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宋成均 马洪龙 记者 侯云春 严易程 文/图)实地调研、红色寻访、旅游宣传、疫情防控……今年暑假,宜宾市长宁县“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处处都能看到实习大学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了解认识家乡,宣传推荐家乡。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做活动筑巢引凤海纳青春力量今年6月,实习实践招募令、大学生实习实践专辑推送、大学生实习实践小视频在“长宁青年”微信公众号上一发布,便吸引了不少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很有幸被选拔为兼职团委副书记,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个重任。”兼职团委副书记刘杭林说。据了解,2022年,长宁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单位开发实践岗位近500个,并经过充分的调研摸排,结合岗位需求、专业特长、实践意向,按照“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双向选择、属地管理、就近就便”基本原则,通过进行面试+笔试的方式,从返乡大学生中招聘兼职团委副书记28名,领头羊成效显著。开展志愿服务建言献策开展青春调研深度访谈、网络调查、实地走访……返家乡大学生们关注家乡发展、参与家乡建设,为推进家乡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截至目前已收集调查问卷186份,有效意见160条。“我们希望能利用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青春智慧,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培养出一大批家乡的宣传者、讲解者、建设者。”共青团长宁县委书记李相廷说,截至目前,该县已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建言”活动,组织引导大学生关心关注长宁民生福祉、基层治理、社会参与、文明建设等相关问题,提出问题建议32条。人尽其才尽显青春风采点单、派单、接单、评单……返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靶向对接需求,不断放大辐射圈,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为辖区群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些活动让我见识到家乡的快速发展,加深了我对家乡的认识与了解。”返家乡大学生曾秋平说道,她希望毕业后回到家乡,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继续书写青春序章。据悉,该县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专业返乡大学生的优势,推进“扬帆计划”,将大学习返乡实践同服务招才引智大局相结合,推动引才和就业关口前移。在城市社区设置大学生志愿服务岗,组织大学生开展民生志愿服务、政府辅佐等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建立与社区的情感链接,实现“1+1>2”的效果。开展学生辅导作业树立典型擦亮青春底色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细细说与您听,长宁县依托“长宁青年”公众号平台开设“返家乡”线上活动专栏,集中展示宣传优秀实践作品和典型经验,促进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扩大成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我们以竞争激励挖掘典型,以学习交流培养典型,以立体宣传表彰典型,强化典型培养,突出社会实践长效‘引领力’。”团县委书记李相廷说,典型选择坚持“实事求是、干群公认、与时俱进”的基本原则,突出典型特点,总结典型事迹,真正把能力业绩突出、影响力大、说服力高的先进典型评出来、树起来,确保工作实效。据了解,共青团长宁县委坚持以“办实事、解难题”为中心,立足青年成长成才需要,深析大学生就业形势,锚定大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点”,把握联系服务青年的“着力点”,增加大学生社会融入的“连接点”,以“四强四力”深赋能,以亲缘血缘地缘为纽带,引导大学生在家乡热土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返家乡’大学生不断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青春的力量将在长宁不断绽放。”长宁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长宁团县委将持续搭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帮助返乡大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接触社会、丰富阅历,切实助力青年学生掌握政策、了解家乡,为服务长宁县发展大局贡献青春力量。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9-09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01.活着这世上有很多人活得艰难。艰难者求生,有人在打击下心灰意冷 ,日渐消沉,有人却不惧风雨,反而把困苦人生活出了色彩。方绍海属于后者。在工地干活的方绍海1976年,方绍海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的一个乡村。村子位于群山之中,时常起雾,多雨潮湿。一家人住在老旧的泥瓦房里,下大雨时,漏进屋里的雨水连成丝,得拿好几个盆接着。方绍海是家中长子,父母务农,依着季节在山田种植水稻、玉米或红薯,也在院子里散养一些鸡与猪,一年的收入和收成挂钩。方绍海出生不久,奶奶的眼睛瞎了,父亲也被查出胃癌。为了给长辈治病,家里本就微薄的积蓄彻底捉襟见肘,方绍海读完小学便辍学帮家里种地干活,补贴家用。干完活的冬夜里,方绍海便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火驴旁烤火,在温暖的火光中听老人用巴蜀方言讲老一辈的奋斗故事,从长辈那里学到很多人生道理,养成了乐观积极、热心助人的性格。他也喜欢看农业频道的创业节目,学习节目传达出来的坚韧精神。“节目里面好多创业者一开始也穷,没办法就去借钱,借钱也要活下去,我就是秉持着和他们一样的精神生活,不乐观是没办法的。”所以,即便过早承担了生活的压力,方绍海也从来没有怨天尤人,自己家的活干完了,还会去邻居家帮忙,用自己在农作物技术园中学到的种植技术,为邻居们嫁接果树,指导金银花种植。方绍海在南江县帮助困难户们摘蔬菜02.感恩1998年,方绍海与妻子李茂书结婚,育有两个孩子。成家后,不仅有疾病缠身的老人需要赡养,嗷嗷待哺的孩子也成了“花钱大户”。为了多赚些钱,方绍海向当地信用社贷款进行土鸡养殖。前两年收益尚好,第三年却因为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太多,导致土鸡生病大量死亡,贷款的三万没换上,还赔了五万多。面对如此打击,很多人的反应也许都是消沉,但方绍海不一样。他只是咬咬牙,离开乡村外出打工,一点一点把钱给还上。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操劳过度,方绍海在2000年时被查出胃病肝病,需要长期服药,开销又添一笔。方绍海依然用单薄的脊背硬扛着生活的重锤,和妻子一起辛勤工作,把贷款还清。方绍海村子里的退休干部得知了他的情况,向上级政府反映。当地政府对方绍海进行扶贫,给他们一家送去五只大黄羊,希望他可以通过黄羊养殖补贴家用。从小就被教导知恩图报的方绍海十分感激社会对他的帮扶,当村干部提出他的肝病药可以报销的时候,他拒绝这份好意:“我自己能养活自己,能付得起,不麻烦政府和国家了!”自那之后,方绍海在家务农的时候,便会抽出时间做点公益事业,回报社会。2007年,他加入巴中市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志愿者,一旦有活动,便积极报名参加,为福利院敬老院送温暖。2008年,汶川地震,方绍海通过志愿者协会捐款500元,玉树地震,他也同样捐献500元,这些年来,方绍海共计向贫困学生、孤寡老人等群体捐款8825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位家境困难的农民而言,是多么沉甸甸啊。方绍海和志愿者们03.光荣提起这么多年来做过的好事,方绍海对两件事情印象深刻。第一件事依旧和钱有关。2014年,方绍海只身一人来到宁夏打杂工。休工日里的下午,他和工友一起去农贸市场买菜,在一个枸杞店里发现一个搁在地上的手提包。询问之后,他推测这个包是来买东西的客人落下的,打开包,包里竟有五万块钱现金!“丢钱的人得多着急呀!”方绍海没有耽搁,来到最近的派出所联系警察寻找失主。接到电话,失主激动万分地来到派出所,紧紧握着方绍海的双手表达谢意,还要奖励方绍海两千块钱。方绍海没有收这笔谢礼。从交流之中,他知道这笔钱是失主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应该留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后来,失主回到浙江,忘不了这个拾金不昧的淳朴大叔,便从家里寄了一面锦旗给方绍海,这面锦旗被他仔细保存在家中,时不时就会去看看。另一件事,便是他凌晨发现失火房屋,及时挽救了一个家庭的事迹。2019年冬天,方绍海家中种植的莲藕成熟,他和妻子采摘之后,打算赶早市到市场上去把莲藕卖掉。凌晨三点,他们夫妻俩把莲藕装到三轮车里,开车出门,路过邻居家的房子时,看见了熊熊燃烧的明火。冬夜,天很黑,火光在万籁俱寂的黑夜中格外醒目。方绍海立马给邻居打电话,打了好几个才接通,问他是不是在家里的厨房烧柴烤火。邻居表明自己正在西安务工,早就离开家了,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居住。方绍海一下子紧张起来,叫醒周围的人,给村干部打电话,又拨打火警。由于村里道路太窄,灭火车进不来,消防员只能空手前来,和赶来的村干部和邻居们一起撬开着火房屋的大门,用桶和盆一起靠人力接水灭火。忙活了两个小时,他们终于扑灭了火。后来,他知道事故的原因是孩子白天在厨房烤火时忘记把柴火灭掉,厨房里放置着很多干柴,火便越烧越大。好在,通过她们的努力,孩子平安无事,邻居的损失也被降到了最小。方绍海执勤04.公益自从加入资环院者协会之后,方绍海便抽空做公益,公益活动已经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平时,除了到敬老院、福利院、各个贫困家庭中去拜访,有什么活动,他也第一时间去参加。前几年的春节,政府在县城举办春节联欢晚会。阖家欢乐的除夕夜,方绍海承担了维持晚会现场秩序的工作,到现场去疏散人群,保证晚会顺利开展。疫情以来,他多次跟随志愿者团队一起在县城各广场、社区中宣传防疫知识,并且在南江县高速公路与本村道路路口进行执勤服务。方绍海和志愿者们在高速公路出口疫情防控服务除了出力,方绍海还在坚持捐款。截止到2021年12月,方绍海个人已经向南江县防疫工作者们捐献了烤火煤,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共计3160多元。算上疫情之前的捐款,方绍海已经捐出了一万多元。对于城市白领而言,这笔钱或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自小就家境不好的方绍海而言,这些钱凝结着他的善心和苦心。对此,方绍海的母亲并不太理解。“你自己条件又不好,这么热心干什么呀?”对于母亲的质疑,方绍海也不去过多计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老人家,可能对这些的看法和我们不一样,我媳妇就比较支持我。”方绍海个人捐赠物资今年,方绍海已经46岁,目前仍然在外打杂工,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平日里,他还喜欢读诗歌,时不时也自己写些诗歌进行投稿。目前,他原创的《巴中赞》和《家乡的湖滨花园》都被收录在文学公众号中。一路走来,方绍海一直以坚韧不屈的姿态面对生活,把原本艰难的人生活出了别样的精彩。“我虽然穷,但是只要去奋斗,就能去帮助别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8
近日来,一辆崭新的三轮车载着满车的物资穿梭在墙院村内的道路上。“这台三轮车是嬴纯、嬴华军、嬴时富三位乡贤捐赠的物资,非常适合墙院村路陡坡急的地形,可以用来送水和为居家隔离的农户运送物资”驾驶着三轮车的石友贵说道。这辆三轮车从9月1日捐赠给墙院村以来,已经解决墙院村20户农户饮水困难问题、累计为14户农户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价值3000元。“我们非常感谢李先华会长对墙院村的关心,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古蔺为墙院村挑选物资,也感谢嬴纯、嬴华军、嬴时富等3位乡贤对家乡的付出,我们保证公开透明的使用好这批防疫、抗旱物资”墙院村支书在捐赠仪式上表态。除了三轮车,捐赠仪式上墙院村还收到了马蹄镇乡贤联谊会组织捐赠的发电机、输水管道、口罩、矿泉水等物资。马蹄镇乡贤联谊会成立于2019年8月,截至目前已有乡贤代表56人,旨在通过搭建联谊会这一平台,聚合和激活乡贤力量,引导内外乡贤“反哺桑梓、共建家乡”,助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在新时代共谋新发展。在古蔺县政协委员、马蹄乡贤联谊会会长李先华的带领下,乡贤联谊会多次向马蹄奉献爱心,先后集资74万元用于解决墙院村道路交通短板、购置疫情期间抗疫物资、资助纳盘幼儿园建设及购置抗旱救灾物资。今后,马蹄镇将以乡贤联谊会为纽带,做实“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举措,持续不断传递乡音、乡情,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供稿:古蔺县马蹄镇 周威世、张月)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烈日下,西昌市裕隆乡新华村4组一处葡萄园里,一串串粉中带红、圆润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  工人们在葡萄架下辛勤地采收,葡萄园主周静、周藤波则带着工人给葡萄套上包装袋、装箱、码放进货车,运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周藤波(左)和吕秀兰一起查看“妮娜皇后”长势。  这是葡萄园110亩“妮娜皇后”正式开园销售的一道寻常风景。近日,周藤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计、一边给记者介绍着开园采摘的情况:第一天发货3700多斤、第二天2500余斤,批发均价45元/斤……他说,前期已接待慕名而来的渠道商和种植户200人次以上,去年葡萄试挂果,今年正式投产,不论外观、色泽,还是口感、品质,都得到了大家很高的评价。请“皇后”入园  近两年来在我国西南地区陆续开始种植“妮娜皇后”葡萄。西昌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张飒介绍,过去“妮娜皇后”在西昌葡萄主产区有零星种植,近两年来,其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目前有2000亩左右。  合伙种葡萄的周静、周藤波,也是西昌市第一批规模种植“妮娜皇后”的葡萄园主之一。  周静是一名来自广安的“80后”,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跨行”种葡萄已达15年;来自达州的周藤波则是“90后”,2014年西昌学院农学院毕业后就开始种葡萄,相似的教育背景,加上同样从事葡萄种植,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020年5月,两人在西昌一位朋友的葡萄园里参观,第一次品尝到园里试种的“妮娜皇后”葡萄,立马被这个足以“撼动味蕾”的新品种吸引,加上上市周期短、市场价格高等优点,两人不由得动了心。当年年底,两人合伙从河北购进了种苗,并在新华村流转了11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妮娜皇后”。让“皇后”扎根  然而,这一串串以“皇后”命名的葡萄,确实很娇贵,它虽然好看又好吃,种植难度却不小。  周静介绍,由于“妮娜皇后”是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目前在西昌还没有大规模种植,品种适应性有待验证,规模种植的技术也不成熟,成为创业的“拦路虎”。  2021年5月,两人发现葡萄树长势慢、叶片弱,很是焦急,后来到云南种植“妮娜皇后”的基地考察,回来后又请教了川农大林学园艺学院水果种植专家吕秀兰教授,终于找到了症结。原来,这一株株葡萄除了做好日常的水肥管理之外,还要注意控制棚内温度等诸多细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静、周藤波两人的种植技术不断成熟,终于让“妮娜皇后”在新华村这片葡萄种植的热土上扎根。2022年初,两人又将新华村葡萄园周边一大片土地流转下来,将“妮娜皇后”种植规模扩大到260亩,准备再大干一番。  记者走进这片葡萄园时发现,葡萄园新苗长势喜人,有两年树龄的葡萄树挂果情况良好,两位小伙子已在葡萄架下铺上反光板,用上避雨棚,套上果袋,一颗颗“妮娜皇后”呈现诱人的色泽。  两年的辛苦付出有了成果。周藤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妮娜皇后”今年亩产2200斤左右,以均价45元/斤保守估计,亩均效益9.9万元,总产值近千万元,明年260亩葡萄全部投产,效益还会再上新台阶。  但是,对于这一现状,两人并不满足,“妮娜皇后”的单产还是较低,如果明年110亩葡萄达到3000斤的丰产标准,亩均效益将更好。  “在销路上,除了传统线下渠道,我们明年还准备通过电商、直播带货拓展销路,相信那时葡萄的产量和效益会更高。”对于未来,两位小伙子信心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9-02
“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致富不忘身边人’这句话谨记心间,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尽心尽力帮助农民朋友,尽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奋斗,我们永远在路上!”八月骄阳,暑气拂林。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来到雨城区草坝镇九龙村,驻足观望,远山如黛,近处房屋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红豆杉苗木向阳生长。“合作社成立8年了,红豆杉苗木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200多亩了。”在苗木基地里除草的周正林说。周正林所说的合作社就是当地业之欣种植专业合作社 ,而他本人和弟弟周正全正是合作社负责人。近年来,周正林和周正全积极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基地+电商”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发展壮大红豆杉苗木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因为从事种植行业周正林对树木有种特殊的感情立足当下  甘当“山野村夫”今年48岁的周正林说话做事,如泰山似稳健有力。回忆起多年来触“网”销售红豆杉苗木的心路历程,周正林感慨很多。2008年,周正全从生物工程专业毕业,在接触到红豆杉提取物紫杉醇后,便萌生出一个想法:“目前,国际市场对紫杉醇的年需求量为600至800公斤,但实际供应远远低于这一数字。雅安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人工繁育红豆杉或许能成。”对于弟弟的这一想法,周正林不仅大力支持,并且拿出了实际行动。“因为市场需求大,所以不少地方都在寻找红豆杉苗圃基地。恰好家乡雨城区的自然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加上自己有十几亩荒地,正好可以试一试。”周正林表示,在与弟弟商量后,他们决定返乡创业。因为没有经验,周正林兄弟二人起初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既然选择了目标,就要勇往直前,遇到难题就要努力学习。”随后,周正林兄弟二人开始刻苦钻研红豆杉苗木繁育技术,并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将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红豆杉人工繁育成功。两年后,兄弟俩繁育出的第一批红豆杉种苗长到了30厘米高,每株均价6元,最贵时一株2年红豆杉苗可卖到18元。“一亩地可以种6万株。”周正林说,第一次尝试种植红豆杉,他们就赚了近50万元。培育基地  引领产业发展“自家富不是真的富裕,我们想要带动更多老百姓一起将红豆杉销售出去。”周正林说。2014年,周正林与周正全在当地党委政府指导下创办公司,成立合作社,并流转土地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进行红豆杉种苗繁育。“在政府帮助下,我们与合作社一起合作种植苗木,收入稳定,每年至少能增收1.5万元。”雨城区草坝镇九龙村村民魏洪强说,在合作社务工不仅离家近,工作也不累。如今,经过多年发展,周正林创办的合作社已拥有资深专家带领的科研团队,技术力量雄厚。经过反复实践,周正林还总结出一系列完整的大田栽植、盆景培育、人工造型、基地建设、快速繁育等技术及管理经验。目前,周正林创办的合作社已在草坝镇九龙村、范山村等地建设种苗繁育基地1000余亩。除人工繁育红豆杉外,还培育了金丝楠、穗花杉等珍稀名贵苗木及各种风景树苗、果树苗等。目前,周正林发展的种苗繁育产业,已带动当地81户农户年增收20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能帮助到更多人,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新农人’们的幸福!”周正林说。(供稿:雨城区委宣传部 石雨川)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郭亚芳 马可鑫 记者 罗敏  初秋八月,走进江油市永胜镇永平村杂交水稻种植基地,黄澄澄的稻穗儿规整成片。不同于寻常水稻,这是一片“富锌稻”,其培育种植出自于当地人56岁的吴忠坤。多少年来,无数个炎热的正午,吴忠坤常常蹲在稻田边,将一株开花的稻穗放在另一株稻穗上方摇动,进行人工授粉。  1988年,吴忠坤从绵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一边在江油农校教书,一边在从事优质米的研究。“咱们农民真的很辛苦,初级农产品利润低,希望通过科技含量提高稻米质量,提高稻米的经济效益。”吴忠坤说起当初研究优质米的初衷:“既然有富硒稻米,我就想能不能研究一个富锌稻米出来。尤其对于儿童,缺锌可能会导致生长发育不良、智力发育不全等。稻米是我国居民主食,让人们吃饭补锌,增进人体健康。”从2005年至今,这一研究就是十几年。吴忠坤(右)正在田间查看富锌稻生长情况。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新品种培育不言弃  在研究富锌米的道路上,吴忠坤遇到了很多瓶颈。“最困难的是种子资源的获取,要培育一个好的植物品种就必须要有好的父本、好的母本,才可能培育出一个好的后代来。”吴忠坤说。  为了找到好的父本和母本,这些年来,吴忠坤多次踏访省农科院、绵阳农科院,广泛获取种质资源。最高峰的时候一年要种60多个样本,再把这些样本进行杂交选育。  杂交水稻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年都要杂交选育,因为杂交后代不是头年杂交,第二年就能出结果,它要一代代杂交、一代代筛选。”吴忠坤介绍道。  在不断地培育和多方的支持下,2013年,吴忠坤培育出了含锌量很高的水稻,但培育的富锌米的口感始终不能让他满意,因此,他一直在想办法改良富锌米。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绵阳农科院获得了一个具有泰米茉莉花香味的优质稻种资源。“当时仔细观察、咀嚼品尝之后,就觉得这个米不错,虽然产量不高,但口感很好。”于是,吴忠坤将其与另一个父本杂交。  2018年,吴忠坤培育出一款比较满意的富锌米,新一代富锌米具有茉莉花香和良好的口感。同时,每1000克白米含锌量高达15至23毫克,是普通白米的2到3倍。富锌稻米前景好  “不好意思,富锌稻米已经卖完了,可以先预定,等秋天收获的时候交付给你。”吴忠坤在电话中回应道。  由于新一代富锌稻米的产量比普通稻米低,同时米粒细,加工的时候容易断和碎,增加成本,所以最初吴忠坤只是小面积地进行栽种,结果没想到富锌米很是受欢迎,供不应求。于是他采用了预定制,价格为每公斤30元,让每亩富锌稻谷产值是普通稻谷4倍以上。  富锌水稻是时候进行大范围推广了。这几年,吴忠坤一直在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2021年他与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徐庆一拍即合,两人合作扩大富锌米的种植规模。今年,他们在永平村种植了40余亩的富锌米。  望着即将迎来收获期的富锌稻,吴忠坤说,会等到稻米成熟收获销售后,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再进行相关规划,“富锌米的推广不仅是对我自己研究成果的一个肯定,也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利,还促进农民增收,以科技兴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31
(王鑫 记者 徐中成)8月24日,在黑水县沙石多镇羊茸村一处藏式民居院坝内,50岁的阿斯达和几名工人忙着搬木板,精心装修房子,准备尝试搞乡村旅游接待,“这段时间都是加班到晚上。看红叶的季节快到了,得早点把房子装修好。”  阿斯达是村里的脱贫户,也是目前全村唯一还没有搞民宿接待的村民。为何不跟大家一起搞旅游?阿斯达的担忧是:年纪大了,怕经营不好,而民宿装修也需要不小的投入,“之前在州里打工,一年也能挣好几万块钱。”近日航拍黑水彩林沟羊茸村。 赖格林 摄  改变源于今年6月。受高温天气影响,原本处于旅游淡季的羊茸村陆续迎来了不少避暑的游客。特别是从7月底开始,羊茸村所有的民宿房间天天爆满,一房难求。看着周围的村民都靠着民宿接待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阿斯达一咬牙,决定向亲友借些钱装修房子,也来“吃旅游饭”。  “装修总共投入40万元,其中借了20万元。”阿斯达说,这次准备装修出8个房间用于接待游客,“争取9月开张迎客。”  羊茸村又叫羊茸哈德,地处黑水彩林沟,属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核心区,拥有丰富的彩林资源和浓郁的藏民族风情。近年来,全村42户村民都选择搞民宿旅游接待,并组建了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在浙江海宁对口支援力量的帮助下,黑水县建立了网红孵化基地,羊茸村也被确定为重要的直播点。经过基地的孵化培训,一批黑水籍主播顺利“上岗”,羊茸哈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运营总监诺布卓玛就从6月20日起率先开始了“直播推介羊茸村”的工作。  “每天上午下午各直播1场,主要介绍羊茸村的民宿、美食、舞蹈,还有黑水特产、景点以及游玩路线,直播时间为1至2个小时。”诺布卓玛介绍,短短2个月时间,她的粉丝量已破万。“通过直播,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从今年6月至今,全村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接待收入162万元。”  诺布卓玛介绍,接下来,村里还将在“吃”上做文章,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比如青稞饼、红雪茶等,促进旅游消费。  上个月底,阿坝州召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集中攻坚动员部署大会,将集中攻坚,加快创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黑水县委书记杨莉表示,作为全州东北精品文化旅游带的重要部分,黑水将以彩林冰川为核心,围绕“一城两心三区三带”县域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松黑路提升改造,与松潘构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环线,促进区域间资源整合、产业融合,推动户外探险、冰雪体验、文创制作、康养度假业态,增强“冰川彩林”沉浸式体验感。同时,加快卡龙沟、三奥雪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观节点等配套设施,积极推动三奥雪山、芦花会议会址创国家3A级景区。  羊茸村也将进一步“焕新”。据悉,9月黑水县将投入浙江援藏资金170万元,引入灯彩项目,让羊茸村增光添彩,吸引更多游客。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30
新华社记者 余里  出生于1991年的立克拢拢,他的家乡在四川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峰村,这里地处小凉山腹地,是一个彝族聚集村。  2013年,立克拢拢大学毕业后与朋友合伙在成都创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公司。“虽然在成都买房安家了,可家乡依然是我的牵挂。特别是逢年过节回家时,看到泥泞的小路、破旧的房子,想到村里的孩子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总觉得不是滋味。”立克拢拢说,他脑海里渐渐有了一个念头,“我要回去,想办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立克拢拢在彝诚肉牛养殖合作社养牛场喂牛(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那时候除了家人不理解,村里也有不少说风凉话的人,认为我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回来的。”面对这些,立克拢拢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返乡的决心。2015年,立克拢拢卖掉公司股份和成都房产,带着所有积蓄毅然返乡创业。回想起当初回乡创业的决定,他说:“谁让我的根在这儿呢!年轻就要敢闯,我不想让青春留有遗憾。”  经过多方考察,立克拢拢发现雪峰村草地资源丰富,养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牛肉价格波动小,市场需求量大,只要掌握好了技术,养牛项目一定能够成功。于是,立克拢拢流转100亩土地种草,建起1300平方米的厂房,创办起彝诚肉牛养殖合作社。  彝诚肉牛养殖合作社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利润达16万元,迎来了“开门红”。务实肯干的立克拢拢,不仅让家人的态度有了转变,也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看到养牛有赚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跟着立克拢拢学技术,加入了合作社。  2016年,立克拢拢当选为雪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那时的雪峰村仍然是省属贫困村,248户村民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便有115户。村里的路还是毛坯路,一下雨就寸步难行;大多数村民房屋是土墙房,一些家庭更是连电都没通。扶贫之路任重道远,立克拢拢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他刚当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我们还质疑他的能力,因为他才 20 多岁,年龄太小。但看到他每天带着大家一起修路、建房,还给村民家里打扫卫生,我们对他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哑口组村民小组长娄苟世机说。  雪峰村以前通往外界的路全是峭壁陡坡,村民出门很不方便。“我们西宁湾通组公路24道拐修建的时候,支书每天一早就带着两三个馒头来到施工现场,组织带领党员和青年群众,采用人拉车的办法,终于把这条公路修通,现在这条路还成了一条网红路。如果没有他带领着干,路根本就通不了。”村老支部书记偶其支子说。2017 年至2020年,雪峰村一共修建了24.6公里的硬化道路。  路修通了,开始解决村民们住的问题。立克拢拢召开户长会议宣讲脱贫攻坚住房建设政策,亲自到每家每户指导住房建设。2017年,雪峰村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实施彝家新寨建设84户、易地扶贫搬迁建设52户、其他形式住房建设83户,全村安全住房覆盖率达到100%,同时,全面实施电网、饮水、通讯改造工程,实现了“四通”。  “光是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够,我最大的目标是让乡亲们的钱包鼓起来。”立克拢拢把全村脱贫致富的关键聚焦在产业发展上。他紧扣“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发展思路,变政府“直接投入”为“股份合作”,以村级扶贫资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入股肉 羊 、肉牛养殖等产业 。2017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雪峰村115户612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贫苦的雪峰村已经成为过去,如今的雪峰村焕发着勃勃生机。对于下一步如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克拢拢充满信心:“我将带领更多的年轻人扎根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再鼓一点,让乡亲们的小日子再美一点。”
新华社 | 分享: 2022-08-3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郑老板,中午帮我预留一桌牛肉汤锅。”  “郑总,今天有没有鲜牛肉,我想买几斤。”  近日,南江县正直镇双林村养牛大户郑辉就接二连三地接到客户打来的电话。  郑辉是福建来的。2013年与南江县正直镇双林村姑娘张剑虹结婚后,在外做了两年肉牛生意,就与妻子回到村里创办养牛场,并把全部精力放在肉牛产业发展上,因为懂技术、善养殖,日子不断“牛”了起来。2018年夫妻两又在正直镇街道开办了牛肉餐饮店,主营牛肉汤锅、中餐,同时销售牛肉香肠、腊肉和新鲜牛肉等特色产品,使牛产业不断延伸壮大,如今小两口一人负责养殖,一人负责餐饮,在当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肉牛产业发展带头人。  “这里饲草资源丰富,距离成都、重庆、西安三个大都市不很远,又有镇村干部的大力支持,我很有信心做大做强肉牛产业。”郑辉说,前些年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收购肉牛,2015年经过再三考察就决定来到正直镇双林村租荒山、建饲养场,进行规模化养殖,发展产业链,现在看来这一选择是完全正确的。妻子张剑虹接过话说:“以前一年买草料都要花费30-50万元钱,从去年开始,每到小麦、玉米收获季节,左邻右舍的村民都来主动联系把秸秆送给我们养牛,饲料花费一下就降了一大半,现在一年到头只需十来万元钱购买酒糟、豆渣等配料了。”  同行的双林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林告诉笔者:“老郑既是村里的养牛大户,也是返乡创业致富能手,每年养殖肉牛达800多头,出栏400多头,每头肉牛的平均售价在2.7万元左右,加上牛肉餐饮店,一年的收入就是 1100 万元以上,这几年他家不仅住进了新修的小别墅,就连周围的群众也跟着沾了光。”  “从建起养牛场我就在这里务工,每天只在早晚负责给牛投喂草料,每个月就拿2000多元工资。”今年64岁的饲养场员工吴秀兰笑呵呵地说,她一年在这里既能轻轻松松挣个两万多元现钱,又能在家种庄稼养生猪做家务,总收入也不比外出务工少,真是一举两得。一旁的养牛户张仕学说:“现在发展肉牛产业政策好,贷款有政府贴息,技术和销路有郑老板帮助提供,今年养的50多头肉牛,纯挣十万元以上不在话下。”  “近年来,在老郑的带动下全镇肉牛产业快速发展起来了。对此,今年初镇政府又通过出台‘肉牛贷’、‘标准养殖场奖励’、‘新建牧草基地补贴’等政策,把发展养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全镇已新发展标准化养殖场4个,存栏量分别在100头以上。截至7月底,全镇累计发展年饲养50-100头的肉牛养殖大户20户,10-50头肉牛养殖大户50户,5-10头养殖户200户,新发展能繁母牛1-3头散养户1000余户。同时还分区域成立了4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社会化服务模式为各自区域内的肉牛养殖业主提供技术服务。”正直镇宣传委员刘洋介绍说,接下来,镇上将以大力发展千牛村、万牛镇为着力点,通过三年努力使全镇肉牛饲养量达到20000头,并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牛肉、餐饮品牌,把正直镇建成“南江肉牛养殖第一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30
(赵威 记者 李国富)从农业公司职工到自主创业,十余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业工作。如今,她不仅建起2300余亩粮油生产基地,还带动2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她就是四川兆裕萍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赵玉萍。上世纪七十年代,赵玉萍出生于西充县一个农村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铭记着农民最质朴的道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父母朴实的教育,对家人和家乡的热爱,让已在大城市拥有高薪职位的赵玉萍最终选择辞职返乡,扎根乡村,成为一名新农人。 赵玉萍(中)和村民一起收高粱( 赵威 摄)2017年,赵玉萍开始流转土地发展种养业,随后将种植基地扩大至2300余亩,种植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等。“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赵玉萍认为,作为一名新农人,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种好粮食,让希望的田野未来可期。”赵玉萍放弃粗放型老路,走上现代化新途:采取订单种植,机械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这一季种了700亩高粱、600亩玉米大豆带状种植,单种玉米、大豆1000亩。”赵玉萍介绍,基地采取订单种植,农产品不愁销路。下一季要为成都某食品加工厂种植大头菜。农业生产必须走机械化道路。赵玉萍加大农机设备的购置投入,组建了农机服务队。目前,公司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10余台,在满足基地生产需求的同时,开展社会化服务。农机对外服务每年为公司增加收入100余万元。发展粮油产业的同时,公司带动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最多时有200多人在基地务工。”赵玉萍介绍,公司采取土地租金当年付清、人工工资每季结清的模式。“兆裕萍公司聘请我们到基地打工。我们既有土地租金收入,还有务工收入。”晋城街道靛堂子村村民张福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有5亩多田地,土地租金每年1000多元,我和老伴每年务工收入有近2万元,且活比较轻松。我们老两口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今年,赵玉萍又投资800余万元,建设烘干、冷链、仓储等硬件设施。“计划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已经注册了商标,正尝试制作干菜、干花菜、干酸菜和菜籽油等产品。”对于未来的发展,赵玉萍信心满满。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2-08-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丁春翔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受连晴高温天气影响,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出现不同程度旱情。特别是少部分农户连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难。上马镇网络主播“明二哥”主动响应政府号召,自己掏钱买盛水容器、租来车辆每天上午和下午分两次为村民们送去“及时水”,解决群众燃眉之急。“明二哥”给老人送水。  自8月16日以来,一辆货车分上、下午两次装着一个盛3吨清凉水的塑料桶到达云台寺村的取水点,村里20多户缺水村民们早已带着水桶在路边等候,“明二哥”一一帮村民装水。“送一次能用上一两天,用完了我又给他们送来了。”“明二哥”告诉笔者说。  “明二哥”原名明洪强,是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人。2019年,明洪强走上了网络主播之路。近两年,他通过拍摄宣传家乡的短视频和直播带货为乡亲卖农特产品,拥有了百万粉丝,并逐渐靠着直播走上了致富路。2021年,他通过拍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等增收30多万元。  “如果没有家乡父老的支持,没有家乡秀美山水风光,我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上致富奔康路。”“明二哥”说,近段时间,他看到持续的高温天气导致旱情加剧,特别是部分村民家里生活用水都出现了困难,虽然政府在组织专业送水车进行帮助,但作为上马镇的一个网络红人,也有义务替政府分忧,帮乡亲“解渴”。  于是,“明二哥”在上马镇政府和云台寺村党支部书记简贤强的支持下,对全村的缺水户进行了统计。8月15日,他买回了可以盛装3吨水的一个塑料桶,并以500元/天的价格,租来了一辆货车,于8月16日开始给云台寺村的20多户缺水户送水,能集中的就集中取水,对偏远的几个农户,还给送到他们的家门口、院坝头。  这两天,随着高温干旱的持续,上马镇其他村的部分村民也开始出现了饮水难。面对这一情况,“明二哥”主动与相邻的两个村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统计缺水农户。“只要统计数字和村民的居住地点给我了,我就可以再租两个车给村民送水。”“明二哥”说:“旱情一日不减,我送水就一日不停,直到天上下雨解除旱情为止。”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黎明 赵雪洋 文/图  “公司的中药材加工已形成一些体系,未来会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中药材加工和种植中来,共同走上富裕之路。”8月16日,赵正德满怀信心地说道。  1973年2月出生的赵正德,是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7组村民。2012年,在外经商的他回乡创业,成立了广元市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黎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种植成员3000余户,中药材种植规模超2.3万亩,年销售中药材6000余吨,年销售收入约5200万元,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种植农户增收致富。  2021年7月,赵正德荣登“中国好人榜”。赵正德近照。鼓励种植中药材开辟村民增收新途径  2012年,积攒了多年中药材收购经验的赵正德,带着打工20年赚来的积蓄回到家乡射箭镇五房村,着手组建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此发动和鼓励乡邻种植中药材。  射箭镇曾是一个产业发展单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偏远乡镇,村民对种植中药材既充满期待又害怕失败。为打消乡邻顾虑,赵正德自筹资金,租用农户闲散土地700余亩实验示范种植,先后实验品种达40个,仅成功10余个品种,亏损近100万元。  “虽然亏损了,但总算找到适合当地的中药材品种,后劲发展是足的。”赵正德乐观地说。  品种选定后,赵正德挨家挨户给群众宣传,自掏腰包3万余元组织加入合作社的会员到成都市、江油市等地考察学习。大家耳濡目染感受到中药材种植的可观前景后纷纷放下顾虑,积极投身中药材种植产业。  如今,五房村中药材产业基地已有2200余亩、年产值800余万元。靠着这一特色产业,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增收,农业和旅游业也得到了深度融合。每到节假日,位于该村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昭化药博园便成为四方游客的打卡地,观赏药花、品尝药膳、趣逗百禽......火爆的人气带来了商气。  2013年,为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赵正德主动找到村两委商定他的帮扶计划——以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低价给贫困户发放药材种子,由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  五房村二组贫困户胡开瑶、王丕军夫妇的儿女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赵正德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并承诺中药材种子一律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半年时间,我们老两口就靠种植中药材收入6000多元。”胡开瑶、王丕军夫妇满怀感激。保障种植户收益连续7年实现分红  中药材价格一直波动不定,种植风险比较大。但无论盈亏,赵正德都将最大的利益让于种植户。  2015年夏枯球市场价是8.5元/公斤,赵正德坚持按收购价15元/公斤向种植户收购,就这一个品种,赵正德亏损了40余万元。2016年夏枯球市场价涨到15元/公斤,盈利60余万元,他没有把利润拿来补偿亏损,而是坚持将利润作为补助发给种植户......  如今的五房村贫困户早已不再贫困。从2016年起,该村入股合作社的会员成功实现年年分红,分红金额达50万元,每人每年平均分红4000元。  今年5月,赵正德在苍溪县永宁镇金宝村成立了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当地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达350余户,分社的成立不仅实现了近距离收购,还招聘当地村民到社里务工,解决了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  6月14日,在金宝村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内,村民杨家宾将车上的中药材送到磅秤上进行称重后,他开心地说:“2吨多的夏枯草卖了9000多元钱!”和杨家宾一样获益的还有其他200多户种植夏枯草的农户。今年6月,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共收购了100余吨夏枯草,农户们收入近40万元。  看着眼前一片丰收景象,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赵正德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对赵正德来说,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王晓林  在大竹县欧家镇境内的华蓥山脉中段山腰,有一个面积1200亩的水果种植园和一个占地2万平方米的生态养殖场。很难想象,这是由80后的杨军辞职返乡,用短短6年时间建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种养环境。  提起大竹县一片红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军的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近日,笔者来到这个生态养殖场时,杨军正在现场指导工人修剪柑枝。只见连片的耙耙柑树上布满了鸡蛋大的果实,预示着几个月之后的丰收图景。业主杨军(中)正在给务工村民进行柑橘树修枝示范根土相连小伙返乡创业  今年37岁的杨军,是土生土长的欧家镇人。2008年从西华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从普通职员成长为销售骨干,全家人生活无忧无虑。然而,不甘平凡的他总觉得缺了点什么。2016年,杨军作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辞去工作,返乡发展生态农业。  创业伊始,杨军便把目光投向了生猪养殖。他购回十几头猪崽,从打扫猪舍、给猪崽喂饲料,再到为猪崽打疫苗,给母猪接生,全是自己一手操办。然而,母猪产下的小猪,没过几天全部死掉。惨痛的教训使他明白:要想做好生猪产业,仅凭热情和蛮干是不够的。  就在这时,欧家镇党委、政府和畜牧部门得知情况后,定期安排人员对他进行养猪技术培训。杨军还购买学习资料钻研养殖技术,到农家书屋掌握养猪知识。农民夜校有专家前来传授养殖技术时,他也抓住机会聆听并请教。他经常守在猪舍里,观察生猪饮食、生长情况,过上了与猪为伴的生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杨军收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加上银行贷款,“锅边弦养殖场”成立,规模也扩大到年出栏生猪3000头。种养结合带动村民致富  为解决生态果园施无机肥的问题,2018年,杨军实行“果树+养殖”种养结合模式,引领发展绿色产业。他以养猪场为中心,在高松村租赁荒山荒地1200亩,采取“两分离三配套一消纳”方法搞种养,彻底解决了生猪粪便排放和果树肥料来源的问题,也大大缓解了投资回收期资金短缺不足的压力。如今,果园里已有耙耙柑、爱媛、砂糖橘等6个品种;养猪场建有种猪、繁育、育肥3个基地,预计今年可实现收入400余万元。  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杨军在自身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忘带领乡亲们一同致富。他通过流转土地、聘请务工等形式,让周边近100户村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吃上了持续稳定增收“定心丸”。“在杨理事长的帮助下,我流转了1亩荒地,租期30年,分六次给租金;我还在这里长期务工,主要是除草、施肥、摘果等,一年下来纯收入有近8000元钱!”该镇高松村5组脱贫群众孙玉翠喜上眉梢。据悉,杨军每年用工2000余人次,固定用工60人左右,其中脱贫(困难)群众10余户,年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扎根山野,播种希望。“继续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加工技术和销售技术,不断扩大果树种植面积,发展生态农业,走农旅结合之路。同时,购买农业无人机、修建水果冻库、添置全自动滴灌设备等,力争在5年内,做成全县最大的水果种植加工基地和生态循环养殖基地。”谈到未来的发展,杨军激情满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4
(记者 边钰)从地里摘一个大西瓜,跃过潺潺小溪,跑过青青稻田,弟弟乔乔将新鲜的西瓜交给姐姐婵子。一杯新鲜的西瓜汁,配上满眼的田野绿意,乡村夏日的惬意就这样溢满屏幕。  全网粉丝破千万,年轻的“95后”婵子姐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从城市“逆行”回到故乡——乐山市沐川县创业,用短视频记录山村趣味,鲜活的乡野生活就这样撞进千万网友的视野。  如今,他们还利用自身影响力,推荐家乡美景、美食,带动家乡致富。回到乡村的年轻人,凭借知识与创意,走上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奋斗之路。婵子姐弟为家乡“代言”。回乡用短视频创业  2019年,婵子大学毕业,她决定回到家乡,和弟弟乔乔以及朋友一起,通过拍摄乡村主题短视频来创业。  视频以乡村美食+亲情生活为主题。乔乔上山下河,找来新鲜食材,婵子负责加工美食。视频结尾,俏皮的乔乔总会标志性地抹嘴,来一句乐山话发问:“姐,明天吃啥?”这让不少网友忍俊不禁。  接地气的内容和浓郁的乡村气息,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乔乔下河捉螃蟹的视频,更是让他们脱颖而出。在这条视频里,山野溪流,乱石层叠,小心翼翼翻开长满青苔的石头,乔乔轻车熟路地找寻螃蟹。潺潺的溪流和幽绿的植物相映成趣,童年的山野记忆也随着视频缓缓流出……  在中国文化语境里,回归田园是一种生活美学理想,历代诗人更是写下了不少有关乡村生活的诗句。这种生活是王维笔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意趣;是陶渊明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是杜甫眼中“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的闲适。但在婵子眼中,这种诗意的生活,就是自己的日常,它串联起童年的记忆,也勾勒着未来的图景,她要做的,就是用镜头,来记录,来展现。  说起这样的生活,乔乔难掩热爱。他曾在远乡生活多年,大城市繁华、亮丽,但总是给他一种疏离感,他决定“逆流”回归,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生活还给生活。  在从小生活的山村里,乔乔把童年的记忆一一还原。在富有沐川特色的高笋乡梯田里抓鳝鱼,弄得满身泥泞;或是跳进稻田,背上竹篓,兴致盎然地摸鱼;又或是和婵子,行走在荷叶簇拥的水塘里,摘荷叶、嗅花香。姐弟俩在视频里收纳着山野意趣,也收藏着乡村人家的味道。用茴香小胡豆,带来春天的记忆;在鲜红的樱桃里,寻味初夏的甜蜜;或是一溜烟跑进山上的竹林,在霭霭雾气里,挖一天的冬笋。四季流转,食材更迭,年轻的姐弟,将自己的童年生活和乡村生活娓娓道来,引发千万网友的情感共鸣。“流量”生发出正能量  拍摄短视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山村拍摄意味着会有“野生”的一面。乔乔提到,有条视频里出现的一条瀑布,并非风景名胜区,附近交通不便。为了“打捞”这一美景,他和朋友一边走一边用刀披荆斩棘,历时数小时才爬到瀑布前。一次拍摄,因为山路湿滑,乔乔摔了一跤,导致胳膊骨折。还有一次,在河边拍摄,突降暴雨,车子陷入泥坑。他们一群人冒雨捡石头、找树枝来垫路,还找老乡借来锄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车子推出来。  虽然过程不易,但他们乐在其中,山野带来的快乐,真实淳朴,自有感染人的力量。这股力量也顺着视频向外延伸,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新面貌,并得到治愈。  如今,在抖音,他们已经发布了超400条作品,全网粉丝破千万。  “流量”也生发出正能量。婵子姐弟的家乡沐川县水源丰富,物产富饶,但是也面临着农产品“出圈”难的困境。2021年,沐川县的李子滞销时,当地政府联系到婵子姐弟,请他们帮忙带货直播。姐弟俩欣然答应。两个小时的直播,他们卖出去30多万斤李子。还有沐川的竹林美景、特产红心猕猴桃,也在他们直播间被推广给更多的人。“沐川的红心猕猴桃味道很有层次,果肉香糯,中间的红心放久了,会生出淡淡的酒香味。”作为土生土长的沐川人,婵子对于家乡的风物熟稔于心,介绍起来,也游刃有余,从气候地形,讲到味道,让人心生美好。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更多的“青春力量”。婵子姐弟期望用更多有品质、有情怀的创作,回味童年乡野趣事,记录真实乡村现状,讲好当代乡村故事,吸引更多观众来关注乡村,走进乡村,共创乡村美好未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2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思怡  初夏的田野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发,走进雨城区草坝镇桂花村雅安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一幅农旅融合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这里有高科技的现代农业生产园,有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还有一批怀揣梦想、扎根家乡,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乡村振兴故事的“新农人”。邓锦在基地查看农作物长势。 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依靠农业基地的科技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青年人返乡创业。”这是凤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0后返乡创业者邓锦的乡村振兴梦。深耕现代农业发展,邓锦用10年的时间,钻研无土气雾栽培、打造野菜种植基地,栽培种植特色野菜,发展现代农业,并陆续吸引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农人”加入她的队伍。  回乡创业前,邓锦和丈夫在沿海城市从事外贸行业。回乡创业之初,接踵而来的有资金、市场、人才等多个问题,但她和丈夫毅然决定加大投入,修冻库、建立禾兴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村民一道共谋发展。有了目标干劲儿更足,两人在网上学习现代农业的新技术,还参观了国内多家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为拓宽市场,他们每天忙碌于菜市、超市、酒店、饭店,推销自己的蔬菜。  “在栽培的模式方面,首先是通过合作社来进行繁育种苗,然后通过公司去对接市场,然后由合作社的农户来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农户去找市场,也不需要市场去找农户,栽种的品种和销售的价格,都能得到保证。同时,合作社还运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了远程可视化智能化物联网半封闭植物工厂的整套解决方案,并申请了专利,将这项技术推广到了北京、福建。”谈到禾兴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邓锦打开了话匣子。  对于当地的村民来说,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也为他们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一方面土地可以流转出去,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产业园的直播平台,售卖自家农产品。如今的桂花村,因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落地建设,增强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带火了乡村旅游。“我们这儿是守着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你像我们周边搞起这些基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很多人在这里打工,家里也照顾了,一举两得。”桂花村村民刘芬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在地里除草、施肥、采摘蔬菜是她的日常,开心工作、快乐生活是她的真实写照。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创新消费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邓锦也创立了直播带货团队,每天定时直播、定时更新短视频。培养当地的村民做主播,把他们生产的优质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邓锦坦言,刚开始,直播团队的小伙伴们面对镜头有些害羞、不自信,但通过这几个月的培训和实践,大家都已经慢慢进入状态,视频的粉丝量、点播量也在不断上涨。如今,直播团队的每一位“新农人”都解锁了新技能,绿色有机的新鲜蔬菜、地道的农家腊肉、绿色的手工面条等农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端上了更多人的餐桌。  邓锦说,作为返乡创业者,党委政府是她的主心骨,给她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从创业之初,她就得到市、区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在雅安市创业服务中心系统学习创业知识,并获得创业担保贷款,得到创业导师的帮扶,她的创业之路慢慢步入正轨。如今,在桂花村这片乡村振兴沃土上,她离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茂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你们看嘛,我这高换的‘挂绿’品种荔枝,不但晚熟,而且产量高。今年是高换后第3年挂果,树子还不大,但少说也要采摘100来斤实现收入2000多元。”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新学村返乡青年武学文一边采摘改良后的晚熟挂绿荔枝,一边高兴地介绍。武学文种植的荔枝丰收  今年32岁的武学文,2008年从学校毕业后,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创业。2015年9月,武学文返乡流转了周边300多亩的几个山头,种植猕猴桃、翠冠梨、沃柑等特色水果,并成立了泸州鼎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乡邻种植了1000多亩的李子、桃子等优质水果。  为了丰富自己的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武学文还将自己和周边几户外出村民种植了多年的50多株大红袍荔枝树承包了下来进行管护。“我回乡就将周边几户村民的荔枝树承包过来管理,除了丰富我的特色水果基地品种,更主要的就是想改良这些荔枝树,让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武学文说,他在回乡选择发展水果产业时,就考虑到了这50多株荔枝树。大红袍是荔枝中的老品种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大红袍这个品种的经济价值已经落伍于其他优良品种。逢“大年”时虽然也果压枝头,但经济效益较低,并没有给种植户带来理想中的收益。  于是,2016年,武学文就从广东增城引进了荔枝中的珍稀品种“挂绿”枝条,对这50余株大红袍荔枝全部进行高换改良。“‘挂绿’荔枝除了品种优良,而且还是晚熟,比泸州本地荔枝要推迟近一个月上市。”武学文说。  由于管理精细,2020年,这些荔枝改良4年后,开始陆续挂果,今年更是进入了丰产期。笔者在现场看到,尽管这些荔枝树已经改良了6年,树子却并不高大,但一串串碧绿的荔枝却压弯了枝梢,伸手就可以采摘,预计平均每株产量都有100斤。  武学文告诉笔者,这些天,本地荔枝的上市高峰期已经过了,他的这些“挂绿”荔枝几乎成为一枝独秀,这8月初上市正好填补了部分泸州市民想吃优质荔枝的需求,价格虽然卖到28元/斤,但他在上市前通过朋友圈一发送,今年的几千斤荔枝即被泸州的3个水果批发商买断。  武学文给算了一笔增收账,如果这几十株大红袍荔枝没有改良,每株产量估计四五百斤,按大红袍荔枝今年2元/斤批发价格算下来也仅值800—1000元,且市场上还不好脱手。而改良后的“挂绿”虽然因树小每株只有 100 斤左右,但却能卖上2800元,较大红袍多卖近2000元,根本不为销售犯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08-19
(杨黎明 赵雪洋 李全民)赵正德常说:“落叶要归根,尽管我的能力有限,但我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1973年2月出生的赵正德,是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7组村民。2012年,在外经商的他回乡创业,成立了广元市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和黎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截至目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种植成员3000余户,中药材种植规模超23000亩,年销售中药材6000余吨,年销售收入约5200万元,有利地促进和带动了种植农户增收致富。2021年7月,赵正德荣登“中国好人榜”。“公司的中药材加工已形成一些体系,未来会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中药材加工和种植中来,共同走上富裕之路。”8月16日,赵正德满怀信心地说道。鼓励种植中药材   开辟村民增收新途径2012年,积攒了多年中药材收购经验的赵正德,带着打工20年赚来的积蓄回到家乡射箭镇五房村,并着手组建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以此发动和鼓励乡邻种植中药材。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射箭镇曾是一个产业发展单一、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偏远乡镇,村民对种植中药材既充满期待又害怕失败。为打消乡邻顾虑,赵正德自筹资金,租用农户闲散土地700余亩实验示范种植,先后实验品种达40个,仅成功10余个品种,亏损近100万元。“虽然亏损了,但总算找到合适当地的中药材品种,后劲发展是足的。”赵正德乐观地说。品种选定后,赵正德挨家挨户给群众宣传,自掏腰包3万余元组织加入合作社的会员到成都市、江油市等地考察学习。大家耳濡目染感受到中药材种植的可观前景后纷纷放下顾虑,积极投身中药材种植产业。如今,五房村中药材产业已有2200余亩,年产值800余万元。靠着这一特色产业,村民们不仅实现了增收,农业和旅游业也得到了深度融合。每到节假日,位于该村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昭化药博园便成为四方游客的打卡胜地,观赏药花、品尝药膳、趣逗百禽......火爆的人气彻底带动了商气。保障种植户收益 连续7年实现分红2013年,为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赵正德主动找到村“两委”商定他的帮扶计划——以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低价给贫困户发放药材种子,由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五房村二组贫困户胡开瑶、王丕军夫妇的儿女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赵正德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并承诺中药材种子一律按照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半年时间,我们老两口就靠种植中药材收入6000多元。”胡开瑶、王丕军夫妇满怀感激。中药材价格一直波动不定,种植风险比较大。但无论盈亏,赵正德都将最大的利益让于种植户。2015年夏枯球市场价是8.5元/公斤,赵正德为更好地保障贫困户的种植收益,坚持按收购价15元/公斤向种植户收购,就这一个品种,赵正德亏损了40余万元。2016年夏枯球市场价涨到15元/公斤,盈利60余万元,他没有把利润拿来补偿亏损,而是坚持将利润作为补助发给种植户......如今的五房村贫困户早已不再贫困,从2016年起,该村入股合作社的会员成功实现年年分红,分红金额达50万元,每人每年平均分红4000元。成立合作社分社 助力乡村振兴今年5月,赵正德在苍溪县永宁镇金宝村成立了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当地种植中药材的农户达350余户,分社的成立不仅实现了近距离收购,还招聘当地村民到社里务工,解决了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的问题。6月14日,在金宝村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内,村民杨家宾正将车上的中药材送到磅上进行称重。他开心地说:“2吨多的夏枯草卖了9000多元钱!”和杨家宾一样获益的还有其他200多户种植夏枯草的农户,今年6月,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分社共收购了100余吨夏枯草,农户们收入近40万元。看着眼前一片丰收景象,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赵正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他来说,能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8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堂  凉山州西昌市地处横断山脉,海拔高差悬殊大,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年平均温度17.2℃,雨量充沛,非常适宜葡萄种植。  当地村民皮海波把握住了这一自然禀赋带来的商机。通过一年多的运营,他在抖音里的账号已吸引近10万粉丝。抖音小店展示的18件商品中,最高销售量已达到2.9万单,高端葡萄阳光玫瑰的价格达到了每斤33元。  让土特产变成畅销货,带货演变成“新农活”——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直播间变成了“大卖场”。  新机遇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大卖场”,“电商助农”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热词”。随着信息技术与农货销售不断嵌入衔接,电商正成为不少农户推销农产品的重要渠道。西昌葡萄成为“山货上头条”重点推介的产品。抖音电商供图  最近,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助农活动走进四川和重庆,开设“风味川渝”线上专区,推介会理石榴、西昌葡萄、重庆小面、江津青花椒等农特产。  不只是推介产品,通过抖音电商短视频、直播、泛商城等方式,助力地方推广农产品品牌,助推川渝农户增收及农业产业发展。  数字技术的红利,农货销售的升级……丰硕的“带货成果”表明,“山货上头条”带来的不仅是货通南北的“俏销”,也有农特产得以全面展示的便利。  在短视频平台助力之下,直观的视觉体验让区域特色产品展现了更强的魅力:会理石榴色泽艳丽、味甜汁多,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果肉紧实的西昌葡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多种辣椒共同调制,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延续着几代人的手艺与市井烟火;慢熬牛油,辣椒、豆瓣酱、花椒、香料炒制的川渝火锅底料,牵引着各地食客的味蕾……  看过去,我们从来不缺乏自然的馈赠,所缺少的,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通车”。  看现在,短视频电商助农项目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数字经济时代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诉求——消费引导生产,生产带动民生,沿着这样一良性循环推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看未来,“山货上头条”电商助农项目将带来买卖双方的多赢,让田野上的劳动果实能够快速地兑换成收入,将带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更多获得感。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电商直播赋能传统农业,催生新业态,让更多“打工人”转化为“新农人”。  如何让这一转化更加“高质量”?电商平台在探索更多模式——在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四川省电子商务协会的指导下,“山货上头条”在重庆市、四川省西昌市等地开展了电商专场培训会,与地方农货商家及电商“新农人”共同交流探讨农产品销售技巧。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山货上头条”项目组借助流量激励、货品补贴、专项运营、直播答疑等方式,不断帮助川渝农货商家提升内容电商质量、拓展销售规模,共同推动区域重点农特产产业带发展。  活动期间,该项目组还联动更多电商“垂类达人”及地方“新农人”,参与创作短视频和直播内容,展现川渝乡村的独特风情。  农货销售是三农经济直接的“晴雨表”,“山货上头条”电商助农项目借助抖音电商,让地方特色农货走向大江南北,助力地方打造农产品品牌,推动农特产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经济发展。2021年,共有179.3万款农特产品通过抖音电商卖向全国,抖音农村视频总获赞量129亿,农村视频创作者收入同比增长15倍。更多的“新农人”为自己的家乡代言,化身“种草官”,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为家乡农产品推广助力。  农特产品卖向全国的背后,消费者买到了实惠和满意,“新农人”得到了收入和期盼。更多的“新农人”将搭上数字经济“快车”,奔向属于他们自己的“头条”。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08-18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 张米扬 莫鑫)环境传感器实时收集玻璃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上载至人工智能系统,系统依据算法模型给出何时调整光照、何时浇水施肥、何时修剪叶片的建议,种植者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够及时控制着温室里的一切……  你以为这是电影描绘的未来农业?不,这是三位“学霸”在描述他们在一次农业科技大赛上种番茄的场景。从他们的描述里,你是否感觉“未来已至”?  这三位年轻人,有海归硕士,有本土博士,虽然他们经历各不相同,却因种番茄结缘。他们身上,有科技从业者的求知与探索,有“Z世代”敢于争先的青春锐气,更有新农人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大梦想。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朱常安(右)与同学在玻璃温室中观察番茄生长。 受访者供图番茄、生菜种出“科技范儿”  北京密云,三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内,一排排翠绿鲜嫩的生菜被整齐划一地码放在半人高的种植钢架上。一个白色小方盒从屋顶吊装在半空,监控着环境的各项指标。随着午后的日光发生变化,温室顶部的漫反射玻璃,被一扇一扇地关上,被散射后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蓬勃生长的生菜上。  隔壁的育苗温室里,樱桃番茄的种苗正在育苗钢架上茁壮成长。这批樱桃番茄是温室去年刚刚引进的新品种,紫红色的外皮加上远高于普通番茄的糖度,使其在市场上极为畅销。再有一个多月,这批番茄种苗将取代温室里的生菜,成为温室新宠。  种菜不见地,浇灌不见水。这处极具科幻风格的玻璃温室是徐丹经营的极星农业科技园。这处农业科技园已经在北京密云运营了六个年头。  2011年,徐丹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深造,从事有机农业研究。在荷兰,徐丹第一次接触到了荷兰以芬洛式连栋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技术。  “人们可以在一个装备精良的玻璃温室里,给番茄提供其需要的生长条件。在可控的环境中,番茄不仅可以保证品质,产量也远高于田间地头或日光大棚。”徐丹说。  见识到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后,徐丹就有了把这套技术带回国的想法。带着这样的希冀,徐丹放弃了申请瓦赫宁根大学的博士项目,入职当地一家番茄种植企业。两年后,他带着自己在荷兰积累的技术和人脉,回国创业,募集投资近2亿元,带回全套荷兰进口的设备和技术,这才有了如今密云这片小有规模的玻璃温室。  “整套玻璃温室设施是请荷兰团队设计的,并专门根据北京的气候进行了优化和改良,我们也将荷兰无土栽培、番茄工厂化育苗、水培生菜等技术带回国内,花了三四年消化这些技术,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徐丹介绍道。  “我可能是我们团队里为数不多的‘80后’,团队里基本都是‘90后’,可能很快‘00后’们就要取代我们几个‘老家伙’了。”徐丹笑着说。  广西小伙儿陈宇冲,是徐丹技术团队的一员,今年刚刚26岁。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同样毕业于瓦赫宁根大学,是徐丹的师弟。  回忆起高考后的专业选择,陈宇冲坦言自己是被调剂才去了农业类专业,但自己学着学着就深爱上了。带着这份不期而遇的热情,陈宇冲完成了四年学业,并申请去设施农业领域的顶尖学府瓦赫宁根大学留学,希望学习荷兰顶尖的温室技术经验。  毕业之际,陈宇冲求职时认识了徐丹。那时徐丹的公司刚成立不久,技术团队急需懂行的专业人才。二人一拍即合,陈宇冲就这样被徐丹从荷兰招到北京。  陈宇冲的加入助力了徐丹公司的技术研发进展,多项新专利得以成功申请,不少温室环境控制的“黑科技”被应用到温室的日常生产中。种的是番茄,竞的是“黑科技”  2021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得知由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筹划的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即将举办,参赛团队需要运用前沿营养科学、设施农业、人工智能等技术,在6个月的时间里,挑战远程在云南百余平米的实验温室中种番茄。  对于徐丹和陈宇冲来说,这项赛事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两人从荷兰带回并钻研多年的温室技术,有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俩也希望在比赛中见识其他团队的技术成果,取长补短。  就这样,徐丹和陈宇冲组建了“番茄快长”队参加了比赛,他们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转换成算法模型辅佐种植。出色的技术优势,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让“番茄快长”队顺利进入了决赛。  进入决赛的四支队伍中,陈宇冲和来自浙江大学的“喜柿”队队长朱常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宇冲在荷兰研究番茄的温室种植,朱常安则在浙江大学研究番茄育种的基因编辑技术,两人的研究方向一个偏实践操作,一个偏基础研究,相仿的年龄,互补的研究方向,让二人时常在比赛之余畅谈番茄。  与陈宇冲渐渐爱上农业不同,山东小伙儿朱常安从小就对农业有深厚感情。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看着家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2016年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设施农业专业。非常希望通过自身所学,为国家农业发展出一份力,也想为家乡农业面貌的改善提供支持。”朱常安道出自己的初衷。本科毕业后,朱常安被浙江大学的硕博连读项目录取,目前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就读,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教授。  决赛阶段,“番茄快长”队、“喜柿”队与另外的两支队伍在算法、环境控制、农事操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比拼。四支队伍用线上系统远程控制着远在云南的实验温室,各队成绩的比拼是用番茄的产量和质量来衡量,这些显性指标背后,是各队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科技水平的较量。  当几支队伍种在实验温室的作物出现相似问题时,几支队伍也会一起交流,为番茄“把脉”。  “有一次,我们几个队伍的种苗同时出现了叶片发黄的疑似病害现象,但奇怪的是四个队的AI系统都没有报警。我们交流过后坚信不是算法出了问题,而是另有隐情。把‘发病’植株从云南邮寄到实验室检测也发现,植株并未遭遇病害。后来我们反复查看比赛的监控画面时才发现,原来是农事操作过程中,实验温室内的卷帘上的露水不小心溅到植株的叶片上,才导致了病斑,着实让我们虚惊一场。”朱常安和陈宇冲共同回忆着比赛过程中的小插曲。  2022年4月,决赛结果公布,挺进决赛的四支队伍的樱桃番茄平均产量均达到传统种植的两倍以上,营养价值也均符合高品质的行业标准。这对于徐丹、陈宇冲、朱常安这些农业科研人来讲,是共同的胜利。  “科研+实践”经验丰富的“番茄快长”队,在环境控制上更出色,决赛拔得头筹。朱常安的“喜柿”队,则在番茄品质的较量中最终获胜,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的含量均为四支队伍中最高的。  “比赛的结果对于我们来讲不是最重要的。这次比赛让我们知道,起码在设施农业这个领域,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既有实践派,又有学院派,在彼此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好的想法,这些想法让我们对中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希望。”徐丹说。  今年8月,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开启报名,这届比赛聚焦用科技的力量挑战种生菜。徐丹和陈宇冲看着自己温室里生菜绿意盎然的景象,哥俩想卫冕的心情溢于言表,商量着今年要继续参赛。设施农业之路,未来如何走?  番茄是三大世界性贸易蔬菜之一,在全球蔬菜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全球番茄种植面积达505.5万公顷。中国是世界番茄产量最大的国家,2020年中国番茄产量为6515万吨,接近全球番茄产量的1/ 3,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10.4万公顷。  即便是全球第一大番茄产地,中国与农业技术发达国家相比,番茄种植效率却落后不少。2020年全球番茄产量数据显示,中国番茄每平方米产量为5.9千克,而在荷兰,每平方米番茄产量可达50.7千克。通过温室技术对番茄的生长环境进行精确控制,极大地提升了荷兰的生产效率。  在徐丹和陈宇冲看来,虽然荷兰的设施农业装备和技术可以进口,但这项技术在中国的“本地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陈宇冲告诉记者,荷兰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不会特别冷;夏天不会特别热,气候波动小,北京则是冬冷夏热,荷兰的温室最重要的是解决冬季的光照问题,而北京的温室就必须在温度控制上花更大的心思。  “我们现在引进的是这套产业链的产品,如果想让这项技术在中国大规模扩展,就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设施农业技术产业链。这样才能控制温室的建设成本,并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陈宇冲补充道。  而在朱常安看来,荷兰设施农业高效率与其遵循的生产销售制度分不开。荷兰的番茄产业是订单农业,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保护价,订单农业使农产品在生产之前就明确了销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价格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所带来的风险。而生产者只需要承担生产风险,按照订单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即可。  “相比之下,国内的蔬菜种植农户,既要管好生产,又要拓展销路,生产者需要直面市场,蔬菜的价格稍微一波动,种植户们的收益就会大受影响。很多种植户不敢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设施和农业技术,担心会血本无归。”朱常安说道。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设施农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急需其他学科的人才进入到这个领域群策群力,我们经常去一些高校交流,发现许多高校是有符合我们温室技术标准的研究成果的,但他们却从没想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农业领域落地。”徐丹说。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道亮在第二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后表示,高水平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对于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极其重要。在他看来,中国未来探索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方向,需要年轻学者在算法模型、基因编辑、智慧种植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前瞻性创新和尝试。当这些技术真正落地之时,将对我们国家农业的未来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新华社 | 分享: 2022-08-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罗瑞)落白亮村位于兴文县东部,大河苗族乡北部,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580米,辖9个村民小组1185户4188人,传统农业种植做为主要经济来源,受土地石漠化影响,群众收入水平远低于其他村落,是兴文县较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以前我们这油沙坡种啥收成都不好,村里穷得很,一到下雨天路上全是稀泥,现在我们也修上了二环路........”在大河苗族乡落白亮村,提起县人大代表郑元满,村民们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郑元满今年27岁的郑元满是一位“95”后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后,他被推选为兴文县第十七届县人大代表、大河苗族乡第十九届乡人大代表,自当选为人大代表后,他自觉扛起联系选民、服务选民、为民履职责任担当,牢记参选时的初心使命,时刻践行“为群众办实事”诺言,充分发挥党组织书记和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优势,团结带领全村群众发展产业,勤劳致富,在群众中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贫困村迎来了“引路人”2015年在外打拼小有成就的郑元满回乡过节,看着郑元满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同乡罗友富羡慕地说:“元满,你生意做得这么好,可以带着我们一起干不?”看着满是油砂的黄坡和朴实的老乡,他陷入了沉思,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正富,经过同原党组织一般人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商议致富路径,带领家乡群众发展香桂产业,同时治理土地石漠化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规划容易实施难,香桂幼苗价格昂贵,生长周期长,不少村民担心亏损,推进并不像想象一样顺利,郑元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群众的担忧,他和村两委班子分组召开院坝会、入户宣传,调动群众起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激情,并拿出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订购20万株幼苗,发放群众免费种植,成苗后按协议高价回收,为了保障群众种植的成活率,提高抵御病虫害能力,他同村两委一起一边学习种植知识一边向群众普及传授,经过几年的经营,如今的落白亮道路两旁绿油油的香桂枝条在风中摇曳,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全村已有538人从事香桂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已达4500亩,年产值375万元,香桂产业成为落白亮村的一株“摇钱树”。致富奔康有了“领头雁”2021年在党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下,郑元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面对各种“头衔”,他默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履行好人大代表紧密联系群众优势,团结携手“两委”班子,在香桂产业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多产业齐头并进,带领全村群众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共同奔上致富的康庄大道。1年多来,他首先始终坚守人大代表为群众办实事的信念,从帮助村民改变“等靠要”思想、摒弃陈规陋习入手,组织本村6名县乡人大代表分9个宣讲小组召开夜间小讲堂,向群众宣讲医保政策、土地法规、农业补贴、村规民约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带头组织两委班子、人大代表开展公共卫生清理,引导群众逐渐主动参与到村居环境整治、基层法治建设和“双文明”创建等工作当中,落白亮村先后获评市级文明示范村、省级重点帮扶优秀村等荣誉称号;围绕“党建引领出路子、村资公司建链子、规模种植成林子、门前池塘养虾子、百姓兜里有票子”发展思路,他带领两委干部、人大代表逐户宣传动员,建立起“村党组织+村资公司+专合社+农户”集体经济模式,成立村集体资产公司,搭建竹产业专合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在传统的农业产业基础上集中连片造竹种竹,通过公司承包土地,以“集中经营、量化入股”方式,带动全村586户农户连片发展竹产业5000余亩,建成落白亮村巨黄竹示范基地解决带动就业150人,实现收入收益分红4.6万元,依托稻虾、巨黄竹产业,大力发展集钓虾、采笋等农业体验项目和亲子旅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打造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的现代农业园区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一山一坝”产业发展新路径,今后的落白亮村将变得更加富裕、更加美丽。郑元满同志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但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发挥好代表的模范作用,还不断加强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民声,掌握社情民意,时刻反映百姓呼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不当“挂名代表”和哑巴代表的心愿。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08-17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