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立祥 特约通讯员 张超  支客司,也称知客事、司仪,是秦巴山区红白喜事主持人的俗称。在农村十里八乡,支客司都是文化高、见识广、品行好、乐意助人的人。他们深受群众信任,享有很高声誉。  平昌创新探索基层宣讲方式,激发农村支客司潜能,推动支客司在“永远跟党走”主题宣讲、党史宣传、红色基因传承、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这支基层宣传队伍逐渐走向舞台中央,成为基层宣讲的主角。举荐推选首支支客司宣讲队伍诞生  元山镇插旗村是“涉改村”,由原石寨村、共和村、佛岩村合并而成,人口4475人,党员102人。留守老人儿童多、邻里纠纷多,社情复杂,这是插旗村面临的新问题。年初,在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讨论”活动中,村党委书记李申发现,原佛岩村民风好、邻里和谐,特别是“酒席”少了。追根溯源,这得益于该村由支客司组成的红白理事会。  “该不该办,办多少桌,要办理审批手续。”红白理事会会长李前祥介绍,请支客司帮忙是红白喜事必不可少的重要事情,“不符合要求,就没有支客司帮忙。”慢慢地,操办酒席“不能办的坚决不办,要办的少席桌”成了村规民约。  如何开展好基层宣讲?李申提出,成立支客司宣讲队伍,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通过推选、举荐、自荐等方式,主要由支客司组成的宣讲队伍产生了。这支宣讲队伍由17名支客司组成,有村干部、退休干部、退休老师、返乡创业人士、产业带头人等乡贤“名流”。身为宣讲队长的李前祥直言:“我们用‘口水话’、土话、大白话向群众宣讲。”接地气,带泥土气息的宣讲很受群众喜欢。激发潜能从“单一”向“多员”转变  “自来水,门前路,不掏腰包到了户;党恩情,比海深,永远永远记在心……”近日,插旗村一农户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举行升学聚会,支客司李瑞太以快板形式作了开场白,赢得客人阵阵掌声。  该村支客司宣讲队员经常开“碰头会”,讨论宣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革命小故事、身边典型、乡贤达人、美德孝星等成了宣讲备课首选内容,三句半、快板、小品等多形式创作搬上了宣讲舞台,是“坝坝会”、院户会、主题党日活动的压轴戏。  为保证宣讲内容健康向上,元山镇党委书记冉伟下了一番功夫,“每个季度召开一次支客司宣讲专题培训会,支客司列席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党史学习教育专题会。”同时,安排镇党委宣传委员张博担任支客司宣讲队辅导员,编印资料手册。  在群众眼里,支客司是“文化人”,见过世面的人。运用好这支宣讲队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插旗村创新机制,通过评比“宣讲之星”“文明之星”、乡贤等激发支客司潜能,发挥自身优势,从“单一”向“多员”变身:“永远跟党走”主题宣讲员、党史学习教育辅导员、移风易俗引领员、邻里纠纷调解员等“多专多员”应运而生。推广运用打造金牌支客司宣讲队伍  为让支客司拧成一股绳,成为基层宣讲的“精兵强将”,平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勇介绍,平昌建立了支客司人才库,成立支客司协会,精心打造“金牌支客司”宣讲队。  突出“金牌”特色高标选,按照“三好三优先”标准细则选拔支客司,“三好”即人品好、群众基础好、口头表达好;“三优先”即共产党员优先、退休干部退休教师优先、工作经验丰富者优先。注重宣讲功底集中练,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上台试讲、专家点评指导,不断提升支客司宣讲水平。  注重“实效”灵活讲,坚持小规模、分众化、对象化宣讲,坚持接地气、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式宣讲,通过红白喜事讲、节庆活动讲、闲暇聚会讲、坝坝会宣讲等方式,把“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心坎上。同时,符合标准要求的,继续金牌“加身”,反之,摘掉金牌荣誉,不断激发宣讲动力活力。  目前,全县推荐优秀支客司366人注册文化志愿者,首批遴选出100名支客司组建了金牌宣讲队伍。一大批被誉为带有泥土味的“百姓宣讲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8
南旅文(图片由南江县委宣传部提供)“南江真的是大变样了!”出租车司机张斌感叹道,南江以前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轻人都爱在沿海地区打工,如今很多人回到了家乡,“大家奔小康干劲大!我侄子在景区里开了个农家乐,生意红火得很。”  过去一年,巴中市南江县成功创建了天府旅游名县,又相继创成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可以说是收获颇丰、捷报频传。作为“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南江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道路上下足“绣花”功夫。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确立为天府旅游名县之后,南江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优化提升,一幅文旅融合新画卷正舒展开来,南江的文化旅游产业扬帆起航、行稳致远。光雾山十景之贾郭丛峰。聚合力提升发展信心,深化机制改革  南江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南江的奋斗目标。”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北踞秦关,南扼蜀门,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地处成都、西安、重庆的几何中心,风光秀丽、人文厚重、环境怡人,美景全年“不掉线”,打卡四季不停歇。  2020年,南江县接待游客9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75亿元,文旅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特别是荣获天府旅游名县称号之后,南江又相继创成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光雾山景区入选2021年川渝十大人气景区,南江黄羊滋补汤锅入选100道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这些成绩的取得,增强了南江县大力发展文旅经济的底气和信心,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据光雾山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自从光雾山从国家4A级景区升格为国家5A级景区后,景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群众自觉做好服务工作,热情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游玩。”旅游红利的凸显,让南江县干部群众关注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热情持续高涨,“人人为旅游、旅游为人人”的良好发展氛围已然成型,涉旅企业诚信经营、优质服务,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广泛参与,体现了“共享旅游成果、共建美好家园、共促一方发展”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高涨的“士气”推动南江持续做强文旅竞争优势。今年7月,四川省“天府旅游名县巡礼”集中宣传报道活动走进南江县,感受南江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彩成果,南江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说,“近几年来,南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从各自为政到整体联动的转变,未来的发展将更加有力!”  定目标,做计划。近年来,南江坚持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发展高地、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定位,明确了构塑“一城四区”版图(建设“米仓古道第一城”,建设“大光雾”生态旅游示范区、“大集州”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北极”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大云顶”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打造“十镇百村”样板(建设10个国省乡村旅游镇和天府旅游名镇,打造100个天府旅游名村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具体目标,形成(景)点、(环)线、(产业)片交织互补,移步换景的全域旅游格局。南江县正一步一脚印,朝着既定的方向奋力前进。  此外,南江县还出台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决定》等政策措施,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天府旅游名县”的品牌影响力,先后到澳门、浙江、重庆等地开展营销推介,签约落地文旅项目67个,包装储备重大文旅康养项目23个,总投资超百亿元。南江断渠公园。抓服务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游客体验  “不满足于‘吃住行’的基本保障,推动服务功能多元化扩展,让游客全面体验一流的旅游环境,这一直都是南江努力的方向。”南江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说。  为了解决旅游“自驾难”的问题,南江县着手构建起“快进慢游”的交通体系,新建成省道301线银玉路、西厢旅游公路,加快省道木涪路、绕城公路建设,与巴陕高速、恩广高速、国道244线、国道542线等干线公路相连相通。车开进来了,还要有地方可停,于是在景区内大量增加停车点,光雾山景区铁炉坝停车场突破5000个车位。光雾山景区有关负责人说:“整个景区内可停8000余辆车辆,床位也增加了1500多张,方便游客停车、住宿。”  积极探索县内旅游环线,是促进南江文旅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南江围绕“交通+旅游”“交通+产业”,大力推动“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坚持旅游发展到哪里、产业延伸到哪里、道路就配套到哪里,先后新建改造完成长赤镇、红光镇旅游环线,桃感路、南杨路以及元顶子至黑潭旅游环线等125公里旅游环线路,游乐场、农家乐就开在路边,让人们可以走一路玩一路。  据南江县文广旅局负责人介绍,长赤镇景区以玉堂水库和七彩长滩为核心,将禹王宫、玉湖半岛、玉湖水利枢纽、玉白渔村、黑池杨梅产业园、花桥流水、七彩长滩和龙耳山等特色景点串连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形成聚集效应。一条条乡村旅游精品环线,连起了交通、连起了民心、连起了发展。  除了改善交通网,互联网在南江景区内实现全面覆盖。南江县城主城区、主要景区景点实现5G网络全覆盖,光雾山景区内新建12个移动通信基站和70个wifi站点,通信更加流畅。景区、饭店、民宿、购物场所全面开通了网上查询、预订、支付等服务,让“云旅游”在南江成为现实。促发展共享旅游红利,带动富民增收  南江在推进文旅强县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景区+农户”“三筹三变三集中”等旅游扶贫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目前,全县有超7万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文旅产业,占全县从业人员总数的44%,人均年收入达5万—8万元,顺利通过国省脱贫摘帽验收,成功退出贫困县序列。奔向全域旅游发展的南江,也在积极推进全域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据介绍,光雾山景区内原住居民33户,有15户在经营农家乐,沉浸式山水夜游项目《梦境光雾山》的开场演员都是当地居民,乡亲们白天经营农家乐,晚上参演挣钱两不误。旅游公司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景区内解决了150多人就业。  交通促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前几年,到茶园观光体验,只有一条道路通行,每逢茶叶采摘期,由于坡高路窄,时常堵车。”云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到茶园新增了好几条道路,再也不会出现拥堵的现象,路通了,游客比以往翻了好几番,让当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随着道路的畅通,四川金枝玉叶茶叶有限公司落户到该产业园,对村民种植的茶叶实行技术指导、收购、加工等一条龙服务,解除了村民销售难等问题,让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县新(改)建旅游公路680公里,新建特色产业路1200公里,成功助推光雾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南江黄羊、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等特色产品销往全球。  1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的成功创建,促进南江县内的涉旅服务业新增就业1.3万人次,贫困人口旅游收入占其纯收入比重达65%。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让群众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挣上了“旅游钱”。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27
9月22日,通江县在广纳镇顺石岭村举行以“庆丰收、尝新米、助振兴”为主题的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活动现场在广纳镇顺石岭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46岁的村民朱绍贵正用力挥动手中的稻穗,收获着今年新出的稻谷。朱绍贵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家中2亩多水稻,今年一共收获了1200多公斤稻谷,丰收节这天,乡里乡亲们用热闹的农事活动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未来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在活动现场,来自全县的20多位网络红人,也纷纷参与到其中,开启线上直播,通过“抖音、快手、淘宝小店”等平台,进行宣传带货,让粉丝身临其境的感受通江大米的绿色、有机,有效提升了通江农产品的影响力,扩大销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直播助农,把通江的大米,包括通江的农产品通过直播平台推广出去。”网络红人帅气的坨子肉说道。“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通江人,只想我们通江的特色产品,走出大巴山、走向全国。”网络红人五个大爷之胖爷说道。此次活动既展示了农民群众收获的丰硕成果,又大力宣传了我县的农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家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王爱琳9月22日晚,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诗歌大会暨“中国·罗江诗歌节”在德阳市罗江区拉开帷幕。  据悉,本次诗歌节以“仰望百年丰碑 诗歌丰收大地”为主题。开幕式上,由《星星》诗刊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评选活动结果揭晓,李松山等10名诗人荣获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其中,来自巴中市恩阳区花丛镇胡芦村的雷文,成为我省唯一一位入选者。  雷文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乐观》。其作品《恩阳大道》曾获四川省作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我和祖国共成长”征文优秀奖;曾获中国残联第二届全国残疾人诗歌大赛二等奖。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3
(杜文龙)“中秋快乐,过节了!”中秋节来临,在通江县毛浴镇迎春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脱贫户蔺友清的家中,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驻村第一书记王忠和村民们欢聚在一起吃月饼,谈感受,话党恩,欢歌笑语声和阵阵掌声不时打响山村的宁静。王忠和村民们一起过中秋  “今年的中秋节是我们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所以我们驻村工作队和大家一起过一个幸幸福福的中秋节。”在脱贫户蔺友清的家中,摆满了月饼和水果,王忠和5户脱贫户的老百姓一起开起了中秋茶话会,会场摆满了水果和零食,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让传统节日的氛围更加浓了。  王忠是中铁二局选派到迎春村的扶贫干部,2018年7月来到村里参加扶贫工作,今年已经是他在村里的第四个中秋节,“今年我们新的驻村工作队驻村,然后中铁二局就有很多的产业园扩建计划,所以中秋来我们准备和大家一起过节,看看大家对村上的发展有没有什么建议。”  “以前村里走的是泥巴路,住的垮房子,莫说搞个产业发展,就是搞个生产都恼火的很!”今年53岁的脱贫户蔺友清是迎春村易地扶贫搬迁的受益人之一。“我们一家6口人,父母都是三级残疾,儿女都在读书,那个时候过得是相当艰难。”航拍迎春村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蔺友清家中先后享受了低保、教育扶助、易地扶贫搬迁、残疾补助等政策,修建新居150平米,家中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现在都住上了好房子,我在养兔场上班1800一个月,每年还有集体经济分红,路也通到了家门口,我们在家也搞起了养殖业,养鸡和鱼,现在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村民蔺友清说。  “我们村这几年的发展都离不开驻村队的辛勤帮扶和付出,王书记来了4年多,从驻村干部到第一书记,他是全程见证了,我们都把他当自己屋里的人!”村民邹家平接过话继续说道,逢年过节王书记都会走访村民,时时处处都想着我们,关心我们,“就这几天,天天下雨嘛,王书记就组织驻村工作队帮助缺劳力的老百姓抢收稻谷!”  据了解,毛浴镇迎春村由原毛浴镇迎春村、赵塬村、川云村调整合并为新迎春村,幅员面积17.4平方公里,距县城13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533户1771人,贫困户95户336人。迎春村聚居点  “现在村子包含过去三个村,借这个大家都在家过节的日子,我们也想去合并过来的村熟悉一下情况,和大家一起聊聊家常。”开完茶话会的王忠又和驻村工队赶往了村里的集体经济产业富硒兔养殖厂,实地了解养殖厂的发展情况。  在路上,王忠告诉记者,刚到迎春村工作的时候,就听说了关于迎春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迎春几道扁,上下几条院,四季少水喝,无望吃干饭。”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迎春村山高坡陡、地旱少粮的险恶地理环境和百姓艰辛生活,全村无规模企业、无特色产业、无集体经济,但这样艰苦的环境也坚定了驻村工作队帮扶发展的决心。村集体经济产业富硒兔养殖厂  “这几天连续下暴雨,对场里的养殖和周围设施有没有什么影响?”“中秋节的销售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具体困难”“局里以购代捐活动进行的怎么样了?”一进入厂区,王忠就进入了连环发问模式,在他看来,这个村集体产业是村里的宝贝疙瘩,任何问题都必须防患于未然,才能保障产业和村民的利益。王忠实地了解养殖厂的养殖发展情况  富硒兔养殖场位于迎春村八社的一处山崖下,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整合党员示范工程资金、中组部产业发展资金以及省直帮扶单位中铁二局帮扶资金发展建设起来的,养殖场占地有3000余平米,现有种兔3000余只,常态化养繁商品兔1万余只,与内江、成都、广州等多个城市建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  “这次中秋节,帮扶单位中铁二局开展以购代捐活动,一只4斤半的兔子可以卖到120元左右,”王忠一边查看兔子的养殖情况,一边对记者介绍,“中间有一定的利润差,这个是直接给村集体经济的,每年光富硒兔养殖就可以为村上带来二十余万元的纯集体经济收入,可以为每户贫困户分红1200元。”  产业兴,百姓旺。近年来,迎春村通过注册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以村微店、“以购代捐”、“832”网络销售平台等为依托,推进通江“两耳一菇”、“川云风吹兔”、“巴山脆蜜李”、“迎春鹰嘴蜜桃”等影响力,提高迎春村农特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拓宽当地群众经济增收渠道。  “结合迎春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实际,争创打造乡村观光旅游3A级景区,通过旅游经济带动农特产品销售、农家乐、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于下一步的发展,王忠这样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艾林  通江银耳,历来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是通江地方名贵土特产中当之无愧的“金招牌”。对于出生在大巴山的人来说,青冈段木银耳,是绕不开的童年记忆,更是放不下的家乡乡愁。而现在,银耳更是帮助县里致富奔小康的“银色翅膀”,让无数乡村群众过上了好生活。这丰收致富的成功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通江银耳。历史回眸 艰难求索的科技创新之路  通江是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最初采用半野生模式,靠风力传播孢子生产。初始的人工栽培完全“靠天吃饭”,产量低,收成无保障。  为了发挥资源优势,通江迈上了漫长的银耳科研求索之路。1997年,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专业从事银耳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银耳科研所成立24年来,持续加大对外科技合作,逐步完善纵向对接、横向交流的科研格局,重点突出品种选育、栽培创新、品质研究、标准研制等合作攻关。选育的“川银耳1号”“川银耳2号”两个新品种已经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从通江野生银耳种质中筛选的具有通江银耳易炖化本质特征的新菌株2个(野-4、20-1),于2021年6月被省品种认定委员会专家进行了田间鉴定;创新的银耳仿野生、半地下、智能化、自动化控温式等多种栽培模式,为应对复杂的气候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废旧耳棒生产天麻、香菇及代料木耳、大球盖菇等应用创新,开启了资源循环利用途径;通江银耳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蛋白质组分、银耳汤汁质构特性、挥发性香味物质等品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江银耳的产品特异性的科学依据正逐步明晰;研制的地方标准《段木银耳生产技术规程》《通江银耳 等级规格》、团体标准《通江银耳》及以通江银耳为代表的国家标准《段木银耳耳棒生产规范》均已正式发布;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正在修订完善,《通江银耳产品质量标准》已在省级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系列标准规范研制成功推动通江银耳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集成科技研发成果,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共同完成的《银耳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7年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实施的《野生银耳驯化栽培及系列新产品研发与应用》获得重庆市202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通江被列入四川食用菌创新团队基地县、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都试验综合站基地县。  “经过多年的品种更新、生产技术配套改进和近年来的创新栽培试验及现有高产典型挖掘,我们发现,依靠科技支撑突破瓶颈提高单产是完全可行的。”通江县政协主席、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组组长闫丕川说。  据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赵树海介绍,银耳科研所在段木银耳品种选育和生产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全国行内领先水平,拥有各类食药用菌品种(菌株)20余个,县内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部分菌种在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得到广泛应用。“银耳科研所现有实验检测室1633平方米、菌种繁育车间 1900 平方米,在陈河镇、诺水河镇等地建有食药用菌野生种源保护区 200亩、栽培试验场5000平方米。”赵树海介绍。清洗银耳。擦亮底色 科技创新破解银耳花“财富密码”  通江县是秦巴山区国家连片贫困地区的核心区,直到2019年,通江县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在摆脱地区贫困的难题中,科技创新是最有力的“解题方式”。  近年来,通江县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的决定》,编制了《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通江银耳产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通过抓基地、建园区,着力做大基地、做优园区、做强龙头、做精产品、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做优环境,银耳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县食用菌常年生产总规模达到 3.5 亿袋以上(折合),小通江流域省级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对象,并作为 2020年度全市“六大突破”暨重大项目推进现场会的现场参观点位,成功接受“擂台检阅”,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接受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验收认定。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挂牌成立。  有了技术,如何发展银耳产业助力老百姓脱贫致富?为此,科研所展开行动,结对帮扶陈河镇西浴溪村。科研所深入西浴溪村与陈河镇党委政府、村“两委”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确定帮扶工作重点,科学制定帮扶规划,将该村76户贫困户237人确定为结对帮扶对象,实行银耳科研所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建立“一社一档、一户一卡”台账,以实际行动把每一件实事办实,让人民群众得实惠。2020年整村75户贫困户239人全部脱贫。至此西浴溪村走上了康庄大道。“去年种植银耳2万棒,还养了30多只羊,家庭年总收入上万元,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贺海说。  “在脱贫攻坚阶段,通江银耳产业共带动8000多户2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赵树海介绍。如今,通江银耳又到丰收季,这两天,在通江县电子商务物流分拣中心,一批批银耳正在打包装箱,准备发往重庆、武汉、上海等地。银耳所科研人员。未来可期 “川字号”通江银耳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一年一季,二月里砍山,三月钻孔点种,四五月里发菌,六月排堂,耳农亲手种下“银色梦想”,银耳在耳堂里陆续盛开,直到十月收获完毕。通江银耳一直沿袭原生态段木栽培,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施用化学农药,经过十五道复杂工序,在“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的优良环境中,完成了从青冈木到银耳花的华丽转身,成就出通江银耳的道地品质。既是美味佳补的营养品,又是功效突出的中药材,其鲜时美如凝脂,干时空松油润,熬后状若胶露。通江银耳的食药兼用特性引来食品、洗护等加工企业入驻,银耳产业稳步转型升级,“通江银耳”这块“川字号”金字招牌绽放出了耀眼的光彩。  未来,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依然会紧抓科技创新不放松,加大科技合作,以新品种选育、栽培创新研究为基础,提高银耳单产,提高耳农种植积极性;以功能性品质研究为突破,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推动通江银耳高端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银耳产品附加值;以质量安全品质把控为重点,加大标准研制,健全通江银耳标准体系,加快构建银耳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未来通江银耳更值得期待!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春 特约通讯员 张超“54321,点灯!”9月19日晚,“白衣古镇中秋国庆自贡彩灯节”在平昌县白衣古镇启幕。在活动现场的悠扬乐声中,在充满古韵的宫灯引导下,游客们走过灯火绚烂的长廊,穿过幽静古朴的古镇,感受千年古镇、水韵白衣的独特魅力。  据悉,本届灯会将持续至10月18日。灯会期间,除了观赏神秘浪漫彩灯灯会之外,还有做主题灯盏、放许愿河灯、品古镇美食、赏桥上夜画、观湖畔夜渔、听台下夜戏等一系列夜色体验活动。  白衣古镇始建于秦汉,古为柳州,已有两千余年历史。本届彩灯节将自贡彩灯融入白衣古镇特色文化内涵,有力助推了白衣古镇特色文旅节庆品牌打造。  “此次白衣古镇中秋国庆自贡彩灯节运用了彩灯和光影技术,结合我们白衣古镇自身文化特点,旨在建设有平昌文化特色的夜游小镇,聚力打造‘两镇两山’龙头景区。”平昌县白衣镇党委书记、白衣古镇景区管理处主任沈洋介绍道。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2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唐国吴松柏)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积极探索乡村统战工作新路径,在清江镇巾字村率先推行乡贤统战试点工作,积极发挥乡贤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等方面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搭建一个平台,吹响乡贤服务“集结号”。成立巾字村乡贤联谊会,为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发展建设搭建平台。一是建好乡贤会。加强乡贤联谊会管理,明确品行好、有能力、有声望、有爱心的“一好三有”选贤标准,扎实开展乡贤人士调查摸底,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以外出精英、本土精英和外来精英等为主要发展对象,动态建立乡贤人才信息库,累计吸纳乡贤联谊会会员67人。二是统领乡贤事。强化支部引领作用,广泛吸收乡贤联谊会、同心聚居点、产业园区党员,组建巾字村同心党支部,由村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同心党支部书记,统揽乡贤联谊会各项工作,指导建立“五大职责”“五个一”活动、“四步法”乡贤服务机制,提高联谊会服务效能,推动实现乡贤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凝聚乡贤情。建立乡贤双联制度,组建“村干部+乡贤”“乡贤+乡贤”工作对子,定期开展线上联谊、线下交流活动,巩固“乡贤+乡民+村干部”的乡亲纽带。打造云上乡贤之家,建立巾字乡贤微信群,每季度开展“巾字,我想对你说”活动。举办“乡贤家乡行”“乡情恳谈会”以及传统节日乡贤联谊座谈会等系列活动,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截至目前,累计回引乡贤8名,吸引产业发展资金600余万元。筑牢四个基础,建强乡贤服务“大底盘”。建强乡贤服务阵地、队伍、产业和资金基础,让乡贤更好的服务家乡发展。一是建好乡贤阵地。高标准谋划建设乡贤阵地,打造同心驿站,全力满足联谊会和广大乡贤议事、工作和活动,先后建成乡贤堂、同心议事厅、同心书吧、同心讲堂等7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工作活动阵地。二是组建服务团队。乡贤会分设产业扶持、建言献策、纠纷调解、乡风文明、公益慈善5个功能性团队,主动邀请省级劳模担任工作指导员,分别制定服务菜单,通过“问、定、办、评”四步工作法,针对性提供公共服务,帮助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开展文明创建活动16场次。三是创建云上乡贤。开通“美丽巾字”微信公众号,链接“巴州发布”“同心巴州”等自媒体平台,开设云上“乡贤优品”超市专栏,大力推介清江芝麻壳、大观梁茶叶等本土特色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40余万元。四是设立乡贤基金。采取“政府拨一点、乡贤捐一点、集体经济提一点”的方式,吸收乡贤基金6万元,用于支持村民创业、活动开展、公益助善等,帮助发展农业产业3户,解决道路、水渠维修经费0.6万元。实施四个行动,突出乡贤服务“着力点”。围绕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公益事业、乡风文明四大重点,发挥乡村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实施产业旺村行动。支持乡贤人士利用优势资源,带头创办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采用“村两委+乡贤会+企业(合作社)”模式,建成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实现总投资5亿元,吸收全村153人就近务工,年户均增收1.2万元。二是实施善治安村行动。建立“村两委+乡贤”议事制度和乡贤顾问制度,聘请乡贤顾问6人,通过列席村两委会议、设立“协商议事日”等方式,引导乡贤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换届选举、修订村规民约等村务工作,提供意见建议23条。三是实施公益扶村行动。开展助老、助残、助医、助学、助贫“五助”活动,支持、引导和鼓励乡贤联谊会弘扬义行善举,累计开展慰问活动20余次,捐赠款物折币10余万元。乡贤企业自主成立公益帮扶组织“泽源社”,结对帮扶贫困户30余户,助学留守儿童60余人。四是实施文化润村行动。坚持用活乡贤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组织乡贤参与设立同心银行,开展“同心家庭、同心院落、荣誉村民”三评活动,评选同心家庭28户,主题院落12个,荣誉村民2人。创新开展“同心大讲堂·乡贤上一课”“讲乡贤、学乡贤”“依法信教”“文艺演出”“新春送福”等文化活动,厚植乡村发展正能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杨超群 张尧)为解决“两项改革”后所带来的便民服务半径过大、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公山镇创新干部坐班固定办、特殊事项预约办、红色服务上门办“三办”机制,着力打通公山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干部坐班固定办。建制村、社区每天至少落实1-2名村“两委”干部在撤并村、社区便民服务点集中办公,轮流坐班服务,对社保、医保、低保管理、基础申请等服务事项一次性办结。特殊事项预约办。建立预约服务制度。实行线上预约服务,针对群众在外务工、无法在工作日期间办理的证件补办、大病申报、困难救助等难事、急事、烦心事,通过微信、QQ、短信、电话等方式与相关业务人员提前预约办理。开展信箱预约服务,对盖章、开具证明、上交表册、资格认定、资料审核等可暂缓办理事项,在便民服务点位门口设置服务事项办理信箱,群众将相关资料放入信箱内,由专人负责每天收集整理信箱资料,集中办理。红色服务上门办。与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把开展红色服务作为密切联系党员干部的重要抓手,明确每月25日为“红色代办日”,整合年轻党员干部、志愿者、网格员等力量,组建红色代办队,按照区域就近、分队行动、网格服务、上门代办的原则,针对辖区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分队伍、分区域、分类别扎实开展补助申报、物资代购、政务代办、医疗健康等上门服务。对急需办理事项整合分类,落实1—2名红色代办员分类别、同步进行紧急办理,确保红色服务上门代办事项当天内一次性办结,不隔夜、不超时。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 9月15日,南江县公山镇召开生态环保工作专题会。会上分管副镇长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了工作安排,随后镇长就环保工作做了重要强调。一是要压实责任,立行立改。深入扎实抓好中央、省、市、县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将问题整改到位。二是要主动担当,敢于亮剑。对发现的生态环保问题要立即处置、上报,以亮剑态度对待每个环保问题。三是要常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日常巡查监督,对辖区矿山、非煤矿山企业加大巡查力度,做到监管到位。四是坚持环境治理,狠抓秸秆禁烧。常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做到不见烟雾、不见明火、不见黑斑。公山镇将按照会议安排持续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面提升公山生态环境质量及形象,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7
(杜文龙)“在油菜苗床的管理过程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及时间苗,也就是要把苗多的地方减少些,减少我们的拥挤苗、高脚苗、弱苗、黄苗。”近日,在通江县春在镇棋子顶村油菜集中育苗点,农技人员正在精心地指导村民们集中育苗的注意事项。田间技术指导“以前育苗那是凭经验,有的这块做,有的那块做,不一样,现在听了技术人员的讲解,才明白怎么做才是最科学的。”棋子顶村村民潘大军说。据悉,为抢抓农时,棋子顶村超前谋划农业生产,调优调强农业产业结构,今年计划油菜集中育苗200亩,可免费供应群众1500亩大田移栽,并且免费发放给村民油菜籽、有机化肥等农用物资,保障了群众稳定生产,实现了油菜苗质量可控。“以前是各家各户自己育苗,有的育的好,有的不好,所以产量差别也就大。”今年60多岁的村民李松平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孩子都在外面上班,农忙的时候劳动力不足,“生产跟不上,产量自然就不好,现在集中育苗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油菜集中育苗谈到集中育苗的好处,村民樊启荣老人也是赞不绝口,“现在集中育苗,统一技术指导,我们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能育出的油菜壮苗,到时候移栽我们也就放心了,产量肯定要比我们自己单干好。”随着秋季小春生产季节的到来,通江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切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狠抓秋季农业生产,积极组织农技人员第一时间深入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持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心走实。“农技小分队一边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一边指导群众开展科学生产,有力确保了全县农作物稳定生产,实现群众增收致富。”通江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截至目前,通江县共派出机关干部、农技人员1900余人次组成农技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县33个乡镇,对农民进行油菜、蔬菜、果树、茶叶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发放宣传资料15000余份,帮助农民增收增效,受益农民达3.6万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7
(杜文龙 记者 何菊)“我们是从达州过来通江耍的,听说这边的葡萄品种特别多,很有特色,口味好,就专门过来采摘。”9月14日,在通江县杨柏镇贾村观村的葡萄产业园里,游客陈军正和家人现场采摘品尝葡萄,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采摘乐趣。近年来,通江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创新经营模式走出一条特色农业发展道路,以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助力群众致富。贾村观村葡萄产业园贾村观村:葡萄香飘致富路走进贾村观村葡萄产业园,记者看到,一串串沉甸甸、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树藤,村民们正满脸笑容地忙着采摘葡萄,经过称重、装箱、付款后,一箱箱葡萄被装上采购商的货车,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果农们的脸上。“我们今年的产量大概在20万斤的样子,主要就是游客现场采摘和客商批发,年产值差不多在400万左右。”葡萄园负责人刘凤祥一边与客商沟通,一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旁边的装车现场,园区工人刘晓燕正熟练地采摘葡萄,只见她手举剪子,轻轻地摘下葡萄,进行适当修剪后,一串串新鲜的葡萄便采摘完毕,等待打包出售。“老板儿来这儿十年,我就干了十年,活儿也不是很累。工资一个月有三千多块钱,孩子也带了,家也顾住了,钱儿也挣了,非常满意。”刘晓燕说。葡萄产业园一年可以解决附近10余户村民的就近务工问题,他们在产业园里从事葡萄疏果、套袋、采摘、装货等工作,不用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就业和增加收入。据了解,刘晓燕务工的葡萄产业园并不是本地企业,而是贾村观村2011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该村的。“选择这里发展产业,一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光照等地理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葡萄,二是这里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是前往巴中市区的必经之路,现在高速公路也通车了,优势更加明显。”刘凤祥介绍说,再加上当地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比较大。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贾村观村支两委主动作为,通过帮助企业选址、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贴心的服务,让企业安心投资。“现在我们村引进5家企业入驻,4个养殖业,一个种植业,可以带动周边农户30多户,户均增收达一万元。”贾村观村总支部书记李诚说。黄金梨装箱仙人嵌村:电商助农兴农“这批梨子马上发往河南郑州,3800箱,两万九千多斤。”一大早,在仙人嵌村的黄金梨产业园内,陈刚正忙着和工人一起把刚从果园里新鲜采摘下来的黄金梨装箱、称重,陈刚说,“这是郑州一家企业通过电商渠道下的订单,金额9万多元,是企业给员工发放的福利。”陈刚是这个黄金梨产业园的业主之一,现种有黄金梨近150亩,每年黄金梨的产量在二十多万斤,往年黄金梨成熟的时候,也是他最焦虑的时候,不仅要忙采摘,还要忙着跑市场、找销路。“以前梨子大量上市的时候,销售压力比较大,二十多万斤梨子要在两个月卖完。自从今年跟电商平台合作以后,销售完全不用愁,也增强了我们种植户的信心。”陈刚说。据了解,近年来,通江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推进网络平台向手机平台拓展,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与农资、农产品深度融合,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杨艳是通江三牛科技有限公司电商项目负责人,在她看来,“农产品+电商”的模式,为各种农特产品销售插上了“翅膀”,加速销往全国各地。她说:“目前这个黄金梨园的销量60%都是通过我们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销售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农户体验到了电商平台销售的“甜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新载体。穿梭在梨树间忙着采摘黄金梨的村民李成明告诉记者,产业园建成11年来,他几乎每年都在里面务工,随着电商销售的推广,园区的效益也越来越好。“除了在家务农以外,我还在果园里做杀虫、剪枝、包果等工作,平均每个月有两千多块钱的收入。”李成明如是说。龙之谷蓝莓产业示范园骡子坡村:蓝莓结出“致富果”近日,记者走进骡子坡村龙池谷蓝莓产业示范园,看到附近的村民正抢抓晴好天气对蓝莓进行除草、施肥等管护工作。村民李碧珍告诉记者,自产业园区建立以来,她就一直在里面务工补贴家用,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和集体分红,李碧珍一年可以收入两三万元。据了解,依托四川省和浙江省供销社签署的《川浙两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扶贫协作框架协议》,2019年,通江县结合县域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的一个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即龙池谷蓝莓产业示范园,总占地面积1200余亩。“我们通过东西部协作注入600万资金,前三年按6%保底分红,后续按6%保底+实际收益分红,带动248户825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带动3个村的村级集体收入增加3.6万元。”通江县供销合作联合社党委委员向刚说。据悉,今年,为期50天的通江县第五届蓝莓采摘节在该园举办,累计吸引客商3万余人前来采摘蓝莓和观光旅游。采摘蓝莓“通过举办采摘节,对通江蓝莓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今年园区共采摘鲜果22万余斤,实现产值180余万元。”通江蓝之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能冈介绍,除了销售新鲜果实外,公司还积极开发蓝莓果干、蓝莓果酒、蓝莓果汁等产品,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通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蓝莓产业发展,坚持把蓝莓产业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示范项目来抓,2021年该县蓝莓种植规模将达到1.5万亩,加快促进蓝莓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更好地推动蓝莓这一“富民强村”产业的发展。杜能冈表示:“我们将在2025年内完成3万亩蓝莓种植,并邀请浙江省蓝莓公司在通江建第一个精深加工厂和蓝莓花青素提炼厂,逐步构建种植、加工、冷链、物流、电商、营销于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力争把通江建设成为全省第一蓝莓产业大县。”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石。通江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开了美丽乡村建设新思路,走上了一条通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17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吴松柏)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依托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区为抓手,融合发展乡村游、非遗游、文化游。今年上半年,全区接待游客3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7%、60%。打好“乡村牌”。一是文旅与农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同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乡村度假等为主的新型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相结合,打造了一批“三产融合示范园”“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果蔬采摘园”,培育巴山民宿、星级农家乐,孵化乡村旅游合作社15家,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二是文旅与农村融合,实现农村秀美宜居。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积极打造特色生态小镇、幸福美丽新村、精品社区,推动“旅游+农村”融合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截至目前,已建设天马山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10个,巾字村等幸福美丽新村287个,津桥湖社区等精品社区100个。三是文旅与农民融合,加速农民富裕富足。坚持园区、景区、社区“三区同建”方略,实施旅游扶贫、旅游富农策略,大力发展家庭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将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全区3万余名农民在家门口经营、务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非遗牌”。一是强化非遗资源保护。以“十四五”文旅规划编制为契机,搜集整理民间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文化遗产200余项,甄别可转化利用文化遗产50余项。启动重点项目抢救与保护工程,编撰《巴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二是加强非遗资源传习。强化区非遗传习基地和非遗扶贫工坊的传习功能,通过免费开放、青少年免费曲艺培训等方式,强化非遗文化熏陶、技艺的传授,利用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知识,增强全社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三是深化非遗旅游融合。以非遗文化为内核,融商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非遗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望红台》曲艺娃娃”文创IP等衍生作品,推动非遗文创产品融入市场。打好“文化牌”。一是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巩固提升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阵地建设,相继改(扩)建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面实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实现群众文体活动有场地、有设施。目前,共建成村文化室376个,村史馆26个,晏阳初讲堂220个。二是推动地域文艺精品创作。坚持弘扬时代精神,结合巴州文化实际,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围绕时代、主题、特色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创作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的作品,巴州文艺工作在全省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新创作《周永开》《守望》《蜀道》等文艺作品14件,其中12件文艺精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三是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精品剧目进巴中”惠民工程,建立文化惠民联动、协调和保障机制,将书画展、群文辅导、非遗保护传承等多种形式融于一体,打造“周末剧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曲艺广场舞”等地方文化品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今年上半年,全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余场次,直接服务群众40余万人次。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6
(李子期 图片由南江县民政局提供)9月8日下午4点多,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的金银花产业园里,农户们正在给新植的金银花除草,脱贫户张登秀就是其中一位。今年65岁的她,很庆幸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活干,“干一天80元钱,不用子女给我拿钱。”去年6月,通过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邻近的同心村并入卫星村。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卫星村的金银花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已发展到3500亩。合并村产业发展加成效应,是改革成果向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的转化,也是南江县推动两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的缩影。  自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启动以来,南江县乘势而上,紧扣“四大任务”,坚持“六个导向”,注重并做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南江县红光镇葡萄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村道路连通四方。入户代办暖人心 便民服务再升级  9月7日,接到卫生院打第二针新冠疫苗的通知后,由于出行不便,78岁的独居老人何明俊犯了难。此时,他突然想起不久前村干部发给自己的便民服务“连心卡”,便掏出手机联系上了荆江村代办员杨梅。第二天一早,杨梅便开车到何明俊家,将老人送到卫生院打疫苗。  荆江村位于正直镇西面,由原荆江村、东坡村合并而成,共有675户2017人。针对不同人群,该村推行“普通人群一站办、特殊人群上门办、外出人群网上办”便民服务机制。尤其是针对村里一二级残疾、独居空巢老人等特殊人群,荆江村研究制定了94项荆江村便民服务代办事项,落实一对一帮扶代办责任,切实将服务半径延伸到“家门口”。  当前,南江县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求各乡镇(街道)要分类落实好代办员相应的待遇,县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确保民事代办机制真正建立起来,切实减少群众的办事成本,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不仅如此,“合乡并村不撤队,服务不打烊”,还体现在其他民生领域。  2019年12月,原傅家乡并入长赤镇,成了傅家社区,但距离长赤镇尚有10公里。为了方便居民办事,社区除成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外,信用社、医院、学校等依然保留并完善。  离开便民服务代办点,步行不到5分钟,便可到达傅家社区卫生院。两项改革以来,该卫生院不但未缩减规模、人员,反而新增康复理疗项目和健康教育室,方便居民就近做康复治疗、学习健康教育知识。一旁的傅家小学也人气不减,现有197名学生。该校除基础文化课程外,还开设了可学习多门乐器的艺术课,以“小菜园”为教学点的劳动实践课程,“竖笛、架子鼓、电子琴……每个学生都能选修自己喜欢的乐器;菜园则分年级负责,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该校副校长习继伟介绍说。南江县公山镇卫星村金银花产业蓬勃发展。资源布局更合理 产业发展添动力  “这种绿色葡萄就是市面上最受欢迎的‘阳光玫瑰’,味道清甜爽脆。”眼下正值葡萄成熟上市的季节,在红光镇柏山村的葡萄园里,村党总支书记杜伟随手剪下一串葡萄,邀请大家品尝。  柏山村由原柏山村、茨竹村合并而成,伴随着村子空间的扩大,产业发展框架也进一步拉开。近年来,通过村集体领办、代管代种、分销代销、村民入股等方式,柏山村规模发展葡萄1500亩、茭白520亩、脆蜜李560亩、渔业103亩。2020年,全村仅葡萄园产值就达100万余元,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此外,两项改革以来,在盘活、处置镇村资源方面,南江县各乡镇做了大量探索。  今年暑假,光雾山景区再次迎来避暑热潮,但停车、食宿等不像往年那么难。原来,景区大型停车场、住宿区移至原寨坡乡区域,大大缓解了核心景区的接待设施压力。通过与原寨坡乡合并,如今光雾山镇的辖区面积已扩大到607.49平方公里。  同时,光雾山镇将焦家河村、岩房村、九角山村合并为桃源村。两项改革后,核心景区原岩房村、九角山村的村民大部分移居到景区大门外的原焦家河村聚居,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以前的民房改造成了民宿,成为游客们的热门住宿点。原焦家河村部分闲置村活动室出租给旅游公司,通过收取租金实现了公有资产使用优化和村集体经济增收。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桃源村已开办农家乐57家,村民们的旅游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5%以上。  在赤溪镇,西厢村和白岩村合并后,将原白岩村规划为住宿接待区和垂钓区,启动道路改造工程,带动了原白岩村的发展。“道德银行”树新风 基层治理再增效  1月,环境卫生好,加10分;2月,无加减分;3月,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加10分……这是赤溪镇西厢村村民岳江兰家今年的道德银行存储台账。  在西厢村村委会二楼最左边的一间办公室里,有227本这样的道德银行存储台账,记录着该村227个家庭的乡风文明表现。  在巴中,南江县是“乡村道德银行”发源地。村民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当下,“乡村道德银行”通过对道德表现的议、评、晒、奖,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弘扬正能量。  住进新家园,加快融入新生活。在大巴山的另一头,杨坝镇赤卫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岳大叔离了庄稼地,总感觉时间过得漫长。了解到聚居点村民由“散居”到“集居”生活的不适应后,杨坝镇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充分利用聚居点休闲广场、迎宾大道以及部分闲置门市,打造民歌传承中心,建设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共计2000余平方米,不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不仅如此,近年来,南江县以统筹基层治理为主抓手,探索实现“红白理事会”乡村治理新模式,有效遏制农村婚丧陋习,走出了一条综合治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新路子。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以“十项微改革”为抓手,红光镇柏山村出台《柏山村红白理事会十条管理措施》,有效遏制了村民的攀比之风。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柏山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引导村民红事缓办、白事简办,其他事不办,村民们取消婚丧嫁娶活动8起,进一步树立从简节约的新风尚。“四村合一”正试点 规划先行促发展  6月,围绕玉湖景区,一条连接青杠、龙泉、玉白、双山4村的沿湖旅游环线建成。假日期间,全新车行道更加顺畅,沿湖游步道多了不少前来观光打卡的游客。  今年以来,聚焦“先规划后建设”,我省统筹推进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以高质量规划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作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试点镇,长赤镇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划分经济区的方式优化经济地理版图,开展青杠村、龙泉村、玉白村、双山村“四村合一”“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编制试点。  青杠、龙泉、玉白、双山4村位于长赤镇南侧,总面积达2104.35公顷,户籍人口为9021人。全域均属丘谷地貌,南部环绕玉堂水库,山水田林齐备。  在《长赤镇青杠村、龙泉村、玉白村、双山村“四村合一”“多规合一”实用性村规划》中,4村将按照农旅融合的方式,塑造乡村特色。其中,地处于片区西北角位置的青杠村按照生态驿站定位,已建成一处旅游集散中心;南面的玉白村则凭借丰富的水资源,按照活力水岸定位,打造生态渔业、龙舟项目;东面的龙泉村按照巴山人家定位,发展民宿和特色餐饮;东北角的双山村则依托翡翠米产区优势,按照宜居田园定位,发展优质粮油。  “之所以在这4个村试点,是依据资源优势、发展潜力选择的结果。”据南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赵文波透露,该片区龙泉村预计年内启动建设“华润希望乡村”项目,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给村民增收致富带来更多机会。  南江县委主要负责人强调,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是巩固改革成果、加快释放改革红利、提升基层治理实效的关键举措,下一步将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的同时,努力推进全域创新,积极探索总结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经验,着力打造南江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响亮名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6
以产业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马小米 (图片由平昌县委宣传部提供)9月8日下午,巴中市平昌县三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锻造车间内,工人刘小红熟练地将烧得火红的原钢一个个钳进保温桶内。约3天后,这批钢材被加工成36000多件齿圈,发往泸州。  忙碌生产的背后,彰显出平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热脉搏。今年以来,平昌县锚定产业发展蓝图,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激发工业产业新动能、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引擎,以产业突破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在平昌县邱家镇石龙村,茶农们正忙着采摘大宗茶。从无到有延伸农业产业链 致富渠道更宽广  9月7日一早,结束了连日的阴雨天气,平昌县邱家镇嘶峰村一派忙碌景象。  在平昌青芽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房内,负责人张威接到了不少催货电话,雨停了,他得安排工人赶制2万多斤大宗茶发往山东。  当天上午11点,鲜叶交易市场开市,来自云台、三十二梁、笔山等周边十几个乡镇的茶农和茶商聚集于此,今年以来,该市场鲜叶交易量已达100余万斤,销售额达2300多万元。  “几年前我们这里还是贫困村,如今,村内有茶园3000余亩、有一个年出栏1500头的养猪场、一条名优茶生产线、一条大宗茶生产线,以及覆盖周边10个乡镇的茶叶交易市场。”嘶峰村党支部书记习江武介绍道,“我们采取租赁或合作的方式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养猪场和两条茶叶生产线一年租金9万元,茶叶市场一年至少收入4万元。”  产业从无到有。平昌县聚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效果不断显现。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营销,巩固提升以花椒、茶叶、生态养殖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县发展花椒产业35万亩、茶叶产业28.5万亩,覆盖15个乡镇114个村;发展生态水产9.3万亩;生猪存栏50万头、年出栏77万头以上;肉牛常年存栏近10万头、出栏近5万头;平昌青花椒、平昌青芽茶、江口青鳙和镇龙山瓦灰鸡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平昌还规划了包括元山、灵山、得胜、土兴、驷马在内的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其中,得胜镇片区主打以肉牛养殖为主的种养循环。“我们力争将这里打造成川东北最大的良种牛推广市场,目前引进的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已投资2.2亿元,牛圈存量达6000头。”得胜镇镇长牟强说。平昌县麦金地中央厨房效果示意图。以大带小工业强县 大企业“链”出新动能  9月6日凌晨3点,30辆满载新鲜排骨、五花肉和各类蔬菜的冷藏车陆续从平昌县经开区麦金地中央厨房产业园内驶出,分别前往该县78所中小学校。据该产业园负责人刘文杰介绍,自9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配送出蔬菜及肉类约18吨。  据了解,麦金地中央厨房项目为2021年平昌县招商引资项目,包括麦金地集团中央厨房、仓储物流基地、肉类交易市场三个板块,致力于打造“从种子到筷子、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条。  随着麦金地“中央厨房”正式投入运营,其“以大带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平昌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麦金地“中央厨房”与平昌盛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蔬菜种植订单采购协议,就蔬菜种植品种、面积、保底产量、收购价格、资金支付等进行了约定。  “目前在项目周边10个乡镇规划了原料供应基地1万亩,集中种植萝卜、白菜等果蔬品种,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方式,每年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解决1500多人就业问题。”平昌县经信局局长石长平表示,该项目关联配套企业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实现利税近2000万元。  石长平还介绍道,目前该县共有冷库104个、总库容5850立方米,有冷链运输车12辆,物流运输企业16家,将以麦金地为依托,提供冷链配送、热链供应、物流运输等服务,串联基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除此之外,平昌县还确立了建设“工业强县示范县”的发展目标,坚持把“两瓶酒”作为工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订立中长期目标、推动跨界融合发展,规模化建设酿酒专用粮基地,努力打造川东北优质白酒产业基地;将机械制造业作为特色产业,重点支持雅迪集团、光翼摩托、渝翔机械、三统机械、平昌县钢圈厂等现有机械制造企业,力争到2023年培育3—5个省级品牌,打造更多“平昌造”产品品牌。由弱变强现代服务业崛起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9月8日晚上8点,位于平昌县南滨河路一品天下商业街口的土货老火锅门口已排起队,而对面刚开业的巴渝尚宴中心内,同样宾客不断。  “这条商业街今年5月正式开街,目前已有3家餐饮企业正式营业,另有签约的15家在筹备中。”一品天下商业街负责人张志邦表示,到今年年底,该商业街预计年客流量将达100万人次,营业额达1亿元。  商业街短时间内迅速积攒人气,勾勒出平昌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今年以来,平昌县紧紧围绕建设“省级服务业强县”目标,通过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消费场景再造、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环境优化“三大行动”,以此推动服务业以特色街区为载体向大商圈转变,以市场主体为支撑推动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变,以多元业态为抓手推动单一消费向多元消费转变。  目前该县已建成国内最大的青花椒交易市场、川东北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得胜牛市、大巴山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6个;建成1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先后建成8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镇龙山、皇家山等森林康养基地和医疗康养中心共5个。  由弱变强,一个个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平昌各地,巴山背二哥物流公司创新推出“商贸企业+物流公司+农村零售”的配送平台,年均发车5700余车次,配送货物650万件,实现物流营业收入930万元、商贸营业收入340万元;平昌原产地官方旗舰店、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平昌馆等电商平台促销有力,线上农特产品销售361.7万元;亿联国际、一品天下等商贸综合体项目正加速推进。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代强 特约通讯员 张超  “机器割、人工搬,我们也省劲!”9月14日,金秋送爽。平昌县巴灵台国家AAAA级风景区关路梯田上,七八台收割机一路轰鸣,三五辆农用车往来折转,数十名群众正抢抓天时抢收稻谷,关路村有机水稻产业园迎来丰收季。  “巴灵生态有机大米2020年春开始试种。仅一年时间,大米各项指标便达到有机标准,目前还在有机监测期,连续三年质量监测达标,则可成功申报有机大米。”关路村有机水稻产业园业主何韬介绍,该产业园大米采取稻鱼共生模式、有机技术种植,一年时间,该产品先后获得“四川扶贫”集体标识产品、国家“扶贫832平台”产品等称号。  “9月12日,园区大面积开始收割,预计今年将收生态有机稻米6万斤、稻花鱼3000斤。”何韬说。  今年以来,巴灵台景区与景区所在地灵山镇景镇合一、协同发展,用心走好农旅融合路子。在去年成功试种巴灵生态有机水稻基础上,依托关路梯田优良的光照、灌溉和交通条件,以及高达66.8%的森林覆盖率的良好生态,通过景企合作,再扩面种植100亩生态有机稻。相比去年,园区在严格坚持有机种植技术的同时,新实施了稻鱼共生技术,既增进了稻米品质,又提升了产业附加值。  “得益于风调雨顺、精心管理,今年巴灵大米收成超预期,园区有望实现生产总值过100万元,亩均净收益1000元以上。”何韬介绍说,“接下来,景区将借力地方电视台,以及微信、抖音等媒体广泛宣传,与知名电商平台务实合作,并举办摸鱼节,多元化促销,努力将巴灵大米呈送给更多的消费者。”  截至目前,巴灵大米项目共流转土地200亩,吸引周边100余户脱贫群众到园区务工,解决就业岗位5个,用工量突破2000人次,支付民工工资逾30万元。  关路村有机稻米,是平昌县打造的“鱼米之乡”核心示范区取得成果之一。近年来,平昌县全力推进“鱼米之乡”建设项目,涉及涵水、白衣等15个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5万亩,通过实施稻—鱼、稻—虾立体养殖,达到每亩渔业收入2000元以上、稻谷收入1000元以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6
(杜文龙 记者 钟帆)近日,通江县泥溪镇马家沟村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并举行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在投出自己的选票后,刚成为股东的村民景蓉显得有些兴奋:“我们也成股东了,以后村上产业搞得好,我们还可以分红。”大会现场  马家沟村位于通江县北部,距离县城近70公里。2019年,村集体开始发展茶产业,目前,全村种植茶叶面积达800亩。“除了茶叶,村里还有一座可以蓄水1万立方米的水库,刚刚承包出去发展养殖。明年第一批茶叶初投产,到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能够突破10万元。”马家沟村党总支书记杨文生说。  马家沟村挂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全村现有农户498户1634人,通过成员身份界定,确定本村股东1634人,并推选出了第一届股东代表49名,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7名和第一届监事会监事5名。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成立,马家沟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5
(赵爽 记者 钟帆)眼下正值高粱成熟的季节。9月3日下午,一辆满载高粱穗的农用小卡车开进了平昌县电商产业园,产业园所在的平昌县江口镇桥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兴立即招呼村民们将车上的高粱穗卸下,赶紧给高粱脱粒。高粱丰收  作为小角楼和江口醇“两瓶酒”的故乡,平昌县13个镇(管委会)依托省级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契机,发展红粮基地3.2万亩,2021年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实现了群众增收。  在平昌县电商产业园种植基地江口镇大宁社区的田间地头,农户们来回穿梭,忙着收割高粱。“前两天县上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一起来给我们测产,亩产可达400公斤,很不错。”基地种植负责人袁克建说。  高粱是酿酒的主要原料之一。今年以来,平昌县电商产业园管委会积极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在所辖的大宁和桥沟两个社区,利用撂荒地、边坡地共发展种植了270余亩红粮。  “根据测产,今年可收获高粱10余万公斤,按照目前市价4.6元每公斤算,除去成本,集体可增收10万余元。”平昌县电商产业园财务人员李军介绍。  “高粱煮酒可卖钱,高粱秆则是养牛的绝佳饲料。”平昌县五木镇南天门管委会农技员方强介绍,每亩地约产4吨高粱秆,牛场收购500元一吨。  据平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长刘伯川介绍,目前根据“两瓶酒”的用量需求,该县已发展酿酒专用粮核心示范种植面积3400亩,主要集中在电商产业园、五木、云台、岳家、土兴等13个镇。  “哇,这里好漂亮,草坪又大又绿,还有这么多酒坛子。”8月23日上午,7岁的尹夕颜和父母一起在小角楼白酒产业园区散步时兴奋地说。  “这些都是游客们从我们这买酒‘种’下的,每个坛顶上标注的是‘种’酒人的居住地、姓名和‘种’酒时间。”小角楼行政管理负责人陈锦介绍,买酒人不仅有达州、巴中、南充等省内周边区县的,还有不少重庆、汉中、天津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  2019年10月,小角楼酒便开始推行酒旅跨界融合发展战略。“我们弄的品原酿、健康讲座和摔碗酒、汉服秀等活动都很受欢迎。”陈锦说,尤其是“种”酒,仪式感满满,深受游客喜欢,“今年1月盘点时,基地里已‘种’酒2000多坛。”  据介绍,“种”在地下的坛子每坛可装白酒25-30公斤,4980元一坛。春秋季节是园区的旅游旺季,平均每天可以卖40坛左右,“人最多的时候旅游大巴都停满了园区的路,园区可容200人的餐厅席位爆满,拉动了餐饮、住宿等行业经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5
(记者 钟帆)“现在村里建得那么漂亮,应该把乡村旅游搞起来,从而带动村里的其他产业发展。”9月6日,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的工作例会上,驻村干部张峨积极发言,对村里发展产业提出建议。  张峨原是巴中市纪委监委正县级领导干部,今年6月退居“二线”的他继续转战“一线”,被组织选派到长滩河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员。驻村短短几个月,他和同事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摸清村情民意,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在恩阳古镇,55岁的王正智也在与商家积极交流,了解其经营状况以及最近遇到的问题。王正智原任巴中市恩阳区文广旅局局长,在今年换届中退居“二线”。考虑到他在文旅战线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组织安排其参与辖区文旅产业指导、招商等工作。  近年来,巴中市立足发展实际需求,盘活用好干部资源,根据“二线”干部特长和优势,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到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发挥才干,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强有力的干部支撑。  “‘二线’干部这个群体有较丰富的经验优势、智力优势,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我们通过选派下基层、上‘一线’,既发挥他们的作用,也可帮助基层一线丰富工作思路、提高发展能力。”巴中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巴中市在选用人才的过程中,并非盲目安排,而是按需“配菜”、精准用人。对此,巴中市委组织部专门制定相关文件,对全市范围内因换届、机构改革、任职年限等原因退出领导岗位的在编在岗干部,综合考虑其工作经历、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等,采取党委统筹选派、协管工作等形式,赋予职能职责,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目前,巴中共有200余名“二线”领导干部活跃在基层“一线”。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5
(记者 钟帆)到8月下旬,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巴中市已完成搬迁脱贫村剩余零星农户30户及以下排查摸底和锁定,确定了711户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全面启动各项工作。按照计划,2022年1月底前,脱贫村剩余零星农户将全面完成搬迁。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防止返贫是关键。巴中扎实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目前,全市累计认定监测对象5626户16747人,通过帮扶,已有3580户10410人稳定消除返致贫风险,剩余2046户6337人,正在抓紧推进落实帮扶措施。  防返贫 密织动态监测网  9月2日,一笔600元的灾后补助款如期划到恩阳区群乐镇新河社区居民谢玉群的银行账户,这是社区两委专门为她申请的农作物受灾补助。原来,7月10日巴中境内普降大暴雨,多地房屋、道路、农作物被淹,谢玉群家的玉米地被淹,受灾严重。  “谢玉群主要靠在家搞点种植养殖,收入没有保障,现在她的孙子念初中需要花钱,村里强化兜底政策,落实低保、特殊困境儿童补助和教育补助,还帮她代缴了医保。”据新河社区党支部书记罗明武介绍,为了更好地帮扶谢玉群一家,群乐镇副镇长陈忠武成为她家的帮扶人,社区文书张海是“一对一”防返贫监测员,“我们安排了定期走访,随时掌握她家‘两不愁三保障’的情况。”  在平昌县元山镇长岗村,1社村民崔能于2019年12月突发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花费上百万元。如今,坐在轮椅上的崔能仍在恢复期,家人为照顾他,几乎耗尽所有积蓄,家中还有两名在读学生。了解到他家特殊情况后,平昌县乡村振兴局将其认定为边缘易致贫户,“目前,已为他家申请了最高标准的低保兜底,每个月可以领1600多元,去年底还争取到了一笔5万元的医疗补贴。”据元山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王明靖介绍,镇上也安排了人员随时监测他家动态。  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巴中市已建立起由1845名专(兼)职监测人员组成的横向覆盖市、县级农业农村、医保、教育、卫健等相关部门,纵向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监测网络,对剩余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  设基金 专项救助御风险  9月3日下午,久云牧业良种牛待养场里,饲养员老刘正在给小牛犊喂养草料。这是平昌县得胜镇的一家肉牛企业,自2019年起注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政府每年按一定比例提取收益。“脱贫攻坚期间,这些收益分给了贫困户;脱贫后,收益用于‘防返贫’监测户的补贴救助。”得胜镇副镇长魏俊华介绍,前两年仅久云牧业的收益就达18.8万元,今年预计也有13.2万元,“这些所得收益40%用于项目所在村,60%统筹给所有辐射村庄。”  除了肉牛产业,平昌县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还投入到了茶叶、花椒、水果等产业。2020年,该县探索建立“平昌县东西部扶贫协作资产收益专项基金”,专户专账用于医疗补贴、生活补助和临时救助。  在通江县,政府部门通过向定点帮扶的中国工商银行争取到资金250万元,为全县农业户籍人口购买保险,对突发重大疾病、意外事故或重大自然灾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农户进行保险理赔。自“防贫保”实施以来,通江县已为184户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户申请到理赔。  通江县诺江镇亮垭村1组村民赵凯,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是村里的边缘易致贫户。通过“防贫保”,通江县政府部门为其申请了3万元的救助金。  “目前,针对重大疾病、重大事故、重大灾害等主要返致贫风险,巴中各区县均已建立防返贫基金。”巴中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苟雄介绍。  兴产业 示范引领聚动能  今年以来,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巴中市划定了15个“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覆盖48个乡镇、556个村(社区)、34个现代农业园区,涉及28.9万农户、90.1万人,其中,脱贫户3.6万户、11.8万人。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公示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榜。这是一个以南江黄羊和金银花为主导的产业园,覆盖了南江县的公山镇、关门镇、大河镇、石滩镇、高桥镇、仁和镇、兴马镇等7个镇的74个村。  在兴马镇庙坪村,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仅依靠出售金银花,全村人均增收已上万元。”在该村党支部书记何厚明看来,小小金银花是庙坪村的“致富花”,不仅带动村民脱了贫,还将继续助力该村乡村振兴。  在巴州区,创新探索“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新增土地流转0.4万亩,示范片内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较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前增长20%以上。  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巴中以国、省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示范片内34个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提质增效。目前,示范片内已建成粮食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9万亩、优质粮油基地44.6万亩,新(改)建畜禽规模养殖场25个,新建茶叶基地2600亩、金银花基地1.26万亩、道地药材基地6800亩、加工厂3家,巩固提升茶叶、花椒基地6万亩,建成“茶+大豆”“茶+林木”等粮经套作基地8000亩,产业动能加速集聚。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5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