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杜文龙)通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红军之乡”。在这片被革命烈火映红、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如今,红色基因依然在这里代代相传,乡村振兴也在这里绚丽展开。  9月9日上午,走进通江县铁佛镇金山村,放眼望去,依山而势的茶园基地,一垄垄茶树铺展山头,绵延成片,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秀美乡村画卷。通江县铁佛镇金山村茶叶基地  在茶叶基地里,十几个茶农分成两人一组正在对秋茶生产的原料茶青进行采收,前来参观考察的外地客商也是络绎不绝,茶园呈现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通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我们前几天专门去王坪烈士陵园感受了革命历史,今天来到金山茶园就是实地考察一下,看有没有合作的空间。”来自重庆的客商董智渝揉了揉手中新鲜的茶叶,一股清香味儿便扑鼻而来,董智渝闻了又闻感叹道,“跟重庆的茶叶和其他地方的茶叶比较了之后,这么好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茶叶果然与众不同,我准备订购一批茶叶回去销售。”  近年来,金山村依托通江县红色资源和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禀赋,整合房屋、土地、劳动力等产业要素,创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村变景区的金山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不断提升茶叶市场占有率。金山村村民们采摘秋茶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我们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借助红色旅游这个大好时机,我们充分利用政策扶持,带动公司品牌推广。截止目前,我们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增加50%以上。”通江县文峰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均高兴的说道。  目前,金山村已建成高品质茶园1200亩。在通江县、宣汉县等地建设销售直营店8个,在巴中市和成都市武侯区建成销售服务中心2个,产品远销重庆、上海、陕西等十余个省市。  村党总支书记毛武告诉笔者,“现在,我们本村和周边农户有280多户800多人种茶采茶,实现就近就业,每户的户均收入增加6000元左右。”  今年以来,通江县以天府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景区创建为抓手,围绕“红色、绿色、有机、富硒”金字招牌,努力将通江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游客前往通江县王坪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今年生意确实好啦,每天都有20桌以上的客人就餐。”在通江县王坪村,红四方农家乐的老板吴庭阳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乐呵呵的说道,“今年通江的红色旅游实在是太火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我们这参观,有时候一天的毛收入就是一万多元。”  据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介绍,该村现有24家农家乐、民宿、商店,辐射带动2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仅此一项收入就可以使全村1300余户户均增收1800余元。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新村  9月6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拟认定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名列其中。  “当年红军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在我们这里浴血战斗,不怕牺牲,现在我们也要发扬敢打敢拼的红军精神。”王坪村党委书记殷雄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是荣誉,也是责任和压力,我们抓住红色旅游的机遇,让我们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近年来,通江县立足“一区三地,红色通江”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色共融、四轮驱动”战略,发挥红色优势,筑牢绿色本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止目前,通江县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龙头企业36家,“三品一标”65个,青峪猪、罗村茶、空山马铃薯等知名品牌10余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0
(杨永忠 李桃)“多亏平时镇、村干部宣传的多、提醒的多。要不是他们,我们两个老的这次咋可能转危为安嘛!”带着一丝“劫后余生”的庆幸,南江县关路镇关渡村六社村民李文荣老人不停地发出感慨。原来,由于连日来的持续强降雨,关渡村六社、三社两地发生大规模山体移位、滑坡。虽然造成经济损失近1000万,但好在关路镇党委政府及时预警预报,筑牢辖区安全防线,两地多户村民成功避险。毁坏的房屋  山体滑坡有危险 及时撤离保平安  9月2日凌晨一点左右,南江县关路镇关渡村六社老房子湾发生山体滑坡,滑坡面积约有16000平方米,大量土石方将位于滑坡体下缘村民李文荣老人一家15间木屋和李明彩一家4间木屋全部掩埋。  说起当天发生的事,李文荣老人仍心有余悸。“那晚十二点多,我听到楼板上的洋芋在响动,还以为是老鼠在拖洋芋。”可当李文荣拉亮灯后,并没有发现老鼠的踪迹。随后他听到屋后有唰唰唰的响声,屋旁边的竹林和树木摇摆的响声也越来越大。感觉到不对劲的李文荣突然想起这几天镇村干部天天提醒村民注意泥石流灾害。浑身冒汗的李文荣立即大喊“滑坡啦!滑坡啦!”。就当李文荣喊醒妻子李文月冲出屋的瞬间,只听哐嚓几声,在他们身后房子就没了。据李文荣老人讲,他家7000元现金、两副棺木、4000斤谷子、2000斤洋芋、1500斤苞谷、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电全部被掩埋了。李文荣家房屋被掩埋  凌晨1点过5分,关渡村专职委员陆明武接到了李文荣儿子从山东打来的电话。在知道李文荣家屋后滑坡后,陆明武赶紧联系李文荣及其妻子。同时,边赶往现场,边向镇上相关领导汇报情况。  不到两点,关路镇党委书记、镇长、驻村干部等5人赶到了现场查看灾情。在把两位老人安置到安全点后,当天下午,镇上送去了一件方便面、一桶纯净水、十床棉被等救灾物资。同时,该滑坡点威胁到的16户,54人已全部撤离灾区,转移到安全点。  但受持续强降雨的影响,险情还未解除。  9月4日下午5点,地灾检测人员报告关渡村堰口田和王家梁地灾点有沉降迹象,接到电话后,关路镇镇领导第一时间安排人员进行监测,并及时撤离住户居民。“4日下午,村上干部叫我们撤离,我还有些不愿意。在他们的劝说和帮助下,才冒雨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哪晓得第二天早上我家门前的院坝就垮塌了,房子也撕裂了。”说起不久前发生的事,关渡村三社村民何学友很是庆幸。村民屋内情况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社堰口田和王家梁整个地面山体位移变形,多处水泥公路断裂、严重错位,多处房屋倾斜变形,多根高压电杆和一处变压器已严重倾斜导致断电。  据了解,9月5日早上4点—7点,关渡村三社的堰口田和王家梁发生大规模山体位移,导致二洞桥河沟变窄,涉及方量约为96万方,地灾点上缘裂缝1.1米,道路损坏70米,房屋损坏5户14间,河道堡坎损坏500方,共计威胁103户298人(堰口田地灾点农户8户22人,王家梁地灾点11户28人,二洞桥河沟两边农户29户88人,兴文社区居民55户160),并威胁关路九义校1、2号教学楼,共计2000平方米。毁坏的道路  提前预警广宣传 地灾防范在心间  实际上,此次关路镇关渡村六社、三社两地发生大规模山体移位、滑坡,村民及时避险的背后,是关路镇所有党员干部以及村两委干部及时预警的结果。  因持续强降雨,镇、村干部放弃周末及节假日,分片包点,24小时监测到位,采取多形式、多举措防患于未然,确保辖区村民财产和生命安全。  “根据县委政府发布的预警信息和天气情况,关路镇通过微信转发、电话告知、面对面告知等方式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到群众中,力争预警预报抓扎实。”据关路镇党委书记吕长斌介绍,他们随时都在加大对地灾知识的宣传力度,特别是进入雨季后,采取了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画、村内移动广播、坝坝会等形式对地灾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轮番宣传,让地灾防范知识深入人心。三社道路损坏严重  吕长斌告诉记者,目前根据两处受灾点的基本情况,镇上庚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是在村道路和地灾点周围设置了安全警示标识,提醒过往群众和车辆;二是安排了专人在确保自身安全情况下对地灾点进行24小时观测,随时掌握地灾点变化情况;三是对受威胁的352人,采取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及建立集中安置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方进行过渡,并就生活给予妥善安置,每人每天补助25元生活费。  此外,据关路镇镇长李健康介绍,针对目前发生的灾情,已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打算:“一是就近在地灾点附近设置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现场指挥协调。二是成立7个专班,分头抓好群众转移安置和现场值班值守等工作。三是针对地灾点受灾情况建议将地灾点治理纳入应急工程管理,立即启动地灾治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9月7日,在南江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笔者见到了受到村民称赞的岳永胜。在岳永胜轻描淡写的讲述中,那些过往故事,让笔者窥见了一位乐于助人、古道热肠的志愿者风采。捐资修路架桥  “老家那条路,从我记事起几十年都没改变过。走泥巴路不说,进出村子过河也是让人头痛的事情。于是我就在2010年初找到乡村干部商谈修建路桥的事。”老家位于神门乡沙坝村的岳永胜回忆道,“申报修建道路必须要在1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交通部门的项目。然而,修建这座桥加两边引道只有 1.7 公里,因此架桥修路只有靠群众筹资。当时看到大多数村民经济比较拮据,我就拿出5万元现金捐赠给村上,从而带动了左邻右舍群众捐款架桥修路。在乡村干部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当年底,总造价30 多万元的桥梁和引道就修好了,一举结束了村民出行难的历史。”  “交通便利了,村里的发展状况也得到了改变。”时任沙坝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元荣告诉笔者,“以前由于受交通制约,沙坝村是有名的光棍村,10多个大龄青年都没有找到对象。”  岳永胜说,自从路桥修好后,再也没人说这地方偏僻了,因为小车都能开到家家户户院坝,10多个大龄青年也相继找到了对象。同时,村上还建起了300余亩核桃基地,家家户户的山货也能直接运到大中城市出售了,年人均增收每年都在两三千元。创办直升机救援队  “原来我患有胰腺炎,到华西医院住院治疗过多次,每次发病家人开车去都要花费大半天时间。一次听朋友介绍,说可以创办一个直升机救援队,来回时间短,救治又及时。”岳永胜说,“我们偏远山村很多急性病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断送了性命,于是我在2018年就与上海金汇通行公司合作,建立了南江直升机救援队。”  老岳介绍说,2019 年5月的一天,县城居民何翠华在断渠公园游玩,突发脑溢血。家人通过联系南江直升机救援队,仅9分钟就送到巴中市人民医院抢救,使其脱离了生命危险。如今何翠华逢人便说:“如果没有老岳安排的直升机救援,我就可能没命了!”  据了解,目前南江直升机救援队已与全国两千多家医疗机构签有服务合同,受助者需要到哪里,直升机就可以送往哪里。  “我是在大山里长大的,从小生活在农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离开人世,现在我已给神门乡20多位老人提供了免费的直升机救援服务,使他们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岳永胜说。加入志愿者协会助乡邻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感恩共产党、感恩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岳永胜说,前些年,当他看到南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经常向老人捐赠物资、给留守学生送书包的场景,触动了他的心灵,于是在 2018 年就自愿加入了南江县青年志愿者协会,2020年当选为理事长。  去年3月,家住贵民镇柳弯社区的石佳、石强两个孩子,因为家中父母身患重病,两姊妹面临辍学。岳永胜得知后,主动对接帮扶,每个月分别给两个孩子按时送去300元生活费,还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使两个孩子上学读书有了保障。每当提及这件事,岳永胜都说:“我只是尽到了一个志愿者的义务,让她们两姊妹不因家庭负担放弃学业。”  据了解,岳永胜帮助的石佳两姊妹只是他资助的无数学生中的一员。当笔者问他这些年共帮助了多少学生时,他顺手拿出一份最近给受助学生打生活费的花名册说:“前些年的人数已记不清了,今年这份名单上就有300多个孩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记者 张韵晗)近日,记者从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和推进肉牛生产发展及产业振兴,充分挖掘巴山牛优质种源优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牛肉产品供给地,巴中市印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具体如下。  一、培育肉牛产业集群发展  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通江县、平昌县实施国家山地肉牛产业集群项目。2021—2023年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支持对象、环节和标准,推动建立巴山牛保种育种、饲草种植、标准化养殖、市场交易、屠宰加工、品牌营销、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条。通江县、平昌县至少各培育2个重点乡镇、建设年出栏300头以上的标准化示范场5个以上。  二、推动基础母牛扩群增量  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多渠道引进优质育龄母牛和开展肉牛“冻精改良”工作。探索“母牛分户饲养、仔畜集中育肥”产业发展模式,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300万元支持肉牛标准化繁育场建设和母牛扩繁倍增计划。县(区)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出台激励措施,支持现有能繁母牛存栏1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实施基础母牛扩群增量,完善母牛档案和佩戴标识,每年对产犊牛的能繁母牛养殖户给予一定的奖补,实现年新增能繁母牛1万头以上。  三、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巴山牛资源普查、保种选育、杂交改良等工作,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保种选育、科技推广经费不少于100万元。加快提升县级牛冻精供应站标准化水平,合理布局区域化牛冻精点,定期开展牛人工授精技术培训,提高授精成功率和牛的繁殖率。  四、控制草料生产供应成本  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市财政连续五年(2021年—2025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形式推广青贮玉米、甜高粱、杂交狼尾草、高丹草、黑麦草等种植和收贮加工,降低饲料成本,因地制宜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开发利用新饲草资源。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县(区)对种草300亩以上的企业或年收贮青贮饲料500吨以上的收贮主体按每亩或每吨给予补助。  五、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推行“岗编适度分离”,充实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力量,做好入驻龙头企业人才服务保障工作。实施特聘动物防疫专员计划,支持企业、产业协会等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肉牛交易市场、区域洗消中心建设,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瘦肉精”等投入品使用监管,推动无抗养殖和无疫小区创建。  六、配置肉牛养殖现代装备  鼓励支持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购置新机具以及智能、复式、高端产品,对购置种草和收割、运输工具、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及时兑现补贴政策,实现按机结算、应补尽补。  七、搭建肉牛产业追溯平台  建立肉牛养殖电子化档案和质量可追溯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以信息数据为基础,融合物联网、5G通信等技术,2021年完成“巴山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和“牛链网”系统开发工作,实现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信息直联直报、肉牛数据收集、处理、分析一体化。  八、保障肉牛产业发展用地  各县(区)应按实际情况对本地肉牛产业按功能性分区做好整体用地规划。肉牛养殖圈舍、绿化隔离带、场区内通道、进排水渠道等生产设施用地和肉牛养殖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疫病防治、消洗转运、管理用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生产设施用地规模根据生产需要,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合理确定,辅助设施用地控制在项目用地的10%以内,最多不超过15亩。养殖设施应尽量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涉及少量、零星、分散永久基本农田确实难以避让的,允许使用但必须补划,使用面积不得超过项目用地规模的10%,最多不超过10亩,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对其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必要性、是否破坏耕作层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可行性进行认定,出具是否同意项目使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意见。未经同意,用地不得备案,项目不得动工建设;同意使用的,需按规定编制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并及时更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养殖及配套设施用地应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确须使用林地的应节约集约使用Ⅲ级及以下保护林地,且必须严格依法依规审批。  九、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机制  引进现代种业基金联合注资5亿元,设立肉牛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发行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用于肉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经营主体饲养规模,依法依规给予一定年限的贷款贴息;增资市、县农业融资担保公司,提升担保能力,服务全市巴山牛全产业链;鼓励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探索养殖圈舍、大型机械、肉牛活体、养殖保险单、土地经营权等贷款抵押,简化审批手续。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能繁母牛、育肥肉牛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降低投资风险。  十、强化组织领导督促落实  建立健全以市农业农村局为牵头单位、其他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巴中市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巴中市肉牛产业发展。建立肉牛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乡镇、重点村的联系服务机制,定期协调调度,分析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肉牛产业发展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推动落实。  本措施自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7
(贾洪博)近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官网公布了2021四川名村和杰出村官评选结果公示名单,拟确定10个产业兴旺名村、10个生态宜居名村、10个乡风文明名村、10个治理有效名村、10个改革创新名村、10名四川杰出村官。其中,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入选生态宜居名村,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入选改革创新名村。西厢村位于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区位优势明显,距离G244国道仅3公里,距离巴中市区、南江县城约为37公里,紧邻南江玉湖长滩、云顶茶乡两个4A景区,硬化路环线贯通5个出入口,进出方便;地形奇特,山青水秀,尤其有“千年金丝楠木王”、“楠林古井”、“岳氏古牌坊”、“神窝石”、“丁字桥”等为代表的“五古”景观;历史文化厚重,有悠远的“龙的传说”,感人的“人狐情缘”,全村约90%以上的人为岳姓,大部分为岳飞四子岳震后裔,他们勤劳朴实、忠孝仁义,古有德高望重的岳中和耆老忠于国家,乐善好施,远近闻名,今有能人岳勤峰响应党的号召,助力脱贫振兴,造福村民。西厢村以五古资源、精忠文化为载体,以农文旅融合连片发展为方向,围绕“植梦西厢,一个不仅有萤火虫的地方”定位,以“旅游扶贫,携手奔康”为抓手,创新四聚四破解四难机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建设布局美、环境美、生活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宜留的魅力西厢。下八庙镇万寿村的万寿养生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万寿村是第二届中国美丽新村百佳示范和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通过建设集“生态农业、农事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万寿养生谷景区,助推农旅融合发展。该村依托自身优势就地取材,按照修旧如旧,通过农村土坯房改造,盘活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产业。全村改造土坯房126户,开办巴山民宿及农家乐15家,民宿户年均收入达40万元。通过发展民宿产业,老房子变成好民宿,村子更美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7
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张尧)南江县公山镇创新“点、线、面”生态环保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公山几水”生态环境整体形象,着力打造“三维生态空间”,书写怡人画卷。聚焦“点”—凸显治理重心。对辖区20家矿山和非煤矿山企业点位认真开展自查自评,顺利完成94个环保问题的整改。完成白鹤村金银坎水库生态修复并通过验收,实施金碑村、白鹤村、桥坝村3个围水池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对正峰机制木炭厂等“散乱污”企业实行“一票否决”,按时按质完成水泥二厂环保问题整改,成功化解梅岭村明威砂石厂、桥坝村花椒树褊石灰岩矿场周边扬尘、噪音污染等问题,持续优化梅岭村金台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周边环境。延伸“线”—创优沿途风光。立足全镇村社道路联接网络体系,落实保洁员、网格员、公益性岗位等共计465人对各村社沿线道路的路面、背水沟、边坡进行常态清扫、除杂、保畅。并由村两委督促道路沿线农户共计277户对房前屋后清理整理、有序堆码、房屋立面清洗,扮靓“农家花园”。按照镇级统筹一批、村民自筹一批、矿山企业筹建一批“三个一批”改建资金筹集方式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对永红村-五星村-金碑村等重点沿线道路改建升级,切实改变了沿线群众“出门遇灰,下脚即泥”的“灰色生活”。拓展“面”—营造全域生态。针对秸秆等“五烧禁烧”、生活垃圾处置、面源污染控制、医疗废弃物污染等污染源,扎实开展“大宣传、大督查、大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清扫行动。通过环保知识问答竞赛,将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传递至每一个“神经末梢”,筑牢干群环保意识。在桥坝村、石光村、卫星村建成5个秸秆利用收储点,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资源化。按时按质完成辖区环保领域6个信访件的受理,实现环保信访问题“清零销号”,群众满意度达100%。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摄影报道9月2日,南江县桥亭镇凤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的生态民居,与青山、道路等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近年来,南江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坯房改造、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绿化美化等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去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现在不仅家家户户搬进了小洋房,养生猪也有了专门的养殖生产房,再也不为没地方养猪的事犯愁了…….”8月27日,笔者在南江县高塔镇高家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聚居点采访时,82岁的村民何继俊感慨地说:“搬进聚居点后,没法养猪是我们一家人的心病,农村人种的玉米红苕等,不养猪干啥呢?去年村里在建好养猪房后,我家补了七千多块钱买了间养殖房,喂了两头猪。”  据了解,高家河村在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后续治理中,于去年年初按照“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要求,在距离聚居点中心200米的地方建起标准化养殖生产用房,一举解决了村民反映的“住进好房子,没有地方养猪”的问题。  “农村的老百姓不养猪是不现实的,我们在广泛听取社情民意后,在2020年修建了养殖生产用房专供老百姓养猪,不仅让搬迁后的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还了却了老百姓的一桩心愿。”村党支部书记梁大太说。来到养猪房旁,村民高光银说:“没有搬迁前,猪圈就在屋里,人畜没有分开,随时都能听到猪叫,老远就能闻到猪屎臭。现在好了,有了集中养殖生产房,家里既干净又没有臭味,猪也养起了。”  “我们的养殖生产房主要是采取‘集体管理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户自养和集体公司代养相结合,既解决了在家农户的需要,也解决了在外务工农户的需要,大家都相当高兴。”梁大太介绍道,养殖生产房共有950平方米、48个圈舍,其中有600多个平方米、32个圈舍是村民购买了的自养房,剩下的300多个平方米、16个圈舍,用于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全家外出务工户、无劳户等代养猪。代养猪,就是由农户购买仔猪,在称重后交与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喂养,出栏时农户又根据出栏猪的重量减去仔猪重量,按增长的重量且低于市场价的20%买回所代养的生猪,这样既解决了常年外出户、无劳户没有年猪的问题,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南江县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的第二批天府旅游名县,创成了光雾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奋力推动全县文旅康养产业提档升级,南江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壮大文旅市场,为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高端引领。以各地南江商会为平台,小分队走访,组团招商引资,招纳眼界高、懂旅游、有情怀的企业家来南投资兴业。释放文旅产业政策红利,高品质包装县内文旅优势项目,打造凸显独具特色的南江旅游精品。成功引进四川开元集团董事长赵思俭返乡投资“光雾和谷”项目,计划投资70亿,用5至8年时间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标准和高端品质的国际森林康养小镇。目前已初具规模,先期建成的木屋酒店吸引了大批来南避暑的省内外游客,成为引领全县民营企业投资文旅康养产业的标杆。丰富文旅业态。坚持开门开放,放大山水资源优势,突出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注入。抓住南江人家乡情结重的特点,依托工商联、民主党派人士、党外代表人士等,打好亲情牌、激励牌,回引具有浓厚家乡情、老区情的创业成功人士,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健全全域旅游产业链条,丰富文旅业态。先后回引32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兴办乡村民宿、农家乐和农旅产业园。29岁的元潭镇康家岭村丁小慧回乡兴办玫瑰产业园,集种植、观光、旅游、加工销售于一体,带动元潭镇种植6000多亩玫瑰,最高峰日接待游客2万多人。激活本土资源。坚持土洋结合,邀请对文旅产业有研究、有实践、有良策的民主党派成员、新阶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等“智库”专家,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提能培养,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在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上出真招。先后举办旅游服务培训班5期。发挥统战部门牵头协调作用,激活“四新”群体活力,通过示范带动、互动联谊等形式,搭建民间资本投资兴业的平台,有序组织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年内新发展农家乐35家,新建露营基地、山地运动、乡村游乐场10家。有效激活了农村文旅产业发展新引擎。(南江县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31
名片:长潭河村隶属于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全村365户1214人,曾是大巴山最典型的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实现脱贫摘帽,并成立了长潭河村党总支,辖产业发展、集体资产、老年服务3个党支部,建新居、兴产业、强基础、树新风,长潭河村党总支曾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2021年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记者 钟帆)8月17日上午,吃过早饭,82岁的施光秀到门口小路上散步。此前多年,施光秀和老伴儿跟着女儿在北京生活,今年是他们回到长潭河村养老的第4个年头,“村里建新居,问我们要不要留一套,我们当时就同意了。”如今新居明亮宽敞,瓜果蔬菜自给自足,新鲜的空气也是城里比不了的。  “上山下梁、肩挑背扛,大路不通、赤脚赶场,遇到干旱,娃儿面黄……”然而,以前的长潭河村却是另一番模样。  面对困境,长潭河村党总支明确了“建新居、兴产业、强基础”三大重点建设内容,统筹整合农村危旧房改造、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土地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累计投入0.62亿元,采取改造、保护、新建三种方式,建成巴山新居聚居点3个158户,拆除危旧土坯房212套8.6万平方米,复垦耕地235亩,全村365户农户住房全部达标。  基础设施建好后,如何谋发展?经过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长潭河村党总支确定了以打造“礼义长潭”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礼’是崇文尚礼的意思,我们提倡尊重教育、孝老爱亲;‘义’则跟村里一位名叫苟在生的乡贤有关,很多年前此人在汉中发迹,经营碗铺一条街,凡是巴中人到他那里,都管吃管住,待村里人更像亲人一般。”长潭村党总支书记杨秀春认为,新时代的农村发展也需要这样的精神传承,“我们实施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两步走战略,通过招引优秀返乡党员,大力发展道地中药和特色果蔬,通过栽植青脆李、红雪桃等优质水果,树下套作白芍、丹参等道地中药,实现年收益达150余万元,村集体分红20万元。”  腰包鼓了,文明新风也得跟上。2018年春节,乔迁新居的长潭河村村民举办了一场被载入村史馆的乔迁“坝坝宴”。自此,村里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将宴席操办纳入了村规民约。3年多来,长潭河村群众兴办酒席量减少了60%。  为进一步移风易俗,长潭河村党总支探索了“1+3+N”(1个村党总支、3个党支部、N个村民自治组织)乡村治理新模式,构建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村级治理新体系。类似红白理事会这样的村民自治组织,长潭河村还有8个,如产业发展协会、老年协会、新居业主委员会等,真正实现了集体事情大家定、农业产业大家干、红白事务大家议、新居物业大家管、老年生活大家理。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31
(王灼华 许丹)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巴州区玉堂街道办事处桥炉村立足农业资源禀赋,着力壮大蔬菜产业, 让“小菜园”种出了“大收益”。  这段时间,正是豇豆成熟采摘的好时节。在桥炉村的昊霖家庭农场里,农场主刘红梅和村民们穿梭在豇豆大棚内,采摘新鲜豇豆,尽享丰收的喜悦。“这几年还可以,去年增加了几十个棚,旺季的时候菜量一天能出售一千多斤,今年总的收入能有十几万。”刘红梅边走边介绍。  看着成熟的各类蔬菜,刘红梅脸上充满了笑意。她告诉记者,6年前,她和丈夫返乡创业,面对蔬菜种植完全就是门外汉,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家的产业能有所收益。后来,政府为夫妻俩提供了免费的培训会,这才让他俩积累了一些经验。  查问题、找方法、学技术。如今昊霖家庭农场已成为该村最大的蔬菜农场,种植豇豆、丝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十余种,在种植规模上不断提标扩量,推进产业标准化、精品化发展。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三合一生产经营模式运行,将分散的农户联结在一起,带动周边百姓一起致富。  “今年在这园子里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比自己在家里种庄稼划算些,照管到家里的同时也能挣上一份收入。”受益人之一王利芳说道。  看到自己的农场初有成色,刘红梅高兴地说:“今年效益比较好,我们准备再出去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回来把自己的蔬菜做得精品化一点,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  在桥炉村,像昊霖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很多。该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蔬菜大村。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年产量1300余吨,年产值可达3000余万元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5
(谭文峰)盛夏八月,正是葡萄成熟的时节,在民建巴中市直属通江支部会员、通江县工商联副主席(兼)熊纯华投资建成的鹰歌葡萄庄园内满园飘香,硕果累累。走进庄园内,一串串饱满多汁的葡萄挂满了藤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可人,果园里弥漫着诱人的果香,刺激着人们的味蕾,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葡萄,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据了解,鹰歌葡萄庄园距通江县城仅十公里,海拔800余米、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是一个集采摘、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果基地,每到葡萄成熟时,游客总是络绎不绝。今年他们还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大家展示原生态葡萄的种植环境,更是吸引了大批粉丝前来打卡。“我们现在的种植面积接近30亩,现在每天的销售量在2000斤左右,在葡萄全部销售完的情况下,今年我们的产值可达50万元左右。”庄园负责人说。致富不忘相邻,产业得到发展后,庄园坚持务工优先招聘土地流转户和贫困户,带动就近就业。更让当地的百姓实现了就近务工的梦想。“我来这里上班已经有三年了,一个月待遇还可以,家也照顾了,在这里上班又近又方便。”鹦哥葡萄庄园工作人员贾晓华说。 目前,鹦哥嘴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小小葡萄如今已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助农增收的致富产业,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25
(记者 李传君)四川省南江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又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9年4月,四川省政府批准南江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日前,记者走进一些脱贫村,看到这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普遍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小康生活已然实现。  据统计,全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及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共新建安全住房21524套,实施危旧房屋改造30699户。同时,通过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庄清洁、美丽新居“五大行动”,使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5%以上,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有效治理达60.8%,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  近年来,结合自身优势,南江县大力培育南江黄羊、茶叶、金银花、核桃等特色产业,同时向乡村旅游拓展,想方设法为群众增收创造渠道,去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87元,而在一些脱贫村,该数字则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两万元。  荒山村如何变成富裕村  公山镇卫星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兵,过去住的房子很破旧,一家人常年在外漂泊,根本不想回老家。卫星村处于土地贫瘠的半山上,且坡陡路弯,村民根本看不到希望,土地荒芜率一度达到50%以上。可到了2018年,杨兵一家只交了1万元就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子。  村委会副主任李焕堂说,全村共建了两个聚居点共124户,除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外,其余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随迁户。“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是拆旧复耕建(购)房补差,建新的执行‘579’政策,购房的执行‘6810’政策。”即建新房3人及以下家庭补助5万元、4人家庭补助7万元、5人及以上家庭补助9万元;购房的则对应6万元、8万元、10万元。  南江黄羊和金银花一直是南江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全县常年存栏南江黄羊25万余只、年出栏18万余只。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投产12万亩。去年,以南江黄羊和金银花种养循环为特色的南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入围国家级园区创建名单。  “该园区共涵盖7个乡镇,其中就包含公山镇。”公山镇党委副书记吴渝波说,“以卫星村为核心共辐射周边3个村,连片种植金银花8500余亩。”卫星村在过去发展起来的1000余亩基础上,借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的东风,去年就新栽了2250余亩。  据测算,种植金银花亩产值在1万元左右,卫星村建起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产业链年产值在7000万元以上。“全部进入盛产期后,全产业链年劳务开支约600万元,常年在家劳动力为400人左右,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就业需求。”李焕堂说。  村集体成带动全村发展的火车头  红光镇柏山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渊,以前住在偏远的山上,妻子患病,全凭李渊一人供两个儿子读书,家里十分困难。现在,李渊一家从山上搬进聚居点,100平方米的房子内卧室、厨卫、客厅功能齐全,李渊在村产业基地务工,大儿子在外务工,一年总收入10余万元。  柏山村共建了5个聚居点,其中4个为易地扶贫搬迁点,住的全是李渊这样的家庭。“现在全村人自觉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处处干净整洁。”村党总支书记杜伟说。  “村上成立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将全村2583亩耕地流转,充分利用项目整理成产业基地,然后分门别类返租倒包给业主,包不出去的由合作社经营。”杜伟说,全村共发展1240亩葡萄、200亩李子、150亩雷竹、100亩茭白、500亩茶叶、268亩蔬菜、103亩鱼塘。其中,鱼塘、雷竹、农家乐及300亩葡萄还是属于村集体,其余都返租倒包给了各业主。  村集体经济收入,柏山村创造性探索出“四股五分”的办法:由财政项目资金及村民现金构成的资金股占40%;以村集体土地及农业基础设施构成的资源股占25%;以全体村民构成的成员股占15%;村集体构成的集体股占20%。这“四股”中的集体股所分红利又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员工资、绩效、奖励,另一半用于村上公益事业发展。    农文旅融合持续给力村民增收  曾经的贫困村西厢村,如今成了整个巴中市都知晓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小康村。“我们利用‘五古’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了一条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路。”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说,所谓“五古”,即古树、古石、古井、古桥、古牌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清嘉庆年间岳氏古牌坊更是闻名遐迩。  农业方面,该村种植了4500亩青钱柳、2000亩茶叶、500亩金银花,还建起了一个存栏200头的南江黄羊标准化养殖场,建起荷鱼共生养鱼基地15亩;文化方面,打造了8500平方米岳飞精忠文化产业园,围绕精忠文化,家家户户制定了相应家训,并悬挂于门楣;旅游方面,利用两株800年金丝楠木树和岳氏古牌坊等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均投入使用。  据测算,全村所有产业全部投产并良好运行,年产值将达7000余万元。“全部产业能解决本地就业800人以上,一年劳务收入超过1000万元。”张培军说,全村还有约500人在外务工,年工资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去年,西厢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万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立 程聪  “49公斤、43公斤、56公斤……”8月17日,在通江县广纳镇龙家扁村辣椒种植基地,在称重人员一声声吆喝下,一筐筐又红又亮、大小均匀的辣椒在工作人员的过秤、记重、付款、装车后,运往巴山麻王公司烘干车间。  时下正值辣椒采摘时节,在龙家扁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负责人熊德志的辣椒地里,鲜红的辣椒在绿叶枝蔓中若隐若现,数十个村民顶着烈日躬着腰忙得不亦乐乎,正采摘红彤彤的辣椒,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第一次种,辣椒就长得这么好。”熊德志笑呵呵地说,“今年整治了一些撂荒地、闲置地,种了400余亩辣椒。”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辣椒长势良好,与青山新村相得益彰。  “我们长期在果蔬园里务工,70块钱一天,工钱基本上按月给。”正在采摘辣椒的73岁村民杜代俊说,“加上土地流转费、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一年在家门口就能挣个一两万,可以了。”  近年来,广纳镇龙家扁村探索出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专合社主体、农户参与的模式,发展以猕猴桃、耙耙柑、辣椒等为主的果蔬产业1000余亩。  “8 月 12 日卖了今年的第一批辣椒,当时就收到了2000余元。”熊德志晒得黝黑发亮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亩能收3000斤左右辣椒,1.8元一斤,除去成本的话一亩纯利润大概在1500元以上。”他表示,辣椒收获后,马上准备拌地种萝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出率。  辣椒产业种植时间短、见效快、风险小,又有企业保底回收,很多合作社、大户纷纷表达了辣椒种植意愿。  今年初,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巴山麻王公司、辣椒种植大户到贵州省辣椒主产区遵义市实地考察,结合该县实际,引进“骄艳”“卓椒新52”两个辣椒品种,在广纳、三溪、民胜等六个乡镇引导群众发展订单辣椒2000余亩。从规划选址、集中育苗、铺膜移栽到幼苗管护、防虫减灾,县经作站实行技术全程跟踪服务,还免费提供种子、农膜及部分肥料等农用物资,持续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增加稳定收入。  “为降低椒农种植风险,我们与巴山麻王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推行‘公司+专合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保底收购。”县经作站站长屈朝晖介绍,“今年的辣椒预计产值达600万元以上。明年计划在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再适度扩大规模种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  近年来,南江县坚持“有边界、无围墙”的开门建园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优质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南江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范围包括公山镇、大河镇、高桥镇、关门镇等7个镇74个村,面积530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0.47万人,是南江黄羊、金银花产业优势种植区域。园区围绕产业融合发展、特色规模发展、品牌创建等方面开展产业园创建工作,初步形成了以南江黄羊、金银花为主,涵盖基地+加工+流通+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科技建园打造园区“大脑”  8月12日,笔者走进位于大河镇柏杨坪社区创建园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施工。“这是我们在建的科创中心、博览馆,总投资1500 万元,占地面积 5000多平方米,预计8月底科创中心顺利完工。项目主要是集南江黄羊、金银花一体的研发和展览,既能在基地搞研发,又能让研发成果服务当地,这相当于南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大脑’了。”该项目负责人马文通介绍说。  “科技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我们一方面通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户和企业。”巴中市南江黄羊科研所副所长张竟说,目前他们制定了《南江黄羊繁育技术规程》《南江黄羊饲养技术规程》《南江黄羊品种标准》等3个国家行业标准、1个省级标准、1个区域性地方标准;推广使用南江黄羊健康养殖、金银花种植新技术5项;推广“天府科技云”服务平台,宣传发动园内种养业主800余人使用,在线解决种养技术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南江黄羊科研实验室,新购置PCR等先进设备5台。  南江县园区创建办工作人员李晓丽介绍说:“更让农户和企业高兴的是,园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单位建立了科研战略协作关系,实现技术的领先和专业化,实现科技贡献率达到78%、科技入户覆盖率达到97%以上。”绿色建园打造优质品牌  “我们现在实施种养循环发展,建成南江金银花专用有机肥生产线,运用羊粪、秸秆等研发生产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集约发展’模式。”县农业农村局金银花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达介绍说,目前该县推广节水灌溉、循环生产、集约发展,建成南江金银花“水肥一体”示范基地1500亩,定量施肥、节水灌溉,园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率100%;产业园农药亩施用量0.095公斤(折百量)、化肥亩施用量10.82公斤,分别低于全县水平46.32%、22%;产业园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率达100%。  “南江黄羊、金银花是我们园区的主导产业,在坚持绿色建园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引进龙头企业着重打造优质品牌。”园区创建办工作人员岳林表示,园区依托德健南江黄羊有限公司,新建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气调库、高低温冷库近1.5万立方米,新配置冷链物流车14台套,年加工南江黄羊30余万只,同比提高36%,南江黄羊加工产品预冷率和冷链运输率均达到100%。另外,依托民生农业有限公司,建成南江金银花绿原酸提取生产线,金银花加工企业达28家,年加工能力达5000余吨,同比增加25%。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23
(杜文龙  李燕林 记者  何菊)“陈家坝村聚居点‘三代办’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红岩村的产治融合很有特色。”近日,通江县召开全县城乡基层治理工作片区流动现场会,陈河镇、青峪镇、新场镇、涪阳镇亮出“成绩单”,与会人员一边观摩一边讨论。今年以来,通江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两项改革”为牵引,以关键领域为突破,不断壮大基层组织新队伍,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着力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为实现城乡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打下了坚实基础。抓什么——从“任务清单”到“对标验靶”“以前这里乱得很,老远就是一股臭味。”走进涪阳镇涪阳坝社区的农贸市场,张大姐正忙着打理摊点上的蔬菜,“现在管理规范,我们的生意好多了。”涪阳坝社区有常住人口2.8万人,多年来,集镇农贸市场垃圾成堆、臭水污水乱倒、摊位乱摆、车辆乱停的现象常年为老百姓所诟病。有一个像样的农贸市场成为社区居民最大的需求。民之所盼,“治”之所为。去年底,涪阳镇将集镇农贸市场改造纳入基层治理任务清单,通过企业投资、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其进行拆旧改建。如今,已规范设置固定摊位68个、临时摊点30个,开放门市25个,公共厕所、垃圾清运、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同时,涪阳镇探索“政府监管+企业专管+社区助管”新模式,实现了整个农贸市场环境提质、管理提效、服务提能。如何让乡村治理不散光、不脱节、有后劲?涪阳镇农贸市场整治成为全县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样板,也让各乡镇与会人员领会到了“真经”:一张任务清单抓总,一个专班专人推动,一次对标验靶闯关,可以倒逼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怎么抓——从“点上出彩”到“面上开花”陈河镇陈家坝村聚居点是2010年灾后重建安置点,住着来自不同村组的58户196人,但他们大多常年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三留守”人员,村民办事难、融合难、增收难成为该聚居点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陈河镇针对问题“靶向施策”,整合天坪岗、陈家坝、老鹰嘴“三村合一”资源,积极发动党员和热心村民,每10户左右落实1名民事代办员、人房代巡员或购销代理员,为老百姓代缴养老、医疗保险、水电气费、看管房屋以及农产品外销、物资代购等,让外出村民能够放心,也让留守人员住得安心、过得舒心。除此之外,青峪镇在集镇治理中,坚持支部主导、自管委主管,创新实施线缆进地、车辆进场、摊贩进位、垃圾进箱和违反各项规章、居民公约、正反面典型的“四进三公示”制度,实现了集镇由“乱”到“治”的规范管理。新场镇红岩村则以产村相融为目标、以创建“田园党建”品牌为抓手,探索“一个基地一个党小组、一项产业一支服务队、一个小组一个先锋岗、一户农民一条就业路”乡村治理模式,实现了组织建在园区、服务落在园区、党员赛在园区和农民富在园区,为乡村振兴探寻了有效路径。“‘点上出彩’只是路径探索,‘面上开花’才是终极目标。”通江县城乡基层治理办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通江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四张任务清单”,先后打造“十项微改革”相关示范点位76个,创新设立振兴治理专干364名,组建村(社)公道会、志愿服务队、道德讲堂、家风馆等自治组织400余个,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机制20多项,切实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100多个,乡村治理得到全面推进。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8-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晓龙 特约通讯员 肖定怀8月3日上午,笔者走进南江县长赤镇文星村欣欣家庭农场,只见一片绿油油的稻田中,肥硕的鸭子在禾苗间自由穿梭。  农场负责人杨登伟说:“上世纪90年代我在承包的100亩荒山上开垦出新田种植水稻,2019年与南江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合作,每年都种上了优质的翡翠稻谷,同时在秧苗栽插后,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标准向稻田投放小鸭,尝试稻田养鸭模式。”  同行的县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刘定远接过话茬说,稻田养鸭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害虫,鸭子在稻田里放养还能疏松土壤,增强水稻分蘖力,同时还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鸭子虽吃杂草,但不吃水稻叶,每亩稻田养殖15只鸭子既能让鸭子与水稻和平相处,又能实现水稻增产、养鸭增收的双赢。  “自从实行稻田养鸭,不仅稻田里没有使用农药、除草剂和化学肥料,而且种植的水稻还达到绿色环保标准,每年的水稻一收获,翡翠米业公司就把稻谷收购走了。”杨登伟说,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在稻田里养殖的鸭子鸭苗是县农技站在5月中旬免费送来的。“开初那几天,为了保证鸭苗成活率,老刘他们两个专家还住在我家进行技术指导。”  杨登伟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不算水稻增产带来的收益,按照这种模式养的鸭子2—3个月便可出售,每亩纯利润可增加100元左右;再加上减少农药、除草剂的投入,每亩还可节省四五十元。  南江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伍和平介绍:“今年全县在长赤、红光、沙河共发展稻鸭共生基地5000多亩,按照每亩15只雏鸭的养殖标准,共给2600多户发放优质肉鸭鸭苗7.5万多只。根据目前抽查预测,全县农民仅稻田养鸭可增收100万元左右。”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8月3日下午1点,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的龙腾峡漂流刚刚开漂,就来了一群年轻游客,在教练的引导下,2-3人一组登上皮划艇。全长4公里的漂流河道,时而激流勇进,时而平缓曲折,与清凉的浪花共舞,瞬间赶走夏日的炎热。  西厢村曾是全镇条件最差的村庄。2018年夏天,开业迎客的龙腾峡漂流打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大门。游客源源不断涌入,村民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村委会也尝试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村委会用党员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修建半山星空小木屋,引入资本兴建游乐场,举办乡村萤火虫嘉年华,西厢村渐渐踏上了“网红之路”。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把这些项目都承包出去,2020年全村旅游收入19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28.4万元。”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介绍,2018年到现在,村集体已累计收入 102 万元。  炎炎夏日,平昌县的驷马水乡旅游景区也是游客喜爱的去处。地处景区周边的革新村,按照“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创办山里水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好吃广场”,建设配套停车场。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和停车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旅游旺季单日收入上千元。  通过挖掘地方红色遗迹、地域民俗,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等,巴中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康养度假等乡村新业态,打造“梧桐听雨”“桃花山庄”“乡瓣童年”等“巴山民宿”28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8-12
(王灼华 雒艳)近日,巴州区天马山镇狮子寨村的青脆李进入收获季,茂盛的李子林里硕果累累,李子形态饱满圆润、挂满枝头,在田地间染出丰收画卷。走进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家庭农场里,颗颗李子坠满枝头,果园里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每到这个时节就是园区负责人李成明最忙碌的时候,采摘、打包、装车运往各地,他告诉记者,园区内种植有青脆李和红脆李,今年的产量大概六七万斤,主要在线上进行销售,产值预计达到20万左右。产业引领,带头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为该村的种植大户,目前,该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50余亩,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狮子寨村村民宋仕华就是受益人之一,他说:“到园子里来摘李子,我们只负责摘,工作简单也轻松,一天还可以挣几十块钱。”据了解,近年来,天马山镇狮子寨村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李子产业共300余亩。该村在鼓励种植大户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引导老百姓发展绿色水果产业,并立足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实现了园区变景区、产业变风景、产品变商品,助推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天马山镇狮子寨村党支部书记余安波表示,村“两委”将巩固狮子寨村李子产业的发展,调动农户积极性,推动改良技术,引进新品种,拓宽销售渠道,还将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李子产业做精做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8-11
(记者 钟帆)8月3日上午9点,通过提前预约,常先生将车送到4S店做日常维修保养。这是一家开在农村乡道边的4S店,由平昌县元山镇通木村村委会通过土地、基础设施入股的方式与返乡创业企业联合开办。2020年,4S店给村集体增收2.2万元。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在脱贫攻坚以前,巴中农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空壳村”占比超过20%。  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济“百村示范”行动,巴中已全面消除“空壳村”。统计显示,目前,巴中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超100万元的村有8个、超10万元的村有116个。清泉村的千亩鱼塘整合乡村资源丰富旅游业态  8月3日下午1点,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的龙腾峡漂流刚刚开漂,就来了一群年轻游客,在教练的引导下,2-3人一组登上皮划艇。全长4公里的漂流河道,时而激流勇进,时而平缓曲折,与清凉的浪花共舞,瞬间赶走夏日的炎热。  西厢村曾是全镇条件最差的村庄。2018年夏天,开业迎客的龙腾峡漂流打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大门。游客源源不断涌入,村民尝到了“旅游饭”的甜头,村委会也尝试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  2019年,村委会用党员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修建半山星空小木屋,引入资本兴建游乐场,举办乡村萤火虫嘉年华,西厢村渐渐踏上了“网红之路”。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飞速发展。“我们专门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把这些项目都承包出去,2020年全村旅游收入19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28.4万元。”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军介绍,2018年到现在,村集体已累计收入102万元。  炎炎夏日,平昌县的驷马水乡旅游景区也是游客喜爱的去处。地处景区周边的革新村,按照“支部+专合社+农户”的模式创办山里水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投资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好吃广场”,建设配套停车场。通过收取摊位管理费和停车费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旅游旺季单日收入上千元。  通过挖掘地方红色遗迹、地域民俗,依托自然生态环境等,巴中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观光、采摘体验、康养度假等乡村新业态,打造“梧桐听雨”“桃花山庄”“乡瓣童年”等“巴山民宿”28家。西厢村半山星空民宿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走进巴州区鼎山镇清泉村,一片片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该村的水产养殖基地总面积达1200余亩,其中,200多亩为村两委领办专合社发展的集体经济。  清泉村与南充仪陇县接壤,距离巴中主城区73公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7年,我们村两委经过考察,决定利用‘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合理开发‘荒滩河’,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清泉村党总支书记陈仕勇说。  在党员干部和养殖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村民们都参与到水产养殖发展中,“荒滩河”变成了“金银河”。2021年,清泉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30万元。  7月28日,正值大宗茶采摘季。平昌县邱家镇嘶峰村村民穿梭于村里合作社的茶园里,采收着嫩度刚好的茶叶。“我们合作社种了1167亩茶叶,村民以茶园入股,村集体集中生产、管理、销售。去年净利润达到了8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8.6万元。”嘶峰村党支部书记习江武说,自从村里规模种植茶叶,集体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包括2条茶叶生产线出租,茶叶鲜叶交易市场的手续费,以及养猪场的租金,我们村2020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2万元左右。”  发展主导产业,巴中将政府项目投入、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形成资产及村集体自身无法有效利用的资产资源作价入股,注入致富带头人或返乡务工农民(企业家)领办创办的经济实体,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嘶峰村茶园大宗茶采收活用闲置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最近天气热,是我们这里的旅游淡季,但周末来吃饭的人还是比较多。”8月4日上午,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竹境民居的老板潘丽华,带着员工去镇上采买农家乐的食材。潘丽华并非万寿村人,四年前来到这里,租下两套闲置民房,经营民宿、农家乐至今。  “包括竹境民居在内,村里总共出租了3套闲置民房。”万寿村党总支书记肖梅介绍,通过租赁农村闲置房屋,2020年万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万元。不仅如此,万寿村还充分盘活堰塘(水库)等资源性资产,抓好村里闲置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经营,“这一块,我们2020年也增收了5万元。”数据显示,整个2020年,通过多种增收渠道,万寿村共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7.24万元。  7月底,通江县三溪镇桅杆坪村将最后一批干花椒卖给了来自成都的一位收购商。2018年,该村成立了再跃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青花椒产业,目前全村青花椒种植面积1100余亩,其中,500余亩属于村集体。  据桅杆坪村党总支书记蒲建军介绍,村集体的500多亩青花椒地中,有200多亩由村中的闲置土地构成。“去年初挂果,收成只有500多公斤,给村集体增收了2.6万元。今年,村集体收了1.5万多公斤干花椒,预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左右。”蒲建军说,村里打算拿出20万元给村民分红。  活用闲置资源,巴中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对山林、田地等逐一确权颁证,严格“三资”管理,招引秦风茶韵、秦岭药业等企业,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四大特色农业”110余万亩。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8-1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