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粟新林 摄影 胡大田)初冬时节,寒意渐浓。昨日,在三圣乡·花乡农居,记者看到的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地上机器轰鸣,绿化、光电玻璃安装都接近尾声,工人配合施工机械栽种树木、平整路基……“预计明年春节前,这个中心广场就能投入使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届时,这里将成为景区夜景的标志性亮点。“焕新后的花乡农居真是太棒了,再也不是记忆中卖柴火鸡的农家乐了!”围绕正在施工的广场,在“花乡农居”景区内逛完一圈,市民王芳把她和朋友拍摄的视频发到抖音上,立刻引来网友的点赞。在她的镜头里:昔日简陋的花棚已被新修的玻璃花房取代,低洼的小村小道为绿道替代,过去杂乱的农家乐不见踪影,特色网红店鳞次栉比……从田园生态农家,再到如今公园城市中的休闲院子,经过升级打造,三圣花乡·花乡农居以崭新的形象呈现。王芳镜头里的“玻璃房子”位于花乡农居景区入口处,这里汇集了姹紫嫣红待售的花卉,吸引着许多市民前来。“妹儿,你选好没得,看中了你可以就在我们公众号上下单,你在这边还没耍完,花就已经给你送到家了哦。”在摊主陈茵热情推销下,市民李梅下单了一盆仙客来,一盆红掌和一盆绿萝,她对这样的选购方式相当满意,“花乡就该多建造这样子的玻璃花房。”“说是玻璃花房,其实它的功能远不止于卖花哦。”陈茵介绍说,在这个玻璃房子里,市民不仅可以线上购买、线下观赏,还可以喝喝下午茶、打卡拍照等。从玻璃花房走出来,记忆中随处可见的农家乐不见踪影,目光所到之处都是精致特色的小店,让人想要走进去一探究竟。来到了大院河·仙鱼庄,一进门,就被他们家的装修风格惊艳了,榫卯结构川西建筑群,风格设计优雅又精致,把“氛围感”强调到了极致。老板说,“吃鱼火锅也要有格调,景区内只此一家,从吃到赏,一应俱全。”与大院河风格截然不同,另一个“网红打卡地”——白泽餐厅走的是“小清新”文艺路线,有巨大的摩天轮、爱丽丝梦境中的后花园,还有霍比特人的玛塔小屋……妥妥的浪漫童话世界既视感。“每天来打卡的人络绎不绝,周末的时候更是人气爆棚。”该餐厅负责人娇子介绍,餐厅主打中餐和精品私房菜,也有下午茶,这里特别适合举办小型婚礼。沿着这一路走下去,业态特色各不相同的精致产业院落遍地开花。游玩的市民惊喜度不断攀升。“那是不一样了哦,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不算租地的租金,光工钱,我也能挣8万多元。”红砂村原住民林红海,把地流转给林红刚的厚里餐饮娱乐项目后,自己又在项目上打工,“月薪7000多元,包吃包住,可以说是旱涝保收,划算得很。”林红海扳起指头算起了细账,对流转土地再打工很知足。在花乡农居,像林红海一样流转土地再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村民还有100多户。昔日的三圣乡红砂村【实事盘点】个性化创新升级业态三圣乡历久以来都是成都人的后花园,在三圣花乡曾经的巅峰时期,有多达500家农家乐在这里“打拥堂”,但是由于前期缺乏统一的规划,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层次不高,主要以餐饮、花卉销售为主,业态可谓高度同质化,游客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较低。“转型升级,刻不容缓。”锦江区认为,这是对“旧时光”的一场调整和重构。更新的重点不再是标准化规范化的环境营造,而应是个性化创新的业态升级。以此为思路,锦江区坚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理念,以花乡农居为起点,创新探索红砂片区生态价值转化模式,广泛招引社会力量介入,精准指导业态场景植入,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撬动社会投资10亿元参与,引进文创、民宿93家,培育花创花艺企业14家,新增网红打卡地12处,打造产业院落11处,区域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6个,180余家个体户全部转为公司化经营。据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冉晟介绍,商业管理公司对景区进行统一打造、统一招商、统一运营,并将房租等商业所得反哺景区日常维护,实现景区日常运营管理自我平衡。在升级改造后,多元化的业态布局,让三圣花乡的可玩性和复购率都大大提升。据悉,“花乡农居”于今年1月开街,目前,已接待游客超262万人、车辆57.2万台次,游客流量春节、五一期间位居四川省第二,清明期间位居四川省第一。区域预计年增加税收300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年增收1500万元以上,村民家庭年增收5万元以上。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花乡农居”转型升级为起点,锦江区正系统推进三圣花乡景区转型升级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五朵金花”将依次开放,加入更多丰富多元的业态,打造成受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景点。中国风格浓郁的大河院餐饮项目【今后怎么干】谋求经济产业的全面转型发展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正向全域推开、向纵深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将继续以城市有机更新为途径谋求旧城复兴和经济产业的全面转型发展,努力实现在更新理念、模式、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突破。继续加快推进重大示范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和“两环八线十三片”街巷游线体系项目建设,全力营造高品质文商旅融合新场景。统筹推进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整体改造提升,持续推进13个示范片区建设,策划推出一批特色主题活动。聚焦推进产业、功能和业态综合提升,成都市将着力推动全市成片、连片更新,按照“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实施一批、完工一批”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既定项目建设。推进铁路总部片区、八里庄工业遗址片区等城市更新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每个区(市)县至少实施1个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工程。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11-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静在古朴的寨子里,九寨沟县大录乡驻村干部张雪焘正在用无人机拍摄古寨房屋布局。“近期我们基本完成了古寨房屋收购工作,统一的保护开发具备了良好条件,今天我来用科技手段精确丈量,一定把古寨开发蓝图绘制好。”寨子外,省委组织部实践锻炼选调生韩晓宇、马迎曦正沿途标记最佳观景点位,“我们已编制形成古藏寨招商手册,正积极对接相关单位研究景区开发、路线设置等问题,这里必将成为文化旅游开发的热土。”大录千年古藏寨  大录千年古藏寨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村寨之一,位于山腰缓坡区,建筑层层错落,保留了最古老的榻板屋顶和“外不见木、内不见土”的堡垒式夯土墙结构,文化价值和建筑规模国内罕见,是大录乡乃至九寨沟县的宝贵财富,也是大录乡大录村文旅行业发展的显著特色和优势。古藏寨已成功入选四川省最美古村落、四川省实践教育基地。红军文化纪念馆藏式民居  今年以来,大录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以省文旅发展大会为契机,深挖藏族文化、红色文化,加快旅游新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持续整治环境、修缮古迹、传承文脉、宣传推广,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千年古藏寨正加紧“梳妆打扮”,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11月14日,天空放晴,南江县侯家镇广进村和九顶社区,蓝天下的民居、道路、田园和青山树林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据介绍,侯家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把产业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户环境整治、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使乡村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6
(李春梅 记者 杨宗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初冬时节,暖阳斜照在绵阳平武县花间伴山民宿几间红砖青瓦的民居,三三两两的游客懒洋洋地坐在老银杏树下晒太阳,静静地看着层林尽染的远山,云卷云舒,虫鸣鸟叫,溪水潺潺……原生态的山野景观,渲染了一幅“看山、看水、看闲云”的乡村美景。正是缘于如此“诗意栖居”的山野生活,花间伴山从2017年建成以来口碑相传,成为众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被评为2020年绵阳人心中十大最美民宿之一。花间伴山的负责人邹丽莎介绍说:“这是我们做民宿的初衷,花间伴山是由几处老房改造的观山民宿,给村庄利用改造老旧房屋发展文旅产业做了示范,有效带动了附近村庄农副产品销售及村民就近就业。”就近取“材”增收致富 好风景成就“好钱景”花间伴山坐落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平武粮仓”“鱼米之乡”之美誉的平武高村乡境内。这里拥有老河沟自然风光、原生态田园、大熊猫公园入口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一个民宿“火”了一个山村,更是带“活”了一个乡村。2017年,花间伴山在机缘巧合之下落地高村乡后,无意间撬开了高村打开乡村振兴之路的大门。近年来,高村立足老河沟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精品民宿集群+现代农业观光体验+生态康养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高村以生态理念进行资源整合规划,对乡村民居实施“以租代拆”。在保留山野乡村民居独有的整体外貌的同时,对室内进行修缮。在村庄规划、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坚持把高村乡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清水秀的原生态资源作为乡村活化的主线,对高村的3个村进行原味改造,保留土墙青瓦的山村民居风格,以及石板路、古栈道、青石台阶等传统村落元素,美化提升房前屋后、瓜棚、鸡舍等“乡愁场景”。坚持以“原生态改造+新老混居”模式推进村庄硬件设施的完善提升,合理开发利用高村原生态的生产生活设施。背靠产业,高村乡民主村村民强文丽守着家,便过上了好日子。“我在花间伴山当管家,保底工资三千块一个月,游客高峰期还有提成奖金,另外向游客售卖菜油、板栗、黄豆、咸菜以及土鸡、土鸡蛋,这些都可以增加收入,游客很喜欢我们这里的土特产。”强文丽嫁到这个村庄近二十年,以前也曾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城里人的生活虽让她心生羡慕,但“一年落不下几个钱还照顾不了家”的现实成为她的绊脚石,没想到当上花间伴山的管家不仅除去了这块绊脚石,还让她在与游客打交道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树立了自信。她整日里眉开眼笑迎来送往,村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让她觉得“咱农村人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崛起,高村乡的村民们无需再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即可就业,让闲置的固定资产“活起来”,让周边百姓增收致富。这些年来,高村乡以民宿产业带发展为中心,以“果小酒”实体企业为依托,倡导“一村一品”,着力推进产地生态化、产业规模化、产品绿色化。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品牌化思路,树立培育产业链、打通利益链、形成生态链理念,实现髙村乡老河沟流域生态种养定制、原种农业订单、道地中药材育种、高山有机水果采摘四位一体、三产融合、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农户”模式,制定联农致富认购协议,鼓励农户土养畜禽,栽种生态蔬菜,已组织民宿方、种养殖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认购协议。去年12月至今年5月,疫情影响减弱,高村乡民宿生意开始回暖,四五个月内营业额就达到300多万元。“今年国庆期间,从9月30号至10月7号我们民宿都是满房的,而且还有没有预订上的客人。民宿吸纳了很多本村农民来当管家、服务员,给他们增加了收入。很多没有在这里住的本村人都回来搞种养殖增加收入,有些农产品像蔬菜这种民宿就予以收购,有些就卖给游客。"高村乡党委书记贺志全介绍,随着游客纷至沓来,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积极回归,“好风景”成就了“好钱景”。2018年至2020年,高村乡农产品销售额每年均实现正增长,创收总额突破1000万元。全旅游升级发展 点亮乡村“美丽经济”三月看油菜花,六月摘车厘子,七八月戏水避暑,九十月赏红叶,寒冬腊月围着火塘烤红薯观远山雪景。高村乡借民宿经济共享自然,在“朋友圈”一年四季不断推送乡村美景美食、游玩信息。正是有这么多有看头、有耍头、有吃头的自然风景和美食,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慕名来此游玩。目前,高村乡坚持“农旅养结合、资源变资本”的思路,借乡村振兴东风,围绕旧村改造、村落保护与开发做文章,以全域旅游的升级发展为契机,借势借力争取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参与,着力打造中高端民宿个性化、大众民宿规范化,建成覆盖多层次市场需求的民宿4家,正开建3家民宿,实现了农、文、旅有机串联,产、购、游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展现四川省文明村镇的美丽风貌的同时,也点亮了乡村“美丽经济”。从乡村到景区,高村乡内外兼修提升“颜值”和“气质”,着力打造成为平武乡村旅游名片,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聚力实施“原种平武·桑田高村”品牌,全力打造推广“老河沟·桑田高村”区域公共品牌,让“老河沟·桑田高村”成为“平武好礼”的重要一极。按照平武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和“—村一品一特色”布局,积极建设车厘子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支持弘安农业、润生众品、福兴石材等本土品牌;将精品车厘子、高山黄桃、富硒苹果、黄金木耳、香米菜油纳入区域公共品牌旗下,结合果小酒生产线的生产运营,形成老河沟流域生态三产联动发展的新格局。高村乡紧抓国家大熊猫公园高村入口社区建设和东西部协作重点区域建设机遇,立足老河沟自然资源优势,聚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全面完成投资4363.86万元的乡村振兴项目收尾工作和940万元的东西部协作项目,盘活建成的旅游接待中心、书吧、步游道、观景平台;盘活老河沟保护地中2008年灾后重建的18幢管护用房,积极争创大熊猫生态文眀学院(自然教育学院)的现场教学基地;建成水景观、科普馆、钓鱼场、丛林穿越、写生露营基地等串联起老河沟流域科普游憩线路;启动4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实施进行“田网、路网、灌溉网”三网配套建设,大力引导辖区群众延续传统农耕广泛种植油菜、水稻、黄豆、玉米,配套进行大地景观建设,极力提升民宿集群持续发展动能和配套公共服务能力。眼下,高村乡已初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吸引了大批社会力量参与到打通民宿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中。伴随着九绵高速的即将通车,小山村蕴藏着大蜕变,融合传统农耕文化、特色乡村民居、自然山水为民宿特色的休闲度假民宿集群,即将迎来高村乡乡村旅游的春天。(平武县委宣传部 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立峰  连日的降温夹杂着小雨,给初冬带来了寒意。11月9日,一缕阳光照射下来,张茂军跟着全村人像着了魔一样冲出门,感受阳光带来的温暖。  这是流坝村一个平常午后,这个离巴中市南江县城仅10公里远的村庄,因有一组独特房屋建筑曾被外界瞩目。2017年,村里的建筑群落入选了世界知名建筑杂志《Dazeen》“最佳住宅设计TOP10”。此后,经常有游客冲着房屋而来。  这些房屋外观的独特之处,是在屋顶做菜地呈坡地延伸,屋内为天井设计直通屋顶,冬日暖阳可直晒屋里。“不安全,填了。”想晒太阳,也想在晒太阳的间隙和村民闲聊,张茂军对出门这件事有自己的执着。  天井下“日晒暖阳、夜观繁星”尚早,楼顶菜地的田园牧歌是否实现?在流坝村,香港设计团队的时尚理念与川北农民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在不停的碰撞中逐渐交融。流坝村(原流坝乡金台村)22栋农房。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壹 香港团队免费设计  流坝村隶属南江县公山镇(原流坝乡金台村),张茂军所在的聚居点是一个地灾转移项目。  2011年受灾后,因为一些村民舍不得离开原地,经过协商,22户人家希望原址重建。村里的老支书袁宗成介绍,县上请了省上的地质灾害专家多次到村组考察,经过3次论证,最终选择了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地,用工程技术进行滑坡治理,“最终用了一年时间,成功整治出了10亩土地用于建房。”  如何在10亩土地上修22栋房子?“当时,我们在各级组织的帮助下,联系上香港的设计团队。”原流坝乡工会主席钟登才告诉记者,该团队牵头人林教授非常热心公益,带着团队来到金台村实地考察后,决定免费为村庄设计。  “设计的时候,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来一次,征求村民的意见。”袁宗成介绍,林教授团队根据当地的风向、光照,设计出了模型、图纸,再根据村民经济情况提供了一层半、两层半、三层半等多种户型。  “村民们心里很高兴,虽然楼间距近,大家也都都表示理解。”袁宗成回忆。最初的设计图纸。资料图片贰 村民入住充满新奇  按照设计理念,房屋很快建了起来。从山脚下抬头远远望去,一群粉红色、尖尖角、搞“抱团”的房屋十分醒目。2017年,这组房屋入选《Dazeen》“最佳住宅设计TOP10”。  袁宗成说,自从2018年村民入住后,经常有游客进村游玩拍照。来流坝村“打卡”的游客多了,张茂军也靠卖农副产品增加了收入。  村民刚住进去的时候,也满是新奇。每一栋农房有一个贯穿于中间的内部“天井”,楼梯围绕“天井”盘旋而上,犹如教堂或城堡。一楼有一个缺口,设计出来的空地是给村民拿来闲谈的地方,边上还有一个小型储物间,方便摆放柴火或农具。“沿着楼梯继续往上走,二层半还有一个阁楼能装东西。”张茂军说。  天井直通屋顶,再由一块玻璃盖住,提供采光的同时,还能挡雨、通风。钟登才介绍,按设计,天井让屋内夏天通风很凉快,冬天日光直晒屋里特别暖和,夜晚有星空抬头就能看到,“特别美!”  “这个房子最有特色的,要属屋顶了。”张茂军告诉记者,屋顶呈V或倒V形,有的中间高,两边低,有的两边高中间低。张茂军在屋顶上填埋了泥土,种上了果蔬。“有辣椒、莴笋、番茄、土豆、茄子等,我每天都会上来照料。”张茂军说。  在袁宗成看来,屋顶有了泥土,夏天能隔热、冬天能保温,住在房间里更加舒适了。楼间距过近,导致采光不足 。资料图片叁 实用需求渐占上风  但很快,张茂军和钟登才的“美好愿景”慢慢发生了变化。住的时间久了,一些村民觉得很不习惯,甚至有部分村民不停整改房屋结构。  “住久了,很不适应。”张茂军坦言,首先就是屋顶种菜。和旧房子门口种菜相比,在屋顶种菜意味着要把土、种子、肥料等抬到三楼,臭、重不说,楼梯不修护栏人就很容易从天井掉下去。  “屋顶的的5级阶梯很陡,每级至少有1米高,我年轻力壮就还好,老年人和小孩就很难一步迈下去,或者一步跨上去。”张茂军说,起初他在上面种菜的时候还栽过好几个跟头。“如何运水上去也是一个问题,总不能每天一桶一桶地往上抬吧。”后来,乡上给每家统一配备了水罐,这才解决了种菜浇水的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一楼的缺口处,原本被香港设计团队用来方便村民社交和摆摊的空间,也被一些村民给封上了。“封上就多一个房间,不封上就空起没用处啊。”村民有着自己实用性的看法。  在钟登才看来,部分村民把一楼空间都利用了,当初设计的初衷就白费了。  “一些房屋的天井也被填封了。”张茂军说,他有两个三岁大的小孩,担心天井的安全问题,无奈也把天井填上了。“二楼和三楼都填上了,全部填平,这样光就只照得到二层半的阁楼,能够用来晒晒谷子。”  张茂军还想方设法充分利用自家的房子。这些年,他常常拍摄一些屋顶种菜的视频。到后来,又利用视频卖起了自家养的黑猪。观点>>>冲突不是坏事  天井看星,屋顶种菜,是香港团队对乡村生活的美好畅想,更是他们对流坝村村民的良好祝愿。户内天井极具诗意,旋转楼梯颇有仪式感,但事实上,两者也是对空间的极大浪费。  香港团队能为流坝村带来别样设计,为乡村注入最前沿的建筑时尚元素,当然是好事情。而村民出于自身需求的改动,让时尚建筑变了模样,也让其更鲜活地融入当地。  “乡村房屋的设计,还要充分尊重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习惯。”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如嘉曾给多个乡村做过旅游规划设计,其中重要的一环便是农房的整体设计。  “像南江县公山镇流坝村的这22栋房屋,理念很先进,设计很巧妙,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但稍显华而不实。”在李如嘉看来,设计团队对房屋的理念没有任何问题,但缺乏对当地人口年龄结构、天气日照等情况的了解。  “爬三楼房顶去种菜,并不合适农村老人,悬空天井,并不适合爱跑爱跳的农村小孩。过小的楼间距,并未设计出足够的采光空间,农村老人更喜欢外出晒太阳而并非在屋内‘讨要’阳光。”李如嘉说。  “农房设计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要相吻合,这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或在外墙上涂抹色彩或是改变框架结构都是可取的,这方面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省厅提供的设计图纸非常丰富,各市州住建局提供的图纸也都创新十足,未来将有更多的村民住进漂亮且安全的农房中。  建筑时尚和当地村民的碰撞,为后来者提供了更切实的切入点。更美乡建,明日可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2
(赵权军 记者 袁城霖)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公示了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四川12个村入围。大竹县庙坝镇寨峰村,是本轮评选中达州市唯一上榜的村。11月9日,记者走进这个川东北传统村落,探寻它荣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缘由。寨峰村一角  从大竹县城出发驱车26公里,就能到达寨峰村。这是一个丘区小村,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820余户3100余人。  经过“大竹县秦王桃溯源基地”的牌子,沿游步道进入园区,两旁全是一人多高的桃树。虽然眼下桃叶凋落,但从疏密有致的枝丫上,不难想象桃花绽放的胜景。登上小山丘,下方不远处凉亭、池塘、草坪围合成舒适的休憩区。寨峰村一角  “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发展桃树种植了。”当地负责人介绍,寨峰村自2005年起引进秦王桃品种,现已发展秦王桃、香樟树、猕猴桃、青脆李、牡丹等特色种植业2000余亩,“大竹秦王桃”还被列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满山桃林,打开了当地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美丽乡村的想象力——2009年,大竹县首届桃花节在寨峰村热闹开场,并逐渐成为川东北片区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寨峰村一角  以桃花节为名片、以桃文化为核心,寨峰村积极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学等休闲旅游要素。目前该村已拥有农家乐10个,休闲农庄2个,乡村民宿6个,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近几年,寨峰村还通过新农村建设、旅游环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不断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精心打造世纪牡丹园、桃博园等乡村休闲旅游新名片,持续加强乡村旅游品牌推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11
(记者 燕巧)枣树村距广元市青川县城9公里,在枣树村的乡道旁,有一栋两层小楼,墙面上用玻璃框装裱着一排字,标语已经泛黄、破碎,但还是能清楚认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装裱标语的小楼  标语对面就是石光武的家,独臂人石光武是这句话的原创者。“5·12”汶川特大地震前,石光武因为一场事故失去右前臂,妻子是聋哑人。2008年,大地震摧毁了夫妻俩的家。面对大灾难,石光武一家不等不靠,自己建新房,成为青川县第一户震后搬进永久性新房的农户。  除了这句标语,离石光武家不远,还挂着一幅标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标语,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被誉为灾区最动人标语,激励了无数灾区群众积极重建家园。  近日,记者重访枣树村。今年57岁的石光武专门理了发,穿着黑色夹克,显得格外年轻。石光武依然在路边开着小卖部,小卖部的门外挂着一副门联,上联:“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下联:“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类似这样的门联,在枣树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  除了经营小店之外,石光武还种植了茶和核桃,家庭每月总收入近万元。儿子已经结婚,石光武有了两个孙儿,一家六口人,平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枣树村重建陈列室  在石光武家的对面,是“枣树村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室”。这是地震当年枣树村村民自己建的博物馆。进陈列室第一眼就看到,两幅缩小版标语陈列在最显眼位置,陈列台上还放着当时重建时用的铁锹、锄头、灰刀、锛锄等工具,陈列室四周展示着枣树村重建时的照片,石光武建房的照片被放在显眼位置。石光武不等不靠带领乡亲重建家园的事迹,使他成为灾后重建时家喻户晓的“明星”。  “两幅标语”也一直深深地烙在枣树村人的心里。“我们村每个人走出去,都是骄傲自豪的。”枣树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勇说。靠着自立自强,枣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省精神家园教育基地、全省精神文明村。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11
横江围绕小镇奔腾,朱家民宅倒影深深,流河小巷石板蜿蜒,关河号子耳边回荡……这里就是历经千年的横江镇。横江镇坐落在叙州区境内,背倚省级森林公园石城山,地处川滇要塞,素来有着“川滇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秦“五尺道”、隋唐“石门道”由此南下。横江镇梯田如诗如画    横江古镇素来都有好山好水,富集的山水资源,却曾因道路交通闭塞,发展一度滞后。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印发以来,横江镇纪委聚焦“四好农村路”建设,紧盯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工作作风等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履行好主体责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三年来,横江镇纪委开展农村道路工程专项督查32次,查处并整改问题27个,以监督助力全镇建设硬化村社道路224公里。如今的横江古镇,交通环境焕然一新,一条条乡村道路接线成环,细描出全域旅游大图景。搭乘乡村振兴的列车,横江镇紧紧围绕“丝路山水,五景共生”即“南丝绸之路,横江河、古镇、古村落、石城山、蟠龙湖”进行“水、镇、村、山、湖”总体乡村旅游规划,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深入挖掘古镇旅游资源,有力推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横江镇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对358户3.5万平米旧房立面、破损廊檐及过道进行仿古修缮,恢复古民居风貌,完成多个“四合院”的综合整治。横江镇纪委为确保“廉洁底色”贯穿项目建设始终,“起底”项目建设各环节,推动监督“关口”前移,对项目立项、设计、招标、施工、验收开展立体式、全方位的跟踪监督,实行贴身式、嵌入式的全流程廉洁风险防控。近年来,叙州区纪委监委在以监督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同时,把清廉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通过加强“三资”监督、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打造“廉洁村庄”等行动,着力营造乡村治理有序有效、党风政风清正明朗、乡风民心崇廉向善的良好氛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叙州区横江镇 供图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崔前东 费定才)秋末冬初,叶黄果熟,山岭染色。从“仁沐新”高速利店出口,通往利店场镇的路上,公路两旁的楼房立面搭满了外架,工人们正忙着立面改造,绘制墙画,“四寻利店”墙绘醒目地展示出“利店元素”。作为边河流域的优美乡镇和进出马边的交通要道,利店镇大力实施场镇提档升级和综合整治,堵与疏,改与建,正在发生“美丽蜕变”——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党的政策好,场镇焕新貌,群众喜开颜!”老街记忆 老农贸市场变身规划110个车位的停车场,移民街等公共区域划定150个停车位,有效解决车辆乱停乱放、居民群众停车难的困扰。本月下旬,沐川县利店镇场镇街头将彻底换“新颜”,“逢场堵半天”的窘态成为“过去式”。利店镇场镇所在的利民坝社区有11个组,常住人口1762户8100多人,乡镇建制调整后,全镇有2万多人口。因为多种原因,这里场镇建设一直“变化不大”,国道348线穿过场镇,以街代市、杂乱无序、车辆乱停、摊位乱摆等问题成为困扰利店镇许久的“痛点”,社区居民多有抱怨。老街记忆 今年,利店镇被纳入沐川县首批4个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试点乡镇之一,按照“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的总体要求,从“路平、沟通、拆棚、增绿、座商归店、游商归市、车辆归位”入手,打一张“边河品牌”、讲一段“茶乡故事”、绘一幅“多彩画卷”,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以党建为引领,为场镇带来实质改变。从7月启动以来,这里的变化日新月异。整治道路上,围绕“六主六副”街道,对破损的路面进行找平硬化,对500米主要街道按照城市街道标准建设,铺设全新沥青路面,道路两旁增设人行道及排水沟,安装路灯,新增“电子眼”、消防栓。配套补短上,建成启用6000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包含固定摊位、门市75个,增设临时摊位200个,规划260个车位,有力解决摊位乱摆、车辆乱停等问题。环境整治上,更换自来水管、燃气管,铺设污水管、雨水管网,捆扎通信网、电线等合计2000多米,确保50%的弱线管网入地,有效改善私拉乱接和蜘蛛网现象,实现雨污分流;拆除沿街商铺雨棚、统一店招,栽种桂花树68棵,安装太阳能路灯85盏,实现灯亮街美。风貌改造上,绿色茶叶、白色珙桐、红色文化、黑色大鲵、码头文化等利店特色场景融入场镇街头巷尾,完成立面改造2000平方米、墙绘800平方米,“老街记忆”墙绘6处。此外,“三分建,七分管”,利店在场镇管理上采取11名科级领导划片包干街长负责制,组建场镇管理服务提升行动督查组,实行“日巡查、周通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形成长效治理机制。道路整治 “群众有期盼、发展有需求、我们有行动,通过场镇改造提升,补齐短板,做优服务,提升场镇品质。”利店镇党委书记张强表示,对场镇建设做到高标准治理、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顺排工序,加快项目建设,确保点上有改变、面上有提升、质上有突破,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5
(高富华 文/图)汉源县清溪古城为秦汉时始建,历代扩修,唐时初具规模,清代最为完美。它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最为重要的驿站,城内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时代的建筑。清溪古城。长条桌见证繁华旧事  李锡贵家有一个长条形牌桌,桌面坑坑洼洼的,前些年,一位来打牌的老人无意中摸到了桌底,发现光滑得很,仔细一摸,似乎还有几个阴刻的字。  “你的牌桌有板眼哦。”老人信口说道。李锡贵呷了一口茶,“你又不是不晓得,从前我家是干什么的?是开官店的,这是我家的招牌。”  在这几位老人打牌聊天时,一条街之隔的任沛雄正在家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任沛雄有“清溪活字典”的雅号。前些年退休后,他给自己找了个事,那就是收集和整理清溪古城档案。他将古籍记载清溪、古道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抄下来,并分专题一一装订成册……几年下来,“线装本”已装订了几十本。  清溪古城因其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地理上又北接雅安,南连西昌,东接乐山,西通康藏,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旧时的丝路、茶道、盐道都在这里交汇,所以自秦汉开始到1950年,历代郡、州、县治地均设于此,设治时间长达2000多年。  清溪古城位于汉源县城北39公里,为大相岭山脉西南麓的高山河谷地带。海拔1665米。清代、民国时期,过往客商频繁,每年七月“椒会”期间,市场特别兴旺,故有“建昌道上小潼关”之称。  当任沛雄无意中听到李锡贵家的牌桌“有板眼”时,他一下激动了起来。  李锡贵的祖屋,曾是跑马转角的四合院,任沛雄依稀还记得1949年以前,李锡贵的曾祖父开了几家店子,其中一家是官店——老永发官店,那是过往的达官贵人下榻的地方。“莫非牌桌就是牌子?”任沛雄的猜测没有错,当他翻开牌桌一看,“老永发官店”五个字映入眼帘。随后,在他的“线装本”清溪古城资料中,又多了本“老永发官店”卷。汉源清溪文庙。老照片重现﹃九街十八巷﹄  2007年10月4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印开蒲重走“威尔逊之路”来到清溪,他拿着威尔逊的百年老照片请任沛雄看,只见整个清溪城北枕崃山,东西南临涧。这是一张清溪古城全貌的照片,照片虽是黑白,但清晰度很高,山间平坝上的古城,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之内有纵横的阡陌,有鳞次栉比的屋宇,有屋舍俨然的书院。城中屋宇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恍若世外桃源。任沛雄确定这是在古镇西边一个叫猛虎岗的地方拍的,于是他把印开蒲带过去,在百年前威尔逊拍照的地方,让印开蒲重拍清溪古城。  “在清代,清溪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城外不仅有护城河,还有隍堑(没有水的城壕),东、西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金秋时节,笔者来到清溪采访,任沛雄带着我逛“城门口”,转九街十八巷,进清溪文庙,一路如数家珍。  旧时的清溪城设置齐全,有文武衙署、学署、文庙、祠宇等28座,还有牌坊、楼、亭18座。由于防守的需要,南北城门处还设有两处营盘驻军,西门处有大较场,用作练兵习武。如今这些设置虽已废弃,但古貌依稀,成了小地名。护城河没有了清水,但壕堑仍在,充满古城韵味的北城门洞,仍然是居民们进出的通道。打雨伞的姑娘,骑着摩托的小伙,赶着驮马的老农,全都从这高耸威严的城墙下、幽深阴暗的甬道里进进出出,将悠长的历史压缩成一幅亮丽的风俗画卷。  清溪虽说有九街十八巷,但十分狭窄,穿行于其间,一弯一拐,就到了另一条街(巷),犹如入八卦阵,让人眼花缭乱。任沛雄介绍,“其实主街只有两条,一条南北向,一条东西向。南北向的现俗称‘老街’。”由于地处大相岭山麓,老街短短的不到200米,南北落差10多米。木结构的房屋以四合院为主,目前保持完好的还有好几家。  据李锡贵介绍,以前背夫到康定,都要从这里经过,老街几乎都是旅店,背夫住得要简陋得多,商贾要好些,过往官员更是讲究。他家在清溪城内一连开了三个店,除上永发店、下永发店外,最早的老店更名为“老永发官店”,专门接待达官贵人,每天可以住300人。李锡贵摆起龙门阵,显得很是兴奋。  走出老永发号,徜徉于老街之上,颇有意趣:街面上以前是石板,后来便于车辆通行,已被混凝土路面取代,但两旁的民居大多数仍然为一楼一底木结构房,大天井套小天井,深深庭院。屋檐下垂下长串的玉米棒子,在斜阳照射下泛起金光。清溪人家。万仞宫墙千年紫薇叶茂花繁  雄踞大相岭,虎视大渡河。在古代清溪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成都的丝绸,雅安的茶叶,乐山的盐巴,西藏的马匹药材,云南乃至南亚的珠宝玉器,全在这里汇聚中转;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清溪扼古道要冲,街市繁华,生意兴隆。明代状元杨升庵贬逐云南,往返清溪心有所思,在《相公岭》吟道:“沈黎汉源古,严道蜀山遥。”感慨远离蜀地的清溪古风悠悠,街市繁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清溪古城中,保护最好的当数文庙。绿树成荫的文庙,是四川省内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庙里一株树身光洁的千年紫薇,仍叶茂花繁;另一株如伞的桂树,也已生长百年以上。  转过弯弯曲曲的文庙巷,高高的“万仞宫墙”挡住了去路。色彩斑驳的“万仞宫墙”是有出处的,《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果然,在“万仞宫墙”的中部,依稀有道门影,这就是状元门,相传要出了状元,才能打开此门。大墙内古杉参天,斗拱重檐、琉璃碧瓦的大成殿,冠戴般的棂星门,还有滴水桥、泮池、礼乐亭等设施,庙内还有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  在文庙建筑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棂星门。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布满浮雕,精妙无比。浮雕图案中状元打马游街图特别有趣,状元固然喜气洋洋,其他人物也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清溪文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几经兴废,光绪九年全部落成,共三进院落,总面积5145平方米,费银22300两。在建文庙前,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玉渊书院。玉渊书院建于南宋开禧元年,为雅州境内最早学院。古代的文庙,除了供奉孔夫子外,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供学子们读书的好地方。夫子像前跪着清光绪二年进士郭万俊,他是清溪几百年间唯一“跃龙门”的,此公后曾任清朝驻日本长崎理事,也算是荣耀故里,清溪文庙有了诉说的本钱。  文庙院坝是由青色小方石板拼成的,横看方形,斜视菱形,并组成各种图案,意趣盎然。最神奇的还是那株千年紫薇,树不高,但树枝粗壮,中间空大,有30多厘米的裂缝,直通地底。丝茶盐谁解﹃麻﹄滋味?  从郡降到镇,清溪已风华不再。由于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的开通,成昆铁路的通行,川滇公路108国道从古镇旁绕过,如今的清溪古镇失去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也失去了往昔的繁华。  在笔者踏足清溪时,古镇旧有的风貌,大相岭山坡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道,仍让人流连忘返。这条重要的古驿道虽然废弃多年,但是出清溪古城北门沿山而上5里,便可到达王建古城遗址,该遗址呈梯形,南北长600余米,东西宽约200米。  据《清溪县志》记载,这里是汉代置军旧垒。为确保清溪县城的安全,唐代的韦皋、李德裕先后于此增置三堡,至五代王建置城,故名王建城。如今旧城已毁,但城外的3处古堡废迹仍然可见,城尾仍有两户农家居住。  南北走向的清溪古驿道从古城中心穿过,古道两旁的宅基地里虽种上庄稼,而残墙破窗犹存,古道约两米宽,用不规则的石块铺成。古时无数的丝绸、边茶和食盐就从这经过。每个石块都十分光滑,可以想象上边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  古老的街道,诉说古道的绮丽风光与奇异民俗。夜幕中古城墙愈显神秘。城门外,古道疏星残月;城门内,街巷灯火阑珊。四周一片静寂,静寂得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有过的金戈铁马,风情古韵……唯有风头正盛,突如其来铺天盖地,不变的“风城”依然。  清溪风大干燥,很适宜花椒生长。相传当年僧人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将一木杖插于土中,不久即长成花椒树,从此繁衍开来,成为地方特产。清溪花椒粒大,色泽红润,醇麻可口。如今,清溪仍古貌依稀,古风犹存。清溪茶丝盐“一锅煮”的繁华旧事,谁解其中“麻”滋味?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周颖昳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故土。那里有小山小河、小屋小树,有熟悉的味道、陌生的人。  每个人,只要想到那遥远的小山村,都会发出会心的笑,把身边烦恼忘掉。  去年今日,你的故土在哪里?它的模样变了吗?它的村民都是谁?  你想回去吗?还回得去吗?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去看看吗?  如果,给它一个机会,它还留得住你吗?  林盘,田园,最常见的川西乡村形态,在现代化进程中因人的流失,逐渐没落。坐落其中的老作坊酒厂也不例外。老厂长杨朝焜,守着废弃的厂房,希望有人来,把曾经赖以为生的酒作坊利用起来。2018年,几位年轻人把这里转了个遍,说这里“不得了”;接下来的两个月,老酒厂一天一个样,一座会“呼吸”的房子诞生了……  这座会“呼吸”的酒坊有了新的名字——乡村客厅,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原清源村村民熟悉的酒作坊以另一个功能模式重回生活。  呼和吸本就相辅相成,如酿酒时的自然发酵,寻求与周遭微生物的交融沉淀。3年过去了,改造后的老酒坊与村子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主动式的呼出,乡村客厅的设计是向外的,镂空的红砖墙和透光亮瓦,楠木穿透屋顶向上生长,以开放式的姿态接纳到访的每一位村民、游人;包容式的吸纳,唤醒乡村的公共服务功能,为文化培训与社区活动提供空间支持。  从艺术介入到融合,这一方土地上,实际上发生的是当地政府、企业、新乡民、原住民、村集体等一些组织关系和人,如何在这里共生的故事。会“呼吸”的酒坊——乡村客厅。60天 废弃酒厂再次“呼吸”  杨朝焜是上世纪80年代当地的第一批乡镇企业家,干了30多年酒生意。老酒坊既是他事业的起点,也是他最熟悉、怀念的旧日时光。屋舍树木围绕、开窗见绿,酒坊里热气腾腾的蒸馏,用了几十年的窖池每一件都舍不得废弃。风光无限的老作坊酒厂,随着设备更新、技术迭代和规模扩建的需要,搬迁了。“希望有人来,把它利用起来。”但又能做啥呢?杨朝焜没想明白。  2018年的夏天,几名年轻人来老酒坊看了一圈,“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酿酒是怎么回事了,这个有意思。”没几天,来了更多的人,当即决定“就这了”。作为安仁华侨城乡村旅居项目的一部分,邀请乡伴文旅参与老酒坊的修复与重塑。  按照“轻介入·在地化”的设计思路,最大化保留老酒坊原貌,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杨朝焜这下放了心,与其签订了20年租赁合同。  老酒坊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常年无人打理,设计团队面对的,是残破的红砖木结构酒坊和辅房、发酵池以及废弃的蒸馏罐等设施设备。  拆,还是不拆?“这些设备、物件恰恰是弥足珍贵的,原来的村民看到老酒厂还能回忆起它当初的模样。”设计团队成员之一的梅杰参与了项目的全程设计施工。  在设计之初,团队就锁定了“呼吸”的理念。梅杰说:“酒的发酵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呼吸’过程,艺术乡建也应与乡村共生。”有了这一中心理念,接下来就是建筑设计语言的表达。  进入深秋,记者从蜿蜒的木栈道穿过芦苇荡,呈现眼前的是镂空的红砖墙、倾斜的屋檐、起伏的屋顶,这座乡村客厅灵动中带着几分神秘感。步入室内,新式透光亮瓦和老瓦交错布局,墙体密集的墙洞设计,跳动的光线渗透到室内,让人在室内就能感受到田园景色带来的舒适。而到了晚上,灯光穿透砖瓦,制造出另一番意境。  梅杰介绍:“在外观设计上,像起伏的屋脊代表着呼吸的感觉,二层沿伸出去的露台,不仅让人一览田园美景,更让人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同样与我们想讲述的呼吸理念吻合。可以说,整个建筑都以一种通透感,打造开放、自然的空间形态。”  而对于文化标识的使用,则延续了酒坊建筑风貌和场所精神。记者步入其间,可以看到酿酒全程发酵池、蒸锅等设备保留了下来,墙上陈列着老作坊酒坊的照片、文件、合同、手稿等,让乡村的故事开始变得生动起来。  从眼前的结果来看,乡建似乎是一个轻松的故事。而实际上,当时正值安仁论坛即将举行,作为办会用地之一,时间紧迫,梅杰和团队几名年轻人是边设计边施工。“施工中不断有问题出现,选料的调整,听取老乡的建议,完善设计稿,大家加班加点,想早日呈现一个特别的乡建作品。”仅仅60天,一个注入现代建筑美学的全新乡村公共空间落成了。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美村艺术节。3年 新旧主体酿造“醉”美时光  老酒厂修葺完成后,村民们好奇:在村里开了30多年的老酒坊,变成了啥样?  项目在定位之初就考虑了当地村民的参与性,定位为乡村客厅,布局了会议活动空间、文化展陈空间、休闲接待空间和历史记忆空间,实现了旧的传承和新的演绎。  3年的时间里,这里运行得如何?安仁华侨城规划研发部何子逍经历了项目的规划、落地、运维的全过程。他说:“这里将传统酿酒、艺术美学统一到乡村建筑客厅里来,同时具备了更多的功能,包括会议、休闲、餐饮、接待等等,既是对村民开放的公共场所,也是对外接待游人的场地,镇政府、新华社区党群活动在这里举办,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空间的同时,激活村内公共文化生活。”  新华社区的女婿阴明仁用镜头记录了十余年间大邑、崇州两地川西林盘的时代变迁,他将《川西林盘记忆》摄影展也搬进了乡村客厅。一张张照片以村民视角讲述一个地方发展的历程,勾起了独属当地村民的共同记忆。在这里,村民之间有了交流互动,作为链接情感的纽带,这里也成为有温度的公共客厅。  为了给村民带来更实在的益处,乡村客厅联合当地商家、民宿、景观农业公司等开招聘会,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此外,还定期邀请专家、技术人员开展村民技术培训。探索乡村振兴下的共生之路  可喜的是,作为“南岸美村”项目中的首个落地点位,乡村客厅逐渐引起了整个片区乡村环境的变化。  蜿蜒的乡间绿道,田野景观不时点缀。70岁的村民曹君华没事便骑上电动车在村里绕一圈,按她的话说:“以前哪有那么好的环境,骑一圈舒服!”  乡村活动的开展不局限在室内空间,更延伸到室外。今年十月,南岸美村“乡村·共生”美村艺术季,艺术装置作品展、露营派对和市集活动燥热了乡村,村民不仅看热闹,更参与其中。自家的柚子熟了、母鸡下蛋了,统统放到集市上。  从一开始外地人进村,有些村民会有抵触情绪,觉得自己住的地方被开放了,到制定美村公约,加上开展了一些集市活动,村民开始渐渐融入,觉得社区改造自己也有一定的义务,甚至热心做起导游。  对于“南岸美村”这个有些“仙”的名字,城里人好奇。“我们在斜江河以南噻,环境那么美,自然叫这个名字咯。”村里人乐呵呵答道。  南岸美村与安仁古镇一江相隔,与安仁古镇特色小镇操盘方式不同,这里以“共生”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旅游的连片式、集群化发展。  如今,新华社区很多村民的住房都进行了改造,有设计师帮助改造的,也有村民自发的。原来的新华社区是川西随处可见的普通村镇模样,资本的引入、新村民的到来、村民自身的融入,多方出力,共同建出了如今美丽的南岸美村。  “这一方土地,本身就有它的原住民。企业来到这里,引入新的资源、合作伙伴,和当地政府、新乡民、原住民、村集体等一些组织、个人发生交融与合作。如何通过这样的群体形成一个美好的乡村共生体系,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同行、政府都在探索的。”在安仁华侨城规划研发部总监唐政杰看来,在川西大地上,茂林修竹、林田沃野,是应该保护和尊重的,新乡建应当去修复和编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修复与改造,都想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共生体系的形成,如同大自然般,有其自身规律——种下种子,根系深入大地,且待其发芽、开花。(安仁华侨城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楠 特约通讯员 王咏 文/图  10月末,天气逐渐转凉。小雨过后的太阳格外明亮,阳光洒在绿油油的桑叶上。微风吹拂,宁南县碧窝村的万亩桑园犹如绿色的海洋。老远,就看见不少身影在桑树间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每天至少要拉2万斤桑叶才够!”碧窝村养蚕大户王作海一边和笔者对话,一边和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把刚采摘的桑叶堆上车,“今年养了260张,明年打算突破300张。”碧窝村。  宁南县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被蚕桑专家誉为“发展蚕桑产业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将蚕桑产业发展成带动产业脱贫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位于黑水河畔的碧窝村,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级“文明村”,连续多年获得全县蚕茧总产第一、人均产茧第一等荣誉。2019年,全村703户2842人养蚕13903张,产茧12618担,养蚕总收入达2900余万元。“户无余土桑满庄,遍野金叶无穷碧”,“碧窝”因此得名。  沿着G248国道,进入松新镇碧窝村地界,一眼就能望见一片桑田绿海,“碧窝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近年来,为推动蚕桑产业转型,引领全县桑蚕茧丝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宁南县创建了碧窝万亩蚕桑产业园区。该园区规划建设面积5.8万亩,核心区建设高标准桑园 1 万亩,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现代产业模式,通过5户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共产共建,2020年园区产值达1.64亿元,户均增收13281元。  有30多年栽桑养蚕经验的王作海是园区蚕桑家庭农场主之一。他目前承包桑园280亩,年养蚕260张,产茧上万公斤,纯收入接近40万元。通过规模化养蚕,以王作海、张连云等为代表的致富带头人奔上了小康之路,带动全村的产业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蚕桑生产的信心与决心。  “桑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值得一提的是,有着独特魅力的这个园区,是全省唯一的蚕桑产业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同时也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园区不仅包含蚕桑高标准种植基地、桑城广场,还建设有主题博览馆、文化长廊、研学基地、电商中心等,不出园区就可以享受农事体验、村镇休闲、旅游康养、购物娱乐。“蚕桑+旅游”“蚕桑+文化”等多种业态的发展,让这里成了宁南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全国劳动模范”张连云,曾经也是碧窝村的养蚕大户,趁着宁南县“三县一城”建设契机,今年5月初在园区开设了君宜农庄农家乐。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有所减少,但君宜农庄的生意依然不错。“我们把之前的两栋蚕房改建成了民宿和餐馆,生意不错,一个月毛收入有七八万元吧。”张连云的儿媳腼腆地笑着。  “我儿子儿媳正在学习烹饪,接着要把餐饮和民宿也做起来……”王作海指着自己那栋三层楼房,信心十足地介绍着,“我对现在的收入很满意了,希望子女也能借助这股东风好好发展。”  当前,碧窝村正在积极建设“碧窝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把文旅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试点建设果桑基地,形成观光旅游点或果桑采摘体验园,打造“碧海桑田”旅游项目,以碧窝蚕桑园区建设为引领,将碧窝园区培育为国家级园区,不断推动宁南乡村振兴发展。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近年来,巴州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为目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明显提升。枳壳栽种现场  这几天正是中药材枳壳种植的好时节,在巴州区水宁寺镇龙台村,“枳壳栽种要注意嫁接口,不能把它覆盖了,让嫁接口露在外面,防治病虫害。”巴州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技术推广股负责人谢容正忙着为村民们培训栽种技术,五十余名村民正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挖坑、栽苗、培土,大家分工协作,将一棵棵枳壳苗细心栽下。  巴州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技术推广股负责人谢容说,这段时间我们也将陆续在园区周围几个乡镇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在11月中旬之前栽完,保证我们枳壳栽种的存活率。  产业发展是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所在,产业兴旺,村民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龙台村把枳壳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500余亩,让18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在园区务工有固定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有一万五千元的收入。”正在田地里栽枳壳苗的村民李荣昌满意的说道,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未来也充满了信心。新居  产业围着新居转,新居围着产业建。巴州区在致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在水宁寺镇新庙村,农间小道纵横交错,青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推门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移步见景。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村民何华赞不绝口“现在路修到我们家门口,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安全电,厨房、厕所、卧室功能齐全,回来之后能够洗上热水澡,生活得有滋有味,跟城里面过得一样。”  新居修建起来了,附属设施也不能少。书屋、文化广场、活动中心等文化阵地先后建成,不断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近年来,新庙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省级“依法治理示范村”、“省级四好村”等荣誉称号。  “  图书室对我们这些老年人来说是个好去处  ”水宁寺镇新庙村村民李庭发感慨道:“来看看书,学习学习也丰富了我们的老年生活。”  正在跳广场舞的村民谢桂芳激动的说“平时没事就叫她们一起来跳一下舞,在广场上一起锻炼身体,也增进了感情。”农家书屋  据统计,五年来,巴州区实现1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167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累计投入资金近41亿元、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3.7亿元,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11855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832公里、入户路480公里,整治小型病险水库31座,建成农村集中饮水安全工程209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928人,改造农村土坯房、危旧房12.8万户,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动态清零,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巴州区乡村振兴局精准扶贫中心主任汪艳琼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强化行动举措,坚决守住防止返贫底线,统筹安排中央、省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探索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基金管理办法,用以解决现有政策中针对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帮扶政策空档问题。”  人居环境焕新貌,美丽乡村入画来。一个个特色产业开花结果,鼓起了贫困群众的“钱袋子”;房前屋后,一条条道路平坦整洁,铺就了群众的“幸福路”。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在巴州大地上正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小芳 特约通讯员 罗沾11月1日,笔者从高县相关部门获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6部门日前联合发文,认定100个乡镇、994个村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高县来复镇大屋村名列“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中。大屋村美景  大屋村距宜宾市区12公里、高县县城31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856户3038人,曾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帮扶下,该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早白尖茶业入驻,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延伸茶产业链条带动茶农增收。2020年,该村茶叶核心示范区达8000余亩,实现茶产值10130万元,茶农人均茶叶收益9158元。大屋村美景  近年来,该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地处宜宾市区近郊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茶乡乐、渔家乐、采摘经济、体验农业等乡村经济业态,新建阳光餐厅、特色小木屋、养老公寓,不断提升大雁岭旅游、康养的内涵和档次。早白尖茶业扩能技改发展茶业精深加工,推动生产、销售、物流、电商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该村通过茶旅融合、农旅相融发展,逐步成为宜宾颇具影响力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新区。2020 年,该村大雁岭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村共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5 亿元,同比增长21%。  与此同时,该村还成立文艺骨干、志愿服务、道德评议等五支队伍,常态化开展“五星党员”“十星农户”“产业大户”等评比,并连年在村“春晚”上大张旗鼓表彰,树立典型榜样,全村党员群众身边有可学可比的“活模子”,呈现出了你超我赶的喜人局面,全村乡风文明程度日益提升。  笔者获悉该村已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农产品亿元村”“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全省乡风文明名村”“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荣誉。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  据了解,2021年,酒都夜宴、优友特生态牧场、红竹沟生态园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在该村落户、开工、投产。目前,该村康养、民宿、茶文化体验等备受游客青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绿色蒲江,天然氧吧。这是蒲江最初的名片。  生态福地,大美小城。这是蒲江最新的定位。  从绿色蒲江、天然氧吧到生态福地、大美小城,彰显的是蒲江始终坚持“生态发展、绿色优先”,做好“生态、幸福”文章,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蒲江样板”的主动作为;蕴含的是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找位置作贡献,建设亲切宜人、独具魅力的大美乡村和小而精、小而美的品质之城,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奋力实现民更富、县更强、城乡更繁荣,谱写蒲江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使命担当。藕塘村耍水项目深受游客欢迎。  10月27日,蒲江县委书记蒲发友在中国共产党蒲江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明确提出以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富民强县为主线,统筹实施“八大行动”,生态价值提升行动位列首位。  2017年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公布,蒲江作为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名列其中。绿色生态是蒲江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蒲江坚决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让千年蒲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强化功能植入、场景营造、业态提升,大力发展林盘总部经济,高起点打造田园生态商务区,推动生态高颜值转换为经济高价值,努力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治水用水 乡村发展新动力  今年二月,一条关于野鸭的新闻惹爆网络。  原因是蒲江摄影家向文军在蒲江河中拍到一只与众不同的野鸭,只见它体圆头大,鸟头和颈泛着漂亮的绿色光泽,经了解才发现是鸟类中的“大熊猫”青头潜鸭,为全球极危物种、数量不足1000只。  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的出现,让忙碌的人们蓦然发现,家乡的河水变清了,里面还游动着欢快的鱼儿,多年不见的水草又悄悄地长了出来,随波摇曳。  同鱼儿一样欢快的还有幸福的孩子们。今年6月开始,甘溪镇藕塘村利用灌溉渠道周边闲置河滩、通过整合水美乡村等项目资金建成的耍水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周边消费者热捧,暑夏高峰期每天上万人在这里玩水。  对此花涧藕塘旅游合作社理事长张辉华乐得合不拢口,“当时周边乡镇的餐馆吃饭都要排队,川T的车牌占了三分之一。合作社的耍水设备销售、停车收费等收入可观,已经有几户农户在计划开办农家乐。”  青头潜鸭前来蒲江打卡、藕塘村曾经的荒河滩变身戏水乐园等一系列惊喜,背后是一段从粗放发展到生态发展的历史转变。蒲江生态环境优美。  年过六旬的张辉华至今犹忆,“小时候河水好清哦,我们夏天最喜欢在水里游泳,有时潜水时还睁着眼睛。”后来的粗放发展,邻县上游的小企业、养殖场等,污水直接排下来,河水变黑变臭,水草消失,鱼儿稀少。  乘着近年来全国环保治理的春风,蒲江系统实施水环境治理,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支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完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厕污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达95%,荣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把畜禽粪便等腐熟还田,推广生物防治等,全面削减面源污染;与周边县市互动共商,一起来解决跨区域污染问题。  持续实施水环境治理,让蒲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务局河长制工作协调中心主任双斌欣喜地发现,“几十年不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娃娃鱼重现蒲江河水域,鱼类种类越来越丰富。水的生态价值正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力,全县成功打造‘水美乡村’22个,不少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由于真抓实干、成效突出,蒲江河长制工作从2018年到2020年连续在成都市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监测数据显示,长滩饮用水源、五星出境断面,水质均从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并稳定达到Ⅲ类。林长制做到林有人护、责有人担。护山育林 物种丰富好环境  蒲江森林覆盖率2020年达到66.97%,位居成都市第一。天然氧吧,名不虚传。  走在鹤山街道梁江社区望峨山的石径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听到人语,高大的马尾松树梢上,几只灰色的山鸡扑楞楞飞走了。  “我们这里有连片的马尾松林600多亩,17055株,最大的直径有两尺多,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我们每棵松树都是编了号的,每一棵树都有专人负责。”对这片珍贵的马尾松林,社区副主任王兆兴了如指掌。  2013年望峨山因为开庙会煮饭引发森林火灾,王兆兴当时是组长,带领村民同志愿者一道,迅速砍出了一条隔离带。2020年,他又带领村民依法拆除了山上违规建立的36处大小庙子,春节、清明期间村上又在进山入口处,建立了人要登记、火种纸钱不能携带进山的规定和专人值守制度,这让他松了一大口气,“烈火无情,必须想方设法消除安全隐患。”  对不能像过去一样烧纸钱祭祀先人,该社区八组村民李年英很是豁达,“松树长得好,空气新鲜才最重要。烧香烧纸钱放鞭炮都是做给活人看的,还不如献上一束鲜花。”  类似李年英这样的观念转变在蒲江已普遍存在,规划与自然资源局资源保护科工程师张娟感受尤为明显,“现在有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人们捡到动物不管是不是保护动物,都要通知当地政府,有的干脆开车直接送到我们这里。很多动物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比如很乖很可爱的猴面鹰,还有雀鹰、斑头鸺鹠、领角鸮、果子狸、七彩山鸡等,让我长了不少见识,也说明我们的森林保护效果不错,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这些变化同蒲江先行先试的务实做法密切相关。2019年蒲江借鉴推行河长制的成功经验,在成都市率先推行林长制,通过构建县、镇(街)、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林长管理体系,组建各级管护巡查队伍2000余人,落实每一个林盘的网格化保护责任制,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从严从重从快打击涉林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宣传,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增强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  为高质量做好森林资源保护,蒲江还主动作为,自主开展县域范围内马尾松资源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长滩湖周边森林资源调查、自然保护地摸底评估等,摸清全县生态林木资源家底,完善更新林业现代化信息数据库,使森林资源管护更加精准、高效。同时,以规划为引领,积极筹备《天然林封育规划》《长秋山生态功能恢复规划》《蒲江县生态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建立保护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着眼长远,做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2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 (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近日,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100强名单公示,阆中市博树回族乡榜上有名。博树回族乡位于阆中市东北部,是南充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该乡依托独特的民俗文化、秀美的自然山水资源、较好的产业基础,积极发挥阆中北大门的区位优势,建成了逍遥谷景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群众致富增收,打造了川东北地区乡村旅游的成功范例,探索出旅游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博树逍遥谷水上漂提到博树回族乡,就不得不提到该乡的团结村。团结村回族同胞占比达80%以上。该村保留了回族完整独特的建筑符号、生活习惯、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饮食习惯、婚丧嫁娶仪式等,民族特色鲜明。村子里山峦起伏、植被丰茂、东河环绕、峡谷较多,依次呈现山林、峡谷、沟渠、河流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景观,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团结村曾是省定贫困村。按照旅游促脱贫的发展思路,该村将脱贫攻坚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按照“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业主和村集体投资经营项目”的模式,促进景区项目开发建设。同时,通过转包租赁、集体资产作价入股、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入园务工等形式,将景区管委会、村委会、群众和业主紧密联系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互相支持、良性发展的有效模式。目前,该村建有川佛手、丹参等中药材产业园,养殖牛羊近万头,种植花生、瓜果蔬菜等近千亩。每逢节假日,游客争相前来采摘和购买农产品。近年来,团结村凝聚各方智慧,调动各界力量,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努力整合旅游资源,坚定不移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业内涵和载体,成功建成了逍遥谷景区,创立了阆中·博树羊肉文化节等文旅活动品牌,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成了游客趋之若鹜的网红景点,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道路。目前,逍遥谷景区年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左右,发展乡村民宿和餐饮10多家,带动全乡近200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博树回族乡团结村的‘蝶变’,是阆中发展全域旅游的缩影。”博树回族乡党委书记史小龙介绍,如今的团结村,建起了临江彩色骑游道,引进特色民宿———玻璃星空民宿、海螺民宿,推出烤全羊、手抓羊肉、烤羊排、手撕牛肉等特色美食。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昔日的穷山村成了旅游新村。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南充讯 (通讯员 莫子君  张晓东  文/图)根据《四川省“省级百强中心镇”考核办法》要求,近日,经市(州)推荐、专家评审、部门审议等环节程序,四川省阆中市老观镇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旅及产业优势入围全省百强中心镇(城市化发展区)入库候选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东通仪陇、巴中,西临苍溪、广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国家卫生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四川省最具保护价值古城镇、四川省最有价值的旅游目的地、四川省百强示范镇、省级中心镇。前段时间,阆中市老观镇的优质稻谷开始大面积收割,金黄大地上涌动着丰收的喜悦。老观古镇上的“亮花鞋”表演,吸引众人围观古镇保护  有声有色老观镇位于阆中市东北部,东通仪陇、巴中,西临苍溪、广元,国道347线穿境而过,历为军、商要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镇分为龙凤古街区和其他现代建筑街区。该镇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对古街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的房屋进行修建及维修,严格控制风貌,要求整体协调一致;对古街入口的过渡区,由政府统一打造,协调风貌,外观仿古。该镇还以规划为统揽,聘请城市规划设计院,完成《老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老观全域规划》等规划编制,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齐飞、五区并进”的总体格局,做到了功能分区明确,中心辐射增强,资源配置合理。文化传承  有血有肉老观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近年来,该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加快古镇旅游业发展。老观镇有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级控制保护单位,各类自然历史文化资源62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素有“灯戏窝子”的美誉,“亮花鞋”“车马”“牛灯”等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亮花鞋”亮相2018年央视春晚,2019年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老观镇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该镇坚持立足红色底蕴,擦亮金字招牌,用文化刺激旅游经济复苏。“我们已与阆苑国际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规划‘浴血奋战、忆苦思甜’红色旅游线路,近期将面向全国推广!”老观镇镇长蒲永杰如是说。“我们将古街作为乡愁的承载点,加强业态布局,激活商业业态,让古街多一份热闹、多一份生机、多一份乡愁记忆!”蒲永杰介绍,该镇还将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引进一批旅游专业人才,开展旅游规划、旅游导服、旅游资源保护等工作。“下一步将积极申报建设民俗文化传承馆,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将民俗文化与老观古镇旅游相结合,将老观丰富的民俗文化代代相传!”该镇文化站站长杨志说。产业振兴  经济富民近年来,老观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文化旅游要素,培育特色产业,加强环境整治和智慧乡镇建设,全力提升老观实力和品位。依托老观古镇、老君山景区、老观粮站、老观灯戏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老观镇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的龙头。今年5月,广州智联投资的老观古镇文旅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老观古镇、秀美君山、红色文化、要儿河等多个综合开发项目,投资金额达14亿元。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该镇建成岳林垭村产业示范区,栽植柠檬、猕猴桃、蔬菜,年收入800余万元;建成雪洞村产业示范区,种植生姜、花椒、黄金梨,年产值300万元。依托良好的地理优势,该镇建成年出栏生猪3万头的天回山村大北农生猪养殖基地。“致力于建设中国西部最具文化魅力的度假休闲名镇,擦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金字招牌!”老观镇党委书记冯敏信心满怀地说。这个千年古镇,正乘乡村振兴的东风,展翅翱翔。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1
腾跃 (图片由蒲江县委宣传部提供)清晨,窗外,朝阳的光辉映照出远处的大雪塘、幺妹峰,山峰上白雪皑皑,恍如仙境。在蒲江,“推窗见雪山”已成为一年四季的“标配”。田间,地头,新老村民忙碌于明月村、铁牛村,在这里种下希望,种下梦想。在蒲江,他们试着种出“未来乡村的美丽样板”。蒲江,给人欣喜,给人希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过去五年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蒲江如何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10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蒲江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吹响前进的号角: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  勇担新使命,阔步新征程。蒲江将站高谋远、主动作为,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富民强县,全力实施八大提升行动,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在蒲江看雪山已成为四季“标配”。书写新答卷: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今年国庆大假,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热闹非凡。一场“为自然而燃·铁牛村低碳生活节”上演,沿着铁牛村“一轴一环”,呈现出两场“田野大展”,50位全球低碳达人给游客带来50场工作坊、沙龙、对谈等低碳好玩的体验。  “过去五年里,原本有不同工作的我们汇聚在铁牛村,在大自然中练瑜伽,在田野里办婚礼,在荷塘边开茶会……用一蔬一饭、一针一线、一砖一瓦,找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节也由此诞生。”铁牛村“新村民”范文昊说,低碳生活节搭建了一个城乡共创美好乡村生活的交流平台,新老村民通过共办活动,不断促进社区融合与发展。  铁牛村过去的五年,映射出蒲江过去的五年。“对蒲江来说,那是充满挑战、极不平凡的五年,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凸显的五年。”蒲江有关负责人说。  五年来,蒲江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预计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200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2016年将实现翻番。蒲江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期,蒲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6.97%,居成都市各区(市)县第一,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获评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蒲江五年来“两项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取得突破,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获全国首批试点,资源活化利用“蒲江经验”全省推广。同期,川藏铁路成都运营保障(货运)基地落户并启动建设,蒲江铁路物流港列入国家“十四五”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项目。此外,蒲江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8个,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五年来,蒲江人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蒲江在成都市率先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率位于成都市第一,区域医联体试点连续四年位列成都市第一,获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全省文明城市示范城市,以及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省级先进县。蒲江县寿安街道剑桥小镇。锚定新目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使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蒲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不容回避。对标先进地区和蒲江干部群众对未来的期待,蒲江经济体量小基础薄、财力弱负担重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城市建设还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尚不均衡……  同时,蒲江的发展优势也相当明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川藏铁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为蒲江更深层次融入区域发展、更大范围整合资源要素提供了重大机遇。  立足发展新起点,蒲江提出,按照“一个目标、三条主线、八大行动”总体思路,奋力打造“生态福地、大美小城”,推动蒲江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跨越式发展。  “一个目标”——深化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建设蒲江实践,厚植生态屏障安全牢固、生态环境宜居舒适、生态价值转化高效的生态福地,建设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乡形态独具特色、城市品质更有魅力的大美小城,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  “三条主线”——坚持绿色发展主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坚持乡村振兴主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奋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坚持富民强县主线,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质效,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民更富、县更强、城乡更繁荣。  此次党代会,蒲江明确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6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实现经济总量翻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实现财力总量翻番;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9.3%以上。  更远的目标也被锚定:力争到2035年,蒲江基本建成具有区域辐射力和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化门户口岸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跻身成都市前列,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生态福地、大美小城”全面彰显。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全龄友好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蒲江。蒲江县成佳茶乡。启航新征程:“八大行动”统筹实施  通过统筹实施“八大行动”,促进联动提升、整体成势,助力蒲江实现下一个五年的奋斗目标。“八大行动”,指生态价值提升行动、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工业发展提升行动、全域旅游提升行动、城市建设提升行动、城乡环境提升行动、民生福祉提升行动和党建引领提升行动,此次大会为“八大行动”实施路径作出部署。  绿色生态是蒲江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在实施生态价值提升行动中,蒲江将创建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教育培训基地,加强长滩湖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努力保护与修复蒲江“绿脉”;高起点打造田园生态商务区,推动生态高颜值转换为经济高价值。  “农业是固县之基、富民之本。蒲江将巩固农业发展成果,擦亮蒲江农业金字招牌。”蒲江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实施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加大优质品种培育力度,深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种质资源协同创新,开展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主导产品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引领区域发展的突破性品种。同时,培育特色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加强“蒲江雀舌”“蒲江丑柑”“蒲江猕猴桃”等国家地标产品品牌的管理、保护、使用和开发,并推动“蒲江产”农产品走出国门、享誉全球。  说起蒲江,很多游客就会和“樱桃节”“丑美生活节”等乡村旅游节会联系起来。蒲江实施全域旅游提升行动,将以引领性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加快建设“天府妙音”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增强蒲江全域旅游支撑力。同时,持续打造能够吸引人来的旅游产品,完善留得住人的公共配套,加强绿道、驿站、特色引导标识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丰富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让游客来得勤、留得住。  工业是强县之基、财税之源。蒲江在实施工业发展提升行动中,将围绕川藏铁路“世纪工程”,推动适铁适港、装备制造产业加速集聚,强化招大引强和企业培育,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体系,筑牢蒲江跨越发展之基。到2026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工业税收将实现翻番。同时,该县还将实施城市建设提升行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亲切宜人、独具魅力的大美小城。在城乡环境提升方面将着眼全域,全面推进清洁清爽、绿化美化,努力让蒲江颜值更美、气质更佳、价值更高。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蒲江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已经徐徐展开。下一个五年,蒲江干部群众将事不避难、担当实干、勇开新局,为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贡献更多蒲江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有法 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摄影报道10月29日,华蓥市华龙办事处柏木山村君兰天下生态园内,碧水青山,烟雾轻浮,显得格外美丽迷人。  暮秋时节,华蓥市华龙办事处柏木山村由荒芜的小河沟改造的君兰天下生态园内,烟雾轻浮的湖水和倒映在水中的山峦、树木、民宿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种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致,给人一种清雅梦幻、美好和谐的感觉,恰似一幅立体山水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林鹏 张敏 记者 周金泉  在以道明竹编而闻名的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近年,因设计师的灵感而在村里打造出网红打卡地——一座掩映在竹林中的“∞”形建筑“竹里”,从此艺术点亮了乡村,龙黄村由此一步步成为风光秀美的竹艺村。在这里,传统的竹编生活用品亦转型升级为精美的工艺品,游人在此陶醉于竹的世界,尽享田园风光。  如今,竹艺村似乎成为了龙黄村的代名词,它犹如源头活水,为龙黄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竹艺村“∞”形建筑“竹里”农家小院兴产业  10月14日,傍晚时分,茂林修竹四面环绕的竹艺村,一个个茶馆、民宿、餐厅、农家小院灯火点点,在这里留宿的游人或徜徉于乡间小道,或三五一伙聊天、喝茶、品尝乡村特色美味。  此时,村民李中华仍在院子里忙活着呢,他是一个从事竹编几十年的手艺人。他说:“我们龙黄村的口岸好,今年崇州赏花节的1号营地就设在这里。我就在自己小院卖自己的竹编,还兼卖冰淇淋,生意都不错。由于来耍的游人多了,我还帮周围村民推销农副土特产品。”  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杨隆梅,非常看好竹艺村的发展。2019年,她与村集体共同投资打造了占地1600多平方米的竹编工作室、竹编展厅、非遗农事体验中心和主题民宿,不仅把道明竹编的生活用品、文创产品、酒店产品、竹家具、竹建筑、竹装置、竹雕塑融入实景体验,还把这些场景作为可对外的经营场所,让游客对非遗有更深层次的体验。从去年底开业以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总有游客光顾。杨隆梅说:“总共投入了500多万元,村集体持股20%,并且还有二次分红。”竹艺村打造“竹里”迎契机  其实,竹艺村仅涉及龙黄村的1组、2组、3组(原9组、11组、13组),但竹艺村是龙黄村为发展集体经济而布下的一盘大棋局。  原来,龙黄村地处半丘陵半平原交汇地带,之前它面临的问题和大多数村落差不多,也是村集体经济几乎没有。此后,随着“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重庆路的建成开通,春季沿线菜花、桃花、樱花竞相开放,为正好与其毗邻的龙黄村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契机。  “但游客主要集中在春季,村民收入不可持续。”龙黄村纪委委员高攀说,“村集体在2014年后虽然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了两个民宿项目,但我们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村集体也没多少收益。”  转机来自于“竹里”的打造。2016年9月始,上海著名建筑师袁烽及其设计团队着力打造出网红建筑“竹里”,其目的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有更大的市场。2017年3月,“竹里”正式投入运营,其时尚范、田园范吸引不少人前来参观,同时,也收获了一大批业内外粉丝。  一个个新村民纷至沓来,带来了一个个颇有新意的文创项目。新村民吴戈说:“艺术提升了整个乡村的调调,让竹艺术逐步与国际先进的设计师对接,不断创新产品,拓展商业圈层。”文旅项目价值高  艺术点亮乡村,龙黄村集体乘势与崇州国有公司——中业文旅合作,并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竹编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将村里的28块宅基地、50余亩耕地、100余亩林地以及菜花节上较好的口岸都统一收储作为旅游资源,交由中业文旅进行整体规划,并成立了竹艺村设计师联盟,通过与多个高校合作,进行大至建筑规划小至一草一木的设计,植入民宿、酒店、餐饮、会议培训等多种业态打造竹艺村,催生了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等一大批文旅项目。  高攀表示:“这样,村民既可享受田地每年每亩500元的保底租金,又可持股分红。村民还可在家门口创业、卖旅游产品、务工。”  不仅如此,一些年轻的竹编艺人也纷纷回村发展,促进了竹编的迭代升级。年轻的竹编艺人肖瑶说:“以前我们的竹编绝大多数是生活生产用品,价值低。现在,我们的竹编大部分是竹装置艺术品,主要提供大地艺术节、售楼部等做装饰,一件可卖1万-5万元,多是订单,大大提高了价值。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竹研学体验。”  建成后的竹艺村,让游客充分领略到“屋前修竹三两根,林下竹桌茶一杯”的闲适生活。据高攀介绍,现在春季冬季都有游客慕名而来,2018年、2019年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去年村集体还与中业文旅共同出资成立了四川道明竹艺发展有限公司,村集体占投90%,此外,村集体旗下的两个合作社还进账五六百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