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颜燕华)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意见》从搭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14条具体举措,为助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作出详细部署。资料图片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农村电商作为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商务大数据监测,2023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万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5870.3亿元。农村电商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形态,推动了产业链各个主体、各种要素的重组,最终带来价值链的提升和产业的深度升级。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作为农村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电商通过数字化平台有效缩短了农产品的交易链条,拓宽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种全方位、即时化的供需对接模式,从而解决了农产品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根本问题。同时,农村电商还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倒逼农民采用更为绿色、生态、高品质的种植、养殖模式,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走上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形成新业态和新模式,最终形成县域新发展动能。农村电商发展推动了县域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农产品电商化需要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也需要仓储、包装、物流、运营等多个产业体系支撑,由此,农村电商带动了县域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农村电商发展还有利于发展新产业模式、打造新产业样态,从而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新发展模式的转变。比如,电商发展要求县域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整合多元产业,从而提升了县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涌现的县域新业态和新模式,不仅为本地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进一步吸引了包括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和艺术家等在内的“数字游民”来到乡村,而且也借此与城市的技术、资本和市场形成深度链接,进一步为县域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将为农村电商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商品需求,运用算法挖掘趋势,构建预测模型,指导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搜索和算法推荐,帮助消费者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他们想要的商品。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将在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的全过程,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还可以设计独特的农产品包装和展示方式,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此外,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仓储和物流系统、智能化支付和结算系统等技术的深度运用也将极大提升电商平台的运营效率,进而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机遇,推动电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也为农村电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也要认识到,农村电商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加大应用引进数字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力度,还要在县域形成适宜现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数字生态,并推动数字经济与县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因此,在县域培育一批本土电商企业、培训一批电商带头人、营造县域农村电商创业创新氛围至关重要。这需要各地结合《意见》的要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具体政策。(作者:颜燕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 | 分享: 2024-04-0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这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有14亿多人口,资源能源约束紧、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是基本国情,要整体迈入现代化,必须建立在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现实环境生产力,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正是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积极性、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  我国生态产品总量大、分布广、种类多,这就决定了价值实现路径不能都按照一个模子来,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找准自身优势,根据不同生态产品类别,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价值实现路径。  着力做优做强绿色经济。近年来,许多地方依托好生态的优势,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在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一些地方持续做优做强特色农业,打造高端农产品质量品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生态溢价率。还有的地方深挖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着力健全完善补偿机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产为人们提供了必需的生态产品。与传统工业产品不同,这些产品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运用行政力量,通过地区间、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推动其价值转化。要根据地区差异和生态系统内部差异,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适度提高生态补偿标准,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着力创新市场交易方式。推动好生态更好“变现”,还要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交易的市场机制,让使用者为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买单”,让保护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引导生态资源向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行业和企业流转。针对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要进一步明晰生态服务价值的产权,建设和完善相关交易平台,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近年来,浙江、江苏等地有一些村庄通过出售碳汇,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变成了村集体可支配的收入,就是有益的创新尝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色低碳发展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发展模式,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以“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8
(白弈非)回到家乡,与三五好友相约一起寻找“小时候的味道”;走亲访友,带上土特产作为伴手礼;假期返程之际,父母在行李箱里塞满家乡特产……人们在土特产中感受家的味道,也在其中品味浓浓乡愁。  一份份土特产,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贵州毕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地平均海拔2200米,全年日照数达1800小时以上,有着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种出的苹果着色深、含糖量高、口感好。在大力推广下,威宁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值12亿元,苹果产业成为带动16.8万人实现增收的甜蜜事业。土特产一头连着农业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的腰包。威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土特产是个重要抓手。资料图片  一方水土一方味。我国地大物博,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从岭南丘陵到黄河流域,从江南水乡到天府之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禀赋,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围绕土特产,大有文章可做。  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正因此,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从宁夏中宁枸杞,到辽宁丹东草莓,从河北迁西板栗,到江苏盱眙小龙虾,一个特产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众多案例启示我们,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在产业发展上深耕“差异化”“特色化”,就能塑造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前段时间,黑龙江与广西的一场文旅互动,让黑龙江蔓越莓“出圈”,也让更多“隐藏款”特产走进大众视野。四川鱼子酱、贵州抹茶、安徽鹅肝……一个个“隐藏款”特产,令许多当地网友感慨,特产“藏得太深”,自己作为本地人也鲜有所闻。这既说明各地物产丰富,也提示我们,做好土特产文章需要擦亮农产品品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  让“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既需要有立足土特产延伸产业链的思维,也需要有跳出土特产看“土特产”的视野。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的村落建筑、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等,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也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土壤。打好特色牌,完全可以在“+文化”“+旅游”“+生态”等上面做文章,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业态,从而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8
(刘裕)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在省委战略导向和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乡关系必将加快形成。  与此同时,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将带来城乡功能布局调整、现代产业创新发展和人口资源要素集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冲击,特别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节点的县城和中心镇,将面临复杂巨系统、治理高风险等多重考验。实施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深入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给广大县域带来的“安全变量”,未雨绸缪、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  防范化解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务必科学定位以下四个关系,着力提升广大县域基层“自组织”能力,从根本上破除风险防范的被动应付局面,切实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安全韧性。  一要聚焦“权责相适”,让基层有责有权。严格按照“事权法定”“权责一致”的原则,全面清理上级以各种形式给基层下达的工作任务,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镇(街)、村(社区)“权责清单”。在依法明责同时,更要通过地方立法、村规民约等方式为基层赋权,特别要赋予基层对事关本地发展与安全的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听证权和表决权,对不合理追责问责的法定申述权。  二要聚焦“上下联通”,让基层有呼有应。在广大县域基层日常安全管理上,全面推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做到基层有“呼”上级必“应”,实现隐患治理的闭环和风险的分级管控;在应急处置上,全面建立预警“叫应”机制,做到上级有“呼”基层必“应”,上级一旦发布灾害事故预警预报,相关信息和防范措施能在基层第一时间精准落地并及时反馈,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反应灵敏、运行顺畅的风险防控和应急管理新机制。  三要聚焦“软硬兼具”,对基层强基提能。强基,就是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着力增强县域基层安全防灾硬件基础,重点推动水土防治工程、消防站点、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等与城乡建设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提能,就是要大力提升广大县域基层“本质安全”能力,重点推动城乡新兴市场主体主动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大力提升“一办一队”[即镇(街)应急办、镇(街)综合执法队]、“一主两辅”[即区域性中心消防站和镇(街)应急队、村(社区)应急分队]和网格员等管理主体的安全防灾应急专业能力,大力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新市民”的风险意识和安全应急能力。  四要聚焦“活力秩序”,对基层要管要放。管,就是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持续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引领城乡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积极引入城市基层安全与应急治理经验,鼓励探索创新具有四川特色的县域基层安全监管新模式。放,就是要在对基层规范管理的同时,更要努力激发各个社会主体参与安全风险防范的自主性、创造性,比如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功能,通过社区安全议事会等组织构架,强化风险隐患自我管理;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以公益创投构建新型城乡安全与应急管理治理模式;鼓励社会参与,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推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参与风险防控和救助救援,等等。(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庄天慧 王克冬)从在地方视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再到今年全国两会进一步阐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亟需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以此为引领,推动农业强省建设。资料图片如何催生、怎样发展  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经营新模式、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产能、效率、方式、效益颠覆性变革,引领农业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由“大”的时期迈向“强”的阶段。  以技术革命突破催生农业生产新动能。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历程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升级换代。蒸汽拖拉机等动力机械的出现,推动农业从人畜力跃升到机械生产;进化论、遗传学、植物矿质营养学等理论的提出,驱动农业实现杂交育种、合成肥、合成农药等的跃迁;DNA双螺旋结构及重组、计算机技术等,促进农业走向分子生物学。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基因编辑、脑科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代表的工程技术,正促使农业进入智能化、数字化、基因化、营养化、工程化时代,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扩大产能、提升效能、激发动能。  以要素创新配置催生经营新模式。农业技术变革带来生产材料、手段等要素创新配置,将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传统农业生产力主要包括土地、劳动者、资本等要素,更多以要素数量增长带来生产率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将要素扩展到数据、科技等范畴,通过理念创新、数据驱动、技术赋能等,形成新的生产流程、农艺技术、组织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发生质的变化。例如,精准农业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深度分析农业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全链追踪和数字经营,将显著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产经营效益。  以产业转型升级催生产业新业态。农业科技革新和模式创新,促成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向多功能开发、全业态拓展、大食物供给的大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愈加呈现出一二三产融合的特征,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拓展,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于一体,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未来农业、数字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方向,农产品深加工、健康营养、冷链物流等新业态增值增效空间极大。例如,合成生物学带来人造食品、合成农业等新业态;个性化营养与健康衍生出食品定制新产业;垂直农业、沙漠农业、海洋牧场等成为农业新领域新赛道。“两项优势”“两个短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城乡全面融合的有力举措,是四川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必然选择。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第一大省,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五大牧区之一、四大育制种省份之一,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生产优势区和“南菜北运”基地,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擦亮农业金字招牌离不开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四川既有良好基础条件,也面临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两项优势”和“两个短板”上。  四川既有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优势,也有农业产业体系较为完善、产业基础厚实的优势。一方面,拥有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一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建成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技术院等一批重大研究和转化平台,有院士、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等涉农科技人才数万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农机总动力4923万千瓦。另一方面,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迅速,形成以近10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10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近350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短板方面,四川既面临耕地质量不高、种业大而不强的难题,也面临关键性技术缺失、科技人才结构不优的难题。一方面,中低产田超60%,全国农作物种业前十强中没有四川企业,上市种业企业缺乏,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存在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尚有明显差距,例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7%,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短板突出,大面积山区还是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科技人才结构需优化,领军人才匮乏,基层技术人才缺口较大,轻简化农机装备、现代种业、循环农业等领域人才供不足需。简而言之,只有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才能加快推动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在四方面系统着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省建设,需要在科技创新、产业重塑、人才支撑和绿色转型等方面系统着力。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瞄准信息工程、全基因组选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性颠覆性技术,依托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重实验室等平台,深化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战略合作,努力攻克一批现代种业、智慧农业、食品加工、农机装备等“卡脖子”关键问题。围绕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种植技术、高效率农机设备等方面深化研究,补齐品种选育、地力提升、种植技术研发、农机开发等方面短板,形成育良种、推良技、建良田、造良机一体化研发创制系统。强化农业企业创新支持,统筹支农政策、财政资金、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健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先行县等农业科技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按照“城乡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原则,通过“校院地企共建、融合连片打造”的方式,以成都温江、崇州、邛崃、大邑等地为重点,探索建立区域性农业新质生产力集中示范片,带动辐射成都平原和四川丘陵山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样板”。  着力发展涉农新业态。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布局农业产业链,将“农”的边界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由生产环节向生态、生活领域拓展。不仅要涵盖传统的农业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还要延伸至营养健康、公共卫生、生态文明、农耕文化等诸多新的领域,促进“农业+信息”“农业+环境”“农业+健康”“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交叉融合。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重塑数字农业劳动者、数字农业劳动资料、数字农业劳动对象,形成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  着力培养新农科人才。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和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全面优化农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一大批新农科人才。新农科所谓的“新”,是学科专业之新,是育人模式之新,是科技赋能之新,就是以交叉融合新学科响应产业业态新需求,以多元复合新人才满足生产经营新体系,以跨界集成新科技驱动农业农村新发展。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改造升级现有涉农学科,加快建设生物育种、智慧农业、营养健康、生态文明等方面新专业,培养具有原创精神、交叉学科素养、掌握前沿农业科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多农业产业型专家、科技型企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着力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发展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绿色农业重点是提供优质健康的食品,生态农业关键是留下安全无害的环境,高效农业核心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四川农业进入由大到强的阶段,要向兼顾稳产和提质转变,向兼顾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转变,向兼顾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转变,从而推动低附加值的传统农业向高值、高效、多元、低碳的现代农业转变。同时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种养循环、农地轮作、资源高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共性技术集成应用,打造高效绿色生态产业集群。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县域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对策研究”(编号:23AJY015)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食物观视域下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CJJ23ND05)的研究成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25
  (宗成峰 李开明 王禾)科技小院以乡村振兴现实需求为导向,聚焦乡村振兴难点,持续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未来科技小院需要发挥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明晰科技小院在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实现精准匹配,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  科技小院推动乡村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一线的立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承担着科技创新、涉农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在破解农业生产难题、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引领乡村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持续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首先,科技小院通过技术导入,破解农业生产发展难题。科技小院坚持以“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方式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其次,科技小院通过培训农民,赋能乡村人才发展。科技小院是农民技能培训、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比如,内蒙古杭锦后旗科技小院创新农民培训方式,成立“四级联创+科技小院”农民培训协作网,开展培训会113场、田间观摩会18场,培养了一批懂科技、会创新的“新农人”。第三,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创新,助力乡村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科技小院通过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为乡村注入绿色动能。比如,云南洱海古生村科技小院在减氮肥10%至45%、减磷肥21%至55%的同时,实现水稻、烟草、油菜等增产8%至32%,取得了增产减排的显著效果。  但也要看到,当前科技小院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一是科技小院服务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由于资金和人员配备规模有限,教师和学生时间精力有限,科技小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性技术帮扶、综合性社会服务等方面仍有一定短板,为此,要加强科技小院师生的工作培训,提升科技小院的服务能力。二是科技小院运营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整体来看,科技小院发展质量参差不齐。在管理制度上,多部门资源的整合机制不够健全,多方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在管理机制上,师生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不够健全,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约束。三是科技小院外部保障体系不健全,外部资金、资源衔接不顺畅。伴随着科技小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数不断增多,现有的外部资金保障难以满足更高发展需要。此外,外部资源保障不健全,科技小院分散在全国各地,校内外的资源联动衔接不够,部分师生无法享受到与校内同样的科研资源。  让科技小院更好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应从四个方面实现精准匹配。第一,科技小院与乡村产业精准匹配。把握乡村产业科技需求,科技小院要加快推进涉农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大力普及无人机、遥感技术、大数据等智慧农业技术。提升管理成效,细化其安全、保障、激励制度,实现科技小院规范化管理。第二,科技小院与人才需求精准匹配。做好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工作,遵循调研成熟后再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科技小院的发展指标,逐步提升科技小院数量和质量的双向标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设置科技小院专项奖学金、颁发荣誉称号,定期开展人才奖惩考核,提升科技工作者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对有效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科技小院,在学生补贴上给予更多资金支持。第三,科技小院与外界市场精准匹配。科技工作者应立足地方实际发掘地方特色,充分调研和分析当地的发展需求,扩大农业技术提升与产业的结合面,精准匹配市场需求。第四,科技小院与农民发展精准匹配。科技小院既要指导农民从事粮食生产,还要引导农民文化生活提升,追求传统乡村文明延续和现代农民素质提升的深层次目标。(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2
  (陈奕捷 林子果 刘冉)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力度,有效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北京市开展“农村金融顾问”模式探索,通过搭建农村金融顾问体系,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长期陪伴式、一对一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让农村金融服务变被动为主动。  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到位、不公平、不均衡等问题,把更多金融资源引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于2022年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顾问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在平谷区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农村金融服务顾问体系建设“北京模式”。  农村金融顾问承担农业经营主体信息采集、政策讲解、金融产品推广、财务管理辅导等职责,能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获贷能力、培育农村金融人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从具体做法来看,一是通过“电话问询+实地走访”形式开展一对一“陪伴式”服务。二是创新“行业专场”服务模式,通过建立金融产品创新联动机制、组织召开金融产品创新研讨会为平谷区重点集群产业开展集中专场。三是强化金融惠农政策宣导,编印涉农金融政策产品汇编及宣传折页,定期邀请农村金融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读最新金融政策,帮助农业经营主体争取更多权益。四是加强农村金融人才培育,“农村金融顾问”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答疑解惑,传递金融政策产品、财务管理、贷后管理等知识,从而提高农业经营主体金融素养。五是搭建农村金融顾问数字化服务平台,包含信息采集、宣传推广、对接匹配、问题反馈与农事服务五个模块,基本实现“农村金融顾问”部分服务与金融教育的线上化迁移。  通过加强农村金融顾问体系建设,链接政府、金融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将金融服务精准送达田间地头,有效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实现了投资有回报、政府有税收、农民有所得的“三赢”局面。服务沉淀了一批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23年末,完成了1163个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融资等需求数据采集分析,形成了1026份融资意见书,满足了302户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累计投放信贷金额合计2.39亿元。据调研,被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中59%采纳了“农村金融顾问”的财务管理建议,“农村金融顾问”工作综合满意度为99.87%。创新了一系列接地气的金融产品。“农村金融顾问”选派单位根据收集上来的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创新研发一系列适配产品。其中,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研发了适用于“博士农场”的“农场保”金融产品。该产品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可获得最高200万元贷款,在增加反担保物的情况下贷款额度可提高至10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年。已成功投放4笔,累计投放额度1250万元;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和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共同设计了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融资产品;新华村镇银行、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和人保财险共同设计了农房改造融资产品。双向培育了乡村金融人才。对农业经营主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丰富了农业经营主体金融知识,帮助其了解最新金融政策,提升金融技能;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将农业经营主体的专长、特点进行反向培训,帮助金融机构更多地了解农村。“农村金融顾问”不仅成为广大农业经营主体身边的“贴心人”,农业经营主体也成了金融机构及信贷经理在农村领域的“引路人”。科技赋能了农村金融服务新场景。农村金融顾问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采集大量农业经营主体底层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精准“画像”,线上匹配、推送、追踪金融服务;开通金融产品介绍、金融防骗小妙招、最新政策讲解等功能,推动数字科技与金融知识普及深度融合;增设“农事服务”专栏,免费为农产品提供宣传展示平台,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扩宽销售渠道。  为将“农村金融顾问”在平谷区试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推广,持续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重点从制度保障、队伍建设、平台建设和典型宣传等四个方面做好支撑工作。  强化农村金融基层服务队伍建设部署。为实现农村基层金融服务“1+1>2”的效果,计划多方联动,借力推广“农村金融顾问”工作,包括依托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基层网络服务站,与信贷直通车活动相结合;利用北京农商行的乡村便利店、北京银行的富民直通车、工商银行的兴农通等金融服务点,以及北京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四级网络服务站点等,充分发挥“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等独特优势,在全市联合推进农村金融顾问服务。  推动农村金融基层服务队伍建设实现全覆盖。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多措并举聚集一批“懂农业、懂金融、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金融基层服务队伍。注重有效发挥各区农业农村部门高效对接金融机构、深度接触农业经营主体的纽带作用。按照属地原则,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派员兼任“农村金融顾问”,支持各区对金融机构派员情况和“农村金融顾问”工作情况进行统一考核,奖优罚劣,对于考核“优秀”的“农村金融顾问”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强化考核结果。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顾问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简化操作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加强推广和使用。强化信息采集、政策传递、人员管理、绩效评价的功能,与线下金融服务充分协同,提高“农村金融顾问”的工作效率。针对“农村金融顾问”在服务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需求方难题,移交至农村金融顾问数字化服务平台进行线上解答,达到“一人多能、共同出力”的效果。  注重典型案例示范作用,宣传推广可复制、能借鉴、易推广的优秀经验。支持各区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梳理和总结,提炼可复制的优秀经验,形成优秀“农村金融顾问”故事集,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和激励更多“农村金融顾问”会干、能干、常干。尤其是对在服务北京市“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中有突出金融贡献的机构或者个人,加以重点宣传。(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2
  (李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乡村社会生态发生重大变化,乡村治理中资源不足、诉求多元、服务滞后等难题逐渐凸显,对治理方式提出新要求。如何创新乡村社会治理,走出一条善治之路,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进程。重庆市荣昌区通过缩小乡村治理基本单元,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重心不断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乡村最末端,创新探索“小院+”治理模式,构建形成了“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的乡村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格局。  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川渝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小聚居、大分散的特点,加之合村并居改革后,村社规模普遍较大,治理空间半径延长,治理任务繁重。荣昌区将治理重心从村社一级下沉到农家小院,形成资源更聚焦、结构更精细的治理方式,探索“小院+”模式,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以群众生活生产空间作为治理场域,以10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划小治理单元,立足各小院的传统习俗、产业发展、乡风文明、文化底蕴等特点,推行“因院制宜”“一院一策”,建立多元参与、协商共治机制,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在区委统一领导下,区委组织部当好“总动员人”和“总指挥”,健全“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小院党小组(党建指导员)”的组织体系,建立党员联户、党建联建等机制,推动区内组织、人力、社会、网络、技术等治理资源整合重构,引导支持村“两委”盘活各类存量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治理资源向小院倾斜,化解资源不足矛盾。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在“小院+”建设、管理、运行中的主体作用,设立“院长”“小院管家”推选机制,建立小院议事机制,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群众参与着办”。  丰富治理内涵。以“小院+理论”营造学习氛围,常态开展“小院讲堂”活动,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党员干部、专家人才、村民代表等走进小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小院+环境”建设美丽家园,采取“政府支持+集体经济收益+社会捐赠+群众自筹”等投入方式,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资源、力量赋能小院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群众参与的环境保持机制,共建美丽家园。以“小院+产业”促进富民强村,立足小院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探索发展路子,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农房、引入外部业主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庭院经济,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以“小院+文化”丰富精神生活,针对小院群众需求配置文体设施,定期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和开展送文艺演出、红色电影、全民健身进小院等文体服务。以“小院+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开展小院办公、政策宣传、法律讲座、纠纷调解、技术科普等便民服务活动,完善小院群众问题收集、办理、反馈等闭环解决机制。2023年,全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9.32%。  优化推进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坚持试点先行、分步推进,以党建引领好、群众参与好、人居环境好、邻里关系好、文明新风好“五好”为目标,推动2026年实现“应建尽建”。坚持“一个农户都不落下”的理念,把小院内作为“核心区”,将小院周边散居农户作为“带动区”有序纳入管理,逐步实现院落治理全覆盖。推动数字赋能。依托“重庆市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积极鼓励基层探索“小院+”数字化建设,在打造数字模块、开发一键呼叫、用好线上积分、开展网上智慧调解等方面不断创新。打造重庆市首个院落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小院家”,已推广重庆市273个乡镇、993个村、4763个小院。建立实践激励推广机制和激励补助细则,激发群众“首创”动力,引导基层组织和群众主动探索创新小院治理的有效路径、有益经验。截至目前,全区2172个小院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累计建成“小院+”500余个,推动2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3个村获评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小院+”做法获评全国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优秀案例”。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荣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2
  (郭晓鸣 曾娅敏 郑荏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必须立足现实,注重选择,因地制宜地探索可行路径。资料图片  坚持多元化稳健发展路径。农村集体经济应当特别重视发展路径选择,坚持“稳”字当头,选择能够发挥自身资源整合、组织统筹等优势的发展方向。一是以有限度参与市场竞争为导向,实现低风险稳健发展。不具有独特区域或资源优势的村集体,选择物业租赁、股份合作、多元服务供给等风险可控、竞争性相对较低的领域寻求稳健发展。二是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为依托,实现渐进循优发展。主要通过系统盘活有形的各类资源资产和无形社会资本,以集体拥有的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深度融入产业升级、产业延伸和产业融合之中。三是以经济性和社会性并重为方向,实现共同合作发展。村集体应坚持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并重,以资源合作、资产合作、资本合作的多元合作方式,增进村域范围内各类市场主体及广大村民的共同利益,在共建共营共享的基础上实现集体经济自身的稳定增长。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完善集体产权权能,为集体产权价值有效显化创造条件。一是推进集体资产产权明晰化。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和确权颁证,解决部分土地、零散公共资源等尚未确权的问题,为产权流转盘活提供基础。二是拓展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权能。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由产权明晰向产权实现转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围绕农村集体产权流转、抵押、担保、继承、有偿退出等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进一步完善治理机制。当前,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仍存在治理机制不健全、与村“两委”权责利不清晰等问题。应坚持制度建设与发展提升并重,有效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构筑风险防火墙。一是健全民主治理机制。建立完整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架构,落实人事任免、成员变更、投资决策、资源资产转让等重大事项,须有成员(代表)大会民主商议、民主决策的制度,确保重大事务公示公开。二是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推行村“两委”和集体经济组织账务分设,厘清村“两委”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权责、人事、财务等边界。明确公积金公益金计提比例,在以集体资产股份作为集体收益分配基本依据的同时,允许通过公积金公益金发放福利的方式满足新增人口的分红需求,平衡村集体内部利益矛盾。三是完善多元监督机制。做实监事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加强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完善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年度清查等管理制度,实行村集体财务的定期审计、离任审计制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数字化监管体系建设,推行县乡两级通过信息化平台对村集体的大额支出、负债、资产状况等进行动态监管。  有效强化双重发展激励。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强化带头人激励与集体成员激励并重。一是优化对集体经济发展带头人的激励。强化发展型激励,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对村干部选拔、表彰、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集体经济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形成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正确导向。二是强化集体成员的激励。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农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参与和利益分享,在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中,鼓励农民以承包地、闲置宅基地和农房、闲散资金等入股发展项目,分享项目收益,以利益纽带的紧密化来增强集体成员的参与激励。  全面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当前,虽然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仍然存在用地和资金要素保障困难、人才短缺等瓶颈制约,支持政策碎片化、低效化的难题仍需破解。为此须重点从三个维度发力:一是优化政策支持。系统性完善土地、金融、人才、税收等支持政策,在编制村庄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中要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用地;鼓励金融机构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单列信贷计划,协调商业银行、农担公司等,通过“政银担”合作等模式将村集体纳入农业信贷担保支持体系;支持村集体引进职业经理人,选配各领域专业人才组成的“智囊团”,帮助村集体突破发展思路不清晰的障碍。二是促进政策整合。加强村集体发展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等支农政策之间整合,支持村集体承接和实施政府在农村的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庄保洁、河道巡查、森林防火等服务项目,更稳定地增加村集体收入。三是推进政策优化。构建先富带后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政策支持更加重视扩大覆盖面和带动性,在向发展条件优越的村集体倾斜的同时,要支持构建集体经济联营体或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强带弱”“大拖小”等方式促进政策支持效应扩散,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政策支持重点还应向土地资源盘活、带头人才引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育等有助于形成内生“造血”功能的关键性领域倾斜,实现村集体发展的难点突破。  科学构建农村集体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当前,集体经济发展质量仍缺乏科学准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实用性和导向性结合的原则,制定涵盖农村集体经济基础制度架构、内部治理机制、收入结构和水平、农户参与和受益度、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质量评价体系,并以评价结果为重要依据,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评优评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安排、镇村干部履职履责等方面考核,从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董进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贯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线。20多年来,“千万工程”由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未来乡村试验,与时俱进、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转化运用到乡村振兴全过程各领域。为此,应当紧紧抓住“立场、理念、方法、机制、定力”五个关键词。资料图片立场以人民为中心 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乡村振兴是惠及全体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项目、每一条政策,都必须为了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服务农民群众,增加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入手,行路难就修路,什么问题突出就首先解决什么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村民说了算,老百姓不同意的事再好也要缓一缓。要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最终要让广大农民群众满意,这是检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准。  理念树立新发展理念用新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的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就源于“千万工程”的实施。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要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 合 整 治 ,留 住 绿 水 青山。要着力做好“转化”这篇文章,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低碳循环农业、观光休闲农业,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方法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涉及面广,工作千头万绪。“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立足点和着力点,有效推进。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今年应当牢牢把握好“112321”工作重心。一个目标:建设农业强国。一条主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两个确保: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三个提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两个强化: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一批实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 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乡村振兴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千万工程”经验表明,需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比如,在组织动员上,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一把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在工作协调上,要让各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在城乡融合上,要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合理流向乡村,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活力。在投入保障上,要优先安排财政资金,并引领、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多元化、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在目标管理上,要严格奖惩,并将其结果同干部考核和使用结合起来。定力锚定目标,持续发力 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乡村振兴是一项事关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还要继续奋斗二三十年。“千万工程”经验告诉我们,一定要有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抓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并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迭代升级。实施过程中,要从民生性、基础性、普惠性的实事做起,不要热衷于做“盆景”,不要热衷于搞劳命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办,不要朝令夕改,不要一件事情刚开始又换另一件事;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要来一个新领导就搞一个新花样,不要反复折腾老百姓。(作者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20
我走出“机关门”走进“磨垭村”,在这里经历了春夏秋冬,早已将这里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我由“迷茫”转为“明朗”,由“本领恐慌”转为“行家里手”,在这里经历了驻村“三境界”,收获颇多。这让我在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初衷更加笃定、心胸更加宽广、乘风更能破浪。以“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勇气,做不忘初心的“攀登者”。惠风和畅,云淡风轻。去年9月我被组织选派到磨垭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当时内心很激动,脑海中也想的是驻村以后先做这再做那。然而,我这个“三门”干部进入磨垭村以后才发现这驻村“长河”还有很多石头要摸,这驻村“长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逐渐开始找不到“切入点”,开始变得迷茫。恰逢主题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便找到了调查研究这一“法宝”,于是我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学“方言”,学“农事”,学“方法”,很快便拉近了我与村民的距离。我时常心怀“空杯”“小学生”心态向村“两委”学习,学习他们如何与村民打交道,如何解决村民心头事,如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用最“接地气”“拉距离”的方式让党的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做干事创业的“冲锋兵”。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以前总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到村以后才发现其实基层需要的是“多面手”,既要懂畜牧业又要懂种植业,既要懂“有字之书”又要懂“无字之书”,既要懂“口上之话”又要懂“背后之意”,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以前业务单一、接触面狭窄。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由简入繁易由繁入简难”的重要性,记得宣传医保政策,我总是按照医保条款一、条款二、条款三……这样条条框框的“填鸭式”灌输,以为自己只要懂了大家就都懂了。实地走访入户时,我一开口讲,就发现村民听累了、听疲了、听倦了。后来村支书过来“解围”,给我打了个样,他将政策进行了二次“翻译”,结合当时大伙儿周围熟悉的人、熟悉的事,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纷纷点头。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由简入繁”而村支书是“由繁入简”。驻村以后逐渐认识到要到矛盾集中、呼声高的一线去,在困难集中的一线才可以“察问题”,在矛盾集中的一线才可以“找方法”,在呼声高的一线才可以“长本领”,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使命,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去实现成果落地转化。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破力,做乘风破浪的“奋楫人”。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民族兴。为了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为厚实“产业库”,打通“产业链”,我串并磨垭村资源禀赋和驻村所收获的经验,在产业定位、产业规划、产业带动方面多向“发力”,助推南江黄羊成为守的住、擦的亮、叫的响的“特色招牌”。产业有了,如何让产业经济“多点开花”“春光满园”,我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方式,即养殖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意愿、养殖能力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使养殖户既有“鱼”又有“渔”。时光境迁,我深知制定任何一项方案,落实任何一条措施,解决任何一个问题,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因地制宜、因需制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回想起以前的点点滴滴,组织派我到磨垭村任第一书记已有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由“外乡人”变为“本村人”,由“驻村人”变为“助村人”,由“门外人”变为“能手人”,用心用情绘就“产业图”,以“点、线、面”绘就属于磨垭村特色的产业“全景图”。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绘就精准导向“全景图”。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产业是撬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杠杆,是盘活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布局好、规划好、谋划好、发展好本地“土特产”产业,则要以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为导向,做到产业与村情实现“无缝对接”。2023年9月我初到磨垭村,面对村情不熟、产业不清的困境,一时间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夏天,我与正在开展如火如荼的主题教育完美“邂逅”,借此契机,调查研究使我如获至宝,让我醍醐灌顶,于是脱下“皮鞋”换上“泥鞋”,以资源禀赋为圆心,以全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为“半径”,画出调查研究“同心圆”。调研结果发现,磨垭村草地覆盖率高,植被生态好,牧草品质优、产量高,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为南江黄羊养殖提供天然“粮库”。有了好生态,有了牢“粮库”就筑牢了“羊饭碗”。还发现磨垭村有养殖南江黄羊的传承和经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这为南江黄羊养殖提供“劳动力”“生产力”“新动力”,助力磨垭村“羊”帆启航。设计顶层培育“主干线”,绘就多元支撑“全景图”。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建立“土专家”服务团队,整合长期从事南江黄羊养殖的基层一线、养殖一线的“专家”,建立一支懂黄羊、爱黄羊、爱服务的“黄羊”科技工作队伍,在养殖中、销售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手到擒来、轻车熟路地解决,让养殖户的问题清单变为“幸福清单”“财富清单”,让养殖户心中的担忧“?”变为点赞的“!”。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为了增强产业质量、增大产业数量、增收产业效益,我积极“上接”巴中市种养业优势大品种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南江县产业发展资金,让业主深知特色产业的战略意义、扶持意义、振兴意义,为南江黄羊“出圈”添动力、赋新能。扩大联农带农“受益面”,绘就辐射带动“全景图”。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我作为在基层一线推动乡村振兴的号召者、实践者、践行者,深知在产业振兴征程中,既要“授鱼解饥”又要“授渔纾困”,不断织牢“渔网”,提高“授渔”含金量。创新磨垭村“借羊还羊”方式,即大型南江黄羊养殖规模场将自家的羊只无偿“借”给村里有养殖意愿、养殖技术、养殖经验、养殖能力的养殖户饲养,所获养殖收益归养殖户个人所有,养殖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只将原本所“借”的南江黄羊“还”给养殖场,从而实现滚动式、循环式、前进式发展,打造“授渔以‘群雁’,扶智助振兴”的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效应。创新磨垭村“产业就业”方式,在南江黄羊养殖过程中需要收购周围农户大量的牧草和秸秆,需要收购用于注入“新基因”“新血统”的导血种羊,以提高产业养殖“附加”价值,同时还需要招收周围农户入场务工,实现“就地就业,吹散乡‘愁’”。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8
  (王记文)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和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33元和15111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5.4%。然而,农村仍有3349万低保对象和435万特困供养人员,这部分低收入人口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较为薄弱,依靠自身增收难度较大。为此,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在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屡次被提及。2021年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时强调了防止返贫和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和帮扶。更重要的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细化了如何落实监测帮扶机制:一是将“两种监测”衔接,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将“两种帮扶”衔接,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资料图片  地方政府缺乏低收入人口的界定标准,是落实监测帮扶机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地方政府尚未达成低收入人口界定的共识,难以估计低收入人口的规模和比例。在政府相关工作中涉及到的低收入人口一般包括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以及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其中,民政部门负责特困人员、低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乡村振兴部门负责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防止返贫与低收入人口交叉重叠,容易造成政策条块分割、救助帮扶资源分散。破解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难题,除了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还必须建立针对低收入人口的统一转移支付制度。为此,要确定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界定标准,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统筹整合现有民政和乡村振兴部门的救助帮扶政策,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低收入人口识别体系。促进低收入人口向中高收入阶层跃升,需要在清晰界定农村低收入人口基础上,把握其增收现状和问题。一般而言,个体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因病、因残和突发意外是低收入的最重要原因。一旦青壮年劳动力因事故发生意外丧失劳动能力,整个家庭可能变成零收入,而不仅是低收入。要突破基于防止返贫的识别局限,适当放宽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条件,提高补贴标准,扩大享受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的覆盖面,在监测衔接基础上增强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的包容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第二,动态调整和管理。低收入人口中包含了一部分潜在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潜能开发,具有较大可能跃升为中高收入阶层。同时,中高收入群体也有一定的概率跌入低收入人口行列,低收入人口在跃升为中高收入群体后也有可能重返低收入人口。对于收入阶层的动态性和流动性,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转移支付的提高程度不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对于低收入人口也必须实行真正动态管理,确保低收入农户在跌入贫困线后能够快速及时被识别、被帮扶。针对低收入人口阶层跃升面临的资源和能力缺乏问题,要准确、及时地采取合适的增权策略,强化阶层跃升后的增收韧性。  第三,构建政策支持体系。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阶层跃升和可持续增收,需要从根源对低收入人群及其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进行支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力度,提高低收入人口基础教育水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鼓励高职扩招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低收入人口学以致用。除了低收入人口专项帮扶,还要针对困境老年人、困境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建立家庭照顾津贴制度;在全国层面建立普惠性育儿津贴制度,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改为伤残生活津贴,大幅度扩大津贴受益范围。(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须要严格政治纪律规矩,深刻把握新时代群众工作特点及规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实际,增进百姓感情。应把准千家脉搏、精准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真正把党建经济工作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学思想强党性精准服务群众,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兴衰成败。而且从百余年来看,党是靠群众工作起家进而赢得政权的,同样还应靠搞好群众工作实现长期执政。十八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已呈新转化,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彰显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唯有把握新特征新需求,正视群众急难愁盼,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工作实效。群众工作实效最终体现在为群众具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方面。党的干部随时牵挂着群众的实事难事急事,这就是深厚的人民情怀。搞群众工作在于百姓感情到底咋样?!其实,党和政府的根基血脉在人民。干部都是给群众办事的,就应站稳人民立场,把百姓事当作自家事。有了这种深厚感情,群众也才会把干部当作自己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才会更为牢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须眼睛脚步向下,真正到意见大、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问题尖锐的地方去。听实话、察实情,找准痛点、堵点、难点,从而出实招找准破解困难的思路办法。特别要善于运用网络倾听民声、汇集民意,精准把握老百姓真实需求,把党建经济工作办到群众心坎上。(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新时代十一年来,围绕绿色安全高质量发展,已总体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为打造新格局发挥出重大支撑作用。当前,应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发展。面对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浪潮,尤其要抢抓机遇,革故鼎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一流新技术有质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促进工农和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运用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任务,夯实新质战斗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新质生产力。须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科学完善现代产业。同时,绝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杜绝一哄而上泡沫化单一模式。学用新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在于以民为本拼经济、兴产业,深化改革推动跨越发展,为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应构建高水平市场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以“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和企业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结合科教人才体制改革,打通发展堵点卡点。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塑造高水平开放新优势。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跟进重点区域战略协调,于更大范围联动构建安全的创新、产业或供应链。不断巩固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稳中向好新态势,坚决纠治“四风”,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激励人民群众依靠双手创造幸福美好未来。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5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总书记的一番话切中当前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为我们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但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制约人才积极性的有效发挥。比如,一些地方还有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一些科研领域还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堵点卡点尚未完全打通等。  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藩篱,让创新人才放开手脚大胆作为。一方面要突出应用导向,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破“上下一般粗”“科研推广两张皮”等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逐步建立起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打通成果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坚持减负与激励并行,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保障科研人才的成果转化收益权,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心无旁骛逐浪创新大潮。  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专门部署。随着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政策举措正蓄势发力,科技创新被摆在农业农村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有利于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无人机忙春耕、农技员奔田间,科技赋能下的春耕新图景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从这个春天出发,我们期待更多人才在广袤乡村尽展才华,以创新激活这片希望的田野,为农强国强注入澎湃动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4
(关育兵)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艳看来,人是关键问题。“想要吸引更多人才回到乡村,当地需要有特色产业;同时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浪潮中,机械化不仅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更是吸引和培育农业人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所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拖董事长刘继国所指出的“物质装备尤其是农机具是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实际上揭示了农业机械化与人才吸引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农业机械化通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使得农业生产变得更为轻松和高效。这一转变不仅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更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许多年轻人看到通过机械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潜力,开始重新审视农业这一行业,并愿意投身其中。他们带着新的思维、新的技术,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随着农机具的普及和应用,农机服务、维修、培训等相关产业也应运而生。这些产业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农机服务,更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民通过参与农机服务、学习农机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业机械化还促进了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的兴起,农业生产与信息技术、数据分析等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种融合发展不仅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更为农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促使农业成为一个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相应提升。这使得农业成了一个有前景、有奔头的行业,吸引了更多人才愿意投身其中。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开始更加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3-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雷胜堂)民间工艺,是生产者对物体、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用民间工艺技术及其手段进行生产的表现形式。民间手艺,是指人们改造、征服自然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技能,是改造物质与精神世界的生产技术。  民间工艺手艺,重点是农村。多年以来,民间工艺手艺传承与发展不乐观,能工巧匠越来越少,石匠、木匠、铁匠、铜匠、锡匠、雕花匠、造纸匠、草鞋匠、绣花匠、织布、染匠、补碗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工艺手艺很少有人去学,一些民间工艺手艺面临失传。  民间工艺手艺生产使用的工具、木(模)具种类繁多。由于一些民间工艺手艺生产出来的产品派不上现代生活用场,其生产所用的工具、木(模)具等用处减少,长久不用便逐年废弃丢失、腐烂和损毁。如织土布用的木制织布机,造纸用的辗槽、辗杆、木榨,铁匠用的风箱、铁炉,瓦匠用的模桶、砖盒子等。  民间工艺手艺濒临失传,在笔者看来,有这些原因:农村能工巧匠从业转移。这些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他们走进都市当“工人”,务工经商挣现钱,买房进城当市民。身怀技艺的能工巧匠出家后在民间做手艺的时间少了,带学徒、传技艺几乎忘了,一些工艺手艺就逐年失传了。能工巧匠故亡或进入老年时代。原来的能工巧匠现在有的已故,有的进入老年时代。由于很少有人学艺,部分民间工艺手艺便逐年失传、人才青黄不接。科技发展陆续取代民间工艺手艺。由于民间工艺手艺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工艺粗放,现代生产生活派不上用场,如高架木床、抽屉、踏凳、藤箱等,产品淘汰了,手艺也跟着淘汰。学手艺周期长见效慢。忙于外出务工经商挣现钱,既没时间学艺,又没精力去学艺。因为跟师学艺周期长,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见效,因此学艺的人少了。学手艺不如挣现钱。这些年来,年轻人打工经商,追求快速致富,他们把目光定位在挣现钱去了,哪有心思留家学艺。  要保护传承民间工艺手艺,一是有人学艺;二是有人用艺;三是做艺有收益。  要有人学艺。选拔有爱好的人去学或办培训班学,解决好工艺手艺有人学的问题。要有人用艺。提高民间工艺手艺生产制作产品的科技化程度,增强其实用性、工艺性、耐用性、经济性;鼓励市民消费民间手艺生产的产品;奖励市民聘请民间艺人做工。要做艺有收益。对民间工艺手艺生产的产品进行技术处理,增强科技含量,使之保持古朴、典雅、现代、气派的风格,去适应消费需求,增强其经济收益。  同时,要做好创新改造。结合现代高新技术,对民间工艺手艺进行创新改造,培养能工巧匠。要申遗保护,列出名目、申遗保护民间工艺手艺。要对跟师学艺的市民进行政策性补贴,激励人们学艺。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民间工艺手艺生产使用的现有工具、木(模)具收储收藏好。如木制织布机,造纸用的辗槽、辗杆、木榨,铁匠用的风箱、铁炉,瓦匠用的模桶、砖盒子等,避免陆续损毁、腐烂、流失和防范用来做柴烧掉。  各级财政应新增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手艺预算,把开发、研究、生产、营销民间工艺手艺产品,扩大产业规模等列入财政预算;发挥惠农项目资金作用,传承民间工艺手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3-14
(郑岩)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一系列部署、推出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农”数据格外亮眼。粮食产量1.39万亿斤,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2023年,“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来之不易,前行永无止境。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找准切入点,提高实效性,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就一定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资料图片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去年,我们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但仍然实现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事实证明,经过接续努力,我国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不断提高完善,成为稳产保供的底气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着力稳面积,持续挖掘粮食播种面积潜力;着力提单产,做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着力优服务,构建公益和半公益、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着力强政策,更好完善种粮农民的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坚持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就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两条底线。近三年832个脱贫县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年均增加1200元左右;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至少两三个特色主导产业,没有发生整乡整村返贫。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关注“巩固”,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确保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更要关注“衔接”,做好巩固后的拓展文章。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好促进就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到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依靠改革激发活力,对于促进规模经营更加高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更有活力等大有裨益。也要看到,农村改革发展不能就农村看农村,而要更好统筹城乡关系。政府工作报告就推进新型城镇化、进城农民工落户等问题作出部署,有助于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问题。 
人民网 | 分享: 2024-03-14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乡村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者、执笔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践行者,是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压舱石”。作为党委部门,要给“磁”字做加法,做“大”人才“磁盘”,做“强”人才“磁能”,做“优”人才“磁效”,让乡村人才 “扎根而留”“自愿而留”“主动而留”,打造乡村振兴“聚才盆”,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给“磁”+“盘”,组成“磁盘”,要做“大”人才“磁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人才是“鸭先知”,是直接身处、深处基层的生动实践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参谋者、谋事者,因此,要做大人才“磁盘”,广纳贤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要人才功能精准“分区”,向本村及周边村的乡村人才广发“英雄帖”,扩大人才面,提升人才数,根据乡村人才所长、所专、所能进行分类建档立卡,建立养殖能手、种植能手、工程能手、非物质文化能手、基层治理能手等类别,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精准展才华、人才奋力铆干劲,实现人才在解决乡村问题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乡村人才用起来,乡村才会“活起来”“火起来”。要开展“大比武”,人才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学习,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借鉴,在擂台大比拼中才能相互补短板,对大比拼的“执耳者”要给予奖励和宣传,让人才接上“地气”,冒着“热气”。给“磁”+“能”,组成“磁能”,要做“强”人才“磁能”。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磁能强,则人才引力必须强。要给乡村人才搭台子,对标本地资源禀赋、本地发展需要,在遇到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瓶颈”问题时,采用“揭榜挂帅”“领军令状”制度,根据不同人才的定位和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能,实现人尽其才、人适其职、人展其华。要让乡村人才“上分”,在乡贤举荐、职称评定、政治荣誉等方面采用“评分制”制度,设置考核条例及评分分值,积分越高表示贡献越大,秉持“谁积分高则推荐谁”的原则,让乡村人才推荐制度公开化、透明化、效率化、简单化、可视化。给“磁”+“效”,组成“磁效”,要做“优”人才“磁效”。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要鼓励乡村青年扎根基层,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三农”人才,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技术、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推动优化农业“更上一层楼”。要优化人才发展机制,推荐乡村人才到科研院所、村政学院、商学院等机构开展“回炉进修”“回炉深造”,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办法、管理经验,由人才“先学”到“实践”,再由 “实践”到“再学”,形成双循环式、双助推式、双前进式方式,以赋能盘活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等。要内外兼顾,既要引进外部人才队伍,又要培育本土优秀乡村人才队伍,做好“双队伍”人才建设,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4-03-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