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写在《农业农村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出台之际(记者 李婧)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自1986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实施完成了7个五年普法规划,取得了重要成果。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对“八五”普法作了全面部署。农业农村部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农业农村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近日已正式印发,力求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破题。  2016年,农业农村系统印发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5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推动普法工作,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强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深度融合等6项基本原则,明确到2025年实现普法工作机制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干部职工的法治思维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显著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等主要普法目标。  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明确了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内容,要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和民法典等,深入学习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党内法规,重点针对农业农村系统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执法人员、农民群众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群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并根据不同对象特点分类施策,持续提升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新技术、巧思路让百姓喜闻乐见,于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普法效果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区域在乡村。如何让农民能听得懂、听得进,提升普法效果?近年来,农业农村系统积极创新普法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短视频和动画技术等,让严肃的法律内容生动活泼起来。  2020年,微动画《一条鱼拥有的权利》火遍全网。观看3分钟动画就能了解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类似的普法微动画,农业农村部还出品过《把一头牛放进冰箱需要几步》,从小切口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据统计,这些普法微动画在网络平台上点击量总计超过百万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普法效果。  针对基层农业执法人员的实际需求,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制作了《动物防疫法解读之动物检疫制度》《渔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专题微课,点击量超过10万次。农业农村部还制作了《民法典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一分钟带你了解农业法》等短视频,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发布宣传。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三农领域的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法律,构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该法颁布实施后,农业农村部及时组织制作宣传片和宣传海报,在网络平台进行宣发,播放量1500多万,总阅读量近2000万。组织编写乡村振兴促进法辅导读本,在《农民日报》推出权威专家系列解读文章。编辑出版《农村工作通讯·乡村振兴促进法专刊》,印制15万册赠送给全国3211个省市县级党委书记、约3.9万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党组织书记以及832个脱贫县村级党组织书记。  用新手段、巧思路,增强普法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在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中有更多体现。记者了解到,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不仅提出将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和日常服务管理全过程之中,还明确要求使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同时强调,在继续利用传统有效的普法方式基础上,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力度,开展精准普法、智慧普法。利用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普法宣传,打造“报、网、端、微、屏”一体化推进的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加大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普法方式应用,增强普法的吸引力。  进农户、接地气成普法关键词,努力畅通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七五”普法期间,农业农村部门多次进乡村、走基层,组织宪法及涉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比如2019、2020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农业农村部分别在北京顺义、山西清徐组织“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组织制作“宪法进农村”宣传视频,在百度、快手等平台播放340余万次,200多万人参与直播互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也因地制宜举办了各具特色的“宪法进农村”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宪法法律的温度。  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农业农村部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疫情防控法律制度建设,为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地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形势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活动,如江苏省农业农村部门编写《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宣传标语》,运用农村“小广播”“小喇叭”“小视频”等载体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江西省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百万网民学法律”农业法律法规专场知识竞赛活动。福建省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支援春耕备耕复工复产普法宣传服务,深入农村“点对点”开展指导服务。在全国普法办开展的第二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推荐评选中,“农业农村部上下联动齐发力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活动”榜上有名,成为9个入选案例之一。  为畅通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提出了普法进农村、下基层的多项专项普法行动。  “八五”普法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会同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推动构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工作机制,组织有针对性的学法用法培训,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结对子”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农村法律人才。  在“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开展“宪法进农村”“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宪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农业农村部门普法责任清单的法律法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推动宪法法律进村入户。  此外,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还提出,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职业院校等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以及线上学法用法平台,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学法用法。  展望未来,一幅普法宣传教育走基层进万家的画卷徐徐展开……  明责任、抓重点以机制赋能普法落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农业农村部党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把普法作为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机构改革后及时调整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制定了新的《农业农村部普法责任清单》,明确了涉农法律法规规章的普法责任分工,将普法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也成立了以部门负责人为组长、相关工作机构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分工有序、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农业农村普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明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普法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科学研究制定落实本规划的方案举措,明确重点任务,认真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普法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测评。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八五”普法期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上下协同加大普法力度、创新普法方式,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衔接、法律普及与法律执行相结合,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文/图  8月12日,内江市市中区永安白乌鱼繁育基地一片忙碌,上千条体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白乌鱼被分别养殖在十余个养殖池中,工人们正忙着筛选鱼苗、清洗养殖池等工作,现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养殖户。  “最近几年白乌鱼市场行情很好,我今天专门过来了解一下!”来自资阳的水产养殖户周先生告诉记者。而就在上月16日至17日,来自全国水产渔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和省级部门领导共20余人齐聚内江,就白乌鳢种业提质开展了专题研讨。  一条鱼有何“魔力”能够吸引全国专家来此专题研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何故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鱼的世界,听听一条鱼的“自白”。白乌鱼。一条鱼的﹃鱼生自白﹄  我叫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鳢形目鳢科的一种,我“祖籍”四川内江,是乌鱼家族中的变异品种,体色偏浅,颜值更高,因形似棒槌,也有人叫我白乌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便与我们正式“建交”,尝试人工繁育养殖。但因技术、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我们的族群发展受限于内江本地。  由于我刺少、肉质细腻、营养价值丰富,尤其有助术后伤口恢复,所以我成为了备受欢迎的食疗佳品,市场价格一度达到三四十元/斤,身价远超一般鱼类。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政府在永安专门为我们建设了集繁殖、养殖为一体的省级水产良原种场,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并在2010年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过长久努力,内江市市中区现白乌鱼成鱼产量占全国70%以上,苗种供应占全国90%以上,且市场仍然供不应求。  如今,发展壮大白乌鱼家族不仅是国家持续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四川推动川鱼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需要,更是内江市打造“百亿水产强市”的需要。今年,内江市委、市政府还明确提出了“2021年农业特色产业中重点推动市中区白乌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我们家族的壮大指日可待。白乌鱼菜品。一名水产老师的坚持  谈起我的成长史,“吴爸”功不可没。“吴爸”实名吴俊,这是我们白乌鱼家族给他的爱称。他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我们建立了深厚情谊。  2004年,吴爸还是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水产老师。我们白乌鱼身为野生品种,有着自己的傲娇,岂能“束手就范”?在人工繁育养殖问题上,我们跟吴爸较上了劲。而他的研究工作,是从单枪匹马开始的。那些年,吴爸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白乌鱼产业做大做强。但研发基础薄弱、缺人、少钱,他自己投入的积蓄也赔得血本无归,家人、同事都对他投来质疑的眼光。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吴爸牵头创立了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专注于白乌鱼科研和水生态保护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吴爸的努力下,公司先后在东兴区田家、市中区永安镇建成水产科研示范基地7个,并通过内江农科院水产所科研团队致力于白乌鱼科技研发,为白乌鱼的全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后几年里,我们在人工繁殖、训食、越冬等技术难题上逐一向吴爸做了“妥协”,吴爸的白乌鱼之梦逐渐明朗,同时也让内江的白乌鱼产业迈上了新台阶。目前,内江市已建立起最大规模的白乌鳢种质资源群体,成为全国白乌鱼主要产地和种苗供应的核心地区。并成功选育出灰鳍白乌鳢、金鳍白乌鳢2个新品系,其中,白乌鳢“玉龙 1号”有望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实现四川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  我的名字,借吴爸的光,愈发响亮。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发展至全国10多个省,吴爸也从一名普通的水产老师,成为了国内研究白乌鱼领域的顶级专家。一个产业的壮大  现在,我们的“家族群”愈发庞大,不再受限于内江本地。重庆、成都、资阳都有我们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的渔农投身养殖,也因为我们而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吴爸带领着我们大展身手。  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黄永平有着两份工作,主业环卫,兼职养鱼。上个月,黄永平从吴爸那里接手了 4 万尾鱼苗,每天一大早,黄永平做好村里的卫生,就过来给我们喂食。黄永平说,相比养殖五大家鱼,养殖我们更具市场优势,且利润更高,还有专人回收。陈利伟也是养殖白乌鱼的受益者,去年,他用六分鱼塘购入了 2 万尾鱼苗,经几个月的呵护照料,净利润近 4 万元。像黄永平、陈利伟这样的规模养殖户,目前仅内江本地就有将近50户。  “现在全省白乌鱼年产销量超过 100 万斤,且增长保持在 10%以上,但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吴爸认为,白乌鱼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希望通过努力,将白乌鱼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让这条“四川小鱼”游向更大的舞台。  能够造福养殖户、食客,我小小的一条鱼,也算是鱼生赢家了!记者手记梦想与坚持  有人说,吴俊为白乌鱼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配得上“白乌鱼之父”的美誉,他不是白乌鱼产业最大的受益人,但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人。  吴俊说:“我只是简单想把事情做好,不愿给政府添麻烦,希望政府相信、放心。”采访期间,吴俊主动谈起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想让这条无名小鱼发展成百亿产业,造福更多人。”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一名水产老师,到一名行业专家,通过吴俊,记者看到的是一名水产人的执着与坚守。这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梦,也是一个专家的梦,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吴爸”的存在,才让我们的中国梦更有底气。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5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王勇)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已逐渐成为新时代乡村旅游的重要推进方向,融入创意元素已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 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旅游产品与服务日益增长的要求。乡村旅游创意开发能够 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调研本地的产业情况宜宾的产业近几年来发展很迅速,很多以前不常见也不容易吃得到农产品现在都能够很轻易的买得到了,比如小龙虾、大闸蟹、紫山药、酒红球盖菇、羊肚菌、竹荪等等,诚然,这些大部分都是本地的产业结构蓬勃发展的成果,但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微商经营、快手抖音直播卖货、甚至于橙心优选、美团优选、拼多多旗下的多多买菜等各大价格低廉,免费送货的购物平台,对超市、实体店,特别是对菜农、养殖户形成了巨大的销售冲击。如何在本地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让农户用最小的成本,最低的劳动力把农产品销售出去,这就是笔者想调研解决的问题,下面来谈谈笔者调研的几个案例。在宜宾的粉条,以前基本都是红苕粉、米粉。大约在2013还是2014年,江安县有人引进了制作土豆粉的技术,土豆粉条味道也还不错,现在江安超市里面也还有得卖,但是买的人不多。当时在江安县北乡的水清镇的农户就看到这个商机,就开始大量的种植土豆,这一年,风调雨顺,土豆丰收了,但农民却发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都知道,农业产品,气候不好,收获就少,风调雨顺,收获就多。但往往就是在这种丰收的年份,相应丰收了的农产品反而卖不起价钱。当时,水清镇的种植户曾胜英家种了50余亩土豆,到了应该收获的时候发现行情不好,一直没敢挖。她算了一笔账:请一个工人每天需要至少80元的人工费,一般能挖150斤左右,按现在土豆0.5元/斤的批发价计算(个人拉到江安县城里面卖零售价也就八角到一块钱的样子,而且还不是很好卖),每天每请一个工人就要倒贴5元钱,那么8000斤土豆挖完,1天大约需要53个工人,那么就会倒贴265元。这还没有算运输费,销售期间存储费,采挖过程中的损耗等等,所以她都在想让土豆烂在土地里,这样损失是不是还要小一些?作为一个以种植业为生的农民,让自己种的庄稼烂在地里面不想去收,不敢去收,这真的是对农民最大的一个讽刺啊。后来,县委宣传部和团县委知道了这个事,通过网络媒体,在微信上,网上发布消息提倡大家组织到水清镇开展挖土豆亲子活动,就是利用周末之余,大人带上小孩前往当地,自己亲自动手挖土豆。土豆这个东西,很多小孩都喜欢吃,但是怎么种的,怎么从地里面挖出来的,大部分非农村的孩子都不知道,所以,自己亲手挖土豆,大人小孩都觉得稀奇好玩。自己挖出来的土豆,又很新鲜,按着市场的零售价,挖多少就买多少,也让玩手机不喜欢运动的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就这样,挖土豆的人工钱省下来了,而且土豆卖的还是零售价,当然,这过程中农民也不能完全坐着不管,自己还是要投入买点小锄头之类的。挖土豆累了,要喝水,还得吃东西撒,农户直接整家常菜,豆花饭,烧土豆,这样,既免人工把土豆卖出去了,还兼职做了餐饮服务生意,额外赚了点钱。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创意农业,这就是乡村旅游。这是个简单而又成功的案例。再说一个近一点的,就是笔者所在的五矿镇的高山村,在2017年栽种的紫山药,紫山药又叫“紫淮山”,据本草纲目药书的记载,紫山药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经常食用,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抵抗力,降低血压、血糖、抗衰益寿等,还有益于脾、肺、肾等功能,是很好的食补材料,又被人们称做“蔬菜之王”。在江安的超市里面,前几年零售价一般要七到八块钱,最贵的时候十块都卖过。那一年,紫山药的产量其实并不差,但是高山村的专合社没有重视销售环节,没有好的销售预案,或者说卖就是单纯的卖,既没有专门的人去跑销售,更没有一个好的储存方式,笔者自己也买了两次,三块五一斤,每次二、三十斤,拿到家一次当然吃不完,结果一个星期不到就全烂掉了,也没有再次购买的想法了,据说最后价格跌到了两块到两块五一斤,还烂掉了很多。这不由得引起大家思考着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农业生产,单纯的生产,单纯的销售再也行不通了。还有就是大妙的种莲藕结合荷花节,兴文县玉屏的油菜花接结合猪儿粑,网红的摇摇桥都是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农业生产结合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在这里就不过多耽误大家时间。二、具体实施所有,应该打开门,打开思路学一学外面搞搞创意农业。创意农业也是休闲农业、趣味农业、智慧农业集合体。把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协调发展。在普通的农作物身上大做文章,把艺术创意用在普通农作物身上,将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做到了农业有效提质增效,形成了具有生态附加值、科技附加值和服务附加值的创意农业园,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创意农业目前在宜宾其实已经有很多了,稻草人工艺场(兴文县僰王山镇水芦坝)、李花节(长宁佛来山)、桃花节(江安铁清镇)、茶花节(珙县龙头山)、荷花节(江安县大妙镇)、山花节(兴文县苗族仙峰乡)等等,这些在我们宜宾都有的了,而且都办得比较成功。在这里笔者想谈谈目前在宜宾没有的,但是可行性又比较大的项目,那就是结合前面的项目增加搞植物迷宫。植物迷宫有:稻田迷宫,麦田迷宫,玉米迷宫,花卉迷宫,竹林迷宫等等。结合宜宾的地形地貌,笔者认为搞玉米迷宫的投资最小,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小,见效最快。就是在一片生长成熟的玉米地里,人工造出的一个迷宫出来,利用农业的特性,将体验式旅游和农业风情的娱乐、休闲相结合,让人们留恋享受农村大自然的风光。这个玉米迷宫,在江安,乃至宜宾,都没有人搞过,算是个新东西,但其实在其他地方早就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了。最早的大型玉米迷宫1993年创立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并迅速在欧美、日本等地风靡。英国的玉米田迷宫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迷宫。它坐落英国克赖斯特彻奇,耗资七万镑,占地十六英亩,有长八里的步行径。四十二岁英国人斯图尔特在一块玉米田创造该迷宫。之所以选择制作玉米迷宫,是从作物的高度、成本、种植技术、见效时间等老考虑的,麦子在宜宾基本没人种,而且植株矮小。竹子见效慢,而且不好处理串根的问题。优先选择了玉米,而且首选的应当是吃嫩玉米口感比较好的糯米玉米,农村土话又叫酒米包谷,糯玉米也称蜡质玉米,又称黏玉米,还被称为菜玉米,是特用玉米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籽粒结构、营养成分、加工品质及食用风味这里我找到比较适合的品种有科花糯828,科花糯828是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自育玉米自交系DN830为母本,D518 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彩粒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母本DN830 来源于糯玉米自交系S181×普通玉米自交系D508,通过系谱法自交纯化选育而成,兼具普通玉米的丰产性和糯玉米地方种质的优质性。玉米植株高度在出天花的时候多数就能够达到1米4到1米6,成熟期能够达到1米6到1米8,最高的甚至可以达到两米。科花糯828最高株高能够到2.7米,穗位高1米左右,这样的比人还要高的迷宫走在里面才有更有意思。糯玉米的成熟期是90天,普通玉米大概是130天。从玉米开花吐丝(抽雄)授粉开始,迷宫就能够形成一定的模样,然后到可以乳熟期,就是可以吃嫩玉米一般约30天,从乳熟期到完熟期(收获老玉米)一般约10-15天的时间。然后老玉米收获后,植株仍然可以再保留一段时间,所以这个玉米迷宫的存在时间大大的超过了油菜花、荷花、桃花之类的,大家都看得到的,不管是大妙的荷花,还是玉屏的油菜花,其实他们能够持续游客旺季的时间都很短,基本上只有一周的。迷宫建成后,在嫩玉米成熟的时候,可以举办丰收节,开展吃玉米大赛、手剥玉米叶大赛、剥嫩玉米粒大赛,农事体验,迷宫寻宝等多种趣味活动吸引了游客参加。进入迷宫我们可以进行收费,费用不宜过高,看投入的成本而论,在五块钱一次比较适合,可以在迷宫里面的最中心位置放一点特殊的东西,比如一张盖了专合社的纸片,一片特制的竹片,就是不能随地找的到的东西,出迷宫的时候只要有人拿到了这个东西,就奖励煮好的嫩玉米一个,大人觉得实在,小孩觉得好玩,农户也觉得划算,毕竟一个玉米怎么也卖不到5块钱吧,但是通过这种方式,农户却能够把一根不到两块钱的嫩玉米卖到五块钱,甚至更多的钱。来的人估计都是带着小孩出来玩的,玩得久了要买喝水撒,要买吃饭撒,煮好的嫩玉米得来两个撒,这些就是商机啊,赚钱的机会啊!我们还可以配套卖点其他的啊,比如整点大头菜,猪儿粑,干竹笋,干竹荪等等,只要价格定的合理,都会有人买,有钱赚的。现阶段,怎样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赚钱?就是把人汇集在一起啊!在这里,可能就有人要问了,说的好听,可是玉米迷宫是那么好做出来的吗?其实,这个还真没有多少难度,主要问题还是大家要齐心合力。一种玉米迷宫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迷宫设计方法包括三个步骤:确定迷宫边界位置、勾勒边界、田间拉线。首先,要把土地整合出来连成片,这个并不一定要全是平地,偶尔有一点上坡下坡,走起迷宫来更觉得有意思,土地整合出来后就要规划迷宫的,首选就是确定迷宫边界位置、按照规划好的图纸立桩、拉线,留出供人行走的道路,就可以开始把培育好的玉米苗进行移栽,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后期的浪费,当然也可以在一大片土地上栽好苗子再把需要的挖开,但是这样可能会浪费很多。如果要效果好点,可以建竹篱笆护栏,想省钱点就拉线隔离出游客走的路,迷宫内还可以间插种植黄瓜、西红柿、南瓜、豆角、向日葵,三角梅等其他。浙江农林大学的陈健,张晶,宇振荣,王忠义申请了一个玉米迷宫专利,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迷宫及其设计方法,本发明的玉米迷宫采用中国版图,各省内区域种植玉米,省边界生成迷宫道路,在面积较大的省界道路内设置蔬菜,花卉等小型迷宫.本发明的玉米迷宫设计方法包括三个步骤:确定迷宫边界位置,勾勒省界,田间拉线.本发明的玉米迷宫依据人的生理特性确定迷宫最长转弯通道,同时将大迷宫与小迷宫嵌套结合,增加了迷宫的复杂性,同时减少了单一植物造成的视觉疲劳.采用中国版图设计,可保留原有的省界迷宫道路,在未来几年只需更改每个省域内的作物内容,既可增加迷宫的教育趣味性,又可以节省改变迷宫道路的资金,提高经济效益.同样是种玉米,并没有增加很多成本,但是从迷宫形成规模的时候,源源不断游客就能够为农户带来了滚滚财源。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高度融合,构建出乡村美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方共赢的美好局面。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3
(郭晓鸣 王蔷 林冬升)面对新形势下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农产品需求结构急剧变化,我国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不适性日益凸显,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户兼业化、农业副业化、非粮化等日益严重的冲击,急需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克服小规模农业的局限性。资料图片家庭农场具有有利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  ●家庭农场为稳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与当地农村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地缘关系,能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有明显的规模理性,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对更强的自主性  调查表明,与农业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上除了具有家庭经营、商品化生产、市场化发展、企业化管理等规模经营的一般特性以外,还具有有利于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更加鲜明的下述重要特征:  家庭农场的生产选择为稳固农业基础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现实表明,龙头企业流转土地进行的经营基本与粮食无关,表现出明显的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然而,家庭农场却基本以种养业为主,并且在粮油、生猪等传统农业领域保有相当高比例。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不仅从事的是与种养业相关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与本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密切关联,事实上构成了巩固农业基础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家庭农场主普遍综合素质较高并与当地农村社区表现出较强的地缘关系。大量调查显示,家庭农场主有较高综合素质,普遍具有年纪较轻、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特征。此外,与嵌入式的外来业主不同,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主来源于本地村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等十分熟悉,即便是外来家庭农场主,也往往是回归家乡故里或者投亲靠友,同样与当地农村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家庭农场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实中家庭农场的发展已经突破以农民为主的封闭式发展方式,相当部分家庭农场主具有政府部门、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工作的经历,这表明家庭农场的出现,打破了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表现出不断增强的开放性特征。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进入农村投资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新的人力资源来源,这不仅意味着“谁来种地”的严峻困扰有可能因此得到事实上的缓解,而且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全面对流的新的格局有望逐步形成,从而构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持续性动力源。  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理性。对大部分家庭农场来说,土地成本控制比土地规模和集中连片更为重要,为了节约成本、保证稳定收益,家庭农场可以放弃土地整体上的集中连片,选择部分较边远、土地等级较次的耕地或荒地。同时,大多数家庭农场并不需要长期雇工,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以大幅压缩用工成本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现实表明,与龙头企业往往因多种原因普遍存在非理性的规模偏好现象明显不同,家庭农场基于自身基础一般不会人为地追求土地集中连片和过度规模化发展,而是尽可能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控制在家庭经营能力范围之内,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配置更具经济理性和市场化。  家庭农场拥有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对更强的自主性。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农机应用、设施农业建设及品牌建设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按照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及意愿对自己所从事的农业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并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逐步承担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部分投资,具有一定的自立能力,总体上行政干预较少,政府依赖度不高。大部分家庭农场具有自己修建田间道路和灌溉设施的投资行为。现阶段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深层问题及原因探析  ●家庭农场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面临着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用、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受限、农业保险不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缺乏系统化政策支持等发展问题  当前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覆盖面不断扩大,带动性持续增强。但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农场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其发展过程仍然面临一系列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和障碍:  过高的土地流转费用给家庭农场经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伴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和政府规模偏好以及农户土地财产性意识的苏醒,近年来土地租金不断上涨,土地租金成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主要成本。从对部分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调查来看,土地租金占经营总成本的比重高达50%以上,如果加上土地流转后的平整费用等,其用地成本将进一步上升,家庭农场因此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土地租金压力。  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限制了家庭农场的有效发展。虽然家庭农场在生产性基础建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限于自身条件,其基本不具备完全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道路、灌溉、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而且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农场自身力量是力所不及的,必须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随着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还普遍面临着晾晒场地、农机存放用地、仓库用地等设施农用地的用地难题。  家庭农场获取基本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在资金需求方面,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家庭农场普遍表现出对金融借贷的强烈需求,但是家庭农场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贷款困难仍然是大多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基本难题。其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以担保贷款为主,并需要以城镇住房、商铺等不动产及存单质押,条件严格,门槛过高,而家庭农场普遍拥有的农村房屋、土地经营权、农用设施等资产抵押融资仍严重受限,大部分家庭农场因缺乏抵押物或找不到担保人等被排挤在获取正规金融服务的大门之外。同时,现有的小额信贷等短期性金融服务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太小,总体上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基本融资需求。  农业保险政策不能有效满足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由于单一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扶持力度和扶持范围有限,与家庭农场农业经营规模及生产多元化现实不相适应,使得农业保险并不能真正发挥保险的功效。目前部分家庭农场获得的农业保险主要集中在粮油、生猪等领域,家庭农场更大规模经营的蔬菜、水果、牛羊等农畜产品却不能覆盖。此外,保成本而非保收益的方式导致赔付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家庭农场的现实需求。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有限。现阶段,家庭农场虽然达到一定土地经营规模,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家庭农场发展扩张能力仍然有限。绝大部分家庭农场仍以孤立的自我经营为主,并没有与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联营。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家庭农场联盟,但大都因缺乏有效的利益联接而作用有限。家庭农场之间普遍存在的离散状态,使其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质量认证和品牌塑造时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参与能力较低。同时,相对于生产环节而言,对产前、产后的农资供应服务、生产性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的发展政策支持明显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全和能力缺失成为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最大约束之一。  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政策支持。由于家庭农场发展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成为当前支撑家庭农场发展不断提速的重要因素。但是这方面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政策碎片化,多个部门分散参与针对家庭农场的资金支持、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市场营销等,缺乏整合机制,效率较为低下。二是政策短期化,偏重于当前阶段的生产性扶持,政策的结构性缺失显著,事关家庭农场长期稳定性发展的风险防控、社会保障等更关键的制度化政策体系构建亟待突破。加快政策突破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  ●从土地流转体系优化、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抵押方式多样化、农业保险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制度化政策体系等方面着手促进家庭农场更好发展  当前家庭农场的发展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关键期,一方面家庭农场是新型经营体系中重要的主体,发展的内在需求强烈,是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的同时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其面临的制约仍然明显,亟待更大力度的政策创新。从总体上看,下述六方面的政策突破至关重要:  以土地流转体系优化为重点稳定家庭农场土地经营。关键是三个方面的政策突破:一是进一步推动承包地确权成果的充分应用,实现承包地登记颁证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能力建设,有效促进承包土地依法有序向家庭农场规范流转。二是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价格合理增长机制,出台不同区域流转土地的租金指导价格。三是扩大农用地转用农业设施用地弹性空间,明确家庭农场转用农用地进行设施建设的条件、范围和程序,在严格管控基础上有效满足家庭农场所需的设施用地需求。  以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改善家庭农场生产条件。重点实施双向政策调整:一是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依靠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各项农业建设项目的推动,加大对田间道路、灌溉沟渠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家庭农场经营提供良好的生产基础。二是加大对家庭农场建设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家庭农场直接纳入财政支持小微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承接主体范围,同时对其所建的沟渠、圈舍等生产基础设施探索“边建边补”的补贴方式。  以抵押方式多样化为突破口破解家庭农场融资瓶颈。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强化配套支持政策,保障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的有效实现。二是积极探索建立存栏牲畜、家禽、苗木等农作物土地预期收益权抵押办法,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三是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支持,支持家庭农场以应收账款、仓单、注册商标专用权等办理权利质押贷款。四是加快开展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高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授信额度。  以农业保险多元化为指向提高家庭农场风险抵御能力。尽快探索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的多渠道、多主体的家庭农场专项农业保险制度。一是根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性,开发新型农业险种,优化政策性保险品种结构,逐步实现稻麦油等大宗农产品保险全覆盖,同时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覆盖面,使更多家庭农场能够享受到农业保险的保障。二是提供多种档次的风险保障,对不同档次实行差别化的补贴标准,由家庭农场根据缴费和补贴标准以及自身风险防范需要自由选择参保档次。三是调整农业风险保障水平,逐步实现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提高家庭农场农业保险的损失补偿水平。  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家庭农场服务支撑。一方面应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有效弥补这方面的薄弱环节,为家庭农场提供良种、农机、植保,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要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农技推广、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各项公益性生产服务,更有效地满足家庭农场对社会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发展具有多元利益联接机制的家庭农场联盟,以及家庭农场与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共同组建的产业联合体,以家庭农场的“集体行动”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构建家庭农场有效连接市场的重要组织载体。  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的制度化政策体系。一方面,构建政策整合平台,加强政策协同推进。通过整合现有各部门政策资源设立家庭农场专项基金,探索在完成部门专项政策目标的同时整体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高效发展的实现路径。另一方面,创新性探索家庭农场制度化政策体系,重点破解家庭农场主缺乏职业安全保障的关键性障碍,构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机制。当前我省正在封闭进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改革试点意义极其重大,是这一领域革命性的改革探索,已经取得极为重要的初步进展。但总体上覆盖面较小,一些关键性难点仍未突破,政策创新的系统性支撑条件尚待完备,需要及时进行改革实践,总结完善后在更大范围推广,以此实现家庭农场支持政策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创新。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 长安大学)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23
(金发忠)如今,农业品牌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农业要高质高效,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不断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其中,品牌培育是目标,品种培优是基础,品质提升是关键,标准化生产是有效路径。无论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还是标准化生产,严格说都是为了确保数量、多样、质量,培育、树立、打造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包括产品品牌、产地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品牌包括生产、贮藏保鲜、物流加工企业等,也包括餐饮消费品牌,同时也涵盖农业人物品牌。品牌的终极目标是人,人的品牌建立起来了,生产就规范了,信誉就起来了。资料图片  农业品牌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品牌培育,二是品牌宣展,三是品牌保护。长期以来,从政府和推进层面,更多的是推动品牌培育和保护。近些年,农业品牌或农产品产地品牌工作,主要在宣展方面做得多,通过农博会、农交会、绿博会等各种展会彰显品牌的形象,但品牌培育保护尚未全面发力。  农业品牌在品种基础上重在看产地,产地基础上看生产,生产基础上看收贮运和物流加工,物流加工基础上看包装标识和品级风味。  对消费者而言,第一是选产品品级,看包材;第二是选产地,看企业;第三是看物流,注重消费便捷性。消费者主要是选产品,产品要依附于企业和产地。产地是消费的总体心理感知和外围环境好感度的关键,企业是持续购买的基础和前提。  农产品是生物活性很强的快消品,从生物学特性和行政推进的角度,重中之重是培育产地品牌,产地品牌承载产品品牌和生产经营主体品牌。未来农业品牌,特别是县域农业品牌,无论规模大小、规格品级高低,都需要探寻出特色,彰显其优势,此为立县之本、乡村振兴之道,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趋势方向。  农业品牌到底怎么树  可以考虑探索建立农业品牌登录信息宣展制度,每个产品、每个企业、每个县域(地域)产地确立5-8个独特宣展性指标,申报者自我传送信息,农业农村部门指定专业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公布,供消费者选择,服务于产销(消)。自我展示、消费选择的过程就是品牌打造的过程,类似于海选、选秀活动,这个过程就是品牌塑形、打造、扩充、宣展、淘汰和提升的过程。这既是政府主导推动下的市场化品牌培育最有效渠道,也是践行放管服的有效方式,更是服务地方和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  培育保护农业品牌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建各具特色的县域农业(农产品)品牌、地域农业(农产品)品牌。如果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旗)、300多个地市(州、盟)都能因地制宜各自培育树立出自己独特农业(农产品)品牌,保护好各自的特色优势,新的“三品一标”品种就更优了,品质提升了、品牌也打造了;标准化、规模化形成了,农业也就高质高效了。  农业品牌以什么为核心进行培育  现在有两种平行的趋势或者说路径图:是统称为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共享品牌,还是地域公用品牌、地域公共品牌、地域共享品牌?值得研究统一。区域是空间概念,地域是行政区划概念。从农产品生物学特性和农业品牌推动主体(政府部门)看,围绕“农产品+地域+共享+品牌”四要素培育可能更合适,凝聚各方力量,共创共推共保护共享之,这也是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  农产品品牌是农业品牌的形象代言。需要培育个体,彰显群体。每个县市,抓住1-2个产品培育宣展保护,以此拓展全域特色优势。农业(农产品)品牌培育可以考虑推行7654321。  追求“7个好”。山水地理人文环境好(独特)、生产经营好(规范)、物流加工好(精致)、包装标识要好(亲和)、消费便捷好(贴心)、媒介宣展好(真实)、政府规划服务好(高效)。  凝聚“6个要素”。品牌打造,无论是县域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要做到增色、塑形、赋魂、显韵、传神、提气。其中,传神指见到产品就知道这个产品的物流、加工、采集环境、人文地理,包括地方政府的作为;提气指提振农产品消费信心。练就“5个特质”。必须要做到产品有特质、生产有特质、生产投入品有特质、包装标识有特质、生产基地有特质。  创立“4个外在形象特征”。农产品的形象创立,必须要抓住四大要素。色,即以独特的色系吸引人;形,以独特规格形态展示于人,例如产品规格、包装标识规格;位,以独特定位对接于人,包括市场定位,消费人群定位;道,以独特渠道服务于人。  达到“3保”。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实现“2个目的”。农业一定要增效,农民必须增收,消费必须增长福利。同时要实现“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就是经济双循环的典范。  追求“1个愿望”。农业品牌要长期根植于农耕、山水文化,打造千年老品牌、百年老字号,期待农业品牌能够品牌恒流传、生产恒久远、消费恒持久。  品牌保护怎么办  品质特色的保持和不断提升即是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并不断革新创新超越就是保护。保护既要强化监管,更要推动创新发展和提档升级,支持发展就是保护,关心发展也是保护。乐于物流加工是保护,乐于消费也是保护!品种培优是保护,品质提升是保护,标准化生产也是保护!  品牌培育和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品牌打造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把农业品牌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地,要努力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是政府、生产者、物流加工者、消费者和公共媒体都要来宣讲品牌、宣传品牌、推动品牌。四美是通过品牌的培育、宣展和保护,实现县县都有优质特色的美好农品(餐饮、食品),乡乡都有农耕美好景色、景致、景观,村村都很美丽,家家都很美好,这就是美好乡村、产业兴旺的特征。三热爱是生产者爱生产、物流加工者爱物流爱加工、消费者爱购买爱消费。最后实现蓝天白云好空气、沃土净水好地方、好人好事好产品。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罗必良 张露)从“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振兴的构件,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熟人社会、人情交往与农民幸福感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论,刻画出村社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差序格局”,才生成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关系型乡村治理体系。传统村落所特有的社会资本对于维护村庄秩序的传统,是值得重视的制度遗产。在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和由此生成的信任机制中,能够产生情感支持(如尊重和关爱)、工具性支持(如互助和分担)、信息支持(如共享和交流)、评价性支持(如肯定和鼓励)。由此所形成的非正式功能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安全感和自信心,强化对未来生活的积极预期并增进幸福感。  但由于人具有强烈行为决策的自我中心性,达成长期合作往往面临着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挑战。信任机制的建立要求交易空间的封闭性,且关系的维护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在反复的博弈中,人们逐步掌握了用传统观念组织社会、用强制控制社会、用市场调节社会等多种促进合作的方式。但传统、强制与市场三类机制有着不同的运行特征,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秩序中,并不能一致性地增进人们的幸福感。首先,传统观念能够维护社会稳定,既为集体行动提供合理性辩护,又为个人行为提供规范性约束。但是,村庄的开放与人口的流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及其福利函数。其次,作为共同体行动,村落人情互动难以脱离现实权威,宗族组织多为乡村社会的“治理单位”。由此,村庄中占优势地位的宗族可能获得资源支配权,从而侵占公共或他人资源。而处于优势宗族之外的村集体成员则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造成幸福感损失。再次,对外部市场机会的利用与人力资本高度相关,而人力资本属于个人,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使得人力资本相对欠缺的群体在市场机会竞争中表现出弱势,产生机会不公平的判断与相对“剥夺感”,从而损伤其幸福感。因此,必须重构乡村治理机制,扬长避短地增进农民的幸福感。  产权明晰、治理转型与农民幸福感  农地作为村庄集体成员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产权结构直接决定着村庄治理的有序性。农地确权颁证之前,一是存在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性,使得地权归属模糊;二是存在法律的不完全性,难以囊括所有土地权益类型和情境,使得村庄交易的“关系型”治理格局占一定地位。  我国农村普遍推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从2009年起试点实施,到2018年基本完成。农地确权的本质是产权界定,由此而明确划清农户之间的地权边界,强化农户农地产权的法律保护。农地确权诱导产权实施尤其是产权交易的重要转换,具体来说:一是弱化社会网络关系。农地确权赋予农户具有排他性的地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户地权安全性与稳定性,传统的以村社集体或村落网络关系保护地权的努力将得以弱化。同时,确权所赋予农户的长期稳定的地权关系将强化农地的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障功能,降低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社会风险,并进一步弱化农户基于风险防范的人情往来和社会网络关系维护。二是改变地权博弈关系。农地确权的基本赋权单位为农户。农户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决定了该农户之外无论亲疏远近的其他主体均被排除在外,并且农户的地权受到法律保护,农户之间交易行为的隐性契约关系和村社集体的传统社会价值将失去存在基础,从而诱发农村治理“差序格局”和基于亲缘地缘维系的传统治理体系的撕裂与瓦解。三是强化农户的经济理性。农地确权旨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这意味着,农地确权的政策努力势必强化农民的经济人属性并诱导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市场文化和经济思维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非正式社会安排。营利性行为倾向将取代义利性行为取向而在交易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农户的目标函数也将从风险最小化转变为收益最大化。  农地确权颁证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激励长期投资与生产性努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诱导农村要素市场的生成与发育。进一步地,由人地关系松动所引发的要素流动,使得农民获得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更大的经济增收空间。可以判断,在地权明晰和稳定的制度环境中,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契约关系,将诱导“契约型”交易秩序并重构村庄治理体系,同时也将通过赋权农民、增加其生存和发展的选择空间而增进其幸福感。  基层民主、村民选举与农民幸福感  政治参与是促进民主、正义与公平赋权的关键因素。既有研究表明,人们能够从政治参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从而增进幸福感和获得感。原因在于:第一,政治参与能使个体获得组织人脉、识别资源和制定实现目标之策略的经验;第二,政治参与促使个体感到更强的能力感和更少的疏离感,从而缓解沮丧、悲伤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第三,政治参与赋予个体直接问责和监督当权者的权利,从而表达个体政治诉求与价值偏好。  中国的村庄民主具体包含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其中选举制度是村庄民主的核心。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庄的开放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的非农转移使村民选举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一是自发性参与意愿下降,即长期脱离乡村的生活使得村民对选举的重视程度降低,或随意放弃选举权,或因弱利益关联性而产生投票的随意性;二是更多地关注公共福利的改进,村民在参与投票中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期望选出能为所有村民带来公平正义的候选人和真正有能力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候选人。  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参与村庄选举投票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低收入农民群体中。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对基层民主和制度公平的敏感度更高,村庄选举制度及其改进能够有效增进这一群体的幸福感水平。由此表明,即使不能快速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即使存在相对收入差距,赋予低收入农民以民主权利,鼓励其积极参与村民选举,依然能够有效增进农民的幸福感。因此,提升农民幸福感,必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善治提供组织保障。  促进乡村善治的基本策略  赋权农民,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与基层民主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增进农民幸福感的重要路径。必须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鼓励自治。赋予农民民主权利,在村庄公共事务决策上广泛听取村集体成员意见,调动其参与村庄事务决策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鼓励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的自治参与,以弱化其绝对收入相对不高的局限,并增进其幸福感。坚持农民在村庄自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将有效契合农民对公共事务与公共福利的现实关切。  第二,推进法治。推进产权明晰与稳定的法制化,诱导产权实施及其交易的契约化,由此形成的市场化逻辑将成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线索。目前已完成的农地确权实现的是产权界定,而真正能够有效激活地权交易市场的是产权实施。未来要通过交易制度创新,从产权实施方面盘活地权,挖掘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释放产权改革的制度红利,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基础上,提升农民幸福感。  第三,贯穿德治。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础,应当贯穿于乡村治理体系转型的始终。由地权法制化、契约化与市场化所推进的村庄治理结构的转型,在打破原有传统治理体系的同时,可能诱发村庄善治成本增加的潜在风险。因此,村庄秩序的形成、维护与治理,仍需动员传统的组织资源与道德力量,利用熟人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诚信机制和道德机制加以规制,从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张露,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党国英)作为国家重要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终结城乡差异性安排,备受社会关注。新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一举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消除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是国家服务职能回归本质的公正之举。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推进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重大举措,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之后,近期国家又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其中对最低生活保障这项重要公共服务不再给出城乡之间的不同标准。今年6月,国家民政部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更加明确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的基本规定。至此,我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国家重要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终结城乡差异性安排,涉及较大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与众多人口的利益相关联,对施政的社会公正目标有重大影响,备受社会关注。新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一举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公共服务的本质在于让全体公民共享国家提供的公共利益。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过去国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了巨大鸿沟,伤害了农民利益。消除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是国家服务职能回归本质的公正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目标具有紧迫性。由于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真正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将居住地作为公民身份识别信息并施以管理与服务的差异性对待,已经不合时宜。我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紧扣这一制度弊端展开,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是推进最难的一个方面。国家在户籍登记制度方面取消城乡壁垒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持城乡差异不得不依据乡村居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使这个身份成为一种“隐性户籍”,也使户籍登记的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意义大打折扣。仅从制度设计架构上看,国家在完成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目标以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便成为这一领域改革的最后难题。这个门槛一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将不再有明显体现城乡差异的制度安排。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变革,也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向城乡统一的低收入人群扶助制度转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需要以很多扶弱济困政策继续跟进为条件,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兜底性条件。按官方数据推测,目前纳入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支持的人数超过了我国2020年脱贫攻坚政策的目标人群,这说明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已经高于脱贫标准。实行新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以后,保障水平将更显著高于此前农村脱贫标准。可以乐观预期,此项变革将保证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成功转型为城乡统一的低收入人群扶助制度。  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将加快我国社会关系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进程。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靠宗法关系对宗法共同体的某些贫困个体给予帮助,这种帮助对于匡正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不无意义,但对于一个社会实现更大程度的平等、鼓励个人独立自由发展却有一定负面影响。受惠于小共同体的个体,不得不对小共同体的主导势力产生依附,其行为可能会因小共同体的好恶而偏离社会规范。通过国家力量,并借助国家所倡导的文明价值准则,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帮助,有助于受益者建立与社会文明准则相契合的个人行为准则。依托全社会的保障制度,获益者不易受类似“报恩”准则的羁绊,使社会互济突破“熟人社会”范围,抵达无边界的“陌生人社会”,形成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具有根本性意义。此次国家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对家庭成员的认定以及对各种转移性收入的认定,应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敦化社会风尚。  此次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定办法对于解决既往相关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有积极作用。农村低保政策在执行中屡屡出现村干部“选人唯亲”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所诟病。对此,新出台的办法重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确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受理、初审工作。办法还规定,已经受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申请,如果涉及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有近亲属关系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单独登记备案,以方便核查。实践中有的村庄盗用了农民的家庭账户,把国家低保资金当成了少数干部的“小金库”,新的办法针对类似问题规定村(居)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代为保管用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银行存折或银行卡的,应当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签订书面协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与必要。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很强的公共服务支出,目前只是从社会平均生活支出上确定了一个底线的保障水平,没有考虑一些特殊情形下的高昂生活支出问题,使一些家庭可能在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支付以后仍难以解除生活困难。此次发布的办法虽然规定,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但因为这些补充性救助也多是定额补贴,不免发生总体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各项保障政策的匹配衔接,使低收入人群尽量无遗漏地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其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还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性改进,以确保社会平等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兼顾经济效率的增进。从国际经验看,国家所实施的保障平等目标的政策有可能对经济效率的增进发生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条件下,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达到一定水准后,有可能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意愿,从而减少市场上的劳动力供应。如果能实行类似“负累进所得税”方案,即在一定阈值内劳动者获得工资报酬后可以从政府得到补贴,则可以使领取政府补贴的劳动年龄人口更愿意进入劳动市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具体实施可以按类似方法予以改进。  最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落实也可以在形式上作出更有意义的探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可能用来支持较高的消费目标。从观察看,有的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对怡情消费有相当的依赖性,有的农村居民虽然属于低保户,但仍然有可观的人情消费。在这些情形下,想必当事人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必要消费,例如牺牲底线的食品消费,这对当事人的健康十分不利;如果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则对青少年身心发育十分不利。为此,可以探索用免费食品券来全部或部分地替代低保现金支付,使这些家庭能够得到必要的食品营养保障。类似这样的办法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初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两条线两只手 落实21项重点任务(记者 文莎)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四川具体怎么做?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汇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强大合力4个方面21项重点工作任务。  “这是我省今后一段时间有效衔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资料图片关键词:两条线 设置“预警线”,拉起“保障线”  “有效衔接工作是推动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源动力的关键环节和基础环节。”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四川与全国同步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实施意见》的出台,吹响了推进有效衔接工作的号角。  如何推进?《实施意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明确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过渡期内部分脱贫人口存在着返贫风险,有些边缘人口也存在致贫风险。这样一个机制,相当于设置了一道防返贫‘预警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蓝红星说。  脱贫户李图元,家住雅安市芦山县芦阳街道灵鹫山社区,原本在县城开客运三轮谋生,受疫情影响,收入微薄。监测到这一情况后,社区随即展开帮扶,帮他谋得一份公益性岗位。“我主要负责打扫街道卫生,每月收入1000多元,比过去稳定多了。”  《实施意见》还拉起一道“保障线”,明确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将帮扶范围进一步扩大。6月初,凉山州甘洛县阿沙莫村农户吉克布沙莫收到了第三季度的低保。“家中老少全靠丈夫一人在外务工,大儿子还有残疾,低保让我们生活多了一层保障。”吉克布沙莫说。  从脱贫群众这一点扩展到农村低收入人口这一线,再扩展到脱贫地区这一面,帮扶能量波也在增强。《实施意见》明确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提出在推动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础上,再确定一批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持续加大对原深度贫困地区和秦巴山腹地所在市中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的县(市、区)的支持力度。  “心里有底了!”甘孜州炉霍县泥巴乡次郎村第一书记陈旺告诉记者,“虽然脱了贫,但村民持续增收、村庄稳健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现在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将加大补短板力度,着力改善教育、医疗、居住、出行等条件,同时全力发展黑青稞等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稳定的渠道。”关键词:两只手 省内“手挽手”,跨省“手牵手”  到岗一个多月,挂职南充市仪陇县经信局的浙江援川干部朱丽丹,已经走访完县内重点企业。“我和企业家们探讨了仪陇的产业人才现状以及政府该如何通过‘有形的手’帮助、支持企业做好人才招引和培育,为正在起草的人才聚集培育政策出谋划策。”朱丽丹说。  这只是跨省协作的一个缩影。根据《实施意见》,主动衔接有关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做好方案研制、干部选派、项目资金支持等服务工作;深化浙川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推进园区共建,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我省转移。  “今后将由浙江‘一对一’帮扶四川,结对关系调整为浙江11个市62个县帮扶我省12个市州68个县,实现了对我省原国定贫困县和原深度贫困县的全覆盖。”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两省将重点从产业协作、劳务协作、人才协作、消费协作、多元协作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在省内对口帮扶机制上,《实施意见》提到,适时选派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干部人才,深化区域合作和全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方面,定点帮扶单位结对到县、帮扶到村,原则上1个部门帮扶1个县、1个村。  “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是解决‘谁来扶’的关键一招。”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坚持‘先定村、再定人’原则,逐村形成驻村干部清单,确保选派精兵强将到村帮扶。”  “省内‘手挽手’,跨省‘手牵手’,这好比两只手共同使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蓝红星说。  此外,《实施意见》还明确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帮扶政策衔接、工作体系衔接、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考核机制衔接,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果更可持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0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罗卫平)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大战略,在广安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全面收官的历史时刻,自己结合工作实际,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一、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从发展阶段上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农村发展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那是基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总体判断提出来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的几年,全国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移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三农”发展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多元型转变。最近几年脱贫攻坚,农民的发展需求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更加注重求富裕、求环境、求高品质生活。(二)从工作内容上看:虽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三农”发展同样只有“五句话、二十个字”,但存在明显的不同,前面的二十个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后面的二十个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总体来看,乡村振兴理念更新、范围更广、目标更远、要求更高,“村容整洁”过去多抓道路清障、房前清淤和垃圾清运,“生态宜居”更加突出人畜功能分区、厨厕分离、建设卫生厕所、宜居乡村等,更加强调人居环境的舒适度。(三)从总体布局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集中部署了“七大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排在第四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两个大循环”中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农业农村是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三农”不稳,天下难安。乡村未振兴,民族难振兴。乡村面宽量大“锻长板、补短板”潜力大市场大,乡村振兴希望无限前景光明。二、广安还需不需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广安“三农”工作基础好工作实,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后,一些基层同志对下步工作尤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思想到行动产生的困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从思想认识上看:一些人认为农村衰落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认为土地撂荒、人员外流、农房闲置乡村已经没有希望了,再提乡村振兴也是“瞎子点灯白废蜡”。还有一些人认为乡村就是乡村,现在已经建设得比较好了,用不着再“花大力气”了。过去“三农”工作“共做一桌席、各端各的菜”,有“桌子”有平台,现在找不到“桌子”了,又打起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遍撒胡椒面”的“歪脑筋”,又开始“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产生上述认识的根本原因是对乡村工作的重要性、基础性、先导性、关联性等认识不足,首先是发展方向,其次是中央要求,第三是百姓期盼,容不得丝毫的犹豫,当下正值各级政策调整关键期,党委政府更需“响鼓重捶”高歌推进争取政策科学推进。(二)从现实条件上看: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乡村行路难、饮水难、升学难、看病难“四难”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面貌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和全省全国相比,农民人口比重仍然较大;农民尤其是贫困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一万元,收入水平不高不稳,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还比较弱,稍有不慎就会因灾因病因祸重新致贫返贫,全市至今还有 3187个监测户和边缘户。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不仅过去的成果稳不住,新的工作局面也会迟迟打不开,对全市全域的工作也会拖“后腿”,影响广安现代化建设进程。(三)从发展趋势上看:乡村宽敞的环境、廉价的劳力、便捷的交通正在成为干事创业、居家生活的美好世界。广安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没有跨越50%的拐点,每年尚有130万左右农民在外务工,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从城市选择到乡村创业就业,城乡之间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双向流动更加频繁和深入,“白天是农民、晚上是市民”“工作在城镇、休息在乡村”“一产垫底、一二三产互动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城乡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三、广安怎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广安是中国西部“三农”发展大市但还不是强市,必须抢抓机遇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厘清范围。一是科学划定城乡范围。抓住第三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契机,立足于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科学划定城市和乡村的大致范围,特别是涉及城市与农村结合部,一定要有过渡的建设安排,对乡镇和集中安置区要强化规划引领,促进要素聚集和设施配套,坚决避免重复建和建了拆、拆了建。二是持续解决相对贫困。支持岳池县、武胜县、广安区、邻水县等4个县开展探索建立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工作。三是稳妥解决消亡村庄。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对即将消失的村庄要及时跟进措施,坚决防止危房倒塌产生人员伤亡事故。(二)明确标准。城市有城市的建设标准,乡村有乡村的建设特色,绝不能把城市里面的电梯房、大公园、风景树等直接复制到乡村,集中安置区小洋楼边乱搭乱建,搞得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乡村振兴的考核指标已经过百,关键是扭住核心指标,突出地方优势标准推进。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可紧扣“3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沟、渠、池、路、机“五网配套”和“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大户带、专合引、搞加工、创品牌”等标准,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业变商品“三变”目标。二是乡村村庄建设。可紧扣“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一楼一底、厨厕分离、坐脊加盖、改水改灶、庭院经济、瓜果飘香”标准,推行以村活动室建设为中心,整合文化室、卫生室、广播室建成“乡村多功能活动中心”等模式。三是乡村城镇和集中安置区建设。个别地方有“夹道”修成军营式“火柴盒、排排坐”的习惯,既不美观,也不利基础设施配套,更不便于管理。可学习借鉴武胜县白坪-飞龙片区集中与分散、建新与改旧相结合的办法,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保留了乡村风情,原始的村落植入道路、水系、通讯等现代设施,古今交汇,城乡交融,这些来自基层又服务基层的做法和标准,关键要认真吸纳并长期坚持,真心实意把群众的事情办好。(三)突出重点。一是扶贫解困。对已脱贫地区的相对贫困户和不稳定贫困户,要抓紧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压紧压实一线责任实现精准监测、科学研判、及时预警、高效帮扶、月报季测、动态调整,确保脱贫不返贫。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特别要抓好规划衔接,在继承中发展和在发展中继承,绝对不能“新官不买旧账”打一枪换一炮;抓好政策衔接,上级文件要求调整政策设置过渡期,地方绝不能说停就停,绝不能造成“政策变、人心乱”。二是产业提升。围绕“36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科学确定主导产业和扶持措施,真正“定准位、扭到费”,把特的做大、大的做优、优的做长、长的做强,特别要瞄准重庆市场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实力。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关系,从小区域来讲可能是主导,从大区域来讲可能只算特色,主导确定既要看规模,又要看科技,还要看市场,必须综合评估,任何简单累加、盲目跟风都会误导群众。同时要大抓现代劳务产业发展,强培训,树品牌,外输内转,特别要针对农民工已经大量外出的实际,创新劳务培训方式和政府补贴机制,帮助农民持证上岗稳定就业。三是基础建设。重点是管路、治水、植树和通讯,乡村道路宽度不得低于4.5米、同步配套安保设施和标识标牌,提高通达通畅能力。四是环境整治。以乡村场镇和规模村庄治理为重点,以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方向,提高乡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建设水平。五是文化传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新乡村文化传播方式,加强乡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保护,积极倡导家庭美德。六是人才培养。从创业环境、资金支持、创业培训等各个方面,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激发和撬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乡、村建制调整,对参加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要格外关注,引导其就地转换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真正培养一支年富力强、熟悉基层、热爱乡村、群众公认的干部人才队伍。(四)创新机制。一是力量统筹机制。在借鉴“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党委和政府“双组长”抓脱贫攻坚经验的基础上,将乡村振兴纳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主抓内容,乡村振兴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强化统筹和督导检查,可下设实体化运行的办公室。乡村“五大振兴”部门已经“名花有主”,要全面推进急需学习借鉴脱贫攻坚的办法强化力量统筹,需要一个专责部门来牵头统筹。党委农办机构改革后“有牌子有职能但是没有几个人”,扶贫开发局重组为乡村振兴局后“有体系有经验但是没有职能”,若能将二者有效整合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全面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费省效宏。农业农村、水务、交通等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各端各的菜、各算各的账、各计各的功”,建立条块结合、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协同推进体系。二是城乡融合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五个一”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人、财、物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和融合发展,特别要以清产核资搞活市场为重点,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发展。三是乡村治理机制。全面加强乡村治安联防联控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对脱贫攻坚形成资产,要逐一建立台账、厘清权属、落实管护、强化监管,并与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使用效率来增强基层自我发展能力,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不断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王小川)每年的小龙虾上市季,很多“吃货”“老饕”都拒绝不了小龙虾的诱惑——五花八门的做法,鲜嫩弹牙的虾肉……看着球赛,喝着冰啤酒,吃着小龙虾成了不少人消夏的选择。  前不久,一段关于小龙虾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只吃虾尾,不要吃虾黄”“食用死亡两小时以上小龙虾容易中毒”等说法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小龙虾,怎么吃才安全,健康?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多方求证。  焦点一:小龙虾的虾头能不能吃?最好不吃。  小龙虾虾头能不能吃,这个问题足以引发小龙虾拥趸们“唇枪舌剑”。  一些消费者认为,虾头内的“虾黄”是虾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据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介绍,小龙虾虾头内的“虾黄”,不论公虾、母虾都有,所以,“虾黄即虾卵”一说并不成立。其实,所谓的“虾黄”是小龙虾的肝胰腺,即小龙虾的解毒器官。如果小龙虾生活的水域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物、寄生虫等,往往会通过虾的摄食或呼吸活动进入其头部。  此外,小龙虾头部除了有肝胰腺,还有胃、鳃等,这些都是虾体吸收并处理毒素的器官,也是最易积聚重金属、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因此,从食用安全的角度看,建议只吃虾尾,少吃、不吃“虾黄”。  焦点二:死亡的小龙虾能不能吃?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  很多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小龙虾死亡超过2小时后到底能不能食用,会不会引起中毒?  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得出结论:死虾能不能吃,关键要看小龙虾是怎么死的。  要想吃得好,关键得食材好,挑选合格优质的小龙虾很重要。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表示,小龙虾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食用鲜活小龙虾一般是没问题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两小时”说法,陶忠虎认为,小龙虾是一种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夏季气温炎热,一旦死亡,虾体内的高蛋白物质经细菌分解后极易变质,人食用后极易出现食物中毒。所以,不建议食用死虾。  但是对于消费量很大的冷冻虾,则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顾泽茂解释,经正规加工冷冻死亡的小龙虾和从水池里捞上来的死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陶忠虎表示:“对于正规加工而成的速冻小龙虾等,虽然其形态已经死亡,但是在小龙虾鲜活状态下加工、冷冻而成,可以食用。”  焦点三:小龙虾怎样烹饪才安全?煮熟,煮透。  消费者日常购买的冷冻虾、小龙虾预制菜等如何处理才能放心食用呢?  陶忠虎介绍,因为小龙虾体表和体内都含有污垢、寄生虫和病原菌,在加工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虾头、虾线等部位可以直接去掉。如果不考虑美观,小龙虾的虾脚也可以去掉。市售的预包装小龙虾,通常是选新鲜小龙虾烹饪后速冻,只要保证冷链运输贮藏过程的低温,吃的时候重新加热至沸腾,就不必焦虑食品安全风险。  顾泽茂提醒,在小龙虾的烹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温,高温才能将其体内的细菌或寄生虫杀死。通常,寄生虫在70摄氏度煮至10分钟左右就会死亡。如果是100摄氏度的高温,杀死寄生虫的时间会更短。“关键是一定要把小龙虾煮熟煮透,确保食用安全。”  比起将小龙虾煮熟煮透,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龙虾配酒。专家提醒,小龙虾配酒不会“越喝越有”,反而容易引发痛风。其实不止小龙虾,其他一些鱼虾类产品也尽量不要与啤酒同时食用。  专家解释,痛风的形成与嘌呤代谢和血液中的尿酸排泄障碍有关。啤酒与含嘌呤较高的产品同时食用,会增加尿酸的生成和积聚,容易造成痛风,还可能造成痛风性关节炎,甚至肾功能损伤。尤其不建议体内尿酸水平较高的人群同时食用鱼虾类产品和啤酒。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卢宗源  行政村是结构和功能较为完整的最小基层管理单元,是衔接基层政府与村民最有效的载体,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内生动力的重要作用,实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既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如何着眼于乡村实际,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村域实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乡村顶层设计的创新。乡村规划是一个村顶层设计及谋划的重要工具,是一个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如何避免规划不落地的突出共性问题?一是在团队选择上,要遴选有运营及策划规划经验的团队来编制规划;二是在目标定位上,要站在区域发展、产业链条的高度及深度去进行定位,避免过度关注当地已有资源和产业;三是在项目策划上,要将运营思维、场景思维、要素思维前置到乡村产业策划、布局、规划的全流程中,便于后期运营管理、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撬动更多要素资源聚集;四是在实施措施上,充分依靠当地村民、乡村专家、基层管理者代表深度参与调研、答疑及评审环节。  乡村经营主体的创新。解决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在于壮大乡村经营主体。如何实现乡村经营主体的创新?一方面,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四个经营主体,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夯实乡村产业经营主体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创新引入退休干部及职工、专家学者、大学毕业生、成功商人等,让他们在广袤的田野上,共创共享,形成新村民、新匠人、新农人、新乡贤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活力与创造力。  乡村科技应用的创新。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指导、发展动力以及根本保障。现阶段我国科技应用在城乡之间、在不同领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农民手上拿的是智能手机,田里用的还是耕牛犁地的现象在一些山区还较普遍。如何解决乡村科技应用的创新?一是强化系统性思维谋划乡村科技的应用,特别是要重视补齐农业生产科技方面推广应用的短板,强化微型化、易操作、低成本的农业工具的研发及普及应用。二是加强乡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农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改善“三农”服务水平,成立“三农”技术服务队,经常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三是加快农技推广的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集成,普及类似中国农技推广手机APP,用科技拉近技术人员与农民的距离,破解农业发展中技术人才和农民在时间与距离上的难题。(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高级策划师)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华  成都市龙泉山“梦里桃乡”水蜜桃产业园是“中国水蜜桃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水蜜桃之乡”核心区域,园区地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花海林麓段,内含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桃花故里”,是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代表。然而,当前园区面临桃树品种改良阻力大,品质参差不齐,收益不稳定,传统乡村旅游发展疲软不持续,农户增收困难等问题。资料图片  2019年以来,我们的团队在龙泉驿区柏合镇宝狮村和桃硅谷科创园,开展了《果药间套栽培技术创新驱动都市休闲农业发展研究》(成都市科技局重点研发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9-YFYF-00167-SN)课 题研究。项目紧扣龙泉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公园城市建设中的新定位,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技术推广与区域旅游发展有效结合,力争带来三重收益:一是解决产业园区桃果品质问题,推广果药间套种栽培技术,提高农业收益;二是桃树间套种观花效果好的中药材,改善景观质量实现四季经营,提高休闲农业收益;三是农旅融合,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活动,增加素质拓展收益。  项目历经两年的探索,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建成基地,示范带动。项目建成药果间套栽培示范基地2处,共25亩,推广桃树栽培新技术3000亩,改良桃树新品种1000亩,总结了适宜本地的果药套种的高效栽培模式。二是行业协作,打造品牌。联合行业组织、文旅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作宣传册2套,设计桃果、中药材包装5套,形成“科学果礼”“大运桃”“蓉合三创”等品牌。三是科技赋能,产业联动。利用信息化技术,绘制《“梦里桃乡”产业园区果药套种规划布局图》,制定《产业基地研学旅游规划》,编写《桃硅谷研学策划书》,建成大学生劳动教育基地1个。四是积极宣传,培训推广。通过现场观摩会、公众号、线上课程、电视节目,以及参加省内外各层次农业人才培训班宣传研究阶段性成果,累计培训1100人次。  有好的技术、好的思路、好的目标,落地才是关键。当前都市近郊农业发展存在“城市居民不信任乡村农产品、产业园区农户增收渠道狭窄、农业和旅游市场互换率低”等普遍问题。为力求实效,课题组跨界组建政产学研用团队,围绕“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广新技术、包装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增加新收益,为都市近郊的现代农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博士、副研究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祥禄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在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产业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价值,有利于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要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促进法》则提出要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的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做到“两个围绕”: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重“六个突出”:突出特色化、突出差异化、突出多样化、突出全域化、突出绿色化、突出品牌化;采取“四个提升”: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提升设施配套水平、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支持保障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部署。  强化规划设计。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坚持多规合一、紧密衔接、同步推进、突出产品特色,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带状发展、集群发展。  积极打造精品。集中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围绕休闲农业重点县、美丽休闲乡村和休闲农业精品园区建设,支持星级农家乐、智慧农场、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和共享农庄等品牌创建,提高服务质量。  注重规范管理。加大标准制修订和宣贯推广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地方行业标准,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加强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加强行业自律,做到诚信守法经营。  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乡村振兴资金,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经营主体自筹资金、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的方式,解决旅游景点设施投入问题。做到农村基础公共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有人投、管得好、能常用。  丰富多种业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积极探索精品民宿、亲子研学、健康养生等新型业态,开展节会活动、开发创意产品。  抓好主体培育。研究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发展休闲农业,可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政策,鼓励设立休闲农业发展投资基金,探索发行休闲农业发展专项债券和保险产品,吸引经营管理人才投身休闲农业,提高经营主体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共享经济赋能。利用休闲农业与共享经济在仓储物流、销售渠道、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结合点,在充分保障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权益下鼓励“城乡共享经济”发展,将农民(供应者)与城里人(需求者)对接,实现农村资源最大化利用,推动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洪瑜 文/图  “干的时间太长了,可以灌水了。”7月31日下午,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刘山社区,烈日当头,省农科院水稻高粱所所长蒋开锋站在一片已经干得开裂的稻田边,对技术人员说。为了准备第二天的一场大米品鉴会,田里提前抽干了水,方便机械收割。  作为一名水稻育种家,蒋开锋很快有了新发现:尽管经历了多日的高温暴晒干旱,但和周边数百亩丰水滋养稻田一样,这片水稻依旧叶片挺立。拿起一把稻穗,蒋开锋惊喜地看到,稻穗仍在灌浆。“水稻灌浆需要大量水分,这片田干了那么久,稻穗还在灌浆,说明这个品种极有可能还有抗干旱的特性,如果在常遇8月干旱的四川丘陵稻区推广,非常有优势。”  让蒋开锋感到惊喜的水稻,正是他的团队选育的新品种品香优秱珍,即将在今年通过品种审定。抗干旱是试种过程中发现的新特性,这个品种最大的优势不止于此。雷恒久展示他试种的新品种。拼米质“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  “年轻人要吃好吃的米,要到市场上去买,自家种的都觉得不好吃。”种了几十年的水稻,今年67岁的种植户雷恒久没有想到,现在自己种的新品种也能有市场上高级米的香味和口感。雷恒久种的,就是品香优秱珍。  作为这个新品种的推广企业,2019年,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开始在刘山社区指导农户试种品香优秱珍,雷恒久就是其中之一。有十多年的杂交稻种植经验的雷恒久,刚开始对于这个新品种还有些迟疑,但在一次团队组织农户参加的大米品鉴会上,雷恒久亲眼看到,这个新品种煮出来的米饭,“菜还没吃完,饭吃完了。”雷恒久下了决心,家里的三亩地全部种了这个新品种。  米质好,是品香优秱珍的优势之一。“我们在区试测试中发现,这个品种的米质各项条件都能达到一级米的标准。”蒋开锋告诉记者。拼产量一级米也能种出高产量  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驱使下,米质越来越成为四川育种团队的攻关重点。但是,米质好的品种,产量高不上去,也一度成为育种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但品香优秱珍不仅米质好,产量也高,两者结合,这是它最大的优势。”蒋开锋介绍。  蒋开锋的搭档、水稻高粱所副所长张涛给记者做了对比:“一般的一级米亩产在550公斤至600公斤左右,这个品种在种得好的地方,亩产能达到800公斤以上。2019年到2020年,海南国家水稻公园进行品种产量测试,这个品种的亩产达到了835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17%,居当时测试品种的第一位。”  张涛告诉记者,看水稻是否高产还有一个小技巧,“一般产量的优质水稻,在稻穗的最后几颗,就不再灌浆了,而品香优秱珍,你可以看到,稻穗的最后几粒仍然灌浆饱满。”  高产量同样让雷恒久感受深刻。虽然不是种粮专家,但他知道,水稻还在田里的时候,数一数一根稻穗有多少颗稻子,今年能否丰产也就有了定数。“这个品种一根稻穗能数出300多颗,这个颗数,产量错不了。”  “品香优秱珍,重点在两个字,‘品’和‘秱’,这两个字分别来自它的母本和父本。”张涛告诉记者,为了给这个品种取一个与品种特性匹配的好名字,他特地查了字典,“‘品’的意思是一两个人说好吃不算,三人说好才是好。‘秱’的意思是农作物丰收的意思。两者结合,代表了这个品种的优质和高产。”  除此之外,张涛介绍,品香优秱珍在抗倒伏、抗稻瘟病能力等综合性能上同样表现优秀。拼潜力一粒米“游”向长江中下游  拥有优秀的基因,品香优秱珍的“志向”不只在四川。  “通过广泛试验,我们发现,除了长江上游,品香优秱珍在长江中下游的适应性同样不错。2019年四川省种子协会中下游筛选试验中,品香优秱珍花期遇到连续36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结实率依然在83%以上。2020年长江中下游联合体区试中再次获得高产,比对照品种增产7.11%。  四川审定过后,在长江下游,这个品种也即将通过长江中下游国家审定。“应该说,整个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稻区,种籼稻的地方,它都有很好的发展潜力。”蒋开锋告诉记者,在四川育成的水稻品种中,极少数能够同时在长江上游和中下游审定推广。  “今年我们的制种面积就有500多亩,制种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可以供10万-20万亩的水稻种植面积使用。”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存均告诉记者,行业中,种业公司的新审定品种制种量一般只有2万-3万公斤,品香优秱珍第一年落实到 10万-20万公斤制种量,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也是对这个品种综合表现赢得市场认可充满信心的充分体现。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5
(记者 王成栋)7月29日,清点完货款后,王湖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这位四川蜀农川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说,扣除完土地流转费和其他成本支出,没有多少钱能拿来给入股的脱贫户们分红了。  同一天,四川省核桃产业促进会召集全省种植加工企业及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负责人开了一次电视电话会,研判今年价格,以及如何保障贫困户收益。  扶贫农产品上市后遭遇低迷市场,如何突围?如何实现“丰产也增收”?当前难关 价格走低,一些扶贫农产品“丰产不增收”  “看来价格是走不上去了。”7月30日,眼看采收期已经过了半个月,巴中市平昌县江口街道临江社区脱贫户李玉芳决定接受收购商的报价:烘干后的青花椒,每斤26元。这个价格,比李玉芳预想的缩水了三成多。  价格高、收益高,是李玉芳种植青花椒的主要动力。2019年以前,平昌本地烘干后的青花椒售价稳定在40元/斤以上,一亩丰产后的青花椒每年产值动辄七八千元。  也正是瞅着行情好,2015年至2019年,李玉芳先后种植了花椒30余亩。为了照顾好这些花椒,李玉芳前后“砸”了七八万元,用于平整土地、配套灌溉渠系,修枝、施肥等日常管理。小学都没毕业的李玉芳,向农技人员拜师学艺、自学,掌握了种植技术。她一直盘算着今年青花椒丰收后,把自家的平房加盖成洋楼,但眼下的行情,让这个梦想只能“再等一等”。  低迷价格影响到的不只有李玉芳。  业内公认,拥有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和35万亩种植基地的平昌,其交易价具有行业指标性。平昌县林业局林业产业发展中心科员郭大林介绍,从6月中下旬上市开始,平昌本地的青花椒价格呈“高开低走”趋势。初步统计,已有30余天的采购价低于多年同期平均值,“2019年时,鲜青花椒12元/斤,现在一斤只能卖到六七元。”  “身价”波动的农产品,不只有青花椒。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监测表明,无论是核桃种植,还是葡萄等特色水果种植,均遇到了价格下滑的压力。  如何看待眼下的部分扶贫农产品价格波动?  “不能光看当下的行情。”省花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明钰说,多年来,种植业对于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促农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凉山州金阳县为例,截至去年底,当地共有2.7万余户12万人依托青花椒产业实现脱贫摘帽,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63.15%。在培育青花椒产业的同时,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也大大改善。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从事扶贫农产品销售多年的惠椒网董事长王彦奇。王彦奇表示,眼下即便遭遇价格下滑,青花椒等种植户仍然有盈利空间。按照当前价格,每亩青花椒产值仍在3000元上下,“扣除管理采摘成本,一亩有几百元利润。”  另外,受益期长也是我省扶贫产业的一大特点。省林科院副研究员王丽华介绍,青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三四年后即可挂果,五六年左右便可进入丰产期。而且,丰产期往往能持续约20年。  “更重要的是,还有调整的空间和时间。”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市场的波动,接下来,全省各地要抓住今后5年的过渡期和产能到来的窗口期,果断采取措施,让“致富果”更加名副其实。眼下对策 再“送一程”,企业分风险、政府谋作为、政策要稳定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351万人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全省脱贫总人口的58%左右。换言之,脱贫产业是鼓起脱贫老乡荷包的重要支柱。因此,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薛学深看来,从防返贫的角度来看,当务之急是稳住市场。  怎么办?坚持联农带农。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的摸底显示,各脱贫地区在培育脱贫产业时,多数选择的路径是“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等。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应该发挥“压舱石”作用,把就业岗位和收益更多的留给脱贫户。  “他们赚点钱不容易,我们更不能临阵脱逃。”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雷文勇介绍,今年3月至7月,即便面临价格快速下滑的压力,公司仍然按照事先约定价收购了合作脱贫户的肥猪,“保证养殖户有基本的利润。”  政府层面的作为也要更加主动。“该组织单位收购的就收购,该收储的就收储。”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西南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蓝红星解释,此前的经验表明,消费扶贫是解决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问题的一大法宝,在过渡期内可延续相关作为。而在农产品收储方面,应聚焦生猪等重要农产品领域修订收储预案,力求举措更及时、更有针对性。  稳住产业帮扶政策和措施。省畜科院办公室主任范景胜说,自己曾担任第一书记的南充市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脱贫户种养技能、融资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均不强,因此,过渡期内仍应该延续相关产业帮扶政策,配齐帮扶力量,为当地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黑山羊养殖再“送一程”。  “逐步实现由重点支持脱贫村、脱贫户向支持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农户普遍受益转变。”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我省明确了过渡期内延续的产业帮扶政策清单,为扶贫农产品的市场稳定“再加一把火”。更远的路 不轻易动“量”,以园区为载体,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无论是政府收储还是过渡期延续的产业政策,都有其条件限制。如何从长远着眼,稳住扶贫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  “对于已有的产业,更多的要从‘质’入手,而不轻易去动‘量’。”蓝红星注意到,无论是花椒、核桃还是生猪产业,都存在着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因此,不能因一时波动就“改弦更张”,以免挫伤脱贫户积极性。  “同质化往往是低水平竞争的代名词,要从这个角度去入手。”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认为,农产品的销路好不好、价格高不高,关键还是要在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这不只是为了防返贫,还是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如何突围?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给出答案:抓住今后5年的过渡期,以梯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持续补齐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  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与农业园区处副处长孙先勇解释,多年的实践证明,现代农业园区对于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特别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促农增收具有显著成效。  今后5年,我省将在161个原涉贫县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80个。同时,将引导各地倾斜政策、资金项目、技术力量、加工能力,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预计到2025年前,我省原涉贫县将提升改建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和机械化作业。布局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项目30个,建设和提升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000个,确保“好货能出山”。  产得好,还要能卖得好。我省已明确将“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更名为“天府乡村”。接下来5年,围绕“天府乡村”品牌打造,计划在脱贫地区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000个,并借助“惠民购物全川行动”“川货全国行”等活动,不断拓展“川字号”的销售半径和市场份额。  “具体的举措还会进一步细化。”省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7月底,省委农办和省农业农村厅已派出调研组,前往各地实地调研扶贫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研判处理办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7月底,在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区水稻品种集中展示区,来自全省甚至全国的水稻新品种正在进行激烈的“田间比美”。  能在这个片区集中展示的水稻品种,有的已获得品种审定证书,只需等待种植大户“翻牌”;有的近年来在各地表现良好,期盼着能通过品种审定……放眼未来,这些品种值得期待。  但与此同时,7月底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知,全省撤销 83个重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其中水稻品种就有30个。这不是第一次,数据统计,200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省已停用215个水稻品种。四川是全国重要的水稻育种大省,水稻是四川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品种的审定与撤销之间,四川水稻种业发展背后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展示了全省“优中选优”的水稻品种。率先推行品种退出机制有效解决“只进不退”问题  随着品种审定时间越来越长,审定的品种越来越多,种子市场中也存在着一批种性退化、丧失使用价值的老旧品种,还有品种有明显缺陷。这些品种已经不适应生产需要,并且还会给农业生产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推行品种退出机制,成为保证种植业发展生产安全、净化种子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手段。  从2005年开始,四川启动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机制,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地退出一批丰产性等优势丧失、推广面积较小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一则数据统计显示,从 2005 年到 2014 年,全省已连续退出17批共计579个主要农作物品种,占我省已审定品种的40%,在当时成为全国品种退出次数最多、退出力度最大的省份,有效解决了生产用种“只进不退”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退出的品种中,水稻占据绝大多数。“水稻品种被淘汰有这两种情况:一是品种使用到了一定年限,失去优势;二是在生产上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感染稻瘟病。一般来说,多数水稻品种都是因为感病被淘汰。四川也是全国率先实施水稻品种审定稻瘟病一票否决的省份。”7月31日,水稻育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黄富介绍说。  为何每批次淘汰的品种中多数为水稻?“水稻是四川最重要的农作物,因此,每年审定的品种数量多、品种基数大,自然退出的数量就大。”从事多年的水稻品种经营,四川丰大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存均解释道。拓宽品种审定渠道最终检验还需靠市场  尽管品种退出机制推动种业不断发展,但新品种多,突破性品种少,仍然是全省水稻育种行业将长期面临的难题。  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四川审定水稻品种达485个,其中有效品种 283 个,2019年种植品种201个,占总审定品种的41.44%。这意味着,近一半的水稻品种只停留在审定阶段。  与此同时,水稻品种的审定渠道也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2016年新种子法实施后,国家拓宽了品种审定试验渠道,开辟了绿色通道试验、联合体试验、特殊用途品种自主试验等试验渠道。而此前,只有行政部门组织的品种审定公益试验。“随着审定渠道多样化,最近几年全省审定的品种越来越多,但突破性的品种极少。很多品种审定后就‘见光死’,根本没有推广。”黄富说。  多位育种专家也表示,新品种推广难,与品种同质化问题严重、突破性品种极少相关。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李旭毅博士,负责邛崃天府种业园区270多个水稻品种的栽培技术服务,他表示:“每年都怀抱希望,但每年都不尽如人意,每年都有很多新品种,但突破性品种太少了。”  黄富认为,尽管审定门槛放宽,但市场才是最终的检验关,“通过审定,品种达到了基本的要求,但审定后,能不能在生产上发挥作用,关键还是要靠市场介入。”  而在种植户群体中,要完全大面积使用一个新品种,往往也需要数年时间的试验。“新品种品质更好,我是愿意尝试的。但在大面积使用前,要经过我自己几年的田间试验种植,再观察市场接受情况,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才会大面积种植。”四川水稻种植大户周家林告诉记者,他种植的上千亩水稻,今年共用了8个品种,全部都是经过前期的大量试验表现不错的品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4
  (施维 孟德才)今年2月份开始,不少消费者发现,持续高涨的猪肉价格终于降了下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资料图片  猪肉价格下跌,从市场上看,老百姓又能吃上经济实惠的猪肉;从生产上看,我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举措效果显著。这都是好事。但是,猪多了也有猪多了的问题:一方面,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养猪成本刚性上涨,养殖场(户)出现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在产能恢复的同时,一些地方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已审批复养的养殖场(户)进行清理,重新划定禁养区,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限贷、抽贷。这不仅给当前生猪产业稳产保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从更深层面对整个生猪产业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当生猪产能下跌、价格快速上涨时,全社会高度关注,各地政府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稳定生猪生产;那么,当生猪产能恢复上来、甚至过剩时,如何有效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继续保持生猪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前瞻性?这更加关系到生猪产业能否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回过头去看,前期这一轮猪肉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度上涨,既有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的因素,也是缘于一些地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搞层层加码、违法违规禁养限养,导致生猪产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也正因为此,自2019年9月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立即进行整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落实相关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稳住了养殖场(户)们的信心和预期,为实现生猪产能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今形势好转,个别地方又出现了以环保为借口关停猪场的苗头,这种倾向是很危险的。表面上看来,现在猪不缺了,限制一下也没什么,这其实是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短视,更是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抓好生猪生产重大意义的表现。粮猪安天下。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占有重要分量,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不仅决定着群众的“肉盘子”,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宏观经济运行。我国生猪基础产能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养殖场(户)。地方政府生猪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养殖场(户)切身利益。切忌政策急转多变、大起大落,导致养殖场(户)信心受到挫伤,继而影响生猪产能。须知,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政策不稳定,最终损害的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影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特别强调,“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可以说,这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了稳定生猪扶持政策的主基调,释放了猪肉价格下跌时,更要抓好稳价保供的重要信号。  当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成果并不稳定,生猪供应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方面,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生猪产能的冲击随时可能出现。另一方面,9月份以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需求也将随之升高,供强需弱的形势极易逆转。因此,我们决不能存在产能恢复了就松懈麻痹的心理。特别是鉴于“猪周期”逢涨转跌、逢低转高的规律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产能要稳住。稳产能、稳预期,最根本的还是要稳政策。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严格落实,关键是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把省负总责的要求持续下去,真正让地方党委政府把生猪产业当回事,作为大事来抓,让养殖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继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价格也要稳住。值得强调的是,猪肉价格不是越低越好。猪价下跌,看似老百姓买肉实惠了,但跌到一定程度,养殖场(户)赚不到钱,甚至不能保本,就会慢慢退出,继而引起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市民想要吃到真正健康安全价稳的猪肉,一定要给予养殖场(户)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利益保障。既要避免“肉贵伤民”,还要防止“肉贱伤农”。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亏损加大的不利局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户)调优生猪结构、施行节本增效措施,亏损严重时给予规模养殖场(户)一次性临时救助。加快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谨防出现新一轮猪价大起大落。  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稳住政策,一手保产能、一手稳市场,一定能够守住来之不易的生猪生产恢复成果,有效缓解“猪周期”引起的价格震荡,早日实现“猪”事顺意,真正让市民有肉吃、农民有钱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四川是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省份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是农业强国发展的必经之路。7月初,中央深改委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再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四川作为种业大省,是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三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省份。近年来,振兴川种也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如何振兴川种?7月24日,一场吸引全川40多家种业企业的交流会在省农科院举行,这场交流会希望,在育种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之间,达成合作的共识,以科企合作方式,破解川种振兴难题。资料图片优势互补科企合作是必经之路  购买品种权,占据了四川众望种业公司近年来每年的支出大头。“四年来,我们和四川各个科研院所、育种单位展开合作,这四年中仅购买品种权就花费了300万元。”四川众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方友斌算了一笔账。  而在同级规模化公司中,不少同行已经开始了公司育种。众望为什么选择花费数百万元购买品种权?方友斌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品种,我们都说要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但是,作为种子公司,实际上是没有能力进行育种环节的。我们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也不可能打出大笔资金专门用于育种支出。前些年,的确有一些公司育成了不少品种,但是,品种的推广价值很小。”在方友斌看来,在育种、繁育、推广过程中,科研院所负责育种环节,种子企业负责繁育和推广环节,分工合作,可以事半功倍。  “合作才能共赢,四川绝大多数种业企业没有开展商业化育种的能力,科企合作是必走之路。”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7月,在阿坝县麦昆乡,万亩油菜正在盛花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高原油菜。这正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和种业企业合作的成果之一。  川西高原不仅适宜油菜种植,并且菜籽油品质高,但是,优质高产品种缺乏,种植水平不高,种植面积小且徘徊不前,产业化程度低,品牌化建设滞后,产业功能挖掘不够。2008年,成都大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作物研究所,历经十余年,突破了油菜在高原地区种植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  尤其是在油菜品种上,引进筛选了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质油菜品种,并根据海拔和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区域布局。  数据统计,2009-2020年,各个品种和配套技术累计应用55.08万亩,成果覆盖率达 90%以上,新增油菜籽1271.27万公斤,已产生及未来 3 年预期经济效益合计84896.67万元。近三年累计应用34.67万亩,占全区同期油菜播面67%以上。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合作方式  记者了解到,从全省乃至全国来看,品种创新仍以科研单位和农业高校为主体,品种权的拥有单位仍以科研单位为主。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为例,这家四川育种“领头羊”,在近年来优秀品种频出。水稻新品种方面,先后育成87个适合长江上游稻区的优质高产抗稻瘟病新品种和5个适于成都平原麦(油)后直播的早熟高产水稻品种,其多个品种获得四川省“稻香杯”优质米奖,多个品种被列为国家或四川省主推品种。麦类作物方面,“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育成新品种26个。玉米品种方面,“十五”以来育成突破性新品种 50 多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7000多万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种业自立自强需要科研单位和优势企业共同参与,但从目前来看,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下一步要思考如何深度融合发展。科企合作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企业家们更要有长远的目光,才能打造共赢的局面。”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何深化科企合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蒲宗君介绍,除了品种经营权转让,还可以在多方面试水。“首先可以探索定制品种开发,根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需求,开展订单育种,培育区域性审定品种,满足市场需求。其次,可以进行合作育种,在关键技术上,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协同攻关,联合培育品种。另外,还可以在品质测试、抗性鉴定、关键基因挖掘等育种领域建立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测试体系,提高双方材料或组合鉴定效率,从而提高育种效率和精确性,形成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最后在育种人才上也可以加强交流,共同培养。”  “要想形成长久稳定的合作,优势互补是基础,创造价值是目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是相互成就的价值,合理的利益分配是重心。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但关键还是要在深度、广度和密度上下功夫。”四川仲衍种业公司总经理伍先敏表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缪翼 梁冰清)纵览“十四五”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三新”的核心是在新征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指针指向新的节点,发展足音踏出新的节拍。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功能定位有哪些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应该如何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发展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把握新发展阶段——  让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工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未来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将加速补齐。“可以说,现在就是振兴乡村的最好时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巨大政策红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既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又是扩大和释放农村需求的总开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将被释放,农业农村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说。  尹成杰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三力”跃上新台阶,乡村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将从原料农业转变为产业农业和财富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极大拉动国民消费需求,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同样持此观点,“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护生态和提供生态产品外,农业还具有景观、教育、休闲、康养等多元化功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产业功能需求的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农业产业一定会向农业多维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魏后凯表示,现在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的阶段,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大量的资源将有可能转变为资产、转变为财富,这样就能够打通农村的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农人利用新工具经营乡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  “95后”女孩胡杨是一名来自黑龙江伊春的返乡创业青年,她的家乡是小兴安岭脚下一座美丽的小城。毕业后,她选择用抖音记录真实的家乡、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丰饶的物产和四季流转。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借助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小兴安岭那种宁静的美,“家乡伊春和小兴安岭有很多旅游风光和农作物特产,只不过一直缺少好的窗口让大家能够看到,而抖音就是展现这些区域资源很好的渠道。”受到关注后,胡杨开始尝试用抖音电商带货,靠着一条“小鸡炖蘑菇”的视频,她卖出了1000多斤榛蘑,给周边几十户人家带来了额外收入,也让乡亲们对短视频、直播这种新业态有了新认识。如今,胡杨已是一名在抖音上粉丝70万人的“大V”,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也相继进行“触网”卖货的新尝试。  一如郑新立所提倡的“把农业嫁接到网络上去”。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以数字农业、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定制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了强大劲头与活力。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农产品销售新模式的运用,推动了新型商业模式、消费习惯、生产链条和产业生态的发展,成为一种乡村经济新常态。  像胡杨这样的农村主题视频创作者不在少数,根据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村视频总获赞量129亿次,农村视频创作者收入同比增长15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应用,推动了本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已然成为新农人手中的新型生产工具。  “相较于传统电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更直观展现了农作物生长过程、生态环境等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购物场景、互动、情感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农村的改造、乡村产业形态的塑造,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生命力将不可估量。  “这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一种新的经营乡村的方式。”魏后凯提出,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打通了农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应该做好宣传和转化,利用好这些平台和渠道打造乡村的区域品牌。  新技术、新机遇、新模式下,古老的非遗产业也得以重焕生机。截至今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个,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仅在浙江省东阳市就带动就业超5000人,形成了稳定而富有本地风情的乡土特色产业。  融入新发展格局——  怎么看怎么干才能走得更远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把握好乡村发展新机遇?国家发改委产经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破题核心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堵点。“中国农业的堵点之一在于农产品有质无价,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而数字化技术正是破解优质优价难题的关键。”他建议要运用好短视频和直播等媒介,并做好后续追踪溯源等问题,“抓住并重视这个新机遇,乡村振兴很多堵点就迎刃而解,我们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新业态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关乎其能否走得更远。  “不管是传统电商,还是短视频、直播电商这种新业态,接下来都不可避免地要朝‘后’走,即补齐物流、数据与信息化水平。”韩一军说。基于这样的推测,他和团队成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数字流通领域,为三大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技术设计,以解决包括产后损失率在内的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把现在25%的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还要注意共同发展的问题。“新业态的涌现对乡村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它的结果却可能是多维度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举例,在电商影响下,传统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受到挑战。因此,在乡村传统产业变革到新产业业态的过程中,从政策层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结构调整援助,并对产业变革尝试失败的市场主体给予关注和支持,是一个值得思考并重视的话题。“只有实现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张照新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颜旭)机收是甘蔗生产机械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一直是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十三五”期间,我国甘蔗机收率仅从0.75%提高到约5%。总体来说,近5个榨季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甘蔗收获仍然以人工砍蔗为主。但“十三五”期间甘蔗收获机的数量快速增加,且大部分为国产机具,为甘蔗机收的发展提供了机具保障。比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在农机购置补贴、社会化服务和机械作业补贴等方面向甘蔗生产机械化倾斜,取得了一些成效,联合收获机从2015/2016榨季的149台发展到2020/2021榨季的2000多台,联合机收率也从2015/2016榨季的1%增加到2020/2021榨季的5.6%。  但让人疑惑的是,为何收获机数量大大提升,机收率却提高缓慢?甘蔗机收的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专业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和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  找准甘蔗机收痛点:糖厂、机艺融合、机具质量  “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否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土地条件是否宜机,机具是否适用和高效益,糖厂和农户接受程度,以及推动主体的态度等等。而这其中糖厂是制约甘蔗机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区颖刚告诉记者,糖厂的压榨工艺适应整秆、干净的甘蔗,不适应清洁度较低的切段式甘蔗。而切段式因其高效率已经成为全世界甘蔗的主要机收方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糖厂均用“一步法”制糖,即甘蔗收获后直接被送往糖厂榨出精糖。“因此糖厂要求低杂质的原料蔗入厂,一般总体要求含杂率不超过5%。而切段式联合收获作业夹杂的甘蔗嫩梢及原料蔗中夹带的碎叶、叶鞘、腐败茎段、根须、蔗蔸和泥沙等杂质入厂时的总含杂率,一般在5%-10%。遇到潮湿或下雨天气,以及机器状态不好、机手水平不高时,含杂率甚至会达到15%以上。”区颖刚说,因此大多数采用“一步法”的糖厂需要通过限制机收原料蔗入厂量来避免切段式机收蔗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多糖厂限制每天切段式机收进蔗量为100-200吨,个别糖厂曾经每天只允许50吨的机收原料蔗入厂。有的糖厂甚至采用不合理地加大扣杂率的方法来抵制机收蔗,极大地制约了甘蔗机收的发展。  “此外,影响甘蔗机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机农艺的融合程度。”刘庆庭总结道,首先甘蔗种植行距要与收割机的轮距相匹配。我国人工栽培甘蔗的行距在0.9米左右;中型甘蔗收割机的轮距1.2米左右;大型收割机的轮距1.4-1.6米。收割机田间作业时,如果甘蔗的行距太小,收割机轮子容易碾压蔗垄,造成田间损失和蔗头碾压,并影响收获效率。  “其次,蔗垄的形状和尺寸很关键。”刘庆庭告诉记者,甘蔗种植的时候普遍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农艺,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培土将蔗沟填平,并使蔗垄呈龟背形。蔗垄高度以8-15公分为宜。这样有利于机收时的入土切割,可以得到好的根茬切割质量并减少收获损失。如果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或者培土质量达不到要求,机收时甘蔗还长在沟里,甘蔗根茬就会破损很厉害,收获损失也高。  “收割机本身的质量对含杂率、根茬破损率和田间损失率影响都很大。收割机的可靠性影响着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区颖刚补充道,近年来,甘蔗收获机,特别是100千瓦以上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持续增长,马力越来越大,但甘蔗机收水平仍然增长缓慢。单机作业量非常低,比如广西2019/2020榨季一台机器平均收获量才为1500吨,个别榨季甚至出现机收水平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和机具本身的质量不高是有关系的。”区颖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对甘蔗机械化收获给予各种支持,因此,大量厂家涌入,来分甘蔗收获机这块小小的“蛋糕”,造成数量上升。而如何提高机收质量和效益,努力打破糖厂拒收切段式机收蔗的障碍,反而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厂家甚至通过加大发动机马力来提高价格,采用劣质低价液压件来降低生产成本,搅乱了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破解甘蔗机收痛点:推广“二步法”制糖、协助糖厂提高机收蔗入厂量、提高机具质量  为适应机械化收蔗的情况,降低高含杂机收蔗对糖厂压榨工艺和成本的影响,国外糖厂大都采用“二步法”制糖,即第一步将含杂较多的甘蔗榨成含杂较多的原糖,第二步再提炼成精糖。“具体做法就是将糖厂分为多数靠近各蔗区的原糖厂和少部分在中心区的精炼糖厂。因为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甘蔗收获后,必须在20个小时之内送到糖厂榨完,否则糖分会损失很大。另外,原糖远距离运输质量不易降低,因此部分榨成精糖,大部分用于国际贸易。”区颖刚说,“理论上‘二步法’对糖厂接受机收甘蔗是很有利的。”  “目前我国也有部分糖企采用了‘二步法’,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只是处理进口的原糖,还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二步法’来加大机收蔗的入榨量。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糖企通过‘二步法’加大对机收蔗的接纳。”区颖刚认为,例如以糖企为中心,建立甘蔗机械化的联合体,改变目前糖厂—蔗农—服务组织三者之间以邻为壑、恶性竞争的局面,通过协商制定条约,共同发展,也是一条出路。  “切段式甘蔗,全世界的损失率水平都在7%、含杂率7%,这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现实。”区颖刚指出,但我们还是要协助糖厂制定提高机收蔗入厂量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需求,并适当转向发展一些整秆式收获机,也为进一步提升丘陵坡地的机收水平提供适用的机具。  “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和试验,提高切段式收割机的收获质量。特别是在目前人工还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更需要生产厂家修炼内功,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减少含杂率和损失率。”区颖刚告诉记者,比如研究用导航系统和信息设备,改善收割机和运输车的配合,减少掉地损失等。  此外,除购机补贴外,还应增大收割机作业补贴,和糖厂收机收蔗的补贴。同时继续投入资金,加大蔗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宜机化水平。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当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糖价低迷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甘蔗生产成本过高却是主因。广西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高是因为人力成本贵,甘蔗的人工收获费用能占收入的1/3以上。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突破机收环节。“因此,确保我国糖业安全必须破解甘蔗机收难题。”区颖刚呼吁道,“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目标是甘蔗机收率达到30%,要实现这一跨越,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