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欧阳 特约通讯员 贾明高 文/图  时下,正是肉牛膘肥体壮的季节。元旦节刚过,在射洪市太乙镇观澜村泰益肉牛养殖合作社标准化养殖场内,饲养人员正忙碌着拌料喂食、清扫圈舍。一头头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正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时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叫声。“目前肉牛产业前景良好,我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出‘牛’力。”合作社负责人刘平贵说。泰益肉牛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刘平贵在喂牛。  2009年观澜村泰益肉牛养殖合作社成立,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始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从最初300多头的规模,发展到现在占地520亩、年存栏 3000 余头的规模,2022年实现产值9000余万元。  在距离合作社养殖场不远处,一个矗立的大型圆柱体物件很是引人注目,养殖场负责人张家豪介绍说:“这个物件是沼气恒温发酵罐,可以对牛粪尿进行无害化处理。”合作社推行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以水稻秸秆作为肉牛食材主要原料,并创新发酵技术,将牛的粪便制成有机肥料,循环利用,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还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据了解,合作社聘请了四川农业大学作为合作社技术顾问单位,指导科学养殖,全面提高肉牛产量,保证每头肉牛一年生长1300斤以上。  由于推行绿色生态养殖、科学饲养,合作社养殖效益很可观。农民养殖户的收入也同样可观。近年来,合作社通过流转租用村民土地,免费给村民提供养殖技术培训指导,以“统一种苗栽植、统一农药及肥料施用、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回收产品、统一结算”“五统一”养殖模式,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养牛及销售秸秆和牧草,年增加农户总收入720万元,户均纯收入增加2400余元。同时,35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务工,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我在这儿打工方便,离家又近,主要维修牛场设施,有时候帮着喂牛、装车,每个月可以挣到3500元左右。每年土地承包费我还拿得到2000 多元,收益还是很可观。”村民杨如双说。  小山村里的“牛”产业,成为群众致富路上的帮手,通过合作社,村民实现了“抱团”增收致富。近年来,泰益肉牛养殖合作社及核心养殖场先后获评“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遂宁鲜协会副会长单位”“省级标准化肉牛养殖示范场”。  “现在政策好,政府对肉牛养殖的支持也到位,合作社收入比较好,我要抓住机会,好好发展肉牛养殖!”刘平贵信心满满地表示。他计划在未来两年之内,发展到1万头牛的存栏养殖规模,再增加5000亩牧草,年计划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3万吨以上,实现肉牛养殖从种草、养牛到饲料加工、肉类加工,再到旅游产品的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用“牛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牛动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1
(王丽 古良驹 记者 常艰)1月3日15时许,青神县高台镇杨店村,95后家庭农场场主张莉打开手机,站在地头就开始她的网络直播卖货,不到一个小时就成交了600单。与此同时,在白果乡虎渡社区,青神县春橘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李雪松,正在组织当地农民将爱媛打包装箱。随着青神柑橘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嗅到柑橘产业拥有无限潜力后,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青神的田间地头。果农丰收“把地交给合作社托管,省时省力,不仅轻轻松松就能种好果子,亩均收入还增长了50%左右……”说起果园,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3组的78岁老人徐桂枝笑容灿烂。原来,2021年起,她就跟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柑橘托管协议,从种植果树到施肥用药、修枝除草,再到水果销售,一条龙的事全部由合作社包了,她在家当起了“甩手掌柜”。“以前1亩果园能赚5000元,现在能赚7000多元!”   百家池村现有村民1114户、3300人,其中老年人占比30.3%。通过创新模式,小农户不仅成为现代化农业的一份子,更尝到了甜头。2021年,百家池村人均收入超过了32000元。“自2021年3月开展托管服务以来,已分两批与农户签订柑橘托管面积约500亩,为村内及周边98户农户提供‘全托管’或‘半托管’服务……”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如祥介绍,今年合作社还将新增柑橘托管服务面积500亩,托管面积将占全村果园面积的20%。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目前,青神县柑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面和家庭农场覆盖村小组比例均已达100%。这些有技术、有市场意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有效提升了规模经营效益、为农服务能力,加快了经营体系现代化,更带动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据悉,2018年,青神县土地流转比例约35%,到2022年已经超过86%。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春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你看嘛,这就是我采用传统的柏树、晾姜叶等熏制的腊肉,由于味道鲜美,都是提前预订,其中眉山市一家大酒店今年依然订购了5000斤。”1月2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顺着村监委会主任明建平的指引,笔者走进了一间正在熏制腊肉的小屋,只见屋内熏制腊肉的柏树树干、晾姜叶、锯末正在尽情地燃烧着,一块块蜡黄、油亮的腊肉悬挂于房梁之上,在烟雾中若隐若现。明建平在分割猪肉,用来熏制腊肉。  “小心有油滴落下来,这批腊肉已经熏制得差不多了,再过几天便可以打包发货了。”明建平带领笔者一边近距离观看腊肉,一边介绍说,现在这个天熏制腊肉是有风险的,稍不留神就熏制坏了。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处,因为气温高熏制腊肉的时间会大大缩短,此前熏制需要 20 天左右,现在这个天气15天即可。  48岁的明建平本是一名乡村医生,近几年却致力于传统腊肉的熏制——从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2月,他都一直忙着采购宰杀生猪、加工销售腊肉,产品畅销省内外。这两年,明建平在短短4个月时间里,都要卖出腊肉、香肠、腊猪头和腊猪蹄等1万多斤,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他从中获利都在20万元以上,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周边乡亲、特别是留守老人们的“钱袋子”。  明建平告诉笔者,为了让更多人吃上传统的农家腊肉,他购买的土猪都是村里的农户家散养的。这些土猪用青草、玉米并辅以红薯、土豆等进行补饲,生长期在一年以上。熏制腊肉采用的是最原始的传统方法,而熏制前需要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香、八角、桂皮、丁香等十多种天然香料腌制十来天,再洗净晒干后,用棕树叶扭的绳索挂在熏房里熏半个月以上。熏制的腊肉经煮熟切成片后,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风味独特,深受顾客的喜欢,也让很多人重新找回“一家煮肉百家香”的感觉。  明建平说,腊肉之所以价格较高,除了本身是土猪品质外,每头猪只有70%的猪肉适合熏制腊肉,有相当一部分猪肉因太肥只能低价处理。  由于明建平采用传统方法熏制的腊肉风味独具,每年卖出的1万多斤腊肉在给他带来20多万元收入的同时,也带火了云台寺村村民,特别是留守老人发展生猪养殖。近几年,为了带动留守在家的老人养猪,明建平都是以高于市场价2元/斤进行上门收购,让留守老人们既降低了卖猪成本,还足不出户就卖上了好价钱。据悉,每年明建平上门收购 300多头肥猪,让养殖户每头肥猪多卖500多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05
岁末年初,大家都在欢度佳节的时候,家住宜宾江安县大妙镇的曾燕却忙着给自己的手工班学员下达任务,“最近又来了一批订单,大家空闲的时候抓紧做,这批订单做完了,就可以过年啦!”2022年,曾燕在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江安县残联的支持下,创立了零件手工班,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还带动了多名残疾人就业。曾燕近照花季少女突遭变故 但绝不向命运低头多年前,曾燕和大多女孩一样外出打工,在深圳一家公司担任采购员,后来曾燕成了家还有了小孩。22岁那年,曾燕因病变影响了脊柱神经,导致四级肢体残疾,在做了四次大手术后回家修养,看见才几岁的孩子天天给自己打水洗脸、端饭,父母亲忙前忙后,曾燕的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了极大的落差。曾燕回忆:“年纪轻轻20多岁,最美好的年纪,终日躺床上动弹不了,吃饭喝水,甚至大、小便这些日常的生活都无法自理,心里特别恐慌”。正在苦闷时,曾燕想起了给她做了4次手术的医生说的话:“你做了手术没有瘫痪就是一个奇迹”。医生的这句话一直鼓励着了曾燕,强烈求生、求健康的希望被点燃了,“我一定要振作起来,不能向命运低头”。于是,曾燕开始了痛苦又艰难的康复训练。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曾燕又能慢慢站起来、走路,慢慢能生活自理了。为了照顾家庭 县残联提供新工作康复后的曾燕决定自食其力,开了一家卤肉摊子。曾燕每天凌晨3、4点就起床去市场买食材,然后做出卤肉售卖。虽然卤肉摊收入不错,但曾燕累得不行。江安县残联了解到曾燕的情况后,给她提供了一份残协专员工作。因为家中公公婆婆均是残疾人,且年老体弱,多次住院手术需要照顾,两个娃娃读书也需要照顾,曾燕希望能就近找个工作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得知曾燕的情况后,江安县残联又帮助她在残疾人就业基地找到一份灵活就业的新工作。这份工作不用坐班,曾燕在家里就可以完成零件组装,一天能带来50元左右的收益,既兼顾了家庭,又赚取了收益。曾燕说,“在这里我还结识了很多处境相同的朋友,像是残疾人家属周大姐、残疾女孩小梦都是利用零碎时间在家做手工,每月能拿到1000元左右的收入,对残疾人来说是很不错的了,经了解我发现身边其实也有很多跟自己情况相似的人”。希望创办手工班,用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曾燕逐渐发现自己从事的零件加工行业对于文化水平、专业水平的要求不高,时间灵活,操作简易,上手较快,居家就能完成,这种灵活就业模式如果能引进到自己所在的乡镇,相信能带动当地的残疾人就业。曾燕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几位朋友的认可,大家迅速达成了共同创业的共识,由曾燕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随后,曾燕带领团队开始走访了解市场需求,并与江安县残疾人手工项目就业基地负责人进行洽谈,基地负责人在手工零件加工项目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承接过华业、美的、海尔、格力、中兴等品牌项目,承接资金超30万元,基地负责人给曾燕分享了有关经验,并表示可以协调货源途径。结合摸底的市场需求,团队最终选定龙虾扣、电子元器件开关、网路滤波器三种零件进行加工。曾燕和团队商量可以着手开设培训班招募学员,聘请技术人员对学员进行培训,最终接受培训后的学员按照正常速度,一天8小时计算,手工零件加工单人日产最高可达5000个,将实现一个岗位每月近1500元的收入。整个项目也将为乡镇提供30-50个残疾人灵活就业岗位。曾燕说:“我们相信项目正常推进,在拓宽产品类别和渠道后,可以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就业”。专项资金支持:让残疾人经济和精神上都有收获曾燕的团队具备了一切创业的条件,但资金欠缺使计划又遇到了困难。得知此情况后,当地残联与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系,发起了“残疾女大学生手工班项目”,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资助了5万元作为曾燕的创业扶持资金。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助残创业·向上工程”项目希望重点帮助残疾大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涉残群体通过创新创业,拥有一份收入稳定、有价值、有尊严的事业,用创业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截止目前已累计资助14名残疾大学生创业“。曾燕说:“残疾女大学生手工班项目旨在解决残疾人自主创业的问题并带领更多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将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创业结合,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看到参加手工班的学生能从经济和精神上能够有所收获,从而获得幸福感,我认为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肯定”。对于自己创业的故事,曾燕说:“由衷的感恩江安县残联和江安县残疾人就业基地负责人的帮助,更要特别感谢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关键时候提供的重要帮助,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给予符合条件的残疾朋友创业扶持。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03
 (惠小勇 吴晓颖)前不久,在四川省广汉市松林镇沙田村举办的松林国际地摊节十分红火。“地摊节有上百个摊位,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沙田村村民杨永坤说,那两天大家都忙着做生意、接待游客,自己家种的红薯、柑橘、柚子卖了1600多元。  50岁的喻昌波是地摊节发起人,他是一名规划设计师,也是沙田村的新村民。几年前,老喻受邀回到家乡广汉参与乡村旅游规划项目,被眼前一个个老幼相守的“空心”村庄触动:新房建好了、生活环境变美了,年轻人却走了,农村缺少有想法、有能力、能做事的人。  思索再三,在外打拼了20多年的老喻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接受松林镇政府的聘请,担任乡村建设顾问,带头返乡,为乡村发展振兴尽力。2014年,他卖掉在云南丽江经营多年的客栈,带着妻子来到沙田村安了家。  老喻成天想着如何回馈家乡,为乡村带来生机。举办地摊节、有传统年味儿的“九大碗”坝坝宴、建“猪圈书吧”、成立松林乡村建设研究院……一个个创意付诸实施。  村口那间废弃的猪圈,被老喻亲手改造成书吧,如今成了村里人气最高的地方。平时村民来书吧免费读书,周末老喻和妻子在这里开办“沙田艺术课堂”,义务教村里20多名孩子画画、做陶艺,陪伴这些孩子成长。  几年来,老喻见证了一个个美好的改变:村里孩子们变得乐观开朗了;村民们养成了读书看报、健身的习惯,邻里关系也更和谐融洽了。  老喻的“净庐”成了建筑、文史、环境等各路专家定期聚会为美丽乡村“把脉”出主意的地方。不少“80后”“90后”年轻人返乡创业了,汇聚成激活村庄的内生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连日来,在合江县大桥镇里村的丰达制衣厂内,每天都灯火通明,工人们加班加点、开足马力,忙着赶制秋冬服装订单。丰达制衣厂负责人、返乡创业的匡建与王碧媛夫妇也亲自上阵,检查成品、清点订单、打包发货,忙得不可开交。“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我们的生意也逐渐好转,所以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加班。我们制衣厂都是采取订单式生产,产品主要以出口为主,销往东南亚、非洲等地,今年销售额在300万元左右。”匡建介绍到。匡建与王碧媛夫妇常年在福建打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2022年,合江县大力实施“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匡建与王碧媛也在优惠政策和乡情乡愁的驱动下,回到大桥镇里村,创办了丰达制衣厂。匡建说:“我们回到家乡创业,得到镇村干部的鼎力支持。没有生产厂房,村上就把办公阵地多余的房间改造成厂房;缺少生产机器,村集体经济公司就购置了30台机器;没有工人,又帮忙组织招工,什么都不用我们操心!”据了解,大桥镇里村集体经济公司与丰达制衣厂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公司每年向制衣厂收取厂房租金3万元;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公司以机器入股,每年提取纯利润的5%作为分红;另一方面村集体经济公司组织周边农户就近务工,从中收取100元/人的中介服务费。通过这三项收入,村集体经济公司每年收入可达9.5万元。在制衣厂务工的村民陈天会说:“制衣厂办起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就业,每月工资有三四千元,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外出打工。在这里上班也很自由,家里有啥子事情,随时可以走,真的很方便。”近年来,合江县大桥镇积极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制定《大桥镇乡村人才振兴五年行动实施方案》,通过招引在外成功人士、发掘本土优秀人才等方式,大力动员乡贤创新创业,以乡贤力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供稿:合江县大桥镇 刘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9
四川三农新闻网乐山讯(通讯员 祝玉平)沐川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7.34%,全域拥有林竹161万亩,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盛产笋蛹。笋蛹不仅营养丰富,更是香酥味美,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食品,沐川也有了“以虫待客”的礼仪。这也让人们看到了商机。今天,就带大家走进一家人工养殖笋蛹的业主。赵彬富养殖笋蛹12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沐川县利店镇富强村2组的沐川县赵彬富笋子虫养殖场。赵彬富正打开两袋配料,拿起扬铲拌料,边拌料边给我们介绍养殖流程。“先把料搅拌,整好了把它发酵,发酵好了过后,就可以放种虫。”赵彬富一边拌料一边给我们介绍。“2、4、6、8、10、12……”随后,赵彬富搬出一箱已经发酵好的配料,数出15只雌笋子虫。接着,他又往箱子里放上15只雄笋子虫。赵彬富展示养殖的笋蛹之后,他拿出一箱正在生长的笋蛹,用手轻轻一刨,一只只金黄色的肥美的笋蛹就钻了出来。“每个月的月产量是二三十斤,二三十斤是笋蛹,我还卖种虫,我每月的产值大约是五万多六万左右。”据赵彬富介绍,他已带动三十余户村民养殖笋蛹,年收入上万元。小小笋蛹,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黄金虫”。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潇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正是冰糖橘行将成熟的季节,在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三组的一个山头上,成片的冰糖橘树挂着沉甸甸的果实,金黄的冰糖橘极为诱人。  这片丰收的山头,7年前还是一片荒芜,荆棘丛生。如今,承包此山头的61岁老人罗仕福靠着它每年却能收入20多万元。冰糖橘压弯枝头让罗仕福笑逐颜开  2014年,在广州开办服装厂近20年的罗仕福回乡创业,以每亩300元的租金流转了村里一个荆棘丛生、面积达 30 亩的山头开始种植冰糖橘。如今,历经7年的精心管理,冰糖橘早已进入了盛产期,亩产量超过2000斤。  “在外打拼了多年,没想到回家干农业这老本行,竟然给我带来了这么大的回报。”罗仕福说,他回乡前咨询了几个从事农业项目的朋友,然后又到广东周边及广西等地进行了考察,结合普潮村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尤其是泸州周边还没有规模发展冰糖橘的市场空白后,他毅然决定发展冰糖橘产业。  当年10月,返乡的罗仕福把首批租下的这个30亩荒山坡开垦整理后全部种上了冰糖橘果苗。由于管理到位,2017年冰糖橘树就开始挂果。因为冰糖橘园地处泸州城郊,在泸州至宜宾的 S307 省道边,去年,冰糖橘都是以体验采摘方式被城里来的人买走,给他带来了近3万元的收入。  近两年,在罗仕福的精心管理下,他的 30 亩冰糖橘产量年年都保持9万斤左右。这些天,随着冰糖橘开始成熟上市,已经有不少泸州城区市民自驾前来进园采摘,并卖出了每斤4元的价格。  与别人种果树增收不同的是,罗仕福还采用立体种植,除了种植冰糖橘,每年还在冰糖橘树下种植蜜本南瓜和散养土鸡。他说,蜜本南瓜味甘、粉,口感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是我国品质较好、适合烹调和深加工的品种之一。自从种了南瓜和散养了土鸡,冰糖橘林的土壤水分不再流失,土质因鸡粪也肥沃了起来,而且还多了一份收入。  “南瓜产量有3万多斤,收入3万多元;土鸡一年能养1000多只,也有 3 万多元的利润。”为了把冰糖橘发展得更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罗仕福还成功申办了冰糖橘种植家庭农场。在这片荒山捣鼓了 7 年,罗仕福终于搞出了名堂,令人刮目相看。夏秋卖南瓜,秋冬卖冰糖橘,平时卖土鸡,又因紧邻省道边,他的这个冰糖橘园一年四季都十分热闹,成为了泸州近郊名副其实的“网红橘园”。这两年,罗仕福就靠着这个立体种养的“网红橘园”,每年都要实现收入20多万元,让昔日荒山头一举变成了“聚宝盆”。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26
近日,四川省第六届农村手工艺大师评选揭晓,经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定,全省38人荣获第六届“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称号。峨眉山市国家高级制茶师、国家一级评茶师、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王敏的两位高徒陈建桂和李昊,双双获此殊荣,成为第六届四川省农村手工艺(盆景园艺类手工茶)大师。陈建桂(左前一)、李昊(右四)和师父王敏(左五)在一起据了解,现为峨眉山市古来茗心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会长,民进峨眉山市总支主委的王敏,从事手工茶制作30余年,是峨眉山古来茗心手工茶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第五代传承人。今年1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国茶人物·制茶大师”推选结果,王敏荣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称号,12月,又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列入2022年四川省突出贡献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名单,获“传承保护型能人”称号。王敏坚守祖训,千方百计将峨眉山手工茶制作技艺保护传承下来,先后吸纳了陈建桂、李昊、江涛、李威等为古来茗心手工茶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使峨眉山手工茶制作技艺得以“保护、传承、利用”,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新的活力。陈建桂在手工制茶陈建桂,1999年开始从事茶叶种植及其加工技术工作,2008年拜王敏为师,2012年与王敏共同创立了峨眉山古来茗心茶叶经营部,2015年出任公司总经理及古来茗心茶叶专业合作社总经理,2014年获“国家高级评茶师”职业资格等级。2016年组建峨眉山手工制茶协会,担任秘书长。先后参加了第三届、第四届中国职业技能大赛及四川省茶产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手工茶制作团体一等奖,绿茶“古来茗心茶”评为四川省最具地方特色茶产品金奖,“古来茗心红茶”荣获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创新一等奖。2017年获“国家高级制茶师”职业资格等级,并在协会内第二届绿茶制作斗茶比赛中荣获“优秀制茶师”称号和“优秀评茶师”称号。李昊与师父王敏参加省技能大赛李昊,陕西宝鸡人,2017年入川随师父王敏学习手工茶制作技艺。2019年,李昊制作的“酵古茗”红茶产品,在四川技能大赛第五届四川省茶产业职业技能大赛斗茶决赛中荣获金奖。在协会内第四届和第五届斗茶比赛中分别荣获“优秀评茶师”和“优秀制茶师”称号。李昊现为峨眉山市古来茗心茶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除跟随师父王敏学习手工茶制作技艺外,还与师父一道积极开展手工制茶培训工作。4年间,共培训了来自省内外的手工制茶学员1500余人次,参与手工茶制作交流和现场宣传展示活动20余场,宣传了峨眉山茶文化,推广了手工茶制作技艺,带动了四川的手工茶产业的发展。现场展示手工茶制作技艺据悉,对于此次获评的农村手工艺大师,由省乡村旅游协会授予“四川省农村手工艺大师”称号。农村手工艺大师的代表性技艺优先进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农村手工艺大师本人和1至2名直接传承人优先进入《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传承人名单,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手工艺大师;优先推荐农村手工艺大师参与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评选活动;经自愿申请,农村手工艺大师可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同等享受培训、服务和资金扶持等政策;支持农村手工艺大师创办家庭工场、技能大师工作室、农村手工艺合作社等。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23
四川三农新闻网眉山讯(通讯员 刘敬宗)“唐老师,帮我拉两吨有机肥上来吧!”12月22日,丹棱县顺龙乡官厅村2组村民李维俊,打通了四川龙田丰生化有限公司业务员唐金香的手机。刚刚以9.80元一公斤的销售价格,把“爱媛”销售完毕的李维俊,就急着为果树增施有机肥。他说:施用有机肥是提高水果品质的关键错施之一。几年前,李维俊在地处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区,种植了十亩左右的“丹棱桔橙”,年产量在3万公斤左右。他第一次参加丹棱县以不知火为主的“丹棱桔橙”种植技术大比武时,曾经夸下海口“我要在海拔最高的地方,种出品质最好的‘丹棱桔橙’”。终于在2022年,以综合评分86.23分的好成绩,一举夺下丹棱县第十届“丹棱桔橙”种植技术大比武“果王”称号。丹棱县第十届“果王”李维俊是丹棱全县将“丹棱桔橙”种植在海拔相对最高的少有的几户农民之一,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善于摸索和总结,最终探索出了一套独有的栽培技术,把本来只适合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不知火”,硬是成功种在了海拔800米的山区。谈及成功的秘诀,李维俊说:除了合理密植,科学修剪,增强透光,生草栽培,绿色防控而外,关键的是要能够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不能老是按传统的一套操作,不能因循守旧,一定要有创新的理念,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全营养作物碳汇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四川龙田丰生化有限公司率先提出的最新理念。他是根据作物类型及生长的时空状态所设计的能稳、匀、足、适供给作物所需全部养分,并同时提高土壤和植株体碳汇量,有效促进与稳定碳中和的现代农业栽培技术。李维俊是采用全营养作物碳汇栽培技术的受益农户之一。全营养碳汇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土壤修复、地力培肥,稳、匀、足、适的供给养分,并通过根系、叶片进行立体补碳的方式,培育健壮根系和健康功能叶片,提高植物对全营养养分的吸收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碳汇量),使作物最大程度的转化积累有机碳。该技术创新性地将作物生长必需的17种营养元素与功能性微生物,通过养分与微生物复合技术生产成全营养碳汇肥。长期采用全营养碳汇栽培技术,可逐步实现化肥减量、农药减量(通过提高抗逆力、使用复合功能菌抑制多种土传病害),大幅度减少施肥次数,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从而实现节本增效,为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2
 因为苍天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连绵起伏的荣县老君坝山脉;因为那日夜流淌的东川沟水系,孕育了云雾缭绕间的广袤茶园;因为那条承载悠悠历史的茶马古道,跑出了荣县茶产业的几经沉浮;在一杯茶品人生沉浮的世界里,丰富的茶文化催生出荣县制茶工艺的日新月异。今天,请和我一起,去聆听荣县四川省非遗传承人刘明钦讲述手工制茶“七步法”。 一片绿叶熏陶他成长种茶、摘茶、制茶,爷爷种茶,父母种茶,左邻四方都种茶,大地赐予的这片沃土上,到处飘逸着茶的味道,人人都讲茶的故事。今年52岁的刘明钦,从出生之日起就受茶的熏陶而成长。在他的骨子里,在他制茶的双手间,在他的心灵深处,总是散发着浓浓的茶香。门前是茶园,房后是茶山,刘明钦打几岁起,每年春暖花开时节,他就要和父母上山采茶。那层层碧绿的茶园里,有他胡乱采茶的记忆,有他被父母训斥的回忆,还有他和小伙伴们藏猫猫、玩游戏的童年故事。这些童年记忆里,唯一不缺的元素就是茶。在他的记忆中,爷爷那辈制茶是先煮后晒,但到爷爷晚年时,才将煮茶改为炒茶。煮茶的大概做法是:将采摘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鲜茶叶,放置烧有开水的铁锅中煮,这道工序叫杀青,杀青后再进行搓揉成饼,然后放置室外晾晒干,爷爷说这种方式制茶叫晒青茶。刘明钦12岁那年,因为家里穷,刘明钦离开书声琅琅的校园辍学回家,从这一年开始,父亲就成了传承手工制茶的“师傅”。第一年和第二年,父亲掌灶炒茶,刘明钦干的就是给炉灶加柴火。“炒一锅茶叶,要加温、降温反复16次以上,别看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却在手工制茶过程中特别重要,因为火候掌握不好,炒制出来的茶叶味道就不正宗,因为学这个活,还挨过父亲的‘收拾’呢!”刘明钦回忆说。从第三年开始,父亲便和自己交换了炒茶角色,父亲负责给炉灶加柴火,自己被“赶”上了灶台亲手炒茶,刚开始学炒茶时,自己的手被锅底近200度高温的烫伤,这是给刘明钦留下的难忘的回忆。第五年开始,刘明钦便成了父亲的接班人,传承着祖辈留给他手工制茶手艺,也成了他今天走南闯北参与手工制茶擂台上的“明星”。刘明钦说,他和父亲每年手工制作的明前茶,在周边的四里八乡中算的上是上等货,也是赠送刘家达官贵人的佳品。他父亲72岁临终时,握着刘明钦的手断断续续说完 “明钦,你要把父亲传给你的手工制茶做得更好,用你的手制出更多更好的茶。”这句话离开人世。手工制茶“七步法”里有奥妙父亲当年去世时,刘明钦28岁。他没有辜负父亲的遗愿,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把手工制茶工艺发挥得更好。在茶的熏陶下,刘明钦到过荣县的“龙都香茗”茶业公司,后供职于“荣县东郊茶厂”至今。做仓管、做技术指导,他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手工制茶工艺。多年来,他总结提炼了手工制茶“七步法”,分别是:第一步:第一次杀青。当天采摘的鲜茶叶,在室外通风晾干约4个小时后,便可以开始烧锅。将茶叶投入翻红的锅中,这时铁锅锅底温度约200度,倒入茶叶后,徒手紧贴茶叶在锅内巡回杀青,茶叶温度要保持在七八十度。为了给茶叶散水蒸气,期间还要不停将茶叶抛向空中,如此循环三分钟。这样茶叶中的活性酵才不产生氧化,色彩更加翠绿。第二步:第二次杀青。将第一次杀青后茶叶,从锅中全部拿出,在簸箕中晾两到三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杀青,这时候锅的温度要达到100多度。此步骤是为了防止有的茶叶没有杀透,同时也能通过第二次杀青,让茶叶香味更加醇厚。第三步:三烘三揉。将锅中的茶叶按一个方向旋转、揉捏,以此循环往复三次,大约需要20分钟,这样可以保证茶叶内茶多酚、茶氨酸等属性充分综合。此步骤锅中温度要达到八十到一百度。第四步:搓团提毫。这是最关键的制作过程,当锅温降到六十到七十度左右的时候,一边炒一边用双手用力地把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持续抖散,反复如此,直到条形卷曲,茸毫显露。第五步: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来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效果。第六步:晾凉。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开晾凉,一般要半小时左右。第七步:装袋。用牛皮纸装袋、封口。茶叶的“嗅觉”很敏感,很容易吸收“身边”的味道,所以,装茶也很讲究,用牛皮纸、茶叶罐等,必须密封好。刘明钦说,这“七步法”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不会那么得心应手,需要反复摸索,反复实践,从中找到奥妙。从鲜叶入锅到成品出锅,其中的反反复复约50分钟里,用心制茶茶才会“心领神会”。传承技艺义不容辞刘明钦,传承的是家父技艺;走出去学的,是他乡精髓。为了不断丰富手工制茶技艺,他曾多次参加制茶比赛,并获得可喜奖项。2019年获得第三届“四川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制茶项目优胜奖;2021年获得“荣县首届优秀乡土人才”称号;2022年在“天府龙芽杯”四川省扁形绿茶手工制作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厚重的奖牌,是对传承人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刘明钦的鞭策,今年9月,他与“荣县东郊茶厂”研发人员一道,开发研制的“万宝飘雪”获得第十一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金熊猫奖”;今年7月, “万宝飘香”参与中国花茶之乡第一届“荣县花茶”斗茶大赛茉莉花茶一等奖。刘明钦在潜心探索手工制茶技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坚守传承手工艺制茶手艺,将手工艺制茶发扬光大。“我一直坚持父亲的原则,不勉强任何人制茶,我对我儿子也是如此。他选择了热爱的桥梁工程专业,我也支持。同时,我也培养了两个制茶的徒弟,无偿将我的制茶心得教授给他们。”刘明钦介绍。如今,刘明钦的心愿就是将手工艺制茶传承下去。对于两个徒弟,刘明钦像当年的父亲一样,一把手悉心教导。现在,两名徒弟已经掌握了制茶的基本功了,制茶流程也能掌握了。下一步,刘明钦还会继续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上手工制茶。在自贡市荣县巅峰茶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他已经培训过10000余名中小学生了。在其余大大小小的茶艺交流座谈会上,也有刘明钦讲解制茶知识的身影。在制茶的世界里,刘明钦能够用双手与茶叶 “对话”,能够用一生去坚守所爱,孜孜不倦勇攀制茶高峰,呕心沥血只求匠心传承。一生为制茶所“牵绊”、一生为制茶所“奉献”。(供稿:荣县县委宣传部 蒋雪梅  蒋兵)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2
(崔青)12月19日,四川自贡市荣县举行“创新创业展风采·乡村振兴创先进”2022年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来自全县的12个创业项目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决出胜负。本次大赛,吸引了众多优质创业项目和创业人才参与。12个创业项目,涉及油茶种植、辣椒产业、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中草药产业等领域,其中不乏颇有亮点的创业项目。大赛现场经过选手们精彩的自我展示和评委提问环节,最终,参赛项目《服务三农 振兴乡村,打造中兽药产业战略升级》获得金奖,《九棚山农旅休闲度假区》《一爪多元化,川味飨天下》获得银奖,《游千年盐都、品万宝禅茗》《聚电商,创未来,打造荣县互联网新业态》《一方沃土 八方摘福,推广有机肥 推进绿色农业》获得铜奖,《观云海,赏鸵鸟,打造荣县“瓦屋山”》等6个参赛项目获得乡村振兴贡献奖。据了解,本次大赛历时3个月,自9月启动以来,先后通过镇(街)、行业主管部门从50多名创业者中,推选出20名近三年来在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良好经济效益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创业者进入初赛。最终,《九棚山农旅休闲度假区》《聚电商,创未来,打造荣县互联网新业态》《游千年盐都、品万宝禅茗》等12个创业项目,在比赛中脱颖而出,闯入决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1
(龚雪澜 李雪峰 李全民)近年来,青川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以“园区+”为抓手,集中整合现有农业资源,充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打造“大园带小园,园园连成片”的生动局面。在青川县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和农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县农业农村局坚持“产业凝智、人才兴园”的工作理念,打出一整套强有力的组合拳,新建改建扩建成多个高质高效高水平园区,2022年园区总面积、总产值均大幅提高,一条极具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之路在青川将越走越远。开展农技培训围绕创建产业园区,构建育才用才机制。青川县高度重视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全方位发挥党组织在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选、用、留”方面的指导作用,牢牢把握放开视野选择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遗余力留住人才的思路,通过印发下达《关于加强现代农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人才服务园区的政策,强化人才要素保障,激发和释放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园区一线干事创业的巨大活力。围绕搭建专家站点,发挥各方专家优势。青川县以食用菌为产业支柱所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园区管委会木鱼镇红旗社区(食用菌产业)、乔庄镇孔溪社区(茶叶产业)分别建有2个专家工作站,园区依托专家工作站并融合高校专家、岗位专家及本土专家等多方力量组建了4个专家团队,针对性解决园区建设中所遇到的技术难点,因时因势为园区谋划长远布局,一点一滴为园区指导发展路径,带动园区告别“小、散、低”状况,成为引领青川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形成强大富农合力。青川县通过组织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到田间地头或通过组建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开班教学,对农民精准培训,带领农民了解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农民发展自身成为新型农业生产主体,拉动园区周边农户加入园区联农带农机制,实现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打破原来农户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让农民种地不富的局面得到改变。人才兴则事业兴。青川县将继续筑牢人才助力产业、服务园区意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现代化农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地”、经济“聚宝盆”,全力助推园区提质增效,做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园”、“金招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0
12月14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牵头主办的第八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七一世外桃源酒店举行,沿滩区联络镇《油稻虾娱轮作共生观光农业--贡富路上的领航者》项目喜获建行杯第八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颁奖现场颁奖典礼上,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学生代表罗梦林与各高校一同展示了项目成果。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张荣、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伟、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等领导听取了各项目组的成果汇报,领导们充分肯定了项目立足赋能乡村振兴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就项目的技术与成本等问题与团队师生进行了亲切地交流。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伟、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为《油稻虾娱轮作共生观光农业--贡富路上的领航者》项目负责人刘杰颁发金奖荣誉证书并合影留念。(供稿:沿滩区委宣传部 姚永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冬临大地,寒气逼人。而在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金凤村返乡农民李模森的东森农业有限公司有机芽苗菜种植车间里,却是绿意盎然。一排排纤细、洁白、柔嫩的芽菜苗嫩绿修长,被成排有序摆放在置物架上,长势喜人。  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种子培育出的可食用的“芽菜”,属于“活体蔬菜”。作为富含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近些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李模森在查看种植的芽苗菜皮具老板转型从事无土栽培  李模森告诉笔者,芽苗菜主要是依托催芽育苗设备配合专业的种植技术、一把种子、一张吸水纸和一个幼苗托盘和系统固定喷洒设备,5天—10天就可以“生”出各种美味的芽苗菜。这些芽苗菜完全利用种子自身的养分生长,生长过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只需要每天定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温度就可茁壮生长。目前,李模森的芽苗菜车间培育的芽苗种类有10多个,包括黑豆芽、黄豆芽、豌豆芽和红豆芽、香椿芽、七彩萝卜、花生苗、空心菜芽等。虽然这些芽苗菜是无土栽培,但却富含蛋白质、纤维素、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  今年43岁的李模森,曾在广州闯荡了20多年,并拥有了自己的皮具公司。近两年由于受疫情和市场萎缩的影响,李模森就开始着手转型自己的产业。  “那是在一次接待客户去饭店就餐时,其中一道清脆爽口的炒菜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打听才知道那道菜叫‘芽苗菜’。”谈起自己返乡种植芽苗菜,李模森说,尤其是在得知小小的一盘芽苗菜价格并不便宜后,他当时便萌生了自己回乡培植芽苗菜的想法。  说干就干。今年9月,李模森在经过几个月的芽苗菜种植技术学习返回纳溪老家后,将金凤村集体公司闲置的一个冻库租用了下来,并投入30多万元对其进行改造、购进设施设备,全身心投入到芽苗菜培育中。很快,在李模森的精心“呵护”下,第一批芽苗菜在10月初通过了专业机构有机检测,开始陆续上市。“新宠”前景看好计划扩大生产  笔者了解到,芽苗菜质地细腻。由于种植的芽苗质量高、味道好,经过与纳溪两家大型商超和几家餐饮店、火锅店对接后,很快就打开了市场,成为许多市民的“新宠”。  站在一排排整齐的置物架中,李模森说:“在温室的芽苗菜不受环境和季节影响,全年都可以培育。因为它的生长周期短,轮作快,一年下来保守估算,一平方米的芽苗菜可以收入几百元。”  “芽苗菜虽然营养丰富、种植周期短来钱快,但相应的技术必不可少。仅仅是浸泡温度和芽苗生长湿度的技术要求都极高,每一种豆芽浸泡需要的温度都不一样。”李模森说,在泡芽上,每种种子的密度不一样,泡芽温度也不一样;而营造芽苗菜适宜的生长环境,也是一个难点。有的芽苗菜喜欢湿度大一些的环境,有的芽苗菜要避光种植……总之,种植方法各不相同。“芽苗菜种植看似简单,却是个十足的细心活。”李模森说。  现在,李模森的3个车间有2个车间种植芽苗菜,另外一间作包装和三次循环净水,种植车间全是架式栽培,空间大大节省。随着李模森的芽苗菜在商超和餐馆及火锅店打开市场,成为越来越多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他也有了新的想法:“芽苗菜市场前景好。新的一年我计划把车间扩大几倍,力争日产在500斤以上,让绿色的芽苗菜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吸纳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起致富奔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19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觉得在关键时刻,就应该要有一份担当。”古蔺县人大代表、乡贤潘小容常常这样说,“人民群众选我当代表,我就要为他们做点事”,她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当代表以来,她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镌刻在脑海里,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在乡村院落、书写在田间地头,乡亲们的殷切期盼都一个个逐渐变成了的现实。在蔺州大地上,身兼古蔺县彰德街道办建国村支部副书记、古蔺县蒙牛盛欣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代表潘小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了“巾帼”代表不一般的风采,多次获得市县巾帼妇女代表、“三八”红旗手、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潘小容(右二)赠送防疫物资  “疫”路守护,争当防疫“急先锋”“她每天要从上千条信息中筛查出不同类别人员信息,分类建立台账。”据潘小容的同事张定芳介绍,疫情防控之初,潘小容不仅要负责收集、核实数据上报,还要负责建立台账、分发物资、参加一线排查,在她办公桌旁的任务墙上,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是满满当当的,常常都要挑灯夜战,对于当初的工作量,张定芳也深感压力巨大。2020年大年初一,潘小容原本想好好休息几天,可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一切,村委会办公室成了潘小容和同事们长时间战斗的地方。据古蔺县彰德街道办建国村干部林延勇介绍,由于潘小容昼夜面对电脑和超负荷工作,她的视力开始减退、眼睛出现发炎症状,同事们劝她去医院看看,她却笑着说,我是党员,这点困难能克服,没事儿,点一滴眼药水就好了。“你的情况有点严重,要立即住院治疗”。通过视频远程治疗,医生告诉她必须到马上入院治疗,可是她不为所动,滴几滴眼药水又开始忙碌起来,直到一个月后,疫情有所好转,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入院治疗。“女儿宅在家没人陪,自己的老人也20多天没见到了,挺愧对他们的,但是他们都支持我。”作为一名党员,潘小容用“党员在一线亮相”要求自己,主动靠前,争当急先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疫”路之上,潘小容不仅冲锋在前,攻坚克难,不眠不休,还多次倾囊相助、不求回报、无私奉献。  “这是她第二次捐赠防疫物资了。”古蔺县彰德街道办分管负责同志马开兵对于潘小容送来的物资,表示十分的感谢。就在近日,潘小容又为彰德街道办送去了牛奶、天然矿泉水、电解质水等物资400余件,展现了一名党员同志、一名企业家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和作为。据了解,自疫情防控以来,潘小容个人先后向县人民医院、中医院、镇医院,所属街道和村社捐赠口罩、牛奶等防疫物资累计达18万元。潘小容走村入户动员群众发展产业“裕”路奋斗,当起致富“领头羊”“我家的红高粱第一季收了又长出了第二季。”看着格外的收获,建国村村民刘友妹乐得合不拢嘴,她说,又可以多卖1000多块钱了。“我家今年流转了13亩土地,流转收入有4000多元,我平时在种植基地帮忙种植、管理、收割高粱,工钱大约有4、5千。”想到既解决了部分土地闲置的问题,又解决了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的致富路径,村民骆国宪脸上笑开了花。在古蔺县彰德街道建国村,像村民宋英琪、骆国宪一样的尝到甜头的还有上百个农户。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种植高粱,又在种植基地帮忙做活,一年下来,不仅有土地流传收入,还有不少的务工收入。撂荒地长出红高粱,村民致富路越来越宽、“钱袋子”越来越鼓,这其中有不少是潘小容的功劳。“去年,古蔺县实施‘生态立县、酒业强县、农旅富民’三大战略,我们种植红高粱既可以支持经济发展,也可以把村里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老百姓也可以增加收入。”看到政策出台后,潘小容说干就干,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她走村入户了解土地闲置情况,了解群众种植意愿,向村里种植专家们讨教红粱种植的土壤、气候、水分等条件后,作出了带领群众种植红粱的决定。“起初,很多村民都还是很担心。”潘小容说,为打消乡亲们的疑虑,她率先在建国村七组流转群众土地400余亩,自己先行投资,建起建国村红粱种植产业园,聘请流转土地的农户和周边群众到园区里干活,有效解决了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看到一片片成熟的高粱,村民们终于消除了心中的担忧,纷纷前来请潘小容带领他们一起种植红梁。潘小容(右)到刘友妹家查看高粱丰收情况    撂荒地里找到“致富经”,充分展现了一名代表就是一根标杆的示范作用。在潘小容的带领下,建国村高粱产业“大户带小户”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更加完善,产业便道、灌溉水池等基础设施更加坚实,红梁产业正快速发展。据了解,到2023年,建国村红高粱种植面积规划将达1000亩,预计年产量约60万斤,产值210万元以上,可有效解决周边100余名在家群众增收和就业问题,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大的活力。一路前行,甘做群众“贴心人”“潘嬢嬢,快点来坐。”潘小容每次到自己帮扶的群众朱国强家,人还没有到,朱国强一家就远远的打着招呼。到朱国强家后,她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嘘寒问暖、拉着家常,关心一家人身体状况、孩子学业等问题,不时还给孩子们送去衣物、鞋袜等日常用品,像这样的场景,时常都会出现在潘小容的日常生活中。只有把群众放在心里,群众才会把你捧在手上,对于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潘小容入户关心贫困群众    “以前,都是我背着儿子去对面的公里上坐车,现在入户路通了,我娃儿出行也方便了,我真的要感谢政府,要感谢潘嬢嬢。”看着家门口宽敞的水泥入户路,朱仲元的父亲两眼闪着泪花。朱仲元从小身患残疾,出行十分不便,在未通水泥便道之前,都是父亲背着他去大公路上乘车。在潘小容积极汇报和协调下,一条宽敞的水泥路入户路直达朱国强家院坝,出行变得更加方便。一名好干部就是一个好榜样。身兼党支部书记、人大代表和企业负责人的潘小容,不断的变化着身份,但不变的是一颗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对于为民办事的决心,建国村七组组长宋英琪很是感动,他说,以前建国村7组没有垃圾库,天热了,垃圾收集、堆放是个很老火的问题,潘支书得知情况后,一边到街道办反映情况,一边帮助我们想办法。得知街道办经费紧张,但垃圾处理问题急需解决,潘小容就私人先垫付建设费用,积极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缓解辖区内学校路段车辆拥堵问题,潘小容积极向县交通部门提出“护学岗”方案;为解决驾考路段安全安全问题,潘小容多次调研,提交了驾考路段更换方案;为解决5组村民灌溉问题,她带领乡亲们疏通恢复“红龙大堰”......从不藏私心,一心为人民,潘小容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在奋进新时代的道路上,展现了“巾帼”女子不一样的担当。“能为大家做点事,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潘小容表示,将继续发挥一名人大代表、一名乡贤的作用,尽最大努力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让乡亲们都过上富足的生活。(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王晓兵)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6
记者 秦勇【一线主角】  自贡市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党总支副书记 杨梅  “村里已打造好350亩高标准农田。”11月25日上午,自贡市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党总支副书记杨梅走进村民王怡青家,开门见山说明来意,“这次来你家是想了解,你是否愿意把家里3亩农田拿出来流转给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种植。”  富顺县现有10万亩“中稻+再生稻”绿色高质高效现代农业园,其中李子村有4200亩。种植再生稻、再生高粱等农作物,已成为村民主要的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向高标准农田要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成为李子村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杨梅说,“我们将努力把再生稻、再生高粱产业变成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调查村民流转土地意愿  王怡青家的3亩农田,就在家门口。“其实我很想种再生稻,因为性价比高。”王怡青告诉杨梅,“再生稻只需施一次肥,就不用再花精力管理,亩产有300公斤左右,划得来。”  杨梅接过王怡青的话茬,“如果把农田流转给种植大户种植,每年每亩的流转费是450元,3亩就是1350元。农忙时节,你还可以在流转后的农田里务工,搞田间管理,有几千元的务工费,也划得来哦。”  杨梅的算账让王怡青心动了,表示同意流转。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稳粮增收主力军,要做强主体培育。当天上午,杨梅入户调查了9户,征求意愿、做思想动员工作。除1户村民还在“摇摆”以外,其余8户村民均有意愿把农田流转出去。  李子村每年收割完头季中稻后,还会蓄留再生稻,通过推行“中稻+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田埂大豆高粱(玉米)”生产模式,实现“吨粮田五千元”。实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做完入户调查工作,已近中午。在玉堂湾小院的议事亭里,村民围坐在一起。 “乡亲们,今年我们村里的玉堂湾小院建立起来,小院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大家在小院里开坝坝会、跳坝坝舞,生活越来越惬意。”杨梅以玉堂湾小院为切入点,向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我们建立玉堂湾小院,大家有诉求可以一起讨论商量解决,实现小事不出院、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这就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乡村共建共治的体现。”杨梅说。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在宣讲讨论环节,村文书王斌说,有了玉堂湾小院,大家可以来这里锻炼身体,拉拉家常,邻里关系、干群关系更和谐。  “玉堂湾小院本来就是大家在有诉求的基础上建立的。”村民周明泽说,我们想晚上能锻炼身体,跳坝坝舞,但以前没有地方。村里想办法打造了玉堂湾小院,才有了这个活动阵地。她建议,在院坝里再加装两个路灯,“晚上跳坝坝舞时,感觉黑黢黢的。”  “尽快安排,我们要把玉堂湾小院打造成村民温馨的家。”杨梅回答道。  杨梅介绍,玉堂湾小院其实是王斌把自家的闲置房屋拿出来当作小院议事机构,28户村民自发建立小院自治组织。王斌房前的一块空地,原来是鸡棚鸭棚,经过改造后,成为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实现小院村民共建共治共享。  玉堂湾小院还以院坝会为载体,制定“院事院议十条”,对议事会运行、管理做出规定;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制定“小院公约八条”,形成基础分+积分项目构成的小院积分评比办法,推动小院内树立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并且成立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乡风文明引导和稻粱产业发展指导。【一线声音】  自贡市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党总支书记 李富顺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将坚定信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在做强产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民俗和农耕文化,立足稻粱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文化品牌”。【记者手记】  行走在李子村,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玉堂湾小院,都给我们一种强烈的感受——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玉堂湾小院的议事亭里,听完杨梅所作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后,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村里的变化:产业发展起来了,腰包“鼓起来”;有了玉堂湾小院,邻里关系“动”起来,干群关系“活”起来;村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有信心……  一个个鲜活的场景,透出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不我待的决心。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4
(王柳 记者 蒋君芳)11月30日上午,四川天府新区永兴街道丹土村。丹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成龙一早就来到合作社社员、养殖户罗建伟的鱼塘细心叮嘱一番:“这两天气温降得厉害,鱼不爱动,吃得也少,注意饲料别撒多了。”  离开罗建伟的鱼塘,李成龙又来到合作社社员、养殖户许刚的鱼塘。“最近鱼塘水质怎么样?要记得每天把污水排出去,水质不好,鱼容易生病。”李成龙说。  “我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怎么把鱼养好、卖好。”李成龙说,从18岁开始接触养鱼,到今年已经干了快40个年头,从一个人单干到带动全村人加入,现在把合作社产值做到了近亿元。  不久前,李成龙获得了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三等奖,“未来也没啥其他想法,就继续专心和鱼打交道,直到干不动为止。”李成龙在给鱼喂食。40年心得:养鱼就是养水  在许刚的鱼塘边,一根正向鱼塘喷水的塑胶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许刚说,这是一个给水增氧的“土办法”,利用小型水泵将水抽起来,再通过塑胶管将水喷向鱼塘,通过搅动水体,增加池塘中的含氧量。  为了扩大搅动范围,许刚还在塑胶管上扎了一排小孔,再将其固定在地面,这样就能形成多个出水口,“这个土办法虽然没有增氧机效率高,但经济实惠。刚开始养鱼时,听说养鱼要特别注意含氧量,那个时候没钱买增氧机,我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养鱼就是养水,水好了,鱼自然就长得好。”40年来,为了养好水,李成龙下过很多功夫。  丹土村里鱼塘星罗棋布,大多依山而建,水源不充分,养鱼户没有办法随时换水。“不换水,水里鱼粪、亚硝酸盐沉积,鱼容易生病。”水质问题曾困扰李成龙许久。  生活中的经验给了李成龙灵感,“水中杂质多的时候,静放一会儿,杂质会沉底。”利用这一原理,李成龙和来自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一道,研发出了“池塘养殖水质改良关键技术与应用”(简称“底排污”技术)。  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在池塘底部最低处,根据池塘大小建一到多个锅底形状的排污拦鱼口,通过排污管将养殖过程中沉积的鱼体排泄物、残饵、水生物尸体等在水体的静压力和抽提排污管自溢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污水将通过固液分离池净化后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李成龙说,底排污技术不仅节约人工、消毒药,还提高了鱼塘养殖产量,每亩增产约0.5吨;同时,沉淀后的沉淀物经收集可用作农家肥,种植水果、蔬菜、花草等,一举多得。  为养好水,除了花心思搞技术研发,李成龙还在10年前引入了“手机养鱼”智能设备,在鱼塘里安装探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在手机上实时监控鱼塘水质,“过去观察含氧量都是靠人去现场判断,看到鱼儿浮出水面,说明氧气含量比较低。现在只需打开手机上的相关程序,就能随时看含氧量,一旦低于‘30%’这个警戒值,手机会自动打开增氧设备。”40年努力:从鱼卵到餐桌李成龙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刚刚包产到户时自己就寻思着要搞稻田养鱼,“家里人口多,分下来一个人只有几分地,想多挣点就得多想法子。当时刚好镇上的水产养殖推广员在推广稻田养鱼,我就想试试。”  但村里人并不看好李成龙的想法和行动,“他们说,李成龙不吃饭,只吃鱼就够了。”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李成龙第一年稻田养鱼,就挣了200多元,“那个年代,200多元是很大一笔数目。”  在李成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丹土村村民加入了养鱼队伍,“家家有个小鱼塘,当开一个小银行”这句话开始广为流传。2007年,丹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21年,合作社社员养殖的鱼,加起来产值近亿元。  “那么多村民要养鱼,需要大量的鱼苗。”李成龙记得多年前骑自行车去黑龙滩买鱼苗的情景,路不好走,不光花时间,鱼苗买回来的路上就要损耗掉不少。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鱼苗问题,李成龙决定带领社员攻克鱼苗繁殖这一难题。  李成龙一边说一边将记者带到了一个四口圆形池子前,“这是专门冲鱼卵的孵化池,将鱼卵撒下去,利用里面的循环水冲24小时,帮助鱼卵脱膜,鱼儿就出来了。”因为不是繁殖季节,眼下的池子空置着。  不过,相比于鱼卵脱膜,更关键的是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得足够的鱼卵。1985年,一个鱼苗繁育基地在丹土村建成,李成龙在产卵、孵化、培育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最终研发出成本低、易于推广的人工催产鱼卵方法。这项技术使得人工催产鱼产卵率达到80%-90%,并于2016年获得专利。  在丹土村,除了随处可见的鱼塘外,大大小小的鱼餐馆也不少。“从鱼卵到餐桌,我们做的是一条龙产业。”李成龙说,合作社正在牵头打造“天府渔村”新景观,建成后将形成一条集鱼卵孵化、锦鲤育苗、生态养殖、抓鱼体验的观光产业链,打造品鱼一条街,带动数百人参与到第三产业发展中来。人物名片  李成龙,18岁开始接触养鱼,用40年时间,从一个人单干到带动全村人加入,把合作社产值做到了近亿元。他研发出成本低、易于推广的人工催产鱼卵法,使人工催产鱼产卵率达到80%—90%,并获得专利。在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李成龙获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三等奖。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记者 张红霞)11月29日,广东省开平市1000亩稳糖米晚季水稻开镰收割。  这个从成都平原走出的水稻品种,试种时就给了开平人很大惊喜——7月初,台风“暹芭”袭来,其他水稻三分之一出现倒伏,可稳糖米根根直立,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收割时,亩测均产492.54公斤,比对照增产约30%,显示出高产特征。  稳糖米的研发者,是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德明,10月下旬,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宋德明荣获创业创新类二等奖。  从传统水稻迈进医学领域,从成都走向沿海,有人说宋德明是大米业里的“跨界生”。宋德明在观察水稻长势亲人离世 促使他想培育功能水稻  今年54岁的宋德明生于重庆永川,硕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是全国知名水稻育种专家、院士周开达的学生。他先后在重庆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工作,参与主持、主研选育水稻品种20多个,中籼晚熟杂交水稻品种“冈优725”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冬,宋德明正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忙着育种,悲痛的消息从家乡传来。他的岳母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离世,年仅53岁,“因为大米升糖指数高,岳母生前经常不敢吃饭,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一名育种专家,我能不能培育一种可以调控血糖的水稻来帮助糖尿病人,让他们也能吃饱米饭呢?”这个念头,在此后三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2006年,在家人支持下,宋德明辞去公职,专心培育稳糖米。2015年9月,宋德明在崇州流转45亩土地,创办蜀州水稻研究所。许多人笑他“异想天开”,他不作辩解,只在实验田里潜心研究、试验。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万亩稳糖米种植基地。从“0”到“1” 攻克太多难关  当下水稻育种界的关注点在好吃、高产上,升糖却快,血糖生成指数(即GI值)一般达到了85至93,而GI值超过70即被确定为高GI值食物。  在原理上,大米若要具有稳糖效果,必然少不了抗性淀粉的参与。这个由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成份,199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健康人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的总称——也就是说,具有不被消化特性的抗性淀粉,在人体小肠中不分解成糖,但在结肠中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短链脂肪酸,从而提高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益生菌群,实现稻米低升糖的目的。  抗性淀粉与健康的关系倍受推崇,但在人们日常食用的天然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十分少,需要人工强化培育、选育。  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一个水稻新品种,从亲本材料征集、亲本杂交选育、杂交配组、品种比较试验、多点试验、抗病性鉴定、区域性试验到品种审定,正常情况下需要10年以上。而选育一个功能性水稻,则需要更长时间。  概念拓荒、技术拓荒,宋德明从“0”到“1”的攻克之路,艰辛、曲折。他住在五星村,一天到晚泡在实验田,“恨不得把被子搬进田里”。没钱的危机也时刻围绕着他,最难的时候,他和妻子卖了房子以渡难关。医学验明效果 市场青睐亦来  不断地从理论到试验,再从试验复归理论,2017年初,宋德明在抗性淀粉上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含量达到7.12%,具备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高抗性淀粉大米特性。  宋德明同时抓住另一个关键成分不断试验——具有慢消化特性的直链淀粉,可以慢消化、易饱腹,使得餐后血糖缓慢释放。  满足了饱腹感和升糖平缓的关键特性后,稳糖米口感如何更好,又成了宋德明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功效越好,但胶稠度却很低,口感差,因为胶稠度是影响大米口感的重要因素。”  经过反复试验,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宋德明终于完成了稳糖米的核心试验,取得了核心成果。  试验有了结果,但是否能在人体上表现优异?宋德明心里没底,他想到做临床试验。不少人笑他:大米还做什么临床试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给了他支持。2018年,华西医院选取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家食用稳糖米,干预3个月。2019年9月至12月,华西医院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志愿者,在医院进食,分两组对照稳糖米效果。  两次试验结果均表明:整米率高,煮出来的饭有米香、有嚼劲,GI值只为63,与杂粮混用时GI值可以低至55以下,稳糖米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有利于血糖管理,适合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食用。而用稳糖米为原料生产的濑粉、米通、米线等米制品,也都获得了成功。相关研究论文分别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发表在《重庆医学》杂志上。  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超过1.4亿人,比2019年增加2450万人。“宋德明的研究,是在当下追求大米品质的基础上,加入了功能性的诉求,体现了对健康主食的充分关照,为特殊群体吃饱、吃好提供了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点评说,稳糖米是糖尿病人的福音。人物名片  宋德明,54岁,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业硕士毕业,师从院士周开达。2006年,创办崇州蜀州水稻研究所,研发稳糖米,成效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次试验证明。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类)二等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熊建军)12月9日上午,笔者再次来到邻水县丰禾镇吉安村村民甘德春油菜基地,一眼望去田里油菜苗绿油油的,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就像一片片绿色的地毯,仿佛刚完成的一幅幅油墨画,躺在油菜芯上的一颗颗露珠晶莹剔透、鲜嫩欲滴,在细细的微风中摇曳,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生机,成为了大洪河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美丽的景色,和10月初笔者看到正在打造的撂荒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来年的油菜高产打下良好基础。丰禾镇吉安村2组村民甘德春,今年在党的恵民政策的感召下,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撂荒地荒芜了真可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今年9月初便与本村左邻右舍的老乡商量,在征得老乡的同意后,决心真心实意“聚集”撂荒地,变“废”为宝,不虚张声势不搞花架子,不搞假过场,他利用自己拥有机械的优势,不辞辛劳,不惧当时40余度高温酷暑,苦战两个月时间,终于将100余亩“沉睡”撂荒地“唤醒”,实现油菜籽全覆盖撒播,目前完成了油菜苗补苗工作,自食其力闯出了一片打造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增收致富新天地,在当地起到了励精图治引领带头示范作用。    甘德春是一位“爱劳动”的勤劳农民。他利用自己拥有机械的优势,借力国家对规模种植户的大户种植补贴和水稻种植补贴政策,激发调动了甘德春的种粮热情,充分发挥机械作用,他将附近村民无力耕种的稻田充分“收集”起来种植水稻,常年种植水稻50多亩,实现产值6万多元。利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每年出栏生猪10余头,养鸡鸭近100只,增加家庭收入3万余元。甘德春是一位“爱学习”的农民。12月9日上午,在甘德春的油菜基地里,“车站长,我感觉现在油菜苗长势过旺,我担心会影响来年收成,应该怎么做才好?现在发现部分田里有菜青虫吃油菜叶子,该用什么农药呢?......”遇见的这些问题,他都虚心向在场的丰禾镇科技特派员、丰禾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车怀德同志请教。针对甘德春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曾多年担任丰禾农技站站长的车怀德,都认真现场查看、分析研判,给予指导。在采访过程中,甘德春告诉笔者:“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在丰禾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协调下,自己横下一条心,鼓足勇气不怕失败,将附近村民摞荒多年的近100余亩高榜田“聚集”起来,用挖掘机进行深挖开沟复耕,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分配的油菜种植项目,全部直播了油菜,目前正加强补苗、施追肥及除草等管理工作。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油菜籽也已被商家预订,明年可望实现产值12万余元”。甘德春信心满满,计划来年油菜收获后,将开垦的100余亩撂荒地实施栽种订单高粱。站在甘德春油菜基地里,我们仿佛看到来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田间的油菜花烂漫盛开,金黄色染尽洪河边的田野,形成金色的海洋,有蝴蝶在飞,蜜蜂在歌唱,有游客在欣赏,一切都充满希望。让我们真诚祝愿:这位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劳动,见到成效;也衷心祝愿这位新型农民探索的如何“唤醒”农村摞荒地闯出新天地事例,得到推广,真正起到引领到带头示范作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