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 罗沙)最高人民法院7日发布第一批人民法院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体现人民法院严厉打击种子套牌侵权行为的司法导向,传递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强烈信号。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批10个典型案例包括民事案件7件、行政案件1件、刑事案件2件。案件所涉的品种既包括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又包括辣椒、梨树等经济作物。  据介绍,在这些案例中,人民法院切实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力度,依法保障种业创新者获得经济利益;依法加大刑事制裁力度,严惩涉种子犯罪行为;秉持有利于权利保护的司法理念,破解品种权侵权认定难问题;规范植物新品种申请行为,促进提高品种授权质量。  其中,人民法院严惩危害种业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在酒泉某豫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中,对未经品种登记进行加工、销售伪劣“豫椒王”辣椒种,给种植农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行为,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123万元。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副庭长郃中林表示,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依法加大惩罚性赔偿适用力度,针对套牌侵权行为重拳出击,在法定幅度内从重判处惩罚性赔偿。严厉震慑危害种业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用好用足现行刑事法律制度,保持对农资制假、售假犯罪的高压态势和打击力度,营造不敢侵权、不愿侵权的法治环境。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记者 于文静)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7日在北京启动。  启动活动上,贵州剑河、湖南永顺、浙江象山等7县农民代表以视频形式感念党恩、共话丰收;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发布了产销对接倡议书,呼吁全社会共助产销对接、共推乡村振兴。现场还设置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展台、特色农产品展区等。  据了解,此次金秋消费季活动将持续3个月,以营销助农、消费惠农、品牌强农为重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展示展销、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营销促销活动,覆盖超过15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涵盖60余万种农副产品,超30万商家参与。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美团等电商平台以及批发市场、商超企业等将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流量倾斜等方式,吸引广大城乡居民购物过节。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充分发挥丰收节的节庆效应,持续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组织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有利于帮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在各大电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踊跃参与、大力支持和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共同推进下,金秋消费季已经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响亮品牌。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经济参考报》9月2日刊发记者李志勇采写的文章《种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落实 各地具体行动方案密集出台》。文章称,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日前召开,强调围绕保障优良品种的自主可控,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种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三农的焦点。近期,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连续出台措施,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加速落地。各地也在加快出台各种规划方案,聚焦全面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加快现代化育种体系等方面,加快补齐种质资源保存能力不足、核心种质资源匮乏、重大品种创新滞后等短板。加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力度  全国推进种业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但发展基础仍不牢固,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种源自主可控十分重要和紧迫。  对此,中央和地方连续出台政策,不断加大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近日联合印发了“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框架体系、重点项目等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  根据规划,到2025年,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分发共享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打造一批育种创新平台,建成一批现代化种养业良种生产基地,选育推广一批种养业新品种,形成保、育、测、繁分工合作、紧密衔接的现代种业发展格局,全面提升种业现代化水平。  不仅中央层面,各地近期也陆续出台政策,加大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天津、安徽、甘肃、宁夏等地也都纷纷出台种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包括重点推进水果、牧草等种子资源研发和攻关,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推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等。构建种业发展良好环境  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而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首要条件。  近日,种子法修正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拟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 当前,国内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修饰性品种比较多,一些品种繁育停留在对主要推广品种和核心亲本的修饰改良上,导致品种遗传基础窄,审定品种多,但突破性品种少,难以适应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形势。  为激励育种原始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种子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种子法修正草案拟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明确实质性派生品种可以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并可以获得授权。  据了解,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主导品种中70%以上是保护品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5%。没有严格的品种保护,就没有良种创新的好成果和连年丰收的好局面。  农业农村部与最高人民法院签署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从行政执法、司法保护、行业自律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构建全链条保护格局,严厉打击侵害种业知识产权行为,鼓励支持原始创新。最高人民法院也加大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抓紧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司法裁判规则,依法惩治各类种业侵权行为,推动解决举证难、侵权赔偿额低等问题。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清理,支持原始创新,严打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持久发力补短板强弱项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增强我国种业发展的竞争力,既需要通过增加投入,开展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种业技术差距,更需要完善科研保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种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目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已确定,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也已经启动,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提升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研发能力。  据了解,未来将着力夯实种质资源基础,全面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并切实提高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增强良种稳定供应能力。同时,全面优化种业市场环境,完善种业市场法律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处罚力度。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李琭璐)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加快破解农村金融发展的痛点、难点和瓶颈制约,更好撬动和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业农村部决定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2021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针对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地方反映较多、需求较为迫切的强化信息共享、提高农民获得感等问题,通过选取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先导性、创新性试验,探索丰富农业领域重大金融政策储备和工具箱,优化农村金融保险运行机制,夯实农村金融保险高质量发展基础,为更好满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的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试点任务包括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探索开展农村金融保险体制机制创新。其中,在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方面,支持金融机构与地方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立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和金融监管要求,研究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围绕主体评级、项目授信、风险管控等强化信息共享、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贷模型,探索运用农业农村大数据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合格抵质押物、缺便捷信贷渠道,金融机构缺信用信息、缺评价体系等问题,强化评价成果转化运用,通过机制创新、信息共享、数据增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度和满意度。同时,注重推动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机制创新,支持保险机构与地方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探索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人工智能、远程视频等科技手段,开展农业生产风险监测、灾损评估等相关工作,以此为基础创新农业保险查勘定损和承保理赔模式,建立完善涉农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涉农信息共享应用,提高农业保险定损理赔的精准性、及时性和便捷度。鼓励试点县区依法依规共享农村土地确权数据、流转数据和农业遥感数据,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提供支持。据悉,金融支农创新试点将在全国范围选取,重点向工作基础好、创新意愿强、可以提供配套支持的地区倾斜。其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选取不超过4个县,重点支持政府协调力度较大、具备涉农信息共享条件、金融信贷与农业农村大数据结合运用较为紧密的地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机制创新,围绕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和一个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选取不超过4个县,重点支持纳入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的地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6
●要学讲话、悟思想,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  ●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  ●要敢担当、勇作为,在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上下功夫  ●要强组织、重合力,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  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近日,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就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通知指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群众需求,集中解决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通知强调,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解决群众身边各类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学讲话、悟思想,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下功夫,对照“九个必须”根本要求,充实完善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确保问题准、措施实、效果好,进一步提升为群众办实事的质量水平。要守初心、担使命,在持续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上下功夫,聚焦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一老一小”、帮扶生活困难群众、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抓住用好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推出一批惠民利民的政策措施,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实践活动效果。要敢担当、勇作为,在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上下功夫。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领办,拿出实招硬招,争取在今年有所突破。要强组织、重合力,在推动实践活动出成果见实效上下功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要真帮、真建、真解决问题,广大党员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更好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通知要求,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给基层减负,通过实践活动建强组织、锻炼党员、凝聚群众,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反映基层经验做法和实际成效,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凝心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6
农业农村节能降碳是农业绿色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农村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一、推动农村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农村沼气基本形成“上游原料收集—中游沼气生产—终端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全国大型沼气工程保有量达到7395处,年产气14亿立方米。建设万吨级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一批生物质锅炉生产安装、成型燃料供应和热力服务的市场主体。推动清洁采暖炉具热效率超过80%,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达到《清洁采暖炉具技术条件》1级指标要求。形成秸秆打捆直燃、沼气集中供气、生物天然气分布式门站等市场化运营机制,为农村地区提供清洁用能。据统计,2020年全国生物质发电替代约7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二氧化硫570万吨、氮氧化物300万吨。  二、推动化肥减量增效  制定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在3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在233个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重点推广智能配肥、侧深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同时加大微生物肥、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推广应用。2020年,有机肥施用面积超过5.5亿亩次、测土配方施肥19.3亿亩次、机械施肥超过7亿亩次、水肥一体化1.4亿亩次、配方肥占三大粮食作物施用总量的60%以上。  三、推动农药减量控害  印发实施《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将农药减量控害的主要任务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600个县建设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在150个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重点推广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2020年,全国绿色防控面积近10亿亩,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9.3万个,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1.5%。  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覆盖还田、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有机肥还田等技术,年度秸秆还田量达到5.8亿吨,有力推动了土壤增碳和耕地质量提升。大力推广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气/生物天然气、热解气化等技术,全国秸秆燃料化年利用量5700万吨,相当于替代2850万吨标准煤,可减排二氧化碳7100万吨。截至2020年底,全国秸秆总量8.56亿吨,可收集量7.22亿吨,已利用量6.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7%,形成了农用为主、多元为辅的发展格局。  五、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推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总结推广9种粪污处理技术模式,开展多种形式试点示范。截至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实现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全覆盖。  六、推动农机节能减排  大力推广节能低耗农机装备,积极推动拖拉机配备动力换挡变速箱、负荷传感式液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等装置,有效改善了大中型拖拉机的油耗、牵引效率和作业精度。积极推进农机报废并更新,印发《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耗能高、损失大、污染重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  七、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等文件,强化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政策指引。2016年以来,在全国建设了80多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制订《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推动在长三角地区先期开展一批生态农场评价试点。  据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料整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记者 孙眉)“吃”掉秸秆、垃圾、粪污等农业废弃物,“吐”出绿色生态新能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能源主动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中,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贡献。  有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农村温室气体综合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左右,实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推动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对于落实我国“双碳”目标意义重大。农村能源低碳转型应该怎么“转”?在8月23日至29日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这一话题引发专家热议。  可再生能源迎来发展机遇  “全国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难点在化石能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很大的潜力在可再生能源。”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李波说。  农村能源是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保障,其绿色低碳发展主要依托能源效率提升与低碳能源替代两个路径,需要从供给侧和用户侧两个角度去落实实施。近年来,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发挥可再生能源在解决农村地区清洁用气、供暖、用电等方面的多种功能,大力推进沼气生物天然气、秸秆清洁供暖供热、热解燃气、炭基功能性材料等高值化产品的规模化应用,把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成农村产业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将给我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能源结构带来重大变化,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表示,在农村地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实现多赢:一是为我国农村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实现能源的清洁化;二是减少农村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农村地区低碳化发展;三是促进就业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共同富裕和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当前农村进入了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能源建设肩负的任务已不只是单一的农村用能问题,而是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担负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打造农村能源互联互济生态圈  我国农村不同地区气候条件、能源资源禀赋、能源供应和消费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不同,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不尽相同。如何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推广应用不同的能源技术,是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  从节能降碳这个角度,现在农村有一部分还在用散煤取暖,发展一些洁净的新能源替代散煤正当时,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把生物质能利用起来。例如,要充分发挥沼气在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方面的重要功能,盘活改造现有户用沼气设施和中小型沼气工程,推动解决城乡环境卫生问题,为农村居民炊事和北方冬季清洁取暖提供绿色燃气,为农业农村减排做出贡献。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次投入和设备后期维护费用以外,后期能源的使用是免费的。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采用“太阳能+”方式,协同光伏、空气能、生物质能、跨季节储能等清洁能源,协同电能及天然气,形成清洁能源多能互补联供系统,可以实现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全年供应热水和电力。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研究员王久臣认为,用双碳战略思想、现代能源技术,引领零碳村镇建设,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储能技术和能源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区域绿色能源的充分可持续供给,达成区域内碳的零排放目标。同时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区域能源综合控制中心和服务平台,横向实现“电、热、冷、气、水”能源多品种之间和纵向实现“源、网、荷、储”能源多供给环节之间的协同以及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多种能源互联互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实现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智慧灵活、经济高效的目标。  为促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还计划于明年3月在天津召开以“农村能源新生态 低碳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中国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大会,聚焦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节能降碳和农村能源开发利用,荟萃各方人士,围绕农村能源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进行研讨交流,为实现农村能源低碳发展建言献策,为助力农村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  生物质能有望成为碳中和利器  目前,生物质能在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不到10%。当前的“小产业”若政策得当,方向正确,未来则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人”。每年若对城乡各类有机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将对我国环境、能源和粮食安全发挥巨大作用。  “农村能源低碳转型要结合农村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关键是要做好生物质能源化的清洁利用,要找到可实现低碳、高效燃烧以及清洁排放的生物质技术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农村能源系统从高碳向低碳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说。  生物质能集化学态能、作为燃料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取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于一体。兼具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等特点,在广大农村地区具有分布广、供应稳定的优势,既能让农村垃圾变废为宝,又能节能降碳,综合效益显著。以沼气应用为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李景明算了一笔账:我国畜禽粪污每年产生量大约30亿吨,农作物秸秆则为8亿多吨,按照原料可获得性和用途可行性研究与分析,畜禽粪污的80%和农作物秸秆的25%可用来作为沼气厌氧消化原料,每年可产生沼气的潜力约1500亿立方米,可替代1.1亿吨标煤的化石能源;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近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近年来,北方农村地区生物质清洁取暖大有可为。我国目前生物质清洁供暖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锅炉集中供暖供热、生物质成型燃料+清洁炉具分散炊事取暖三种主要模式的清洁供暖路径,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大规模推广。据检测,生物质集中供热工程环保监测指标低于《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与燃煤相比,二氧化硫排放减少90%以上,二氧化碳实现了零排放。生物质供暖运行成本低于电采暖与天然气采暖。  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清洁供暖,预期减排十分显著,并且拥有较强的经济适应性,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节能减排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记者 孙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  会议指出,开展先行县共建工作主要是探索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实践中明确农业科技现代化的内涵、外延、标志和特征,明确“藏粮于技”的四梁八柱,回答好“什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县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单元,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战场,在全国共建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就是要走出一条县域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会议强调,推进先行县共建工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基础,对口技术单位主动支撑、积极行动是关键,部省联络的协同支持是保障。抓好共建工作要防止短期化、项目化、单一化和平常化“四个倾向”,建立有共建规划引领、有优质主体带动、有专门团队推进、有专家团队联合支撑、有考核激励机制的“五有标准”。共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要努力构建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代表,72个共建先行县有关负责人,62个对口技术单位、农业农村部部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安徽省庐江县人民政府、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讲话。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重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行探索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农业农村部8月31日表示,下一步将组织和指导各地有序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进行探索。同时,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据介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15年以来,全国33个县(市、区)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围绕保障农户住有所居、建立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下放宅基地审批权限、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2020年9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在北京召开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电视电话会议,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退出机制等。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完善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陆续对农民住宅建设用地从空间规划、用地指标、耕地占补平衡、申请审批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增加了宅基地户有所居、允许进城落户的农村村民有偿退出宅基地、下放宅基地审批权限等政策。另外,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工作,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完善宅基地退出和使用等制度的方法路径,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完善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政策,做好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分类分步处置存量问题。  同时,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实施的规范化管理办法,推动建立以维护农民权益和促进乡村振兴为导向的利益分配机制。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3
(盘和林)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用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早在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推动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普及,弥合城乡数字鸿沟。这开启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序幕。之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更是进一步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相继出台数字乡村发展政策文件,统筹推进,多点开花的数字乡村振兴的政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资料图片  数字乡村四步走,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第一步是到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在这一阶段,笔者认为关键词是“基础”。简单而言,在这个阶段中,重要的任务是让数字经济在乡村中“从无到有”,具体主要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相关数字服务的普及。一系列的数字技术都需要相关新基建的扶持,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需要互联网覆盖率的全面提升,一系列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也需要充足的电力供应和传感器体系,基建的完善度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客观基础。这一阶段通常成果比较明显,也更容易量化衡量,一般速度较快,成果较多。  第二步是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要取得一定的重要进展。该阶段笔者设置的关键词是“产业”。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在打基础,那么从第二阶段开始,就是在逐步建立数字乡村的上层建筑。农业生产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村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场域,数字乡村振兴必须要从数字与农业的结合入手,实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从农业出发辐射和衍生其他相关产业,在产业层面广泛融合,多元发展;在地理层面连点成片,形成集聚效应。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要在乡村互联网和基础设施充分普及的基础上,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用数字经济孵化新农业业态,调动农业生产积极性,依托农产品和区域特点,打造乡村品牌,形成具有全国甚至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带,以数字促生产,以生产促发展。  第三步是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该阶段的关键词是“服务”。当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乡村相关产业也均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此时的工作重点就在于促进城乡基本功能公共服务的实现,这同样还需要配合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一个真正宜居、发达的美丽乡村蓝图才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生产服务化是当前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农村作为将这一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场景,农业生产服务化变得更加的必要,之后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特点为基础,借助移动终端和数字化技术实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比如打造乡村治理平台,乡村事务平台,让农民参与居民自治体系,便捷化新农合等一系列办事程序等等。  最后一步就是到21世纪中叶,在我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的同时,数字乡村全面建成,农业生产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村生态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农民收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城乡之间生活品质、公共服务水平、收入水平等存在的鸿沟被逐步抹平。  我国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关键衔接处  当前我国在农村基建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数据显示,当前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的比例超过98%,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已经达到1.42亿户,许多乡村均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站点,乡村物流网开始渐渐成型。在农村基建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我们也积极探索在数字产业方面取得突破,许多地区积极拥抱电商等新兴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销售数字化。  现存的许多数字乡村衡量机制仍然是以更容易量化的基础设施为依据,这种方式的确在数字乡村的第一阶段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央出台战略文件之后,各地纷纷开始吹响数字乡村振兴的号角,通过给下级单位设定考核指标,下级单位有方向可循,有目标可追,因而上下一心共同加紧推进农村新基建进程,促成了当前农村基建较好的局面。  然而,当数字乡村振兴逐步走到第二阶段,现存的第一阶段评估方式就稍显“表面功夫”,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建设完成的基础设施,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建为数字化提供的支撑作用,如何做好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工作是从“表面功夫”向纵深推进的关键。笔者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进行了一些交流和调研,发现一些乡村管理机构的思想认识仍然还停留在数字经济就是建几个快递站,修几个信号塔的层面,其实,建设数字农村,绝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数字乡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要从顶层设计开始,从一体化管理出发,从思想出发。相关管理部门和乡村治理部门要转变原有的政绩思想和成果思想,要不拘泥于客观上的基建建设,更要深入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让数字技术走入农民生活,走进农业生产。  数字经济需要一个完整多元的生态作为支撑,而在农村实现数字生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一个长期、深入的过程,一蹴而就只是一个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期办法,管理者一定要将眼光放长远,要敢于做成果回报时间长,但正外部性巨大的工作。同时,对于数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顶层设计意识,对于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要有全局观,针对临近的乡村要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创新的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  融合生产,从多个环节重塑农业  那么,在此之后,数字乡村振兴工作就要将这些科学合理的规划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的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笔者都在强调,数字经济最大的魅力是融合,而真正借助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赋能需要做的事情,是要让数字技术与实体生产相融合,与现实产品相融合,与农民需求相融合。  先说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生产需要对土地等资源实现一定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与当地企业的合作,研讨出与农民诉求和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合作方案,共同推进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进程。比如河南伊川县的岭上硒薯产业就是将许多村镇的土地统筹管理,规模化种植,借助数字化的管理体系提高了红薯的生产效率,树立产品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除了田间地头的生产,还有销售物流网络的建立。笔者发现,目前许多乡村的数字农业建设仍然还是停留在对传统模式的改良,还没有真正走上数字经济的道路。笔者调查了一些地区的农业特色淘宝店,许多地方店铺虽然产品种类多,但只有一张图片介绍,缺少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流程和产品的优势。而且,笔者与一些政府管理人员交流发现,目前许多村镇虽然在建数字乡村,然而他们的农产品仍然是传统的经销商渠道模式,而缺少电商到户,产品直抵消费者的数字化网络,这一点我们需要借鉴阿里巴巴的“热土计划”,让企业和数字化模式真正走进农村,彻底改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传统模式。  同时,在建设数字乡村过程中,虽然我们的重点在农业生产,但也不能“画地为牢”,将眼光仅仅限制在农业这一块,融合的含义不仅仅是数字与实体的融合,还有不同产业间的融合,不同主体间的融合。比如要积极尝试设立数字化生态基地,将旅游业和农产品种植业联系在一起,探索建立乡村产业带和产业中心,将农产品种植和食品药品深加工行业联系在一起,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附加值等等。  综上,笔者以为,当前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更多的是停留在完善基础设施的方面,要想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要想进一步实现农业数字化和农村现代化,就需要基于“表面功夫”而进一步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包括管理层面的转变思想、顶层设计;还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智能化生产、数字化产品网络、信息化宣传渠道等;再就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等。数字乡村振兴不是一锤子买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不断推进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组织、各个体有耐心、有毅力地去下功夫,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不仅仅做表面功夫,更要把工作做实,做深。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2
(记者 丁乐坤)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农业农村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21)标准将于9月3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新版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规定了564种农药在376种(类)食品中10092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数量首次突破1万项,达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近2倍。与2019版相比,新增农药品种81个、残留限量2985项。其中,蔬菜、水果等居民日常消费的重点农产品的限量标准数量增长明显,分别增加了960项和615项,占新增限量总数的32.2%和20.6%,两类限量总数分别占2021版GB2763食品限量总数的32.0%和24.5%。新版标准将基本覆盖我国批准使用的农药品种和主要植物源性农产品,为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修订的2021版GB2763新增农药品种和限量标准数量多、调整幅度大、涉及面广,标志着我国农药残留标准制定工作再上新台阶。新版标准将有力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导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用药、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2
主场活动设在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三地(记者 王艳 梁冰清)9月1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出席并答记者问。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魏百刚主持发布会。  魏百刚表示,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部地区出现较重灾情。从全国来看,农业灾情总体偏轻,今年秋粮丰收的基本面仍然较好。目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农业农村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逐个区域、逐个品种、逐个环节的安排部署,各地也都提前做好了防范灾害的准备工作,有信心夺取今年秋粮丰收。  办出底蕴 打造中华农耕文明符号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9月23日,我国将迎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马有祥介绍,3年来,丰收节力度一次比一次增强,特色一次比一次鲜明,影响一次比一次扩大,丰收节逐渐成风化俗、深入人心,成为全国农民自己的节日、中华农耕文明的符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窗口。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马有祥介绍,今年丰收节将突出五个方面:一是突出百年历程。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庆丰收活动紧紧围绕党的百年华诞这一主题,彰显百年大党伟大风采,礼赞百年大党丰功伟绩,让农民群众以节日为媒、释放情感,国家民委将动员1652个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千村万寨心向党·载歌载舞庆丰收”活动,农业农村部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农业农村成就展,回顾百年来三农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二是突出为农惠农。今年丰收节着眼农民群众需求,将推动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举措,开展义诊活动周、民法和乡村振兴法普法宣传等活动,让农业农村农民真正得实惠。三是突出城乡共庆。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将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城乡共庆、全民共享,将组织开展一系列现代农业展示、乡村美食品鉴、民俗文化表演、农民体育竞赛等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群众性特色活动,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和市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四是突出文化底蕴。农耕文明是丰收节深入人心、扎根城乡的底蕴底气所在。今年的丰收节将继续融合农耕文化、聚焦农时农事,充分展示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让丰收节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文化韵味。五是突出市场导向。丰收节既要丰收也要增收。农业农村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连接中秋国庆假日市场,活跃城乡消费。  马有祥介绍,今年丰收节继续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宗旨和“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开放创新、节俭热烈”的办节原则,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引导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和社会各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深化实化内涵内容,充分展现三农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责任担当,充分展现三农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稳健力量,充分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营造城乡共庆丰收、共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良好氛围。  “今年的丰收节底蕴厚重、异彩纷呈。”马有祥介绍,除了主场活动安排在长江流域的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参加之外,教育、文旅、体育总局等18个成员单位也将组织开展文化研学、产品促销、民俗节庆、农民赛事等近百项庆丰收活动,各地也将举办一系列极具乡土气息、现代元素的产品展示、民俗表演、为农服务等活动。  办出特色 主场活动聚焦长江流域  与去年主场活动聚焦黄河流域相比,今年的主场活动将聚焦长江流域。马有祥表示,长江和黄河一样是母亲河,孕育了灿烂厚重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长江流域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举办主场活动,呼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江大保护战略,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各地办好丰收节。  为什么选择浙江嘉兴、湖南长沙、四川德阳代表长江流域承办主场活动?马有祥介绍,这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承担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嘉兴是百年大党起航地,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代表性,将组织开展“1+7”的系列活动,着力呈现农民群众奋发昂扬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二是湖南水稻面积全国第一,稻作文化深厚,红色资源丰富,长沙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杂交水稻育种成果丰硕,将组织开展粮食安全与稻作文化论坛、全国农民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充分展示扛稳粮食安全大旗的坚定决心、农村同步小康的巨大变化。三是四川是农业大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德阳是“三星堆”文化遗址所在地,将组织开展乡村绿色发展研讨会、中国农民诗歌大会等特色活动,充分体现长江上游古蜀文明与当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展示乡村发展显著成就。  如何持续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让丰收节成风化俗,深入人心?马有祥表示,今年要实现“四个做”:一是做实。丰收节不同于一般的农事节庆,不仅需要敲锣打鼓、热热闹闹营造氛围,更重要的是安排一些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农民得实惠。二是做活。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勇于开拓,多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搞千篇一律,做到天南地北、南腔北调、精彩纷呈,体现地方特色,把丰收节办成亿万农民共庆、社会各界共话、全民参与分享的丰收节日。三是做深。要用好丰收节这个载体和平台,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四是做新。丰收节期间,将围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等方面,多角度展示农业现代化的成果和前景,举办“希望之种”接力、“作物种质资源科普开放日”等活动,抓住两个要害,也就是耕地和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此外,“丰收节是一个为农民群众进行普法宣传的好机会,我们将组织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先行’普法宣传活动,在多个平台展播农业农村法治文艺节目,在金秋消费季启动仪式、三个主场活动上也将组织乡村振兴促进法普法宣传展,并且直播专家讲法。”唐珂表示。  今年6月1日起,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颁布施行,这是三农领域的一部根本大法,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件标志性大事。唐珂强调,“在丰收节上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就是要向全社会宣传这部法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使党中央为乡村振兴擘画的蓝图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依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氛围。”  助农惠民 打响金秋消费季  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广大农民的盛大节日,也是全民参与共享、爱农助农为农的重大公益活动。唐珂介绍,3年来,农业农村部充分发挥丰收节的节庆效应,持续举办金秋消费季活动,组织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产销对接和促消费活动,帮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在各大电商、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踊跃参与、大力支持和各地各部门积极组织、共同推进下,金秋消费季已经成为农民丰收节的响亮品牌。  为了让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有更大的影响力,今年9月7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将在北京市大兴区爱情海玫瑰园共同发起“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活动,随后还会在浙江嘉兴、广东深圳等地组织系列活动。学习强国、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已经积极响应,将推出一系列实打实的促消费举措,金秋消费季将延续3个月时间。  “我们诚挚邀请广大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商超企业、批发市场共同参与,统一使用丰收节及金秋消费季的标识形象,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共同打造丰收节庆品牌。”唐珂呼吁,希望广大消费者在金秋消费季期间,多购买一些绿色、优质、特色的农产品,让农民卖得好、实惠多;让消费者买得好、乐趣多。  唐珂表示,消费季期间,一要营销助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展示展销、直播带货、专场推介等各类营销促销活动,让农产品走出大山,出村进城,走进寻常百姓家;二要消费惠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流量倾斜等方式,吸引广大城乡居民购物过节;三要品牌强农,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市场中发掘、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强化品牌营销,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让品牌产品成为节庆消费的主角。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2
(记者 李飞)8月31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在河北承德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精准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切实抓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农业农村部门要完整、准确、全面学习把握,抓好贯彻落实。加大对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分配、工作推进等方面予以倾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制定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认真贯彻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精神,把农业农村援疆援藏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置。落实好“十四五”农业农村援疆部署安排,扎实推进产业援疆、企业援疆、创业援疆、就业援疆、项目援疆、技术援疆、人才援疆、市场援疆,推动主导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全覆盖、有需求的脱贫村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全覆盖和南疆脱贫县产业集群建设全覆盖。抓紧部署“十四五”农业农村援藏工作,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增强西藏农产品自给保障能力,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下大力气推动西藏农牧业发展、农牧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逐项逐件落细落小。聚焦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指导各地立足特色资源,着眼市场需求,精准发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坚持为农民而建、求好不求快的原则,务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抓紧抓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探索运用“零彩礼”、积分制、清单制等抓手载体,着力解决农村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加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研究,谋划出台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2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  交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六轴、七廊、八通道”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初步形成,高速铁路对百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5%,高速公路对20万以上人口城市覆盖率超过98%,民用运输机场覆盖92%以上地级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和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基础。  近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等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详细阐述了交通运输行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城至格朗和乡的公路。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不断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升级,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华社发(李云生 摄)改善服务,回应群众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办理货运资格证年审要回户籍地,非常不便。这是5月24日至25日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时,宁波舟山港区的货车司机提出的问题。总理在当时便要求有关部门回应合理诉求,确保年内解决问题。  “我们依托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系统,制定印发了新的工作指南,优化了系统的办理流程,组织开展了业务联调,目前这个事项已经可以通过系统网页端或者微信小程序、手机 App 实现跨省通办。”谈到这项工作的进展,李小鹏这样说。  群众对交通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回应?李小鹏表示,交通运输部门将在4个方面改善出行服务:  ——围绕便捷化,推进票务服务一体化、行李服务便利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努力实现一站购票、一票通行。  ——围绕快捷化,加强以高铁、民航为主体的城际快速客运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运输通道能力,同时普及好客运服务、电子客票服务。  ——围绕舒适化,巩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完善公交体系,优化轨道交通体系,推进出租汽车新老业态融合、转型升级等。  ——围绕普惠化,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在农村出行已经实现“开得通、走得了”的基础上,向“留得住、通得好”的方向转变,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骑毛驴上北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其中农村公路建设对改善人民群众日常出行和创收增收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35.7万公里,现在农村公路的总里程达到了438万公里,占我们国家公路总里程的84.3%。去年我们还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这些惠及到了5亿多农民群众。”李小鹏说。  农村公路是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基础性的设施。李小鹏表示,交通运输部除了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深化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体系建设等方面外,还将加快推进我国第一部关于农村交通的行政法规——《农村公路条例》的制定工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航业也发挥了独特优势。中国民航局副局长董志毅补充了3组数据:  ——截至2020年,我国颁证运输机场达到241个,比2012年新增58个,新增机场中近50%位于脱贫地区,航空服务覆盖82.6%的脱贫地区人口。  ——截至2020年,全国航线达到5581条,比2012年增加3124条 ,增幅达到120%。  ——截至2020年,全国航空人口数达到3.8亿;脱贫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12年约2800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7800万人次,增幅超过170%;航空服务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区、88%的人口和93%的经济总量。  “去年12月,新疆于田机场通航,于田至北京的通行时间缩短到了5个小时,这使当年库尔班大叔骑毛驴上北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董志毅说。科技、绿色发展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的助力。  “通过大数据预测,可以知道你最近可能会买的日用品,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把商品预置在你家门口的微仓库里面,配送效率就提高了。”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介绍,通过以数据驱动和“互联网+”为重点,国家邮政局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同时推进邮政快递与上游电商平台紧密融合,大大提高了智慧化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打造更加高效绿色的发展模式。  “铁路货运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7.8%增长到2020年的9.8%,铁路货运增量与公路完成同样运量相比,相当于减排超过7000万吨。”国家铁路局局长刘振芳表示,目前通过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来降低纸张和磁介质资源消耗、提高铁路电气化率降低燃油消耗量等方式,铁路部门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绿色发展模式也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共识。  以“可持续的交通、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将于10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我们要聚焦可持续交通与减贫脱贫,可持续交通与民生,可持续交通与绿色发展,可持续交通与互联互通,可持续交通与区域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等方面,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李小鹏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2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记者 胡璐 于文静)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年我国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局部地区出现较重灾情。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魏百刚1日表示,从全国来看,农业灾情总体偏轻,今年秋粮丰收的基本面仍然较好。  魏百刚是1日在农业农村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说,重灾区占秋粮面积比例较小。灾情较重的河南秋粮受灾面积1100万亩,占全省秋粮面积的14%,占全国秋粮面积不到1%。目前,河南绝收的525万亩地块一半左右已完成改种补种,受灾田块基本开展了一遍施肥打药作业,未受灾田块长势好于常年,可弥补一部分损失。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因旱受灾1930多万亩,仅占全国的1.5%,而且杂粮杂豆等占比较大。  “今年的灾害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全国农业灾情与往年比总体偏轻。”魏百刚表示,6月以来,全国农作物累计受灾 7200 多万亩,比去年同期少3950多万亩;绝收930万亩,少430万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均是近5年同期最低。  此外,他说,今年是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各地高度重视,层层压实责任,千方百计挖掘粮食面积潜力。秋粮面积有所增加,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较多。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良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除河南部分重灾区长势较差外,其他地区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特别是东北地区玉米、水稻已进入灌浆乳熟至蜡熟期,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增产趋势明显。  目前距离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魏百刚说,下一步要在南方稻作区防范好寒露风,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防范好早霜,以及台风的袭击。农业农村部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逐个区域、逐个品种、逐个环节的安排部署,各地也都提前做好了防范灾害的准备工作,有信心夺取今年秋粮丰收。
新华社 | 分享: 2021-09-02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司长 张天佐      《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经2021年4月14日国务院第131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是我国制定出台的第一部统一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行政法规,在国家市场主体登记法律总体框架内,整合现行市场主体登记规范、管理规则,对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经营活动的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统一规定,建立起统一的登记管理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群众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单体合作社为扩大经营服务规模形成的再联合,他们都是活跃于农业农村领域的一类重要的市场主体。《条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分支机构(以下统称“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类调整对象,明确其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等登记规范,并就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作出相应规定,是对农民合作社登记管理制度的调整优化,更加契合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  一、完善了农民合作社的登记规范  农民合作社的登记对于确立经营信誉、保障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条例》对农民合作社登记的内容和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  ——明确一般登记事项。农民合作社的一般登记事项有六项,即名称、主体类型、经营范围、住所或者主要经营场所、出资额、法定代表人姓名。农民合作社的名称由申请人依法自主申报,名称基本要素包括行政区划名称、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经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名称受法律保护。农民合作社出资形式进一步丰富,出资额实行认缴登记制,成员依法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可用货币估价并可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以及章程规定的其他方式作价出资;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  ——明确备案事项。农民合作社的章程和成员须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章程或成员发生变更的,农民合作社还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和备案。对于章程发生变更的,农民合作社应当自作出变更决议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对于成员发生变更的,备案期限延长至90日,农民合作社应当自本会计年度终了之日起90日内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  ——明确信息公示平台。农民合作社的登记信息和备案信息等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提高了农民合作社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二、构建了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制度  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关键之举是简化办事程序、推行便民利社措施。《条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将近年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有效举措上升为行政法规,突出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成功实践,为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构建了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  ——提升登记便利度。《条例》推行当场办结、一次办结、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效率。对农民合作社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予以确认并当场登记;不能当场登记的,受理时限缩短为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登记,提高登记效率。  ——创新登记形式。《条例》将电子化登记法律化,明确了电子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农民合作社电子营业执照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实现网上办理、异地可办,申请人可异地网上申请农民合作社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不受登记地限制。  三、创设了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市场退出制度  《条例》结合近年来完善市场退出制度改革的成熟经验,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兼顾效率与安全的市场退出制度,普遍适用于农民合作社的登记管理。  ——设立歇业制度。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遇到来自自然、市场等各种不可预料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完善帮扶制度,帮助农民合作社渡过难关,提升发展空间。《条例》设立了歇业制度,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在歇业前与职工依法协商劳动关系处理等有关事项,并向登记机关办理备案。歇业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歇业期间开展经营活动的,视为恢复营业,须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歇业制度是针对市场主体个性化的情况而设,这一制度的推行将允许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适度休眠,降低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在特殊时期的经营成本。  ——简化一般注销程序。农民合作社在面临解散、破产清算时,为顺利完成债权登记、债务清偿和财产分配,避免和减少纠纷,需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履行清算通知和公告程序。《条例》简化了农民合作社一般注销程序,农民合作社注销登记前依法应当清算的,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将清算组成员、清算组负责人名单,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告,也可以通过该系统发布债权人公告。  ——实行简易注销登记程序。现实中,因市场主体注销手续复杂、耗时,有的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诚信意识较弱,一些主体放弃办理注销或“吊而不销”,成为市场主体登记管理面临的难题。为解决市场主体注销难,《条例》针对未发生债权债务,或者已将债权债务清偿完结的市场主体建立了简易注销制度,通过全体出资人承诺、系统公示等措施,大幅缩短了注销时长。对于农民合作社未发生或已清偿完结债权债务、清偿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应缴纳税款等,书面承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并按规定公示的,可按简易程序办理注销登记,退出市场。简易注销制度用公示和信用承诺取代了清算,既让农民合作社退出更便利,让更多的创业者敢于大胆尝试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也保护了可能存在的债权人权益,较好地实现了效率和安全的平衡。  四、加强了以信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  推动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就必须营造公平的环境。《条例》坚持放管并重,强化了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增强市场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发挥信用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明确诚信和监管要求。实行实名登记,农民合作社登记申请人对提交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负责。实行亮照经营,农民合作社须将营业执照置于住所或主要经营场所的醒目位置。强化主体年报义务,农民合作社须按规定公示年度报告和登记相关信息。  ——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登记机关根据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的信用风险状况,实施分级分类监管,采取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人员的方式对登记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农民合作社需要接受“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条例》设“法律责任”专章,增强了对违法行为处罚的针对性。对于农民合作社而言,可能出现的处罚情形主要有五项,包括未经设立登记从事经营活动、提供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登记、未依规办理变更登记、未依规办理备案、未依规亮照或涂损营业执照等。农民合作社如发生违法行为,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关闭停业、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维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部门配合,确保《条例》有效贯彻实施  《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合作社登记管理的基础性制度,是农民合作社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指导、扶持、服务农民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行动,加强部门配合,确保《条例》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一要加强普法宣传。重点宣传《条例》规定,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便利措施,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宣传月、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等工作持续推进,通过农村社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渠道宣传,让农民合作社及时准确了解《条例》精神要义,充分释放农民合作社创新发展活力。  二要加强教育培训。重点对农民合作社基层辅导员和带头人开展集中轮训,把《条例》纳入培训内容体系,帮助广大农民合作社辅导员和带头人掌握《条例》基本制度,明晰依法登记的主体责任,提高法治意识,培养规范办社的内在自觉。  三要加强辅导服务。重点探索培育“农民合作社辅导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的路径方法,支持面向乡土专家、农村能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人员、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选聘辅导员,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联合会、中介服务组机构等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充实辅导服务措施,将依法登记管理纳入辅导服务内容,推广农民合作社登记、变更、注销全周期辅导服务。  四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指导农民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增强诚信意识,按时做好依法变更、年度报告和信息公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1
(龙新)8月31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强化政策保障支持粮食生产工作推进视频会。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刘焕鑫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主持会议。中国人保集团副总裁于泽、中华保险集团董事长徐斌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指出,要科学分析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抓好秋粮生产的责任感紧迫感。虽然今年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土壤墒情合适、全国面上灾情相对较轻,但仍然存在局部旱涝灾害偏重、东北早霜风险大、南方稻区“寒露风”以及病虫害威胁大的不利因素,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任务仍然艰巨。各地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通过积极采取增施肥、促早熟、防病害等针对性措施,确保秋粮安全成熟,千方百计夺取秋粮丰收。会议要求,要着力强化扶持粮食生产的资金统筹和项目实施,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的一揽子政策;要用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进一步加快执行进度,统筹支持用于秋粮促早熟的相关措施;要推动金融保险联动,主动投入,提前预防,将农业保险与农业防灾减灾措施衔接起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水平。内蒙古、河南、安徽、陕西、江西5省(区)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以及辖区内有关保险机构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1
(记者 李琭璐)近日,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国工商银行组织开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兴农撮合”活动,依托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载体,加强资源整合、要素集聚、政策集成,着力推动财政资金与金融社会资本良性互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高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效益,为项目顺利推进、取得实效提供支撑。据了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兴农撮合”活动,是以2021年度农业农村部联合相关部门批准创建的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298个农业产业强镇及其区域范围内各类涉农经营主体(以下简称项目主体)为对象,以产品项目展示推广、供需撮合活动(含招商引资、产销对接等)、金融服务支持等为主要内容,政、银、农多主体参与的服务对接活动,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活动将建立健全“平台+撮合+金融”模式,依托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平台与中国工商银行平台进行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通过中国工商银行农业产业链客户资源、服务网络及“兴农撮合”服务平台,帮助项目主体拓展产品、项目、技术、资金等合作渠道,获得更加便捷有效的综合化市场服务。在具体要求方面,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中国工商银行分支机构应将“兴农撮合”活动作为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投入足够力量,做好各项保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工商银行撮合平台将推进与农业农村部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平台的系统对接。同时,农业农村部将联合中国工商银行适时举办专题培训班,引导助推双方各级机构单位进行有效对接。地方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工商银行分支机构统筹协调,建立专门工作机制,明确具体责任人,切实将“兴农撮合”活动打造成为提升农业产业链数字化水平的助推器。据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兴农撮合”活动开展时间为今年9月1日至12月31日,主要流程分为活动方案对接、平台注册推广、综合服务支持、活动总结反馈4个阶段。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31
新华社记者姜琳 安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对未来五年促进就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在30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对这一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一段时间以来,制造业用工荒、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引发广泛关注。“短期看,主要是普工出现阶段性、季节性短缺。”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说,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出口企业,订单需求比较饱满,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短期内出现用工不足。他表示,长期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制造业从业人员老龄化加快,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广泛应用,使得大龄职工越来越难适应新的岗位。而年轻人更倾向于工作较灵活、强度相对较小的服务业领域,客观上加剧了制造业用工紧张。“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在稳企纾困的同时,提升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强制造业对年轻人就业的吸引力。”高杲说。他介绍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注重发展技能密集型产业,开发更多技能型就业岗位;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增长点;强化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促进制造业产业链、创业链与培训链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企业用工服务,针对一些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实施定点服务,帮助解决用工问题。青年就业形势将总体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几个月16至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上升,7月达到16.2%。“十四五”时期促进青年就业有哪些新举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年就业形势将总体保持平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给出判断。她表示,青年劳动者规模依然较大,部分年轻人对就业有更高的诉求,但实践经验、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做好青年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规划在强调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促进青年就业,并作出专门部署安排。未来将通过供需两侧发力、政策服务支撑,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张莹说。据她介绍,一是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创业机会,对接重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支持青年到急需紧缺的领域;二是增加职业规划指导、技能培训、见习实践等,增强青年的职场适应力、就业成长力和岗位胜任力;三是完善适应青年需求的就业服务模式,分类提供职业介绍,提高他们的择业精准度;四是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对一些困难的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高校毕业生始终是青年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张莹说,对应届毕业生,规划明确了专项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往届未就业毕业生也能够通过促进青年就业的相关举措和安排,得到更好支持。提升劳动者技能缓解结构性矛盾一面是部分劳动者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变化,大龄劳动者数量增多,存在“就业难”;一面是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制造业“招工难”。这一矛盾如何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将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高杲表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达到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占比不断提高,但与庞大的劳动力比还是偏低,现在还不到30%,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差距仍较大。未来高质量劳动力短缺问题可能会更加尖锐。”高杲说。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规划提出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为牵引、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素质的相关要求。张莹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培训,力争实现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过7500万人次。按照规划安排,我国将针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技工院校、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5万名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同时还将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指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拓展职业技能培训多元化供给,多管齐下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31
半月谈记者 许晋豫 魏飚 白田田 李铮近期,中央对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出要求,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针对部分农村接连出现“不能用、不好用、不愿用”的问题厕所,记者回访发现,虽然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整改,但有一些问题厕所至今仍未解决。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梁镇龙泉村村民吴桂慧在打扫村里的公厕。新华社发(黄伟 摄于2020年4月8日)问题厕所成顽疾  2018年6月,华北地区某县部分农村改厕出现了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的“尬厕”。如今,之前的“尬厕”已于2019年整改完工,当地村民表示满意。  记者了解到,对于之前被曝光的部分地区因农村改厕发生“走样”问题,目前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整改,受访群众普遍对改厕满意度提高。  然而,一些问题厕所至今仍未整改到位。2018年底,记者曾走访西部某省较为缺水的村子,该村当年分散式改厕130户左右,因厕所大多建在院外,加上天冷、缺水、居住分散,卫生厕所使用率偏低。近期回访时,尽管村里通水问题已解决,该村的大部分卫生厕所仍无法使用。村民宏明(化名)说:“我们这里自来水没通到厕所,得提水冲厕所,冬天没法用,夏天用着麻烦,化粪池满了臭烘烘的,最后只能把化粪池挖掉了。改厕没带来方便,还带来了麻烦。”  除了老问题,新的问题厕所在部分农村也有出现。厕所化粪池埋深太浅,冬天冻住后无法使用,为通过验收,施工方甚至在化粪池上方覆土;部分卫生厕所后续维护缺失,致使百姓弃用……  记者在西部某省一村庄发现,部分农户家有卫生厕所和旱厕两个厕所,大多家庭仍在使用旱厕。该村村民说:“政府给每家都配了污水泵,但是家里平时就我一个人,化粪池满了抽污水麻烦,污水也没地方处理。”  农村改厕出现的问题并非个例。西部某省一名基层干部说,农村改厕“回头看”压力大、问题多,以他所在的市为例,2019年之前建的卫生厕所要么冬天冻了没法用,要么化粪池满了老百姓不会处理,部分不能用。改厕质量不过关后期管护缺失记者发现,问题厕所主要集中在缺水、寒冷地区,以及一家一户的分散式改厕,而问题屡改屡现与前期改厕质量不过关、后续管护缺失紧密相关。  除了缺水、寒冷等客观条件外,改厕质量不过关与基层的作风有一定关系。部分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近两年,各地农村改厕力度较大,有的干部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改厕”的思想,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造成政策执行过程中走形变样,难以严把农村改厕质量关。  在推进农村改厕过程中,一些地方以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由,一度存在“运动式改厕”、数量层层加码、强行拆除农户旱厕等问题。中部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根据群众需求,今年报的改厕计划原本是5000座,但市里的相关领导直接要求增加到1万座,为的就是“争先评优”。  “大干快上”可能导致“萝卜快了不洗泥”,给农村改厕留下隐患。2019年机构改革前,各地农村改厕主要由住建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主要由农业农村部门实施,需要“另起炉灶”。有基层干部坦言,农村改厕任务划分到农业农村部门后,任务量陡增,他们得一边熟悉农村改厕工作,一边加紧施工,完成任务压力非常大。  分散式改厕虽然建设成本低,但是后续维护复杂、成本高,是农村改厕后期管护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当前,有的地方改而未用、建而未管、长期闲置等问题仍然突出。中部地区某市辖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认为,管护是“厕所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现在有的地方“只建不管”,在验收环节也只考虑建设方面的指标。改作风、补短板提升改厕质量  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农村改厕不仅事关群众获得感和政府形象,改厕出现反复,修正成本较高,还会造成大量资金浪费。农村改厕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在后续管护、提升改厕技术上下功夫。  首先,农村改厕作风要实,严防形式主义。多地受访者表示,部分地方干部一味追求改厕数量,将其作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这是政绩观出了偏差。他们认为,农村改厕应循序渐进,避免压任务、赶进度,建议上级部门组织“回头看”时,一方面防止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数量,另一方面要查缺补漏优化升级。  其次,改厕离不开资金的持续投入。一些县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反映,在财政“过紧日子”的情况下,资金投入不足是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以中部某县为例,去年1.8万户进行改厕,县级财政向每户补贴800元,总计支出1440万元,压力较大。  基层干部建议,一方面要健全“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捐助、村组配套、农户自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村民自筹配套、投工投劳,在减轻地方财政压力的同时,让群众切实参与到改厕中来;另一方面适时改变财政补贴的结构和方式,探索引入社会化运维团队提升农村改厕维护服务水平。  同时,还要强化农村改厕技术支撑。问题厕所频现,一定程度反映改厕技术和产品有待改进。业内人士认为,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无害化处理模式,选择独立三格式、下水道水冲式、小型污水处理站式等适用模式,探索粪污土地处理场模式等。对于不适合改厕的村庄和农户,应在条件具备、技术成熟后再实施改厕。
新华社 | 分享: 2021-08-3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