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新华社发(杨涛 摄)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清溪河流域治理为试点,实施水系净化、土地美化,村庄洁化“三大工程”,实现入江水质从劣V类提升到Ⅲ类,每年减少土壤流失7.5万吨,年保水量增加18.6万立方米。沿流域两侧建成多个绿色生态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0%以上,昔日“臭水沟”蝶变为如今的“惠民河”。12月23日,清溪河流域治理区域所在的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留守村民在进行花圃栽种工作。
新华社 | 分享: 2021-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影报道12月26日,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葡萄、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与乡村民居、产业道路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近年来,南江县通过大力发展金银花、茶叶、葡萄等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蒋兵12月14日,笔者在荣县双石镇采访时获悉,该镇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今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取得显著成效,已成功创建为全国卫生乡镇。资料图片以“三引”为基础,构建多元保障机制。该镇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契机,围绕城乡基层发展治理打造典型,在蔡家堰、金台、大竹林三个村开展“多村合一”试点,完成核心区、特色小城镇等10个规划编制,依托玉章故里4A级景区建设,带动全镇17个村形成“家家庭院美、村村大花园”的良好环境。以“多元参与”为重点,引导形成治理合力。该镇引导辖区企业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主动担当社会责任,今年,镇内3个企业技改项目竣工投产,金龙水泥5万吨危废处理项目填补全市行业空白;与自贡佳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以秸秆兑换有机肥,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达6000余吨;投入62.36万元,引进专业保洁队伍,实现场镇卫生清洁保洁常态化。以“五推”为抓手,形成全域治理格局。该镇累计投入资金506万元,完成8个村2301户厕所改造;新建垃圾中转站3个、垃圾分类点226个、垃圾分类亭22个,设立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物回收点 5 个,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5%;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1000亩,推广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8000亩;向上争取资金213.89万元实施乡村振兴核心区风貌改造及道路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完成大竹林村、石锣、蔡家堰村60户农房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站在金堂县三溪镇金峰村金溪湾的观景平台上,只见规范种植的脐橙从眼前漫延到天边,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果实。清风拂过,脐橙的清香沁人心脾。  “金堂脐橙,2010年就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这里作为核心产区,已经成功创建成都市AA级林盘景区。下一步我们准备在一三产业互动上做文章,让游客能留下来品味这里春天的花香和花果同树奇观。”12月21日,金峰村第一书记王琪展望未来,心潮澎湃。风景如画的金溪湾。花果同树 观光资源丰富  风景秀美的金堂沱江流域,脐橙面积一直稳定在10万亩左右。作为成都市脐橙的主产区,这里也是柑橘新技术试验推广的中心。  金峰村已经有不少果农把脐橙销售出去,但该村党委副书记蒋利却一点都不着急,“我的脐橙主要是留树保鲜,可以留到明年三月这个空档期推出,到时效益翻番,并且还有花果同树奇观。”  脐橙留树保鲜由该村果农孙泽富率先试验成功进行推广,由此他还获评第一届中国十佳农民。正是在孙泽富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这里不仅成为金堂脐橙种植的标杆,还富集了很多农业观光体验资源。  对于发展第三产业,蒋利非常赞成,“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卖果,还可以卖花。那个脐橙三月花开的时候,味道香得很,是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香,并且花期长达 20 多天。通过留树保鲜,游客从十一月下旬就可以来体验采摘,一直可以采到明年三月欣赏花果同树。并且这里的跑山鸡,做出来味道也好得很。”  为了丰富体验采摘,金峰村还发展了一些爱媛、春见等晚熟柑橘中的爆款。  金溪湾为脐橙灌溉预备的池塘,水平如镜。亭台步道,把果园和池塘等连接起来,站着高处往下看,人们行走其间,有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完善基础 打造旅游景观  专业成就产业,偶然中有必然。  1979 年,金堂县土专家王道贵在金峰村偶然发现有“两株半”脐橙(两株脐橙苗+半株脐橙苗与夏橙苗合体)表现出丰产优质的特点,于是将其集中进行嫁接,取得丰产,不仅由此产生了全镇第一个万元户,还发展出金堂脐橙这个国家地标产品。  “金峰村作为‘金堂脐橙’发源地,产业基础雄厚,自然环境优美,村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如何把这些结合起来,推进一三产业融合互动发展?”这是王琪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久前他从文体旅游局被县委组织部下派金峰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样的安排明显是要发挥他的专长,  在三溪镇金堂大道旁边,平台公司打造的中国橘乡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兴建,设计的项目有亲子活动、民宿、柑橘文化展示等,大约明年就要开始运营,将直接影响和带动周边发展。  在王琪看来,金峰村发展观光旅游,需要一步一步扎实推进,首先应争取项目资金,兴建游客服务点、观景平台、步游道、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以金峰村金溪湾AA级林盘景区创建为契机,以旅游景区化的思维将村里的三个湖区进行串联,形成旅游环线,同旅行社合作先推出赏花游、体验采摘游,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带动村民收入多元化。  金峰村5500亩的柑橘大地景观,在王琪看来,可以有目的地去培育柑橘采摘、果园观光、科普研学等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挖掘金峰村“两株半”柑橘种植文化,创作脐橙主题歌曲、剧目、故事等。引导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开办农家乐、主题民宿等旅游新业态,开发农家特色菜品,吸引城里游客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摘农家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23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缪吉波)12月19日,笔者在四川省阆中市天宫镇五龙村看到,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川东北农家小院、一片片生态田园果林、一条条崭新的公路,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的山水画卷。近年来,该村按照“特色旅游小山村”的定位,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旅游+产业+扶贫”的脱贫新路。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1000余名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了“山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上山变上班、产品变商品”的转变。据了解,天宫镇坚持“农旅融合、产景一体”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做优特色产业,先后开发出以农业观光为主的赏花采果节、农事体验月、乡村越野跑等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实现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发展。阆中滕王阁景区近年来,阆中市生态创建硕果累累,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盘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阆中古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品牌,正在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今,阆苑大地碧水蓝天,环境优美,生态宜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阆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思依镇杨家河通过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生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资源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98.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91%,城市绿地面积330公顷,城市绿地率37%,绿化覆盖率达43%。20个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天宫镇农旅融合、景村一体、产村一体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在深入推行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时,重点抓好了江东现代农业综合区、食品医药主导产业示范区和沙溪休闲观光农业园建设。围绕古城半小时生态休闲旅游圈,实施了阆中水城、构溪河湿地公园等休闲养生项目,形成了江天旅游环线、凤舞天宫乡村综合旅游度假区、“小九寨”杨家河等,加快构建了以生态休闲旅游业等产业为主体的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体系。五年时间,来阆游客累计达6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6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 13.7%、22.9%,成功创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0
(衡欢 记者 李国富)近日,记者从2021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暨中国乡村智慧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上获悉,西充县义兴镇有机村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最美乡村”。西充县义兴镇有机村 (西充县委报道组供图)据了解,此次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的有机村是亚洲有机峰会永久会址,也是全国首个以有机文化为特色的示范村。活动现场,西充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强围绕“《有机引领乡村振兴》助推东西部协作”作主题演讲。近日,记者在该村有机文化主题广场上看到,“西充亚洲有机峰会永久会址”标志醒目矗立,有机文化博览馆、有机农业培训中心等建筑分布四周。走进有机文化博览馆,世界有机农业发展史、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史、西充有机农业区域分布等图文映入眼帘。在有机农产品展销馆,有机大米、有机火龙果、有机水产等西充有机农产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精彩的线上直播。雅静自然的“有机民宿”,让游客在欣赏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有机慢生活的闲适与安逸。据悉,通过有机品牌引领,目前义兴镇有机村已成为集有机文化博览、有机农业参观培训、有机水果采摘、有机产品品鉴、有机生活体验等为一体的有机新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接待各类参观学习220余场次,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南充市特色村落”。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20
(记者 唐旭)近年来,四川省青神县发动群众力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动美丽竹乡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村占比分别达到100%、98.1%,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8%。资料图片  生活垃圾处理方面,青神县一方面激发农民自身动力,由村集体经济出资,全县购置生活垃圾分类桶4万套,每户每月收取1元的生活垃圾治理经费,引导农户主动开展垃圾分类。另一方面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市场化,县国有平台公司统一布局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842个,并对收集点垃圾进行循环收运、集中处理。  农村改厕方面,青神县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采取接管优先、沼改厕、三格化粪池三种技术模式,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并分批次、分区域统筹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除此之外,青神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农户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扮靓房前屋后。并采取“村民主建+政府配套”的建设模式,由乡镇政府对村民收拾整理出的地块进行配套完善,统一建设竹栅栏,引导村民对房前屋后闲置土地进行收拾整理。目前,全县建成“四小园”5万余个。青神县还通过引导农户利用庭园打造竹茶园、竹果园、竹花园,实现农旅融合,带动旅游收入1亿元以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2-17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通讯员 莫子君  张家鹏)12月15日上午,位于国道347线的四川省阆中市文成镇福宁河两岸,工人们正在移植水杉景观树,进行场镇绿化工程,不少场镇的居民已经聚三三两两聚在这里散步、晨练。作为阆中市的近郊乡镇和中心镇之一,文成场镇街道建成早,加之到二(龙)老(观)千(佛)、巴中等过境重车经常从街道上通行,脏、乱、差、挤、堵由来已久,居民群众怨声载道。为深入贯彻落实南充第七次、阆中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及第十八届一次人人代会精神,文成镇着力于巩固深化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成果,加快“美丽场镇”建设,按照通畅、整洁、有序的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夯实补短板促提升,多举措并举绿化美化场镇,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基层治理,加快建设“品质文成”步伐,不断提升场乡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文成镇栽植大规格绿化树美化环境自今年换届后,新一届文成镇党委政府建立健全了场镇环境卫生运行机制、乱搭乱建常态整治机制、乱停乱放处罚机制、市场运行管理机制、镇村(社区)联动治理考核奖惩机制、场镇综合治理督查督办机制,为常态化保持场镇干净、整洁、有序面貌,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坚实保障。通过开展“清洁家园、绿色文成”行动,集中清扫背街小巷,配备齐全垃圾桶,设置卫生监督岗,对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市容整洁、美丽文成”行动,规范集镇管理,所有农副产品零散摊位全部进入农贸市场,严禁在人行道占道经营、摆摊设点、堆放杂物商品,场镇新安装路灯20盏,栽植水杉170株,修剪整形场镇绿化树木80株;“便捷出行、畅通文成”行动,集中整治乱停乱靠,摩托车违规驾驶,私家车违规运营、超员超载,场镇过街道路划分标识线和车位线。先后对宋江街、文博路等5条街10余处破损路面进行修补;开展乱搭乱建专项整治,统一规范场镇广告招牌;组织环卫工人镇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定期或不定期,对街面上的牛皮癣小广告进行清除。如今,穿梭在文成场镇,沿街门面没有货物“超界”摆放,电线杆、墙面没有了“牛皮癣”,道路干干净净,放眼望去,整条街宽敞明亮。常态化整治环境卫生“镇政府真好,想都没想到,给我们载种了这么多名贵树木,场镇统一安装了店招、划了停车位规范了车辆停放,又安装了新路灯,既美化了环境,又方便了大家出行……”当地群众纷纷点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前人行道都快被沿街商家占完了,街上车子也是乱停乱放,现在人行道上走路也不挤了,街道上也很清洁,没有灰尘,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文成。” “我们需要买东西去市场买就是了,虽然多走两步路,但是看见街道整洁心情都愉悦些了。”……赶集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无不述说场镇整治得好。其实有没有成效,成效好不好,大家伙都看在眼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2-16
(邱海鹰 李东阁 记者  游伍琼  摄影报道)虽值寒冬时节,但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的景致并不萧条,古色古香的民居与周边的小洋楼相映成趣,碧绿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花枝招展的田园色彩斑斓,如织的游人欢歌笑语,呈现出一幅画里乡村的美景。11月22日,鸟瞰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一角。几名小孩在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花海人家”玩耍。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试点示范工作的开展, 到过禄市镇凉水井村休闲玩耍的市民一致认为,“如今的这里看有看头,耍有耍头,吃有吃头, 比有些城区强多了!”鸟瞰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梨香花海”农庄。据悉,禄市镇抢抓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战略机遇,聚焦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基层治理热点难点问题,发挥党建引领、深化产业发展、创新治理体系,致力打造经济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镇。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花海人家”墙壁画着“农耕图”的民居。禄市镇积极探索完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将村民零散土地流转到村集体,争取涉农配套项目, 提档升级沟池路渠等基础设施,为招引优质业主、自主发展产业打牢基础。充分发挥地形、土质、气候等天然优势,大力发展蜜梨、花卉等支柱产业,建成广安蜜梨现代农业园区1.5万亩,海棠博览生态园5000亩,建成“百万玫瑰—梦幻花海”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园区500余亩,建设姚家塝阡陌紫薇谷花卉产业860亩。各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入股、融资分红、收取租金、产业服务等方式, 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80余万元。市民前往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展陈馆”参观。禄市镇积极探索完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体系,设立卫生保洁公益性岗位,配备农村保洁人员116名,实现了镇域全覆盖。全面升级垃圾清运基础设备,通过公开招标承包,实行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市场化运营,全面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施场镇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千村示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点120户。积极实施户厕改造工程,全镇共计完成户厕改造1700余户。通过全域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除各类危房、旧房712座,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民集中聚居点4处,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梨香花海”景区建设,通过墙体彩绘,亲水人家风貌塑造,将村民房屋融入海棠博览园自然景观,建立时时有水、四季有花的“华蓥山·花海人家”,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村民在花田采摘海棠果。禄市镇坚持“三治融合”探索完善文化德治乡村建设体系。推进村级自治共建探索,通过汇聚村组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力量,成立村级议事会,大力推广村级民主恳谈制、村民票决制、村民说事等民主自治形式,强化民主决策、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积极打造镇级法治特色品牌,依托毕占云将军生平展陈和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展陈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法治元素,在毕占云展陈区域打造法治文化小院,将上川东地工委禄市特支革命事迹展陈、华蓥山武装起义女战士纪念展陈, 列为镇法制和文化宣传基地,引导村民形成爱党爱国、知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四川省华蓥市市民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田园综合体“花海人家”参加摸魚比赛。同时,积极争创市级德治示范标杆,精心策划“梨香花海、最美人家”道德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围绕群众爱党爱国、孝老爱亲等10个方面47项标准,考核村民道德行为,量化道德积分,实施评比表彰,让群众形成道德建设的自我推动力。积极开展“红色凉水井、端午感党恩” 、“蜜梨采摘节” 、“农民欢乐坝坝会”等活动,形成巨大社会传播效应,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乡村文化建设助推基层德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四川省华蓥市市民在禄市镇凉水井村田园综合体“花海人家”参加拔河比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彭乔木  眼下正是柚子成熟上市的季节,在平昌县江口街道大运村柚子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采摘柚子、打包装车。“以前路特别烂,柚子运不出去。现在政府把路修好后,交通很便利,大货车直接开进家门口收购,再不用挑着箩筐往收购点运了。”种植户谢晖乐呵呵地说道。  谢晖的话道出了平昌县农村公路发生的喜人巨变。近年来,平昌县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目标,以脱贫攻坚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公路进园区、进景区、进新村,劈开“山门”、修通“出路”,畅通内循环,对接外向大通道,构建起全域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筑牢了新引擎。平昌百里水杉长廊建管+运营构建交通网络  平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交通区位劣势成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大阻碍。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号角在平昌大地吹响,该县坚持资金向交通聚集,力量向交通汇聚,着力补齐农村公路建设短板。并高起点谋划,聚力实施外向通道、干线升级、乡村畅通“三大工程”,加速形成县城与乡镇1小时通勤、平昌与川东北渝东北城市之间2小时互通、平昌与成渝西3小时可达的“123出行交通圈”,不断优化交通路网格局。  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改建公路总里程达到8160公里,其中,高速48公里、国道75公里、省道396公里、县道665公里、乡道1239公里、村道及通组路5737公里,初步形成“以铁路高速为引领、国省干线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组道路为网络,互连互通,内畅外快”的交通路网体系。  农村公路,三分建设,七分管养。该县交运局局长苟中良介绍,为了实现有效管养,平昌县建立起以县机械化养护中心为核心、片区公路养护管理站为支撑、养护道班为延伸、村社养护队为补充的“四级”养护模式和县有路政员、乡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三员”监管体系,并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大中修”相结合,全面巩固提升公路路况质量。  为搞好“四好农村路”运营,平昌县建立了“城乡一体”客货运输体系,统筹城乡客货运输资源和市场,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着力构建便捷利民的城乡客货运输体系。绿化+文化刷新公路颜值  初冬时节,位于平昌县涵驷路的百里森林长廊,延绵的公路“搭配”橙红的水杉,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铺开在山间,一大批户外运动、舞蹈和摄影爱好者,以及周末自驾游的县内外市民纷纷驻足拍照。“这条路的四季风景很漂亮,一遇到节假日,很多市民便来这里赏景,带动了乡村旅游,我们农家乐的生意很好。”驷马镇光头农家乐老板李斌开心地说。  近年来,平昌县围绕全域旅游、推进路旅融合,已建成森林走廊4900公里、樱花大道150公里、桂花大道50公里,成功打造特色乡村旅游环线7条,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特色”。同时以农村公路为载体,培育涵养公路文化,通过标语、漫画、农村老物件等多种形式,建成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文化长廊、农耕文化长廊50公里。  如今,在平昌县的各个乡村,一条条高标准、高颜值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串村连户,与青瓦白墙的农房和绿油油的茶园交相辉映,构建起一幅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16
(何羽佳 李强)古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今有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桃源村:山水清音,草木天趣,农文旅项目落地生根,在这里可栖于自然,尽情体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四川天府新区太平街道桃源村榜上有名。桃源村地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腹地,接驳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近年来,桃源村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谱写乡村振兴蓝图,曾先后被评为省级“四好”村、天府新区文明村、“三美”示范村。桃源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社区有变化、群众有感受、社会有认同、社区有目标、生活有品质”,创新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结合幸福美好生活家园太平行动和“桃源·归谷”特色文旅IP打造,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农村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径,社区发展活力愈发蓬勃,社区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桃源村露天草坪生态为底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两年前四处都是破败的房屋,闲置的猪栏、茅厕。不仅不美观,居住也不舒适。”村民罗女士说,想不到,那个昔日因村居环境差而曾遭“嫌弃”的小村庄,如今已成为村民口中的“美丽家园”。转变,得益于桃源村开展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彻底转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桃源村突出生态宜居,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和农民集中居住区治理提升行动,对辖区开展全面环境治理,分片包干,划定6个责任区,包干到干部,实行常态化管理,每月定期检查,做实日常维护工作,保障辖区内基础环境保持较为良好的状态。同时,桃源村紧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厕所革命”行动,累计完成改厕223户,设置大小垃圾收纳点35处,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达100%,全村无黑臭水体,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达90%。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桃源村下足功夫。“大力整治乱堆、乱倒、乱排、乱搭、乱建行为,着力改善一批破旧危险的土坯房、厕所和猪圈,推进危旧房改造和地质灾害搬迁工作,加快村民复耕复垦进度,也是村里开展的重要工作内容。”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桃源归古为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桃源村以老旧院落、古驿道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为基础,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人居风貌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此外,桃源村还以林盘打造为抓手,推进品质建设。“近年来,桃源村以林盘建设为改革点,完成滚牛坡林盘、范家湾林盘的整治工作,推动群众生活环境向高品质发展,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该负责人表示。为从源头上减少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桃源村不断加强村民意识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和生产习惯,先后成立了乡贤理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等群众性队伍,加入到桃源村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每年开展文明家庭、健康家庭、好家风、身边的好人、优秀党员等评优选先活动,弘扬正能量,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和社会氛围。渐渐地,桃源村展露新颜,呈现出一幅村庄美、人和谐的大美画卷。桃源村观景点产业为基聚焦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生态好了,乡村美了,村民如何富起来?产业,是激活桃源村乡村治理的制胜法宝。桃源村有着冬暖夏凉的小气候、自然原生的山林环境和以水果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凭借良好的生态植被资源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太平街道在谋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布局中,以“乡村文旅创生高地 公园城市绿芯封面”的战略发展定位、“天府桃源 吾心归谷”新生活地的全新理念,形成了“一心两带四片”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而桃源村,则以生态为底,产业为基,“量身定做”了一套乡村治理新模式。凭借着独特的山地深丘地形、四季宜人的气候条件、自然聚散的村落空间、便捷的交通条件等优势,桃源村为发展多元化沉浸式的文创文旅业态预留出新天地、新场景,这里逐渐吸引了许多“新村民”的关注。他们的到来,为桃源村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如今,在桃源村,农商文旅产业遍地开花,山中的日子过成了“诗”:山谷音乐、露营基地……桃源村6组1号的民宿“栖肆桃源生活”以“人与自然”“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经营与生活”和谐共生为发展理念,探索“栖于自然,肆在桃源”的时尚微度假生活方式;云雾缭绕之间,“释玥森林”里的上千种绿植花卉在山中构建起了一座“秘密花园”,在这里的一步一景、四季变幻之间,春有五彩、夏有青翠、秋有彩林、冬有梅影,四处藏匿着无数的惊喜;养生茶艺、星空观赏……桃源村777号的四合山居则将古建筑与现代风格相结合,以旗袍文化为主题,形成了一个集餐饮、住宿、读书、茶艺、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宿。桃源村风景一览而这只是桃源村推动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桃源村已落户项目14个,其中,“云中漫步”“九阅”“格致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并已初见成效,“释玥森林”试运营中,“四合山居”已初步具有接待能力,“栖肆桃源”提档升级壮大规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继续加强桃源村整体发展规划,未来,还将在桃源村差异化布局高端民宿、休闲娱乐、精细农业、文创体验等多元业态,实现区域产业集群、错位、协同发展,实现全域旅游,重点建设“桃源·归谷”品牌,并进一步对桃源村“山顶星月”“释玥森林”“四合山居”“九阅”等14个重点文旅项目提档升级,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桃源村农商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桃源村,不再无人问津,而是游人如织。生态美了,游客多了,产业旺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桃源村初步实现了村庄美、民风好、产业兴的美好愿景,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村在画里,画在村中,村美如画成为桃源村的真实写照。“未来,桃源村将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合作机制,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开创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新局面,造福一方百姓。”该负责人如是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15
(杨尚威 汪静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总思路,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重点做好村容村貌、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工作,把建设美丽龙马潭和打造宜居乡村有效结合,初步探索出“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乡村振兴“龙马潭样本”。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    紧抓“厕所革命”,污水同步处理, 推进绿色发展近年来,龙马潭区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同步治理,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龙马潭区特兴街道魏园村,山水相依的田园风光下,当地村民自建小洋楼格外漂亮,而与之匹配的“三格式”化粪池也在今年年初建成投用,这既使厕所排污得到了规范,又方便了生活污水的排放,进一步筑牢了村民们的家庭卫生屏障。特兴街道桐兴村一景    “以前我们的厕所就是一个凼凼,蚊子又多、又臭,那个时候洗菜倒水还要端出去倒有麻烦有费力,恼火得很。”82岁的特兴街道魏园村三组村民周希秀回忆起以前的居住条件很是感慨,“现在新房子修起了,里面的厕所跟城里是一样的,现在洗完菜、用完厕所,水直接流到化粪池了,闻不到臭味,污水也处理好了,环境也好,干干净净的,安逸惨了!”在距离周希秀家600米开外的魏园村污水处理站内,污水处理设备正在运行。附近300户村民的生活污水,从“三格式”化粪池排出后,便通过管道收集到这里进行集中处理。“原本附近老百姓的生活污水经过三级化粪池的处理,只能达到返田灌溉的水质标志,但是经过我们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之后,水体可以达到直排江河达到四类水质的标准。”魏园村污水处理站巡检班组组长王堂昊介绍到。据了解,在“厕所革命”实施过程中,龙马潭区建立数据台账,明确一村一策,一户一策方案,优先安排已部分实施改厕项目的涉改村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全区共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6735户、农村公厕新建22座、改造3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以上。全年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饮用水普及率达97%。特兴街道桐兴村村内公厕    “厕所革命项目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人畜粪污直排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能让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真正实现绿色发展。”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宜居乡村建设与治理股股长陈曦表示。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垃圾分类持续推进在魏园村,除了独具特色的小洋楼,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小区。走进小区,已初具模型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俨然成了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除了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外,村里还四处可见垃圾分类标语、展板,吸引了来往群众驻足观看学习。环卫工人正在特兴街道魏园村垃圾中转站转运垃圾    为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零散、且区域分布广泛的问题,龙马潭区抓源头治理。以《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为指南,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转运机制,制定《濑溪河和龙溪河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实施方案》,深入农村垃圾源头和堆放点整治,在全域街镇共建设地埋式垃圾库23座、垃圾中转站17个、购置大小垃圾清运车43辆,各类垃圾箱、桶近7万个,生活垃圾转运率达到9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现全区共配置农村保洁员582名,做到了村社保洁全覆盖。提高全区机械化作业水平,服务外包公司目前共新增各类机械化作业车辆20余辆、垃圾清运车6辆、新增电动三轮清扫保洁车60余辆,全区92%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落打造聚人气,优化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沐浴在冬日暖阳中,沿着宽阔平坦的乡村小路来到位于长江边的特兴街道桐兴村,一幢幢错落有致充满田园气息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林中,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草木葱郁。院内,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石铺地面,破旧的农房也进行了外墙包装和壁画展示,院坝围墙由废砖和旧瓦罐组合而成,门前竹栅栏里还栽种着长青的绿植。原本脏乱的旱厕也早已改造成了水冲厕所,户户门前放了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村里建立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游客络绎不绝,桐兴村,这个原本在长江畔寂寂无名的小村落,通过优化人居环境,聚集了人气,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村。“现在每天这里的游客量有1500人左右。”桐兴村党总支副书记喻言说,特别是周末,如果天气好,最高峰达到近万人。从昔日默默无闻村落到网红景点,桐兴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能集聚人流?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喻言说,乡愁是啥?乡愁就是体现出村落形态,保持着乡土风情,保留住乡村文化和记忆,现在桐兴村有了颜值、有了气质,怎么能愁没有人气。田园变成了景区,农家变成了客舍,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以往只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能捧上一碗“旅游饭”,桐兴村老百姓真正成了家门口的“小老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造龙马潭区独具特色的郊区旅游文化,通过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农民素质“洗礼”打造文明乡村,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美丽乡村,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有“人气”。在龙马潭,桐兴村的华丽转身不是个例,双加镇十里渔湾,特兴街道走马村、慈竹村、魏园村等一个个传统乡村,通过挖掘自身特色,提档升级变身特色鲜明的景区。龙马大地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一篇优美的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14
禾雨(图片由成都市大邑县委社治委提供)成都大邑,自古就是一座善治之城。  回望历史。从唐代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到明代状元杨升庵称颂的“蜀之望县”……1300多年的沉淀,赋予这里独特的文化基因,为今日的城市治理奠定深厚根基。  打望时光,1300多年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答案是——江之源,隐于太平社区共享小镇里的书屋茶坊;安仁古镇,写在乡村大地上的川西盛景;青霞街道,散布于分水社区幸福公社里的创业团队……  平凡的日常,正是大邑推进社会治理、探索幸福美好生活实现路径的生动注脚。大邑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城乡社区为主阵地,积极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治理整体效应,大力培育以乡村为场景的新经济产业,探索出一条“产业融合发展带动、集体经济培育壮大、研究成果转化落地”的社区发展治理之路,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  今天的大邑,“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亮眼的名片,推窗见景、开门见绿的城市本底更加厚实,产城相融、幸福美好的城市特征更加鲜明,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善治之城的故事正翻开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大邑县太平社区鸟瞰。共享以开放之姿探寻共生之道  大邑县江镇太平社区,是一个“众筹”出来的社区。  “被淘汰”的胶卷相机、釉面斑驳的瓷碗陶罐……一个个饱含记忆和温度的老旧物品,巧妙地点缀街景。太平社区通过聘请乡村文化创意团队,运用生活美学和文创元素,对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捐赠的老旧物品进行创意设计,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居民的乡情。  泡一壶大邑古茶,倒上几杯江青梅果酒,和朋友围炉畅叙;午饭时,出门几步就能走到社区共享厨房,品尝农家美食……3年前来到太平社区的“新居民”巧巧,如今既是一家书屋的经营者,也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太平人,“在这里,创业即生活,生活即创业。”  在太平社区,商圈即是生活圈,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能体验同样的惬意生活。  自诞生之时起,这样的共生共融,就融入了太平社区的基因。地处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必经之路,太平社区按照“可感知、可体验、可创生”的理念,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周边居民需求,持续优化消费业态组合。社区里,15分钟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圈日益完善,“江青梅果酒”“大邑古茶”“药香抱枕”等传统农产品既是旅游商品,也是居民的日常用品,还有共享书橱、共享厨房等各类共享空间,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各种需求。  独特的社区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新居民”。2020年,太平社区旅游综合收入达1.2亿元,社区居民家庭户均年收入由2019年的7万元增长到10万元,居民增收与社区商业实现同频共振。  这也是大邑着力探索社区商业发展新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邑秉持一个社区就是一个便民生活圈的理念,以建筑空间、商业消费、文化交流、生活服务、共建共治五大场景营造赋能社区商业发展,打造了一批社区商业示范性消费场景,全方位、多维度打通惠民利民“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当地将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思路,推动便民生活圈商业网点科学布局,依托综合体、特色街巷、TOD、社区绿道等打造社区商业新场景,构建起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的社区商业多元业态服务体系。大邑县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美好以形态之变重塑乡村场景  伸个懒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自从回到家乡,29岁的刘西遥每天都在一片美丽的田园景观中工作与生活。  这里是南岸美村,毗邻大邑安仁古镇的一方“世外桃源”。刘西遥是一家高端酒店的门店店长,在外打工多年,2019年回到大邑,“眼看着村子一天天变美,日子一天天更好,再也不想离开了。”  南岸美村所在的安仁镇新华社区由原来的新华社区、清源村合并而成。过去,这里曾存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如今的乡村,麦浪翻涌、花田繁盛、村美人和,乡村形态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改变如何发生?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里藏着答案。“我们通过‘社区资源+社会资本’的模式,与华侨城集团合作,利用闲置农房建了这座博物馆,由东南大学主持设计,打造集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为一体的川西林盘盛景集中展示区。”新华社区党委书记张良刚介绍。  以“美”为名,在南岸美村,大美乡村不仅是景观变化,更带动人文、产业等各类场景全面升级。  “美”是乡村之魂。新华社区以“社区资源+社会资本”模式,与华侨城集团等社会资本合作,以原新华社区锦绣安仁花卉公园为核心,遵循川西林盘和生态田园文化脉络,充分读取川西林盘建筑和景观特征,打造大美乡村。  “美”是人文之本。以新合并成立的新华社区党委为龙头,整合安仁华侨城党支部、南岸美村新村民党支部、新华社区新华党支部、新华社区清源党支部、唐场社区唐场党支部共5个党支部,组成新华社区南岸美村区域化党建联盟,形成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美”是产业之基。以5公里绿道为纽带,自然田园绿道游、庄园艺术游等主题旅游产业日新月异,溪地阿兰若、咏归川等精品民宿纷纷落户。依托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新华社区集体经济从年收入1万余元增长至3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4000余元。  新的乡村形态引来更多“金凤凰”。成都市蓉创城乡社区空间美学研究院落户大邑安仁,链接中华文化促进会、华侨城集团、城乡社区专家智库以及中国九大美院等共同成立成都市城乡社区创新设计产业联盟,搭建综合性社会治理创新理论成果转化平台,推动大邑全域乡村美学、集体经济、川西林盘生态价值转化示范成果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大邑县太平社区街景。人本以人文之力注入源头活水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是城市的价值尺度。正是因为“人”的参与,才让社区发展治理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迭代,社区才能拥有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在大邑,演绎着怎样的人文精彩?“叮叮咣咣”的敲打声、“滴滴嗒嗒”的缝纫声、“吱吱啦啦”的摩擦声……大邑县青霞镇分水社区幸福公社匠人街上,总是热热闹闹。每月最后一个周六,社员们喜欢的“幸福摊摊”依次摆开,往来间,邻里间的关系更加亲近。  在幸福公社,社区即景区。走在社区里,仿佛穿越到印象里的川西院落,青砖灰瓦,生机勃勃;业主同时也是导游、创业者、景区服务人员,自家酿的酸奶、香喷喷的蜂蜜、美味的私房菜,总在拐角处与游人不期而遇。  这是一个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在这里,不仅有社区原住民,还有天南海北聚集而来的新农人。整合辖区2个非公企业党支部,组建起分水社区党委,同时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将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小区业委会纳入成员,定期共商社区事务。“只要是社区的事情,大家都很积极。”社区负责人说。  人的参与,让社区充满活力。如今,公社举办幸福讲堂,邀请创业大咖、城市人才下乡讲课,带动农民创业,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文化艺术学习中;建设雨花斋免费素食中心,村民积极提供蔬菜、大米,参与做义工,学习传统文化;还有茶席大赛、坝坝宴,居民共聚一堂,其乐融融。  社区即景区,景区即孵化器。在这里,“幸福”是每个人的切身体会,1600余名城市文艺创客等新居民回流乡村,构建起集聚创客、建成载体、孵化品牌、延伸产业、营造邻里的幸福生活价值链。  从传统村落到幸福社区,以“人”为核心,更多治理探索在大邑铺开。小镇美学榜样暨成都社区美空间主题展、全域川西林盘招商推介会、“无讼社区”创建等在大邑连续开展,因地制宜实施“社区微更新”,让“幸福”在社区遍地开花。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商业化逻辑,打造社区商业示范性消费新场景,城乡社区焕发出新生机。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2-13
(记者  蒋培路  文/图)漫步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品尝东犍果澧家庭农场晚熟柑橘,走进乐山联峰盐化车间看食用盐的生产,到罗城忠烈塑料车间了解各种薄膜的加工,坐在罗城古镇船形街上泡上一碗盖碗茶、看上一段川剧变脸……日前,记者来到乐山市犍为县罗城镇,这里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工业产业欣欣向荣、文旅产业全域发展。犍为县罗城镇,正在努力打造县域副中心,积极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产业强镇  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公司产品加工践行清洁化、标准化的发展理念,已建成3840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车间,引进绿茶、红茶、白茶、黄茶4条生产线,设备投入680万元,红、黄、绿茶年生产量460吨。”在四川凉厅子茶业有限公司厂房里,公司负责人陈胜利对记者说道:“目前,公司仅开启白茶、红茶两条生产线,上午约100人采茶,下午制茶。每天采回鲜叶1200余斤,制成干茶240斤以上,平均日产值达15万元。”走进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漫山遍野,茶梯相叠、廊亭相依,几十个品种上千亩的茶树郁郁葱葱,茶香四溢。来到罗城镇二龙村二组的东犍果澧家庭农场,村民们正在采摘、搬运、分装晚熟柑橘,并通过快递发货。“今年我们的爱媛、耙耙柑等品种的柑橘丰收,总产量有20余万斤,产值预计达80万元左右。”在柑橘园内,农场负责人杨建辉一边采摘,一边告诉记者,“目前采摘上市的是爱媛38号,因其果肉细腻、甘甜多汁、果瓣无籽、入口化渣,又称‘果冻橙’,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产品销往浙江、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备受消费者青睐。”犍为罗城镇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工业产业欣欣向荣。走进四川乐山联峰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一袋袋小包装食盐顺着机器传输带源源不断地往外输送,工人们正不停地忙着分装、打包、运输。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盐矿采卤采用国际先进的水平钻井水溶岩盐开采技术,建有8口卤井,年生产精制盐能力40万吨,年生产小包装食盐能力8万吨,产品主要销往川内各大城市,省外销售云南、重庆、贵州、山西、湖北等地。在四川省犍为罗城忠烈塑料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主要生产各种农膜、地膜、黑白双色膜、银黑膜、各种功能性大棚膜、PO膜、生物降解膜等几十个规格品种,年生产能力3万吨。产品广泛用于高寒地区牧民及牲畜、农作物保温越冬,为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产品增产增收提供必要条件,作出重要贡献。据了解,罗城镇坚持“产业强镇”发展战略。农业上深度挖掘茶叶、柑橘、稻鱼蛙种养结合等特色产业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8000亩“茶旅融合产业园区”、凉厅子“万顷茶浪”示范带和优质柑橘4.5万亩。工业上依托“一黑一白”两大优势资源,形成以煤炭开采和精盐制造为主的工业支撑体系,目前全镇有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煤矿企业正在进行升能改造,联峰盐化、罗城忠烈塑料厂等企业不断技术升级、体制改革,正全力打造以煤炭、农资、盐化工等为主的工业支柱产业。目前,随着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罗城镇各项特色产业正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罗城古镇“麒麟灯”表演文旅兴镇  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罗城镇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旅游资源富集。“山顶一只船,云中一把梭”。罗城古镇的船形街,因古建筑群以其风格独特的“船形”造型而闻名。船形街是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街,荣膺“中国的诺亚方舟”“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等荣誉称号。加快农旅融合示范建设。依托凉厅子“万顷茶浪”农旅融合产业园区打造精品旅游环线,修建环湖公路,实施农户“风貌改造”,建设特色旅游村落,构建以农家乐、民俗村为基础,休闲农庄、度假村为主体,观光采摘园、产业示范园为补充,田园综合体为引领的“农业+旅游”发展格局,连片成带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以“古韵犍为·金橘之恋”为主题,以“互联网+智慧农业”模式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引导培育电商56户,持续擦亮“金石井柑橘”品牌,助力金石井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全域发展。以“文旅兴镇”为目标,对古镇集镇建筑风貌整体设计改造,整治违搭乱建,开展城镇风貌改造,2018年成功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文旅小镇提升改造工程,依山就势建设微缩船形古街,打造尚武坝、稻田往事、川主伏龙等10余个新景观,“同舟共济”罗城文旅品牌日益凸显,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依托“麒麟灯”“蔡氏武术”,建成“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创作《犍为姑娘》等文旅题材歌曲4首,获得5项国家级荣誉。据介绍,罗城古镇依托民俗、民族、饮食、建筑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自2020年起每周六在船形街古戏楼常态化开展武术、川剧、麒麟灯等演出,举办花季之旅、柑橘文化旅游节等特色主题活动80余场次,吸引央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坚持文旅兴镇,我们始终秉承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积极打造船形古街文旅融合示范区。”船形街社区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当地正在科学合理编制古镇相关规划,鼓励、引导古镇及周边居民参与古镇旅游开发,让群众共享古镇开发成果,同时严格有效控制集镇建设风貌,实现集镇建设与古镇保护共生共荣。随着成贵铁路客运专线、仁沐新高速、“四好农村路”等交通建设的持续推进,乐山犍为井研沐川‘半小时交通圈’逐步形成,罗城镇发展文旅产业的区位优势日趋凸显。每到节假日,罗城古镇船型街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近年来,罗城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镇、全省历史文化名镇、全省环境优美示范镇、全省第一批“百镇建设”试点镇、天府旅游名镇、全国重点镇。目前,罗城镇被犍为县列为打造县域副中心;2021年7月,被列为“省级百强中心镇”入库候选镇。罗城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罗城镇将突出“船形古街”独一无二的品牌效应,依托罗城古镇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以“旅游+”“+旅游”的方式,走“文旅兴镇、产业强镇”发展道路,奋力开启“一心一镇三区”建设,推动罗城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10
(邓林灵 张国盛)“这树上结的都是金果果呀。”近日,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柠檬园一片热闹,村民龚尚奉手起刀落,柠檬进了背篓。  一天忙活完了,柠檬地里的村民们往家走。村道整洁,路旁园子里的柠檬树绿油油,偶有飞鸟掠过,不少村民停下来拉家常。  广安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区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广安区还完善体制机制、落实要素保障等,成功创建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成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等,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广安区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龙安柚、开花水果、晚熟柑橘、湖羊、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全域覆盖。图为广安区大龙镇干埝村桃树开花水果产业园一角。 张国盛 摄产业赋能 聚力园区建设  “50万个龙安柚基本销完了。”12月6日,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广安区龙安乡群策村电商负责人唐华终于有了清闲时间。  今年7月,广安区将龙安柚的主产地龙安乡定为实施全域乡村振兴试点乡镇,探索全区乡村振兴路径,让更多的村民吃上特色产业饭,过上幸福生活。  龙安柚产业发展,正是广安区发展“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广安区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思路,将全区乡镇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片区”,集中连片布局粮油、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龙安柚、开花水果、晚熟柑橘、湖羊、稻渔综合种养、乡村旅游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构建“2+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产业,必须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11月上旬,广安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正进行建设,该区大安镇党委书记明星介绍,园区建成后将配置集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传输网络平台、电商营销平台、培训中心、专家工作站为一体的服务综合体,将园区科技服务、合作社及企业办公、会议活动、产品研发、检验检测、品牌创建、成果展示、技术转移转化等功能集置于此,切实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据了解,广安区正着力推动龙安乡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产量、规模、加工、流通等环节提升,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规格、高标准新建大安镇、悦来镇粮油基地,全力争创省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围绕花桥镇、肖溪镇、石笋镇、大龙镇主导及特色产业,分别创建“粮油+生猪”种养循环、“青花椒+生猪”种养循环、“晚熟柑橘+湖羊”种养循环、开花水果(桃子)4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以前这个地方是荒地,现在这里大棚建好了,我们在这里打工,一个月有1000多元钱。”在悦来镇灯塔村蔬菜基地打工的村民卢少爱说。  和卢少爱一同打工的有不少本地人。按“大园区+小业主”的发展思路,广安区正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为支撑,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试点示范。  机制上也有保障。今年来,广安区创新设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服务中心2个正科级单位,每月召开村庄环境整治和现代农业园区现场推进会,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据广安区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区已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33.16万亩、高标准农田47.24万亩,发展现代养殖场82个,建成省市区现代农业园区8个,培育家庭农场1396家、专业合作社659家。创新夯基 扮靓生态乡村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发展农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还需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优化、乡村环境美化等支撑。  目前,广安区入选第二批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广安区农业现代产业园发展赋予更多可能性。景色为农业产业赋值,让农业有了更多色彩,种庄稼变为种风景。  今年以来,广安区除了按农旅文融合理念,继续打造好龙安柚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外,还在大龙镇、石笋镇等重点乡镇建设浔栖江南度假区二期、百美村宿、巴上草原等乡村旅游项目,以此积聚人气,促进农民增收。  “村里人气足,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返乡创业就更有盼头了。”白马乡白马村村民刘茂山是一名退役军人,在了解一系列利好政策后,返乡种了260余亩柑橘,还规划把基地打造成春色满园、四季有果采的农旅观光园区。  发展农业投资占比较大的就是基础设施,广安区坚持“基础围绕产业建、跟着园区走”,高标准推进农业园区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推进重点区域集中连片、立体调型,推进农网改造、电话入户、电视光纤联网全覆盖,实现田成方、土成形、路相连、渠成网。    近年来,广安区大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引进了多名土地规划与利用、农田水利水土工程、水产养殖、社会学等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021年底,还拟通过2021年“賨州春雨”计划引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专干15名。  有了土专家,还要学新技术。广安区积极在大安、悦来、花桥、龙台等乡镇布局人才建设平台,加强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围绕“2+6”产业体系,分产业、分层级提供公益技术指导服务,并就近安排乡村干部“跟团”学习。  口碑好,销路才好。要像龙安柚一样产销好,就要有龙安柚一样响亮的牌子。广安区正推行“湖羊+粮油”“水稻+鱼虾”等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大力提升农产品品质。创成“三品一标”农产品33个,广安龙安柚被认定为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正因为有创新做保障,广安区已新建粮油核心基地3万余亩,完成龙安柚提质增效1.2万余亩,建成晚熟柑橘基地1.4万余亩、桃李等开花水果基地1.5万余亩,发展湖羊2万余只、稻渔综合种养7000余亩,建成柠檬基地3万余亩、花椒产业基地1.3万余亩,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余元。优良乡风 促进文明新风尚  “我们家也有小红旗了。”今年夏天,在先进家庭评比表彰中,龙安乡龙安社区3组的住户李元芬手持红旗,她家获得“卫生先进家庭”称号。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实现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今年上半年,广安区开展乡风文明“一榜两评”活动,出台《实施方案》,宣传先进典型、重点帮扶反面典型,做到村容村貌干净整洁、家庭卫生洁美有序,旨在提升村民思想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目前,该区16个乡镇、242个村(社区)已全覆盖开展“一榜两评”活动,到2023年,广安区力争让辖区所有乡镇和95%以上行政村达到区级文明村镇标准。  “好家风”会带动“好民风”,形成“好乡风”。在龙安乡勇敢新村,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亮出家风。据了解,广安区充分挖掘优良家风,还拟以龙安乡勇敢新村为示范,由区纪委监委牵头筹建广安家风馆,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除了改风貌还要改面貌。广安区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环境,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广安区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科学编制60个试点村的村庄提升规划,对“新村、老院、散居、居民小区、传统院落”五类农房提档升级改造,实现农房内部设施现代化、外观风貌规范化、村庄院落田园化。  “以前是两块砖、一个坑,现在是干净又卫生。”今年10月,大龙镇崇望村村民胡存平家的厕所进行了标准化改造,他觉得“赶上城里人家了”。  这种变化,在广安区各个乡村越来越多地发生。今年来,广安区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同步治理,着力打造丘陵地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样板。该区以行政村为单元,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整村推进15个乡镇55个村4000户农村“厕污共治”改造任务。  “环境卫生三年整治行动”也取得进展。广安区通过建立区域保洁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卫生教育等方式,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改观农村面貌。  当前,广安区正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相关重要会议精神,持续做优农业,为市委“四大战略”实施做出农业大区的应有贡献。在乡村振兴这条道路上,广安区正在书写别样的精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2-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近日,威远县界牌镇桥凼村登上了“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成为村民的大喜事。  这个村从2015年以来,依托村内的山水资源,打造出了拥有5000多亩面积的康桥恬园,建成了秀美的乡村风光。除了吃、住、行,购、钓、玩等个人消费,观光赏景都不收费。自从桥凼村变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融宜居、观光、生态旅游一体的现代化新村后,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10
(姚琪  付杨  孙小红  姚阳   记者  汤斌  文/图)2021年1-9月,乐至县一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同比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41元,同比增长11.1%……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十三五”时期,乐至县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调结构、夯基础、稳增收,进一步激发农村活力,绘制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画卷。美丽新农村“米袋子”“菜篮子”愈发有活力“最近天气比较好,赶紧把麦种播下去。”连日来,乐至县石佛镇柳木村的田间地头,村民们或是一两个,或三五成群,抢抓时节播种小麦,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旋耕机快速地犁好地,接着就是机械化播撒小麦种,一块五亩大的地不到十五分钟就播种完毕。“十三五”以来,乐至县大力建设高产优质粮油基地,示范推广高产高效集成技术。2021年全县四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5.79%,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全县粮食种植面积预计为126.8万亩,总产预计为41.76万吨,保供基础不断夯实。连片的温室大棚区里,饱满水灵的无公害瓜果缀满枝头,刚摘下的新鲜蔬菜正在挑拣区被精选装箱、等待运输……乐至县高寺镇阳化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目前,该园区农业总产值超4亿元,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而这仅仅是乐至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乐至县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为发展方向,积极发挥资源和生态优势,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档次和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2021年前三季度,蔬菜收获面积达到15.19万亩,同比增收约2400万元;水果产量达到2.42万吨,同比增收约680万元。从“以粮为主”到特色产业“春色满园”,乐至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力持续提升。随着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加大科技智能驱动、规范土地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政策红利的相继释放,全县农产品加工不断做细做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品牌化不断取得新突破,“米袋子”“菜篮子”愈发有活力。幸福美丽新村人居环境开启“美颜”新模式“现在村里环境真是大变样了,村里道路每天有人清扫,就连村庄周边道路沿线和堰塘附近的垃圾也有人清理。”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村民黄孝贵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近日,记者走进乐至县宝林镇万斤沟村,入目皆是一片翠绿,宽敞的水泥路通向每一户人家,成栋的民居整齐排列。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宝林镇万斤沟村以人居卫生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实实在在为美丽乡村打造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距离宝林镇万斤沟村30公里的高寺镇清水村,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干净整洁,农户家中窗明几净,一幅幅美丽宜居、移步易景的乡村新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城乡融合,让高寺镇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高寺镇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如今,清水村不仅游客络绎不绝,更有不少投资者被村里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温暖的乡风民风所吸引,想要在清水村进行长期投资。今年11月17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示了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宝林镇万斤沟村、乐至县高寺镇清水村、东山镇方广村、大佛镇东禅寺村榜上有名。近年来,乐至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目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现已基本形成了与美丽乡村相适应的管理治理体系,有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乐至农村人居环境开启“美颜”新模式。截至目前,乐至县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8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2个、示范村1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创建“美丽资阳·宜居乡村”260个。“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继续改善村居面貌,立足长远,敢啃‘硬骨头’,破除顽疾,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合起来,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让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振百姓信心。”乐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立冬以来,大多数土地已进入“休整期”,但位于乐至县中和场镇人民村的魔芋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个个两、三斤到十多斤不等的魔芋在村民们的锄头下破土而出,在经过去泥、入筐、搬运、装车等工序后等待着运往省外。中和场镇人民村建立起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通过“业主+联合社+农户”的模式,成立魔芋种植示范基地。承包土地的业主云彩宣,曾是中国魔芋协会副会长,作为魔芋行业的行家里手,他为合作社提供魔芋种植、育苗技术及销售服务,为魔芋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以前我们种点苞谷、红苕,一年到头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们在基地里打工,平时就帮到栽魔芋、除草、撒化肥这些,一个月下来挣得到一千八九,确实要比以前收入多一些。”选择在此就近务工的村民邓大姐一脸高兴地说。“我们村的魔芋迎来了丰收季,现在发展魔芋产业效果很好,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可以帮助我们村民增加收入。今年我们村就有30多个人在这儿务工,平均下来的话,在这儿也有差不多六七千元的收入,所以我们村民都很支持。”人民村党总支书记叶如斌介绍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和场镇人民村农民持续增收,只是乐至数百个村的其中一个。近年来,乐至县上下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采取了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一批批带动力强的高质量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一批批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拉动农民走上富裕之路,逐步建立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乐至县“三农”工作新局面。过去五年,乐至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320元增长到18942元,同比增长83.5%,年均增长7.3%。其中2020年一产业增加值38.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42元、同比上年增长8.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09
大孝故里,大美旌阳。德阳旌阳,石亭江畔的千年古城。这里地灵人杰,物阜民丰。地灵,是为一半山水一半城。人杰,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在这里生长,源远流长的德孝文化扬名天下,延绵千年。旌阳古属梁州,后隶蜀郡,唐高祖武德三年置县,距今已1300多年。从历史深处走来,旌阳,既有说不尽的往日故事,又有面向未来的新梦想。(记者 闫新宇)11月29日,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区域中心,成都经济区重要增长极,德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旌阳再迎新机遇。站在新时代,旌阳瞄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样板区、成都都市圈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坚持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社融、业兴、村美、文盛、民悦”目标,建立“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制度体系,形成“点上示范、线上典范、面上规范”推进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旌阳特色的城乡融合、全域振兴之路,描绘出“都市田园、大美旌阳”的秀丽画卷。旌阳,作为大孝故里,往日,不缺讲述的故事,今朝,围绕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要产业兴盛、人才回流目标,不断大刀阔斧搞改革、全力以赴要发展……如今旌阳,吸,有清新空气;食,有安全果蔬;行,有迎面笑颜;居,有充足阳光。如今旌阳,如一束艳阳,耀映大地,诱引着全国各地宾朋前去休闲度假、安居乐业。如今旌阳,荣誉多: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营商环境“百强区”、幸福“百强区”,被省委纳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重点培育对象。走进旌阳,这里山村面貌焕然一新,仿佛“世外桃源”重现,实现着人们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想象。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鉴”在波澜壮阔中次第展开……走向幸福生活的旌阳人  (旌阳区委宣传部供图)沃腴田野上的“农强”图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60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醉心富春山水,绘就了一幅经典的传世画作《富春山居图》。600多年后的今天,旌阳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正描绘着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春有油菜花黄,夏有麦浪滚滚,秋有稻海滔滔,冬有蔬菜荟萃。在旌阳区,无论哪个季节,都不曾辜负厚土。“旌阳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助农增收先进县。”旌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旌阳整治农田水利渠系71.1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5.7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成绩背后,既有先天条件,更有旌阳儿女后天的不懈奋斗。如今,旌阳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呈现出乡村振兴大发展“图鉴”:高位推进,谋定后动——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工作,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区委政府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全面参与、乡镇街道全力推动”大格局。机制保障、政策支持——建立“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制度体系和“点上示范、线上典范、面上规范”推进机制,出台涉农项目管理办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办法,构建多元投入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全域规划、科学布局——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村庄规划+品牌规划”体系,编制完成旌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规划,以及33个村庄规划。2021年初,旌阳启动全域品牌战略规划,培育旌阳乡村振兴区域品牌。“进入新时期,旌阳以‘人的振兴’为核心,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明确‘改革、数字、美育’三个重点,加快推动农民农村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相关负责人说。小桥流水,青山环抱,乡村振兴给乡村带来全新活力。村落有致间的“农美”图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农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11月22日,省委宣传部公示,东湖街道高槐村入选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高槐村,德阳主城东郊7.5公里,一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空壳村。几年前,城里人胡榕夫妇来到这片田野,开创了乡村在文创产业找饭吃的新路子,现在,高槐村成了“植染+手工”特色民宿、非遗潮汕工作室、乡村音乐主题客栈等集聚的文创高地。前后引进乡村音乐、青溯植染、“非遗”潮扇等新业态50余个,建立创新协作平台,构建了“农文旅+众创田园”产业模式。定期举办“赋能高槐”众创营培训,引导产业差异化发展,实现乡间美食可吃、休闲咖啡可品、田园民宿可住、特色产品可带,实现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以前的贫困村、空壳村,现在,鲜花盛开、咖啡飘香,成了“诗和远方”的网红打卡地和特色文创基地,被游人称为德阳的“北欧乡村花园”。不止是高槐。旌阳探索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的旌阳路径,建立起乡村振兴的“旌阳标准”,打造“旌韵高槐”“红光印象”等5个乡村振兴样板。乡村要活力,更要美,旌阳用“乡村美育提升”行动为乡村铸魂。12月初,11位知名艺术家结束了旌阳区的艺术驻留活动,3个月间,艺术家在东湖街道、天元街道、孝感街道、孝泉镇、新中镇5个点位深挖文化资源,创作根植于旌阳文化的艺术品……艺术家驻留,彰显着旌阳践行“美丽中国”、“美丽四川”、“美丽德阳”,建设“大美旌阳”的力度。如今旌阳,正进行“艺术旌阳、焕彩城乡”美育提升行动,以美学教育、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为方向,打造新时代艺术天际线和风景线,构建美丽空间,创造美好生活,营造美育环境,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国际品质、文化特色的“美丽旌阳”。“美”在育,城市建设起社区美育中心,乡村孵化起美育基地,美育课堂开起来,一批有美感的本地师生、新农人、新社区人涌现。“美”在城,将艺术因子融入城市更新行动,进行城市美学提升,从特色街区打造、城市公园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多方面彰显城市美学艺术。“美”在村,充分结合艺术和乡村,纵深推动美育提升行动,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造桂花村、龙居村、高槐村、红伏村4个艺术乡村。一幅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呈现,这里正成为美美与共、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智慧手段下的“农兴”图鉴旌阳的乡村振兴“图鉴”离不开数字赋能。11月23日清晨,几辆货车从旌阳区孝泉镇出发,满载着精品鲜蔬。这些蔬菜包装上印有专属二维码,实现对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全过程追溯。蔬菜专属溯源二维码背后,是由数字农业生态铺开的“一张网”。这张“网”,详实记录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全天候、不间断、全维度的监测数据,构建起农作物全生长周期的数字化模型,让生产环节一览无余。几公里外,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内,“旌阳区数字三农全景看板”系统终端大屏上,有“一张图”,点击进去,对应地块的地理坐标、土地性质、面积、承包权属、流转情况等“身份信息”清楚显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将各部门涉农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以“1+3+N”旌阳数字农业管理模式为主体架构,支撑“一网一链”的大数据全景版图。2020年以来,省委明确提出争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德阳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容。旌阳区也把数字农业作为建设数字乡村的“先手棋”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招”。引进一流农业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企业,系统谋划以“一图、一网、一链”为标志的数字农业蓝图。“一图”是“1+3+N”全区域资源管理图。“一网”指的是天空地一体化物联网系统,为一张图提供数字化支撑。“一链”,则串起商家、渠道、人才、金融、服务,实现产品溢价,打造旌阳数字农业产业化生态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数字农业新模式仅7个月,旌阳区就有超6.4万个农用地块拥有了“身份证”,2549家新型经营主体上了图,“旌韵高槐”数字农业展示馆、“青甜扬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等4个示范场景建设基本完成。数字加速赋能,乡村振兴在望。改革有道中的“农富”图鉴旌阳——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助农增收先进县。改革基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传承,从未断绝。只是这一次改革不同,由“分”到“合”,演绎出另一番图鉴——集体经济繁华盛开。距市区1公里的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50年前,在党中央“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勤劳勇敢的红伏人开创了“红光精神”。红光村一度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典型,“学大寨、赶红光”成为当时响亮口号。2007年红光村与伏凤村正式合并为红伏村。50年后的今天,红伏村先后成立集体资产、土地、劳务、置业、旅游五大股份合作社。“村民又增加一个身份——股东,涉及到全村1738户,3930人共计6850股的村民利益。”孝感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短短一年多,红伏村成功实现“两个翻番”目标——第一个翻番:集体经济收入从2019年的70万元,预计今年底可达150万元;第二个翻番:可经营性资产通过清产核资和近两年的发展从124万元上涨到536万元,提前完成翻两番任务。土地还是那土地,促成翻倍的是改革带来的“新农人”力量。在孝泉镇五会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过农交所交易平台,将农户入股的4400亩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刷新德阳市单次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体量记录;在天元街道扬嘉村,通过全市首次一次性密封报价,流转土地3580亩,为发展优质粮油蔬菜、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特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在旌阳区,这样的改革村有26个。改革,组织农民以身份、土地、劳动力、房屋、现金等要素入股集体资产土地、劳务、旅游、置业五大股份合作社,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经营,推动农村的沉睡资源活起来、闲散资金聚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农民增收渠道多起来。这些改革村在盘活闲置资源、推动要素集聚、实施集中开发等方面成效显著,入股农户土地5.1万亩,已流转3.5万亩,预计今年实现总收益3273万元,年底可实现集体经济净收益330余万元。“26个改革村2021年预计为农户增收44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减少至33个,占比降至47.8%。”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不远处,村民们正休憩闲谈。村旁大树下,红伏村村民孙丛容计算今年收入。“自己种地,一亩地一年忙到头,剩不下几个钱。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地就给1500块。另外还能在这打工,比自己种地划算得多。”孙丛容说,目前她在村上做保洁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丈夫做小工一天有120元收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她和丈夫成为打工赚工资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每个农民都会算算经济账。算好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农民钱包更鼓了,为保障粮食安全作的贡献更大了,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大账。秋粮收罢望来年。在季节轮回中,人们迎来下一个憧憬,土地也孕育新的希望。正是这种生生不息,让旌阳人一路走来,站到新起点。乡村,这个字眼在旌阳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和重视。万事已备,唯有努力。务实重干,撒播汗水,方能不负厚土!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08
图为2021年12月5日,四川省华蓥市高兴镇规模发展起来的柠檬园,在夕阳和薄雾映衬下犹如美丽画卷。(邱海鹰  记者  游伍琼  摄影报道)四川省华蓥市高兴镇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结合市场需求和地理位置、气候,及时调整农产品种植种类,并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规模推广柠檬种植,今冬2100多亩柠檬喜获丰收,并以“订单”的形式集中销售,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图为12月5日,华蓥市高兴镇规模发展起来的柠檬园,在夕阳和薄雾映衬下犹如美丽画卷。图为12月5日,华蓥市高兴镇规模发展起来的柠檬园,在夕阳和薄雾映衬下犹如美丽画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7
(范灵知 记者 杨宗友)隆冬时节的江彰大地,现代农业园区内庄稼茁壮成长,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鳞次栉比,盘根错节的村道干净整洁……一幅幅乡村美景图勾勒出江油乡村振兴的别样景致。近年来,江油市坚持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迈出新步伐冬日,天气渐寒,位于新安镇的中国农业公园仍旧鲜花盛开,果香四溢,游人络绎不绝。“四季花海、果蔬飘香”的中国农业公园正是江油现代农业基地、农旅融合的典范。近年来,江油着力构建“3+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生猪现代种业园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太白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等八大农业园区规模化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大力推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增效。同时,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两区两园三基地”目标定位,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猪、禽蛋、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2021年,江油粮食总播面69.11万亩,蔬菜(含食用菌)种植面积20余万亩,全市预计出栏生猪66.6万头……一组组数据正是江油农业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江油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企业引培力度,打造了以清香园、江油川罗肥肠、兰兰食品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一体化经营。此外,江油还以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新起点,依托李白文化产业园和绵阳方特东方神画两大发展核心区,利用附子、辛夷花等道地中药材资源建设中医药康养旅游廊道、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廊道、利用北部山区自然山水建设生态山水旅游廊道,加快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211家,现代农业观光体验休闲基地27个。综合施策 美丽农村成为新景区村道宽敞明亮,农房黛瓦白墙,绿植错落有致,池塘水质清澈……走进江油乡村,美丽画卷尽收眼底。“农村成景区,农居成景点”这样的景象得益于江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江油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等为重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同时,开展“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如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51%,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率达73.6%,畜禽粪污资源利用率达90%,村容村貌有效提升,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在基础设施方面,江油则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182个建制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供电可靠率达99.96%,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换了新面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大改变、乡村治理能力有了新提升。“村组干部都是网格员,大家包户、包组、包片开展普法、森林防火等工作,不断推动本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及时调解矛盾纠纷,确保小事不出村。”二郎庙镇青林村党总支部书记黄昌斌说。江油将全市村社划分为836个网格,实行“全科网络+网格支部”制度,配备专职网格员87名、兼职网格员749名,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二郎庙镇青林村今年入选第二批全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专业经营 农机化水平实现大提升田里的油菜、小麦绿意葱茏,长势良好,种植户脸上笑容微露。“机械化种植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保障了产量。”江油市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开莲说。张开莲是远近闻名的职业农机手和致富带头人,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现有大型机械168台套,每年作业面积近8万亩,是江油粮油生产的重要力量。实施“李白故里育英计划”,每2年评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农业人才;开设“阡陌课堂”,开展大春、小春农业生产培训,教授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培养以产业带头人、新型农民、生产能手为主体的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培育农业企业126家、专合社822家、家庭农场1722家。“合作社常年为小农户提供土地全托管和单项托管业务,既为农户提供了方便,又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张开莲介绍,合作社每年开展托管服务面积5000亩以上。为推广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江油出台《关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支持服务主体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粮油作物的耕、种、防、收、烘全程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全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江油拥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1200余台、中小型农机具3.2万台,农机总动力达7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5%,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范灵知 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