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一线探访 川稻的“再生”秘诀④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近日,在泸州市泸县方洞镇,粟喻粮油种植专合社的1200亩再生稻陆续迎来了收获。4台收割机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来回忙碌,收割下来的稻谷将烘干入库。  泸县粟喻粮油专合社理事长刘世超告诉记者,农机化在粮食生产中的需求日益增加,今年8月中旬,专合社2000亩中稻也用机器收割完毕,亩产650公斤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在一派收割的繁忙景象中,位于方洞镇陈田村的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田也开始机器收割。当日,泸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股股长高尚卿来到田边,从收割的稻谷中抓起一把仔细打量。这里是泸县首次进行的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试验示范。经初步测产,种植的水稻品种“内6优107”亩产262.3公斤,较粟喻粮油专合社蓄留的再生稻亩产增加50公斤左右,加上中稻机收亩产712.3公斤,亩均粮食产量达到了970多公斤。粟喻粮油种植专合社正在机收再生稻。 刘世超 供图减少机收损失丘区待破题  中稻-再生稻种植,是在一季稻区中稻成熟收割后,通过留下来的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进而抽穗、结实形成再生稻的稻作类型。  多年来,泸县一直是我省中稻-再生稻种植大县。2009年全县再生稻有收面积40.2万亩、总产量5.6万吨。今年全县中稻面积56万亩以上,其中再生稻蓄留面积已达51万亩、有收面积47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427.1公斤,总产量突破8.5万吨。  中稻、再生稻“一种两收”,具有省种、增产增效、生育期短、省工省力节水等优点,是有效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然而,泸县绝大部分属丘陵地带,再生稻种植田块小、不规整,农村劳动力减少,水稻生产成本日益增加。而不断提高中稻+再生稻机械化水平,可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刘世超为例,多年从事中稻-再生稻种植的他,这两年来明显感受到,机收中稻和再生稻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在增加,每到收获季节,专合社的4台农机供不应求,有时还不得不晚上加班继续干。  然而,机收也会带来一定损失。刘世超说,中稻机收时,容易碾压稻桩造成再生芽不足、再生稻产量低等问题。  刘世超算了一笔账:同样条件下,中稻若采用人工收割,蓄留的再生稻亩产可达300至350公斤,若采用本地常见的中型机器收割,再生稻亩产普遍在150多公斤。且泸县地区冬水田较多,收割季农机下田容易陷机。因此,中稻-再生稻种植如何再添农机动能,是个亟待破解的课题。近年来,农户对粟喻专合社的农机服务需求明显增加。实现吨粮田“赶考”在路上  近年来,泸县大力推广优质中稻+再生稻绿色提质高效栽培技术,以及川南杂交中稻+再生稻高效技术集成示范,截至目前,共建成“中稻+再生稻吨粮田示范区”4万亩以上。  不断推进中稻+再生稻增产攻关,泸县继续“赶考”在路上。今年泸县农业农村局与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携手,开展了机收中稻、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探索和试验示范,探索出“中型机器收割、够苗晒田、适度低留稻桩”等主要技术措施,解决中型机器收割中稻碾压稻桩的问题。  “中稻收割机器使用沃德、久保田。所谓够苗晒田,是在中稻栽秧后30天排水晒田一次,让根系扎得更深;中稻成熟前15天排水晒田一次,确保收割机能行走、不致陷机。中稻机收时,留桩高度30厘米左右,保留倒3、倒4芽,保证蓄留再生稻产量。通过一系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实现再生稻增产增收。”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员徐富贤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的水稻栽插,并没有预留农机作业的宽窄行。而在科研攻关当中,专家们在试验田预留60厘米宽行,给本地常用的收割机留下履带行驶路径,从而避免了因为机收中稻碾压稻桩。  “今年我们在再生稻品种选育、中稻机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接下来,要以农机赋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也就是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超过1000公斤。而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实现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徐富贤说,“下一步科研团队还会进一步改良中稻栽插密度、施肥水平、病虫防控等栽培技术。就农机装备来看,还要妥善解决好丘区农机‘好下田’的问题,应重点从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决好排灌设施配套等方面来破题,并指导农户科学选种、科学种植,鼓励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记者 周滎鸿)10月28日,天上下着微微细雨,都江堰市天马镇金胜社区的莲花湖公路两旁,规模大小不一的猕猴桃家庭农场一家挨着一家。上午9点半,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农村集体经济指导科科长李刚建一行来到这里,深入了解当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情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基层。都江堰市是成都市首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区县,近年来,通过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该市率先完成了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点中点”所承担的改革探路。“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决心。”李刚建说。放活土地经营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走进仙果寨家庭农场,农场主王凤生正在给猕猴桃浇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说,我是提前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说起脚下的土地,王凤生说,土地正在改革的活力下变成“生金器”。作为金胜社区村民,2005年王凤生成为这里第一批种植猕猴桃的人,并创办了现在的家庭农场。“起初,我只和朋友联合种植了20亩,后来踩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步伐,我逐步流转了更多土地,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王凤生说,如今,他自己就已经有了60多亩猕猴桃,年收入大概在120多万元。像王凤生这样的案例,在都江堰市并不是个例。据了解,为让农户权益得到保障,都江堰市制定了《都江堰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及风险防控实施细则》。目前,都江堰市已完成规模经营流转农村土地面积5.26万亩,提升了农业发展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拓展经营渠道助推集体经济发展“不只是土地经营权更加灵活,我们社区闲置的集体资产也正在进一步盘活。”从农场出来,金胜社区党委书记胡显中又迫不及待地带着大家到施工现场。“这是我们原来的老村委会,面积大概有300平方米,以前一直闲置,现在正在进行改造。”站在一处施工火热的二层小楼面前,胡显中说,目前他们已经与业主达成合作意向,未来这里将成为猕猴桃展示培训中心,通过租赁的方式,预计年实现集体经济保底分红约11万元,带动群众增收约110万元。不仅如此,金胜社区还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入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增加集体收入。“金胜社区是都江堰市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李刚建表示,接下来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让更多社区和农户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加大农村可经营性土地资源的宣传推介,以项目为抓手,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入驻。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文/图  10月28日,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今年利用撂荒地种植的20亩药菊正式迎来了采收季,这里缤纷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将陆续采摘、烘干,供应药厂和茶楼。如此,1亩地预计将有2万元的纯收益,火花村村集体和它的合作伙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均能在药菊产业链上受益。  当日,记者徜徉在火花村的药菊种植基地,鲜花怒放、菊香阵阵,田间随处可见忙着采摘药菊的工人。科研人员正在采摘药菊。  “去年3月,我们从产地的农科院引进了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贡菊、北京夏菊等5个经济价值较高的药菊品种,在我们农科院的试验基地进行初试,5个品种加起来种植了不到半分地。”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副所长张如义说,“主要观察它们在内江地区能否栽活,能否正常开花,形状、色泽、有效含量能否达标,初试取得了成功。”  从今年开始,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着力进行药菊的中试,以探索粮经复合模式下的利润问题。而此时,火花村也开垦出上千亩的撂荒地,正在寻找业主发展产业。当听说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的药菊项目取得了成功,火花村村集体拿出整治好的20亩撂荒地,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采取粮经复合、“大豆+药菊”的模式进行药菊中试。  张如义介绍,这些药菊,亩产干花150斤-200斤,市场售价为贡菊80元/斤、北京夏菊120元/斤、金丝皇菊570元/斤、婺源皇菊600元/斤、黄蜂巢菊1200元/斤,深受药企和茶楼的欢迎。每亩平均产值可达3万元。  但是,张如义认为,药菊更需精细化管理,人工和管理成本较高。比如,供应茶楼的金丝皇菊、婺源皇菊、黄蜂巢菊均需疏枝疏花,以确保充足的营养供应,使花朵大朵、卖相好看、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这样下来,每亩的平均成本将达到1万元。  尽管如此,张如义的团队早已与药企和茶楼签下了订单,除掉较高的成本,1亩药菊平均也有2万元的纯收入。  此外,药菊地里套种了一定面积的大豆,大豆一方面对粮油生产起到了补充,另一方面,大豆对于改造出来的撂荒地可起到培肥生土的作用。  “预计20亩药菊将有40万元的纯收入。”火花村村主任王开森说,“我们与内江市农科院乡村振兴研究所合作种植药菊,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科技兴农,盘活了土地,带动了就业,村里有七八十人长期在基地务工,每天可挣60元工钱。明年,我们将继续利用撂荒地,因地制宜探索药菊与其他粮油作物的多种复合种植模式,使药菊进入量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10月27日,记者走进彭州市九尺镇玉源社区6组谢家院子。这个由23户81位村民、21栋民居组成的散居院落,四周被农田和水渠包围,因此被网友们称为田间“绿岛”。“绿岛”入口处,耸立在涓涓流水中的两座水车特别引人注目,两旁的湿地植物旱伞草青翠欲滴。  令人惊奇的是,湿地和水车竟暗藏着院落的污水治理秘诀。  九尺镇人大主席杨敬介绍,谢家院子的产业以露地蔬菜为主,原来的厕所全部为旱厕,易滋生细菌,传播疾病。2019年这里建成了厕污共治的管网系统,还筹集了33万元财政资金建成生态微型污水处理站。农村户厕污水、日常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后,通过管网统一收集,进入生态微污站的调节池,再由提升泵抽入设备中,经过“厌氧-好氧-生物膜”的处理工艺,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杂质等,然后排入水车下的湿地,最后进入农灌沟。两座水车旁边的湿地,是社区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开展生态沟渠疏通整治后建成的,生态微污站处置后的污水,排入生态湿地,再次进行生物净化。  玉源社区党委书记刘梦元表示,通过污水净化系统,使农户有条件建设现代水厕,提升人居环境。现在院内23户散居农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卫生厕所,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土茅房改成了新式卫生间,水冲一冲就干净,方便多了!”谢家院子农户周善英不由得感叹,改厕以后,化粪池上层的污水也不用经常抽了,水厕通过管网接到附近的生态微污站,净化后变成了“清水”。  谢家院子为典型的农村散居院落。这里有错落有致的院落,还有特色鲜明的林盘绿道。院内的红砖记忆墙、泉水绿道、遇缘树、鸭嘎嘎等点位,是游客经常光顾的“网红打卡点”。通过生态微污模式改厕,既满足了农户厕污共治的需求,又保持了人居环境的干净整洁,有利于全域范围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院落新形态。  “一座座农村小厕所,连接着大民生。”彭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彭州通过三种模式推动农村改厕工作,一是在山区、丘陵地区等水资源相对缺乏、分散居住的居民户,采用三格化粪池改造旱厕,畜禽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用于农业生产;二是下水道水冲模式,在靠近市镇污水管网和市镇污水处理厂周边、较为集中居住的居民户,通过管网接入市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三是上面提到的生态微污改厕模式,主要针对地势落差较大、相对集中居住、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户,在密闭、沉淀、发酵的基础上,再通过湿地循环、过滤等方式,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经生态微污站处理后,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用于农田灌溉、景观养护等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按3.9元/吨的标准收取污水处理费,就能满足日常运营所需。”彭州市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卢柯雨介绍道,“目前公司在彭州建成并运营管理的微污处理设施已有76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10月30日上午,笔者来到大竹县高穴镇,随处可见村民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现在正是秋洋芋和油菜生长的关键期,尤其是近期阴雨天气较多,一定要注意理沟排水……”在该镇石河村千亩秋洋芋套种油菜复合种植基地里,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饶毅一边仔细查看晚秋作物的长势情况,一边给村民进行现场指导。  今年以来,高穴镇党委、政府围绕“坝区有种植、山区有养殖、村村有产业”的总体思路,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整治撂荒地,强力推进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充分挖掘晚秋生产增产增收潜力,并按照特色产业“1+5+ N”发展体系,抓好白茶、藠头、柠檬、水稻制种、油桐、生态种养循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鱼腥草、烟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养殖等特色产业,既织牢了群众“粮袋”,又鼓足了群众“钱袋”。晚秋给力算好群众“增收账”  在高穴镇石河村四组,大竹县鑫通农机专合社理事长张化春正在检修一台小型旋耕机。“今年的晚秋生产,我们这里的农机硬是供不应求,栽种的300亩秋洋芋套种油菜,都已长出了新芽!”见有人来访,张化春指着长势良好的晚秋作物一脸喜悦。  今秋,该镇大春作物收割刚结束,镇党委、政府就把晚秋生产提上议事日程,将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组到户,做到“土地不闲置、户有种植地”,全面夯实晚秋生产播面,确保“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应种尽种”。组建了11支农技服务队,把栽培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已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专题指导1200余次,及时把 35吨优质洋芋种、920公斤油菜种以及化肥200吨发放给农户。  为确保钱粮双增目标的实现,该镇还采取“户帮户”“邻帮邻”、党员干部服务队等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蹲点帮助指导农户搞好晚秋生产。今年,全镇累计栽种秋洋芋5300亩、油菜8000亩、秋菜2000亩,建成晚秋生产 1000 亩示范片一个,50亩示范点10个。“今年,我家秋洋芋套种油菜 2.6亩,预计从土里刨出2500元钱不成问题,全靠镇村干部帮了大忙!”正在查看秋洋芋套种油菜长势情况的长征村三组村民刘泽富喜滋滋地说。多点布局走好产业“致富路”  在高穴镇木牌村生态种养循环基地里,成片的牧草,满眼碧绿,新建的养殖场,一派繁忙景象。迄今,该基地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种植金牧粮草600亩,大豆玉米400亩,修建养殖场2个,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务工500余人次,将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这是四川弘农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据镇长郝俊竺介绍,全镇农业产业项目坚持“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成功引来不少能人来投资创业,通过“农业园区(专合社)+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种养大户63户,示范家庭农场31个、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带动园区1200余户农户,形成以农民专合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骨干、龙头企业为带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镇党委书记周瑜军介绍说,近年来,高穴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鼓励农户流转土地给专合社和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用好各类‘活资源’,吸引有技术、有实力、愿意到农村发展的‘金凤凰’投资兴业。目前,布局的特色产业发展带在全镇范围遍地开花,形成了促农增收的“多点格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白墙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清幽的池塘边,学生在白纸上用心描绘眼前的绿水青山……10月28日,在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的“海龙凯歌”农文旅园区,一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这座因沼气而兴旺的村落,有着“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的美誉。早在上世纪70年代,海龙村便以沼气建设在省内外名声大噪。时至今日,这座村落依旧以沼气发展探索经验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同行前来观摩学习。海龙村,是如何让这团低碳的蓝色火焰生生不息的?正在打造全省首个“低碳社区”的遂宁市安居区常理镇海龙村(资料图片)。 记者 吴枫 摄寻“沼”历史1973年基本实现沼气化  上世纪 70年代,为了解决缺柴烧的问题,海龙村大力发展石沼气池,发起了农村地区的“能源革命”。1973年,海龙村原属的凯歌公社二大队基本实现全村沼气化,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沼气建设村。  翻阅史料人们发现,在1974年1月18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能源代替柴草和煤炭,四川省许多社队采用土法制取和利用沼气》一文曾记载:到1974年,中江、绵阳、绵竹、遂宁、渠县等五县社社都有沼气池。据《遂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志》记载,1974年至1975年,陕西、河南、湖南等10多个省、市先后派代表团来遂宁考察沼气建设。  “不过,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电力、天然气等能源越发普及,沼气产量不稳等短板凸显。”海龙村党支部书记熊建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家畜养殖锐减,能源需求降低,沼气原料短缺,沼气在海龙村一带逐渐被舍弃。“碳”索未来向全省首个“低碳社区”进发30多年后,海龙村再次焕发生机。  在“双碳”的背景下,今年,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与遂宁市安居区签约共建常理镇海龙村“低碳社区”,协议提到,双方以海龙村为核心区,打造四川首个农村“低碳社区”。  乡村有碳排放,也有碳吸收。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刘刈介绍,经测算,海龙村的林地和农田土壤每年能固碳 1500 吨左右,“农村可以提供森林碳汇,减排潜力很大。”  “1264.1 吨,这是海龙村的碳净排放量,也是‘低碳社区’要攻克的减排目标。”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超介绍,海龙村在农村生态领域建设环湖隔离带,开发生物质燃料提升林业碳汇;在农业生产领域采取加强稻田和藕塘精细化管理,改变淹水方式,减少甲烷排放;在农村生活领域建设生活污水、垃圾的处理与管理。通过3个方面10项措施,海龙村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200吨,实现区域内“近零碳”生态。  在安居区委书记吴军看来,海龙村是安居区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重要探索地,其打造四川首个“低碳社区”的试验,就是要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农村地区低碳排放技术标准,做实、擦亮、立稳“中国沼气能源革命第一村”的金字招牌。  如今,海龙村联合周边的常乐村、万福村、铜钱村等7个村组建海龙联村党委,朝着“低碳社区”的建设目标携手并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赵宁  冯金虎 记者 侯东)为加快广元市苍溪县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产村一体和农文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擦亮苍溪农业金字招牌,近日,苍溪县与天九共享控股集团就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项目签订协议。 在苍溪县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项目招商引资签订会上,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卢俊卿介绍了该项目总体情况,并与苍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金桥签订了框架协议书。据悉,该项目占地面积约12000亩,总投资约6亿元,主要进行农业综合园区、特色康养小镇、“银河天街”农文旅康养等项目的景点打造、经营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在签订会上,明确企业要进一步深化规划设计,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突出前瞻引领,为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试点村提供基础保障。各级各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形成合力,争取项目早日落地见效,共同为乡村振兴赋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31
(杜兴聪  冯金虎 记者 侯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技强国”方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为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苍溪县极力实施“五子”兴科举措,夯实产业兴村基础和保障,着力擦亮“苍溪红心猕猴桃”名片。科学决策迈“步子”。苍溪县在农业农村局、园区办、猕产中心、猕研所等部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调整责任分工,全新运行县猕猴桃协会,坚持兵团作战,强化统一指挥,力求从机制上加速畅通,从资源上聚合统筹,从产业规范上强化标准,从职能发挥上联动协作。苍溪红心猕猴桃采摘现场    冯金虎  摄科技规划亮“盘子”。苍溪县坚持全局谋划一盘棋,发布“五年行动方案”,直面问题补短板,规范引领搭跳板,优质优价拉长板,着力于产业链融合发展、调优品种结构、建成示范基地、科研技术创新、品牌战略营销,积极构建产业机制优、布局优、基地优、团队优、效益优“五优”良好格局。科创引领重“才子”。苍溪县灵活使用科技“三区”人才政策,培优建强三支队伍,充分激发创业创新源动力。一是特聘省内知名专家3名,筛选县内公认度高的高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士7人,组建“专家咨询团”,统一把握技术标准,统一公布实施。二是成立“专家讲师团”,统筹专职40人、兼职60人,根据农事季节,统一编印讲稿,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考核颁证。目前,讲师团全体成员分赴全县摸排组织参学人员、细化敲定培训流程,猕猴桃修剪和冬管等精准培训拉开帷幕。三是大力培养产业技术中坚和骨干,面向大户、家庭农场、专合社开办“园长培训班”,推荐评定“乡土人才”,择优建立1000人的“乡土人才团”,拓展延伸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科研攻关讲“法子”。苍溪县坚持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抓发展,进一步深化院县、院企合作,科技攻关,打破瓶颈制约。建立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申报立项实施省市科技项目9项。浙江农林大学、川大、西华大学、省资料院等联姻对接,惠农猕猴桃研究院民办研发机构全省登记备案,全县科技型企业22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社会研发投入逐年增强。科普服务强“底子”。苍溪已建“科技驿站”30家,在苍溪融媒体开设“猕猴桃之窗”定期讲座说猕事,常年选派科技特派员上门服务到猕庄,“科技兴村”300余名专家和1000余名信息员,在线咨询答疑解猕难5300余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3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10月26日,都江堰市青城山镇欣禾社区,长峰家庭农场的820亩猕猴桃采摘季已经收尾。今年,相比于市面上的猕猴桃,这片基地的猕猴桃价格要高出一倍,并且口感更好,甜度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  做到这一切,靠的是这片猕猴桃基地的“有机”种植。  都江堰,“六山一水三分田”,地貌单元属岷江冲积扇一级阶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植被茂盛,水资源丰富,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天以上,为有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长峰家庭农场的猕猴桃。  近年来,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都江堰全市的有机农产品事业逐渐起步。  长峰家庭农场的猕猴桃就是其中代表。“去年我们开始转换成有机种植,在农业专家技术指导下,规范实施土壤改良、有机肥施用、物理驱虫等有机种植模式。”合作社负责人王永全介绍,“今年基地是开启有机种植模式后的第一年丰收,从老顾客反馈来看,口感甜度都比往年要好不少,效果不错!”  王永全说,按照有机产品相关认证规定,3年后,合作社的猕猴桃就可以正式被认证为有机产品。  2019年,都江堰市申报创建四川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初期,全市就拥有有机产品认证企业13家,生产基地总面积共计8833.2亩,拥有猕猴桃、茶叶、水产等,产值达3.4亿余元。  地理条件优越,发展基础扎实,都江堰市的目标明确。当年,全市定下规划,到2024年,全市有机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有机产品认证总数达50个以上,畜禽达到5000头(只),实现全市有机认证(含转换认证)面积增长150%。辐射带动龙头企业19家,农民合作社45个,带动农户3340户增收,助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9%以上,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100%,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三年来,都江堰市从提升农业生产主体的意识方面着手,通过积极深入乡镇(街道)和农业生产企业等开展有机基础知识培训、有机生产理念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努力抓好有机产业的发展。截至到目前,都江堰市共拥有有机产品认证企业26家,认证面积23143余亩;有机转换认证企业8家,认证面积7165.5亩。总认证面积30309亩,较创建初期增长了243.13%,新增鸡、鸡蛋、白茶、中草药等有机认证品种16个,有机生产总产值达61015.21万元,较创建初期增长90%。  “接下来,都江堰市还将通过持续开展有机认证指导、加大联动监督检查力度、有效运营有机农资集中配送中心、深化宣传培训、进行有机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有机产品的宣传等举措,推进规划的全面实施。”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31
  (记者 李锐)日前,中宣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会同各个地方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了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  保障农村供水、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事关农民民生福祉。十年来,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建立了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人口达到9亿人;全面解决了1710万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进步;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苦咸水改水问题,农民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农村供水全面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体系,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也全面定价收费,工程的长效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得到完善。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水利部还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一是要全面巩固拓展农村供水的成果,兜住底线。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保持饮水问题动态清零。二是要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提升水平。以建设稳定的水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工程的标准化改造,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是要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确保水质安全。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从水源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的水质保障体系。四是要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发挥效益。推进农村供水区域统筹管理和专业化管护,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特别是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智慧供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0-28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太阳能路灯笔直挺立……山水如画,田园如诗,大美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正在邛崃清晰着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邛崃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治则民心顺、社会稳、乡村安。近年来,邛崃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关于推动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系列决策部署,全覆盖推进241个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工作,探索形成“一核三优”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新路径,努力推进乡村治理力量由散到统、环境面貌由乱到净、人居品质由低到高,有效实现乡村有变化、群众有感受、社会有认同。居民家门口宛如“微型公园”分层提能强组织 提升战斗堡垒引领力“河道干净了,花花草草多了,每到傍晚,社区群众都到居民活动广场跳舞、休闲,安逸得很!”在邛崃市临济镇道佐社区莲花寨小区居民曾世江家门口,绿植葱郁,鲜花盛开,俨然是一个微型花园。曾世江所在的莲花寨小区属4·20芦山地震灾后重建小区,小区建成后,人住进了新房,但生活理念和习惯“没跟着改变”。从农民乍一变成居民,生产农具都堆放在房前屋后,垃圾随意丢弃,长条椅、垃圾桶等时常被破坏……如何彻底改变这样的现象?莲花寨小区以党建为引领,15名党员带头,以乡村道路、河流池塘、小区院落、景观节点等为整治重点,开展了“五个一”示范引领行动,有效改善了小区居住环境。其中,强化党组织领导、成立小区党支部是关键。由村“两委”成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强化党建引领效力,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同时以“社区微服务站”为纽带,将社区服务送到小区群众身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自从成立小区支部委员会后,居民参与小区事务十分积极,居民自己成立了沟渠维护队伍,自己组织,自己监督,美化绿化家家户户都在积极参与。”临济镇道佐社区党委书记王体云表示。莲花寨小区的可喜变化仅仅是邛崃市持续推进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的一个缩影。“基于党员户籍与居住分离,权益又保留在原村(社区)的特征,我们‘虚实’结合推进集中居住区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邛崃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本村本组单独建、跨镇跨村挂靠建、治理相融联合建的原则,目前邛崃市在乡村集中居住区已建立党支部(党小组)167个,并为6个无党员的集中居住区选派党建指导员,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实现“居住型流入党员”不转组织关系、服从“双重管理”、享受“双重权益”。邛崃市临济镇乡村集中居住区分级补短优机制 增强居民群众自治力“每年6月、7月,来我们这儿采摘杨梅、脆红李的游客络绎不绝,收入自然也提高了!”在邛崃市平乐镇关帝村关帝小区,景观长廊、川西特色民宿,加上周边山上的杨梅、李子、藤椒,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要发展产业,自身‘内功’修炼不能少。”关帝村党总支书记徐进明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该集中居住区成立了小区业主筹备委员会,通过约束规范、责任划分、激励调动,引导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小区公共事务,解决居民融入感不强、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每季度我们都会组织由村内8岁—12岁的中小学生组成的‘最美小天使’卫生监督小组开展关帝小区最美院落评比,引导居民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小区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徐进明表示。“目前,邛崃市241个集中居住区共安置5.07万户、16.4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19%,大部分属跨村混居。”邛崃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健全约束规范机制,动员党员、居民等组织召开网格议事会、院坝会等,引导居民在协商中形成守约共识,解决卫生整治、微田园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急难愁盼”事项。同时完善责任划分机制,设立院落长、楼栋长、单元长“三长”,以院落、楼栋、单元为单位落实“四包”工作责任,带动居民参与责任区管理,推动自治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百米”。探索激励调动机制,将居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区维护等内容纳入量化积分,激励居民弘扬文明乡风、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分类施策优服务 汇聚精细治理向心力“家门口的路通了!这下我买的肥料、农资可以直接拉进屋了!”邛崃市桑园镇向阳村村民兰兴良看着自家新通的入户路十分高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大力实施,邛崃市大部分农村主干道都通上了水泥路,但仍有部分农户没有入户水泥路。针对这一“急难愁盼”事项,向阳村大力推进1800米农村入户路建设,打通乡村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助力未来乡村示范建设。“居民群众的主动参与起到了关键作用!”向阳村党总支书记李飞介绍,项目启动之初,在党组织的动员和党员的带头下,村民们便自发筹集了资金7.5万余元。建设过程中,村民们通过自带农具平整地块、积极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卫生等方式主动参与。因道路施工产生的出行不便、卫生较差等诸多问题,村民们都通过沟通协调一一化解。“针对大部分集中居住区建筑形态陈旧、修建年份久远、居民公共意识薄弱的问题,我们组建了68个业委会、227个自管委,发挥自主治理、协调监督作用,选择自管、带管、托管三类管理方式,填补管理‘空白地带’,打破长期以来无人管理困局。”邛崃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有192个集中居住区、1378名居民代表实行自治管理,坚持民主协商、共议共决的原则,由自管委组织院落长、楼栋长、单元长和居民代表,制定自管章程、优化议事机制、商议区规楼约。与此同时,36个集中居住区引入专业物业企业,按一定标准收取服务费,鼓励物业企业连片化承接服务,物业企业与自治组织共商疑难问题、共同监督费用收支。最后,由社区牵头托管13个矛盾纠纷复杂、居住人员背景多元的集中居住区,镇街村社、居民群众等分工协作,实现多方合管。分步塑形优品质 激发宜居乡村原动力“在日间照料中心,我们可以吃饭、理发、休闲、娱乐,工作人员也会定期收集居民的需求,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平乐镇金河社区万福小区居民王大爷说。走进金河社区,廉政文化廊、民风民俗廊、法治文化廊、安全文化廊……还有特色文化、茶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居民公约、乡风美德等在这里集中展示,定期开展的文化活动更是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我们坚持深入推进小区治理,积极构建社区自治体系,大力发展优质品牌产业,打造日间照料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氛围营造,着力打造示范小区。”金河社区党委书记徐代江说。今年以来,邛崃市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身边事为出发点,持续对集中居住区供水供电基础设施开展检修维护,并在集中居住区增加机动车停车泊位2.28万个,规范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棚80余座、充电装置912个。按需配套完善邻里交流空间,实施“温暖崃邻”全域社区营造活动,培育出桑园镇向阳村榕园议事厅、临邛街道西江村百姓议事亭等邻里品牌。培育扶持本土社会组织邛崃市雄鹰救援中心,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应急演练146场,有效提升了开敞式集中居住区应急处置能力。编后语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立足思过往、放眼谋未来,邛崃市将深入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奋进姿态开启高质量建设成都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新征程,探索打造乡村集中居住区治理2.0版,紧抓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群众“急难愁盼”,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更为亮眼的成绩努力诠释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0-28
一线探访 川稻的“再生”秘诀2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从距离渠县最近的客运火车站土溪站下车,还有30多分钟的车程,才到渠县县城。10月18日,在这条客流干线上,记者乘坐的汽车刚拐过一个弯,眼前就出现一大片刚刚收获的稻田,稻秆还留在田里。“你看,这就是渠县这几年大力发展的再生稻。”同行的渠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再生稻是由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下,进而抽穗、成熟的一茬水稻。在四川特别是自贡、泸州、宜宾等川南区域,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是再生稻的优质发展区域。  而位于川东北地区的渠县,光热条件相较于川南并无优势,为何还能蓄留再生稻?余清国蓄留的再生稻即将收获。受访者供图  能蓄留吗?次适宜区的独特优势  “实际上,如果气候适宜,不需要那么丰富的光热资源,川东北局部区域都可以发展再生稻种植,属于次适宜区。”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专家徐富贤告诉记者,像渠县这样的川东北丘陵地区,低海拔的稻田都可以蓄留再生稻。  记者了解到,今年全省下达500万亩的再生稻蓄留任务,像川东北这样的次适宜区,就占据了全省任务面积的30%。  尽管是次适宜区,但渠县蓄留再生稻,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渠县就开始蓄留再生稻了。”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夏冬介绍。  除了种植习惯,更关键的,是渠县蓄留再生稻的面积基础。  今年渠县全县种植62.5万亩水稻,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这是渠县在全省水稻种植区县中响当当的名号。  如果将这62.5万亩稻田中适宜再生稻蓄留的区域,全部发展再生稻,一年收两季稻谷,可以预见未来这个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第一县的水稻产量。  李夏冬告诉记者,这几年,渠县开始在区域规划、品种选择、栽培管理上规范发展再生稻蓄留,要求对头季稻收获较早、水源灌溉有保证、地势低洼不能扩种油菜小麦的区域,坚持“宜蓄则蓄、能蓄尽蓄、蓄满蓄尽”的原则,全部蓄留再生稻。“现在已经规范发展了13万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150公斤,两季稻一年就有650公斤的产量。”  有效益吗?一笔“向未来”算的账  这几天,渠县各地的再生稻正在陆续收割。今年的产量表现如何?李夏冬坦言,相比去年,今年的产量不会更高。原因是7月以来,渠县遭遇的连续高温干旱天气。  “今年的旱情是据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重的一次。”李夏冬说,7月15日11时,渠县以39.0℃位居全国第一。眼看高温天气进一步加码,稻田干裂、玉米受灾,这时,渠县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2022年晚秋粮食生产的通知》,把突出抓好再生稻生产列入第一个重点工作,在水源有保障的情况下,成熟的水稻要尽早割茬蓄养再生稻。  进入8月,高温进一步加剧,温度持续在40℃以上,其中最高温一度达到44℃。高温干旱,再生稻没有水源,头季稻收割后稻桩迅速失水,影响发芽出苗。为抗旱催芽保苗,今年渠县全县修建提灌站12座,动用各类小型抗旱设备5100台(套),提水保灌6.2万亩。  李夏冬说:“再生稻生育期短,省种省工省田,品质优效益好。我们测算蓄留再生稻亩成本310元,按照亩产150公斤、每公斤4元计算,亩产值600元,亩纯收益290元。正常年份下,全县13万亩再生稻可产稻谷 1.95 万吨,新增纯收益3770万元。”  尽管今年的特殊原因让再生稻生产成本增高,但在李夏冬看来,这是一笔“向未来”算的账。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8
(郑杰 记者 周瑜原)近日,记者在翠屏区思坡镇心宁村果蔬产业园蔬菜基地看到,经过土地整理、清表,原本凹凸不平的蔬菜基地焕然一新,通过改造提升,新增了30余亩可耕土地。“土地平整之前,四处都是鹅卵石、凹凸不平,平整之后松了松土,路也打通了,种菜少用力了,搬运车直接能到田坎上。”农户王堂春高兴地说。鸟瞰思坡镇心宁村黄桷沱(资料图)为更好地盘活土地资源,今年9月,心宁村全力推进土地平整、生产道路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200余亩,生产道路建设近2公里。“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等方式,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深化园区内的建设,比如说滴灌喷灌、统防统治等,将园区提档升级。”思坡镇心宁村党支部书记王莉介绍。聚焦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衔接,今年以来,思坡镇启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9个项目,总投入超800万元。翠屏区思坡镇党委书记吴静说:“下一步,思坡镇继续围绕岷江、高铁、高速、G247延长线布局农业产业,推动‘一廊、两带、两片、三园、三基地’现代产业布局进一步成型,进一步促进果蔬园区建设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擦亮思坡镇‘城市后花园·休闲康养地’这张美丽名片。”据了解,思坡镇的发展变化,只是翠屏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一项缩影。近年来,翠屏区秉持“农业就是绿色工业”“农村就是身边景区”“农民就是第一车间工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理念,厘清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思路。今年,翠屏区农林牧渔组实施重点项目53个,总投资约79亿元,2022年计划完成投资额16亿元。目前,翠屏区正持续招引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链”,招引农业精深加工企业延伸“附加链”,招引农旅融合项目企业拓宽“增收链”,招引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区域性综合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投资企业打通“供销链”,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供图:思坡镇政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7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金秋十月,在雨城区草坝镇塘坝村,村民施群芬正在绘制文化墙,和她一起作画的,是塘坝村村民油画班的学员们。2018年,青年艺术家廉学洺来到塘坝村,他修建民宿,开设工作室,还免费教当地村民画油画,施群芬就是油画培训班最早的学员之一。“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刺绣这些,但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还可以拿起画笔画油画!”施群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政府这么好的政策,又有优秀的老师教学,我很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我们来画文化墙,也是希望用实际行动为塘坝村做一点贡献,带动身边更多的人来了解绘画,学习绘画。” “用文化传承发展、让艺术点亮乡村”是塘坝村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也正是这一理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老师们来塘坝村入驻,这些“新村民”开设了油画、书法、陶艺、茶艺等等诸多培训课程,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闲暇生活,提升了大家的文化修养,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更是为塘坝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碧峰峡镇后盐村“路变宽了变美了,来这里的游客多了好多,我们村里农家乐的生意也更好了!”碧峰峡镇后盐村党支部书记彭勇脸上满是喜悦。2021年,在雨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雅上线通往红豆相思谷景区的黄后路得到提质升级,原本4.5米宽的水泥村道拓宽成了7米的沥青公路,同时还披上了粉红色的“新衣”,空中俯瞰,仿佛一条彩色绸带蜿蜒山间,美不胜收。作为雨城区“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之一,黄后路的提升打造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红豆相思谷景区观光打卡,带动了后盐村的旅游发展,同时,良好的交通条件也极大促进了当地的茶产业和林竹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周公山镇余家村 “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乡亲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周公山镇余家村星级文明户余德贵说道。近年来,余家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构建了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村-组-户”三级网格治理体系,搭建“有事来协调”的民主共治平台,解决村民们最忧最盼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了环境保洁、垃圾处理、绿色发展三项机制,每日开展村级卫生清理和垃圾收集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日趋改善。依托“农民夜校”“远程教育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村响”等形式,余家村还积极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宣传教育,每季度评选“星级文明户”和“十佳”村民,并利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和村规民约等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尚。2021年,余家村被评为了四川省文明村,已然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新村。草坝镇镇顶峰村“今年我们村的‘六月雪梨’产量达到了15万斤,农民收入超过100万元!”草坝镇顶峰村致富带头人裴成霞满是自豪。 “六月雪梨”是顶峰村三大特色产业之一,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种培技术,顶峰村“六月雪梨”产量成倍增加,品质口感愈加美味,每到上市时节,总是供不应求。如今,除了雅安本地,雪梨还向销往成都、重庆、北上广深等全国各地,顶峰“六月雪梨”品牌愈加响亮,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以上这些,只是雨城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小小缩影。近年来,雨城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决策部署,立足雨城实际,聚焦“五个振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日益壮大,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特色画卷。雨城区将举全区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力争创省级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县,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雨城乡村振兴新篇章。(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7
(贺先强 记者 庄媛 文/图)金秋十月,川西高原的河谷地带和高半山上,田里一片金黄,枝头果实飘香。在阿坝州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的“共享农庄”,一排排苹果造型的透明星空房、一栋栋别致精美的藏式农房,还有极简主义设计的小木屋……路边草木泛金、秋菊绽放,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芳香,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秋日丰收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游览体验。吸引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体验木栏村依山而建,面向沃日河。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光照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苹果,苹果经济带动了当地人致富,经过多年的发展,木栏村已成了当地的苹果种植“核心基地”。近年来,小金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优势,结合各村实际,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乡镇、村先行一步,探索高原河谷地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紧跟县上的步伐,沃日镇抓住新津对口帮扶小金的契机,利用沃日镇苹果产业规模大、品质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条件,将“共享农庄”理念引入木栏村,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走上了一条“以农促旅,以旅带农”的乡村振兴之路。每年10月是红富士苹果采摘旺季,不久前,记者有幸到木栏村体验一番丰收果实的喜悦。苹果树、苹果灯、苹果屋、苹果画……走进木栏村,整个村庄房前屋后干净清爽,道路宽敞整洁,沿着一条条通组达户的乡村公路,越来越多农民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幸福路”。苹果对于木栏村村民而言不仅是增收的法宝,更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木栏人。记者随一群游客走进种植大户张吉彬的果园采摘苹果。张吉彬有着30年苹果种植经验,他把自己的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以前缺乏技术,苹果收入不高,交通闭塞销路也不好,很多苹果卖不掉。如今通过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苹果更新换代,质量也有了提高,销路也越来越广,现在卖苹果我一年差不多能挣1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张吉彬开心地讲起了他的生意经。游客张女士专门带着朋友来张吉彬家摘苹果,她说,金秋时节就想和亲朋好友来小金,去四姑娘山、玛嘉沟看看秋色,再来“共享农庄”住上两晚,很喜欢住在果园的感觉。红红的果实挂满枝头的苹果园,不但景色美,空气也好。住此地民宿,早上能听到鸟儿的啼鸣,推开窗就能摘到又脆又甜的苹果。夜晚躺在星空房床上还能看见满天星星,浪漫又惬意。农庄内餐厅、书屋、酒吧、星空瞭望塔等一应俱全,是个能让人待得住、留得下的地方。记者了解到,为了探索农旅融合发展之路,2019年,省内对口援建小金县的成都市新津区整合帮扶资金1800余万元,引进外来企业,并由小金县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斯维登集团,组建了小金县木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吸纳村里资源建设“共享农庄”。据了解,农民流转土地和村集体资产全部入股小金县木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小金县沃日镇木栏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代为持股,不仅10户土地流转户从普通农民变为股民,木栏村446户村民都成了股民,按股权比例享受分红。“我家苹果园流转出去后,每年每亩有1.2万元保底收入,还可以分红。收入比以前强很多。”正忙着给苹果树修枝的木栏村“股民”张益春说。现在,木栏村现已建成“星空房”特色小木屋25栋,有接待床位35个,共享停车位100个,“非标”民宿5户,客房20间,农事体验区50亩。还新发展农村电商16家,小金苹果、花椒、核桃、土豆、野生菌等农副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共享农庄”不仅有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农户除保底收入、分享股金、租金外,同时还将带动周边广大群众农特产品销售,使群众发展产业更有信心,产业更加兴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27
随着2019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烈士褒扬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正不断落实抚恤优待烈士遗属的政策, 特别是今年3月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关爱英烈亲人,为烈属提供生活保障,更在全社会掀起弘扬烈士精神正能量。10月21日下午,三台县芦溪镇人民调解员李老师急匆匆给公证处主任打来了电话。芦溪镇松林村的文绍云在1988年11月27日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与犯罪分子斗争后不幸牺牲,被政府评为烈士。根据现行《烈士褒扬条例》,文绍云烈士家属可申报享受烈士家属优待政策。由于他牺牲时,其子文清尚年幼,后来孩子靠自己努力很早去外出求学,学成后已在外地工作生活多年。而文绍云烈士的家属户籍都迁往外地多年,现在上报资料中缺失烈士与其儿子的亲属关系证明。在原籍所在地派出所查询之下,由于年代太久远,已找不到相关户籍信息。公证处主任在了解这一涉及烈士家属的具体难事后,马上作了安排,指派两名公证员于次日前往芦溪镇进行亲属关系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尽快据实确认烈士家属信息,以便保证烈士家属获得国家专属优待。10月23日,县公证处两同志在芦溪镇松林村经过大量的群众核实,还专门到文绍云烈士墓地瞻仰,通过详细走访当地村民、村级党组织具体掌握情况,核实碑文记载信息,结合《革命烈士证明书》存根附件登载的信息,正式受理了文绍云烈士家属申请的亲属关系公证。10月25日,文绍云烈士的妻子何大姐通过三台县公证处的绿色通道,很快办结了文绍云烈士的亲属关系公证,同时公证处对此项涉及烈士的公证事项予以全免所有费用。何大姐紧紧握公证员的手,动情地说:我们党和国家对烈士的优待政策,在基层部门扎扎实实的贯彻落实,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通讯员  谢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6
(记者 文露敏)10月10日,阿坝州金川县马奈镇副镇长杨洁敲开八角塘村脱贫户韩永康家大门,摊开手中的农户入户核查表,和老人一一确认:“除了核桃,家里还种了些啥?转移性收入现在能拿到多少?需要买哪些药?一年好多钱?”  连日来,金川县帮扶干部走村入户,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这样的走访,已然成为四川广大帮扶干部的日常,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杨洁在老乡家中进行走访。受访者提供盯村抓户走进老乡家里看现状  “在一次次走访中,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杨洁告诉记者,每一次走访,他们都要围绕持续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帮扶、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查缺补漏”。  “‘常跑老乡家,才能进一步找准短板弱项,拿出针对性举措,切实解决问题。”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川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金绍娜的办公室放着“问题整改专卷”,她告诉记者,通过“盯村抓户”,准确掌握全县农户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比如,一些脱贫户生产经营性收入和务工收入少,我们就侧重于产业,对村集体经济加大扶持力度。”  去年,攀枝花市盐边县也梳理出需要整改的问题。“比如,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程序把握不精准、风险消除程序不完善、部门之间风险信息推送还不够主动。”盐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苏朝军表示。  整改后,帮扶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今年盐边县帮扶干部进行全覆盖走访,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统筹好部门、乡镇、村组力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广元市旺苍县坚持日常摸排,组织县级部门推送风险线索17批次8113条,开展集中排查2次,新识别了一批监测对象,并针对性落实帮扶措施608条。开展促进脱贫群众增收集中攻坚行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省内对口帮扶资金,实施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项目334个,加快促进发展和群众增收。提升精度使走村入户发挥实效  入户访谈,要问得细、问得准。看脱贫群众收入,主要看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稳定超过上年;看义务教育有保障,主要是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是否存在失学辍学情况,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相关资助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等。  今年,广元市举办了驻村帮扶和防返贫监测能力培训班,组织800余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操盘手”、乡村振兴的“实干家”进课堂、学业务、提能力。  金川县乡村振兴局探索打造“数字乡村·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数字平台,设置了323个基础网格,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工作体系。村网格员收集农户风险线索,再通过数字平台APP内的“农户一键报警”功能通知到村级网格长,村级网格长确认后,警报声就会在县乡村振兴局分管负责人办公室响起,由其直接对接乡级网格长进行电话、入户等核查,再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后续工作。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统筹推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第二轮排查、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工作,“决战四季度 大干一百天”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0-26
一个村庄也要有“CEO”(首席执行官)?他们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开出20万元年薪的优厚待遇,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引发网友强烈关注。临平区农业农村局介绍,农村职业经理人主要的职责是盘活农村资源,帮助运营村集体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更好发展。当地已经从业一年的农村职业经理人表示,这一职业的最大的挑战,是沟通和协调各方,制订长期发展规划。  人社部201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当年起5年内,我国对农业经理人的需求总量预计将达到150万人左右。美丽丁河村。资料图片高薪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  10月8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农业农村局发布招聘公告,为该区所属三个村招聘三名农村职业经理人,要求年龄30-45周岁,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应聘成功后,年薪20万元(含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及工会费等),另有绩效奖励(由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行制订),首次聘期2年。  农村职业经理人是近年一个新兴职业,被形象地称为“乡村CEO”。其主要职能是策划运营,结合乡村本地资源情况,打造特色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外界流量,实现乡村富裕兴旺。  丁河村是临平区此次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村之一。招聘公告介绍,该村要求应聘者的专业为经济学类、工商管理学等,另外要求从事文旅策划管理方面的工作3年以上。其岗位职责主要是开发该村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工商资本和人才,整合、管理该村已有旅游业态。招聘单位是杭州市丁河乡村产业运营公司。  10月14日,丁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说,丁河乡村产业运营公司是村里成立的。就报名情况来看,该岗位很有吸引力,目前已有多人应聘,且履历都很优秀。应聘者通过资格审核后,笔试之前,村里会组织他们实地走访参观,以更好地了解该村情况。  “农村职业经理人要对农村有深刻了解,如怎么发挥农村的环境优势,还要详细了解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招商投资等。”该工作人员介绍。做经营方面的工作,仅凭村委会可能力量有所不足,所以需要专业人士帮忙。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就是为了盘活农村资源,帮助运营村集体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促进乡村更好发展。从业者称最大挑战是沟通协调  这并不是杭州第一次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早在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就开始集中招引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招聘形式与此次临平区类似。  据《浙江日报》报道,2020年余杭区招聘8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共有412人报名,录取比例为1/51,其中塘栖村录取比例更是达到1/114。报名者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 75人、博士1人,有原本供职于地产行业的“金领”,有来自京、沪金融投资圈的MBA(工商管理硕士),还有长年深耕美丽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师等。  杭州市临安区 80 后唐梅红,于2021年底应聘上岗,成为余杭区枫岭村职业经理人。她介绍,此前她一直从事文旅方面的工作。她还做过乡村运营师,工作内容与现在类似,主要是打造升级乡村已有业态,以及引入新的业态。  例如,村里的一家馒头铺,原本只是单纯经营早点。他们与老板沟通交流获得同意后,对馒头铺进行改造升级,让经营形式丰富起来,可以让客人体验做馒头,可以成为小孩子的研学场所,或者将馒头制成伴手礼等。  对农村的深厚感情,让唐梅红更进一步选择成为农村职业经理人,加上她是杭州本地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方便沟通协调。入职枫岭村所组建的公司时,她是“光杆司令”,既是CEO,也是员工。“村里资源的梳理、村庄文化的调研、闲置资产的摸排、活动策划执行、剪辑视频等,全都是我一个人在做。”唐梅红介绍。枫岭村一半土地是茶园,茶也是该村主要产业,以往村民主要靠销售新鲜茶叶或自己加工赚钱。经过重新规划后,村里从源头开始把控、提升茶叶品质,利用废弃厂房建设茶产业设施,同时积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等。  唐梅红认为,做农村职业经理人,最大挑战是沟通、协调各方。“要平衡考虑好各方面的情况,兼顾各方诉求,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唐梅红说。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她的能力得到各方认可,团队也扩展到了3人,2名员工都是有活力的年轻人,其中一人还是硕士研究生学历。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头雁”计划  浙江之外,湖北、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也有类似的农村职业经理人。  为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成都市制定了《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实施农业职业经理人“头雁”计划,争取到2025年培育“头雁”1000人以上。  成都市蒲江县80后、耙耙柑种植户李女士,也是一名农业经理人。与唐梅红不同,她并不受雇于村。李女士介绍,3年前,她在接受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后,成为农业经理人。培训内容多种多样,有种植、养殖技术,也有电商经营等。“目前我还是主要经营自己的果园。其他村民咨询相关技术经验,我也会帮忙。我把自己的果园经营好,也可以接受村里或者其他果园老板的聘请,帮助他们管理。”李女士说。在她看来,最适合她身份的称呼是“新农人”。  四川省广元市农业经理人王女士(化姓)与李女士类似。“我们这边的农业经理人目前更像是专业化农民,因为我们当地农村的发展水平和资源情况,与浙江有所区别,所以管理形式有所不同。”王女士说。她主要从事土鸡养殖,年出栏量10万只左右。同时,她也会免费向其他养殖户提供经验技术,还会帮村民免费带货。  “等我们这里的养殖或者种植规模大了,或者建立起产业链,就需要统一经营。”王女士表示。随着农业进一步发展,会需要更多专业人才。新闻多一点我国需要150万名“乡村CEO”  据人社部估算,到2019年,农业经理人从业人员在全国已经超过286万人,遍布在全国各地乡镇和村组。2019年,农业经理人作为新职业,正式纳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  培育农业经理人也成为加强农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业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的重点,见诸各项政策文件。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支持农民合作社聘请农业经理人。2020年人社部和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农业经理人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人社部 2019 年发布的《新职业——农业经理人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农业经理人活跃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核心人物、农业现代化的领军人才,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光明前景,率先成为引领风气的高素质农民。  上述报告预计,未来五年(2019年至2024年)我国对农业经理人的需求总量将达到150万左右。随着规模化经营的规模扩大和精度提高,职业内部可能会细化劳动分工,形成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职位。折射农业农村发展新气象  “增设农业经理人这一新职业,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管理需求不断提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乡村人才振兴研究课题组研究人员雷泽说,当前,我国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方式更注重标准化,产前制定生产方案、作业计划的要求增加,产中的技术应用逐步扩大,发展模式也更趋向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联系愈发紧密,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  “这些变化都增加了对专业化经营管理的需求。农业经理人的本质就是让专业人才来组织实施农业领域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雷泽说。  雷泽表示,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将不断提升,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提升,农业经理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四川农村日报综合新华社、楚天都市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6
(木从阿沙 记者 蒋培路)近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镇烟峰社区移风易俗超市格外热闹,正在超市兑换物品的村民李阿支喜笑颜开:“在这里购物不花钱,全靠积分来充值。”      今年10月,烟峰社区移风易俗积分超市进入试运行阶段。10月20日,积分超市迎来了首个积分兑换日。在移风易俗积分超市,前来兑换物品的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吉黑娘娘拿着兑换的物品高兴地说:“你看,这是我用积分换来的洗漱用品,一分钱没有出……下次争取换个凳子。”  据了解,移风易俗“积分超市”是社区文明实践站的一项工作内容,是为更好地推进社区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全面控制高价彩礼的重要举措。超市由社区居委会负责运营,同时接受镇纪委的监督。日常生活中,村“两委”班子以户为单位,积极鼓励村民参与“五清”行动、个人勤俭持家、移风易俗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按照《活动积分奖励办法》给予一定积分奖励,村民可以用获得的积分在超市兑换商品。走进超市,牙膏、牙刷、香皂、洗衣粉、扫帚等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所有商品均标注了兑换所需积分,村民们拿着自己的积分卡,在各个货架前比对、挑选。社区支部书记马黑巫良说:“有了移风易俗积分超市,村里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大家积极参与社区集体活动,争先评优的精气神更足,乡风文明也更深入人心,‘小积分’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大能量’。”下一步,烟峰社区将继续探索完善移风易俗积分超市的运行模式,让超市真正发挥激励作用,根据群众的实际生活,储备群众需求的货品,激发群众的兑换意识,促进移风易俗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0-25
(白裕秋 记者 何金委)10月23日,在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唐桥村养殖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处理桑叶和饲喂秋蚕。据了解,近年来,唐桥村在村里先后成立了养蚕合作社、村农业公司,引进了先进的养蚕技术,通过恢复扩大桑树种植规模,逐渐发展壮大了养蚕产业,今年前三批产值达50万元,目前第四批蚕茧正在养殖过程中,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达60万元。这只是广安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刚刚过去的秋收时节,广安市面对十年来四川最重旱情,306.3万亩秋粮依然喜获丰收,其中水稻198.8万亩,同比增长1.2万亩,产量预计达106.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玉米107.5万亩,同比增长1万亩,产量预计达46.7万吨,比往年略有增加,粮食生产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粮稳天下稳,粮安天下安。     这十年,广安农业农村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截至2021年底,实现农业增加值243.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5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04元,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一个、全国农业强镇6个、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   近年来,广安市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超前科学谋划,扎实有序推进,在农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有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已经成为广安市最生动真实的写照。稻谷飘香丰收忙(张国盛 摄)农业强:饭碗端得“更牢靠”  广安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视野开阔、懂知识、善经营的新农人饱含着对土地的热情,携梦想奔赴田园,开启了现代农业的篇章。谈及十年的种地变化,农人们概括为:“增产增收、省时省力”。告别以往耕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化学除草、飞机打药、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收割……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程机械化让农民感受到种地比以前轻松了很多。   这十年,广安市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突出“一县一特色”,梯次推进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加快补齐短板,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打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出”“喊得响”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岳池坚决扛起产粮大县担当,实现2022年扩种玉米大豆套作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0万吨,迈入四川省10亿斤产粮大县序列;前锋·广安青花椒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2021年度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青花椒已成为前锋支柱产业;欧阳蜜梨集团成功创建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攀升;武胜大雅柑已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这十年,广安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地块面积303.4万亩,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成高标准农田260.45万亩。 这十年,广安市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6个,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0个,粮食产量实现7连增。广安市正加速向农业强市迈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新提升,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美丽乡村展新颜(张启富 摄)农村美:乡村焕发“新气象”   生态美丽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产业兴旺是群众幸福的底气。十年来,广安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乡村治理成效明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庭院干净整洁,溪水静静流淌,田间生机勃勃……10月的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处处整洁优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乡村美不止在凉水井村。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竹山曲苑、东邻西舍等景点,重现陆游《岳池农家》中的农家山水;邻水县丰禾镇鱼鳞滩村以“渔文化”主题,打造创意文化墙,让农家小院旧貌换新颜……           这十年,广安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院里院外更美丽,生活方式更卫生: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71%,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5.7%,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8%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这十年,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创建了1711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这十年,广安市还深入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指导各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000余个,开行“文化列车”、建设“文化院坝”、实施“千村文化扶贫工程”,不断提升村民素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无人机管护更高效(张国盛 摄)农民富:致富增收“节节高”   近日,在广安市武胜县猛山乡万民村,一栋崭新的现代化蚕房格外惹眼:养蚕环境智能化控制系统营造出适宜的温度;数台机械手臂正来回挥舞,给蚕宝宝添加桑叶。近年来,万民村深挖蚕桑产业优势,探索村村联合发展模式,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这也是广安实施村集体经济“消薄扶强”计划的成效之一。   根据该项计划,广安在276个村试点建立蚕桑、柑橘等产业联合党组织23个,实行发展共商、产业共谋、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带动创建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助力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同时,广安市还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1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73家,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82个,认定家庭农场6685个。同时,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设立登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484个,盘活利用集体闲置资产983宗。     农民富不是一句口号,数据为证:这十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473.5元提升到1975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4416.5元提升到15004元。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今年6月,赋予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重任。“作为四川省丘区农业大市,“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该如何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广安市始终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利用高标准农田通过机械化种管收,强化科学肥水管理,加强病虫防控,今年争取中省财政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219万元。     编制完善《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广安行动方案》,将造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推良技、扶良农、出良策“六良”作为抓手,夯基础、提质效、延链条、优服务,努力在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走在前、多贡献。广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敏表示。     如今,站在新起点上,广安市农业农村工作正踔厉奋发、阔步前行。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0-2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