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五载拼搏砥砺,五载春华秋实;五载奋发图强,五载辉煌篇章。在脱贫奔康中交出了一份“峨边答卷”,在“六个精准”上创造了“峨边经验”,在创新基层治理上走出了“峨边路径”,在“不落一个民族一户一人”上作出了“峨边贡献”,在推进物质和精神同步奔康中形成了“峨边作法”......青山绿水掩映,独栋新居林立,诗意生活令人向往;高山蔬菜、优质水果、规模化养殖,家门口就能挣钱;彝家美味,民族习俗,引八方游客造访......峨边绘就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图景。云上彝家新寨特色产业 让乡村富起来在新林镇茗新村,崭新明亮的独栋“别墅”格外亮眼,文化广场、积分超市、庭前别院与美丽的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在该村东西协作中药材加工车间里,几十名村民忙着在“家门口”挣钱,脸上不时显露出幸福的微笑。新林镇水井村、五渡镇五渡村、毛坪镇凤凰村、宜坪乡庙岗村......峨边始终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改建通村、通组路和产业路、旅游路700公里,引进特色产业、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回流,培育了一批高山特色农业产业,各地村民不出远门就能挣钱,为脱贫后的日子“锦上添花”。新村新房产业兴旺建成大渡河流域“百里桃园”产业示范带、官料河流域 “药-蜂-竹”产业示范带,白沙河流域“桃-李-蔬”产业示范带“三个百里产业带”;依托生猪养殖基地发展一批以萌萌猪亲子乐园为代表的创意农业;依托果蔬基地发展一批以“蝶舞萤飞昆虫节”“草坪枇杷节”为代表的节庆农业;依托川滇旅游风景大道发展一批以铜河村、先锋村为代表的亲子农业......一批批特色农业在峨边大地上落地生根、向阳而生,带动周边村民持续增收。彝恋黑竹沟传承文化 让乡村靓起来今年5月,“彝恋黑竹沟”彝族婚俗沉浸式演出在黑竹沟镇古井村震撼上演,彝家服饰、婚姻习俗、文化风情等得到艺术化展现,增进了外地游客对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吸引更多人来到峨边旅游。除了文化演出,自古是“阳山江道"水路重要商品中转站的五渡镇铜河村,至今仍保留着一条完整的茶马古道遗迹,当地人叫岩寨子。依托这一特色,铜河村不仅开设了专门的岩寨子展览,重现茶马古道文化,更通过墙绘、铜像雕塑等形式,诉说历史。在古渡五渡镇先锋村,戏水平台、水上浮桥、古渡船等景观,还原了山水人文相融的古渡口文化和生态田园文化,一旁的峨轸路沿线更是集田园乡村风光、滨河景观骑游道、亲水浮桥、牡丹文化展示厅、特色农产品售卖区、峨边彝族风情、成昆线铁道兵文化、龚嘴水电站文化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成为峨边东部旅游大通道。风景即是文化,文化也是风景。峨边紧扣“乡村振兴”重大战略,统筹生态、业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坚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深度挖掘彝族特色文化、农耕传统文化等,打造了大堡甘嫫阿妞文化馆、铜河史馆、古井村彝族民俗馆等一批村级民俗馆,成立了上百家彝族刺绣合作社,为乡村发展注入文化活力,让乡村内涵更加丰富,图景更加迷人。村民吃上”旅游饭“全域旅游 让乡村火起来今年暑期,黑竹沟景区的门户村——黑竹沟镇古井村客源不断,村里的民宿天天爆满,属实火了一波。而在2015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栋土坯房,更别提发展。2015年,在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古井村开始实施彝家新寨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古井村就新建彝家新居108户,并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目前,全村共开办民宿45家,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2020年,古井村被评为“四川十大最亮眼村居”。位于峨边南大门的铜河村曾经是发展的“死角”。如今,当地依托山水田园,打造出赏花、垂钓、采摘、亲子乐园等旅游项目,成为人们追忆乡愁的休闲旅居地。近年来,峨边聚力全域旅游,推动乡村错位发展,立体打造了铜河村、先锋村、底底古村、古井村等一批特色鲜明、风情浓郁、充满乡愁的活力村寨,峨边全域旅游版图得到进一步拓展,游客旅游体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富美同构新乡村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峨边将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发展主题,推动产村相融、富美同构,交出一份群众满意的乡村振兴答卷。(峨边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金秋时节,走进泸州市合江真龙柚博览园,一颗颗光洁圆润的柚子沉甸甸地垂下枝头,油绿中泛着金黄,散发着淡淡的柚香,仿佛诉说着秋的诗意与日渐成熟的喜悦,描绘出一幅甜美乡村的美好画卷。说起合江农业:中国晚熟荔枝之乡、奥运荔枝、农博会金奖真龙柚、百草之王金钗石斛……一张张响亮的名片是每一个合江人说得出口也拿得出手的骄傲,除了这些,细数合江农业发展,五年来还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亮点呢?亮点一:乡村振兴强力推进成效明显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1+7+N”规划体系成功通过全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评审,成功创建省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先进镇2个、示范村19个。成立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搭建基层干部、基层农技员、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平台。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深入挖掘一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尧坝黄粑、先市酱油成功入选第一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亮点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设立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成功引进中国蓝田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国际农贸产品交易中心,引进中荔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1万亩荔枝出口备案基地和荔枝出口加工厂。目前荔枝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五星级园区,真龙柚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已被列入全省首批“鱼米之乡”建设县,正在围绕“稻+鱼+虾+旅”四位一体产业发展,以园区化理念高标准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亮点三:合江县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随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的实施,在大桥、尧坝、荔江、白米等镇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占比90%。全面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合江县新(改)建卫生厕所2.76万户,普及率达85.08%;整村推进“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49个,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户,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合江县设置县、镇、村、社四级河长1229名,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主要河流平均水质均保持Ⅱ类标准,完成5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水美新村”8个,6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创建“美丽泸州·宜居乡村”达标村151个。亮点四: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持续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大力实施郎酒10万亩糯红高粱项目,合江县粮食播种面积118.9万亩,全年产量达51万吨。5年来,新改建农机提灌站19座,新增(恢复)有效机电排灌面积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7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29%,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财政专项划拨51万元开展“春雨行动”,将农技服务和农技装备“送上门”,让农户不出本社完成春耕备耕,受益农户达8万多户。“春雨行动助农春耕”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亮点五:生猪产业持续向好坚持做到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规模化养殖“两手抓、两手硬”,擦亮“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金字招牌。建立非洲猪瘟“4+1”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监管。引进温氏集团入驻合江,投资10亿元左右,建成温氏种猪场4个,年产24万吨饲料加工车间1个,并将建设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屠宰场1个,带动合江县生猪养殖模式从散户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截至目前,合江县共发展741个单元,其中建成投产232个单元,在建509个单元。生猪年出栏71.5万头,温氏6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现代生猪养殖园、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正加快建设。亮点六:特色产业做优做强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30.6万亩、30.8万亩、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4.5亿元。荔枝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真龙柚被认定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金钗石斛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2017年真龙柚出口加拿大,2019年荔枝出口澳大利亚,2020年、2021年持续出口加拿大、美国、日韩等国。成功申报合江柿子田荷塘荔色主题公园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成功申报泰和世家、荔苑秀水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打造油菜、粮油等特色文创网红点位8个。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争取合江为“菜篮子”仓储冷链物流推进示范县。成功举办历年荔枝节、真龙柚丰收节、农民丰收节、农民新春大联欢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农交会40余次,合江真龙柚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加快合江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功公布合江荔枝区域公用品牌名称和LOGO,合江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9.9亿元。鼓励支持“三品一标”的培育发展,目前已成功申报“三品一标”44个。亮点七:农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自2017年以来,合江县统筹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共1.1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共232个。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保障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5年来,合江县贫困村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90个、温氏合作家庭农场70个(单元)、扶贫车间72个(单元),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减贫5.87万人,完成计划目标100%。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帮扶,组建农技服务团5个,派驻驻村农技员64名,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巡回小组21个,落实非贫困村农技员220名,形成一支“土”“洋”结合的农技服务队伍,开展“一对一”“保姆式”帮扶,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全覆盖。2017年以来,合江县共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120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2人。亮点八: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扫尾工作。今年农村新增流转土地7615亩,合江县累计32.71万亩,流转比例达30.8%。成功列入全省第二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合江县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2020年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突出单位。5年来,合江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25个;国家级示范专合社7个、省级示范专合社28个、市级示范专合社3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8个。亮点九:禁捕退捕成效显著合江县赤水河流域于2016年实现了渔民转产上岸,并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了“十年全面禁渔”,完成45艘渔业船舶处置,妥善安置渔民转产转业45户83人。2019年底合江县按全国统一部署已全面启动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完成130艘渔业船舶处置,242名渔民退捕补偿工作。同时,建立联合执法巡查机制,与重庆江津、贵州赤水开展重点水域联合执法巡查,为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合江落地见效。(合江县委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记者 洪继东 文/图)散落在城市、乡村间的不同类型社区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等最直接的体现,它们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美丽。日前,由成都日报社联合成都各区(市)县委宣传部、区(市)县委社治委、区(市)县融媒体中心推出的“我拍我摄 晒出身边精彩画卷”大型系列活动举行,通过市民的热心推荐,选出了其中“精彩画卷”的代表,根据市民提供的照片、短视频等方式,成都日报锦观对这些“精彩画卷”代表进行了生动展示。日前,我们又派出记者直接走进这些“精彩画卷”里,全方位体验最美的社区示范,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精彩故事,以此看各区(市)县激发创新潜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城市韧性基底,努力探索现代城市治理新路径,开创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展现成都社治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亮点。从新都区桂湖街道到新繁再到斑竹园,一路风光无限。河中碧波荡漾,路旁花团锦簇,民宿小院、特色餐饮、乡村酒店等生活消费场景星罗棋布。市民在这里散步、骑行、喝茶、聚会,享受着“乡村会客厅”的别样生活。这个美丽的“乡村会客厅”也有一个别致的名称:“珠链锦绣”。珠链锦绣最浓墨重彩的当属三河村——足球音乐特色村。前几天,三河村的足球队进入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五人足球决赛,这让三河村的村民感到无比骄傲,“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把我们成都乡村的精气神展示了出来。”三河村党总支书记谭杰希望三河村的美丽变化能让更多人看见。珠链锦绣多元场景营造三河村成了“香饽饽”每到周末,新都区斑竹园街道三河村都停满了车,游客络绎不绝。足球、音乐、咖啡、火锅……这些城市里常见的场景,如今也是村里的消费“标配”。村民王学光每逢村里有赛事,就充当义务交通组织员,引导车辆有序停放。王学光的家就在球场旁,这五六年见证着村子的变化,“过去家庭收入主要靠种柚子和外出打工。现在,村里引来了很多投资项目,在村里就能上班挣钱,家里的土地进入村上成立的合作社,有稳定的保底流转费,还能分享未来的分红,最关键的是,这几年村上人气特旺,柚子也越来越好卖,家家户户的收入都‘上了一层楼’。”三河村最初引入足球比赛,想法很单纯——聚集人气,扩大柚子销售。谭杰回忆,几年前的比赛奖品就是柚子。让村里人没想到的是,这一单纯的初衷激发了乡村发展巨变。不知不觉中树立的“成都足球第一村”品牌,让三河村由默默无闻一跃而成网红地。三河村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先后举办各项足球比赛700多场,吸引10余万人次到场观看。足球场景的植入,带动了更多场景的营造。“民歌民乐赏析会”“星空音乐节”“古筝演奏”等户外音乐节,让村民在家门口聆听到音乐“好声音”。斯洛克冠军工作室来了;全国首个可口可乐乡村形象店“可乐时光里”入驻;上海乡伴的“理想村”落户……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新业态和传统农业叠加,三河村的变化是全面的。人来了,投资合作也来了,三河村的资产被彻底激活。谭杰告诉记者,三河村现在就是“香饽饽”。公园城市乡村底色探索文创富民新路子“夏河溪乡野公园”醒目的矗立在北星大道一侧,1000亩的夏河溪乡野公园内绿意盎然,沿着开满鲜花的绿道前行,一幢幢川西民居掩映在林盘间,世外桃源般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川西林盘修复改造的代表性工程,公园充分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整田、护林、理水、改院、植业、串绿”行动,将夏河溪乡野公园打造成为集草坪、溪流、林盘、农家院落等自然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景观集群。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公园内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园内文创产业的引进和发展。目前,公园里已引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编织艺术中心、思庵书院、小雅、久森等多个文创、休闲、农业项目,使古朴的乡村绽放出文创之美。同时,公园推出茶艺、花艺、工艺编制、蜀绣等非遗文化体验展示,辅以精品民宿、餐饮娱乐、定制体验、农产品展销等休闲配套服务,展现了“产业融入、公园融合”的美丽乡村新景象。新繁棕编传承人刘俊英介绍,2017年,她入驻夏河溪乡野公园,在此处成立棕编大师工作室,除了肩负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和传播的重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带动当地农民再就业,提升农民收入。三年来,刘俊英免费为当地村民开设棕编课程,带动农民再就业。就这样,村民在农闲时节编织的棕编工艺品,不仅为他们每个月创造两三千元的额外收入,还通过棕编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村民就是股东宜居乡村成为产业引擎李宗莉家住新繁街道汪家村,这几年汪家村的变化,让她无论走到哪儿,都会夸夸自己的家乡美。“像我们汪家村拾里庭院,很多乡村消费的新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环境美,村民富,这就是我们梦想的‘乡村振兴’。”李宗莉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经过风貌统一打造的村庄,白墙青瓦,朴素清新。在青翠的川西林盘掩映中,共享书吧、田园火锅、咖啡茶院、文创伴手礼等多个特色产业院落错落有致的分布,拾里庭院游客中心里,显示屏上经营大数据上线显示,不仅能方便游客了解停车场信息,而且村民“股东”们随时可以看见各个产业项目的人流和经营收入。外来投资者在这里被亲切地称为“新村民”,而土生土长的“老村民”则有着多重身份:业主、股东、服务员……拾里庭院,就是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家园。近日,“拾里庭院”上榜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里既是创新诠释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也是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推动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区域覆盖新都区的桂湖、新繁、斑竹园三个街道,根据项目规划,新都区将通过构建100公里的乡村绿道慢行系统,串联芳华微马公园、尖锋运动公园、夏河溪乡野公园等八大特色片区,并初步形成“一轴一带八景区,绿道环廊串美景”的空间结构。珠链锦绣,构建了一条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交相融合的乡村绿色经济活力带,打造出一个有特色有内涵有故事的农商文旅综合体,使其成为具有高颜值、生活味、国际范、归属感的新都乡村会客厅。【延伸阅读】社区治理的新都实践新都区坚持“小阵地大党建、小平台大服务、小社区大社会”“三小三大”理念,以深化城乡社区治理为牵引,以“绣花”功夫深入推进社区发展治理,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实惠。完成老旧院落改造92个、背街小巷整治163条、特色街区建设7条,新建“小游园微绿地”28个、新改建绿道225公里、“上班的路(回家的路)”80条,完成全区180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完成整合提升服务社区综合体12个、新建社区综合体11个。以美空间植入和新场景营造为着力点,推进“一线两廊五片”等30余个社治重点项目,建设新桂东片区、正因国际化社区和五龙山国际化社区,打造沸腾乡野、珠链锦绣、超线公园等一批社治重点项目。高标准推进示范创建,实施“治·在新”双示范建设行动,建设市级示范社区21个、示范小区20个,创建市级百佳社区12个、百佳小区8个。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居民小区延伸,创新党建引领居民小区发展治理“五步工作法”和老旧小区治理“五小工作法”,深化“丰行侠”城市治理微循环机制,为多元共治持续赋能。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聂姚  9月13日,秋日送爽,清风徐徐,天高云淡秋叶落。走在位于乐至县东山镇的乐至现代蚕桑产业园里,成片的桑叶随风摆动。  乐至县是典型丘陵地区农业县。近年来,该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阳化河流域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  东山镇三元庙村“80后”周苹苹,从小看着父母养蚕,2017年她自己开始创业,承包300亩地发展蚕桑种植。但她发现,只靠养蚕卖茧收入并不理想。  从去年开始,周苹苹拓宽产业链发展蚕丝被,当年6月份到年底就卖了600余床。她给笔者算了笔账,每斤蚕丝368元,一床2-5斤的被子最多能卖到2000多元,去年光是蚕丝被的销售额就达到70余万元。下一步她还打算继续拓展产业链,准备制作桑葚酒和桑叶茶,目前种了20多亩的桑叶茶,今年年底就能投产。乐至县东山镇桑田公社。  蚕桑产业链的拓展不仅延长了收入空间和渠道,也助力当地村民增收。东山镇东乐村五组村民唐忠菊对笔者说:“现在务工不用走远,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每个月都有活干,每月可以增收1500多元。”  乐至县蚕桑局机关党总支书记龚国表示,从2019年开始,乐至县启动了“中国桑都”建设,通过红旗丝绸公司、通世达生物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以桑资源新食品、新医药为新业态,开发了蚕丝被、桑叶茶、药用僵蚕等12种大健康产品,形成了“极桑”牌桑葚酒、“桑城”牌桑芽茶等10余个品牌,成功创建了“乐至蚕茧”“乐至生丝”“乐至僵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动了蚕桑产业全链条发展。蚕桑产业园  蚕桑产业的繁荣发展只是乐至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高寺镇清水村的张孝云,看中这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还有乐至县近几年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带来的机遇,2018年,他回乡投资400余万元,创建了集精品采摘园、水产养殖、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农业公司。  园中种有胭脂脆桃、蜜脆李、大红水晶火龙果、克伦生葡萄等水果。张孝云说,从选种到种植都经过技术专家指点,因此采摘价格能达到收购价格的一倍以上,他预计,今年公司产值能达到150万元。在他带领下,笔者来到火龙果种植基地,见工人正在地里除草,张孝云表示:“采摘园不仅实现了个人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带动二三十名村民务工。”  张孝云所在的高寺镇属于乐至县阳化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童家、高寺、中天3个镇,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发展,建成“保底收益+二次分红”股权量化分配、“集体经济+乡土农业人才+农户”生产经营、“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农户”科技推广等模式,实现财政资金投入、土地资源、村集体资产利用“三个效益”最大化,促进示范园农民充分受益。游客正在高寺镇清水村葡萄采摘园采摘。  2013年,乐至县利用被列为全省现代林业建设重点县的契机,率先通过院县合作方式,引领示范园区建设,创新“科研单位+智慧农业平台”“旅游+农业”模式,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川中丘陵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等7部委认定为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乐至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作为持续保障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催化剂”。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突出“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着力打造“1+5+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即:1个特色产业(蚕桑)+5个优势产业(生猪、黑山羊、粮油、果蔬、花卉苗木)+2个先导性产业(农旅融合、现代畜禽种业),在农业产业布局上下功夫,把发展主导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绘就了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幸福新村画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发海  走进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这里随处可见时尚的创意元素:报废的轮胎和废弃的瓦缸变成了道路旁、护栏上的装饰;一块块取材于当地的木板,被巧妙地制作成艺术气息浓厚的扶手……一幅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延续传统建筑风格,宜居、宜游、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新 画 卷 映 入 眼帘。牛卯坪村的颜值和内涵提升的背后,是“十三五”以来万源市持续贯彻和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扎实推进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十四五”开局之年,万源市聚焦三农工作,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扎实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民生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和全面乡村振兴五大行动,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聚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牛卯坪新村。夯实基础建设 构建现代农业绘“底色”  全面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万源市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加强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保障农资供应,狠抓水稻、玉米、土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业发展,运用新技术,根据农时物候适时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农村,开展田间管理、蔬菜生产、农机服务等方面的指导服务,实现农技服务村村全覆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水稻播种面积达17.2万亩、同比增加0.6%,玉米播种面积达32.01万亩、同比增加0.5%;力争全年粮食播面稳定在91.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32.4万吨以上。  着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均已在年前开工建设。今年,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万源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任务4.91万亩,全市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由达州市农业农村局立项批复,现正进入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下一步,将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建设队伍,严格质量监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务实推动生猪产业持续增产。蓝润集团养殖基地建设五显庙项目总进度已完成,养殖基地现存栏种猪6500头;兰草溪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5%,龙王堂项目总进度已完成52%,力争尽早全面投产运营。坚持实施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全面稳定生猪产业,保障猪肉市场供给,确保全年38万头生猪出栏任务全面完成。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存栏49.23 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25.8%;出栏17.7万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5.12%。猕猴桃产业发展基地。突出高效治理 建设美丽乡村增“亮色”  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坚持“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原则,统筹考虑、科学规划乡镇垃圾收转运设施,组织开展以“干干净净迎七一”为主题的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效,以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喜迎建党100周年。  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正在积极实施,同步将“厕所革命”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在5个村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厕所1455个,研究制定了《万源市农村户厕问题摸排实施方案》,并深入各乡镇走访指导厕所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办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全市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  着力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正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场3家、县级示范场6家。同时,强化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全面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在全市248个行政村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及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沟塘淤泥、村内残垣断壁等,张贴宣传标语940条,发放宣传手册1.5万册。  奋力提升乡风文明。全市深入实施“宽带乡村”建设,全力推进“雪亮工程”进农村,着力推动新村信息化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孝、善、贤、勤、礼”教育和“星级文明户”评定,推动农户美化家园、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发展“五小”庭院经济让群众家门口果木成园。立足特色优势 实现生活富裕添“成色”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特色优势,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即重点抓好茶叶、中药材、旧院黑鸡、蜂桶中蜂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基地。6月初,浙川东西部协作确定在市域内新建茶叶基地2700亩、茶叶加工厂3座、茶博馆1个。  目前,已出台《关于申报2021年茶叶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并张贴公告,待确定实施企业后,即可开工建设。马铃薯全市年播种面积24.6万亩,通过“五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经实收测产,平均产量达3000公斤以上。建成常年蔬菜基地6500亩、高山蔬菜基地6500亩,抓好高山错季蔬菜育苗基地315亩。新建中药材种植基地3520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6万亩,预计鲜品产量可达10.04万吨。茶艺表演。  全面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围绕肉牛、板角山羊、旧院黑鸡和蜂桶中蜂,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养殖业污染治理,加大旧院黑鸡品系培育和蜂桶中蜂保种选育力度,加强四川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的申报,加快创建万源市板角山羊省级保种场项目,加快各种优势资源市场转化和产业化开发。今年上半年,牛、羊以及家禽存栏分别为8.53万头、10.4万只、211.5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3.1%、4.45%;上半年出栏分别为2.5万头、7.08万只、193.92万只,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43% 、4.59%、4.65%。  下一步,万源市将持续坚持以乡村振兴统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全面提升乡村“形、实、魂”,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具有现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平  汉有百川,源香万家。初秋时节的汉源大地上,谷物丰收、瓜果累累、椒味飘香,一幅农业产业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汉源县流沙河两岸金稻飘香。张鸿鑫 摄  汉源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中国花椒之乡”“中国甜樱桃之乡”“西部花果第一县”等美誉,年均日照1500余小时,年平均气温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8%,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汉源境内土壤肥沃,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汉源农产品天然的绿色基因。丰收“运动会”。 张鸿鑫 摄  近年来,汉源依托良好的天然优势,按照“农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建成汉源甜樱桃、红富士苹果、金花梨、黄果柑、优质伏季小水果为特色的五大水果基地,以早春蔬菜、秋延蔬菜、高山蔬菜为特色的三大蔬菜基地和以花椒、核桃为特色的两大干果基地,“532”十大特色产业基地累计79.3万亩。汉源传统农业正在特色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椒农采椒忙。 冉闯 摄金果迎客来。 冉闯 摄游客采摘红富士苹果。 冉闯 摄阳光葡萄惹人醉。 冉闯 摄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铁  江安县柑橘大观园乡村振兴示范区果园里,村民忙劳作、工人忙施工。近日,下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恋介绍:“下长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绿色方式实现金色丰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下长镇广阔田野铺上浓浓绿意,‘绿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惠民富民。”柑橘大观园以发展晚熟柑橘为主导产业,以果品分选为包装、冷链物流为二产延伸;以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创意农业为三产服务,打造江安农旅产业融合示范区、川南乡村休闲旅游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示范区核心规划面积5000亩,已建柑橘基地2000余亩,主栽明日见、濑户见、爱媛38号等优良品种5个,展示柑橘优新品种38个。建成后村民年实现土地流转或入股收益,劳动务工年收入增加,实现创业经营收益,村集体年增收,并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白李果源”乡村振兴示范区暨现代农业园区。 蔡磊 摄迎安镇蜜本南瓜甜蜜丰收。杨丹 摄  近年来,江安县围绕“一轴三带全域六园”乡村振兴总规和“4+2”产业布局,推进乡村振兴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方向,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效应。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化的管理,实现粮食丰产丰收。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抓手和载体,推动全域振兴。提升柑橘、红粮、生猪、林竹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市场效应,顺势而为发展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围绕“柑橘、粮油、林竹、生猪”四主导和“早茶、水产”两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一镇一园”“一镇一品”,切实稳定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建食品加工园区,招引建办一批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市场主体引领带动作用,衍生发展一批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形成多点辐射、多业融合的发展格局。阳春镇橙花岛花果同枝产业兴。黄洁 摄铁清镇杨狮村橘香四方。 万世兴 摄四面山镇美丽乡村画卷展。杨丹 摄江安县柑橘大观园乡村振兴示范 区 绿 意浓。杨铁 摄  江安,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画卷正徐徐展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稳定增长。“4+2”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创新“五环利益联结”机制,建成白李果源、鳗鱼现代农业养殖基地、怡乐麻衣坝农业园区等现代农业园区和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先进村,为“小康江安”固本。获评第四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示范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等称号。“江安黑山羊”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面山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在铁清镇红粮基地、大妙镇莲藕基地、迎安镇蜜本南瓜基地、四面山镇柑橘休闲种植示范区等镇村产业基地,村民们丰收的喜悦浸润乡间,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记者李全民)献礼奋斗百年路,启航美好新生活。9月17日下午,四川省广元市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展演暨颁奖活动在旺苍县中国红军城举办。苍溪县唤马镇的剪纸美轮美奂、元坝镇的舞狮表演铿锵有力;旺苍县木门镇的情景歌舞展现茶文化;昭化区元坝镇的竹琴表演引人入胜……参与展演的各个县区卯足了劲,将各自的特色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活动现场据悉,从今年5月开始,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广元赛区)启动以来,广元市广泛开展魅力乡镇、文化能人、我爱我家我代言优秀推介人作品征集,全市共有43个乡镇、40位乡土文化能人、91位我爱我家我代言优秀推介人进入市级决赛,统计数据显示,各级新闻媒体、传播载体同频发声,刊播新闻稿件1000余条,魅力乡镇展播投票量达410万、乡土文化能人展播投票量达132万。本次活动按照“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农民当演员,群众齐参与”的原则,搭建展示平台,以原生态特色文艺表演的形式展现本地浓郁乡土民俗文化,将各自家乡的独特魅力和农民幸福生活搬上艺术的舞台,以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家乡的变化及发展盛景。经过激烈的角逐,朝天区曾家镇、利州区白朝乡、旺苍县东河镇、青川县青溪镇、苍溪县东青镇、  苍溪县元坝镇、昭化区元坝镇 、 旺苍县米仓山镇、旺苍县木门镇、苍溪县唤马镇十个乡镇被评为“十大魅力乡镇”,利州区宝轮镇、旺苍县嘉川镇、利州区三堆镇 、 旺苍县高阳镇、苍溪县黄猫垭镇5个乡镇被评为广元市“十大魅力乡镇”提名奖,袁朝汉等10人被评为“十大乡土文化能人”,杨燕等20人被评为“我爱我家我代言”优秀推介人,旺苍县委宣传部等7个单位被评为优秀组织奖。“以前放假时总想着往外跑,总觉得广元没啥好耍的,通过这次活动才了解到原来广元还有这么多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今后我会一一打卡,好好看看我们的家乡。”在活动现场,旺苍县的王女士看得激动不已,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了一长串的打卡地。“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各地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坚定文旅兴市不动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把丰富的绿色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绿色GDP、文化GDP,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广元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敏表示道。“接下来,我市将全力冲击四川省十大魅力乡镇。一方面提升重点乡镇宣传推广视频,另一方面高质量创排文艺节目,力争将广元乡镇推出去,在四川省首次命名的十大魅力乡镇中争得一席之地。”广元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还要全力做好市级魅力乡镇评选成果的运用,针对乡土文化能人和魅力乡镇进行包装策划,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培育乡村文旅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旺苍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包启繁  “小桥流水古碾,城西鸟语茶家。”连绵起伏的茶山,沁人心脾的茶香,流淌出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名山区茶叶交易市场。  近年来,雅安市名山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不断提升。 (名山区委宣传部供图)丰收的喜悦。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村庄一角。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晚霞。名山区红星镇骑龙村茶家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尚永高  初秋时节,硕果累累。走进地处四川盆地南部的自贡市自流井区,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一派丰收景象。这片希望的热土,正在演绎乡村振兴与绿水青山的和谐交响曲。新居美景如画  这里有城市近郊最美乡村。自流井乡村之美,美在自然、美在生态、美在守护。依托全市近郊唯一省级森林公园飞龙峡森林公园的天然生态绿色禀赋,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唯一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尖山风景区。狸狐洞、双龙湖等20余座天然水库,像一粒粒蓝宝石撒落在重山大地,金鱼河、朱公河等生态流域贯穿全境,如一幅山水画卷跃然纸上。实施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一方绿水青山美丽常在,嬗变金山银山。鲜花产业鼓起村民腰包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自流井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同时,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葡萄、柑橘、黄桃、生猪等农业产业实现基地化、集约化发展。今年葡萄产值将破6000万元,并带动餐饮、休闲旅游,预计经济效益可达8000万元,成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区有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家、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34个。鱼跃人丰  休闲旅游回味无穷。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卢德铭故居自修缮后,接待干部群众近20万人次;一年一度的尖山桃花生态旅游节年接待游客18万人次;国家级彩灯小镇、道文化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区域内四季花香、百果汇聚,有休闲山庄、果园农庄等50余个,是城市居民采摘体验、休闲垂钓、休憩小住、暴走骑游的理想目的地和婚纱摄影基地。醉在金秋  在全市率先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建成全国重点镇1个、四川最美乡镇1个、四川最美乡村旅游乡镇1个、四川优美环境示范乡镇1个,全区25个行政村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0个……春华秋实、再绽芳华,自流井美丽乡村愈加惹人陶醉。玫瑰葡萄清香扑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6
(记者 洪继东 文/图)走进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赵大院子,真可谓茂林修竹,村民的房子被竹林、树林簇拥着,门前溪水清澈,这样的居住环境让人心生羡慕,“这里还有一些古树,都是登记在册的,现在村里每棵树我心里都有数,都是村民的财富。”庙湾村村支部书记余建军每次带领参观者逛村,言语间都是掩饰不住的骄傲。“在林盘招商中,有23个项目要落户在庙湾村,现在有12个,国庆以后就要动工了。”余建军说的项目,是有意愿有条件的村民,拿出自家院落交给投资方整体打造或者自己按照统一风貌进行打造,一部分自住,一部分开展民宿等经营活动。赵大院子总共50多户人,一半都将实施打造,未来的赵大院子又将诞生一个网红林盘。安仁镇清源村的溪地·阿兰若度假村好生态吸引投资者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十年前,余建军当选村支部书记时,第一件事就是召集村民开会,“大家保护好林盘的树子,将来都是钱。”余建军回忆说,过去有的村民把房前屋后自己栽的树砍了,当柴烧或者卖点钱,这时有发生。“现在观念都变了,都晓得环境好,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现在,庙湾村赵大院子是远近出了名的生态好。从去年开始,庙湾村就一直陆续接待投资方的参观,余建军告诉记者,庙湾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区域位置都是优势,但最打动投资方的还是生态环境,“每次看场地,当场拍板表示要投的就有好几家,都是觉得庙湾的林盘生态环境好。”据介绍,庙湾村还引进全国十大青年建筑设计师王求安等设计师团队,依托乡村自然肌理专业设计,融入乡村生活美学,已经打造吴烧房、村民食堂等空间,建成花田绿道17公里。大邑县川西林盘领导小组办公室汤武东介绍,目前庙湾村按照“片区开发、整体招商、一体化运营”思路,秉承“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出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的理念,以林盘、绿道串联村内资源和业态场景,着力形成“林盘+民宿““林盘+文化”“林盘+文创体验”“林盘+休闲度假”等新业态,因地制宜植入乡村会客厅、田园旅居体验等新场景,创建可参与可体验可进入、集吃住行游购娱研于一体的林盘文化创意园,打造融合发展体验区、创新企业孵化地,实现与周边区域共生共营共荣发展。就地取材建民宿原汁原味保留林盘风貌大邑林盘的生态价值正在通过场景植入,体现林盘经济价值。刘西遥是大邑县安仁镇清源村附近的村民,外出打工多年还是觉得家乡美。大邑南岸美村的建设,吸引了民宿上海乡伴落户,刘西遥从此结缘原生态的林盘民宿。从最初应聘上海乡伴在清源村打造的溪地·阿兰若度假村前台,到如今成为店长,刘西遥觉得自己在成长,眼前的乡村也在成长。“村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南岸美村有3个项目落户,华侨城还修建了乡村生态博物馆,都是为了提升本乡本土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留住村落原生态。”溪地·阿兰若取名来自于梵文“旷野、森林、山川”,极简的设计,让占地不小的民宿,在乡野间并不显得突兀,“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我们都极力追求与乡村环境的融合。”刘西遥举例说。度假村的健身房是户外的,眼前就是稻田;休闲的茶座延伸进田间,用木栈道架空连接,最大限度减少硬化土地的面积;秸秆打碎掺进涂料,涂抹外墙,稻穗打捆,作为室内顶面装饰。刘西遥告诉记者,这个民宿的周围被大地景观包围,3月是金黄的油菜花田,8月是绿油油的稻田,“我们希望完全融入乡村,村民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不会感到民宿是个外来物,而是从他们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这句话也应和了大邑县对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的核心理念,汤武东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打造,大邑的林盘将不改变原有形态,从空中俯瞰,川西大地林盘朵朵,原住民在其中生活,能享受到现代的公共服务配套,还能接待五湖四海的游客。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晏嵘  全区镇村闲置公有资产496宗房屋、192宗土地得到有效利用;321个村(社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全覆盖;2020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52万元,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平均收入2万余元。  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资阳市雁江区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聚焦重点环节、严格工作程序,稳步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经过3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区农村闲置公有资产得到有效利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本完成了改革实质性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保和镇晏家坝村。资源变资产 增收保值新模式  每到周末和节假日,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乡村公园社区就成为不少市民近郊休闲游的好去处。社区的乡创学校成为孩子们心驰神往的乐园,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手工制作陶艺的乐趣。  乡创学校建于2020年10月,由四川省旅游协会、晏家坝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公司、农户四方合作共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闲置宅基地作为固定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创办以来,乡创学校营业额达10万余元,预计2021年底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可达8万元。  2020年,晏家坝村采取“闲置房屋+集体经济+职业经理人”“集体建设用地+工商资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公司+工商资本+农户”“四方合作”等多种模式,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蜀乡公司“两方控股”优势,引入平台公司——今是公司,成立资州旅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流转方式放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使用权,再由平台公司统一招商,出租给经营公司或者创客。  目前,晏家坝村一体高效盘活100余户116宗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引进业主56家,发展民宿18家、文化体验16家、餐饮13家、电子商务9家,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增收近10万元;吸引60余名外出务工村民返乡创业,实现人均年创收4万余元;300 余户村民 1000 余人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不仅仅只有晏家坝村。在雁江区丹山镇大佛村,该村以村集体平台公司为依托、以闲置土地和宅基地为资本,将废弃的宅基地还原为老丹山的传统穿斗房老建筑、老作坊、老物件;同时通过修缮闲置宅基地,以分年度阶梯式的方式收取租金,将闲置资产“变废为宝”,有效保障了农户收益、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2020年,大佛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  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雁江区以带动群众增收为落脚点,以产业项目为中心,以闲置宅基地、村公所、土地等为载体,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民主人”三位一体的联农带农和“土地释放、项目投建、运营服务”三环贯通的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走出了一条西部丘陵地区资产盘活新路子。  目前,全区闲置的镇村公有资产房屋496宗、104540平方米,土地192宗、220360平方米得到有效利用:162宗房屋、20宗土地定向调剂给急需配置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公益组织;12宗房屋、4宗土地采取出租、出售等方式变现50余万元;309宗房屋、164宗土地注入区属国有企业,实现企业发展和资产增值保值双赢。宝台镇农业产业园。土地变股金 强村富农新路子  金秋时节的雁江区伍隍镇铺子村,风景如画。蓝天白云下,漫山遍野的果树把各个山头装扮得青翠欲滴,村民的小洋楼星罗密布点缀其中。  铺子村辖10个村民小组646户 ,全村耕地面积2600余亩,以前由于村民大量外出,村里近半土地撂荒。为盘活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铺子村集体经济组织将1800余亩土、600余亩田集中入股,组建铺子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产业股份合作社按股份进行利益分配,实现了土地流转向土地入股、财政投入向财政入股的转变。  此外,铺子村还建立了省农科院新品种试验基地,特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教授作为产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引进雁江现代柑橘专业合作社为职业经理人,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支持,以技术入股并参与收益分红。  目前,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达600余户,已发展中国晚血橙1600余亩、莲虾套养基地600余亩,新建新品种基地200余亩。昔日荒坡变成了集体产业园,形成了山坡上果树林立、沟田里虾莲共生的美丽乡村图景。预计2022年铺子村将实现集体收益50万-1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村民以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租金”向“土地股金”的转变,获得股权收益的同时,还可实现就近务工增收,不断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  铺子村10组村民邵明辉说:“现在在果园里从事除草、施肥、修枝等工作,每个月可挣1000多块的工钱。”据铺子村支书石庆芳介绍,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要向村民发放30多万元务工薪酬,村民不仅可以在园区务工,还可获得分红。  铺子村只是雁江区扎实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1年,雁江按照“试点先行、全面提升”总体思路,在全区9个镇14个村进行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盘活资源资产、兴办经济实体、实施资本经营、推进服务创新”等发展路径,形成了分别以宝台镇春天沟村、丰裕镇华山村、保和镇洞子湾村、东峰镇徐家村、裕镇苌弘村等为代表的自主经营、资产经营、投资收益、股份合作经营、服务创收等多种模式,有效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集体和农民利益的双赢。  截至目前,雁江区321个村(社区)均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2020年,全区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652万元,平均每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达2万余元。  下一步,雁江区将进一步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力度,在盘活集体资产上下功夫,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5
(记者 王琳黎 )走进天府微博村,鲜花绿植簇拥、河湖清澈、绿道串联,一排排民居掩映其间。天府微博村位于天府新区煎茶街道老龙村9组。北临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距兴隆湖约6公里;南临天府文创城,距雁栖湖约2.5公里,总规划面积约1000亩。这里不仅打造了全国唯一一座以“三农”为主题的博物馆,还形成了年代体验馆、乡见主题博物馆等微型博物馆聚落。如今,微博村还引入了29个艺术家工作室和多个文创艺术馆。随着各类产业的逐步入驻,一座体现“公园、经济、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乡村公园正在呈现。天府微博村“三农”主题博物馆讲述中国“三农”历史“三农”博物馆位于天府微博村的核心区,博物馆不大,但布展颇为精致。馆内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发布的20多个“中央一号文件”为主线,展现各个时期我国制定的重要农业政策、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事迹等。展厅总面积1460平方米,共分为综述篇、峥嵘岁月篇、激荡三十年篇、迈向新时代篇四大部分。一楼主要展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国的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兴修水利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事迹;二楼主要展示20世纪70年代末到2010年,小岗村包产到户探索、人民公社摘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改革、税费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等典型事迹;三楼主要展示2011年之后我国的“三农”工作。除了传统的图文展示外,馆内还搜集了不少实物,比如粮票,还有老龙村自己保存的农业税凭证以及一些农业生产工具等。从“三农”博物馆走出,天府微博村还打造了4个乡间主题年代体验馆,分别对应上世纪的50、60、70、80年代。通过展示各个年代的老物件,还原一代人的记忆。以生态修复为核打造“乡村振兴会客厅”设计之初,微博村便提出了“生态优先,民生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将生态修复作为核心要义,村里原有的生态地貌、河湖林田得以完好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对曾经的烂泥塘进行提升、治理,形成300亩松林、300余亩乡村生态湿地以及18公里4级田园绿道。村里曾经的主要经济作物梨树也扩大了种植面积,成为村里的“门面”。据四川天府新区煎茶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天府微博村还将围绕“乡村振兴会客厅”建设要求,持续打造极具本土文化的13个文创艺术馆+29个艺术工作室+5KM文化故事传承路,建成集聚“生态、文态、业态、形态”四态融合的天府新区乡村振兴创新示范项目——“湖畔松乡·漫遥梨源”。最终实现“农村形态、农业价值、农民身份”华丽蜕变,释放乡村振兴红利。(图据四川天府新区煎茶街道办事处)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14
(刘玉明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还能吃上‘旅游饭’。”9月2日,从村里的“狂欢小镇”游乐园“下班”,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村民刘秀蓉谈起如今的生活,感慨不已。  在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像刘秀蓉一样在游乐园“兼职”的村民不在少数。“村民平时种植蔬菜,在合作社务工,偶尔去游乐园和水世界做‘兼职’,收入增加了许多。”高棚村村委委员颜贵兵说。高棚村居民聚居点  村级建制调整后,新高棚村由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而成。原高棚村的旅游产业基础较好,原新景村的蔬菜产业规模较大,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原石梯村,则有土地和劳动力的“存量”。新村进行了资源整合,以原高棚村的旅游产业品牌吸引游客,推动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原新景村的蔬菜产业引入到原石梯村,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服务;将原石梯村剩余劳动力引进到原高棚村、新景村务工,解决村民就近务工170余人,从而探索出“新村建设+蔬菜产业+乡村旅游”的新模式。  “嗅”到政策利好,村民钟勇在2020年返乡创业,开起了乡村酒店,“距离景区‘狂欢小镇’近,开业一年多一点时间,月平均收入20多万元。”  钟勇说,以往担心隔壁村民“眼红”,搞“价格战”竞争,现在几个村合并了,从前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共赢关系:村民为乡村酒店招揽客人介绍生意,游客多了,不少村民开起了小卖部,搞起了民宿,整个村子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人均收入提高了上千元。  “我们将与周边村落联合连片发展,打造更多乡村旅游景点、设计旅游线路、建设乡村民宿。”颜贵兵说,新村的产业功能也正从简单的“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向“休闲、体验、度假、娱乐”等多样化、综合化、产业融合化转变。  “引导创新旅游新业态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三台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星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4
(韩静 廖志 记者 李全民)近年来,苍溪县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全域谋篇布局,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领域,农村展现新面貌,居民展现新气象,生产展现新质态。资料图片构建绿色水循环 改善人居环境“对运营维护这块要加强,两天至少来一次,要看这些设备是否通电,能不能正常运行。”在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每隔一段时间广元市苍溪生态环境局就会组织工作人员,到各个乡镇的污水处理站进行常规检查,确保污水处理站能够正常运行,周边老百姓排放的生活污水能够通过污水处理系统及时得到净化处理。“我们这个污水处理站厌氧,兼氧,好氧加生物滤池,加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对周边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广元市苍溪生态环境局规划项目股股长任建舟介绍说,通过污水处理站处理过后的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可用于周边老百姓农田灌溉使用。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作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模式,针对单户、联户、聚居点等不同类型,采取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多种处理模式科学组合,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也得到了提升。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70多岁的沈治忠说“从沟边到农村到家户,看不到污水,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现在通过新村建设过后,为我们老百姓建设起一个个闻不到气味的美丽新农村。”据悉,仅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目前就已经建成单户三格化粪池392个,100m3大型化粪池3座,联户微动力污水处理站1座,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站1座,全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5%,超过了全县的平均水平。发展“生态+”产业 共享生态红利好环境也让这个深山小乡村获得了好的发展机会。近年来,依托生态环境优势,苍溪县五龙镇在三会村以农旅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民宿、猕猴桃产业等“生态+”产业,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发展红利。“我们2018年开始包了20几亩梨子地,今年开始投产有4000多斤,还是卖了一万多两万块钱,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也还是可以。”家住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雨晴坡聚居点的村民康德英,过去常年在外务工,随着村子里近年来的变化,几年前他们也回到家乡,开始发展起特色水果种植。不仅如此,康德英还将家里的两间闲置住房,租给了村上作为民宿,每年租金大概就是4000多,加水电气接近5000。“这个我们老百姓每年的收入来讲,也还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在三会村,像康德英这样依靠“生态+”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的不在少数。苍溪县五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兴强告诉记者,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该镇探索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打造高品质“树尖上的餐厅”4处,开发特色民宿酒店3处,星级美丽庭院4个,发展猕猴桃、苍溪梨、蜂糖李、中药材等农业产业2800亩。“2020年底,三会村老百姓实现人均增收2000多元。”一湾清水穿城而过 十里碧道润民心在苍溪县城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溪沟——九曲溪。其上游沿沟居住村民2700多户,是典型的山区城郊结合部。过去九曲溪沟窄、弯多,小塘多,平时水量不大,一遇到雨季洪水水量就特别大,上游老百姓的农田常被洪水淹没,沿线环境脏乱差明显,水体发黑发臭。为解决九曲溪污染问题,广元市苍溪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素军说,他们主要通过控源减量,引导农户进行节水改造,实现源头减量。加强源头治理,对沿沟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同时,开展黑臭水体整治,进行清淤疏浚、雨污分流,建设生态护坡,基本实现了一沟清水穿城而过。“现在我们九曲溪淌的水都是清亮的,也闻不到任何的臭味,平时我们生活用水也通过化粪池净化后,再通过污水管网排放,很环保,下大雨我们也不用担心浸到田里了,确实是一项利民的好工程。”九曲溪沿线的农村污水整治,让老百姓受益良多。苍溪县陵江镇麻岭社区村民陶启淑见证了九曲溪从一条臭水沟整改成现在这样一湾清水的。无论是三会村的污水治理、生态产业发展,还是九曲溪的整治,这都还仅仅是苍溪全面开展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厚植绿色底色,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字招牌,全面做好农村污水整治乡镇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农村环境大变样,美丽乡村的蓝图徐徐铺开。广元市苍溪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文生表示,下一步将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攻坚战,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把苍溪建设成为更加生态的绿色之城,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山水园林城市,进一步擦亮我们苍溪“绿色家园”的金字招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3
(记者 吴亚飞 文/图)从9月9日起,连续两日,彭州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一次覆盖全域的“拉练”——“一镇一示范”现场拉练活动,既比拼各地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也检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成效。  如何营造乡镇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的新场景、新业态?能否创新思维模式?13个乡镇(街道)一把手轮番晒亮点、说特色,同台竞技比拼、交流促进。彭州市九尺镇积谷仓文创园区今年对外开放,吸引远近市民游客到此“打卡”。各美其美“扮靓”立体山水公园城市  这场行走在彭州全域的“拉练”,各乡镇(街道)选取一个示范点位进行展示和讲解,点位各具特色、各美其美——  在龙门山镇,小鱼洞社区紧抓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的区位优势,以大熊猫文化为核心建设熊猫香山,打造出亲子、戏水、山地运动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场景。  在桂花镇金城社区,融入现代化设计的川西民宿“溪驻”,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地道的川西建筑风情,也可以在共享厨房里感受烹饪美食的田间野趣。  “花园主义”“春水草间”“运动公园”……在隆丰街道九里拾院,10个主题院落串点呈现、倚院建园,营造辐射产业园区、城区的吃购游娱新消费场景。  4个圆形谷仓坐落稻田间,青灰瓦墙、拱形屋顶……这里是九尺镇的积谷仓文创园区,将上个世纪的粮仓改造为咖啡、书吧、博物馆,将历史建筑、农耕文化、大地艺术以及创意设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田园风景线。  随着公园城市建设、社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今在彭州,这样的美景目不暇接。各出奇招因地制宜激活“美丽经济”  示范点位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提升颜值,而是以此为引擎,提升城乡社区功能品质,带动产业经济发展。各乡镇(街道)无论是在景观打造上,还是融资建设、管理运营、创新治理中,各出奇招——  撬动市场主体参与。“从荒山变花山,再变香山,最后变为金山银山。”在小鱼洞社区,彭州市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2016年起,小鱼洞社区筹措资金300余万元启动熊猫香山一期建设,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2020年,引进希望花舞集团建设熊猫香山,走出一条土地流转、就业务工、产业反哺、集体经济创收的路子。  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在川西民居风格的葛仙山镇仙山云居,村集体的废旧厂房通过对空间和功能再造,设置了党建区、文化展示区、互动活动区等,打造了有人情味、接地气的共享空间和邻里中心。  特色产业文化渗透乡村旅游。敖平镇结合当地的特色中医药产业,营造中医药大地药景;在乡村聚落,以中药为主题打造“兰若·青田居”文创工坊、“岐黄·药香苑”百草工坊等,形成别具一格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游线路。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丹景山镇打造一体化治理服务中心,线下,服务大厅汇聚服务群众的各项功能;线上,智慧治理平台实行统一受理派遣、调度指挥。濛阳街道整合闲置资产,打造了1.8万平方米,集政务服务、司法、调解、文化宣传、群团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政务综合体。强力推进取长补短交流互促  开眼界、晒成绩、压力大……看得越多,各乡镇(街道)“一把手”私底下的讨论也越多。  每到一处,与会者更注重“看门道”,分享交流背后的市场运作、商业逻辑、长效发展思路等。  这场拉练中,与会者既是汇报人也是评价人。从市领导、市级部门、乡镇(街道)负责人,再到市民观察员代表,每人手中都有一本评分表,将从党建引领、项目推进、点位潜质、示范引领等方面对每个项目点位逐一进行评分。  “这既是相互学习机会,更是大家提高认识的过程。”彭州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示范点位既是乡镇对外展示的窗口,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更是群众致富的载体。通过观摩学习,激励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去创造更多鲜活的新场景、新业态。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0
(郑三平 顾天华 魏富琼 记者 邹辉)开江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地处四川达州和重庆万州、梁平、开州“一市三区”的交界区域,拥有近40万亩优质稻田和总库容1亿立方米的饮用水源,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坚持以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增绿增效为方向,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大力实施主体市场培育、种养标准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要素平台搭建、利益联结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建设现代园区  打造绿色发展“新平台”开江是劳务输出大县,针对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较为严重等现实问题,采取“政府基础投入引导+运营商提供要素支撑+创业主体发展效益单元”的方式,连片建设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提升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政府引领立园。坚持“项目围着产业转,产业立足绿色干”,整合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1.67亿元,对4个乡镇近30个村的平坝和浅丘连片规划,先后修建产业大道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39万亩,新建田间道路100公里、排灌渠系135公里,新改建提灌站10座。目前,园区幅员面积11.3万亩,“四网”配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综合产值超26亿元,先后被评为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全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公司主导建园。坚持“产业重抓龙头,必走绿色之路”,引进新农商大平台作为产业运营商,负责园区效益单元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资本入股、作价入股和土地入股等方式,组建园区项目开发公司,延链引进稻法自然、大胃王、百农惠、安徽牧牛湖等企业6家,投资12.3亿元,参与稻渔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建设。多方参与兴园。坚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绿色产业扩面连片”,全域规划稻渔产业8个片区12万亩。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把园区按照50至200亩不等的规模,划分为若干效益单元,以“二次发包”的方式,招引创客主体入园。联合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孵化各类创客70余人,带动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00余个。突出种养循环  创新绿色发展“新标杆”开江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针对传统水稻种植始终走不出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的怪圈,坚持从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产品供给品种、提升农产品供给品质和增加亩产效益入手,打造“稻田+”全产业链,实现供给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功纳入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创新“种养模式”。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创新开发“微生态、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环利用种养模式,研究制定大闸蟹“种草、投螺(挂蚌)、稀放、配养、调水”开江标准和有机高钙米的种植及质量标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开江标准”已经成型。完成蟹、虾、鱼、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和“开江小龙虾”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淡水珍珠蚌养殖总量已占全国近1/4。做强科研支撑。深化与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校地、校企全方位战略合作,引进湖北稻虾、安徽稻蟹创始人,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研究所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培育专业科研技术骨干90余名。强化智慧赋能。建立覆盖全县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2500台套,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京东农场4个,园区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稻渔现代园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对接市场需求  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开江农耕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业态优化创新等方式,促进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精深加工提质。围绕提升水产、水稻等主导产业的品牌价值,与西南食品学院合作开发虾油、蟹油火锅底料等系列产品,先后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和10万吨收储库、大闸蟹和小龙虾特色水产分检中心,正在规划建设粮油物流产业园、2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厂和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加工厂。研学旅游提档。树立“四区合一”理念,统筹完善研学体验、休闲旅游设施,建成“绿布伊甸园”、“田园迪士尼”、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启动建设“田米水乡”和“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配套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展示中心,作为全省4个分会场之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互动营销提量。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创新发展产业型共享农庄,把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跨界整合,引导城市消费者参与产业型农庄和农场建设,变后端消费为前端众筹,建成共享农庄样板1个、发展会员130余人。签约川渝水产品代理商13家,引进“中央厨房”“阳光院坝”,通过“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营销。强化要素保障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针对农业投入较大、造血功能不强等现实问题,借力县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出台《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驱力。常态化引育人才。采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引导大学生、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投身园区发展。组建开江县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稻田+”产业发展专题讲座和实战运营游学研讨班,累计培训县乡村干部1000余人次、职业农民1500余人次、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00余人。平台化流转土地。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机构,探索飞地入股、托管流转等方式,引导园区业主、农户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经营和土地变股份、土地变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资源。社会化为农服务。组建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2个,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县级为农服务中心,积极导入“政担银企户”“政融保”以及供应链金融体系,全程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信息共享、金融信贷等 “保姆式”服务。目前,稻渔现代农业园区托管面积达1万余亩,发放信贷资金4500余万元,开展资金互助合作1300余万元。致力共同富裕  共享绿色发展“新成果”始终把助农增收作为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探索构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较快增收。“土地入股”增收。成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按照“农户+合作社+园区”的模式,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利益分享机制,农民以土地入股龙头企业、开发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或由村集体代持股,二次分红按土地产出效益20%分成。“集体经济”增收。成立村集体农业发展公司,采取“自主发展、政融保融资、政府贴息”模式发展特色水产4000亩,建立“33211”村集体利益分配机制、“1331”资金托管模式利益分配机制,托管资金25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益325万元,帮助3000余农户户均增收3600元,吸纳1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核心区内实现人均年收入2.4万元。“劳务优先”增收。成立村级劳务服务中心,建立入股农民和脱贫户优先享有务工权的激励机制,组织860余户农户参与项目开发、产业发展和经营管理,其中脱贫户占比40%,户均增收4000多元。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一处寻觅乡愁的梦中田园,一片长江上游的生态湿地,一幅现代农业的多彩画卷正在“川东小平原”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9
(记者 王琳黎 大邑县委社治委供图)原来的闲置农舍,摇身一变成了集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为一体的川西林盘胜景集中展示区。这里,是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大邑县安仁镇新华社区,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近年来,新华社区通过引进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源,以“社区资源+社会资本”模式与华侨城联手,充分读取川西林盘建筑和景观特征,从建造工艺、色彩搭配、实用功能等方面对闲置农舍进行设计改建,打造了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标。大邑南岸美村乡村生态博物馆盘活闲置资源农舍变身“文化地标”走进大邑安仁的南岸美村,既可以看到乡村院落围合的建筑形式和林盘围绕村舍的田园景观,又可以看见一些新元素的植入,摩尔纹动态记忆墙的记忆展示,获得科技带来的美感。“这是当下最先进的参数化设计建造技术,在博物馆外围打造了摩尔纹动态记忆墙,配合人们的行走路线和建筑内外视线形成动态景观。”社区解说员黄志华介绍。沿着博物馆半弧形外墙行进约50米,在墙面上依次能看到农户耕种、母子归家、白鹭飞掠等川西乡村独有的林盘生态环境和劳作场景。馆内收集整理了居民自发捐献的口述资料、老旧物件、历史图片、地方故事、宗族信仰等在地文化相关素材。通过对元素符号进行提炼和转化,形成了地方印记、共建美村、理想家园三大主题展览区域。馆内的记忆盒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摄影师阴明仁以新华社区女婿的身份,用镜头记录了10余年间大邑、崇州两地川西林盘的时代变迁。8分40秒的幻灯片中,呈现出独属于川西林盘的共同记忆,以村民为主体讲述一个属于地方发展的故事。深化示范引领再造社区共享体验空间乡村生态博物馆是集主题展厅、社区治理中心、乡村阅览室兼社会组织孵化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其中,社区治理中心是集便民服务、议事协商、党建联盟三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党建引领下多元共治共享场景,也是南岸美村服务企业、服务党员、服务居民、服务游客的重要门户和窗口。新华社区党委副书记曹云锋表示,社区通过商业化逻辑、市场化手段,采取与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培训学院等主体合作,将博物馆作为实践教育基地,并依托南岸美村优势吸引流量,通过收取场地费、讲解费等方式,完成自身造血功能。同时,植入阅读区、休闲品茗区等社区商业,促进社区服务由免费公益向品质享受、适度付费转变。曹云锋介绍,着力提升党组织能力,新华社区先后回引外出党员回乡创业60余人,带动优秀农民工120余人回乡就业。引进培育8个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引进市场主体、盘活闲置资源。如今,新华社区接待游客量增长近3倍,村民人均收入增加4000余元。新华社区(南岸美村)获得了成都市十大川西林盘消费新场景等奖项。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郑三平 顾天华 魏富琼  金秋九月,行走在开江县任市镇的田间地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收获景象:各村场地上堆满了金黄色的稻谷,等待收仓入库;长岭镇的生姜种植基地,姜农正在采收生姜,丰收的喜悦挂满姜农笑脸;骑龙镇种植园区,果农正在整理园内杂草,山坡上一大片绿色的橘树上挂满了橘子……举目环视,一幅“五彩农业”蓬勃发展的画卷正在开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开江县坚持以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增绿增效为方向,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大力实施主体市场培育、种养标准探索、三产融合发展、要素平台搭建、利益联结共享“五大工程”,强力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先行示范区提供强力支撑。开江万亩莲花世界。摄影|颜晓红创新绿色发展“新标杆”  开江素有“川东粮仓”之美誉,针对传统水稻种植的短板,该县坚持从改革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产品供给品种、提升农产品供给品质和增加亩产效益入手,打造“稻田+”全产业链,实现供给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成功入选全省首批整县推进“鱼米之乡”创建试点示范县。  开江按照“以种定养、以养定种、有机循环”原则,创新开发“微生态、零排放”和“121”尾水循环利用种养模式,研究制定大闸蟹“种草、投螺(挂蚌)、稀放、配养、调水”开江标准和有机高钙米的种植及质量标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开江标准”已经成型。完成蟹、虾、鱼、米等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和“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淡水珍珠蚌养殖总量已占全国近1/4。  同时,该县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数字农业信息平台、智慧农业管理中心和农产品溯源信息化系统,配备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装备2500台套,建成“稻田+”农业基地8个、京东农场4个,园区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稻渔现代园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6%。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  开江农耕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通过产业链条延伸、业态优化创新等方式,该县大力促进产品变商品、田园变公园。  树立“四区合一”理念,统筹完善研学体验、休闲旅游设施,建成“绿布伊甸园”“田园迪士尼”、农耕文化体验区、李家大院等景点,启动建设“田米水乡”和“田城·稻渔之窗”主题微田园综合体,配套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展示中心。该县作为全省4个分会场之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  以农耕体验园、生态体验餐厅、乡村公寓为载体,创新发展产业型共享农庄,把农事体验、乡村旅游、农产品营销进行跨界整合,引导城市消费者参与产业型农庄和农场建设,变后端消费为前端众筹,建成共享农庄样板1个、发展会员130余人。签约川渝水产品代理商13家,引进“中央厨房”“阳光院坝”,通过“电商+商超+物管+社区实体店”配送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营销。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针对农业投入较大、“造血”功能不强等现实问题,该县借力县域集成改革省级试点,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制定出台《鼓励稻渔综合种养八条措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内驱力。  采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引进新模式,开江引导大学生、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投身园区发展。组建开江县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累计培训县乡村干部1000余人次、职业农民1500余人次、农业经营管理人才100余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设立县乡村三级流转服务机构,探索飞地入股、托管流转等方式,引导园区业主、农户规范开展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集中连片经营和土地变股份、土地变收益,激活沉睡分散的土地资源。  一幅现代农业的多彩画卷,正在“川东小平原”这片大地上徐徐展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邱海鹰 摄初秋时节,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里画着“农耕图”的民居,在斜阳的映射下显得格外静谧美丽。  近年来,禄市镇因地制宜不断加大农业产业转型力度,走“农业+生态旅游+红色文化”的路子。如今,禄市镇凉水井村古色古香的民居与周边的小洋楼相映成趣,花枝招展的田园色彩斑斓,如织的游人欢歌笑语,呈现出一幅画里乡村的美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