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陶广汉 刘矜 骆南豆1月15日,笔者走进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映入眼帘的是清爽整洁的景象,路旁植花种草,立面墙画抢眼,溪流清澈见底……乡村环境面貌变得越来越美,去年受到市、区两级通报表扬。这一切得益于复兴镇持续加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全镇干部正在各环境治理现场忙碌  笔者获悉,该镇2021年以来,根据建制调整“三乡合一”后的情况变化,进一步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摆到了乡村振兴、建设富裕美丽乡村的重要位置,抓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契机,突出以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为重点,以建立长效治理机制为抓手,持之以恒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首先从宣传动员入手。全镇先后出动巡逻宣传车500余次,贴挂环保宣传横幅200余幅,散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促进环境治理工作深入人心,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使之成为群众自觉行动。同时,组织镇、村(社区)干部上万人次深入环境治理工作现场,规范不文明行为2000余次,清理建筑垃圾20余吨,转运大件垃圾10余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新增临时摊位270个,停车位200个,新建花台300个,新增绿化面积2000余平方米,修补道路1148米,处置环境投诉48起,全镇秸秆综合化利用率达95%以上。  稳步推进“河长制”工作开展,严格落实常态化巡河制度,促使镇域河面漂浮物得到有效管控,河库沿岸50米范围禁养区禁养落实到位,杜绝发生乱排直排现象,促使牯牛坡、沙溪河、奥江河水质均达到III 类标准。复兴镇结合人居环境打造,推广“积分制管理”办法,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热情。全镇去年共评选出星级文明户、“四沿”优美庭院120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21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这是温室大棚,用来给植物保温;这是套作方式,以便于在有限的空间种出更多的作物……”1月17日,10岁的学生陈承智结束了一学期的课程,与母亲来到位于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桂花村的雅安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这个大自然的课堂中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新建的沥青公路、彩绘的房屋外墙,潺潺的溪流、婆娑的竹影……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近在眼前。不久前,桂花村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桂花村现有包括柠檬、金桔在内的果树1000余亩、茶叶2000余亩,业态种类繁多。”桂花村党总支部书记周磊介绍,“金色凤凰”乡村振兴示范区正加快建设,农旅融合正在兴起,产业蓬勃发展,也丰富了当地群众的增收途径。周磊口中的“‘金色凤凰’乡村振兴示范区”,除已建成投用的雅安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外,还包括“凤凰医养”和“凤凰水乡”项目,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是集自然风光、农业科普、康养、道地中药材种植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年关将至,当地村民高露在基地内逐渐忙碌起来,她已在这里工作近半年,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近务工的形式让她很满意。“所有项目都是就近招工,村上还负责停车场管理、垃圾清运等,以此来增加村集体经济。”周磊说,依托基地,村民们种的茶叶、果树也得到了省、市农业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的指导,产量、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结合已建成的230亩农业园区示范基地,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采取服务带动等多种合作经营。目前,桂花村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截至2021年9月,桂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万元。(雨城区委宣传部供稿/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杨桃 记者 程海英/文图)隆冬时节,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1月15日,民强村乡贤会在民强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镇村干部、乡贤、招商引资企业代表等20余人共叙乡谊,共话发展。大家观看了民强村宣传片,听取了民强村党总支部书记邹锐龙关于民强村基本情况和招商引资情况的介绍,并为招商引资优秀企业四川雄超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泸州博广诚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和招商引资先进个人苏小平颁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为村民创造更多福祉。同时多走出去,向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经验,推进高质量发展。”乡贤代表阳彦涛对镇村干部和企业为民强村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近年来,大渡口镇民强村不断优化服务,凝心聚力谋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四川省首批天府旅游名村”、“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渡口镇清溪河小流域治理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相关经验被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花田酒地景区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授牌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实训基地”。下一步,大渡口镇民强村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投入更多资金发展民生事业,扎实开展好“民心守护”工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想方设法助力群众增收,帮助群众进一步壮大产业,团结凝聚更多能人贤才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搭上产业致富快车!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20
(翁光建 记者 常坚)近年来,眉山市彭山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提供了彭山经验。预计2021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9亿元,同比增长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24259元,同比增长10.6%。电商带货现代农业 打造产业有“秘诀”1月19日,在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果怡农业葡萄园内,工人们正在冬剪,一派忙碌的景象。“目前,我们葡萄园已由农业3.0机械化版本升级为4.0智慧农业,卷膜、水肥等系统均已实现高度智能化,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高温等极端气候应对能力。”果怡农业公司负责人张坤说,“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公司运营、团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前沿品种研究投入,做强品牌。”近年来,彭山区通过农业企业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模式,充分发挥彭山葡萄现代农业园区五星级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全区特色水果面积达13.2万亩,产值10.5亿元,公义镇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观音街道果园村获评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同时,该区充分利用土地优势,东西两翼合理规划布局果品集散中心,引进省级、市级龙头企业达到25家,农村电商网络销售达到3.2亿元,实现乡村旅游收入达13.9亿元。生态宜居 改善乡村有“面子”“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经常能看到一大片白鹭在田间栖息捕食,健身设施也越来越丰富,农忙过后我经常到这里来松松筋骨,舒服得很!”近日,在彭山区谢家街道谢家场社区,正在湿地公园里健身的居民汪盛明说,现在乡村越来越宜居,产业发展越来越旺,大家的收入也越来越高了。近年来,该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覆盖水平,新建和美化提升农村道路112.6公里,实现全部建制村通公交车。农村天然气、自来水入社率分别达到98%、91.7%,光纤宽带、4G网络实现全覆盖,城乡电力、通讯、安全饮水、交通出行初步实现了同标同质。葡萄丰收乡风文明 创新乡村有“韵味”“现在我们的文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关键是我们能参与进来,找到自己喜欢的打开方式。”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村民张洪民用手指着村委会外面的表演台,回味这一年来参加过的活动。去年以来,彭山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幸福长卷话党恩”等文明实践活动达880余场次。“谁定的规矩,谁就得带头遵守!” 这是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进的口头禅。据悉,该村村民共同制定的“幸福公约”入选了全省100条最佳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近年来,该区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盛恩利、中国好人吴链等“模范生”数不胜数,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2个、市级文明村镇16个。同时,全域倡导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将“长寿文化”“忠孝文化”转化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生活富裕 脱贫兜底有“保障”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彭山区强化监测排查,制定《彭山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办法》等稳定防致贫防返贫的长效监测机制,通过结对帮扶等措施,组织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累计排查7万余户,新增监测对象27户60人。同时,彭山区坚持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将扶持对象扩大到“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确保做到不让一个人返贫,继续保持低保等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保障城乡低保户5146户,累计支出2988.38万元。教育、医疗、住房等普惠性政策不放松,持续投入资金7002万元,实施小额信贷贴息、雨露计划等76个乡村振兴衔接项目。规范资产管理,开展扶贫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清理扶贫项目289个,涉及资金1.74亿元,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分级确权到镇、村、户,健全扶贫资产经营使用、收益分配机制,加强规范管理,防止资产荒废和闲置,确保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20
禅心 何流(图片由会理市委宣传部提供)四川最南端,攀西腹心地带,古城会理坐落于此。  这座颇具历史韵味的千年古城,有着多个身份。  这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拥有全国保存完好的明代卫城,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至今保持着原有的布局和风貌。走进幽深的街巷,一砖一瓦韵味悠长、令人着迷。  这里是带来喜悦丰收的石榴城。纯朴勤劳的会理人民在这片神奇的沃土孕育了久负盛名的会理石榴,这里的石榴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国内八大石榴主产区之首,40万亩石榴从这里走向世界。  这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红色文化之城。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会理,在这里召开了红军长征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会理会议”。  这里还是攀西的“聚宝盆”。会理是全国得天独厚的主要成矿带之一,全市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达60多种、300多处,黑色金属储量3.49亿吨,有色金属储量7228万吨。  2021年,会理撤县设市,成功入围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2022年,会理将继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突出文旅首位产业,推动全域文旅跨越发展。  今年,会理市将举办世界级体育赛事和国家级康养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助推全市文旅新跨越,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融合,更凸显岁月的积淀与城市的包容。千年古城将以全域文旅跨越,走向世界,展现新姿新韵。会理古城新貌。千年古城两千多年历史异彩纷呈  沿着会理古朴的石板路,来到金江书院,檀香青烟缭绕,为古老的书院增添了浓厚的书香气。金江书院始建于清代,现今仍然留存着元泉观石碑和西来寺的木刻对联。  会理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古称会无,继称会川,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历来是川滇两省交界的军事和经济重镇,是川滇两省商旅物资的集散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之美誉。  会理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118个、四川省第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蜀月滇风的文化交融,积淀了会理多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会理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清雍正十二年,在城中心十字大街修建钟鼓楼,成为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今天的会理古城还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被建筑界专家誉为具有“明清之风”的独特风貌,成为会理悠久历史文化的标志。会理“祥龙”进城。  会理拥有古城文化、红色文化、石榴文化、川滇文化融合构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让每一条街道、每一片田野、每一栋民居甚至每一种食物都增添了历史韵味。因此,“古城会理”“红色会理”“中国石榴之乡”“攀西聚宝盆”等诸多美名齐聚会理,这座城市的魅力正引来越来越多的游客。  在第二届中国旅游品牌世界之旅·香港峰会暨中国国际旅游投资洽谈会上,会理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称号。会理饮食源出川味,兼有滇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会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羊肉汤锅、鸡火丝饵块、抓酥包子、铜火锅、熨斗粑、稀豆粉、鸡枞饺子等让人回味无穷。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从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由滇入川,在这里,召开了入川后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理会议。如今的会理会议纪念地,修建了生态游步道,供游人抚今追昔,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目前,会理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佳文化旅游名县”。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会理灿烂的文化、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7月,“大号唢呐”“蹢脚舞”“红铜火锅制作技艺”“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会理饵块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理绿陶因其具备独特的人文技艺与自然资源禀赋,成为会理旅游文化的精品代表。2021年,会理绿陶产业园被四川省文旅厅认定为四川首批非遗文化体验基地。清洁能源风电项目与会理杜鹃花海形成绝美风光。齐心协力布局“一核两片三带八点”发展  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会理目前已成功入围全省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将全力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  该市出台《会理市乡村旅游实施方案》《会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确定建设“一核两片三带八点”发展布局。“一核(会理古城旅游极核)、两片(北部生态片区、南部文化片区)、三带(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观光带、红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带、金沙江水上休闲娱乐带)、八点(云甸镇、彰冠镇、通安镇、小黑箐镇、新安傣族民俗村、玉龙村、河漂村、松坪关八大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布局。  会理古城入选第一批四川文化旅游特色小镇,会理端午风情游被评为“新时代·中国最具特色旅游节庆品牌”,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皎平渡渡江遗址和会理会议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皎平渡段建设有序推进;黎溪镇获“大凉山旅游名镇”称号,小黑箐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彰冠镇入选“大凉山旅游名镇”候选镇,古桥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松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龙肘村和白沙村5户民宿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民宿旅游服务质量达标户”等。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会理还建成主客共享的城市特色街区2个和类型多样的住宿设施,推动闲置土地变身停车场,依托旅游集散中心健全咨询、导览、导游、导航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先后投放700辆共享电动自行车、新增15辆新能源电动公交车、70辆新能源出租车。落实《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并给予专项补助资金63万元,抓好A级旅游厕所建设,在城区、会理古城、国道沿线等地实施“三边三化”和“三改一整”工程,全面改善全域卫生面貌。会理彝乡风情蹢脚舞。文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  “文旅跨越是会理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会理未来五年要办好办实的三件大事之一,也是会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位产业和希望工程。”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为何要推动文旅跨越发展?在探索中,会理有了答案。  推动文旅跨越是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建设“富裕会理、文化会理、乐居会理”的必然要求。会理文旅资源独具魅力、康养资源得天独厚,建设天府旅游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文旅融合、跨越发展,可谓大势所趋、大有可为。  推动文旅跨越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会理当前正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跨越发展突破期,将以建设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把文化旅游产业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旅游业取得突破性进展,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推动文旅跨越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业能够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可观的就业机会和岗位,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和各地游客的到来,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带动当地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为群众提供充足就业和稳定收入,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会理彝乡风情蹢脚舞。未来目标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升双增    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只是会理文旅跨越的第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努力成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确保到2025年,实现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双升双增,年接待游客达到千万人次以上、年旅游总收入实现百亿元以上。”会理市委主要负责人说。  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五带”和凉山州“一核五区三带”文旅发展总体布局。全面提升古城核心区质量,打造北部生态片区、南部文化片区,建设南方丝绸之路文化观光带、金沙江水上休闲娱乐带、红色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带。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创建1个3A级景区、N个特色高端精品民宿,加快形成“1+1+4+ 20+N”的文旅产业布局,打造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化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产业全域覆盖。  精心打造标志性文化旅游品牌。会理最靓丽的特色是“古城”,古城内至今还保留着本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这是会理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会理最有潜力的特色是“红色”,将打造复合型红色旅游业态,不断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会理最有后劲的特色在“乡村”,深入挖掘山水生态、采摘体验、特色美食、古村落等旅游价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本、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的乡村旅游,不断提高会理特色文旅品牌的知晓度、美誉度。同时,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和提升会理旅游品牌。会理金沙江皎平渡大桥。  走“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打造一批“会理古城+”“红色旅游+”“林果产业+”旅游精品路线。推进农文旅融合,积极打造以三产互动互融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推进工文旅融合,打造四川省矿产资源博物馆,重点推进旅游与风电光伏、矿产资源开采等特色工业融合。推进体文旅融合,以运动康养为依托,发展时尚健康旅游和户外旅游,集中打造一批户外运动基地,推出一批体育运动产品。推进商文旅融合,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  培育壮大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实施旅行社提质升级工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旅游客运,实施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广泛开展文旅项目招商推介活动。  大力实施旅游交通提升工程,打造独具魅力的“最美国道、最美省道、最美乡道”,适时开通各景点景区专线客运车辆,加快德会高速、宜攀高速建设,积极配合丽攀昭铁路建设。大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建成“一部手机游会理”智慧平台,拓宽智慧旅游市场。  全面拓展文化旅游宣传营销。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的交易会、博览会,开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生态避暑等主题活动,举办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效应强的会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文化旅游氛围,打响文化旅游品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1-19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祝玉平 费定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21年,沐川县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按照“一地一县一城”建设目标,坚持“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工作主线,突出“绿色发展、追赶跨越”工作基调,努力建成协调发展的美丽沐川、产业兴旺的繁荣沐川、山清水秀的生态沐川、开放包容的活力沐川、平安和谐的幸福沐川。近日,走进沐川县利店镇大桥村,道路干净整洁,边沟流水潺潺,房前规范有序。沿道路前往利店镇利民坝社区街道,门面上的招牌“统一着装”,墙壁上彩描的“边河风味”壁画韵味十足,街道上车辆停放整齐……“现在的利店镇越来越巴适了,有‘城市味’,生活在这里感到很幸福。”谈起利店镇的变化,退休教师李加敏感慨颇深。农村和社区的变化,是我县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写照。今年以来,我县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重大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大力开展“五清”行动和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突出短板,建设美丽乡村。“五清行动”成效好,房前屋后变化大近日,记者走进富新镇太和村看到,蜿蜒的村道干净如洗,道路两旁的李子树生机勃勃,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的红色标语在白底墙上格外醒目……“2021年以来,村上建立了‘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开展‘五清’行动,村民积极投身到房前屋外的环境大整洁中,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洁净美’。”正带领村民进行日常卫生保洁的驻村第一书记徐杰介绍。为推进“五清”行动深入开展,富新镇召开党委会,成立由机关和各村(社区)共同组建的“五清”行动志愿服务队16支、志愿者366人,带头开展“五清”行动,带动群众3000余人次加入“五清”行动行列。通过清沟、清河、清渠、清路、清院,辖区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提升。走进沐溪镇泥河村,道路整洁,路边的杂草被清理得干干净净,道路两旁插满了用竹子编制的围栏,勾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在“五清”行动中,沐溪镇采取“盯住一个根本目标(即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大美沐溪)、坚持三个工作要求(即高标准、严要求、重实效)、开展五类专项行动(即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135”策略抓好“五清”行动百日攻坚,集中整治河(库)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开展庭院美化整洁,打造大美沐溪。与沐溪镇、富新镇一样,2021年全县13个乡镇共151个村(社区)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五清”行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形象得到进一步升华,群众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场镇提升出实招,内外兼修显飞跃走进舟坝镇花山湾社区滨河路,青砖灰瓦的“舟坝记忆”走廊,“边河小镇”的主题墙绘,饱含农耕味的瓷罐、石磨、水槽、渔船等老物件,仿佛让人回到了浓浓乡愁味的从前。“现在的舟坝不仅库区风光美,还有浓浓的儿时味道。”在舟坝镇滨河路散步的社区居民杨建颇有感触。“场镇提升,要高度注重人文关怀,要有速度更要有温度,充分考虑群众意见,突出本土历史文化特色,要保留一份‘老舟坝’人的难忘回忆。”该镇场镇提升工作负责人一语中的。舟坝镇是我县2021年启动实施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三年行动首批试点乡镇之一。通过实施提升行动,全县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迅速提升,环境、风貌、服务发生巨大变化。作为首批被纳入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试点乡镇之一,如今的高笋乡康乐社区,即使是逢场日,场镇街头再没有过去“逢场堵车半小时”的窘况。闲置粮站“变身”集群众文化广场、车站、停车场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社区无办公场地、车辆乱停乱放、群众沿线设宴的难题。按照“路整平、地扫净、服务好、治污染、面貌新”的总体要求,从“路平、沟通、拆棚、增绿、座商归店、游商归市、车辆归位”入手,通过打一张“富硒品牌”、讲一段“红色征程”、绘一张“振兴画卷”,广泛发动干部群众,以党建为引领,为场镇风貌带来切实改变。短短几月,变化显著。拓宽了几十年来狭窄的后街进出口通道,清理了10多年来以街代市的现象,盘活了闲置近10年的农贸市场。捆扎规范电(网)线路,统一拆除入户线并重新布置,有效改善了私拉乱接的“蜘蛛网”现象;新建污水管网,修复排水沟,实现场镇及周边两个聚居点群众污水全收集。农民起义、征粮剿匪、庖汤习俗、梯田风光等高笋乡特色场景绘画融入场镇街头巷尾,高笋记忆扑面而来。在实施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行动中,各乡镇结合产业布局、片区规划定位、历史文化等特色亮点,纷纷出实招,通过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基层治理和文化自信,着力提升场镇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如今的竹乡大地,一幅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7
(罗俊涵 彭川 郑佳洁)“年轻人有思想、办法多、肯实干,相信在她的帮助下,我们村的明天会越来越好!”这段时间,从市政协下派到齐乐镇龙鹄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赖星忻,总会徒步走在崭新的2.9公里村道——“龙江路”,去走村访户收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对龙鹄村来说,新修建的这条路,一举解决了“两项改革”后新建制村培育群众认同感、产业发展一盘棋、农旅融合基础先行等诸多难题,也一举树立了赖星忻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一路走来,赖星忻也在思考着振兴龙鹄的良策:如何依托眉山市枝叶情水果专业合作社让当地水果走精品化培育之路,通过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品牌,最大限度提升春橘的附加值?如何进一步挖掘龙鹄村深厚的历史文化,让群众钱包鼓起来的同时精神富起来?如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发展农旅融合项目,让这里成为记得住乡愁的旅游目的地……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事实上,在丹棱,赖星忻只是当地143名乡村振兴新鲜血液中的一份子。2021年以来,该县聚焦人才振兴,继续调整优化驻村帮扶力量,向重点帮扶村选派14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农技员,吸纳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农民工、大学生56名进入“两委”班子。不远的未来,他们将是振兴这片土地的主力军。产业振兴不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丹棱县聚焦产业振兴,重点关注易返贫致贫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全覆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556个,量化集体资产股份金额4708.56万元。为带动柑橘产业发展,通过赴杭州开展不知火品鉴推荐会、邀请20余家线上线下企业来丹交流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为防止2020年冬季霜冻情况再次发生,丹棱县还未雨绸缪,组建专家团队开展春橘防冻技术培训数十场,培训近万人次;组织农技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防病知识宣传50余次,提升农民柑橘种植专业化水平。乡村美不美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丹棱县将生态文明振兴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紧盯乡村振兴频出实招: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设“3+1”模式人工湿地池处理农村厨余灰水,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全县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5500余座,受益3.4万余户,直接受益达10万余人;融合各类资金,筹集4.8亿元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0余公里,实现县域内道路通达率100%;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资金250余万元,建设道德超市50个,目前参与积分兑换4万余人次,兑换物品价值40余万元,推进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乡村振兴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丹棱将继续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保障、乡村治理提升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全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丹棱,为探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筑牢稳固基石。”丹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到。(丹棱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四川新闻网消息 进村庄,院坝、道路、沟渠干净整洁;入农家,室内外焕然一新,村民笑容满面……走进峨边彝族自治县毛坪镇,所见皆是景,村美人和两相宜。美丽的乡村自“五清”行动开展以来,毛坪镇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强建一支队伍,细绘一幅蓝图,吹响一轮号角,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整洁的道路建强一支队伍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村(社区)“两委”为成员的“五清”行动领导小组;整合镇村(社区)干部、党员自愿者等100余人;将全镇科学划分为3大片区、9个网格,实行包片网格化管理,借助网格“传话筒”、指尖微信、入户宣讲等方式,专职开展“五清”行动宣讲动员服务。村民清路清沟绘制一张蓝图制定毛坪镇“五清”行动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画出“路线图”,明确总体要求,细化责任分工,以“垃圾革命”为抓手,围绕全覆盖清河、清沟、清渠、清路、清院的总体目标,采取“抓点、带线、扩面”方式,深入推进“五清”行动,全力打造全镇整洁、有序、美观的环境。巾帼志愿服务队清理环境卫生吹响一轮号角联合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在镇政府、学校、医院、社区等重要路口,利用LED显示屏、横幅宣传“五清”行动,张贴横幅,发放宣传手册、告知书,动员群众参与行动,清理沟渠河道2000多米,清扫道路4000多米、院落200余户,清运各种垃圾100余吨。美化场镇“现在环境变了样,走在路上心情都好多了。”毛坪镇云心村一位老大娘说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将继续发挥党员干部带头抓、群众业主齐参与的合力攻坚作用,抓实抓细农村“五清”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毛坪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毛坪镇乡村变化是峨边彝族自治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一个缩影。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打好乡村振兴第一战,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美环境,全县干部群众聚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着力绘就乡村振兴底色,推动绿色发展,建成美丽峨边。美丽峨边截止目前,全县各乡镇、部门共计组织327余次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发动党员干部7983余人次,引领发动群众14000余人次参与活动。清除卫生死角1000余处,累计清理河道223.115公里、清理堰渠45.25公里、清理河沟488.972公里、清理县乡村组道路600.852公里,拆除违规广告牌8个、违规彩钢棚9处、违规围栏1处,拆除废旧农房318处,清除垃圾淤泥共计1000余吨;清理农村庭院共计16009余户。通过人居环境治理,该县乡村“颜值”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底色进一步“擦亮”,处处呈现出水清岸绿、渠沟畅通,路见本色、庭院干净的景象。(峨边宣传部雷富均 林晨 文/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天文 记者 袁宇君  寒冬里,邻水县袁市镇大光明村谈家大院附近的千亩有机柑橘基地人来人往,采果打包运输忙,好不热闹。  从半空中俯瞰,谈家大院这个始建于明朝的传统四合院,被碧绿中缀着橙红的柑橘园围了个满怀。青瓦坡屋顶、白墙雕花窗……虽于2014年重新修缮,谈家大院依旧保留着浓郁的川东民居文化特色。  以其为轴心放大看整个大光明村,古朴旧居和繁盛新业交相辉映。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通村入户,处处呈现出产业兴旺、村美人和的优美人居环境,尽显绿树青山之间的美丽乡村本色。省内、重庆游客纷至沓来,休闲小憩,观赏美景,享受着乡村悠闲时光。谈家大院。 张天文 摄壹 耗资百万 明朝古院修旧如旧  “对如何传承谈家大院古朴气质的工作,县里非常重视。”大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黄良荣介绍,谈家大院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被列为邻水县传统古院落进行保护。  2014年,该县遵循“道法自然、修旧如旧”原则,奠定保护性修缮的主基调,投入百万余元资金,着力建设完善的雨污管网、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水、电、气、路,同步进行庭院绿化,栽植经济果树,对极具川东民居文化特色的谈家大院进行了全方位修缮。  除了谈家大院,大光明村全村民居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建设,不仅建有完善的雨污管网、绿化设施,还修建了文化广场、人行步道等,公共服务覆盖全村,切实方便了群众生活。  在整体推进新村建设中,村民好习惯也逐渐养成,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变得十分整洁、干净,日常生活垃圾全都放到指定的收集箱里,“垃圾围村”现象一去不复返。用黄良荣的话说,现在的大光明村让村民记得住乡愁、住得上好房子,展现了恬淡舒心的农家生活。坐落在柑橘园中的谈家大院。 张天文 摄贰 引进新业 美丽村画徐徐展开  “我家有九亩多田地,都流转出去种柑橘了。”村民鲁玉琼是村里较早尝到产业发展甜头的一批人之一,除了土地流转费,她每个月在果园务工还有务工费,每年比原来多挣了万余元。  近年来,大光明村围绕脐橙、万亩粮油两大产业,引进种植业主、流转土地,大规模发展柑橘产业,依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加老百姓收入,带动群众增收奔康。村民中,许多人成了“土地流转有收入、基地务工有工资”的“多薪族”。  大光明村还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支持和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餐饮、游玩食宿一条龙服务,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的农民新村,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多渠道促进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幸福美丽新村良性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撑起了村里的“脊梁”。  站在村中放眼四望,青山环绕、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乡间公路纵横交错……看着如今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大光明,黄良荣评价中满是骄傲: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园中。  临别之际,黄良荣热情地邀请记者,过年时来谈家大院吃一顿团年饭。“现在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回到古院落里一起吃团年饭,回顾忙碌而充实的一年,已经成了一种近乎约定俗成的仪式。”黄良荣告诉记者,乡村振兴的幸福感,就跃动在这欢笑声中。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王爱琳 杜铠兵  1月9日下午五点半,天刚擦黑,三河村便热闹了起来,村子也逐渐涂上色彩。足球场上灯光点亮了绿色的草坪,身着红色球衣的小球员们肆意奔跑。不远处,露天舞台灯光闪耀,悦耳的乐曲飘扬在乡村上空。  “成都人是这里的常客,全国各地的朋友都时常来参观。”若不是通过三河村村干部刘晓旭的介绍,很难想象距离成都只有10公里的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镇三河村,过去一直以务农为主,一度被叫做“后进村”。  从“后进村”变成游客眼中的“理想村”,三河村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走进三河村,答案逐渐清晰。这与少年的足球梦想息息相关,与年轻的血液密不可分,与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大课题不谋而合。三河村主题马路。上半场柚子林边,踢出“足球村”名气  说起三河村改变的起点,必须要回到2013年。  也是在这一年,在外创业的大学生谭杰回村后,决心延续乡村的农业优势。雄心勃勃的他回到家乡后,将目光锁定在新都柚这一特色农产品上。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三河村新都柚规模化种植面积达340亩,生产环节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是,销路上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当谭杰着急的时候,一篇关于大力推进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想到自己从小就在“乡坝”里踢足球,家乡也有很多球友,如果在家乡举办足球比赛,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来村子参赛或者看比赛,那家乡的柚子就不愁卖了。一个“足球”增收蓝图在谭杰脑海中逐渐成型。周边青少年前来参加足球培训。  在党委、政府和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谭杰获得了40万元的建设资金,在村里建起了第一个7人制足球场。为赶上当年10月新都柚的盛果期,当年9月,村子里紧锣密鼓开始筹备第一届“宝柚杯”足球比赛,邀请新都区周边8支球队来参赛。农家乐的王孃回忆说:“那时候都还是土路,头一次看到我们村停过来那么多车。”  首届比赛,冠军的奖励是100公斤新都柚。以柚子作为奖品,就是为了把新都柚的包装及柚子品牌介绍出去。“我们办足球带来了人气,柚子终于卖上了好价格,这是足球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谭杰向我们介绍。  尝到了足球带来的甜头,谭杰对于三河发展的规划也越来越清晰。村里修了宽敞的道路,又建了标准足球场。除了“宝柚杯”,三河村每年还要举办成都市级青少年“柚宝杯”足球赛。“宝柚杯”渐成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 人制赛事品牌,三河村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成为成都首个正式注册的农民足球俱乐部,发展青少年足球培训使足球场运转率达到80%。花园营地正在进行乐队表演。下半场趣味乡野,体验“理想村”  沿着马路穿过川西林盘,大片的柚子林、麦田和菜地渐次出现,一个乡野范儿十足又时尚精致的小村出现在眼前。  运动元素无所不在。路边是体态各异的足球雕塑,村头就有足球俱乐部,两个球场设备齐全,场外还放映着露天电影。球赛一般在晚上开场,每逢赛季格外热闹。据球队成员介绍,每个周五,这里还可以为小朋友提供免费的足球培训,周末有小班足球课,不少家长会带着小朋友来上课,既能有玩伴,也不“费家长”。  乡村音乐环抱共享田园。这里聚集了很多年轻人,返乡创业的餐饮老板、发起文创市集的大学生、参加演出的青年乐队等。这里有生态有机的共享菜园,也有恬静悠然的乡野落日,散发着自由闲适的气息。  面朝麦田、玻璃房子、草坪和屋顶是“小坐音乐餐吧”的标志性元素。“在这里演出让人很放松。”四个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年轻人定期在这里表演,当天演唱的一首改编版《卡农》,两把吉他一个萨克斯,加上主唱温暖的声音,吸引了篱笆外的路人也驻足欣赏。  新潮民宿星罗棋布。这里可以体验到多元的住宿。“树蛙”是村里引进的高端设计民宿,像一个降落在树梢上的星球舱,与树木齐高,住在里面视野开阔,可以俯瞰田园。而花园营地则是帐篷区,可以充分“接地气”,感受行居荒野的惊喜。白天享受了野餐、露营烧烤,晚上就拥抱大地,过“向往的生活”。此外,还有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和农家小院改造的温暖民宿、星级高端民宿等,让人在乡野获得身体到心灵的栖居。晨光熹微民宿客厅。  体育对于三河,俨然成为了“定海神针”。一个落后的小村子不仅变成了成都足球运动的高地,还探索出了一条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从运动和音乐开始,三河村的老村民及新村民以一种全新的、差异化的形式经营着村庄,创意市集、绿道骑行、露营烧烤、运动休闲等现代乡村旅游的各类形式在这里扎实成长。  如今,行走在三河村,耳边有音乐,运动场上有活力,阳光与麦田迎接八方来客,老老少少都能在这里悠闲自在。未来,“足球第一村”还会带来哪些惊喜呢?你可以带上亲朋好友,亲自去体验一番。受访者供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1-13
(冉金鹭 记者 李全民)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10日,走进朝天区水磨沟镇菜坝河村,暖阳下,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村民脸上绽放出的幸福笑容,构成了美丽乡村中的一道靓丽风景。这一切,是朝天区2021年推进全域新村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曾家山生态旅游环线沿途全域新村建设完成  王泽东(摄)2021年,朝天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宜居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施全域新村建设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狠抓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位一体”综合配套,在重点实施覆盖大滩镇、水磨沟镇2个镇16个村(社区)3803户的新村建设的同时,完成了曾家山56公里生态旅游环线新村建设的查漏补缺,全区全域新村建设完美收官,有力地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以前的旱厕,夏天里苍蝇蚊虫到处乱飞,臭气熏天……”说起过去的茅厕,大滩镇文安村群众郭志林连连摇头。“厕所革命”整的好,郭志林说,改厕后,家家都用上了卫生厕所,便后冲水,方便又卫生。大滩镇文安村全域新村建设  王泽东(摄)建好小厕所,体现大文明。全域新村建设实施以来,朝天区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改水、改厨、改圈等工作,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逐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村级道路通行条件……昔日贫穷落后的偏远山乡逐渐脱胎换骨,显露出美丽宜居的田园农家本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村庄建设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朝天区切实抓好垃圾分类、乡风文明建设等顽疾整治,通过党员引领,发动群众,形成了“环境卫生我参与,齐心协力共发展”的良好氛围。“环境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才是我们最想过的日子!”“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新建完成,大伙儿的文化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全域新村建设喜迎验收,让群众有了“凝聚力、归属感”的幸福家园。2021年,朝天区全力统筹推进“4+2”专项行动,全面完成16个厕所整村推进村4186户目标建设任务,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农村生活垃圾实现100%有效处理;完成年度农村污水6个“千村示范”工程任务,7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六大行动”,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2.5%、96%,深入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农村居民文明素养逐步加强。如今的朝天区各村,村民居住的院落宽敞明亮,清洁取暖设备一应俱全,水龙头一开随时有水,定点设置的垃圾箱早已改变了随意乱倒的习惯,群众生活习惯、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绿色产业铺起富民路“今年的蚕桑、天麻等产业收入都不错,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日子越来越红火。”尝到了产业致富的甜头,水磨沟镇借着全域新村建设的契机,巩固提升蚕桑产业园500亩,分别新建了100亩小水果产业园和100亩天麻基地。水磨沟镇菜坝河村全域新村建设 钟卫东(摄)“现在游客来水磨沟,即可体会集‘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田园风光游。”水磨沟镇党委书记孙建东说,水磨沟镇“高颜值”的生态美景不仅唤醒了“农旅资源”,也带动了产业发展。近年来,朝天区围绕“5+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结合“三园联动”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核桃、食用菌、蚕桑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上档升级,持续助农增收。据统计,2021年该区进一步巩固提升文安蚕桑产业园区,配套发展核桃、小水果等产业,实现长短结合,提升综合效益;新栽植蚕桑1000亩,完成品种改良2000亩。建立健全“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特色产业,推动了村特色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实施改造大滩镇、水磨沟镇蚕桑产业园共500亩、提升佳园农场食用菌大棚6000平方米、菜坝河村新天坝食用菌产业园100亩;提升改造完成自然村核桃产业园1000亩。同时,引导有条件、有生产能力的农户充分利用庭院周边环境,建设有能力经营、市场行情好、增收见效快、“长中短”相结合的小果园、小菜园、小养殖园、小加工园等特色产业小庭园。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家,建成农产品电商平台2个,建成休闲农庄3个、乡村酒店1家、农业特色村落4个,持续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村里的变化特别大,交通越来越方便,我们进出都不得踩稀泥巴。”“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我们的日子更好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全域新村建设完美收官,促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朝天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区将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进一步总结全域新村建设成功经验,提炼先进典型,为加快推动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1
(魏琴 记者 张琳琪)日前,遂宁市船山区河沙镇凤凰村村民唐胜贵在家干完农活,又背起背篓、拿起镰刀走进村里的天天雨露柑橘基地,给树修剪枝条。奔向致富路的唐胜贵虽年近七旬,但他感到有使不完的劲儿。去年,在政府的帮扶下,他顺利进入柑橘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钱,家中还喂养了几十只鸡和鸭,日子越过越滋润。这是船山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造血能力不断增强的写照。2021年以来,船山因地制宜、精准发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续,不断提升脱贫“成色”,描绘出乡村振兴,村民幸福的新画卷。乡村美景动态监测防返贫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月4日一大早,龙凤镇宝塔村8组村民翟金平手持扫帚,来到他负责的路段开始清扫。“村里帮我谋了这个公益性岗位,我肯定要好好干!”虽然天气寒冷,但翟金平干得十分带劲。在船山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中,翟金平因被诊断出患尿毒症,被认定为边缘易致贫户。镇政府和当地村干部立即开展帮扶工作,为他申请大病医疗救助,并为其提供公益性岗位,让他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实施动态化监测,是防止返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船山区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回头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三轮全覆盖摸排,新纳入监测对象26户76人,已落实帮扶措施,返贫致贫风险全面消除。兴产业稳增收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这100亩蔬菜地是我们联盟村的新起点。”近日,永兴镇联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青青带领村民们在地里抢收白菜、儿菜。2021年,胡青青带着村里干部群众考察学习、集体讨论,决定以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入股,整合100亩土地,与企业合作,共同经营发展蔬菜基地。“收成还不错,有信心卖个好价格。”胡青青说。2021年,船山加强省级重点帮扶村建设,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7万元,在联盟村、黄龙村、宝塔村3个重点帮扶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个,引进产业项目12个,流转土地4000亩。千方百计拓就业渠道,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2021年,船山加强就业帮扶引导,突出休闲创意农业、场景销售、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培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44期、1700余人,落实公益性岗位592个、开设扶贫车间5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300余人。从产业、就业、健康、教育、公益岗位帮扶,到综合保障、安全饮水保障,住房改造或重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帮扶,一项项精准施策、落地有力,让更多实效为帮扶对象所享,为船山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保障。重点帮扶增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实上,更多的力量还在向重点帮扶村汇聚。船山明确29名县级领导牵头挂片重点帮扶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指导乡镇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船山在全区范围内择优选派76人担任26个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确保力量全覆盖、工作不断档。船山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抓好帮扶工作,扎实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01-11
(韩孟君 记者 程海英/文图)冬日暖阳高照,田闲人不闲。近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对塘坡村的耕地进行平整。预计在今年4月,这里将成为“路相通、渠相连、田成块”的高标准农田。金龙镇官渡社区高标准农田初见雏形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是龙马潭区2021年该项目建设的核心区域。塘坡村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田间地块比较小,没有生产便道,村民们种植的高粱、水稻外销运输困难,村民十分不便,渐渐地很多耕地成了荒地。“现在经过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我们的田土改良了,生产便道也打通了,老百姓都盼着高标准农田赶快建成!” 金龙镇塘坡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晓玲高兴地说。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 两台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等开春了以后,我们的土地都是大块大块的,丰收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收割机,太方便了!” 在项目建设现场安全区域,村民赖金书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笑容。“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设分别在金龙镇曹坝村、塘坡村、官渡社区同时进行,共计8000余亩。该项目的建设,为金龙镇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结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成果,重点发展有机高粱和优质水稻,把我们的农业产品做优,农业品牌做大,农业产业做强,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乡村振兴成果带来的获得感。”金龙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唐一平说。金龙镇塘坡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近年来,龙马潭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本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重点建设”的原则,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奋力打造“一区一园五中心”和“一廊两带一基地”。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工作人员胡渊介绍,龙马潭区2021年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主要涵盖了金龙镇和胡市镇两个镇四个行政村社,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00余亩,总投资3400余万元。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户4903户,直接受益农业人口16848人,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为666.71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10
四川新闻网消息  1月5日,笔者从高县相关部门获悉,日前四川省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近日认定高县落润镇公益村为“四川省第二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茶企返利茶农公益村位于该镇西部,地处高县百里茶桑旅产业长廊核心示范区,距离镇人民政府3.5公里,距离县城18公里。   龙溪茶叶科技园近年来,该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蜀山茶海”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目标,把“以人为本 服务群众”作为村两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不断苦干实干巧干科学实干,不断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龙溪梦湖与此同时,公益村以茶叶、蚕桑和生猪为主导产业,激活乡村发展活力。截至目前,该村有良种茶园7500亩、桑园1000亩;入驻有四川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四川龙溪茶业有限公司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全镇茶农人均增收3000余元,助农增收达7500万元;成立有茶叶、养殖专业合作社4家,规模化养殖场1家。公益村茶农正在采摘茗茶 此外,该村依托周边万亩茶园秀丽风光,成功创建以龙溪茶业科技园、峰顶寺有机生态观光茶园、龙溪梦湖、打儿窝、茶马古道、茶园迷宫、情人谷等景观景点为主的蜀山茶海AAA级景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正在该村徐徐展开。据悉,该村已先后获评“十佳引领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2015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省级四好村”“省级卫生村”“乡风文明百佳村”“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治理基础。”该村党支部书记刘世昌说,要让该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明星村”。(高县融媒体中心 陈小芳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1-07
(新华社记者 李力可 王曦)在有“蜀中之蜀”之名的成都崇州市,当地依托国家级非遗道明竹编发展产业,让竹编成为吸引年轻人归乡、帮助村里人致富、改变农村面貌的新生活“钥匙”。游客在竹艺村观赏竹编工艺品。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近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基本建成现代竹产业体系。而我国12种以竹编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四川占4种。在道明竹编的发祥地——道明镇,当地以竹编为特色在龙黄村打造竹艺村,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金字招牌”。2017年,在这座距离成都市中心50多公里的小村,形似“∞”的创意建筑“竹里”落成,引起广泛关注,也唤醒沉寂的村庄和手艺。走进竹艺村,道明竹编崇州市级非遗传承人肖瑶的“红梅竹编”非遗体验馆显得格外醒目。不大的店里,每逢周末,肖瑶要接待近百人到店里体验竹编。图为位于竹艺村的竹编博物馆展示区。(受访者供图)出生于“竹编世家”的肖瑶,从小对竹编工艺耳濡目染。为了道明竹编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后继有人”,2019年她辞掉护士工作,选择回到村里。店里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竹编工艺品,通过她的设计改良更有一种简约美,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销售也特别好。“我们这儿的人从小就学习竹编,这是深入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肖瑶说。和肖瑶一样被竹编吸引回家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在由村民院落改建的筠盛小院中,道明竹艺公司员工周思敏和院子主人乐冬雪一起搭档,为游客提供研学和竹编产品销售服务。“过去村民编一个花篮只能挣8毛钱,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也往往只能靠竹编赚些零用钱顺带照顾家庭。”周思敏说。“道明竹艺公司与村民合作建设竹艺小院,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让村民可以参与到竹编的教学和销售中。”周思敏告诉记者,现在通过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合作,公司开发了竹编教学材料包让小朋友们能够快速了解竹编,来村里体验竹编的游客络绎不绝。“我们还将竹编运用到酒店、民宿、餐厅的装修中,现在北京、成都等地也能见到道明竹编的装置品。”周思敏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回到村里,帮公司跑业务呢!”近年来,当地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为主体,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带动作用,盘活资源性土地资产4536.9亩,经营性土地资产19.63亩,通过探索平台经营型、资本合作型、资产经营型3种运营模式,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7.4万元。负责规划运营竹艺村的崇州文旅集团运营负责人介绍,通过专业化运营,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任刚家已改造成民宿。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任刚是土生土长的竹艺村人,3个月前,记者见到任刚时他还在刷房屋防水层。今年45岁的他常年在外务工,见村里游客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便开始改造起自己和兄弟家300多平方米的平房,装修成民宿。如今,再来到任刚家里,之前的毛坯房已经焕然一新,5间房已经完成装修开始营业,还有4间正在加紧装修。“在外面打工不如在家门口挣钱,我有信心今后的日子能越过越好。”他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2-01-06
(记者 李娟 摄影 张志强)驱车行驶在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迎面而来一幅幅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优美画卷。沿着新建的绿道走向田野中的“川农牛科创农庄”。此刻,一场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活动正在进行。2021年9月,川农牛科创农庄在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投入运行。这一科创农庄由成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与高山村合作建设,作为环川农大成果转化区重点项目,是校地深度合作的载体。“我们正以高山村为基地,推动农业技术转化和农业企业孵化,努力把高山村建设成农业科创企业聚集的‘成渝农高科创第一村’。” 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成都现代都市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董事长周伦理说。“高山村破茧成蝶的变化,是温江奋力实现乡村振兴的缩影。”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盘活存量资源,探索构建惠农利益联结新模式,积极引导资本下乡、人才下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振兴北林美丽乡村和“幸福温江·美好之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温江寿安百花川派盆景基地对接高校院所汇人气引资源强产业川农牛科创农庄自2021年9月运行以来,首先亮相的是乡村振兴领军人才特训中心。一批批乡村振兴服务者、从业者在这里接受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操和专家沙龙提升能力,共同提炼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方案。科创云课堂、科创云超市,引来专家学者、业界大咖纷纷来到高山村,共同商讨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和科创服务。高校院所强大的磁场,吸引着创新资源向高山村汇聚。产研院的数字农业平台正在为高山村赋能。“今年我们种植的水稻品种来自川农大水稻所,包括象牙香、泰香、天府胭脂等高端品种。产出的大米由川农牛e购平台进行品牌包装及销售,卖出了12元/斤的价格。” 高山村党委书记颜泽菊告诉记者,“要知道,过去我们种植老水稻品种+农民自主销售,大米才卖3元/斤!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销售平台,就不可能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更谈不上带动农民增收。”现在,颜泽菊不仅要把高山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分享给各地前来接受特训的村干部们,更有许多社会资本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自从有了川农牛科创农庄,我们从过去一个缺乏存在感的村子,变得人气超高。”对于众多找上门来的项目,高山村将和温江区农业农村局、产研院一起筛选,引入适合高山村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同时,产研院也会将旗下科创生态圈里的众多平台和企业往高山村引导。“我们把高山村定位为科创村,将来让这里成为一个农业科技成果的集中转化区。”周伦理说。颜泽菊说,高山村曾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受到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和万春镇的政策支持和指引推介,才开始与产研院对接合作,利用一个废弃的养猪场,引来产研院共建川农牛科创农庄。在温江区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高山村统筹整合乡村振兴、农业园区建设等专项资金1500余万元,结合企业提出的配套设施需求和本地民生诉求,修建农业发展场所、长廊、园区道路等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聘请专业机构评估资产,将其转化为高山村的集体经济资产,进而成为高山村与产研院合作的股份持有,为村集体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高山村与产研院的合作模式被总结为“投改股”。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构建起“农高院所+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真正实现财政资金从“无偿补助”变为“有偿股权”,变一次性投入为可持续性增收,不断激活和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对于温江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示范效应。温江和盛土桥紫薇公园盘活存量资源全国率先探索生态价值评估入股在温江,像高山村这样盘活存量资源、探索构建“资产入股”模式、引入亮点项目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案例还有不少。2021年5月,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出台文件,鼓励与支持利用闲置宅基地及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温江的乡村振兴项目如雨后春笋。在寿安镇岷江村复兴社区,一栋栋独立的办公院落已拔地而起,这就是“二三里产居新村落”项目建设现场。项目一期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有16个独立院落,设计为“乡村振兴头部企业聚集区”,将引进乡村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项目,以专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目前一期项目已建设完成70%,计划2022年6月投用。这个项目采用宅基地“抱团腾退”的方式,针对居住相对集中、有意愿腾退宅基地的农户,通过抱团的方式腾退宅基地,在保证“住有所居”的前提下,节余土地用于项目招引。目前,村民的新居已经完工并在进行装修,不久就可以搬进新居。寿安镇岷江村九坊宿墅二期也是采用这种方式建设,由9户农户腾退宅基地4.3亩。其中,安置房共占用2户宅基地,腾出7户宅基地建设乡村民宿并进行市场化运营,既改善了农户居住生活条件,又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空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温江在全国率先探索进行生态资源价值评估利用。林盘、花木、水系、湖面……这些令村民们引以为豪的优质生态资源,通过量化变成了真真切切的资产,在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中占有股份,为村集体赢得了长期可持续收入。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万春镇幸福村,通过开展村级生态资源价值评估,2020年10月评估价值为1.77亿元,首次用于“春秋华堂”康养项目中,每年需向该村缴纳总投资额的1%作为生态公益基金。寿安镇岷江村紧随其后,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入股岷江书院项目,作价150万元、占股5%。不仅宅基地、生态资源可以入股,农民还可以用自己的闲置资金入股。按照“资金入股、小股优先、风险保底”原则,构建“联股联利”收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户现金入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预期收益稳定的农旅养融合项目。万春镇幸福村就是发动140余户农户认缴股金42.6万元,共同经营幸福田园旅游观光车和停车场等服务项目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年收益率达10%以上。川农牛科创农庄做强优势产业探索构建“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虽然天气寒冷,但寿安镇吴家场社区一处银柳加工基地上依旧忙得热火朝天:银柳枝条堆积如山,众多村民忙着剥皮、选枝、裁剪、包装……“越是这个季节,生意越好!”村民们越忙心里越高兴。聚焦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温江区持续推动花木融入“一带一路”,培育聚集禾晟德、誉川美景等具备出口资格的花木企业10家,花木出口注册场2家,花木企业国际订单总额约4亿美元。通过创建蓉e花木、花仙境等信息平台,建成观赏苗木、盆景、国兰、盆花等专业交易市场和基地,形成了中国西部花木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价格中心。2021年全年预计花木销售23亿元、出口680万美元,已成功获评四川省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在温江“北林”167平方公里的生态大公园里,藏着许多惊喜:位于寿安镇天星村的全国首个编艺博览园里,有无数用植物编织而成的动物造型和吉祥图案;和盛镇陈家渡村的千亩紫薇,一到盛花季就繁花似锦甚是壮观;寿安镇岷江村的桂花不仅营造出芳香的环境,桂花还可以精深加工;在寿安镇百花村,百花盆景公园里用盆景艺术造就了一幅幅山水画卷……坚持“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温江不仅创建形成桂花、银杏、紫薇三大特色品种和48项市级以上花木标准(桂花国家级标准1项),以及大红紫薇、川派盆景等一批本土品牌,这些特色花木集中种植的村落还都实现了农旅融合发展。花木产业作为温江传统优势产业,正走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新闻多一点搭建花木进出口贸易平台成都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今年3月竣工(记者 李娟) 记者近日从温江区获悉,市级重点项目——成都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项目有了新进展。目前,气调库已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即将进行内部装修,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园区最重要的功能区之一;行政综合办公楼——行政服务中心在建中,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预计整体项目将于2022年3月底竣工。项目总投资约2.6亿元,主要建设包括1个科创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国际贸易总部区、智慧冷链中转区、跨境产品检验区、一体通关服务区4个功能区。园区集产品研发、植物检验检疫隔离、进出口服务、农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5个隔离检疫温室大棚此前已建成。项目总体建成后,将依托中欧班列,立足成都、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着力打造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花木(农产品)进出口产业集聚区。推动“农安温江”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试点(记者 李娟)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记者近日从温江区获悉,该区推动“农安温江”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试点,探索“网格化+信用分类分级监管”模式,实现“事前信用自我承诺、事中信用评价监管、事后信用综合运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机制。目前,全区40多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已进入信用监管范围,信用监管系统以大数据结合区级农业检测、监管执法数据等构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型,生成信用记录,为探索农业精细化监管提供了依据。下一步,该区将加大力度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达标合格证和农安诚信体系建设,着力创新监管方式和模式,推进绿色生产,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0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12月26日,成都冬日的太阳,遮蔽在阴云后面。并不晴朗还寒风四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00后长珏(网名)前往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休闲的高涨兴致:因为前段时间的疫情,她已经很久没有玩最喜欢的剧本杀了。  作为走在潮流前线的“打本少女”,她和朋友这次在“大众点评”软件上团购的剧本杀,名叫“温迪戈小镇”,坐落于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有趣的是,她与“中国农家乐第一家”徐家大院仅相隔一条小路。  路的一边是中老年朋友离不开的心灵归宿农家乐,另一边是在当下年轻人中间炙手可热的休闲港湾剧本杀。一道之隔,农科村里乡村建筑会有怎样的“新老”碰撞?农科村。 受访者供图A面 文化底蕴奠定古朴基调  农科村肩挑“网红村”名头,并非一天两天。早在1986年,这里开创了乡村旅游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以花卉产业的为基,嫁接出了农家旅游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享誉中外。  走进今天的徐家大院,依旧保留着八十年代第一代农家乐、九十年代第二代农家乐的原真场景,一走进大院,错落有致的精品川派盆景苗木先叫人眼前一亮,大院中套着数个小院,农家平房自带川西特色,仿古小楼纯真质朴,园林建筑别具匠心,给人以心灵的熨帖。徐家大院。 受访者供图  除了徐家大院,农科村特色建筑可不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述“子云”即指西汉一代大儒扬雄。子云书院,恰好在农科村。  书院有堂三间,中间是“思灵”,左边是“规矩”,右边为“准绳”。大门上书:子云书院。堂后有楼五间,积书万卷,上题:宋书楼。左右二间,东边为“望洋”,西边则为“味道”,书橱并立,碑亭相对,回廊幽雅。  除了这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员工”建筑,落成不足两年的九里民宿,也延续了古朴宁静的中式建筑风格。这个民宿采取的是新中式退台式风格建设。  退台式,是指楼房的外形是一个梯形体,坡度约在45度左右。民宿底层面积最大,随着楼层的增加,建筑面积逐渐减少,看起来空间十分开阔。  正是这些古色古香、别有韵味的乡村建筑,给农科村整体建筑风格定下了基调。徐家大院。 受访者供图B面 你看你看,建筑面貌在偷偷变  2006年,农科村获得“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称号。打造如此经典项目的几十年间,农科村的发展经历过至少4次的创业历程。  1983年土地承包改制,冲破脱离传统种粮模式,向花木产业转变;1987年后农家乐旅游的兴起,实现了一三产业联动发展格局。2000年后合力建设新农村,农家乐旅游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农科村成为国家AAA级景区。  农家乐能提供的多为KTV、棋牌、茶座等传统娱乐项目,产业同质化严重。农科村第四次创业,从2018年乡村振兴提档再升级,打造国际乡村会客厅·主题民宿聚落群。  为了打破客源结构偏中老龄化的桎梏,农科村及其周边产品,迫切需要多元化潮流新产业撬动长期发展。“温迪戈小镇”两天一夜沉浸式剧本杀剧场,就在此背景下引进农科村。“温迪戈小镇”。 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个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美国西部风情小镇,在一众中国古典风格建筑中显得格外特别。用该村党委副书记侯红丽的话说,“小镇”的出现让村民们眼前一亮。  它以16-35岁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年轻消费者为目标人群,整合了住宿、餐饮、娱乐等多种盈利模式。写实的场景中,水井、雕塑、酒桶、喷泉、实木外墙……所有细节都勾勒出浓郁的美国西部风情,并服务着剧本剧情的走向。  店长蔡青原介绍,目前两天一夜沉浸式剧场是各地年轻人群的热门娱乐项目。成都作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根据市场调研,目前成都仅有的几家同类场馆客源组成中,游客占比高达80%。  “这个项目,确实让村里多了很多年轻面孔的游客。”在侯红丽看来,引进“温迪戈小镇”这样年轻化的沉浸式剧本杀剧场项目,是一次接地气的大胆尝试。尽管当前受到疫情极大影响,客流量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但侯红丽坚信,等到疫情阴霾散去,这个项目能为农科村乡村旅游产业输入更加新鲜的血液。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2-31
(记者 张艳玲)“到‘花田酒地’景区,一定要看看‘花间一壶酒’的奇妙景观,群山如倾倒的酒瓶掩映在清溪河中,岸边数百亩花海如波浪一般层层漾开,铺满半个河谷。”有旅游达人在游览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花田酒地”景区后在网络上作出了分享。  谁能想到在这个远近闻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缓缓流淌的清溪河在几年前竟是一个污水横流的臭水沟?这一蝶变背后是泸州市纳溪区立足最美、小中见大、“退二进三”着力打造“中国最美小流域”示范样板的实践。图为清溪河花海。资料图  清退二产 实现小流域大治理  清溪河水域不算宽阔,却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之前因为工业企业排污,多年来清溪河名不符实,常年水质居于劣V类,沿岸百姓怨声载道。  2012年,泸州市纳溪区下决心,关闭了流域内12家工业企业,同时以国家3000万元专项资金为撬点,拉开了清溪河蜕变的序幕。  “因为淤泥堆积,以前河道只有3米左右,到了雨季,长江涨水倒灌,清溪河沿岸老百姓就遭殃了。”大渡口镇民强村党支部书记邹锐龙说起治理前年年内涝的情形,仍然历历在目。  为了让清溪河恢复清亮本色,泸州市纳溪区下了不少功夫,通过实施水系净化工程,整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河道治理等项目建设,使得流域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水以上标准,每年保水量比治理前增加18.6万立方米,溪河小流域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纳溪区水务局局长蒋齐武告诉记者,除此以外,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当地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在山顶戴帽植树造林、山腰种植茶树果树,建立了万亩优质甜橙基地、千亩特早生态有机茶园、生态花卉基地等,形成“四季花海、花果飘香”的滨水景观。  同时,通过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对流域覆盖的7个行政村实施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农厕改造等,并累计新硬化15公里道路,已建成约30个生态卫生间、300个生态垃圾桶等,不断完善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小流域大治理。  引进三产 促文化、旅游碰出新“火花”  水文化与酒文化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作为川酒名城,依托实力基础雄厚的酒产业,泸州市纳溪区沿流域两侧规划建设集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建设于一体的“中国酒镇·酒庄”,着力打造中国生态原酒酿造基地、中国白酒酒庄群落第一发源地、中国养生酒集中品鉴地。通过“股权众筹”“基金+信托+互联众筹”等方式,中国白酒1号庄园、中国白酒展示中心、纳贡酒庄、顺成和庄园落地,“龙洄”“N度”等30余款酒庄酒应运而生,“中国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实至名归。  清溪河扮靓酒长廊,更成为酒文化和花文化的“中间人”。2014年,改头换面的清溪河得到当地酒业巨头泸州老窖的青睐,开始了“花田酒地”景区的打造。“到春天,几百亩花绽放,那才叫美呢。”走在纳溪区“花田酒地”景区,邹锐龙指着眼前播种的一片郁金香说。  顺着清溪河的步道,河水缓缓流动,水草摇曳,花田一路延伸,抬头可以看到一条玻璃栈道挂在河谷上方陡峭的山崖上。“这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了,漂流、蹦极等项目,什么玩法都有,一到周末,年轻人都往这儿走。”泸州市纳溪区水土保持股股长李玉梅说。  多种特色元素叠加,昔日被严重污染的清溪河“变成”西南远近闻名的“花田酒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水利风景区,凭借千亩特色花海,单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达4万人。借鉴“花田酒地”经验模式,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通过对白节梭坝河、上马洞沟河等小流域实施水保治理,先后建成云溪温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黄龙湖等景区景点,成为“全域旅游”重要支撑。  蒋齐武告诉记者,清溪河打造了“三产联动”示范样板。以酒庄建设为核心,上游延伸至特色农业,实现“高粱种植-酿酒-酒糟-养殖-沼气-肥料-再到高粱种植”循环发展;下游延伸至第三产业,通过酒庄建设,融合山、水、田、林等景观,实现“观光休闲游-白酒主题游-农耕体验游”良性互动。  保护生态 带动民生福祉改善  如今,清溪河沿岸的大渡口镇凤凰湖村里的小山坡被裹上了“绿丝带”,从山脚一圈又一圈一直到山顶。  这些“绿丝带”是蒋隆海经营的茶园。2018年,在广东打工20多年的蒋隆海回到家乡,把村里撂荒的土地流转种植茶叶。“如果没有水土治理项目进村,我也没有返乡创业的勇气。”蒋隆海说。  “群众真心欢迎水土保持项目进村,小流域范围内项目建设涉及3080亩土地,流转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全面完成,在全区创造了土地流转最快速度,而像凤凰湖村一样因为小流域生态文明工程的成功实施而受益的区域更是不少,实现了‘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最终目标。”蒋齐武介绍。  此外,纳溪区通过创新“投资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模式,依托生态环境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直接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目前,花田酒地景区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实现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小流域涉及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治理前增长40%以上。”景区负责人表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12-30
(袁方绪)12月,走在船山区永兴镇的田间地头,田地里的农作物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更显生机勃勃。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如何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这篇文章,永兴镇积极探索推进以“小组团”汇聚“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共富裕”的路径。刘超/航拍永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罗松说:“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上,我们主要依托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永河园,以‘园中园’‘小组团’的方式,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全面整合资金资源,集中力量发展精品粮油、优质果蔬、道地川白芷‘三大产业’,创新了量化入股、合作经营、统订统销等联农带农富农新模式。”今年来,永兴镇复垦撂荒地3570亩,种植精品粮油8700亩、优质果蔬2700亩、道地川白芷1500亩,形成了天穗精品粮油基地、联盟优质蔬菜基地、柏湾优质水果基地和川白芷良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基地。全镇1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参股经营,预计人均年增收4600元。集“小地块”发展大产业,解决“乡村有产业无规模”的问题12月9日一大早,孟桥村5社村民刘才琼来到村集体的白芷种植基地,看看白芷生长情况。 永兴镇孟桥村供图孟桥村全村有田、地1642亩,其中撂荒地有600多亩。今年9月,孟桥村对撂荒地进行整治发展产业。孟桥村村支书、村主任杨德明告诉记者,目前已由村集体种植白芷210亩,村民自主种植粮油、蔬菜100亩左右,剩余田块将引进业主种植水稻。刘才琼家里有3亩地,其中1亩多地在坡上,长年撂荒。“以前地荒起,杂草长起一人多高,挺可惜的。”回想起自家的撂荒地,刘才琼说道。村里将撂荒地整治后,刘才琼得知村集体将发展白芷种植产业,她便将自家的3亩地入股村集体。“现在坡上的地都种了白芷,我们还可以来打工,等到明年6月白芷获得了收益,还可以得到分红,收入肯定比以前增加了。”刘才琼说。刘才琼生活的变化是永兴镇探索推进集“小地块”发展大产业的一个缩影。罗松告诉记者,永兴镇结合丘陵地区“湾多、沟夹、连片小”的地形实际,按照田、一台土、二台土三类耕地分别种植粮油、果蔬、白芷,形成以“湾、沟”为单位的产业“小组团”;同时,依托G318G350国道、张永路县道、箩篼埝产业环线串联形成三个产业片区,让“小组团”汇聚成“大产业”,有效解决了地块分散、产业零散的难题。据了解,目前,永兴镇规划“小组团”37个,已实施组团发展16个,为发挥规模效益、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产值奠定了坚实基础。集“散资金”撬动大资本,解决“财政有投入缺效益”的问题走进吉兴村,一大片蔬菜地绿油油的。吉兴村蔬菜基地负责人唐帅正和父亲在地里检查这批蔬菜的生长情况。“我们种植蔬菜很多年了,为了扩大蔬菜种植规模,选择了吉兴村,因为这里地里位置好、基础设施完善,很利于我们蔬菜基地的发展。”唐帅说,目前在吉兴村流转500多亩地,主要种植蔬菜、瓜果;下一步,基地还将扩大规模,计划种植面积达700多亩。范洪江/航拍吉兴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强告诉记者,今年,吉兴村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新修产业道路7.16公里、蓄水池12口、堰塘6口、水渠7.16公里,为吉兴村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进来了,撂荒地解决了,村民还能就近务工,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64岁的李福双是吉兴村5社村民,他是一个热爱土地的农民,看着长年撂荒的土地,他深感可惜。“现在有业主来承包地种菜,荒地盘活了,大家有租金收,还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这是多好的事情哦。”看着眼前这片绿油油的菜地,李福双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永兴镇以发展为要务,将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向主导产业、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等方面倾斜,重点完善“小组团”内道路、水利和土地整理,支持“小组团”内主导产业发展,形成对农业产业项目投入的集聚、引导效应。今年以来,永兴镇打捆整合涉农项目达9个、78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740万元。集“广资源”共兴大事业,解决“农村有资源缺利用”的问题在原柏山村办公阵地,记者看到这里已成为该村杨梅、蔬菜等产业基地的生产用房。村建制调整后,原柏山村、道湾村合并为柏湾村。通过综合考虑,柏湾村两委选择了原道湾村阵地服务村民,原柏山村办公阵地便闲置了下来。今年,为扶持村级产业发展,柏湾村将闲置的村阵地提供给杨梅、蔬菜等产业基地作生产用房,既盘活了闲置资产,又为产业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罗松告诉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两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闲置资源更多、社会工商资源投入意愿更强、政府惠农政策资源支持力度更大,永兴镇按照充分整合、用足用好各类资源,助推乡村产业发展。据了解,永兴镇积极推行以激发新型经营主体活力为关键实施产业化经营、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归纳盘活闲置资源、以新型基层供销社为载体提供优质农事服务三种模式,在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上趟路子、求实效,确保发展成果群众共享、稳定持续。目前,永兴镇各村闲置资源均已盘活使用,培育引进粮油、果蔬、白芷等新型经营主体36个,“三大主导产业”村集体种植面积达2650亩、新型经营主体种植面积达7700亩,形成了规模化效应。集“好机制”带动大增收,解决“农民有丰收缺收入”的问题联盟村4社的天润种植园内,村民们正在有序忙碌着。2021年,联盟村引进遂宁市天润种植园流转土地种植莴笋、辣椒、黄瓜等时令蔬菜,项目占地100亩、投资260万元。其中,联盟村将各级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0万元入股天润种植园、占股30%。刘超/摄影“村集体投入资金主要用于完善钢架棚、机耕便道等硬件设施。”遂宁市天润种植园负责人万明淑告诉记者,基地年产蔬菜100万斤,蔬菜主要供应遂宁、成都、重庆等地,村集体预计今年分红11万元。联盟村集体以资金入股,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用好用活村集体资源资金,既减少了业主设施建设投入,又保障了涉农项目资金“肉眼可见”、安全可靠。这是永兴镇探索入股分红“一起干”的成果。此外,永兴镇还探索推行引领带动“自己干”,长安村村民和村集体自行种植白芷就是很好的示范。探索推行就近务工“帮着干”,目前,每个村常态化劳务队伍保持在5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可达14000元以上。罗松说,永兴镇将因势利导、蹄疾步稳,在产业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上持续着力,做精“小组团”、念好“特色经”,做强“大产业”、走好“振兴路”。(图片来源:罗琳 范洪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8
四川新闻网消息  12月22日全省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总结表彰暨现场推进会在遂宁举行,会议宣读了关于命名四川首批100个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的决定,高县庆岭镇、高县来复镇大屋村名列其中。庆岭风光    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高县庆岭镇庆岭镇位于高县中部,距宜宾市区28公里、距高县县城10公里,宜庆路穿境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庆岭镇围绕“诗画乡村,醉美庆岭”形象定位,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请春酒”为主导产业,通过深度挖掘春酒民俗文化和茶马古道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川南请春酒文化一条街、春酒驿站、春酒广场等旅游景点,结合“文武荷田”“花漫岭”等自然田园风光,发展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让春酒文化变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变成旅游品牌,全面带动群众致富增收。2020年,庆岭春酒文化旅游收入达113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00余元。庆岭春酒广场    村民日子富起来,村容村貌也发生着改变。庆岭镇从加强村文化基层设施建设出发,通过整合村文化活动室、村级广播站、农家书屋、体育健身设施等,让群众娱乐健身有了地方、凝集党群人心有了阵地。牛牛灯、舞狮灯、打铁花、耍龙灯等具有典型川南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让群众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民俗文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图景。庆岭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城乡环境优美乡镇”“第二批省级法治示范乡镇”等荣誉。大屋村茶园风光    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高县来复镇大屋村大屋村位于高县北部,距宜宾市区仅12公里。近年来,大屋村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三建一创”乡风文明建设,统筹闲置阵地资源,建设文化院坝、农家书屋、文化长廊、农村信息服务站等文化场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依托文化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户”“平安店铺”“平安家庭”等评比活动,用典型引路,以文化人,引领村民扬党风、养村风、树家风,形成了“富、强、善、美”的大屋精神内涵。大屋村新景    与此同时,大屋村立足生态,培育产业,以“茶”为媒,开设茶文化研学旅游路线、打造文化旅游景点、深度开发文旅产品,持续做深“茶旅”融合文章,实现产旅结合、产村相融。202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实现了经济强村、和美兴村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级农产品亿元村”“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等多项荣誉称号。(高县融媒体中心罗景萍 供稿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2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