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孔继红(图片由广汉市委宣传部提供)2022年以来,广汉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敢想敢干敢担当,争先争优争一流”的精神,坚持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文旅兴市、科技活市、同城优市、生态立市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综合实力位列中国西部百强县第13位、全国百强县第104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广汉市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一汽解放商用车广汉基地正加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量产。项目“进”支撑经济“稳”  进入四季度,广汉市各重点项目掀起攻坚热潮。其中,一汽解放商用车广汉基地项目正吸引和带动相关的配套产业在广汉落户,建设形成一条汽车制造领域的百亿级产业链条,助力广汉工业经济形成多能多极的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广汉市不断夯实油气装备、医药食品、先进材料为主导的工业底盘,重点培育商用车、传感器两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通用航空、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现代物流,在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中稳住经济大盘。  同时,制造业升级加快推进,一汽解放商用车达到试产条件,宏华公司正式划转东方电气集团,油气装备产业园被确定为全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西部传感谷建设全面启动,初步构建起传感器产业研发和孵化平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户,总数居全省县(市、区)第二。  实施腾笼换鸟和二次招商,全面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增资增效不增地”。截至今年9月底,德阳高新区实施腾笼换鸟引进优质租赁企业9户,盘活低效用地67亩;为40余户企业办理争取奖励资金900余万元,推动新川航空、科力特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1月,德阳高新区油气装备产业园成功入围全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名单。  开展入企“大走访”活动,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打通阻碍发展的“肠梗阻”。今年以来,共走访企业300余户,收集和解决问题共100余项。今年1—9月,共帮助企业争取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等各级项目资金5500余万元。  据统计,今年1—10月,广汉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71亿元,同比增长10.8%,技改投资54亿元,同比增长28.3%。2022年,预计工业投资增速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广汉市共有国省市级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6家、重点实验室9家,位居德阳市第一位。此外,广汉市还入选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市)。广汉市粮食生产基地丰收场景。“农”墨重彩绘“丰收”图景  寒冬时节,广汉现代化农田里绿意盎然。为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广汉市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目前小麦长势情况,指导农民做好冬小麦田间管理。  作为粮食主产区,今年广汉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31.5万吨以上;小麦集中成片百亩单产达600.2公斤,创西南地区新纪录,最高亩产达687.9公斤;水稻10亩成片实收最佳亩产达801.47公斤。  2022年,广汉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农业多贡献”,筑牢农业基本盘,让农村变美、令农民致富、促农业发展,持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融合发展。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进一步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稻麦优质品种覆盖率、新技术应用率均达100%;水稻暗化育秧等生产新技术、高产技术全面覆盖;应用北斗导航农机作业终端、植保无人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67%。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5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98.3%。  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深化全省首批数字“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探索建设智慧无人农场。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力度,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个。稻香公园、稻虾公园等农业主题乡村景点持续建设,国省市级农家乐加快培育,桃花节、菜花节、小龙虾节等特色活动凸显品牌效应。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全省首个国家级粮油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成果,梯次推进广汉稻菜、高坪稻虾、三水水产等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切实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冷链物流、仓储保鲜等服务配套,加快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3个,德阳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示范村5个。分类推进“厕所革命”,务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创建“干净整洁院落”20个。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持续实现100%达标。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有序流转,累计流转土地18.2万亩,流转率达52%,三水镇友谊村获评四川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大优秀案例。  前三季度,广汉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31.6亿元,同比增长3.9%;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390.9元,同比增长6.8%,获首届四川省农业丰收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今年3月29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0月投入使用。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  近日,广汉市东南乡宿舍小区的排水管网改造已完工。这个针对城市易涝点的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完工后,将有效缓解该路段低洼带小区的内涝问题。广汉市坚持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先后启动1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已完工129个。  民生实事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指数。2022年,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广汉一处处重点民生项目落地见效,绘就了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  这一年,为增强城市建设后劲,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文体中心改造项目已建成完工,形成了集散广场、健身步道、悠然花径的合理布局,丰富市民的游憩活动空间,交流和组织聚会的活动场所不断扩充,诠释了广汉的“民生特色”。  这一年,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步伐,着力打通城市建设的“堵点”,破解制约发展的“难点”。完成了沈阳路、新广中和博雅明德中学周边道路等工程的建成投用,持续修复城区“坑洼路”,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完成车行道修复1.6万平方米、人行道修复2500余平方米,补画道路标线1200余平方米,逐步形成交通便捷、文明和谐的环境。  这一年,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广汉市人民医院于9月底完成搬迁,大幅提升广汉市的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水平加快提升,实施学校改扩建项目16个,新建公办园1所、新增学位450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学校和学生覆盖率达到100%。  这一年,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264人,完成德阳市下达目标任务的106%;城镇登记失业率3.28%,低于德阳市控线0.72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扩面提质,“老弱病残”和困难群众实现应助尽助、应保尽保,城乡“15分钟医保服务圈”基本形成,金鱼镇上岺村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这一年,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富民带动作用充分显现,成功创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荣获四川省体育工作突出单位、四川省体育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星堆博物馆获评四川省“金熊猫”奖先进集体、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三水镇友谊村获评天府旅游名村,连山镇沙田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广汉,正逐步向世界级的文化旅游目的地迈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21
(邓林灵)“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农活儿也没耽误。”12月15日,广安市农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脱贫户游忠燕正在搬运柠檬到清洗机里清洗,言谈间颇为高兴。  2021年以来,广安区以全面小康为新的起点,坚持“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衔接乡村振兴,全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广安区花桥镇光荣村粮油产业、沥青公路和民居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张国盛 摄建机制 狠抓落实 守住底线惠民生  不久前,广安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农业生产、乡村环境治理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广安区优化调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完善工作规则,保障区委农村工作机构高效运转,定期召开农业现场会,晒成效、比进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安区狠抓政策落实,在教育、医疗、就业、兜底保障等各方面让群众得实惠。  今年以来,广安区新建4所公办幼儿园,升级改造2所乡镇小学,新配备146名农村教师,选派12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乡村教育教学环境和质量不断提升。  最近几年,龙安乡村民感受很深的是,有小病不用出乡镇就能治疗了。“一般的常见病,老年人的慢性疼痛,或者感冒等症状,在乡镇卫生院就能解决。”龙安乡卫生院医生陈刚说。广安区组建了136个家庭医生团队,免费提供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今年6月,广安区在爱众新能源智慧产业园举办了“乡音满宕渠”官盛新区专场招聘会,50余家企业提供了1200余个岗位供求职者选择。该区每季度常态化开展这样的活动。近年来,广安区组织举行“稳就业惠民生”等专项招聘活动30场,达成就业意向1600余人。加强与浙江、广东等地劳务协作,定期互通用工、求职信息,帮助1452名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加强对就业帮扶车间和基地的监督管理,18家就业帮扶车间和基地吸纳脱贫劳动力139人。  广安区还全面落实各类特殊群体帮扶救助政策,共兜底19752户34824人,发放资金11477.822万元,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对生活困难人员、低收入人员等积极实施临时救助,今年开展临时救助2770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71万元。为36504名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8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贴2327.23万元。今年“双十一”,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电商基地开启多场直播,线上线下销售龙安柚,让村民富起来。 吴迪 摄促发展 聚焦特色 活力乡村产业兴  今年12月初,广安龙安柚现代农业园区龙安柚母本园附近,柚农在路边摆起了水果摊,售卖刚从树上摘下的龙安柚。在龙安乡革新村电商服务站,龙安柚的带货直播也在热闹进行着。  龙安柚是当地村民脱贫的“金蛋蛋”,也是如今致富的“金果果”。目前广安区建成了集生产基地、初深加工、品牌销售、农旅融合于一体的龙安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集中连片发展龙安柚10万亩,产量12万吨,综合产值达12.7亿元。  同一时间,花桥镇、龙台镇、大安镇等乡镇规模发展的16.1万亩优质油菜,长势喜人;大龙镇自力村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育出的茄子、辣椒等各类菜苗将销往四川和重庆部分地区;集智能育秧、农机服务、粮食加工、数字化运营管理等社会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广安区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在进行最后收尾工作……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也促进着乡村振兴。  11月21日,在彭家乡白阳村李子基地,一片片青翠的李子树在微风中摇曳,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除草、施肥、翻垦,一派繁忙的景象。在东岳镇井山村柑橘基地,业主柏平安正组织村民进行田间管理,保障柑橘正常生长。  近年来,广安区新规划北部、中部、南部3个片区,发展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龙安柚、湖羊、开花水果(桃、李)、稻渔综合种养、晚熟柑橘、乡村旅游六大特色产业,推动乡镇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近日,花桥镇乡贤讲堂在蒲莲社区文化礼堂举行讲座。蒲莲社区是易地搬迁社区,5年来,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迁入社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大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住进了新房,还有了一份打扫卫生的工作,晚上还可以在广场跳坝坝舞。”社区居民杨大贵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  今年,龙安乡全域、大龙镇战斗村及龙台镇德山村等多个乡镇村庄,启动2400余户农户改造,不断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这些村庄有平坦宽阔的村道、干净的院坝、一幢幢漂亮的楼房,环境整洁优美。  目前,广安区已打造8个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建成26.46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聚焦乡村治理,全覆盖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全域推进农村环境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一幅农村美、产业兴、人气旺的现代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广安区石笋镇鳌山村新貌。 张国盛 摄强保障 帮扶协作 提升村民幸福感  近日,在广安区白马乡石河村幸福农场,村民游汉钟走进整齐划一的湖羊标准化养殖圈内,把刚从柠檬地里收割回来的新鲜草料切碎后,投喂给湖羊。  2018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广安市广安区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两地持续实施“湖羊入川”“湖羊致富”“湖羊万户奔小康”工程。受益于广安区的政策支持,游汉钟转行当起了“羊倌”,养了300多头湖羊,成为当地养殖大户。  “浔广”结对以来,广安区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实施帮扶项目12个,通过兜底保障、购置保险、就业务工等方式对1万余名群众进行差异化帮扶,同时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湖州市南浔区挂职锻炼;通过商务部定点帮扶,广安区深入推进区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百城万村”家政帮扶试点等,分别培训培养了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农家乐经营经理以及乡村电商人才、家政从业者等,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支撑,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广安区还坚持“因村派人、因人定村”原则,开展党员干部驻村帮扶。10月24日,大龙镇建设村脱贫户家门口,来自广安区民政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刘福林与驻村队员正开展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广安区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23名、工作队员240名,在113个脱贫村、1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等村(社区)实现帮扶力量全覆盖、不断档,推动乡村发展驶入“快车道”。  抓好监督强保障。广安区成立4个专项指导组,组建督查工作专班,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常态开展业务指导、问题督办、督查问效,今年对3个相关责任单位进行了全区点名通报批评并扣减绩效考核分值。同时成立村级财务审核记账中心,设立村级“三资”监管平台,广安区纪委监委、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等加强协同配合,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广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纵深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聚焦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20
为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高县月江镇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创新推行“企业+支部+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优化“三链三促”工作机制,即以党支部链接集体经济公司、企业、农户,农户配合促进企业发展,企业联合促进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融合促进群众增收,有效推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有更多的产业发展资本和技术,在有效盘活资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持续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步伐。”该镇中山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强表示。近年来,该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进企业,搭建直播平台,举办赏花节、摘果节,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鲜李、鲜桃、鲜花三大品牌,发展势头强劲,乡村经济发展迅速进入“红火期”。“党支部参与进来,农民算是吃了“定心丸”,都放心把土地拿出来流转,引进的企业也是党支部一一把关,才有了现在好的效果。”该镇川新村党总支书记杨旭全在总结会上说到。村“两委”认真审核公司资质,确保企业有实力、有意愿长期投身到乡村发展,同时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主动参与到项目管理运营,维护农户权益,协调企业用工岗位,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在家也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截至目前,高县月江镇引进各类农业企业2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盘活发展产业资源3000余亩,农产品附加价值增加超五千万元。(供稿:高县月江镇 杨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9
虎年岁末,家庭农场主忙碌依旧,播种着蜀乡沃野的丰收希望——  德阳广汉市好耕夫家庭农场的上百亩小麦地里,无人机正在进行病虫害防治;  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永丰村,上百亩耙耙柑已经挂果,村民正忙着给果子套袋;  雅安市汉源县草根家庭农场的甜樱桃进入冬季管护期,农场主任素茂正忙着给果树修枝施肥;  在成都简阳市原乡闲庭家庭农场,育肥猪舍的上百头黑猪膘肥体壮,将在春节前上市……  (林平)近年来,为加快推动家庭农场发展,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我省出台了完善家庭农场扶持政策,推出家庭农场能力提升、示范创建和品牌培育等“组合拳”。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呈现勃勃生机,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力量。“蚕丛杯”四川省家庭农场品牌创新创意大赛暨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建体系:建章立制,推动家庭农场综合能力持续跃升  “感谢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和帮助,我从一名农业‘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近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鼎加家庭农场里,返乡创业的“90后”家庭农场主廖磊正忙着对葡萄园进行管护。2021年,廖磊成功从众多彭山种果好手中脱颖而出,跻身彭山2021年度葡萄“果王”。当年,他家果园亩产达1300公斤,年销售额近200万元。  廖磊只是全省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缩影。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为四川这个农业大省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人才缺乏等短板,四川积极推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固农业基础、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助力乡村振兴。  高位谋划、建章立制。近年来,农业农村厅先后印发《四川省现代农户家庭农场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2年)》《四川省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办法》《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评定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支持政策,在全国率先设置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发展处,为行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指导。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广汉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强化要素保障是首位。聚焦激活“人、地、钱”三要素,四川不断做强家庭农场发展的要素支撑。育“人”才,既要把小农户培育成家庭农场,又要吸引各方有志有识之士下乡、返乡、留乡创办家庭农场;聚“地”力,抓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等契机,解决经营用地需求;广“钱”途,在财政奖补、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个案例受到关注——纳入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以来,广汉市陆续出台扶持政策,根据家庭农场示范等级给予社保补贴、农场主学历提升补贴等支持,实施“职业农民贷”等金融扶持。同时,将家庭农场主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训范围,确保一个家庭农场至少有一名技术辅导员和政策辅导员联系帮扶。  实践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坐标。经过多年培育,广汉市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更加规范,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支撑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初步建立起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市共培育家庭农场1433家,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40%左右。  系统化培训是抓手。为提升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彭山区每年都会适时举办彭山区乡村人才培育公益课堂,根据不同对象开发“课程+项目+基地”的培育方案,公益课堂成为培养新农人的“孵化器”。去年,彭山区新支持20家家庭农场主参加学历提升教育、新支持9家家庭农场主取得农业职称(含技能鉴定)或农业专利,均超出年度目标。  数字是客观的记录者。截至目前,全省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达到22万家,省级示范场2836家,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放眼未来,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我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0万家,基本实现每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家庭农场。彭山区2021年高素质农民专业生产型(柑橘种植技术)培育培训班现场。彭山区农业农村局供图强示范:聚焦打造“领头羊”,推荐全国典型案例、定期评定省级家庭农场  隆冬时节,一个喜讯传来:四川正式启动第八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评选工作,本年度预计新评定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300家。  评定意味着选优,示范意味着引领。着眼全省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全局,2015年,四川启动相关评选工作,每年评出一批示范带动好、综合实力强的家庭农场。迄今为止,全省共有2836家家庭农场获此殊荣。在国家层面,2019年起,农业农村部已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四川先后入选6家,位居全国前列。  如何入围?又该如何示范?各地有不同的答案。  在汉源县,当地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借助实施家庭农场主轮训计划、加大项目资金补助、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场评定、创新金融支持政策等措施,汉源县积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和示范工程项目。成立家庭农场技术服务团队,构建“高素质农民与家庭农场双向培育机制”,推动家庭农场主素质提升,示范带动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全县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数量达2600余家。其中,县级及以上示范农场达451家,不仅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更实现家庭农场总量等位居雅安市第一。汉源县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汉源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家庭农场主,正在成为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汉源县家庭农场主任素茂,作为全省优秀职业农民和汉源县“十佳甜樱桃种植能手”,持续向周边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增收增产和4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简阳市,当地以创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县为契机,建章立制为家庭农场发展保驾护航。当地明确,实施家庭农场结对帮扶制度,为每一个培育对象落实帮扶队伍,指导家庭农场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同时,市级层面每年安排资金500万元以上,专项用于家庭农场创先争优、品牌建设、产业发展补助等。家庭农场除了在农业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税收贷款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外,家庭农场主还在养老保险、学历提升等方面得到政府扶持与奖励。当地还牵手金融机构,打通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的“最后一公里”。近3年来,全市获得各项政策扶持的家庭农场已达到2000家次。  实招、硬招迭出的背后,简阳市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截至11月底,简阳市在册家庭农场达到2700家,县级及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达70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5家、市级188家、县级487家。从产业类型来看,全市家庭农场主以种植业、畜牧业、种养结合为主,分别占比 36%、25%、28%。2022年,预计全市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将突破10亿元。  着眼未来,简阳市正在绘制新的蓝图:结合家庭农场发展实际需求,加大对种粮(油)、生猪养殖家庭农场的扶持,对优秀人才返乡创办领办家庭农场给予政策优惠和适当补助,逐步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规模和扶持范围,更好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效应。简阳市驰远家庭农场葡萄丰收。   邹文泗 摄育品牌:高水平竞技,展现四川“新农人”新形象  12月2日,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启幕。场馆之内,首次设立的家庭农场展馆,展示出四川家庭农场的全新形象。  形象,来自千帆竞发后的乘风破浪。去年底,由农业农村厅、教育厅、共青团四川省委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携手简阳市、广汉市、眉山市彭山区、汉源县四地共同举办了“蚕丛杯”四川省家庭农场品牌创新创意大赛。经过激烈角逐,1名特等奖、7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8名优秀指导教师奖脱颖而出。最近举行的大赛颁奖典礼上,获奖者轮流戴上“桂冠”。  高水平竞技,展现出四川“新农人”新形象。目前,四川已入库家庭农场总数达22万家,并选取其中的优秀者为本土家庭农场代言,持续提升品牌形象和行业影响力。  这是培育“天府良农”的创新之举。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天府良农”是主力军。通过专业赛事,展现全川家庭农场新形象、切磋技能,是培育“天府良农”的有效路径。  这是全省“三农”工作的创新探索。“蚕丛杯”四川省家庭农场品牌创新创意大赛采用“政府搭台、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的模式,进一步增强四川家庭农场品牌创建意识。同时,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引导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创办家庭农场,提升全省家庭农场的知名度、美誉度、竞争力。  高校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大赛根据乡村真实的需求,搭建政产学研用平台,不仅整合了高校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农业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科技元素,更是让众多有知识、有活力的青年关注“三农”,参与到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让学子们学以致用,在乡村广袤的土地上大展身手。多年来,四川农业大学将地方和企业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相结合,探索出高校、行业及企业合作育人的新路径。  大赛以简阳市、广汉市、彭山区、汉源县等4个县(市、区)遴选的示范性家庭农场为对象,围绕川粮油、川猪、川菜、川果、川药、川牛羊等六大产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15个省32个市86所高校共2104件作品,经过初赛评审和网络投票,共有33组作品入围决赛,无论是参赛规模、评审标准还是作品质量,均超出预期。  一场系统大比武,一次能力大提升。彭山区的着力点,是聚焦大赛成果转化,把本次大赛的成果推广、应用到更多家庭农场中去,让农产品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着力破解家庭农场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当地在全省率先建立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截至目前,联盟已有会员700余名,覆盖面积近10万亩,构筑起引领全区家庭农场抱团发展、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品质品牌的坚强后盾。  广汉市的工作重点,是聚力打造品牌。当地以开展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品牌专项计划为抓手,力争打造一批“引领全省、享誉全国”的家庭农场品牌,持续为家庭农场赋能。同时,以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为平台,指导8家或8家以上不同类别的家庭农场组建联合体,抱团发展、共享资源,实现家庭农场集中成片发展。  站上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四川农业现代化的战鼓已经吹响,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目标明确:  ——展望未来,四川将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强化自我服务能力,支持发展具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的家庭农场联盟;  ——乘风破浪,四川将继续鼓励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合作经营壮大产业,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9
(周春果 任燕 记者 胡智 陈国盼)为进一步加强凉山州普格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普格县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按照0.5批次/千人的任务要求对全县农产品进行抽样。 工作现场截至目前,已完成全县风险监测72批次,其中,畜产品15个,蔬菜产品47个,粮食作物、水果、食用菌10个,检测合格率100%。2022年普格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共计90批次,其中监督抽检18批次,例行风险监测72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7.78%,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 。 工作现场结合实际,普格县扎实开展“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并制定了《普格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农药大检查行动,深入全县13个乡(镇),通过现场检查和农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抽查了26户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药安全使用情况。重点检查了农药使用记录、是否按照标签使用农药、是否使用禁限类农药和剧毒高毒农药、安全间隔期执行情况、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情况和防止农药中毒情况等。此次行动共计宣传培训1155人次,印发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明白纸、禁限用农药名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告知书等宣传资料4506份,其中挂图80份、明白纸1199份。 加强种养殖环境的监管,将12个重点治理品种逐个明确到乡镇监管员和村级协管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格内,实施网格化监管;全面推行合格证、追溯和“两个名单”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实施电子化管理,督导生产重点品种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上市前自觉开具合格证,同时加大对冒名、虚假开具合格证的打击力度。工作现场下一步,普格县农业农村局还将加快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双认证”工作,加强检测人员的能力提升;提升普格县农产品的检测水平;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落实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6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12月13日,刚刚从浙江省衢州市返回三台县的台沃香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敬永海,忙着联系衢州代理品牌客户近期来绵阳考察。  在为期4天的“天府乡村”公益品牌产品推荐销售周(衢州分会场)暨“绵品出川”衢州行中,该公司在展台上展示的7款200余公斤中高端大米样品被抢购一空。  “想不到衢州市民这么热情。”敬永海告诉记者,每斤售价12元的高端大米最先卖完,消费者看重的不是价钱,而是公司绿色、有机、安全、优质的产品。  面对无货可卖的尴尬,敬永海并不担心,他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来卖东西的,而是来卖品牌的。”展销期间,已有两家衢州本地代理商明确表示要来绵阳考察,而他们看重的正是该公司完善的全产业链生产链条。绵阳市安州区安州水稻制种生产示范基地。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供图选好品种 从源头做强农业  绵阳地形多样,有平原、丘区和山区,农业产品、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但也由于分散化,制约了绵阳农业的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绵阳选择从产业源头入手。  12月1日,记者刚走进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就被一楼展厅摆满的“成绩单”所吸引。一面面奖牌、锦旗背后,是绵阳推动科技创新在种业领域的收获——绵阳自主研发并经国省认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达70余个,获得科技进步奖20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农业产业链较长,要提升终端产品的“含金量”,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各环节都不能有“短板”,上溯源头,关键在种业。  由此,绵阳将现代农业发展的破局之招选在种业方面,发挥绵阳在相关科技领域的优势,从产业源头开始筑牢根基。  目前,绵阳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农大、西南大学等,专家(院士)工作站达3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重点实验室8个。  以生猪为例,三台县是全省生猪调出大县,每年出栏生猪近120万头,净调出育肥猪60万头、仔猪60万头、种猪10万头左右。瞄准生猪种业高地,三台县采取“校地合作、校企攻关”联合协作模式,推动明兴农业、铁骑力士等3大国家核心育种场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同时,启动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做大川繁猪生物科技,加速建设1200头国家级共享种公猪站,针对当前四川种猪和商品猪市场以外种猪为主的情况,通过对本地黑猪进行基因组测序,开发利用本地猪的优良基因,打造自主的川系种猪品牌,与进口猪实现差异竞争。育优品质 农产品品质标准化  近日,三台县景福镇宋观庙村的几名村民从鱼塘里捕捞出上百斤泥鳅,为第二天制作泥鳅酱、泥鳅干等产品做准备。  这里是当地水稻泥鳅共生有机生态产业园,建设养殖水塘37口,年产泥鳅20多万斤,年销售大米500多万斤,并利用村置业股份合作社的优势,修建起占地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加工厂,推出泥鳅酱、泥鳅干、小鱼酱等系列产品,年综合产值突破1000万元。  随着生态产品的定位被市场认可,当地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7000余元增长到现在的33000余元,村集体经济从0元增长到近20万元。  保障品质的关键在于标准化。推动小、分散的传统农业升级,绵阳的路径是“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推广应用“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循环”的产业循环模式,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绿色生产技术也得到推广。  通过标准化流程操作把控农产品品质,让农产品生产由过去的“凭经验”变为现在的“凭标准”。  在北川县,当地将“茶产业”作为突破口,成立了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编制茶叶全产业链规划,以促进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园区也为推广科技创造了便利。今年以来,各类科技服务团队共开展培训200余场,组建专家技术团队127个、选派科技特派员147名,培训农民5.86万人次。  据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制定现代农业园区“一园一策”提升行动方案,目前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07个,正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做强品牌 从田间直抵沿海市场  一天发货33吨麦冬,绵阳益现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仓库的麦冬都卖空了。  自11月3日从“绵阳造”苏州行返回绵阳到现在,合作社负责人罗文相一天都没闲着,5200万元的订单,让他连参加这个月在成都举行的“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都顾不上,合作社上下都在加班加点完成决明子、瓜蒌等货物订单。  同样是瓜蒌产品,在省内每公斤售价为44元,运到江浙一带可达52元。秘诀在于合作伙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技术——采用组培快繁技术,让瓜蒌个头大,产量高,病虫害少,籽粒饱满。然而,让品质优势转变为产品溢价,关键还在于品牌与渠道。  打造品牌,开拓外地蓝海市场。近年来,绵阳市大力实施品牌建设“孵化、提升、创新、整合、信息”五大工程,目前“三品一标”农产品达626个,打造出“涪城麦冬”“涪城蚕茧”等地理标志农产品28个。  同时,借助绵阳市“三推”活动(城市形象推广、产业项目推介、特色产品推销)的东风,绵阳市委主要领导带队,绵阳特色农副产品“组团”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抢滩登陆”。  靠近目标市场,近距离与当地消费者、商超渠道沟通,绵阳特色农副产品很快克服“水土不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6月、8月、11月组织的三场“三推”活动,有169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80个系列产品参展,实现绵阳农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9428万元,签订正式合同96个、签约金额超7亿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杰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  遂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以“强监管保安全,提品质增效益”为工作总基调,始终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近年来,遂宁市主要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连续3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第八届四川农博会遂宁展馆。遂宁市农业农村局供图健全监测体系 筑牢“舌尖安全”屏障  “你好,我们正在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请把这批蔬菜取一些样品给我们。”在船山区老池镇,市、区、镇三级联合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执法人员深入农产品生产的各个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抽取样品、快速检测、巡查检查等例行工作。  常态化监测建立在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之上。近年来,遂宁市加强风险排查,实施精准监管。一是组织各县(市、区)进行生产经营主体调查摸底、登记备案,现全市共计1902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监管名录,并每半年动态更新一次。二是开展风险监测,落实农业农村厅农产品定量检测 1 批次/(市、县)千人的任务要求,全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增加产地、“三前”环节抽样比例,加大“走出去”食用农产品及其生产基地监测频次和力度。针对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加大监督抽检力度,抽查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不合格样品的问题查处率达到100%。  去年,遂宁在全省率先印发《遂宁市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针对禁限用药物、停用药物及非法添加物使用等突出问题,瞄准重点问题产品,建立协同机制,采取“一个问题品种、一张整治清单、一套攻坚方案、一批管控措施”的“四个一”模式,实施集中系统治理。  遂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年行动”就是要聚焦重点品种,采取精准治理模式,控源头、抓生产、盯上市、强执法、建制度,加快解决禁用药物违法使用、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问题,监管部门始终坚持重拳出击、严惩重处。遂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一方面与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共同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内协调,强化问题发现、监管巡查和预警通报,统筹协调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工作。  今年以来,遂宁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4131人(次),检查生产主体1928家(次),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震慑。遂宁市农业农村局会同相关部门检查红薯加工企业。加强源头把关 树立按标生产意识  眼下,正值红薯上市的旺季,遂宁市安居区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合社的工人正忙着打包红薯。值得注意的是,一张张“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也被有序张贴在了外包装上。  拿出手机扫描合格证上的二维码,红薯的产地、农药使用情况和生产者信息等内容全部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合作社负责人说:“我们配备了合格证打印设备,坚持农产品批批自检、附合格证上市,让消费者买着放心、吃着安心。”  “‘承诺、达标’两个词,时刻提醒生产者增强自律意识,压实了生产者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试行以来,全市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累计开具主体达2000余家,开具总张数67.1万张。  如何保证生产者按标生产?遂宁市的做法是建立健全“三品一标”认证与监管机制,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大力支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加快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强化产品认证。同时,倡导“公司+农业合作组织+农户+标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等标准化组织模式,引导农户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  数据显示,2022年遂宁全市新增续展绿色食品17个,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50余场,免费向农民发放农业标准化宣传知识手册1万余份。  为进一步筑牢源头监管,遂宁市建立了全市网格员名录和生产主体动态监管名录,并持续推进“双告知一承诺”制度(“双告知”即对基层农安网格员和生产主体送达责任告知书,“一承诺”即要求生产主体填写安全承诺书按照“网格化监管、区域化定责”监管措施),印发了相关工作规范,落实监管员80名,协管员852名,生产主体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533份。遂宁“3+3+3”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进品牌建设 助力全价值链提升  弯哥鱼米、庄园黑猪油、遂宁红薯、蓬溪仙桃……  这些耳熟能详的优质特色农产品,承载着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向往”。12月2日-5日,遂宁市组织100余家企业主体参与第八届四川农博会,在1000平米的展场展销“遂宁鲜”优质特色农产品800余种。期间,还举办“成渝之星 绿色遂宁”现代农业重点项目推介会,旨在促进签约一批农业合作合同、落实一批农业投资项目、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助推遂宁市加快乡村振兴建设。  今年,遂宁市政府出台了《遂宁市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培育遂宁白萝卜、遂宁晚熟柑橘、遂宁无抗猪肉等9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3+3+3”特色优势农产品体系;组建遂宁鲜桃、遂宁红薯、遂宁食用菌、遂宁白萝卜4个产业联盟,引领带动成员单位137个,实行抱团式发展;梯次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新制定白萝卜、虫草花、川白芷等团体标准7项,新立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项,建立1万亩以上蔬菜基地10个、1万亩以上水果核心示范基地4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6个,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1个。  立足“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品牌核心元素,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在成南高速和多家省、市新媒体媒介,大力宣传报道“遂宁鲜”绿色生态环境、区域产业优势、城市品牌文化及“遂宁鲜”品牌产品。  一饭膏粱系万家,柴米油盐关民生。从“产”到“管”,从“源头”到“舌尖”,遂宁市持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档升级,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和人民“舌尖上的幸福”铺上了安心、安全的底色,不断擦亮农业大市金字招牌,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遂宁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6
(曹琳 董晋宇 记者 侯东 文/图)“哞、哞、哞……”每天清晨,在广元市青川县房石镇里河村都会有此起彼伏的牛叫声打破乡村的宁静。“天都还没亮透就起来啦?”“等天亮透牛都饿瘦喽!”这是里河村村民们早晨碰面互相打趣最常说的几句话。然而,就在两年前,里河村还是一个产业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青壮劳力流失严重的偏远小村落。为改变里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当地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持续用力选优配强村党组织队伍。2021年初,“全国优秀农民工”“优秀农民企业家”杨飞成功当选里河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里河村从此开启“蛹”到“蝶”的蜕变之路。村党支部书记杨飞(右二)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聚力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下雨一脚泥,天晴一脸灰,这种路走路都恼火,就更别提发展产业了。”这是以前里河村的真实写照,因为村里道路交通条件差,百姓出行极为不便,遇到雨雪天气还存在出行安全隐患,发展产业村民们想都不敢想。村两委换届后,杨飞带领新一届村班子深入全村走访了解掌握各社具体情况和实际问题。“要致富,先修路。不把路修好产业发展根本无从谈起。”杨飞在党支部会议上对村干部说道。在担任村书记的一年多时间里,杨飞积极与当地党委政府对接沟通,在镇村两级共同努力下,为里河村争取到道路硬化项目2个,水土保持项目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项目资金共计1500余万元。“我们这高山上以前不敢养牛,路不好牛养大了也拉不下山,现在路好了,每年收牛的到时间就上门来收牛。”如今村里的养牛户一提到道路的修建都笑得合不拢嘴。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盘绕山间,在此起彼伏的牛叫声中绘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村党支部书记杨飞召开养牛专题培训“坝坝会”聚焦本土养殖人才培育养牛“秘籍”不能藏在一个人手上,要让大家都学会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为了让里河村村民都能熟练掌握养牛技能知识,有着多年养牛经验的杨飞经过和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后,决定要打造培育一批里河养牛的“土专家”。杨飞在早前就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而他的专合社于2017年被四川省农业大学和四川省畜牧科学院定为高校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利用这些成熟的优势资源,村班子创新启动“企业+专合社+高校科研基地+农民夜校+网络授课”的“4+N”精尖农业人才培育计划,结合多种方式、多类平台对村民们开展专业化培训。“以前养牛就知道定时喂草料,哪晓得里头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哟。”参训的村民这样感慨道。在人才培育计划启动以来,全村新增养牛户130余户,全年出栏量达5000余头,2021年养殖户户均增收6万元以上。擦亮本土产业“名片”家家户户都养上牛了,里河村也成了全县小有名气的“牛”村。在村民们都在为养牛产业蓬勃发展而高兴的时候有一个人却烦了愁。“养牛规模是起来了,但我们的生态牛却没有什么名气,价格上也不占优势。”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让大家都认识了解里河村不一样的牛?怎样才能让里河村的牛卖上一个好的价钱?这些问题难住了杨飞,也成了他心中一块心病。在不经意间看到抖音里一些直播卖货的视频后,杨飞立马在心里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对,就是要借助网络搞直播!”杨飞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到养牛户家里走访宣传,鼓励养牛户积极加入直播买牛行列。通过邀请直播卖货讲师开展集中授课和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成功培养直播卖货养牛户36户。养殖户运用网络平台“以前卖牛都是牛找人,现在变成人找牛了!”直播卖牛的村民说道。借助直播平台里河的牛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名片”,在价格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优势。在党的引领下,曾经的贫困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了如今的“牛”村,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手段,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小斌 特约通讯员 张晓东  “菜篮子”工程关乎民生,抓好“菜篮子”工程既能为市民提供充足的蔬菜,又能增长农民的“钱袋子”。受今年持续性高温干旱气候影响,夏秋蔬菜生产受阻,为确保“菜篮子”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阆中市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确保该市秋冬蔬菜供给。阆味香公司的青菜基地多措并举扩大面积  12月7日,天朗气清。笔者来到阆中市彭城镇五谷台村一社的大棚蔬菜种植基地里,小白菜、菠菜等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菜农何小吉正在忙着采收莴笋、白菜等,“我家种了四亩多地,今年一亩地大概有个八九千块钱的收入。”据了解,目前彭城镇秋季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9000亩,较往年同期有所提高。  今年8月,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将全市晚秋蔬菜8.2万亩的播种任务分解到各乡镇。为了强化指导,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植保、园艺等方面的技术骨干组成巡回指导小组,分六个片区进行专项技术指导,实行一对一服务。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种植模式,不断调整、优化蔬菜产业结构。通过对低效林、园等进行优化改造,七里街道珍珠观村优化改造新建蔬菜基地1000亩,河溪街道白堡村、扶农社区优化改造新建蔬菜基地200亩。通过在幼龄经果林内套作蔬菜,河溪街道石龙社区、二龙镇蚕丝庙村、玉台镇宝台社区油橄榄园套作青菜1000亩,柏垭镇上游村、江南街道千佛岩村等柑橘园等种植甘蓝、萝卜等700亩。通过在撂荒整治地内发展粮菜套作模式,河溪街道东岳庙村撂荒地整治后套种马铃薯 100亩。  为了保证生产,阆中市农业农村局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采购优良蔬菜种子和抗旱救灾的灌溉设备等,于9月上旬、10月上旬分两批次发放蔬菜种子共计 55000袋,灌溉潜水泵33台,高分子水带 66 条。莴笋、青菜、白菜、上海青、青菜、快菜、萝卜、油麦菜等13个适应当季生产的蔬菜品种,可增加种植面积4480亩。订单种植销售无忧  “我们今年在全市10多个村种植订单青菜2000亩,让菜农提前吃下了‘定心丸’。”阆味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月佳说道。阆中市通过大力发展订单种植,解决蔬菜销售问题。依托本土阆味香、四川剑宗等蔬菜加工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种植,今年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榨菜、冬瓜、黄瓜等蔬菜品种,订单蔬菜品种近10个。今年,依托四川剑宗公司大力发展榨菜产业,在玉台镇进行初加工生产,全市榨菜订单面积新增超6000亩。  同时,该市还鼓励和引导专合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抱团发展,集中采购化肥、农膜等近期价格上涨较快的农资,降低零售价差,减少运输等成本,增加产业收益。“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蔬菜生产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奋力完成‘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阆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4
(叶昌俊 记者 毛春燕)12月12日,记者从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获悉,今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奋力实现“泉清业兴 幸福清流”,该镇着眼林盘院落旧貌换新颜的目标,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示范院落打造等工作,通过落实重塑聚落版图、提升承载能力、铸就经济高地等3项举措加快建设现代特色林盘。重塑林盘聚落版图。制定《清流镇林盘保护修复方案》,遵循本土化、现代化、特色化“三化原则”,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连绿、植业”为主的林盘保护修复更新建设,推进农业生产型、乡村旅游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景观型四类林盘打造,差异化发展不同主题类型林盘聚落。提升林盘承载能力。坚持不破坏原有生态植被、不改变原有水系景观、不拆迁原有建筑遗迹的“三不”原则,实施林盘院落“美化”、道路沟渠“景化”、田园风光“图化”“三化”工程,动员村民进行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逐步提升全域325个优质存量林盘生态承载力、生活承载力。  铸就林盘经济高地。建立“1+1+1+N”运营模式,即一个平台、一个院落、一个团队+N种业态,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引导农户将林盘院落等资源以入股、出租、联营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经营,植入农事体验、文创、康养等多元消费场景,打造清流大书房、清江水韵、栖溪里等20余个精品川西林盘。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13
陈风(图片由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提供)12月12日,全国交通领域首个碳中和技术研发中心——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天府永兴实验室。这一交通行业探路之举受到业内瞩目,中国工程院三位院士、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负责人纷纷以视频形式送上祝贺。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底色。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有“潜力”。  回望这两年——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天府永兴实验室挂牌成立,成为四川开展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高能级平台;今年12月12日,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  一条脉络十分清晰:作为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四川正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以行动扛起“碳”路先锋重任。攀大高速公路试点全省首个“绿电自给”工程,建成发电—储能—充电(用电)的全链条能源自洽系统。图为智慧跟踪光伏系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合利用。一个“路线图” 用行动推动落实实现“双碳”目标,国家有战略,四川有部署,交通运输系统用行动推动落实。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原则,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及时摸清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家底”,形成了《四川交通运输碳达峰调研报告》,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交通运输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路径研究报告》,并于2021年提出四川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五转”路径【油转电、旧转新、私转公、公转水(铁)、堵转畅】,明确了碳达峰路线图、时间表。《四川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方案》等指导行业的“建设指南”也在加快编制中,将为全省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加强组织领导。组织架构上,在交通运输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五转”工作专班,由五个处室(部门)牵头,从政策研究、课题研究、试点工程等方面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交通运输碳达峰工作。  强化政策支撑。聚焦新能源运输装备发展、低碳交通建设、运输效能提升、运输结构调整等重难点问题,出台《四川省2021—2025年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实施方案》等多项支持政策;交通运输厅会同省发展改革、财政、经信等有关部门开展绿色低碳交通补助政策研究,加快构建“以奖代补”双碳激励机制;研究创新绿色金融制度,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交通建设;同步开展“绿电自给”工程专项规划以及高速公路光伏设施技术标准和建设指南研究,为“绿电自给”工程建设提供方法技术指引。嘉陵江梯级通航建筑物联合调度,货船往返一趟省时三分之一,减碳44%。一张“成绩单”“五转”效果初显  强力推动下,今年1月至11月,全省“五转”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聚焦能源消费转型,推进运输装备“油转电”。持续加大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城市物流配送等重点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全省新能源营运车辆达到2.6万辆,公交、出租汽车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占比均超过90%;推广电动船舶和岸电设施改造,全省港口具备岸电供应能力泊位达到135个,占“十四五”改造目标的50%以上;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超过78%,预计年底可实现高速公路全覆盖。  聚焦建设技术创新,推动交通建设“旧转新”。印发相关文件,推广“四新技术”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应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软基胶结土筑堤、装配化建造组合桥梁、智慧梁厂、智能化隧道施工装备、高性能混凝土等广泛应用于公路、水路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聚焦智慧交通建设,推动交通状况“堵转畅”。提高公路通行效率,约320公里高速公路完成平安智慧高速公路外场设施建设;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调度机制,开展出行大数据分析,实施“一路三方”联合指挥调度,引导公众合理安排出行;提升ETC服务,四川ETC支付使用率位居全国第一;提升水运通行率,在嘉陵江、金沙江上表现出色。  聚焦货运结构调整,推进“公转水(铁)”。推动打造宜公则公、宜铁则铁、宜水则水的多式联运,持续推进“互联网+货运”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货运车辆利用率提高约40%;加快推进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建设,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24%。  聚焦客运结构调整,推进公众出行“私转公”。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除雷波县不具备公交通行条件外,全省其余市县实现城市公交全覆盖;累计开通20条省城际公交线路,全省21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实现川渝公交“一卡通”;优化道路客运组织模式,定制客运线路覆盖全省三类及以上班线,定制客运业户、车辆、平台、规模居全国第一;通过宣传和活动,积极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宜攀沿江高速公路上的智慧梁厂,可较现浇桥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一条创新路 加速成为“低碳领跑者”  作为交通强国试点省份,四川交通血脉里流淌着创新的基因。探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四川,已有诸多“全国首个”落地,开展试点示范。  全国首个“交通全场景友好型”分布式光储项目,位于攀枝花至大理高速公路“绿电自给”的试点工程,年发电量可达422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50吨。  全国首例利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余水落差势能发电的项目,是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自备电源”项目,年最高发电量可达385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230吨。  全国首条高速公路重卡换电走廊,正依托成渝高速资中停车区“换电重卡”项目建设打造;成安渝高速简阳服务区加氢站建设已开展,力争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加氢站点。  全国首个交通基础设施施工设备充换电技术企业标准在四川发布,在沿江高速等开展工程机械“油转电”试点,引入9类53台电动施工设备,在西香高速等项目推广应用“两机两车”(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混凝土罐车)电动设备,可实现减碳11.55万吨。  全省首艘LNG—柴油双燃料散货船“吉祥2022”在四川泸州下水;泸州港、宜宾港正打造“近零碳”港口,宜宾港志城作业区5G智慧港口一期工程(一标段)正式上线试运行……  一项项创新、探索、试点,正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展开。  刚刚挂牌的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政府主导、企业联盟的专门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技术研发的研究中心。省交通运输厅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凝聚交通领域优势学科力量,聚焦解决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交通设计减碳、建设降碳、运营节碳三大研发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打造交通运输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到2030年,力争成为全国零碳交通创新策源地。  从创新应用到创新研发,从单点示范到全产业链聚力,四川交通,正在“低碳领跑者”赛道上加速向前!“经天路图”的低碳探索  创新是为了应用。刚刚挂牌的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低碳中心”),已经形成了13个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产品,可以解决交通运输领域诸多难题。  以低碳设计为例,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交通院公司”)依托该院的交通运输部BIM技术应用行业研发中心,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创新开展BIM+GIS数字化应用,研发了“经天路图”国产自主可控设计软件,推动实现勘察设计无纸化,大幅提高了设计精度和效率,科技成果取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BIM+GIS数字化技术成果在德昌至会理高速公路勘察设计阶段试点应用,通过优化线路方案,降低桥隧比5%,全线近80公里高速公路累计减少桥梁3.3公里和隧道0.7公里,实现综合减碳12.8万吨。  显著的降碳效果,让在低碳中心展厅参观的与会者啧啧称赞。一个疑问也同时浮现:“低碳设计”是怎么诞生的?  “BIM中心在成立之初,也曾走过一段‘常规路’。”省交通院公司总工、BIM中心主任朱明介绍,中心最初采用国外的BIM软件产品进行技术应用和研发,但大家在实践中发现,一些软件产品对电脑的性能配置有较高要求,只能按需求采购硬件,而这些“高配”的电脑,并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员工,在BIM建模应用之外的场景,形成了“浪费”。  结合国内公路BIM行业的实际需求、国外技术封锁的现实挑战,省交通院公司BIM中心逐步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经多重探索和慎重考量,省交通院公司决定在国产GIS平台进行研发,并确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台普通电脑都能用,每位设计人员都会BIM。因此,从第一版“经天路图”产品到最新版的2022桌面软件更新,都不对电脑的性能作要求,公司内也从“设计搞设计,建模搞建模”变成了“设计人员就能自己建模”。  桌面设计软件的成功推广应用,引出了其他专业和应用场景的强烈需求。比如外业调查,以往需要设计人员打印出最新的图纸,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拍照记录,形成一套服务内业设计的资料。而“经天路图”的外业调查平台可自动计算出勘察设计人员所在的桩号位置,工程师通过手机就能方便上传高清航拍影像、调查信息、最新的设计方案等一手信息。该系统是一个数据协同高效集约的平台,可实现资源共享,工程师通过系统便可查看一手信息,无需带设计图纸到现场,通过建模,设计情况与现场的对比信息,更加三维、立体,一目了然。  经过不断改进、研发,现在的“经天路图”外业调查系统不但可无纸化调查,还能无纸化验收,大大减少了资源的耗费。  在一些专业设计中,“经天路图”也发挥出低碳作用。  以隧道设计为例,平台以数据为驱动,建立起从设计到建设管理的无缝衔接通道,实现了隧道二三维一体化设计及设计施工一体化应用,为隧道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朱明进一步阐释,比如,软件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实现了二维设计成果与结构化设计数据的协同一致,软件根据参数输出二维图纸的同时,能够生成与图纸相对应的结构化设计数据,从而为设计成果在全生命周期数据流转建立了衔接通道,缓解了传统设计成果与信息化应用脱钩的问题。  二三维一体化方面,软件通过“数据同源”的方式,实现了基于设计数据的隧道BIM模型自动创建,极大提升了从传统设计成果到信息化应用的转换效率,推动了隧道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应用和普及。  施工应用方面,隧道动态施工安全监管系统通过自研的建造数据收集器,实时获取现场施工进度和施工参数,并基于结构化设计数据,建立隧道动态施工BIM模型;通过现场微位移监测设备和光纤监测设备实时传输的监测数据,建立施工动态监测BIM模型,同时通过系统预警机制,实现隧道现场施工安全的实时监管。  “总之一句话,如何能让设计方便、减碳效果明显,‘经天路图’就怎么研发、怎么实现。”朱明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初冬,松林寒雾轻锁,农舍橙黄橘绿。  12月8日,蒲江县就业局就业创业促进科负责人如约来到甘溪镇箭塔村十二组,了解乡村创业孵化基地王妍博士围绕该村非遗传承设计的场景游戏进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该局及相关单位扶持奖补政策,王妍听了开心地笑了。  正是这样坚持实地走访、跟踪服务,在就业形势较为复杂严峻的2022年,蒲江就业局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民生答卷: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449.9万元,贷款金额、目标完成率均名列成都市第一名,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稳岗人数超过2000人。蒲江作为典型在会上作经验交流。“贷款助我收购10万斤猕猴桃”  在2021年10月举办的蒲江“双创”嘉年华暨“蓉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川大博士王妍的参赛项目《文艺复兴—文化设计铸魂乡村振兴》引起就业部门的关注,积极主动为该项目落户蒲江提供服务。  箭塔村作为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有幺妹灯、年猪祭、蒲草编织等七项非遗传承,而王妍着眼于文化保护、文化设计的场景真人PRG游戏,非常需要这样的文化元素,她欣然将公司落地这里,现在接待空间已初具雏形,依托整个村子生态外境创作的剧本已完成12个,有3—4小时可以体验完的小剧本,有需要一整天的中型沉浸式剧本,有需要两天一夜的大型亲子类沉浸式剧本,“已经分别内测了一次,效果不错。”  与王妍的初创不一样,在外从事绿化工程的箭塔村十一组宋伟2016年返乡创业,在蒲江就业局组织的多次培训帮助下,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的经营模式,“春来主要销售肥料等农资,9月开始主要做电商,网上销售蒲江猕猴桃、爱媛、耙耙柑、丑柑等。”  今年宋伟准备扩大猕猴桃的网上销售规模,但收购资金有些困难,就业局了解情况后,及时帮他做了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还享受了最高3%的财政贴息。这次雪中送炭,让宋伟的经营更上了一层楼,“我收的10万斤猕猴桃全是优等果,走的是礼盒装高端订制路线,现在冻库里只剩4000多斤了,收益还不错。”  这次创业担保贷款,为期三年,这让宋伟感到很方便,“这个政策非常好,不用年年愁还款,资金压力明显减小了。”  农资销售比较受限于地域,宋伟下一步准备继续在电商上发力,依托蒲江柑橘、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做强网上销售,同时积极参与村上活动,“政府这样帮我们,我们也要回馈家乡,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银行及时推出信贷拳头产品  成佳镇万民村十一组的成都市良峰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镇(街道)中做得比较好的企业,还领头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标准化种茶采茶,公司重点做好茶叶收购、加工、销售,同时开办制茶游学体验馆,通过茶旅融合建民宿等。  由于建房建馆占用大量资金,造成收购茶叶的时候流动资金紧张。在就业局的帮助下,该公司迅速完成 200 万元的贷款,一解燃眉之急。公司负责人唐远峰对此心存感激,“企业能不能良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财务状况上,及时贷款和贴息能给我们减轻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让我们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做好产品品质,做好服务,走出困境。”  成都市良峰茶业有限公司等小微企业的解困得益于就业局与银行的合作与创新。据蒲江民富村镇银行行长郑炎介绍,该行2019年与就业局达成合作意向,开始只做个人创业担保贷款,今年结合就业形势,确定把扶持小微企业稳岗作为工作重点后,大力向有贷款意向的企业推介这项政策,“企业是否同员工签了合同、交了社保等,这些由就业局帮忙把关,对风控很有好处。我们创新推出的‘创业担保贷’信贷产品,已经成为政策精准落地的拳头产品。”  对个人和小微企业来说,这款拳头产品好处有三:一是年息低,资金成本低,银行让利于企;二是年息财政补贴最高可达3%,让企业资金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三是贷款期限设计为两年,能有效缓解企业还款压力,企业也容易接受。  民富村镇银行拳头产品的推出也促进了银行业务的有效拓展,据了解,该行今年已经完成近30笔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贷款总金额4730万元,约占全行投放量的一半,在成都市排名第三。现在该行已对外发出招聘信息,准备招四个业务经理、四个柜台人员,为明年扩展业务做好准备。同时与就业局共同研讨,针对个人拿出合格抵押品不容易的情况,进行产品创新,争取推出小额信用无担保贷款,以帮助更多的创业者。迎难而上只为责任担当  面对经济发展乏力、疫情形势反复等情况,如何援企稳岗、保就业促就业,对这个“发展和民生”双重课题,蒲江县为何能交出优异答卷?  “我们其实用的是很土的办法,就是安排专人认认真真实地走访企业、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面对面把政府的贴息政策、扶持政策等给大家讲清楚。同时推行‘管家式’专人跟踪服务,在个人、企业需要贷款时,只要他们提供相关资料,我们就安排专人去提供帮办服务。”就业局局长王明军介绍。  个人和企业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获得创业担保贷款?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应届毕业大学生政府有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企业稳岗扩岗有吸纳就业补贴、稳岗补贴、项目制培训补贴等等,这些政策,就业局就业创业促进科负责人皆了然于胸,今年一到六月,他走访了一百多家企业,同企业一把手面对面交流,开展上门送政策服务,受到企业欢迎,同时同银行合作,把银行业务嫁接进来,银行也向他们推荐符合补贴条件的企业。  “过去政府有什么政策,通过官网、微信、基层服务平台等传统方式宣传较多,现在推行‘一对一’服务,让政策‘上门’找企业,服务对象更精准,政策宣传落实见效更快,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纾困解难、为家乡建设做些实事。”就业创业促进科负责人感叹。  把上门送政策走深务实,同银行等单位联动合作做好创业担保贷款援企稳岗,蒲江县就业局践行“五讲”、大兴“三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出实效。下一步,王明军介绍,将坚持实地走访上门服务的土方法,同时面对新情况,对工作策略不断进行优化完善,力争再上一个新台阶。  政府政策的温暖和关怀,通过就业部门准确传递到创业的个人和企业,由此营造的宽松环境,也有利于乡村振兴新兴力量的培育和成长,有利于绿水青山、传统产业与文化等价值的转换与提升,从而让乡村更具生机、走向共同富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杨梅为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有效有序,屏山县新安镇聚福村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一平台两档案三服务”治理模式,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聚福村通过建立村级“有事来协商”平台,定期就村级产业发展、利民惠民项目、矛盾纠纷等事务进行协商处理;根据群众诉求,建立“心愿档案”,通过镇村组“三级联动”认领群众心愿,建立责任档案;多措并举、多方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务,推进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今年该村开展村级协商议事14次,建立群众心愿档案20余份,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建惠民桥梁等,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新建水池2口解决220余户用水问题;文化服务队、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15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蒋雪梅 特约通讯员 蒋兵  12月8日,迎着冬日的寒风,笔者走进荣县东佳镇看到,那片刚完成再生稻和大豆生产任务的旱地、水田,正在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当地干部群众称它为“翻身提标”惠民行动。项目现场,坡上有大型机械在轰鸣,地边有工人在作业。东佳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东佳镇是荣县的粮食生产重点镇之一。“镇党委、政府在去年实施了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今年又争取到 8000 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于我们这个与宜宾、犍为交界的边远镇来说实属不易。为了实施好项目,镇党委、政府一边抽调党员干部到现场当‘监工’,一边多方回引人才流转土地科技种田。”该镇镇长曾春燕在项目建设现场介绍。  笔者从项目牵头实施单位荣县农业农村局获悉,正在东佳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赵家桥村、石庄村两个村;建设内容包括“改田改土、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科技措施”等5个方面。其中,水田整理1200多亩、坡改梯830多亩;整治山坪塘10座、新建蓄水池16口、整治屯水田一口、新建或整治排灌渠道8600多米、渠改管1400多米、整治提灌站 2 座、整治石河堰 2座。项目自11月初开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的40%。  生产道路是群众最关注的事项,本次项目实施也包括了道路内容。新建或整治田间道路15公里多,路宽为3米至3.5米,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建生产道路2700多米,路面为2.5米宽,路面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项目建设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更有利于科学种粮;通过安装杀虫灯,能减少农药使用;通过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稳产高产优产更有保障了。”曾春燕告诉笔者,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高标准农田项目在东佳镇实施,带来的不仅是旧貌换新颜,也是基础设施大提标,土壤大改善,还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还能更好地创造机耕机播耕收条件,真正让粮田变良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3
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杨敏 陈宏)2021年会理成功创建“第三批四川省食品安全示范县”,2022年度会理市农业农村局再接再厉力创先优,“会理市2022年农业公共安全与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提升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施,追溯培训及技术跟踪服务圆满完成达预期。农产质量安全追溯专题培训会现场追溯培训服务夯实人才队伍根基。追溯培训总计开展2期,于2022年12月前按时完成。培训重点针对与本项目相关的各级监管机构及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内容包括应用软件安装、使用、管理、维护等。结合参训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提供相应的精准培训项目,充分考量兼顾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和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等各层次人员的个性化需求,力求新知识新技术易学易懂、上手可用、务实见效。通过2期专题培训,全体参训人员熟练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有效保障各级用户能够快速熟练的使用和管理追溯系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培育农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骨干人才32人,为我市主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管理夯实人才根基、固强技术支撑。农产质量安全追溯专题培训会现场技术服务强化农产质量安全保障。追溯培训项目约定了为期2年的技术跟踪服务,后期技术跟踪服务内容包括:对各级监管机构、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人员的角色和职责提供相应的指导,应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QQ 等进行远程、语音、文字进行在线答疑,将截屏信息作为文件传输给操作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视频培训指导,针对在线无法解决的问题则提供上门服务;线上线下“双线”结合指导各片区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规模化养殖场(户)开展追溯业务,确保市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熟练使用追溯平台;按月对追溯示范企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调度,及时处理企业在开展追溯业务时遇到的各类疑难问题,全力保障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所有既定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至此,可追溯网格管理体系为会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增设了“双保险”和“稳定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胡丽 记者 周颖昳  11月27日,在射洪市涪西镇斑竹村“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现场,数台大型挖掘机正在进行地块平整作业,不到半个小时,分散零星的小地块就被逐渐平整成大块良田。为减少业主人工成本需求,在此次项目建设中,还将修建排灌渠、打通生产便道,为业主后续耕种打牢基础。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现场。  “ 目前我们已经改了85%,有700多亩了,还有100多亩准备10天左右全部完成。”射洪市永成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先勇告诉记者,田土由小改大了,同时修了机耕道等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基础设施,提高了生产效率,种植成本也会降低30%左右,后期会种上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  为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今年以来,射洪市以“五良”融合为引领,在全市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推进丘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据悉,以“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为基础,射洪还大力整治全市撂荒地,并引进种粮大户,给予平均每亩1100元的宜机化项目建设补助,激发种植户的种粮信心,让撂荒地变种粮地。  当前,太乙镇大田村的400亩撂荒地,正依托“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撂荒地复耕,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切实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推进良田、良机、良种、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  “这个项目从10月份开工,力争在12月中旬完成土地改造,为明年大春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打下坚实基础。”射洪市太乙海阔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海介绍,改造过后的土地基本能够达到全程机械化耕作,“一般情况下,旱地改造过后要实施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因为它能够完全适应机械化作业,所以产值可以提升到40%以上。其中,玉米单产可以提升20%至30%,大豆可以提升到15%至20%。”  据了解,今年射洪市“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投资约1250万元,先期规划涉及六个乡镇七个项目区,集中成片改造4512.86亩,预计12月中旬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后项目区将实现“地块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互联互通”,显著改善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生产效率,达到应种尽种、宜机作业,大中型农业机械地块通达率达100%。  “通过‘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可节约生产成本200余万元,复耕撂荒土地近2000亩,增加两季田600余亩,增加粮食毛收入170余万元。”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宁表示,下一步,他们将加大“五良融合宜机改造”工作力度,加快资金兑付、加快工程实施、加快产业落地,实现助农增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2
峨山村互助养老活动日现场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来,我帮你添饭。”张文华看见身边80多岁的刘光轩,碗里已经没有米饭了,就主动站起身来,对刘大爷说。“让我去添。”老协会长李天喜急忙站起身,从70多岁的张文华手里把碗抢了过来。李天喜是饭桌上年龄最小的老年人,今年才67岁。 老年人就餐一角这是12月7日,眉山市丹棱县张场镇峨山村互助养老中心,中午吃饭时饭桌上发生的一幕。我第一次看见这种情况。“难道自己不能添饭吗?”我心想。可能是李天喜看出了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的好奇,就主动介绍说:我们这个叫互助养老,以老养老。有三条原则,第一条大原则是年轻的老年人就要服侍更年老的老年人;第二条原则是健康的老年人就要服侍身体差的、有困难的、半失能和失能老人;第三条是党员要示范带头,主动服务老人。只要入驻养老中心,就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一些细小的事情,如帮老年人剪脚手指甲、摆龙门阵唠唠嗑等,以消除农村老年人不同程度的孤独、恐惧、失落甚至失望的情绪,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盖碗茶议室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得到更多、更好、更贴心、更安全的养老服务,丹棱县老年人协会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经过请示县上领导同意,反复研究后,决定在做好各项居家养老的前提下,先在张场镇峨山村建设互助养老服务中心试验场,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县推广。丹棱县民政局出资30多万元,将原张场镇供销社峨山村代销点旧(危)拆除,建成两百多个平方米的活动阵地,在县老年人协会的指导下,建成了盖碗茶议事堂、电视客厅、图书阅览室、棋牌休闲区、就餐区、厨房、卫生间等功能区。 义务理发、测血压12月7日,是每月定期和不定期举办的互助养老活动日。虽然不是阳光明媚,但天空中时不时地也从白云的缝隙中挤出一会儿光来,照耀在峨山村老年活动中心,让人心情倍觉愉快。当天前来参加活动的人略比往天要多一些,前来这里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张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和心愿社区服务工作者,还有祥福通大雅康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有血压测定、舞蹈表演、义务理发、电动按摩、丢签入筒游戏和棋牌娱乐等,整个活动热闹非凡。 电动按摩 丢签入筒游戏峨山村第一书记李晓秋说,今年三月动工修建的养老服务中心,六月底完工,七月份正式入驻老年人开展活动,十一月份基本完善了餐厨设施,开展助老餐饮服务。老年活动中心负责人,由德高望重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天喜同志担任,自从开门服务以来,让村上最省心的是,每天几十名老人在此活动,村上没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仅仅是村妇联主席李银枝作为联系人,负责收集老年人反映的问题,以便及时整改,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是村上的宝贵财富,对农村的大小事情了如指掌,他们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李天喜领着一批老党员等组成盖碗茶议事堂成员,居住在农村的五老人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乡贤),盖碗茶一端,脑子一动,开口一议,为村民致富想法子,点子就出来了,为年轻的村委干部指路子、解难题。 打麻将一角 舞蹈表演 图书阅览室 排队打饭上午九点开门,晚上十点关门。要吃饭,先报名,晕素搭配五元钱,保证吃好不浪费,餐餐光盘行动。李晓秋说,第一步是完善助老餐厅,解决高龄、孤寡、独居、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下一步,该村还要积极创建党建品牌,牢牢把握“四治四度”,创出治理新起点,坚持党建引领,立足村情和老年群体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9
(记者 文露敏)将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优化为6个步骤、时间由1个月缩减至15天;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扶车间模式,截至10月底,实现全省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230.8万人;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9.18亿元、“富民贷”5.68亿元;依托“天府乡村”品牌优势,带动全省脱贫地区产品销售额超156.86亿元……  一连串数据,串起了四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足迹。  今年以来,四川如何通过筑牢防止返贫底线、促进脱贫群众增收、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多管齐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华蓥市永兴镇大佛山村村民在采摘羊肚菌。该村结合市场需求带领村民发展被称为“菌中之王”的羊肚菌种植和加工,通过产业增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邱海鹰 摄(资料图片)守底线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兜住了风雨中的一家人  刚刚过去的秋天,对于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木鱼村村民杜岗来说有些难熬——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是他在东莞电子厂里务工的收入。11岁的儿子身有残疾,生活不能自理。9月,母亲又确诊胃癌,住院期间自付了两万元医疗费用。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担子又重了。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兜起了风雨中的这家人。在10月的排查中,木鱼村村级防返贫监测员张玺了解到杜岗家的突发情况,立即上报村一级进行风险研判,经镇村两级干部入户核实、村民主评议、党委综合研判、县级核定后,杜岗家被及时纳入监测对象。  “根据杜岗家的基本信息,利用县级帮扶措施库软件系统,最终商定了13条具体帮扶措施,包括技能培训、低保救助、残疾护理补贴、基本医疗保险资助、送教上门等。”三台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周勇表示,目前,杜岗家的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仅低保一项,预计每月有1050元的收入。  如今的三台县,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根据不同风险等级状况,将监测对象分为“红卡户”“黄卡户”“蓝卡户”,实行“红卡户”半月一走访、“黄卡户”一月一走访、“蓝卡户”一季度一走访,对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跟踪监测。  对杜岗一家发挥了大作用的县级帮扶措施库,共有增收类、“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类、兜底保障类三大领域263条措施,根据监测对象不同风险类型因户施策。  “全省范围内,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网络越织越密。”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监测收入标准调整为6800元,监测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优化为6个步骤、时间也由1个月缩减至15天。此外,用好“盯村抓户”抓手,建立村级入户核查员制度,组织开展了两轮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今年,四川多地遭遇暴雨山洪、高温干旱、地震等灾害。“几场地震之后,我们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摸排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员伤亡和住房、饮水、用电、产业等受灾情况,启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绿色通道,积极协调相关行业部门先救助再帮扶。”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疫情反复也为巩固脱贫成果带来了挑战。广安市邻水县在疫情期间,就通过制定“排查对象清单”“排查内容清单”“核实核准清单”,精准摸排受疫情影响的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再根据具体情况编制《促进脱贫人口增收致富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实施方案》,将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划分为“重点帮扶户”“巩固提升户”和“致富发展户”三种类型,分类落实15项帮扶举措。苍溪县蟠龙村,以工代赈项目务工群众在进行道路硬化施工。苍溪县乡村振兴局供图稳增收既发展产业又抓好就业,帮助脱贫群众端稳“饭碗”  守住底线还不够,还要让脱贫群众增加收入,生活更上一层楼。  12月1日,宜宾市屏山县的气温已经降到了10摄氏度以下。早上9点,锦屏镇漆树村凛冽的空气中,响起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村支书田玉英自家的100亩茵红李果园里,工人们正在给果树修枝整形。修剪后的果树一米多高,整整齐齐。十多年前,同样是种植茵红李,这里还不是这样的光景。“以前是果树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有的长到四五米高,人要爬上树去摘,果子也小得很!”田玉英回忆。  如今,针对茵红李种植分散、低质低效的情况,借助浙川东西部协作平台,屏山县学习借鉴浙江省嘉兴市“农业全产业链改革”经验,探索出“屏山茵红李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茵红李产量、产值连续三年实现递增。  今年夏天,尽管经历了高温干旱,漆树村的4000亩茵红李仍迎来了丰收。种得好的,每亩地收获3000斤左右,能卖到9000元。  屏山县还从宁波市象山县引进浙东白鹅,推广“林下养鹅”种养循环模式。白鹅可以消化掉杂草,鹅粪又是有机肥,节省了除草和肥料开支,每亩地又能增加3000元收入。  漆树村有232户农户,其中40户是脱贫户,几乎家家都种茵红李。田玉英表示,下一步,她还要带领大家发展电商,搞农旅融合,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好了产业,还要抓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四川广泛推行以工代赈方式、帮扶车间模式等,截至10月底,实现全省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230.8万人。  南充市仪陇县新锐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就采用“总部公司+帮扶车间”的模式,同时解决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用人难及留守本地照顾父母、抚育小孩的妇女和老人就业问题。该公司总经理杜兴明告诉记者:“不打卡,随到随做,计件付薪。”经过培训,熟练工每个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目前,公司在仪陇共开设了4个帮扶车间,帮助脱贫群众、半劳力、弱劳力实现灵活就业。  此外,以工代赈也是助力脱贫群众增收的有益尝试。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蟠龙村今年就通过以工代赈项目,新(改)建道路、新建灌溉渠、整治维修山坪塘,为蟠龙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和运输保障。村民通过务工增加劳动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抓发展瞄准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扶上马,送一程”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这一新征程上,既要守底线、稳增收,也要运用系统思维,聚焦聚力基础薄弱脱贫地区,“扶上马,送一程”。  今年以来,四川持续推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编制完成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效衔接省级实施方案和分县实施方案,计划总投资2011亿元、实施项目3.64万个。同时,向25个国家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25个,组织222家教育医疗单位到国省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帮扶。  其中,仅凉山州甘洛县,就协调32名科技人才组成专家组,到田坝镇、海棠镇、团结乡等乡镇开展“科技万里行”活动6期、现场技术指导32次,指导当地产业发展。此外,深入实施“组团式”帮扶、“校联体”、“医联体”等一批合作项目。  “四川将继续推动财政、金融、土地等帮扶政策,推动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省内对口帮扶、社会力量等帮扶资源向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倾斜,指导各地用好用活支持重点帮扶县的25条措施,因地制宜推动重点帮扶村发展。”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于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则以乡村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有序推进78个安置区规范化建设。  达州市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就是其中之一。走进九银村,每一幢楼房下,都有一块翠绿的“微菜园”。“大家搬到这里,还保持着耕种习惯,我们会想办法尽可能满足。”月华镇副镇长夏浪清表示,为了帮助搬迁群众加快融入,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提供托幼、康养等托管式服务,打造文娱休闲吧、楼栋聊天阁等共享空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依托安置区附近的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搬迁群众成了生产线工人,实现稳定就业。此外,通过发展苎麻、白茶、糯稻、香椿四大产业,让搬迁群众实现产业增收。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四川将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而言,要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坚持全覆盖集中排查和常态化动态监测相结合,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抓好帮扶车间培育和提升,因地制宜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用好以工代赈政策,做好返乡再就业服务等;构建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创建,继续优先支持、集中支持重点帮扶县重点帮扶村,加快补齐区域性发展短板。  此外,还要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四川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07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廖时权 欧天果)2022年12月6日,记者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农民工服务中心获悉,为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农民工稳岗就业、返乡创业、助力脱贫劳动力增收,该区采取三条切实有力的措施,紧密结合市场、企业用工需求,面向广大农民工群体,开展大规模、广覆盖和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该区农民工就业水平,拓宽农民工创业就业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宜宾市叙州区农民工参加三江新区企业招聘会现场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完善培训制度和培训质量监控体系,采取“培训机构+技工院校”的模式,紧盯“企业用工需求+农民工技能培训需求”,分类分层级开展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能人才联盟平台,大力开展劳务品牌和返乡下乡创业培训。截至目前,已开展劳务品牌培训25期,培训学员1200余人;开展返乡下乡创业培训6期,培训学员150余人。“戎州家人”劳务品牌组织开展培训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围绕“实施品牌牵动,发展特色劳务”的工作思路,重点打造“戎州家人”特色劳务品牌。依托宜宾市佳宇职业培训学校和宜宾市芳宇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行业优势,打造叙州区地方特色劳务品牌“戎州家人”。该品牌已在第四届“宜宾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劳务品牌专项赛中获得二等奖。三是持续开展就业服务,以稳岗就业为引导,根据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适时发布相关招聘信息,举办现场招聘会,与用工信誉好,就业岗位多的北京、上海、拉萨、成都、自贡、泸州、宜宾等省内外劳务合作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做到培训一批、输出一批、巩固一批,建立一个点、发展一大片,使全区劳务输出工作向有组织化、规模化、成建制方向发展。2022年劳务品牌电工培训班现场下一步,叙州区将切实发挥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优化专业设置,扩大培训规模,激发农民工创业、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6
(宋林 汪洋 记者 汤斌 文/图)为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今年以来,作为简阳粮油生产大镇的镇金镇因地制宜,找准主攻方向和发力点,通过系统谋划,科学编制,优化重组资源配置,打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组合拳”。日前,记者走进简阳市镇金镇小湾村,放眼望去,5台农业拖拉机正在地里忙碌着,有的耕地,有的撒肥,有的播种,还有的覆盖。20分钟左右,5亩地的小麦就完成了播种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就之前的传统农业来说,三四亩地两个人翻土需要十天左右,然后播种还要三四天,整个过程合起来就需要大概半个月的时间,现在机械作业最多20分钟就能完成。”小湾村农机操作手钟长生介绍说。小湾村能够彻底告别传统肩挑背扛的种植模式,要从2017年7月说起。那时的小湾村还是省定贫困村,为了让小湾村的百姓尽快摆脱贫困,增收致富,镇村两级广开言路,不断摸索,因地制宜,从困局中打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局,成立了简阳市小湾村兴农文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此小农机转动着致富的大方向盘。5年来,小湾村通过不断招兵买马,以“带机入股”、引进优质企业、村民土地入股等形式,内拓外延,抱团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机合作社的股东由最初的7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635户,注册资本由原来的43.25万元增加至600万元,机具由原来的2台增加到现在的60台套,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今年小湾村全村4200亩土地,光小麦就是3400亩,现在全程机械化种小麦,总体说来今年农机合作社能够盈利100万元以上,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使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镇金镇小湾村党总支书记贾先文介绍。小湾村的成功实践,只是简阳市乡村振兴发展蓝图中的一个微单元。近年来,简阳市各镇(街道)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抢抓区域优势,高质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简阳市雷家片区烘干中心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重大项目”“群众+集体经济联合社+公司”“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播种、收获、烘干、仓储,销售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为打造高质量天府粮仓贡献力量。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2-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