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在青神县瑞峰镇天池村,群山环抱的丘陵滋养了一片片茂密竹林。曾经看天吃饭的天池村民,因为种竹、卖竹实现了从守着青山饿肚子到抱得金山赚票子的华丽转身。一根竹、一点萤、一群人,天池村坚持共建共享,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一根竹 撬动生态富民产业近年来,天池村通过稳存量、扩增量、优产量做大竹基地,打造竹苗培育、竹林建设发展示范基地,建立起“加工厂+采伐队+村集体+农户”的管竹、采竹、销竹模式。“我们不断延长竹产业发展链,示范带动群众种竹,帮带群众售竹,村有集体资产竹片加工厂每年加工竹片约1.2万吨,村集体经济增收7.06万元,户年均增收超1000元。”天池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村正积极与龙头企业合作,培育种植新品种,提升竹产业基地科技含量、竹林资源固碳能力,助力“以竹代塑”实现双碳目标。竹,串起“共富”长链。天池村不仅与邻村中岩村抱团,与本地养殖大户合作,打造林下养殖农产品示范带动点4个;与青竹街道兰沟村合作,贯通竹产品制作、销售链;天池村党委还牵头入股农家乐,优先收购本村农副产品,开发竹制菜、林下竹鸡等特色菜品,村集体经济参与分红,实现产业跨村联动,多方合作共赢。一点萤 带火乡村游夜经济天池村兰厂沟是青神县竹里萤光野外赏萤地,每年追光而来的赏萤者络绎不绝。该村围绕“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游客白天参与农事体验、竹旅研学,晚上欣赏原汁原味的民俗表演,参加夜市、露营、篝火狂欢等活动。2023年3月-4月观萤季期间,兰厂沟日均接待观萤游客3000余人次。同时,天池村将东坡文化融入萤火虫保护观赏活动,常态化开展诗颂东坡、汉服游园、“春”事体验等系列活动;打造萤光集市,以非遗文化展演和农特产品展销为载体,通过萤光集章兑换消费券、盲盒抽奖等形式激发消费潜力,村集体经济同比增长225%。一群人 共建共享竹里萤光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郑开春,是天池村保护萤火虫行动的发起者。他和14名护萤员一起组成天池村护萤队,用五年来不舍昼夜守护“萤光”的坚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成就了“竹里萤光”游人如织的盛况。如今,郑开春又肩负起新的使命——观萤季主讲“深夜萤火虫科普课堂”,引导广大游客文明赏萤,共护“萤光”,践行“两山理念”。在天池村,像郑开春这样守护“萤光”无私奉献的人还有很多:累计出资260余万元修路的李勇,资助困难学子、捐资为家乡安装太阳能路灯的谭昌能,常态化开展萤光志愿红、萤光夜巡察、萤光美家园等行动的117名志愿者,以及为村主道硬化捐款的乡贤、投工投劳修路架桥的村民们……越来越多的群众融“小我”于“大我”,把天池的发展当家务事来经营。此外,为调动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天池村在重阳节、丰收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文体、文教、文旅活动,公开表扬最美庭院、致富带头人等,汇聚“萤萤星光”提升治理能力。目前,该村建成“田园美、庭院美、居室美、厨厕美、家风美”的“五美”家庭示范户50户,竹海观景台1处,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线2000千米,逐步形成美丽天池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张世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4-01-04
(许宇 钟正有)近日,德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德阳市文旅名村名单,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自动赋予)、万安镇响石村、调元镇顺河村、白马关镇万佛村榜上有名。今年以来,结合文旅名村创建工作,罗江区相关镇村持续完善文旅基础设施,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全面强化宣传推介,乡村旅游品质得到较大提升。据悉,罗江区将巩固好2023年创建成果,全力做好2024年和2025年文旅名村创建工作,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4-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宁 詹磊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苍溪县元坝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措并举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强筋壮骨”。  2023年12月26日,走进元坝镇金银村,一栋栋新修建的日光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在地头。今年53岁的张中宝是本村人,种植大棚蔬菜已有20余年。在产业大户的带动下,他家的大棚蔬菜品质好、产量高,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们在产业大户的带动下,发展2亩大棚育苗,有西红柿、茄子和辣椒等,还育了5亩陆地苗,有莴笋、葱等,产值能够达到15万元左右。这个收入对我们家来说算不错的了。”张中宝说。  当前,元坝镇金银村持续发挥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扩宽村民增收渠道,不仅鼓足了村民的“钱袋子”,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全镇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新增蔬菜产量590余吨。  在位于元坝镇清鹤村的月神部落农文旅康养度假区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轰隆作响、来回穿梭,一片忙碌施工景象。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2908亩,总投资约6亿元。项目主要以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导向,以打造新时代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为引领,以山水林田湖资源本底为支撑,推动以红心猕猴桃、雪梨、中药材、粮油、健康养殖为主导的现代立体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村民共同富裕。  “目前,清鹤村正围绕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项目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改土500亩、标改山坪塘4口、公路扩宽2.3公里、道路硬化600米,改造排水渠1.5公里,研学基地也在火热建设中。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元坝镇清鹤村党支部书记姜磊介绍。  据了解,元坝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通过深挖特色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等,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增强乡村“造血”功能。截至目前,该镇2023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1万亩,产量41189吨,农业改制面积4000亩;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320亩,完成撂荒耕地整治536亩;新建猕猴桃大棚200亩,完成大金园区等低效园改造640亩,有效管护14600余亩;建成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2个6000亩,新培育种养大户16户,规范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及运行。  “接下来,元坝镇将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动员群众、业主创新和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和大园区带小庭院转产改造模式,大力削减低效园、弃荒园、撂荒园,把特色产业一抓到底,为全面推进苍溪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作出元坝贡献。”元坝镇副镇长孙粒伟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4-01-03
(记者 闫新宇 张恭浩楠)近日,由四川省司法厅、民政厅共同组织开展的第二批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公布。中江县玉兴镇玉屏村光荣上榜。玉屏村位于中江县玉兴场镇,全村幅员面积6.25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1479户2260人,党员113人,“两委”班子6人。近年来,玉屏村党支部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推进依法治理,先后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理村内事务玉屏村实施“党建+民主法治”模式,建立民主决策制度,村里“大事要事”集体讨论决定;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村务实际,制定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等方面内容条理清晰,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同时,依托综治中心按照“一长多员、专兼结合”的村网格长+专职网格员+社会力量“1+1+N”的网格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关口前移、触角下延,充分发挥社情民意的作用,最大限度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完善普法阵地,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人心近年来,玉屏村持续加强普法宣传阵地建设,以建设“法律之家”为起点,通过整合原有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法治大讲堂、人民调解工作室等,与辖区内其他各类基层治理联系点(站)有机融合,完善硬件设施,为群众提供“面对面”“点对点”专业服务。同时,县司法局与玉兴镇共同在聚居点“玉屏山水间”打造法治主题公园一处,积极开展民法典、科普下乡等法治文艺演出活动,使广大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法治熏陶。用好普法专用橱窗和村级智能广播,每月按时张贴普法挂图、海报,定期播放宪法、民法典、反诈等普法音频,全力营造全民学法良好氛围。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全力护航乡村振兴目前,玉屏村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同时该村还成立了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1个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打造了“玉兴鲜”农产品品牌,整合优质农产品,建成农产品展销中心,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延伸产业链,以销促产,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村法律顾问及人民调解员的作用,聚焦重点产业项目,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深入开展“法治体检”和“法律进企”等活动,“点对点”精准对接乡村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宣讲涉农法律政策,对企业负责人和员工进行法律培训,指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帮助企业防范化解风险,带动全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开拓了一条农业增效、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之路。(图片由中江县玉兴镇玉屏村提供)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9
(记者 杜杰 文/图)阿坝州阿坝县贾洛镇日阿洛村党建主题广场上,有一面名为“幸福时光”的文化墙,墙上是一张张村民笑容洋溢的照片,“团结、进步、发展”三个关键词镶嵌其中。  笑容背后,是村民不断提升的幸福感。“三家园”工程、“饮水工程”、“厕所革命”等项目的推进实施,为这个高原纯牧业藏寨带来了巨变。不久前,日阿洛村上榜阿坝州首届“熊猫家园 净土阿坝最美三家园”名单。  从一村看全州,这是阿坝州建设生态美丽、和谐幸福、富裕小康“三家园”的持续着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阿坝州坚持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标准,提出到2025年,全面完成72个乡(镇)、337个行政村、136个重点帮扶村“三家园”建设任务。  建设如何加快?阿坝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理解其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截至目前,全州已累计完成48个乡(镇)、283个村“三家园”建设任务,朝着“打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样板”的目标加速迈进。纳休村隐丛乡村度假酒店。系统谋划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12月22日,阿坝县四洼乡纳休村,在建的遗丘野奢度假酒店主体已成。工人在忙着进行酒店室内木工装修并清扫建渣,为酒店明年开门迎客冲刺。  纳休村是今年阿坝州乡村振兴“三家园”抓点示范现场推进会的观摩点位之一,因为“在守护传统村落样貌的同时发展特色产业”这一亮点受到与会代表关注。  四洼乡党委书记张毅说,亮点呈现离不开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的对口帮扶。在这个距离莲宝叶则景区仅38公里的村寨,浙江城市空间建筑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整村规划,在保护当地夯土民居特色的基础上,落地建设酒店、改造提升民房,配套咖啡厅、黑帐篷餐厅等,打造出文旅发展新场景。  这也是浙江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统筹推进美丽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共富乡村、数字乡村”这一思路在阿坝州的落地实践。“我们把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瓯海区援派干部、阿坝县委常委、副县长雷子亮说,该区明确以建设高端野奢酒店、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为引领,三年投入2050万元,以点带面带动纳休村旅游产业发展。  “系统考虑、统筹协调”还在更高层面体现。阿坝州系统梳理各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建立健全任务、项目和责任清单,制定细化激励办法,分年度评选“三家园”示范乡镇、示范村、优秀重点帮扶村,同时着力完善领导组织体系,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三家园”建设提质增效。共建共享 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冬日的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一派繁忙,村民们忙着给甜樱桃树修枝除草。  干劲来自看得见的效益。此前,布瓦村复垦荒地2000余亩,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培育专业合作社9个。今年夏天,布瓦村的甜樱桃远销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每斤价格达到100元到120元。  “今年我们村以甜樱桃、脆李子为主导的农产品年产量达850万斤,年产值达240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布瓦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权英说。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布瓦村也上榜阿坝州首届“熊猫家园 净土阿坝最美三家园”名单。  “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阿坝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生活富裕塑造幸福乡村新气象,全州“三家园”建设乡村发展高原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种植等近3万亩,养殖牦牛、猪、羊及各类家禽34万头(只),新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34个,有力促进农民增收。  为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理县薛城镇较场村通过村民大会商讨形成村民公约,让群众深度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  为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阿坝州还扎实抓好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常态化推进全域环境整治,阿坝州“三家园”建设累计新(改)建卫生厕所3672户、垃圾规范处理点76处、排污管道791千米。因地制宜 万千乡村各美其美  “冬季要做好玫瑰枝条的修剪养护,保证来年生长的养分。”12月22日,小金县新桥乡共和村玫瑰种植户田银玖在自家6亩玫瑰地里忙碌。  小金县地处高原地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孕育出的玫瑰香味浓郁、含油量高,目前全县玫瑰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覆盖13个乡镇46个村、30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万余元,已形成高原玫瑰“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体验—教研”全产业链。  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是浙江万千乡村美丽蝶变的经验之一。阿坝州根据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等客观条件明确建设重点,深入实施“‘三家园’十百千行动”,分区域、分类型、有重点地加快推进“三家园”工程建设。  马尔康市松岗镇洛威村依托向日葵种植产业,结合餐饮、民宿、中蜂养殖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出打造“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壤塘县石里乡中大石沟村建成生态休闲走廊、生活娱乐广场等,全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村;九寨沟县黑河镇七里村突出“生态+治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走上生态绿色振兴之路……  “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牌’‘一村一韵、一步一景’的‘三家园’建设思路,阿坝州正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园区创建行动、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建设行动、乡村振兴带头人培养行动。”阿坝州乡村振兴局局长彭开剑表示,力争到2025年,阿坝州要成功创建1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和10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培育1000名乡村振兴带头人,让万千乡村各展其长、各美其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9
久久为功,淬炼发展成色。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到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幅城在画中、乡在景中的锦绣画卷在青神铺开。筑牢乡村绿色基底统筹城乡发展,其基底在于乡村,乡村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推动点。因地制宜巧开发,美美与共促和谐。青神县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将竹林风景线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按照“竹+1+N”的理念,截至目前,建成竹里桃花、竹里海棠、竹里梅花、竹林湿地等竹林公园10个,绿廊面积达8.1平方公里。同时,青神县实施“年万亩”栽竹计划,截至目前,建成现代竹林示范基地4个,省级竹林小镇2个,省级竹林人家1个,省级翠竹长廊2条,竹林面积达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8.23%,年实现固碳6.8万吨。“青神县科学合理利用竹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竹产业,在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作出了积极贡献。”青神县竹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产业发展部部长宋焰红详细介绍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全省规模大、种类多的萤火虫栖息地。近年来,青神县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做好萤火虫保护利用文章。为加强对萤火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青神县在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基础上,探索建立村级“一长四员”,即“林长+监管员+护林员+护萤员+监测员”网格化管理体系,精细化监测生态环境和萤火虫动向。好环境、好生态,让游客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萤火虫,现青神县萤火虫栖息群数量达51个,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观萤点之一。完善全域体制机制青神县坚持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多维制度联动,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路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青神县全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域一体化。在发展格局上,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生”空间布局,实现国土空间充分利用,形成“2片区、12小区”发展格局。在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上,优化县乡村三级功能节点,完善“县城+2个中心镇+12个中心村”梯次结构,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为使民生福祉落实落地,青神县坚持城乡服务一体统筹、一体推进,将145项县级事项权限“松绑”,推动管理服务职能向乡村延伸,实现政务服务平台全覆盖。同时,以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小学共同体办学、初高中衔接全部进城等,让农村孩子均等享受一流教育资源,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域布局基础设施“现在我们坐公交车回家只需要2元钱,比以前便宜多了,发车还准时,直接就能坐到家门口。”近日,谈及城乡公交建设,白果乡村民刘永东满意地说。作为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乡公共交通,能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青神,干净舒适的公交车就能从城市到农村来回穿梭。在交通、水、电、气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上,青神县坚持基础设施全域布局,将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激活县域交通,新建“四好农村路”200公里,农村公路占比88.42%,实现了路网密度翻倍,沥混路100%通乡镇,水泥路100%通行政村;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建制村通班车100%,群众半小时、2元钱进城返乡,实现了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安全便捷、“交邮”融合的公交出行服务;高标准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依托“金通工程•天府交邮通”建设,构建起了以“金通工程”小客车为主的乡村物流服务体系,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运输金通工程样板县”,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到乡村覆盖率达80%,覆盖人口12.98万人;100%建制村电力供应稳定,天然气管网农村入户覆盖率达92%;县域内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中心城区覆盖,正向乡村延伸。(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甄植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12-28
源泽 (图片由广汉市委宣传部提供)  近日,在德阳广汉市三星堆镇欢喜村项目现场,总能看到这样一幕,几十位村民身穿印有“以工代赈”字样的马甲,在道路改造施工现场忙碌,力争早日打通道路。  今年7月,三星堆镇2023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开工,线路全长10余公里,建设工期12个月,涉及龙兴村、中兴村、仁义村、欢喜村、仁和社区和仁圣村,建设内容包括新改建公路,新建产业路、便民路、渠带路。建成后将切实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问题,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解决周边近300人就业。  道路改造后,不仅能改善村民出行条件,还能带动镇上的蔬菜种植和其他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我们在这里干活,每个月有收入,方便照看家里,还把家门口的路修好了,很有成就感。”村民李贤楷说。  这是广汉市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汉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守底线、促振兴、优治理”,打出一套“组合拳”,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广汉市三水镇易家河坝新貌。守底线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织密防止返贫“保障网”  “家人在哪里务工?”“身体状况怎么样?”近日,一场走访活动在广汉市三星堆镇龙兴村进行,走访对象是当地的脱贫户。通过面对面聊家常的形式,走访队成员详细了解这些村民近期的健康状况、经济收入、子女就读、就业务工、医疗报销以及生活情况并进行记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这样的走访每月都会进行,目的只有一个,及时掌握脱贫户的情况,织密防止返贫“保障网”。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准监测是基础。今年以来,广汉市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第一道关卡”,建立健全民政、教育、水利、住建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专人对存在返贫或新致贫风险户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集中排查走访和跟进解决具体困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目前,全市有6111户13368名脱贫人口、132户262名监测对象,实现无一人“漏测失帮”。  除了对数据进行兜底,还需政策发力推动。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要求,广汉市深入推进各类政策有效衔接,不断提升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例如,在教育方面,广汉按照“应读尽读、一个不少”要求,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政策,健全从幼儿到大学教育的全覆盖资助体系;医疗卫生方面,全面实施脱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财政代缴5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100%,确保脱贫人口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  “我们还把产业帮扶作为防止返贫的关键一招。”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主动协调组织孵抱育雏大户,于近期开展免费送鸭苗活动,并组织技术人员向群众讲解鸭苗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饲养方式。“先后共梳理了全市1609户有劳动力且有意愿发展畜禽养殖的脱贫户,发放禽苗3万余羽,实现户均增收400余元。”  广汉市还积极开展脱贫户就业帮扶政策落地,常态化开展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摸排,搭建脱贫劳动力和用工企业对接平台。今年以来,先后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等就业帮扶招聘会20场,提供就业岗位1.07万余个;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585人,爱心公益性岗位356人,发放岗位补贴433.8万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柯学 特约通讯员 杨春)夜幕降临,江阳邻里中心灯光璀璨,人群熙攘,商品琳琅满目……生机与活力涌动,烟火与情怀生辉。这个热门打卡地已经成为巴中市平昌县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的一张鲜活名片。  今年 4 月,平昌被纳入全省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有力支撑。平昌借着这股“东风”,确立打造“立体山水公园城市”目标,坚持“老城更新、新区赋能、新老互动”思路,着力塑造“一心两山三区”城市空间新形态,规划建设“一环两桥三廊”,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有颜值有品位有温度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道路改造焕发生机  “现在道路环境越来越好了,路面也非常宽敞。”家住汉王庙的李先生激动地说。今年以来,平昌加快建设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不断塑造山水城市新形态,优化城市空间,加快推进新华街道路改造项目。经过5个月的昼夜施工,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收尾阶段,曾经的老旧街道华丽变身、焕发生机。  新华街道路改造项目东起伯坚广场,西至龙溪大桥,全长4.1公里,主要包括道路整治黑化、人行道垫层浇筑、路沿石安装、路灯安装等。在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的同时,平昌还通过新建、盘活、挖潜、共享等一系列举措,增划、补划停车泊位1374处,有效疏导破解“停车难”问题,让市民出行更舒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优城兴业,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美化人居环境,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平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冯林海表示。老地标变身“新地标”  近日,气温骤降,但江阳邻里中心并不冷清,不少市民在园中挥汗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江阳邻里中心的前身是过去的二丝厂,以前地面坑洼、停车困难、飞线乱搭等情况让周边住户们苦不堪言。自江阳邻里中心项目启动以来,街道、社区收集了周边广大居民的意见、需求,如今的江阳邻里中心配套建设商业综合体、活动广场、微民生综合体、门球场、篮球场等工程,变成了群众喜欢来、愿意来、经常来的“百姓之家”。  “新建的江阳邻里中心集商业、文化、体育等于一体,功能很多,能极大地满足我们周边居民‘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需求,我们老百姓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市民李奶奶笑着说。烟火气里氤氲“文明范”  干净整洁的街面,排列整齐的摊位……在位于老城区的新华农贸市场内,烟火气在初冬的阳光中升腾,格外温馨。  “从 2006 年起,我就一直在这里做生意,主要售卖新鲜蔬菜和调味品。以前这里卫生脏乱差,摊位肆意乱摆乱放。”今年62岁的王大爷是新华农贸市场的一名个体商户,据他介绍,原来“脏乱差”的新华农贸市场经过整治后,环境好了,秩序规范了,老百姓在这里买菜的心情更加舒畅。  近年来,平昌秉持“小市场、大民生”的理念,聚焦整改提升,常态化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全面巩固治理成效,促进农贸市场健康发展。“市场环境越变越好,百姓逛得安心、吃得放心,我们做生意也舒心。”王大爷满意地说。  全力补短板、锻长板、树样板,今天的平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城市更具活力、更有颜值、更显魅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8
又到了周末。一大早,新都区清流镇水梨村“泉印心都”项目的田野里热闹起来,来自青羊区胜西小学的几十名孩子在这里挖红薯、割蔬菜、捡鸡蛋,自己动手包饺子,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研学之旅。学生参与研学活动“泉印心都”是2022成都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消费新场景之一,规划总面积约1000亩,定位“十泉十美 林盘公园”。自2022年5月开建以来,聚焦“研学”核心产业,开放运营了大书房、稻里乡学基地、小鱼森林无动力乐园等全新消费场景,正在加速推进营造“稻里、鸭里、鱼里、蒜里”研学四里乐园,开发特色“盘中餐”“小农匠”等研学课程体系,策划春游、暑期亲子游、秋游等研学活动,秋季流量日均1200人次,累计研学接团100余个。围绕项目成立了绿翠水梨村企合资平台公司,明确“租金保底+1233”村企合作分红模式,优化利益联结、共享参与、规范管理三大机制,完善就地就业、资源资产入股等多种联农带农途径,让村企民三方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和“泉印心都”项目一样,位于斑竹园街道的双龙田园、位于新繁街道汪家村的“拾里庭院”、位于新繁街道青河村的“水磨花溪”、位于斑竹园街道锦城村的夏河溪乡野公园……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焕发新颜,成为带动市民乐、农民富的新场景。据悉,2023年,新都区按照人居环境优、产业活力强、文明风尚兴、共富基础好的总体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区级先行村6个,筛选整治区级重点村2个。依托乡村振兴专项债项目和2023-2024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精品区27公里一级环线、52公里二级环线和川音艺谷、沸腾乡野、白家林盘、双龙田园、三河理想村、香城粮都、超级乡村、泉印心都等重点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和景区化景观化改造提升。接续实施“十百千”示范创建行动,打造并评选出“美丽院落”20个、精品院落10个,“美丽宜居”年度示范村10个。结合“川善治”“党建+环境整治”“物业管理进乡村”等长效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集成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27
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事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而深远。2023年以来,新都区军屯镇紧抓“天府粮仓”精品区建设契机,围绕“精华灌区粮油基地、川西林盘价值高地”建设目标,联合香投集团、招引华川集团、扶持本土流航农业,以智慧农业为主导,布局新都区智慧农场服务中心、稻香系列林盘、轻养田园、数字林盘等多个项目,建成涵盖农业社会化服务、农耕文化展示、农村电商、民宿、餐饮、研学等城乡融合的农旅全产业链。军屯镇党委书记刘磊说,“天府粮仓”精品区建设作为全区三件大事之一,就是推进城乡融合的新都答卷。在这张答卷里,实现军屯高质量发展既有选择题,也有填空题,更多的是问答题,但是每道题都有相同的逻辑,那就是要找到符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不是别人的翻版,而是党领导下的城乡融合建设的新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新篇章。城乡融合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建设什么样的城乡融合、怎样建设城乡融合?穿透力城乡一盘棋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23年,军屯镇锚定“天府粮仓、和美田园、绿色军屯”发展定位,将城乡融合深度穿透,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实项目建设,引领支撑发展。用科学方法抓落实,探索出“任务项目化、专班机制化、考核实绩化”的“三化”工作法。积极推进“五良”融合,争取资金1500万元,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中化先正达、省农科院等入驻省级园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服务面积达2万余亩。通过北斗卫星等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建成西南功能最全的智慧无人农场。数字林盘赋能“军屯好粮”品牌计划,“一碗鲜米”以高于同品类300%的价格销售一空。稻菜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级四星级、军屯片区十万亩现代粮油产业园获评市级五星级。完成27公里精品旅游环线军屯段风貌提升,华川轻养田园项目将于2024年1月中旬形成接待能力,智慧农场服务中心、稻香共享驿站即将全面呈现,石家林盘风貌提升项目即将竣工,撬动社会资本投资1000万元。举办油菜花节等节会活动9场次,吸引人流20万。吸引力深化为企服务 助力提质扩量军屯镇抓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一方面抓住“两地”建设契机,提升农业和“农业+”价值链;另一方面不断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扩产增量。围绕“食品饮料”和“医药健康”深入走访25家潜力企业,有效收集企业诉求37项,深度参与《新都区园外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管理实施(试行)办法》制定,对潜力企业实施预评价,两家企业得到A类、11家企业得到B类,明确帮扶提升方向,提振企业信心;引导企业对标“六上”要求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助力毅琳食品投入1.2亿元完成技改,2023年预计产值近2000万元,2024年预计产值近1亿元;指导江大姐缠丝兔投入1500万元建设形象店,投运后年营收将达2000万元。创造力做好要素保障 破解瓶颈制约在区域吸引力、资金、资源都缺乏的情况下,军屯镇坚决摒弃“等、靠、要”,主动作为。成立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专班,通过集中整治和常态拉练的工作方式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和维护,以点上问题整改带动起步区整体提升,增强区域吸引力,完成27公里精品旅游环线静天路段两侧风貌整治,通过田型调整、智慧田间管理、节点美化等措施塑造美田弥望的大地景观;通过拆除私搭乱建、清理垃圾、美化建筑、下地序化线路、拔除通信杆等措施实现区域清爽整洁,天星村成功创建“2023年度美丽香城·宜居乡村”示范村。成立闲置资源盘活专班,把握集体建设用地政策机遇,已确权颁证24宗,“天府粮仓”精品区重点项目全部确权完成;攻坚克难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围绕“农业+”产业方向,积极招引项目,已实现28处盘活利用,今年将竣工11处。下一步,军屯镇将同心聚力建好“天府粮仓”,紧抓实干促进经济增长,多元参与提升治理效能。(军屯镇供图)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26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九寨沟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何以旅游产业引领乡村振兴?12月22日,在“县域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九寨沟县专场上,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驻村干部温方方分享了该村深挖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实现“蝶变”的故事。传统的果园改造成集经济林果、户外露营为一体的花园。  双河村位于距九寨沟县城8.1公里的偏沟内。在发展旅游产业之前,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是典型的空心村、留守村、经济发展薄弱村。  今年2月,南坪镇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企业,通过整合闲置土地、房屋资源,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温方方说:“截至目前,双河村共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改造民宿客房100余间,形成了民宿经营、康养旅游、直播带货、户外露营等多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  在建设之初,双河村村民对吃上“旅游饭”持质疑态度。镇村两级干部通过“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方式,从一农户新建房屋改造进行“破题”。温方方说:“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改造计划,农户投入资金7万元,企业投入10万元,用一个月时间将该农户的10间房屋改造完成,并实现游客的入住,旅游旺季入住率达到90%以上。该农户三个月综合旅游收入达4.8万元。”荒芜的滩涂变成充满鸟语花香的花园式村落。受访者供图  全村群众看到了“实惠”后,全村民宿改造得以顺利推进。截至今年12月,双河村民宿产业已实现收入400余万元,其中带动群众增收230余万元,解决就业70余人。  如今,走进双河村,可以看到可喜的三个转变,一是“农房变客房”,村民多了条增收途径;二是“果园变花园”,传统的果园改造成集经济林果、户外露营为一体的花园;三是“滩涂变坦途”,荒芜的滩涂变成充满鸟语花香的花园式村落。  双河村乡村旅游项目以建设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示范带动强等特点,成为九寨沟县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可供借鉴的新模式、新路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12月22日上午,“乡村发布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观察活动第三站,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与中央省市媒体记者来到位于资阳市临空经济开发区临江镇的红碑村,走访第一书记、村民、回村创业人员,揭秘一个“无人问津”的乡村如何抓住美术学院搬迁至此的机遇,为自身引流,化身“五美乡村”。红碑村引进的新业态——原野民宿一角。 杨雪 摄抓机遇红碑村借“美”获新生  从新落成的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北门出发,步行几分钟,跨过一座小桥,就能到红碑村。  2021 年,该学院确定搬迁至资阳临空经济区的红碑村,机遇悄然而至。同年 7 月,该学院开工建设。2022年,红碑村以“田园为美院增色、美院为乡村赋能”为主线,开始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项目建设。  “今年我们对红碑村里的95宗农房和乡村风貌进行了统一改造提升,按照‘一户一策’‘一院一景’打造‘五小五美’庭院。”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宾刚介绍。记者行走在红碑村中,只觉得道路干净整洁,房屋院落焕然一新,连村里竹子造型的路灯也颇为可爱惹眼。曾经村民眼里“房子破旧不美观”“卫生环境不好”“晚上摸黑走路”的家乡俨然化身为山水美、田园美、院落美、环境美、乡风美的“五美乡村”。  与美院成了邻居,红碑村还有哪些机遇?村子主干道旁的油菜连片种植、涨势喜人,田边一块标注了“美术学院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及油菜品种介绍的标识牌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我们在省农科院指导下试种的新品种,成熟后会供给美院。”红碑村第一书记罗志军说。  记者了解到,去年 8月,红碑村与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绿色农产品保供基地、春季油菜花季写生基地共建行动。为此,红碑村集体经济组织——红碑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700余亩土地,探索粮经统筹模式,规模化种植油菜、辣椒、番茄等蔬菜,同时轮作水稻,扎紧“粮袋子”,提高土地产出率。  依托紧邻美院的独特优势,红碑村还借力引流,大力发展民宿旅游、农耕体验、美术写生等特色产业,打造艺术乡村旅游“打卡点”,培育民宿、农家乐、康养、研学等8个业态,探索“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社会资本+农户”的共营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带动村民持续增收。谋发展红碑村鼓起“钱袋子”  “这家民宿几乎都订不到房,尤其是周末,全被资阳周边过来的游客订光了。”村民口中的“这家民宿”名叫原野,是红碑村里首批入驻的业态之一。去年,老板彭志华选中了靠河边的四栋农房,陆续投入100多万元打造成民宿、餐吧、研学基地和康养旅居基地。“刚来的时候房子破破烂烂,周边也是乡村土路,全家人都不看好,自己心里也没底,但现在越来越有信心了。”彭志华告诉记者,因为村子整体配套设施规划和风貌改造都有了质的改变,所以才有了现在的“原野”。  “项目落地后,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增收致富。”在原野餐吧门口,一块写了蔬菜品种和数量的小黑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们会把每天需要的蔬菜、土鸡土鸭写到上面,村民们有的都可以拿过来,我们会按市场价收购。”彭志华介绍,只要能从当地村民手里收购的蔬菜和土特产,店里都不会外出采买;餐吧工作人员也优先选用本地村民;后面还要综合筛选村里的留守老人,成立“红碑村原野稻香妈妈社团”,服务来往师生游客。  村子“靓”起来,新业态不断入驻,红碑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在村里做大工一天能挣280元,小工也能挣160元。“罗志军说,以前缺少产业支撑,红碑村的村民大多只能在外地打工谋生。如今,大家通过参与村里的工程建设、农事活动、出租房屋或者土地流转分红,就能有不错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今年红碑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高于资阳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村集体经济可实现20余万元总收入。  “按照‘一年初具规模,两年基本建成,三年全面投入使用’的建设方案,今年我们基本完成目标。”罗志军介绍,今后红碑村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在保持农业本色、农村本真和生态本底的基础上,依托“美院后花园”优势,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6
腾跃 (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提供)  12月8日晚,成都市青白江区田园广场,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该区大同街道主办的“幸福生活 成都一刻钟便民生活节”——迎新年·促消费·礼运大同美食购物嘉年华活动在这里开幕,为居民带来游、购、娱、食新体验,助力青白江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此次活动是大同街道拓展消费场景和保障民生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大同街道聚焦民生服务,提升治理效能,以精细化治理提升为民服务“温度”,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街道界牌村水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赋能高质量发展  冬至,春之先声也。大同街道界牌村绿树环绕,溪水潺潺,“浅茶拾光”农旅融合项目(以下简称“浅茶拾光”)迎来一波又一波游客。  “浅茶拾光”分为餐饮区、大棚种植区、茶树体验区、萌宠区、蔬菜种植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六大区域,为游客提供团建旅游、茶艺品鉴、特色餐饮、果蔬采摘、生态观光、农业科普、亲子研学、户外拓展等多种体验。该项目由界牌村与四川青岚涧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通过“保底+分红”的方式,每年可为界牌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余元。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今年以来,大同街道通过抓党建强组织、抓项目强支撑、抓基础优环境,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拓宽增收渠道,切实发展壮大农业片区各村集体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预计今年同福村、界牌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50万元,青龙村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20万元。  村集体经济积极“造血”的同时,城市社区也在做强“造血功能”。距离界牌村几公里外的一心社区,“壹心·里”社区综合体是青白江区首个以社区社会企业运营的社区综合体,吸引社区托育中心、社区甜品店、社区美学培养机构等6家社区合伙人入驻,引入社会投资300余万元,形成“平台+合伙人+基金”合作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时、全新、全龄”的完整社区生活场景,在盘活社区闲置资源的同时,促进社区“造血增能”,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大同街道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盘活资源激活内生动力,狠抓项目力促全域发展。目前,大同街道全面完成界牌村人居环境整治、“壹心里·微更新”智慧停车等重点项目21个,包装实施城市有机更新项目32个。迎新年·促消费·礼运大同美食购物嘉年华活动现场。提升治理效能拓展“智慧+”应用场景  今年10月,位于大同街道新峰社区的嘉泰农贸金同华庭店正式投用。  这是一家智慧农贸市场。市场入口的大数据屏幕上,实时显示商家销量、农残检测公示、商品溯源、客流情况、产品分类等。每个摊位都统一配置了智能电子秤和电子屏幕,显示经营户的营业执照、菜品价格等信息,商品称重后计量秤会自动显示重量、单价、总价,消费过程公开、公平、公正,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大同街道处处可见“智慧+”应用场景。大同街道在一心社区开展智慧纪检试点,将信息化手段与基层监督执纪深度融合,通过夯实数据底座、完善场景功能,形成数据采集、信息比对、问题预警、调查处置、反馈整改“一链式”监督,助力提升基层监督质效。  近年来,大同街道提档升级“一心一舱多景”街道级智慧蓉城运行平台,探索“1+2+N”智慧安全模式,绘制安全风险“一张图”,拓展“微访微巡”智巡场景,全面推广“蓉政通”“蓉e报”和天府市民云“慧生活”;试点实施“三色”入户帮智慧安居包、“我要找工作”等应用,推动社区服务向更高阶的智能化演进;统筹整合条块力量,打造“智慧+”特色应用场景50余个,逐步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如何以“智慧+”赋能精细化治理?大同街道坚持深化组织网格和治理网格“两网合一”,畅通“微网格员—专职网格员—村社干部”成长渠道,持续完善发现、上报、处置、反馈、评价“五级闭环”运行机制,以“政策宣传+”“问题排查+”“民情收集+”“生活服务+”赋能“微网实格”队伍体系,积极探索“三聚三新”青春共治模式,初步形成一条青年参与基层治理新路径,不断擦亮“大同小微”治理服务品牌,持续深化“细‘治’入微”基层治理新格局。  跨区域联动治理也显现成效。今年7月,聚焦“十大领域”专项治理,大同街道与广汉市汉州街道、三水镇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齐抓共管机制,三方共同整治毗邻区域扬尘污染、露天焚烧、工业企业污染等问题。截至目前,三方共制止工程车辆带泥上路行为150余次,通报在建工地未按“湿法作业”10余次,均在第一时间完成整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社区服务精准化  社区小食堂,服务“大民生”。可口的饭菜、崭新的桌椅、实惠的价格……今年11月,位于一心社区的“食惠”社区食堂开业,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食惠”。“食惠”社区食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每餐荤素搭配,每天可接待近千人就餐,为周边居民提供一日三餐普惠便民服务。  在界牌村12组,一个不起眼的茶馆也连接着“大民生”,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之为“民情茶馆”。“民情茶馆”已存在多年,是界牌村收集民情的场所,村民有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到“民情茶馆”反映,每月还要举行一次“话民情会议”,村民们在会议上各抒己见,对全村工作提出监督建议。今年以来,界牌村村委会在“民情茶馆”收集村民意见建议200余条,回复率100%,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线下有“民情茶馆”,线上有“小陈在线”。去年7月,大同街道开通“小陈在线”便民服务热线,通过“线上”咨询服务便利化、“线下”诉求解决速度化,全天候响应居民需求,第一时间为群众答疑解惑,进一步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截至目前,“小陈在线”累计接打电话1000余个,解决居民诉求191件,满意率10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解决辖区居民就业、企业招工等问题,大同街道各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入企走访,为企业与求职者建立桥梁,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助力实现居民就近就业、企业就近招工,今年以来,帮助辖区240余名居民成功实现就业。大同街道还通过实施“红黄蓝”三色工作法,推行“敲门三件事”,零距离做实特殊关爱人群“一对一”服务。  家门口的公园,装满“微幸福”。不久前,大同街道新打造的壹心里·生境花园主题公园正式对居民开放。壹心里·生境花园主题公园将“花园”与“生境”有效融合,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和文化、法治宣传等。  近年来,大同街道坚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心用情办好民生事实,着力解决好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迈步新时代新征程,大同街道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书写群众满意的幸福答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5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隆冬时节,漫步在眉山市青神县青竹街道新光村。田野青翠、庭院整洁、竹林密布。12月21日,作为“乡村发布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观察活动的第二站,这是新光村给媒体记者们留下的直观印象。  毗邻县城,区位优势明显,可与很多城边村一样,多年来新光村的发展无甚亮点。  但如今,乘着城乡融合发展之势,这里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大幅度提升,民宿、餐厅、农业科技企业纷纷入住,乡村业态的多元化,新光村俨然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田园故土。“守望日落”民宿全景。 青神县委宣传部供图打造一步一景的乡村  冬日午后,记者一走进新光村,入眼便是掩映在重重竹林间的民居。不远处,高标准农田里稻谷早已收割,现下正种着越冬蔬菜。漫步村中,沿路的二十四节气碑、方言墙,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了打卡地,每逢周末,成都、眉山等地的市民都爱来这里体验乡村慢生活。”新光村距离青神县主城区不足一公里,但作为一个城边村,发展却一直不如人意。在该村党委书记刘玉祥看来,一方面源于村里常年以种粮为主,相比很多地方或许“特色”不够;另外,就是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落后。  转机源于2022年。随着全省上下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推进城乡融合,这里迎来了全新发展契机。  这一年,青神县竹里稻香项目正式选址落地新光村,并实施了1300亩粮油园区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心、农业大数据与展示控制中心、宜居乡村等多个项目建设。  以此为引领,新光村村民们盼来了机耕道、灌溉水渠、卫生厕所、林间步道等硬件建设。与此同时,村里不搞大拆大建,修旧如旧,却完成了林盘整治和风貌改造。  如今漫步新光村,可谓一步一景。更加宜居的乡村,不仅让村民们的幸福感骤增,也为当地的乡村业态发展打好基础。多业态发展促增收  白墙木顶、推窗见景……在新光村,记者们来到了一个颇具艺术范儿的民宿,其名挺别致叫“守望日落”。  “之所以起名叫守望日落,就是想让来往游客可以闻着稻香,看日落。”刘玉祥告诉记者,该民宿目前有5套风格迥异的房间,几乎日日客满。  而距离“守望日落”数百米外,中午时分,“芸薹问稻”餐厅里也是推杯换盏、宾客盈门。“我们这个餐厅是改造村里的闲置农房而来。目前,由县里的一家老字号餐饮管理团队负责经营。”餐厅前厅经理朱丽介绍,该餐厅目前以团队接待为主,自今年国庆开业以来,生意一直很不错。“拢共7个包间,基本上每天都坐满了。”  “村里环境好了,如何增收呢?我们瞄准的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刘玉祥介绍,新光村依托青神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资源,完成小田改大田1000余亩,并全部流转给两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稻药”“稻油”轮作,同时在村里配套建设青神粮油科技转化中心、青神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天府粮仓”体验馆。  与此同时,新光村还盘活了9处闲置资产,吸引了1500余万元社会资本,前来打造“芸薹问稻”餐厅、“守望日落”民宿等各类新业态6个。村里还标准化周边千亩稻田,建起了稻鱼稻虾种养示范区、稻田示范区,开展研学观光和农事体验。  目前,新光村已播下千亩五彩油菜。“待到明年春天,这里就会有绚丽的油菜花海,成为市民春游踏青的好去处。”盘活闲置资产,发展多种业态,刘玉祥掐指算了算。预计今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锐 文/图)12月21日一大早,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的集体经济现代化柑橘产业园内热闹非凡,大田村党支部书记郭平正指挥着张英、丁德兴等50多位村民,开展柑橘采收工作,等着装运柑橘的大货车、三轮车等各类车辆也已排成长队。  2020年初,结合村内实际情况,大田村确定以柑橘产业为主导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立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申请中、省及县本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村级自筹和村民入股等方式筹得资金200万元,分三批次建设了896亩的现代化柑橘产业园。柑橘进入采摘期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去年我们柑橘初挂果已经实现收入21.5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超百万元,到2025年进入丰产期后年收入将超500万元。”郭平介绍道。除了现代化柑橘产业园,村内还建设了一座1200平方米的蔬果仓储库,未来将建设 2 个100立方米的小型柑橘冷链冻库和一条柑橘精加工洗选生产线,逐步搭建起“产量大、加工精、口味佳”的现代化柑橘生产链。  在该镇铁牛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潘用贵正在查看肉鸡养殖情况。今年,该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合作社+公司”的肉鸡代养模式。“我们前年开始发展养殖产业,由于资金周转能力不强,中间暂停了半年。今年我们探索了代养模式,鸡苗、饲料、销售都由公司负责,极大降低了养殖风险。”潘用贵说,今年预计出栏肉鸡2000只,另有一座大型养殖基地即将投产,预计明年出栏6万只,实现年收益25万至40万元。  “村里产业重新发展起来了,村民都很高兴,咱们时不时也能来做个‘兼职’,赚点‘外快’。”正在养殖基地忙碌的村民谢乐成说。  铁牛村的肉鸡养殖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潘用贵这位拥有10年大规模养殖经验的“土专家”。在骑龙镇,这样的“土专家”真不少,该镇观音村党支部书记李波就是果树种植方面的“土专家”,在他的带领下,观音村建设了400亩李子产业园,主要培育蜂糖李、凤凰李两个品种,今年产量达32万斤,实现收入103万元。  在该镇上湾村,乡村振兴专干曾健华正在统计今年藤椒产业收支情况。“今年共产出干藤椒1万余斤,实现年收入近30万元。”曾健华介绍,近年来,上湾村探索“藤椒+水稻”集体经济双发展模式,建有藤椒园400亩、稻田150亩,同时配套建设烘干房1座、冻库1个,每年提供临时、长期就业岗位50余个,人均可以获得劳务费7000元。  该镇集体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的卡房村,今年也交出了首张“答卷”。去年,卡房村盘活原茄湾村小350平方米闲置老旧教学楼,并统筹流转整合农民土地120余亩,发展蚕桑养殖产业。今年4月,该村蚕桑养殖业正式启航,全年共养蚕5季,产出蚕种26张,实现收入6万元。后续卡房村还将扩建桑园250亩,新建蚕房1200平方米,进一步扩大蚕桑养殖规模。全镇集体经济收入超600万元  发展集体经济特色农业不光要产量高,还得销路广。该镇龙须村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直播带货。“除了农产品丰收时进行直播带货,平时我们也会直播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日常,实现农产品种植(养殖)透明化,让网友看得安心、买得放心。”龙须村党支部书记许燕说,有了直播带货,不光集体经济特色农产品销售一空,许多农户滞销的土特产也销售殆尽,就在几天前,村里刚通过直播售出了2000余斤滞销柑橘和400余斤再生稻米。  骑龙镇各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镇党委提出的“134”工作法。  骑龙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134”工作法,即确定“一村一品”发展目标,拟定“选好产业、做优产业、打响品牌”三步走计划,针对农村产业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创新”的“四缺”问题逐村分析、逐题破解。  该镇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列入重点任务清单,实行书记、镇长双牵头,11名镇领导联系包村、90名机关干部驻村帮扶,30余名技术人才、“土专家”实地指导。采取“述职+考核”机制,每年组织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述职,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作为各村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去年,骑龙镇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全镇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600万元,其中两个村收入超百万元,大田村更是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年,全镇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预计收入将再创新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5
(邓慕 吴永强)12月下旬,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北部片区的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正处于最后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4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据了解,该实验室是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落地实施的第一家区域性国家机动车排放检测实验室,也是国内环保领域规模最大的机动车检验检测实验室,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投资9.14亿元,占地约81亩,目前已全面建成。  “国字号”实验室落户的背后,作为“工业重镇”的龙泉驿,正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空间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擦亮“山水龙泉驿”名片。东安湖晨曲。 刘斌 摄绿色科技引领:“国字号”实验室落户龙泉驿  走进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的轻型车排放实验室,只见一辆新车正架放在环境仓内,实验室设备模拟出不同的温度、光照、海拔、路面阻力等环境条件,正对该车的排放情况进行全方位测试。  据悉,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包括重型车及发动机实验室、轻型车实验室、实际道路排放实验室等,具备全套轻型车和重型车整车排放检测、发动机排放检测、车载检测、便携式检测等能力,满足我国移动源排放监管和相关科研开发需求。  目前,该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可覆盖市面上所有车型的国标、欧标及美标全项检测需要,整车年检测能力可达4000台。作为实验室的实施主体,成都机动车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副部长江文介绍,该实验室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企业提供设计优化、研发验证、检测认证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缩短企业新产品研发上市的周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助推生产企业技术提升。  龙泉驿区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聚集整车企业10家、零部件企业500余家,该实验室的建成将进一步赋能龙泉驿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据介绍,不同的排放标准对应了不同的排放技术路线,每一次排放标准的升级都促使车企对发动机进行技术提升,以满足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制要求。“该实验室设立在龙泉驿,能更好地发挥在地优势,助力汽车排放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升级,降低对国外技术能力的依赖,逐步与汽车产业形成配套协作、互惠共生关系,助推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江文说。  龙泉驿区经济总量大,202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是支撑成都工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污染物产排总量大种类多、环境监测监管难度大的难题。  对此,龙泉驿区多元施策、多管齐下:建立水质、空气、噪声等自动监测站,配备3D雷达、VOCs走航车、车载移动监测设备等移动监测设施,构建全区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通过“固定+移动”环境监测设施全天候对区域环境质量进行“诊断”,日均获取环境监测数据上万条,夯实环境监测数据底座;打造全省首个“智能化大气环境监测管治系统”,开发“生态智能大脑”……从“国字号”实验室落户投用,到智慧环保应用场景渐次铺开,龙泉驿区以绿色科技引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龙泉山风貌。唐健 摄绿色动能澎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调整产业结构是节能和控排的主要着力点,龙泉驿区正经历由工业大区向产业强区、传统开发区向产城一体的超大城市中心城区转变。  近年来,龙泉驿区突出“双碳”目标引领,大力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加快转型汽车产业。龙泉驿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主攻方向,以建圈强链为抓手,大力推动沃尔沃新能源整车等项目落地,加快建设氢能产业园。亿纬锂能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中创新航一期建成投产,成功导入极氪等4款新能源车型。中德智能网联封闭测试场投入运营,开放测试道路289公里,位列全国第五、全省第一。2022年,龙泉驿区实现整车产量98万辆、汽车产业产值154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4万辆、同比增长36%。  加速深化“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作为国家首批、省内唯一的“两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园区,推动一汽—大众数字化研发中心、西门子创新中心建成投运。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四川领吉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获批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达45家,成都经开区绿色汽车产业园成功创建全省近零碳排放试点园区,成都中法生态园成为全市绿色低碳服务业主要承载地。  加力发展碳汇产业。龙泉驿区深入实施“增绿增景”工程,大力推进生态恢复和保护开发,稳步发展碳汇产业,积极储备碳汇资源。2017年以来,全区新增植树造林5.73万亩,修复退化林3.07万亩,龙泉山区域生态植被覆盖率提升10个百分点,森林碳汇能力显著增强。遵循“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对成都万兴一期、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造林管护项目开发减排量40多万吨,并向成都大运会捐赠了30万吨碳减排量用于赛事碳中和。  “将持续聚焦绿色低碳优质项目服务保障,不断细化指标管控、优化审批服务、强化示范建设,为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龙泉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该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75个,其中承诺制审批占比84%;组织申报绿色低碳服务优质机构,以及生态环保、新能源链主企业3家,申报产业人才2名。绿色幸福洋溢: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走,去龙泉山拍雪山!”近年来,龙泉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攀升,龙泉山成为在成都看雪山拍雪山的热门地点,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因“看得见的蓝天”不断增强。  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底,龙泉驿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0天,综合指数排名在全市所有区(市)县排名第六、中心城区排名第一。好天气的背后,藏着龙泉驿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绿色密码”。  保障绿色低碳办赛。成都大运会赛事期间,龙泉驿区实现环境空气优良率100%,蓝天白云伴随在运动健儿左右,以东安湖体育公园为背景的“大运蓝”照片,频频出现在成都人的朋友圈,龙泉驿区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办赛交出满意答卷。  提升市民蓝天幸福感。深入工地帮扶督导、宣传污染防治政策、开展专项检查……当前,正处于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攻坚期间,龙泉驿生态环境局积极行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常态化开展移动源路检路测、固定源巡查检查的基础上,加强帮扶督导、监测抽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纵观全年,龙泉驿区强化党建引领,突出队伍建设,组织攻坚力量,落实重点管控区域精细化管控、智慧化管理,强化工地扬尘、油烟污染、汽修污染、移动源污染、工业源污染防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守护一方碧水清流。从东安湖畔到驿马河岸,龙泉驿区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带来更多的优良水质、更多的滨水空间。龙泉驿区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开展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定期开展水质月调度、季排名,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强化污水处理设施监管,稳步提升主要断面水环境质量,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截至2023年11月,龙泉驿区纳入市级以上考核的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今年以来,龙泉驿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绘就“山水龙泉驿”大美画卷。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12-22
苏杭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12月21日上午,“乡村发布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观察活动正式开启,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与中央省市媒体记者来到铁牛村,实地感受当地如何充分挖掘柑橘产业优势和潜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铁牛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西来镇,因村内发现西汉时期的炼铁铁渣形似铁牛而得名。名叫“铁牛”,满山满园的柑橘林却述说着内里的甜蜜与柔软。  铁牛村有猕猴桃、柑橘、渔业多个产业,但9900亩的柑橘林占到了全村总种植面积的78%,柑橘是铁牛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力点,也是优势所在。本次乡村发布厅设在铁牛村的丑美生活馆。“少”带“多”这颗柑橘更有价值甫一进入铁牛村,记者便被沿途满山满田的柑橘果园吸引。隆冬时节,层层塑料薄膜盖在柑橘树上,远看似雪;沿着优美整洁的村道走进生态丑橘示范园,定眼仔细看,一颗颗套着果袋的耙耙柑垂挂枝头,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这个园子里的耙耙柑市价能卖到15元一斤,但是外面的果园最多 11 元一斤。”西来镇副镇长宋杰介绍,因为采用“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种植,2022年,生态丑橘示范园产出的柑橘273项农残检测未检出,品质高,价格自然贵一些。  几年前,来自上海的“海归”建筑师施国平租下铁牛村的9亩柑橘园,用“两个替代”生态种植打造了生态丑橘示范园,逐渐把绿色生态的农业生产理念引入村里。今年,这个示范园联合周边14家农户,一起开展“两个替代”种植,共同打造了40亩高标准绿色生态示范园。“希望可以把生态种植理念推广到更多普通农户心里。”花田家庭农场农场主杨欣告诉记者,2022年,他的农场作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与当地新村民企业、村企联合体、当地农民共同签订了四方合作协议,以“四位一体”的方式发展生态种植,实现绿色增收。  生态丑橘示范园的出现为铁牛村柑橘产业打开了新局面。据了解,铁牛村已经建成丑美生活馆、铁牛妈妈的餐厅等20余个新消费场景,打造“铁牛三宝”“丑美阿柑”等系列特色品牌,实施“柑爸柑妈”柑橘果树认养计划,同时还发展了导览服务、旅游讲解等,着力推动单一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预计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110 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以上。”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在发布会上介绍。  产业联动发展还不够,柑橘的价值也要提升。铁牛村的新村民们创立了以丑橘为中心的文创企业“丑美生活”,并以柑橘为核心元素,研发了阿柑精品巧克力、阿柑米花糖、生态阿柑酒、小柑织等系列周边产品,为这颗甜蜜的橘子赋予更多内涵和价值。“新”带“老”这个村子更显活力  走在铁牛村中,整洁优美的环境让人印象深刻,处处可见的趣味设计展露出村里的鲜活气息。“水桶形状的垃圾桶、树上挂着的种植日记牌都是我们新村民的奇思妙想。”探访途中,宋杰把村里的新面貌、隐藏设计一一分享给记者。  “新村民”是记者在铁牛村中最常听到的名词。第一位“新村民”,同时也是铁牛村总设计师的施国平,辗转北京上海两地,最后扎根于此的铁牛村党委副书记高晓欣,带动村里妇女一起开餐厅的“铁牛妈妈的餐厅”主理人粘颢……他们往往出现在一家餐厅建设、一款周边产品研发的描述里,看似一笔带过,却又无法忽视。  “我们全力开展乡村人才公园、乡村大书房、乡建博览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吸引60 余名常驻新村民和 300余名候鸟‘新村民’回流创业、回家兴业。”作为铁牛村的党委书记,徐帮淼感受到了新村民的陆续涌入给铁牛村带来的活力。  “新村民擅长艺术设计,老村民擅长乡土文化,他们彼此合作,才有这样的成果。”宋杰以铁牛大讲堂为例,讲述着新老村民共建铁牛村的故事。如今,铁牛大讲堂是村里的活动中心,农业技术培训、自然教育课堂等学习交流活动都在这里展开。  这些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新村民”联动当地村民,围绕规划建设、金融投资、运营管理、文化艺术、生态农业、乡村美学等多个方面,共同参与村庄建设,探索着铁牛村的发展新路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志宏 临溪)这是一座遥望雪山的小城。当晴日里的第一缕阳光,从雄踞蒲江之南的长秋山,一路向西跨越山河,掠过大雪塘、四姑娘山等群山之巅,攀上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数十座雄奇壮丽、姿态各异的雪山,对蒲江这座坦荡的小城不再吝啬其美。“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便成为蒲江人不定期的小确幸。  小城有大美。走进蒲江,走进盐井里“涅槃重生的市井场景”,走进明月村“诗一样的生活”,走进成佳茶乡“满眼皆是春的田园生活”,走进石象湖景区“花开成海的浪漫”……小城有千面,面面皆有其大美。在蒲江,生态福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市更新、绿色发展,小城蒲江的大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蒲江雪山环抱。 李辉 摄城市更新 激活发展动力  作为成都西南重要的生态保育区,蒲江位于西控区域最南端,是城市郊区新城,也是现代农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基地。  城市更新牵动着民生幸福,关乎着未来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压力与日俱增、新老城区连接不畅、城市发展与旧环境不协调、城市道路功能品质不佳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蒲江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交通畅通、环境良好是城市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马槽滩片区、辛街片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PPP项目,高铁新城区基础设施项目,朝阳大道、鹤山北路城市空间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陆续上马,蒲江由此打开了发展瓶颈,提升了城市形象,增进了民生福祉,激活了发展动力。  对于“生态福地、大美小城”的定位,蒲江表述清晰而具体:生态屏障安全牢固、生态环境宜居舒适、生态价值转化高效的生态福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乡形态独具特色、城市品质更有魅力的大美小城,不仅要宜居宜业,还要宜创宜游。  在生态上,蒲江颇具底气。全域582平方公里除了森林、湖泊,就是果园、茶园,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7.04%,居成都市第一,负氧离子含量常年“爆表”,生态优势得天独厚。蒲江县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  成为福地,更要把生态与经济连接起来,将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这都离不开城市建设的支撑,离不开基础设施的串联。朝阳大道焕然一新。受访者供图桥通路畅 建设宜居城市  擘画路网发展蓝图,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桥梁是城市升级的纽带,助力城市建设一体化;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动脉,构建外延内连路网体系。  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加速落地,一条条道路焕然一新,一座座桥梁横跨于蒲江河上,一个个街区被赋予更丰富的功能业态。  重建后的蒲江大桥正式通车当天,蒲江民众从各地自发赶来,看着焕然一新的大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大桥通车了,自己上班和接送小孩上学更方便了,以前早上六点半就得起床准备,现在可以多睡半小时了。”“大桥重建后,河这边到河那边更方便了。以前要过河办点儿事,至少要比现在多走1个小时,这是对我们老百姓有直接好处的‘民生工程’。”  根据《蒲江县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结合《蒲江县近期建设规划》目标,马槽滩片区、辛街片区等旧城片区提升改造PPP项目完成新改建道路 37 条、新建桥梁 3座、居住区公园2座及区域性公园6座、街旁绿地3处、市政设施绿地2处、停车场2处、广场1处。  蒲江县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PPP项目建设道路总里程15.6公里,通过对现有城市道路调整布局、优化线路,将更加利于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作为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开发的重点项目,2021年,蒲江县高铁新城基础设施项目开工。该项目位于蒲江城区的西南部,紧邻蒲 江 高 铁 站 ,规 划 面 积219.77公顷,主要内容为新建道路17条,总长13.96公里。在建设过程中,蒲江县住建局全程做好项目协调和安全监管,确保建设过程中安全无事故。目前,项目已全面竣工投用,解决了新老城区连接和片区居民的出行问题,缩短了城区和高铁站的往返时间,对整个蒲江高铁新城片区的建设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22年,为打造良好的城市主干道公共空间,激活街道的功能和业态,朝阳大道、鹤山北路城市空间一体化项目上马。该项目总投资3.37亿元,对朝阳大道、鹤山北路进行道路、景观及外立面改造,打造有蒲江特色的生活街区、商业街区、文化街区和旅游街区,改造后的道路更具商业氛围、生活气息和小城韵味。  “颜值”提升了,硬实力加强了,蒲江作为“生态福地”的底蕴更加深厚。小城韵味浓。受访者供图绿色生态 筑牢福地本底  “两山”理念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在城市建设中,蒲江走出了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高铁新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道路两侧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植被,通过间隔栽植,展示城市空间的千姿百态。不同植物有不同的花期,在提升城市道路形象的同时,这些植被还有降低局部热岛效应以及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的作用。这为实现沿线城市绿色网络贯通,串联城市生态绿廊,塑造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蒲江县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游客王先生在蒲江县生活了半个月,来龙大道带状公园是他晨练、夜跑的最佳去处。步道舒适、绿化葱郁,他表示,“感受这座城市的生态宜游,就从身边的一步一景、一眼一景开始。”  据悉,在高铁新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还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将高铁新城片区的地形、水文和土壤条件结合起来,运用技术和管理措施还原生态治理效能。  “除了最基础的道路建设外,我们在人行道上采用了颗粒较粗的透水混凝土。”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样铺设出来的人行道可以在雨季迅速疏干雨水,不会导致路面积水产生隐患;同时还可以给两旁行道树供给水分,从而减缓径流、减少污染,达到自然水循环的效果。  雪山之下,民众走在焕然一新的朝阳大道上,蒲江的美好生活图景正一路花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12-22
(张琴)草场镇仙山村位于米易县城北面23公里处,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764户2732人。近年来,草场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扎实推动仙山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优质农牧业、特色民族文化为载体,使仙山村成为体验农商旅学、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助力产业振兴,助推共同富裕。撬动资源、整合发展,推动建设项目“落地生根”仙山村处于安宁河下游中山地区,自然形成了山奇、石怪、洞幽、水深的自然景观。有万寿菊500亩,核桃、芒果等各类果树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7.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高达8000以上,是观光旅游、休闲宜居的康养胜地。仙山村明确思路,整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气候优势,依托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成果,积极申报2022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开发资金,成功申报仙山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提档升级“云上仙山”综合服务中心1521㎡、升级改造“高山甜茶”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50亩,拍摄制作一部记录仙山村特色美食专题宣传视频,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和康养旅游业,推动产业融合互动,进一步夯实仙山村农旅融合发展基础,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利益联结、联农带农,助推集体经济“蓬勃生长”仙山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高山地理资源,充分利用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优势,通过党支部+公司模式,村集体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加入了该合作社,每年能分得一定收益的分红,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5万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实施后,仙山村通过现金投资、技术入股、设备引进、资源投入等方式与村集体经济共同打造仙山村农商旅学体验区,依托高山奇石的自然资源形成“农田变学院、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集农商旅学于一体的山居康养模式,实施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牧业、民族文化发展三大类项目,进一步巩固仙山村产业基础,通过挖掘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更具规模和带动效应的乡村休闲旅游及文化产业,推动一三产业融合持续发展,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农业产值提升18%以上,旅游业产值提升40%以上,每年实现农民增收1400元以上,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催生乡村振兴“开花结果”项目建设完成不是“终点”,如何将项目进一步发挥最大效益是“关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资金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仙山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民族文化建设,“云上仙山”综合体建成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给脱贫后的仙山村带来人流聚集和物流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康养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发展。集游览、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体可带动芒果、青椒、核桃、樱桃、甜茶、土鸡等特色农产品销售,使仙山村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6.8万元,助农增收150万元以上。通过统一标准打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美丽经济新样板,呈现出建成一带、美丽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民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目前已引进3家公司在仙山村投资发展民宿,新增就业50人,实现收入200万元,将进一步带动全村764户2732名群众获得长远发展,让群众多渠道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仙山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成为稳定脱贫的“助推器”,激活乡村经济的“新引擎”,让乡村旅游、特色农牧业、民族文化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农民增收、农村变美、农业变强。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12-21
(记者 陈泳 摄影 魏麟潇)果园青翠,村庄秀美,村民在集体经济打造的集市里售卖特色产品,客人们在乡村民宿中享受生态之美……在昨日举行的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金堂县三溪镇岳山社区、淮口街道龚家村向来自全市的参会代表们展示了一幅村美民富的和美画面。“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里,金黄的橘子挂满枝头依托柑橘产业 带动居民增收一排排橘树随着山势起伏,金黄的橘子挂满枝头。将橘子摘完装车,村民朱叙强马不停蹄地赶到附近的“水上集市”,他的店铺前已经有客人在排队等待购买。“现在来这里采果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周末生意特别好,一天可以卖两三千元呢!”朱叙强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现在一家人都在一起,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也不比以前少,集体经济还要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今年11月8日,“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开业,依托中国脐橙第一乡良好的柑橘产业本底、秀美的田园风光,打造集休闲观光、文旅体验、教育研学、田园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园区(一期)总面积达2300亩,种植柑橘800余亩。园区还建设有小小“橙”堡、橘乡书院、亲子民宿、三友小筑、数智工厂、水上集市等丰富的休闲旅游设施、餐饮住宿配套以及农业科普、农事采收、手工艺品DIY等体验项目。“中国橘乡·天府城市果园”还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岳山社区党委书记李华有介绍,原来的村小、村办公房、生产车间等一批集体闲置资产被盘活。同时,引进专业运营公司,构建了“村集体经济+社区资本+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村集体每年可享受项目总营收6%的分红。还通过承接园区内卫生保洁、农业生产等劳务服务和园区内餐饮食品经营,帮助本地返乡青年及手艺人在园区创业就业,壮大社区集体经济,带动居民增收。目前,已有200余名村民进入园区成为产业工人,围绕景区还新增了23家特色餐饮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同比去年翻了一番,明年景区全面稳定营业后有望突破200万元。龚家村的特色产品种上橄榄果 培育新业态沿着山路走进淮口街道龚家村,一棵棵橄榄树枝叶繁茂,将山坡染上了满目青绿。农户高云海刚刚将今年最后一批油橄榄送到村上的收购点,“今年收了近10吨橄榄果,每公斤保底价8元,这油橄榄不仅是生态树,还是摇钱树,没想到原来的荒山变得绿油油,还有这么高的效益!”据介绍,龚家村累计种植油橄榄8000亩,预计2023年油橄榄产业综合产值达5200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12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徒步线路推荐:民宿出发-穿越油橄榄公园-炮台山-灵开寺……”在龚家村龚家民宿门前,写满最新活动的大幅招牌吸引了不少登山徒步爱好者。“我们的业态更丰富了。”龚家村党委副书记何勇介绍,油橄榄带动了龚家山的知名度,在社交软件上被冠以“小众绝美打卡点”,不少市民慕名来此爬山、露营、看日出。为此,村里以集体经济为主体,打造了16公里国家A级登山健身步道,构建起多条徒步线路。同时,依托油橄榄产业,配套建设了油橄榄博物馆、加工厂、研究院、体验中心等,鼓励村民及社会资本依托农民新居建设特色民宿,形成以产业为轴线的乡村旅游发展廊道。目前,龚家村“油橄榄”文化符号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12-2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