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刘一明 刘硕颖)今年2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消费者真切感受到猪价便宜了,与此同时养殖户出现亏损。针对这种局面,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三级、一级预警,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央储备猪肉收储,截至7月18日共分3批收储猪肉5.3万吨。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近期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被遏制。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略低于成本线。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3.76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4.60元/公斤。7月份第3周,活猪平均价格15.92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6.29元/公斤。  目前,养殖户生产状况如何,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有什么应对措施?记者采访了养殖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并进行了调查。  养殖主体咬牙坚持 有信心撑过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寨湾村村民龚家权的家庭农场里养了500多头猪,龚家权告诉记者,养殖户现在采取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措施,有些人看到猪价跌得快,怕亏损更多,就尽快淘汰母猪,把猪抛售。也有人觉得猪价低,卖掉不合适,就一直压栏养着,本该230斤出栏的猪硬是被养成了300多斤的“牛猪”。  “虽然现在是三伏天,但却是养猪人的‘寒冬’,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希望能撑过去。”龚家权告诉记者,有国家的收储调控,他对未来猪价回升还是有信心的,虽然继续养会亏损,但他还是尽量保证了500头的存栏量,这样等到猪价上涨时才有能力把亏的钱赚回来。  “我们从事养猪行业几十年了,经历了好几拨‘猪周期’,猪价高峰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会有低谷期,因此我们已经预判到这次的猪价下行周期并准备了应对措施。”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养殖负责人张茂告诉记者,鹏程会从优化成本、提高技术、保证生物安全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强化管理、替换更优质的种猪品种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水平。  “猪价持续下行,我们养猪行业的利润普遍大幅降低,甚至有的养猪企业已经开始亏损。”张茂告诉记者,虽然猪价在下跌,但近年来生猪的养殖成本却提高了不少,首先是饲料原料的价格显而易见提高,另外非洲猪瘟疫情使得行业内必须增加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同时因防疫需要封闭环境,工作人员一进入猪场就长时间不能外出,因此就需要给员工涨工资,提高了用工成本。  维持生产和价格稳定 中央地方在行动  “生猪价格波动本身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群众生活、稳定物价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抑制和缓解猪周期,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下一步将努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  “应对猪价走低,很多养殖场缺少技术应对能力。用设备比贵、楼房比高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而是要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北京市畜牧总站也一直重视这方面的技术工作,我们在一个拥有1200头母猪的养殖场,开展了母猪高繁殖能力的实验示范项目,使得母猪整体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水平提高5头。”北京市畜牧总站工作人员史文清告诉记者,将这种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养殖企业在猪价走低的时期能够更好地保证效益。  7月6日,四川省印发《四川省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提出确保完成年初下达的4000万头存栏任务和5800万头出栏调度目标。十条措施分别是:进一步强化生产服务、深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鼓励企业开展猪肉产品加工、严格价格监督检查、做好猪肉收储准备、夯实财政支撑、稳定信贷支持、提升保险保障能力、落实环保及用地扶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将屠宰、加工以及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环节纳入担保范围,维持生猪养殖项目0.5%的担保费率。并抓紧完善新建规模猪场环评、用地等手续。全面落实“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每年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要求,优先保障生猪产业用地需求。  记者从甘肃省发改委网站了解到,甘肃省6月底猪粮比价为5∶1,生猪价格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7月5日,已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总量1000吨,必要时会进一步增加。  未来供需总体平衡 养殖户要长期节本增效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悦城的永旺商城内,记者看到,谷饲白猪五花肉目前19.9元/斤、后臀尖20.9元/斤。另一处,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南半壁店村的农贸市场里,猪肉价格降价力度更为明显,前臀尖9.5元/斤、后臀尖10.5元/斤、排骨16元/斤,猪肉价格总体上下降了不少。那么,未来猪肉市场会有怎样的走势呢?  辛国昌介绍,下半年,整个消费会有所增加,但从生产增长的惯性看,猪肉供应也会有所增加。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可能未来一段时期猪肉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局面要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消费趋旺,可能养猪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  “但是要提醒广大养猪场户的是,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了,不要再赌市场,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不要听信市场上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压栏,要有序出栏,不要再以投机心态来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辛国昌说。  “面对猪价下跌,养殖户、养殖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应对的能力,重视效率,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重视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时保证存栏数量;还可改良日粮的配置方式和饲喂方式,提高日粮利用的效率,可使用‘玉米-豆粕’日粮的替代方案,降低日粮成本。”史文清告诉记者。  针对目前猪价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提醒养殖户,现在已进入猪周期的后半程,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持续性的下跌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认清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规避市场风险,该出栏出栏,不要盲目跟风惜售。要优化生产结构,根据情况做产能缩减,减少后续出栏量。  王祖力认为,在这种生猪价格下跌形势下,政府应出面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养殖场(户)金融保险支持,如抵押贷款、贷款贴息、价格保险扶持等。这个时间点,一定不能对养殖场(户)断贷、抽贷。如果养殖者出现严重亏损、经营困难,各地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兜底工作有保障,这样才能稳定养殖者的信心、稳住生猪产能,确保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18万劳动力,就业增收难点何在?(记者 刘春华)7月23日,是牛枯金里到宁波一家电子有限公司务工的第10天。这名来自雷波县谷堆乡洛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的大凉山姑娘,正在努力适应和以前不一样的工厂务工生活。“很感谢政府组织我出来打工。我的父亲已经去世,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这几年妈妈有一份公益性岗位的收入,虽然家里脱贫了,但是经济还是不太宽裕。现在我出来打工,我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牛枯金里对未来充满信心。  同一天,省人社厅党组会议通过两份与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相关的“任务清单”。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促进就业增收的有效方式,在“任务清单”中被反复强调。同时列进清单、明确任务数量和完成时限的,还有就近就业、技能培训等。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我省70%的大型及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集中在凉山,搬迁人口28万余人,其中劳动力18万余人,就业增收面临着哪些难点?如何让更多的“牛枯金里们”稳得住、能致富?新需求与新难点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近就业岗位不足  “如果没有出来打工,我家不会那么快脱贫。”截至今年6月,罗布尔古已在广东佛山务工整整3年。他曾是凉山州喜德县依洛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务工当年实现了脱贫。现在他的妻子也到佛山务工,夫妻俩一个月总收入能达到9000元以上。  有则尔合来自昭觉县谷曲乡拉哈村,小学文化,3年前由昭觉县输送到佛山悦高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务工就业,目前每月工资5000元左右,在广东佛山打工期间学会了技术,开阔了眼界,信心满满。  “像这些因务工而脱贫,改变人生的事例,在凉山州还有很多。”凉山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以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为例,该村坚持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奔康的重要产业,2020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20余人务工就业,人均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为全村脱贫摘帽作出显著贡献。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事实证明,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安置点群众生活改善?  “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之举。”4月1日召开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治理工作推进视频会明确,要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发展产业吸纳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提高搬迁群众收入水平。  安置点的就业增收也面临着新难题。  4月中旬,省人社厅抽派业务骨干组成专项工作组,实地走访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昭觉县沐恩邸社区等大中型集中安置点及西昌市部分中、小型集中安置点,调查了解劳务输出、就近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情况。  4月下旬,凉山州委城乡基层治理办、凉山州人社局牵头,组织西昌学院132人组成调查队,历时近1个月,对全州200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劳动力就业信息情况进行全覆盖调研。  走村入户的调研中,一些影响到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延续性、根源性、代表性问题逐步凸现。  “美姑县牛牛坝的一个扶贫工厂,可以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但是受技能水平、就业习惯等条件制约,只有270余人基本符合上岗要求。”调研发现,在安置点,就业结构性矛盾更突出。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参与调研人士介绍,安置点搬迁劳动力普遍文化程度低、就业技能差、择业能力弱,不适应流水线生产要求、不习惯企业按月结算工资等现象突出,导致搬迁劳动力与岗位需求之间难以匹配,有组织劳务输出和稳岗就业难。  就近就业岗位不足,也是就业增收的新困难。大型安置点周边配套产业普遍刚刚起步,全州220多个2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中,配套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仅15个、扶贫车间(基地)11个,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基础等因素制约,短期内提供就近就业岗位有限。不少安置搬迁群众因为照顾家庭、就业习惯等原因,需要通过就地就业或居家就业等方式促进就业增收。新举措与新思考推出就业增收十条措施,列出五年就业增收规划  7月14日,牛枯金里和另外46名雷波籍老乡一起,在雷波县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组织下,飞赴浙江宁波务工。务工队伍里,石以牛洗和杨布日同样来自雷波县谷堆乡洛戈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  雷波县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主任阿苦牛古介绍,雷波县成立了促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在县人社局,并落实就业局、农民工服务保障中心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制定下发《雷波县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部门派驻力量管理方案》,从全县各部门选派人员到集中安置点驻村开展工作。  “搬迁群众无业可就、无活可干,就存在返贫致贫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衔接。”省就业局局长王祎说。  从省到州到县,每一级人社系统都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就业增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省人社厅、省就业局、成都市人社局、凉山州人社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人社厅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工作凉山州专班”,奔赴凉山州盐源、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甘洛、美姑、雷波等10个搬迁任务较重的县,与当地人社部门人员一起,再次调查核实安置点搬迁人口、劳动力和零就业家庭底数,并建成动态更新的实名制数据库。“有了这个数据库,后续的有序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精准就业创业培训、优化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就业形势研判和‘零就业家庭’动态监测等,都将有据可依。”王祎说。  依托清晰的数据,促进安置点就业增收政策很快出台、工作举措陆续推进。  7月,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促进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十条措施》,从“支持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公共就业服务”六个方面提出10条硬措施,加大对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从省人社厅到凉山州人社局,雷波、盐源、普格、昭觉、布拖、金阳、喜德、越西、甘洛、美姑等县,分层级制定了安置点就业增收任务清单,不仅明确了具体的促进就业增收路径、举措,还列明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涉及的数量,以及考核督查等方法手段等。与往年的就业促进清单相比,充分考虑各地安置点数量、人口、劳动力等因素,“安置点”特色更加突出,更加侧重于对困难家庭劳动力的帮扶。例如,省人社厅制定的“集中安置点就业增收到县工作组任务清单”,以每一个县为单元制定了具体任务,都包含协助当地做好“零就业家庭”动态监测、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凉山州的就业清单不仅有今年的目标任务,还对未来五年就业增收列出详细规划。  如何确保新政策新任务能落实落地?如何及时解决促进就业增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省人社厅组织的就业增收专班会继续下沉到布拖、昭觉等10个县。专门成立了凉山州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工作领导小组。对就业增收情况进行月调度、季督查、半年小结、一年考核。每个季度领导小组会召开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查找问题症结,分析差距原因,根据情况调整工作举措和着力方向。”王祎说。观察员说省政协委员、省特邀民生观察员石进:要大力促进脱贫群众务工就业  (记者 刘佳 整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劳务是促进农民尤其是民族地区农民“增收致富、脱贫奔康”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在凉山州彝族聚居县,务工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劳务经济为凉山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薄弱、脱贫群众文化素质较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脱贫群众务工就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我建议:  一是扎实实施就业促进专项行动。持续深化与广东、浙江等省(市)劳务协作,加快实施脱贫人口就业提档升级计划和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培训计划,加大公益性兜底保障力度,促进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二是大力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各级各类培训体系,政府主导,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开展定向、订单、岗前培训和异地稳岗培训。  三是大力支持返乡创业行动。加大民族地区落实返乡下乡创业的措施力度,开展返乡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提升搬迁群众创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围绕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文化特色、产业基础等优势,培育、创建、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县域劳务品牌。  四是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民工机构建设的督促和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职能,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不断提升服务保障工作能力和水平,有效促进搬迁群众稳就业、兴创业、提技能、促增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9
  (张凤云)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暴雨不分城乡。但在如此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村是更加薄弱的环节。从近日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首先遭遇暴雨袭击的郑州,还是云团转移后的巩义、新乡、鹤壁,乡村所受损失都是巨大的。暴雨过后,这些地区几乎所有村庄都被浸泡在洪水里,村民被困,断水断电。虽经各方奋力救援,损失仍不是短期能够恢复的。  农村之所以成为此次洪灾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因为村庄的分散,即便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来说,村庄也不可能具有城市那样相对完备的组织力量。农村大多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不仅缺乏专业救援人员,甚至连抗洪救灾的青壮劳力也不充裕。另一方面,农村房屋质量隐患较大,大量砖混结构建筑经过洪水浸泡极易坍塌,从而使得受灾农户的处境雪上加霜。洪灾伊始,不少村庄即处于失联状态,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给救援增加了难度。甚至救援队伍到了村里却因为没有救援设备,无法有效开展救援,这些都说明农村受灾及救援难度之大。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气象上的特殊性、瞬时发生和极强的破坏性,对于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是极大考验。也说明近些年随着极端天气增多,建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防御机制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分析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  从地理上来看,遭受此次灾害影响的地区皆属平原地区。北面是太行山,西南面是伏牛山,西面是三门峡的高台地,郑州、巩义、新乡、鹤壁刚好夹在两大山系形成的“喇叭口”里。作为平原地区,这里千里沃野,一马平川。暴雨几乎是瞬间倾泻到地势平坦的大平原上,没有足够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进行吸附,洪水短时间内无处可去,建设在大平原上的城市与农村便成了天然“蓄水池”,受灾之巨可想而知。  应该说,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面对特大暴雨,受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极端天气造成的洪涝灾害往往呈现地域特征,这就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力度,并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区域规划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给自然留空间,人才有发展的空间,将大江大河治理以及遍及城乡的中小河道疏浚、农村河汊坑塘治理作为经济发展前置条件纳入城乡规划当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延伸到农村去,杜绝生产生活侵占河道沟塘,广泛种植吸水力强的树种,建设乡村湿地等等。该挖沟的挖沟,该清塘的清塘,未雨绸缪,给洪水留出空间。  二是完善气象预警应急机制。抗灾的本质就是在与洪水抢时间,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在于是否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应急系统,在接到危险信号的时候及时启动相关预警,并且快速传导到社会各个层面。各地区要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汇聚气象专家以及交通运输、资讯、物资、地质、医疗、救援等各方面。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科学问题的时候,增加专业领域的决策权重,弥补认知上的不足,做出更加及时科学的决策,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启动应急“按钮”。  三是加强社会动员。洪涝灾害往往涉及面广量大,不单是受灾地区大,受灾人群广,还包括很多特殊情况需要考虑,单靠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集众人之力才能共克时艰。灾害一旦发生,应最大限度加强宣传引导,启动乡村“大喇叭”等方便好用的咨询工具,最大限度提醒村民提高大家的警觉度。社会犹如一部设计精良的仪器,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旋转。一旦发布预警,相关部门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以及普通群众的力量,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环环相扣,顺序启动,有序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  四是加强村民自治,有效开展自救。乡村的特殊性以及洪涝灾害的特性决定了外部救援力量的到达需要时间和条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一旦发生灾害,受灾村庄和农户必须开展有效自救、互助,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农民以及经验丰富尊重科学的应急反应。要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力度,确保一旦遇到险情能够最大限度第一时间动员村庄力量进行抢险自救。定期进行乡村防灾演练,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帮助相关部门和农户形成快速应对能力。突发的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但是通过训练或预警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救援工作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希望这场暴雨带来的警示能够被迅速应用到下一步的抗灾救灾和应急防御机制的建立中。哪怕多救出一个人,多减少一点损失,都是十分值得的。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记者 王代强)“快了!”7月22日,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办公室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份关于四川省林草碳汇的行动方案制定接近尾声,不久将正式发布。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愿景下,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林草资源大省的四川,林草碳汇前景和“钱景”几何?近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有基础 森林蓄积量全国第三,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  近段时间,青川县林业局局长白培峰与多家企业平台洽谈该县林业碳汇项目,“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省林草规划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赖长鸿列出数据:四川森林蓄积19.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另有草原949.33万公顷、湿地174.78万公顷,“这是我省发展林草碳汇的殷实家底。”  作为国内较早探索林草碳汇的省份,四川已实施林草碳汇造林项目17个。“不过,这些项目只是单纯的造林或者再造林项目,现在逐步引申为包含造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扶贫等具有多重森林效应的林草碳汇项目。”赖长鸿说,林草碳汇与其他能源碳汇项目的最大区别和优势是,林草碳汇不仅能带来碳汇效益,还同步发挥造林绿化、生态管护效益。有潜力 累计碳储量超29亿吨,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  四川林草碳汇潜力到底有多大?据测算,全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定碳量7000余万吨,累计碳储量超过29亿吨,可供开发造林碳汇、竹林碳汇、森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土地资源分别达51万公顷、70万公顷、680万公顷,若全部实施碳汇项目,30年间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1.2亿吨、8.0亿吨。另外,还有大量可供开发碳汇项目的草原和湿地资源,开发类别多且可规模化开发。  “碳汇项目的外延,已从过去的森林碳汇拓展到生态碳汇、碳普惠。”四川省绿化基金会理事、高级工程师唐才富说,林草碳汇项目开发,正从公益性、社会责任性为主向商业性转变,项目实施从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等外部资助为主向工程项目支持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转变,项目类型从造林碳汇项目为主向森林经营性为主的多样性项目转变,“这些转变,也为林草碳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挑战 加强林草碳汇资源监测,创新碳汇开发机制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一片数百亩的“会议碳中和林”茁壮生长。“这片树林是公益性质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副主任骆丹坦言,如何借力碳汇市场将栽树“变现”还需探索。  “卫星数据在陆生植被固碳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西南财大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教授陈建东说,林草碳汇产业发展,前提是做到科学准确的数据监测,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分门别类做好碳汇资源监测。  在省环境政策规划院能源与气候中心主任陈明扬看来,应把林草碳汇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进行谋划,和结合实际建设一批近零碳和零碳排放区,谋划一批特色示范工程和项目。  唐才富表示,目前林草碳汇项目开发面临标准选择、模式确定、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等挑战。他建议:树立林草碳汇开发新理念;做好项目前期评估,从森林碳汇到生态碳汇、从碳汇到碳普惠拓展项目路径;加快制定林草碳汇行动方案,有序科学推动开发林草碳汇项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记者 王代强)我省日前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1年底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级林(草)长,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责任体系。  “几年前,都江堰、松潘、古蔺等地就开始探索试点林长制。”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实施意见》充分吸收了地方试点经验。这些地方的试点,试出了哪些经验?日前,记者前往三地寻找答案。都江堰基层山长进行日常巡护。受访者供图都江堰山长出马,实现“一山一策”亮点:建立市-镇(街道)-社区-组四级“山长制”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山长1712名,进行网格化管理  7月24日,成都都江堰市龙池镇紫坪社区2组山长兰志昌沿着公路进行生态资源巡查。保护区域内321.5亩山林资源,配合有关部门打击破坏山林资源行为,是他的责任。  “山长就是林长。”都江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8月起,都江堰市启动全域探索“山长制”改革,建立起市-镇(街道)-社区-组四级“山长制”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山长1712名,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当地将保护区域划分为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在各区域内分设四级山长,相应级别山长分片负责辖区内森林、林地、湿地、公园、绿地、绿道以及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发展和安全工作。建立“一山一档”台账,制定“一山一策”保护方案,联动推进保护与发展。  前不久,龙池镇深溪社区山长熊富春进行日常巡护时,发现村民胡某准备砍树,便立即上前询问。“办手续没有?”“没有。”“那就不能砍。”原来,胡某房顶漏水,计划砍一棵树来维修加固,他认为,砍自家的树不用办手续。熊富春将涉及林木采伐的政策和手续耐心地给他讲了一遍,第二天又帮其代办了相关手续。  筑牢森林资源“新护栏”,都江堰建立起山长巡查与日记制度,已开展6000余次巡查,查办各类案件37起,收集线索58起,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次。通过GPS数据采集,把全市林地征占用、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情况导入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库,实现“山长制”数据化、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山长制’最核心的升级是责任升级。”上述负责人说,过去,生态资源保护事项涉及部门多,单靠一两个部门很难推动。如今,市、镇(街道)、社区、组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山长,相关工作更好展开。松 潘“两长一员”并肩作战,压实责任亮点:分别设立林(草)长、警长,林(草)长、警长和护林护草员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林长制工作  7月23日,吃过早饭,阿坝州松潘县镇江关派出所所长罗让三旦和同事们一起巡查森林、草地。除了一般的治安状况,他还特别留意是否有毁林开荒、盗猎盗伐等情况——他现在也是辖区林(草)警长。  松潘县森林覆盖率36.2%、草原盖度87.1%,还有丰富的湿地资源。2020年6月,松潘县开始探索建立林(草)长责任制,实施“两长一员”,管护林地、湿地、草地资源,开展森林草原防火。  松潘县林草局局长顺定平介绍,“两长一员”就是在县、乡(镇)、村(社区)和重点林(景)区分别设立林(草)长,县公安局局长任林(牧)区总警长,各辖区派出所所长(教导员)任林(牧)区警长,林(草)长、警长和护林护草员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林长制工作。  “以前也关注盗猎、盗伐,明确警长身份后,我把这方面的巡查工作抓得更重了。”罗让三旦说,作为辖区林(草)警长,他的职责包括协助林(草)长监督保护林草资源、携手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宣传森林防火等。  镇江关镇林(草)长马庆楠和罗让三旦多次并肩作战。“去年,乡上接到群众举报,有人违反禁火令,在自家院子里升火烘烤冰冻的水管。为更恰当处理,镇级林长和警长一同到现场,要求村民马上熄灭火源,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火灾风险知识宣传,村民也接受。”“两长一员,关键是明确并压实了各级林(草)长责任,让警长、护林护草员参与其中,对相关任务进行分解,实现了联动配合,提升了办事效率。”顺定平说。泸州市古蔺县二郎镇,延绵的乌蒙山系。记者 何海洋 摄古 蔺“三色图”详实仔细,防火责任按图落实亮点:林长牵头调查绘制三色分级防控图,将不同面积的重点林区分别标注黄、橙、红三色,分级防控  “定期清点,随时备用。”7月22日,泸州市古蔺县箭竹乡乡长项录宇查看团结村森林防火物资储备情况,作为箭竹乡副总林长,他时刻紧绷防火这根弦。  古蔺县森林覆盖率达52%,是森林火灾中风险地区。去年7月以来,当地探索森林防火林长制,县、乡镇(街道)、村三级林长和管护人员一起,将防火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  打开一张三色分级防控图,古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何继端介绍,针对管控重点不突出、大火防范不精准问题,由林长牵头调查绘制,将500-1000亩、1000-5000亩、5000亩以上的重点林区,分别标注黄、橙、红三色,分级防控,“根据林区等级,采取人员、物资、基础设施重点布设,高火险天气重点管控等措施,让森林防灭火工作更具针对性。”  箭竹乡的“三色图”十分详实。项录宇说,林长分片组织深入林区勘察林情,将调查到的每片林区面积、树种构成、重点设施、取水点、防火通道、隔离带、进出路线、开设隔离带位置等情况数据,也在图上进行了标注。  古蔺县各乡镇向林区周边群众发放扑火工具,牵头建立义务扑火队,各级林长划分片区包保,组织村民签订责任书,将森林防火写进村规民约。层层传导压力,要求县级林长每季度、镇级林长每月、村级林长每周开展森林防火巡查。  目前,全县共勘察林情280次,制定扑火方案210个,绘制林区防控图24张,建立林区扑火队伍269支,下沉扑火物资3000余件。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胡锡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近段时间以来,组织选派的驻村干部纷纷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融入乡村,这样的方式确实很好。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驻村干部宜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农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尽快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好作用。  驻村干部不要把自己当“官”。要上看下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主动作为,开展好巩固脱贫成果大走访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宣传。倘若驻村就摆“官”架子,村干部不会买账,也不会得到村民的欢迎。  驻村干部要敢于吃苦和主动作为,始终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入了解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俯下身、沉下心。乡村振兴是个新课题,任务多担子重,宜找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把握好重点、难点,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坚决克服水土不服问题。扎根乡村,主动向村干部、土专家、田秀才等学习,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大胆想,大胆试,勇敢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驻村干部要勇于下深水。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当自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坚决不撂担子,不半途而废;深入农户家中,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做到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善于倾听农民的声音,了解农民需求,解决好农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驻村干部要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努力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引导村民致富,给村民当好“科技顾问”,赢得村民的尊重和理解。想农民所需所求,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民、服务农民。尽力协助村干部做好村务管理,深入实践,根据掌握的情况,认真思考乡村产业发展思路,制订合理化规划。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积极掌握真实情况,配合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确保一方平安稳定。  (作者单位:泸县太伏镇政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杨都 文/图  四川是全国油菜生产大省,2020年全省冬油菜产量达到315.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今年,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已突破2000万亩大关,总产量有望实现连续20年增长,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  目前,今年的菜籽已归仓,处处可见新榨菜籽油。怎样的菜籽油才算是好油?近日,记者走进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姚英政博士刚刚带领团队完成今年新一批油菜籽的多酚指数分析,这种菜籽油中特有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癌等功效。带着问题,记者邀请专家用科学的理论为大家解疑答惑。超市琳琅满目的菜籽油产品看颜色精炼程度越高越透明  近日,记者来到某大型连锁超市食用油货架前,只见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籽油,最显眼的区别就是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绿,有的偏黄,有的澄清,有的则深棕。  哪一种颜色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粮油加工实验室,一排试管中装有不同的菜籽油,颜色从透明到澄黄再到深绿。  姚英政告诉记者,GB 1536-2004国家菜籽油标准将我国普遍生产的压榨成品菜籽油和浸出成品菜籽油分成一到四等级,其中,一级和二级菜籽油色泽偏澄清、透明,三级和四级菜籽油的颜色偏黄、偏红,也就是消费者可以眼见的颜色偏深。不同菜籽榨的油样品。  这是否意味着颜色越浅、偏透明的菜籽油品质更好呢?  “只看颜色不能够判断品质高低,好油的选择因人而异,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官认识。”姚英政说,“但是如果要从颜色来判断菜籽油的品质高低,消费者就可以选择纯净度更高的菜籽油。”  姚英政介绍,一般来说,菜籽油需要经过脱酸、脱色、脱臭等油脂精炼步骤,以去掉其中的颜色、非油脂成分等。例如,在真空条件下通过加热到200多摄氏度,将其中的游离小分子成分挥发掉,就成了纯净油,这种油一般呈现浅色无味状态。  油脂精炼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去掉其中不需要的或者有害的杂质,因此,精炼程度越高的菜籽油,颜色通常更透明。榨油后的饼粕。看风味炼出浓香坚果味  去掉有害杂质并不是油脂精炼唯一的目的,市场中的菜籽油有诸多类型,如将有益成分如营养素尽量保留,以满足对健康需求更高的消费者,或将风味物质尽量保留,以满足对风味需求更高的消费者。  “现在消费者更喜欢吃风味好的菜籽油,做出来的菜更香。”成都红旗油脂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沈序清告诉记者。  记者在市场中看到,有多种标注为“浓香型”的菜籽油,通常这种菜籽油颜色偏深。工作人员介绍,相比于其他菜籽油,浓香型菜籽油闻起来的确味道更浓一些。  在省农科院加工所实验室,有一台简易的榨油机。姚英政介绍道:“以浓香型菜籽油为例,四川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炒锅下面连接一个榨机,将菜籽炒制完后放下,然后通过压榨机,‘毛油’流出。”  浓香型菜籽油就是将毛油经过脱掉磷脂(脱胶)这一道工序后炼成,精炼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油脂中的风味物质保留更多。  此外,市场上一些标注“小榨”的菜籽油,则是通过小锅高温炒制压榨,油色偏深,也是为了形成丰富的风味。  值得注意的是,菜籽油的风味不是单一的,“浓香菜籽油中可以有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这和菜籽的品种和压榨工艺有关。”姚英政介绍,从实验室中的电子笔就可以将不同风味检测出来。  从压榨工艺上看,冷榨油多呈现青草味和刺激味等风味特征,热榨油多呈现坚果味和烘烤味等风味特征。  从油菜品种上看,浓香菜籽油种,用双低油菜品种更能产出坚果味、烤肉味、爆米花等香气成分,其次是低芥高硫和双高油菜,这表明双低油菜籽可以作为浓香菜籽油的生产原料。  怎样才算好菜籽油?总的来说,将有害物质尽量去除,同时保留风味和营养素,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这是成为优质油脂的重要因素。随着吃油也要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姚英政开始关注到菜籽油中营养素的研究。今年,团队进行的多酚指数分析,就是对约30个不同菜籽品种的浓香菜籽油和市售24个不同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市面上的品牌浓香菜籽油多酚含量为100-350 毫克/千克,而其他30个品种数值较低,“可以开发高多酚菜籽油产品,形成差异化发展。”姚英政表示。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将不需要的和有害的杂质从油脂中除去,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姚英政告诉记者,针对传统精炼工艺能耗高、精炼油香气不浓郁等问题,他所在的粮油加工课题组研发的绿色精炼技术采用低温适度精炼改善油的品质,适用于浓香型食用油产品。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绿色精炼技术采取适度精炼,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节省时间和能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2
  (刘锐)今年夏粮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新麦价格高开高走。初期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农户和贸易商惜售,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偏慢;近期受国家政策调控、玉米价格下行等因素影响,流通市场小麦供应量增加,收购进度加快。小麦市场供需整体相对宽松,持粮主体库存小麦销售力度与用粮主体采购节奏之间的博弈将很大程度上影响麦价走势,预计近期国内麦价整体呈现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  全国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小麦喜获丰收,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较去年增加。随着粮食价格上涨,种粮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农户种植意愿增强,小麦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2911千公顷(34367万亩),比2020年增加200.2千公顷(300.4万亩),增长0.9%。今年小麦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有利,田间管理到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小麦单产水平稳步提升。全国小麦喜获丰收。今年小麦亩均单产390.9公斤,每亩较去年增加4.2公斤,增长1.1%;总产13434万吨(2687亿斤),较去年增加258.9万吨(51.8亿斤),增长2.0%。今年小麦品质继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较去年增加1.5个百分点。  6月主产区新麦陆续上市,价格高开,新麦收购进度偏慢。由于南方部分主产区遭遇低温、强降雨等不利天气,今年夏粮收获上市时间有一定延后。由于市场对新麦看涨预期较高,市场主体收购积极,新麦收购价格偏强运行。开秤初期主产区普麦收购价每吨2500元,比去年开秤价高约200元;6月中下旬主产区新麦收购价格在每斤2500-2600元。由于农户惜售心理较强,新麦价格偏高,收购进程偏慢。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6月20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1359万,同比减少96万吨。  7月小麦价格小幅回落,用粮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小麦收购进程较去年同期加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价格监测数据显示,截至7月初,全国小麦收购价格区间为每吨2020-2900元,平均价每吨2510元,收购均价较6月底每吨下跌5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全国小麦价格区间为每吨2016-2700元,平均价每吨2302元。6月下旬以来,新麦价格高位回调,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收购进度逐步加快,突破去年同期水平。据统计,截至7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数量2875.9万吨,同比增加85.2万吨。  我国小麦市场供需总体宽松,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呈高位震荡态势,优质优价特征较为明显。受小麦增产讯息、玉米价格下行、高温降雨天气等因素影响,农户和贸易商惜售心态松动,流通市场小麦供给量增加,且面粉市场需求低迷,加工企业开工率下调,近期新麦价格呈小幅回落,购销市场逐步趋于理性。预计后期新麦价格将呈高位震荡态势,最低收购价预案估计难以启动;小麦品质间及区域间购销格局逐步分化,优质优价特征将更加明显。(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纯银  日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根据各市(州)推荐情况,严格按照遴选标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好中选优的原则,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遴选推荐工作,拟确定10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乡)。  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且成为地方致富、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9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去年疫情缓解后,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加,乡村旅游更是凭借乡村和田园的天然疗愈性等因素率先复苏。  然而,近期有媒体报道,看似“自然生态”的乡村旅游项目背后,生态隐忧不少。所谓生态旅游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历史。它不但不会破坏自然,而且还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但当前国内有不少地方打着“乡村生态旅游”的旗帜,正沿着与此相反的方向行进。不少“生态景区”内大兴土木,道路动辄修建四车道、六车道,还美其名曰“考虑游客便利性”。除了大规模地建造酒店外,卡拉OK、洗脚屋这些听起来很不“生态”的旅游设施,也出现在很多打着“乡村生态旅游”名义的景区。难怪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国内的乡村生态旅游还处在概念炒作阶段,并非真正的乡村生态游,甚至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每到旅游高峰,生态旅游线路往往成为生态破坏的重灾区:人如潮涌,垃圾遍地,植被受破坏,动物被惊散……  原生态不是不可以改变,不是不可以开发利用,但首先要尊重科学。也就是说,什么地方适宜发展什么样的植被,哪些人类活动会促进而不是阻碍生态的恢复,都是很有讲究的。而真正的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地方政府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  期待各地能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乡村生态旅游核心内容,真正让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别让乡村生态旅游区沦为“生态隐患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鱼予  近日,人社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专用账户的开立及撤销、人工费用拨付、工资支付流程、监控平台建设等相关要求,规范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确保农民工工资专款专用、“有钱发”。  让劳动获得报酬,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然而一直以来,尤其是春节、年关、开学季等时段,欠薪与讨薪总会不期而至,成为“时令性”工作。从表面看只是劳动雇佣之间争议,但从深层次来看,“欠薪”二字,并不仅仅意味着“被欠钱”那么简单,背后更是农民工自身权益维护难、申诉困难等现实写照。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确保农民工工资“有钱发”,让用工不欠“劳动账”,值得期待。  有分析认为,欠薪既有不确定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另一方面也与对欠薪行为的惩治不力有关,个别企业恶意拖欠工人工资,却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导致其有恃无恐,而且形成不良示范;再者,在企业发生欠薪事件后,劳动监察部门一般会采取申请仲裁或诉讼,再由法院强制执行,导致用时较长、见效果缓慢,以至于一拖再拖,直到矛盾拖大、拖无可拖才去亡羊补牢。为此,让用工不欠“劳动账”,“咬”定欠薪不放松,是提升社会现代化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稳定的题中之义。  维护农民工工资报酬权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农民工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群体,它对于推进一个地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证明,随着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他们也为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收入保障,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十分重要。  在此之前,为保障农民工工资,人社部门等出台了《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等多个意见和办法,治理效果逐渐显现。不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部门单位对涉及农民工的问题未能切实负起监督责任;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打击的力度和精准度不够;对出现问题存在隔靴搔痒;相关审批部门在工程审批时,未能对用工单位工资监督贯彻始终;等等。为此,当用心用力,强部署更要抓落实,形成治理合力。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维护农民工权益,必须要做到标本兼治,强化综合治理,把功夫真正下在平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治欠保支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不敢欠薪、不能欠薪的氛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忠德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我省一些地方针对农村不文明风气,采用自治、法治、德治等多种手段,通过建强组织、完善制度、营造氛围、改善环境、解决问题、广泛参与等系列工作,形成乡风治理联运机制,让乡风民风更美了。  “治理之道,莫安以于民。”农民既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乡村治理成效的受益者和评判者,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农村的事让农民商量着办,就能凸显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乡村自治做好了,就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德阳市在罗江县星光、长堰、天台、万安四个村,建立村民议事代表会、公民道德协会、邻里乡亲互助会,由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同时订好村规民约,通过党员带头、乡贤发动、多元参与,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让村民们有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幸福感。这些做法切合实际,行之有效,也表明要做好乡村治理,关键还得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培育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  助推乡村振兴,法治根基必须要夯实。在法治乡村建设中要始终聚焦乡村社会矛盾化解、乡村社会利益关系疏通,以有效维护广大农民合法权益和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今年,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获评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民主法治村”建设作出了示范: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社区(村)法律之家等阵地,提供民事调解、法治图书角、法治空间等功能;通过“以案说法”、以群众身边事讲法说法等方式,使村民真正懂法、自觉守法、遇事用法。这说明,健全完善乡村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法律的规范助力乡风民风家风建设,对于推动良好风尚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治是和谐乡村的“润滑剂”。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就能充分释放德治教化的治理效能。针对农村大操大办、缺孝失贤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我省不少地方以德治为目标,发挥乡贤力量,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把群众中的好人好事和失德失范案例摆出来,由乡贤和群众共同进行论理劝教,明辨是非曲直,对先进典型褒扬,对后进事例曝光,并落实帮教措施,激发群众见贤思齐的新风尚。这些鲜活经验,为乡村善治探索出了新路子、提供了新模式。  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以“民主公开”为抓手,让农村自治“实”起来;以“普法教育”为抓手,让农村法治“严”起来;以“道德讲堂”为抓手,让农村德治“活”起来。实践证明,以“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的完整体系,就能保证乡村治理有章可循,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乡风民风更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如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的出台,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日趋多样。“土地托管”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通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适应了当前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有效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土地经营模式,“土地托管”在保护农民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土地托管”顺民意得民心。目前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想耕种却无能力进行耕种。为避免出现土地撂荒,就需要有一种新型的管理办法,在不改变农民的土地收益权、土地承包权的前提条件下,去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耕种和管理。“土地托管”就是这样一种服务农民,以及实现双赢的新型模式。  “土地托管”降低经营成本。因为“土地托管”服务形成了一定的经营规模,在农资采购环节,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更好、更优质的化肥、种子等,这样既节约了成本,也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销售时,规模化的经营主体拥有了选择卖方的权利,而且还可以通过订单形式去形成一个更加稳定、长久、互利的买卖合作关系,这样将大大降低销售成本。  “土地托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托管”服务的提供者,可以将富余劳动力投入到有需求的土地上面,让劳动力一方挣得更多回报,同时还解决了个别土地因劳动力不足而荒废的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购买农机具可以很直接地提高劳作效率,而让服务提供方有利可图,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这样农户也可以从繁重、重复、低效的人工劳动中解放出来。  “土地托管”营造双赢环境。一方面,“土地托管”给土地经营者提供了一种介于土地流转和直接管理两者之间的另一个选择。从农户利益来讲,他的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都还是属于自己;对于想要参与到农业行业,但是却又承担不起土地流转巨大成本的人来说,“土地托管”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土地托管”还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农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该产业中合适的岗位来就业,这对助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推进农村“土地托管”要主动作为,久久为功。在管理上,村“两委”要进一步拓展工作职能,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土地托管中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托管方经营风险等要制定详细预案,提早介入。要加强顶层设计,减少政策性风险,积极探索在制度层面建立土地托管监督长效机制,明确土地托管中各方的权益责任,加强农村土地托管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加大对各方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约责任的追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21
(记者 王成栋)“关键在下半年。”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郭晓鸣看来,上半年猪粮生产数据固然可喜,但要真正实现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年度目标,接下来6个月才是决战时刻。  先看粮食生产。“小春这一季(夏粮)比重小,大局还要看大春。”郭晓鸣介绍,四川的粮食生产版图上,秋粮(水稻、玉米和大豆)常年占比八成以上。换言之,夏粮增产只是完成“小目标”,四川今年粮食稳产增产目标能否实现,做好当前在田作物管理才是“重头戏”。  郭晓鸣提醒,当前正值汛期,各农业主产区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粮食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为秋粮丰收打下基础。  生猪方面同样如此。“不确定性因素仍在。”郭晓鸣说,从消费看,中秋节前后和元旦春节,是四川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眼下的补栏情况,直接决定了前述两个消费旺季时段的猪肉供给。但当前猪价持续下滑,早已跌破盈亏平衡点。这也导致去年以来好不容易恢复的养殖户补栏信心一定程度受挫。因此,必须将“组合拳”打下去,综合运用金融等手段,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出栏、补栏。必要时,可采取政府收储的方式,稳定猪价以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此外,当前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在环境中定殖,并未走远。郭晓鸣建议,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不可松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6
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作为农业大省的四川应更重视农业在碳中和上可发挥的作用——自身率先实现碳中和 为其他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川观智库研究员 李媛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2020年,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狭义的“碳”指二氧化碳,但广义上的概念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后者更具关注的现实意义,因为二氧化碳和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都会导致温室效应。  大众视野把“碳中和”目标锁定在电力、工业等,却忽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领域,如农业。监测表明,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尤其是畜禽养殖、水稻种植产生的甲烷,粪便管理、化肥使用产生的氧化亚氮等。  但另一面,农业也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汇,可以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和储存生态系统中的碳,发挥生物固碳的作用。生物固碳被认为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经济且副作用最少的方法。  因此,一个事实是:农业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在中国承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根据农业在节能减排上具有的AB两面属性,川观智库认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是较低成本的碳减排领域,且碳减排潜力较大,要在农业碳减排方面先行先试,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市场驱动等方式,开展示范性工作。李相德采用稻鸭共生、沼渣施肥等方式,进行水稻种植,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受访者供图农业的A面:碳排放量大,源头多●许多农耕劳作中习以为常的操作,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晓燕,省农科院研究员秦鱼生,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涛等人,向川观智库表达了相同观点: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贺克斌表示,“根据研究估计,2010年中国农业甲烷排放约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当年电力和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是这一数值的6倍和9倍。”他补充说,尽管电力和工业排放量明显超过农业,但农业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  李晓燕称,尽管全球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量化数据,但不同国家和机构对其的测算都表明“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报告(2007年)显示,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6年粮食及农业状况》认为,约有五分之一的人为温室气体来自农业,包括林业、渔业和畜牧生产。  基于对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研究,中国农科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原所长林而达,十年前也给出过测算结果:农业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至25%、甲烷占57%。  秦鱼生表示,相较于全国,四川农业的碳排放量占比更高。原因可归纳为两点:其一,我省农业产业占比重,是典型的农业大省。据2017年农业统计年鉴,四川稻田面积199万公顷(全国3017.80万公顷),大型牲畜年存栏量1066.3万头(全国11906.4万头),畜禽年出栏量366.3万只(全国3542.48万只);其二,四川农业生产存在部分耕地质量差、规模化不够、产业结构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不高等情况。以农业温室气体重要排放源之一氮肥的使用为例,据国家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氮肥用量1930.2万吨,平均每公顷农田年均施用氮肥281公斤,四川2019年氮肥用量103万吨,每公顷农田年均施用氮肥350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总量居高,但外界对农业碳排放的产生,尚缺乏认识。罗涛说:“畜禽的粪便用水冲排,大量释放甲烷;水稻种植时的蓄水,也会产生甲烷、氮化物;甚至传统农业的深耕法,也会将温室气体从地层深处释放出来……许多农耕劳作中习以为常的操作,都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但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罗涛介绍,农业碳源以农业活动和能源消耗为主,细分多样,且分散。“农业活动包括水稻种植、化肥使用、农膜使用、作物残留、燃烧作物、牲畜肠道发酵、粪便管理、有机土壤培肥等,能源消耗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的机械用能。”农业的B面:碳“储存器”,具生物固碳能力●农业有着其他产业不具备的优势,既能够实现产业内部的碳中和,还能为其他高碳排放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  “农业和其他产业不同,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即碳源;同时也是温室气体的‘储存器’,即碳汇。”李晓燕说,农业会排放温室气体,也能消纳温室气体,换句话说,农业有条件做到从“碳排放量大”变为“零碳排放”,甚至“负碳排放”。  她进一步解释农业的碳“储存器”功能,“森林、草地、农田土壤、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可以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等,并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体内或者土壤中,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李晓燕强调,“这是其他产业不具备的优势,这一优势使得农业既能够实现产业内部的碳中和,还能为其他高碳排放产业提供碳中和方案。”  秦鱼生用数据进一步证实,“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植物生产系统,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指出,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实现的生物固碳,是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最经济且副作用最少的办法,因为这是基于自然的方法。  相比之下,用技术手段固碳,既面临大规模应用的壁垒,还要解决输送、封存等诸多环节的成本。比如直接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封存(DACCS)、生物质能源耦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技术,涉及生产、收集、储存、运输、利用等多个环节。  在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看来,“农业应该是较低成本的减排领域,也有较大的碳汇潜力。”他认为,或是因为此,全国碳市场交易名单中,暂时没有农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在即,初期将以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为突破口,后续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相比这些行业,农业实现‘碳中和’的压力没有那么大,难度会小一些。”  陈迎直言,“农林业是较低成本的减排领域,不仅具有较大减排潜力,还具有降低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污染的协同效应。”四川的探索:发展低碳农业,减排固碳节能“三管齐下”●农业农村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专家认为,从降低强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个方面着力  落足四川,秦鱼生认为,“农业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一定关联度。提高全省综合农业水平,有助于减排,且减排空间巨大。”  事实上,四川农业在减排增汇上,已进行了不少探索。  “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综合利用、种植绿肥等成熟的技术都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秦鱼生表示,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深入到了全省所有农业县,要求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机肥替代化肥正在全省10余个县做试点,主要在果、菜、茶上面推广;2021年还将有10余个县试点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技术,降低农业碳排放。  沼气工程建设是减排增汇措施之一,四川率先迈出实践步伐。  2019年,我省先后在宜宾市江安县、南充市西充县等8个县(市、区)启动“沼改厕”试点,采用“粪污—沼气池—消纳利用”技术模式,将厕所粪污由进料管汇集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即可就近还田消纳利用。  该项目实施的基础是四川农村拥有大量户用沼气池。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省逐步探索农村沼气使用,户用沼气池保有量最多时达555万口,是名副其实的“沼气标杆省”。  根据专家的测算,一口8立方米左右的户用沼气池,一年产生的沼渣、沼液能满足2亩地用肥需要。  利用沼气来供气是更进一步的利用。罗涛介绍,2011年,德阳市旌阳区建成投用第一处沼气集中供气站,并陆续将该模式推广应用至该区10余个村落。截至2020年,示范区域内畜禽粪便全部资源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率提高10%,化肥使用率降低50%,村级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产气率与利用率分别提升25%以上。  李晓燕总结,四川在低碳农业的实践过程中,做到了技术层面“三管齐下”,即减排、固碳、节能。减排是通过保护性耕作、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固碳是增加农林复合系统,通过选种、育种和种植技术,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节能则是用生物质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  这与赵立欣提出的农业农村该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谋而合,即“降低强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个方面。  眉山市洪雅县“零碳农业”的实践,印证了“三管齐下”的可操作性。2018年起,洪雅县与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在中保镇开展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通过控水节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对畜禽粪污、秸秆、农膜资源化利用“一控二减三利用”,尽可能减少农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具体来说,示范区的水稻用“稻鸭共生”方式种粮,鸭子吃稻田里的害虫、杂草,茶园用“诱虫灯”“诱虫板”灭虫害,庄稼的肥料全是沼液,由畜禽养殖场的粪肥发酵而成,沼液通过铺设成网的管道直接浇到田地里。清晰的账本:先算环保账,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先行●根据先行国家的经验,财政补贴与低碳农业的政策、法案相辅相成,同时注重财政分配和意识导向双管齐下  尽管农业减排固碳的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但受生产成本投入、劳动力支持、经济回报等综合影响,一定程度限制了推广。  “因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种养循环、水肥一体化这些技术都还是试点,没有全面铺开。”秦鱼生说。  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提供例证。李相德以种植绿色生态的有机大米为主业,洪雅县中保镇化肥化学农药零使用示范区内,有他的稻田。2016年来到这里之前,李相德的稻田全靠自己打理,“包括涵养水土、施肥管道铺设等。”他算过账,前期投入成本至少超过传统水稻种植的一倍。  不过在洪雅县,李相德省下了前期投入的大笔开销。该县启动打造“零碳农业第一县”后,已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铺设沼液输送管网600多公里,覆盖种植基地6万多亩。李相德使用政府建好的设施,有管道直接输送沼液到稻田,替代化肥,“拧开阀门就行。”目前洪雅县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过98%。  李相德的账本很清楚:普通稻谷最多卖1.5元/斤的时候,他产的绿色生态稻谷1.8元/斤起。加工成大米后,能卖到10元/斤。  “前期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秦鱼生看来,这是农业低碳发展新技术推广的保障,“新技术从推出到接受有一个过程,算经济账很难。”他认为,农业低碳的发展,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环保账,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先行。  以美国为例,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补贴和激励政策。如激励农民使用农业新能源,利用税收抵扣、减税、免税和特殊融资等,每年的补贴达到数千万美元。同时美国将农业支持和环保结合,定期对森林、土壤、水质进行检测,给予符合标准的农户补贴。  日本为鼓励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生产,在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农民优惠,扩充2010年推出的“低碳型创造就业产业补助金的政策”,补助金额扩充到每年1000亿日元(2016年)。  川观智库注意到,上述国家的财政补贴与低碳农业的政策、法案相辅相成,注重财政分配和意识导向双管齐下。如美国2002年颁布的农业法案里的“保护安全计划”,指出政府对美国农民的一系列环境友好行为都采取分担成本的资助或现金奖励等政策。日本2004年颁布《环境调和型农业生产活动规范》,将环境因素纳入农业生产规范,从农作物生产和家畜饲养两个方面规范生产技术规程,实现农业生产最低限度的环境影响。  贺克斌提醒,农业碳减排需要供需两侧共同努力,即在供给侧的农业生产端减排增汇的同时,在需求侧的农产品大众消费方,也应该做到低碳消费。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者不过量消费各类农产品,参与“光盘行动”等,为农业温室气体减排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市场的驱动:遵循供需逻辑,实现总体降碳目标●减排增汇不能一蹴而就,完整的治理体系既要有行政机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也要有市场的灵活驱动  必须提醒的是,减排增汇不能一蹴而就,完整的治理体系既要有行政机关政策、资金支持,也要有市场的灵活驱动。  用李晓燕的话说,农业减排增汇要从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推进。政府用政策和资金支持,可以打通技术这条路;经济途径则要“形成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提升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像上述洪雅县中保镇那般,形成区域低碳农业品牌机制,通过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形成“企业-碳交易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农业碳汇交易机制,让农民通过发展低碳农业获得碳减排量的销售收入。  何锦峰介绍,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制减排市场,一是自愿减排市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是基于配额的总量控制与交易型的强制减排市场,也叫配额型。这种交易机制一般要求设定一个总体的绝对排放量上限,并事先对排放配额进行分配,减排之后多余的部分可以在市场范围内出售,从而构成配额交易市场。  自愿减排市场则基于自愿减排量运行。国内外机构、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参加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交易。目前,涵盖风电、水电、光伏发电、甲烷利用、生物质利用、碳汇等领域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项目,可在四川碳市场交易。  “有了市场,就可以遵循市场供需关系的逻辑。”何锦峰说,“有的行业或企业,碳减排的成本太高,技术难度太大,减排量达不到,那就少减,甚至不减;农业碳减排的单位成本可能更低,技术难度更小,那就多减。供需两旺,通过市场的手段交易,总体的降碳目标就能实现。”  市面上,这样的“卖碳记”实例很多:2010年上海世博会推出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每出售一张卡就将为世博会减少一吨碳排放。广元市与世博会签订了3.6万吨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的订单,交通卡认购资金用于补贴广元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区的农户。  结合德阳市旌阳区的启示,罗涛认为市场化的手段还可以发挥更多作用。旌阳区第一处沼气集中供气站建成投用不久,村民委员会缺乏管理经验和维护能力,用气得不到保障,不少农户一度放弃了沼气,转而重新使用液化气。2013年引入专业服务公司后,走上“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政府补贴服务”的路径:农户有偿使用沼气;专业服务公司负责供气站日常管护、维修以及沼肥处理,收取沼气费用并为使用沼气的农户提供服务,自负盈亏;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此后,沼气站做到了稳定供气,有效推动沼气利用。时任旌阳区农村能源办公室主任陆松涛的感受是,“用好沼气”比“建好沼气”更考验人,必须“三分建,七分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7-12
  (张爱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和国家立足补齐农村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的重大部署,经过三年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如何确保收官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建成的设施、模式、机制提档升级、持续发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十分必要。笔者认为实现长效管护应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党中央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各地要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作为管护工作的顶层设计为地方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行动方向。部分地区立足自身实际,逐步探索出以省市为统筹和协调主体,以县乡镇为责任和组织主体,以村组及村民为实施和参与主体的管护之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理事会组织监督作用,充分挖掘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基层参与管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地要继续坚持顶层设计指导方向,基层探索发挥主体作用的工作路线,要善于总结基层的管护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管护顶层设计,逐步实现管护工作的良性循环,逐步减少“政府干、百姓看”的现象,使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使农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成为人居环境管护的主力军。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工作的最优解。部分地方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农村污水以及厕所粪污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企业运维、政府监督、农民参与的良好格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益最大化。农村人居环境设施与城市不同,需要进行专门的设计、研发和施工,可以培育新兴的产业体系,各级部门要积极引导,出台土地、贷款、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培育引导市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好的服务产品、提供更优的管护服务。各地要结合实际,逐步形成由专业公司参与专业化管护工作,由农民参与日常管护工作,由政府参与监督与指导的全方位管护体系。  三是处理好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农村人居环境管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实现管护资金长效化供应、管护队伍专业化保障对实现管护的长期目标十分必要。当前经济存在一定的下行压力,部分地区财力紧张,在资金投入方面能力有限,在筹集管护资金方面渠道还不够宽。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现环境管护依效付费制度,逐步建立垃圾、污水、厕所粪污处理由农户付费制度,逐步实现财政投入和农户付费的合理分担机制;现阶段,部分地方的管护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很难做到规范履职,仅靠简单的宣传培训难以达到满意效果,容易出现管护不及时、管护不到位、管护方式方法不合理的现象。另外,各级部门负责管护的人员,对管护的认识,对管护技术的了解程度不一,能力水平各异。国家层面要重点对省级负责同志开展轮训,定期组织培训班,传达管护精神,培养管护管理骨干。地方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分级安排培训活动,各级培训方式要有所区别,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全方位提高管护专业技术人员管护水平,增强培训效果。  四是处理好建设和管护的关系。现阶段,大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处在由建到管,建管并重的阶段,部分发展条件好的地方管护显得更加重要。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部分地方设施建好了,却出现无人管,无钱管,无机制管的现象,建管脱节。地方要继续推动形成“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管护制度,在设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就要同步考虑运营主体、管护主体、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工作长久落实。例如,部分地方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实现粪污综合治理一体化,坚持粪污一体、建管并重、应收尽收,项目“投资、建设与运维”由一家单位负责,从体系设计开始就兼顾投资成本、运维成本、产品质量及工艺运营效果,从而实现了百姓、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共赢。  作者单位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8
提高农房建筑品质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解析  (记者 龙成)近日,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高农房品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出要求。  《意见》提出了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12项原则。在新建农房方面,要坚持“避害”的选址原则,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段;在保护生态方面,要尊重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脉络,注重与自然和农业景观搭配互动;在设计建造方面,要因地制宜解决日照间距、保温采暖、通风采光等问题,促进节能减排,适应村民现代生活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也要看到,农村住房的设计建造水平亟待提高,村庄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短板,迫切需要完善农房功能,提高农房品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武义县后陈村。  解决农民之所需——  提升农村居住品质  “农房改造牵涉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矛盾。一定要站在当地村民的角度上选择最佳的改造方案,并且进度细节要让村民都心里有底,当村民有参与感时,便会逐步形成一种公共意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石楠告诉记者。  住建部等部门表示,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在村庄建设中的各项权益,支持和引导村民参与建设家园、维护家园。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村中大小事以村民为中心,首创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党建统领、源头治理,始终秉持“权力受约束、村务全公开、村民好监督、自我能纠偏”原则,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构建新型村社治理格局,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村民全程参与建设家园。现在的后陈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住洋楼、户户有汽车、人人有钱赚。  四川省内江市古宇村,征求农民意见后,通过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在满足农民居住用房要求的基础上,调出村内集体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占补平衡,获取村庄建设资金,村民参与到整村建设中,打造出了水、电、路、气等“六网”一体化联通,生态停车场、健身广场、日间照料中心、农家客栈等配套设施。  村书记赖勇告诉记者,“我们会经常跟村民交流沟通,并且村委会设有接待窗口,村民有任何情况随时可反馈。比如之前有村民反映村内厕所、污水、垃圾等卫生环境问题,经过我们研究,在全村常态化开展‘五清’行动,同时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大规模绿化行动,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很多农户开始经营乡村旅游,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  乡村规划师——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  “专业人干专业事,农房和村庄的现代化建设也必须由专业的人员队伍来干。”四川省成都市自然规划局副局长张佳说,“村庄规划好不好,村民最有发言权,乡村规划涉及面广,乡村如何定位,房屋如何建设,生产生活设施怎样配套,都需要专业规划人员的合理化建议和解决方案。建立乡村规划师制度,既解决了乡村规划人才缺失问题,也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年,四川省成都市率先在全国创立乡村规划师制度。十多年来,成都市先后公开招募了九批乡村规划师,近500人次,实现了全市乡村规划师的全覆盖,共参与规划审查项目1800多项,提出建议2000多份,参与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建设200多个。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尚武认为,“乡村规划师应该充分尊重并发挥村民、村组织的作用,这对规划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充分了解农村知识、更好地沟通技巧、快速地融入乡村。”  去年,山东省临沂市借鉴成都经验,在全市试点乡村规划师制度。来自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张运清,被聘任为费县首批乡村规划师志愿者,负责联系服务上冶镇。  通过规划师的专业设计,现在临沂市费县上冶镇蔡庄村北部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西南部是田园居住区,南部是传统农业种植区,各个地方布局什么,该怎么发展,一清二楚。  在谈及具体如何吸引规划师服务乡村建设时,费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县局和乡镇各部门间协同合作,共同参与乡村规划师的统筹管理工作,通过社会招聘、机构志愿者、个人志愿者、选调任职和选派挂职等多种渠道招募乡村规划师,聘用期为2-4年,确保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和相对稳定性。”  “通过调研、座谈和踏勘等方式,深入了解村民的诉求和愿望,才能做出符合乡村发展的规划,这对我们规划师来说也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张运清说,根据要求,他们要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串联起规划编制、审批、实施、核实等各个环节,每月要拿出至少两天时间到所联系镇村,而重大项目规划要随叫随到。  成都市乡村规划师曾文婷说,以前搞规划的工作重心大多在城镇,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乡村板块相对来讲受到的关注比较少,现在《意见》明确提出了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12个原则,就为我们做好接下来的乡村规划工作提供了具体遵循。  因地制宜——  特色规划助推乡村现代化  我国农房和村庄建设因严寒与酷暑地区的不同、干旱与丰雨地区的不同、山区与平原地区的不同、农林牧地区的不同,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也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底线要求。对此,《意见》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石楠告诉记者,“《意见》专门提出了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传统古村落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把这个根留住,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传承了下来,传统的就是现代的。”  位于赣闽边界地区的江西省资溪县新月畲族村,过去曾是鲜为人知的贫困村,如今靠着苗木产业蜕变成文明富裕、游客争相“打卡”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畲族文化是新月村发展旅游的特色载体,我们着力建设畲族特色文化馆,并且统一房型、统一筑路、统一绿化、统一配套,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畲寨。”新月村负责人介绍,“在开发民俗品牌中,新月村还成功举办了新月畲族民俗风情节活动,规模宏大、民族气息浓厚的回龙山庙也新建落成,开始接待游客参观。同时我们利用闲置用房和用地筹建民族特色宾馆、新月森林公园、畲族风情广场等,配套打造畲族民俗风情游品牌。”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充分挖掘和保护传承村庄非物质文化遗存,农房建设要尊重乡土风貌和地域特色,提炼传统民居特色要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鼓励结合发展民宿、旅游等产业,进一步加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  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省娄烦县羊圈沟村,整村推进装配式房屋建设,居住区结合地形地势,将41座农家小院规划为错落有致、活泼俏皮的田园风貌,避免了死板、单调的成排板房,建设成一批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可复制可推广的宜居型示范农房。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慕丽晓认为,基于装配式建筑持久耐用、保温节能、抗震防火等优点,未来必将成为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住建部等部门表示,各地要根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条件、文化传承、村庄类型等要素,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村庄开展试点,为当地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提供实际案例参考,不断提高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水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勇海  今年 6 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任‘链主’……”  “链主”通常指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市场主体,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需要新的“推动力”。而“数字化手段”就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进而推动核心产业发展,并将田间地头的特色农产品推向远方的新兴“推动力”。  近日,全国首个省级淘宝村高峰论坛在山东聊城举办,因为山东的农产品电商发达,而聊城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据新闻报道,2020年聊城网络零售额126.3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居山东全省第二;农村网络零售额68.9亿元,同比增长37.3%,增幅居山东全省第一位。近年来,当地政府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借助阿里等平台的数字化能力,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争相培育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与主体的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  以数字化手段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地应把握“培育发展全产业链”这一重点,补齐“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贸易、工业、农业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短板,推动形成集生产、加工、贮藏、冷链物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新经济要有新“龙头”。在发展全产业链农业经济过程中,各地应重点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能力,实现从传统经济的龙头企业到新经济“链主”蝶变。《意见》明确了如下目标: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的农业“链主”企业,打造一批全产业链价值超百亿的典型县,发展一批省域全产业链价值超千亿的重点链。农业“链主”企业是产业上、中、下游具有核心凝聚力的企业,是产业“头雁”。为“链主”和“准链主”企业厚植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土壤,支持其发展壮大,是各地不可忽视的功课。  在全国首个省级淘宝村高峰论坛上,参会的凤祥股份、东阿阿胶、乖宝宠物等多个农业龙头企业,在最近几年迅速成长为贯穿全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这再次表明,传统行业与网络新零售“紧密握手”,就会打造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老而不衰、历久弥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俊如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村振兴需要让各类优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而各级政府则应悉心构建“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有着更大发展空间、更多发展机会,只要有合理的制度和机制,不仅能留得住农村人才,同样能吸引城市人才到农村来。要达到这一目的,一靠产业,二靠利益,三靠环境。  产业留人。要形成群贤毕至的喜人之势,乡村的发展蓝图、产业结构、宜居指数、公共服务这些要素与对人才的吸引力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又以产业结构为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满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要实现“产业兴旺”,就要拓宽增收渠道,这意味着传统的乡村产业并不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要深度挖掘村落独有的价值,发展多种产业,立足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避免村落同质化,这样乡村才能有足够“实力”留住人才。  利益留人。政策上支持,经济上保障,新农村建设综合施策,比如在创业给政策、解决编制、科研启动资金、奖金等方面提供先决条件,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那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当然,让人才心悦诚服地呆在农村,可不是简单的事。政府应构建人才长远发展规划,释放能干成事的制度红利,营造人才发展的梯度空间;根据他们的专业、技能、特长和兴趣爱好,强化培养教育;适当压担子、搭梯子、敞路子,激发人才潜力,增强事业感、职业感、归属感;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营造“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发生。有了合理的利益引导,才对人才更有吸引力,更能让人感到长久留人的诚意。  环境留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做好人才工作,要整合资源、聚合优势,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体现优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让有能力的人安得了心、扎得下根。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半文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适应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重要安排。《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事实证明,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坚持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必将让乡村振兴的“车头”更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应当看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的一个时期内,还需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当此之际,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有利于提供强有力的干部人才支持,持续夯实农村发展的人才根基,汇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连步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前,一些贫困地区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如今,随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持续推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选人派人管人是关键所在。要在“选”字上严把关,突出“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懂农业、能带富、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党员干部选出来、派下去,强化“一线指挥部”的力量。要在“管”字上下实功,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要强化管理考核,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制度,也要消除后顾之忧,“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  乡村振兴起宏图,信心满怀著华章。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需要真抓实干来挥毫泼墨、书写画卷。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从派驻村的实际出发,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工作任务,找准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真正扎下根来、扑下身去、蹲到村里,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只要凝聚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共识,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在希望田野上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7-08
    崔丽  从2019年至今,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猪生产处于持续恢复的良好势头,生猪产品价格也由峰值逐步回落。进入5月份以来,几方因素叠加,生猪价格接连下跌,猪粮比已跌破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养殖户大部分亏损,纷纷抛售又加剧了价格下挫,已有部分养殖户准备淘汰能繁母猪,急盼国家启动收储减少进口,行业存在焦虑不稳情绪。同时,个别省份又开始出现“限养”苗头。此时正值生猪产能即将恢复至常年水平的关键期,稳住信心、稳住生猪产能,防止来之不易的生产恢复向好局面发生逆转是当务之急。  近期价格连续下挫导致养殖户亏损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前期生猪产品价格相对较好,养殖压栏情况严重,很多养殖户将猪养到300斤甚至400斤,出栏活猪重量普遍比以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间接增加了一成以上猪肉市场供应量;二是为稳定市场供给,生猪产品进口增加;三是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饲料、防疫、因种猪质量下降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等养殖各方面刚性成本居高不下。供应增加的同时,夏季已至、消费却进入淡季,消化不了那么多的供给。三增一降,价格就下来了,导致养殖户大面积亏损。  产业的稳定发展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利。我们对价格要有正确认识,猪肉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我国生猪基础产能稳在哪里?在一个个养殖户,一座座猪场,一项项科技攻关,如果养殖户没有合理利润甚至不能保本,刚刚恢复上来的供给形势很快就会逆转,一旦供应不足价格就会上涨,消费者就会受到影响。  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养殖户们还请少安毋躁,国家既会保障老百姓碗里不缺肉,也会考虑稳定生猪产能避免价格大起大落,防范猪价周期性的大幅波动已经纳入决策者考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  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生猪生产和猪肉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自然资源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海关总署等多个部委打破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建立部门会商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制定发布政策和调整各项工作部署,加快生产,稳住价格,保障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基本需求。  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经验已经机制化,稳定产业发展的做法也在不断推出。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生猪产品信息平台在农业农村部官网正式上线。不仅显示有关生猪产品生产、价格、消费、进出口以及成本收益等季度和月度数据分析,同时还汇集近几年多部门出台的生猪产业发展相关重要政策。及时让养殖户、养殖企业了解到更为客观的市场信息,以便指导生产主体合理调整产能,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当价格过低时,将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为养殖场户吃下“定心丸”,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淘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低于5∶1),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  7月5日,商务部发布消息,商务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近日启动2021年度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定于7月7日公开竞价收储本年度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2万吨。  政府这只手会做好越来越充足完善的托底准备,但前提是要在市场调节作用失灵的情况下才能强行干预,否则干扰市场发挥作用对产业长期健康发展不利。生猪产品信息平台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进口猪肉环比下降5.6%,5月份我国进口猪肉环比下降15.3%,这是对国内猪肉供需形势变化的调节反应。  产能增加非一日之功,产能消化也不会一下子到位,国家启动收储也需要一定条件,低价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养殖户要稳定心态,有战略定力和耐心,想方设法节本增效、渡过难关。继续防控好非洲猪瘟疫情,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变化,把握出栏节奏,避免过度压栏或集中抛售。在养殖成本管控方面再挖潜力,在行业调整期,加大“以质换量”力度,淘汰低产母猪,提高猪种质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同时,地方政府在关键时刻更要牢记主体责任,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尽可能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市场主体长久发展的信心,稳住本区域生猪产能,不能看到产能已经上来就松劲,不能朝令夕改,雪上加霜去产能。在提振消费方面,可以通过给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等鼓励生猪产品消费,有助于稳住猪肉价格。   利用好市场调节功能,同时发挥宏观调控的兜底保障作用,最终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是多方共赢的发展目标,需要各方面一起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0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