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走进青神县瑞峰镇杨柳漕村“村庄的印迹”村史馆,农耕农具、书籍、文书档案等藏品有序陈列,丰富的民俗文化简介、一件件充满回忆的老物件……一部鲜活的乡村发展史和乡村文化演进史呈现眼前。村民们时常前往“零距离”感受乡愁乡韵,寄托村庄发展未来。“风车是种水稻的农户都曾用过的用具,主要作用就是将灰尘和不饱满的稻谷吹掉,留下饱满的稻谷……”瑞峰镇村民李丹表示,“每个老物件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有了村史馆,能够让我们记住祖辈的艰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励我们后辈更加努力,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小小村史馆容纳的是几代人生活和情感的传承,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杨柳漕村村史馆位于该村1组和2组交界处,所在的位置是原杨柳漕村村委会所在地,也是合村并组后乐山苏稽蚕种厂技术指导员住所。馆内展陈的老物件由当地村民募集而来,展示了杨柳漕村的历史沿革、村容村貌、风土民情、文化特色。瑞峰镇是青神县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守护乡村文化“根脉”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神县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和生产生活器具持续推进村史馆建设,着力打造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家风家训等为主题的村史馆11个,在建1个,突出“一村一馆一品”特色,将其打造成为了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我们将紧扣乡村实际,着眼群众需求,在建好用好村史馆方面下更大功夫,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村史馆真正成为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为营造文明乡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正能量。”青神县相关负责人说。(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余文)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6
4月12日,“相约福善·共品春茶”——富顺县福善镇茶叶采摘活动在该镇周安村四合香茶叶基地茶叶初加工厂举行,现场采茶、炒茶、品茶,“茶”香四溢,“茶文化”的气息扑鼻而来。在活动现场,采来的茶叶可以现场进行炒制,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的绿茶,可以说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用手快速翻炒,揉搓、抖散……炒茶对于63岁的覃仁义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经验丰富的他还是福善镇当地第一批种植茶叶的农民,在上世纪90年代,覃仁义便主动联系从雅安购买了茶树苗,种了四五亩。“当时选择种茶,主要由于是岩区,种粮食的话只够吃,收入很低。”覃仁义回忆,当时自己的土地不种粮食,改种茶树了,还受到一些村民的质疑。“种茶挣得到啥子钱哦,当时都在怀疑我,土地不种红苕、花生、菜籽,还种啥子。”在周围的质疑声中,覃仁义坚持下来,而自己种茶的收入则是最好的回应,从最初春茶最高40元一斤到今年最高110元一斤,种茶的收入越来越高,种茶的面积也越变越大。如今覃仁义的种茶面积扩大到了8亩多,年收益四五万元。“今年家里我们两个人采摘春茶鲜叶收入人均五六百一天,收入是完全够用的。”覃仁义说道。如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皆是绿色的茶叶,在阳光下、在雨露中恣意生长,为这个地处富顺县西南的乡镇带来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当天上午,在周安村村民刘祖明的茶园里,迎来了本次活动重要的采摘环节,一排排整齐的茶树,冒出嫩绿的新芽,指尖忙碌的采茶人与盎然绿意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乡村春景。不少参加活动的游客在听完讲解和演示采茶手法后,走进茶树丛中跃跃欲试。“我之前在广东打工,是2017年回来的,由于自己年纪也大了,回来也可以照顾家人,当时自己了解到种茶收益也可以,镇政府还免费送茶树苗,所以就抱着试试的心态种了3亩。”刘祖明说道,今年自己的春茶鲜叶就卖了一万多元,一年下来自己10多亩茶园管理得好,能有四万多的收入,而且现在党委政府又给了这么多扶持,让自己更有信心把茶种好、管好。福善镇山水条件得天独厚,是优质茶叶适产区。随着种茶带来的好收益,在福善镇茶叶种植面积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岩区变“茶园”,越来越多的农户也纷纷当上了“茶农”的同时。在化解茶产业发展瓶颈,实现产业转型上,近年来,福善镇积极探索茶产业精品化、品牌化、规模化“三化”同步发展模式,择优选育福选9号、名选131茶叶新品种,成立富顺县四合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青岩春雾”茶叶商标,成功创建县级茶产业园区。截至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亩均产值6000元。此外,福善镇还素有“绿色氧吧”“生态福地”之美誉, 茶叶不仅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在此次采摘活动上,分别就康养文旅建设项目和茶叶产业投资签订了框架协议,以“茶”破题,推动茶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福善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县级茶叶园区为依托,聚力“山水福善、生态茶乡”建设,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采取“引进来+深度培育”体验模式,呼天然氧吧、品“青岩春雾”、体农耕文化,力争在2025年实现采茶区、加工区、体验区深度融合发展,有望实现年收入5000万元。(供稿:富顺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5
暮春时节,阳暖风轻,行走在宜宾高县太平村的乡间田野,抬头是画,入目是景。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蜿蜒乡间,错落有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特色产业欣欣向荣,往来群众笑意盈盈,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徐徐铺展。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蚕桑等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蹚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走出富民兴村“新路径”眼下正是春种好时节,在太平村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杨静正指导着工人们抢抓雨后天气移栽辣椒苗,放眼望去,大片土地上,已有不少辣椒秧苗抽出了新叶。“我们一共向村集体公司流转了150余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和发展稻虾养殖,现在气候适宜,抓紧把辣椒苗种下去,争取早日上市。”杨静介绍说,蔬菜种植周期短,需要大量劳动力,目前基地已吸纳了当地10余名村民就业务工,抢种抢收时候则需要更多的工人。而在辣椒种植基地旁,连片的蔬菜大棚内,今年新培育的芹菜苗,一片嫩绿,静待移栽。“我们总共有25个大棚,均配备了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这一季计划全部种植芹菜,还可以利用大棚优势培育蔬菜苗供应菜农。”基地负责人杨明龙介绍,有了大棚科技的加持,基地蔬菜品种将更加丰富。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太平村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宜彝高速、宜庆路快速通道穿村而过,近年来,该村以打造“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为目标,采取“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的方式,由村集体公司集中流转村民土地,再经过统一招商,流转给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并优先聘请流转土地户到基地务工,既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收入,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有力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土地“活起来”,乡村特色产业也跟着“旺起来”。目前,太平村已形成了沃柑1000亩、蚕桑1300亩、竹子900亩、蔬菜种植基地400亩,正加快建设太平“粮油+”产业核心区,通过创新培育“美丽乡村+”文化、教育、旅游、文创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体验、农业观光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进一步扩宽村民增收渠道。2023年,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万元,一个个崛起发力的特色产业,美了乡村,更富了村民。乡村“颜值”焕新 奏响和美乡村“新乐章”绿水傍田间,村居入画来。走进如今的太平村,道路干净平整、村民热情好客,农家院墙上一幅幅清新的农耕彩绘格外亮眼,处处展现着和美乡村的新气象。“公路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干净又整洁。”“文化广场、农民夜校啥都有,乡村生活丰富得很。”院坝会上,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村里的大变化。从“一处美”到“一片美”。近年来,太平村坚持把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全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路域环境整治等多个民生实事项目,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以环境之美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让和美乡村更宜居、群众生活更舒心,真正让乡村从“面子”美到了“里子”。“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太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奎介绍说,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多个文化活动阵地,通过举办群众文艺展演、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活动,让村民唱主角,共庆丰收、共享喜悦,感受新农村的美好新生活。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太平村组建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推行“三微”治理模式,以“微课堂、微服务、微积分”为载体,结合“三治积分”制度,在全村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家园创建示范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树立榜样,弘扬家风文化和社会正能量,让文明之花开遍乡村每个角落。除此之外,该村还整合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志愿者等力量成立“便民服务小骑手志愿队”,为群众解决办事难题,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微风轻拂,村里的文化广场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田野间禾苗正拔节生长,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乡村振兴向美而行。(供稿:高县融媒 罗景萍)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2
(记者 白洋 受访单位供图)一家火锅店,老板要是比一天的客人还多,会怎么样?11日,记者获悉,在四川天府新区兴隆街道瓦窑村,就有一家“瓦窑村老兵社区火锅店”,村里的3000余名村民都是它的老板。原来,半年前,为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瓦窑村两委考察了周围商业环境,并征求居民意见后发现,周围火锅店比较少,可以开一家瓦窑村村民自己的火锅店。于是,从选址到配料,从采买到招人,瓦窑村两委组织大家参与到火锅店的筹备工作中。开业后的老兵火锅店,也正式成为继老兵茶舍、老兵食堂后瓦窑村老兵系列的又一产业阵地。开业初期,因为人手不够,瓦窑村两委也参与到火锅店的服务中,后来,随着火锅店运营走上正轨,来就餐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我们开这个火锅店,不仅解决了10余位村民的就业问题,也盘活了村中的闲置资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作出了新的探索。”瓦窑村党委副书记唐亮表示,火锅店所获得的营收,除维持店面运转的部分,将用于村子里的建设发展,“这些收入将用于村中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发展,比如一老一小的福利提高,开办免费寒暑假托幼培训等。”值得关注的是,除了线下产业外,瓦窑村还成立了自己的品牌“小瓦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香油、火锅底料等产品进行线上售卖,此外,他们还以老兵火锅店开业为起点,结合老兵火锅、老兵茶舍、老兵食堂,力争做出在天府新区有影响力的餐饮品牌。唐亮介绍,未来,瓦窑村还将陆续通过开发罗家小院民宿、扩建茶舍二期等手段,优化社区商业新业态、打造多元互动新场景、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广泛引导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和建设中,推动实现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4-04-12
4月8日,自贡市大安区牛佛镇农科村,沿着乡村小道一路前行,只见连片的农业种植地整齐排列,青山绿水间,民居点缀其中,一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图景。大安区牛佛镇农科村地处沱江之滨,三面环水。近年来,农科村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大棚蔬菜种植、农科酒厂等特色产业,对“乡情小院”墙面进行彩绘;铺设青石板路、打造休闲游步道等;沿路栽种花卉,构筑篱笆……如今,该村“颜值”持续提升。行走在农科村乡村小路间,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的民居随处可见,俨然一幅田园山水画。“致青春”“滚铁环”“老鹰抓小鸡”“跳马马儿”等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画绘于青瓦白墙间,让人回忆感瞬间拉满。这些画,不仅美化了周围的环境,还展现出当地村民的幸福生活。此外,在三岔路节点处打造的“拾光烟火·醉美农科”等打卡景点,也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无不展示出农科村治理有效的“和美”之景。农科村每天,村民姚定慧都要把自家屋里屋外打扫一遍,保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现在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村里也变得更美了,住在这里就是舒服。”村民姚定慧说。“有了‘面子’,还要有‘里子’。”农科村党总支书记游斌介绍,早在2019年,村里便以“集体经济+公司模式”带动当地绿色生态蔬菜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建有1个产业基地、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集中连片打造绿色生态蔬菜生产基地750亩,产业区内均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管网,农业生产设施设备齐全。农科村如今,在农科村田间地头,处处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记者采访当天,在绿色生态蔬菜生产基地里,一望无垠的青椒尽收眼底。村民们正挥汗如雨,娴熟地采摘着首批成熟的青椒。“基地里的瓜果蔬菜每年产值可达50万元左右,今年预计近100万元。去年,我们已与位于大山铺的一家物流公司合作,很快我们村就会成为我市第一个可以自营出口农产品的乡村了。”游斌喜不自禁地说道。除此以外,农科村还不断丰富地域乡土文化。今年农历正月初六晚,趁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过年,全村人把村委会大院坐了个满满当当,30多桌的坝坝宴让大家乐开了怀。大家聚在一起,欣赏着本村的“明星”自编自演的“村晚”,台上表演的精彩节目让大家享受着难得的团圆时刻。提起那场“村晚”,一位村民告诉记者:“现在过年不让放鞭炮了,办一场这样的晚会,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又有了年味儿。”农科村“这也是我们举办的第二届联欢晚会了,节目都是由村民自编自演,演出的节目‘土味’浓,接地气,都是围绕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所作。”游斌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村民詹述明等人还现场挥毫泼墨,将书画作品进行义卖,筹得的4000元现金用于保障五保户及其他困难群众的生活起居。近年来,农科村先后荣获省级四好村、省级“六无”平安村、大安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该村如今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供稿:大安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11
(郭侨 刘润红 记者 常艰)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老街旧巷、白墙灰瓦……4月8日一早,雨后初晴的石板路还带着湿漉漉的气息,在仁寿县文林街道文林社区的半山巷里,焕然一新的百步梯已有市民在此散步或健身了。在漫步阶梯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老照片和文字介绍,触摸到仁寿县的历史和发展脉搏。在仁寿县城区,一面面“会讲故事”的彩绘文化墙扮靓老旧小区(潘帅 摄)百步梯在仁寿县老一辈人眼里,曾是老城区最繁华的街景,每一阶石梯都有着一段故事。随着时代发展,热闹老街变得人烟稀少,年轻人也难以了解老城区的旧时风光,历经春秋岁月的阶梯也逐渐破损不堪,影响城市风貌和居民出行。谈起百步梯的“变身”,还要从仁寿县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说起。“我们在对文林社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前,收集到的居民需求清单里提到,希望在小区改造的同时,在公共场所适当打造一些休闲娱乐的地方。”仁寿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与社区多次积极有效的沟通,最终决定依托现有资源,将半山巷原本布满青苔的一条长长阶梯,改造成历史、人文与环境高度融合的百步梯。百步梯改造过程中,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结合当下流行元素,刷白墙砌青瓦,悬红灯挂旧照,每当夜幕降临灯火璀璨,仿佛又回到了老北街曾经的辉煌时刻,勾起了无数仁寿人的乡愁记忆。同时,翻新过后的百步梯,将仁寿县的历史、名人、老照片、黑龙滩文化等无比珍贵的“符号”,都展示在石梯两侧的墙上,字字句句、张张图画,尽是诗意。登上百步梯,转入仁龙路,又是一幅新景致。曾经的仁龙路存在墙面较为单调,缺乏互动区域等问题,为了彰显城市活力,利用零星空间提升街景的可识别性与美观性,仁寿县在仁龙路沿途的墙面上“嵌入”了不少吸睛的内容,包括抒情的散文诗词和该县地域文化等内容。在仁寿县城区一老旧小区,工作人员正在围墙外进行墙体彩绘(潘帅 摄)一墙一创意,一墙一故事,以墙体文化为载体,结合本地城市文化底蕴和特色,仁寿县描绘了一幅文明美丽的新风景。当天,在该县文林街道书院社区的体新巷内,专业人员还忙着对绘制好的墙体进行补色,路过的居民纷纷驻足观望。“这面墙上画的录音机、热水瓶、蒲扇等老物件和跳马、做爆米花等场景,都是我们记忆里的样子。”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林瑜说,自己每次路过都会觉得格外温馨,有时候还会和孩子讲讲以前的故事,回家的道路变得更加有趣了。据悉,近年来,仁寿县通过一街一策、文化植入、业态转变、突出区域特色、以线串点等举措,在有条件的老旧小区打造“小而美”的特色文化墙,让老旧小区换上了美丽的外衣,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实现小区颜值与社区文明“双提升”。如今,一面面崭新的文化墙成了文化传承墙、美德教育墙、环境美化墙,也成为了居民家门口的“生活课堂”和城市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10
代寺镇位于富顺县东部,辖行政村11个、社区2个,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等。该镇为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已建成中稻+再生稻种植面积3.2万亩、高粱+再生高粱6000亩、稻渔种养示范基地1.2万亩,是全县优质粮食生产大镇,还建成再生稻博物馆、农业主题公园的农文旅观光精品路线,持续擦亮“再生稻之乡”金字招牌。  (记者 行晓艺)正值春耕时节,富顺县代寺镇草茂村村民谢勇来到镇上的智慧育秧中心察看秧苗。“今年计划播种1600亩水稻,用上智慧化育秧,每亩成本比传统育秧节约100元。”谢勇说。  代寺镇地处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从播种、收获到加工,再到参观研学,该镇已经建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走上由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升级的融合新“稻”路。育秧中心秧苗长势良好。行晓艺 摄  在智慧育秧中心,一盘盘秧盘通过机械传送带有序运送,每小时可产800盘秧苗,全年可培育各类粮食作物秧苗100万盘。“育秧周期可缩短10天,一个种植季能育苗2至3次。”代寺镇党委书记林利说。  科技不光在育秧环节显现。丰光村的稻粱大数据中心,依靠卫星遥感和物联设备,可实时掌握中稻、再生稻的生长情况,进行虫情、水情等监测。  “4月中旬还要大面积推广机插。”谢勇介绍,今年镇上改良了机插技术,将大面积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在春耕插秧时为头季稻机收留出作业走道,走道空行不插秧;收割时不碾压稻桩,留下稻桩蓄留再生稻。  走出智慧育秧中心,林利带着记者来到京东农场·富顺再生稻合作基地。“面前这块300亩的基地,安装了70台物联网设备,可实现‘餐桌溯源’。”京东集团西南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富顺再生稻系列米产品在线上平台售卖,创下每斤单价近20元的销售纪录。  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离不开人才。去年以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8名博士扎根李子村,持续开展上百个杂交水稻和低镉水稻相关试验,优选出“竹香米”等系列高产高抗、广适应性的中稻—再生稻新品种,提升稻粱品质和品种培育水平。  代寺镇还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去年9月,全国首个再生稻专业博物馆——富顺再生稻博物馆在李子村投用,该镇依托农业主题公园、再生稻博物馆打造农文旅观光精品路线,已累计接待学校、研学团队30余个,游客超4万人。此外,代寺镇还与相关企业签订农耕研学框架协议,流转李子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土地10亩作为农耕实验基地,开展青少年观摩学习和研学活动。  据悉,代寺镇还计划打造消费品工业加工基地,引进再生稻精深加工企业,培育食品加工、中央厨房等企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官国平)正值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峨眉山市胜利街道夏荷村的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春耕农事忙”的热闹景象。3月29日,夏荷村党总支与驻峨某部队结对开展“党建引领我为群众办实事·情暖峨眉”春耕助农帮扶活动。  今年72岁的彭淑琴老奶奶和老伴种了6亩土地,眼下正是春耕时节,看着田地里杂草丛生,心里很是着急。夏荷村工作人员主动组织党员志愿者和驻峨某部官兵一道,深入田地里帮忙除草,解决了老奶奶急需耕地种植玉米的烦恼。  紧接着,“志愿红”与“迷彩绿”又辗转来到夏荷村种植大户娄大叔的田间帮忙,他们有的装滴灌带,有的忙着打孔,有的覆地膜……干得热火朝天。  胜利街道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已组织街道、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300余人次助力春耕,下一步还将持续深入开展助农活动,重点关注劳力不足的家庭和种植大户,全力为村民排忧解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胡月)雅安市雨城区周公山镇余家村的草莓红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采摘。4月6日,余家村党支部书记李俊浩对笔者说,该村共有40多亩草莓,今年草莓的产值最高每亩能达3万元。  游客喜欢来余家村采摘草莓,离不开该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环境。  一栋栋房屋整齐有序,村民们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漂亮的花草。村里的公共环境卫生有专人打扫,农田规划有序,自成风景。不少游客表示,这就是他们理想中的田园生活。  “村民喜欢栽种盆景,销售盆景也是村民的一个增收途径。”李俊浩说,同时,村里现在正在探索网缸养殖对虾。年后放养了一批虾苗,6月份就能上市销售了。  “下个月,余家村的紫藤萝花就开放了,5月左右就可以采摘蓝莓,欢迎大家都来余家村打卡。”李俊浩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谯倩)4月7日,“叮咚”,随着一声清脆的铃声,一条内容为四川宜恩联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账23万元的银行余额变动信息,显示在巴中市恩阳区司城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税指导员蔡璐瑶的手机屏幕上。这是自该公司成立以来收到的又一笔集体土地流转和管理费。  司城街道位于主城区西北隅,因多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司城街道以建立强村公司为抓手,通过整合资源、集成能力、问道市场,有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和统筹能力,逐步形成了富民、强村、守底线的多赢局面。跨村联建 打破“单打独斗”局面  组建强村公司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抓手。如何把公司建好,把优势发挥出来?街道以小切口破题,统筹解决原始资金积累、产业发展、集体增收等问题。  宜恩联兴公司是司城街道组建的第一个强村公司。初始缘于将公司成立在产业带上的思考,2022年先期由两个村联合组建。去年11月,又吸纳了10个村(社区)入股,最终形成街道1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的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申报注册资本500万元,首批由每个村(社区)实缴4万—8万元,余下部分逐年认缴,缓解了村(社区)出资压力。  强村公司的设立,打破了以往各村(社区)“单打独斗”局面,开启了强弱抱团发展的新局面,也为耕地进出平衡、撂荒地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底线工作提供财力、机制等内生动力保障。目前,该公司已实现经营收入110余万元,吸纳稳定就业人员18名。产业破冰 共享发展成果  在宜恩联兴公司管理的产业园区,一片片辣椒苗地格外醒目。去年以来,司城街道以西南片区大市场为导向,布局辣椒种植产业,优选品种,错峰上市,力求产品价值最大化。目前司城街道已种植第一批辣椒300余亩,预计种植1500余亩,销售渠道覆盖西藏、重庆、成都等地,联农带农200余户。  此外,为更好推动产业发展,司城街道把握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机遇,依托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建设契机,利用强村公司统筹、整合域内散布的资源资产,以市场化思维运营管理,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各村(社区)共享。  “我们这几天正在与中国蓝田集团对接洽谈,如果能顺利落地,这将是我们依托宜宾·恩阳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园以商招商、招引龙头的最大成果。”该公司总经理、双石桥社区党支部书记袁先平说。  “产业发展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司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凌云说,下一步,街道还将结合辖区资源,加快水产、肉兔养殖引育,为丰富恩阳区肉制品产业、打响“恩阳造”肉制品品牌助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10
(胡宇 记者 张宇 文/图)阳春三月好风光,羌乡茶味意正浓。在绵阳市平武县豆叩羌族乡银岭村,满山的茶树纷纷吐出新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采茶季。近段时间,外地游客纷纷来到这里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游客正在体验采茶乐趣绵延不绝的山坡上,茶园里一片新绿,清新的茶香沁人心脾,腰系茶篓的游客把采摘下的鲜嫩茶芽轻轻地放进茶篓里,看着茶篓慢慢满了起来,大家的脸上荡漾起幸福的涟漪。采嫩叶、制新茶。“炒茶最关键是杀青,火候一定要掌握好……“银岭村赵家山庄赵再义现场为游客示范采茶炒茶技巧。“很有意思,原来炒茶这么有讲究……”游客刘女士说,她带家人到这里体验采茶炒茶,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让小孩亲近自然,了解茶文化。远处是一片山的绿色茶园,面前是一杯茶的清香四溢。在银岭村,游客置身满眼葱郁的农家小院,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品着自己亲手炒制的绿茶,体会身处乡村田园的惬意。 银岭村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生长,茶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老式茶园2200多亩、新式茶园1400多亩、生态观光茶园300多亩,以采茶制茶体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成为银岭村的亮点。据了解,银岭村现在已经发展了十余家农家乐,家家都有茶园。以茶为媒,银岭村采茶制茶体验已成为一张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8
(记者 邓涵予)花桥镇,地处广安市广安区北部,是广安市农村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2022年6月被命名为省级百强中心镇,是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地之一,近年来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做大做强中心镇。自2022年起,每当春季来临,该镇上万亩油菜花竞相盛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月28日,广安市广安区花桥镇迎来一个艳阳天。阳光下,已渐入尾声的油菜花依然金黄灿烂。航拍花桥镇万亩油菜花。 吴迪 摄  进入3月,花桥镇就因为油菜花广受关注。3月9日,“金色广安·春归花桥”2024油菜花季活动开幕。当天,油菜花田间人头攒动,游客在赏花之余还可观文艺表演、品特色美食;到了夜间,还有啤酒小龙虾音乐节营造热闹氛围。  随着油菜花逐渐落幕,花桥镇油菜花季活动顺利收官。花桥镇党委书记李林森表示,活动共吸引游客70余万人次。  从田园变公园,从单一发展农业到农文旅融合并进,花桥镇做了些什么?李林森说,这源于花桥镇2021年开始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  依托该试点,花桥镇综合面貌不断改善。产业拓展方面,该镇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两季耕种,全镇机耕机收面积超过93%;建成300余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依托稻田养殖小龙虾,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建设10.6公里的黑化产业环线路,2022年打造的万亩油菜园就依托这条环线展开。此外,该镇还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下一步将投用“智能+”水产良繁中心、规划完善农事服务中心粮食仓储、提升打造全自动育秧中心。  基础设施方面,该镇在开展农房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科学编制花桥镇控规及城市设计,同时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据花桥镇副镇长李国川介绍,目前该镇已实施包括综合管网改造、中心公园及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停车场建设、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等8个项目。  “目前全镇综改基本完成,称得上‘脱胎换骨’。”李林森带领记者行走在花桥镇上,沿途可见学校、消防队、法庭、市场监管所等;燧生公园内,居民在活动广场上打羽毛球、跳坝坝舞……  李林森表示,花桥镇将继续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并结合广安区“2+5”产业体系招商引资;全面完成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和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辐射广安市北部区域的消费中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8
(记者 兰楠攀 枝花观察 湛璐霜)“最近前来玩耍的游客很多,小食摊生意红火。”4月7日,攀枝花市西区“水墨金沙·庄尚生活”项目小食摊经营人员、格里坪镇庄上村村民李婷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有了旅游景点,她不仅可以就近务工,而且不耽搁家里的农活,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清明小长假期间,“水墨金沙·庄尚生活”项目持续火爆,接待游客4000余名。曾经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旅游景点。  据统计,攀枝花现有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8549人,近3年攀枝花市水利局共计投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33亿元,实施移民村美丽家园生产开发及配套设施、中小微水利工程等移民增收项目194个,覆盖全市5个县区,支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村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景区一角。盘活土地 丰富业态 村民吃上“旅游饭”春日,金沙江畔绿树成荫,观花赏景、露营休闲、沙滩玩耍、围炉煮茶等众多业态错落有致,“水墨金沙”风景如画,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属金沙水电站及梅子箐水库移民安置区,辖3个村民小组,有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移民共28户48人。为改善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移民收入,西区水利局有效整合资金1200万元,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621万元,实施“水墨金沙·庄尚生活”项目。  “水墨金沙·庄尚生活”项目于去年初启动建设,以庄上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实施主体,盘活金沙江、拉罗箐河沿岸闲置土地100余亩,今年春节期间开始试运营。  “这是集旅游观光、节庆文化、亲水休闲、餐饮和特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项目,不仅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庄上村旅游、餐饮发展。通过村民参与分红,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庄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永安说,项目试运营以来,已为村民带来工资性收入近70万元。  58岁的胡祥红是务工村民之一,负责项目中绿化苗木的管理,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每个月都有一笔固定的收入,日子过得很不错。”胡祥红说。引金沙江水上山 水果蔬菜产量翻几倍让村民们选择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就业机会,还有一股股喷涌而出的江水。  庄上村处于二半山区,虽紧靠金沙江,却是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家家户户都种有芒果、玉米,往年都是靠天吃饭,雨下得好,作物就丰收,要是天干就损失惨重。”王永安说。  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西区水利局与格里坪镇、庄上村通过实地走访入户,面对面倾听群众的诉求及意见建议,最终确定建设庄上村长水井太阳能提灌站项目,引金沙江水上山,根据村民生产用水需求分流到蓄水池中,让村民们不再“望水兴叹”。  “有了水,村民的水果、蔬菜产量翻了几倍,腰包也鼓起来了。”王永安说,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下来,不少外出的年轻人也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随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扎实推进,“美丽庄上慢生活,水墨金沙入画来”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借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东风,庄上村先后建成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园、长水井太阳能提灌站等项目,不断夯实既有产业发展基础,去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村内移民通过就业、售卖农特产品等方式实现平均每人增收2000余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08
(鄢怀林 记者 李全民)春风拂面,绿意盎然。四月的青川县三锅镇河西村,山峦叠翠,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形如“耳朵”的薇菜正值采摘佳期,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翠绿的薇菜园里穿梭,共同绘就出一幅春日丰收的美丽画卷。清晨的阳光洒落在王明科家的薇菜园上,60岁的他早已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王明科指着一片片绿油油的薇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薇菜啊,每年就这时候最忙,但也最开心。每年采摘期仅有1个月,种植成功后,只需按时除草即可,管护起来很方便,现在成都、甘肃的经销商都抢着要,销路根本不用愁。”据了解,王明科家共种植薇菜40余亩,其中已投产的就有30余亩。今年薇菜价格喜人,干菜一斤能卖到90元左右,丰产期一亩地能产干菜100斤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算了算,平均每亩产值能达到9000元,今年他家的薇菜收入预计可达27万元左右。薇菜,学名紫萁,因其口感清脆、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青睐。它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被誉为“无污染菜”,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盛誉。在河西村,薇菜不仅是村民们的致富宝贝,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以前都是在山上采来自己吃,现在却能靠它发家致富。”王明科很感慨。自2000年起,河西村便有人开始尝试移栽薇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薇菜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全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薇菜,这里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薇菜村”。“薇菜在河西村的高山荒地里随处可见,俨然成为了咱们村群众的‘摇钱树’。”河西村村委会副主任张茂林介绍,目前全村薇菜种植规模已达 700 余亩,其中今年新发展的有 200 亩,进入采收期的有 500 亩。按照平均每亩产值 8 万元估算,今年该村种植薇菜的综合产值有望突破 4000 万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青川县三锅镇组织、宣传委员朱琳表示,三锅镇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将薇菜产业列为全镇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接下来,该镇将制定科学的薇菜产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产业规模,并引进相关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形成薇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让大山里的薇菜真正实现优质优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7
(宫定川 记者 李全民)4月1日,剑阁县柳沟镇会同县水利局设计队工作人员对2024年后扶衔接资金山坪塘整治项目进行现场实地规划。旨在有效提高水资源灌溉、利用效率,确保在缺水时节农业生产生活仍然可以正常开展,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户经济收入。提早谋划,走在前。前期,该镇经过重点摸排,对需要整治的山坪塘进行了现场查看,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整治方案,重点对山坪塘的塘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等“三大件”进行整治和必要的清淤扩容,确保把有限的财力全部用在百姓的迫切需要上。精准服务,惠民生。目前,该镇山坪塘修建年代久远,又缺少必要的维护和管理,这些山坪塘大多淤积渗漏现象严重,放水、排洪设施缺失或损毁,已严重制约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作用发挥。此次纳入整治山坪塘灌溉面积79亩,惠及95人。通过此次山坪塘整治工作,有效解决农田灌溉、农村饮水、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的多重功效,确保群众安全用水、农业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3
(何会丹 记者 李全民)“家里有几口人,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年收入有多少……” 为及时准确了解新申请低保户家庭的实际情况,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近日,剑阁县柳沟镇民政工作人员开展新增低保入户走访核实工作。核查过程中,工作人员以申请对象提交的书面材料为依据,对低保新申请家庭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了解,仔细核实新申请家庭成员人均收入、生活能力、身体状况及目前存在的困难等真实情况,认真查看居住条件等外部环境,从直观上了解家庭收入和消费能力。同时,在交流中宣传、解释低收入家庭惠民政策,给予其生活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为其树立了信心。通过常态化开展新增低保入户探访、核查工作,能够及时掌握和了解新增低保户的最新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为最终审批提供有效依据。下一步,柳沟镇将持续通过探访沟通,不断拉近与救助对象的距离,确保困难家庭能真正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3
3月,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3月中旬以来,龙马潭区金龙镇尖尖山农场的70亩桃花竞相开放,受气候的影响,今年桃花盛开独具特色,早开显洁白,晚开透粉红,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尖尖山家庭农场是乡贤贾代才于2021年创办的,建成以来以种植桃子、蜂糖李等农品为主,同时拓展探索了农趣采摘、科普教育、农品研学等农旅融合新模式,以花果经济赋能,着力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据了解,今年黄桃种植面积有70余亩,预计产出黄桃5万斤,产值40余万元。乡贤贾代才感慨说:“现在看到满园的桃花,来来往往的游客,我就晓得当初在政府的招引下,返乡创业助力家乡发展是整对了的。”家庭农场创办以来,乡贤贾代才就积极助力农旅融合发展,着力农旅品牌打造,在区、镇、村的多级谋划共建下,尖尖山家庭农场培育为乡村旅游的“网红点”,同时也成为金龙镇打造“荷花·高粱红→四季果园采摘”环线农旅观光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金龙镇积极挖掘乡贤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携手乡贤在产业发展中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汇聚乡贤力量着力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打造建设,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赋能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龙马潭区委统战部 张嘉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4-02
(记者 闫新宇 文/图)奋进“镇”兴开新局,“乡”约玉泉谋发展。4月1日,绵竹市玉泉镇乡村振兴项目集中签约暨农文旅项目开工仪式举行。当天,4家企业负责人与玉泉镇人民政府进行项目集中签约,签约意向投资额达6.1亿元,涉及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农文旅融合发展等领域。同时,投资6000万元的农文旅项目——“泠然·清泉”正式开工。签约现场此次的签约标志着推动双方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的良好开端。强化企业-政府-村民的深度融合,加大订单式农业的支持力度,携手开启玉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篇章。玉泉镇党委书记刘大智说,玉泉镇人民政府与各企业进行集中签约,必将有利于形成“政企共建”的新模式、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必将有利于增加玉泉镇老百姓收入,为集体经济发展赋予更强动能,为玉泉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玉泉镇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总体定位,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内强外引”思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努力推进自身建设,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一号工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计划加快规模化种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持续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做大做强现代化产业集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强镇。“玉泉将以最大的热忱、最好的服务、最优的投资环境,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竭诚欢迎各界朋友一起“乡”约玉泉,共谋发展大业,共创美好未来。”刘大智表示。农文旅项目开工全省第一家海水模拟鱼虾养殖项目落地当天签约的四个项目分别为:总投资5亿元的玉泉凡纳滨对虾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的农文旅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预制菜生产基地项目和总投资2000万元的粽叶种植加工项目。开工的文旅项目当天开工的“泠然·清泉”项目,投资方与桂花村集体经济深度合作,以映月泉为基础,共同打造集农业产业、农耕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商文旅体乡村振兴综合体。“泠然·清泉”项目立足于绵竹玉泉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古泉,以自然田园风光为依托,加快农业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科普研学、文化休闲、音乐演艺、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我们将和桂花村一起致力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农田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大型田园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大型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建设、通过特色旅游品牌打造,改善桂花村环境风貌,带动经济发展大幅进步,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力助力玉泉镇文化旅游业的新发展。”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此次签约项目中,绵竹中科水产玉泉凡纳滨对虾养殖园区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计划占地190余亩,总投资约5亿元,将打造全省第一家海水模拟鱼虾养殖项目。据悉,该项目拟建现代化全封闭式恒温循环水养殖车间6栋、标准化育苗车间1栋、自动化成虾鱼车间6栋、尾水处理车间1栋、残饵粪便处理车间1栋、恒温存储车间1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智能控制室等,将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封闭恒温循环水养殖模式,模拟自然海洋生态养殖环境,实现零排放、零添加、零污染的智能化绿色水产养殖。而当天签约的“预制菜生产基地项目”由四川九竹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建设,计划农副产品、熟肉制品、生制品三条生产线,公司专注于预制菜、农副产品、酱卤肉系列产品开发制作,是集食品研发、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预制菜生产基地。“粽叶种植基地项目”则由四川粽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预计粽叶种植基地五年内达到5000亩左右。项目注重品种优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粽子粽叶智能化改造升级,以期实现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推动粽叶产业创新发展。带动村民增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鱼虾养殖项目探索“绿色转身”道路努力呈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乡村新图景乡镇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这在全省都不多见,彰显着玉泉敢拼谋上的发展态势。玉泉镇地处绵竹西南部,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这是一个曾经以工业闻名的乡镇,曾有享誉国内外的羽绒产业和以钢铁为支柱的工业产业,是全国首批小城镇试点镇,商贸发达,百姓富裕。一方面,玉泉享受到这些产业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也经历过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压力大、污染严重、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升级难的阵痛。时过境迁,当年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冷静分析,形势严峻。纵观现状,玉泉镇羽绒企业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市场规模不断削减;玉泉钢铁产业已重组搬迁,工业发展后继无力;境内虽有百口名泉、千亩竹林等特色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融入全市全域旅游版图不足。如何发展?成为摆在玉泉镇党委、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面对困境,玉泉镇党委、政府组织专班通过深入调研,多轮讨论,认真梳理分析传统基础和优势产业,最终确定立足泉水资源,以背水一战之决心,迎难而上,抢抓全面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探索一条产业旺、环境美、治理优、民风淳的跨越式转型道路。围绕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玉泉镇党委、政府深入践行绵竹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全力以赴促进乡村振兴。第一步,玉泉镇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以环境治理为着力点,以玉泉镇星罗棋布的百口活泉为依托,狠抓泉水风貌提档升级,从保护泉水生态循环全过程和彰显泉水文化软实力两个方面入手,坚持“传文化、保水源、提风貌”原则,积极开展泉水保护和泉眼打造工作,配合玉泉千亩平坝竹林,打造“泉映竹影”的恬静安逸人居环境。第二步,玉泉镇特别聘请北京大学李天宏博士率领的专家团队对玉泉镇10个地下水点位进行采样评估论证,结论是玉泉镇地下弱碱低氘,是天然富锶型矿泉水且开采潜力巨大。科学的研究结论为玉泉下一步充分利用泉水资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信心保障。第三步,玉泉镇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以高效的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持续培养技术力量,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精神,吸引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项目相继落户玉泉镇。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转型是该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借力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快生态修复,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优质项目落地;真抓实干强落实,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努力呈现更加美好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乡村图景。曾经的工业重镇玉泉镇,所走过的农业产业转型和升级之路,颇有典型性。某种意义上,这条路,折射了中国农村发展历史进程一个侧面。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4-02
高林阳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杭  3月22日清晨,南部县定水镇二龙场村的农家书屋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原来,这里正在举办乡村读书活动。  二龙场村曾是典型的落后村、旱山村,如今旧貌换新颜,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也底气十足。蝶变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村民在寻找自己心仪的书籍。南部县委宣传部供图一个文化院坝一幅乡村生活新画卷  “人生在世多读书,大好时光莫虚度。”农家书屋里,二龙场村村民高国先的话语引来乡亲们点头称赞。  2016年,在南部县委宣传部、四川峨影集团公司的帮扶下,二龙场村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建起村办公楼房和文化院坝。办公楼内设有会议室、农家书屋、便民办事大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院坝配备有电影放映器材、体育健身器材、书籍及其他附属硬件。  “过去没有活动场所,村里举行群众大会,只能选择在村民院坝里开。”二龙场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高明全介绍,村办公楼房和文化院坝建成后,村里有了文化活动室与活动广场,能综合开展文化、体育、科技、卫生、党员教育等活动。尤其是文化院坝,已经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是村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谈及二龙场村文化院坝的建设和利用,不少村民异口同声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田素芳。“刚建起文化院坝时,很多妇女喜欢跳坝坝舞,丈夫大多不理解。”田素芳说,村民思想还是很保守,认为农村女人就应该在田间地头干农活,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  “丈夫不理解,我就拽着他到文化院坝看看走走。”经过多次交谈,丈夫的态度有了转变,主动和田素芳一起去文化院坝唱歌跳舞,参加体育锻炼,还组织村民读书看报,学习政策法规。  在田素芳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家门。“村里每年组织慰问老年人、春节大联欢等活动,大家主动献计献策、自编自导节目,很热闹。”在田素芳看来,文化院坝带“活”了二龙场村。250个文化院坝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  “邻里之间拉近了距离,互相了解,关系更加和谐。”高明全介绍,近年来,二龙场村持续开展“四倡四树”活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推进移风易俗,涵育乡村文明新风。  文化帮扶是脱贫攻坚时期和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文化水平低,又缺资金、缺技术,高怀朗和一家人挤在几间低矮房子里多年,还在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二场龙村办公楼房和文化院坝建起来后,高怀朗常到村委会借阅养殖相关书籍,向村里致富带头人请教“致富经”。  “现在每年家里种10多亩小麦、油菜,还养了 4 头猪、20余只鸡鸭,每年人均年收入有1万多块!”高怀朗感叹道,以前完全没想过,不出村就能学到种养技术知识,就此顺利摘下“贫困帽”。  在南部县文明办主任李小红看来,二龙场村的变化,只是该县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南部县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把理论宣讲、关爱留守、人居环境整治、助农帮扶、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按照“一乡一院一品牌、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要求,在全县建成250余个文化院坝,将其打造成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4-02
  (曾莉 记者 李传君)昔日又脏又乱的架空层成为居民品茶聊天的休闲场所,过去乱停乱放的电瓶车摆放井然有序,绿色草坪干干净净,小区处处花团锦簇……阳春三月,在四川广汉市汉州街道龙居社区,不少群众在聚心嘉园中心广场上翩翩起舞,尽情享受明媚春光。  仅仅在几年前,这个集中安置搬迁农民的超大型小区因“脏乱差”而令人头疼,谈及今昔对比,居民喜滋滋地说:“小区党员业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搞公益活动、当志愿者处处跑在前头,助力社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家园自治’的新路子,龙居社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社区’。”  农民上了楼,幸福咋提高  龙居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共有电梯安置房3397套,常住人口达1.1万余人。  “我们社区聚心嘉园小区是德阳市最大的安置小区,从2016年起开始安置一些农民。”“刚进来那会儿,好多居民在小区种菜、喂鸡鸭,环境又乱又脏。”业主们谈起往事很是无奈,车辆乱停、垃圾乱扔等现象随处可见。  “以前占地好几平方公里的6个村的人全都挤在17栋高楼、39个单元里,大伙儿觉得和关笼子差不多,心情一压抑,矛盾纠纷就多。”老共产党员叶井国实话实说。  以前居住在农村,村民之间有了矛盾,本村本组德高望重的人就可以成功调解。如今有矛盾往往牵扯两三个村的居民,而以原行政村为底子设立的6个党支部系平行关系,矛盾纠纷处理起来很棘手。  小区业主不满物业处理问题迟缓、打扫卫生不及时……物业公司则大倒苦水:“广汉市有电梯的公寓根本没有1元以下的物业收费标准,而我们每平方米才收3角钱,要不是政府每平方米补贴2角钱,公司早就撤走了。”  业主不满意,物业喊亏本,双方两看相厌,按时交费的业主越来越少,物业服务每况愈下。汉州街道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但聚心嘉园因环境脏乱差、物业服务糟糕而乏人问津,房屋租金通常比周边小区低1/3左右。  “很多家庭就靠出租闲置房补贴家用,每家一年损失上千元,上千户的损失可是天文数字啊!”业主们十分忧心。街道社区干部如坐针毡:“小区品质不提升,搬来的农民切身利益严重受损,时间长了会出乱子的。”  直面棘手难题,化解主要矛盾  “农民上了楼,生活水平却没相应提升,岂不是离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越来越远了吗?”街道直面村民上楼后的困境,街道社区干部深入调研,一个个问题浮出水面:小区环境差、物业管理差、调解纠纷难……  “最突出的就是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小区部分居民以原6个村农民为主体,各自为政、步调不齐;二是业主和物业公司严重对立,双方陷入了长期僵持内耗。”网格员罗元芳直言,街道社区的对策是先解决主要矛盾,消除一个是一个。  小区将原来的6个党支部组建为龙居社区党委,彻底结束了聚心嘉园“九龙治水”的局面。“党委的成立,对调动全体业主参与共建共治起了积极作用,使社区治理更上了一层楼。”龙居社区党委书记廖建国介绍。  社区趁热打铁组建了“党员帮帮团”,在维护小区秩序、守护小区平安、整治死角盲区、照顾孤寡失能老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马甲。“党员帮帮团”用实打实的行动化解了来自不同村居民心中的无形墙,让大家逐渐认同了龙居社区居民的新身份。  针对居民最不满的物业问题,汉州街道与原物业公司解除合作后,支持龙居社区党委组建党委领导下的“红色物业公司”,既保持了物业费不涨价,又显著提升了服务水平。“过去遇到单元楼跳闸之类的事,物业电工迟迟不到,业主们急得直跺脚。”社区工作人员郑花蕊说,如今电工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一有问题十来分钟就到现场,大家可满意了。  服务水平提升了、垃圾处置及时了、治安秩序更好了……小区一天天在变化,业主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物业交费率也从低谷时的不到一半逐年上升到了90%。  2018年夏天,广汉市遭遇特大洪水,小区急需10位志愿者监视水情,业主群里刚发布征集信息,立马有40多人秒回报名。“六七十岁的老人顶风冒雨,参与抗洪抢险的场景让人好感动,吸引了更多业主参与小区公共事务。”龙居社区党委副书记罗小红记忆犹新。  据统计,龙居社区登记注册志愿者有120多位,但实际经常参与活动的不下300名。社区红色物业财力有限,长年聘请的5位清洁工只负责公共区域卫生,架空层区域则由热心业主负责打扫。  “如果不是热心志愿者参与,社区物业公司根本承担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量,更别说提升服务质量了。”汉州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曾锐说,龙居社区志愿者太踊跃了,每次重大活动报名人数太多,社区还得费心协调让大家轮流参加。  小区颜值变美,社区工作有方  龙年春节,40多位长期拖欠物业费的业主全部交清了拖欠数年的物业费,成了龙居社区的“头号新闻”。  长期欠费的业主为啥主动交费?“当初因为物业服务差才赌气不交物业费的,如今社区物业搞得这么好,我们也该履行缴费义务了。”一次性补交3000多元物业费的业主易明军快人快语,3毛钱的物业费足足享受了1.5元的高级服务,再不按时缴纳物业费良心过不去啊。  “这几年龙居社区聚心嘉园环境越来越美,业主素质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称“金牌调解员”的八栋业主薛大姐高兴地说,关键在于社区党委和物业做的一桩桩实事让大家心里舒服。  从2020年起,小区陆续实施架空层改造,几年下来,39个单元的架空层改造一新,农民居住环境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作为超大型小区,没有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一直是小区家长们的心病。2023年春天,在社区和物业的全力协调下,数千位业主通过参与线上线下投票,支持将小区闲置空地改建为小区儿童游乐场,使孩子们有了娱乐玩耍好去处。  2023年重阳节,龙居社区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活动:为小区23对婚龄50年的夫妻免费拍摄金婚纪念照。年逾九旬的易秉珍老人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儿孙满堂了还能享受这种福气,全托共产党好,社区想得周到。”  龙年元宵节,龙居社区物业拿出近500斤汤圆,在小区3个点位免费供应发放,数千人快乐吃汤圆,欢度元宵节的场景令周边社区羡慕。  随着小区“颜值”不断提升,龙居社区生活环境日益舒适,小区入住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每套住房年租金比周边同类小区均价高出两三千元。“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每年能租六七千元,旁边小区才4000元出头。”十六栋业主郑大爷很是自豪,“跟前些年相比完全来了个颠倒,多亏了社区工作有方。”  “实施美化亮化优化工程,小区比过去美多了。”“小区歌咏队、舞蹈队层出不穷,文娱活动月月不落空,虽然是安置小区,生活品质一点不比商品小区差。”眼下的龙居社区,处处听到居民发自肺腑的心声,时时可见上楼后的幸福笑脸。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