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记者 彭韵佳 沐铁城)日前,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发布《关于建立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的意见》,将以全面建成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为目标,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公平适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权益。  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包含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以及医保基金支付的项目和标准、不予支付的范围。  在基本制度方面,意见明确保障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制度安排,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各地在基本制度框架之外不得新设制度,地方现有的其他形式制度安排要逐步清理过渡到基本制度框架中。  基本政策主要包括参保政策、筹资政策、待遇支付政策等。其中,参保政策主要包括参保人群范围、资助参保政策等;筹资政策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缴费基数、基准费率(标准)等;待遇支付政策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纳入清单管理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待遇支付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础上,将统一制定特殊人群保障政策。地方不得根据职业、年龄、身份等自行新出台特殊待遇政策。  意见明确,各地原则上不得再出台超出清单授权范围的政策。对以往出台的与清单不相符的政策措施,由政策出台部门具体牵头,原则上3年内完成清理规范,同国家政策衔接。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12
(金发忠)如今,农业品牌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农业要高质高效,加快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不断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其中,品牌培育是目标,品种培优是基础,品质提升是关键,标准化生产是有效路径。无论是品种培优、品质提升还是标准化生产,严格说都是为了确保数量、多样、质量,培育、树立、打造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包括产品品牌、产地品牌、企业品牌。企业品牌包括生产、贮藏保鲜、物流加工企业等,也包括餐饮消费品牌,同时也涵盖农业人物品牌。品牌的终极目标是人,人的品牌建立起来了,生产就规范了,信誉就起来了。资料图片  农业品牌的重点是什么  一是品牌培育,二是品牌宣展,三是品牌保护。长期以来,从政府和推进层面,更多的是推动品牌培育和保护。近些年,农业品牌或农产品产地品牌工作,主要在宣展方面做得多,通过农博会、农交会、绿博会等各种展会彰显品牌的形象,但品牌培育保护尚未全面发力。  农业品牌在品种基础上重在看产地,产地基础上看生产,生产基础上看收贮运和物流加工,物流加工基础上看包装标识和品级风味。  对消费者而言,第一是选产品品级,看包材;第二是选产地,看企业;第三是看物流,注重消费便捷性。消费者主要是选产品,产品要依附于企业和产地。产地是消费的总体心理感知和外围环境好感度的关键,企业是持续购买的基础和前提。  农产品是生物活性很强的快消品,从生物学特性和行政推进的角度,重中之重是培育产地品牌,产地品牌承载产品品牌和生产经营主体品牌。未来农业品牌,特别是县域农业品牌,无论规模大小、规格品级高低,都需要探寻出特色,彰显其优势,此为立县之本、乡村振兴之道,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趋势方向。  农业品牌到底怎么树  可以考虑探索建立农业品牌登录信息宣展制度,每个产品、每个企业、每个县域(地域)产地确立5-8个独特宣展性指标,申报者自我传送信息,农业农村部门指定专业机构和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公布,供消费者选择,服务于产销(消)。自我展示、消费选择的过程就是品牌打造的过程,类似于海选、选秀活动,这个过程就是品牌塑形、打造、扩充、宣展、淘汰和提升的过程。这既是政府主导推动下的市场化品牌培育最有效渠道,也是践行放管服的有效方式,更是服务地方和生产经营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  培育保护农业品牌的重中之重,是支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建各具特色的县域农业(农产品)品牌、地域农业(农产品)品牌。如果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旗)、300多个地市(州、盟)都能因地制宜各自培育树立出自己独特农业(农产品)品牌,保护好各自的特色优势,新的“三品一标”品种就更优了,品质提升了、品牌也打造了;标准化、规模化形成了,农业也就高质高效了。  农业品牌以什么为核心进行培育  现在有两种平行的趋势或者说路径图:是统称为区域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区域共享品牌,还是地域公用品牌、地域公共品牌、地域共享品牌?值得研究统一。区域是空间概念,地域是行政区划概念。从农产品生物学特性和农业品牌推动主体(政府部门)看,围绕“农产品+地域+共享+品牌”四要素培育可能更合适,凝聚各方力量,共创共推共保护共享之,这也是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  农产品品牌是农业品牌的形象代言。需要培育个体,彰显群体。每个县市,抓住1-2个产品培育宣展保护,以此拓展全域特色优势。农业(农产品)品牌培育可以考虑推行7654321。  追求“7个好”。山水地理人文环境好(独特)、生产经营好(规范)、物流加工好(精致)、包装标识要好(亲和)、消费便捷好(贴心)、媒介宣展好(真实)、政府规划服务好(高效)。  凝聚“6个要素”。品牌打造,无论是县域品牌、产品品牌、区域品牌,要做到增色、塑形、赋魂、显韵、传神、提气。其中,传神指见到产品就知道这个产品的物流、加工、采集环境、人文地理,包括地方政府的作为;提气指提振农产品消费信心。练就“5个特质”。必须要做到产品有特质、生产有特质、生产投入品有特质、包装标识有特质、生产基地有特质。  创立“4个外在形象特征”。农产品的形象创立,必须要抓住四大要素。色,即以独特的色系吸引人;形,以独特规格形态展示于人,例如产品规格、包装标识规格;位,以独特定位对接于人,包括市场定位,消费人群定位;道,以独特渠道服务于人。  达到“3保”。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  实现“2个目的”。农业一定要增效,农民必须增收,消费必须增长福利。同时要实现“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就是经济双循环的典范。  追求“1个愿望”。农业品牌要长期根植于农耕、山水文化,打造千年老品牌、百年老字号,期待农业品牌能够品牌恒流传、生产恒久远、消费恒持久。  品牌保护怎么办  品质特色的保持和不断提升即是保护,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并不断革新创新超越就是保护。保护既要强化监管,更要推动创新发展和提档升级,支持发展就是保护,关心发展也是保护。乐于物流加工是保护,乐于消费也是保护!品种培优是保护,品质提升是保护,标准化生产也是保护!  品牌培育和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大力推进品牌打造已成为全社会共识,把农业品牌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地,要努力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是政府、生产者、物流加工者、消费者和公共媒体都要来宣讲品牌、宣传品牌、推动品牌。四美是通过品牌的培育、宣展和保护,实现县县都有优质特色的美好农品(餐饮、食品),乡乡都有农耕美好景色、景致、景观,村村都很美丽,家家都很美好,这就是美好乡村、产业兴旺的特征。三热爱是生产者爱生产、物流加工者爱物流爱加工、消费者爱购买爱消费。最后实现蓝天白云好空气、沃土净水好地方、好人好事好产品。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罗必良 张露)从“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传递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振兴的构件,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熟人社会、人情交往与农民幸福感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论,刻画出村社治理结构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差序格局”,才生成以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关系型乡村治理体系。传统村落所特有的社会资本对于维护村庄秩序的传统,是值得重视的制度遗产。在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和由此生成的信任机制中,能够产生情感支持(如尊重和关爱)、工具性支持(如互助和分担)、信息支持(如共享和交流)、评价性支持(如肯定和鼓励)。由此所形成的非正式功能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其安全感和自信心,强化对未来生活的积极预期并增进幸福感。  但由于人具有强烈行为决策的自我中心性,达成长期合作往往面临着机会主义行为动机的挑战。信任机制的建立要求交易空间的封闭性,且关系的维护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在反复的博弈中,人们逐步掌握了用传统观念组织社会、用强制控制社会、用市场调节社会等多种促进合作的方式。但传统、强制与市场三类机制有着不同的运行特征,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秩序中,并不能一致性地增进人们的幸福感。首先,传统观念能够维护社会稳定,既为集体行动提供合理性辩护,又为个人行为提供规范性约束。但是,村庄的开放与人口的流动,不仅会改变人们的认知体系,也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及其福利函数。其次,作为共同体行动,村落人情互动难以脱离现实权威,宗族组织多为乡村社会的“治理单位”。由此,村庄中占优势地位的宗族可能获得资源支配权,从而侵占公共或他人资源。而处于优势宗族之外的村集体成员则可能产生相对“剥夺感”,造成幸福感损失。再次,对外部市场机会的利用与人力资本高度相关,而人力资本属于个人,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这使得人力资本相对欠缺的群体在市场机会竞争中表现出弱势,产生机会不公平的判断与相对“剥夺感”,从而损伤其幸福感。因此,必须重构乡村治理机制,扬长避短地增进农民的幸福感。  产权明晰、治理转型与农民幸福感  农地作为村庄集体成员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产权结构直接决定着村庄治理的有序性。农地确权颁证之前,一是存在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性,使得地权归属模糊;二是存在法律的不完全性,难以囊括所有土地权益类型和情境,使得村庄交易的“关系型”治理格局占一定地位。  我国农村普遍推进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从2009年起试点实施,到2018年基本完成。农地确权的本质是产权界定,由此而明确划清农户之间的地权边界,强化农户农地产权的法律保护。农地确权诱导产权实施尤其是产权交易的重要转换,具体来说:一是弱化社会网络关系。农地确权赋予农户具有排他性的地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户地权安全性与稳定性,传统的以村社集体或村落网络关系保护地权的努力将得以弱化。同时,确权所赋予农户的长期稳定的地权关系将强化农地的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障功能,降低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社会风险,并进一步弱化农户基于风险防范的人情往来和社会网络关系维护。二是改变地权博弈关系。农地确权的基本赋权单位为农户。农户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决定了该农户之外无论亲疏远近的其他主体均被排除在外,并且农户的地权受到法律保护,农户之间交易行为的隐性契约关系和村社集体的传统社会价值将失去存在基础,从而诱发农村治理“差序格局”和基于亲缘地缘维系的传统治理体系的撕裂与瓦解。三是强化农户的经济理性。农地确权旨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激活农村要素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这意味着,农地确权的政策努力势必强化农民的经济人属性并诱导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市场文化和经济思维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非正式社会安排。营利性行为倾向将取代义利性行为取向而在交易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农户的目标函数也将从风险最小化转变为收益最大化。  农地确权颁证制度不仅能够有效激励长期投资与生产性努力,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而且能够有效诱导农村要素市场的生成与发育。进一步地,由人地关系松动所引发的要素流动,使得农民获得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更大的经济增收空间。可以判断,在地权明晰和稳定的制度环境中,产权交易的市场化契约关系,将诱导“契约型”交易秩序并重构村庄治理体系,同时也将通过赋权农民、增加其生存和发展的选择空间而增进其幸福感。  基层民主、村民选举与农民幸福感  政治参与是促进民主、正义与公平赋权的关键因素。既有研究表明,人们能够从政治参与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从而增进幸福感和获得感。原因在于:第一,政治参与能使个体获得组织人脉、识别资源和制定实现目标之策略的经验;第二,政治参与促使个体感到更强的能力感和更少的疏离感,从而缓解沮丧、悲伤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第三,政治参与赋予个体直接问责和监督当权者的权利,从而表达个体政治诉求与价值偏好。  中国的村庄民主具体包含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方面,其中选举制度是村庄民主的核心。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村庄的开放尤其是农业劳动力大量的非农转移使村民选举出现了重要的变化。一是自发性参与意愿下降,即长期脱离乡村的生活使得村民对选举的重视程度降低,或随意放弃选举权,或因弱利益关联性而产生投票的随意性;二是更多地关注公共福利的改进,村民在参与投票中不仅关心自己的利益,更期望选出能为所有村民带来公平正义的候选人和真正有能力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候选人。  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民参与村庄选举投票对其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低收入农民群体中。处于相对贫困状态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对基层民主和制度公平的敏感度更高,村庄选举制度及其改进能够有效增进这一群体的幸福感水平。由此表明,即使不能快速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即使存在相对收入差距,赋予低收入农民以民主权利,鼓励其积极参与村民选举,依然能够有效增进农民的幸福感。因此,提升农民幸福感,必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并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为乡村善治提供组织保障。  促进乡村善治的基本策略  赋权农民,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与基层民主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是增进农民幸福感的重要路径。必须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第一,鼓励自治。赋予农民民主权利,在村庄公共事务决策上广泛听取村集体成员意见,调动其参与村庄事务决策的积极性。特别要重视鼓励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户的自治参与,以弱化其绝对收入相对不高的局限,并增进其幸福感。坚持农民在村庄自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高农民主动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将有效契合农民对公共事务与公共福利的现实关切。  第二,推进法治。推进产权明晰与稳定的法制化,诱导产权实施及其交易的契约化,由此形成的市场化逻辑将成为村庄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线索。目前已完成的农地确权实现的是产权界定,而真正能够有效激活地权交易市场的是产权实施。未来要通过交易制度创新,从产权实施方面盘活地权,挖掘农村土地的资产价值,释放产权改革的制度红利,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基础上,提升农民幸福感。  第三,贯穿德治。德治是自治和法治的基础,应当贯穿于乡村治理体系转型的始终。由地权法制化、契约化与市场化所推进的村庄治理结构的转型,在打破原有传统治理体系的同时,可能诱发村庄善治成本增加的潜在风险。因此,村庄秩序的形成、维护与治理,仍需动员传统的组织资源与道德力量,利用熟人社会中的声誉机制、诚信机制和道德机制加以规制,从而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罗必良,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教授、长江学者;张露,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党国英)作为国家重要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终结城乡差异性安排,备受社会关注。新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一举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消除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是国家服务职能回归本质的公正之举。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推进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重大举措,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之后,近期国家又颁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其中对最低生活保障这项重要公共服务不再给出城乡之间的不同标准。今年6月,国家民政部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更加明确了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的基本规定。至此,我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作为国家重要公共服务项目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终结城乡差异性安排,涉及较大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与众多人口的利益相关联,对施政的社会公正目标有重大影响,备受社会关注。新出台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一举实现城乡一体化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公共服务的本质在于让全体公民共享国家提供的公共利益。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过去国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形成了巨大鸿沟,伤害了农民利益。消除城乡公共服务鸿沟,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是国家服务职能回归本质的公正之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目标具有紧迫性。由于人口在城乡之间的流动,真正的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将居住地作为公民身份识别信息并施以管理与服务的差异性对待,已经不合时宜。我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紧扣这一制度弊端展开,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是推进最难的一个方面。国家在户籍登记制度方面取消城乡壁垒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持城乡差异不得不依据乡村居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使这个身份成为一种“隐性户籍”,也使户籍登记的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意义大打折扣。仅从制度设计架构上看,国家在完成社会养老与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目标以后,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统一便成为这一领域改革的最后难题。这个门槛一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将不再有明显体现城乡差异的制度安排。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变革,也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向城乡统一的低收入人群扶助制度转化的重要条件。我国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需要以很多扶弱济困政策继续跟进为条件,其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兜底性条件。按官方数据推测,目前纳入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支持的人数超过了我国2020年脱贫攻坚政策的目标人群,这说明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已经高于脱贫标准。实行新的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以后,保障水平将更显著高于此前农村脱贫标准。可以乐观预期,此项变革将保证我国农村扶贫制度成功转型为城乡统一的低收入人群扶助制度。  新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将加快我国社会关系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进程。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靠宗法关系对宗法共同体的某些贫困个体给予帮助,这种帮助对于匡正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不无意义,但对于一个社会实现更大程度的平等、鼓励个人独立自由发展却有一定负面影响。受惠于小共同体的个体,不得不对小共同体的主导势力产生依附,其行为可能会因小共同体的好恶而偏离社会规范。通过国家力量,并借助国家所倡导的文明价值准则,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帮助,有助于受益者建立与社会文明准则相契合的个人行为准则。依托全社会的保障制度,获益者不易受类似“报恩”准则的羁绊,使社会互济突破“熟人社会”范围,抵达无边界的“陌生人社会”,形成对人性的普遍尊重,具有根本性意义。此次国家发布的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对家庭成员的认定以及对各种转移性收入的认定,应有助于改善社会关系,敦化社会风尚。  此次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定办法对于解决既往相关政策执行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有积极作用。农村低保政策在执行中屡屡出现村干部“选人唯亲”的问题,为农民群众所诟病。对此,新出台的办法重申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核确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最低生活保障的受理、初审工作。办法还规定,已经受理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申请,如果涉及与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有近亲属关系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单独登记备案,以方便核查。实践中有的村庄盗用了农民的家庭账户,把国家低保资金当成了少数干部的“小金库”,新的办法针对类似问题规定村(居)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代为保管用于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银行存折或银行卡的,应当与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签订书面协议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与必要。  首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具有综合性很强的公共服务支出,目前只是从社会平均生活支出上确定了一个底线的保障水平,没有考虑一些特殊情形下的高昂生活支出问题,使一些家庭可能在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支付以后仍难以解除生活困难。此次发布的办法虽然规定,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金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但因为这些补充性救助也多是定额补贴,不免发生总体保障程度不足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各项保障政策的匹配衔接,使低收入人群尽量无遗漏地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其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还可以考虑通过技术性改进,以确保社会平等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兼顾经济效率的增进。从国际经验看,国家所实施的保障平等目标的政策有可能对经济效率的增进发生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条件下,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达到一定水准后,有可能降低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意愿,从而减少市场上的劳动力供应。如果能实行类似“负累进所得税”方案,即在一定阈值内劳动者获得工资报酬后可以从政府得到补贴,则可以使领取政府补贴的劳动年龄人口更愿意进入劳动市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具体实施可以按类似方法予以改进。  最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具体落实也可以在形式上作出更有意义的探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可能用来支持较高的消费目标。从观察看,有的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对怡情消费有相当的依赖性,有的农村居民虽然属于低保户,但仍然有可观的人情消费。在这些情形下,想必当事人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必要消费,例如牺牲底线的食品消费,这对当事人的健康十分不利;如果是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则对青少年身心发育十分不利。为此,可以探索用免费食品券来全部或部分地替代低保现金支付,使这些家庭能够得到必要的食品营养保障。类似这样的办法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初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11
记者 李志勇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农业的加速融合正在改变着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面貌和模式。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6月15日,黄骅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在旱碱麦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收割旱碱麦。新华社发(傅新春摄)农业科技不断落实到一线  种地之前要先进行土壤检测,然后再调研作物种植历史和农户信息、气象数据等,最后开展农事操作。这是先正达集团智慧农业的一角。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受益于这种与传统的靠天吃饭完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先正达集团从农业生产的田间作业方式、农业投入品的选择,到机械耕种等,都 是 用 数 字 化 的 工 具 完成。他们的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通过智慧农业系统,为农户免费提供遥感巡田、病虫害预警和病虫害AI识别、线上农事管理等服务。  “我们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首先会通过调研问卷对当地农民进行痛点调研,从中筛选出可以通过技术解决的痛点,有的放矢地加以突破。之后会通过多项实验,找出适合当地的、轻简化、可持续的种植方案,以此推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先正达集团中国数字农业经作华北大区农艺师胡龙飞说。  不仅是农业企业,众多院校、科研机构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不断努力。在吉林省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有一个不大的农业“科技小院”。小院的负责人沙野,是中国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博士生,在这里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从 2009 年到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先后有60多名研究生在此工作过。在他们的指导下,施化肥的量越来越少,地里玉米产量却越来越高了。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的通知,包括北京市平谷区等72个县(市、区)与对口技术单位开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同时,要求要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同时强调要将农业科技的成果真正落实到农业生产中。日前,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发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技术应用和生产经营能力,包括支持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生产能力等。  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政策支持力度。黑龙江省近日出台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的实施意见,强调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科技难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动科技创新领跑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坚持产学研合作,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联合攻关,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计划到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1.8%以上。  江西省日前成立了乡村振兴科技联盟,通过整合全省农业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打造科技工作者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瞄准“卡脖子”关键问题,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各地政策中,种业发展、耕地保护等成为农业科技推进的重点。黑龙江省强调要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速扩建寒地农业种质资源库项目,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繁育攻关项目。浙江省计划“十四五”期间将聚焦种业“自立自强”和稳产保供目标,育成并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未来,浙江将 加 快 推 进“ 数 字 化 + 育种”,搭建种质资源平台,推动“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同时,天津市也强调要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强化种业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开展蔬菜、主要农作物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耕地保护方面,黑龙江、吉林等省将深入实施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强化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攻关和推广示范。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10%以上。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进步,乡村振兴的过程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部署一批引领性国家科技项目、强化一批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组织一批科技人才上山下乡、转化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充分体现“凡是乡村振兴,必有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方面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以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和区域示范基地等为平台,示范推广重大引领性技术和农业主推技术。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任务,加快产学研推多方协作的技术集成创新推广。  尤其是针对种业、耕地保护等关键环节,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充分考虑各地自然禀赋不同、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研究不同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建立投入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并通过运用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发行政府债券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措施,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提高建设质量。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突破种业瓶颈,加快推进种业知识产权法规修订、标准制定等,激励保护种业原始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单位近日发布了《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1)》,预测 2035 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70%以上,将基本实现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特征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25年将突破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和智慧农业等发展瓶颈,奠定重点产业技术基础,到2035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经济参考报 | 分享: 2021-08-11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 魏玉坤 邹多为 陈爱平)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1月至7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7%。其中,7月CPI同比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着力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适时加强储备调节,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保证了重要民生商品和工业品有效供给,促进了市场价格总体趋稳。CPI涨幅连续2个月回落7月份,CPI同比涨幅在上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继续回落0.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7月份,食品价格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2.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表明居民消费需求稳中有升。“食品价格总体平稳,继续发挥物价‘稳定器’作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分析。近期,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且部分地方出现汛情,各地区各部门采取针对性措施保供稳价。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供应调度,发挥平价商店作用,确保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价格不出现大幅上涨。针对疫情形势变化,国内多家大型商超在加强防疫措施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保障民生商品供应,稳定市场预期。“特殊时期,物美开启了‘储备’模式,在现有供货量基础上,再增加10%左右供货量。”物美集团副总裁许丽娜说。台风“烟花”侵袭前后,上海市江杨市场等针对江浙产区绿叶蔬菜可能出现的价格波动,提前联动供应商,采取郊菜不足客菜补的方式,加大客菜供应量。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市场将及时提醒供应商加快货源组织,做到“产区有菜、路上有菜、市场有菜”。PPI涨幅略有扩大7月份,受原油、煤炭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PPI同比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调查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的有32个,比上月增加2个;下降的8个,减少2个。”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说。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部分行业出厂价格高企,如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上涨54.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涨48.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45.7%。今年以来,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传导的影响,PPI持续上涨。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作为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之一。5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部署做好保供稳价工作。有关部门采取了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严厉查处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投放铜铝锌等国家储备等措施,部分大宗商品快速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其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出厂价格已连续2个月环比下跌。从7月份数据来看,9.0%的涨幅与5月持平,为今年以来的PPI最高涨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势头仍在,还需持续发力保供稳价。“当前,需继续发挥好政府作用,进一步提升调控能力,完善调控机制,引导大宗商品价格有序回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立坤说。专家解析——未来价格保持稳定 有基础有条件多位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经济整体还处于恢复中,部分需求指标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生产供给保持较快增长,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幅上涨,且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加之保供稳价持续发力,未来价格保持稳定有基础有条件。猪肉价格走势直接关乎食品价格走势。在很大程度上,稳住了猪价就稳住了老百姓的“菜篮子”。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正着力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防止猪价大幅波动。此外,《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已印发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说,下一步将狠抓意见落实,全力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展望今年后期,居民消费领域商品和服务生产供应充裕,CPI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全年物价调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郭丽岩说。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家有关部门正积极部署应对之策,叠加去年基数影响,下半年我国PPI有望保持震荡回落走势。储备投放释放了国家开展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积极政策信号,有助于稳定市场价格预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分批组织开展铜、铝、锌储备投放,进一步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压力。“目前,国内煤炭相关增产增供措施开始见效,部分主产区产量实质性增加,‘欧佩克+’原油将逐步增产,加之主要经济体也释放出货币政策调整信号,预计后期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上涨,我国PPI总体有望呈现高位逐步回落的态势。”郭丽岩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10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 邹多为 魏玉坤)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市场供需总体平稳,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1.0%,涨幅比上月回落 0.1 个百分点。资料图片  受猪肉供给持续增加带动,7月,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7%,降幅比上月扩大 2.0个百分点。在各类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 43.5%,降幅比上月扩大 7.0 个百分点;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植物油价 格 则 分 别 上 涨 30.9% 、18.3%和9.5%。  因旅游出行和宾馆住宿等价格拉升,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 0.4 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8%,其中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涨幅均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 1.6%,涨幅扩大 0.6 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宾馆住宿、旅游和装潢维修费价格分别上涨53.5%、8.1%、7.8%和3.9%。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分析说,1.0%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和新涨价影响均约为0.5 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 同比上涨 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10
(记者 王紫)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跨地域、跨季节的水果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日常食用品,带动着中国水果产业蓬勃发展。作为南方水果代表的芒果更是异军突起,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品种、品牌、品质不断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产业。田东芒果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重要产业。 周金鹏 摄  产业发展迅猛  芒果是世界种植面积第二大的热带水果,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芒果。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芒果生产国,品种资源丰富,种植区域广泛。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芒果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品种结构逐步调优,产量产值迅速增长。截至2020年,全国芒果种植面积达524.1万亩,总产量330.6万吨,产值达205.2亿元,是2015年的2.41倍。种植区域扩大到广西、云南、海南、四川、广东、贵州及福建等7个省(区)的100多个市县,仅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芒果种植面积就达到154万亩,产量80万吨,成为商品化芒果示范省(区)。  种植、产量、产值的迅猛发展激发了科研攻关体系的内生动力。7月19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开幕的2021年首届中国芒果产业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任李尚兰指出,“我国芒果科研水平世界领先,跨区域、跨学科、跨部门、覆盖全产业链的芒果科技联合协作攻关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农村部芒果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超过400份,并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芒果全基因组测序。”已经选育出金煌、贵妃、红玉、桂七以及热品热农系列等一批优良新品种,构建起了早、中、晚熟优势区域布局体系,实现了芒果鲜果的周年供应。  在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具备一定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芒果品牌,百色芒果、三亚芒果、华坪芒果、攀枝花芒果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百色芒果,不仅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还成为首批35个获中国—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互认的农产品之一,是全国唯一入选的热带水果。  芒果不仅可以鲜食,其果皮、果仁、果树叶可入药,还可用作生产染料、制作工艺品、制造美容护肤品、医药产品等日常用品。近年来,全国依托芒果种植优势区域迅速形成丰富的产业链。以广西为例,建成了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圃、3个大型的芒果交易市场、6个自治区级芒果科研平台,形成了包括种苗繁育、种植生产、技术服务、市场流通、产品粗深加工、休闲旅游等各环节的产业链条。芒果加工业总产值达28.05亿元。  芒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主产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依托6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153家中小企业,带动了近40万户、160万人从事芒果及其相关产业。“十三五”期间,广西已有25.23万名农民通过种植销售芒果告别了贫困。2016年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广西召开,广西芒果成为全国十大特色产业扶贫范例在全国推广。2020年,“广西田东:科技引领绿色驱动·芒果变身黄金”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100个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形势不容乐观  芒果产业的快速发展,既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在轰轰烈烈的产业背后,是中国农业人、芒果产业人的冷静与思考,正如李尚兰所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全国芒果产业仍存在品种结构优化缓慢、产业链条较短、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整体不强等问题。”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詹儒林预测,“十四五”末,我国芒果面积有望突破540万亩。产业增速过快,可能会导致区域性竞争和销售压力加剧,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天气灾害难以预测的时期,供应链渠道的效率能否跟得上芒果产量增长的速度,产量的增长是否能兑现到种植农民的收入增长,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头道难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广西芒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黄国弟认为,“引进品种多、自育品种少也成为制约芒果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我国芒果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主要栽培的品种有台农1号芒、金煌芒、凯特芒、桂热芒82号、贵妃芒、桂热芒10号等,自育品种仅占全面种植面积的15%左右,导致同质性严重,差异化不大。  国际贸易一体化带来的竞争和压力直接影响着我国芒果的产销形势。2020年我国芒果进口量为8.4万吨,进口额为7628万美元;而同期芒果出口量4.4万吨,主要出口越南、俄罗斯、马里西来等国家,我国香港和澳门也是主要销售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芒果的竞争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规范化、科学化种植也面临诸多难题,部分地区为了追求高产量,过度使用农药、滥用膨大剂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果品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导致芒果树严重落叶、无胚果率增加等情况。芒果产业链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序低、科学化管理弱的现象。  未来前景可期  产业要发展,平台是关键。首届中国芒果产业大会搭建起了交流、融合、发展的大舞台。全国芒果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商我国芒果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计,共谋带动果农持续增产增收路径。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只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中国芒果产业必定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打好“科技牌”。聚集种业卡脖子问题,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力度,建立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攻克育种关键技术,加快发掘一批优异种质,选育一批高产优质突破性品种,提高我国自主品种的推广比例,提升芒果供种保障能力。推动芒果产业全流程、全产业链数据化建设,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和标准,推进芒果产业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不断创新贮藏、保鲜等加工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含金量。  打好“产业牌”。集聚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打造芒果“生产+研发+加工+销售+观光”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果园、仓储、物流和精深加工设施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芒果产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打好“市场牌”。探索建设“互联网+芒果”平台,健全网络销售体系,积极打造芒果电商生态圈。拓展与国际采购商合作,培育芒果出口示范基地和出口企业。力争培育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打好“文化牌”。芒果产业人要充分发挥创意想法,探索芒果产业发展与“绿水青山”“红色传统”等的融合途径,探索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芒果文化。  盛夏时节果意浓,枝头十里已闻香,一粒粒成熟的芒果正从地头运往全国、走向世界。一树树金色的希望正从枝头飘向天空,飘向远方。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9
(记者 毛晓雅)近日,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面启动,目标到2025年,全国疫情发生面积和乡镇疫点数量实现双下降,县级疫区数量控制在2020年水平以下,使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根本好转,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物安全。  据介绍,自1982年在我国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疫情快速扩散,截至2020年底已扩散至全国18个省(区、市)726个县级行政区,乡镇级疫点5479个,发生面积2714万亩。  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疫情,我国对疫区实行分区分级管理。根据2020年秋季普查结果和各地上报最新数据,全国松林重型疫区518个、轻型疫区206个、重点预防区740个、一般预防区1127个。  五年攻坚行动将按照控制增量、消减存量的要求,确保北京、河北等1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2025年无疫情;已发生疫情的18个省(区、市),到2025年乡镇疫点数量和疫情发生面积实现双下降;消灭黄山、泰山重点生态区域疫情。攻坚行动将聚焦疫情精准监测、疫源封锁管控、除治质量提升、健康森林保护行动4项具体举措,实施人工地面监测与航空航天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行动,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的疫木清零行动,优先将疫情防控纳入森林抚育等生态工程项目,统筹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与生态修复。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9
(刘涛 记者 乐明凯)7月30日至31日,国家油菜良种联合攻关项目——2021年度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呼伦贝尔农垦油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20万亩以上。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国营特泥河牧场的国家油菜良种攻关项目油菜新品种展示试验及油菜新品种示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及科技领军企业联合攻关,共同研讨如何打造油菜研究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赢油菜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说,此次活动关乎我国种业安全、关乎我国粮油安全,是打造油菜研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现。“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来加速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油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水平。”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黄凤洪表示,下一步,油料所将以项目为支点,全面挖掘油菜多功能产业链,真正为油菜产业达到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新模式、新业态来积极探索,为推进乡村振兴,为国家的资源安全做出贡献。2018年,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安排,国家油菜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肖长惜介绍,湖北建立了双组长治理工作机制,加强了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组建了攻关联合体,构建了分工协助联合攻关的科研工作机制,发掘、选育、推广应用了一批新优品种,进一步明确了油菜良种攻关的思路和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下一步将继续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服务好油菜产业发展、服务好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汉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廷栋,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先后以《食用油供给安全亟须油菜新的绿色革命》《盐碱地修复、改良与饲料(绿肥)油菜》《大数据驱动的玉米遗传改良》为题作了专题报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王泽农)日前,第23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陕西榆林召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长金黎平研究员作了题为“十三五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重要研发进展”的大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在“十三五”期间的研发工作任务、主要进展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并分享了对“十四五”开展体系工作的思考。  在刚刚结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马铃薯作为诸多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主角,是名副其实的“温饱薯”“小康薯”。随着从“粮食安全”到“绿色发展”理念的变化,马铃薯将逐渐转变成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健康薯”“文化薯”——金黎平研究员表示,正因为这个原因,2021年中国马铃薯大会主题确定为“马铃薯产业与绿色发展”。会议代表现场观摩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  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产业历经2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链条逐渐完整,马铃薯已成为保障国家增粮、农民增收、产业增值、人民健康的重要作物。近年来种植总面积稳定在720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9500万吨,单产提升的科技贡献率已达59%。马铃薯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在各产区蓬勃发展,在绿色优质新品种选育、脱毒健康种薯繁育应用、水肥高效利用、病虫害综合精准防控、遥感数字化监测、全程机械化和主食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将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马铃薯这个曾经繁荣过印加帝国数千年,并彻底改变了欧洲与世界的古老作物,在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必将继续贡献力量。  马铃薯绿色生产的核心是优质、安全、抗病抗逆和生态友好。优质是要满足民众对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安全则要求在种植中采用新型肥料和生物防控产品,抗病抗逆品种的种植既可以减少化学肥料与农药的应用也能实现节水;生态友好则要求在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实现马铃薯的丰产稳产,并且在加工过程中节约能源、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开发健康营养安全的产品,且不污染环境。她坦承马铃薯产业当下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体附加值低,增值困难,种业创新存在短板,绿色发展的支撑力弱;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市场价格波动大,种植户收益极不稳定,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够;马铃薯生产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缺乏,生态脆弱,加工环保压力大,知识产权保护难。要实现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论坛还特邀了6位国内外专家作主题报告,举办了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栽培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种薯生产与产业发展、产后技术4个专题研讨会和马铃薯青年科技工作者研讨会。  与会代表观摩了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生产和草薯轮作生产模式示范、榆林市明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和病虫害防治航化作业示范、榆林市农科院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工厂化生产及马铃薯新品种田间展示。  会议期间,当地政府还举行了榆林马铃薯品牌发布暨榆林马铃薯首席专家工作站揭牌仪式,举办了马铃薯标准发布暨招商项目签约会、专家技术咨询会、陕北民俗主题文艺演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果和产品展览展示等活动。  中国马铃薯大会是国内顶级马铃薯行业品牌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和榆林市人民政府主办,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和榆阳区人民政府承办。农业农村部、陕西省相关领导、特邀嘉宾和来自国内30个省(区、市)注册代表和当地人员1500余人参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王小川)每年的小龙虾上市季,很多“吃货”“老饕”都拒绝不了小龙虾的诱惑——五花八门的做法,鲜嫩弹牙的虾肉……看着球赛,喝着冰啤酒,吃着小龙虾成了不少人消夏的选择。  前不久,一段关于小龙虾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中“只吃虾尾,不要吃虾黄”“食用死亡两小时以上小龙虾容易中毒”等说法引来许多网友关注。小龙虾,怎么吃才安全,健康?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进行了多方求证。  焦点一:小龙虾的虾头能不能吃?最好不吃。  小龙虾虾头能不能吃,这个问题足以引发小龙虾拥趸们“唇枪舌剑”。  一些消费者认为,虾头内的“虾黄”是虾卵,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而据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介绍,小龙虾虾头内的“虾黄”,不论公虾、母虾都有,所以,“虾黄即虾卵”一说并不成立。其实,所谓的“虾黄”是小龙虾的肝胰腺,即小龙虾的解毒器官。如果小龙虾生活的水域中存在重金属、污染物、寄生虫等,往往会通过虾的摄食或呼吸活动进入其头部。  此外,小龙虾头部除了有肝胰腺,还有胃、鳃等,这些都是虾体吸收并处理毒素的器官,也是最易积聚重金属、病原菌和寄生虫的部分。因此,从食用安全的角度看,建议只吃虾尾,少吃、不吃“虾黄”。  焦点二:死亡的小龙虾能不能吃?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  很多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小龙虾死亡超过2小时后到底能不能食用,会不会引起中毒?  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后得出结论:死虾能不能吃,关键要看小龙虾是怎么死的。  要想吃得好,关键得食材好,挑选合格优质的小龙虾很重要。湖北省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表示,小龙虾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食用鲜活小龙虾一般是没问题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两小时”说法,陶忠虎认为,小龙虾是一种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夏季气温炎热,一旦死亡,虾体内的高蛋白物质经细菌分解后极易变质,人食用后极易出现食物中毒。所以,不建议食用死虾。  但是对于消费量很大的冷冻虾,则要看其具体“死亡方式”。顾泽茂解释,经正规加工冷冻死亡的小龙虾和从水池里捞上来的死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陶忠虎表示:“对于正规加工而成的速冻小龙虾等,虽然其形态已经死亡,但是在小龙虾鲜活状态下加工、冷冻而成,可以食用。”  焦点三:小龙虾怎样烹饪才安全?煮熟,煮透。  消费者日常购买的冷冻虾、小龙虾预制菜等如何处理才能放心食用呢?  陶忠虎介绍,因为小龙虾体表和体内都含有污垢、寄生虫和病原菌,在加工之前要进行彻底清洗,虾头、虾线等部位可以直接去掉。如果不考虑美观,小龙虾的虾脚也可以去掉。市售的预包装小龙虾,通常是选新鲜小龙虾烹饪后速冻,只要保证冷链运输贮藏过程的低温,吃的时候重新加热至沸腾,就不必焦虑食品安全风险。  顾泽茂提醒,在小龙虾的烹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高温,高温才能将其体内的细菌或寄生虫杀死。通常,寄生虫在70摄氏度煮至10分钟左右就会死亡。如果是100摄氏度的高温,杀死寄生虫的时间会更短。“关键是一定要把小龙虾煮熟煮透,确保食用安全。”  比起将小龙虾煮熟煮透,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龙虾配酒。专家提醒,小龙虾配酒不会“越喝越有”,反而容易引发痛风。其实不止小龙虾,其他一些鱼虾类产品也尽量不要与啤酒同时食用。  专家解释,痛风的形成与嘌呤代谢和血液中的尿酸排泄障碍有关。啤酒与含嘌呤较高的产品同时食用,会增加尿酸的生成和积聚,容易造成痛风,还可能造成痛风性关节炎,甚至肾功能损伤。尤其不建议体内尿酸水平较高的人群同时食用鱼虾类产品和啤酒。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农业农村部联防联控机制会议强调    迅速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龙新)8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做好农业农村领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提出工作要求。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马有祥主持会议并传达有关会议精神。  会议指出,近期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我国农村地区防疫条件和能力相对薄弱,防疫难度明显加大。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疫情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真审视防控薄弱环节,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会议强调,当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当作重中之重。要强化农村地区防疫指导,督促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配合做好疫情重点地区返乡人员的监测、筛查和联络服务,持续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倡导“少聚集、少流动”的生活方式。要强化远洋渔业输入性疫情防范,压实远洋渔业企业和渔船船长的疫情防控责任,对远洋渔船和船员状况实行每日报告制度,落实远端检测措施,切实防范发生输入性疫情。  会议要求,要充分发挥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联防联控机制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强化责任担当,坚决杜绝麻痹放松思想,把防控措施做实做细。强化协调配合,积极主动作为,协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应急值守,实时调度重大动物疫情、农资供应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销售等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平稳有序。  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出席会议,15家农业农村部联防联控机制组成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6
(记者 姚媛)“让我们继续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光彩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踊跃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奉献者,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乡村!”在7月16日召开的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上,王均金、史贵禄、刘永好等10位企业家代表发出“让我们积极投身到‘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的倡议书。  2015年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组织动员12.7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精准帮扶13.91万个村,共带动和惠及1803.85万贫困人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今年,“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升级为“万企兴万村”行动,并被写入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  从“帮”到“兴”,一字之差,是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目标任务、思路观念、工作方式、帮扶举措等方面的全面转变。在全国各地,民营企业新一轮“上山下乡”的大幕已徐徐拉开。政府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加大支持力度,协会、商会、联盟等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凝聚合力,民营企业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动起来,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  产业升级、延展带动各类主体协同发展  2021年1月8日,浏阳河集团牵头,联合83家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南省旱杂粮产业联盟。联盟以带动农民发展旱杂粮产业为帮扶重点,致力于打造1-2个“万企兴万村”国家和省级产业园、3-5个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帮扶带动约15万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联盟计划在3年内,将其覆盖范围拓展到60个县,企业成员发展到300家,带动18万户农民。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联盟资源和资金富集优势,推动联盟核心成员成立湖湘杂粮产业集团,以年产值超400亿元为目标,带动旱杂粮全产业链升级。  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横坡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村826人,人均山丘荒坡1.59亩,过去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2011年,平遥煤化集团与横坡村成立峰威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100万元,农户每户入股1万元。企业聘请上海同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对横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古村落开发等进行科学规划。如今,横坡村项目每年旅游综合收入3600余万元,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横坡村民人均收入达17200元。企业结合各村实际,将“横坡模式”复制推广到周边14个村。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1.9亿余元,每年季节性用工3000余人,土地流转费180余万元,劳务费1000多万元。农村面貌、农民收入、农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升。  民营企业进入乡村投资兴业,将先进的技术模式、先进的管理理念、现代生产要素等引入乡村,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供应链,开发出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催生出高效农业、乡村旅游、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随着产业集群的规模优势不断增强,竞争力大大增强。此外,很多企业在巩固拓展原有结对帮扶项目的基础上,将帮扶项目向周边村复制、延展,惠及更多脱贫群众。  变短期帮扶为长期合作,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与村集体、企业与村民利益密切联结的长效机制,将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带动产业链条上各类联农带农主体协同发展,走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餐饮商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商会原有的40多个“万企帮万村”产业基地进行升级,从原材料直采转为精深加工,并纳入会员企业产业链。近年来,商会建设的彭水千吨紫薯粉、綦江万吨泡菜、忠县万亩竹笋、荣昌万头生猪等产业基地,都是由村民主导,会员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品牌塑造和消费采购。目前基地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会员企业每年采购2000万元。  多元合作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山东省青州市的九龙峪景区,仿佛置身于森林的海洋。起伏的山岳间,精品民宿、游乐休闲、研究教育、观光农业、颐养康疗等多个版块,令人应接不暇。这个覆盖2个镇12个村的4A级景区,是由青州籍企业家陈欣良回报家乡,总投资50亿元建设而成。桐峪沟村原本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企业将土地全部打包流转,并整体规划建设新村,打造102套鲁派民居,村民不花一分钱就搬入了新居。如今,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拉动周边经济达1.5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8900元提高到3.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由3万元增加到100多万元,新村先后获评山东省最宜居乡村、山东省美丽村庄示范村。  这是一个村企联建、合作共赢的典型例子。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来,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农村路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既“扮靓”了村庄,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受益,又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民营企业有着决策机制灵活、市场反应灵敏、配置资源高效的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的帮扶模式。  “在二十多年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人才短缺是乡村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感慨地说。2018年,新希望集团发起“十万绿领新农民培训”项目,计划用五年时间培训十万职业农民。截至去年底,已线下培训6.1万人,并总结形成“5+N”特色培训体系。  上海市复星集团开展的“乡村医生”公益项目,以帮扶乡村医生为切入口,开展乡村医生技能培训、村卫生改造升级、医疗保险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致力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  2012年,李士强辞去河南亿星实业集团董事长职务,回到家乡当选沈丘县李寨村党支部书记。在企业带动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同时,李士强和村“两委”着力抓好民风建设,在7个村民组和11个村集体产业设立党小组,为全村30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签约“百佳支部联盟”,与全国先进村开展支部联建。在党支部领导下,设立村民红白喜事管理小组等9个村民自治小组,努力形成组织完善、民心凝聚、村庄和谐、高效有序的治理效果。  相比之下,“万企兴万村”的涵义更加丰富。民营企业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广泛参与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中来。不仅要打造富民产业,还要注重乡村的整体发展。在吸纳群众就近就业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帮扶村,改善乡村治理。企业广泛将参与到乡村医疗、教育、村民服务、养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蓄势添力。  系统谋划引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在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中,要保证企业有效参与,需要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这就要求政府进行系统谋划、有力引导,确立坚实的组织保障,形成左右联动、上下贯通的支撑格局。  今年5月,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关于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实施意见》,统筹“十个结合”,实施“十个一批”任务,力争到2025年,组织动员1万家民营企业和商会,助力1万个行政村稳定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截至今年3月,江苏省已有近7000家民营企业、商会与5600多个村签订联建项目协议6000多个。江苏省建立健全了责任传导、部署推进、调研核查、宣传激励、信息使用、服务跟踪6项机制,推动组织动员、村企对接等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针对企业反映用地难等问题,明确“落地园区,利归乡村”“新增建设用地不少于5%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等举措。  湖北省多地已初步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推进方法,武汉市全面开展“三乡工程”,襄阳市、黄冈市、随州市动员“能人回乡”,宜昌市推进“村企结对全覆盖”,荆门市推广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电商消费等“六种模式”。  银企联动是重要支撑。中国农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共同推出“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专门为“万企兴万村”行动优质下乡企业和带动的整个乡村产业链条,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近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在机制、行动、资源上协同,为民营企业参与行动创造良好环境;在政策、模式、担保上创新,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5
(龙新)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第二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结果,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5大类产品92个品种130项参数7596个样品,总体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资料图片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第二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共监测了31个省份的109个大中城市的735个菜果茶生产基地、460辆蔬菜和水果运输车、245个屠宰场、166个养殖场、623辆(个)水产品运输车或暂养池、727个农产品批发(农贸)市场。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7.6%、95.4%、98%、99%和96.7%。  从监测品种看,抽检的蔬菜中,水生蔬菜全部合格,瓜类、甘蓝类、白菜类、根菜类和食用菌合格率分别为99.8%、99.7%、99.4%、98.9%和98.4%。抽检的畜禽产品中,猪肉、猪肝、牛肉、羊肉、禽肉和禽蛋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5%、99.6%、98.5%、99.3%、98.7%和98.4%。抽检的大宗养殖水产品中,鳙鱼、鲢鱼、对虾、大菱鲆、鳜鱼和罗非鱼等6个品种全部合格。在监测的品种中,大葱、山药、鳊鱼、鲶鱼等合格率不够高。  农业农村部已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针对发现的问题,要求地方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查处问题产品,防范问题隐患。组织开展监督抽查,在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查处并公布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5
(记者 韩啸)为进一步把握油菜籽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特征,寻求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融合发展之路,日前,由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郑州商品交易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油菜籽产业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国内外油脂行业和期货市场的专家学者、油脂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参会。大会围绕“信息引领、经营创新、合作发展”主题,邀请18位业内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进行主旨发言,共同分析研判市场形势,共商产业发展大计。  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上涨,期货价格创下历史新高,我国油脂油料市场供给如何?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主任周冠华指出,我国油脂油料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开放市场,国内外油脂油料市场高度融合统一。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03亿吨;进口植物油1170万吨,连续两年创历史纪录。今年1-5月进口食用植物油478万吨,同比增加148万吨;进口大豆3823万吨,同比增加435万吨。今后几个月,随着进口巴西大豆集中到港,油厂开工率提高,油粕市场供应充裕。  针对近年来国内油菜籽产量下降,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高等情况,周冠华表示,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逐步增加国内油料供给能力,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同时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提质增效基础上巩固棉花、油料等生产能力;最后,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信息处处长张立伟分析,国际市场油脂油料价格大幅上涨,有利于刺激主产国增加油脂油料种植面积。根据《油世界》预测,今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同比增加3886万亩,加拿大油菜籽种植面积同比增加525万亩,欧洲油菜籽种植面积也将明显增加。此外,全球葵花籽主产区俄罗斯、乌克兰和欧盟将从上年的干旱减产恢复至正常年景水平,产量增加500万吨-600万吨。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全球油籽油料产量将明显增加,下半年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偏紧的局面将得到缓解。在植物油产量、进口量继续增加,国内消费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预计2021年国内食用植物油供应继续保持充裕局面,保供稳市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对于油脂所具有的天然的金融属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分析师郑祖庭认为,随着2020/2021年度全球油脂油料供应变化叠加疫情以及通胀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不确定性仍然较高。菜油、菜粕期货作用日益凸显,不仅国内菜系产业链上的主要参与主体均依托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国际出口商也越来越多地参照国内菜系期货价格进行报价。同时,菜系产业链下游的中小微企业众多,菜系期货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工具。  作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长期致力于满足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深耕细作,菜系期货市场日臻成熟,期现货市场逐步融合,产业企业运用期货工具不断深化。今年以来,菜油、菜粕期现价格相关性分别达到0.95和0.92,期现价格保持较好联动性,菜油、菜粕期货套期保值效率分别达到96.53%和97.6%,功能发挥效果显著。  据了解,菜油和菜粕期货分别于2007年6月和2012年12月在郑商所上市交易。经过多年培育,菜系产业对期货工具的参与度与利用率日益提升。2018年以来,菜油期货平均日成交26万手,菜粕期货平均日成交62万手。截至2021年5月末,菜油期货持仓量近18万手,菜粕期货持仓量接近53万手。投资者结构方面,菜油、菜粕期货法人日均持仓占比分别为73.47%、50.51%,达到国际成熟市场水平。  此次参会的企业代表表示,目前国内菜粕产业链企业已经广泛运用菜粕期货进行风险管理;现货贸易中,基差交易已逐渐取代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模式,成为现货贸易的主流,行业内超过60%的菜油贸易和超过80%的菜粕贸易均采用基差交易。随着菜籽、菜油及菜粕全产业链风险管理工具的建立与完善,菜粕、菜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行业上中下游主体之间的基差点价交易模式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此外,在菜粕国际贸易中,国外出口商已经普遍参照国内菜粕期货价格进行升贴水报价,国内的进口商也广泛接受这种报价方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4
(龙新)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公布推广虹鳟“水科1号”、禾花鲤“乳源1号”、翘嘴鳜“广清1号”、建鲤2号、半滑舌鳎“鳎优1号”、三角帆蚌“申浙3号”、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皱纹盘鲍“寻山1号”、文蛤“科浙2号”、海带“中宝1号”、全雌翘嘴鳜“鼎鳜1号”等11个水产新品种。据了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产原、良种审定办法》等法律制度,国家鼓励和支持水产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水产新品种必须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公告后推广。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累计发布240个水产新品种,其中鲤、鲫、罗非鱼、中国对虾、栉孔扇贝和海带等已经用上了自主选育的新品种,自主培育的罗氏沼虾、斑点叉尾鮰、南美白对虾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60%、40%和30%。我国水产品种的不断创新,为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源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4
(记者 王田)“草地贪夜蛾迁飞速度快、危害大,要加强警惕。”  “近期受强对流天气影响,草地贪夜蛾北迁速度加快,要预防其灾害发生,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黄河流域9省份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各省市就防控情况、发生趋势以及防控工作安排进行了充分交流讨论。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黄河流域已进入草地贪夜蛾发生防控关键时期,要把草地贪夜蛾防控作为夺取秋粮丰收的重要任务来抓,确保防控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全力赢取全年粮食丰收主动权。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  压实责任 做好防控部署  什么是草地贪夜蛾?其特点是什么?主要危害哪些作物?  据介绍,草地贪夜蛾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具有适生区域广、迁飞能力强、繁殖倍数高、暴食危害大、防治难度大等特点。该虫害对玉米等秋粮作物具有极大威胁,玉米等秋粮作为受害后可造成减产20%-30%,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草地贪夜蛾危害大,做好黄河流域防控工作尤为重要。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也是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做好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控,对夺取全年的粮食丰收、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做好技术和物资准备,严密防范草地贪夜蛾暴发危害。  做好防控工作需要层层落实责任,据了解,此次会议是农业农村部对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进行的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此前,农业农村部召开了长江流域10省市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已经分区域动员安排防控工作,要求压低北迁虫源,降低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重发危害风险。  记者了解到,《生物安全法》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各地应坚持“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的防控责任。“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植保机构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首先负起责任,同时要压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协同推进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地。”朱恩林说道。  责有所归,各地迅速强化责任落实,全面部署防控工作。河北各地加强风险责任意识,充分认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落实“虫口夺粮”保丰收方案。  “我省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系统会议,通过工作会议,包括植保植检工作会议,对各项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别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责任,充分传导压力。”河北省植保植检总站副站长王睿文说。  除了压实责任,还需部署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户了解如何防治草地贪夜蛾。河北省通过宣传广播、发放挂图手册、明白纸等多渠道进行宣传。此外,连续举办多期培训班,对全省技术人员和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全方面培训,做到应知尽知、应会尽会。  准确研判 做好监测预警  与会期间,参会人员冒雨观摩了河南省“三区四带”布控中牟县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在现场,记者看到玉米田里安装了多台高空灯。工作人员介绍,中牟县以棋牌式和条带式布设了20台高空灯,可对全县玉米种植区进行监测防控。  除了布设高空灯等防控设施外,中牟县还建立了应急机制,成立应急指导小组,形成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最短时间控制虫害发展蔓延,一旦发现害虫,可立即封锁扑灭。  压制害虫北上,科学研判是第一步。据了解,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并在西南华南地区定殖已是第三个年份,今年西南、华南、江南地区草地贪夜蛾大部分发生程度重于上年。专家预计,随着今后雨带北移和向北气流增多,有利成虫继续向北迁飞扩散,黄淮海等北方玉米产区发生面积将继续增加。  全面掌握虫情是科学有效防控的前提,只有“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做到“措施实”。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福祥表示,各地需加密布设智能化诱虫设备,提高自动化监测能力,严密监测虫源迁飞动态,开展网格化监测、拉网式排查,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精准防控。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二级研究员吕国强介绍,河南省强化监测点建设,下发了有关通知,提前启动了监测和信息报告制度,特别是利用已经建好的4个防控阻截带,充分利用800多台高空测报灯和20多万套诱捕器,全面加强虫情监测。  同时,增加田间调查频率,6月份以来一直在进行虫情调查,共统计了8万多块玉米田。“可以说比较准确地掌握了虫情,做到了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吕国强说。  宁夏在强化监测预警方面,不只是布设性诱捕器、自动虫情测报灯以及高空测报灯等设施,更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把监测点放到农户家,全面培训农户,让农民成为测报员。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研究员刘媛介绍,宁夏植保人员教会农民识别草地贪夜蛾以及高空灯的使用方法,让农民成为监测虫情的重要人员,做到应知尽知,应防尽防。  科学防控 做好服务指导  据介绍,通过前两年的摸索与实践,防控草地贪夜蛾已有一套比较有效的策略和技术。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统防统治,综合防治等经验已得到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肯定,将我国作为全球草地贪夜蛾防控行动的8个示范国家之一,并作为成功案例在全球推广。  朱恩林表示,我们要坚持并不断完善“三区四带”布防措施,同时要在综合治理上下功夫,重点在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生态调控等方面发力,以生态为单位,以作物为主线,尽快完善协同配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模式,既要保证效果,还要促进农药减量化。  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站长杨军介绍,山西全面落实科学防控措施,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省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积极整合资金用于落实防控,同时,调度全省各地库存药品,调度植保无人机以及统防统治队伍,积极准备应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  督查指导是保障防控措施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各地正加大督导检查工作力度。甘肃省植保植检站副站长张晶东介绍,甘肃多次组织督导组深入田间开展巡回指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监测防控责任和措施。各市州也成立督察组,到重点乡镇进行督导检查,现场督查工作落实情况,有力地推动了草地贪夜蛾防控措施的落实和落地。  朱恩林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再组派防控工作督导组和防控技术指导组,分区指导、分片包干,对秋粮生产大省开展草地贪夜蛾、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开展防控督导和防控技术指导,重点检查防控责任落实、资金物资准备、科学用药等情况,开展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  同时,还要强化农药市场监管,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药打击处罚力度,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药”。全力以赴打好防控阻击战,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施维 孟德才)今年2月份开始,不少消费者发现,持续高涨的猪肉价格终于降了下来。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到今年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目前,我国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资料图片  猪肉价格下跌,从市场上看,老百姓又能吃上经济实惠的猪肉;从生产上看,我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的各项举措效果显著。这都是好事。但是,猪多了也有猪多了的问题:一方面,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而养猪成本刚性上涨,养殖场(户)出现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在产能恢复的同时,一些地方政策出现“急转弯”,对已审批复养的养殖场(户)进行清理,重新划定禁养区,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开始限贷、抽贷。这不仅给当前生猪产业稳产保供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从更深层面对整个生猪产业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当生猪产能下跌、价格快速上涨时,全社会高度关注,各地政府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支持力度、稳定生猪生产;那么,当生猪产能恢复上来、甚至过剩时,如何有效压实地方政府的责任,继续保持生猪扶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前瞻性?这更加关系到生猪产业能否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回过头去看,前期这一轮猪肉价格之所以出现大幅度上涨,既有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的因素,也是缘于一些地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搞层层加码、违法违规禁养限养,导致生猪产能受到了一定影响。也正因为此,自2019年9月以来,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立即进行整改。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落实相关要求,妥善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生猪养殖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稳住了养殖场(户)们的信心和预期,为实现生猪产能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  而今形势好转,个别地方又出现了以环保为借口关停猪场的苗头,这种倾向是很危险的。表面上看来,现在猪不缺了,限制一下也没什么,这其实是对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短视,更是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抓好生猪生产重大意义的表现。粮猪安天下。猪肉在中国人餐桌上占有重要分量,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不仅决定着群众的“肉盘子”,影响着农民的“钱袋子”,还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宏观经济运行。我国生猪基础产能来自于成千上万的养殖场(户)。地方政府生猪政策调整直接关系到养殖场(户)切身利益。切忌政策急转多变、大起大落,导致养殖场(户)信心受到挫伤,继而影响生猪产能。须知,信心泄下去容易,提起来难。政策不稳定,最终损害的是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影响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7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特别强调,“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可以说,这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了稳定生猪扶持政策的主基调,释放了猪肉价格下跌时,更要抓好稳价保供的重要信号。  当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成果并不稳定,生猪供应能力还比较脆弱。一方面,非洲猪瘟防控压力仍然较大,疫情对生猪产能的冲击随时可能出现。另一方面,9月份以后进入猪肉消费旺季,需求也将随之升高,供强需弱的形势极易逆转。因此,我们决不能存在产能恢复了就松懈麻痹的心理。特别是鉴于“猪周期”逢涨转跌、逢低转高的规律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产能要稳住。稳产能、稳预期,最根本的还是要稳政策。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严格落实,关键是压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把省负总责的要求持续下去,真正让地方党委政府把生猪产业当回事,作为大事来抓,让养殖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同时也要继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提升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生猪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价格也要稳住。值得强调的是,猪肉价格不是越低越好。猪价下跌,看似老百姓买肉实惠了,但跌到一定程度,养殖场(户)赚不到钱,甚至不能保本,就会慢慢退出,继而引起新一轮的价格上涨,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市民想要吃到真正健康安全价稳的猪肉,一定要给予养殖场(户)合理的利润空间和利益保障。既要避免“肉贵伤民”,还要防止“肉贱伤农”。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亏损加大的不利局面,有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户)调优生猪结构、施行节本增效措施,亏损严重时给予规模养殖场(户)一次性临时救助。加快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谨防出现新一轮猪价大起大落。  相信只要提高认识、坚定信心、稳住政策,一手保产能、一手稳市场,一定能够守住来之不易的生猪生产恢复成果,有效缓解“猪周期”引起的价格震荡,早日实现“猪”事顺意,真正让市民有肉吃、农民有钱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记者 王澎)今年是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的起步之年,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国家和各省级品种登记部门紧紧围绕种业市场净化目标,聚焦品种登记管理,依法强化登记许可审查,严格规范品种命名,启动向日葵登记品种清理,大力提升品种登记许可质量,坚决守好农业生产“品种端”,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按照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管理工作部署,各地、各相关单位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老品种登记要求,落实向日葵品种登记差异性检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品种登记申请审查,确保登记材料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目前,全国品种登记申请数量高速增长势头已经开始放缓,上半年申请登记品种2595个,通过省级审查品种1969个,部级审批公告品种4批次1320个,同期下降60%。山东、河南等省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登记办法宣贯,登记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各地、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品种登记办法和指南规定,积极落实《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要求,特别是针对品种名称夸大宣传、“傍大款”等混乱问题,做好与品种保护有效衔接,建立品种命名专家协查机制,遴选包含律师在内的15名专家,组建品种名称协查专家组,严格审查和规范品种登记名称,从源头上杜绝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发生。此外,不少省份也因地制宜出台措施,自我加压提质量,如北京市建立品种登记审查周报制和公示制、黑龙江省开展田间试验现场指导服务。农业农村部以向日葵“仿种子”整治为切入点,启动29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三年清理行动,全力清理同质化品种。通过加快构建DNA指纹库,获取向日葵品种DNA指纹信息。通过筛查比对,对于没有DNA位点差异的269个品种,依法定程序撤销登记。农业农村部5月启动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将品种登记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向日葵、蔬菜纳入今年春季种子市场检查重点监管对象。以此为基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品种登记与市场监管衔接,融合品种与市场,坚持事前登记管理与事后市场监管两手抓、两手硬,加强与执法部门联合,以品种登记制度实施规范品种入市,以种子市场监管治理违法行为,释放市场净化的明显信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