自然生态园区旅游管理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骑马观光、登山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项目,全村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2010年又带领中查村与旅游公司签订了藏家客栈租赁合同,全村农户年增收4000余元,让富民举措在中查村落地生根。2017年九寨沟“8·8”地震后,他抓住灾后重建契机,提出农房重建与产业重建同步的思路,与专家团队不断沟通,为全村每户住房设计2间星级宾馆标准房间,既注重抗震又保留传统藏式风貌,让家家都有观景台,户户都可参与旅游,有力推动了中查村灾后重建工作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中查村被评为“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  去年,泽然罗甲从老支书白玛介手中接过接力棒。多年来,他与白玛介一起挖掘、保护村里的民间文化,带领村民录制羊皮鼓舞等传统歌舞光盘,刻录后可以在村里的酒店与民宿等场所使用。“我从小就经常看着村里的老人表演传统歌舞,一直就有把他们的歌声、舞蹈记录下来的想法,让我们中查村的文化一直传播发扬,让更多来旅游的游客都能了解到。”他对记者说。  尽管全村旅游业发展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泽然罗甲在去年还是抓住“十一”黄金周等节假日不放松,带头组织全村以马帮公司为抓手,通过骑马、民宿等旅游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  这个云雾缭绕中的村寨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6公里,自然风光宜人,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区位优势明显,被誉为“九寨沟后花园”,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辖区内有省级自然生态园区,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从2017年开始,中查村集中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扭转了过去垃圾乱倾倒、乱焚烧等现象,在全县率先实现垃圾、厕所、污水处理全达标。2021年,村“两委”组织群众拆除村寨破旧棚圈、围墙,对农户庭院、围墙、绿化及公共区域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新增绿化190处,着手新建村史馆,打造本土文化元素,人居环境实现跨越提升。  地企协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每天早晨,中查村的焦微莉开车10分钟来到鲁能胜地酒店上班。她2018年从沙坝村嫁到这里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两年后会成为家门口的高端酒店的前台员工,丈夫尤珠格桑如今也在这个酒店开商务车。小两口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而且得到五星级酒店的专业培训。  “中国绿发九寨公司在带动全村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公司旗下的酒店、民宿等吸纳了很多中查村村民,让村里的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泽然罗甲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九寨沟县是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这里提出的建设“三地一典范”(即世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全国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和全面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的发展目标,与中国绿发投资集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的第一批开拓者是2013年来到这里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已经历时9年。立足村情实际,中国绿发在漳扎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我们要带头履行乡村振兴央企责任。”中国绿发九寨公司(以下简称“九寨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能够把乡村振兴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地、落实,2021年初,九寨公司党委与九寨沟县漳扎镇政府党委以及中查村、郎寨村2个村党支部,共同成立了九寨鲁能胜地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坚持党建引领全局,唱响乡村振兴发展主旋律,为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工作保驾护航。  联合体充分发挥党建平台优势,特别是巩固和加强“5+2”(九寨公司5个党支部+中查村、郎寨村2个村党支部)工作模式,建立定期会商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对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需求进行联合会商,为地企协作项目和多民族群众团结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同时,九寨公司根据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员服务队和群团组织力量,成立乡村振兴工作组,积极开展地企共建。依托《九寨沟县中查沟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协助中查村建立乡村旅游公司,完善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度假区+国有企业+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推进乡村旅游管理、服务以及人才标准化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泽然罗甲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通过党建联抓、产业联促、资源联动、服务联做、活动联办等形式开展共建活动,为中查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党建联合体经常一起讨论我们村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问题、就业培训等。”他说。  共建共享实现民富村强  今年40岁的建龙是土生土长的中查沟人,过去一直在外务工,2018年起被聘为九寨公司护林员、调解员。作为九寨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的一员,党员建龙以自己既是中查村村民又是企业员工的身份优势,积极搭建企业与村民沟通的桥梁。他定期主动协调召开乡村振兴党建联席会,关注解决具体问题,避免产生矛盾纠纷。同时他也担任九寨公司与村委会共建的森林防火队队长,在度假区内分片区设置5个护林防火点,组织10名本地护林防火队队员进行轮班巡逻,地企同心协力保护九寨绿水青山。  中查村在九寨沟县率先实行“五长制”,由“片长”“警长”“街长”“店长”“户长”5个抓手联合发力,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同时落实“四员”制度,设立“护林员”“保洁员”“检测员”“护河员”推动可持续发展。  而九寨公司则利用自身优势,与九寨沟县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九寨鲁能胜地分中心,以此作为“党群服务+文明实践+成果展示”综合体,让党建联合体的共建成果及时体现,并为众多商家及周边村寨的党员提供党务工作咨询、理论宣讲、党组织关系转接咨询以及困难党员帮扶、流动党员管理等服务。  中国绿发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激发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活力,推动形成了守魂、寻根、亲民、革新的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如今,党建联合体的目标是将鲁能胜地美丽汇中心广场打造成新时代文明中心广场,展现阿坝州和九寨最美景点、最美乡村、最美风情、最美人物、最美特产,展示当地践行“两山”理念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依托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推动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查村的保护建设,协调推进这一传统村落标识标牌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建设、3A级旅游厕所建设、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市政配套及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农村。  而九寨公司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队的刘敏,则正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助中查村的村民打造“中查集市”,努力为村民带来持久稳定的旅游收入,也为来到九寨鲁能胜地的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体验,增加地企共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时的中查村,古碉藏寨、田野村落,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白玛介认为,要实现村强民富,就要探索多渠道的强村发展模式,优化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而乡村振兴的保障和基础,是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他希望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一方面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另一方面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中行之有效的办法归纳总结出来,让参加基层工作的年轻干部能够参考学习,推动实现“善治”目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8-09
(记者 史晓露)当成都平原的水稻还在抽穗灌浆阶段,川南地区的水稻已经率先开镰收割,拉开我省秋收序幕。8月7日,在内江市隆昌市云顶镇方田村,村民手握镰刀割下今年的第一茬稻谷。  当天,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业专家对隆昌市的杂交中稻-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过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现场收割、称重、测定水分、扣除杂质、计算产量等环节,专家组宣布测产数据:3块田经实割测产,平均亩产达753.8公斤。水稻丰收  “这个产量算非常高了。”参加现场测产的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任万军说,目前隆昌全市的中稻平均亩产为580公斤,而全省中稻平均亩产为530公斤—540公斤。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我省持续高温,在高温干旱的不利条件下取得高产实属不易。  为何这里的水稻能实现高产?“首先是品种选得好。”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介绍,该示范区共1000亩,种植的是水稻品种“内6优103”。该品种为四川省第六届“稻香杯”优质米获奖品种,米质优,耐热性强。  其次,栽培技术到位。该示范区由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采用以免耕、稀植栽培和精准施肥为核心的中稻-再生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稀植能发挥杂交稻的个体优势。”任万军介绍,四川盆地湿度高、日照少,在适度稀植条件下,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更好,水稻个体生长更健壮,稻穗变得更大,产量也会比较高和稳定。  在头季中稻实现丰收后,当地还将冲刺“吨粮田”,即实现中稻+再生稻亩产达1000公斤以上的目标。  隆昌地处川南,由于温光资源较好,当地推行“头季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即收割完中稻后,还会蓄留再生稻,实现“一种两收”,推动粮食增产。“再生稻预计10月初收割。”徐富贤说,下一步将科学管理再生稻,加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力度,带动更多农户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这个新修的房子看起来漂亮又安逸,出门就是幸福路,居住条件比以前好了,村集体经济也有了盼头。”8月1日,57岁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街道阳光村监事会成员黄友才,指着正在建设中的天府·阳光田园综合体农民集中建房项目满是期待。  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居住品质,同时将依托预留的村集体产业发展用地,引入商业项目,通过租赁的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三年后预计实现年租金收益超过100万元。  不仅如此,当前阳光村多个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三年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实现大幅提升,彻底告别集体经济年收益11万元的窘境,村庄大变样,群众安居乐业。”近日在阳光村,党支部书记廖小龙带着记者一路走一路看,解锁城郊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蝶变“密钥”。阳光村梨花盛开整合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设与发展资金自平衡  沿汽车城大道三段,经过龙泉驿欢乐田园,十分钟车程便到达阳光村。幸福路两侧,向日葵、百日草、马鞭草各色花朵错落绽放。  阳光村位于五环路以西,属锦绣天府核心区域所在村,地理位置优越,全村面积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3092人,常住人口3500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092人。  尽管区位优势明显,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却一度几乎为“零”。“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渠道单一,2021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1万元。”廖小龙感叹,没有集体经济作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人居环境整治等处处要开支,村上工作开展确实不容易。  城市虹吸效应下,阳光村村民多进城务工,跟大多数人口流失的村庄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砖房、草房、蓝顶房零散分布乡间,村民居住舒适性和安全性差,集体经济发展没路子。  守着好资源却住着旧房子,为改善村民生活居住品质,破解集体经济增收难题,阳光村先是着手整理土地资源,通盘整合、打捆现有资源。廖小龙介绍,通过前期项目摸底,了解到绝大多数村民有搬迁新居意愿,秉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项目自求平衡”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可结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211亩(按立项批复)。  资源整合后,同安街道针对性开展招商工作并大力推介该村。2020年8月,天府·阳光村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启落地建设,150.4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由四川美丽乡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每亩230万元的价格摘得使用权,而阳光村土地款项收益将用于农民集中建房项目,涉及2149名村民,实现了建设资金自筹,项目资金自平衡,赢得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以多个项目为撬动支点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双赢  除田园综合体项目外,阳光村多个产业项目齐抓并进,探索出“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民持续增收,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有后劲。  在位于成安渝高速以南、永洛路以北区域,占地100余亩的阳光橙果园雏形初现,排列整齐的果树青苗在标准化农田上茁壮生长。  阳光村利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补助资金,培育具有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休闲娱乐等消费场景的特色农业园区,探索一条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径。  在运营模式上,则考虑到如何兼顾壮大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增收。“我们按照‘大园区、小业主’的思路,探索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良性的利益链接机制,调动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廖小龙说,“大园区”是指由合作社牵头,整理低效农用地,实现“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小业主”是指将园区土地按10亩标准分为8块,分配给8位有意愿、有技术、善合作的种植能手种植管理好果园,集体收取租金。园区预期在2024年果树初挂果投产,2025年盛果期通过租金及自管果园的集体收益在15万元左右。  此外,依托农民集中建房安置点和阳光天府田园综合体产业功能区的区位优势,阳光村利用永胜小学等3亩闲置建设用地资源,争取到中央及省市区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财政资金共计200万元,建设智慧停车场及新型消费场景营造,为城市交通、集中安置点、产业项目配套停车功能区和提供消费场景,建成后每年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  建设中的产业项目营造新的就业创业环境,预计建设完成后将为阳光村村民提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200余个,促进城乡融和发展,村民和集体双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9
今年以来,恩阳区委统战部高度重视,结合脱贫挂包村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壮大脱贫产业。实施产业增效行动,用好用活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金融政策,统筹衔接资金项目等各类资源支持发展到户产业,同步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逐步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确保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不低于10个百分点。持续促进稳岗就业。积极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继续实施跨省务工交通补贴、有组织化输出激励、就业基地奖补等支持措施,拓宽省外务工、省内务工、就地就近务工“三个渠道”;支持有能力、有意愿的脱贫劳动力返乡创业,同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保留公益性岗位4个,实现脱贫人口就业1700余人。持续巩固后续扶持。对集中安置点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同步启动实施2022年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到村到户项目,围绕覆盖搬迁群众的产业园区、帮扶车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运行。加强集中安置点规范管理,积极探索推行基层治理新模式,常态开展家庭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选树一批后续治理典型。(供稿 恩阳区委统战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春 杨超特约通讯员 张超  8月1日,在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天井社区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忙着查看前段时间投放的鱼苗长势,生机盎然的稻田与白墙黛瓦的农房、干净整洁的村道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稻在水中长、鱼绕稻间游、人立岸上观”的乡村田园画卷。  “这是一种‘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是提高农民种粮收入的可行途径,具有‘稳粮、绿色、提质、增效’等多方面优点,旨在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的目的。”看着鱼儿在田间自在活泼地游来游去,天井社区党支部书记易云阳满心欢喜地说。平昌县板庙镇康坪村连片稻田。受访者供图多方共建“巴掌田”变“致富田”  “几个月前,这里还都是低产低效的‘巴掌田’。”在天井社区“鱼米之乡”项目核心示范区里,易云阳指着眼前一大片稻田说:“后来我们整合村集体、农户、企业、社会四方力量,通过统一拌地、集中育苗、规范种养,发展‘稻鱼共生’产业1500亩。”  据了解,天井社区在该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严格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求及标准,因地制宜建设“平田式”或“沟凼式”田间工程,建成高位水池 8 口,引入公司养殖江口青鳙、岩原鲤等高附加值水产品,养殖尾水全部用于稻田灌溉,使小块聚成大块,低值变为高值。  同时,天井社区积极盘活田坎、边角地等空闲土地资源,“见缝插针式”播种大豆玉米475亩。  “不仅是在天井社区。”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道:“我们以白衣、涵水、灵山等3个镇为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岳家、西兴、得胜、板庙等镇发展稻渔综合循环种养8000亩,目前‘鱼米之乡’项目总面积达2万亩。”绿色种养农户“坐收渔利”  “你看这些,都是鲫鱼。”前几天刚下过暴雨,天井社区村民易家平正在自家的稻田里查看鱼苗有无损失。易家平家有6亩稻田,经县里技术人员指导,共投放240余斤鱼苗。看到稻田完好,易家平高兴地说:“稻种鱼苗是免费提供,又有专人技术保障,再过几个月,水稻丰收,鱼也丰收。”  稻渔间作,鱼以稻田中的蚊虫和杂草为食,稻以鱼粪为肥。据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的该县水产渔政局办公室主任何光彬介绍:“‘稻鱼共生’绿色种养模式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提升了稻谷品质,鱼苗也是由我们优选品种提供给农户,按照每亩稻田40斤鱼苗的标准投放,等到金秋时节,鱼肥、稻黄,农户将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  “稻鱼共生”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平昌县“鱼米之乡”项目的建设。据了解,该县聚焦稳粮增收、以渔促稻目标,全力打造“鱼米产业兴旺、乡民生活富足、生态环境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鱼米之乡”。  白衣镇副镇长陈嘉伟介绍说,“稻鱼共生”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使田地应种尽种;另一方面可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亩均综合产值能达到4000元以上。  “稻鱼共生”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带来的效益远不止于此。依托“鱼米之乡”项目实施,平昌县灵山镇成功举办首届“稻花鱼”摸鱼节,吸引3000余名游客参加,为该县“渔旅融合”提供了思路。期间,从稻渔基地出产的稻田鲤鱼、鲫鱼平均价格高于市场价30%,“巴灵台稻香米”也深受消费者欢迎。  白衣镇党委书记沈洋表示,将依托国家4A级景区白衣古镇旅游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推出体验式、农耕式旅游产品,让游客来当农夫、体农事、品农味、知农辛,全方位提升“稻鱼共生”产业综合效益。  据了解,平昌县围绕“稳粮增收、以渔促稻、产业振兴”的总体目标,积极推广“稻鱼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深入各镇开展稻鱼综合种养专题技术培训30余场次1000余人次,将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全县共投放鱼苗近8万公斤,发展生态水产养殖5.3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