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王柳 记者 蒋君芳)11月30日上午,四川天府新区永兴街道丹土村。丹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成龙一早就来到合作社社员、养殖户罗建伟的鱼塘细心叮嘱一番:“这两天气温降得厉害,鱼不爱动,吃得也少,注意饲料别撒多了。”  离开罗建伟的鱼塘,李成龙又来到合作社社员、养殖户许刚的鱼塘。“最近鱼塘水质怎么样?要记得每天把污水排出去,水质不好,鱼容易生病。”李成龙说。  “我每天一睁眼,想的就是怎么把鱼养好、卖好。”李成龙说,从18岁开始接触养鱼,到今年已经干了快40个年头,从一个人单干到带动全村人加入,现在把合作社产值做到了近亿元。  不久前,李成龙获得了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三等奖,“未来也没啥其他想法,就继续专心和鱼打交道,直到干不动为止。”李成龙在给鱼喂食。40年心得:养鱼就是养水  在许刚的鱼塘边,一根正向鱼塘喷水的塑胶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许刚说,这是一个给水增氧的“土办法”,利用小型水泵将水抽起来,再通过塑胶管将水喷向鱼塘,通过搅动水体,增加池塘中的含氧量。  为了扩大搅动范围,许刚还在塑胶管上扎了一排小孔,再将其固定在地面,这样就能形成多个出水口,“这个土办法虽然没有增氧机效率高,但经济实惠。刚开始养鱼时,听说养鱼要特别注意含氧量,那个时候没钱买增氧机,我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  “养鱼就是养水,水好了,鱼自然就长得好。”40年来,为了养好水,李成龙下过很多功夫。  丹土村里鱼塘星罗棋布,大多依山而建,水源不充分,养鱼户没有办法随时换水。“不换水,水里鱼粪、亚硝酸盐沉积,鱼容易生病。”水质问题曾困扰李成龙许久。  生活中的经验给了李成龙灵感,“水中杂质多的时候,静放一会儿,杂质会沉底。”利用这一原理,李成龙和来自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一道,研发出了“池塘养殖水质改良关键技术与应用”(简称“底排污”技术)。  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在池塘底部最低处,根据池塘大小建一到多个锅底形状的排污拦鱼口,通过排污管将养殖过程中沉积的鱼体排泄物、残饵、水生物尸体等在水体的静压力和抽提排污管自溢排出养殖水体。排出的污水将通过固液分离池净化后再循环回养殖池塘,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李成龙说,底排污技术不仅节约人工、消毒药,还提高了鱼塘养殖产量,每亩增产约0.5吨;同时,沉淀后的沉淀物经收集可用作农家肥,种植水果、蔬菜、花草等,一举多得。  为养好水,除了花心思搞技术研发,李成龙还在10年前引入了“手机养鱼”智能设备,在鱼塘里安装探头,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在手机上实时监控鱼塘水质,“过去观察含氧量都是靠人去现场判断,看到鱼儿浮出水面,说明氧气含量比较低。现在只需打开手机上的相关程序,就能随时看含氧量,一旦低于‘30%’这个警戒值,手机会自动打开增氧设备。”40年努力:从鱼卵到餐桌李成龙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刚刚包产到户时自己就寻思着要搞稻田养鱼,“家里人口多,分下来一个人只有几分地,想多挣点就得多想法子。当时刚好镇上的水产养殖推广员在推广稻田养鱼,我就想试试。”  但村里人并不看好李成龙的想法和行动,“他们说,李成龙不吃饭,只吃鱼就够了。”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李成龙第一年稻田养鱼,就挣了200多元,“那个年代,200多元是很大一笔数目。”  在李成龙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丹土村村民加入了养鱼队伍,“家家有个小鱼塘,当开一个小银行”这句话开始广为流传。2007年,丹龙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21年,合作社社员养殖的鱼,加起来产值近亿元。  “那么多村民要养鱼,需要大量的鱼苗。”李成龙记得多年前骑自行车去黑龙滩买鱼苗的情景,路不好走,不光花时间,鱼苗买回来的路上就要损耗掉不少。为了一劳永逸解决鱼苗问题,李成龙决定带领社员攻克鱼苗繁殖这一难题。  李成龙一边说一边将记者带到了一个四口圆形池子前,“这是专门冲鱼卵的孵化池,将鱼卵撒下去,利用里面的循环水冲24小时,帮助鱼卵脱膜,鱼儿就出来了。”因为不是繁殖季节,眼下的池子空置着。  不过,相比于鱼卵脱膜,更关键的是如何高效快速地获得足够的鱼卵。1985年,一个鱼苗繁育基地在丹土村建成,李成龙在产卵、孵化、培育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最终研发出成本低、易于推广的人工催产鱼卵方法。这项技术使得人工催产鱼产卵率达到80%-90%,并于2016年获得专利。  在丹土村,除了随处可见的鱼塘外,大大小小的鱼餐馆也不少。“从鱼卵到餐桌,我们做的是一条龙产业。”李成龙说,合作社正在牵头打造“天府渔村”新景观,建成后将形成一条集鱼卵孵化、锦鲤育苗、生态养殖、抓鱼体验的观光产业链,打造品鱼一条街,带动数百人参与到第三产业发展中来。人物名片  李成龙,18岁开始接触养鱼,用40年时间,从一个人单干到带动全村人加入,把合作社产值做到了近亿元。他研发出成本低、易于推广的人工催产鱼卵法,使人工催产鱼产卵率达到80%—90%,并获得专利。在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李成龙获种养能手类水产养殖三等奖。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记者 张红霞)11月29日,广东省开平市1000亩稳糖米晚季水稻开镰收割。  这个从成都平原走出的水稻品种,试种时就给了开平人很大惊喜——7月初,台风“暹芭”袭来,其他水稻三分之一出现倒伏,可稳糖米根根直立,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性。收割时,亩测均产492.54公斤,比对照增产约30%,显示出高产特征。  稳糖米的研发者,是成都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德明,10月下旬,2022年“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宋德明荣获创业创新类二等奖。  从传统水稻迈进医学领域,从成都走向沿海,有人说宋德明是大米业里的“跨界生”。宋德明在观察水稻长势亲人离世 促使他想培育功能水稻  今年54岁的宋德明生于重庆永川,硕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是全国知名水稻育种专家、院士周开达的学生。他先后在重庆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工作,参与主持、主研选育水稻品种20多个,中籼晚熟杂交水稻品种“冈优725”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冬,宋德明正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忙着育种,悲痛的消息从家乡传来。他的岳母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离世,年仅53岁,“因为大米升糖指数高,岳母生前经常不敢吃饭,当时我就在想,作为一名育种专家,我能不能培育一种可以调控血糖的水稻来帮助糖尿病人,让他们也能吃饱米饭呢?”这个念头,在此后三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2006年,在家人支持下,宋德明辞去公职,专心培育稳糖米。2015年9月,宋德明在崇州流转45亩土地,创办蜀州水稻研究所。许多人笑他“异想天开”,他不作辩解,只在实验田里潜心研究、试验。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园万亩稳糖米种植基地。从“0”到“1” 攻克太多难关  当下水稻育种界的关注点在好吃、高产上,升糖却快,血糖生成指数(即GI值)一般达到了85至93,而GI值超过70即被确定为高GI值食物。  在原理上,大米若要具有稳糖效果,必然少不了抗性淀粉的参与。这个由英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成份,199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为“健康人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的总称——也就是说,具有不被消化特性的抗性淀粉,在人体小肠中不分解成糖,但在结肠中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发酵分解为短链脂肪酸,从而提高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肠道益生菌群,实现稻米低升糖的目的。  抗性淀粉与健康的关系倍受推崇,但在人们日常食用的天然大米中,抗性淀粉含量十分少,需要人工强化培育、选育。  这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一个水稻新品种,从亲本材料征集、亲本杂交选育、杂交配组、品种比较试验、多点试验、抗病性鉴定、区域性试验到品种审定,正常情况下需要10年以上。而选育一个功能性水稻,则需要更长时间。  概念拓荒、技术拓荒,宋德明从“0”到“1”的攻克之路,艰辛、曲折。他住在五星村,一天到晚泡在实验田,“恨不得把被子搬进田里”。没钱的危机也时刻围绕着他,最难的时候,他和妻子卖了房子以渡难关。医学验明效果 市场青睐亦来  不断地从理论到试验,再从试验复归理论,2017年初,宋德明在抗性淀粉上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含量达到7.12%,具备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高抗性淀粉大米特性。  宋德明同时抓住另一个关键成分不断试验——具有慢消化特性的直链淀粉,可以慢消化、易饱腹,使得餐后血糖缓慢释放。  满足了饱腹感和升糖平缓的关键特性后,稳糖米口感如何更好,又成了宋德明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抗性淀粉含量越高,功效越好,但胶稠度却很低,口感差,因为胶稠度是影响大米口感的重要因素。”  经过反复试验,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宋德明终于完成了稳糖米的核心试验,取得了核心成果。  试验有了结果,但是否能在人体上表现优异?宋德明心里没底,他想到做临床试验。不少人笑他:大米还做什么临床试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给了他支持。2018年,华西医院选取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家食用稳糖米,干预3个月。2019年9月至12月,华西医院招募2型糖尿病患者志愿者,在医院进食,分两组对照稳糖米效果。  两次试验结果均表明:整米率高,煮出来的饭有米香、有嚼劲,GI值只为63,与杂粮混用时GI值可以低至55以下,稳糖米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有利于血糖管理,适合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食用。而用稳糖米为原料生产的濑粉、米通、米线等米制品,也都获得了成功。相关研究论文分别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发表在《重庆医学》杂志上。  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超过1.4亿人,比2019年增加2450万人。“宋德明的研究,是在当下追求大米品质的基础上,加入了功能性的诉求,体现了对健康主食的充分关照,为特殊群体吃饱、吃好提供了解决方案。”农业农村部原部长韩长赋点评说,稳糖米是糖尿病人的福音。人物名片  宋德明,54岁,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业硕士毕业,师从院士周开达。2006年,创办崇州蜀州水稻研究所,研发稳糖米,成效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多次试验证明。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二等奖、“大国农匠”全国农民技能大赛(创业创新类)二等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四川三农新闻网广安讯(通讯员 熊建军)12月9日上午,笔者再次来到邻水县丰禾镇吉安村村民甘德春油菜基地,一眼望去田里油菜苗绿油油的,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就像一片片绿色的地毯,仿佛刚完成的一幅幅油墨画,躺在油菜芯上的一颗颗露珠晶莹剔透、鲜嫩欲滴,在细细的微风中摇曳,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一抹生机,成为了大洪河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道美丽的景色,和10月初笔者看到正在打造的撂荒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来年的油菜高产打下良好基础。丰禾镇吉安村2组村民甘德春,今年在党的恵民政策的感召下,看见一大片一大片的撂荒地荒芜了真可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今年9月初便与本村左邻右舍的老乡商量,在征得老乡的同意后,决心真心实意“聚集”撂荒地,变“废”为宝,不虚张声势不搞花架子,不搞假过场,他利用自己拥有机械的优势,不辞辛劳,不惧当时40余度高温酷暑,苦战两个月时间,终于将100余亩“沉睡”撂荒地“唤醒”,实现油菜籽全覆盖撒播,目前完成了油菜苗补苗工作,自食其力闯出了一片打造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增收致富新天地,在当地起到了励精图治引领带头示范作用。    甘德春是一位“爱劳动”的勤劳农民。他利用自己拥有机械的优势,借力国家对规模种植户的大户种植补贴和水稻种植补贴政策,激发调动了甘德春的种粮热情,充分发挥机械作用,他将附近村民无力耕种的稻田充分“收集”起来种植水稻,常年种植水稻50多亩,实现产值6万多元。利用自己种植的粮食,大力发展家庭养殖业,每年出栏生猪10余头,养鸡鸭近100只,增加家庭收入3万余元。甘德春是一位“爱学习”的农民。12月9日上午,在甘德春的油菜基地里,“车站长,我感觉现在油菜苗长势过旺,我担心会影响来年收成,应该怎么做才好?现在发现部分田里有菜青虫吃油菜叶子,该用什么农药呢?......”遇见的这些问题,他都虚心向在场的丰禾镇科技特派员、丰禾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车怀德同志请教。针对甘德春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曾多年担任丰禾农技站站长的车怀德,都认真现场查看、分析研判,给予指导。在采访过程中,甘德春告诉笔者:“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在丰禾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协调下,自己横下一条心,鼓足勇气不怕失败,将附近村民摞荒多年的近100余亩高榜田“聚集”起来,用挖掘机进行深挖开沟复耕,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调县农业农村局分配的油菜种植项目,全部直播了油菜,目前正加强补苗、施追肥及除草等管理工作。我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油菜籽也已被商家预订,明年可望实现产值12万余元”。甘德春信心满满,计划来年油菜收获后,将开垦的100余亩撂荒地实施栽种订单高粱。站在甘德春油菜基地里,我们仿佛看到来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田间的油菜花烂漫盛开,金黄色染尽洪河边的田野,形成金色的海洋,有蝴蝶在飞,蜜蜂在歌唱,有游客在欣赏,一切都充满希望。让我们真诚祝愿:这位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劳动,见到成效;也衷心祝愿这位新型农民探索的如何“唤醒”农村摞荒地闯出新天地事例,得到推广,真正起到引领到带头示范作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2
(记者 陈淋)“眉山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的考察学习,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在农业发展上的技术和经验都值得学习!”跟随培训班专程赴眉山“取经”后,自贡富顺县旭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先友斌深有感触地说道。培训班学员合影他参加的是由自贡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四川省水产学校承办的自贡市农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培训班。从自贡各区县选拔而来的26名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经理人参训。此次培训以理论学习与调研实践相结合。承办方开设了三农政策及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发展规划、 涉农法律法规的解读课程,并围绕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农产品品牌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主题开设专题培训。同时,学员们还集中前往袁隆平杂交水稻中心、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 (通威设施渔业)、崇州国家级长吻鮠原良种场、崇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眉山永丰村、眉山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郫都区中延菌菇业有限公司参观学习。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集中培训,传授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急需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学员们纷纷表示,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我们将继续保持学习状态,并积极学以致用,助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并带动更多村民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路上实现共同富裕。(图片来源:四川省水产学校)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这几天一直在忙着给小麦、油菜‘补水’、打除草剂,给明年丰收打底子。”11月30日,忙完一天的劳作,金堂县高板街道平安桥社区22组的种植大户向元春望着眼前新流转的土地上长满了冬油菜和小麦苗,对来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小雪已过,地里的农作物绿油油地蓬勃生长着。“去年油菜只有60余亩,今年达到了600余亩,此外,还有1000余亩小麦需要管理。”向元春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油菜扩种了10倍。  从60亩到600亩,油菜扩种的背后,种植大户向元春底气何在?金堂县通过改造冬闲田、整合撂荒地等举措扩种小春作物。返乡投身农业粮油种出好效益  “扩种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向元春介绍,一方面,粮油效益让他看到了农业的前景。油菜价格从去年的每公斤6.6元涨到近期的每公斤7.6元,预计后期还会上涨。另一方面,现在支持油菜生产有政策利好,金堂连续多年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对项目区内油菜种植农户给予每亩150元的补贴。  油菜籽价格上涨,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加上政策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油菜扩种工作。扩种背后,还蕴藏着向元春的乡土情怀。  “家里祖祖辈辈都在种粮,传下来的经验让我对种粮很有信心。”向元春说,2014年,基于对农业的感情,他带着数年积蓄40余万元回到老家开始创业。  慢慢地,向元春建立了家庭农场,把周边的浅丘撂荒地承包起来,把承包地里面的冬闲田改造出来,粮油生产规模从80亩、120亩、250 亩、700 亩……直到如今的1600余亩。今年小春这一季,油菜种植面积就超过600亩。  “种植的土地越来越多,形成一定规模,一家人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们开始探索机械化生产。”向元春说,为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根据自身生产条件,他开始添置和应用农机。今年在原有基础上购买了4台拖拉机、2台播种机和1台植保无人机。  近年来,向元春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和省农科院、成都市农技总站、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等专家的指导,合理选用粮油优良品种,精心安排茬口交替,保证了各品种粮油作物的稳产高产。目前,在满足自己各项农业种植生产后,向元春还对周边种植大户和农户在农作物种植关键环节开展各类社会化服务。向元春不断摸索农业机械化发展。财政项目和科技支撑全市油菜扩种超6万亩  向元春的油菜扩种是成都市粮油生产当中的一个缩影。在金堂县、大邑县、崇州市、邛崃市等地,各地通过撂荒地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千方百计夯实小春生产。  “扩种冬油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扩种大豆油料’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市2023年小春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粮油产业科科长陈慧欢介绍,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的要求,成都市2023年要完成油菜扩种6万亩的任务。据农情调度数据,成都市完成油菜播种面积 182.67 万亩,在上年 176.49万亩的基础上,扩种了6.18万亩,增长3.5%。  以金堂县为例,当地要完成1万亩的油菜扩种任务,占全市任务的16.7%,是扩种面积比较大的县(市、区)之一。 那么,扩种油菜,地从哪来?  金堂县的做法是改造冬闲田、整合撂荒地等。金堂县农业农村局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粮油产业站副站长杨方超介绍,高板街道属浅丘地区,农业生产用地9.05万亩,其中用于粮油蔬菜种植面积6万余亩。近年来,金堂县充分利用冬闲田、整合撂荒地,采取机械化手段调地整田,不仅有效提高土地使用率,解决了冬春闲置、土地撂荒的问题,还改善了土地机械化作业条件,提高了农田宜机化水平。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金堂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金堂县完成了2020年“产油大县”示范县建设5万亩和2021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1万亩,从物资、技术、政策等方面为油菜生产提供了支撑。  此外,依托“天府菜油”产业融合发展暨产油大县重点项目县项目及2022年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油菜扩种项目的开展,当地推广了德油199、旺成油8号、兴奥油478等“双低两高”油菜品种,同时在相关技术的配套应用下,当地粮油产业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进一步提速。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7
日前,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市、示范县(市、区)名单的通知》,仪陇县入选第二批四川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市、区)名单。近年来,仪陇县持续推进落实省、市支持返乡下乡创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工等群体踊跃投身到返乡下乡创业热潮,并将返乡下乡创业工作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保障体系,做好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保障工作12月2日,仪陇县日兴镇白塔九湾村的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数台绣花机正快速运转,工人们在旁边巡回检查、调整织机。四川逸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共投资5500余万元,创办人为乡友谢延令。这是一家集绣花纺织品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印染、设计和研发技术在行业占据领先地位,并持有9项国家专利。“常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当看到家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等焕然一新时,心中的那颗创业种子便萌芽了。后来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决心回乡创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谢延令说,创业之初,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派遣专员,帮助他选址建厂、协调土地、兑现奖补资金等,从筹备到投产全过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聚焦土地政策、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方面工作,做好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的保障工作,提升创业意愿,提高创业激情。”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前明说,为扎实推进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工作,不断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仪陇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筹协调研究解决全县农民工工作。定期督促、检查各乡镇(街道)、县级部门落实政策和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及时召开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专题调度全县农民工工作推进情况。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农民工服务中心,并在村(组)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动员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和协助解决创业过程的各项问题。仪陇县还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仪陇县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四十条措施及工作方案》等优惠政策;依托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县农民工数据库,完善四川省农民工服务平台信息,动态发布家乡发展、就业招聘、返乡创业、办事指南等内容,构建畅通的信息渠道,不断完善保障体系。构建创业平台,为返乡下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12月2日清晨,仪陇县三蛟镇松林村邓敏家禽养殖家庭农场内,90后小伙儿邓敏完成兔舍卫生打扫、兔子喂食等日常工作后,走向伊拉肉兔产房,清点新生幼兔数量。2021年10月,在外从事建筑工作的邓敏通过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农民工创业联合会的培训与帮助,投资20余万元,建起600余平方米的养殖场,买进400余只伊拉种兔。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养殖场存栏肉兔近3000只。“搭建创业平台,为返乡下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和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就业创业股股长任太平说,该县创新建立农民工创业联合会、家庭农场联盟等社会组织,初期提供创业前规划,确立好创业的方向和规模,给出可行性建议。中期开展集中培训,提升创业人的专业能力,现场问诊为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把脉支招。后期联通不同创业类别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产业链。创业示范园的打造也是搭建创业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该县在新政镇三条沟村、赛金镇潮水坝村、日兴镇白塔九湾村等地建立起业主自建、“龙头企业+专合社+返乡农民工”等模式的返乡下乡创业示范园,大力发展规模型、高收益型特色产业,形成蔬菜种植、水产养殖、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工厂等多种业态的特色示范园。在创业平台打造的过程,该县注重返乡下乡创业系列培训质效的提升,通过整合县内外培训资源,提升培训学校规模,对农民工开展理论和实操培训。依托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开展就业创业专业化指导和系统化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并通过实施技能培训“三个三”模式,即建好高知人才、专家技术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人才三库,畅通培训专班、定点学校、培训下乡三个学习渠道,丰富培训到村、政策到户、岗位到人三个内容,强化“技能+创业”模式,在调动农民工参培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培训后创业成功率。优化创业服务,协助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2月1日,笔者在仪陇县文星镇刘家沟村的文星镇东风综合养殖家庭农场看到,挂着金黄柑橘的果树、蓝色顶棚的厂房、梯田式的鱼塘、青黄相间的菜园子,将整个小山头包围着。“老严,‘蜀创优品’线上展销成果如何啊?这到年底了,年猪销售好不好啊?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忙协助解决的啊?”仪陇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干部黄兴宇向该农场负责人问道。“感谢关心啊!一切都好,没得问题,这个展销活动比我自己直播都卖得多啊,太谢谢了。”四川川山铺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严健铭说。据了解,严健铭于2016年返乡创业创建了文星镇东风综合养殖家庭农场,主要从事土猪自繁自养和腊肉制品加工、销售,以自繁自养、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为发展理念,以“家庭农场+公司”为模式,形成了“土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线下线上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客户遍布北上广深等20余个省市。目前,年出栏生猪500余头,年销售额可达500万余元。“为提升我中心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了返乡入乡创业农民工信息台账,为每个创业企业匹配1名创业服务秘书,通过定期指导、回访、培训等方式,协助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金融、技术、市场、财务等方面问题,实现政企服务无缝对接,切实做好服务工作。”李前明说。仪陇县着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返乡入乡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通过组建服务团队,借助各级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专业技术站所等资源,搭建专家技术服务平台,组织专家服务团队入园区、进农村开展创业巡诊活动,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并通过农民工创业联合会,家庭农场联盟,开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创业大讲堂”等系列创业交流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分析、创业咨询、项目推介等服务。“下一步,将延伸服务面,依托县驻外农民工服务站,为在外务工农民工提供返乡创业服务。”李前明说。(供稿:仪陇县委宣传部 汪泽宇 马永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6
(王菲菲 记者  侯东)近日,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颁奖仪式暨家庭农场优质产品推介会在蓉召开。广元浩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冯连春荣获“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称号。多年来,冯连春一直在广元周边从事建筑、建材销售等行业,2017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展起“一田两用、一水两用”的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的“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并于2018年成立了广元浩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任广元浩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广元市昭化区万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公司以传承发扬“王家贡米”金字招牌为宗旨,集种养、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长期以来坚持生态种养模式,选用国家二级以上稻谷品种,全面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生态除草等技术措施,采取“稻渔共生”“稻鸭共育”等综合种养模式,率先开创山区稻虾综合种养新模式,稻谷生长全程引进山泉水灌溉,实现绿色原生态生长,贡米品质有保障,功能性“富硒”“富锌”“富钙”稻米等获得初步成功,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经过两年多的快速发展,目前,广元浩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旗下共有万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280万元,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基地统建品牌统创、技术统培,推动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2018年被评为“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并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推广奖,2019年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二等奖和绿色生态奖。冯连春先后被评为2018年昭化区农业技术能手、2018年度水产协会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广元市昭化区创业明星、2019年广元市昭化区农业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比武”优秀“剪刀村民”、2020年“四川省返乡下乡创业明星”称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6
泸县海潮镇红合村二组扈正友夫妻成立泸县海潮扈氏菌业家庭农场,利用龙眼树山头种植蘑菇,在家门口发了家、致了富,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现代农户。初冬时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炖汤和红烧的菜品也越发受大家喜欢。而蘑菇作为炖汤和红烧中常出现的食材,也迎来了销售的旺季,泸县海潮扈氏菌业家庭农场也就忙碌起来了。走进泸县海潮扈氏菌业家庭农场的平菇大棚,放眼望去,一排排的菌棒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朵朵鲜嫩、肥厚的平菇从菌棒中悄然“钻”出,有的刚刚冒头,有的开得正盛,犹如伞盖。“现在到了销售高峰期了,每天能摘几百斤,蘑菇平均价格就在7元左右,最便宜的平菇是5元一斤,最贵的玉皇菇10元1斤。”泸县海潮扈氏菌业家庭农场主扈正友一边忙着采摘鲜菇,一边给笔者聊着俩夫妻种植蘑菇的故事。“今年种了平菇、凤尾菇 、绣球菇和新品种玉黄菇等4个品种,年产10万斤鲜菇,纯收入50万。”扈正友告诉笔者,她们夫妻是从1994年就开始了种植蘑菇的。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她们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规模也相对较小。“2001年,镇政府叫我们去成都培训,培训了回来我们才把规模慢慢的扩大成现在这个样子。” 扈正友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才学习到了先进育菇经验。为了节约成本,扈正友夫妻俩在自家的自留山上做起了文章。夫妻俩将自留山挖空,建立了冬暖下凉的地下室“防空洞”,上面覆盖泥土,种植有当地土特产龙眼树。防空洞成了拌料室、接种室、培育室,高大的龙眼下又建大棚,龙眼树下又有了出菇房。蘑菇生长的各个阶段需要不同条件功能用房在一座山上一一建成。“菌棒在长菌丝的时候就要放在防空洞里面,等着菌丝长满了,拿出来放到出菇房大棚里面,还要地下潮湿才利于蘑菇的生长,才提升得了产量 。”扈正友说。这样不仅有龙眼收入,还有丰厚的蘑菇收入。整座山就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为了减少成本,提高出菇率,扈正友和丈夫选用了本地谷草、玉米芯等农作物标杆,不断摸索四季出菇的新技术。根据当地的光热土壤条件,从温、湿度控制到科学用水,她们都做了实验。如今,她们种植蘑菇,因产出的蘑菇外形好、肉肥厚、品质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家庭农场内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扈正友的收入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扈正友也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在招聘村民到自家打工的基础上,她还无条件的将自己种植的心得传授。“我们聘请了10多个村民帮工,他们在帮工时就能尝到技术,大家都要共同的来发家致富。”扈正友说。 凭借种植蘑菇,扈正友夫妻不仅自家挣了钱,还带动当地村民共同致富。“受疫情的影响,鲜销成了问题,我准备建一个冻库,使我们的蘑菇能够保鲜,再在包装上做文章,蘑菇的价值就会更高。”扈正友说。“我们正在摸索在龙眼树下种植大球盖菇,这种如果成功了,泸县龙眼树面积宽,这才是一个有潜力的大产业。”扈正友夫妻凭着一股敢闯敢拼的韧劲,正做一篇更大的文章,助力乡村振兴。(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5
(宋成均 胡鉴 马红英 记者 严易程 文/图)近年来,宜宾市长宁县各级人大代表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奋勇争先、积极作为,主动投身火热的乡村振兴一线,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产业振兴、带动农户增收,将人大代表履职答卷写在农村广袤的田野上,为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查看羊肚菌长势致富能人撑起“致富伞”整土、划沟、施肥、播种、覆土……11月30日,走进长宁县硐底镇治平村羊肚菌种植基地,只见一座座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十几名农户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放眼望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羊肚菌对环境要求较高。”农场负责人王安衡介绍说,要先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然后用谷皮、小麦等有机基料制作菇的培养土垄,搭建菇棚,种下菌种,精心管护,来年2-3月即可采收。据了解,治平村羊肚菌种植面积约70亩,日用工20多人次,产业发展直接带动本村30名脱贫人口、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了冬闲时节村民的劳动收入,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激发了村民勤劳致富的热情。“这在我们村发挥了‘头雁效应’,激发了‘群雁活力’。”治平村党支部书记、镇人大代表梁艳表示,以前村内产业规模小、村民技术欠缺,王安衡带来了羊肚菌种植技术后,村上积极做好服务,协调做好土地流转,引导村民到基地务工,羊肚菌产业落地实施后,村中一半的村民都享受到了高附加值农产品带来的红利。开展现场会复合套种效益“双丰收”在硐底镇三合村,村民陶仕秀在地里忙碌着,利用晴好天气抢收大豆,确保颗粒归仓。“我家的10亩多地都是采用套种模式,算下来一年可以增加3000多元的收入。”陶仕秀说道。今年,该村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利用大豆、玉米高矮搭配,边行优势互补,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稳产增收。“我们村采取玉米大豆套种模式的面积有400多亩,大家都比较支持,积极性也很高,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多收一茬大豆,明年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三合村党总支书记、镇人大代表李浩说,仓廪实,天下安,下一步将继续大力推广套种模式,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挥土地潜力,实现了粮豆轮作、一地双收,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油菜栽种撂荒地上播种“新希望”在三桥村的油菜集中育苗地里,为抢抓种植油菜的关键时节,县人大代表旷元勇、村党支部书记李学琴等正组织助耕队帮助群众移栽油菜苗,呈现一片繁忙劳作景象。“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啊。”旷元勇说,把开垦出来的撂荒地种上油菜,来年不仅能用菜籽榨油增收,油菜秆还能降解还田成为绿肥,给鸡鸭作饲料。村民纷纷表示,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不仅给老百姓发油菜种子,还有农技人员到田里指导种植蔬菜,真的是为老百姓造福了。据悉,为帮助农户科学合理地耕作生产,硐底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为种植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测土栽培、配方施种、防治病虫害技术等,有力提高了农户种植水平,全镇今年预计实现冬种面积5332亩,其中包括油菜2855亩,马铃薯2337亩。今年以来,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宁县1100余名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桥梁纽带作用和在群众心目中威望高、能力强、能干事、中坚骨干力量等优势,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者、代言者、推动者、监督者,争做生态宜居和治理有效的带头人,争做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传播人,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2-01
乡村振兴,人才助力。11月29日,“创新创业展风采·乡村振兴创先进”荣县2022年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初赛)拉开帷幕,17名近三年来在荣县农村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良好经济效益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项目负责人现场开展精彩角逐。在乡村振兴中找准着力点,分享“致富经”,17名项目负责人带来了极具特色的创新项目,助力荣县乡村振兴。 比赛中,他们化身参赛选手,通过立足自身实际,讲述了自然放养的黑飞鸡、特色鲜明的鸵鸟养殖、小辣椒里的大产业、茶叶套种油茶等取得显著成果,也结合自身实践和经验,围绕如何实现兽药产业战略升级、推进绿色农业、打造农旅融合、打造荣县互联网新业态、续写荣县土陶新篇章等取得的显著效果进行了阐述。期间,通过项目规模、团队情况、未来前景、社会效益等介绍,一个个立足农村、服务农业、助农增收的项目集中展现了荣县三农事业大有作为、大有可为。“在田间地头里实现创新创业,今年的比赛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项目和带头人,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想法,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现场比赛负责人介绍道,本次比赛深入搭建服务创新创业平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弘扬了创新创业文化,激发了全民创新创业的热情,为扎实推动“特色产业塑品牌、乡村振兴创先进”凝聚合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12个项目成功突围进入决赛。据悉,“创新创业展风采·乡村振兴创先进”荣县2022年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将评选出金奖1名,奖金10000元;银奖2名,奖金5000元/名;铜奖3名,奖金3000元/名;乡村振兴贡献奖共6名,奖金2000元/名。同时将对所有获奖选手授予“荣县2022年创新创业明星”荣誉证书。 (供稿:荣县县委宣传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30
(王菲菲 记者 侯东 文/图)为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和“妇女素质提升行动”,培养造就一批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中起带头作用的高素质女农民人才队伍,11月22日-28日,广元市昭化区组织举办2022年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班。期间,来自全区12个镇的农业经营主体女负责人、女村干部、农村女致富带头人、乡村女能人、返乡创业女大学生等60余人参加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现场据悉,此次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集中培训、实训参观考察、交流总结等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进行。该区邀请了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和市区两级的知名专家教授围绕高素质农民培训政策、涉农法规与民法典、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培训期间,学员们还前往红岩镇、昭化镇、卫子镇、太公镇等地观摩学习,就猕猴桃、‘王家贡米’、土鸡、肉牛等产业发展进行‘取经’。”昭化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鼓励妇女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半边天”作用,培养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妇女实用人才,为全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巾帼力量”。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大家的生产技能和业务管理水平,回去后将把培训知识学以致用,为稳步推进昭化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11-30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要立足优势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叙永县两河镇乡贤、恒升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社奇始终不忘社会责任,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敢为人先的胆略和气魄,在乡村振兴中积极作为,在两河建设700亩现代化高标准柑橘示范园,预计三年投产,五年丰产,丰产期亩产量5000斤优质鲜果,年总产值2000万元。为了实现富民增收,张社奇大力支持以“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出力”的模式,支付地租总额260余万元,实现土地流转,盘活村集体经济闲置资产,提供100余人次工作机会,并将盈余收入用于村民分红,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了实现产业增速,张社奇详细规划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甜橙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开展土地整理,整治渠道、山坪塘,新建蓄水池、生产便道,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引进智慧农业平台等工程, 为提高甜橙结果率提供重要保障。为了实现企业增效,张社奇提出并倾力打造高品质绿色无公害产品提升客户满意度。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开展技术培训、实施专业工艺、对点监督验收,极大降低了种植风险,调动了带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创建了一流产品品控流程,提高了与采购商合同签约率。张社奇始终遵循“团结、服务、教育、培养”工作理念,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凝聚作用,积极吸纳无业群众、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供稿:两河镇人民政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9
(任丽萍 鄢怀林 李全民)青山巍巍、碧水潺潺,一方温润的水土造就了曾家山独特的美,乡间的烟火气伴随着袅袅炊烟氤氲而来,锅中的腊肉更是无数朝天人的独家“乡愁”。11月28日,记者刚到朝天区临溪乡四新村国伟农场,就被浓浓的腊肉香味吸引。在农场内,腊肉和香肠挂满了竹排。熏制作坊内,钢架上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生肉,地上放满了柏树枝。经过长期的风干、熏制,这些肉就可通过真空包装,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农场主人刘如国是一个地道实诚的川北汉子,现年38岁。靠着自身的智慧和勤奋,经过拼搏,在四新村创建了农产品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国伟农场,开创“农户+农场”的经营模式,把零散的传统手艺制作规范化,扩大经营范围,打造了曾家山腊肉香肠系列产品,并将团队业务在线下线上纵深发展,线下给广元范围各家农特产品店和市场供货,线上通过朋友圈、抖音等电商平台销售,经营范围从本地走向了全国各地,年产值达200多万元。“腊肉、香肠是朝天区曾家山群众过年的标配,承载了很多漂泊异乡的朝天人童年的回忆。”2018年,在外闯荡十多年的刘如国决定踏上回家的路,到老家开启全新的创业模式,秉承着“为家乡做贡献,带动家乡农产品经济发展”的经营理念,刘如国在广元开了一家农特产品店。也就是当年,回到老家的他,看到家乡老屋里挂着的腊肉,动起了一个念头——把家乡的腊肉、香肠卖出去。在四川,腊肉、香肠是家家户户每年过节必有的“年货”,而在刘如国眼中,家乡曾家山的腊肉最是好吃又地道。究其原因,在于曾家山的猪都是农民自己喂养的粮食猪,吃本地高山玉米、菜叶、红薯和糠长大,比起饲料喂养的猪,肉质、口感自然不同。刘如国感叹说:“粮食猪的肉香弹劲道,做出来的腊肉更是别有风味,巴适得很。”说干就干,同年7月,刘如国开始了他的腊肉计划。“刚开始,我制作的腊肉拿到市场上去卖,就遭遇了‘滑铁卢’”。刘如国回忆,销售初期,他制作出来的腊肉和市场上很多腊肉的颜色、味道都极其相似,没有竞争优势。为此,他曾回到家乡,访便邻居“取经”,经过了多次腊肉制作的经验,终于熏制出了满意的腊肉,然后跟当地群众合作炕出了30000斤的腊肉。并通过微信“朋友圈”的推广,卖出了自己的第一批腊肉,客户的反馈也还不错。远在浙江打工的小吴,因为多年没有回家,非常想念家乡的腊味。从朋友处得知,刘如国经营的腊味系列产品,于是,从刘如国手里订购了800元系列腊品,收到腊味产品后,第一时间招待朋友们,正宗的腊肉香味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我想通过我的产品,为曾家山宣传,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刘如国将曾家山人特有的豪爽、耿直、厚道、诚实,贯穿于经商的全过程,他说,他要凭良心做腊肉,他的心愿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腊味品牌做大做强,让更多的朋友们吃到放心的正宗曾家山腊肉,带动家乡群众致富增收。截至目前,他的团队有固定员工7人,旺季收购生猪和成品腊肉带动周边农户50余户增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9
近年来,广安市广安区文广旅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实施招才引智、区域交流合作,大力培养优秀人才,助推文旅事业发展。广安区获得证书的乡村民宿产业管家人才。筑巢引凤,柔性引才用才。围绕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项目建设,柔性引进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文旅智库”,强化战略决策参考。在广安老城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产业提质工作专班中,外聘1名本土文化专家,邀请3名区外文旅行家作顾问;在白塔周边环境整治项目中,柔性引进复旦大学教授1名;在广安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和农旅融合示范项目中,柔性引进四川体博文化传播中心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专业人才5名。柔性引进的人才为广安区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文旅项目建设等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广安区举办“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文旅从业人员。    搭建平台,深化区域合作。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通过互派人员挂职、文化走亲、共建共享等方式,多渠道全领域深入交流,促进浔广两地文旅人才发展。邀请南浔区文化专家和文旅宣传人才来我区指导大龙镇光明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开展东西部文旅协作交流;组织广安区文化艺术人员到南浔区参加“四川广安·浙江南浔文化走亲活动,促进两地文艺人员互学借鉴,推动两地文旅融合发展。组织人员赴重庆沙坪坝区文化馆等学习数字文化馆建设,拓宽文化服务视野。爱才重才,强化人才培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于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做好人才“内育”大文章。广安区文广旅局积极实施各类人才培育工程。每年组织区文化馆10名业务骨干深入乡镇社区进行群文辅导,培训800余人次,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水平;指导区图书馆开展乡镇社区文化干部的图书管理培训,邀请专家对全区40余名乡镇社区文化干部开展图书总分馆服务培训,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组织100余文旅从业人员参加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为乡村民宿产业培养合格管家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每季度组织召开机关青年干部信息和公文写作培训会,为年轻干部提质赋能。广安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旅人才培养工作。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广安区文广旅局将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干担当、创新作为,为全区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供稿:广安区文广旅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8
(记者 张海磊)近日,莫汝龙正忙着把家里1亩多农闲田进行翻土、整沟、消毒和搭棚,为后面种植羊肚菌做准备。“以前只见过野生羊肚菌,李书记来到我们村上后,带动了很多人开始人工种植。”他说。  莫汝龙所说的李书记,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博士李小林。2021年,李小林被选派担任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金宝街道石庙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石庙村位于山上,主导产业为茶叶,但茶树一般是一年苗和两年苗,短时间内无法见到效益。这期间如何发展产业,帮助村民增收,成了摆在李小林面前的问题。对村上情况进行调研后,他认为村里的温度、水分、光照等条件适合种植菌类。“菌类种植具有短、平、快等特点,只要气候条件适合,再掌握好技术,就能见到效益。”李小林说。这并不是他的盲目自信,食用菌是李小林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到石庙村前,他曾带领团队在四川凉山、德阳等地指导菌类种植。  听说李书记要带领大家种植菌类,村民何波很开心,之前他想种植木耳正愁没技术。了解情况后,李小林将自己新选育出来的白色毛木耳新品种“雪耳1号”菌种赠送给何波,并且为他编写毛木耳栽培手册。种植过程中,从制袋、接种、发菌、摆袋、喷水到出耳、采收、晾晒等技术环节,他手把手教,确保栽培成功。  “因为石庙村以前没有种植过毛木耳,白色毛木耳大家更没见过,所以第一年特别小心,真是怕出纰漏,一天看三次,各种管理措施来回叮嘱。”李小林说。  在李小林的指导下,何波试种的1万袋毛木耳都成功采收,并且变成了现钱,还带动周边30余户群众务工,人均增收千元左右。  目前,石庙村种植羊肚菌、香菇、毛木耳、灵芝等近30亩,还带动周边几个村子共种植300余亩。李小林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菌博士”。此外,由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定点帮扶巴中市平昌县,李小林来到石庙村后,还积极为村民对接单位的技术专家,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指导。据新华社
新华社 | 分享: 2022-11-28
他荣誉满身,却从不满足,仍然不断开拓、躬身前行。因为,他心里装着乡邻生活,心系家乡发展。他就是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代表、泸州市纳溪区杉树湾生态禽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乡贤古帮泽。纳溪区上马镇江田村,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果树林下、竹丛中,全是一群群散养的土鸡。古帮泽创建的上马镇杉树湾生态禽业专业合作社就在这里。“这是我在抖音上注册的账号,我在这上面直播推销合作社的产品。”古帮泽将自己大屏幕手机递过来,向记者播放他的视频。深谈之后,记者给古铜色的皮肤、半数头发变白的古帮泽画了“像”:勤奋操劳,爱学习敢折腾。“不安分”,寻找致富门路今年50岁的古帮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寒,他初中辍学务农。但“不安分”的古帮泽一心想找一条致富门路。“最喜欢看的就是农技方面的书籍与农业电视节目。”古帮泽说,对农业方面的各类技能技术,都有所了解,古帮泽可以说是一位“土专家”。2005年,古帮泽开始试种食用菌、蜜梨、水蜜桃等经济作物,2006年又种植了3000株桂花,房前屋后、自留地、承包地变成了一个水果生态园林。他在林间放养乌骨鸡和驯养野鸡,以此为基地创建了“永宁生态农业园”。经过十多年的勤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从起初“养不活、栽不活”,到逐渐掌握了一套“上果下禽”的生态种养成功经验,再发展到放养乌骨鸡8000余只、野鸡2000余只、年收入10万元的规模,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养殖“土专家”。尝到甜头的古帮泽带领群众开荒山、种果树、养野鸡,创立了“杉树湾”品牌,推出的“果+鸡+蛋”等“绿色食品”通过了国家质量检测,“土专家”名气也越来越大。带头干,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不忘家乡人。2007年,古帮泽发动村里300多户农户组建了泸州市纳溪区杉树湾生态禽业专业合作社,这是泸州市第一个生态禽业专业合作社。古帮泽经常奔走于田间地头,免费为村民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还免费提供蜜梨等优质苗木,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在古帮泽的带领下,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育雏和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合作+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保成活率、保高于市场价回收、保技术支持和盈利按比例再次返还给养殖户的“三保一返还”优惠政策,吸纳更多的养殖户加盟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加入合作社后不仅高价回收鸡和鸡蛋,而且还将盈利返还给养殖户,以后我们可以无忧养殖了!”古帮泽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把更多的本地土鸡销售出去。2020年10月,看到当地抖音网红明洪强通过抖音直播推动了当地柚子销售时,古帮泽萌生了合作的想法:在抖音上搞直播,直接卖鸡和蛋。两人定下合作方案:古帮泽提供农特产品及电商渠道,明洪强制作宣传视频提供网络流量,共同推动本地产品销售。直播带货很快取得好的效果。看着手机上飞速增长的订单,古帮泽和养殖户的信心更足了。由于成绩突出,古帮泽先后获得“市级合作社十大领军人物”“四川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古帮泽表示,将继续带领周边群众,搞好种养殖业,让群众生活越来越好。解民困,展现乡贤风采今年8月,旱情严重,江田村没下过一场雨。该村平时饮用的是地下水或山泉水,但到了8月23日,很多村民无水可用了。古帮泽家有个可装10多方水且长年不断水的水池,古帮泽就用他那辆皮卡车把他家的水免费送给村民。近3个小时的山路来回颠簸,把皮卡车上装水的容器颠坏了,古帮泽找到一家酒厂,借用了32个塑料酒桶装上水,第二天继续送到村民家中。与此同时,古帮泽还叫上儿子一起,帮一些体弱无力的老人们抬水。古帮泽的送水之举,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燃眉之急”,村民们非常感激,而古帮泽却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帮助群众是我应该做的。”8月23日,古帮泽用可装水1000斤的“铁水塔”为村民送水。近3个小时的来回颠簸,把“铁水塔”颠坏了,要漏水了,第二天送水咋办?江田村村干部给古帮泽出了一个主意:找当地酒厂借用酒桶送水。于是,古帮泽找到一家酒厂,借用了32个塑料酒桶,每个塑料酒桶可装50斤水。第二天早上7点,古帮泽从家里出发送了两车水,一直送到中午1点。有的村民请古帮泽吃午饭,古帮泽谢绝了,说水还没送完。提起送水的事情,古帮泽说道:“举手之劳,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疫情期间,古帮泽主动请缨,承担场镇入口的劝导点值守工作,在这个劝导点,古帮泽年龄最大、党龄最长、干得最多,接班时第一个来,换班时最后一个走,有人耽搁他也主动顶上,在他的感染下,杉树湾党支部的其他党员纷纷参与到疫情防控劝导点值守工作中,古帮泽的儿子、儿媳也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物资配送等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不负乡贤美誉,不负故土深情。(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丁春翔 闵思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一排排干净的猪舍宽敞明亮,一头头滚圆的猪儿或趴着或悠闲踱步,它们惬意地聆听着主人专门为它们播放的轻音乐《望草原》。近日,在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七里村柏坤养殖农场,说起给猪听音乐这件事情,农场负责人杨柏坤打开了话匣子,道出了他的“致富经”。  “给猪听音乐可以防止猪焦躁不安,增加食欲,体重也会明显增加。”杨柏坤告诉笔者,音乐还能给猪壮胆,可避免因防疫惊吓而引起的进食不佳。今年50岁的杨柏坤,通过请教兽医、翻阅养殖类书籍、手机查阅资料,已成了半个养猪“专家”。  杨柏坤回忆道,七里村山高坡陡,他家过去主要靠在外务工增收。2017年,整个村子都脱了贫,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他萌生了在村里发展农业产业的念头,但当时心里没底也就放弃了。2020年初,想到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加上村干部和家人的鼓励,杨柏坤毅然返乡创业,开始建圈养猪。  “当时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建好了300平方米的猪圈,紧接着,买了40多头猪开始试养。没想到这些‘金疙瘩’真争气,繁殖得也不错,现在基本上每个月订单销售30多头。”杨柏坤高兴地算起了经济账,“国家政策好,我们农场圈舍扩展到了700平方米,还享受到了两万多元的扶持资金。现在存栏的猪近500头,按照当前生猪市场价格,今年纯收入有40万元到50万元。”  返乡创业,让杨柏坤尝到了敢闯敢试的甜头。对下一步,他早有打算:“明年根据行情扩大杜洛克瘦肉猪养殖规模,再流转20亩地种粮食和青饲料,一来可以发展生态循环养殖;二来也可以带动更多留守劳动力就近务工,让大家实现家门口增收。”  利州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杨柏坤仅是全区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剪影。今年以来,利州区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对有创业想法、懂种养技术的“田秀才”“土专家”等职业“新农人”的培育力度,引导他们从单纯的农业生产者向经营者转变,获取更多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今年,该区预计全年培育提升家庭农场100家、专业大户900家、职业农民300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5
“我一定拿稳乡村振兴接力棒,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专合社将进一步扩大种植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链,并把绿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市场,让‘江阳蔬菜’闻名全国。”“我就是想让大家都来关注科学养殖、生态养殖,共创健康幸福生活。”近日,江阳区农业农村局和江阳区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举办的“2022年泸州市江阳区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培训”活动现场,董允坝村“新农人”宋小兰和大南山村“新农人”颜吉群等农创客结合自身创业经历,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宣传。宋小兰是江阳区董允坝蔬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3年她投入近300万元,流转承包土地700余亩发展种养殖,着眼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生态蔬菜种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合作社已有社员320名、伞里景区农产品体验店1间,种植面积580亩、养殖面积120亩,主要以新奇特品种蔬菜、优质水果和淡水鱼为主。颜吉群2022年初辞去房地产销售工作,在大南山村流转土地500亩修建了有机养殖生态土鸡家庭农场,养殖生态鸡1000余只。孵化雏鸡、自配饲料、鸡瘟预防、销售洽谈,颜吉群一边学习一边积累经验,已从一个“门外汉”成了“半个专家”。成品鸡将在12月份出栏,就已预定销售近40%。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张张鲜亮的名片、一次次鲜明的实践,为全域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优经验。近年来,江阳区努力打造都市现代农业高地,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一大批“新农人”不断涌现,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环境好了,自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农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入驻。” 宋小兰兴致勃勃地介绍,农文旅融合的速度不断加快,幸福江阳的路径也在不断拓宽。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年轻人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蓄水池”的关键作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活跃在乡村社会治理、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文创宣传、志愿服务等领域,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领头羊’和中坚力量的作用。”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改革与振兴股负责人张清禄表示,“我们要发现好、培育好、使用好乡村青年骨干,为这些有志青年搭建可供展示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希望的田野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成为提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供稿:江阳区融媒体中心 张红)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收红薯和红薯杆杆啰!有的拿来卖哦!”进入红薯收获季,资阳市尤特薯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晓艳每天都奔波于红薯地、公司厂区、种植户家中。11月21日,在安岳县周礼镇海棠村,黄晓艳的红薯基地门口堆满了收来的红薯,工人们正加紧分拣装箱,随后卖向省内外各地。  因为打小就帮助家人做红薯生意,黄晓艳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红薯妹妹”。和红薯打了几十年交道 ,“ 红薯妹妹”的1560亩红薯,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让没人要的红薯梗也有了市场。她牵头成立的安岳县周礼镇鸿安红薯专业合作社,2021年实现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  在“土疙瘩”里种出“金疙瘩”,“红薯妹妹”的秘诀何在?黄晓艳(右)和专家交流红薯苗长势。撂荒地建大棚育苗红薯上市早价格好  公司厂区附近的山间平地上,新建的标准化种薯育种大棚依次排列。大棚内,热气扑人,红薯苗正探出头来。  在往常,老百姓大多采取 2 月底 3 月初露地薄膜育苗,5月底以后栽插,11月份收获的方式进行红薯种植。为何这里11月就育起了红薯苗?  “以往在大田进行种薯育苗,一般只能在8月至11月。为了解决保温的问题,采用三膜覆盖育苗技术,花费不少成本。”黄晓艳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他们试验了500平方米的地温育苗,即在苗床铺设“电热毯”为种薯升温,每天的电费都是1000元至2000元,要用 20 多天的电,成本过高。今年,通过大棚育苗,只需找到田间最好的红薯藤,每根截取30厘米,移栽到大棚内繁育种薯苗即可,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简化了生产环节。  大棚里的种薯苗,还是实现高价的希望所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不仅红薯产量低,而且集中上市,鲜薯收购价格也低。”绵阳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介绍,根据早育早栽模式,这些红薯苗在三四月即可进行栽插,7至 8 月收获第一批红薯,能填补市场甘薯供应空档期,从而实现高价,“价格一般翻番”。工人们正加紧分拣收获的红薯。个头由大变小鲜食型红薯质升价涨  2017年对于黄晓艳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她下定决心投入鲜食型红薯市场。“鲜食型红薯挖出来就能卖,经过蒸煮香甜可口、软糯无筋,更受消费者喜爱。”黄晓艳说,按照每公斤10元的价格,1亩鲜食型红薯就能卖1万多元,比种植加工的淀粉型红薯效益高出许多。  黄晓艳从南充市农科院引进鲜食型红薯进行种植。“种植后我们发现红薯大小不一,大的达1公斤,小的只有二三两。”黄晓艳介绍,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消费市场正在发生改变,简而精正成为趋势。其中,大小在3两左右的鲜食型红薯深受消费者喜爱,提质和改小成为攻克的方向。  在专家的指导下,黄晓艳通过优化栽种方式和控制红薯生长时间,鲜食型红薯的品质和个头得到了保障。  “通过订单式生产,经过认证的绿色有机红薯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每亩红薯综合效益达到了1.5万元。”张世荣告诉记者,公司还推行“公司+农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公司为龙头、红薯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吸纳周边农户加入。  在安岳县,像周礼镇一样发展红薯产业的乡镇达到了30个。同时,12个与薯业相关的规模化专合社,则为当地红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主体基础。经过加工的红薯梗即将销往海外。红薯梗变美味远销海外一年卖数百万元  这两年,收获后的红薯地里有一个变化,往年被随意丢弃的红薯梗(叶柄)不见了。它们去哪里了呢?  生产基地内,记者找到了答案:经过杀青、晾晒等处理的红薯梗正待包装,出口海外。“2021年,我通过一个韩国客户了解到红薯梗在国际上很畅销,可以炒菜和炖菜,以往烂在地里没人要的红薯梗,竟然是饭桌上的‘美味佳肴’。”黄晓艳说。  黄晓艳通过建设烘干厂房,进行标准化生产,使红薯梗的品相和品质均得到了提升。2021年12月初,1500公斤红薯梗从安岳销往海外,这是我省首单出口的红薯梗。“经过加工的红薯梗可以卖到每公斤20元,去年,光是红薯梗我们就卖了300多万元,农户每亩可增收1500元左右。”张世荣说。  黄晓艳的故事,是安岳县红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发展,安岳县红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一。据该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刘萍介绍,今年该县种植红薯面积41.62万亩,预计总产量、61.4万吨。其中有21.3万亩红薯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为加快推进当地红薯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薯业种植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产品交易中心,安岳已制定了《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擦亮安岳红薯金字招牌谋篇布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4
“大家好,熟悉的‘老袁广播’又来了,我还是有问必答的袁志成,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用好政策、科技、品牌的力量,来为我们村的富硒大米加把劲儿……”傍晚时分,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桂香村的“老袁广播”又响了起来,那“土味”十足的声音伴随着山间流淌的云雾,飘到村子里的角角落落。“老袁的广播说的是地方土话,他给我们讲上级政策我们听得懂。”“老袁广播现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上级政策都是他为我们解答。”“老袁广播做了几十年,感觉离不开了。”11月17日,记者走进桂香村,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起全国劳模袁志成和他的“土”广播。有问必答,用“嘴上”工作助力乡村发展袁志成为什么对富硒大米格外上心?这还得从他今天的走访说起。“老袁,我打算发展点稻田养鱼,但第一次尝试,在这个养殖技术和政策支持上我还有一些疑问和顾虑……”“老袁,我们村的富硒大米很有特色,但是在品牌和口碑上还得下点功夫……”从下午一点到三点,桂香村村民付至强和付之元把发展富硒大米的一些疑问和想法向袁志成和盘托出。“农村信息相对闭塞,要把群众的担心变成想干事的信心,我就想搞个‘有问必答’,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讲清楚说明白。现在,很多的村民就对发展富硒水稻产业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2022年,桂香村已发展富硒水稻3000亩,实现了1440万元收入。“产业是起了步,但不少年轻人还想发展稻田养鱼来增加收入,这些不到左邻右舍去了解是不可能知道的。”袁志成说。把大家的想法收集了,袁志成要做的工作就是向街道、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寻找解决答案,最终这道广播“大餐”就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还是熟悉的味道——所有的内容都来自群众的身边事,开门见山,见人见事回答问题。“今天付至强、付之元说想发展稻田养鱼,你们最担心就是技术问题,我请街道办帮着联系了,现在德耀镇凤凰村、龙山镇向田村已经很成功了,县上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大家不要担心,村上也会组织大家到德耀取经,都可以积极报名参加……”下午六点,四十分钟的自问自答“龙门阵”很快就过去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这也是村上群众顾虑最多的,作为一个老人,我非常愿意多做一点‘嘴上’工作。”结束了一天的广播,袁志成乐呵呵地说。大山深处的坚守:“会一直播报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左边播报播音,右边整理稿件,在一间30平方米的广播站里,袁志成在撰稿人和播音员之间随意切换。“今天的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明天我们不见不散。”在完成播音后,袁志成起身整理好办公设备,依次摁下关机关灯按钮。浓浓的暮色中,广播站的灯灭了,意味着一天的工作便圆满画上句号。“老袁广播站”的“前身”是“夫妻广播站”。29年前,37岁的袁志成开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广播站——“夫妻广播站”。29年后,袁志成已经被人们亲切地叫做“老袁”,他的广播站也被人们习惯叫做“老袁广播站”。“播大家想听的,听大家想播的”“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共建者”是袁志成笃定的办站理念。乌蒙山深处,从田间到广播间,那通达的公路,弯弯的田坎,袁志成不知走了多少次;那或大或小的按钮,开开关关,表面已磨去了颜色。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在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里,袁志成像一位拼图人,执着地收集着群众关于发展、关于未来的思想“碎片”,为推动家乡发展的美丽蓝图贡献着力量。“播音播了这么多年,辛苦吗?”记者问他。“辛苦啥,这是最好的时代,有的是劲儿呢,只要乡亲们还想听,还想问,我就会一直播报下去,直到走不动的那天……”袁志成回答十分坚毅。是的,“老袁广播站”不仅仅是袁志成一人的广播,更是桂香村所有父老乡亲们的广播,大伙儿一直以来的支持便是袁志成不遗余力办好广播站最大的底气。人物介绍袁志成,金兰街道乡贤人士、“老支书工作室”导师、金兰街道原桂香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全国劳模。自广播站开办以来,袁志成已致力于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29年。(供稿:古蔺县委统战部 汪邦坤 刘汉中 蔡琳 易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