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杨刚强 姜楠)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自给率结构性不平衡仍然存在,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粮食供需的趋势,紧紧扭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供应链稳定安全、发挥粮食适度进口的保障作用、提升全球粮食治理能力等着力点,系统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稳定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统筹各类农产品生产,实现农林牧渔等各行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饲料结构,减轻饲料用粮的需求压力。提高油料和牧草等非大豆蛋白饲料比重,增强国内饲料供给能力,降低我国蛋白饲料对进口大豆的高度依赖。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严守耕地红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止耕地“非粮化”。积极开展种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提高各类粮食单产水平。有序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增加优质高效粮油产品供给。从粮食生产、收储、加工、贸易、消费等全产业链视角,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粮食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粮食仓储,确保在任何时刻都能做到自主循环。以粮食主产区、核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合理布局区域性国家重要农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提高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坚守“天下粮仓”。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种粮农民收益;拓展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渠道,推动实施内涵式补偿方式。建立粮食产销区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鼓励粮食主销区在主产区建设加工园区、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产销区储备合作机制。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生产要素变革的机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生产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主动加强风险预警与防范,提升国际粮食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实施粮食分品种保障策略,积极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推动大豆、玉米等进口来源多元化,丰富国际粮食供应链。构建多元化粮食进口物流通道,提升粮食国际联运能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中欧班列发展,形成连接亚洲各区域以及亚欧之间运输网络;加强与海上通道节点国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防止海上运输通道“阻塞”,确保粮食物流不中断。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平台,强化对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完善粮食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合理把握粮食进口节奏和力度,适度增加大豆和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有效分散和化解来自国际粮食市场的输入性风险。  参与粮食安全全球治理与制度变革,提升全球粮食供给治理能力。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市场资源配置。深化与粮食出口国农业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注重对粮食产业链及关键环节的布局,形成对粮食产业链的控制权和话语权。维护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全球治理,构建共商共享的世界粮食治理体系,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治理体系中的掌控力,增强全球粮食安全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负责大国的作用,消除饥饿,积极应对国际复杂环境和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2
(杨亚琳 刘晓明)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如何汇人才、聚人气、凝人心,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不断夯实乡村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充分激发乡村居民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投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增强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使愿意留在乡村的农民群众和愿意到乡村创业创新的人安得下心、稳得住脚、干得成事,既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乡村振兴主体的角度看,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源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乡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于发挥好乡村资源和产业优势,不断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活力。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须重视以下方面:  要内外联动,推动乡村振兴外部推力与内生动力有机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们举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从内外条件上看,分为外部推力和内生动力,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走乡村产业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必须将外部政策支持化为能够持续驱动乡村发展这台“发动机”的不竭动能。过去脱贫攻坚讲求外源式扶贫与内源性发展相结合,现在的乡村振兴同样如此。要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实行内外联动、相互促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走内生性乡村振兴之路。要持续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乡村“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推动“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  要“双擎”驱动,发挥好乡村本土居民和回乡返乡人才的共同驱动作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要发挥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人为本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乡村振兴中集中体现为振兴要依靠农村居民,农村发展成果要惠及乡村百姓。要放宽乡村居民和人才的视野,乡村振兴不仅要依靠农村本土居民和本地人力资源,同样也要依靠有志于在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拳脚的归乡返乡、创新创业的外来人才。在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持续流出、城镇化率持续提高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至关重要。乡村振兴要充分调动起本地人才和外来人才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乡村振兴拥有“双擎”驱动。  要产业带动,利用好乡村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产业兴旺、产业振兴,产业发展是增强农村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这一地域综合体中包含的多重资源价值,包括土地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等,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用产业化、市场化的手段,集聚资本、人才、技术等优质要素汇聚乡村,成为推动乡村发展不竭的内生动能。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要始终重视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要注重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生产与现代市场经济有机衔接。  要城乡融合互动,促进优质要素更多向农村汇集。城市与乡村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必须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作用,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要优化城乡工业布局,带动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就业,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给乡村产业发展铺就快速路、高速路,带动乡村内生性发展。要向改革要动力,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要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总之,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化外部推力为内生动力,注重发挥好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深挖乡村特色优势,打造乡村振兴内生多源动力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2
 (戴相龙)近两年,我到6个省各选1个县(市),实地调查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调查后我认为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为此,我写了这篇短文,作为我对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祝贺!  针对全国农民增收困难,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间隔18年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恢复下发有关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采取多项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包括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的立法工作,发展农村合作经济。2007年7月,国家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此后,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应运而生。资料图片  什么叫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指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后发展的,实行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综合发展的合作经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和原有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具有三项功能。一是对社员及时方便的服务功能,二是收益返还功能,三是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多层次联合的功能。这是其他农村经济组织不能代替的。  2006年,浙江省瑞安市组建了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加的“农村合作协会”,后改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简称“农合联”。对这项改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发(2017)1号文提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浙江省早已成立从乡(镇)到省的多层次“农合联”,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也在迅速发展。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增加约2亿农户的家庭经营收入。我在调研中看到,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年收入比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一般高出30%左右。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约1.3万亿元,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年均利润约2500亿元。通过“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可将一部分农产品加工利润和商业银行利润转移到农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乡镇集中,有利于推进新兴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国务院及农业农村工作部门部署,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9年7月,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有220多万家,是2010年的4.8倍,十年来年均增长19.3%。合作社对扩大规模经营、增加社员收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空壳社”比例较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由农民专业户自愿组成,可以跨村、跨乡建立,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对验收合格的合作社,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不合格的应促其自我完善。单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情况下收益较低,要支持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产品加工和资金互助,扩大合作社的收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开展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组建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在乡镇进行农产品粗加工。畜禽产量大的,可在县城或畜禽生产基地创建合作社性质的现代畜禽产品加工厂。吸收民间资本作为加工合作社的优先股,聘请职业经理和专业人员经营管理加工合作社。在农牧产品加工合作社内设销售部,建立食品销售网络和大宗食品交易中心。逐步改变畜禽产品生产在农户,屠宰和加工在远方大城市,社会资本获取产业链大部分利润的不合理状况,逐步形成由国家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利益主要返还农牧民的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管理体制。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考虑到原有农村信用社已演变为商业银行,中央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10多次提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这种信用合作要坚持会员制、封闭性、不向社会吸储放贷、不承担固定回报的原则;不设独立法人;社员可以不入股,可从社员首次借款中提取一部分风险准备金;存款和借款利率按当地农村商业银行执行;存贷业务可以委托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办理;过去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已向社会办理业务,对其纳税是必要的,建议对信用合作形成的收益不纳税,按社员缴存的风险准备金和存款、借款积分返还社员。加强各级政府监督管理,及时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  依托各级政府成立多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或联合社,简称“农合联”。鉴于原农村信用合作社已演变为商业银行,大部分乡镇供销社已经退出或名存实亡,已很难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历史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协会也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今后主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会或联合社,附设供销合作、信用合作分会。“农合联”主要功能是对社员提供生产、供销、信用合作综合服务,加强自律,发挥合作社与当地政府的纽带作用。县级“农合联”不能虚设,要设立专职理事长和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近期,县(市)“农合联”理事长可由一位不在政府任职的副县级领导干部担任,逐步过渡到由社员大会向社会选任。建议理事长及工作人员薪酬,由县财政适当补贴,不足部分今后可从信用合作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加强党和政府特别是县(市)、乡党委、政府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统一领导。在我国涉及城乡居民的任何一项改革,离开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是办不成的,也是办不好的。但是,也要吸取过去大搞“合作化”的教训,对农民组织合作不能包办代替。创办农民合作社符合农民根本利益,要充分调动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积极性。但是,对农民发展合作社,只提“提倡”“引导”“支持”还是不够的。县级党委和政府对农民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应承担领导责任。编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培养典型,逐步推广。建议省级政府逐步设立农村合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有关省辖市逐步设立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培训中心,为县乡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和农民合作社的理事长、主任。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科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任职创业。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成员,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原组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22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近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为今后十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表”和“施工图”。资料图片  要深刻把握《规划》对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义。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通过十年建设,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30年全国将建成12亿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并改造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2.8亿亩,能够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要全面理解《规划》对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和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通过十年建设,将不断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水土资源约束;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田生态功能,为乡村生态宜居提供绿色屏障。同时,也将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型升级,加快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要充分认识《规划》对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的意义。从各地实践看,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通过十年建设,将在全国更广范围内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增加土地流转收入,让更多农民不断鼓起“钱袋子”,持续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响鼓重锤。各地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采取有力措施,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形成“共谋一碗粮、共抓一块田”的工作合力。同时要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推动农田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7
(侯满平)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遗产资源数量非常庞大,许多城市中的遗产资源被保护传承利用得很好,但部分乡村中的遗产资源却没有得到较好保护,更没有被利用好。乡村遗产不仅要有“遗味”,还要有效能。“遗味”之意就是要传承保护好,只有传承保护好才有承载历史文化的可能性,有了传承才有历史的文化味道及相应的存在价值。但要让传承保护可持续下去,还需要合理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并发挥其价值,产生现代效能。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乡村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加之大自然的恩赐及世代农民的勤劳和智慧,数千年农业文明传统形成了许多特色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乡村遗产资源有较稳定的传承性与实用性,一些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区位条件较好的,被开发成为旅游景观或正在被开发成休闲旅游目的地。但相对广大乡村地区的遗产资源,已被保护并利用得较好的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保护并开发利用较好的典型如江西的流坑古村、安徽的西递宏村、内蒙古的马头琴、湖北的沔阳剪纸、滦县的皮影等。有的遗产本体遭到破坏,接近毁灭,一些有价值的古建老宅因无人照看,就算是现在想修复,成本也是相当之高。农村一些留传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文化艺术已少有人接班传承,随着老一代农民的故去,一些乡村遗产文化正趋于消亡。乡村很多遗产因现代技术进步已经不适用了,如农耕劳作中的生产工具、日常计量计算工具、传统农村艺术工具,现在只有展览、体验的价值,保留样本的价值。有些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毁,一些古建筑被改造得不伦不类。在新村建设或“迁村并点”中,乡土建筑面临很大威胁,一些有保护价值的乡土建筑甚至整个古村落被拆毁或被列入拆迁计划,一些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文物遭到蚕食、盗掘或损毁。  怎么做好乡村遗产资源的保护?首先要统计厘清乡村遗产资源数量及等级。目前乡村遗产资源的具体数量及质量等级还比较模糊,许多散落在民间的遗产资源没有被关注,各地没有专职机构来承担乡村遗产资源的统计厘清工作。应成立由当地文物保护、文化管理、农林水土管理、旅游管理等机构及民间公益组织等组成的联合乡村遗产资源保护机构,开展对乡村遗产资源的普查登记工作,以利于深入的保护工作的进行。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做宣传教育工作。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对乡村遗产资源熟视无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遗产资源本身就是乡民的祖辈们生活常用常居常有之事物,于他们而言谈不上新鲜也似乎没有什么价值,已被乡民主动或无奈的抛弃。针对这种状况需做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其能积极主动地保护。笔者在南方某地考察一古村落,原住民已经迁离搬入新居,每天村里老人值守古村庄以防被破坏,村民非常期待有乡贤去投资开发,如此主动保护的例子很少。其次,加强乡村遗产资源保护的法治建设。遗产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法律空白,特别乡村遗产资源方面更是难有法可依,执法困难。加强乡村遗产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最后,分级别做好保护工作更有可操作性。乡村遗产资源的所有权属复杂,必须是乡村遗产资源的所有者、相关的管理部门、民间公益组织等共同协作才有可操作性。其保护办法较多,如对一些面临消失的遗产资源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抓紧做针对性方案进行保护;对当地具有历史考古意义的古村、古树、古道、古桥、古亭、古建筑等不可迁移的遗产资源进行原地保护或封存性保护;对一些因受环境影响确实需要迁址的予以迁址保护;对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传承的,以保护传承人为抓手,结合乡村振兴建设更有实现的可行性。  乡村遗产资源需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发掘其价值,才能做到可持续性传承及保护。乡村遗产资源需要创新传承与开发模式,采用新的机制,可吸取土地资源开发的新模式,多方受益者合作,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传承其精神文化价值;另外,倡导鼓励健康的民间文化活动与各种节庆活动;制定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薪火相传。目前,乡村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较好的均系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各地知名古村古镇游均系利用当地的遗产资源而获得了成功。一些民间手艺或工艺类的遗产文化经民间艺人进行挽救性的开发传承,以小作坊式的老艺人带徒弟的形式进行生产,形成特色工艺品,与乡村旅游结合做成纪念品、礼品或收藏品的形式,或注入新元素改造形成新时代的工艺品,在生产实践中传承开发更有现实意义。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5
(赵倩倩)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作出了部署,强调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实现所有乡镇明确监管网格,要求从区域定格、网络定格、人员定责、创新机制、公示公开5个方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此次《意见》的提出,旨在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也越重大。在达到数量可观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质量。农产品的生产、储藏、加工、运输、流通等都是影响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种植农产品时应该如何病虫害防治、各类农药化肥如何适当使用、农产品运输中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保质保鲜……都是人民最关心的焦点话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如何落到实处,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重大民生问题。此前,农业农村部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直积极推动完善乡镇监管服务体系,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各地方施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职责弱化、人员不足、手段不强等问题。此次《意见》中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是将以乡镇为单位管理体系按照范围清晰、管理便捷、无缝对接、全面覆盖的原则,对以往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因地制宜划分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格,以便全面掌握辖区内监管对象的信息,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明确到各网格的管理员,切实提高基层监管效能。乡镇是农产品进行生产的主阵地,保证乡镇生产农产品安全优质是我国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意见提出,把乡镇作为打好农产品绿色、健康、安全之“战”的“主战场”,将有利于进一步破解乡镇基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遇到的难题,把视角聚焦在乡镇,从源头解决问题,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助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因此,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完善网格化管理工作势在必行。首先,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地区应该及时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的责任划分,形成由乡镇到村(社区)再到生产主体的完整、精细、清晰的管理网络,完善基层日常监管制度,将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精细监管,比如定期召开工作小组会议,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的生产与管理模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能力,保障消费者权益。其次,聚焦重点环节,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各地应细化农产品的产业分布、主体类型、产品风险等具体情况,在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遴选社会监督人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各地重点农产品监管员、协管员要聚焦禁限用药物违法违规使用、常规农药兽药残留超标和非法添加等问题,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切实发挥作用,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缝监管,推进管理能力的提升。最后,要形成创新高效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提高管理体系现代化。各地区应不断加强高水平网格监管队伍建设,创新技术指导方式,提升网格监管员队伍的技术水平。在农产品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融合现代生产技术,构建多元共治的网格化管理队伍。使乡镇综合执法与日常巡查衔接起来,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联动效应,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事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事关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只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促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确保高质量农产品“产出来”和“管出来”,以此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筑牢基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5
    (记者 张艳玲)9月8日,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在位于成都邛崃市的天府现代种业园开幕。大会以“擦亮‘川种’金字招牌、勇担粮食安全使命”为主题,来自全国种业界的政企代表、专家学者、种植大户相聚邛崃,共谋产业发展,共推种业振兴。  首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的举办,为全国种业界观察天府现代种业园提供了一个契机。作为国家首批布局、西南唯一的国家级种业园区,天府现代种业园不仅是四川“1+N”种业园区矩阵里的那个“1”,而且还因为起步早、标准高,被视为四川打好种业翻身仗的一步“先手棋”。  借着博览会举行,记者行走园区,看看四川这步“先手棋”下得如何?  育种人欣喜——保育测繁一条龙好周到  张启发、荣廷昭、陈温福、万建民、康振生、胡培松6位院士的到来,让首届天府国际种业博览会一开场就露出思想的锋芒。  “虽然水稻杂交育种我们在全世界走在前列,但必须警惕的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应用上,比起国外大企业和实验室,我们并不乐观。”9月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大会主旨报告中直言不讳道,虽然育种市场活跃,但真正有深度创新的品种少之又少。  胡培松的报告引起不少一线育种家的共鸣。“我国水稻育种似乎进入了一个创新缓坡期,主要都是在修修补补,没有大的技术革新。”四川南充市农科院水稻育种家朱爱科专程赶来,就是想听听种业“大咖”论道。  天府现代种业园从2016年起,就立志于为四川甚至西南种业创新赋能。2017年,成都市进行产业功能区布局,7个农业产业功能区中,天府现代种业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其被寄予厚望。  “天府现代种业园从谋划到落地再到如今高速成长,并不是无中生有‘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结合实际因势利导的结果。”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投资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阳泽江表示,邛崃是国家级制种大县,尤其是杂交水稻制种优势明显,全市适宜制种面积达27万亩,经过长期发展聚拢了一批种业上下游资源,拥有培育种业创新高地的“土壤”。  2019年初,天府现代种业园成功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支持下,再加上邛崃党委、政府的务实推动,土地、资金、人才各类资源向天府种业园区汇聚。据园区管委会统计,目前园区落实国有建设用地指标近700亩,整合财政投入5.58亿元,引导金融贷款投入6.7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40.6亿元。  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不断探索,园区“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的主体架构已经逐渐清晰。“一库”是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建成后将保存180万份西南特色种质资源,今年初已开工建设;“一院”指四川省水稻产业技术应用研究院,是水稻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公益平台;“五中心”分别是已经建成投用的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业科创中心,正在建设的种业实验中心和种业博览中心。  “保种、育种、测试、繁育、示范、博览一条龙好周到,这完全是育种家梦寐以求的‘天堂’啊!”博览会上,中国农科院一位青年博士了解到园区布局后不禁感叹道。  几年时间里,国家、省、市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向园区伸出橄榄枝,十余个种业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转化基地项目陆续落地。科研精英荟萃,天府现代种业园已然成势。  选种人窃喜——一个品种展示大观园,谁好谁坏一看便知  上午的开幕式散场已经临近中午。“走,去田里看看。”参会者三五成群,到了饭点不去食堂,却步履匆匆想着看田。  原来,本届大会除了设置室内展馆,还专门设置了田间地展,展示了来自各地的2000余个新优品种,包括水稻品种973个、玉米品种110个、杂粮品种15个、蔬菜品种975个、花卉品种22个,展示面积共1240亩,类型多样、综合性强。  顺着绿道走进水稻地展区,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地盘,像是金色的哈达,被均匀地铺排在田里。田间竖起的蓝色标牌,标注着各自的“家庭出生”。除了杂交籼稻和常规稻等主推、苗头品种,彩色稻、糯稻、直播稻、节水抗旱稻等专用品种也十分抢眼。  “这个品种不错,米质非常好,就是担心抗病能力。”在一个水稻品种面前,丁明华蹲下身细细观察。丁明华这次是专程从峨眉山市赶来,除了参加种业博览会,还带着考察下一季水稻主推品种的选种任务。  丁明华感慨道,现在选种可真是太方便了,以前为了看种,每年秋天就得四处跑。今天在这个公司的种子试验基地,明天又得启程去下一个,苦和累不说,关键还不好选,看多了根本记不住。“现在成百上千个品种放在一起,高矮胖瘦一目了然,真是解决了一个老难题。”丁明华说。  选种人窃喜,种子企业却不轻松,拉着客商到自己的试验品种观摩介绍。“这就相当于是品种展示的大观园,各家都铆足了劲,要一争高下。”一位种业企业经理对记者说。  在品种“井喷”的新形势下,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已成为解决农民选种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天府种业园区规划面积约95平方公里,其中总部区2.1平方公里,其余广阔的空间本就是多年形成的制种基地,顺势承担起了新品种展示评价任务,被全国农技中心确定为国家水稻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基地和全国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  “首届天府种业博览会有会期,但天府种业的品种‘大观园’却是常年迎客,根据时节,为四川、西南乃至全国的种业人提供服务。”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经理人欢喜——一套好机制让企业放开手脚干  今年2月,邛崃市与全球第三大种子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签署了框架协议。按照约定,先正达将把天府现代种业园作为公司种业西南区域运营中心,整合旗下西南区域各业务板块实体在园区投资运营水稻、玉米、蔬菜、花卉和MAP等项目。这被视为天府现代种业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目前,先正达集团已有3家下属企业落户园区。  开幕式上,先正达集团中国副总裁、种业总裁汪泓高度评价园区建设管理,认为邛崃市委、市政府十分务实重效,尤其是园区正在建设的人才公寓,将为企业招揽优秀科研人才提供物质支撑。  龙头企业重在招引,中小企业重在孵化。园区10万平方米种业科创空间定位为四川省种业孵化器,主要承担种业大数据中心、双创孵化、金融服务等功能。走进种业园孵化中心二层的办公区,不少入驻企业已经开始在这里办公。  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是园区最早一批入驻的种业企业。“园区真正实现了产业集聚、主体集中、要素集约,事实证明,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公司专用稻事业部部长朱军说。  “1+1>2”的集聚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今年,荣稻科技与园区内先正达下属企业四川荃银生物公司达成合作,双方将合力向全省推广一个优异的酿酒专用糯稻品种——“川久香糯”。这一品种是荣稻科技和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协同攻关,经过多年努力选育出的。“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次合作就是要借助四川荃银的渠道优势,助力该品种补齐四川酿酒粮的品种短板。”朱军表示。  天府现代种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平介绍,目前,园区已聚集21家种业及关联企业。为了更好地帮助初创企业成长,园区不仅引入专业运营机构与功能区运营商共同组建创新孵化公司,负责科创空间整体孵化运营,而且成功引入省内外优势金融资源,组建天府现代种业股权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助力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型、成长型中小种业企业孵化壮大。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4
(记者 史晓露)9月5日,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钟楼村告别连绵阴雨,迎来晴好天气,连片的水稻泛着金黄。  当天,受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委托,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专家,对杂交水稻新品种“川康优丝苗”百亩示范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3块田经实割测产,平均亩产达849.73公斤,其中最高验收田块亩产达910.61公斤。”测产现场,专家组给予其高度评价,“川康优丝苗”是一个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杂交水稻新品种,堪称“全能冠军”,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水稻界的“全能冠军”是如何选育出来的?高产背后,藏着哪些秘密?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寻背后的故事。9月以来,巴中市恩阳区柳林镇海山村优质稻谷基地抓住晴好天气,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付海旭 摄(视觉四川)看品种绿色优质高产还好吃  当天上午,川、渝、贵三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到钟楼村的田间地头,对165亩水稻测产验收。仔细观察一圈后,重庆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经勇评价道:“田间长势平衡,青秆黄熟,基本无病虫危害,丰产性好。”  要获得这样的认可,并不容易。“川康优丝苗”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培育的新品种,历时近十年科研攻关,于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在四川省第六届“稻香杯”优质米评选中荣获特等奖。  “这是一个绿色、优质、高产的新品种。”选育团队负责人、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介绍,该品种具有抗病性强、株叶型好、抗倒伏、适应性广等优势,大米品质主要指标达到农业农村部的部颁一级优质米标准,所有指标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这意味着该品种不仅高产,而且米质优,口感好。”  任光俊说,“川康优丝苗”的母本是在“川优6203”的母本基础上改良而成,实现“株型更矮、抗倒伏更强、米粒加工性更好”。  “川优6203”米粒细长,香味浓郁,米饭滋润可口,被誉为“中国式泰米”,但在整精米率和制种产量方面存在短板。“‘川优6203’的整精米率为52%-55%,而‘川康优丝苗’的整精米率达61%-63%。”任光俊说,在制种方面,“ 川优6203”的制种产量为100-150公斤/亩,而“川康优丝苗”的种子发芽率高达90%以上,制种产量可达200公斤/亩左右。  “现在不光要高产,还要实现高产和优质相结合,才是好品种。”任光俊说,下一步,“川康优丝苗”将申请超级稻认定。谈高产良种还需良法来配套  选育出好品种是实现水稻优质高产的前提。早在2010年,任光俊团队就开始“川康优丝苗”的品种选育工作。近十年来,他们每年多次往返于海南、成都两地,奔忙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内,筛选了上万余份水稻材料。  通过多年来的田间观测,他们发现,“植株中叶片下部比较短,与茎秆夹角比较小的株型,通风透光性更强,这意味着单位面积容穗量更大,结的穗子更多,更容易获得高产。”任光俊说,株型上的改良,奠定了“川康优丝苗”高产的基础。  良种是高产的核心,但要实现高产,还需良法来配套。  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旭毅长期在田间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在他看来,要通过高效的种植管理技术,挖掘优质品种的产量潜能。  “‘川康优丝苗’的株叶形态十分好,挖掘这个品种的产量潜力,首要的是育出好秧,‘苗好一半谷’。”李旭毅说,插秧的时候,苗如果优良,能提高谷子一半的产量。此外,秧苗移栽后,要注意田间水肥管理,加强水稻中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  此次德阳的高产示范片,正是在李旭毅等专家的田间指导和管理下完成。“把秧苗育好,水肥管理到位,普通农户种植这个品种,也可达到亩产700公斤以上的产量。”李旭毅说。说推广好品种受企业农户追捧  “这是这么多年来种过的最好品种。”在测产验收现场,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种植户洪棋金感叹道,这个品种比过去种的品种增产10%左右,而且米质优,稻谷每公斤价格比普通品种高0.2元以上。  当天下午,省作物学会也组织专家对孝德镇金星村的百亩“川康优丝苗”进行测产验收,其中洪棋金种植的一个田块亩产达到862.9公斤,这是他种水稻10多年来产量最高的一次。  看到喜人的产量,该村种植大户黄伟跃跃欲试,“明年我也要试试这个品种。”  好品种也受到种子企业的追捧。2019年,四川荃银种业有限公司示范推广该品种。“与目前市场主推的杂交三系籼稻品种相比,该品种增产幅度可达5%-8%。”该公司董事长徐志灵说。  我省是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主要繁育基地,川种曾长时间独领风骚。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川米品质不优等原因,四川水稻品种逐渐式微。  近年,我省科研单位加大育种攻关,水稻品种换代升级,一批水稻新品种引领四川水稻向优质、高抗、高产的方向发展。  “从近年的试验示范情况来看,‘川康优丝苗’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包括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都可示范推广。”任光俊说,此外要加强品种创新,在现有优质的基础上,实现产量新突破,重金属镉的低积累,从而实现水稻绿色生产,“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4
新华社济南9月12日电(记者邵琨)粮食丰收后,如何再增产?记者从日前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了解到,与会各方认为通过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并举,将“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的理念贯穿到生产、收获、储存等多个环节,可以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当前,全球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与会各方代表认识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粮食生产背后是大量耕地、水、农资等要素的投入。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生产减损依然是大范围的、需要任重而道远的行动环节。特别是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升机械化、标准化作业水平,做到生产过程减损。  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调查统计,山东省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亩产量可提高10%-20%,平均每亩可增产100公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亩均节水节电率分别可达24.3%和30.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之前的0.5提高到了0.64以上,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在此次会议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中,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共150名代表,倡议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需要全方位全链条发力。小麦机收是确保夏粮丰产丰收的关键一环。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表示,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机收率分别达到97.49%、93.73%和78.67%。今年夏粮机收损失率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粮食产量125万吨。  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使得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20年全球共有7.2亿到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全球近1/3人口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与营养,同时全球近1/3的食物被损失或浪费,为世界敲响了警钟。  在济南举行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致辞中呼吁,各国群策群力、协调行动,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与会各方倡议,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集约、可持续、低碳的现代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产后全过程、系统化节粮减损,建设“无形良田”,实现“无地增产”。  在中储粮济南直属库,矗立着一个个体积庞大的粮仓。人们即便不进入粮仓,通过高清摄像头,也能清晰看到粮仓中的颗颗麦粒。中储粮济南直属库仓储管理处副处长安西友说:“粮仓自带中央空调,还有智能通风等绿色储粮技术。粮仓平均温度常年保持在15摄氏度及以下,最高粮温不超过25摄氏度,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变化。”  目前,山东中储粮系统共安装4500个高清摄像头,28万个温度传感器,实时对粮情进行预警预测。中央储备粮综合损耗率从2%降至1%以下。以济南库为例,一个储存周期,粮食损耗减少1600多吨,相当于3000亩良田一季的粮食产量。  除了“大粮仓”,适合千家万户使用的“小粮囤”对节粮减损也很重要。会后发布的《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中专门提出,为农户提供科学储粮的技术培训和服务,重点加强小农户储粮新装具的推广和使用,提升粮食品质。  在实践中,“小粮囤”的作用已经发挥出来。自2007年以来,山东省累计投资3.71亿元,为农户发放科学储粮仓98.8万个。据测算,这些储粮仓全部投入使用后,比传统方式储粮损失率降低5个百分点,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4.9万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粮食损失率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1年。面对粮食损失和浪费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各个国家为此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有的国家出台了专门的法律打击食品浪费,有的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  我国已经以法律形式规范消费者和餐饮行业行为,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节粮减损还需要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13
●加强种业创新,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成为省内专家的共识。我省将在现有优质的基础上,解决水稻节水抗旱、重金属镉的低积累等问题,实现绿色生产 ●绿色种植不仅能保证食品安全,还能提升大米口感。下一步以蛋白质含量为切入点,减少氮肥施用,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改进食味,提升价值和效益  (记者 史晓露)“大米好不好吃,其实绿色种植是关键。”日前,在四川省第三届“藏粮于技”院士讲堂暨首届天府国际种业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的这番发言,引发与会者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思考。  聚焦粮食安全、育种创新等话题,当天,两院院士与种业界专家学者等为种业振兴建言献策,“绿色”成为会场的高频词。种业振兴究竟可以围绕“绿色”做好哪些文章?论坛现场育种攻关新方向:培育绿色超级稻  作为论坛发言的首位嘉宾,张启发的发言题目是《新时期的稻之道》。“我国稻米产业正在经历什么事情,育种的方向在哪里……”一连串发问之后,答案娓娓道来。  一看现状。我国农业资源环境负担沉重,“长期以来,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0%-22%的人口,但施用了35%以上的农药化肥。”  二问需求。我国稻米产业正经历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的变革。过去群众关心的是吃饱,现在还要吃得好。张启发说,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群众对稻米品质的要求已转变为安全、美味、营养和健康。  适应新需求,需要农业产业升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绿色超级稻应运而生。张启发解释,绿色超级稻就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水稻品种。近5年,国内各单位选育的具备绿色性状的国审水稻品种16个,省审水稻品种48个,累计推广面积1.59亿亩。  “下一步,还需要依靠遗传资源、基因组科学与技术等,选育推广节肥、节水、抗病新品种。”张启发说,同时加快成熟适用绿色技术、绿色品种的示范、推广和应用。  加强种业创新,实现农业绿色生产也成为省内专家的共识。“要加强育种创新,特别是要在现有优质的基础上,解决水稻节水抗旱、重金属镉的低积累等问题,实现绿色生产,这是我们奋斗的方向。”省农科院副院长任光俊表示。  “十三五”期间,我省筛选出水稻镉低积累资源15份,为镉低积累杂交水稻亲本改良和组合选育提供了遗传基础,省农科院首次培育出“德粳6号”等重金属镉低吸附粳稻品种。此外,我省在重大病虫害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筛选鉴定出广谱抗病材料和调控因子,揭示了水稻广谱抗病新机制。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认为,“抗病基因的克隆及抗性机理的深入解析,为在保证作物品质、产量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作物抗病性奠定了基础。”他表示,未来,可加速研发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的新技术、新产品,培育抗逆新品种。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广绿色种植和植保  农业绿色生产,说来容易,但推行困难。少施化肥和农药,是否意味着产量和效益降低?  “答案是否定的。”会场上,张启发兴奋地谈起自己的发现,“一些地区推行‘稻渔种养’模式,农民自己就不打农药了。”他把这种模式称为“双水双绿”,就是水稻和水产综合种养,实现一田两产,一水两用,生产出绿色稻米、绿色水产。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今年全省在10个县整体推进“鱼米之乡”建设,每个县集中连片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以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绿色种植不仅能保证食品安全,还能提升大米口感。“研究发现,大米食味值与稻米蛋白质(氮)含量高度负相关,而稻米氮含量与氮肥用量显著正相关。”张启发说,因此,少施氮肥是大米好吃的关键,“下一步以蛋白质含量为切入点,减少氮肥施用,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改进食味,提升价值和效益。”  围绕农业绿色生产,康振生把目光投向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绿色植保是病虫害防控的发展方向。”  所谓绿色植保就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行为。  他建议,在绿色防控技术方面,可重点采取推广抗病虫品种、优化作物布局、培育健康种苗、改善水肥管理等措施;推广应用以虫治虫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推广昆虫信息素、杀虫灯、诱虫板来防治农作物害虫。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3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调研组近期,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培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乡村人才振兴部署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和省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70人组成6个调研组,分赴东北、华东、华北、华南、西南、西北地区调研,实地走访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重庆、新疆等6省(区、市)23所县级农广校、26所农民田间学校、24个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农民教育培训情况  (一)重保障,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出政策。河北、山东、浙江、湖南、广西等省(区)专门印发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文件,强化项目扶持、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综合服务等激励机制。湖南出台农民境外培训政策,组织高素质农民学员721人赴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参加培训。增投入。江苏财政每年稳定投入1亿元,用于专项支持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定制村干部”培育工程。浙江每年整合中央财政资金4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9000万元,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重激励。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创新开展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将高素质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评审范围,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二)聚合力,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加强组织领导。调研了解到,各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立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稳定主体建设。黑龙江、重庆、贵州等省(市)出台文件,明确构建以农广校为主的“一主多元”培训体系。陕西省每年投资1000万元,选择工作绩效好、有一定基础的市、县农广校给予补助100万元。河南省夏邑县政府授予夏邑县农广校集体三等功,每年有固定经费保障,人员编制超过60人。聚合社会力量。中央农广校与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形成中国特色的涉农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路。北京、河北、江苏、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市)农广校与涉农高校、农职院校联合办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  (三)善创新,方式手段更加灵活。产学结合实践育人。河南省坚持“送教下乡”、湖南省开展“党建引领、送教下乡”,紧紧围绕产业需求,依托当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等,把农民教育办在产业链上,就地就近就需培育高素质农民。黑龙江等省构建“一年四训”培育模式,按照农业生产规律,分别在“春夏秋冬”四季有侧重地开展各类培训。教育培训逐渐衔接。北京市农广校将中职、高职课程安排进行衔接,便于农民在中职教育后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江苏省农广校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合作,定向委托培养高素质农民,将培训与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并给予经费支持。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上线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和农业技术视频超过8000个,其中23%的课程点击量超过2万人次。各地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平台,如江苏“农技耘”、浙江“浙农云”等,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培养人才。  (四)强能力,质量效果有效提升。开展评价引领。中央农广校制定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培育环节的规范管理和育后实践转化的效果评价,在河北、山东、河南、四川、陕西5省44所县级农广校开展质量效果评价试点,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完善教材“建管用评服”机制,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由注重一产和生产技能向一二三产业融合、乡村建设开发教材。中央农广校与浙江、宁夏、青岛等省(市)农广校合作开发教材,形成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区域教材和特色教材,较好解决“上下一般粗”问题。河南、山东、陕西等省农广校制定田间学校建设运行规范,实行统一编号,统一挂牌,统一管理,突出现场教学功能,强化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重庆市潼南区农广校支持高素质农民抱团发展,创建高素质农民创业孵化基地,125名高素质农民获得项目资金用于生产发展,对接带动175名高素质农民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湖北省农广校开展跟踪服务“1+10”,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和QQ群对学员进行跟踪服务。  农广校体系情况  (一)积极努力稳定办学体系。推进部门联合。中央农广校深化联合办学机制,确定17家联合办学单位,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黑龙江垦区、青岛市农广校恢复成立联合办学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各部门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延伸办学体系。努力争取体系稳定,目前,全国有34所省级校、285所地市级校、1921所县级校,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资源,建立1.65万个农民田间学校,形成上下贯通的四级建制和农民田间学校五级办学体系。稳定办学队伍。中央农广校坚持每年开展全国基层农广校校长、教师轮训,打造农广校体系名师队伍,2020年以来遴选乡村振兴实践指导师等188名共享师资在全国共建共享。陕西省农广校每年开展体系教师教学技能比武;新疆兵团农广校组织开展“上讲台、下田间、促教学、成名师”活动;湖北、湖南省农广校建立师资培训制度,提升能力水平。  (二)切实发挥教育培训主体职能。配合做好组织服务。农广校体系积极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培育方案制定、信息系统管理、绩效评估等工作。山东、江苏等省农广校统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承担教育培训任务。农广校体系每年承担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和地方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超过50万人,占全部培育总任务的60%以上。每年承担超过50%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任务,湖南、海南等省农广校承担全省基层三农干部培训工作任务。协调推进各层次人才培养。每年开展冬春农民培训等实用技术培训千万人次;在全国18省29所农广校开展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提升农民学历层次;每年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开展远程培训千万人次,疫情、灾情期间,有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助力稳产保供。  (三)全面拓宽服务农民发展渠道。搭建平台。连续举办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近2000名农民参加论坛,打造出属于农民自己的展示风采的新舞台。展示技能。承办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植保员赛项,展示技能水平和教育培训成果。各省开展各项活动,如江苏昆山市举办“昆农匠”技能比武,通过切磋比武提升技能。举办赛事。每年组织举办农民广场舞(健身操舞)大赛、水果采收运动会等具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民体育品牌赛事活动,近千名农民参加,提高农民身体素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强化三农政策宣传窗口作用。选树先进典型。各省(区、市)农广校积极参加“十佳农民”遴选、百名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学员评选等,选树一批优秀农民代表,示范引领农民发展生产、创业兴业。做好宣传推广。中央农广校组织开展三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宣介,宣传一批优秀教师、农民田间学校、在线资源、新闻作品等典型,带动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深入推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全媒体优势,强化三农政策宣传,不断提升农民教育培训影响力,推动全社会更加关心关注农广校和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  问题和建议  调研发现,高素质农民队伍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全国6亿名农村劳动力中高素质农民不足3%,高素质农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13%,中职及以上不足50%,农村高技能人才、双创带头人等十分紧缺;2019年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占86.9%,乡村“谁来振兴”还未完全破题,农民教育培训亟须进一步加强。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培训内容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需要,方式手段还不能适应农民多样化学习需求。二是专兼职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理论和实践指导及跟踪服务不够,能力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农民接受培训和学历教育渠道尚未有效衔接,农民成长成才渠道尚未畅通。四是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农广校撤销、合并情况较为普遍,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被撤销,部分基层农广校出现“线断、网破”的情况,条件能力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调研组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与组织、教育、财政、共青团、妇联、科协等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联合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各级农广校体系联合办学领导体制,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争取把农广校办学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能力建设,巩固和加强农广校作用发挥。  (二)持续加强项目实施。项目依然是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最强有力的抓手,不断加大国家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支持和实施力度,示范带动各地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协同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计划,扩大培训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鼓励涉农高校、农职院校、农业企业以及技术推广人员等多元力量参与教育培训;加快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效果评价,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  (三)持续加强农广校建设。建议研究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名义印发《关于进一步发挥农广校作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创新体制机制和办学模式,提高教育培训能力,确保农广校的工作职能不丢、体系链条不断、服务农村农民职能加强;加强农广校体系校长队伍、专职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分层分类开展师资大轮训,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专职教师授业解惑能力,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服务能力,夯实农民教育培训基础支撑,提升培育质量效果。  (四)持续加强政策支持。鼓励农业农村系统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及涉农院校教师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人才激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全更加公平普惠的培训政策,建立农民就地就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免学费和助学政策,鼓励对农民接受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给予学费补助,构建技术培训、职业教育相衔接的农民终身学习体系;整合促进农民发展相关政策,加大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信贷担保、金融保险方面的对接服务,建立高素质农民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有机衔接长效机制。  (五)持续加强宣传推广。搭建多元化农民发展平台,继续办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定期发布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支持各地举办形式多样、面向农民的技术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搭建农民抱团发展平台;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和引导,及时总结挖掘各地好经验、好模式,示范带动农民教育培训创新发展;选树表彰一批优秀农民学员、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良好氛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乡村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满足农民期盼,最迫切的是什么?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提供更加公平均等、便利可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提升,水电路讯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农村生活越来越便捷,广大农民看病、上学等基本公共服务更有保障了。但也应看到,与城市相比,与农民的需求相比,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也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倘若农村人口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基本民生上、没钱消费,就难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循环。反之,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到位,均等化程度提高,农村人口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自然会增加。同时,对城市而言,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短期内可能会增加公共服务成本和管理难度,但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式覆盖,打通农民进城的难点和堵点,既能创造持续发展的经济空间,又是提振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之义。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质量趋同。普惠性强调不分区域、城乡、人群惠及所有人,加强普惠性就要淡化户籍因素,更强调“现居住地”“辖区内”等地域范围特征,着力推动流动人口就近就地、随时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注重便利性和可及性。兜底性意指最低要求、底线标准和兜底保障,加强兜底性就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和薄弱环节,紧扣农民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急难愁盼以及基本民生需要,将更多着眼点放在“雪中送炭”上。基础性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方面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要明确优先序,将有限的资源优先用在“刀刃”上,优先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性领域。需要强调的是,在注重公平的同时,效率也不应被忽视。要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更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有效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广大农村人口需求的适配性、针对性,提供精准服务。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需要和可能,不能吊高胃口,不能盲目攀比,不搞平均主义。补足基础设施“硬短板”,补齐公共服务“软短板”,让现代乡村更宜居,让农民群众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梦想。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莹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五个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部署,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广大基层干部要在乡村振兴一线起而行之、勇挑重担,以“理想信念”为笔、以“勤学善学”为墨、以“实干苦干”为砚,奋力在“乡村”画布上绘就“振兴”画卷。资料图片  用赤子之心执理想信念之笔,在“乡村”画布上勾勒“振兴”轮廓。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干事创业不竭的动力源泉。基层干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队伍,要自觉挑起乡村振兴重担,抓住所处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位置优势,时刻不忘初心,把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起来,用深化理论上的“知”,内化实践上的“行”,以此来不断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在为民办事服务上出思路、寻对策、觅良方,携手群众细细勾勒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轮廓。  用进步之志泼勤学善思之墨,在“乡村”画布上挥洒“振兴”色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执行者,更要学思践悟,有所作为,为振兴出力。要始终迈开步子,撸起袖子,深入基层将村情村貌摸清楚、弄明白,再结合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因素挖掘乡村特色优势;要始终以人民为老师,向群众学,向乡村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等学,探索出一条具体可施的乡村振兴道路。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创新工作形式,做好相关政策宣传解读,切实发动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共同挥洒好“山清水秀、民富人和”的幸福乡村色彩。  用为民之情雕实干苦干之砚,在“乡村”画布上增添“振兴”亮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一线的“主力军”,要用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以苦干实干为主旋律、主基调,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要始终真心靠近群众,和群众说“乡土话”,了解掌握群众想法意愿;要时刻切实俯下身子、撸起袖子,到乡村沾“泥土气”,做实乡村振兴前期调研;要始终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一块苦、一块干,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各条战线上。只有用心做、吃得苦、携手干,才能切实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干部是国家治理结构中最基层的干部,是基层工作的主体和基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课题。特别是村“两委”换届后,加强新一届村干部教育管理,全面提升新任村干部能力素质、增强创业创新动力、激发内在工作热情,促成村干部“会干事”“干成事”“想干事”,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笔者建议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锻造“全科型”队伍,推动综合能力由“弱”到“强”,解决村干部“会干事”的问题。要让村干部对村集体经济“有办法”,首先得让村干部对自己“有办法”。村庄要发展,关键是支部,干部们自己都没有致富的办法,怎么有能力带动群众致富?有鉴于此,提升村干部的能力素质尤为重要。一是实行梯次化培育。实施村干部“雁阵培育计划”,选拔一批优秀书记“头雁”、后备干部“强雁”、年轻干部“雏雁”,分类建库、分别培养,保持合理梯次结构,形成村干部长期培育的“源头活水”。二是实行专业化培育。将村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县乡干部培训规划;整合全县农业、司法、卫健、科技、社保等部门资源,开设政治理论、农村法律法规、村财务管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公共卫生、科技知识等课程,增强村干部综合能力素质。三是实行系统化培育。常态化开设“雁阵讲坛”,围绕党建示范点打造、优秀成果展示,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工作PK擂台,培养干部工作能力。  强化“全过程”考核管理,推动实绩考评由“粗”到“精”,着力解决村干部“干成事”的问题。一些村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松散,存在职责不清、人心不稳、动力不足等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如何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动力,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严格目标管理。根据村干部岗位,分类制订职责清单、任务清单和小微权力清单“三张清单”,设定标尺,以具体量化的目标任务激励村干部履职作为。二是探索全域排名。构建村干部考核体系,按照不同类别,引导各类干部开展“同岗竞赛”,考核排名作为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的重要依据。三是注重群众口碑。建立“组织+群众”评价机制,年度考核、星级评定、岗位晋升都必须进行领导和群众满意度双评价。  实施“全方位”激励,推动待遇保障从“无”到“有”,着力解决村干部“想干事”的问题。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可以提升村干部的“获得感”,从而增强使命感。一是提高基本报酬。建立健全村干部待遇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将履职情况与岗位级别晋升相关联,保障村干部的经济待遇。二是打通晋升渠道。常态化选拔村党组织书记担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促进村干部职务和报酬待遇“双晋升”。三是提高保险水平。按照一定比例,将村干部缴纳养老、医疗和意外伤害险纳入各级财政予以保障,进一步增强岗位“磁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恩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评职称往往是教授、专家、工程师等高学历人才的专利,与农民无缘。但《人民日报》近日报道:自2018年起,山东率先在东营试点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为乡村振兴选拔培育了一批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开拓的乡村专业人才;2021年在前期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山东面向全省推开这一制度;截至2020年底,山东已评定新型职业农民职称2224人,其中高级职称 41 人、中级职称 626 人、初级职称1557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山东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当地打破乡村人才发展瓶颈,完善乡村人才评价机制,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以职称评定引导激励农民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在乡村形成了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职称对个人技术能力的肯定、社会地位的认同效用,同时也为乡村人才培养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乡村人才学习技术、增长技能。  给农民评职称,不仅体现了对农民群体和农业专业技术的尊重和认可,更是从长远发展着眼为农村储备人才,有助于让更多掌握一技之长的农业人才留在农村,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据介绍,山东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职称的个人,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8000元的一次性补助,还建立了长效激励机制,对取得职称的农民,除给予一次性补助外,还在技术服务、项目合作、银行贷款、产品推介、财政扶持、评先树优等6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享有优选权。  有职称的新农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了城市,“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急需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而如何把农村青年留住,并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回流”,投身新时代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是眼下的首要问题。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力培育有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激发农民创造力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力。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主要任务、改革的主攻方向都在发生改变,适应新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现代农业从业者。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给予职业农民好的待遇,要让“农业干好了大有作为”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让职业农民有干头有奔头。其次,应给新型职业农民评职称,让他们有盼头,有用武之地,能有职业规划,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注重给职业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这些新型农民才能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广阔的田野上,干出一片天地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9
预计后市涨幅收窄,养殖场(户)应适时调整产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朱宁    鸡蛋作为重要的农副产品,社会各方对价格变化关注度很高。今年7月份以来,鸡蛋价格呈快速上涨的趋势,引发市场关注。其实,每年三季度蛋价上涨是正常的季节性规律性波动。总体看,虽然今年暑期蛋价环比涨幅明显,但仍符合常年季节性波动规律,主要是受市场供需的阶段性变化影响,预计后期鸡蛋需求保持旺盛、供给平稳增长,蛋价9月底之前仍将呈总体上涨走势,涨幅有望收窄。资料图片  蛋价走势仍符合常年季节性变化规律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鸡蛋批发价连续2个月上涨,7月份、8月份鸡蛋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9.21元、10.45元,环比分别涨1.5%、13.5%,比前5年同期均价高1元以上。尤其是进入7月中旬以后,鸡蛋价格持续走高、涨幅较大,8月15日批发价达到全年最高每公斤10.87元,比上月同期涨19.7%。  由于鸡蛋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规律,我国鸡蛋价格一般在每年三季度出现较为明显上涨,9月份达到全年鸡蛋价格高点。从前5年(2016-2020年)月度均价看,7月份、8月份、9月份鸡蛋批发均价分别为每公斤8.03元、9.13元、9.85元,环比涨幅分别为3.2%、13.7%、7.9%。因此,虽然今年暑期蛋价环比上涨明显,但总体上仍然符合常年季节性变化规律,涨幅与常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  市场供应阶段性下降是蛋价走高的主因  近期鸡蛋价格上涨既有供需基本面因素,也有成本、疫情等新增因素,主导原因在供需,是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结果。供给方面,主要是高温天气导致蛋鸡产蛋性能有所下降,鸡蛋市场供应阶段性下降;需求方面,中秋节、国庆节临近,食品加工厂鸡蛋采购量增加。此外,蛋鸡饲料及其原料价格近半年高位运行,对鸡蛋价格形成支撑;鸡蛋主产区河南遭遇洪涝灾害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也影响了蛋鸡养殖、鸡蛋外运及市场销售,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短期蛋价。  蛋价走高,支持了养殖效益持续改善。据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反映,蛋鸡养殖自4月份扭亏为盈,已连续第5个月盈利,4-7月份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0.76元。进入8月份,蛋鸡养殖效益大幅增长,养殖场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2.27元,较7月份增加1.2倍,同比增加2.4倍。往年8月份也大都是蛋鸡养殖场的盈利期,2019年、2020年养殖场同期平均每公斤鸡蛋可盈利3.76元、0.67元。  后期蛋价涨幅有望收窄  按照往年规律,9月份是鸡蛋消费传统旺季,预计后期鸡蛋价格仍有上涨空间,但考虑到天气转凉后供给稳中有增,月均蛋价环比涨幅将缩小至8月份的一半左右。  从供给方面看,由于4月份蛋鸡养殖扭亏为盈,部分养殖场补栏积极性略有提升,使得7月份及以后新开产蛋鸡数量呈缓慢增加之势,预计9月份产蛋鸡存栏量小幅增加至11.8亿只,加之前期高温天气对蛋鸡产蛋性能的影响减弱,鸡蛋短期供应会有所恢复。  从需求方面看,9月份是食品加工厂的集中生产期以及学校的集中开学期,鸡蛋消费处于季节性高峰,而且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餐饮业和旅游业逐步恢复,对鸡蛋消费拉动增强。  建议养殖场(户)理性生产  三季度蛋价保持高位运行,蛋鸡养殖盈利明显,部分养殖场(户)会产生惜售心理。由于鸡蛋有保质期,而且鸡蛋价格短期波动频率高,建议养殖场(户)理性销售鸡蛋,不要囤积鸡蛋,以免影响应获利润。  鸡蛋价格波动具有规律性、周期性,建议蛋鸡养殖场(户)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获取鸡蛋市场预警信息,及时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以及指导意见,理性看待蛋价涨跌,适时调整蛋鸡养殖,规避市场风险的冲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盘和林)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促使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一方面传统的金融机构向数字化转型升级,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数字化,另一方面,一些数字化金融服务形式兴起,各种借贷平台问世,数字金融市场活跃起来。  什么是农村数字普惠金融?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将数字普惠金融定义为,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中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7》界定数字普惠金融是以数字信息技术、移动通讯中断基础的普惠金融方式。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方式下的普惠金融,其目的仍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金融普惠的目标。  农村金融需求数额小、周期短、分散化等特征,使得农村传统的金融服务与需求不匹配,产生产品的逆向选择、行业发展的滞后、农民收入水平增加缓慢等多种问题,因此通过“数字+金融”,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为三农问题服务,对打通“最后一公里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普惠金融,颠覆了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网络外部性,可以从可得性、成本等方面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解决,催生数字金融市场的长尾效应。  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在三农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个切口:数字平台、数字产品、服务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的“裕农通”、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e付”等围绕日常消费支付、便民生活缴费和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要求,所搭建的平台汇聚了支付、融资和消费等多种功能。个体网络借贷机构也为农业原料购置和农业生产经营放款金额提供了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服务三农,可以更好地体现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公平性和共享性。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农民幸福感  当前,改变收入不平衡状况,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消除“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可以跨越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不仅节省时间更节省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小微企业、个体获得平等机会。同时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对金融主体进行风险评估,并设计不同风险产品,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更践行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目标,为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农村当前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有助于缓解“精英俘获”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有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资金供求的有效匹配和农业规模化智慧化发展。  因此,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农业、农村经济融合,可以提高农村普惠金融使用广度和深度,在农民问题上,对农民收入、消费、就业、创业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提升资本的流通,降低资本成本的同时,促进机会均等化,促进创业和就业,促进农村经济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发生率。  数字普惠金融将促进农业发展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模式整合,突破农产品产销的限制,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依托数字技术和信息数据精准发展农业,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基于云计算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不仅能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并且可以带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信息技术和农业的结合,降低信息不对称现状,促进农业生产规模效应的形成,提高农村资本、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流通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风险。  河南省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产、学、研、推”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就形成了农业生态良好内循环,依托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赋能,同时形成数据反馈,不仅推动相关科研发展创新,更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促进信息共享,比如“一田两用、一稻两虾”的养殖模式的推广,对周边农业形成示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促进农业规模效应的形成。除此之外,山西省祁县万牧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黑龙江北大荒等都通过智慧农业模式,实现了精准、高效、环保作物作业,提升作物产量、品质的同时,提高了土地的集约效率,提升了农业产值。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共享性能更好地满足乡镇小微企业分散化和小额的资金需求,实现服务对象的下沉和多元化。以某金融科技公司为例,其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建立的数据金融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小微企业,并与村淘、农信等机构合作提供支付、借贷、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截至2018年年末其惠农服务已经为280余万农村用户提供了超过2500亿元的经营贷款。  同时,目前我国供给侧改革正在进行中,政府对三农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数字化产业链,可以发挥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降低成本,打破促进信息共享,带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增值,增加产业链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比如,江苏武进区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将翠冠梨的生产标准化,节省冷冻费用的同时,压缩了中间商赚取差价的空间。四川成都的“农贷通”,通过简化流程,实现了快捷的销售模式。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  虽然数字普惠产品呈现百家齐放的场景,但是各类农村数字金融产品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不高,通过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获取贷款、支付、理财等金融服务的意识不足,互联网参与度低,另一方面,真正对口三农的金融产品比较稀少,许多平台都是从“城里”直接搬回“乡镇”,适用性不高,反而浪费资源,阻碍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数字素养是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建设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农村、农民、农业来看,数字基础知识、数字金融知识尚未普及,乡镇居民的数字素养仍有待提高。因而数字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是智慧农村实现“内部造血”的关键。这就需要农村教育的投入。但是,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产学研跨界人才培养机制仍不成熟,智慧农村、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成熟仍需要时间。  同时,我国目前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等仍不够完善,不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或者农村中小微企业进行评估并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比如传统银行机构在有些乡镇并没有设置分点、京东、淘宝的物流平台网点匮乏,并不能真正的“便民”,数字支付、消费等体系建设仍然不完善。  除此之外,与城市相比、乡镇的金融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小额化、周期短的特点,一直以来相关金融制度的建设都不够完善,因此增加了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的难度。比如不少P2P平台看到了机会,躲过政府的监管从事农村金融活动,发生了多起非法集资、诈骗的时间,严重损害了乡镇民众的权益,并且削弱了民众对普惠金融的信任,不利于拓展数字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  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市场秩序建设、数字经济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都将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形成一定限制。比如智慧农业平台、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库等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建设的举措,便会涉及到信息安全问题,何种数据应该共享,何种数据不能共享,这不仅涉及到市场公平、信息保护问题,更涉及到粮食安全的问题,因此法律桎梏必须加以突破。  农村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与三农问题融合,有助于提升农民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但若想提高农村普惠金融的使用广度和深度,仍有许多困难需要突破,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市场秩序、信用体系、基础设施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数字素养的养成,这是智慧农村实现内部造血的关键。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严国进)现阶段,各地城市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已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城市老年人晚年幸福生活需求。但据调查了解,农村健康养老服务还有待完善。  其实,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健康养老服务,更应让医养融合“平民化”“农村化”。这是因为,一是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无暇照顾老年人;二是不少农村老年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疾病以及老年心理疾患,亟需诊治,实施规范健康管理。  时下,各地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农村老年人医疗卫生保健资源。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地区没有明确专门医护人员、生活护理人员,也没有开设专门老年病区收治老年人,负责提供老年人一日三餐,并专门聘请护工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二是对辖区内养老福利机构关爱不够,不能定期安排医护人员到养老福利机构为老年人义诊、健康讲座、健康检查。三是对辖区内居家老年人,特别是有病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上门健康服务不到位。  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养老院和乡镇卫生院“两院合一”,通过合理配置民生资源,探索医疗康护与养老深度融合、“互联网﹢健康养老”,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是在医养康护一体方面,探索“两院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模式,由敬老院和卫生院组成联合体,实行医疗机构托管敬老院,整合卫生、民政、慈善、医保、企业等多方面资源,实现医疗、养老、康复、护理无缝对接。卫生院医养中心内部区域设置上突出功能分区,设有治疗区、护理区、康复区、安宁疗护区,对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实现分区管理,疾病加重时转入治疗区,病情稳定后又可转入康养区。  二是在互联网助力养老方面,面对不少农村老年人青睐居家养老状况,充分利用“互联网﹢健康养老”手段,由政府搭建智慧健康养老云平台,配备智慧随访箱,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老年人在家通过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远程心电监测设备、智能血压监测仪、床头一键呼叫器等智能终端,可享受紧急救援、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生活照料、远程访问、上门诊疗等服务。  三是在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一些地方建成多处口袋公园、小广场,方便老年人开展广场舞、健身秧歌、太极拳等文体活动。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还举办健康大课堂,帮助老年人了解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特定节日,志愿者服务队还会来到老年人身边,开展助老服务。此外,各医养结合机构与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签订心理专科联盟协议书,设置心灵港湾,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些医养融合的举措,无疑让农村老年人生活更舒心,让农村老年人享受温暖的健康养老服务,拓展了农村老年人健康服务内涵,彰显了关爱农村老年人的正能量,为各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为了更好地激活农村老年人医疗保健卫生资源,为农村老年人打造最短健康服务圈,做活、做新医养融合这篇文章,让农村老年人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各地都应多向医养发达的地区学习创新思维,在试点农村医养融合的基础上,尽快让医养融合在农村遍地开花。  当然,各地各级政府要唱好“主角”,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确保人、财、物、机构到位,更好地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让更多的农村养老院设立定点卫生室,并通过互联网助力农村养老服务,确保农村老年人随时享受便捷低廉的医疗保健及生活照料服务。  同时,各乡镇卫生院也要充分正视现有病床利用率不高、有闲置病床的实际情况,开辟新的医疗服务市场,增设养老保健科室,设置老年病区、老年人家庭化病房,“院中有院”,实施医疗养老,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老年患者赖在大中医院不愿出院的现状。对辖区内养老福利院不能不闻不问,要主动上门与其建立业务协作机制,随时为其提供医疗保健及健康检查服务,为农村老年人增加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及健康随访次数。  另外,要调动现有农村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团队力量,在村(居)干部的配合下,调查、掌握、登记各村(居)需要“家庭病床服务”的农村老年人清单,然后视病情分类实施“家庭病床服务”,并与其签订协议,定时上门实施零距离医疗、护理、康复治疗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 唐仁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7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强调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必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李克强总理要求,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专题研究种业振兴工作并作出有关部署。今天召开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标志着种业振兴由研究谋划为主转向全面实施阶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按照《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周密安排、强化举措、抓紧行动,加力推进种业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一、结合实际突出特色,认真抓好实施方案制定  中央即将下发《行动方案》,这是继1962年出台《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后,再次对种业发展作出重要部署,是我国种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的总目标,提出了种业振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一揽子安排,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动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进提供了路线图、任务书。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新阶段推进种业振兴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准确把握种业振兴的方向路径、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细化具体实施方案。  我国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物种类型丰富,有的地区种质资源多、研发能力强,有的是制种大省、用种大省,有的以大宗作物为主导,有的是畜禽水产占优势。制定实施方案,首先要搞清楚本地种业发展现状、资源要素家底,哪些有基础有优势,哪些有需求有潜力,明确本地种业发展定位,找准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方案要符合实际、体现特色。要充分听取吸收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和农户意见建议,遵循育种创新规律,确保方案可操作、能落地。要紧扣农牧渔业发展需要和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区域布局,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衔接好,不要贪大求全、重复建设,脱离实际盲目建“种都”、造“硅谷”。  二、紧盯目标任务,狠抓重点工作落实  《行动方案》明确了分物种、分阶段的具体目标任务,提出了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抓紧部署实施。  一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目前种质资源普查进展总体符合预期,但受疫情灾情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普查进度偏慢。要对标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大资源普查力度,今年年内农作物要完成最后707个县普查征集任务,畜禽要完成所有行政村的面上普查,水产要以县为单位查清基本情况,及时将新发现的资源保护起来,统筹布局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打牢种业振兴的种质资源基础。  二要大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国家将启动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化应用。农业农村部强化部省协同,推进育种联合攻关,重要大宗品种以国家为主、省级配合,地方特色品种以省为主、国家统筹,实施好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各地要组建一批育种攻关联合体,推进科企合作,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促进种质资源、数据信息、人才技术交流共享,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新品种。  三要扶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全面研究梳理种业企业阵型,分类型拉出重点龙头企业名单,强化具体指导、重点支持,促进种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种业基地紧密对接。要以企业为主体,一体化配置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规模化技术集成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要让更多优势企业牵头承担种业科研攻关任务,鼓励金融机构创设品种权、土地经营权、养殖设施、机械设备等抵押质押贷款,提高企业融资可及性、便利性。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重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企业。  四要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持续推进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等育制种基地建设,启动建设黑龙江大豆种子基地,抓好100个区域性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专业服务。要以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蛋鸡、肉鸡、水禽为重点,遴选建设一批国家核心育种场、种公畜站和扩繁基地,支持国家级水产供种繁育基地建设。各地要优先保障国家级种业基地设施用地、融资等需求,改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条件,推进重点动物疫病净化,建设一批省级育制种、供种育苗基地,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  五要严厉打击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和最高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相应部署。各地要扎实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强化全链条、全流程监管,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健全区域联动响应和案件联查联办机制,推动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对套牌侵权、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重拳出击,加强转基因非法种植监管,让侵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行动支撑保障  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推进种业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  一要落实党政同责要求。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行动方案》提出,将种业振兴行动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同考核监督,建立中央统一部署、部门统筹协调、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抓落实工作机制。农业农村部正在推动将种业振兴相关任务,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粮食安全责任制规定范围。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一起抓,把种业振兴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督导考核事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体系。要强化基层种业管理队伍建设,有专门机构的要进一步配强力量,没有的要明确主责主抓机构,完善设施装备条件,落实必要的运行经费,有专门力量来抓种质资源普查保护、良种试验示范、检验检测和执法监管等工作。  二要建立工作推进机制。种业振兴涉及到多领域多部门。《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际工作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将设立种业振兴办公室。各地也要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跟踪调度落实进展,细化实化规划审批、用地保障、人才激励、执法监管等工作措施,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督促指导行动方案各项部署有力有序推进。  三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制种大县奖励支持力度,新增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生产性能测定等经费,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出台了投贷联动金融支持种业政策。国家还将启动实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等重大项目。各地要在落实好这些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创设出台更多更有力度的政策举措,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良种推广应用、种子储备救灾等方面给予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通过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重庆、福建等地正在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对突破性绿色新品种和推广效益突出的品种给予一次性补助,其它地方也要积极探索,农业农村部将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动出台后补助政策。  四要做好宣传引导。《行动方案》公布以后,农业农村部将通过新闻发布会、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全面解读。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加强种业发展宣传,让公众更多关注和支持种业振兴。加强舆情跟踪和分析研判,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回应,对不实报道、网络谣言及时澄清。要支持基层大胆创新探索,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范例,为推进种业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内容系2021年8月27日在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 文/图  “我想当那个走在市场前面的人。”谈及为什么选择引种鲜为人知的蟠枣,邛崃市丰甜冬枣家庭农场负责人刘志高说,通常新品种水果的种植都有一个由稀缺到饱和的过程,而一旦抢占了先机,就有更大的优势挖到“第一桶金”。  个体硕大,果型扁平,口感脆甜。8月24日,记者在刘志高的枣园里见到了这种新奇的枣树品种。“今年属于初挂果,总产量只有2吨左右,目前已经销售了大半,优质果零售价格每斤可达70元。”而据刘志高估算,明年的50亩蟠枣产量将达到七八万斤,他正在期盼更大的丰收……刘志高在果园查看蟠枣生长情况。个大味甜新奇品种受欢迎  “蟠枣是这两年才从北方兴起的一个鲜食枣新品种,目前在四川比较少见。”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邓群仙教授告诉记者,蟠枣作为一个新引入的枣树品种,目前在四川种植技术还不完善,市场知名度也不高。但这些并不妨碍特点突出的它成为一些枣农心中的“潜力股”,据介绍,除了邛崃,目前蟠枣在德阳市罗江区等地有少量试种。  “‘蟠枣’相当于它的小名,其实它正式审定的品种名为‘京沧1号’,恐怕很多种植户自己都不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枣类专家李新岗告诉记者,该品种由北京林业大学与河北沧县枣树国家良种基地合作选育,并于2018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目前正在新疆、山西、河北等地推广种植。  而刘志高又是如何与蟠枣结缘的呢?据他介绍,自己早年在外做生意,2001年便回到家乡开始承包土地经营农场。那时,他种的是冬枣。“冬枣每年必须要进行环割、抹芽等田间管理,费时费力,需要大量的用工量。”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志高在山西考察学习时,看到了蟠枣这个新奇的品种。蟠枣花盘大,易坐果,不需要动刀动剪环剥环割也能坐满枣,而且果子个大味甜,刘志高动了心。  在少量试种、尝到了蟠枣的甜头之后,去年4月,刘志高投入10多万元,引入了1万余株接穗,将自己的50多亩枣园嫁接上了蟠枣。  “其实这个行业里不少人也知道了蟠枣,但大多数只是在观望和试探。”刘志高说,物以稀为贵,蟠枣胜似蟠桃的外形和高甜度的口感,让它具有超越普通枣类的卖点,因此他认为自己必须率先实现量产,抢占先机。  机会也留给了早早准备的刘志高。从目前来看,蟠枣的价格远超普通枣类,每斤批发均价超20元,优质果批发价30元左右,而零售价则可以卖到70元。“蟠枣的产量甚至比冬枣更高,亩产可达六七千斤。”刘志高说,才刚刚采摘十来天,今年初挂果的两吨蟠枣就已销售大半。裂果占七成“水土不服”急需调理  在刘志高的农场,记者发现,不管是已经装箱还是仍然挂在树上的蟠枣,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裂果,初步观察裂果比例占到七成左右,对蟠枣的商品性和储存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北方地区降水少,裂果现象较轻,尤其在新疆表现较好。”李新岗告诉记者,目前南北方多地蟠枣都属于初挂果,但南方成熟更早,暂时无法进行裂果情况的对比。而从新疆等地已经成熟的蟠枣情况来看,四川由于夏季枣子成熟期前后阴雨天气多,裂果情况明显较为严重。  除了南北方自然环境的不同,邓群仙认为裂果严重也与管理手段有很大关系。枣树本就是喜光耐旱的植物,而刘志高的农场所在的邛崃东部的平坝区,本身夏季多雨水,并且容易积水。邓群仙建议,在采用大棚种植的基础上,应该首先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好的地方。同时,一旦遇到大量降雨,应及时在果园内开沟排水,避免积水。同时,辅助增施有机肥、磷、钾等肥料,可以增加蟠枣抵抗裂果的能力。  “最初引进冬枣的时候也裂果,‘水土不服’需要慢慢调理。”刘志高反思起这批蟠枣裂果严重的原因,应该是成熟期田间水分没有管理好,导致果皮本就更薄的蟠枣大量开裂。在种植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也让他对今后管理水平的提升有了更大的信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