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班娟娟)国家统计局7月26日消息,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1年7月中旬与7月上旬相比,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5.6元/千克,环比下降2.5%。《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相关部门频频发声,多措并举稳猪价。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生猪价格将处于震荡调整状态,稳猪价效果将逐步显现。  7月以来,我国陆续开展3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数据显示,7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 格 为 16 元/千 克 ,环 比 涨15.1%。近20多个交易日,生猪期货累计涨幅超过10%。  业内普遍认为,短期内生猪价格将处于震荡调整状态。随着下半年消费旺季来临之际,猪价有望温和反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日前表示,从目前情况看,随着前期压栏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加之国家收储政策支撑,预计下半年生猪及猪肉价格以稳中盘整为主。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指出,生猪价格过度下跌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养殖户的信心有所恢复。预计7月至8月出栏量有所减少,加之收储托市的效果逐步显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生猪价格持续呈阶段性的反弹态势。下一步将继续跟踪市场价格,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积极开展收储,必要时进一步加大调控调节的力度,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  “预计三季度生猪价格或将止跌反弹,消费回归、大猪出清、政策利好、进口收紧等多方面因素,将支持猪价有所回升,但是我国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已经逐步从供给偏紧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生猪价格重心已整体下移。”中金公司研报认为。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李慧斌)日前,记者从民政部2021年度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最近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中删除了有关城市低保、农村低保的概念,统一规范为“最低生活保障”。民政部将指导地方逐步减少低保工作的城乡差异,推动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围绕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的目标要求,适度扩大低保的保障范围,并对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流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其中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可以单独提出低保申请。对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程序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对整体办理时限和每个环节的发起或办理时限提出明确要求。不再将民主评议作为必须环节,仅提出对公示有异议的低保申请对象,可以开展民主评议。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311.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773.1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538万人。全国城市低保平均标准达到了每人每月694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6150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6.4%、8.4%。今年1-6月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15.8亿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缪翼 梁冰清)纵览“十四五”规划,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条鲜明的逻辑主线。“三新”的核心是在新征程中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时间指针指向新的节点,发展足音踏出新的节拍。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功能定位有哪些新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应该如何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构建新发展格局,乡村发展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把握新发展阶段——  让乡村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扶持力度、工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未来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短板将加速补齐。“可以说,现在就是振兴乡村的最好时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认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巨大政策红利,“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乡村振兴既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又是扩大和释放农村需求的总开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将被释放,农业农村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说。  尹成杰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三力”跃上新台阶,乡村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的产业发展将从原料农业转变为产业农业和财富农业,以食品加工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将极大拉动国民消费需求,为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同样持此观点,“除了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护生态和提供生态产品外,农业还具有景观、教育、休闲、康养等多元化功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产业功能需求的升级迫在眉睫,未来农业产业一定会向农业多维功能的全方位发展。”  “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魏后凯表示,现在我国农村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新的阶段,通过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大量的资源将有可能转变为资产、转变为财富,这样就能够打通农村的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  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农人利用新工具经营乡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农业带来了一系列颠覆性变化。  “95后”女孩胡杨是一名来自黑龙江伊春的返乡创业青年,她的家乡是小兴安岭脚下一座美丽的小城。毕业后,她选择用抖音记录真实的家乡、真实的生产生活以及丰饶的物产和四季流转。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借助短视频,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小兴安岭那种宁静的美,“家乡伊春和小兴安岭有很多旅游风光和农作物特产,只不过一直缺少好的窗口让大家能够看到,而抖音就是展现这些区域资源很好的渠道。”受到关注后,胡杨开始尝试用抖音电商带货,靠着一条“小鸡炖蘑菇”的视频,她卖出了1000多斤榛蘑,给周边几十户人家带来了额外收入,也让乡亲们对短视频、直播这种新业态有了新认识。如今,胡杨已是一名在抖音上粉丝70万人的“大V”,乡亲们在她的带动下,也相继进行“触网”卖货的新尝试。  一如郑新立所提倡的“把农业嫁接到网络上去”。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不再止于耕田养殖,以数字农业、电商销售、休闲观光农业、定制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展现出了强大劲头与活力。其中,短视频、直播等农产品销售新模式的运用,推动了新型商业模式、消费习惯、生产链条和产业生态的发展,成为一种乡村经济新常态。  像胡杨这样的农村主题视频创作者不在少数,根据抖音发布的“首份三农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村视频总获赞量129亿次,农村视频创作者收入同比增长15倍。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应用,推动了本地乡村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已然成为新农人手中的新型生产工具。  “相较于传统电商,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更直观展现了农作物生长过程、生态环境等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于购物场景、互动、情感的消费需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韩一军认为,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对于农村的改造、乡村产业形态的塑造,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的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生命力将不可估量。  “这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一种新的经营乡村的方式。”魏后凯提出,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形式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打通了农村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财富的渠道,应该做好宣传和转化,利用好这些平台和渠道打造乡村的区域品牌。  新技术、新机遇、新模式下,古老的非遗产业也得以重焕生机。截至今年6月10日,抖音平台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1.4亿个,非遗传承人带货总成交额较去年增长15倍,仅在浙江省东阳市就带动就业超5000人,形成了稳定而富有本地风情的乡土特色产业。  融入新发展格局——  怎么看怎么干才能走得更远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把握好乡村发展新机遇?国家发改委产经所研究员蓝海涛认为,破题核心在于打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堵点。“中国农业的堵点之一在于农产品有质无价,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时有发生。而数字化技术正是破解优质优价难题的关键。”他建议要运用好短视频和直播等媒介,并做好后续追踪溯源等问题,“抓住并重视这个新机遇,乡村振兴很多堵点就迎刃而解,我们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实现。”  加强新业态发展薄弱环节的建设,关乎其能否走得更远。  “不管是传统电商,还是短视频、直播电商这种新业态,接下来都不可避免地要朝‘后’走,即补齐物流、数据与信息化水平。”韩一军说。基于这样的推测,他和团队成员目前正致力于研究数字流通领域,为三大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技术设计,以解决包括产后损失率在内的整个流通环节的损耗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四五’末把现在25%的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  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还要注意共同发展的问题。“新业态的涌现对乡村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它的结果却可能是多维度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举例,在电商影响下,传统社区便利店的生存受到挑战。因此,在乡村传统产业变革到新产业业态的过程中,从政策层面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结构调整援助,并对产业变革尝试失败的市场主体给予关注和支持,是一个值得思考并重视的话题。“只有实现市场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最后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张照新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李琭璐)记者日前从商务部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量质齐升,持续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6.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2%,两年平均增长15.0%。据商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电商较快发展,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9549.3亿元,同比增长21.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8663.1亿元,同比增长21.0%。农产品上行持续恢复,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088.2亿元。据了解,上半年全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健康消费日益走红,游泳、足球、瑜伽等相关体育用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28.9%、106.2%、55.1%。“新国潮”热度提升,有关电商平台“618”促销活动期间,国产品牌销售额占比超过70%。二是在线服务消费持续复苏。在线餐饮消费回暖,销售额同比增长48.2%,其中到店餐饮同比增长93.1%。在线旅游销售额同比增长71.6%。三是西部地区增长较快。上半年,西部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2.1%,增速连续5个月快于全国;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1.5%、20.3%和13.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记者 李秀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经中央批准,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同意,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示范活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关于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启动部署该项工作。农业农村部法规司、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有关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实施方案》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重要的引领和保障。相对于城市,农村法治基础、法治环境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不强,法治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就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构建机制、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在农村培育一批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学法用法示范户,再通过示范户带动更广大的农民群众学习法律,提升他们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集聚力量、提供保障。这是我们推进这项工作的出发点。  在《实施方案》制定过程中,我们先后赴一些省份调研,了解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示范户培育的思路定位、目标任务、原则方法、认定标准和保障措施等进行反复研究,注重听取各方意见,经过多轮次的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实施方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示范户培育工作自今年起组织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覆盖全国每个行政村,其中到2022年底实现50%的行政村有学法用法示范户,到2025年底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学法用法示范户。2035年,力争每个行政村的学法用法示范户数量和效果都符合当地法治工作要求。上述目标是在对全国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的,既保证预期效果,又尊重发展实际。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重点针对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通普法通道,加强有针对性的普法,提升农民群众法治素养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农村法律人才。二是坚持立足实际。引导各地充分利用现有法治宣传教育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等,开展示范户培训教育工作,凝聚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资源,为农民群众学法用法服务。三是坚持循序推进。要求各地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法治建设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可以全面推开、整体推进,也可以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开。四是坚持探索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示范户培育工作机制和方法,大力推进培育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加强交流互鉴。五是坚持注重效果。要求各地把示范户培育工作与农业农村法治新实践结合起来、与构建农业农村普法新格局结合起来,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地见效。  问: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答: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将在农民群众学法用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因此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主要包括: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主要成员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熟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法律知识,以及主要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能够自觉运用法治的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能够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群众提高法治意识,帮助指导解决法律问题;积极协助并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劝导、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化、纠纷升级,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示范户实行动态化管理,不符合标准的将予以清退。  问:怎样认定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答:对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认定,我们有一套严格的流程。从2022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司法部每年组织一次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认定工作。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对照示范户认定标准,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本省示范户的遴选、认定工作,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示范户的名单报农业农村部和司法部备案。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的工作机制有哪些?  答: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需要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合。建立农业农村部牵头、司法部配合、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明确了各自分工和协同要求。要求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作为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具体举措,构建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机制。构建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养法律明白人“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构建跟踪调研和监测评估机制,及时掌握示范户学法用法和示范带动的情况与效果,定期开展总结评估工作。  问: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有哪些主要措施?  答:重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农民学法用法培训。将农民学法用法内容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课程,运用法治讲堂、田间课堂等多种方式开展法治培训。利用全国智慧普法平台、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崇农云讲堂和各省法律网络培训平台,开设在线学法用法课程,提供在线法律咨询服务。  二是开展执法机构与示范户“结对子”活动。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采取包区包片等方式,深入农村与学法用法示范户“结对子”,开展以案释法、以案说法,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育指导和跟踪服务。  三是建设一批农村法治教育基地。要求各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法治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职业院校等具备法治普及功能的单位机构,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村法治教育基地,打造农民学法用法平台,更好地服务农民学法用法。  四是加强典型引领带动。组织讲好农村学法用法故事,宣传示范户典型案例,营造农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总结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经验,探索推广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培育模式,巩固拓展示范户培育工作成果,推动构建农村普法长效机制。  问:如何确保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工作取得实效?  答:《实施方案》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适应农业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新形势新定位,多措并举推动示范户培育工作。要将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纳入本地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和“八五”普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统筹部署安排,全力推动工作。强化激励约束,将培育工作纳入普法规划实施的考核范围,将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先进典型列入各级普法先进表彰范围,引导示范户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冯克)7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视频调度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长江禁渔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定一禁十年的决心,持续强化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抓实抓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等重点工作,坚定不移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为共抓长江大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议指出,长江“十年禁渔”是长江大保护的历史性、标志性、示范性工程,今年上半年,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长江禁捕退捕扎实推进,退捕渔民稳定上岸,禁捕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共识稳定凝聚,“十年禁渔”实现稳步开局。但长江生态恢复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须臾不可放松,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按照“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的思路,把长期工作阶段化、具体化,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沿江各省市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完成,慎终如始、善作善成,积小胜为大胜,促进“十年禁渔”行稳致远。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长江禁渔的制度保障,抓紧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搭建起长江禁渔“四梁八柱”,同时加强地方立法和政策创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禁渔中出现的“花样”垂钓、变相捕捞等突出问题。要统筹用好各方面执法监管力量,切实加强沿江省市渔政机构队伍建设,开展好农业农村、公安和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打击整治行动,积极吸收退捕渔民、志愿者等组建规模适宜的巡护队伍,整合运用视频监控、雷达等信息化执法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作用,形成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互补的监管体系,确保禁渔令落实落地。要持续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加强对渔民就业帮扶培训和创业扶持,全面落实退捕渔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政策,针对特殊困难退捕渔民建立“一对一”跟踪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要加强对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整体联动协同保护,建立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实施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划定并公布长江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严格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有效落实生态补偿措施,规范增殖放流活动,不断提升保护水平。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出席。长江禁捕退捕工作专班、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工作情况。上海、江西、湖北、重庆四省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龙新)7月3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要求,部署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将其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要立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勇于破除局部利益、部门利益,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会议要求,要聚焦聚力、协同推进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动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探索实现全方位监管,创新提升审批服务水平。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法治思维、大局观念、市场理念和服务意识,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孙眉)“郭二叔,你这片玉米倒得不算狠,把歪的扶正再追点尿素,不会影响产量。”  “刘大哥呀,你临近河边的那些花生经过水冲沙压已经没指望了,你抓紧插种点晚红薯,只要管理好,一亩照样能收三四千斤……”  7月24日下午,连下了五六天大暴雨的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刚刚放晴,博望镇农技中心主任郭德奎便带领农技人员来到郭老庄、郭街等村,实地指导农民抗灾自救,力保秋季粮食丰收。  近段时间,河南等多地出现罕见大范围持续降雨,给秋粮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秋粮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4。7-9月三个月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旱涝、台风等灾害频发重发期,因此,秋粮能否丰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在这紧要关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  督导组在行动:包省包片落实  7月12日,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7月19日,农业农村部又召开农业防灾减灾会议细化安排抗灾举措,确保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目前,近百名农业农村部机关干部组成25个督导组奔赴25个省(区、市),入村、入组、入户,开展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包省包片督导工作,指导各地落实落细防灾减灾、稳产增收关键措施,千方百计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超过300名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协助督导组开展不同品种地区、不同区域的灾情研判和技术指导。  7月23日,在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农业农村部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云南督导组现场查看玉米苗情墒情,了解防灾减灾措施。雍家村党支部书记高石荣介绍,全村只分到20万立方米水,需要下一场透雨才能保证玉米丰产。同时,云南地形立体感明显,气候多变,“一山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玉米生长可能会碰到“插花旱”,需要后期重点关注。  在楚雄州禄丰县,督导组查看了水稻“两虫三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黏虫、叶斑病常态化监测预报情况。“我们在村里设置了植保信息员,经过培训后上岗,在一个作物生长季给予每人2000元的补贴,随时进行田间观测,基本能够实现对重大病虫害的及时发现、及时上报、有效预诊、统防统治。”楚雄州农业推广站站长王贵斌说。  云南省气象局的同志表示,总体上秋粮面对的气象条件是利大于弊,他们将在关键农时对重点作物进行专题监测,面向全省有关农业专家、一线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及时推送气象预报信息,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有效对策和产品服务。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督导组在云南省5个县、10个乡镇、20个村督导过程中,提出要强化党政同责,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救灾种子、抗旱排涝机具、抗旱救灾水源、防灾减灾资金等救灾物资储备及早备灾;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制定分品种科学抗灾技术措施方案;严把“三关”(病虫害关、水旱关、风雹关)确保秋粮丰收。  专家组在行动:制定技术路线  河南不仅是粮食生产大省,还是芝麻种植大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3,连日来的强降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芝麻生产。  7月23日,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一行22人紧急赶赴漯河、周口、驻马店主产区,开展芝麻抗灾减灾应急技术服务。在周口市淮阳区曹河乡淮阳原种场,专家们指导芝麻种植户高继富及时进行灾后田间管理,采用无人机喷洒高效绿色杀菌剂、生防菌剂、叶面肥以及生长调节剂,避免因渍害造成芝麻病害和发生严重早衰,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高继富看着无人机在自家芝麻田上快速作业,紧握着专家们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专家给我们带来了技术和药品,我们的芝麻有救了。我明年要用新技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芝麻。”  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重要农时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反应和指导作用由此可见。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说,芝麻耐渍性差,要尽快疏通沟渠、排水散墒。目前芝麻已进入花期,根系渍水缺氧时吸收能力变差,雨后骤晴更易导致植株死亡。应及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提升抵抗力,促进受害植株恢复生长发育。另外,雨后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易导致芝麻青枯病、枯萎病和茎点枯病等多种病害发生,应及时防控。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灾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深入生产一线,做好抗灾减灾服务与技术支撑。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动员成员单位积极投入河南省抗洪抢险活动,成立了“全丰航空抗洪救灾应急队”,开展灾后施药和补救工作,发布了农业无人机洪涝灾后防疫消杀技术操作规范,免费为灾区农作物植保提供配套的无人机消杀服务,向汤阴县、安阳县、北关区、文峰区共计1万余亩过灾农作物喷洒价值50多万元的农药。  全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推进视频会召开后,7月15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积极部署相关技术防灾减灾措施,调动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专家力量,快速集成防灾减灾技术,编制技术手册,动员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防灾减灾科技服务,产业技术专家在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  同时,针对不同地区灾害类型编制有针对性的《农业防灾减灾手册》,手册里明确技术规程和操作流程,做到广大农民看得懂、会操作、有效果。在此基础上,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建立了按产业区划布局的防灾减灾对口联系机制,并将今年的防灾减灾任务列为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岗位考核内容,为全年防灾减灾确保秋粮丰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农技员在行动:现场指导生产  在应对灾害的日子里,最辛苦的莫过于这些终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员,他们观灾情、察苗情、看虫情,帮助种粮农民及时应对,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粮食丰收。  “近日,台风‘烟花’即将登陆我省,有强降水过程,请各园区、种植大户注意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及时做好通风、排水,加固。”7月23日上午,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泉溪镇泉三村的种粮大户周凯彪在微信群里收到了当地农技员发布的信息。  “这些大棚的膜都需要放下来,否则台风一来,风灌入棚内,很有可能将大棚整个掀起。”“大棚外侧需要用绳子加固,先将钢管钉入大棚两侧地下,再将绳子越过棚顶,绑在钉好的钢管上。”……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芝厦村溪南蔬菜基地,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在指导农户做好大棚加固的同时,劝导他们尽快将成熟作物采收,努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  “连续暴雨过后,玉米苗现在已经发黄出现了脱肥,在县里和镇里农技人员指导下现在又组织了人员对田间重新施肥。”河南省宝丰县石桥镇兴隆村全盛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全义说。  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陈国良介绍:目前,正值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重要阶段,玉米处于小喇叭口与大喇叭口生长期,为确保把受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当前秋田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排查田间积水情况,及时排除积水避免秋苗窒息死亡;二是对倒伏严重的要进行培土扶正;三是对脱肥的地块要及时追肥,每亩可以施速效氮肥10公斤至15公斤;四是观察是否有病虫害,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  为了指导农民科技防灾减灾,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要求科技专家和技术推广人员及时与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对接,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制定灾害预防预案和集成技术方案,利用信息化等各种方式做好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技术培训。  记者从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获悉,截至目前,技术防灾减灾专栏浏览量达6万人次,全国农技人员参与防灾救灾工作43403次,答复技术提问3万多条,发布服务日志1.3万条。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2
  (记者 颜旭)机收是甘蔗生产机械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一直是最难以突破的瓶颈。“十三五”期间,我国甘蔗机收率仅从0.75%提高到约5%。总体来说,近5个榨季我国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缓慢,甘蔗收获仍然以人工砍蔗为主。但“十三五”期间甘蔗收获机的数量快速增加,且大部分为国产机具,为甘蔗机收的发展提供了机具保障。比如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在农机购置补贴、社会化服务和机械作业补贴等方面向甘蔗生产机械化倾斜,取得了一些成效,联合收获机从2015/2016榨季的149台发展到2020/2021榨季的2000多台,联合机收率也从2015/2016榨季的1%增加到2020/2021榨季的5.6%。  但让人疑惑的是,为何收获机数量大大提升,机收率却提高缓慢?甘蔗机收的痛点有哪些?又该如何破解?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甘蔗专业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区颖刚和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庆庭。  找准甘蔗机收痛点:糖厂、机艺融合、机具质量  “甘蔗收获机械化能否快速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土地条件是否宜机,机具是否适用和高效益,糖厂和农户接受程度,以及推动主体的态度等等。而这其中糖厂是制约甘蔗机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区颖刚告诉记者,糖厂的压榨工艺适应整秆、干净的甘蔗,不适应清洁度较低的切段式甘蔗。而切段式因其高效率已经成为全世界甘蔗的主要机收方式。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糖厂均用“一步法”制糖,即甘蔗收获后直接被送往糖厂榨出精糖。“因此糖厂要求低杂质的原料蔗入厂,一般总体要求含杂率不超过5%。而切段式联合收获作业夹杂的甘蔗嫩梢及原料蔗中夹带的碎叶、叶鞘、腐败茎段、根须、蔗蔸和泥沙等杂质入厂时的总含杂率,一般在5%-10%。遇到潮湿或下雨天气,以及机器状态不好、机手水平不高时,含杂率甚至会达到15%以上。”区颖刚说,因此大多数采用“一步法”的糖厂需要通过限制机收原料蔗入厂量来避免切段式机收蔗带来的成本增加。很多糖厂限制每天切段式机收进蔗量为100-200吨,个别糖厂曾经每天只允许50吨的机收原料蔗入厂。有的糖厂甚至采用不合理地加大扣杂率的方法来抵制机收蔗,极大地制约了甘蔗机收的发展。  “此外,影响甘蔗机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农机农艺的融合程度。”刘庆庭总结道,首先甘蔗种植行距要与收割机的轮距相匹配。我国人工栽培甘蔗的行距在0.9米左右;中型甘蔗收割机的轮距1.2米左右;大型收割机的轮距1.4-1.6米。收割机田间作业时,如果甘蔗的行距太小,收割机轮子容易碾压蔗垄,造成田间损失和蔗头碾压,并影响收获效率。  “其次,蔗垄的形状和尺寸很关键。”刘庆庭告诉记者,甘蔗种植的时候普遍采用深开沟、浅覆土的农艺,在甘蔗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培土将蔗沟填平,并使蔗垄呈龟背形。蔗垄高度以8-15公分为宜。这样有利于机收时的入土切割,可以得到好的根茬切割质量并减少收获损失。如果没有进行中耕培土,或者培土质量达不到要求,机收时甘蔗还长在沟里,甘蔗根茬就会破损很厉害,收获损失也高。  “收割机本身的质量对含杂率、根茬破损率和田间损失率影响都很大。收割机的可靠性影响着收割机的作业效率。”区颖刚补充道,近年来,甘蔗收获机,特别是100千瓦以上大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数量持续增长,马力越来越大,但甘蔗机收水平仍然增长缓慢。单机作业量非常低,比如广西2019/2020榨季一台机器平均收获量才为1500吨,个别榨季甚至出现机收水平大幅下滑的局面。“这和机具本身的质量不高是有关系的。”区颖刚一针见血地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对甘蔗机械化收获给予各种支持,因此,大量厂家涌入,来分甘蔗收获机这块小小的“蛋糕”,造成数量上升。而如何提高机收质量和效益,努力打破糖厂拒收切段式机收蔗的障碍,反而没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厂家甚至通过加大发动机马力来提高价格,采用劣质低价液压件来降低生产成本,搅乱了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破解甘蔗机收痛点:推广“二步法”制糖、协助糖厂提高机收蔗入厂量、提高机具质量  为适应机械化收蔗的情况,降低高含杂机收蔗对糖厂压榨工艺和成本的影响,国外糖厂大都采用“二步法”制糖,即第一步将含杂较多的甘蔗榨成含杂较多的原糖,第二步再提炼成精糖。“具体做法就是将糖厂分为多数靠近各蔗区的原糖厂和少部分在中心区的精炼糖厂。因为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是甘蔗收获后,必须在20个小时之内送到糖厂榨完,否则糖分会损失很大。另外,原糖远距离运输质量不易降低,因此部分榨成精糖,大部分用于国际贸易。”区颖刚说,“理论上‘二步法’对糖厂接受机收甘蔗是很有利的。”  “目前我国也有部分糖企采用了‘二步法’,但他们的主要目的还只是处理进口的原糖,还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二步法’来加大机收蔗的入榨量。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如何帮助糖企通过‘二步法’加大对机收蔗的接纳。”区颖刚认为,例如以糖企为中心,建立甘蔗机械化的联合体,改变目前糖厂—蔗农—服务组织三者之间以邻为壑、恶性竞争的局面,通过协商制定条约,共同发展,也是一条出路。  “切段式甘蔗,全世界的损失率水平都在7%、含杂率7%,这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现实。”区颖刚指出,但我们还是要协助糖厂制定提高机收蔗入厂量的措施,解决他们的需求,并适当转向发展一些整秆式收获机,也为进一步提升丘陵坡地的机收水平提供适用的机具。  “我们还是要继续研究和试验,提高切段式收割机的收获质量。特别是在目前人工还比较充裕的情况下,更需要生产厂家修炼内功,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特别是减少含杂率和损失率。”区颖刚告诉记者,比如研究用导航系统和信息设备,改善收割机和运输车的配合,减少掉地损失等。  此外,除购机补贴外,还应增大收割机作业补贴,和糖厂收机收蔗的补贴。同时继续投入资金,加大蔗地宜机化改造力度,全面提升宜机化水平。  甘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当前我国甘蔗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食糖进口过快过猛导致糖价低迷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甘蔗生产成本过高却是主因。广西每吨甘蔗的生产成本普遍是巴西、泰国的一倍以上。而生产成本高是因为人力成本贵,甘蔗的人工收获费用能占收入的1/3以上。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依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其中的关键又在于突破机收环节。“因此,确保我国糖业安全必须破解甘蔗机收难题。”区颖刚呼吁道,“十四五”期间国家提出的目标是甘蔗机收率达到30%,要实现这一跨越,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李丽颖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期围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相关解读和案例分析,以飨读者。资料图片  2021年7月24日,由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0》。报告系统反映了2019-2020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水平、重大行动和重要进展,包括绿色理论、绿色评价、绿色生产、绿色生态、绿色生活、绿色技术、绿色增收和绿色范例等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共12章。  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梅旭荣介绍说,报告主要特色亮点有三方面,一是强化报告的数据支撑,公布农业绿色发展定量评价结果,激发地方活力;二是增加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成果、惠民兴村范例的梳理和推介;三是直面新情况、新挑战,提出了深入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与建议。  报告显示,2012-2019年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指数从73.46提升至77.14,提高了5.01%。其中,资源节约保育、生态环境安全、绿色产品供给和生活富裕美好四个维度的指数均呈现正向增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率先开展先行先试,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在农业生产绿色化方面,重点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绿色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增强高品质农产品供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向好。截至2020年底,现行有效农业行业标准5479项,基本覆盖农业绿色发展重要领域,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有标可依。2019年,全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2.08亿亩,比上年增加32.4%,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总数43504个,比2018年15.2%,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农业资源用养结合协调发展,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启动耕地酸化治理,开展耕地土壤盐碱化治理,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降低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耕地质量等级稳步提升,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2019年全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比2012年提升了0.043,比2018年提升0.005。  农业产地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以农业投入品减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2020年全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40.6%,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2020年,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实现了负增长,农膜回收率达到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报告指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全国90%以上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已达25.5%,农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为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乡村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报告介绍了一批探索农业绿色发展富民兴村新模式,包括“湖南省屈原管理区实施三三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吉林省舒兰市全链条推进水稻绿色生产,助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市”“山西省蒲县大力开展生态方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河南省济源市发展减量化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高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强化科技引领,全域推进水稻病虫绿色防控”“上海市崇明区实行绿色农药封闭式管控,打造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施植保粪污治理互联,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云南省大理市全链条开展废弃物利用,协调推进农业发展和洱海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探索肥药包装处置机制,净化农田产地环境”“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发展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绿色化水平”,为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李丽颖)“花开人来,花落人走”是养蜂人的真实生活写照。每个养蜂人心里都有一幅地图,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而养蜂人追逐着鲜花常年天南地北迁徙,养蜂的行话称之为“追花夺蜜”,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即便如此,蜂群经常转地,长途跋涉,蜜蜂损失大,蜂蜜产量低,质量差,可谓劳民伤蜂又伤财。养蜂人刘云忠在开箱取蜜。  “采用上下两个箱体的‘双箱体养殖’和‘转地养蜂,追花夺蜜’是目前我国养蜂行业的主要模式,但生产出的蜂蜜产量低、质量差,蜂蜜的营养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养蜂者的收入上不去,养蜂行业亟待一场技术变革来改变现状。”7月26日,在北京密云区举办的“全国成熟蜂蜜高效生产现场观摩会”上,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表示。针对这一产业重大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在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上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取得了显著成效。  什么是成熟蜂蜜?彭文君解释,这是指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蜜露或甘露,与蜜蜂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蜜蜂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蜜蜂将其存储在蜂巢的蜂房中,并用蜂蜡将其密封,这些封了蜡盖的蜂蜜在蜂房内继续转化,使其水分达到18%以下,蔗糖含量5%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量达到70%以上,在常温、避光、干燥环境及密封容器中保质期内不发酵变质的纯天然蜂蜜。  如何能生产出成熟蜂蜜呢?成熟蜂蜜生产技术,核心在于在流蜜期来临前通过原群繁殖或合并、整合蜂群,形成超大采蜜群势,流蜜期采用多箱体方法养蜂,及时给蜂群添加继箱,扩大蜂巢,蜂群中一直都有地方让蜜蜂储蜜酿蜜,不需要通过经常取蜜给蜜蜂腾出储蜜空间。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改变“勤取蜜”“取稀蜜”的做法。很多人认为取蜜次数越多,蜂蜜产量越高。大流蜜期,有的养蜂人甚至天天取蜜。蜜蜂研究所副所长吴黎明告诉记者,勤取蜜,取稀蜜,实际上严重影蜂蜜的产量和品质。大流蜜期,每次开箱取蜜,都要提脾抖蜂,割蜡盖取蜜,还空脾给蜂群,蜜蜂还要清理取过蜜的空巢房,恢复工作秩序。整个过程,对蜂群产生严重惊扰,蜜蜂会被激怒,会抢食蜂蜜。蜂群中有蜜就取会导致蜂蜜所剩无几,一旦遇到气温低或刮风、下雨,蜜蜂采不到新蜜,蜜蜂容易受饿甚至饿死,即便饿不死,蜜蜂健康及寿命都会受到影响,严重影响蜂产品产量。另外,取稀蜜会导致取出的蜂蜜没有充分酿造转化,水分含量高,抗菌、抗氧化能力差,微生物容易繁殖超标,蜂蜜很容易发酵。  多箱体成熟蜂蜜生产技术使养蜂人从烦琐的取蜜、检查蜜蜂等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养蜂效率。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刘云忠是养蜂能手,有着30多年的养蜂经验。他告诉记者:“现在养蜂和以前差别太大了,以前我最多养一两百个蜂箱就忙不过来了,现在三口人可以养上千个蜂箱。蜂箱多了,收入也多了!”  吴黎明说,近年来,中国的养蜂业面临逐步后继无人的窘境。老一辈养蜂人逐渐老去,年轻人又不来养蜂,希望技术改变能慢慢扭转这一状况。  刘云忠的儿子刘金良被当地村民称为“蜂二代”,他在外打工、当兵之后,接过父亲的养蜂事业。“从小就看父亲养蜂,太辛苦,太累了,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养蜂,新技术让我看到养蜂业的希望。”刘金良告诉记者:“现在一年只要两个月时间采蜜,而且不用到处搬箱,蜂蜜完全成熟了取一次蜜就可以了。”  在观摩会现场,专家对刘金良的蜂场封盖成熟蜂蜜进行了取蜜称重。在密云区荆条蜜花期连续阴雨的情况下,成熟蜂蜜产量依然达到每群50公斤以上,高于同样环境条件下常规蜂群非成熟蜂蜜产量的两倍,蜂蜜品质也非常好。这让现场观摩的各地养蜂人啧啧称赞。  技术带来养蜂业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改变“喂白糖换取蜂蜜”的做法。春繁、秋繁,用白糖水奖励饲喂蜜蜂,越冬前突击用白糖水喂蜜蜂作为蜜蜂越冬饲料,这种养殖方式年复一年,延续至今。很多养蜂人认为,如果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采集酿造的蜂蜜也只是够蜜蜂自己吃,如果外界流蜜不好,不给蜜蜂喂白糖,蜜蜂就会饿死。  吴黎明告诉记者,蜜蜂的生长发育没有蜂蜜和花粉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发育不良,亚健康,蜜蜂会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能力、哺育能力都会大大下降。而且,蜜蜂的卵、幼虫、蛹,也会营养不良,即便蜜蜂出房后,也是亚健康,寿命不长,群势不强,采集力也不强,蜂群自然不能高产丰收。  实验证明,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0.85%-5%。白糖作为越冬饲料的蜂群,越冬蜜蜂死亡率15%-50%,有的甚至更高。成熟蜂蜜生产技术的一个要点就是为蜂群留下足够的优质蜜脾作为饲料越冬。吴黎明说:“用白糖替代蜂蜜损失的是蜜蜂的健康、蜜蜂的寿命、蜂群的群势、蜂群采集力、蜂群的蜂蜜产量和质量,增加的是养蜂人和蜜蜂的劳动量,以及对蜜蜂的伤害和干扰。看似占了白糖和蜂蜜差价的便宜,实际吃了大亏。我们必须要善待蜜蜂,让蜜蜂体质健壮,让蜜蜂健康长寿。”  此外,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还对成熟蜂蜜与浓缩蜂蜜、掺假蜂蜜鉴别、成熟蜂蜜营养功能评价方面进行了艰苦攻关并取得了突破,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推动“优质优价”市场形成,促进我国蜂业健康发展。彭文君说:“我们的技术就是使蜜蜂成为蜂蜜的唯一生产者,静下来让蜜蜂酿好蜜。科学养蜂,科学生产蜜蜂产品,成熟蜂蜜是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相关部门就《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解读    (记者 芦晓春)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准确理解方案的背景和内容,推动方案扎实落实落地,日前,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邀请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了解读。  《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及必要性  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保护黑土地提出工作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进行了明确部署。  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抓手。以黑土耕地为主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可持续的粮食稳定增产地区。2020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9%。此外,2020年东北四省区生产的猪肉、牛肉、羊肉和牛奶分别占全国12%、27.4%、28.1%和37.4%。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根基是耕地,只有切实保护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才能夯实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基础。只要东北地区的粮食和农业生产稳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就有坚实的支撑。  这是基于对目前黑土地保护利用面临严峻形势的统筹考量。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东北地区黑土地退化问题已十分严重。一是土层明显变薄,黑土层厚度由开垦初期的6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平均30厘米,有些耕地甚至出现“破皮黄”。二是肥力明显变瘦,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0年代开垦前的80-100克/千克下降到25-30克/千克,其中辽河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更是不到20克/千克。三是质地明显变硬,不少黑土区旱地土质硬化、土壤板结,蓄水保墒能力明显下降。近年来,东北四省区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开展保护治理的面积还比较小、效果还比较有限,黑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加强保护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形势十分紧迫。  《实施方案》的编制思路  《实施方案》以统筹各项政策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着力构建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实现综合施策、久久为功。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治理重点。围绕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综合治理对策,以防治坡耕地水土流失、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育肥沃耕作层为重点,以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坚持统筹工程、农艺措施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分区施策,明确技术路线。根据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取得的成效,分区确定不同的治理目标和技术路线,分别实施保育培肥、提质增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技术模式,明确治理后耕层厚度须达到旱地30厘米、水田20-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10%以上。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构建长效机制。根据近年来治理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对策措施。针对政策统筹不够,我们提出“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统筹协调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统筹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深松深耕、有机肥还田等农艺措施项目。针对力量分散、协同不够,提出加强部门横向协作,中央和地方纵向协同,政府、企业、经营主体多主体协力。针对农户积极性不高,提出建设标准化示范,推进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  建设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  按照《实施方案》部署,“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支持东北省区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1800万亩。  一是切实加大投资支持力度。2021年,已适当提高黑土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鼓励地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地力保护。“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根据投资可能,进一步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的投资力度。  二是坚持综合治理,强化政策协同。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发挥好坡耕地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施策优势,配套衔接,努力形成黑土地保护政策合力。  三是着力创新项目推进方式。鼓励东北省区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引领,通过统一编制规划、统一设计方案、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绩效考核等方式,集中连片推进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鼓励科研机构推进技术和装备配套,研发推广一批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改善东北黑土地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通过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建设黑土地农田系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示范区。  推动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统筹  近年来,财政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政策资金整合。  一是聚焦重点任务。进一步突出对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支持,落实好黑土地保护各项重点任务,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此外,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启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拓宽投入渠道。支持地方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多种资金渠道,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协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工作。  三是加强政策统筹。统筹用好黑土地保护利用相关政策,加强衔接配合,支持各地区根据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原则,按规定统筹安排相关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黑土地保护利用。  四是强化绩效管理。围绕黑土地保护重点政策任务,建立“花钱必问效”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切实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同时,强化绩效结果运用,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把绩效结果作为安排下年预算的重要依据。  黑土地侵蚀沟治理  水利部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自2003年以来,就把东北黑土区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先后组织实施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侵蚀沟治理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184万亩,治理侵蚀沟6200多条,有效控制了沟道侵蚀和坡面水土流失,有力保护了黑土资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与补充调查结果,东北黑土区有100米以上侵蚀沟29.17万条,其中黑龙江省11.55万条、吉林省6.3万条、辽宁省2.13万条、内蒙古自治区9.19万条。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上侵蚀沟数量分别为16.94万条、8.04万条和3.53万条。发展型和稳定型侵蚀沟数量分别为26.22万条、2.95万条,其中62%的发展型侵蚀沟分布在耕地上,直接减少耕地面积1260万亩,影响周边耕地利用面积近3000万亩。  《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治理侵蚀沟7000条的目标任务,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660条、辽宁省700条、吉林省1120条、黑龙江省2520条。  关于侵蚀沟治理的工作思路和建设内容是: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截、蓄、导、排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小型侵蚀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沟道整形、暗管铺设、秸秆填沟、表层覆土等综合治理措施,将地表汇水导入暗管排水,侵蚀沟修复为耕地。大中型侵蚀沟修建拦沙坝等控制骨干工程,同时修建沟头防护、谷坊、塘坝等沟道防护设施,营造沟头、沟岸防护林以及沟底防冲林等水土保持林,配合沟道削坡、生态袋护坡等措施,构建完整的沟壑防护体系,以有效控制沟头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张。  下一步,水利部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切实加强侵蚀沟治理。相关地方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分解细化任务资金,组织实施相关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记者 芦晓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相关要求,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水利部、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黑土地保护原则、目标和内容,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黑土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实施方案》强调,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坚持保护优先、用养结合,促进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实施差异化治理。要坚持政策协同、实行综合治理。要坚持示范引领、加强技术支撑。要坚持政府引导、带动社会参与,形成黑土地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任务,其中标准化示范面积1800万亩。完成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治理大中型侵蚀沟7000条。实施多种模式保护性耕作5亿亩次,每年1亿亩全覆盖。有机肥还田1亿亩,每年2000万亩。方案实施后,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旱地耕作层达到30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厘米至2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  《实施方案》明确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内容和分区实施重点。在内容上,着重实施土壤侵蚀治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等措施,解决黑土耕地出现的“变薄、变瘦、变硬”问题。在区域上,松嫩平原北部的中厚黑土区以保育培肥为主;松嫩平原南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的浅薄黑土区以培育增肥为主;大兴安岭东南麓、长白山—辽东丘陵的水土流失区以固土保肥为主;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西部的障碍土壤区以改良培肥为主。  下一步,7部门将以《实施方案》为基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和长效机制。一是将强化政策统筹,加强东北四省(区)已有项目统筹、行业内相关资金整合和行业间相关资金统筹的衔接配合。二是强化多方协同,共同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机制。三是强化规模化示范带动,推进黑土地保护与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实施相关措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30
    ( 记者 李锐 实习生 彭书慧)“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7月2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发布会上,科技部农村科技司相关负责人作出上述表示。  据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藏粮于地”方面,主要通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国家科技项目,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有效耕作面积上做文章。一是把黑土地等优质土地保护利用起来,二是把可利用的盐碱地改造出来,三是把红黄壤等中低产田地力提升起来,四是发展立体农业和海洋农业,向空间要土地、向海洋要食物。经过多年努力,改造盐碱地580余万亩,黄河三角洲超过10万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超过1亿亩。在“藏粮于技”方面,主要通过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国家科技项目,突破了玉米单倍体育种等新技术,创制了“鲁原502”等小麦新品种,研制了智能高效的稻麦联合收割机等新装备。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等科技成果的供给,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  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方面,科技部深入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动员全国科技系统围绕贫困地区乡村特色产业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76万项,投入资金200多亿元,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建设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万余项。  下一步,科技部将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两大战略,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具体说就是“五个一批”——部署一批引领性国家科技项目、强化一批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体现“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李慧斌)“建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推进厕所革命,助力乡村振兴”……一幅幅醒目的改厕标语映入眼帘。  白色的玻璃钢三格化粪池,蓝色的PE一体式三格化粪池,绿色的缠绕玻璃钢三格化粪池……一个个产品实物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个改厕现场。  7月22日-23日,随着全国农村厕所革命现场会的召开,由农业农村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村改厕产品与技术模式展示也同步举行。  “这次展示分水冲卫生厕所、免水冲卫生厕所、科技成果3个展区,涉及技术产品、沙盘、模型51件,覆盖了现行国标推荐的6种改厕模式以及部分成熟的新产品、新技术。”在展示现场,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研究员郑向群向观众详细介绍本次展示。  走进展区,首先来到的是水冲卫生厕所区,第一个向观众展示的便是“三格式户厕模型”。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改厕模式,其核心设备是三格化粪池,主要功能是杀灭病原体和病菌,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  “三格式户厕实现功能需具备4个条件……”按照去年印发的《农村三格式户厕建设技术规范》,结合现场实物和图片展示,郑向群详细介绍该模式的技术特点和施工规范。  观众看着化粪池填埋剖面图模型,听着生动细致的讲解,时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似简单的三格式户厕,也需要严格执行施工标准。”一位观众感叹道,“不仅要找对模式,还要符合技术标准。”  在“免管护土地渗滤处理系统(生态庭院)”模型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刘明和同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免管护土地渗滤处理系统(生态庭院)”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研发的黑灰水一体化收集、通过庭院土地处理利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将化粪池由三格变四格,同时将化粪池进出水和结构进行优化,生活杂排水在第三格与粪污水混合,进行厌氧发酵后,通过布水管道进入农户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或房前屋后空闲土地。  “这套系统能够解决农村改厕管护和粪污处理难题,在重庆一些地区应该比较实用。”刘明聆听着讲解,不时和同事探讨工作原理,“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而且比小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少,后期基本没有管护费用,适合重庆一些有庭院的农户使用。”  在免水冲卫生厕所展示区,由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发的“无水户用生态旱厕”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种卫生旱厕以秸秆屑、木屑、麸皮等作为垫料,采用微生物降解和机械搅拌原理,使粪污进行好氧发酵,发酵产物作为有机肥,可直接用于农业种植,尤其适用于寒冷干旱地区。“便器使用后通过红外感应实现自动封堵,并利用负压排风系统,有效解决厕所臭味问题。”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所长沈玉君介绍。  一旁的原位堆肥式旱厕同样引人注目。这种一体化设备采用秸秆粉末覆盖粪便,结构简单、即装即用、占地面积小,比较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来自甘肃、贵州等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负责同志看得饶有兴致。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也带来了他们研发的生态发酵菌床厕所、移动式户用单(双)坑卫生厕所等改厕产品。  农村改厕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科技成果展区,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引发了观众的兴趣。美国农村地区普遍采用“化粪池+土地处理”模式,充分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处理粪污,解决了无管网农村地区粪污就地就近处理问题,技术简单、投资运行成本低。日本农村地区多采用净化槽处理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工艺相当于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不用管网,占地面积小,出水可达标排放。加拿大、俄罗斯和北欧等寒冷地区主要采用堆肥式卫生旱厕,有些向储粪箱添加高效微生物菌剂,达到除臭、加速堆肥的目的。  改厕技术模式各式各样,国内国外技术各有所长。“不管哪种技术模式,关键还是老百姓爱用、愿用,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而且要经过一段时间试验检验成功后,才能推广应用。”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相关负责人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 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等新华社北京7月2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管理自主权;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会议指出,通过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一要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二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三要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新华社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刘一明 刘硕颖)今年2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下跌,消费者真切感受到猪价便宜了,与此同时养殖户出现亏损。针对这种局面,农业农村部连续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养猪场户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发布猪粮比价过度下跌三级、一级预警,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启动了中央储备猪肉收储,截至7月18日共分3批收储猪肉5.3万吨。  在各方密切配合下,近期市场价格下跌的趋势被遏制。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略低于成本线。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6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13.76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4.60元/公斤。7月份第3周,活猪平均价格15.92元/公斤,猪肉平均价格26.29元/公斤。  目前,养殖户生产状况如何,国家和地方各部门有什么应对措施?记者采访了养殖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并进行了调查。  养殖主体咬牙坚持 有信心撑过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寨湾村村民龚家权的家庭农场里养了500多头猪,龚家权告诉记者,养殖户现在采取的是两种完全相反的措施,有些人看到猪价跌得快,怕亏损更多,就尽快淘汰母猪,把猪抛售。也有人觉得猪价低,卖掉不合适,就一直压栏养着,本该230斤出栏的猪硬是被养成了300多斤的“牛猪”。  “虽然现在是三伏天,但却是养猪人的‘寒冬’,大家都在咬牙坚持,希望能撑过去。”龚家权告诉记者,有国家的收储调控,他对未来猪价回升还是有信心的,虽然继续养会亏损,但他还是尽量保证了500头的存栏量,这样等到猪价上涨时才有能力把亏的钱赚回来。  “我们从事养猪行业几十年了,经历了好几拨‘猪周期’,猪价高峰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会有低谷期,因此我们已经预判到这次的猪价下行周期并准备了应对措施。”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鹏程食品分公司养殖负责人张茂告诉记者,鹏程会从优化成本、提高技术、保证生物安全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强化管理、替换更优质的种猪品种等方式来提高生产水平。  “猪价持续下行,我们养猪行业的利润普遍大幅降低,甚至有的养猪企业已经开始亏损。”张茂告诉记者,虽然猪价在下跌,但近年来生猪的养殖成本却提高了不少,首先是饲料原料的价格显而易见提高,另外非洲猪瘟疫情使得行业内必须增加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同时因防疫需要封闭环境,工作人员一进入猪场就长时间不能外出,因此就需要给员工涨工资,提高了用工成本。  维持生产和价格稳定 中央地方在行动  “生猪价格波动本身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表现,但是大起大落对行业发展、群众生活、稳定物价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抑制和缓解猪周期,避免‘猪贵伤民、猪贱伤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下一步将努力做好巩固生猪生产恢复成果、加快建立稳定生猪产能的调控机制、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的工作。  与此同时,各地也陆续采取相关措施。  “应对猪价走低,很多养殖场缺少技术应对能力。用设备比贵、楼房比高的方式并不能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而是要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北京市畜牧总站也一直重视这方面的技术工作,我们在一个拥有1200头母猪的养殖场,开展了母猪高繁殖能力的实验示范项目,使得母猪整体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水平提高5头。”北京市畜牧总站工作人员史文清告诉记者,将这种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养殖企业在猪价走低的时期能够更好地保证效益。  7月6日,四川省印发《四川省稳定生猪生产十条措施》,提出确保完成年初下达的4000万头存栏任务和5800万头出栏调度目标。十条措施分别是:进一步强化生产服务、深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鼓励企业开展猪肉产品加工、严格价格监督检查、做好猪肉收储准备、夯实财政支撑、稳定信贷支持、提升保险保障能力、落实环保及用地扶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盲目限贷、抽贷、断贷,将屠宰、加工以及冷链物流等生猪全产业链环节纳入担保范围,维持生猪养殖项目0.5%的担保费率。并抓紧完善新建规模猪场环评、用地等手续。全面落实“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每年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要求,优先保障生猪产业用地需求。  记者从甘肃省发改委网站了解到,甘肃省6月底猪粮比价为5∶1,生猪价格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7月5日,已启动猪肉临时储备收储,总量1000吨,必要时会进一步增加。  未来供需总体平衡 养殖户要长期节本增效  在北京市朝阳区大悦城的永旺商城内,记者看到,谷饲白猪五花肉目前19.9元/斤、后臀尖20.9元/斤。另一处,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南半壁店村的农贸市场里,猪肉价格降价力度更为明显,前臀尖9.5元/斤、后臀尖10.5元/斤、排骨16元/斤,猪肉价格总体上下降了不少。那么,未来猪肉市场会有怎样的走势呢?  辛国昌介绍,下半年,整个消费会有所增加,但从生产增长的惯性看,猪肉供应也会有所增加。综合两方面因素分析,可能未来一段时期猪肉市场供需总体是平衡的,这种平衡局面要持续一段时间。随着消费趋旺,可能养猪能够回到正常的利润水平。  “但是要提醒广大养猪场户的是,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了,不要再赌市场,要多关注农业农村部门的官方预警信息,要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做好节本增效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不要听信市场上一些小道消息,不要盲目压栏,要有序出栏,不要再以投机心态来安排生产,要做好长期的节本增效工作。”辛国昌说。  “面对猪价下跌,养殖户、养殖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应对的能力,重视效率,提高母猪的生产效率和繁殖水平,重视母猪的生产成绩,同时保证存栏数量;还可改良日粮的配置方式和饲喂方式,提高日粮利用的效率,可使用‘玉米-豆粕’日粮的替代方案,降低日粮成本。”史文清告诉记者。  针对目前猪价形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提醒养殖户,现在已进入猪周期的后半程,市场供应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价格持续性的下跌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大趋势,要认清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规避市场风险,该出栏出栏,不要盲目跟风惜售。要优化生产结构,根据情况做产能缩减,减少后续出栏量。  王祖力认为,在这种生猪价格下跌形势下,政府应出面协调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对养殖场(户)金融保险支持,如抵押贷款、贷款贴息、价格保险扶持等。这个时间点,一定不能对养殖场(户)断贷、抽贷。如果养殖者出现严重亏损、经营困难,各地也要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兜底工作有保障,这样才能稳定养殖者的信心、稳住生猪产能,确保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9
(记者 牟汉杰)7月26日,由中国农民体育协会、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指导,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共青团湖南省委、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张家界莓茶文化节、全国首届农民莓茶采收邀请赛暨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走进张家界”活动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举办。莓茶扦插比赛现场。  此次活动通过“体育搭台、产业唱戏、文化相约、宣传助力”的方式,组织开展莓茶扦插、莓茶采收、茶肥运送接力、莓茶网红直播、莓茶包装、莓茶山歌赛等农体文体融合特色项目,展示乡村产业兴旺的新气象、农民奋发向上的新风貌,唱响乡村全面振兴的主旋律。  活动举办地张家界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升级行动,全市莓茶种植面积13万亩,从事莓茶产业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各类合作社120家,莓茶综合产值达到30.28亿元,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其中永定区是全省“一县一特”特色产业(莓茶)聚集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莓茶融合发展试点县(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莓茶)园示范建设县(区)。  全国首届农民莓茶采收邀请赛共邀请7个省市16支代表队的近100名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员工参加比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8
  (张凤云)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暴雨不分城乡。但在如此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农村是更加薄弱的环节。从近日媒体报道来看,无论是首先遭遇暴雨袭击的郑州,还是云团转移后的巩义、新乡、鹤壁,乡村所受损失都是巨大的。暴雨过后,这些地区几乎所有村庄都被浸泡在洪水里,村民被困,断水断电。虽经各方奋力救援,损失仍不是短期能够恢复的。  农村之所以成为此次洪灾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因为村庄的分散,即便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来说,村庄也不可能具有城市那样相对完备的组织力量。农村大多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不仅缺乏专业救援人员,甚至连抗洪救灾的青壮劳力也不充裕。另一方面,农村房屋质量隐患较大,大量砖混结构建筑经过洪水浸泡极易坍塌,从而使得受灾农户的处境雪上加霜。洪灾伊始,不少村庄即处于失联状态,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给救援增加了难度。甚至救援队伍到了村里却因为没有救援设备,无法有效开展救援,这些都说明农村受灾及救援难度之大。  此次河南暴雨具有气象上的特殊性、瞬时发生和极强的破坏性,对于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是极大考验。也说明近些年随着极端天气增多,建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防御机制具有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分析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提。  从地理上来看,遭受此次灾害影响的地区皆属平原地区。北面是太行山,西南面是伏牛山,西面是三门峡的高台地,郑州、巩义、新乡、鹤壁刚好夹在两大山系形成的“喇叭口”里。作为平原地区,这里千里沃野,一马平川。暴雨几乎是瞬间倾泻到地势平坦的大平原上,没有足够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进行吸附,洪水短时间内无处可去,建设在大平原上的城市与农村便成了天然“蓄水池”,受灾之巨可想而知。  应该说,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面对特大暴雨,受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是此次事件带给我们的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未来,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有更加完备周全的应对方案。尤其在极端天气灾难事件总数明显上升的今天,我们有更大概率和极端天气短兵相接。如何将灾害影响降至最低?建立一套反应灵敏、高效立体、将农村纳入特别考虑的应急防御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极端天气造成的洪涝灾害往往呈现地域特征,这就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力度,并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区域规划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给自然留空间,人才有发展的空间,将大江大河治理以及遍及城乡的中小河道疏浚、农村河汊坑塘治理作为经济发展前置条件纳入城乡规划当中。将海绵城市理念延伸到农村去,杜绝生产生活侵占河道沟塘,广泛种植吸水力强的树种,建设乡村湿地等等。该挖沟的挖沟,该清塘的清塘,未雨绸缪,给洪水留出空间。  二是完善气象预警应急机制。抗灾的本质就是在与洪水抢时间,对于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在于是否形成一套有序高效的应急系统,在接到危险信号的时候及时启动相关预警,并且快速传导到社会各个层面。各地区要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汇聚气象专家以及交通运输、资讯、物资、地质、医疗、救援等各方面。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等科学问题的时候,增加专业领域的决策权重,弥补认知上的不足,做出更加及时科学的决策,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启动应急“按钮”。  三是加强社会动员。洪涝灾害往往涉及面广量大,不单是受灾地区大,受灾人群广,还包括很多特殊情况需要考虑,单靠政府的力量毕竟有限,集众人之力才能共克时艰。灾害一旦发生,应最大限度加强宣传引导,启动乡村“大喇叭”等方便好用的咨询工具,最大限度提醒村民提高大家的警觉度。社会犹如一部设计精良的仪器,一个齿轮带动另一个齿轮旋转。一旦发布预警,相关部门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以及普通群众的力量,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环环相扣,顺序启动,有序投入到抗灾救灾当中。  四是加强村民自治,有效开展自救。乡村的特殊性以及洪涝灾害的特性决定了外部救援力量的到达需要时间和条件,为了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一旦发生灾害,受灾村庄和农户必须开展有效自救、互助,这就需要训练有素的农民以及经验丰富尊重科学的应急反应。要不断加强村民自治和乡村治理力度,确保一旦遇到险情能够最大限度第一时间动员村庄力量进行抢险自救。定期进行乡村防灾演练,加强科学普及教育,帮助相关部门和农户形成快速应对能力。突发的自然灾害是无法控制的,但是通过训练或预警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救援工作在争分夺秒地进行,希望这场暴雨带来的警示能够被迅速应用到下一步的抗灾救灾和应急防御机制的建立中。哪怕多救出一个人,多减少一点损失,都是十分值得的。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8
(记者 李秀萍)7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法发〔2021〕23号),这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立足人民法院法定职能相继出台的第三个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意见。全文共26条,以满足新发展阶段三农问题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需求为着力点,从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打造乡村宜居宜业、保障农民富裕富足、坚持强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6个方面明确司法助力乡村振兴护航新策。  据了解,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及此次发布的法发〔2021〕23号司法服务和保障意见。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负责人表示,3个司法文件都是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而出台的系列政策组合拳和服务举措,第一个文件锚定方向坐标,第二个聚焦重点工作,第三个服务总体部署,三者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对此次发布的法发〔2021〕23号意见给出焦点解析。该意见在第二部分重点围绕稳固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高质高效的目标,明确提出:要依法从严从快惩处走私大米、玉米、食糖等农产品犯罪行为,持续推进惩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等伪劣农资犯罪行为;要积极配合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涉及乱占耕地建房违法行为的生效裁判和行政处罚决定中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执行力度;要切实实施民法典,依法审理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纠纷案件,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家庭农场培育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要加大对种源“卡脖子”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南繁硅谷”种业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要加大黑土地司法保护力度,以持续改善环境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作,依法审理长江、黄河等重点水域禁捕案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围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法发〔2021〕23号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严惩农村黑恶势力,依法惩处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残疾人、困境儿童合法权益犯罪行为;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涉及农村地区污水、黑臭水体、垃圾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相关案件;要妥善审理涉及农村地区水电路气房讯等涉农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案件;要依法加大对农村地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力度;要妥善审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纠纷案件,助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要妥善审理涉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维护新就业形态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要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推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法发〔2021〕23号第四部分围绕惠农富农目标,针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痛点难点问题,明确提出要依法惩处截留、挤占农业补贴犯罪行为,积极开展根治涉农民工欠薪专项行动,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加大对追索劳动报酬、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等民生案件审执力度,从方方面面切实保障惠农富农政策在司法领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7-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