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洛绒尼玛 曾蓝)夏日的甘孜高原牧区,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云彩掠过之处,牛羊漫步其间,惬意悠然。时间仿佛从未改变这里,但深入其间就会发现,这片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巨变——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农业项目创建名单;科学优化调整校点布局,推进边远农牧区集中办学;打造牧区网格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启绿色草原治理新机制探索之路……可喜的变化样样看得见、摸得着。  这里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是川西北牧区的主体部分,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甘孜藏族自治州18个县(市)中,有9个牧区县,其余为半牧区县(市)。这里拥有独具高原特色的畜禽资源,饲养有牦牛、藏绵羊等草食家畜10余种,是四川省发展特色畜牧业的主要基地之一。  7月28日—29日,甘孜州迎来我省近年来第一个全方位聚焦甘孜牧区、全过程研讨举措、全领域推进工作的专题牧区工作会。在加快融入全省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加快牧区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深入推进牧区治理,加速提升牧区群众生活质量,甘孜州蹄疾而步稳。石渠县草原牦牛成群。根呷 摄以立足资源禀赋为基础 写好高原特色牧业“大文章”  牦牛是我国具有全球垄断地位的珍稀特有资源,中国牦牛占全世界牦牛总量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牧区,而甘孜州是全国牦牛生产的重要牧区。  作为甘孜州纯牧业县之一的理塘县,牦牛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午后的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阳光明媚。在现代化牦牛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开着卡车,装运牦牛。“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靠天放牧’,依托现代化养殖技术,让牦牛四季都可出栏。”基地负责人付强说。  甘孜州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开展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四川牧区牦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促进草原牧民持续增收。2021年10月,甘孜州召开专题会议,对甘孜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行研究落实。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牦牛特色产业革新式发展,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怎样肩负振兴“川牦牛”的重大使命?甘孜州着重解决越冬草料、建设保种繁育基地、推行科学养殖、建设现代化市场流通和品牌体系。  九龙牦牛是《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中牦牛地方品种排名之首的畜禽,是横断高山型牦牛的地方良种。该品种遗传性能稳定,备受各地牧民青睐,已多次被引进改良牦牛品种。  为健全牦牛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种畜品质,提高种畜良种化率,2017年九龙县成立草坪子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牧繁农育试验示范。合作社运用牦牛“4218”养殖模式,即一头4岁200公斤牦牛,在农区圈养100天,可增重80公斤。  近年来,随着甘孜州大力促进牦牛良种繁育、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良种覆盖等措施,牦牛改良换种、生产性能有所提高。目前,白玉县昌台牦牛保种繁育基地已经建成,计划到2024年,甘孜州将实施牦牛良繁基地建设项目3项,建设昌台牦牛核心养殖场1个,组建核心群330头;建设扩繁场4个,组建扩繁群1320头,形成年供种能力300头以上,优良品种广泛推广到生产牧区。目前,九龙牦牛、昌台牦牛等已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如今,甘孜州牦牛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初步形成。  位于炉霍县城郊的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厂房里,一袋袋奶渣不断通过传输带从地面运到“山顶”,被工人整齐地码放在最高一层。  近年来,炉霍县以牦牛奶渣为原料,加工生产牦牛酪蛋白系列产品,广泛运用到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等领域。“这些奶渣以前吃不完只有作为‘废料’扔掉,现在可值钱了。”在现场忙着搬运的宗麦乡牧民华登笑着说。  酪蛋白加工园区,建设以酪蛋白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园区,是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加工环节的重点建设项目。  “目前,企业已拥有日产1.6吨高纯度酪蛋白的生产能力,到2024年,仅优质酪蛋白一项,年产值就有望突破6500万元,可带动更多当地牧民增收。”炉霍县经信商务局副局长陈鑫杨信心十足。  据了解,甘孜州按照扶龙头、育主体、建基地、创品牌、拓市场的路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牦牛产业体系建设,现已扶持畜牧业龙头企业21家,成功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品牌,甘孜康巴拉、理塘高城鹏飞、香巴拉、康定情歌等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  2021年末,甘孜全州牦牛肉产量达5.64万吨、奶产量达11.23万吨,21家龙头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3亿元。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校园一角。 曾蓝 摄以惠一方民生为目的守好牧区教育医疗“大防线”  7月24日一早,家住甘孜县大德乡章龙村的扎西尼玛就准备好了糌粑、酥油茶,同时也计划好了当天的放牧行程。  几年前,扎西尼玛一家五口住在甘孜县偏远牧区,家里还有几十头牲畜。后来,为了让孩子上学更方便,扎西尼玛全家搬到县城居住。但问题随之而来,“刚搬到县城,我最惦记的就是家里的牛羊和草场,县上到牧场距离远,我不能天天来回跑,又要照顾孩子。”扎西尼玛坦言,那段时间每晚都睡不好觉。  不久,甘孜县教育和体育局传来好消息——为改变牧区教育现状,让适龄儿童接受优质教育,2017年,甘孜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城区建设一所高品质全日制现代化公办小学——甘孜县边远牧区育才学校。2019年8月,该校全面竣工。同年9月17日,该校迎来开校典礼,首批1700余名牧区孩子走进崭新的校园。学校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20453.28平方米,有教学用房、办公大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食堂以及标准化运动场,2幢宿舍楼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住宿。  “现在,我家孩子在学校寄宿,我不用担心接送孩子和放牧冲突了!”扎西尼玛高兴地说。  在甘孜州,像这样的寄宿制学校共有57所,为牧区乃至全州打赢“义务教育有保障”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上学难”的问题解决了,“看病难”的痛点随着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也迎刃而解。  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川西高原的部分群众。为有效遏制包虫病,2015年11月,石渠县全面打响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2018年至2020年,包虫病新病人检出率连续3年为零。2020年8月,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试点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2021年甘孜州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决定再用5年时间巩固拓展攻坚成果。  “启动第二轮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以来,确保筛查覆盖全县22个乡(镇)常住人口,并对以前患病的患者持续开展随访管理,治愈患者31名。”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肖通光介绍,石渠县对发现的包虫病患者全面实施免费内科治疗,对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及时转上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在色达县,7台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日前开进了海拔4200米的大章乡。车内各种便携式检查设备,包括彩超、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尿液分析仪……像是小型“体检中心”,引得当地牧民纷纷前来检查。  “谢谢!真心感谢门巴(医生)来到高海拔草原,为我们免费看病。”大章乡嘎志玛一村的郎吉说。  6月下旬起,色达县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力量送医送药下乡,开展肺结核病、妇科病、包虫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全面筛查、治疗,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偏远的大章乡只是‘首发站’,我们陆续会在其他地区开展送医药下乡。”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黄春俊说。  近年来,甘孜州民生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医疗保障应保尽保,发放民生保障资金36.6亿元;调整优化学校87所,所有县(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教育信息化成为全国边远民族地区典范。同时,健康甘孜行动深入实施,组建医联体34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全部达到二乙以上标准。德格达吉牧场。 德格县委宣传部供图以依法治州为保障 激活牧区社会治理“新动能”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个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家园,是甘孜各族群众共同的向往与追求。  在甘孜州,以往牧民群众因受地域限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如何提高群众法治意识,促进牧区繁荣稳定?  建立特色规章制度,是甘孜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首要探索。  日前,石渠县起坞乡格托村一村民进行电焊加工,将加工材料堆放在村民来往的街道上,村规民约监督员尔金发现后,第一时间对该村民进行督促。  “建材堆放在公共活动场所,既影响村容村貌又有安全隐患,你的行为违反了村规民约,请尽快整改。”当天下午,该村民便将堆放在村公共活动场所的建材进行了清理。  如果说村规民约是石渠县起坞乡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积分管理则是理塘县上木拉乡创新的特色治理品牌。  “参加村里的义务劳动,搞好家庭卫生,都可以得积分。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上木拉乡红龙村村民卓玛泽仁对规则十分熟悉。  上木拉乡把全乡群众纳入积分管理,每户设置基础分100分。对积极参加义务投工投劳、“农牧民夜校”、环境卫生整治等,以及被评为先进个人、模范家庭的村民,按户进行加分。每户积分超过100分后,超过部分可兑换等值的物品。对有违法犯罪、不讲诚信,损坏公共设施、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村民,按不同标准进行减分。  “积分制实行虽不久,但已初见成效。村民的卫生习惯在变好,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在增强。”上木拉乡旺达村党支部书记降央邓珠表示,村里还将细化完善积分制。  积极推进牧区社会治理,化解边界矛盾问题,也是甘孜州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一环。  “感谢兄弟谢棍!要不是他,我的牦牛就跑远了。”不久前,青海省达日县下红科乡达孜村村民东呷家的牦牛受惊跑出了牛圈,邻近的四川省色达县泥朵镇拉加村村民谢棍刚好遇见,他协助东呷将牦牛“安抚”归圈。  这样的邻里互助,在当地已是常态。甘孜州西北西南与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接壤,难免产生边界矛盾问题,全州积极开展与毗邻省界、州界、县界的乡村对接交流,成立联合党支部,召开边界联席会、座谈会和组织生活会,签订和谐边界协议,及时调查处理、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除此之外,甘孜州还启动了“咔哒时间”,通过应急调频广播,将村与村联系起来,把党中央、省委、州委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基层。同时,积极引导全州农牧民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让团结根基越扎越紧、团结果实越结越大。  目前,甘孜正全力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州,“五治融合”格局初步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人心  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甘孜州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持生态立州,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道坞湿地公园被称作“道孚县城之肾”,河畅、水净、景美。夏日里,湿地倒映着蓝天白云,霞光湖水、候鸟徙居,三五成群的市民和游客,来来往往地穿梭在公园小道上。  这与曾经的道坞湿地形成鲜明对比。以前,道坞湿地经常有垃圾,产生污水,甚至发臭,当地群众避之不及。2018年,道孚县对道坞湿地进行全面恢复建设,种树栽花、去污除臭、修道凿渠……曾经的臭水塘变得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道孚旅游名片之一。  同样大变身的公园是甘孜县雅砻林卡省级湿地公园。走进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在湖面,水绕山、山傍水,成群的水鸟嬉戏,人们悠闲漫步。据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砂石料场,因过度开采,一到雨季就会发大水,水土流失严重,还存在安全隐患。2017年以来,甘孜县在这片区域实施了雅砻湿地一期、二期和珠牧圣湖建设,原本的砂石料场变成了山美水美的休闲旅游公园。  同样的转变也在色达发生。在该县的洛若金矿区,以往坑坑洼洼。去年以来,废旧矿区植被平均增高15厘米,植被覆盖率达到了100%。  “为不断探索牧旅融合发展道路,我们在洛若金矿区恢复植被770亩土地,种植了紫花苜蓿、波斯菊、柳兰等观赏花卉,以及披碱草、老芒麦、燕麦等高产牧草,并配套建设了步游栈道和观景台。”色达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郅忠云介绍,如今,这里蜕变成了一片斑斓景色。  而在德格,群众最大的感受是“生态好了”。“在德格,经常偶遇小动物。”村民则翁拉姆高兴地介绍,“现在的河流、湿地、草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小动物也喜欢在周边区域安家。”  近年来,甘孜州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用大手笔推进绿色生态修复,如今全州湿地面积占全省42%。石渠县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自然保护地面积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甘孜州实施川西北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3.29万亩、沙化治理5.33万亩、退化草地治理199万亩,全州草地综合覆盖率达80%以上……  如今的甘孜州牧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跃然呈现。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8
同步阅读数据  ▲艾媒咨询数据数据显示,在预制菜这条产业赛道上,集结了来自农业、食品加工、餐饮、电商、物流等多个领域的企业。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为3459 亿元,同比增长19.8%,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达到10720亿元。  ▲2021年美团买菜的预制菜销售较2020年增长4倍;京东超市目前上架预制菜5000多种,今年“6·18”活动期间京东预制菜成交金额同比大增231%。动向  ▲2021 年 11 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率先从政府层面推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山东潍坊提出搭建大数据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制定一揽子支持政策,力争3年内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打造“中华预制菜产业第一城”。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青花椒鲍鱼、香辣卤煮、酸菜鱼……对于喜欢在盒马购物的消费者来说,对这些标有“盒马工坊”的预制菜并不陌生;将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搬回家,顺便捎带一两份“半成品”,已成为不少都市人的日常。  疫情反反复复,生鲜电商、预制菜迎来风口。日前,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盒马西南供应链运营中心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供应链枢纽的最大亮点是一个大型中央厨房工厂。在这里,盒马自制的酱卤熟食、生熟面制品,半成品菜、调理肉制品等被研发生产,成为其布局预制菜市场的重要举措。工厂内的自动化洗菜流程。一体化经营 提升上新效率7月19日,在经历洗手、消毒、烘干、除尘多道工序后,记者进入了盒马西南供应链运营中心的中央厨房工厂。  烹饪车间内,蒸汽夹层锅、炖煮锅、翻炒锅各种烹饪设备紧张运转着,工人们将一整锅刚刚做好的酥肉从锅中捞出,码放……随后将之送入冷却机。“高温烹煮后的食物,经过冷却机只需要10分钟,即可进行包装。”盒马央厨项目负责人黄海飞说。  包装间内,一袋袋宰杀好的鲜鱼经真空包装,与调料包、高汤包、配菜包一同放入不锈钢托盘,再经智能化传送带进行高温杀菌、整合包装……一份份香辣清江烤鱼就此炮制出炉。  研发厨房内,大厨们颠着勺、架着锅,根据消费者需求,反复调整配方,一道道新菜品,一个个新口味被炮制出来。“目前,我们已能生产22款自有品牌产品。”黄海飞表示,这些产品主要直供成都、重庆、贵州、西安和昆明的盒马超市。  “一体化的供应链中心效率远远高于分布式作业。”盒马供应链中心投资负责人郝京彬说,将央厨工厂建于供应链运营中心内,其中一大优势就是多温层超大的生鲜储存,可以有效提升盒马自研食品的上新与推广效率。  整个央厨工厂无论是安全等级、标准化程度、数字化运用程度,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这里有先进的分割机、超声波洗虾机……各种自动化设备让生产效率比普通工厂缩减了一半以上;这里配备的阿里云数字化工厂系统,可以对每一道加工程序进行智能化监控,实现对产品每道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管控。“比如一块猪肉,我们可以了解来源是否新鲜,切割程序是否符合标准,用于加工了哪些产品。”  再看生产前端。这些盒马预制菜的原料来源于盒马已签约的 550 多个农产品直采基地、包括有 100 多个“盒马村”。就在今年年初,盒马与成都市郫都区、雅安市天全县、甘孜州康定市等我省6地签订了价值8000万元的订单,也让当地的优质农产品以更多的渠道端上市民餐桌。中央厨房工厂内,工人们加工食材。立足本土化 推广川渝美食  疫情反反复复,宅家经济火爆。站在“万亿风口”的预制菜行业吸引了公众关注。  相关行业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  2020年3月,盒马成立3R事业部,以即烹、即热、即食去定义“预制菜”。2021年,盒马在上海成立了盒新智造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主营食品经营、食品生产等,是盒马内部筹备已久的“全国央厨项目”。  黄海飞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加入盒马之前,他的身份是万豪酒店中国区的第一位行政主厨。在他看来,预制菜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标化、可控化,可短时间内解决用餐需求,又顺应了宅家需求和城镇化发展趋势。“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制菜可显著缩短下厨的时间,也解决了个人厨艺不精等技术难题;同时,预制菜在外卖与堂食之间,也做了中间融合。”  按计划,包括成都和武汉在内,盒马将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陆续建成6个央厨工厂,主要用于酱卤熟食、生熟面制品、半成品菜、调理肉制品、水产品以及豆制品的研发生产,总投资近20亿元。  “每一个工厂,我们既会推出统一的热销品、网红款,也会根据当地特点,研发特色美食。”黄海飞介绍说,目前已经投产的武汉华中供应链运营中心就有专门的热干面生产线。而川渝地区美食富集,未来盒马将以央厨工厂为跳板,就近取材,本地研发,把原汁原味的川渝美食以预制菜的形式带到全国各地。  “我们初步规划了160款产品,争取今年年底前全部上市。”黄海飞表示,这些产品中就包括他们正在研发即将推出的简阳羊肉汤,下一步,自贡的冷吃兔、眉山的东坡肉也计划之中。”  放眼未来,黄海飞表示,希望盒马70%的熟食产品是通过自有央厨工厂产出,半成品菜的比例则力争达到100%,面食制品比例也希望达到70%至80%左右。记者手记预制菜风头盛 “追风”应谨慎  以现代工业流水作业打造的预制菜,当下风头正盛 。 然而,想要在这个赛道中驰骋,或许应考虑更多。  和国外以披萨、汉堡、炸鸡等冷冻食品为主打的预制菜相比,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中国人的味蕾更加“挑剔”,一食一餐,往往求的是色香味俱全。可预制菜这种经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出成品、半成品,要想通 过 人 间 烟 火 的 考验,绝非易事。  “好吃”或许是竞争的核心要件,这需要口味的钻营、工艺的提升。而要保持这份“好吃”,却不单单考验“厨艺”。预制菜主打家庭消费,用户分散、时效性高,规模却很小。一系列要素叠加,呼唤的是完备的仓储物流体系和先进的冷链运输技术。另外,品牌规模的壁垒、渠道客户的壁垒、研发创新成本的壁垒,也都不容小觑。  企查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预制菜相关企业6.81万家,仅2021年就新增了4212家。行业火出天际,但要成功入局,还得从淬炼口味、加强品控、完善冷链等方面苦练内功,这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8
(记者 兰珍)近日,色达县甲学镇容柯村远牧点呷巴牧场,在这里放牧的牧民甲拉迎来两位特别的“客人”,他们是甲学镇派出所的教导员降措和民警土登贡布。甲拉身份证已过期,也未采集过指纹和人像,降措和土登贡布背着警务工具包,骑马、步行赶了15公里路,来为甲拉办理新的身份证。  色达县地广人稀,部分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顺天时而动的游牧生活,这样的“背包警务”并不鲜见。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川西北牧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拥有天然草原1.42亿亩,牧户近20万户,牧民90余万人。基层牧民以游牧和虫草、菌类采集为主要经济来源,流动性较大。如何做好牧区社会治理工作,服务好牧区群众,成为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7月中下旬,甘孜州道孚县、炉霍县等高原地区的油菜花进入盛花期,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形成了壮丽的金色花海,花期将持续一个月。图为炉霍县虾拉沱镇油菜花基地 炉霍县融媒体中心供图坚持党建引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7月21日,甘孜县生康乡和呷拉乡合开了一场院坝会。会上,甘孜州委宣讲团用朴实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两地群众送上最新政策宣讲。  生康乡巴学底村村民泽仁尼玛听着宣讲,不时和旁人交谈:“我们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看病有医保,房子做民宿搞旅游挣钱,加上村集体经济分红,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我们的好日子,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呷拉乡党员普布达瓦说。近年来,甘孜县建强基层党建堡垒,大力推动社会事业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2530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面落实落地;开发公益性岗位2459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为脱贫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体检,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到社会治理各领域各环节,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这是甘孜州一以贯之的坚持。  在稻城县噶通镇,通过积极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调动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释放出德治教化的广泛影响力;在地处两省五县交会位置的色达县泥朵镇,通过与睦邻乡镇交流协商,建立多个跨区域联合党支部,形成“党建共抓、服务共担、矛盾共调、文化共融”的发展模式;在白玉县阿察镇,通过延伸党建触角,拓展服务半径,法庭的“背包法官”把法律门诊开到村民家门口,紧盯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土地资源权属等纠纷问题,就地立案,审理村民们的“急难愁盼”案件……用好多种载体让服务、治理跟着群众走  七月,高原的夏季姗姗来迟。在德格县达玛镇,牧民在前方引路,民警骑马护航,几千头牦牛犹如候鸟迁徙,浩浩荡荡地从冬棚转向夏季牧场。搭送牧民、寻找走失牲畜、协助牦牛转场迁徙……广阔的草原上,无论大小事,只要牧民找到派出所,都有民警为其奔走服务。  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其“流动性强”的特点。甘孜州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整合群防队员、调解员、维稳综治员、“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等力量,组建马背巡防队、马背调解队、马背宣传队、马背协商队等“马背上的服务队伍”1800余支1.4万余人,常态化开展“巡山梁、访民居、进帐篷”活动,以定期走访、巡回送法、围炉夜话等方式,将现代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  让服务、治理跟着群众走,甘孜州还创新“流动网格”治理方式,在远牧区以游牧点、家庭户联防为要素划分“流动网格”794个,有效解决牧民逐水草远牧季和虫草菌类采挖期基层末梢治理难题。  “在夏季牧场放牛,最怕有个病痛。”康定市塔公镇日沙村村民洛绒扎西感慨:“有了‘流动网格’,什么事给网格员说一声,他们就可以想办法解决。”  “理塘县是甘孜州虫草的重要产区。前不久结束的虫草季,理塘县创建‘流动网格+十户联防+科级干部联格’的制度,以10户为小组,成立流动网格小分队280个,覆盖2.3万余人,确保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理塘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降巴泽仁说。发展产业集群让发展信心足起来  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甘孜州还全力引进企业投资,实行保底分红,让牧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思想情绪稳起来,发展信心足起来。  日前,石渠县现代牦牛产业园区正式开园。园区占地面积500亩,一期投入资金8320万元,完成草地改良5000亩,建成卫星牧场3座,牧场管理服务中心1座,年产3000吨有机肥加工厂1座,智能化养殖牛舍6栋,牛存栏1000头。“计划3年出栏5000头牦牛,5年实现出栏20000头牦牛目标。”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石渠县是我省海拔最高的牧业县,全县草原面积为3215.89万亩,牦牛存栏40多万头。园区建设,将推动石渠县牦牛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的转变,拓宽牧区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  除了石渠县,甘孜州还在德格、色达、甘孜等10余个县(市)加紧推动牦牛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牧场和养殖合作社,提高全州牲畜规模化养殖水平,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构建经济发展化解基层矛盾的良好循环。  2022年,牦牛产业集群建设涉及的28个项目已开工24个。其中计划实施的10个草业项目已全部开工,完成种草90238亩。在白玉县实施的种业项目已完成安孜乡育肥场一期建设,计划实施的7个产品加工项目已全部开工……  “牦牛产业集群建成后,全产业链总产值将达90.65亿元,并且将带动农牧户2万户以上,实现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甘孜州农牧农村局高级畜牧师郭键介绍。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6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近年来,邛崃市桑园镇张坝社区创新探索了邛崃市首个“积分制美家美院”并在全市推广。张坝社区主要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在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重点方面,特别是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打乱建等突出问题,针对性探索“积分制”,以“党建引领+积分运用”模式,充分激活群众主动参与热情,明显提升基层组织治理能力,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农村环境,邛崃市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局面初具成效。一、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四级管理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推行“党建引领+积分运用”模式,实行镇(街道)党委和村(社区)党支部主抓,建立“镇-村-支部-党员”四级管理机制,推进“积分制美家美院”建运工作。一是镇级统一开展。镇(街道)党委负责指导和组织社区积分制管理实施,提供宣传交流和表彰展示平台。二是村级分类实施。村(社区)党总支部根据各村实际,负责积分管理具体实施、奖励发放、公示公开和活动组织。三是支部协调指导。各党支部负责区域协调,做好党员引导和群众工作,全面协助积分活动开展。四是党员宣传动员。村(社区)党员发挥示范带动力,积极宣传和发动群众,引导82%以上的党员成为社区积分制建设的政策宣传员、民意直报员、积分监督员。二、规范积分管理,建立动态监督体系。将张坝社区作为试点率先在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探索“积分制美家美院”,制定工作方案、确定积分内容、建立积分体系,设置每户基础积分100分,组建评议委员会,对积分管理评议和监督执行,把人居环境整治事务由“任务命令”转为“激励引导”。一是评比奖优做积分“加法”。每月组织最美庭院、垃圾分类等主题评比,以个人自荐、民主推荐和组织推荐等方式开展,号召群众主动讲述自己美化环境、带动邻里的事迹,由评议委员会现场评分,对评比优秀的农户给予花卉绿植、生活用品等物质奖励,按照评比等次匹配积分,通过“为村”平台宣传。二是问题审查做积分“减法”。畅通问题反馈渠道,通过“群众反馈+巡查发现”的方式,及时发现“六乱四脏”现象,报评议委员会审查,核实为问题后对责任农户减分并公示。近两年,张坝社区完成户厕改造309户,拆除违法建设9宗,发现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3宗,推动280个散居院落房前屋后整洁美化。三、突出正向激励,强化成果运用推广。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积分结果与评先选优、惠民政策挂钩,年度内积分累积使用,定期张榜公布,让村民又晒又比,激发了自我管理、自我生产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辖区内主要道路全面绿化提升,打造绿色散居院落30余个,谢家坝林盘纳入成都市精品林盘。一是“两进名单”强认可。以户为单位统计积分,居委会动态公示,每季度更新先进、后进名单,让先进农户“晒一晒”,让后进农户“红红脸”。二是积分“超市”强参与。建立群众需求清单,每半年开放积分兑换“超市”,群众可根据积分选择兑换农资、日用品等,目前积分兑换用品已逾5000元。三是年度表彰树典型。将积分情况作为社区年度评选模范家庭、推选好人好事等重要评选依据,在社区树立起群众身边的榜样和标杆。近两年来,推荐好人好事12例,表彰最美院落20户。四是延伸积分提效能。深化积分制管理,将积分制延伸到社区党员管理、志愿服务、耕地保护等多项工作,动态、量化开展乡村治理各项工作,体现基层组织力、社区凝聚力、群众创建力,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5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2022年,邛崃市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针对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六乱”行为,以及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农村厕所、畜禽粪污“四脏”现象,以农村道路为牵引,串联村庄、农集区、川西林盘、旅游景点,出台《邛崃市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提升行动方案》,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提升行动,通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联席会议解决问题、闭环管理督查指导、示范拉练交流经验、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等措施,提升基层组织治理和人居环境美化亮化水平,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攻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实现建一条道路、塑一道景观、兴一带产业、美一片乡村、富一方百姓“五个一”愿景。一、坚持党建引领,做到既“面子靓”又“里子实”紧扣邛崃市基层党建“强基础、强阵地,创特色、创品牌”主线,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房屋、道路等“面子工程”得到改观,群众习惯、行为等“里子工程”有所提升。一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公众号、“为村”平台、大喇叭、宣传册等媒介,畅通“线上线下”宣传渠道,印发《邛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提升行动倡议书》7.45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300余幅,发布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提升系列推文79篇,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党组织推进、党员带动、党群互动”模式,实行部门联系镇(街道)、驻村干部包片、党员代表包户制,结合“双诺双评”活动,开展“深化党建引领 致力环境整治”等主题党日活动,从庭院卫生、房前屋后环境提升做起,动员党员、群众开展房前屋后杂物清理2960次,清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367.9吨,清理河道、沟渠562.2千米。三是提高群众参与主动性。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召开群众坝坝会585次,组织新乡贤、返乡创业者、社会组织等志愿者活动222场,开展“美丽村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我先行”等评选活动159次,树立典型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建立“群众自治”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创新“党建引领+积分运用”“红黑榜”等模式,运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实用手段,引导居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长期管护,形成《邛崃市“小积分”激发美丽乡村生命力》人居环境治理典型做法。二、强化示范带动,做到既“统一化”又“个性化”紧扣“六乱四脏”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以“统一化”标准改善,特色乡村风貌以林盘、未来乡村“个性化”形态呈现。一是统一整治“六乱四脏”。聚焦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六乱”行为,及农村垃圾、污水、厕所、畜禽粪污“四脏”现象,梳理三大类34项攻坚任务,细化标准、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开展市、镇、村、组统一的“网格化”管理,拆除杂物棚、畜禽养殖棚等579个,拆除危旧广告牌、标识标牌等346处,清理小广告、牛皮癣等2351处,规范清理晾衣线800余条,开展农村户厕全覆盖“回头看”132745户。二是阶段开启“晒单模式”。突出组织引领、示范引领,围绕新邛路、S105、邛水路、邛芦路等交通道路,及未来乡村、川西林盘等重点环节景观提升,辐射线路周边区域,通过召开现场会,让示范点(线)晒成绩、比方式、秀成果,成功挖掘孔明“迷彩装”工具房、平乐“连心房”户有公示栏、临济“河段制”门前沟、桑园“积分制”美家美院等创新模式,为全市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的样板。三是个性提升乡村风貌。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的首要条件,按照“产业功能区+川西林盘+乡村旅游”思路,牵引提升乡村颜值,分类梳理价值林盘162个,其中生态景观型13个。注重发掘村庄美学价值,以“五化”“十场景”为导向,争取16个项目3.77亿元资金,因地制宜建设3个未来乡村首开区,以未来乡村示范片树立人居环境新标杆。三、完善管理体系,做到既“抓攻坚”又“重常态”紧扣“生态宜居”主题,坚持源头整治、系统整治、长效整治,建立完善攻坚考核、竞技拉练、常态推进管理体系,推动“抓攻坚”行之有效,“重常态”长效推进。一是建立攻坚考核机制。突出整改一批问题“关键点”,建立“暗访+曝光+通报+整改+反馈+回头看”闭环管理机制,构建“周通报+月考核+季总结+年评估”考评体系,通过全面摸排、建立台账,以问题倒逼整治工作落实,完成问题整改517个;采取“基本保障+激励资金”形式,强化督查考核和结果运用,增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建立竞技拉练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竞技拉练”机制,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市级部门、镇(街道)主管负责同志分区域主持召开现场会,并邀请热心群众代表参与集中考评,针对亮点地区、问题区域,通过走实地、沿路看、找差距、议变化,以拉练提认识、促交流、推工作,召开拉练活动4次、现场指导会8次,形成齐攻坚、齐努力、齐奋进的整治氛围。三是建立常态推进机制。按照邛崃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标准,坚持镇级主抓、村为单位、农民主体,发动群众从自己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小目标”做起,循序渐进培养村民养成良好环境卫生习惯,引导农户栽花种草美化庭院,开辟林盘院落、农房及农集区房前屋后微田园,评选“最美阳台”37个、“最美院落”324个、“最美农居”68个、“最美道路”14条,逐步美化提升村庄整体形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5
  (记者 李传君)长期以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以粮油、生猪、柑橘、花椒等为主导产业,积淀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已是省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强县。2021年,高坪区成功入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该区目前正围绕这一目标,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全面提档升级。  作为全国产粮大县,高坪区农业要迈向现代化,必须以粮油为基础;同时,高坪又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这一金字招牌也不能丢;嘉陵江流域是全国柑橘重要产区,高坪已发展晚熟柑橘25万亩;花椒近几年也是“异军突起”,为“成渝麻辣经济走廊”重要原料基地。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全面提档升级跨入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大门?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兵说,就是要推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统筹生产加工区、交易物流区、休闲旅游区,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链,提升价值链。  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粮油产能  会龙镇熊家桥村共有耕地5380余亩,过去撂荒约300亩,其余5000亩虽然都种上了,但大多都只种一季水稻,亩产量也只有700斤左右。“因地势相对平坦,所以撂荒地少,但种两季又缺乏劳力,基础条件又差,尤其是排灌设施缺乏。”熊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小平说。  前两年,熊家桥村耕地全部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杂草杂树得到清除,机器能开到每一个田块,而且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田轻松多了。”张小平说,村里现在都种两季,且水稻亩产提高到1000斤,总产值比原来翻了一倍。  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唐斌说,去年对熊家桥等7个村共1.72万亩耕地实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以此为起点,打造100公里优质粮油产业带,建设高坪区现代农业粮油产业园区,已引进两个业主,位于熊家桥、桂花井村的核心区,面积达3200余亩。  高坪区共有耕地面积54万亩,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4万亩,余下的10万亩也将在近两年全部建成。打造中的优质粮油产业带共涉及长乐镇、胜观镇、东观镇、会龙镇、走马镇、老君街道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13.61万亩,形成“一心一轴四园区”布局。  然而,目前全区参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仅有50家,加入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名录库并成功注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也仅36家,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有66.5%。“我们还需进一步提高设施设备水平,提高粮油产能和效益。”王兵说。  巩固特色产业,实现种养循环  2018年建成的走马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总面积1.2万亩。园中田块方正,道路、沟渠纵横,水肥一体设施齐备,且采用聚土起垄的栽培技术。2020年试挂果,去年投产,预计今年将达到收支平衡,2024年将实现丰产,每年可为当地创造土地、人工收益上千万元。  高坪区除以粮油为基础外,正以柑橘、花椒、生猪产业为抓手,推进三大产业带建设,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实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在总体布局上,通过“三带”拓展,突出“多园”引领,实现全域覆盖、同步推进、协同发展,“三带”均采用“种+养”的循环模式。  这三个产业带分别为嘉陵江流域“柑橘+猪”产业带、螺溪河流域“晚熟柑橘+猪”产业带、金城山脉“花椒+猪”产业带。建设范围含10余个乡镇;建设规模为柑橘25万亩、花椒10万亩,年出栏生猪55万头;建设方式为构建省、市、区三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架构体系。  “全区共规划柑橘、花椒、生猪等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16个,到2023年创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5个、区级园区9个。”王兵说,同时坚持农产品就地粗加工、大力招引精深加工项目,确保2025年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85%以上,并具备一定精深加工能力。  目前,有关柑橘、花椒和生猪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已经实现。今年全区生猪出栏量预计将达到55万头,柑橘产量预计将达20万吨,花椒产量将达到4.6万吨。全区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4%,年绿色防控面积达42万亩。  搭建合作平台,突出科技引领  高坪区是四川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川东北中欧班列首发站,为高坪及川东北农产品输入欧亚腹地建立了新通道。位于江陵镇的中法农业科技园是世界气候大会扶持项目,引进了法国的温室智能大棚和荷兰的生产管护技术,搭建了高坪农业对外开放的平台。  据园区管理人员介绍,该智能大棚通过一台气候控制计算机,就可以精准地调节棚内小气候,完全不受外界影响。比如根据具体植株生长需要,自动调节适宜的光、热、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的空气需通过湿帘过滤净化方能进入,完全将病菌阻隔在外。  “大棚内还铺满了传感器和弱电系统,使气候调节精准度非常高,以营造植物最佳生长环境。”该管理人员说,“比如温度,整个大棚对角线两个点,温度相差不会超过0.5℃,比如补光,可以智能模仿太阳光的特点,通过植物间和其顶部设置的补光系统,自动补光。”  “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王兵说,全区正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的实践应用,推进大数据应用,深度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农业投入品等数据资源,推广应用智能感知装备,加快数字化改造,建设数字田园、智能畜牧业、数字种业等。  高坪区通过与“中化农业”等深度合作,建起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广农机应用程序App。同时加强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校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农业科技引进、成果转化应用,突出科技引领作用。  加快三产融合,壮大区域经济  高坪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到2023年,全区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合作社农户占比达56%,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80.2%,主要农产品预冷率达到80%,冷链运输率达到50%以上,肉类冷藏率、冷链运输率均达到100%……  在农旅融合方面,高坪区提出创建全国都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前些年,高坪区通过深度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挖掘川北民俗、丘陵田园、红色文化等资源,开展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走马镇镇长鲁伟说,依托万亩晚熟柑橘和万亩优质粮田,走马镇正打造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乡村旅游、亲子研学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构成“一环四景多节点”。四景之一的璞缘农庄,紧紧地抓住了一代人的乡愁,乡村大舞台的川剧等节目,已成为一张名片。  “最有前景的是即将开发的盐卤康养项目。”鲁伟说,走马镇地下盐卤资源丰富,目前四川南充顺城盐化有限公司在这里建了3条生产线,每天产盐几千吨,而加工后的盐卤水含盐仍较高,且温度达到60℃,对人体皮肤病、风湿病等有特殊疗效,现已有商家在洽谈。  “‘走马观花’等一批景区将成为今后高坪重要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并以此构建以农家乐为基础、休闲农庄为主体、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休闲农业经营体系,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生态康养等为一体的西部都市农业示范区。”王兵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7-25
7月22日,走在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的千亩荷塘内,接天的荷叶绿满眼帘,一朵朵洁白的莲花摇曳在一片碧浪中。今年来,金龙镇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在调优产业布局、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和做强产业、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上下功夫,做足“土地文章”,稳步推进农村撂荒地治理和闲散土地流转,流转土地1000余亩开展食用藕种植,不但让村民直接从租赁土地得到了收益,还促进当地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租金、工资、红利多丰收,使土地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土地”。今年预计莲藕亩产3000斤左右,亩均收益2000余元,为周边近20余户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务工收入。(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杨尚威 邹文皓)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5
(记者 张蒙)7月15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贵平镇升龙村的一片坡间平地里,玉米和大豆间错排列。该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约奎穿梭其中,仔细查看大豆和玉米长势。  这片坡间平地,半年前还是无人管理的撂荒地。钟约奎介绍,由于多方面原因,这里有近58亩土地无人种植,逐渐撂荒。随着眉山全力落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措施,这片土地也被“唤醒”——经过平整复耕后于今年3月交由升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代管,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耕地保护和利用事关粮食安全。为了坚决打赢整治撂荒地这场硬仗,眉山正按照“减存量、防增量、提质量”的要求精准施策、扎实推进,探索撂荒地难题的多种“解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找准撂荒原因,试点对症下药  “这片土地在山坡上,涉及村里的50余户村民。”升龙村党支部书记刘宗宇说,村里曾仔细分析过土地撂荒的原因,主要在于小规模耕种经济效益低,“这里是丘陵地带,地块零碎,耕种难度大,效益也不高;地处丘陵之间,水利灌溉条件薄弱,也无法使用农机耕作。”  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加重了这些不利因素。刘宗宇说,以前村民会在这些丘陵间的零碎地块上种一些对水、肥要求不高的粮食作物,“但随着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这类土地撂荒的情况就日益增多。”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境内山峦纵横,丘陵起伏,河网密集,丘陵面积在市域面积中占比较高。升龙村的情况颇有典型性。  今年初眉山启动撂荒耕地整治工作,天府新区眉山片区探索试点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在贵平镇试行“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三结合”模式,解决无人种、效益低、稳面难问题。  作为试点区域,升龙村“首吃螃蟹”——近280亩撂荒耕地经过土壤肥力提升、宜机化改造后,整改为标准化农田;村里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以400元/亩的价格从村民手中将这些地块流转整合到一起,“目前正在引进种粮大户和经营主体,未来希望通过合作经营实现三方受益。”刘宗宇说。多元化探索,解码“谁来种”  同样是探索解决“谁来种地”,仁寿县慈航镇采取的是购买社会化服务实现“代耕代种”。  去年,眉山市发放种粮大户补贴资金915.65万元,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今年,眉山争取到中央财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454万元,支持符合条件且在中国农服平台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和供销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服务带动型规模经营发展。  在此基础上,慈航镇创新工作办法,将社会化服务引入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据介绍,该镇对撂荒耕地所涉及的农户进行了意愿摸排。对农户不愿意复耕但同意复种的,经测算成本,以村规民约的方式约定农户每亩缴纳一定的复耕费用,由村集体统一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复耕,复耕后交给农户复种;对于农户不愿复耕复种的,同样由村规民约约定农户缴纳一定的费用,村集体统一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复耕复种,根据农户意愿和地块情况分类约定收成的归属。  多元化的探索正在眉山全面铺开。根据各地撂荒成因和现状,眉山组织区县、乡镇积极探索“帮耕帮种、流转耕种、兜底复种”等复耕复种模式,比如引导群众组建互助组,统筹劳动力帮耕帮种;对无意愿复耕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转包耕种;对特殊情况形成的撂荒地,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复耕复种。截至目前,眉山农户承包撂荒地“唤醒”率已达到99.87%。引入专家力量,增强内生动力  “大家要特别注意田地中玉米的生长情况。”7月14日,在仁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川农业大学试验田中,四川农业大学科研助理郭铭召集合作社工作人员和农民,向他们讲解近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田管护的注意事项。  郭铭介绍,仁寿县正重点推广适宜当地的“3∶2”种植模式,即“大豆三行玉米两行套种”。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充分利用高秆和矮秆作物的合理搭配,扩大行距,增加光照。  “这技术实际操作起来并不简单。”郭铭说,在种植的时候,需要“缩株保密”,严格控制株距和行距,才能确保大豆玉米均衡吸收养分。  在这片试验田附近,是仁寿县五谷园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了当地近1000亩土地,其中300亩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这一“邻里关系”让合作社受益良多。  “技术人员悉心指导,让我们种田更有信心。”五谷园专业合作社经理李棚说,四川农业大学的技术人员不仅给予种植技术指导,还设计研发播种施肥、收割机等农机,联系生产厂家定制专用农用机械,提供农技与农机的双重保障。  引入科技力量提高种田效益,近年来眉山各区县与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成“驻扎在土地边”的多个专家大院,增强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撂荒耕地整治的内生动力。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眉山还出台了多项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方案以及考评细则。同时,相关财政配套撂荒地整治资金2578万元,重点支持规模经营主体开展集中连片复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5
(记者 钟帆)“这17头肉牛马上要发给云南客商。”7月23日上午,记者见到“牛经纪”冉久利时,他刚张罗着把17头肉牛装上车,“他们这次总共要25头,我过两天到牛市上再相几头。”  冉久利口中的牛市,就是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的得胜牛市,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而今,牛市的节奏“牛经纪”们早已谙熟:凌晨4时开市,8时散场,上千万元的交易就此完成。  今年上半年,得胜牛市的肉牛成交量1.1万余头。“这个数字还有提升潜力。”得胜镇党委书记陈昌平不仅关注市场交易量,更关注牛市对当地的肉牛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的带动作用。“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我们今年计划新增肉牛3000头,上半年只增加了近1100头,现在时间过半,我们还需要想办法,再突破!”  如何突破?如何拼?记者走进得胜牛市,一探究竟。迁移到莲花村,重生后的新“得胜牛市” 巴中观察 施皓文 摄壮大牛市 为产业扩能蓄势如今的得胜牛市建在得胜镇莲花村。出了场镇,一条蜿蜒的硬化路沿山势而上,大约3公里便可到达牛市门口。  穿过一道铁门,空旷的场地上,几排绿色的栅栏围成肉牛检疫通道、交易完成区。牛市的背后是久云牧业肉牛养殖基地,建有一片标准化牛圈。圈舍顶部围栏上,“浙川东西部扶贫示范企业”几个大字十分显眼。  从场镇老街迁出后,牛市再次成为小镇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得胜镇尝到了甜头。  数据显示,目前,得胜镇共存栏肉牛10682头,这一数字较2020年增长了两倍多。得胜镇肉牛养殖1000头以上的规模企业已有3家,养殖100—500头以上规模企业(场)8家。小镇肉牛年产值已近3亿元。  “目前,除得胜牛市外,我们集团还建成了久云、天众两个肉牛养殖基地。”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栋梁介绍,去年4月,为进一步做实做优肉牛养殖,该公司以这两个肉牛养殖基地为基础,成功创建了载畜量5000余头的市级三星级产业园区。  当下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当地坚持将得胜牛市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支点。  “上周四,我们把镇上实力比较强的‘牛经纪’聚到一起,希望大家一起来做牛市这个‘大馍馍’。”陈昌平说,他和镇上其他干部分头“游说”,希望领头的“牛经纪”们考虑入股久云牧业,共同参与得胜牛市的运营。  目前,得胜镇有70余位固定的“牛经纪”,客源较多的“牛经纪”有10位,“最厉害的一位,手里至少有四五十家客商,遍布陕西、广东、云南、安徽和成渝地区。如果能让这10位‘牛经纪’参与牛市运营,我们的牛市至少可以再上一个台阶。”陈昌平说。科技赋能 为产业提质增效牛市要壮大,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也在进行中。  从牛市出来一路向南,10分钟的车程中,记者就看到至少两个刚搭好钢架结构的养殖场。  “规模大的这个预计今年10月建成,是我们今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一家存栏量500头的肉牛养殖场。”同行的得胜镇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镇在建的肉牛养殖场就有12家,政府还在继续招引。  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得胜镇也为提升肉牛养殖质效下“狠功夫”。  来到位于马灵社区的天众牧业肉牛养殖基地,记者发现牛圈清洁干爽,闻不到牛粪味。仔细一瞧,牛圈里铺着一层厚厚的“床垫”。“这是花8年时间研发成功的‘畜禽粪污快速固态化酵解’专利技术,仅在得胜做的试验就有近百次。”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德涌说。  这项专利技术利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其相关酵解原料,将畜禽粪污及时固态化酵解成有机粪肥,有效破解肉牛养殖环保投入大、人工成本高等瓶颈。目前,全镇3家肉牛养殖1000头以上的规模企业都用上了这项技术。  “完成全年目标,必须要拼。既要有规模,还要有质量才行。”陈昌平介绍,镇里将继续以得胜牛市为发展支点,努力在打造特色品牌、全产业链建设等方面持续突破。【专业点评】因地制宜 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棋眼”  蓝红星(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得胜肉牛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地方政府利用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典型做法。当地党委、政府根据地方传统优势,在产业发展的链条上,将市场渠道的打通工作前置或者说是将市场的发展与产业的壮大同步推动,为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是以激活市场来搞活肉牛产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除了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外,需要格外关注小农户融入、企业家资源、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可得性等问题。比如,得胜镇借浙川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成功引入浙江客商资源,肉牛产业振兴有了龙头带动,激活了一批当地企业,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初步气候。当地还创新“兴牛贷”“领头贷”等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因此,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找到推动发展的“棋眼”很关键,而这样的“棋眼”也需因地制宜寻找,不能简单复制粘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5
(陈牧 冉金鹭 记者 侯东)“朝天区首个农业农村‘红色’示范调查监测点今天挂牌了。”近日,在位于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清泉村明兰生猪养殖场大门口,一块由朝天区统计局颁发的匾牌高高挂在门前醒目位置,标志着今年朝天区统计局开创的党建与农业农村调查融合发展新模式结出了“硕果”。今年以来,朝天区统计局积极探索建立党建与农业农村调查融合发展机制,通过打造农业农村“红色”示范调查监测点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调查工作,提升涉农统计数据质量,实现党建和统计调查业务互促互进。“农业农村调查涉及面广、任务重,社会关注程度高,对监测点调查员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要求很高。”朝天区统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局以突出党员调查员示范引领为重点,围绕日常工作、数据质量、群众口碑等方面开展了“红色监测点”评比活动,让基层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在农业农村调查领域得到进一步充分发挥,让全区农业农村调查能更加准确反映朝天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目前,全区已有两个“红色监测点”,分别是位于中子镇清泉村明兰生猪养殖场的生猪监测点和沙河镇鱼鳞村的粮食监测点,这也是全区25个农业农村调查监测点中的“佼佼者”,不但粮食、畜禽生产井然有序,产量全区排名靠前;调查业务工作也完成得井井有条,报表审核错误率连续多年处于全区较低水平。沙河镇鱼鳞村粮食监测点党员调查员赵绪斌深有体会:“我负责的这个粮食监测点,既要牵头做好大小春粮食生产,又要做好季报、年报等各类监测报表,还要完善统计台账等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粮食种得好不好,数据报得真不真、工作干得实不实,人民群众和上级统计部门都是看到眼里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干任何事情都必须走在前头,哪头都不能松劲,不能让别人笑话!”“红色监测点”的创立,树起了朝天区农业农村调查工作的“先锋旗”,巩固了基层党员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榜样”地位。下一步,朝天区将持续加强农业农村调查“红色监测点”建设,以“强化党建示范引领,确保调查提质增效”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激发调查员工作热情,让鲜红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同时,为有力有序推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顺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统计调查保障。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7-22
(林巧 罗尹)7月,正值水稻拔节长穗,在“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内江隆昌市的沃野上,大块大块的稻虾田蓄起了水,高标准农田里的水稻开始抽穗扬花,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行走在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内荣农高区”)拓展区、隆昌市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目之所及,一马平川,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当前,内荣农高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条产业带,两地共飘香,隆昌市正与重庆市荣昌区共建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不断扩面增产,做大产业规模。  在近期举行的2022年隆昌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和科级主要负责同志读书班上,隆昌市针对稻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不大、链条不长、品牌不响等问题,提出了“前端要‘扩面’、中端要‘延链’、末端要‘促销’”的破题思路。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缺什么引什么、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隆昌市正在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链条体系;同时,将成立专门的产业推进机构,积极出台打造“隆昌早春虾”区域公共品牌行动计划,擦亮“中国西部鱼米之乡”名片。美丽稻虾田稻渔产业扩面农事“一条龙”服务推动多种粮种好粮  7月10日凌晨5点,隆昌市胡家镇,来自重庆的稻虾业主罗浪在稻虾田边忙着分拣小龙虾,色泽鲜亮的小龙虾将运送到成都、重庆,成为餐桌美食。  胡家镇的高标准农田里,水稻长势良好,稻田里,无数小龙虾正在成长。沿着龙市河流域,1.4万亩稻虾产业在胡家镇内渐次铺开。  “采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稻田能为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虾为稻田改善土壤环境,虾田米生态有机,稻田虾个大、肉实,深受消费者青睐。”罗浪说,随着种养技术的成熟,“中稻+再生稻”亩产有望超过1200斤,小龙虾亩产达到300斤。  但在胡家镇近100个稻虾业主中,能种、会种的仅占四成,如何在养殖小龙虾的同时多种粮、种好粮?“农事外包”成为胡家镇的创新之举。去年底,胡家镇解放村放兴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农业生产托管,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等10余项服务。  “公司化运作之下,近100名种粮能手为园区业主们提供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等‘一条龙’服务。”胡家镇镇长陈才恒介绍,今年育秧面积达60余亩,插秧面积近1700亩,预计今年示范区内年产优质稻谷6000吨、优质稻田虾2100吨,实现总产值1.56亿元。  隆昌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全市现有耕地69.17万亩(田38.13万亩,土31.04万亩),水稻面积达33.4万亩,产量常年保持在19.51万吨左右,稻渔面积16.75万亩,小龙虾产量0.97万吨。大豆高粱套种在195个村(社区)示范推广带状复合种植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装满“米袋子”,鼓起“钱袋子”,离不开科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隆昌市深刻领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要求,持续用力夯实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胡家镇,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通过科技赋能促进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慧高效。在乡村振兴示范区内,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正常运行,气象、土壤、湿度、风向等信息在稻田边的显示大屏上一目了然,监控设备昼夜运行,智能化病虫害监测系统也运行如常。  身处丘陵的隆昌市还有部分区域处于浅丘,山多田少,不适合发展稻虾产业,这些乡镇又该如何发展产业?  作为隆昌市面积最大的镇,也是距离隆昌主城区较远的镇之一,黄家镇的路径是推进大豆高粱套种,积极创建万亩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  “黄家镇在6、7月份完成了1.9万亩的大豆播种,其中大豆高粱带状复合种植有1.3万亩。”黄家镇镇长杨正飞认为,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稳住农业基本盘,黄家镇要走出一条种养循环的农业发展之路。  当前,黄家镇正在响应“大豆振兴计划”,以大豆扩面粮经复合种植为契机,积极创建万亩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心两片·全域辐射”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三江内自绿色转型示范区。  在响石镇的高粱地里,一行行整齐排列、宽窄相间的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结构已然形成。响石镇为推进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目前率先在桃园村核心区域开展夏大豆的种植。  此前,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派出专家团队到各个村,指导村民开厢移栽玉米、高粱,预留大豆栽种区域进行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今年,隆昌市大豆播种面积将达到7.39万亩,其中,在全市195个村(社区)示范推广大豆玉米(高粱)带状复合种植5万亩。  乡村兴,百业兴;粮食稳,天下安。近年来,隆昌市抓紧抓牢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走出一条稻渔综合种养之路,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建立了稳粮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米袋子”“钱袋子”的有机统一、互促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李建明 文/图  内江市东兴区杨家镇金银嘴村是远近闻名的“蒲扇村”,号称全国“第二大蒲葵种植加工基地”。历经多年发展,全村蒲葵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蒲扇500余万把,蒲扇等系列产品供不应求。  因而,“蒲扇村”近年屡有新植蒲葵,有心做大做强这个产业。“蒲扇村”的初步设想是,以蒲葵扩面为支撑打造文旅产业。但具体如何落地呢?村里的蒲扇展示室。家家户户种蒲葵 叶子扇子均畅销   7月盛夏,金银嘴村的田间地头,大大小小的蒲葵树绿影婆娑,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铺满了晾晒的蒲葵叶。此时的农户们割蒲叶、晒蒲叶、制蒲扇,忙得不亦乐乎。  “蒲葵树只要管理得好,栽后4-5年就可投产。我前前后后种了三批,现有蒲葵树七八亩,是本组种得最多的。”金银嘴村五组老农王云华说,“其中,我投产的5亩蒲葵树,1亩要卖1.2万张葵心和边叶,除去成本,收入都有1万多元。那些没投产的蒲葵树,我就间种包谷、豆子,年年都还有些收入。”  65岁的王光伟办有全村最大的蒲扇加工作坊。他说:“我一年要加工10多万把蒲扇,需要10多万张叶子,自己三四亩蒲葵根本不够。过去我大量从广东收购蒲葵叶,近年村里的蒲葵发展起来了,我就收购村里的了。我们做蒲扇,都是一家人帮忙,蒲扇批发出去,一把有1-3元的利润。”  “全国第一大蒲葵种植加工基地是广东新会县,他们整县搞;第二大,就属我村,我们整村搞!”金银嘴村党总支书记王永征说,“我们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广东引进蒲葵树苗,逐年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全村800多户种植蒲葵,其中有80多户办家庭作坊,‘一条龙’加工蒲扇。”  据王永征介绍,当年农户们没有了零花钱就卖鸡蛋,自从编了蒲扇之后,赶场就卖蒲扇换零花钱,比卖鸡蛋的还多。但因各种原因,金银嘴村曾有一段时间没有生产蒲扇,最终有农户坚持下来并发动大家种植蒲葵。2005年之后,村党支部又带领大家考察广东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市场销售,金银嘴村才有了今天的辉煌,蒲葵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年产蒲扇500余万把,4年前村里又办起了蒲扇厂和2个烘房,收购本村及周边村落的蒲葵鲜叶进行加工。  “如今,我们的产品有芭蕉扇、团扇、宫廷扇、烙画扇,普通的蒲扇批发3.5-6元/把;烙画扇订单生产,卖到30元/把。加工蒲扇后剩余的尾叶,销往国内外编织沙发、茶几或者生产装饰品,尾叶可卖到0.5元/斤。”王永征说,“种植蒲葵的农户,在每年6月至10月的收割季,1棵树可收割10张葵心、10张边叶,葵心是制蒲扇最好的原料,边叶则可制成半成品出口,1亩地可年产1.2万张葵心和边叶,可卖1元/张。”农户在制作蒲扇。认清短板找准路 文旅产业兴乡村  “1亩栽600株蒲葵苗,苗子钱300元,只需人工栽、人工割,上点肥料,也不打药,投产后1亩产值就达1万多元。蒲葵又具有耐涝耐旱、旱涝保收的特点,投产之前还可在地里间种红苕、玉米、大豆等作物。”在王永征看来,金银嘴村生产的蒲扇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因而村里现在准备抓住乡村振兴大好机遇,联合周边村扩大蒲葵种植面积、壮大产业,“我村有红色文化资源,去年被区上评为党建学习教育基地,我们这里还有清流河,这些都会吸引游客,村里就打算发展‘蒲葵文化+红色文化体验’。”  王永征表示,为此,村里考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增设蒲葵仓储及展厅等设施,并设计观赏蒲葵、体验蒲扇加工的旅游线路。  “东兴区的蒲葵产业集中在杨家镇,除此之外,顺河、郭北等乡镇均有种植蒲葵、制作蒲扇的习惯。他们均是一家一户的生产,而金银嘴村做得更好,他们目前还有一个专合社助力。”内江市东兴区农业农村局多种经营服务站站长魏忠表示,“但是,他们的加工形式单调,无论外形和精制程度都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而且,蒲葵的发展速度也与经济效益不相匹配,从育苗到割叶需要近7年的时间,才能见到效益,效益也算不上高的。”  尽管如此,魏忠认为,蒲葵需要的养护成本并不高,这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仍不失为一个相对稳妥的产业。  但金银嘴村却欠缺发展蒲葵文旅产业的一些必要元素。魏忠指出,金银嘴村现在已失去了一批发展蒲葵旅游观光的资源,因为原有的一些高大的蒲葵树早已作为景观树种卖出去多年,余下的高大蒲葵树不足200亩,难以发挥观光、遮阳的更多作用;现有的蒲葵亦栽得太密、新发展的长得太矮,均难以满足游人观赏、休闲、遮阴的需求。  怎么办?魏忠建议,金银嘴村及其他乡镇在发展蒲葵文旅产业上,要充分考虑蒲葵繁育速度太慢的因素,不宜大面积铺开,全区总量控制在1万亩以内。蒲葵尽量往山上发展,不与粮争地。蒲葵树要多引进搭配一些高大的,并尽量实现低密度种植,以在地里腾出一定空间,增加休闲桌椅,为游人提供纳凉和娱乐场所;蒲葵树也还需造型造景。同时,“蒲葵属棕榈科植物,而棕榈科植物则是世界三大重要经济植物类群之一,国内约16属、约80种,多数可用于观赏,如果村里能打造一个蒲葵等棕榈科植物的品种博览园,这恐怕是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  “另外,金银嘴村蒲扇产品的结构也急需调整,一是在规格、形状、手柄的材质等方面还可做出很多变化,二是结合红色旅游开发诗词扇、诗画扇,三是开发一批可欣赏可收藏的‘伴手礼’。”魏忠还建议,“蒲葵树干上的棕衣也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旅游产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2
  (记者 李传君)步入乡村振兴历史阶段,农业究竟该怎样发展?这是众多地方积极思考探索的问题。  发展相对滞后的丘陵、山区,农业面临着一些普遍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村集体和农民收益不高,农业品牌建设不足等。  要如何破解这些问题?这需要一只剪得断、理得顺的“手”。谁来充当这只“手”?显然,政府主动作为很有必要。政府通过调动一定国有资本充分介入,将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充分整合,然后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地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及企业紧密吸引到整个产业链中,形成一个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进而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大堰镇双井村美景如画。  确保粮食安全,主动作为显担当  去年7月,四川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通过整合区里涉农项目资金、争取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招选社会资本,在万家、大树、南岳三镇描绘了一个宏大的蓝图:共流转5.4万余亩土地,建设辐射10万亩的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总投资4.5亿多元。  首先,由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对10万亩农田进行高标准建设,一期3.5万亩已经完成,并全部种上了优质水稻。“水稻收割后二期工程6.5万亩马上进行,得在10月份赶上秋种。”项目负责人罗光林说,如此迅速完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为罕见。  最高兴的是项目区的农民。大树镇有12个村被园区涵盖,以前田块小,没有生产道,临河的地方年年被水淹,且农村劳动力短缺,农民就是想种好田也难。而今,一条7米宽生产大道贯通整个园区,任何大型机械均可到达每一个方正的大田块,排灌均不成问题。  同时,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将国内一知名地产商招引来,还将眉山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也拉了进来,三方共同成立一家公司,给农民示范如何种好田,同时建设粮油烘干、仓储及初加工,以及物流配送等设施。“好味稻”广泛吸纳村集体和农民入社,该地产公司则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深度拓展产品销路。  “眉山‘好味稻’的种田经验得到广泛认可,其特点是通过品种、技术服务、农资供应、社会化服务、收储加工五统一,充分整合优势资源种好田且赚钱;而该地产公司拥有数十万员工,其所建小区都有内部超市,所以这两者打捆入驻再好不过。”罗光林说。  根据各自出资份额和在整个产业链中承担的任务,该地产公司和“好味稻”共占股70%,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占股20%,园区所涉村集体不出资,只负责协调劳动力参与生产,占股10%。农民获得土地流转费,还可到园区务工,也可跟随合作社一起发展。  这便是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和创新出的一条“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技术装备和市场意识,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农民,促进了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重组,优化了农村社会分工。  打响品牌战略,临危受命挑重任  平均海拔750米以上的米城乡,所产的高山大米历史上曾为贡米,达川区为打响贡米品牌也曾招商引资,但该品牌一经某些企业之手,诸多问题导致这块牌子差点毁掉。去年12月,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临危受命,该品牌有望起死回生。  许多田块只有几分甚至不足一分,且呈层层梯田格局,根本无法实行机械化,至今仍为人工传统种植模式。“品种混乱、技术难统一、品质参差不齐,加工包装也五花八门,加之有些人以次充好等问题,导致米城大米越来越不好卖。”米城乡党委书记李昌旺说。  “我们来了后,首先从品种、技术、收购、仓储、加工和销售进行统一,品质也有了保障,品牌统一打上‘米城寨’高山大米系列,价格上比原来估计会翻番。”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负责抓基地建设的何渠华说,以前最多每斤卖五六元,现在最高可卖到10元。  通过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的整合,涉及米城、堡子两个乡镇共1.2万亩纳入基地建设,目前共投入3000余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烘干、仓储与加工。运行模式仍然是“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公司下面共有4家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具体负责生产。  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与合作社、生产基地村签订了《稻谷委托种植收购协议书》,规定稻谷销售后,根据实际利润,将再次进行分红,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各再分红10%。预计2022年可销售大米5000吨,产值3000万元,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各分红20万元。  “以前亩产只能达到800斤,现在可达到1000斤;以前收购价为每斤1.4元,现在提高到每斤1.65元,仅增产、提价农民每亩就可增收500余元。”李昌旺说,这还不包括各项补贴以及村集体对农户的二次分红。因此种田有钱赚了,从外面返乡种田的人也渐渐多了。  为了扩大米城大米品牌影响力,达川区农业农村局还与成都某大型流通集团强强联合,借其成熟的销售渠道,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引进国内另一家知名农业品牌企业,在达川区米城、堡子等乡镇绿色、生态、有机的基础上,注入富硒概念,进一步提升品牌含金量。  共建共管基地,确保市民放心吃  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果园子、肉盘子”,立足达州市场,提供“达川产”优质农产品,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粮肉果,达川区农业农村局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签订了订单协议,共同投资建设和管理农产品生产基地。  今年上半年,达川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搭建起内销市场对接平台,承担了全区机关食堂和乡镇中小学校食堂的食材配送工作,于是与12个乡镇的26个种养专业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合同直供食堂,种植订单作物面积达6300余亩,养殖订单畜禽产品数量达10.5万头(只)。  涵盖双庙、赵家、百节三个乡镇的达川区蔬菜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万亩;目前已建成1.2万亩,核心区8000亩,其中6000亩为设施蔬菜。该园区为川东规模最大的蔬菜基地,有“川东菜园子”之称,占了达州市场本地蔬菜70%的供给。  “我们进入后,带领下面3家合作社共同投资,改扩建了6000亩设施大棚,并进行了蔬菜管理中心、初加工中心、洗选中心、工厂化育苗中心、体验中心和冷冻库的建设。”何渠华说,主要是进行整体提档升级,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并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据介绍,该基地最早起步于2009年,十余年来共吸纳了近200个业主。没有设施大棚的时候,每亩蔬菜产量比现在要少一半。有了洗选中心和初加工中心,上市的蔬菜品相要好得多,加之大棚设施可以使季节提早15天以上,因此每亩产出效益要比原来翻两倍。  “以前政府也在不断投入,但投入后这笔资产权属不明确;现在我们进入后,每年投入的资产有了明确的持有方,能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投入的最大效益。”何渠华说,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基地蔬菜进入了全区机关、学校食堂,这个市场至少在10万人之上。  同样,通过“公司+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村集体实现稳定增收。“以双庙镇二东村为例,返租8亩大棚,每亩保底纯利8000元;土地流转费提取3%;组织劳动力,按劳务费总额1.5%计提;合作社最终纯利润分红10%,少说一年也有30万元。”何渠华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07-21
(黄敏 蒋梦云 记者  游伍琼)点题整治房地产“接房难”、“办证难”等“群众最不满意的10件事”,办结群众关心关注事项126件,推动开展“面对面”接访112场次,“村头问政坝坝会”598场次,收集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问题1662个……一个个数据,是岳池县纪委监委坚守职责定位,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动党员干部把群众关切放在心上,办好民生“关键小事”,践行为民情怀的生动注脚。岳池县纪检监察干部督查硬化道路质量。(黄敏 摄)建好道路  架牢干群“连心桥”“顾兴大街和长兴街连接段现在已硬化好,车辆可以通行了!”近日,在岳池县顾县镇顾东社区干群连心群里,社区书记张春明发出了一条通车的消息。消息一传来,群里瞬间就被居民的点赞刷屏。居民的纷纷点赞,还得从顾东社区召开的一场“街头问政”说起。“路面坑坑洼洼,特别是下雨天,学生上下学经常摔倒。”“平时过路的车很多,灰尘大,白天都不敢开门。”......“街头问政”打开了居民的话匣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倒出了装在肚子里的苦水。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被原汁原味“晒”出来,解决办法就要“亮”出来。收到问题反映后,顾县镇纪委梳理形成“人民阅卷·广安行动”事项清单,逐一明确责任站(所、室),督促细化针对性解决方案,限期整改落实,并定期跟进督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落实解决是群众呼声最有力的回应。6月9日,随着传来的一阵轰隆隆的挖掘机作业声,长兴街延伸段开始动工;23日,经过两周的工期,公路硬化完工,由镇纪委、村建办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进行公路核验;28日,长兴街延伸段完成养护正式通行。崭新的硬化道路一改过去群众出行“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困境,方便了长兴街、平安路等附近的居民1600余人的出行,也疏通筑牢了干群“连心桥”。“小事不小看,实事要实办。”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2022年以来,岳池县纪委监委坚持重心下沉、工作下沉、力量下沉,推动各乡镇(街道)各职能部门作风转实质效提升,打通民生堵点、破解服务难点,促进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一桩桩“小事”,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点亮山村  用心用情护民生“乡镇(街道)是服务群众前沿,更要保持为民情怀、尽责担当和朴实作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监督护航民生,切实担负起群众的信任和期盼,做到‘事交我办请放心’。”朝阳街道纪工委书记何万林一边与片区纪检监督员交流,一边前往村头实地回访。夜幕低垂,走进朝阳街道窑罐厂村,远远便可看到一片灯火,两行路灯从村口延伸而去,照亮了村道沿线。“以前一到晚上村里就黑漆漆的,出门还要打手电筒,老人小孩走路生怕摔跤,串门回家都很担心。现在有了路灯,主路都亮堂堂的,安心多了。”村民文芳开心地向何万林说道。此前,岳池县纪委监委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纵深推进“人民阅卷·广安行动”,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基层,持续开展“1+N”包联、“面对面”接访、“村头(街头)问政”等活动,听民声问民需,用真心化民忧、以真诚惠民生,用真干护民利,切实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亮起来”的窑罐厂村便是其中一个生动实践。4月的一场问政坝坝会上,村民纷纷反映窑罐厂村没有路灯,晚上出行存在安全隐患,夜间出行不方便不安全。街道纪工委随即了解到,该村多次申报路灯安装项目,但受资金限制没有落地实施,村里570余人夜间出行受到影响。掌握情况后,街道纪工委以问题清单形式报党工委会研究,确定将此纳入街道办自办民生工程,由农技站制定路灯项目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立项、安装、验收……纪工委全过程参与监督,并组织村纪检委员、党风政风监督员、片区纪检监督员和党员群众代表成立项目监督小组,每周对项目进度、质量跟进督查,且实时向村民反馈,确保路灯项目推进公开透明、高质高效。不到一个月时间,窑罐厂160盏路灯全部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明亮路灯点亮秀美的小山村,夏夜炽热,灯下往来的村民们却感觉沁入心脾,沿路欢声笑语响成一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7-21
(叶昌俊 记者 毛春燕)7月19日,记者从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获悉,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聚焦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该镇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主要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大力扶持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盘活资源壮大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组织对新增流转耕地进行自主经营的按每年50元/亩予以奖励;对以资产资源入股、流转(租赁)资源等模式参与农商文旅体融合项目的,自项目建成运营满1年后或流转(租赁)次年起,连续3年分别奖励当年所得总分红或年租金40%。对接需求做活服务经济。鼓励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村(社区)实际,创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提供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生产经营服务,承担购买卫生保洁、绿化管护等公共服务。完善绩效增强内生动力。以资产资源承包租赁、产业运营、提供劳务等为指标,对当年度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给予额外资金奖励,并以不高于增量部分的10%用于奖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刚 尹海波 记者 刘佳  家住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龙门村三组的村民余代莲压根没想到,如今自己也能用上和城里人一样“洋气”的厕所:地面墙面贴瓷砖,头上吊顶装浴霸,热水器、洗手池、淋浴花洒、冲水便池一样不少,厕所干净整洁。  厕所虽小,体现文明,牵动民生。近年来,广元市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结合山区特点,坚持组织领导、群众工作、规划实施、后续管护“四到位”,扎实稳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小将就”变为“大讲究”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是多年前四川北部山区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农村厕所问题不仅仅是气味难闻,更重要的是卫生隐患大。  “前些年如厕,要么拿盘蚊香、要么拿把蒲扇,以防蚊虫叮咬……”提起以前的旱厕,青川县建峰镇华尖村一组村民直摇头。  “其实刚开始实施厕所改造时,很多村民不理解,他们认为祖祖辈辈蹲茅房,没必要把钱花在这上面,又怕改厕后菜地会缺少肥料。”建峰镇镇长何杰说,“厕所革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群众是直接受益者,更是建设主体,必须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推动工作,取得成功。为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建峰镇、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心交心地做农户工作,为他们算好亲情账、健康账、经济账、文明账,动员农户主动参与改厕。今年建峰镇将陆续完成全镇最后2个村的改厕工作,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  截至目前,广元市共投入资金1.56亿元,完成整村推进示范村224个,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近10万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累计达到56.93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广大农村群众实现了从“小将就”到“大讲究”的如厕跨越。“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元在“厕所革命”中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  “村改厕工作先后通过支部讨论,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决议,镇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支持配合。”剑阁县剑门关镇元安村村干部张雪林介绍,根据村情,对有能力且能达到建设标准的农户鼓励自建,对没有能力且达不到建设标准的农户,则通过代建等方式实施。  元安村村民吴松林在房屋左侧新建了一个池子。他告诉记者,这是家里新建的厕所过滤池,由沉淀池、发酵池、蓄粪池3格组成,是典型的三格式农村户厕。“我本来就想改厕,加上又有政府补贴,就迅速行动了。”看着自家已改造好的厕所,他很是高兴。  青川县建峰镇华尖村采用“厌氧+人工湿地”的小微湿地污水处理模式,在户改厕的基础上,建设了日处理60吨能力的污水处理站,将附近59户村民的粪污废水与厨余生活污水都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经“集中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人工湿地”工艺后实现达标排放,既节约了成本,还解决了厕污共治的问题。  除以上两种模式外,广元各县(区)因村施策,还探索形成了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改厕模式。  不仅要建好厕所,后续管护也很重要。广元做到了管护队伍专业化、管理责任链条化、要素保障立体化。推进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厕所清掏员“多员合一”,全市7个县区“厕所管护服务站”下设维修服务点 90 余个,落实专职管护人员600余人,行政村组建清运服务队伍或委托专业清运单位,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掏”,鼓励社会组织组建粪污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园区企业参与后期管护等。  “日前,国家乡村振兴局肯定了我们农村‘厕所革命’经验做法。”广元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城介绍,未来五年广元将科学选择改厕模式,降低厕所使用成本,严把质量关,引入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理机制,继续改造农村户厕5万余户,新建农村整村推进示范村150个以上,到2025年底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20
(记者 袁城霖)“我们在八台山、龙潭河玩,听说石塘有个乡村打卡地,就顺路过来了。”7月12日,来自巴中的游客刘霄文一家走进万源市石塘镇杉林湾村。今年,杉林湾村被定位成“展示片区乡村形象的窗口”进行风貌改造,吸引了不少游客。经过乡村风貌改造和观光农业打造的石塘镇杉林湾村  打破县域内行政区划和建制界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被视为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总牵引和主抓手。去年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万源市在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初步把县域面积划分为七个片区。因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较好,以石塘镇为中心镇的八龙茶旅融合发展片区被赋予了率先探索的重任。  突出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各类资源要素一体规划,是八龙片区探索的重点。  以破解服务基层群众难为例,八龙片区针对专业人才匮乏、服务不规范的困境,从万源市级层面统筹乡村规划师、审(会)计师等专业力量,组建匠师工作室,为片区发展提供人才组团定制服务。  在石塘镇社会治理中心应急指挥大厅,工作人员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对片区8个乡镇的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工作人员廖泽海介绍,该平台通过“线上监测+线下巡逻”,能有效提升整个片区的安全风险防范能力。  推动片区一体发展、融合发展,产业“抱团”一马当先。  八龙片区是万源市富硒茶产业的重要种植区域,在东西部协作和结对帮扶支持下,片区富硒茶种植面积近6万亩,但过去茶叶几乎全部制成绿茶,夏秋茶利用率不足。  “依托整个片区的规模优势,我们引进企业利用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开发新产品。”万源市茶叶局局长刘明亮告诉记者,八龙片区成立产业促进中心,助力提升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和擦亮品牌等,目前片区内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已增至100余家。  万源市委副书记张顺超表示,将坚持以编制一套整体规划、实施一批基础项目、壮大一批主导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19
(邹勇智 记者 蒋培路)乐山市夹江县黄土镇茶坊村在推进镇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中,招引项目盘活闲置资产。昔日荒废的老村委会场地,开发成青少年假期军事夏令营基地,让闲置资源变新业态,成效显著。夹江县黄土镇茶坊村训练基地“稍息!立正!向右——转。”随着教官的口令,身穿迷彩服的军训少年在广场舞台上,苦练军姿。尽管天气炎热,孩子们鼻梁上、额头上满是汗滴,依然保持着“军人”般吃苦耐劳的纪律作风。夏令营训练开营这是日前乐山薪火军事夏令营的军训一幕。军训基地就是利用原东月村村委会场地改造而成。闲置多年的村委会场地,以租赁方式提供给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眼下,暑期夏令营活动正火热进行,第二期军训学员开营,将进行为期五天的军事拉练。夏令营训练现场“我们现在进行的是2020暑假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活动,主要针对六至十七岁的青少年,对他们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乐山市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熊光杰说,通过军营式体验活动,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改善他们不良生活习惯。夏令营“射击”现场军训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军事野外拉练、拓展训练、武器知识讲解、丛林野战、心理健康等多项内容,用部队生活训练孩子们时间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他们坚强勇敢、服从命令、严守纪律的品质,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生活自理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据了解,这个项目运营团队中有五名退役军人,作为返乡创业人员。熊光杰表示,利用原村委会场地创办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今后还将结合农旅融合打造农耕文化基地,为推进茶坊村稻药轮作示范园建设做出贡献。乐山薪火拓展训练项目的引进,让无人问津的“沉睡场地”变现为新业态,同时,也为人才返乡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茶坊村走出了盘活闲置资产的一着妙棋。茶坊村是由原东月、水口、雷店、东风、茶坊五个村合并组成的新茶坊村,人口5200余人。五村合并后,旧村委会场地处于闲置状态。如何盘活这些闲置资产,茶坊村对村集体资产“家底”进行了清点,摸排出可以流转的一批闲置可经营性资产,通过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等方式,变存量为增量,增加村集体收入。今年7月,成功引进乐山薪火拓展训练有限公司,用原村委会场地作为基地,投资100万元创办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目前,项目运行良好。“黄土镇茶坊村为盘活闲置资产,经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将原东月村村委会场地提供给返乡创业人才,既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源,又激发了返乡人员的创业热情。”茶坊村党委书记廖俊说,茶坊村采取“四议两公开”规范流程,摸清村级闲置资源,探索建民宿、建村史馆、建乡村文化广场等,向社会面广泛征集招引项目,支持知名企业、返乡人员等市场经营主体,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盘活闲置资产,助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最大限度发挥盘活闲置资产的效益,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茶坊村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建设好稻药轮作的示范基地,实现乡村振兴,带动农户共同富裕。(图片来自夹江县融媒体中心)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7-18
抗旱+防汛响应同时生效  ●7月15日18时 四川启动四级抗旱应急响应。这也是四川今年首次启动抗旱应急响应  ●7月16日19时 根据防汛救灾形势,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将之前的四级防汛应急响应升级为三级防汛应急响应,截至记者发稿时仍保持生效状态应对措施  ●“提级”发布 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北部和乐山西北部这条雨带,跟前期降雨落区高度重合。根据前期风险应对和人员转移情况,要求各地将山洪等灾害的预警信息进行“提级”发布  ●科学调度 四川今年蓄水情况好于往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采取引调提、人工增雨等措施,科学调度水资源应对旱情  (记者 邵明亮)7月15日下午,省水利厅9楼会商室内,两场调度会近乎无缝衔接——一边在分析研判近期全省不少地区出现的高温干旱,一边在部署新一轮强降雨天气应对。  “水旱‘两重天’!”部分人员先后参加了两场会议,思绪从不同的主题中快速切换。两种应急响应同时生效中  7月以来,我省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特别是四川盆地内,气温比常年偏高3—5摄氏度,盆地大部降雨较常年均值偏少五成以上,日照却偏多1倍,蒸发量大。  高温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在延续。7月以来,德阳、南充、宜宾、资阳、达州、泸州等市陆续出现旱情,作物受旱、人饮安全受到影响,一些高半山缺水村民需拉水送水解决人畜饮水。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15日,全省共有近160万亩作物受旱、部分绝收,26万多人饮水困难。  根据当前农作物受旱面积和因旱饮水困难人数,按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经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研究决定,7月15日18时,我省启动四级抗旱应急响应。这也是我省今年首次启动抗旱应急响应。  抗旱调度会召开的同一时间——7月15日16时,省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5日20时到16日20时,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5市西部和雅安北部及乐山西北部的部分地方有暴雨,局部地方有大暴雨。  随着雨情、汛情发展,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7月16日19时将之前启动的四级防汛应急响应升级为三级防汛应急响应。截至记者发稿时,仍保持生效状态。  因此,从7月15日18时起,我省防汛、抗旱两种省级层面的应急响应同时存在,并在生效中。“这种情况在我省真是很少见,凸显了防汛抗旱形势的严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防汛抗旱这样“两手抓”  从省气象台发布的“24小时(7月15日20时—16日20时)强降雨落区图”上可以看出,此次降雨范围——广元、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北部和乐山西北部,这条雨带跟前期降雨落区高度重合。  “降雨落区与前期高度重合,会造成灾害风险的叠加,极易造成基础设施的损毁,给抢险救灾带来更大难度。”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前期风险应对和人员转移情况,要求各地将山洪等灾害的预警信息进行“提级”发布。  比如,某一地之前被评定为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高风险区,而这一地正处于此次降雨落区内,就要按照极高风险区的应对措施实施预报转移,即气象部门发布暴雨预警后,在降雨来临前或在夜幕降临前,由村委会、转移责任人组织完成危险区人员的转移。  旱情应对方面,在前期派出工作组下沉市州基础上,省水利厅将再派出3个工作组前往川北、川南等地,开展旱情调查,指导地方抗旱。  “一定要发挥好水利工程的抗旱功能。”该负责人表示,我省今年蓄水情况好于往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采取引调提、人工增雨等措施,科学调度水资源应对旱情。  与此同时,各受旱市州也在积极行动中。在资阳市,近几日20座水库已开闸放水150万立方米用于抗旱;在南充市,已储备10余枚人工增雨炮弹,等待时机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在内江市,当地水利部门组建102支抗旱服务队伍,协调解决用水困难问题;在德阳市罗江区,由于人民渠充足的来水保障,并未造成严重的作物受旱受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7-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春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仲夏时节,瓜果飘香。蜂糖李作为李子市场的“新宠儿”,因其清脆味甜的口感,赢得消费者喜爱。“之前果农拿到市场上只卖5元钱1斤,自去年以来村集体公司来主导并且经过精选后,我们的精品果价格翻了 5—7 倍,每斤达到 25—35元钱,还根本不够卖。”7月15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江田村已投产的800亩蜂糖李基地,村党支部杨勇高兴地介绍说。  蜂糖李又名蜂蜜李、冰糖李,因为果大肉厚、核小离核、味甜如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李子丰收  2016年以来,江田村以产业促发展,全村陆续发展蜂糖李产业3000亩,投产面积已达到800亩。今年虽然是小年,但预计优质果产量依然可以达到3万斤,销售产值可达到近100万元。  然而,在两年前,江田村的蜂糖李虽然优质,但却卖不出好价钱,5元/斤的价格,果农还得自己摘到市场上销售。  2021年,为改变果农对丰产不增收的状况,江田村集体公司主动介入,对大果小果、优果次果进行分类,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不仅提高了蜂糖李价格,还拓宽了销售渠道。2021年,江田村近10万斤优质蜂糖李,就给果农带来了近300万元的收入。  “张金银,今天的果子品质好,个头普遍比往天大!”当江田村果农张金银将上午采摘的150斤蜂糖李运送到江田村党群服务中心时,就受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公司董事长杨勇的肯定。只见张金银冒着晨雾采摘的蜂糖李还带有一层白霜,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甜蜜诱人。  张金银是江田村的脱贫户,五年前在村“两委”干部的帮扶下发展蜂糖李5亩。张金银算了下,今年虽然是小年,但每亩蜂糖李可采摘优质果400斤,预计5亩就可以收获2000斤。“今年好了,有村集体公司助销,我的优质蜂糖李不但不愁销,价格也翻了几倍,今年少说也要收入5万元左右!”张金银高兴地说。  最近这段时间,随着蜂糖李的成熟上市,在江田村党群服务中心,像张金银一样的果农络绎不绝地将采摘的鲜果送来,在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家三三两两交流着今年的收成,脸上是止不住的喜悦。另一边,村干部和志愿者们将果农们新鲜采摘的蜂糖李统一称重,按照小果、大果、特优果分选包装,再交由物流快递给顾客。  杨勇告诉笔者,之前村民种植的蜂糖李之所以在市场上卖不出好价钱,一是销售渠道单一,二是大小果子没有分类销售。这两年,村集体公司介入后,特优果、中果、小果进行分类,特优果每颗需达到60克以上,中果每颗需达到40克以上,40克以下为小果。特优果和中果的价格分别为 35元/斤和30元/斤,而小果也卖到了10元/斤。为了让客人吃上货真价实的优质蜂糖李,江田村集体公司全部采用果套包装,以免在运输过程中李子互相摩擦而受到损伤,影响品相。  “目前每天能外销1500斤左右,80%都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昆明、重庆、深圳等全国20多个城市。”杨勇介绍,他们还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的方式提升江田村蜂糖李的销售量和知名度。明年蜂糖李将迎来大丰收,他们还将举办蜂糖李采摘节,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采摘,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让果农获得更大的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7-1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