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仁青措 刘小义 记者 罗敏 文/图  干净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舍,阵阵花香扑鼻而来……走进壤塘县上杜柯乡鱼托村,一派新农村锦绣图景。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壤塘县出台了“六新”工程、“五三”行动重要决策部署,持续提升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塑造了“爱清洁、讲卫生、爱美丽、讲文明”的新时代农牧民新形象等,努力打造美丽幸福壤巴拉家园。美丽藏家一角。美丽庭院比比皆是乡村生活甜蜜舒心  “这几天邻居家里在打围墙我过来帮忙,过几天我们家里也要准备打了!”近日,想起家里即将也能有个像样的庭院,上杜柯乡日柯村村民耿让尼玛忍不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上杜柯乡境内,农牧民们正在各自院坝内打围墙、修柴火棚、硬化院坝等,忙碌的景象遍及各个村寨。  “房子建好了,卫生保持也很重要,看到家里面随时干干净净,一家人住着才舒心。”来到鱼托村,村民华尔多向往已久的美丽民居已打造完成,新建的庭院里色泽艳丽的花朵竞相绽放,顺着干净整洁的楼梯来到二楼客厅,看着干净透亮的地板,主人家急忙脱下鞋子,穿着居家拖鞋轻轻走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子,室内变得既通透又暖和。美丽的杜柯乡鱼托村  华尔多说,为了将家里的卫生保持得一尘不染,他特意在商场上购买了电动吸尘器,每天都要在地毯上来回穿梭很多次,打扫起来轻松多了。  在上杜柯乡,像华尔多一家住上新房讲清洁爱卫生的情况现已是普遍现象。鱼托村工作组组长柔波告诉记者,随着全县“六新”工程的实施,村民们相继通过美丽壤巴拉建设居家环境改善项目完善了住房基础设施,居住环境进一步明显改善,乡上还专门组织了环境卫生整治培训,现在村民家家户户卫生都保持得很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室内环境。文明美德蔚然成风村庄美化独具特色  “有了功能完备的洗澡间,我们每天劳动完回来都能洗去身上的灰尘,久而久之也习惯了,脏了反而各种不舒服!”日前,记者来到上杜柯乡吾克基村村民准热家,只见他家干净的水冲式厕所间隔着整洁的洗澡间,里面还配置了自动化热水器以及洗浴用具等,与其独具一格的二楼民房装饰风格极为匹配,舒适的居家环境和配套相比一些酒店丝毫不逊色。  吾克基村工作组组长曲木穷告诉记者,户改厕项目的实施,让农牧民百姓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卫生意识不断增强,村民一家比一家干净,一家比一家整洁。  在该村记者还看到,许多群众家门口废弃的电杆被截成两段,并染上红色颜料用作庭院门柱,加工美化后的废弃电杆不仅成了该村的潮流,也让家家户户大门景气了不少。  来到上杜柯乡日柯村村民罗让卓玛家,她家各种用品干净整洁、摆放有序。“每个星期两个孩子从学校回来,我都要给他们洗澡、换干净衣服,家里也会随时保持干净整洁。”为了全家老少能够随时保持较好的个人卫生,罗让卓玛在网上购买了移动洗澡盆,带动家里老少从个人卫生抓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7
(木易/文 廖锦辉/图)十几年前,遂宁市安居区三家镇三门村村民周建平选择外出打工。3年前,看到家乡的变化,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回来后在村里的产业基地做工,自己也搞点运输。”学到种植技术后,周建平在村里流转了400多亩地发展中药材和水稻种植。  像周建平一样主动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从2019年开始,全村已经有400多人‘回流’。”三门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傅世雄说,“年轻人回流”多是看到农村发展前景的理性选择。  乡村振兴开新局,遂宁市安居区细化更有利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动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10月26日至29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同名乡镇“横山”互动协作会议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讨会在遂宁市安居区举行。聚焦“互动协作”和“乡村振兴”两个关键词,台湾、广东、广西、四川、浙江、陕西、江西、重庆等地8个名为“横山”的乡镇及乡村振兴专家相约安居区,在更大领域寻求更广泛的交流合作。  新时代,阡陌乡间大有可为。安居区委主要负责人说,安居区以实施“特色产业大跨越”“乡村振兴大升级”工程为抓手,全力建设全省、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新标杆。安居区横山片区海龙村景致。农业高质高效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深秋,正是红薯采收季。遂宁市安居区白马镇种植的红薯又迎来丰收。  “今年公司在青峰等村种了2000多亩红薯,预计产量超过325万斤,每斤批发价约3元。”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经理张智告诉记者,从去年的市场反响看,遂宁红薯供不应求。  在分析市场形势后,安居区将红薯种植范围从白马镇青峰村、宝泉沟村和白塔村扩大到邻近的中心镇、横山镇、保石镇、石洞镇等。今年共种植遂宁红薯5万多亩。  “红薯产业给村民及村集体都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青峰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治全算了一笔账:对当地村民而言,土地流转和产业园区务工收入一年可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对村集体而言,以多种方式和公司合作,不仅盘活了村里的闲置资产,每年还能增加2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在安居区大步迈进——  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全力打造“鱼米之乡、川渝粮仓”,高标准建成核心基地1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2020年,园区产值达3.5亿元。  安居区拦江镇实施千亩脆桃产业种植计划,在19个村集中连片发展胭脂脆桃,年产值超2000万元。  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安居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宝”。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分析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安居区大力发展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特色水果、绿色畜禽、生态水产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园区10个。2020年,安居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其中,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99亿元,同比增长6.1%。  “接下来,我们将优化‘5+10’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做强农业品牌、推进农村改革,打造‘川渝粮仓’。”该负责人说,安居区将以特色农业产业为支撑,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安居区三家大米现代农业园区秋收。农民富裕富足 新征程上一个都不能少  今年66岁的舒洪亮一直在青峰村务农。2020年,村里引进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红薯种植,他也有了新身份。“公司请我在基地做管理,帮着招揽工人做翻土、种苗、除草等工作,我们现在是产业工人。”  在青峰村,有近50名村民长期在红薯基地务工。村民在家门口赚钱,每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基地打工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年收入大概3万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收入提高后,今年村“两委”摸排村民安装自来水和天然气管网意愿时,舒洪亮主动报了名。  “村里正在进行自来水管网安装,今年内家家户户都能喝上自来水。”袁治全说,为了做好自来水管网维护,村里成立了水利灌溉服务合作社,及时帮助村民解决用水中遇到的问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安居区在推进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同步构建起低收入人群增收长效机制。安居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安居区现有脱贫监测对象497户1183人,紧盯脱贫未外出人口、返乡未就业人口、低收入人口“三个重点”,安居区构建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 N”政策体系,落实优化提升消费帮扶、低保兜底、就业创业等措施,设立300万元防止返贫专项基金,确保无返贫致贫风险。  安居区还将人才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今年,全区轮换调整66个脱贫村和6个重点帮扶非脱贫村的驻村工作队216人。此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62家,现代农户家庭农场1254家,有效带动农民增技增收。  数据显示,2020年,安居区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8元,增长8.9%。安居区西眉镇雷桥村葡萄丰收。乡村宜居宜业好风景换来好“钱”景  流水潺潺、绿草如茵、花儿争艳,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道路两侧的鲜花随风起舞……站在安居区横山片区海龙村的观景平台,全村的美景尽收眼底。  卢世康在海龙村住了几十年,曾经的“穷山沟”这两年大变样。“没想到还能过上这样幸福的日子。”卢世康说,今年,村“两委”牵头对他家的住房进行了翻修,对房前屋后的环境进行了治理,曾经挨着猪圈的旱厕也改为卫生厕所。  安居区以“沼气文化”和“公社文化”为脉络,以海龙村为核心区,将横山片区铜钱村、双古井村、常乐村、万富村、龙翔村、鸡叫山村等7个村统一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凯歌公社1974”项目,打造精品凯歌旅游线路。  项目建设带动了整个村容村貌的改变。“村里条件越来越好,经常有人来村里游玩、拍视频,我都当了几回‘演员’。”年过六旬的卢世康和老伴也在村里找到了工作,每个月依靠卫生保洁有近千元收入。  今年,安居区提出“美丽遂宁·宜居乡村”精品村建设行动。横山片区海龙村、玉丰镇金鸡村、三家镇三门村当“先锋”,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按照大地景观化、庭院园林化、农田田园化、产业特色化、城乡一体化理念,坚持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合一’,安居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乡村。”安居区委主要负责人说,让乡村由“一处美”到“处处美”、由“一时美”到“时时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杜文龙 记者 刘佳  一排排色调统一、样式新颖的“乡间别墅”与青山白云相映成趣,庭院内外环境优美,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乡村道路干净明亮,一片片整齐划一的水果园芳香扑鼻……10月14日,记者走进通江县广纳镇龙家扁村,一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龙家扁村位于广纳镇西北部,由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的高坑坝村与龙家扁村合并而成。龙家扁村产业兴则农村兴  “猕猴桃马上采收了,果实发育与根系养分形成竞争,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追施基肥……”走进龙家扁村猕猴桃产业园,绿油油的猕猴桃藤蔓枝枝相连,枝叶间密密麻麻的红色果袋里,一个个猕猴桃果实圆润饱满,散发着淡淡的果香。为了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在园区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当地村民正认真细致地对猕猴桃进行施肥管理。  “这个月底就可以上市了,这段时间我们主要是对猕猴桃进行施肥管理,提高果子的糖分、硬度等。”正在园区施肥的村民赵德才告诉记者,自园区建设以来,他和妻子一直在园区务工,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在园区务工获得工资收入,他很满足。  “我是固定工,工资是1800元/月,每年有20000多元,工资月结,到时候钱就打来了,我觉得现在的日子真好。”赵德才说。猕猴桃  2014年,龙家扁村结合当地大量土地闲置的实际情况,引进在外成功人士张江回村创办了通江县龙家扁新源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猕猴桃1000亩,让村里老百姓有了致富的支柱产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村民户户参与、人人受益。  “该产业园共流转100余户农民土地,流转费用为每年每亩300-550元,常年在园里面务工的村民100余人,其中脱贫户30余人,年人均收入能够达到8000余元。”龙家扁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黄勇介绍,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告别了过去靠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的状况,每亩土地收入由几百块增加到两千多元,把当地土地环境劣势转变为土地资源优势,给老百姓拓宽了一条致富路。  “以前在家里种一点苞谷、水稻,累死累活也卖不到几个钱,宁愿在这里打工,我们上了年纪挣几个现钱,在里面干活60元一天,农忙时候回去还可以做点活,不缺工一年就有一万多。”村民刘玉诗说。  据悉,该产业园自2017年投产以来,累计收获猕猴桃300余万公斤,实现产值2100万元,龙家扁村在该产业园入股收益性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每年可分红1.2万元。  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的荷包也鼓起来了,如今,猕猴桃产业已成为了当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猕猴桃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致富果”。龙家扁村安居乐业奔小康  易迁安置点,一座座两层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窗明几净,院落里瓜果蔬菜飘香,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进来看看嘛,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真的安逸!”正在院内给果树套袋的陈光兵放下手中的活儿,邀请记者去他的家里坐坐。  “我们原来住的老房子就是土砖码的,确实很不安全,下一次大雨之后,屋里就很湿,那个时候全村很多人都住这种低矮破旧的土坯房,交通又不便,买个肥料都是靠背,生产生活相当艰苦。”回忆过去,陈光兵对当时的居住条件记忆尤为深刻。  陈光兵原来是龙家扁村3组贫困户,破旧不堪的土房子住了几代人。搬迁前,山上共有27户村民,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村民们过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日子。2016年底,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陈光兵一家人从老家的旧房子搬到了龙家扁村的新房里,“变化确实比较大,房子也比较舒服,光光亮亮的,厨房、厕所各个方面都很美观,住着舒心。”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直是农村贫困群众最大的期盼。为此,广纳镇把新村建设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这两年,村里的医务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娱乐广场、电商中心等便民服务设施相继建成。  “小洋楼住起,电视网络安起,寄东西就寄到村上电商站,我们还有娱乐活动中心,还有村集体分红,我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非常幸福。”村民龙荣耀乐呵呵地说。  目前,龙家扁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 7.5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0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林鹏 张敏 记者 周金泉  地处偏僻的崇州市观胜镇严家弯湾(联义村),近年来依托盆景资源成功打造成了风景如画、游客向往的打卡地,先后荣获成都AAA级林盘景区、成都十大最美林盘。  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新村民相继安营扎寨,使传统的盆景产业迭代升级、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联义村集体经济也乘势蒸蒸日上。严家弯湾游人如织有钱挣  金秋时节,以“诗意盆景 浪漫粉黛”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旅游节在严家弯湾热烈上演。  临水而种的粉黛乱子草绯红娇柔,行走其中,半身高的粉黛乱子草萦绕身侧,仿佛畅游在粉色云海;而村道沿线、家家房前摆放的一个个造型各异的川派盆景,盆景展销、微盆景制作,让人流连忘返。  “这几年,林盘打造好了,游客也多了起来。”联义村五组农户徐植松制作盆景40多年,他家的小院处处皆有盆景,别有洞天,他感慨地说,“我以前都是把盆景驮到街上去卖,一年才卖2万-4万元;现在,我在家门口就把盆景卖出去了,一年可挣5万-8万元。”    农户甘润英看着村里的游人越来越多,也怦然心动,于两年前投资二三十万元,利用自家房屋,开办了“酒香楠苑”专做餐饮。她高兴地说:“周末、节假日,我们这里的冷锅鱼、柴火鸡卖得非常好。”  据观胜镇镇长陈翔宇介绍,从今年9月20日至今,严家弯湾已吸引有效游客1.8万人次,村集体收入3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出售盆景收入300万元。老产业迭代升级  严家弯湾过去仅是一个偏僻的林盘,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变化始于2015年。“严家弯湾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陈翔宇说,“基于它有很好的文化和产业本底,从2015年开始,政府进行逐步打造,投资修建绿道,并配套给排水、污水处理、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营造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联义村村支书杨强说:“村集体将约200亩闲置土地以及鼓励村民有偿退出的14户房屋整合起来,于2018年10月招商引资,以这些资源折资入股介入民宿、餐饮、培训等产业。同时引入业主打造西蜀盆景园,等建成后再与业主商量利益分配模式。”  崇州市盆景协会会长张永由此成为严家弯湾的新村民,他投资3.8亿元全力打造的西蜀盆景园,而今亦呈现一派古色古香。张永说:“我因为喜欢盆景,才来这里投资,准备搞以盆景为主题的旅游、餐饮、展示和培训。”  联义村村民、崇州市盆景协会秘书长赵明春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就只有川派盆景,其他派别的盆景融不进来,通过严家弯湾的打造,匠人们的眼界开阔了,融入了岭南派、苏派、扬派、渝派等盆景派别,他们还积极开拓小微盆景市场,并通过体验和教学方式拓宽了盆景的增收渠道。”一来引来百业兴  几年来,严家弯湾以深厚的盆景文化为依托,相继打造出了网红“路之弯湾里”餐饮产业、“观酌”精品民宿产业以及“酒吧+民宿”的百年四合院“观庐”,通过平台公司打造了2000平方米集盆景展览与石观音板鸭品鉴于一体的“观舍”。  如何吸引更多游人?去年,村集体又打造了占地18亩的胭脂湾,广植浪漫的粉红粉黛乱子草,去年国庆节开门迎客,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促进了全村产业发展。杨强介绍,通过财政补贴,村集体建起了一个占地12亩的停车场,还开设了“弯湾集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出租30多个摊位给商贩,一个摊位的租金可达400元。杨强介绍,村集体出租出去的14间房屋一年即可收入20万至50万元,2019年、2020年参与民宿、餐饮等业态的分红分别达到五六万元、7万元。  即使如此,联义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并未就此止步,就在9月17日,村集体与社会企业共同成立的“四川省严家弯湾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并为6名业主颁发荣誉新村民证书。严家弯湾乡村旅游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2
(冉金鹭 赵辉 记者李全民)10月18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对2021年度四川省最美农村路、最美路长、最美护路员评选结果进行公示,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位列“四川省最美农村路”榜首。目前,正在参加全国“2021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评选。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养生谷路段据了解,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公路总投资1.5亿元,全长53公里,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2020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该路起于曾家镇,绕两河口镇、李家镇后止于曾家镇场镇,串联汉王老街、花千谷、林家坝、鸳鸯池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既是连接曾家镇、两河口镇、李家镇的重要旅游通道,又是连接G5京昆高速、西成铁路与G108线的重要外联通道。作为“四好农村路”精品示范线,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盘旋于花海松林之间,道路中央红、黄、蓝三色相间的标线,如彩带般在山间飘舞;道路两旁,林海碧浪连天,鲜花芬芳扑鼻;驾车、骑行、徒步其中便让人萌生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之感。环线还将沿线自然生态、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等有机串联起来,不仅解决了曾家片区近6万群众安全出行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促进了曾家山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升级迭代,成为了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路、产业路、致富路。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花千谷路段路通村美。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打通了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带动了沿线村镇因路而变,因路而美,因路而兴,造就了老林村、永乐村等一大批美丽新村。其中永乐村在政府的引导下,借助生态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地龙坝村建立了农家乐集群,一到夏天,一大批来自成都、重庆、甘肃等地的客人纷纷涌入曾家山,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经常“一房难求”。路通业兴。每年曾家山生态旅游沿线定期举办“避暑节”、“冰雪节”、“红叶节”等系列活动,已初步形成集现代农业观光、康养旅游、乡村美食、采摘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沿线的两河口镇老林村被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曾家镇被评为“广元市十大魅力乡镇”,并获得“天府旅游名镇”等殊荣。路旅融合。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将花千谷、老林村、林家坝、鸳鸯池森林公园、望远山等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农产品采摘、休闲康养、民俗文化展示、创意体验等多种乡村特色旅游。同时,结合良好的生态资源,将农村公路与山水林田和城镇村景深度融合,有力促进了“交通+”的多样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鸳鸯池森林公园路段修好一条路,造福一方人,带动一方经济。如今,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沿线乡镇已然成为广大游客及当地群众康养旅游、品尝美食、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正在朝天加速绘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1
(郑佳洁)近年来,丹棱县全面实施“交通强县”战略,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以人为本,深入推进路产融合、路旅融合等农村公路发展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带火乡村旅游,打通乡村发展命脉,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助推乡村更振兴。10月18日一大早,天空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丹棱县张场镇万年村4组村民王太洪接到商贩张凯电话称,当天要到王太洪家购买山羊到丹棱城区餐厅销售。半小时后,天刚亮,张凯便驾着车来到王太洪家,购买了4只山羊载回丹棱城区,来回不到2小时,“相比以前至少节约4小时车程,现在一条大道就可通到山上,省时省力又省心,十分方便。”丹棱产业致富路当天,在丹棱县齐乐镇红石村9组,果农李松正和家人一道,在果园给晚熟柑橘进行“穿衣”套袋,忙碌不已。李松家的果园位于该县丹橙现代农业园区内。该园区以晚熟柑橘种植及配套的加工业、销售业、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仁美镇、杨场镇等地的桔橙产业发展。而在李松家果园旁的这条于去年9月完工通车的平坦宽阔的大道,则是园区加速发展的“助燃器”,给园区发展注入新活力。此条大道是2019年该县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投资1000余万元,在既有红石村村道的基础上加宽改建而成。如今已成为沿线果农们的“产业大道”。“以前道路窄,大货车开不进果园,桔橙要肩挑背扛走1里路才能到主干道上,卖果很费劲。”李松说,现在大货车直接开到果园外,装好箱就走,十分便捷。近两年来,到村上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丹棱漂亮的农村公路让张凯和李松家受益的是该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据丹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是丹棱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交通则是打通乡村振兴“大动脉”的基础,在推进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丹棱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筑起生态廊道、扮靓乡村“颜值”,让农村公路转换出“生态效益”;坚持做足融合发展文章,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交通廊道,让农村公路衍生出“经济效益”;坚持提升农村公路运营管理水平,全面拓展服务功能,让农村公路创造出“幸福效益”。经过多年的精心建设,截至目前,丹棱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557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为463.5公里。该县境内所有行政村全部通达水泥路且公路等级均为四级及以上,县城到乡镇、村道路通达率100%,通畅率100%。李松家果园附近的产业大道,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沿着一条条连接丹棱境内十里八乡的农村产业大道,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脉搏越发清晰。如今,一条条农村公路,犹如活力四射的“生命线”,贯通着丹棱乡村发展的动脉,激活着这方发展的热土。同时,随着农村路网建设的日趋完善,也为450平方公里的大雅大地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让16.3万大雅儿女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美丽的奔康大道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下一步,丹棱县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农村公路网建设,重点抓好“管理、养护、运营”三篇文章,做实交通建设“后半篇”文章,”让“四好农村路”成为丹棱百姓家门口的生态路、致富路、希望路,助推丹棱乡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图文信息来源丹棱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林鹏 张敏 记者 周金泉  在“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村口,屹立着一个遐迩闻名的蜗牛雕塑,它的寓意在于凡到村一游的游客,都可享受到闲适、惬意的慢生活。  然而,游客的慢生活,为村集体带来的却是有效盘活利用林盘资源,招商引资打造商业综合体,催生民宿、餐饮、酒店、培训等产业业态,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白头镇五星村天府国际慢城鸟瞰。 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游客慕名而来业主生意爆好  国庆期间,五星村游人如织。村民谢琼利用自家房屋开办的“鑫香园”民宿生意爆好,游客尽情地享受闲瑕时光。  “我之前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的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就回来开民宿了。”谢琼说,“才开张1个月呢,没想到生意就这么好!国庆七天假期营业额就达几万元。”  在今年7月新开张的悦漫花园餐厅,也是游客盈门,游客们在这里一边享受中餐西餐、特色小吃,一边眺望周围的田园风光。  “ 我们老板被五星村的环境吸引,才来投资的。”悦漫花园餐厅店长任敏说,“周末的营业收入上万元。村民出租房屋给我们,一年可挣几万元,附近的村民有10来个到我们店里打工,月薪最低都有3000元。”  据了解,目前,在五星村落户的旅游、培训、文创、民宿、餐饮等100余家经营实体,每逢周末、节假日,各地宾朋纷至沓来,以至高峰时期村里的车辆“ 只出不进”。仅今年国庆长假期间,经营收入就接近1000万元!能人带动产业兴集体增收有门道  “村集体经济原来几乎没有,我们2013年建新村、村民2015 年搬进新村。村上在2015年成立了旅游合作社,但发展的依然是农家乐等传统产业。”五星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高志伟说,“当时,村民不知自己搬迁的新房是资源,不知拿它来发展产业,增加财产性收入。”  2017年,在仁和春天担任多年高管的高志伟,被邀请回村任职。他带头发展产业,相继搞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餐饮、民宿。在他的带动下,几十名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回村发展。此后,在他主导下,村集体确定了统一收储资源、统一招商引资、统一管理服务、统一共享客源和分户经营“五统一分”的产业发展思路,将新村A区、B区、C区分别定位为发展培训研学产业、休闲餐饮产业和民宿产业,按每人每年3000-3500元的租金标准,把农户的闲置房屋集中起来建成80多家民宿。  最终,五星村打造出一个占地1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其中,由五星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和社会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公司组织实施的首秀项目“阿牛农场”,以及建成的五星田园剧场、现代植物工场、美食社区广场更是运行得红红火火。  从2017年开始,村集体对民宿、餐饮等场所“屋檐外”的公共地域收取每月4元/平方米的管理费;每个产业每年收取360元卫生费;4个停车场,每停一次收费10元;观光小火车按30元/人收费。这些村集体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注入了“第一桶金”。  “从2018年开始,村集体参与的一个个项目就有了收益,到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从2015年的3万元增加到417万元。同时,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36555元,远远高于新村建好时的不到5000元。”高志伟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1
(邓斐 杨汉国 记者 李国富)营山县境内无大江大河,水资源较为缺乏,加之乡镇居民聚居点多、村庄布局分散,造成农村水污染防治难点多、任务重。为解决水源水质问题,近年来,营山县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办法,对农村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河流水体实行生态保护、农村水面源实施污染管控,打好碧水保卫战,让营山乡村水更清景更美。实施水环境治理后的营山县渌井镇观音村一角。杨汉国 摄全方位保护饮用水水源地2019年底,南充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营山县调整划定流江河、思凤溪河等沿线乡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35个,制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方案并推进实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已全面完成,设置水源地标识标牌256个,安装隔离防护网23.346公里;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生活污水治理、渡船取缔、畜禽养殖场关闭退出等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目前,全县乡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91.4%。同时,营山县完成制定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印发实施,建立健全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处理能力。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乡镇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常态化巡查监管。全方面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今年,营山县委、县政府全面推进乡镇雨污分流改造、管网维修、居民生活污水纳管等工程,启动实施60个乡场镇(含二级场镇)污水管网新扩建及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建设项目74个,力争实现乡镇场镇污水应收尽收。同时,将新建场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真正做到乡镇场镇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集中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70座污水处理厂站全部正常运行,污水日处理量达1.955万吨,今年将新建污水处理厂10座,预计10月底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营山县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股股长李辉介绍。全覆盖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营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对全县畜禽养殖场进行逐场逐户摸排,查看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使用、粪污综合利用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情况,并建立养殖污染台账,并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制定关闭搬迁方案,限时完成关闭搬迁。同时,持续开展养殖污染防治“回头看”监管核查和问题整改,严格执行养殖行业准入制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坚持网格化管理机制,严格养殖污染环保检查执法、严厉打击畜禽养殖污染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县规模养殖场402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全面完成,改造升级245个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5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实现源头有效减量、过程科学控制、末端合理利用,全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取得实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0-20
文弦 (图片由崇州市委宣传部提供)10月的成都平原,丰收的成果在集结、起底,农人的喜悦在累积、兑付。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收割进行时的崇州大地,呈现出一派壮丽的稻谷黄。  10月16日,第41个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同步启动,地处崇州市的四川岷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瑶平对今年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十分认同——“发展粮食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一句话道出农人的使命感。  10月19日-20日,第五届四川“村长”论坛暨首届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峰会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举行,全省乡村振兴领域的部门负责人、行家里手,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四川的浙江农业代表,一起会聚这个美丽的村庄,以“实地踏访+头脑风暴”的方式,纵论粮食安全、产业发展和改革创新。  2010年,以“农业共营制”闻名全国的崇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以从“农业共营制”走向“全域共营制”的新步伐,以“仓廪实,天下安”的自觉探索实践“五良”融合、“五优”联动,以探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责任感破题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激活现代农业内生动力,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长”论坛,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特大城市框架下崇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战略问号,打开了崇州乡村振兴把握“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点到面”三对辩证关系的知行问号。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天府国际慢城鸟瞰。由表及里 粮食安全“把水浇在根上”  9月11日,崇州市2021年水稻收割开镰仪式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举行。告别人力收割图景,收割机成为丰收的“主角”——崇州市农村综合机械化率达92.8%,有26家机构提供农机服务,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农机化率、信息化水平分别达98%、85%,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收割。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平原享有“天府之国”美誉逾千年。在时代巨变的背景下,传统农耕面临“人多、地散、钱少、缺服务”的挑战,该如何善用各种条件和资源,构筑粮食安全堡垒,变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规模优质的现代农业,变二元分割的城乡结构为要素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依傍于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崇州一直在破题寻解,一直在“滚动雪球”,寻求“联城带乡”的升级转型。  今年9月,由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领衔撰写的《发现“共营制”的制度基因——从“农业共营制”到“崇州共营制”的转型升级》,提出自2010年“农业共营制”1.0起步,目前已迈向5.0版本——从一产共营到三产共营,从村庄共营到全域共营,通过“产权激励、要素匹配、主体共营、产业融合、功能联动”的“五位一体”的机械架构,显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价值。崇州市隆兴镇葡萄采摘。  罗必良教授关注、跟踪了“共营制”版本升级的全过程。这项起初致力于破解农村劳动力渐少趋弱问题、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经营”“谁来服务”问题的创新之举,于2017年被写入四川省委一号文件,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于2018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和林业“共营制”得以在全国推广。  11年来,崇州市累计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2358人,发展土地合作社208家,优质粮油规模经营率92%。贯通合作经营机制,引进中化MAP“7+3”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建成四川农村社会化服务总部崇州中心,推广40余项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川渝地区100万亩粮油基地。  崇州市把农业机械化推广之法称为“良机”,把“农业共营制”称为“良法”,紧扣农业要素不断变革、创新,最近新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五良”融合机制——在“良机”“良法”之外,还包括“良种”“良田”“良制”。  作为在崇州耕耘多年的农人,李瑶平认为,“五良”融合机制,催生出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使崇州粮油生产实现了“粮头食尾”“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可以响亮地打出“天府有好米,好米在崇州”的招牌。  “良种”带动,优粮优价。崇州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老成都人熟知的好米产出地——隆兴镇规划建设种业小镇,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种业集团等院校企业,建成长江中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基地等6个种业平台。“田间种子超市”常年有中试品种及组合近1500个,筛选出川种优3877、野香优莉丝等59个优质品种。粮食主种植区内,“宜香优2115”等部颁一二级米质水稻品种覆盖面达50%以上。  “我们企业每年从崇州三四十个合作社收购来的四五万吨大米,基本都是优质品种。”李瑶平说,2020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为1.27元/斤,崇州优质水稻平均售价1.55元/斤,今年优质稻谷收购价最高则达到了1.65元/斤。由于推广良种种植,崇州农民每亩水稻可比过去增收50—200元,优粮优价优购得以体现。  “良田”高产,量质齐飞。崇州坚持田网、路网、渠网、观光网、信息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七网”同步规划建设,10万亩核心区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水稻产业集中度达95%。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47万亩,产量22万吨。崇州连续5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  与此同时,崇州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今年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目前,崇州种粮耕地达到36.5万亩,比去年扩面5000余亩,预计水稻产量达18.77万吨,比去年增加2500吨。  “良制”益农,助农增收。崇州大力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积极探索流转交易、抵押融资等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和“点状供地+组合供地”用地模式,实施天府国际慢城等重大项目18个,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联合体”运营机制,组建“天府好米联盟”,带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崇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2020年分别为17896元、19543元、21438元、23625元、25747元,5年年均增长8.8%。  “五良”与“五优”的相辅相成,概括出崇州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由表及里,在“根”部作业的路径与成效。10万亩高标准农田收割。由内而外 产业融合壮大“农业+”  “村长”论坛举办地——白头镇五星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2013年前,五星村是成都市第二轮第一批相对贫困村,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村民收入低。此后的8年时间,五星村不断“逆袭”,成为全省观摩乡村振兴的先进代表,五星村走过的路,就是崇州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缩影。  回顾这条路,五星村将其归纳为“逆袭三部曲”——村庄变景区、农产品变名产品、农民变股东共同富裕。  久久为攻,必现其效。几年间,五星村焕发新生。  昔日脏臭的桤木河,历经河道整治、黑臭水体治理、土地整理、绿道建设,成了千亩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其美丽景致成为崇州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一张名片。与此同时,本地家具龙头企业投入、打造场景,探索发展“绿道经济”。  在“小组微生”新型社区项目带动下,全村306户村民整合宅基地、组建土地合作社,重新建起了一个组团式聚居的美丽新村。村民们将空闲出来的新房又交给村合作社统一经营,吸引“闲来”民宿、“风谷”文创工坊等乡村旅游主体26家,户均增收过万元。同时,又引进了百亿项目天府国际慢城,使这里变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昔日分散、细碎的农民承包地,合并形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交给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农业职业经理人请进来,合作社社员入股的育秧中心、烘储中心、加工中心、实训中心建起来了,功能大米“稳糖米”来建基地了,“白头五星”牌的稻鱼生态米、黄菜油上了电商平台……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运营,村民增收有了多种途径,五星村成了省内知名的富裕村。  这条路上,农村、农业、农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聚合反应、互相作用,让现代化特征悄然显现于这个高颜值、高收益的新村,也让四川省“四好”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  这样历经巨变的新村庄,在崇州还有很多。例如,以“∞”符号造型闻名的建筑“竹里”,以及其所在的竹艺村;以“乡村中的宽窄巷子”定位的川派盆景特色林盘严家弯湾;以保护乡村形态、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的“鲜道·幸福里”,实现了“一个林盘聚落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使得林盘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此外,还有国际志愿者参与的“凡朴”林盘生态模式、为纪念十二桥烈士晏子良而打造的“英雄林盘”等多形态、多业态的川西林盘样本。  数据表明:竹艺村、五星村、幸福里等林盘微商圈全面起势,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和三郎旅游度假区2020年在消费领域贡献税收4250万元、较2018年增长44%。  可以说,川西特色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特有的乡村地理风貌,经过持续不断的保护修复开发,生态价值不断转化,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由内而外渐次推进,林盘经济已初露增长极潜质。  接下来,崇州将叫响“成都田园生活体验首选地”品牌,聚焦市民对“诗意田园”的新向往,以产业功能区、川西林盘、绿道蓝网、大田景观等为载体,在林盘绿道等生态场景中叠加创意农业、文化展示、体育赛事等绿色消费业态,促进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崇州拥有7083个川西林盘,“固碳”作用突出,“未来崇州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在绿色、低碳发展。”下一步,崇州市将对林盘经济进行全面探索,不断突破“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在农旅型林盘之外,挖掘特色资源、塑造核心IP,加大对科技型、科教型、生产服务型等主题林盘的思考和谋划,培育新业态新场景。  此次论坛前,崇州市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市、区)称号,获得一次性给予60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一组数据支撑于后:农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3.4%提高到2020年的7.2%,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由2019年的11.6%提高到2020年的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47元、5年年均增长1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的1.69:1缩小到1.61:1,小于成都的1.84:1。  崇州提出,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58:1。崇州市道明镇花田时装秀。由点到面 顶层设计推动城乡融合  2019年初,四川省谋划启动了一场涉及面广泛、群众关注、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即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又被称为“两项改革”。  在这场重塑城乡关系和经济地理的改革中,崇州市将过去的25个乡镇调减为6个街道和9个镇,减幅达40%。在新的“12345”组团式发展格局下,崇州建立“精明增长+精明收缩”机制,调减近1.8万亩非核心区域城镇开发规模,疏理、整合1271亩存量用地、低效用地,向城市组团和重大项目集中。  今年3月,在“两项改革”形成的新城镇空间布局基础上,四川启动了“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大任务”,提出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完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24项重点任务,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对于崇州而言,主动思考、系统谋划“后半篇”文章,还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探索紧密关联。崇州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崇州作为试验区重要组成部分,最鲜明的特质就是背靠成都中心城区,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最有基础率先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专家认为,在农村诸项改革中,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事关全局、意义重大——通过确权颁证,使土地从小农经济中“松绑”,再通过入股、流转等方式加大土地集中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全面发展。  土地确权颁证,崇州动得早、做得到位:截至目前,崇州为农民颁发各类农村产权证书88.3万本,完成3462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后者为发展集体经济创造了条件。  据《崇州市共同富裕指标分析报告》显示,崇州市2020年共同富裕评估分值为53.9分,15个镇街评估分值位于46.9—59.7分区间,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和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较为明显,仍处于共同富裕的起步阶段。发展集体经济被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优秀人才。今年上半年,崇州完成了村(社区)换届工作。换届后村(社区)“两委”班子呈现3个更优:年龄结构更优,平均年龄39.9岁、降低了3岁;学历结构更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55.4%、提升4.9个百分点;人员结构更优,优秀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和社区工作者占比达到92.6%、提升13.4个百分点。  发展现代农业、增强产业底气,需要金融赋能。破解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崇州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农村金融、农村电商“三站合一”,为乡村振兴“钱从哪来”服务,先后实现四川省首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宗养殖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首宗林木竹果权抵押贷款、首宗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7亿元。近5年来,崇州整合财政资金57亿元,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509亿元,撬动比例为1:9。  破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需要配套改革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崇州把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消费电子产业园、三郎旅游度假区三个产业功能区视为“城乡融合发展主战场”,推动实施“扩权强镇”工程,探索将本属于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下沉到镇(街道)和社区工作站,推动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下沉政务服务事项145项,实现“马上办”82项。深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梯次推动山水田林路房整体改善,防治大气污染和河流全流域治理,实施智慧系列民生应用项目,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向林盘布点。  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时间指向2025年,目标定位5项:乡镇(街道)、村(社区)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公共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新型城镇化体系更加完善,县域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局联动、系统推进,崇州紧扣自身实际,科学设计、踏实践行,做强“水稻+”、做优“农业+”、做好“农村+”,让城乡融合在基底层面活力强劲、自然发生。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0
(记者 李举涛 摄影报道)一场秋雨过后,10月13日下午,乐山峨眉山市桂花桥镇迎来明媚暖阳。蓝天白云下,整洁敞亮的新居错落有致,各式新鲜瓜果飘香四溢,千亩中药材基地郁郁葱葱……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振兴“田园画”。  在桂花桥镇红山村,火龙果农凌革全为接待前来采摘的游客忙个不停。这些年,村里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等翻天巨变,让他尝到了不少“甜头”。  “路修好了,环境整洁了,来采火龙果的游客也越来越多。”6年多时间,凌革全将自家耕地发展成火龙果基地,如今种植面积已达10多亩,不仅不愁销路,还做起了采摘体验观光游,“每年7月中旬开始采摘,要忙到12月份,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还来过老外。”  近年来,红山村不断完善环境绿化、路灯亮化、自来水接入、供电线路改造、网络接入、厕污改造、污水接入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人居环境。特别通过“五清”行动环境整治、微景观打造等,为村民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和谐乡村。  不独红山村,相邻的新联村,“五清”行动亦如火如荼。  “我们广泛发动全村党员干部、群众100余人,重点对全村道路、河道、堰渠、沟渠、庭院等进行清扫美化。”桂花桥镇新联村党总支部书记先一平介绍,截止10月1日,共清河15公里,清渠9公里,清沟9公里,清路15公里,清理垃圾65处、30余吨。同时发动群众自己清理庭院,开展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等活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环境越来越好,村子越变越美,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在桂花桥镇,以红花村、新联村为代表的新农村不断兴起。它们正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地方特色,促进茶、果、蔬、药等产业再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葛霞 特约通讯员 陶广汉秋阳高照,笔者近日在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望苏村看到,沟渠淤泥被“请”上岸,花丛杂草大多被清除,路旁绿化带修剪整容正在进行……这是该村深化环境治理、扮靓乡村底色的生动场景。  作为东坡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望苏村,近年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先后荣获“全国宜居村庄”、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美村”、全省“文明村”等多项荣誉奖励。面对乡村振兴工作取得的成绩,望苏村抓住近期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来眉督察时机,进一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查漏补缺。针对部分沟渠前期掏淤整治遗留的“死角”,尤其是经过夏秋季洪水冲刷,沟内淤泥杂物有所增多的问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率先带头,动员积极性高的群众无偿投工投劳,掀起秋季沟渠清淤整治热潮。  6组所辖的351国道边坡下沟渠较深,斜坡度较长,挖掘机臂伸不到沟底,无法用机械作业清理。党员组长胡登国身先士卒,带领村民脚穿筒靴下到沟底,锄挖锹铲,把沿沟两旁没法堆放的污泥分别装进200多个编织袋里,再用人工一袋袋拖上岸转运处理,到目前仅用10多天时间,就让辖区1000余米的沟渠彻底“变脸”。  望苏村党委书记邓柯介绍,全村近年栽植各类花卉苗木3.5万余株,实现村道和部分组道美化全覆盖,由此成为美丽乡村一道风景线。但由于以往管护工作做得不够,导致道路两旁花卉苗木一度“疯长”,不少地方间隙还长出杂草,既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又使美观度打了折扣。对此,该村通过建立花卉苗木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党群活动日等时机,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劳动,集中对路旁花卉苗木进行修剪整容,并且及时清除了美化带的各类杂草,让整容后的道路两旁更显美观。“我们这段2400米长的硬化组道,两旁的花卉苗木长时间没有修整,现在经过整形,美观多了。”在望苏村第4村民小组,村民熊仕桂边修剪边感慨,“组上下决心管护这些花卉苗木,我就要把这个修剪美容师当好。”  截至目前,全村已掏淤整治沟渠3.8公里,所有绿化美化带杂草已都基本清除,并对3条6.6公里的主村道绿植和花卉普遍进行了修枝整形,以组为单位的组道花木修剪整形工作正在进行。“如今的望苏村颜值更高了。”村民们赞赏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9月30日,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芦苇荡漾,掩映在湿地良田里的安农书院书香四溢。书院主人李星一如往常接待来客,不一样的是,如今她有了新身份——从名义“新村民”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龙村十社村民。  今年4月,得益于郫都区宅基地“三权分置”率先探索,李星取得安农书院所在的原宅基地和农房的不动产证,顺理成章将户口从郫都城里迁入安龙村,新的户籍和身份证明让李星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现在我真正成为安龙村的一员。”说话间伴着爽朗的笑声,李星逢人便与之分享喜悦。回乡置业做名副其实新村民  郫都区作为全国宅基地改革试点地区,大胆创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李星则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受益者之一。  1974 年出生的李星多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工作,2018年她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将郫都城里的房产卖掉,在安龙村利用闲置林盘、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建设乡村书院,打造耕读空间,开展乡村文化营造。  安农书院所在的安龙村,是川派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盆景之乡”的美誉。李星说,安农书院原址是村民闲置多年的破旧房屋和猪舍,3.1亩的占地面积为开办书院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我省“十四五”规划也提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郫都区先行先试,充分运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推动“沉睡”的宅基地资产变资金变产业。  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在确保宅基地资格权人“户有所居”的前提下,资格权人将闲置农房及闲置宅基地以有偿方式转让给项目投资人李星开办安农书院。按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方式,李星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不动产登记,转让期限40年,用途为教育培训。随即,书院凭《不动产权证书》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等相关许可,其投资人李星作为“新村民”落户该村。  “李星作为受让方,通过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以有偿有期限的方式取得不动产证,为后续产业发展疏通了关键堵点,为乡村振兴产业落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郫都区农业农村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红本本就等于有了保障,如同吃下‘定心丸’,以后追加投入、升级改造才能放开手脚。”李星说。  在书院外围,李星还流转了40多亩农用地建生态农场,一块块规整出的农田,为城里人提供“共享田园”耕种、采摘等农事体验。互融共享书院搭起连心桥  让李星感到安心的还有,乡村书院本就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除了投资办学的属性,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其作为真正意义的“家”,让她能更好地享受田园耕读生活。  安农书院除了为本村及周边地区的学生提供经典诵读、琴棋书画、手工木作、生活礼仪、亲子共读等课程,还开办公益国学延伸课堂、农家图书馆,免费为村里的孩子教授国学经典,传播传统文化。“我们开办的夏令营、冬令营,会腾出一些免费名额给村上的小朋友,让热爱学习、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孩子,同样能够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李星说,成为本村人后,心里的融入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油然而生,更乐于为乡村文化营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星和她的安农书院。供图  书院建成后,吸引到蜀派古琴传承人俞琴秦、木工老师龚海等纷纷入驻。龚海的徒弟马闯,一名来自陕西的“90”后,去年 10 月份来到安农书院,就被这里清幽的环境吸引留了下来,如今除了制作木雕工艺品外,也成为一名木工老师。“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我能够潜下心来做木头手作。”马闯说,与村民、学生之间淳朴的关系,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安居才能乐业,李星说,既然家安在了安龙村,希望依托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集聚更多文化能人回乡,让家乡变得更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14
(记者 文莎)10月11日,天气微凉。大英县蓬莱镇桅杆坝村,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干净敞亮,柴草杂物堆码整齐,穿过村落的水泥路宽阔平坦,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眼前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今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聚焦厕所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后续长效常态管护机制建设,并着力推进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提升行动。三会村莱阳湾微动力+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站。四川省乡村振兴局供图治污改厕“改”出新生活  曾经认为如厕可以“将就”的村民陈朝均,现在变得“讲究”起来。他说,“以前是旱厕,蚊虫多,现在上了一个档次,厕所干净卫生,随手一冲,一点味儿也没有。”  3个月前,陈朝均家里实施了厕所改造,焕然一新的厕所里,墙面地面贴着瓷砖,洗手台洁净如新。同时,冲厕所的污水经三格化粪池处理后成为无害化粪水,可直接灌溉菜园。  今年以来,大英县35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600户,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变化也在发生。“以前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苍蝇蚊虫满天飞。”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自2018年开始,全村统筹整合900万元用于污水治理和环境整治,城镇周边农户配套延伸了污水管网,居民聚集点、乡村旅游区集中建设了微动力污水处理站,分散农户安装了户用三格化粪池、沼气池等。  环境好了,村里的机会也多了。依托高海拔清凉、大森林富氧等生态优势,三会村打出“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组合拳,做大做强集生态康养、乡村休闲旅游、地方特色产业于一体的“生态+”产业。目前,全村发展生态红心猕猴桃、中药材、蔬菜种植3000亩,年产值达480万元;创办星级农家乐5家、民宿38家,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产值178万元;引进发展集体经济组织8家,年集体经济收入达30万元。三会村单户三格化粪池。四川省乡村振兴局供图垃圾分类“分”出新风尚  “村头沟渠的垃圾没有了,田间地头的废弃塑料袋不见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着分类垃圾桶,干净又卫生。”每天晚饭过后,宝兴县蜂桶寨乡民治村村民竹丽琼便会把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放进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的厨余垃圾放入灰色垃圾桶。  两个垃圾桶都装满了,怎么处理?“厨余垃圾用做堆肥,可回收垃圾投递到可再生资源集中投放中心卖钱。”竹丽琼说,“一开始,村里喊垃圾分类,大家都觉得麻烦,现在积极性都很高。”  民治村组建了3支队伍。一支党员队伍,41名党员分别联系全村236栋房屋,实现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全覆盖;一支保洁队伍,整合村现有公益性岗位3个,对于分拣不到位的农户,督促其重新分拣,再收集转运;一支监管队伍,发动离退休干部、村绅乡贤,对垃圾分类精准实施、宣传指导和保洁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高效监督管理。  江油市新安镇天岭村创新开设了“幸福公德银行”,引导村民将生活垃圾投放于智能垃圾分类收集点并换取积分,以积分换商品。此外,党员干部轮班值守指导群众正确分类投放,村民从“不懂分类”到“主动分类”,从“随手扔”到“随手分”,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习惯逐渐养成。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3
艾琳 (图片由四川省乡村振兴局提供)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先锋村,保留着地地道道的林盘院落布局。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先锋村农夫记忆景区十分热闹,游客络绎不绝,到农夫记忆景区来学习二十四节气、体验耕地、打糍粑、品尝坝坝宴、推鸡公车、滚铁环等,实地感受传统农耕文化和川西民俗。  近年来,先锋村坚持全村景区化的思路,以“农夫记忆”为主题,在村党委的引领下,全面发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和环境整治,共同推动乡村环境优化提升,积极发展萝卜干等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出富有乡村记忆的特色景区,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现在,先锋村村民住上了小别墅,开上了小汽车,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锋村的发展致富之路,离不开乡村振兴“三部曲”。郫都区先锋村的乡村美景。院落整治“打平伙” 众人拾柴火焰高  先锋村原本是一个农耕为业的传统村落,近年来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村庄逐渐冷清。郫都区区委委员、唐昌镇先锋村党委书记任健有着多年从商经验,他认为,要想把人心重新凝聚起来,需要在村庄发展与百姓致富之间找到结合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先锋村带来了希望。村子靠近大都市,又是饮用水水源地,交通便利,生态基础好,加上有萝卜干加工、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正好可以吸引村民共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  “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共同参与、自愿搞发展?简单说教是说不动人的。”任健说,当地“打平伙”办“九大碗”的酒席置办方式,让干部们有了灵感。  “打平伙”办“九大碗”,就是几家人各做几道菜同办一桌席,是川西地区的一个风俗。先锋村干部想到,林盘院落整治也可以“打平伙”。  如何进行具体操作?任健介绍说,林盘院落整治“打平伙”,是指由村委引领制定整治方案,办好规划设计、管网改造、道路修建、景点打造“四道菜”;以村民为主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由村民按标准自主实施改水、改厕、改习惯、院落整治、产业植入“五道菜”。“运用‘打平伙’的工作思路,明确了镇政府帮助做什么?村集体做什么?村民做什么?明确了村集体做外面、做看点,村民做里面、做卖点,乡村治理很快呈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任健说。  另一方面,先锋村成立“农夫生活信用社”,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农夫”是身份,“生活”是范围,“信用社”是机制,将六大行为归纳为六个板块,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通过考核达到奖勤罚懒,树立榜样和模范的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先锋村两委多措并举调动村民积极性,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先锋村村民在阳光下喝茶休憩。党建聚力 乡村振兴有关键之匙  摊开“先锋农夫记忆景区总平规划示意图”,农夫田园、农夫晒坝、农夫坝坝宴……几十个带着鲜明农桑特色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几乎覆盖了先锋村1.8平方公里村域,“农夫记忆”字样在村里随处可见。  任健说,“农夫记忆”这个品牌,最早是他个人注册的商标,用在自家作坊生产的萝卜干等旅游产品上,后来把这个商标与村民共享。他说,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先锋村创新开展“支部书记排头站,党小组长比高低”活动,引导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推行支部集中亮、小组分散亮、党员门前亮,每半年组织村民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逗硬整改抓落实,让党员在践行承诺中找到自信心和荣誉感。  在先锋村党员周学成的家门口,张贴着“共产党员户”的标识,除了卫生、秩序、容貌“门前三包”,还明确“党员环境治理任务”为——每周至少打扫家门口休息亭卫生1次,旁边附上“月卫生考核状况”公示。  周学成说,刚开始怕做不好,但现在养成了习惯,“我能做的还不止门上贴的这些”。他是萝卜干生产大户,通过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产能、自创品牌增加效益,现在能解决2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老党员勇于担当。在林盘院落整治过程中,李辉等老党员凭信誉和经验,多次有效化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过去村里修条路,建个设施,有些人吵个不停,现在党员出面说服,成效很好。”  与此同时,先锋村还充分发挥村党委引领作用,开好意愿征集会、发展座谈会、村民动员会“三会”,谋划发展蓝图,找准发展路径,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下社区入院子搞好坝坝“座谈”,进一步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开展农耕研学。产业发展当尖兵 村民有了致富“良方”  来到先锋村,饿了吃顿地道的农夫坝坝宴,高兴了干碗农夫烧酒,累了喝杯农夫盖碗茶,看看乡水田园美景,感受一番川西人家风土人情。2020年,先锋村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  “和群众一起搞林盘院落整治的本质是共建共享,推动实现文明浸润和产业发展。”任健说,先锋村集体拥有“农夫茶馆”“公共食堂”“供销社”等示范产业。这些产业的兴起,给村民做家庭产业打了“强心剂”,村民们也跟着一起搞起乡村旅游。  利用林盘院落资源,先锋村培育了农夫坝坝宴特色餐饮,以“亲子活动”“忆苦思甜”“小农夫的一天”等活动体验亲子厨房,常年接待党政考察团队、旅游团队,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60万元。与此同时,先锋村还创新开展乡村特色旅游,既刺激游客消费,又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先后在村域内发展“三姐家常菜”“农夫兔头”“豆花饭”等特色餐饮;在先锋村中轴路开展“农夫夜市”,每天晚上近80个商户在此摆摊设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常年在外打工的郭昌建回到先锋村,在自家院里开起了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小型农家乐。鲜花种植户孙晓卖掉部分苗木,搞起了旅游接待,收入远高于以前。村民郑俊委家的萝卜干生意更好了,“以前每年卖10万多斤,估计今年会突破20万斤”……先锋村各家各户培育一个产业,不出门就能赚钱,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再帮我装一箱萝卜干。”在郫都区战旗村游玩后,成都市民李荣特意在不远处的先锋村“刹一脚”买萝卜干。  作为“崇宁萝卜干”的发源地,先锋村有腌制、售卖萝卜干的传统。2020年,该村专门建设了先锋村萝卜干博物馆,成立了崇宁萝卜干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与京东云创合作,开展精准营销,准确定位先锋村萝卜干产品的品控、质量标准与产品包装等品牌元素,打造成为农业电商运营“排头兵”,并成功登上了京东众筹。2020年,先锋萝卜干实现电商销售120万元,总销售收入达到550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2
艾琳 (图片由四川省乡村振兴局提供)“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在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门外的绿植上,这8个大字十分醒目。不远处,几个远道而来的党政考察团正在参观了解战旗村的乡村振兴之道。与此同时,战旗党建馆、战旗村史馆、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郫县豆瓣博物馆内也是人头攒动。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战旗村,成为四川推进乡村建设与振兴的生动注脚。郫都区战旗村鸟瞰。不断完善配套设施 推动乡村功能融合  走进战旗村,一排排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别墅鳞次栉比,每栋别墅都配建有车库,院子里几乎都种着时令蔬菜,“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在这里被生动演绎。  早在2007年,成都市开展首批农村新型社区示范点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试点之时,战旗村便通过“拆院并院”把宅基地等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其中215亩地作为修建集中居住社区的用地,而把节约出来的208亩建设用地用于土地增减挂钩,利用预期收益成功融资9800万元修建了新型社区,实现了全村467户集中居住,有效减少了乡村基础设施配套成本,并通过不断投入,补齐了水、电、气、道路、通讯、环境营造等配套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战旗村引进“阳光摩尔”等商业综合体,提供惠农取款及多项缴存服务,配置幼儿园、医院等公共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同时,战旗村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集农村产权交易、电商服务、人才服务、双创服务、益农社服务于一体的“1+5”农村共享服务综合体,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优质和便利的生活服务保障。位于战旗村的妈妈农庄花田。坚持提升附加价值 推动乡村资源融合  一支穿戴骑行装备的骑行队伍由远及近,抵达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大牌坊时,集体下车拍照留影,这里是很多骑行者、游客的打卡点。  以绿道为主轴,战旗村有机串联周边西北村特色林盘和战旗村田园综合体,推动国家农业大公园、大美川西田园景观建设,打造大地景观5000亩,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乡村郊野主题公园、1000亩高标准农田、20公里乡村绿道,有机串联火花村特色林盘、战旗村田园综合体等,塑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乡村田园锦绣画卷。  文化力量也逐渐汇聚。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弘扬蜀绣、唐昌布鞋等特色手工艺,战旗村加大川西林盘、天府古镇等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和创新使用,变“拆改建”为“留改建”,打造“吕家院子”“集凤院子”等川西林盘新消费场景。  更多推进乡村资源融合利用的探索在战旗村展开——  紧紧抓住农村集体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战旗村有效盘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将原属村集体所有的复合肥厂等13.4亩闲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流转,获得收益700余万元,成功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以6.5亩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天府旅游公司合资成立四川战旗飘飘旅游开发公司,投资4100万元建设天府酒店。  以11亩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与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建设振兴学院酒店。整体租用村民闲置房屋,打造3万平方米花样里特色商业街。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坚持产业统筹引领 推动乡村业态融合  有“成都小普罗旺斯”之称的妈妈农庄,11年前被招商引资到战旗村。对于妈妈农庄的运营,战旗村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的方式进行合作。  妈妈农庄董事长助理苏永全说,妈妈农庄围绕花卉观赏交易、旅游观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解决了战旗村120多人的就业。  这只是产业链条延伸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战旗村积极发展绿色高端种植业,推动汇菇源公司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出川西平原特色优质菌种,产品供应海底捞火锅等,年产值上亿元。聚集中延榕珍菌业、满江红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6家,建立自动出菇车间等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年产值近3亿元。陆续引进渔牧蔬田、振兴一号牧草等一批新的现代农业项目,建成了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基地1800余亩,培育省市著名商标品牌3个。  产业聚集了人气、商机,更多乡村复合业态正在战旗村拔节生长——  创新“农业+互联网”模式,引入京东云创等互联网平台,建设精彩战旗馆,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云桥圆根萝卜等产品卖到北京盒马生鲜超市等。  创新“农业+旅游”模式,成立四川花样战旗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着力打造集酒店、文创、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川西文化旅游综合体,投资7000万元的特色“香境”商业街建成开街。  创新“农业+体验”模式,以战旗段绿道为载体,开展“泛战旗”横山村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热气球等活动,打造“两线一团精彩连连”乡村振兴体验精品路线,成功举办全国首个“乡村振兴”主题马拉松。促进教研产业有序发展,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重点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2019年以来累计完成干部培训5万人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接待3万人次,发展势头良好。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12
(记者 黄慧 陈艺娇)9月,汤巴丘的玉米熟了,稻谷黄了。赶上天晴,村民们将收获的粮食、烟叶、辣椒、南瓜等晾晒在屋檐下、院坝中。村落里的水墨色木架穿斗房依山就势,远处山峦葱郁,那些红彤彤、金灿灿的农作物点缀其中,相映成趣,形成了秋天丰盛热烈的农俗景观。汤巴丘古建筑群  汤巴丘位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冷家乡。自邻水县城驱车30公里,深入铜锣山主峰万峰山东麓槽地,在山路上转了数不清的弯,掩映在群山之间的一座座古村落才逐渐清晰起来。  来汤巴丘看什么?在村里谭家塆古院落的门口,邻水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丁禹强为我们做起了向导。  “作为一座300余岁‘高龄’的古村,汤巴丘最令外人称奇的,就是村内保存完好的二十多个明清时期的古村落,民居群分布面积达150万平方米,被称为‘川东民居活化石’。”丁禹强谈起汤巴丘的历史如数家珍。村民在院坝中晾晒玉米。  汤巴丘古建筑群风貌由客家文化与当地民俗相结合,其完整的原生态保存现状在全国稀有,并见证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发展的历史变迁,是研究四川及中国移民史的重要实物材料。  “这些建筑体现了先人智慧。”丁禹强说,川东民居是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取材简便、冬暖夏凉,因地制宜以木制梁、楔、柱、椽,层次错落有致。近年来,多个专家团相继来这里,对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珍贵建筑群进行研究。2013年,汤巴丘还入选四川传统村落名录。村里举行庆祝丰收的“盛会”。  被问及汤巴丘村名的由来,丁禹强讲起了故事:“历史上汤巴丘村是川东至川北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当地人在大田旁建店铺数间,为过往客商服务,出售用大米磨面做的硬头汤粑,这种食物易饱耐饿,广受欢迎。所以有一种说法,汤巴丘村的名字便是因‘汤粑’而得。”  听着故事,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我们徜徉于古朴俊美的堂屋里,继续了解屋顶的青瓦、墙角的石墩、一扇扇雕花窗的寓意。  这时,院子里响起了热烈的锣鼓、唢呐声——村民们庆祝丰收的“盛会”让我们赶上了。由七八位村民组成的乐团坐在祠堂屋檐下,用锣鼓、唢呐、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出喜悦的旋律。村里的男男女女忙完农活,聚集到院子里。头发花白的老妇光着脚,背起收谷子用的箩筐情不自禁地扭起来,喜滋滋的模样引得众人一阵阵哄堂大笑。汤巴丘村民收割稻子,分享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汤巴丘村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将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村民自治相结合,通过开展“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文艺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成为道德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汤巴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林后兵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文化活动丰富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2018年,四川省重点启动实施了“四川最美古村落”培育创建行动,汤巴丘入选前十名。林后兵说,有了“最美古村落”的美名后,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村里的旅游业、餐饮业发展。目前,汤巴丘村大力发展特色村集体经济产业,种植核桃625亩,还投放了近千条冷水鱼,为集体经济增收助力。  谈及下一步对于古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林后兵表示,汤巴丘古村落数量众多,既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充足资源,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挑战。“关键还是要以保护为主,不能过度开发。既要有新面貌,又要留住‘老味道’。在打造‘硬环境’的同时,突出地域特色、保护农村生态。”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30
(邹霞 记者 王若晔)凤凰村最新发展规划即将出炉,规划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必须跟上。  9月18日,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村副主任陈桂芳组织村民协商,沟通发展中需要村民支持的相关事项。这几年,水景观已经成为凤凰村的核心竞争力,凤凰村正全力打造“醉美西林湖·浪漫凤凰谷”。  2018年以来,遂宁市大力开展水美新村建设。在前几年建设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遂宁将建设100个水美新村,全市水美新村将达到188个。9月25日拍摄的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村加快实施的农旅项目“醉美西林湖·浪漫凤凰谷”农田景观。 廖锦辉 摄  建设水美新村,首先是打造拥有美丽水环境的宜居乡村。“从雷洞山往下,一条河流贯穿凤凰村,经过村里的水库及产业园区,联通联盟河。”船山区水利局副局长唐振军介绍,以水为媒,凤凰村在绿水青山中寻找到适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们依托现有优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在留住了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让村民增收致富。”陈桂芳说,以凤凰村西宁沟水库环境改造提升为契机,凤凰村大力发展康养、度假、旅游产业,推动以“醉美西林湖·浪漫凤凰谷”为主题的农田景观、民宿度假、鲜果采摘等农旅项目加快实施,“特色种植+都市农业”的农旅型示范村正逐步呈现。  做好水环境治理,凤凰村聘请了4名专职河道保洁员,并修建了7个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我们村山清水秀,居住环境特别好,大家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村民蒋松说。  在遂宁市安居区拦江镇,五琅坝村曾是麻子滩水库水淹移民贫困村。因为经常淹水,多数村民索性不种粮食,外出打工。2016年起,村两委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胭脂脆桃和脆红李等产业。如今,五琅坝村的水果种植已达1321亩,其中,胭脂脆桃871亩,脆红李250亩。2021年,全村产业销售突破100万元。  “最近两年卖桃子和梨子年收入达到两万多元。”村民向泽奎家种了3亩多地果树,得益于村里完善的水利设施,他家的果树维护起来很方便,水果的品质也属上乘。  “用好水资源,用活水资源,近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38万余元。”五琅坝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勇说,下一步还将探索农旅结合经营,以水兴产,以水富民。  “水美新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水利领域落地落实的重要举措。”遂宁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遂宁现已建成水美新村88个。接下来,遂宁将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等方面推进水美新村建设。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30
(严光涛 记者 杨宗友)近日,家住绵阳市游仙区仙鹤镇朝真村的唐秀琼一家,在喜庆的鞭炮声和乡亲们的祝福声中,兴高采烈地从临时租赁的出租屋搬到了亮堂的新家。至此,该镇2020年“8·11”洪灾受损房屋全部重建、修缮完毕,74户群众全部入住新房。村民唐秀琼搬入新房“让每一名群众都住上安全坚固的好房子、过上幸福快乐的好日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的不竭动力!”游仙区仙鹤镇党委书记何昇林表示,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仙鹤镇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受灾房屋改造,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切实将实事、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因“房”施策 精准帮扶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以前的老房子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不仅阴暗潮湿,而且住着也特别没有安全感。每当遇到雷雨天气,全家人都担惊受怕,根本没有办法正常睡觉。”唐秀琼告诉记者。在外务工的儿子和儿媳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但自己的小孙子却以“害怕”为由,不愿在老家长住。如今,新盖的小洋楼宽敞明亮又通风,门前还有一个小院,她终于不用担心小孙子会又哭又闹地嚷嚷着要走了。受灾房屋重建据了解,早在几年前唐秀琼就有了翻新房屋的打算,但迟迟没有动工的关键在于费用问题,在原址上重建一栋小楼需要近15万,而这笔钱对于唐秀琼一家来说却是天文数字。2020年“8·11”洪灾中,由于连续的强降雨,在大雨的冲刷下,唐秀琼家的老屋多处发生坍塌,她家被列为受损房屋改造重点对象,随即进入该镇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清单。据仙鹤镇副镇长邹刚介绍,仙鹤镇利用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这一政策机遇,按照贫困户优先、居住户优先、危险系数高优先的“三个优先”原则,建立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清单。同时,除通过向区应急管理局争取资金帮扶外,该镇还采取党员群众募捐一部分,企业单位赞助一部分、居民自筹一部分的“三个一部分”方式进行资金筹集,有效解决改造中资金短板的问题。“如今,新房盖好了,政府补贴的6万元也全部到账,是党和政府让我有了现在这温暖安全的新家!”唐秀琼激动地说,政府补贴的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家庭负担,否则后半生只能在还债中度过。“清零”行动 按时按质让群众搬进暖心房在仙鹤镇,受益于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的还有几十户,家住柏林社区的王琼芳也是其中一员。经过整体修缮加固,老宅摇身变成了“钢筋铁骨”的安全屋。受灾房屋重建“从动工的那天起,镇村干部几乎每周都要来我家指导施工,从施工安全到施工质量,处处严格把关。”王琼芳谈及自家房屋的改造时,内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逢人便夸赞“居住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而这得益于仙鹤镇党委政府对该项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得益于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2020年‘8·11’洪灾,对全镇74户群众房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需纳入重建的房屋有72户297间,需要修缮的房屋有2户5间。截至目前,完工率达到100%,涉及的167名群众全部搬进了新房。”据仙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商俊成介绍,自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实施以来,仙鹤镇党委政府将其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重大举措来抓,采取“一村一册、一户一方案、一周一更新”的工作方式,全面推行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清零”行动,通过绘制工作作战图,细化量化工作任务,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力促每一处改造工程都成为安全工程、放心工程、满意工程,真正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放心。镇村干部检查唐秀琼房屋建设施工情况“每个危房改造项目如何统筹推进,从改造前的选址,改造中的质量把关,再到最后的基础设施配套,我们都有一个实之又实、稳扎稳打的‘作战方案’。”该镇应急办主任梁志勇深有感触地说道,根据每户不同情况坚持实施“一户一方案”,科学施工,清楚记录了改造工程动工时间、工程进度等相关信息,便于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情况的跟进和监督。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通过灾后住房重建及加固工程,该镇2020年的74户受损房屋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2021年涉及的78户改造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9
(杨龙 郑植译 记者 李全民)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走进剑阁县开封镇,便感受到这片土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涌动着发展的活力,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开封镇猕猴桃产业园区)开封镇位于剑阁县西南部,是四川省“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在剑阁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全镇幅员面积、总户籍人口提升至329.83平方公里、4.85万人,较改革前分别增长3.34倍和4.38倍。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辖村社数量由56个调减为30个,减幅达46.4%。作为全县幅员面积最大的乡镇,开封镇全面实现了规模调大、资源调优的改革目标,为建设县域副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开封镇紧紧聚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四个重点任务,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让改革长期、逐步释放红利,真正惠及广大群众,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优化资源配置,盘活闲置资产“乡镇合并以后,我们有160名镇干部,住宿成了大问题,而各个片区又闲置了大量房屋、土地,不整改利用起来实在太可惜。”开封镇党委书记蒲向荣说道。(开封镇干部周转房建设项目)开封镇将原14亩品改站规划成146套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争取省配套资金1000万元,节约土地征收成本近400万元;将原马灯运输队停车场20余亩用地规划成开封区域养老中心,争取省配套资金2600万元,节约土地征收成本600万元;将红岩子近10亩带指标土地平整改造为功能配套的36间宅基地,预计收入600万元。做强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眼下正是猕猴桃采摘的季节,碗泉片区800余亩猕猴桃园喜获丰收,一个个果型饱满、大小匀称的猕猴桃坠满枝头。据悉,近5年来,园区共发放人工工资800余万元,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40余户,最高贫困人口年工资收入18000元,带动了周边村民900余户共同发展。(开封镇猕猴桃喜获丰收)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开封镇还从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入手,积极打破产业发展壁垒。开封镇规划综合物流园区、综合旅游小区等12个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目前为止,有废旧机油回收利用厂商、亚克力有机玻璃制造厂等7家工业企业,剑门铁皮石斛园、巨星集团种猪基地、梓潼德发农科蜜柚种植园、四川果益农业凤凰李种植园等4个农业产业项目,培育新增小微工业企业2家,限上企业4家,培育个体企业2家,建成农业园区面积达5000余亩。两项改革后,开封镇有效集聚了人口、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解决了部分偏远村发展思路少、产业规模小、产业实施难等问题,继续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小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稳步发展生猪、柑橘、蜜柚、金银花等特色产业。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开封镇将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促进工业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以前办事要跑好多趟,走好多地方,现在好了,都集中在一起,我们老百姓少跑冤枉路,办事方便多了。”从外地回来为即将生产的妻子办理社保卡的陈先生笑着从便民服务中心出来。为解决偏远地区村民办事不便的问题,开封镇组建村级帮办代办员队伍,代办员每周收集群众需办事项的资料后统一到场镇办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镇30个村(社区)已实现帮办代办全覆盖。(开封镇办事大厅)开封镇整合办公大楼,将原本分散办公的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人社大厅、村建办等集中到同一层楼,进一步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治理效能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开封镇在滨河路十字路口设置地面红绿灯,由全体镇干部及新桥交警中队在重要路段和事故易发、多发地段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顿行动。对摩托车驾驶员不戴头盔、无证驾驶,三轮车违规载人,机动车超速超载、乱停乱放,行人在行车道上散步等违规行为进行劝导劝返,并向驾乘人员、行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增强群众安全出行的意识。开封镇着力整治场镇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场秩序、镇容镇貌。在友爱村、红岩村、鞍山村修建3处跨河桥梁,在老旧集镇区规划建设一座集避难、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广场,建设污水处理量达2000吨的集镇排污管网和集镇污水处理厂,规划新建1.5万平米的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新建功能完善的日间照料中心、康养服务中心10余个。(开封镇场镇一角)两项改革后,开封镇实现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蜕变,一个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配套齐全、发展后劲十足的剑阁西南部区域中心正在逐步形成。全镇人民正乘着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强劲东风,积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砥砺前行,为全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剑阁建设贡献开封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8
【名片】  眉山市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被誉为“绿海明珠”“天然氧吧”。它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瓦屋山,4A级景区柳江古镇以及“全国首批森林康养体验基地”玉屏山,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全省旅游强县,2020年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数据】  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投诉总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0%,比2020年下降了30%。    投资40多亿元建设从洪雅县城到七里坪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从成都到七里坪,车程缩短了1小时,游客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77.6%。  一年来签订8个高品质、有颜值的高端文旅项目,意向投资500亿元。【声音】  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是对标梳理、补短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勾勒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过程。服务于全国发展新格局,经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洪雅确定了建设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洪雅路径。  洪雅如果少了生态底色,会顿时黯然失色。这几年,洪雅关闭了大量的小水电站,让溪流、瀑布恢复原来的样子;关闭了矿山、矿洞,让受到伤害的山体得以治愈和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即使是一棵老去或者被雷击倒的古树,也不随便乱动,同时严控开发强度、建设密度、建筑高度。希望通过对原始森林、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来塑造一个在成都平原经济区独具魅力的揽胜、探秘、研学、度假等消费场景。在此基础上,在瓦屋山、七里坪精心挑选了少量高端文旅项目,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一个好的消费去处。另一方面,洪雅要让开发区得到充分利用,从县城到柳江这一带规划了“洪柳新区”,作为承载高端文旅项目的新战场。  借助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机遇,如今的洪雅设施更加便捷,服务更加暖心,游客体验更加舒心。洪柳新区。尹霜林 摄(雅雅)8月10日,一个好消息从洪雅县传出,历经多次论证修改,备受瞩目的洪柳新区总体策划宣告完成,此举标志着这一承载了洪雅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重任的新区项目即将迎来全面建设期。  涉及390平方公里的洪柳新区连通了洪雅县城至柳江古镇的广阔乡村,洪雅将以此为基点,打造一个以高端酒店、餐饮、购物、演艺和水上娱乐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带,并重塑县域经济地理,带动全县康养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往前一个多月,一个消息更令人振奋——在竞争激烈的四川首批“天府旅游名牌”创建征程中,洪雅再下两城,该县七里坪镇和柳江镇红星村分别荣获了四川天府旅游名镇和名村荣誉,山水洪雅再获两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  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天府旅游名县洪雅正借“名县”之势,扬生态之帆,推动全县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向着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建设目标而奋力冲刺。崛起的森林城市。曹洪 摄借“名县”之势 把创建融入发展持续推动县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好一个烟雨柳江,真是让人流连忘返!”9月24日傍晚,来自成都的游客李红娟带着家人刚踏入柳江古镇,便被这里的夜景所震撼,在小桥流水与古街古巷中,古朴灯饰闪烁其间,绘制出了一幅初秋古镇的别致画卷。  给古镇装上充满艺术气息的灯饰,是洪雅县今年的一个创举。通过灯饰的装点,曾经一到夜晚便宁静的柳江古镇仿佛又焕发了新的活力,天南海北的游客为此纷至沓来,只为一睹古镇夜色,柳江古镇的夜经济也随之被引爆。  点亮柳江,做活古镇夜经济的背后,是洪雅县在荣获天府旅游名县荣誉之后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的一个缩影。  距离成都不到约一小时车程的洪雅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这里有闻名遐迩的瓦屋山和玉屏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1%。为进一步将旅游资源有效转化、充分释放旅游产业潜力、做大做强全县旅游经济,2019年洪雅县做出了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的决定,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来丰富旅游产业业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仅仅是保障旅游质量一项,洪雅县便争取到了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旅游专项资金支持不少于2000万元,支持行业发展;洪雅县还出台政策,将县域内四大景区996家酒店、餐馆、农家乐,划分由210位干部包干负责,并组建旅游警察队伍,建立旅游行业“监督员”,让旅游投诉处理率达到100%。  2020年9月,捷报传来,在激烈的竞争中,洪雅县成功创建成为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由此全面开启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高光时刻,洪雅仍保持战略定力:“天府旅游名县创建仅仅是工作的抓手,根本是要通过创建来丰富县域文旅业态,提升文旅服务水平,重塑文旅产业格局,最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紧随其后,洪雅做出了“不负天府旅游名县,再战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目标,把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姿态转化为推动县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常态。  成立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专班推进,出台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整合多部门力量,开展服务提档升级工作,加快瓦屋山快速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荣获天府旅游名县荣誉以来,洪雅县依然坚持创建姿态不动摇,并借助创建的势头继续推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高质量的体验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仅2021年1至6月,全县累计接待游客就达574.61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的93%,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6.63亿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同时,这一期间,全县还被评为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百强县、年度臻选康养旅游目的地,瓦屋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省级地学类研学基地,玉屏山景区成功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首批省级自然资源类研学基地。洪雅县止戈镇莲花村。 张锐红 摄扬生态之帆 擦亮“名县”金字招牌全力冲刺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目标  “做梦也想不到,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将会成为全县的新区,咱们种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吃上旅游饭的新区人。”9月24日,洪雅县柳江镇,“洪柳新区”成为村民们热议的话题,无论是田坎路边还是农家院坝,闲下来的村民总会聚拢起来,畅聊着未来的新区生活。  此时此刻,热议洪柳新区的村民不仅仅在柳江镇,从洪雅县城到柳江镇沿途的多个传统农业镇处处是有关洪柳新区的讨论热潮。  这股热潮还不止于此。进入“十四五”,生态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作为森林大县的洪雅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要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在全省率先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实现生态保护同资源开发的有机统一,并加快建成现代化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让生态环境的质量更优,让人民群众的腰包更鼓。  洪柳新区,是这一宏大战略的第一步。“它有别于城市新区,是作为承载高端文旅项目的新战场。”洪雅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擦亮“名县”金字招牌,冲刺成都都市圈“两山”转化示范县,洪雅不仅高站位谋划,启动了洪柳新区规划编制工作,还持续做精瓦屋山和洪雅半山七里坪,做特地方绿色生态产业,做优区域旅游环境。  为了让瓦屋山景区在生态保护和开发中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洪雅邀请知名设计公司瑞士施泰内尔公司等,对瓦屋山区域旅游进行策划设计,确定了整体打造“瓦屋山·中瑞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为了丰富旅游业态,洪雅拿出40多亿元,实施了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设,将洪雅的知名景点同峨眉山等名山大川景点串联成线,形成了旅游环线;为了做实绿色产业,洪雅立足良好的生态资源,坚持工业优先、环保优先的原则,聚力做大做强了生态食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引进了一批绿色生态工业,初步构筑起生态的工业体系,培育出了“竹钢”等一众知名工业产品。  推动“两山”转化强势开局,做好生态产业大文章,今年洪雅县域经济跑出加速度:1至6月,全县绿色生态工业企业达到40家,实现产值35.9亿元,增长26.8%。洪雅城景。尹霜林 摄山上有收入 山下有生活青杠坪村开启茶韵旅居生活方式  7月23日,洪雅县青杠坪村,一层层排列整齐的茶树在半山腰蜿蜒,流线型的绿色“梯田”铺成了川南丘陵地区的柔和美,茶农们左右手交替着熟练地采摘片片嫩叶,茶袋里装满了刚掐的茶尖和茶农的喜悦。  土生土长的青杠坪村村民李时贵就是当地茶农。以前上半年,他就在村里守着几亩茶园采茶、卖茶,下半年出门打工,家里人均收入也不过1万元。“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居住在洪雅县城,山上有收入,山下城里有舒适生活,简直安逸!”  李时贵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从2020年9月开始。去年山上老房子的土地流转出去供政府和企业建设洪柳新区茶客空间项目,全家人根据统一安排搬到城里新家。企业帮他把老房子变成了新民宿,不仅房子变漂亮了,环境变美了,每年还能收租金。“卖茶、收租、就近务工加起来收入都有十多万元了,还能照顾家庭,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2019年起,洪雅县全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其中,建设好“洪柳新区”成为重点,而青杠坪茶客空间示范区项目是洪柳新区建设的首开项目,成为茶旅融合新路子上的新亮点。  川西风格的民宿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外形酷似盖碗茶的“两山养研中心”与周边茶园相得益彰,造型独特的“生命艺术馆”耸立其间。“目前,9栋茶民宿已经开始试营业。”眉山天洪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方秋介绍,该项目将借助“山水洪雅、中国养都”IP流量,打造“以茶为景、以茶作艺、以茶评味、以茶鉴食”的茶韵旅居生活方式。  据了解,洪柳新区已开工建设青杠坪·茶客空间(一期)、中国洪雅朴那雅国际旅游度假区等9个项目总投资已达53.05亿元,全年计划投资14.1亿元。同时,正在推进八面山森林康养度假区、天府甜蜜谷等11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瓦屋山。栗慧娟 摄打通“任督二脉”发展低空旅游换个视角看洪雅  “远处山天一色,绿色养眼,瓦屋平顶清晰可见,就连贡嘎雪山和峨眉金顶也能看到,这条路太美了!”成都游客张爽说的正是洪雅版“雅西高速”——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  今年“五一”,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成直达七里坪后,从成都直达峨眉山、七里坪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到2小时,“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新模式,让外地游客及洪雅人都感到十分惬意。  让游客开启一段说来就来的旅程,洪雅瞄准“两山通高速、轨道达机场、飞机飞成渝”立体交通体系,保证内通外畅。  在内部畅通上,需要打通洪雅的“任督二脉”。投资40多亿元建设从县城到七里坪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已于今年“五一”开通,目前从成都过来的车程缩短了1小时,到七里坪的游客在去年的基础上增长了77.6%。另一条主干道是投资10亿元的瓦屋山快速通道,将于明年10月左右通车。届时,从成都到瓦屋山行程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缩短1个小时。  在外部联通上,“十四五”期间,洪雅将加快推进从雅安经洪雅瓦屋山、七里坪到重庆铜梁高速公路,开通过后,重庆的游客到洪雅来自驾游只需 4小时。  好消息不断传来:洪雅的通用机场,明年将开建,最迟2023年将会投入运营。届时洪雅将开发低空旅游项目,让游客换一个视角看洪雅。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