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杨黎明 记者 侯东)“现在退休回到家乡,闲着也是闲着,研究了一辈子小麦,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改变家乡群众种植小麦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近日,72岁的邢国风走进位于广元市昭化区虎跳镇南斗村的小麦试验田,查看麦苗生长情况,也道出自己进行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的初衷。南斗村小麦试验田(朱映江 摄)据了解,邢国风曾担任西南科技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育成多个绵农及西科系列小麦品种,从事小麦育种、栽培等工作30多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项多项,获绵阳市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多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小麦又是我国的主粮之一。回到家乡,与当地群众交谈,大家都有一种误识,认为种油菜收益高于小麦,小春生产形成了‘油菜下田、小麦上坡’的格局,好田好地种了油菜,不好的田地种了小麦。”加之良种利用意识不强,导致小麦单产较低,且播种面积减小,总产不高。长此以往,将导致种植结构失调,不利于粮食安全。“其实种植小麦并不难,相比于油菜来说,投工投劳更少,收入也不比油菜低。”邢国风说。2021年,邢国风原准备和虎跳镇退休干部张德芝一起,在老乡那里租两三亩地,进行小麦新品种观察试验,在昭化区现有生态、生产条件下,筛选综合性状好、特别是抗条锈病性优良的小麦品种,为农业部门指导小麦生产、农户利用小麦良种作参考。昭化区农业农村局和虎跳镇党委、政府相关领导得知情况后,十分关心和支持,并立即向昭化区委副书记张玉全作了汇报。“这是好事,老专家回到家乡,我们要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张玉全第一时间来到虎跳镇与邢国风进行沟通交流,“你是小麦育种的老专家,非常感谢你心系昭化农业发展,也希望你能发挥自己所长,不仅要把小麦品种的观察鉴定工作做起来,也要把小麦良种的大面积示范和小麦育种工作搞起来。”随即,刑国风和张德芝等人便成立了广元市昭化区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进行无偿技术服务的“三件小事”。第一件:每年对四川省近年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进行品种跟踪观察(鉴定)试验。“已经是审定品种,为什么还要年年跟踪观察鉴定?”有人问邢国风。邢国风说,各地生产条件、农户喜好不一样,特别是小麦品种的抗条锈病性,一般3至5年便可丧失,而条锈病是小麦最主要病害,四川是我国小麦条锈病重发区,嘉陵江流域又是四川条锈病重发区。因此,对小麦品种连续观察鉴定,对指导良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笫二件:优良小麦品种示范。根据农业部门小麦生产指导意见及有关专家推荐,结合观察(鉴定)试验结果,每年成片示范几个小麦良种200亩左右,通过良好的种植效果,通过串换辐射和积极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良种面积。如2021年示范300多亩,平均亩产达700斤左右,显著高于往年产量,而且播种和收获都可机械操作,播种还可免耕撒播,节本节劳。2021年的示范品种,估计2022年可扩大种植到2000亩。笫三件:小麦新品种选育。利用相关资源,小规模进行小麦常规育种,为四川小麦育种事业添力,为昭化区农业技术扩能,也可以为昭化区小麦良种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和间接的作用。另外,因北方小麦的品质普遍更好,多年来便形成了北麦进川、消费外溢,负面刺激了小麦生产。通过在昭化区生态环境下筛选优质面条馒头小麦,川人用川麦,有利于加工企业,也有利于市场促生产。在虎跳镇南斗村小麦试验地,只见绿油油的麦苗正迎风摇摆,田间插了各种代号的标牌。面对试验地,邢国风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有信心和张德芝等同志一起帮咱老乡把麦地种得更好。”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11月20日,笔者在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联合村的一个山坡地果园看到:一株株已经进入盛产期的荔枝、桂圆树在石头丛里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同行的村党总支书记洪代珍高兴地介绍说:“这个果园之前是‘石头山’,全部是一块挨一块的乱石头。60多岁的老支书洪代成历经一年,用钢钎、手锤、堑子敲打乱石让之变小,再移走碎石后种上果树。现在已经进入盛果期了,每年果子亩收入都在 5000 元以上,俨然就是石头缝里长出了‘摇钱树’。”  黄舣镇是泸州市的桂圆、荔枝种植大镇。近几年,黄舣镇把桂圆、荔枝树种植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并鼓励村民开垦荒山头、荒石山进行扩种。洪代成家有近20亩的一个“石头山”,山上除了少许杂竹,几乎全是石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也给村民致富带好头,8年前,洪代成买回钢钎、手锤、堑子来到“石头山”上,开始改造“石头山”。  山上的石头有大有小,大的有上百吨重,小的也有3、5吨。这些石头几 乎 占 据 了 90% 的 山坡。为了搬迁这些石头,洪代成就买回钢钎、堑子和手锤,能够敲动的小石块,他就用堑子将之打碎铺路。不能用手搬动的,他就用铁锤打,用堑子敲,将之打成小块后,再用钢钎将之掀到一边。累了,他就地歇息一会儿;渴了,喝上一口自己带来的开水。为了早日种上优质果苗,很多时候他把中午饭都带到山坡上吃……在开垦“石头山”一年时间里,他的手被磨破了一层又一层皮,老茧脱了一回又一回。但洪代成回到家从没给家人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而令他心里感到难过的是,他为了让石头山上早日长出“摇钱树”,掀翻一块石块,他就栽种一株果树。个别人见他栽种的是优质果苗,常常趁他晚上不在山坡上的时间就将果苗挖走。但洪代成不灰心,别人给挖走了,他又给补上。有时一个石坑太深,为了栽上一株苗子,他一挑就是上吨的泥土……  就这样,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在近20亩的“石头山”上全部栽上优质的桂圆、荔枝。为了让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开花结果,洪代成就把管理放在了第一位,施肥、修枝、打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洪代成始终如一精管细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3年的艰辛付出,2018年,洪代成栽种的荔枝、桂圆全部挂果,这几年更是进入了成果期,平均亩收入超过5000元。今年,有一株荔枝就卖了近万元。  在管理好果树的过程中,洪代成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周边群众。现在,经他指导走上致富路的农户就有20多户,种植面积超过300亩。  由于洪代成那“敢叫石头山长出‘摇钱树’”的精神,加之他乐于助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近几年,他多次被镇党委和村党支部表彰为“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和“老有所为之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正华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56岁的村民钟守宣,近年来自学拍摄、剪辑,发布农村题材的短视频后“圈粉”无数。她通过网络平台将自家的红薯淀粉、粉条、蜂蜜等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网红嬢嬢”。钟守宣拍摄短视频  “我们家种红薯30多年了,做红薯粉条也有十多年,每年的家庭收入主要是靠卖红薯淀粉和粉条。”钟守宣说,没玩短视频之前,红薯淀粉都是做生意的人来家里收购。现在通过短视频平台销售,每斤可以多卖一两块钱。  2020年初,本没有玩手机习惯的钟守宣,看到儿子、儿媳经常在手机上刷短视频和网上购物,也开始了“触网”之旅。  “我最开始玩短视频是拍我们家的小孩,边带孩子边种地,拍的是他们跟着我们一起干农活的视频,吸引了不少网友,粉丝也从零开始一天一天地涨起来了。”钟守宣介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会一点拼音可以打字,但她肯学习,在网上学习视频拍摄和剪辑等课程,一边学一边拍,视频做得越来越好。  一天,钟守宣在直播间听说短视频平台可以带货卖东西,第一时间就想到把自己家的红薯淀粉卖出去。“粉丝涨到有两千多的时候,我就开始拍我们家的农货,挖红薯、洗红薯、打红薯,全部过程我都拍过。没想到网友普遍反映都很好,给我鼓励。”钟守宣和爱人在地里收红薯  不到两年时间,钟守宣的粉丝就接近八千,而且每天持续增长,少的时候一天涨十多个,多的时候40多个。  “我的产品销售到上海、浙江、北京、新疆、福建、广东一带,基本上全国各地都卖。”钟守宣说,销往本市的红薯淀粉她们包送上门,本市之外则通过快递邮寄。  “很多顾客还提前跟我们预订,今年买了,喊我们第二年也给他留。”钟守宣说,去年她挖了六万斤红薯,今年天干,估计会减产一半,大概能收三万斤红薯,加工三千多斤红薯淀粉。  许多商家看到钟守宣的粉丝多,想请她“带货”,但钟守宣有自己的原则。“不敢保证质量的活儿我不会接。万一质量不好,卖出去后顾客以后就不会相信我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钟守宣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2
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的雨城区草坝镇合江片区是雅安市有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近5万亩茶园,富裕了一方百姓。走进草坝镇,川福红茶厂在当地小有名气。茶厂负责人曹福春30年前开办茶厂,成为雨城区优质茶企发展“先吃螃蟹”的人。作为雨城区人大代表,他诚信做好茶,用心带民富,让茶叶成为当地茶农发展致富的“黄金叶”。不断创新 茶企带动增收曹福春是当地有名的“曹大胆”。30年前,原合江镇(现草坝镇)大规模改种茶叶,在外务工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开办了他的第一家茶厂,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种茶、摘茶、做茶、售茶经验。2018年以前,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曹福春带头花费300余万元完成企业“煤改气”项目并更换大批绿色茶叶生产机器,在他的带动下,合江片区相继30余家企业完成“煤改气”,实现了合江片区茶企清洁化生产,产品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同年,在雨城区其他茶企继续主导生产绿茶的同时,“川福红茶厂”生产的红茶成为一种新时尚,并以订单生产方式远销广西、福建等地。2022年“川福红茶厂”红茶产量20万斤,实现净利润110余万元。走进企业的生产车间,所有的制茶设备都是经过曹福春精心改良的,还有一些设备是他自己创造发明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进取。曹福春不断提升茶叶品质,赢得了大量“粉丝”。“人不能总是顺时针跟着别人跑,要不断地学习,多出去看看别人做什么茶才能走在前列。”在曹福春看来,作为雅茶行业中的一份子,就要为雅茶振兴做贡献。履职尽责 回应群众关切好茶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但是,因为疫情影响,许多外地客商望而却步。“这是茶农盼了一个冬天的希望,鲜叶要及时收上来。”作为人大代表的曹福春,内心焦急。今年,他不仅在草坝辖区内收购鲜叶100万余斤,还利用多年来与外地客商的合作资源,宣传雨城区良好的疫情防控形势,动员了多家外地收购商到草坝镇收购新鲜茶叶。降低了茶农茶叶滞销和产品压价风险。“作为人大代表,了解选民心声,为选民排忧解难是我的职责。”为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曹福春走村入户,收集民情民意,努力为合江产业发展“问诊把脉”。他和茶农都有一个担忧,虽然合江片区茶叶产品多样、产量高,但知名度却不高,导致村民收入无法提高。“乡村可持续发展要靠产业支撑,特别是在现阶段资源要素丰富,做大做强高品质特色产业是关键。”曹福春分析到,在茶叶的种植和销售上,合江片区的茶产量不愁,愁的是一直没有打响源产地核心品牌,知名度偏低,销售渠道不丰富。为此,作为人大代表,曹福春提交关于将茶叶农残品检测作为人大监督议题的建议,建议通过组建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工作专班,积极对流入市场的茶叶开展农残检测,通过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整治行动,进一步提高茶叶原材料产品质量,从而提升合江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他还提出要抢抓夏秋茶的生产高峰期,促进以春茶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向夏秋茶扩展,从而更好地促进茶园增产、茶企增效、茶农增收;加强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加快实施品牌战略计划,力争打造出雨城区本土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生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建议。“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也是企业的负责人。履职中,我不仅要履行好社会责任,更要让茶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黄金叶’。”(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1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时节,在筠连县沐爱镇石林村一片柑橘种植基地里,一棵棵柑橘树错落于山野,一颗颗金黄的果子挂在树梢,摘下一个品尝,果香肉甜、沁人心脾,属于丰收的甜蜜味道让人唇齿留香。这里正是返乡创业农民工罗刚的柑橘种植基地。2014年,曾当过修理工、卖过摩托车、在外务工多年的罗刚回到沐爱镇石林村,依托临近沐爱镇中心城镇的地理优势,结合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发展起了柑橘种植产业。如同所有的创业伊始均会遇到艰辛和困难一样,最开始的两年,由于罗刚缺乏系统的柑橘种植技术,没有专家的指导,罗刚的柑橘种植常常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整个产业发展得并不好。后来,在筠连县农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和自身不断地尝试总结,罗刚的柑橘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柑橘种植产业才逐步走上了正轨,产量也逐年增加。目前,罗刚总共流转山地500余亩,种植柑橘2万余株、育苗3万余株。种植品种有金秋砂糖橘、沃柑、不知火、春见、爱媛等市场畅销品种,预计今年产量有60余万斤,主要销往成都、贵阳等大型水果批发市场,年销售额200余万元。“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数”,当柑橘种植不断走上正轨,个人收入也不断提高的时候,罗刚并没有忘记身边的老百姓,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如何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这成了罗刚新的创业目标。通过不断地摸索,他在当地开创了“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柑橘种植专业化、片区化、产业化为推手,以此来带动整个石林村的乡村振兴和发展。目前,罗刚带领周边30余户村民发展种植柑橘480余亩,带动参与群众每户每年增收1.5万余元以上。同时,罗刚的基地长期聘请当地70余人务工,其包括脱贫劳动力20余人,以产业促就业,切实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问题,让当地村民生活更殷实、更幸福。(供稿:筠连县农民工服务中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立冬刚过,在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先锋村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返乡创业的90后“新农人”许志勇在播撒辣椒、茄子等蔬菜种子。不远处,前来收购花菜、圆白菜的商贩络绎不绝。  “我们只管种出产量,在园区建设和互联网的加持下,我的蔬菜80%以上已经实现订单化生产,让我基本没有后顾之忧。”谈及返乡种植蔬菜的经历,许志勇向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许志勇在管护蔬菜。受访者供图返乡创业dw“新农人”上网推介优质菜许志勇是地地道道的先锋村人,2007年就外出务工。他在一次回家探亲时,发现父老乡亲们种起了蔬菜,自己的父母也在其中。“那时我就想,自己在外务工收入并不高,如果返乡创业,说不定是一条新出路。”许志勇告诉记者,2015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他回到先锋村,与父母一起利用自家的5亩田地发展蔬菜种植。  “我发现种菜的村民很多,但是懂得种菜、懂得市场的却不多。”许志勇说,为了把蔬菜种好,他到先进蔬菜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加入全国菜农微信群、QQ群交流讨论,学习并消化蔬菜种植理论知识、实用技术,种植水平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在农技专家的专业指导下,蔬菜种植规模从5亩扩大到了 15 亩,品种涵盖黄瓜、茄子、辣椒等,亩均产值高达近3万元,收入远超在外务工时的工资。  “有的种植户生产设施简易,如对辣椒浇水不均匀,辣椒个头有大有小,影响商品性。但在园区的大棚里,通过水肥一体化、恒温恒湿等设施,可实现每一棵辣椒精准浇水用肥,品质和卖相都很好。”在当地,许志勇已成长为一个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许志勇坦言,这离不开当地的支持和蔬菜农业园区的建设。  对内提升种植技术,对外,许志勇则通过互联网主动推介起自家和老乡的优质蔬菜。打开许志勇的抖音“资阳农人小哥”,种苗推荐、蔬菜种植技术、蔬菜销售、园区建设等内容视频收获数百乃至上千个点赞量。网友评论:“你的蔬菜是如何种得这么好的啊?”对此,许志勇慷慨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与生产技术。  通过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更多的人关注到当地的蔬菜种植。目前,许志勇的蔬菜超过八成为订单化生产,他还和老乡们一起探索蔬菜产业化、品牌化建设,争取让更多的人能吃到先锋村的高品质蔬菜。  先锋村村支书王雪良介绍,近年来,在当地的扶持下,先锋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254亩,供应了资阳市接近30%的蔬菜需求,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菜篮子”。打造园区多举措发展蔬菜产业  “大棚种植的辣椒和茄子预计来年 1 月可上市种苗,3月底可采摘销售。”许志勇告诉记者,目前,大棚内的芹菜、茄子等蔬菜长势良好。  “发展蔬菜产业,我们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资阳市临空经济区临江镇党委书记王胜介绍,临江镇处于资阳北大门,距资阳城区15公里,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10余公里。全镇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沱江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目前,种植莲白、花菜、青笋、大葱、胡萝卜等蔬菜1.5万亩,年产量3万余吨。  近年来,当地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条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培育市场品牌、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技术指导、强化基础设施、引进优秀人才等系列举措,提升蔬菜产业发展高效发展。  资阳市临空经济区社会事务局局长杨黎明表示,下一步,临江镇还将按照临空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以先锋村为核心区域,打造辐射太子村、昆仑村、先锋村、墨池坝村等村的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核心区计划8000余亩,辐射面积达1.2万余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王静 谢勇)为巩固拓宽脱贫攻坚成果,跟进重点帮扶,夯实乡村农副产业,11月10(昨)日,三台县水利局会同县委统战部、灵兴镇党政机关、争胜卫生院干部职工到灵兴镇花庙村开展以购代扶集中采购农副产品活动。虽然遭遇了特大高温、干旱侵袭,今年夏秋粮食作物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全体脱贫监测户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缺水缺电等困难,拼经济、兴产业、抓生产,强化疫情防住、经济稳住和安全发展。全体帮扶人通过以购代扶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让乡村特色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进而增加收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需发展特色农副产业,增进内生动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水利和统战帮扶人在以购代扶活动中自发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定权认为:应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打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跟进社会化服务,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土地制度改革,赋予群众更充分的财产权益。应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完善农业农村优先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据悉,此次“以购代扶”共向脱贫监测户购买大米600斤、家禽蛋840个、家禽65只,蔬菜470斤,销售额8600余元。“价格实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帮农户销售农产品,还能让我们买到原生态优质农产品,好事情!”前来认购的统战干部武清娜表示,今天的“赶集”大伙收货满满。面向农民群众“以购代扶”,不仅拓展了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户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也激发了广大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内生动力,让脱贫奔康更可持续更有干劲。帮助群众拓宽农副产品销路,畅通市场销售最后一公里,党员干部助力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2
11月8日,在叙永县大石镇旺龙村,将近两千斤的高山蔬菜正被工人挑选、分拣,一箱箱蔬菜被装上超市配送车辆,这是返乡人士杨朝勇创办的家庭农场中呈现的一片繁忙景象。叙永县大石镇政府在2021年春节期间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杨朝勇收到政府邀请后便萌生了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发展的念头。“在外面打拼的这些年,虽然算不上有多成功,但也见识过一些东西,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如果能将这些带回家乡,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朝勇想到。在旺龙村支部的动员下,杨朝勇毅然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并在村里投资200余万元兴办了勇闯家庭农场。旺龙村在杨朝勇的带领下,发挥能人经济的示范作用,大大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创业热情和致富主动性。2021年7月,杨朝勇被任命为旺龙村“特聘村主任”。杨朝勇回到家乡,面对杂草丛生的撂荒土地,立志带领村民“激活”撂荒地,将荒山变为“金山”。2022年,旺龙村家庭农场共整治30户村民800亩撂荒土地,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生态大米基地,种植四川农科院培育“象牙香”优质生态水稻200亩、有机大豆200亩、套种玉米100亩、羊肚菌30亩、“特辣椒”10亩、高山蔬菜30亩,养殖高山黑猪50头、林下丰岩乌骨鸡1000余只。同时,该家庭农场带动了周边村民务工50人,人均务工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供稿:大石镇人民政府 肖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近年来,内江市市中区立足本土特色,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创业。曹学春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他靠着一身“养鸡”本领,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曹学春养殖家庭农场一角2004年,在外打工多年的曹学春回到家乡创业,经过摸索调查最终选定了肉鸡养殖这个行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将打工期间积攒下来的50余万元积蓄全部投入到了养鸡事业中,并在第一年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养殖技术的提升及销售渠道的拓宽,曹学春在2008至2012年间又陆续投入100余万元,在白马镇白蜡村修建起了2000余平方米的养鸡棚。养殖品种也从最初单一的土鸡发展到如今乌鸡、肉鸡并存的多元养殖模式。曹学春养殖家庭农场一角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曹学春的养鸡场年出栏量约4万羽,年销售额约150万元。如今,曹学春成了远近闻名的“养鸡大王”,不少村民也在他的养鸡场实现了就近就业。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也建起了鸡舍做起了规模养鸡,走上了养鸡创业的致富之路。(来源:内江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 杨舟)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 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文件要求,为了配合北川白山羊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推动羊肉市场优质优价,全面提高北川白山羊产业经济效益,2022年11月6日-11月7日,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联合成都试验站在绵阳市农科院新桥基地开展北川白山羊遗传资源屠宰性能测定工作。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周爱民、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李利教授、郭家中老师及绵阳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科科长刘洋、畜牧站站长李健华等参加。北川白山羊肌肉眼肌面积测定按照既定的工作方案,选取了6月龄公羊15只,母羊15只(共计30只),对宰前空腹活重、胴体重、净肉重、眼肌面积等测试指标进行了规范、严谨地测试,数据分析和测试结论正在逐步进行中,以保证测定工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完整、可比性。本次测试工作对准确了解和掌握北川白山羊的主要屠宰性能,为进一步对北川白山羊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和现代畜牧业生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极大地锻炼了技术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北川白山羊屠宰试验样品采集北川白山羊遗传资源屠宰性能测定合影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9
(黄秀林 林立)在峨眉山市符溪镇战斗村有一位“90后”大学生,他从农村通过考学进入城市,毕业工作后却又从城市回到农村,一心想做一个现代化“科技农民”。他的名字叫许阳,一个怀揣蔬菜种植梦想的青年。想当“科技农民”的许阳今年31岁的许阳,毕业于重庆科技学院化工专业,之后在成都等大城市工作,有着稳定的收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后来他带着别人的不理解,毅然选择了回乡种菜。为了种好蔬菜,许阳先后多次到成都、乐山市中区、夹江县等地考察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此外,他还报了网课,白天在大棚里劳作,晚上钻研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许阳逐渐掌握了蔬菜的各项种植技术。工作中的许阳“每次市里有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的机会,我们村里都会安排许阳去。”战斗村党总支书记杨光华说,“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我们要为这些年轻人提供学习的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农村施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在各级部门的帮助下,许阳多次参加市、镇、村相关培训,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很快就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变成了行业“土专家”。为了进一步增强村里的产业发展后劲,带领全村群众实现增收致富,作为技术员的许阳还会不定期地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培训,在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能力的同时,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和风控意识。许阳正在交流经验“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人来做,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走上致富之路。”许阳说,“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只要脚踏实地,就一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现在政府对于农业创业的政策越来越好,希望更多有志之士服务家乡、报效桑梓。作为一名回乡创业的新农人、一名青年人,我会继续响应号召,守好田、种好粮,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谈起今后的打算,许阳坚定地说道。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马潇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利用高粱收获后的山坡地空档期种植一季大头菜,不仅增收,又避免了地头放荒长野草。这几年我年年在高粱收获后种植一季大头菜,年年都获得了好收成。大头菜经过传统方法腌制后销售,价值倍增,加上高粱的收入,每亩山坡地实际收入可达 1 万元。”11月7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牟霞会和老伴一边在地里除草,一边介绍。牟霞会管理大头菜。收了高粱马上种大头菜  今年68岁的牟霞会是红山村留守老人中有名的种植大户。这些年她和老伴虽然留守在家,但利用自家的5亩山坡地种植高粱,每年都有2万元的收入。  虽有收入,但牟霞会却不满足,她每年在高粱收获后就利用空闲的山坡地种植一季大头菜来增收。牟霞会告诉笔者,她种大头菜都抢一个“早”字,每年9月移栽,12月就可以采收。时间虽然只有3个多月,但大头菜亩产量可以达到4000斤左右。  据了解,红山村是况场街道万亩大头菜种植示范村,近几年大头菜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很多村民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纷纷利用高粱等收割后的空闲地种植大头菜,既控制了杂草的生长,减少了来年翻地成本,让土地越种越肥,还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实现粮菜轮作,钱粮双增。  “利用高粱收获后空闲地种植一季大头菜,确实有账可算。”牟霞会说,高粱亩产500斤,按平均每斤4元计,可收入2000元,而大头菜亩产量可达4000斤,即便卖鲜大头菜按每斤0.5元算,亩收入都有2000元。高粱加上大头菜的收入,实际每亩山坡地收入可达4000元。大头菜加工出售增值4倍  “我收获大头菜后,都是采取传统方法腌制后销售,实际大头菜每亩带来的收入可达8000元,是卖鲜大头菜的4倍。”牟霞会欣喜地说。  牟霞会每年在大头菜收获后,她就把大头菜一个个串挂在房檐下或专门的竹竿上,将水分晾晒到一定程度,然后清洗,待晾干表面水分后,用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合成的调料腌制大头菜。然后,她把大头菜一个个装进陶坛里,一层层压紧压实,装满后密封坛口,以隔断外界空气,让大头菜与调料在坛内融合、发酵,放置时间在3个月以上。腌制成熟后,打开陶坛,股股醇香从坛口飘出,清香扑鼻,沁人心脾。无论是煲汤还是炒肉,嚼在嘴里都是香脆爽口。  牟霞会告诉笔者,她从小跟着父母种植、腌制大头菜,对传统的腌制大头菜的方法早已烂熟于心,信手拈来。这些年村里有的种植户也种了很多大头菜,但种多了,村民们就不再按老传统腌制,甚至串挂晾晒都免了,扯起放在地里晒一晒就加盐直接腌制在专门建的水泥池里,或是大塑料袋里,然后卖给外来的商贩。因其腌制品质不高,价格自然也上不来。牟霞会却一直坚持采用传统腌制法用的是陶坛,虽然这几年坛子变大腌制的大头菜量多了,但她的腌制方法和配料没有一丝改变。牟霞会说:“传统的腌制方法虽然程序和工作量多一些,可价格是卖鲜大头菜甚至简易腌制的几倍,并且一年到头都可以卖,腌制在陶坛里的大头菜也不会坏。”  牟霞会掰着指头算起了增收账,2斤鲜大头菜可以制作成1斤腌大头菜,2斤鲜大头菜卖1元,而2斤鲜大头菜腌制后可以卖到4元,增值4倍,1亩大头菜收获4000斤,鲜售只能卖2000元,而腌制后可以卖8000元,比卖鲜大头菜就多了6000元。  这几年,牟霞会靠着5亩山坡地循环种高粱和大头菜,年年都获得了5万余元的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8
(新华社记者李倩薇)一排排茄子、西红柿、叶菜迎来丰收,来参观体验的家庭络绎不绝,主播在鱼池边直播如何养鱼……国庆期间,成都新津区兴义镇岷江村“渔耕田”农场的农场主陈斌不仅迎来蔬菜丰收,还忙着在2022年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天府农博园,建设新的“鱼菜共生”农场。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在这个“渔耕田”农场,鱼粪被生态净化系统分解为利于植物吸收的养分,养分被吸收后,池水得到净化,鱼又得到了干净的水。“为保证鱼的安全,水培蔬菜不能使用有毒农药和肥料。”陈斌说。陈斌给记者仔细地介绍着农场的情况,让人看不出来他是一个40岁才转型进入农业领域创业的新农人。陈斌给鱼喂食。新华社发 孟恬甜 摄1997年,陈斌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做了16年的IT工程师,一直做到管理岗位。2013年,40岁的他决定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成都创业,投身农业。虽然当时家人不太理解,但还是尊重了他的决定。在创业过程中,陈斌了解到“鱼菜共生”模式并对此很感兴趣。但当时这一模式在国内少有案例和论文,于是他发挥自己的英语优势,先后学习了60万字的英文论文来了解相关的技术方法。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陈斌先找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大棚做实验,中间也经历了不少挫折,慢慢地,摸索出了技术路径。2014年,陈斌带着多年攒下的积蓄和一腔热情,来到成都新津,租下30亩地开始创办“鱼菜共生”农场。与传统农人不同,互联网行业出身的陈斌自农场创办之初,就积极拥抱互联网。一是抓住电商机遇,把农场的鱼、菜通过电商直配到消费者手中;二是在2015年就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现在,农场的公众号粉丝已超过8万。与此同时,农场的“鱼菜共生”模式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成熟。“水培菜脱离了土传病害,因此,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方式,不用打药便能解决病虫害问题。在产量上,因为水培菜不用翻耕、起垄、除草等程序,所以一年最多可以收十茬,产量很高。”陈斌说。陈斌介绍,由于“鱼菜共生”的循环模式,既不浪费水,又避免了传统鱼养殖业的尾水排污问题,更为生态环保。现在,该农场全年种植的60多种蔬菜总产量达30万斤,鱼产量4万斤。2017年,农场模式成熟后,陈斌又开始探索农业的更多价值。一方面,将农产品精加工,做成草莓酱、草莓酒、苦瓜酒;另一方面,因为“鱼菜共生”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科普价值,于是农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亲子活动,实现了农旅结合。陈斌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短视频兴起之时,他成为最早的一批农业主播。“我们拍了三年多短视频,几乎是日更,现在我们全网有180万粉丝。”目前,该农场在抖音发布了1600多个视频,最多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达4000多万次。农场解决了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吸引了年轻人加入。“我们农场的年轻人,最大的是85后。”陈斌笑着说,自己快50岁了,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把创业继续下去。
新华社 | 分享: 2022-11-04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斌邛崃市固驿街道花园村56岁的农民周家林,十年如一日种粮,从几十亩、几百亩,一直发展到20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科技达人。  前段时间,周家林完成了水稻收割。在遭受今年8月极度干旱、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51%的情况下,他的收成还比去年增加10%,那么周家林是如何做到的呢?周家林正在田间守着水稻收割  “我们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对新品种先试种。效果不错,我们再大规模地种。现在种的这个两系品种我们做了很多年,就适合这种光合作用强度大的天气。前段时间高温、干旱,这个品种耐高温,今年反倒帮了我们的忙。”周家林透露了丰收的秘诀。  从2003年10亩地尝试种粮,到目前周家林承包土地2000亩,还帮着周围的种粮户代管土地1.2万多亩。近几年,他又先后投入几百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运输机、收割机、插秧机,还配备了烘干机,实现机械化科技种粮。  说起机械化的好处,周家林介绍道:“无人机播种的效率和人工播种的效率,就像是高铁和绿皮火车的对比。”他接着说:“平日里人工播种一亩地,需要一个人工作一小时,无人机只要在1-2分钟就能完成,并且实现高精准度。”  同时,周家林对水稻种植技术研究得透彻,他对种植水稻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近几年,周家林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采取了“全苗早发、防除杂草、增肥防早衰、健壮栽培防倒伏”等技术措施,确保水稻稳产高产。  除了高产和高效,周家林种的水稻还卖出了“高价”。据了解,附近村民的水稻收购价为每公斤2.6元左右,而周家林的水稻,通过种植优质品种、精细化作业等一系列“组合拳”,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可以卖到5元1公斤。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邱滟茹  “杨总,给我寄30箱猕猴桃过来……”近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猕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猕猴桃基地,公司负责人杨刚的电话响个不停。杨刚表示,每天至少要接100个电话,发货300箱以上。杨刚分享猕猴桃种植技术  配方改土猕猴桃品质有保障  杨刚今年37岁,是丰乐镇保安村人,2011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从事猕猴桃种培育、种植、研究的公司上班。经过反复斟酌,2018年,杨刚回乡创业,租用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  杨刚不仅采用仿生栽培法种植猕猴桃,还根据猕猴桃生长所需的磷、钙、钾、镁、铁等元素,进行配方改土,每亩地施用草木灰等有机肥30吨,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适中、蓄水能力强、通气性好,猕猴桃品质得到充分保障。  笔者在杨刚的猕猴桃种植基地看到,水肥一体的管网纵横交错;果园的工棚里,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无人机、剪枝机、除草机等一应俱全。“在标准化的猕猴桃园打造和果园日常管理中,除了疏果、套袋以外,其它工序基本靠着这些机具完成,一年至少节省人工费用10万元。”杨刚说。  2021年,杨刚的猕猴桃第一年挂果,亩产量达2000多斤。“今年连续高温天气,虽然猕猴桃的产量受到一定影响,但红心猕猴桃的口感比去年好得多。”杨刚表示,今年预计采摘猕猴桃4万余斤,由于品质好,除了深受泸州本地消费者青睐以外,还远销广州、重庆、成都等地,收入80余万元。  技术推广种植户收入翻了番  笔者通过互联网视频参观了杨刚签约指术指导的示范园,只见猕猴桃枝蔓郁郁葱葱、紧紧相连,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这片果园与周围普通果园最大的不同是,所有枝条都被均匀牵引到高约2.5米的铁丝搭建的架子上,怡人的绿色布满大棚架,宛如一绿色屋顶,蔚为壮观。  “虽然我们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大,由于缺乏技术,但收成很少。杨硕士给我们进行树体管理、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疏果套袋、避雨栽培等技术培训后,收入也翻了番。”安徽阜阳皖猕缘合作社负责人安忠孝通过视频联线表示,杨硕士团队的果树课如今是村里最热门的培训项目,深受广大种植户欢迎。  “作为一名新农人,能把自己专业知识、管理果园技术分享给猕猴桃种植户,让他们少走弯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杨刚说。为安徽阜阳皖猕缘合作社开展猕猴桃技术培训,只是杨刚开展猕猴桃技术推广、让种植户更快掌握技术的一个举动。近年来,该公司已经接待全国50多批同行参观培训,杨刚在云南、安徽和川内签约指术指导的猕猴桃园25家,面积超过5000亩,采取上门培训、签约管理等方式,向1000余名种植户推广科学种植猕猴桃技术。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2
(宋成均 杨雨菡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仿佛一条长龙,在郁郁葱葱的笔架山间起舞。一片连着一片,一山接着一山,入目皆是绿色的佯黄竹。长势喜人的竹林里,彭玉琴正和群众一起用镰刀除草。“看到农户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我也很高兴。”宜宾市长宁县返乡农民工、双河镇文丰家庭农场主彭玉琴说,自从公路硬化上山后,山上以前无法外卖的竹木都成了“香饽饽”。了解竹农需求不畏艰辛创奇迹说起彭玉琴,当地人都竖起了大拇指,称她为新时代的女“愚公”。彭玉琴出生在笔架村邻村的犁头村一个普通家庭。只有高中文化的她在县城磷肥厂打工,凭借自己出色的表现,很快跻身于管理层。但她不甘于平庸,正在风生水起时,却辞职做起了个体水泥批发零售生意。在她的诚信经营下,生意逐渐壮大。现在,彭玉琴不仅是长宁天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而且还自主创办了长宁县双河镇锦盛商贸有限公司、文丰家庭农场等。由于她的艰苦奋斗,乐善好施,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彭玉琴先后当选为市、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等,成为当地响当当的女强人。和员工交流返乡投资谋发展笔架山地处笔架村、铜锣村、杨柳村交界,交通不便,满山的竹子,要卖还不够人工费。青壮年外出打工去了,山里的林木无人管护。在群众眼里,彭玉琴是一个成功的人,摆脱了农村的束缚。而村里的这一切,让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带动群众一起发展,彭玉琴自主承包文峰山及附近1000亩的山林,种植市林科院和宜宾纸业共同研发的佯黄竹,成立文丰佯黄竹种植基地。斥资100余万元开凿一条山路,促进山上的林木开发,带动周边农户就业。目前,山上的1300多亩佯黄竹丰收在望,亩产量高达5吨,卖笋、卖竹材,亩收入4000元以上。竹木陆续成林,销售就摆上了议程。彭玉琴于是就近联合办竹料厂,将竹切片后外销,提高竹产值。他们的产品除了销往市内纸厂外,还打通了贵州等省外的销售渠道,产品实现了年产量25000吨以上,产值超过了2000万元。同时,为了方便农户供货,她还对厂里收货实行现金结算,当日兑现,从不拖欠,大家为此纷纷点赞,周边乃至邻近乡镇的农户也都自愿将竹料卖到她的厂里。“有了这个竹切厂,我们就方便多了。”笔架村王泽平说,家门口卖竹子方便,空闲时候又来上班,一年下来仅这方面还是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周边70%的农户都像他一样,闲时来厂务工挣钱,忙时在家里务农,挣钱照顾家庭两不误。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满怀抱负共同致富“彭玉琴一家对我太关照了,有他们的帮助,致富奔康不在话下。”笔架村已脱贫户付兴华说,他除了种好自家的庄稼外,还能帮文丰家庭农场除草搬运,或者去切片厂干活,一年在家门口也能挣2万多元。据了解,彭玉琴创办的锦盛商贸有限公司、文丰家庭农场等企业解决当地村民务工80余人,文丰家庭农场改造低产林地1200余亩,带动了周边360户增收,利用双河良好的竹林资源带动乡村振兴,带领村民发展经济,撬动竹产业发展。双河镇有关领导介绍,在脱贫攻坚期间,作为人大代表的彭玉琴,先后去了大云村,梅硐镇红光村、天池村、中坪村等小学捐献万元爱心物资,把温暖关怀送到孩子们的身边,看到孩子们感激的笑容,她欣慰地笑了,并下定决心每年都会不定期为困境学子送爱心。长宁县6·17地震发生后,她携同新阶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了20多万元的物资,同时在抗疫中也彰显了最美“她”力量。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彭玉琴以诚信为本,筑牢发展基石。她的付出也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多次被评为长宁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优秀会员,多篇履职的提案、议案获得了组织的表扬,如今她又被评为“第六届最美长宁人”,她所在的企业也被评为宜宾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点等。彭玉琴表示,将继续打造全竹绿色循环产业链,探索山区共同富裕新路子,努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把家乡建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彭玉琴的带动下,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而这位新时代的女“愚公”就想把这件事情做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大家带动起来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富裕。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泽学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文/图  一根长长的竹子,经篾匠师傅的巧手摆弄,很快就变成背篓、凉席、筲箕等。就在竹编这种传统民间技艺日益衰落的时候,内江市东兴区的老篾匠刘声学却乐此不疲,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刘声学在编背篓。双手编出幸福生活  10月28日下午,笔者在东兴区中兴路285号看到,篾匠师傅刘声学正在编背篓,他编出的背篓放在店里出售。  “娃娃背篓怎么卖的?”“120元一个。”“给我拿一个。”购买了一个娃娃背篓的市民张强告诉笔者,刘师傅编的篾货深受当地市民喜欢。  据了解,刘声学以前出售的篾货都是从乡镇进货,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编手艺人越来越少。缺少货源,顾客有需要怎么办?刘声学开始自学编织篾货,照着样板编,虽然编出来的第一个篾货没能卖出去,但他没有放弃。经过不断摸索,加以改进,他的篾货越编越好。  今年73岁的刘声学伸出双手,他十根手指像松树皮一样粗糙。摊开手掌,满是被篾片和篾刀刮伤的痕迹……正是这双布满“沟壑”的手,编织了不计其数的竹器,也编出了一个老手艺人最平凡的生活。  背篓、刷把、烘笼、撮箕……这些篾货在刘声学的小店里都有出售。从农村购买材料,把材料晾干后就可以开始编各种篾货,仅销售篾货他一年就有2万多元收入。  “刘师傅编的篾货环保、实用。”购买了篾货的肖先生告诉笔者,刘师傅坚守老手艺,满足了群众的需求。刘声学表示,编篾货10多年了,对这门手艺有了感情,也依靠这门手艺过上了幸福生活。用心编织好篾货  笔者现场见证了刘声学的编织手艺。一根长长的竹子,他先用不同样式的几把篾刀一剖再剖,最终劈片成条。从青篾到黄篾,剖成宽窄厚薄一致的篾条像纸片一样轻薄,拿在手上还会轻轻颤动。然后将篾片打磨得光滑细腻。  “靠近竹皮的篾片叫篾青,柔韧结实,多用于编织细密的或经常下水的篾器。靠近竹心的是篾黄,竹质较脆,很难剖成细篾丝,用来编制大而粗的竹制品。篾片处理好后,就可以开始编了。”刘声学一边剖篾,一边解释道。  竹编是耗时的细致活,刘声学一边编一边念叨:“竹子必须得冬天砍伐,因为不容易被虫蛀,砍回来的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竹编用具,要经过砍、锯、劈、切、剖、撕、拉、撬、编、织、削、磨等十几道工序,而且大多需要手工操作。”  “编一个背篓需要多长时间?”“一天时间就可以编好。”刘声学告诉笔者,一边守店一边编篾货,虽然一个背篓只卖上百元,但他更看重的是这门手艺和编制的过程,如果一天不编,手就感觉不舒服。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如今,古老的竹编手艺正面临失传,刘声学对此感慨不已。他告诉笔者,30年前,他们村有20多位篾匠,现在一个都没有了。  “我从不奢望能靠它赚多少钱,就是希望我们的后辈还知道它,还能认可它的价值。”刘声学说,现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竹编手艺传承下去。  刘声学坦言,如今,由于塑料、不锈钢等材质的制品替代了竹制品,竹编这一行业萎缩非常厉害。另外,要当篾匠,至少得做3年的学徒,学艺时间久,干活辛苦又不赚钱。可想而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了。  “我已经把竹编当成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我的生活和梦想都编在里面。老一辈薪火相传的老手艺正在渐渐失传,我不想竹编的手艺到最后只能成为后人的一种记忆。”刘声学说。  当被问及为何一直坚持时,刘声学告诉笔者:“竹编也是一项传统的手艺,只要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要一直编下去。现在主要担心这门手艺会在我这里失传,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坚持得久一点,也许能遇到愿意学这门手艺的有缘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1
“喜欢爱媛果冻橙酸甜口感的朋友们可以下单啦!”10月24日,青神县白果乡虎渡社区的返乡创业者刘佳星正在朋友圈积极地宣传自家农场的果子。刘佳星展示爱媛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有着“中国晚熟柑橘之乡”称号的青神,渐渐飘出甜蜜的果香。经营着70多亩柑橘的刘佳星,迎来了今年首次销售高峰。“很多回头客就等着冬日的这口甜,前两天第一次发货就有一百多箱的订单。”刘佳星说,今年七八月的干旱天气对柑橘产量有所影响,但好在价钱不错,预计有个好的收成。刘佳星采摘爱媛2015年,年仅21岁的刘佳星选择回乡创业,开办了以她名字命名的“佳星家庭农场”。短短几年时间,她就从一个种植、销售柑橘的门外汉,成长为懂种植、精销售的能手,年收入达数十万元。这一切,刘佳星都归功于她的好运气。“当时青神出台了种植柑橘的扶持政策,而且鼓励年轻人创业,这才让我把握住了机会。”彼时,正在外打工的刘佳星感受到政策“春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抓住政策机遇,刘佳星迅速投入新的人生旅程。她从零开始学习柑橘种植,向父母、长辈、专家求教,并积极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深入了解施肥、修枝、疏果等一系列种植技术。她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套种爱媛38号、春见、不知火、马克斗等早、中、晚熟品种,按照现代农业要求高标准发展柑橘种植,实现鲜果销售不间断。同时,积极打响招牌,借助“青神椪柑旅游文化节”加大宣传力度,为自己赢得了“椪柑妹”的美称。刘佳星打包中通过不断努力,刘佳星实现了华丽转身,“椪柑妹”成为“最美90后创客”。2016年和2017年,刘佳星先后被青神县政府评选为“椪柑大王”。2019年3月被眉山市妇联表彰为“十佳返乡创业女性”。在她看来,这几年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村容村貌、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从以前年轻人都想逃离的地方,成了现在人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她愿意在农村当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好时代,党的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我相信只要坚持勤劳奋斗,以后的生活肯定会更加红红火火。”刘佳星笑着说道。(供稿:青神县委宣传部 陈甜 韩明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文/图  “前几天走湖南的200只种羊,要小一些,每只按1900元算。昨天走江苏的160只种羊,每只是2200元。”10月21日,说起近期黑山羊的销售情况,金堂县又新镇蔡家河社区15组的杨清乐得合不拢嘴。  2017年,一直从事金堂黑山羊养殖与交易的杨清,看好这里的养殖设施和交通环境,前来租用成立家庭农场、规模养殖金堂黑山羊。杨清圈养的羊毛黑发亮、长势茁壮。  在当地政府一个养殖单元补助3万元的政策支持下,杨清又在门口进行扩建,现在拥有四个养殖单元共500多平方米,存栏700多只。在精心设计、表面干燥整洁的羊圈里,一只只小羊羔全身毛色漆黑,活蹦乱跳,不停地咩咩咩叫着。  “这里的黑山羊,吃的都是带奶香味、蛋白质含量高的精料,这样不仅长得好,毛色也好,好卖又卖得起价。”又新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刘超介绍,杨清以养殖黑山羊为主,同时作为经纪人,还要收购周围乡镇和邻县养殖的黑山羊来销售,是个带动大家发展黑山羊养殖的能人。  “育肥羊一斤收购价22—26元,体重90—110斤出栏,一只大概卖2500元左右。”杨清介绍。  多年的养殖、销售经历,让杨清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土专家,他到其他养羊户家里查看黑山羊的毛色、耳朵、体型、牙口等后,就知道哪些适合做种羊,哪些适合做育肥羊,并为养殖户提出最佳的养殖方案,同时收购养殖户要想销售的山羊。  “我主要还是沾了金堂黑山羊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光,我的客户遍及全国,主要销往山西、湖南、河南、广东、江苏等省,都是冲着这块金字招牌来的。”杨清介绍。  这块金字招牌也助杨清越做越大,除了每年自己养殖出栏黑山羊1000多只,还帮助周边农户销售2万只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0-27
随着2019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烈士褒扬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订,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正不断落实抚恤优待烈士遗属的政策, 特别是今年3月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关爱英烈亲人,为烈属提供生活保障,更在全社会掀起弘扬烈士精神正能量。10月21日下午,三台县芦溪镇人民调解员李老师急匆匆给公证处主任打来了电话。芦溪镇松林村的文绍云在1988年11月27日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与犯罪分子斗争后不幸牺牲,被政府评为烈士。根据现行《烈士褒扬条例》,文绍云烈士家属可申报享受烈士家属优待政策。由于他牺牲时,其子文清尚年幼,后来孩子靠自己努力很早去外出求学,学成后已在外地工作生活多年。而文绍云烈士的家属户籍都迁往外地多年,现在上报资料中缺失烈士与其儿子的亲属关系证明。在原籍所在地派出所查询之下,由于年代太久远,已找不到相关户籍信息。公证处主任在了解这一涉及烈士家属的具体难事后,马上作了安排,指派两名公证员于次日前往芦溪镇进行亲属关系核实,做到实事求是尽快据实确认烈士家属信息,以便保证烈士家属获得国家专属优待。10月23日,县公证处两同志在芦溪镇松林村经过大量的群众核实,还专门到文绍云烈士墓地瞻仰,通过详细走访当地村民、村级党组织具体掌握情况,核实碑文记载信息,结合《革命烈士证明书》存根附件登载的信息,正式受理了文绍云烈士家属申请的亲属关系公证。10月25日,文绍云烈士的妻子何大姐通过三台县公证处的绿色通道,很快办结了文绍云烈士的亲属关系公证,同时公证处对此项涉及烈士的公证事项予以全免所有费用。何大姐紧紧握公证员的手,动情地说:我们党和国家对烈士的优待政策,在基层部门扎扎实实的贯彻落实,太好了,非常感谢你们!(通讯员  谢勇)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0-26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